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经典著名的诗词

2024-09-26

苏轼经典著名的诗词(共10篇)

1.苏轼经典著名的诗词 篇一

《八声甘州》

作者: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西兴,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傍晚时分,二则此景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2.苏轼经典著名的诗词 篇二

咏茶诗词是指以茶为主题, 歌颂茶叶、茶汤, 陈述茶事以及茶文化的诗词。沈松勤先生对今日现存的两宋茶词作了统计, 共有五百一十四首茶词, 涉及的词人有八十位之多。据《全宋诗》统计, 北宋以“茶”字入题的茶诗有三百余首, 涉及的诗人多达一百余位, 其中苏轼的咏茶诗篇中题目中包含“茶”字的有二十一首, 诗中言及“茶”的有五十五首。据《全宋词》统计, 苏轼的咏茶词中以茶命名的有两首, 词篇中言及“茶”的有六首。可见, 苏轼是宋代爱茶诗人的典型代表, 他的咏茶诗词集两宋咏茶作品之大成, 承载了丰富的茶文化信息, 也体现出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与独特的审美理念, 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1 茶叶清新怡人之美

宋代文人墨客常常集聚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国家大事, 访友待客往往以茶为礼, 以茶会友, 或有酒宴, 但酒宴结束后必定安排品茶环节, 以茶解酒, 以茶醒神, 品茶时也必会创作或吟诵饮茶诗词以助兴娱宾。纵观苏轼的咏茶诗词, 通常是茶酒并提, 以茶为主, 兼顾美酒。例如, 《行香子·茶词》有云:“绮席才终, 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 初拆臣封。看分香饼, 黄金缕, 密云龙。斗赢一水, 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 少却纱笼。放笙歌散, 庭馆静, 略从容。”盛宴落幕, 宾主仍未尽兴, 此刻若匆匆散去未免扫兴。依照宋朝的风俗, 人们这时会端茶上水, 以茶待客, 清茶解酒, 意兴阑珊, 清香隽永, 回味无穷, 品一杯醇厚的香茗再行散场, 可以让众人倍感畅快从容、两袖清风。苏轼有词名为《望江南》, 正是讲述了醉酒方醒时, 在烟雨朦胧的初春品尝新茶时的畅然胸襟:“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茶叶之美不仅仅在于它提神醒脑的功效, 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层礼仪。宋代, 茶叶已然发展成为人们之间互相馈赠的佳品, 王室贵族也经常会以名贵的茶作为赏赐分发给朝臣和手下。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记载:“茶为物之至精。”《词林纪事》中也有云:“苏门四学士, 没来必取密云龙贡茶。”可见, 馈赠茶叶、共饮佳茗、共赋诗词, 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显示礼仪的必备物品。苏轼在京城任职时与朝廷关系密切, 经常能够从皇帝那里得到一些珍稀的赏赐, 其中就包含许多名贵的茶叶。《行香子·茶词》中所说的“共夸君赐”, 正显示出君王以茶示礼的做法, 彰显出茶叶中所蕴含的深厚利益文化。

2 茶艺考究之美

经历数千年的发展, 我国茶艺过程严谨考究, 对水、火、茶叶、茶具、环境等均有要求。自古文人墨客饮茶之时, 必要寻得自然幽雅之地, 或有高山流水相伴, 或有流云野鹤相依, 或有明月稀星相望。对于茶与水,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必会选择茶中珍品以及水中极品。水贵为活水, 即刚刚从溪流或泉水中取得的新鲜活水, 苏轼对于惠山泉水情有独钟, 两次以泉水煮茶, 其自然香气与灵光令他久久不能忘怀, 于是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至美华章。对于煮茶之火, 则与活水相应, 需要活火, 即猛火、旺火, 能够瞬间将茶水煮沸, 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的自然香气。茶具在宋代也十分讲究, 苏轼词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说法, 唯有以做工精良、质地淳厚的陶瓷茶具饮茶, 才能与茶叶自然开阔的情怀和恬淡幽雅的气质相匹配。

苏轼曾经著有《试院煎茶》一词, 比较详尽地再现了宋代好茶之士煮茶的过程:“蟹眼已过鱼眼生, 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 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 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 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 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蟹眼、鱼眼均指代水的煮沸状态, “活火发新泉”也是指烹茶对于水火情况的要求, 煮茶离不开水与火, 无水便无茶, 无火亦无茶“, 银瓶”指代精美的茶具“, 松风”“、飞雪”等, 则是指代清幽的饮茶环境。

