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素质培养浅说(精选3篇)
1.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篇一
“素质作文”浅说
[作者] 陈传万
[内容]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多,尤其是“应试作文”现象十分突出,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甚至连信也写不好。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突破那种封闭、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教育价值观;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具体说来,就是实施素质作文。
所谓素质作文,就是把作文训练当作培养学生的一种素质。余秋雨先生在《(题型写作教程)序》中说:“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看,写作实际上构成一个现代人人格素质的重要部分,没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就很难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尽管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写作的现代人仍然很少,但他们必须具有一种准确表达自己、广泛地与他人沟通甚至能够把自认为重要的事情说得娓娓动听的能力,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写作。是的,在一个已经可以用电脑写作的时代,写作的真正涵义不应该继续停留在它的原始字面上了,它不再是一种被称之为‘摇笔杆子’的差事,而是一种个人与外部世界进行文化沟通的素质。”叶圣陶先生在《中学作文指导实例·序》中也曾说过:“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与余先生一样,叶老这里说的作文是。为了需要,实际上也是在强调作文是一种技能、一种素质。
笔者认为,素质作文概念的提出,有其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意义。从理论上说,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为目标,自觉地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片面地应付升学考试的现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难的问题。从实践上说,它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写作文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
那么,如何实施素质作文呢?它首先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还要懂得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理论;其次,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要求的作文训练。但不论在哪一年龄阶段,作文教学的内容都要立足于培养能力,教学方法也要有利于培养能力。具体他说,实施素质作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鼓励,培养兴趣
兴趣是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活动的强大动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写作时大脑就能形成兴奋中心,这时暂时神经联系最容易巩固,对事物的反映也最清晰,思维活动也最积极、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以应有的鼓励,在每一次作文中都应该找出一些优点并给予适度的表扬。在受到表扬后,学生容易感到兴奋,因为他体会到了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长此下去,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对作文的兴趣。
第二、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训练
指导学生作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否则势必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的训练实践中,要着重考虑是不是切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第三、形式多样,不千篇 一律
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应力求形式多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体裁、题材的要求进行训练;不仅要有课堂作文,还要有课余作文;不仅有大作文、主作文,还应有小作文、辅作文,甚至是片断练习;不仅有命题作文,还可以有半命题作文,甚至让学生自己命题,等等。在具体的作文活动中,还可以采劝一 体多练”、“一事多练”等形式。“一体多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就某一种文体集中进行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体裁的写作规律:“一事多练”是指就某一题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或运用不同体裁来写作,这样便于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是,不论进行哪一种形式的训练都要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第四、平时积累,有意引导
这里讲的“引导”,不仅指阅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而且还指在写文章时要抓住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李伯棠先生也说:“着眼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对于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在生活中,任何学生都会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但这些见、闻、思、感,哪些可以写进作文、哪些不能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写进作文中的这些见、闻、思、感如何由生活中的素材变为作文里的题材?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怎样培育,是否可借鉴、模仿?等等。以上都可从课丈中找到答案,因为课文是范文里的范文、精华中的精华,通过课文讲析,同学们可以从文体特点、要求、文章格式、结构、语言和内容等方面体会课文作者是如何表达、如何选用生活中的素材的,而自己又是怎样表达、怎样选用的。如此一对比,学生就会自然地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总之,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是一种技能、一种素质,要使学生真正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须彻底根除过去那种“应试作文”、实施素质作文。
2.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篇二
语感是一种对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内的言语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迅速的领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应融入语感训练。语文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形式”的知识, 应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从实践上看, 语感实际上左右着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们进行读、写、听、说不可能都依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有关的句法规则, 而主要凭语感。总之, 离开了语感, 人们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信息交流。可以说语感能力是形成所有语文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不能凭空进行, 而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它的效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明显看得出来的, 而应在不断实践中, 在学习、生活环境中, 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滋养、潜移默化, 才能取得进展。因此,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应该融入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二、基本策略:有序推进, 在培养中突出重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提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充分凸显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新课标还制定了明细的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中虽未出现“语感”字眼, 却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1~2年级为“写话”, 3~6年级为“习作”)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明确规定了语感的训练要求, 也明确提示了训练的方法。那么, 教师就要抓住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心理特征和语言发展水平, 运用语感的基本特征,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 是感知阶段, 也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 教师就要根据新课标, 凭借新教材, 通过引导想象、追问探索、比较琢磨和语言实践等方法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小学生经过了1~2年级的感知阶段, 了解了语言材料的感性形态后, 然后透过形象表层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在精神, 对语言深层含义领会的过程, 就是语感培养的领悟阶段。它是语感培养的第二个层次, 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训练学生咬文嚼字、斟字酌句、体味语言。因此, 3~4年级侧重在比较中揣摩、在想象中体会、在入境时品味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经过了“感知”和“领悟”阶段后, 小学生就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验证和欣赏, 这就是语感的鉴赏阶段。鉴赏阶段是语感的第三个层次, 即高级阶段, 读者不仅能领会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情味, 而且能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领会语言文字中没有说出来的意义和情味。这种语感能力主要通过读者的生活体验来获得, 是读者和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在小学5~6年级侧重通过联系生活、充实生活的方法来培养语感。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是一个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到综合的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 是一个集听说读写训练为一体, 融字词句段篇训练为一身的过程。