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4-06-27

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11篇)

1.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品德行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人文关怀的教学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又能让学生吸收更多正面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让学生掌握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包括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等多个方面。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建设人本身与探究人存在的意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创造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人文关怀的表现。另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说,无论是受教育还是教育者都是人,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育德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并相互影响,因此,思想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2.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2.1关心并满足人的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另外,马斯洛认为只有低级的需求被满足后才会想要满足高级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需关心并满足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文关怀关注更多的是精神需求方面。

2.2提升精神文明

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人的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地转变,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精神需求就会日益增加。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会存在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同样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有些人会追求道德情操,有些则会追求低俗趣味。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单单只停留在物质需求方面,更多的是注重提升人的精神文明,帮助人们从物质利益方面上升到塑造理想人格等精神方面。

2.3创建精神家园

由于社会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部分人无法适应社会的转型,从而产生迷茫,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创建精神家园。创造精神家园是人文关怀的最终关怀,最根本的是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达到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的境界,同时也是是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的策略

3.1加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与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无论在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出现不同的论点时,学习的要点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与方法,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讲解三个代表思想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三个代表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分析和讨论过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习惯,对我国的国情有进一步的了解。

3.2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早地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在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同时,让人文关怀内容渗透到活动中,积极开展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例如,开展下乡支教的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贫困山区的教学环境以及山区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3教师加强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所具备的.要求更加高,需要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学习最需要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发言或判断存在一定误差时,教师尽量避免正面的批评。高校学生最大的特征是自尊心较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虚心接受教师所提出的建议与批评,并主动改正。另外,教师对于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所讲述地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

3.4不断地完善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心灵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甚至有少数人的社会道德观念都令人堪忧,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并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提高道德水平。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在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得到了发展与延续,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变得极其重要,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关怀。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方面依然存在一部分的缺陷,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在人格力量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二

1 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肯定主体性

一直以来,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文关怀。而注重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主动关注、关心、关爱“现实的大学生”, 尤其是要尊重大学生的尊严和自身价值, 强调和肯定大学生自由、全面、科学发展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

弗洛姆说:“通向认知具有生机灵性的人的路只有一条:经由和谐相融而非理智所能提供的任何知识, 我捧出自身, 我融入他人, 由此我找到自己, 发现自己。”这句话为我们道出了注重人文关怀的对话方式的核心思想。即教育者耐心倾听大学生不同的想法, 支持鼓励大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才能,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大学生思想动态, 双方展开讨论、真诚对话和相互磋商, 敞开心扉作真诚的交流。

敞开心扉真诚交流的前提是真正理解大学生。理解是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理解就应换位思考。理解的关键是走近大学生, 真正理解大学生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

走近大学生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强化三种意识:一是问题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 或带着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实践, 并用学到的理论方法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二是拓展延伸意识, 要留给大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三是研究意识, 关注、关心、关爱“现实的大学生”的需要、愿望和价值追求, 以期大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中, 逐步产生合乎他人、社会要求的道德意识和规范行为。

2 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尊重人性

所谓个性化的教育, 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让学生思考在满足自身需要、实现愿望和价值追求时, 如何才能在符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要求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个性。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个性教育, 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高校教育者要以职业的敏感去发现和理解学生袒露人性真实一面, 充分相信和激励他们人性中的优点, 理解和矫正他们人性中的弱点。这样, 大学生内心充满温暖和感激, 在感动中开始对人生的主动思考, 逐步信任思想政治教育, 并自觉去树立信念, 坚定践行信念, 真正实现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尊重人性, 开展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以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为基点, 从观察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性内涵入手, 对其进行正面的、健康的引导, 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

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 首先是做到宽容。只要不违背原则, 就应以欣赏的眼光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的思想, 以宽容的心态欣赏和矫正大学生的行为;其次是指导选择。个性化教育要给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创造良好的选择环境。在规范的要求下, 在教育者的指导下, 大学生自由、理性地进行选择;再次是帮助形成创新人格。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 认清自我, 在学习与生活中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发挥个人潜能, 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

3 重视人文情感投入, 升华情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人格和灵魂。教育者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信息、培养人格、情感和价值观, 而且还要唤起和激发大学生对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是教育实现价值的催化剂。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 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人推动别人前进的人。②教育者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育者加大情感投资,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 做到“情”和“理”的有机结合,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育人的目的。