3 人生诗意之美

在宋代, 饮茶之风遍及各地, 上至朝廷群臣, 下至市井小民, 均盛行以上好茗茶宴请宾客。特别是文人雅士, 更是将斗茶、品茶视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饮茶的意义早已超出日常饮食的范围而跃升至精神层次, 成为人们坦荡情怀与豁达胸襟的真实写照。

据《宋代文学通论》记载, 宋朝是我国传统文化步入成熟的时期, 此时的诗词创作重视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关注真情实感的流露, 出现了大量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表现出人们生活中的盎然情韵, 体现出宋代文人重视情理、趋向雅趣的风格追求, 令生活充满诗意之美, 这一点在苏轼的咏茶诗词中就有鲜明体现。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豪墨客, 兼具入世与归隐情怀, 既希望奋发图强, 在朝廷中有所作为, 对天下有所贡献, 又企盼归隐山林, 过上躬耕东坡的悠闲生活。他沉醉于高雅的艺术形式, 醉心于艺术的美好与趣意, 便以日常生活为主体, 对生活进行艺术化与诗意化处理, 让生活充满美感。在饮茶方面同样如此。他将风雅的精神灌注于茶的方方面面, 通过文人的视角与审美的构架, 让茶从一种单纯的自然植物化身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把饮茶从简单的日常习惯发展成为愉悦身心的审美体验, 将泡茶、饮茶视为近乎完美的审美过程, 实现了饮茶之举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升华, 彰显出宋代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诗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例如, 在《浣溪沙》一词中, 苏轼写道:“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薄雾细雨, 清风拂柳, 在美丽清秀的自然光景之中泡一壶热茶, 再配上一盆新鲜采摘的野菜, 可称得上是人世间最为美妙的享受了。在这首词中, 苏轼描绘了初春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 其间充溢着对生活的深厚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无限崇敬之情, 表达出作者悠然淡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带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思。

又如, 在《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二首》中, 苏轼描写了与好友在清雅的雨天品茗赏画的情节:“花雨檐前乱, 茶烟竹下孤。乘闲携画卷, 习静对香炉。”濛濛细雨中落花漫天, 青翠的竹林中茶香袅袅, 诗人与挚友坐在茶炉旁, 静静地观赏画作, 细心品茗, 整个生活场景宛若一幅色泽淡雅却内涵深刻的泼墨山水画, 极富诗意, 这首词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提炼, 使得平淡若水的生活绽放出超凡脱俗的光彩。

4 心境洒脱之美

众所周知, 苏轼胸襟开阔, 性情洒脱, 从不为世俗所羁绊, 穷尽一生为后人诠释何为随缘自适应, 何为豁达超脱。他随遇而安, 既能够在富贵中尽享其乐, 也可以在安贫之中乐道人生, 这种洒脱的处世心态不仅仅反映在他的言谈举止上, 更如明镜一般展现于他的诗词之中。《行香子·茶词》中的“黄金缕, 密云龙”等意向描绘了苏轼在豪门盛宴上畅饮极为上乘的密云龙茶的情景, 而《浣溪沙》则讲述了他作为巡行太守饮农家清茶解渴爽口的故事:“蔌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从不刻意寻求富丽之感, 茶无论浓淡、是否上乘, 于他都并不绝对重要, 只要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铭记心中, 心灵与自然相互依偎, 那么即便在乡村街角饮用大碗粗茶, 也能够体会到田园中饮茶的十足清新感受, 依然可以尽情地享受品茗的乐趣。

茶的一大特点在于宠辱不惊, 始终如一, 不论饮茶之人是谁, 不论烹茶所用的水火是否鲜活, 器具是否足够精致, 环境是否足够优雅, 茶叶都能将其最天然的醇香带给饮茶之人, 为他们提神醒脑, 让他们深入理解追求质朴、自然、清淡、幽静与悠然的茶文化。元丰年间, 苏轼遭到贬黜, 但他与茶一样, 不以一时之祸而悲, 所到之处便是家, 只要有花草、山水、鸟虫、茶酒相伴, 便照样能过舒适安心的旷达生活。例如, 在《十拍子·暮秋》中, 苏轼写道:“白酒新开九酝, 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徜来都似梦, 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玉粉旋烹茶乳, 金薤新捣橙香。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这首词胸襟畅然、心态洒脱, 淋淋尽致地将苏轼放荡不羁、豪迈开阔的性格呈现在世人面前。

