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2024-06-21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共8篇)

1.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篇一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揭阳市真理中学

许洪珊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时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课时的内容。从教材编写的位置和目的来看,这部分知识是在讲了中华文化之后,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可以说是进一步深入,并对第六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既属于知识课型,又可以从中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五课的重点内容。

2、学情分析:

(1)学生在通过学习第五课第一课时,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对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的伟大意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同时,在 现代社会中,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3、整体思路:

依据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本课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从校园文化生活资源入手,围绕“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基本内容开展活动,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播放视频资料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懂得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在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如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感受民族精神巨大力量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

(2)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是由它在本节课的地位决定的。只有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撑性作用,才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对我们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激励青年一代肩负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决定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由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理论性强,较抽象,距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现实生活水平较远,使其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三)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学习方法主要为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归纳法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 设疑激趣

1、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展示系列图片(2010年校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节目图片)

2、教师设疑

(1)请说出这些节目的名称?

(2)这些节目虽然内容不同,但围绕哪一个共同的主题而展开?

(3)长征精神是否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4)这里涉及的精神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中华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个课时内容属于知识课型,较为抽象,通过创设情景,从上一课时知识的基础上进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点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为下个内容做好准备。

环节二:思考探究 民族精神我知晓

1、通过鲁迅关于“中国的脊梁”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民族精神内涵。

3、学生例举所知道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和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内容。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材料,谈谈英雄的故事,加深认识和理解。(注意可以先从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谈。)

4、让学生欣赏《神舟七号发射》的视频,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中感悟民族精神。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永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5、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具体表现的相关信息。教师通过图片按照历史时间的线索来加以展示和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举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本重点的认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完成教学目标,又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感悟民族精神的同时,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表现,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科在德育教育上的主要作用,寓情于景,顺理成章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环节三:寻找英雄 感悟民族精神

1、观看视频《汶川地震》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

(1)同学们,看来这段视频后,你最想说点什么?(2)有人说:中华民族越挫越勇,你是怎么认为的?

(3)是什么让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信念越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这种精神又有什么作用?

3、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4、设计导思:如果各个时期缺乏民族精神我们的社会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学生讨论反思,由此强化对教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认知。

5、我的感受:从视频中寻找英雄,并由学生谈谈自身是否具备民族精神所要求的品质。

设计意图: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问题理论性强,较抽象,通过视频资料的视觉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事情来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材料,通过设置逐渐深入本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并通过反思来强化对教材知识的认知,通过体会让学生由人及己,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为下个内容学习做铺垫。

环节四:学以致用 为民族精神添光彩

1、联系实际,说说学校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己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中可以做些什么?

3、学生完成“我为民族精神添光彩”倡议书内容。

设计意图: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将责任教育、民族精神的传承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

环节五:畅所欲言 巩固新课

1、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点评讲解。

2、学生提出存在的疑问,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3、布置作业:提出希望: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用爱国之心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教学反思:

1、知理统一。本课涉及的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的,这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能不能通过学习,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课时内容多,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生成知识就非常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环节都非常的紧凑,因而事先一些活动的设计意图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做一定必要的准备。同时,知识的学习是教学的重头戏,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不能忽视,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特点,因而如何设置情境、设置问题就非常的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从而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2、重视能力培养。本课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并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能够善于分析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3、不足之处。时间仓促,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民族精神内涵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方面内容教学实现效果比较好,但是在落实理论联系实践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还是不够,本课略显理论化。

2.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篇二

关键词:中华武术,武德,民族精神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地球村”的日益突显,各国呈现出以文化竞争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过程中,以强势的西方文化略显优势。目前,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党和国家在新格局时期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现阶段,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特别是加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历来重视人文精神、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气度和和谐处事的灵便智慧的健康历史文化。在现阶段,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在文化竞争中将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是现当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时代重任。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武术不仅是体育,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人们在长期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通过武术训练体悟中国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能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的复杂局面,弘扬中华武术对现当代青年人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对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促进作用。

1 民族精神的含义

哲学上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根本观点,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以“中庸”、“谦让”、“和合”为主,是注重和谐人际交往,形成以伦理道德为主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在世界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勉。中国人民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培养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格局》)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2 培养民族精神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主要不是军事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在现阶段更是比较尖锐的。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过程中,以西方的强势文化在世界各国渗透,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影响。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道德失范、价值丢失、文化失衡、人文精神失落等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对拜金主义的倾向以及人身观、价值观的迷茫和人文教育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等方面。这种现象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历史,就是依靠中国优秀的文化做支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面对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面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实行“分化”,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期,加强我国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思想基础。培养民族精神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能加强过人的爱国主义热情,能增进民族团结,能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树立坚定信念,能对祖国主权和尊严坚决捍卫等。因此,培养民族精神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