实践证明, 一个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情感高雅的教育者, 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是来自他的人格魅力。③这种魅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效果的高低。教育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要增强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 恰当把握情感因素。这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关键所在。既以自身的榜样教育激励大学生, 也实实在在地关注、关心、关爱学生, 真心与学生做朋友, 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4 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情境, 熏陶品性

和谐、充满人文意蕴的教育情境,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起着引导、感染、规范作用,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载体。它直接体现学校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 可以给大学生以宽松、和谐、美感的人文氛围, 可以引导或者约束大学生的行为, 有利于塑造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人格品质。

创设的人文关怀情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络化的教育情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应有机地整合人文关怀情境各要素, 将人文性、精神性和思辨性的特点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创建人文关怀教育情境的首要任务。校园文化作为师生共有的校园核心价值理念, 高校应以校训、校风、校标等重要标识为载体, 以丰富内涵、培育品牌、打造精品为重点, 挖掘校史资源, 发掘学校独特的价值观,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着力培育大学精神, 建设体现历史底蕴、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实现学校价值和大学生价值的有机统一。

建设校园文化, 一方面要建设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 另一方面注重大学生实际层次需求与变化, 尤其是心理需求, 要把握好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波动、感受和需要, 要在大学生中倡导用和谐理念、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 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和平、健康向上的心态, 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对待一切。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网络载体新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关键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实现网络和人的高度和谐统一。平台是方便、快捷、大学生满意、教育效果良好、师生互动的网站。实现方式是为师生提供人性化的学习资源, 教育者选择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使师生和各种媒体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 共同进步。

发挥学生社团在创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情境的重大作用。大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创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情境的重要活动载体, 也是具有历史底蕴、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在人文关怀背景下, 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 首先要理解、尊重、关爱大学生,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化管理, 正确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社团, 促进其健康发展;二是要鼓励社团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开展适合他们特点的文娱、艺术以及各种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旅游参观、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活动, 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摘要:注重人文关怀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融入人文关怀, 其关键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有效。本文关注大学生主体性, 尊重人性, 升华情操, 熏陶品性, 侧重从转变教育方式和创设教育环境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途径,教育方式,教育情境

注释

1朱冬梅.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探析[J].世纪桥, 2008.

2徐曼, 王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3.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 以人文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大学生群体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最终是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文关怀”的理念,这既是大学生群体特点决定的,也是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

1 人文关怀的科学含义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理想、人的命运等给予真心真诚关切,就是对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给予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内,人文关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急学生之所需,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的本质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其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人情味。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彰显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2.1 彰显人文关怀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大多数学生离开原有的交际圈子、父母呵护、当地环境到异地求学,思想上处于新的探索与适应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越来越多。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成才,思政教育就面临许多新挑战,同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从加强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和及时疏导,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与产生共鸣,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工作感染力和吸引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2 加强人文关怀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当前的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人文关怀并不仅仅是关注大学生的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侧重精神生活,让思政教育触及学生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让教育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从效果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从内心领悟与接受,最终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克服当前将思政教育纯粹进行思想灌输、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受到压制,进取心和创造能力受到扼杀的弊端。把思政教育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变为双向互动。

2.3 加强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着力点。高校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完整”的人。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构建和谐校园就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校与师生的关系,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教育各要素间协调运转,教育主体之间形成合力,最终构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整体效应。大学生作为高校的真正主体,不管是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还是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才能形成融洽的校园关系,加强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着力点。

3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

3.1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保障机制,构建立体工作机制。健全领导机制是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机制的关键因素。高校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明确人文关怀方面的职责、组织和协调有关方面的力量,把任务由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承担,最终形成多方关心和支持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整体格局。构建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机制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构建立体和全方位的育人机制,要善于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校内寻求各部门帮助和支持,校外开拓合作机制。全过程育人中注重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相结合,按照“以人为本”和“科学管理”的工作原则,多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由此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立体的育人机制,将社会、家庭和高校都纳入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范围,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将人文关怀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每个领域。

3.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扮演关键角色。首先,思政理论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素养,并以讲授内容,个人言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育效果。其次,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思政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理念和思想的认同,主动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努力成为人文关怀型教师。思政教师要在教育的内容、方式、师生关系的定位需求适应与改变。再次,要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知识结构。思政教师不仅是独立领域的“专才”,还应是知晓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通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扩展、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有的放矢。最后,要提高思政教师人文关怀的教育能力,具体就是教师要有高超的授课技能和纯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忠诚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和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奉献能力和感知、理解、回应大学生呼声和需求的能力。