5 结语

茶是饮茶者思想与情感的结晶, 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苏轼的咏茶诗词借茶之名抒怀抒情, 以茶明理, 以茶说事, 以茶喻人, 以茶比世。茶的命运正如人的一生, 唯有随遇而安、开阔洒脱, 才能够实现为自己而活, 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苏轼的饮茶诗词拥有显著的宋代茶文化特色, 其中所表现的茶礼、茶俗、茶艺等都与历史现实相吻合, 从用水、用火到器具、环境方面都颇为考究。同时, 苏轼的饮茶诗词源于日常而又超于日常, 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 使之充满诗情画意, 彰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 以及宠辱不惊、随遇而安、从容淡然的处世心境。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 2002.

[3]王水照.苏轼传[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4]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苏轼诗词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篇三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他的诗文都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魅力……

一.豁达乐观是他的外部表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思想比较复杂,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诚,随缘自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夜晚,常人会是早点休息,一睡解百愁呀!可无情似有情的明月也许是同情这个人生不如意的人,在他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照入门里,词人于是乎欣然起行,找怀民漫步庭院,共同赏月,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试想如果不是乐观的情怀,一个失意之人对月怎能不会伤感?如果不是豁达之士,心烦意乱之时怎会月下赏景?真是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风度完美地结合。

二.百折不挠是他的内在品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坡》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黄州春天的某个早晨,风和日丽,天高气爽,苏轼约友郊游,玩得尽兴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同行兴致全无,狼狈不堪,奔跑避雨,抱怨连连,唯独苏轼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漫步雨中,胜似闲庭信步,悠然如初——“谁怕”,何等豪迈!何等洒脱!同行的人皆笑其“痴”,可谁解其中味啊。

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呀!仕途多磨难,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历尽坎坷,他都能够“也无风雨也无晴”地泰然处之,坦然地面对。他执中持平,守正不阿,虽遭贬而无悔,虽九死而无怨,再大的风雨又奈我何?百折不挠,从容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报国爱民是他的精神内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1071年,因和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调。朝廷派他去做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上阕:“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百姓都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爱人者人恒爱之”苏轼的爱民由此可见一斑。

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仕途受排挤,事事不如意,一贬再贬,苏轼仍积极出仕,实乃令人扼腕,千百年来谁能企及。苏轼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仍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苏堤,建学校,谤新法,抨旧党,哪一项不是利国惠民,泽被后世?“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文品“诗赋传千古”;人品“峨眉共比高”。苏东坡诗、词、歌、赋无所不精,他是万人仰慕的一代文宗;医学、饮食、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他是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冠军”;儒、道、释兼收并蓄,积极进取而又超脱旷达,他是一个屡遭打击不改其志的坚守者;匡时济俗,修身、治国、平天下而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是一位为民请命不折不扣的好官吏。苏东坡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质,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气概,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气度,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气韵。中华文化因他而熠熠生辉!历史星空因他而灿烂夺目!

4.苏轼写的著名诗名有哪些 篇四

(一)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其二)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人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四)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五)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六)《大秦寺》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七)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创作背景

该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可以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该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本首词可能是诗人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八)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九)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十)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创作背景:

该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本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十一)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5.苏轼经典著名的诗词 篇五

关键词:苏轼诗词 语言研究

引言

苏轼是北宋时期享有盛名的一位词人、诗人,他的诗词以豪放恣意的形态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北宋大放光彩,令人称叹。风格随意畅快的诗人把对文学的喜爱述诸笔端,为古代古典诗词领域增添了数不胜数的诗词文学作品,在诗歌题材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生平并不顺利,他既得到过重用,他也受到多次的贬谪,下放到岭南等蛮荒之地。他曾站在繁华高处享受名和利,也曾在奔波途中受尽苦楚,浮浮沉沉。但纵使一生颠沛流离大起大落,他仍以鲜明的态度极快地适应环境,乘着诗词的翅膀发扬光大,以苦为乐。苏轼的诗文不仅将吟咏类体裁推向一个新的创作高峰,还将自己的心态寄托在诗词之中,同时这些诗词还暗含着北宋当时的文化内涵。

