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论文

2024-10-18

历史教育论文(精选8篇)

1.历史教育论文 篇一

名词解释

1、实验法:是为了解决历史教学上的某个问题,根据教育理论,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办法。

2、文献研究法:指查阅巳有的资料来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办法。

3、调查法:指研究者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充分掌握历史教学的历史、现状中的某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得出科学

2、文字教材:这类教材包括:

1、以文字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3、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进

固新课和课堂练习等几项。

2、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地讲授历史事件

2、历史教学参考书、学生练习册、程和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

4、当代的历史读物及著述;6文学作品。

3、历史教材:教学材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

l、智能:智能是对智力和能力的总称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有条不紊地讲授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自学指导书等。

3、历史文献资料;逻辑顺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进行历史思维,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教师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通过多种媒体作用于学生。

一定的教学内容,以供教师讲述、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能力是指直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都可以视为教材。

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元认知:元认知又被称为反思认知、解悟认知,即是对认知的的结论。其步骤为:

1、制定调查

4、实地教材:是指利用校外的实计划;

2、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地资源。历史博物馆、纪念馆、3、整理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4、观察法:这是教学研究者广泛使用的—种方法,研究者按—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作全

各类历史建筑、历史遗址、遗迹可以成为历史教学活动的场所和参观考察的对象,因而也就可以

认知。学生的学习上升到这一步,4、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是指以他才是自觉的学习者。l、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口头讲授、直观演示、文字阅读等手段传递现成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最后由教师命题检查。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学习小组方式的一种指导性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全体

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包括两个类别:(1)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的扩展,即计算机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媒介;(2)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学习。

1、备课: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教师备课的形式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常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

等,这些大量而直观的教学资源,式又称直接教学模式。教师通过

面系统的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成为历史教学的材料。根据记录做出科学结论。

5、历史教科书:历史教科书,现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教学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教科书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

6、国定制: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计划的、行政的方式,专门组织人力进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并指定专门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指定全国的学校统一采用。

l、直观性原则:即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语言直观和教具直观“再现”已经逝去的历史。语言应生动趣味,形象鲜明,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教具直观是通过历史地图、图像、年表、表解、实物、模型和历史幻灯片、影视片等实现的。

2、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教师讲出高质量的课、变换复习的方法;注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检查和考核。使之能持久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

l、历史课程标准:即国家教育部即历史课本。历史教科书具体体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它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建议等内容,是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

2、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人们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对客现历史的认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则具有基础性、基本姓、发展性的特点。

3、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能力指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4、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也是规范和调节自已的社会行为的意识准则。

5、历史教学大纲:它是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按排、教学

组员休戚与共的观念,助人自助、备课等。自利利他。共同劳动,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

3、“探究一发现”的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持点是以己知的事实或现象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合作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小组学习方式的一种指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师生之间

2、历史教师的授课:历史教师的授课就是按照预定的教案,将在备课中形成的教学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具体教学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即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

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指衡量事物的角度或维度。指标不同于标准,指标只是对评价对象作的一种结构性分解,不蕴含定性或

导性应用,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褒贬。

4、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对指标的指定评价

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合作关系,项目定性定等的具体规定。排除一切强制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共同劳动,以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是七八十年代盛行于西方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学策略。

1、综合课:综合课是常用的课堂教学类型。它在一节课内要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主要任务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

5体态语:非语言信息又称体态语。它是以神态、形态、动态来表达思想感情,配合有声语言,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包括:眼语、脸语、手语、身姿语、形体语和空间距离语等。

1、自主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

内容、教学要求和建议等内容,方式地组织学生复习;教给学生l、实物教材:是指以文物、模型等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学材料。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和促进的过程。

2、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课堂上,在讲投新知识前后或讲授新课中的复习。简答题

l、教师素质:指对从事教师职业者所应具有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2、在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中如何通过观察进行研究: 教学研究者按作全面系统的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根据记录做出科学结论。其步骤是:1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观察计划;2进行实际

科书的正文内容;另一部分是辅助课文的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课文常常是历史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历史教科书结构中的基础,教科书中的其他部分大都是围绕课文而建构的。

2、教师怎样恰当运用历史教科书。恰当地运用教科书,需要教师依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