一言以蔽之,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在人的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发展人的语言。同时, 小学语文教学又是分阶段进行的, 每个阶段各有着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语感培养的三个阶段既是逐层深入的, 又是相互渗透的。因此, 在不同的语感培养阶段应分别施以不同的训练方法, 有所侧重, 循序渐进, 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语文材料时, 创造性地感悟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的思想内涵,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具体方法:加强诵读, 在感知中形成语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记事、写人、状物、绘景的散文。对这类文章, 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潜心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 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浮现于学生眼前。以《桂林山水》为例, 这篇文章文字音调优美、感情酣畅, 要想使学生揣摩和体味漓江水静、清、绿, 桂林山的奇、秀、险, 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朗读。反复诵读全文, 正确处理文中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语气的变化, 从而切实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姿, 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甲天下”。因此, 语感的培养要强调多读、轻读、默读、速读等。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 灵活安排, 让学生多读、爱读, 从读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还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运用时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如《观潮》一文将“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的雄伟景色写得淋漓尽致, 令人如临其境。读了本文, 学生可能会一下子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潮, 一会儿是白色城墙, 一会儿又是千万匹白色战马?”“为什么将潮比作战马, 而不是比作马?”“千万匹、千万辆这些数量词去掉行吗?”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会提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如何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江潮之壮美、文句之精妙呢?教师不应包办代替, 而应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并适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讨论、读书, 从而品味出“白色城墙”是作者描述远看大潮时刹那间的静态, 而“千万匹白色战马”则是近观大潮时的一种动态。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 更应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因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方法, 也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原则。
总之, 语感能力是形成所有语文能力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应该融入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这是个积累和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成绩的提高不应该是片面和量化的, 而是厚积薄发的, 只有修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够对中国的语言文字运用自如。教师应该深入探索学生语感的形成, 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素质语感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敏感性;直觉感知;畅达感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本文想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教學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阅读教学历来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语感技能提高十分缓慢。其原因就在于对作为言语对象的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步入了误区。教师往往仅在语表意义上兜圈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久而久之,在学生心目中课文只是些抽象、干巴的内容梗概的筋和毫无生气的语言符号。课文的阅读教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科教学的侧重点,更为重要。
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
至于写作,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较高的认识水平,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较强的表达能力等。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固然不是语感能包容的,但表达能力却与语感有密切联系,语感素质达到一定水准就能使作者一写就顺。按《大纲》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较好地解决语言表达问题。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语言表达被列为重要一项。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语不得体、句不顺畅的毛病,正反映了学生语感素质的严重不足。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加以强调,不然,《大纲》关于“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要求便难于在写作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听、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具有读、写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受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读、写轻听、说的思想的影响,又囿于“受教育就是升学”的狭隘认识,广大语文教师至今对听、说教学并未真正引起重视和认真落实,因此,有必要特别加以强调。
语感具有敏捷性和准确性的品格,就此而论,听、说教学对于培养语感素质有着如下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听,可以不断接受时事形势、科技、文艺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说,可以畅抒己见,说问题,谈看法,随机应变,将有关内容勾连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展语言发送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自己是听者,就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形式,以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而这就要求赋予所说的话具有实际有力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听者运用倾听来调节自己以适应需要。
第三,有利于活跃思考,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什么是听话?无非就是听话者边听边思考说话者说的是什么。而说话就是说话者用口语形式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传达给听者。这种有效的听和说的过程,也就是培植双方思考力的过程。说者归纳整理自己的思考使之条理化,并转化口语,听者经过自己的归纳整理抓住要领,使对方的口语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内容,双方都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思考力。
第四,听、说训练,特别是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多方面的准确的直觉感知。例如,我们引导学生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准确无误,别讲错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正误感。我们让学生在说话时注意用词的分寸,别讲过头话,别讲辞不达意的话,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要讲得体的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分寸感。我们让学生在作较系统的表述时,注意句与句的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的贯通与变化,讲话中具有一种流畅、通达的气势,能一脉相承的讲说,这就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畅达感。我们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个人的请求与意见,学习达到那种“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的境界,即以较少的情味深长的话打动对方,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情味感。我们让学生在朗读练习和成套讲话练习中,学会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升降的语言,有快有慢的语速,做富有节奏感的讲说,让人感到动听,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等等。也就是说,语感素质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上述的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与节奏感等,都能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推荐阅读:
语感教学论文07-14
能力素质培养10-19
素质培养策略和模式07-05
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09-08
护士素质培养的核心09-22
早期教育与素质培养11-11
再现古诗意境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10-21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10-31
人文素质在英语教学的培养08-10
党员素质教育培养心得体会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