一、“诗言志”苏轼的诗文情怀

“诗言志”,苏轼的诗词文赋中无不透露出他的情志。苏轼做事一向不拘一格,他的一生颠沛流离,或自请出外留任或遭遇贬谪被流放,仕途之路曲折波澜。虽横遭贬黜,但苏轼善于发现蛮荒之地的美与可贵,用乐观的态度安慰关心自己的友人。如《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首诗便是苏轼刚到黄州根据所见所闻而作。诗人初到此地,借诗自嘲老来仕途生涯的瞬间转折,随着仕途道路上的愈加坎坷,但诗人却在看到“长江绕郭”“好竹连山”,诗人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心态和积极往前看的姿态跃然纸上。或许仕途的失意正是苏轼在诗词、文画、书法等领域大有建树的潜在内力,苏轼饱受佛家精神的感染,豁达圆通的大义让深陷困境的他用一种大爱去宽容这个世界,善待自己。苏轼慰藉自己,愉悦自身。诗人用体贴生活的姿态观察着菜园里的春天,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热爱生活观察入微的入世者的心态,折射出苏东坡取材于民、与民同在同乐的酸甜苦辣。

又如《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1094年,苏轼再次被污蔑“叽斥先朝”,被贬谪到岭南地区即如今的广州惠州。岭南地区闷热潮湿的气候并没有让他气馁不适,年事已高的他却放眼看世界,地方的特色引起苏轼的注意和喜爱,更是发出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愿望和感叹,不管苏轼是发自内心还是一时兴起所在。苏轼慰藉自己,愉悦自身。诗人用体贴生活的姿态观察着菜园里的春天,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热爱生活观察入微的入世者的心态,折射出苏东坡取材于民、与民同在同乐的酸甜苦辣。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胸襟,使苏轼能反客为主,以随缘自适的心态,主动融于当地社会,直面不能还乡的现实,超越个人的困境,无法回家便处处是家。

二、苏轼诗词中意象隐喻语言涵义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词大家,他所创作的诗词中,很多都是以“梅花”为意境进行创作的。本文中,将以《西江月·梅花》为例,详细分析词中所运用的隐喻手法。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流,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宋哲宗绍圣三年,苏轼被贬,到惠州以后看到了梅花,并以梅花为意境,创作了这首诗,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侍妾王朝云的思念。在诗中,运用了隐喻的写作手法,将王朝云比作了梅花。为了帮助读者能够较好地理解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映射特点。

源域————————目标域

高情————————超凡脱俗的品性

素面唇红——————自然天成之美

瘴雾————————生活环境艰难

从源域意象和所映射到的目标域来看,这首词的隐喻手法是结构隐喻,作者苏轼对于梅花的颜色、质地、样貌等特点观察得仔仔细细,并紧紧把握岭南梅花的这些特点,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似性用于描述侍妾王朝云的形貌特点形态。

其中“玉骨”“冰肌”都展现出作者对雪地梅花的爱慕与赞美,并且联想到爱妾的风采,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爱妾的气质就像梅花一样淡雅清新。“仙风”则是画龙点睛之笔,将爱妾的与众不同之处刻画得淋漓尽致。“瘴雾”在古代诗词当中往往是传染疟疾和瘟疫的病源,在这首词当中,作者将其指代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更深层的意思是指代当时复杂的黑暗官场。而作者利用梅花在瘴雾中坚强生存,不具环境的恶劣与艰苦,特别指代了爱妾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跟随自己,不离不弃。也表达出自己对于政治的坚持,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追求。在下篇的第一句当中写到:“素面常嫌粉惋”,撰写出了嶺南梅洁白素雅,不用其他食物来修饰的特性。“洗妆不褪唇红”,指出了即便梅花已经枯萎了,叶子仍然会骄傲地挺直,并且被红色渲染。这两句所表达的实际上侍妾王朝云的天生丽质,她即使是不施粉黛,也是独有一番姿态,好像是那冬天独自盛开的寒梅,风姿出众,飘逸出尘。王朝云的外貌是美丽的,不过在苏轼遭遇危难之时,她并没有抛弃年迈的苏轼,而是跋山涉水、不远万里追随着诗人去到那苦寒之地,这种高贵、高洁的品质才是最为值得称赞的。面对着这种美景的苏轼却感慨:“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梅花在冰天雪地之中盛开,待到春暖之时,万物复苏,梨花盛开,但是梅花和梨花却不会再同梦了,这句话使用的隐喻手法实际上表达了朝云的逝去,独自留下诗人自己感叹思念。这两句中没有出现“梅”字,但是处处透露着梅意;也没有出现“女”字,但是却处处有朝云的身影。通过这首词,我们发现,作者苏轼对于隐喻手法运用的熟练和巧妙,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同时更加表达了作者对于如梅花一般逝去的朝云的深切思念和哀悼。苏轼不仅写过梅花,还写过杨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在当时的年代,人们将杨花看作是轻浮之物,但是苏轼的这首词却没有受此束缚,而是将杨花比作了饱含深深思念之情的妇女,词的内容是这样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苏轼构思巧妙,下笔有神,详细描写出了杨花飘落无着落的形态和孤寂无依的状态,在惜花怜花中将杨花隐喻成一位思妇形象,抒发了她幽怨缠绵的凄苦情思。