3.3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的方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要在保持传统方法优点基础上,注重三个方面的坚持,即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重;坚持传授思想理论知识与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并重;坚持以理服人的疏导教育与主动式自我教育并重。不断改进显性教育,积极发展隐性教育,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发挥共同促进作用。坚持传授思想理论知识,把思政教育的要求融入教学的各环节,渗透到高校教育与功能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增加和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在与人和社会、自然交往中开阔视野,关注社会,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拓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视野与途径。要将疏导教育贯穿到人文关怀始终,务求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发挥最大作用。在大量引导教育工作基础上,引发大学生思考与分析,选择与认同,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观念,进而转化为自我行动,发挥自我教育功能,提高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4 营造充满人文关怀氛围的学校环境。校园文化具有直接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实际意义与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应从多形式、多层面和多空间渗透人文关怀内容,吸引和感染在校学生,营造具有浓郁人文关怀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软件上做到思政教育效果的连续性。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整治校园环境,健全制度文化,重点从养成优良学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上下功夫。校园自然环境要融入人文关怀内容,显现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使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得益彰,构建和谐的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积极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手段的影响作用,加强网络教育。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人文关怀内容,发挥网络优势,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限制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综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人文关怀,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和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积极营造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挖掘和阐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更高境界、更广领域去理解和领悟生命,理解人生的价值真谛,真正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谷秋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彰显人文关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4):99-101.

[2]闫爱红.加强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取向[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4):122-125.

[3]张晓洪,臧文彬.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J].重庆与世界,2012,29(5):49-53.

4.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四

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实现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要完成其肩负的使命,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大学教育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整合起来.

作 者:张文辉 杨威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部,贵州遵义,56300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5.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五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能够满足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于人文关怀渗透的基本发展需要,本文将以人文关怀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内涵为着手点,探究人文关怀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相应关系,以此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渗透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在理论层面上提出相应的思考,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方式;教学管理;人文关怀

做好人文关怀的渗透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且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基本人格的塑造与思想道德上的培养。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是如此。所以如何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切实落实好人文关怀的渗透工作,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所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针对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探究这一课题进行具体的阐述,从而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此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思想意识的转变。

一、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基本内涵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就是教育主体正确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人文关怀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们能够在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同时,保持思想健康,提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养。我们必须要明确人文关怀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够促进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渗透,以此优化实践工作效果。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够深度认识到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无法将“个体为本位”的教育实践理念与“社会为本位”的教育实践理念有机结合[2],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并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实际发展需求,统一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本特点。怎样针对现状进行转变,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

三、如何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渗透

1.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关怀可以将良好的人文环境作为载体,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渗透。因为环境是最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的一个因素,所以创建一个和谐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十分有助于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修缮学生宿舍、加强心理咨询、扩大图书馆规模、简化事务办理流程等多种手段,促进人文环境的进一步建设,这也是服务意识转变的`另一种体现,在丰富、良好、齐全的校园环境之下,学生在享受校园设施建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于人文环境的理解度与认同感。

2.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不仅仅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里强调了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沟通交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3],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指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之中,教育工作者能够最大程度上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动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时候,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变化是极为重要的,还可以及时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在沟通中明确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提供相应的人文关怀与帮助。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渗透中人文关怀的认同感和理解度,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3.丰富教育实践活动

仅仅是制度上的改变或是教育管理理论上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促使人文关怀渗透工作得以落实,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利用教育实践活动来促进人文关怀的渗透。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们进行社区的义务劳动,看望孤寡老人、召开主题班会、撰写征文等多种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隐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4],以此来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4.提升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道德规范,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规范自身的行为,以此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们带来相应的影响,促进人文关怀的渗透。教育管理人员同时也需要明确相应的教育管理内容,不仅仅是在工作上给予学生帮助,如学生奖助贷勤补减等问题,同时也要在思想上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与就业指导,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身独立的人格,将理论创新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灵活度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要在明确这些不足以及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人文关怀的渗透工作改变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丰富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等多种手段,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渗透,以此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于教育行为的基本感受,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意识,在激发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工作中“全面育人”的基本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恒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审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2]殷海燕.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