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武术在中华大地绵延几千年,它植根于民间,源于实践,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的国宝。通过武术的训练可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武术体现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上。

3.1 武德是武术的核心

中华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武术由一种简单的生存格斗技能,吸收儒、道、阴阳、人文哲理等思想,形成富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拳术运动。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结晶。历代武术拳师都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德”字放在个人修炼武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以“德”行为主线和核心的道德规范。武德是尚武与崇德的统一。千百年来武术界把“崇尚武德”作为一种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形成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行为准则。习武者按照武德来修养身心,规范言行举止,品评社会的善恶。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准则的伦理观念。它根源于羞恶之心,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该”标准。同时,“义”也可理解为秩序、等级,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然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有胆量,不畏惧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武术的发展中,武术界非常重视尊师重道、谨慎择徒、除恶扬善、勤修苦练、重义轻利的儒家仁学精神。而现代所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2 武术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即是人们对于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武林历来注重惩恶行善,各个武术门派均有相应的要求,例如:“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济危扶倾,忍辱度世”,“为人正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规范、戒律要求习武者主持正义,扶弱压邪,集中体现武术人维护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其次,武术界高度提倡“忧国忧民,匡扶正义”的主张。在武术的发展历史中,不乏像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这样的楷模,他是尽忠报国,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武林英雄。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是一位文武兼备、德高望重、有胆有识的民族将领。在抵抗倭寇的侵略时身先士卒,率领四千余精兵力战疆场,保家卫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祖国尊严,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对祖国前途怀有坚定的信念。武术界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对其他国家的入侵和本国的腐朽反动势力,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在这些武术民族英雄的影响下,通过武术道义的教育,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3 武术能培养“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深受儒家“和为贵”思想的指导,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武术拳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择选徒弟时,在道德品质方面要求很严。例如,中国少林寺戒约中说“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蛾眉枪法》也明确提出“不知者不与信,不仁者不与传”;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也有“五个不可传”即“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中国古代理想上的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大同社会。武术人提倡“中和”为上的思维方式,受中国“中庸”思想的影响,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其中国武术的技术特征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强调“拳打人不知,出手不伤人”,“胜固可喜,败亦欣然”。正是在中国和谐思想影响和“中和”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武术人才有了“撵人不过百步”,“穷寇勿追”之说。强调武术人之间进行武艺交流时,要以“和为贵”的思想互为表里、要以“以武会友”加强武术人之间的技艺交流和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习武者与人交手时,双方先敬抱拳礼,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作为武术人,必须理解抱拳礼在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武术的训练可以培养“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3.4 武术能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儒家经典《中庸》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落后”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深入人心,让全社会所接受。其主要指中国人在人生态度上要“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在武术的训练中,训练者都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形成了经典的戒训。如少林武术强调:“习此技术者以强体魄为宗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少林十戒》)。“吾辈研习武事,期在深造,必须持之以恒心,刻苦练习,勿要以求速,勿半途辍业”(《武士须知》)。同时在练功过程中,常以孔子的“诲人不厌,学而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名句,作为武术人士的座右铭。另外在民间还流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要练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等等武术谚语,激励习武人自我培养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武术训练过程中能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5 武术能体现“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的民族精神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充分体现中国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中国人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协调。“天人合一”问题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武术习练者们特别注重自己与自然界的统一,精神、行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从而把“天人合一”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武术家在武术练功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天时、地形、气候、季节、方向,这都是武术家注重自己和自然的和谐。武术家在练习武术时,不仅注重武术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同时还应注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手段和方法的提高。历代武术家都强调拳法自然,拳法合于道法,拳法通于大道。再有,拳法模仿飞禽、走兽、昆虫、鱼类、图腾崇拜,寓意就是在于天人合一的指导,即武术家们认为这些生命生灵为自然之精髓。像其形,取其意,也就获得了自然的精华,体现了追求“天人合一”接近自然的本质。

4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当今以文化竞争为主的新形势下,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先决条件。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人们通过练习武术能培养民族精神,武术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同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弘扬武术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温力.中国武术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郭建宁.当代中国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郭志禹.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回顾与教育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三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造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马克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民族精神教育;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指导、支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要建立“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制度,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中小学校长要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负总责,所有教职员工要主动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看作自己应尽的职责。