综上所述,隐喻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隐喻,可以更好地认知世界。在创作中运用隐喻,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诗人想象出来的世界,可以更好地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活动方式和意识形态。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苏轼的诗词,对于苏轼的人格魅力和诗词造诣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苏轼诗词语言折射的诗人理想

毫无疑问,苏轼的诗词造诣是极高的,受到后人的万分敬仰,他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表达“思乡、归隐”的诗词数量也是相当多的。如“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通过对苏轼的诗词分析,解析丰富的思乡之情,可以看得出苏轼对于生活的释然。与古代的诗词比较而言,苏轼具有一个较为成熟的自然观,是后世的楷模。结合诗词可以看出,苏轼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于多样的创作风格,每一次的意境选择都是不同的,利用对自然风景的细致描写,使得读者在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过程中,还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利用对自然情境的刻画,寄托了苏轼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诗词当中特别提到了乡书,表达出作者无尽的思念。苏轼总是能够将大自然的万千事物融入到诗词当中。必须感叹与接受苏轼对隐喻手法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比如说苏轼在欣赏西湖之美的过程中,他想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风景。通过描写大自然中的美景,不断净化心灵,领悟人生真谛。例如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以看出,苏轼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自然景色当中,通过自然百态理解人生冷暖。

面对江山如此美景,感情细腻,生性好游山水的苏轼投身其中,游历天下并写下千古名篇,而随着仕途道路上的愈加坎坷,或许仕途的失意正是苏轼在诗词、文画、书法等领域大有建树的潜在内力,苏轼饱受佛家精神的感染,豁达圆通的大义让深陷困境的他用一种大爱去宽容这个世界,善待自己。苏轼慰藉自己,愉悦自身。诗人用体贴生活的姿态观察着菜园里的春天,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热爱生活观察入微的入世者的心态,折射出苏东坡取材于民、与民同在同乐的酸甜苦辣。“此时的东坡完全是一位平民诗人,一位田园诗人”“独乐之不如众乐乐”,苏轼善于与民同乐,解民之忧。且不说他在杭州、惠州西湖建苏堤,便利于民;不说他在海南儋州劝农兴学促进文化发展,使之“书声琅琅,弦歌四起”。透过苏轼的诗词文赋,我们看到了他仕途颠簸流离的一生中安于天命的泰然和乐观。他把仕途的失意化为对事物的喜爱,将复杂的情感通过付诸笔端化为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文赋,将他对生活的积极豁达的心态流传至今,教予人们以乐达以坦然。语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诗文词选译[M].曾枣庄注.巴蜀书社,1991.

[2]陈洪娟.谈《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婉约风格[J].语文建设,2013(35).

[3]康保苓,徐规.苏轼饮食文化述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4]洪敏,唐承贤.苏轼诗词中自然意象的隐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5]苏轼.《苏轼诗集·食荔枝二首》卷四一[M].王文诰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张跣.以理性节制情感——苏轼处理情感与哲思的模式[J].语文建设,2014(25).

[7]韋卫妮.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归隐意蕴[J].广西教育学院,2005(1).

6.苏轼出名的诗词 篇六

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2、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3、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苏轼 《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4、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定**》

5、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6、 浅交言深,君子所戒。 ——苏轼

7、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

8、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苏轼

9、 今年春浅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苏轼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10、 生、死、穷、达,不易其躁。 ——苏轼

11、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苏轼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12、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苏轼 《醉落魄》

13、 “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径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浣溪沙》”

14、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苏轼

15、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 ——苏轼 《蝶恋花》

16、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

17、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苏轼

1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19、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苏东坡 《南乡子》

20、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 《西江月(平山堂)》

21、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 《西江月》

22、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 《临江仙》

23、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24、 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苏轼

25、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26、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苏轼 《菩萨蛮·七夕》

27、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

28、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

29、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 《狱中寄子由二首》

30、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 《观潮》”