[3]金绍荣.“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六

索,提高企业职工幸福感

**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我们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思考和新认识,也为企业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按劳分配”、“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带动下,我国经济有了长久迅猛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扩大逐渐引发了职工群众的心理失衡,“仇富”心理日渐显露。如何引导职工群众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扩大问题,防止心理失衡发展为心理问题,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使物质利益在人民群众心中占据了很大地位,尤其是企业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逐渐抬头。价值观嬗变导致职工群众信仰动摇进而缺失,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岗位竞争激烈,目前在企业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大都实行岗位竞争制。此举,确保了企业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但同时,也给企业的职工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物不平则鸣,人不平则怨。”以上种种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使职工群众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会使人产生剥夺感、焦虑感、挫败感、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特

别是当事情不遂人意时,更容易产生焦躁、郁闷、激愤甚至仇恨等情绪。这些对职工的身心健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寻求精神归宿及幸福感。

人文关怀侧重于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则侧重于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三者均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需要从认知角度对人们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提升,也需要从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培养、升华、塑造,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多样复杂的。在人们处理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中,自然地包含了人文关怀和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只有以人文关怀和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处理个体思想问题的层面,才能更好地处理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职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实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职工工作安心、舒心。要时刻关注职工群众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和承受能力。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因此,要关注每一个职工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努力为职工搭建成长路径和平台,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展示才智、进步发展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要致力于提升职工安全感、舒适度,想方设法让职工有一个宽松、温馨的工作环境,增加工资收入,切实保障职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充分分享企业发展成果。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管理,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落实职工企业主人翁地位。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减少职工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大力弘扬职工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积极选树典型、表彰先进,在企业上下形成创先争优、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职工群众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环境支持。积极引导企业职工树立人文关怀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职业精神,使企业职工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着力营造企业“风正气顺”的良好氛围。所谓“邪不压正”,只有树立企业的浩然正气,企业才能趋利避害、欣欣向荣。企业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要形成“相

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企业要多注重培育职工“坦诚、大度、宽容、礼让、开放”的职业心理,要大力实施和推进人性化管理,在人人都能认真负责工作的氛围中,给人以更大的包容;把引导、帮助职工进步和提升作为管理的重心,给每位职工最大的自我发挥空间;真正在企业中形成自信互信、自主自律、沟通合作、健康向上的氛围。要着力丰富企业文化生活。要加强企业文化硬件建设,因时因地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运动会、登山、旅游、竞赛、唱歌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的境界、情趣、品位;要用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去感染职工、熏陶职工、教育职工;要注重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消除个别职工抑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情绪,改善人文环境, 从而提高职工的幸福感。

7.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七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一)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也在不断迅猛地发展,而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是这种思想上的相互碰撞以及文化上的相互激荡,使得正处于长阶段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比以往任何时候承受的压力更沉重和面临的挑战更严峻。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普遍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是过于强调专业性教育,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重书本、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正是这种重视功利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意识。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二)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提高大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意识,并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才能促使学生对所处环境和自我本身进行关注和反思,提高自身认识世界能力和实现自我改造的能力。所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人文关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三)是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倡导人文关怀,可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人文关怀的目的不仅是让大学生掌握足够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理论知识,还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生命需要达到的理性目的进行引导,使大学生们健康发展。

(四)是满足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文关怀的理念是从当代大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状况提出的。作为一个特殊又独特的群体,在教育中体现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在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妥善解决自身的问题,还可以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取得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就必须呼应这种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按照大学生的需要在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准确把握学生需要,及时满足学生需要,并善于引导学生需要,才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思想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并最终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轻视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目前,由于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分强调对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学历层次的要求,导致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认识不深刻,忽视文化品位和道德情操,在人文关怀方面的思想教育只是走过场,对此并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对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轻视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人文底蕴,最终导致教育工作者本身在工作中不能做到以理服人,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不尽如人意。

(二)轻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任何一项教育工作都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的根本出发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当然也是如此。然而,在实际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将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承受者,片面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而不顾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说教,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调动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忽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大多数院校对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在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外的沟通交流及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最终导致现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枯燥乏味、流于形式。

(四)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理念经常是用一套事先预设好的框框、模式、规范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具体的学生。这种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忽视甚至否定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大地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不仅尊重本质、张扬个性的人文关怀理念背道而驰,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教学的实施。