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篇四

055122班

王东

20121001554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将给大家讲解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节,我将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识与弘扬以及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可以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认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概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1、有关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我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然后又包括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下面具体说明几个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团结统一: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包含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两个方面,其中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发展的保障。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国家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时候,同时也表现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时期。爱好和平: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 ,平等相待 ,友好相处 ,求同存异 ,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和结晶 ,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勤劳勇敢: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勤劳勇敢是形成最早、普及最广、传播最久、最受欢迎的美德之一 ,有着永恒的意义。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走进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 ,勤劳勇敢都蕴含其中 ,数千年的历史已把勤劳勇敢沉淀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

在业已存在的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其他一切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首要的是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有关时代精神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对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数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期。

时代精神作为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风貌、民族气质、行为规范、价值追求。

下面具体说明几个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总体上呈现出的由改革创新精神所统领的整个时代精神。从实践来看,改革创新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又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化特质,它体现出历史性、实践性、民族性、科学性、包容性等鲜明特征,经历了初步形成、继续深化和全面拓展三个发展阶段。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求真务实不仅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特征,而且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特征,代表一种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方法。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关系: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筑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举例:

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战胜各种风险考验,谱写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靠的就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我们铸就的时代精神。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2、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3、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4、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5、进行课堂讨论,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我的阐述到此结束,老师同学们可以提问或者提出意见,谢谢大家!

王东

5.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篇五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江泽民文选》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文秘114版权所有,全国文

秘工作者的114!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些思想为我们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保持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和活力指明了方向。

坚持自强不息与和平发展的统一文秘114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五千年磨砺,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是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和统一的精神脊梁和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爱好和

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第2卷第61页)正是这一理念,使中华民族与周边邻国长期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饱经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两次世界大战蹂躏的世界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江泽民同志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与当今世界主题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为我们制定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庄严地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发展和强大起来,也绝不谋求霸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汇报 篇六

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

情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好第七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在中小学生中掀起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热潮,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活动月顺利开展。

学校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以团队工作为主阵地,高度重视、精心策划、求真务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入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采的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抓好宣传,形成良好开端。9月初,我校全体师生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贯彻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启动仪式。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热爱祖国、遵守守则,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外做个好公民。通过宣传迅速在全校掀起了弘扬民族精神,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热潮,民族精神的种子正在学生心中播撒、生根、发芽。

2、结合“感恩、奋进”系列活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决定在10月下旬由少先队负责组织书

法、绘画比赛;在12月上旬由共青团负责组织“感恩、奋进”歌咏比赛;在12月下旬举行第十届冬运会。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周一举行围绕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全体学生齐唱国歌,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4、积极开展“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活动。我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在全体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读古今反映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好书活动,从好书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营造浓厚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

5、结合青少年科技发明活动,让全体学生知道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本性。我校于9月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小创意、小制作、小发明,并选送了五幅作品上送,通过开展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6、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并交流评比观后感。学校于9月中旬组织学生观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交流评述、写出观后感在班上进行展示评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7、继续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新家园”活动。弘扬民族精神不仅是学生、学校的任务,还是全社会的责任。通过学生引领家长学习民族精神,了解民族精神,同时家长也向孩子介绍更多的民族英雄事迹,注入更多民族精神的血液,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三、任重道远,弘扬民族精神将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对于粉壁小学的全体师生来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行动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让民族精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7.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篇七

1.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这面旗帜, 才能牢牢占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阵地, 才能把握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生命线, 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 在新时期开展培育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1 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既非复古亦非排外, 而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当前, 全球化使国际交流空前频繁并且日益紧密, 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趁机涌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因此, 高校必须坚守先进文化阵地, 发挥高校教育优势, 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正确的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牢固构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支柱。

1.2 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大学生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是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信念, 实现崇高理想的首要环节。

大学生肩负着巨大的历史重任, 他们必须具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思想素质。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教育过程中, 贯穿于人的生命始终, 是高校教育应该担负的重要职责。

1.3 大学生成才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对个人成长而言, 大学时期可谓成才的关键期。因此, 在高校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广泛地学习文化历史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 而且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读书的精神动力, 磨炼思想意志, 树立艰苦创业的信念, 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实现自身的科学成才。

2.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精神跨越古今, 深深凝聚和积淀在中华大地的各种文化蕴储之中,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应该突出高校的教育功能, 立足地方教育资源, 结合国家、省市的发展实际, 采取多种方式构筑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平台。