31、 君子不重则不威 ——苏轼

32、 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苏轼

33、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 《水龙吟》

34、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苏轼 《范增论》”

35、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苏轼 《私试策问》

36、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 《留侯论》

37、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苏轼

38、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苏轼

3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题西林壁》

40、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 《鹧鸪天》

41、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苏轼

42、 一定的文化 ——苏轼

43、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苏轼 《花影》

44、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苏轼

45、 小诗有味似连珠 ——苏轼

46、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47、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 《行香子》

48、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苏轼 《江城子·别徐州》

4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7.苏轼写的诗词 篇七

1、《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蝶恋花·密州上元 》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0、《南乡子·送述古 》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11、《蝶恋花 》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8.苏轼的风景诗词名句 篇八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2、夕阳无语燕归愁。

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4、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5、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8、多情却被无情恼。

9、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10、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1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12、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1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16、君子不重则不威。

1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1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1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2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2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2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2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9、人间有味是清欢。

3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3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3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33、笔所未到气已吞。

3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5、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3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37、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38、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39、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40、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4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2、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3、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44、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45、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46、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7、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48、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49、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50、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51、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5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5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4、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55、此心安处是吾乡。

5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8、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59、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60、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61、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6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4、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6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66、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67、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68、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69、至言不繁。

7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71、天涯何处无芳草。

7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苏轼吃的诗词 篇九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 宋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数日前,梦人示余一卷文字,大略若谕马者,

天骥虽老,举鞭脱逸。

交驰蚁封,步中衡石。

旁睨驽骀,丰肉灭节。

徐行方轨,动辄吃蹶。

天资相绝,未易致诘。

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

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大雨联句

庭松偃盖如醉,夏雨新凉似秋。

10.苏轼的爱情诗词 篇十

一、苏轼的《江城子·记梦》

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当时,苏东坡任密州太守。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五月,即公元1065年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感情深沉,凄婉哀伤,被誉为中国千古第一悼亡词。

其实,苏东坡是一个生性豁达、才华横溢之人。一生虽然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会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也许,正是由于苏东坡的乐天知命的性格、领袖文坛的才华,使得不少少女钟情于他。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日苏轼与友人游西湖,看见一条画舫迎面驶来。船上的妇人近前与苏轼相会,说从小仰慕苏轼才名,但是云英未嫁,不便相见。现在已经嫁为人妇,听说苏轼游西湖,特地赶来相见,并献上一曲倾述心声。苏轼一面与友人听琴,一面打量少妇,淡妆娴雅、风姿动人,但是曲子未调完,那船儿便翩然而逝。苏轼目送船儿在湖岸远处消逝,内心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一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则故事显得极其纯洁、深情、高尚,是中国封建时期典型的恋爱方式。这个深情美丽的姑娘出嫁前暗恋苏轼,但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多年之后,听到苏轼游西湖,抵不住心底感情的澎湃,在湖上献曲,是大胆、反叛的。然而,曲子未弹完,就悄然远去,却又有着古代女子的含蓄、委婉。这也使苏轼有了无尽的联想与怅惘。

还有一则故事更加凄婉,出自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记载。说是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团练的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女子很贤惠,每个晚上都在窗子下听苏轼读书。她的父母想给她提亲的时候,女子说:“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也就是说非苏东坡不嫁。最后,竟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夫婿郁郁而终。苏轼知道后,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首两句里,诗人营造了一个悲苦的气氛。月是“缺”的,桐是“疏”的,漏是“断”的,人是“静”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曾看见那潜隐的人儿独自在窗外徘徊呢?意指夜晚到窗外偷听吟咏的少女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像一只孤独缥缈的飞鸿消逝在天边。“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待到苏轼发觉推窗,惊得那少女逃跑而去,叹息女子深埋在心底的爱与恨是没人知晓的。未两句最是伤怀,少女甘愿把自己的香骨埋葬在凄冷寂寞的江岸沙洲上。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卜算子》是“别有寄托”,是“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诗歌本来就是具有多义性,好的诗歌尤其如此。但从宋人记载来看,应是指前者。

从上面两则故事和苏东坡写的词来看,不管是西湖的惆怅,还是沙洲的哀叹,都体现了苏东坡的真情,说明诗人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东坡对妻子的爱显得尤为真挚、专注、深沉。否则,不会在妻子亡故十年之后,仍然会在梦中与妻子相会。