(五)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情感关怀

由于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认识程度不到位,所以只能是简单地通过课堂授课把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给大学生。这种以课本为中心,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做法,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和情感培养,完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接受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念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凸显学生个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重视大学生的价值发挥,承认并激发大学生的无尽潜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明确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作为个体的内心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创建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让学生顺利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良好的人性化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美感的人文氛围,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可以引导或者约束人的行为,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所以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文化所形成的环境氛围中被熏陶感染,从而产生连续性和最大化的教育效果。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在校园营造人性化的管理环境,让制度规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其次,积极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向大学生传递民族化、现代化的信息,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三)关注学生需要,实施情感渗透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情感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走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本质需求。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深刻地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关注、尊重并且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8.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身心健康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是大学教学中必须学习的科目。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角度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强调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其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来满足现如今社会对于高素质、高内涵人才的需要。具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在确定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肯定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大学生展开,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发展,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内涵,使其在拥有更高程度的思想境界中去正确的理解自己和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当前状况下我国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在关心、理解、尊重学生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其必须通过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1]。

(一)是科学发展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大学的发展本身就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展开的。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社会形式下,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极大程度的保证整个教学过程走可持续的道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的提升。

(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从简单的技术性人才转变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由于各种环境的因素,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出现了飘忽不定的状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极大程度的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克制了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出现。

(三)大学生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大学生的发展关系着今后社会的发展。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思想活动意识也开始偏向自我,极其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全面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人文关怀,以大学生为基础,了解和分析其思想意识形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

三、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多元化影响

当前社会是一个经济可以十分发达的社会,互联网、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各国文化交流逐渐加深,当前文化呈现内容多样,形态各异的多元化特点,大学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不良信息的作用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意识;缺少责任感等。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人文关怀关注的是依照学生自身状况进行相应的引导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将学习目的僵硬的定义为考试,为了好的成绩进行学习,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导致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发展不全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高的状况。虽然这种状况可以带来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忽视了学生,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素养。

(三)个体发展不被重视

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思想意识,大学学生也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提点,很多大学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将学习作为整体性活动,忽视了学生个体对于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

四、人文关怀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措施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2]

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将老师定义为学习的主体,导致了学生个体无法更好的发展,在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进行各项教学活动,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下,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相互间的不同进行具体的教学培养和指导工作,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其全面发展。

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本着人文主意思想,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根据个体的不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学工作,让大学生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公平公正的状态下进行的。这里的公平公正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公平公正。

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之间不存在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日常和交流过程中没有形成平等,这种模式下老师进行浇灌式的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听。其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质量低,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另一种情况下学生与学生的不平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加偏向学习思想政治成绩好的同学,对于问题的解释也是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完全忽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这就导致了成绩不好的同学思想道德水平出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在人文关怀视野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必须要实现教育的平等公平性,要形成一种平等的学习气氛,灵活互动的师生、生生交流课堂,让学生作为主体地位,老师进行指导性学习,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构建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更好的实施人文关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转变大学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是为了让人文关怀这以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而丰富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环境下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作为学习的认为,从教学内容出发,培养其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人文关怀视野下更好的进行大学思想政治的学习,从而培养其全面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振.略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研究[J].求知导刊,2014,(09)

[2]刘超.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9)

9.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九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有效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工作强度高、危险性大、对抗性强,一些民警不同程度地存在脾气暴躁、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反应,有的甚至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不仅严重损害民警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单位、家庭的和睦稳定,影响公安机关形象,损害警民关系。因此,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民警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认真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对于确保公安机关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促进公安机关全面建设和战斗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重人文关怀,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更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改变以往的单纯说服、批评、说教及居高临下的方式,在平等相处、平等沟通的关系中既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又满足其合理的人本需求和个人利益,由此提升人的思想觉悟和素质,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育者放下架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以平等态度与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这种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做法,有助于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心理疏导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行为。心理疏导也可采取心理抚慰、心理宣泄、转换角色、调换环境等多种方法,选择这些心理疏导方法也能够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效果。

作为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当前警察队伍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做好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做一个善于倾听民警心声和沟通民警思想的“艺术家”,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对民警进行教育、引导和点拨,理顺和化解民警思想疑惑、焦虑和恐惧,促进民警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公安机关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民警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民警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民警自尊自重、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心理训练是快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锤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锤炼广大民警忠诚果敢、坚毅沉稳、不屈不挠、乐观豁达的优良心理品质。经常性地开展以逻辑推理、记忆能力、情绪控制、放松访谈、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训练,不断增强民警的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免疫防范能力和应激处置能力,使民警能够在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二、关注民警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关注需求我们就要抓住要害,就要依据需求合理实施相应的疏导措施,达到稳定民警心里的目的。要在帮助民警应对外部压力的同时,坚持从内部着眼,切实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努力消除影响民警心理健康的各种不良因素。在抓好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十分重视民警生活,想民警之所想,急