中的问题与当前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第二,认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使之对今天和未来起某种借鉴作用。第三,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对待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问题。

1、教学过程的特点①、历史性、自古至今,教学的主客体、教学内容和目的不断发生变化。②、周期性、现代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的每知和已知的矛盾,这种通过交流到达融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周期。③、整体性、教师要把学科教学教师要从具体的、个别化的层次上认识教学过程。利个性

3、历史学科不能取消检查考试的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5、动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l、学生自我评价法:即学生对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元认知”,对学成果以及不足等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有助于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2、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即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

3、历史教学评估: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

4、随堂复习:是指每日每节课的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历史教科书,次交流和碰撞,又会出现新的未这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1)

观察;3整理材料;4根据材料,要从整体上掌握救科书的框架、进行概括升华,得出科学的结论。脉络;(2)要全面理解教科书中的1、述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

育的内容:历史意识 国家意识 难点;

4、以教科书为依托,投计民族意识 国防意识 社会意识 教学方案。公民意识。

2、为什么说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1)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2)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关键;3)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

3、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历史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1)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历史知识,在方法上,3、简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

④、内容;(3)要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和学生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

则:

1、科学性;

2、思想性原则;理由:

5、精选性原则;

6、可读性原则 1.怎样理解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也不能通过任何途径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也可称之为一次性。

2.简述历史教学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教师讲出高质量的课、变换方式地组织学生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注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检查和考核。使之能持久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

3.简述历史教学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的主导作

何,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检查和考核,除能评定其成绩之外,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认真地学习历史课的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借此向教师、家长汇报自己的成绩。会因为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好评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对平日不重视历史学习的同学来说,能起到一种鞭策和督促的作用,促使他们认真地复习前一段所学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好的起点。

4、教师如何用历史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读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掌握了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了解了过去,就能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把现实的学习和工作做得更好。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历史思维

握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3、基础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如

习状况进行评价。对自己的进步、注重採究式学习;3)在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上,要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并在人生理想、健全人格、审美情趣、人生态度、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意识、国际意识方面提出了要求。

4、简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3)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

l、简述现行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结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课文、即教

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3、方法使学生能按照历史的思维方直观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在历史教学中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表现形式有三种情况:第一,把历史科学

法去观察、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

1、简述“合作教学模式”:是七八十年代盛行于西方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以全体组员共同达到学习目的为指导思想,其主

要特点是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合作关系,排除一切强制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全体组员休戚与共的观念,助人自助、自利利他。共同劳动,以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

学媒体。第三编写教案。2.常规教案的结构内容包括哪些内容?在编写教案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般来说,教案由章节课题、教学目的、课型、课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作业处理、板书设计、课后记等内容构成。

2、简述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次:1)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2)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诸如计算历史年代、识读历史地图、收集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得出结论的能力等 3)史实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目的,更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问题进行

及对历史现象与本质、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4)表达能力。准确表达和传递思想的能力,包括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1、简述历史教师的知识素质: 1)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历史问题。2)历史专业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通史、专史、史学理论等。3)相关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军事、建筑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自然环境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音乐、体育、美术的基本知识,4)教育科学知识历史教师应学的教育

2、“探究学习”的特点 “探究学教案的结构及写法既要符合一定习”的持点是,教师不是先提出一个概念,再加以详细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从中“发现”概念。与讲解接受的模式恰成鲜明的对照。

3、评价“„探究一发现‟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其持点是以己知的事实或现象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的规范性,又要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最根本的在于实用方便,而不在表面形式。教案格式的变通,一是特定的课型、特定的内容及目标等客观因素,二是取决于教师特定的教学风格或习惯。

3.在钻研教科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环节? 在钻研教科书的过程步,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第二步,抓住课题的中心内容,提炼出课题的中心思想。第三步,为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要详细地阅读《教学参考书》 第四步,为了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所教授的内容,应翻阅一些马列主义和历史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以及反映最新历史研究成果的著作和论文。

4.教师自我评课的方法: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介绍三种。L)整体入手,综合评析法是指评课者对一节课从整体上做出全