2.1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 突出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承担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责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 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 结合实际宣传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贡献通过有关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 阅读材料, 从感性认识到上升理性认识,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2.2 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载体,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是它的载体, 代代相传的美德是它的精华。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然而, 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非文科类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书籍的时间很少, 对传统文化经典掌握不足, 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 因此, 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通过向全体学生开设相关课程, 举办各种论坛、讲座, 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2.3 以“区域文化”为纽带, 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区域文化是构建和充实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 其基本精神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比如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吴越文化的基本精神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等。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等。高校要利用好区域文化这一纽带, 培养青年学生广阔的全球化视野和深远的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气度和积极开拓的精神。

2.4 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和有力载体。要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 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第二课堂活动, 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校报、板报、休读点等校园文化设施, 加大宣传力度,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唱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5 开辟网上民族精神教育新阵地, 奏响网络爱国主旋律。

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 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网络仍然是一种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新阵地。因此, 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的建设, 抢占网络思想舆论阵地, 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达到掌握网上教育主动权,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宣传舆论氛围的目的。可以利用校园网建设红色主题网站, 开辟各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专栏, 运用文字、图片、动画、漫画、影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手段, 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重要的是以“区域文化”为桥梁, 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为手段, 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丰厚资源, 整合多方面积极因素, 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沈宝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与有效途径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李远贵.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5, (1) .

8.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篇八

一、学生思想意识中的迷茫需要语文教育的心灵鸡汤

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和西方社会思想意识的侵蚀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难免出现一些泥沙浊流,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不良的影响。学生的头脑中充满着对社会现实、人生际遇的困惑和迷惘。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耳濡目染成人世界的种种自私不公、丑恶虚假,他们难以理解却无力排拒。他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眼前的污浊,释放思想上沉重的负担。于是他们强烈需要精神上的救援。这时,如果我们能结合课文材料,针对他们的心灵困惑,给他们说说孔子老子,谈谈儒法道墨,帮助他们驱散思想上的阴霾,久而久之,便能使学生慢慢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并自觉地将其视为自己心灵的圣火,从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

二、深入挖掘,让学生多方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品词析句,解读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在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中,读到杜甫的《蜀相》,教师抓住“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引导学生进行语义联想,结合现代革命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理解诗中的“英雄”“旧部”,都是泛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无数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仁人志士。他们大智大勇,为国为民,他们无畏生死,有极强的人格魅力,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笃信的生命价值。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如在传统名篇的阅读欣赏中,读到《史记》中记述项羽之死的内容时,教师借助“假如项羽有第二次选择”这个问题,联系近来在报纸和网络上出现的有的学生轻生自杀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了解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和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生平思想,探讨“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死观”这个话题,让学生明确一个道理:如果事涉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利益,生,可以践志,死,能够明志。择生与择死的思考,能够彰显一个民族的不朽精神和铮铮铁骨。

三、注重学生课外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积累和深入探究

1.注重课外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高中学生学业繁忙,且文化根底浅,教师一方面要吸引学生把有限的课余时间放在阅读上,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有所选择、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除了让学生读《论语》、《庄子》、《孟子》、《三国》、《红楼梦》等经典原著,我还让他们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鲍鹏山的《论语导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这些书给学生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宝库,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洗涤了他们的精神。学生在课外研究性学习中自己确定的课题证明了他们的收获:如《儒家思想与经商之道》、《墨子思想和现代战争及和平》、《庄子思想与社会和谐》等。

2.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之精髓的积累。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应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提炼民族精神,让学生充分吸取其营养。如《短歌行》一诗,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曹操之忧,感受诗的情感基调,学生直接的认识便是忧人生苦短,情感悲凉。这时我引入曹操的《蒿里行》和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深切感受建安文人因“生命短暂,功业未就”而产生的痛苦和焦虑,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生发的对现实人生的伦理关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我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因有了追求而变得热烈、精彩,灵魂因有了寄托而无怨无悔。学生又由此读出了诗中的英雄豪杰之气,慷慨激昂之情,更明白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重视梳理探究,深化民族精神的领会传承。设计和组织专题学习探究,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其中,诸如“优美的汉字”、“汉语成语”、“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诗词格律”、“走近文学大师”、“古代文化常识”等等专题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浸润着精粹崇高的民族精神,且主题集中,针对性强,应该充分重视、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发挥其积极作用。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可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资料寻找自己姓氏的起源,并在课堂上交流;又如“走近文学大师”专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师,品读其作品,感悟其人格魅力,探究其思想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之一。作为民族文化最重要、最有效的载体的语文学科,理所当然应当做好这项工作。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能推诿的。

上一篇: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改周已)下一篇:执法评议考核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