民警之所急,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寻找新形势下做好民警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组织民警进行各种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民警生病住院,领导都亲自探望;民警家中有特殊困难,都给予支持与关怀。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与其常常磨破嘴皮讲一大堆空道理,不如真心实意办一件实事更能感动民警,更能取得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开展促膝谈心、为民警过生日、为退休民警办欢送会、组织民警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特别是建立“五访”机制,做到“逢年过节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纠纷必访、干警有突出思想问题必访及违纪、奖励家访告知”,营造起“团结协作、和谐舒心、互助互比、进取向上”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民警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班子的关怀和爱护,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民警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一件件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民警舍小家、顾大家,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忠实地履行着后勤人应尽的职责。

三、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民警的心理需求,了解民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心民警的疾苦,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之以身,交之以心,这样才能从民警那里得到理解,得到信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在人文关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一个“情”字,要带着对民警的深厚感情做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也就是工作中既要讲原则又要讲人情,注重人文关怀,管理制度要科学、实用、易操作,制度既要体现刚性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又要充满“柔情”,给民警以“机会”,这样执行起来才不走样,人与制度才能称之为和谐,才能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平等的姿态与民警交流,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关系。要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活动,及时缓解各种心理问题。当前,民警队伍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缓解,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或造成更大危害。要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为民警提供倾诉、交流的场所。要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通过辅导讲座、开设门诊、上门服务等方式,对民警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提供排除压力和困扰的方法与技巧,增强民警的心理承受能力,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要使民警心理健康,我们就必须建立健全民警舆论汇集和反应机制,加强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民警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民警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民警达到心理和谐,要全面实施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切实增强民警心理应激能力。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公安民警经常要面对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和突发事件,给民警精神造成巨大的刺激,严重影响民警的心理健康。要树立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理念,注意发现民警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实施事前和事后的危机干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舒缓民警的心理压力,调适民警的心态,预防心里疾病的发生。

10.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十

【摘 要】阐述“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 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53-02

随着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微媒体、微社区、微信息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形态,构筑了网络生活的新空间。“微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微阅读”、“微消费”、“微创造”等逐渐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微时代”是记录和交流的时代、是关怀和理解的时代,“微时代”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微时代”具有信息传播的大众性、信息沟通的交互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信息表达的迷你性等特征,这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育人、完善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微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注重人文关怀。

一、“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需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使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只是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会陷入空洞的说教之中。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强调教育者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重视社会性、忽视个体性;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高职学生实际,出现了学生不愿听、听不懂,甚至有逆反心理等现实困境。这与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使教学失去了吸引力。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承载着传授知识、完善人格、创新文化和树立理想等多种诉求,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微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选择和思想观点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呼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尊重大学生话语权。同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要积极探索“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领域、新方法。通过微平台教育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渗透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关注大学生存在和发展,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提升教学吸引力。

(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指的是人的活动、人的能力、社会关系、人的素质、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学生个性、综合能力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发展,其中价值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充满人文情怀的情感教育。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迫切需要“微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