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采用“探究中,要注意以下一些环节:第一——发现”的教学模式,肯定是有意义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因为培养学生其他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 们不能处处都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让它承担一切教学任务,而要看教学是否适合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l、应用讲述法的注意事项讲述法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统一性原则:要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②熟练性原则,教师要熟练掌握材料内容,把握住教学重点、难点。③结合性原

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史、教育这是对历史教育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l、简述历史复习的主要方式:历史复习的主要方式是:随堂复习,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和总复习

2、简述历史教学评估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试、考试、评议、挡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

3、简述历史教学认知领域的评估目标: 认知领域的评估目标分为:知识,即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认知和识记理解,即对历史知识要素的阐释、识别和判断。应用,即对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分析,指对历史现象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和比较综合,指对历史现象各部分进行综合、归讷、比较、阐述。

4、简述历史教学情感领域的评估目标: 情感领域主要指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5、简述历史教学技能领域的评估目标: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2)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对历史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以

心理学、教学论、历史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

2、简述历史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广泛的兴趣(2)丰富高尚的情感(3)坚强的意志(4)较强的认知能力

3、简述历史教师的能力素质:1)教学能力(2)育人能力(3)科研能力(4)社会交往能力(5)自学能力论述题

1、试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性质: 中学历史教学法属于应用教育学科的范畴。因为教育科学有理改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理论教育科学的最后成果体现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面,而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是要研究出具体的办法。凡是以提出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科学,都属于教育科学。它们是既有区别又密的结合的。

1、试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说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

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面、系统、综合性评价。2)化整灵活地将讲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交互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直观教具的作用是什么? 1)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理解历史概念,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为零,单项评析法是评课者自己选择一个体会最深,认识最明显的角度来进行反思。3)以果溯因,总结经验法就是评课者以一节课的成败效果,去探寻产生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1、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

l、课时备课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每个步骤涵盖的内容有哪些?课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时备课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

第一、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使学习趋向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提炼出课题的中心思想 第二、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

学习结果的行为;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和促进的过程。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列出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教学活动建议;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这些任务,构成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3、试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四个方面说明你对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看法。

1.试述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l、为什么说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但是教学的认识过程,又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批评。在国内外都强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今天,应该引起我们的普遍重视,不断对其进行改革。

1、论述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教学模式的念,再加以详细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从

2、试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知识传授是历史教学的基础,的主要内容:高中课标基本结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是木之本、构与初中课程是一样的,主要是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大的改革。指出,高中历史课是阐释人类历水之源。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历史知识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持点是,教师不是先提出一个概

史发展进程和重大历史问题,进有广泛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传授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知识与思想教育应紧密结合,寓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它们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既不可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废,更不能割裂。脱离思想教育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提高解决问

讲授的历史知识,是失去灵魂的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无用知识,反之,离开知识讲授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而进行的思想教育,是言之无物构成。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的空喊。知识与能力紧密相联,习,应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互为因果。能力来源于知识,有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了能力可以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但是,知识并不直接等于能力,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必须由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为之创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造。

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进l、试述历史教科书的功能。(1)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即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来认识历

3、试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史的客体。(2)提供知识范围和数价值观的培养四个方面说明你对量的功能,规范历史教学的基本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看内容。(3)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法。中学历史教学的各即历史教科书传递着一定的思项任务是有内在联系的。传授历想、观点,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史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活动,养有着教育作用。(4)发展思维能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力的功能,教科书中的材料、问

基础,能力的形成、思想的提高、题、练习的设计,应该能够促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是在知学生的思维发展。(5)主体自学的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能力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要符合自学发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是历史的规律,便于学生的自学。(6)主教学质量的保证。学生能力的发体自我检测的功能,历史教科书展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理要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解和运用,有助于对理论、思想、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程度。(7)复习

观念的接受、内化和阐发,有助巩固的功能,教科书的设计要有于从知识的底蕴中激发出思想的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

火花,使知识转化和升华为信念。固。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2、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科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导向,政治思学性;思想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想的理论和道德品质的观念左右系统性原则;精选性原则;可读着历史教学的基调。历史教学的性原则