苏轼一生有三位妻子,她们都是苏轼的亲密伴侣。可惜,三个妻子都在苏轼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相继离去,没有一个与苏轼相伴到老。这种无法挽回的遗憾给苏轼内心造成了无法解脱的思念之苦,发自肺腑的刻骨情感使我们读到了那些超绝古今的家庭爱情生活著名诗篇。开篇的《江城子·记梦》则是献给她第一个妻子王弗的。

二、结发妻子王弗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跟苏东坡是老乡。他们二人即使不能说是青梅竹马,至少在婚前是有过交往的。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蝶恋花》的词。“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

有很多人说这首词柔情似水,毫无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女主人公是青楼女子,男子是封建士人。其根据主要是“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与巫山女神相遇,常被借以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然而,这个典故也可以理解为天堂与尘世的阻隔。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这首词无疑就是苏轼在亡妻故去之后,回忆夫妻初次相遇的美好时光。

苏家与王家同为眉山士族,常有往来。一次,王弗的父亲王方邀请乡贤名士游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即可看见被南宋范成大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泉水池。初看这个水池并无奇特之处,但若是在池边击掌,池中小鱼就会汇聚而来。一群人见此奇观后,纷纷为此水池取名,有的说是“观鱼池”,有的说是“观鱼塘”,不是过雅就是落于俗套。正在山中读书的苏轼与王弗同时取名为“唤鱼池”,成为唤鱼联姻的一段佳话。当然,这里有四川眉山当地旅游部门的牵强附会。苏轼取名“唤鱼池”不假,但是否两人同时取名则不可信。在那个时候,士人游山,应该不会带王弗同去。不过,这也让王方更加喜爱苏轼,最终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公元1054年,十七岁的苏轼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性格可说是“敏而静”,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作为进士之女,王弗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读书识字,苏轼也不知道。每当苏轼读书时,王弗常在一旁相伴。偶尔苏轼有遗忘的地方,王弗反倒予以提醒。好奇的苏轼故意提高难度,问她一些生僻的问题,王弗都能答上来,令苏轼又惊又喜。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苏轼的才思敏捷,更体现苏轼对妻子的感情深厚。

苏轼生性豁达,豪放率直,自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有一天,一位客人走后,她问丈夫:“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她说,你呀费那么多工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又有一次,“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王弗待客人走后,立即对丈夫劝诫说:“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这句话指的是章敦,意思是说这个人不可靠,热情过了分,你要小心,恐怕将来对你不利。后来章敦迫害苏轼果然最起劲儿,心胸开阔的苏轼也恨得他要死,甚至做鬼也不愿跟他碰面。有王弗在身边,可以说是苏东坡的大幸运。

可惜的是,好人不长,情深难寿。结婚十一年后,27岁的王弗病逝于京师,令苏轼悲痛万分,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苏轼先将妻子葬与京师近郊,后来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寄托哀思。比起现代人送的9999朵玫瑰,不知道有多少女人会更加羡慕王弗。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这首词,以记梦的形式,一吐阴阳相隔之苦,人世遭际之悲。夫妻梦中相会,直面抒情,这种生者与死者互动的模式,比起单纯的睹物思人、悲吟苦叹更能打动读者,从而使作品收到了一种感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艺术形式上,采取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的手法,比起其他人写的悼亡诗词要高出不少。此前的诗人,多是先铺陈写景、写物,然后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抒情的力度总觉不够,似乎情不够深。总要靠铺叙大量的景物来触发,如沈约《悼亡诗》、江淹的《悼室人十首》(其二)等等。至于薛德音的《悼亡》几乎是通篇写景。李商隐的一些受人称道的悼亡诗,也多是开篇写景,终未能自发地抒情。而苏轼的《江城子·记梦》的抒情却是主动的、直接的,抒发的思念是深切的,感情也就因之而更为真挚动人,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唐宋词鉴赏词典》里指出,“用词写悼亡,是东坡的首创”,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辞 2 世三年后嫁给了苏东坡。作为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应该是对苏轼十分了解的,既仰慕苏轼的文采,更看重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厚意。这也是王闰之为何能年龄相差11岁的情况下,甘愿作苏轼填房的重要原因。

王闰之生性质朴、贤惠,是个理家的好手。虽然不能像王弗一样,在待人接物上给苏轼以建议参考,但她温柔体贴,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最重要的25年,成为苏轼饱受政治敌对势力打压、个人仕途坎坷之余的温暖港湾。