“微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都产生了影响。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微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给大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学习交流的平台,但由于“微时代”信息五花八门,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造成冲击。“微时代”为大学生营造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能够满足大学生人际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网络里可以突破陌生感和惧怕感带来的障碍,主动发展人际关系,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不足。“微时代”大学生在各抒己见、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容易走向“微信控”、“微博控”、“机不离手”的极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人文关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育人全过程,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是高职院校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时代课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关怀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以人为发展的根本,是长期以来人们的美好憧憬和价值追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显了以人为发展的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追求的理想价值目标;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以人的完善为发展的旨趣,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客观上需要加强人文关怀,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微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开展心理引导、情感交流、知识问答、职业规划等活动,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为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二、“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微时代”下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追求自由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是为了人、培养人,不仅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也是主体。“微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方式由“独奏”向“合唱”转变,他们喜欢在微空间里交流信息、共享时空,渴望被理解、被关注,主体意识空前增强。“微时代”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微时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微心理、实施微行为、追逐微潮流。他们追求个性释放、价值观念多元。教学必须紧跟“微时代”步伐,在教学设计的制定、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考核的方式等环节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主动选择和“微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要树立微文化理念,加强心理疏导。开通微信、微博帮助大学生解答恋爱、学习等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帮助他们树立乐观、进取、自信、健康的心理品质。要树立民主开放理念,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微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都有话语权,要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的机会,开展师生对话交流,为他们的自主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二)“微时代”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时代”大学生在微空间里获取信息多元多样,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信仰迷失、人文知识匮乏、漠视生命等问题。基于对大学生的现实关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生活的智慧。要突出时代性。“微时代”信息海量传播、“内容为王”,大学生关注点不断增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考虑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心理,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在理论知识、教学素材、话题选择等方面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感染力。要丰富人文知识。教学中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的便捷性,在朋友圈和公众平台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经典文学和历史事件等,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趣。要加强生命关怀。利用微平台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微平台发布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图片和案例,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帮助大学生珍爱和善待生命、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微时代”下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觉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既是“微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微时代”信息沟通交互性强、信息表达个性化鲜明,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参与和分享,唱独角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大学生多样化需求。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要借助微视频、微故事、微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合理设计参与话题,鼓励大学生发表见解,以大学生中心,把教学的参与权、表达权、选择权归还给大学生。要采用情感教学法。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微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沟通的自由,情感是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催化剂,情感教学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真挚的情感传授知识。同时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配以音乐、诗朗诵、纪录片等方式引发情感共鸣、增强理论自信。要搭建微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等创新教学载体,以大学生喜欢的话语形式传递教学信息,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严肃、呆板”印象,把微信、微博打造成大学生情感倾诉、思想交流的精神港湾,通过微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和课下交流的良性互动。

(四)“微时代”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微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主导权,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微时代”意识,凭借个人微信、微博、QQ群,主动营造主流文化的舆论场,努力成为微空间中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领军人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者。“微时代”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深厚专业素养、现代信息素养、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师德建设,“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率先垂范、立德树人。要提高现代信息素养。“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鲜活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法;主动介入微空间、使用微语言、融入微生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要开展教师人文素质培训。通过人文素质网络课堂、专家讲座、微视频、公需科目在线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并把其纳入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5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重点课题(2013MSZ024);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2013A016)

【作者简介】张 俊(1978-),男,安徽霍邱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

11.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200-02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广泛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即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它是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出发点与归宿,它始终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帮助人理解人生的意义,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终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终极使命与人文关怀的内在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倡导和彰显,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需求,也是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也成为我党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层次的和谐中。在我们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更是其必需的价值支持力量,它通过促进人性的优化,提升人的精神品味,完善人的思想道德境界来使我们的社会达到物质小康与精神和谐相统一的真正的全面而富裕的小康”[1]9。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富有青春和活力的生力军。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生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大学生内心的需求,尽可能地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让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促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然而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极大的可能。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但不能缺少充满人文精神的社会环境,还需要具备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人。我们所追求的小康社会并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小康、经济的发达,因为“经济增长可以用数量来衡量,而生活质量却以人的感觉、人的主体需要满足为尺度”[2]176。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精神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引导市场按其应有的规则运行,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施有利于以精神小康的实现来促进全面小康的完善。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需求

(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在一种社会重大改革面前人们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去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倡导与彰显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论学科紧随时代步伐和社会进步发展而进行理论创新的一种价值表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变革。”[3]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正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理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关切每一个大学生生命个体存在的尊严、意义与价值,关注大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人文关怀不仅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发展之路,也成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新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目的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一种力量。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重视人、发展人、研究人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然存在,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明确指出:“应当承认的是,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两方面看,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4]。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无人”的教育,存在着“人学空场”,其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措施等富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过分注重其社会价值,强调个人对集体、国家和社会贡献的大小,这些都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价值,压抑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肯定其个体价值,肯定其尊严和人生意义,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健全,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彰显和倡导,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利于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市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因此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此,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但无形中淡化甚至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整治教育,导致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发展相对落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得到了限制,达不到社会对大学生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期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竞争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5]360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世界,从关注每个大学生内心的实际需求和人格尊严出发,培养每个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和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和成才,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完善人的本质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前进。要研究人,就必须了解人的本质。因此,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时刻处在社会关系中,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品质的生成无时无刻不受整个社会的影响。可见,“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社会的人,真正融入一定的社会生活,还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6]。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塑造人的社会性,完善人的本质有着重要作用。它通过自省、反思等方法,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事实求是地评价自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可以促使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素质,使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的规范。它能够通过提供精神信仰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进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方法论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21):36.

[4]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培训管理案例分析下一篇:礼仪队队长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