学生个体的认识,是教育的认识。即:它可以依靠他人、前人的实践而不只是个人的实践;学生的个体认识不不同于其他个体的认识,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学习者,是准备担任工作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未成熟、未成年的人。这就决定了这种认识的三个特点:间接性、有领导性和教育性。

2、结合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说明你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的看法。

加涅的学习与记忆模型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程序。学习的第一个系统叫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包括信息的接收部分(人的感觉器官),这一阶段的信息暂存称作瞬间记忆或感觉储存。它不对接受的信息作任何加工,只对信息保持几分之一秒,工作记忆是信只加工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信息经过加工进入

长时记忆系统。在加涅的模式中,还有执行控制和预期系统。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在瞬间记忆系统、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和反应生成系统内部协同活动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评价“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传递现成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最后由教师命题检查。其特点是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最经济的模式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在国内外的学校教学中广泛使用。

中“发现”概念。与讲解接受的模

式恰成鲜明的对照。“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其持点是以己知的事实或现象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肯定是有意义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因为培养学生其他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 们不能处处都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让它承担一切教学任务,而要看是否适合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1、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和讲读法等。

2、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注意三个因索:教师、硬件和软件。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注意把传统教法与现代技术

适当结合.追求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功能的最优化。硬件的因素。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集中专项资金,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平台等,对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积极意义。软件因素,主要包括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库、适合中学历史教学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等等。另外,为历史教师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1.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会运用哪些常规的教学技能?有4项:1)课堂教学的导入。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2)课堂的提问。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起到温故知新,获取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调节课堂节奏和纪律等多方面的作用。3)课堂上的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信息又称体态语。它是以神态、形态、动态

1、试述历史教学中复习与巩固的作用:能起到巩固历史知识的作用。能起到把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系统、提高的作用。能起到教会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能起到深化思想教育成果,发挥历史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能起到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来表达思想感情,配合有声语言,2、述历史教学评估的作用:1)是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4)历史课堂的结课。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还需要耐人的寻味收尾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2.你认为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以《中学历史素质教育优1)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精当、具体、立意新。2)教学内容科学,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3)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师生

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2)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3)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4)起到激发学习态度的作用。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那些? 6种基本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史德

2、知识素质(1)马克思主义

秀录像课评选标准》,供其参考。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学

合作、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理论知识(2)历史专业知识(3)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6)学生学习效果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的构成:包括三个层次:1)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2)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诸如计算历史年代、识读历史地图、收集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得出结论的能力等。3)史实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目的,更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问题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这是对历史教育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相关学科知识(4)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质(1)教学能力(2)会交往能力(5)自学能力

4、心理素质(1)广泛的兴趣(2)丰富高尚的情感(3)坚强的意志(4)较强的认知能力

好。5)教师着装整洁,教态自然,育人能力(3)科研能力(4)社

2.历史教育论文 篇二

一、如何开展人性历史教育

1. 从人性的角度评判历史人物

“忘了人, 就忘了一切。忘了人文教育, 就忘了人的思想、感情、个性、精神世界。从而就忘了一切”。这段话说明历史课上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 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

初中历史在中考中是开卷考试, 这就给了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 课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引起了学生的争议。我看到学生兴趣盎然, 就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对戊戌变法时期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评价, 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第二次上课时学生纷纷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传统的历史教育中, “戊戌变法”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袁世凯背信弃义、临阵背叛;谭嗣同义无返顾、英勇就义;康有为四处奔走、披肝沥胆;梁启超不辞辛苦、到处讲学。“戊戌六君子”血洒中华、气吞山河的悲壮, 铸成了戊戌仁人志士精神的永生!然而依据我们今天的标准评判历史人物, 往往有失公正。我们不能以今天的道德标准要求一个历史人物。经过启发, 学生对各个历史人物的评判充满了人性、理性。有学生说:袁世凯出卖是不得已的, 因为他如果站在维新派的一边, 道德上是讲得过去了, 但在政治上的损失极大, 风险也极大, 一旦事情败露身家性命可能不保。政治上只有成败没有对错!袁世凯信奉的是:没有永久的朋友和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谁对他利益大, 他当然就站在谁的一边, 无可非议!也有学生立即反驳:政客也不能完全见利忘义, 应该有道德底线。还有学生说:即使袁世凯不告密, 戊戌变法也不会成功, 中国封建势力太强大了, 袁世凯也是封建势力的牺牲品。接着有学生对谭嗣同发表评论: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何必拿鸡蛋碰石头?一切从长计议, 自己身家性命都没有了, 还拿什么来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呢?这时立即就有学生反驳:中国自古就有许多舍身取义、杀生成仁的英雄。我适时补充道:对谭嗣同的英勇壮举, 我们理应表示敬意, 这也是谭嗣同受到后人景仰的原因。但生命是宝贵的, 我们在表示敬意的同时, 也有表示异议的权利:历史是复杂的, 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学生对康有为的评价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人说他是忧国忧民的改革家, 有人说他是大智大悟的圣人, 更有人说他是苟全性命的小人。我也不加评判, 只是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渐趋理性、人性而高兴。