宋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便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之气,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此言引起了新党势力如沈括、章敦等的反击,千方百计从苏轼的诗歌中断章取义,罗织罪名。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被说成是讽刺皇上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因为沈括的告密,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押解京城交御史台审讯,生死未卜,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日子里,其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由此可见,此时此刻,在苏轼心中最重要的,除了他的弟弟苏辙,就是他的妻子往闰之,即所谓“身后牛衣愧老妻”的愧疚之情。要知道,在“三月食无盐”的日子里,全靠妻子王闰之的辛勤和努力,才维持了一家的基本生活。

也正是这两首诗歌,让苏轼得以脱险。宋神宗看了之后,爱其才华,怜其遭遇,改判“徒二年”为贬谪黄州团练使。

苏轼被贬谪黄州的时候,遇见一个已经被朝廷贬谪到此三十余年的老臣,以为再无启用机遇,心情极度低落。有一日,小孩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然后又将酒杯放在他面前。苏轼既感惭愧,又觉温暖,随手写下了《小儿》一诗: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复何为?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这首诗把生活琐事写得诙谐真实,质朴生动,王闰之的贤惠体贴跃然纸上。

经历了政治上的**和个人遭际的低沉以后,苏轼对王闰之的感情更加深厚。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其中,就包括王弗留下的一个儿子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可惜的是,王闰之也没有陪伴苏轼走到人生的尽头。1093年,当苏轼因为旧党上台,自己也先后担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一家人苦尽甘来之际,妻子王闰之却因病去世,时年47岁。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又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和尚给她诵经超度之时,将这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四、红颜知己王朝云

如果说王弗是人生上的伴侣、王闰之是生活里的港湾,那么,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就是苏轼精神上的红颜知。在苏轼最后的流离岁月里,王朝云可以说是苏轼的精神支柱,多次在诗词中称朝云为“天女维摩”。

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东坡37岁的时候,正在杭州通判任上。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在好事之徒的附会之下,苏轼将王朝云买下,纳为侍妾,并带着一起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最后直至英德、惠州。那一年,王朝云只有11岁,“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经过调教,竟然成了一个识词解意的“如夫人”。

在苏轼的侍妾中,王朝云是最聪明的,也是最解苏轼心意的。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公元1091年五月,苏东坡回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其门人秦少游也在秘书省任职。苏轼让王朝云想少游讨词,少游便写了一首《南歌子》赠给朝云: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不应容易下巫阳。祗恐翰林前世、是襄王。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飞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以巫山神女比朝云,以楚襄王比东坡。说像神女般美丽的朝云,是不肯轻易与人结合的,只恐怕东坡是前世的楚襄王,才能得到朝云。

苏轼读后,也作了一首《南歌子》作为回答: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上片写朝云鬓发如绿云,红妆如朝霞,宛如神女般美丽。下片写朝云的舞姿犹如鸾燕飞舞,千万不要让红袖挥过帘栊,以免被杨花勾引嫁给了东风。可见苏轼对王朝云的珍爱。旧党上台后,苏轼曾有短暂的春风得意之时,但终因自己的“不合时宜”,再次遭到外放。特别是在宋哲宗亲政以后,竟然因莫须有的罪名贬谪到英州,今天的广东英德市。此时的苏轼已经57岁,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了。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只有王朝云陪伴在身边,就算苏轼劝其离开也是不允,追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英德,直至惠州。

关于朝云不肯离他而去,后来苏轼曾有一首诗记述甚详: 长春如稚女,飘飘倚轻飔。卯酒晕玉颊,红绡卷生衣。

低颜香自敛,含睇意颇微。宁当娣黄ju,未肯似戎葵。谁言此弱质,阅岁观盛衰。頩然疑薄怒,沃盥未可挥。瘴雨吹蛮风,凋零岂容迟。老人不解饮,短句余清悲。

从诗里可以看出,朝云不怕蛮烟瘴雾,万里追随苏轼,要她离开,反倒让她生气。最终是两人到了惠州后相依为命,患难与共。苏轼想起白居易曾有一个爱妾杨柳枝,在白居易老病的时候离开了他。现在苏轼不仅老病,而且被贬南荒,境遇比白居易差得多,但朝云却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为此苏轼专门写了一首《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并自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夫妻谈笑戏谑间,苏轼的满足和感激由此可见。在苏轼的三任妻子中,写给王朝云的诗词也是最多的。

如《蝶恋花·花褪残红》: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一篇:【精华】愉快的国庆节作文下一篇:蔬菜基地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