2. 从人性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提到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美国轰炸机把重约两吨的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向广岛, 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 升腾的浓烟翻滚着, 蘑菇云慢慢定格为历史的一瞬间, 13万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化为云烟。然而当我正声情并茂地讲述这段历史时, 我隐约听到下面有笑声, 更有一句“活该”蹦了出来, 再看看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接着我描述代号为“胖子”的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的情景。我说:“随着‘胖子’的降临, 灾难也降临到长崎人民头上。10多万无辜的生命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 他们的生命就划上了句号!数十万的人受到核辐射, 美丽的城市变成废墟。”学生们居然再也按捺不住喜悦之情, 大声哄笑出来, 兴奋写满在青春的脸上!这一切深深地刺激了我!我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 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啊, 日本人在我们中华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 可这些死去的是无辜的生命啊。我觉得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他们从人性的角度去评析历史事件。于是我问学生:请你想象汶川地震时, 当你看到报纸电台报道死去的人排成一排、堆成一堆时, 你高兴得起来吗?学生们说那是天灾, 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人祸。这是对他们非正义战争的报应!我耐心地启发道:得到报应的应该是那些战争的发动者, 这些生命也是战争的牺牲品啊!也许她是年轻的母亲, 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令她牵挂, 还有年老体衰的父母要她安慰;也许他是初绽花朵的生命, 还有花前月下等他去浪漫, 还有美丽的诗篇等他去描绘!是谁剥夺了他们的生命?是谁毁了他们的家园?孩子们收起了笑容, 脸上露出了庄重。接着我让他们全体起立像为汶川地震逝去的生命肃立一样, 也为二战中被原子弹夺取生命的无辜者肃立, 祝福他们在去天堂的路上走好!让我们一起去仇视战争的罪魁祸首!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 其心灵深处也受到了洗礼———人性回归了!

二、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历史课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自身魅力。教师给学生讲历史的时候, 穿插一些动人的历史小故事 (达芬奇、哥伦布、毛泽东等) ,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 面向全体学生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清除学习中的障碍,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 鼓励他们从多方面收集资料, 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开放式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了学生大胆创新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

讲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就联想到中国的戊戌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 讲到文艺复兴就启发学生联想到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 讲到鸦片战争就联想到甲午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讲到工业革命就联想到第一、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 讲到郑和下西洋就联想到新航路开辟。

3.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也就是说,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所不同的只是角色上的分工。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 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创设和谐的氛围,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宽容学生的误见, 鼓励学生的创见, 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缺点, 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 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4. 注重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底蕴

历史知识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底蕴, 教师要善于挖掘。达芬奇、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 他们敢于挑战传统、蔑视权威;哥伦布、麦哲伦尊重科学, 崇尚自由, 大胆尝试;马克思、恩格斯勤奋钻研, 历尽艰辛;张骞、班超历经磨难终成正果。许许多多历史人物的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5. 选择民主的管理方法

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 尊重他们, 信任他们, 让他们有选择的权利, 自定发展目标, 把发展进步变成自己的内部发展要求。与学生建立一种互助关系, 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与善意。教学中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课堂用语, 如:你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别着急, 再想想;别灰心, 再努力……让学生处于一种不甘落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 不对自己失去信心, 更不自暴自弃, 而是觉得老师在期待自己, 相信自己总能成功。

3.历史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师生;《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思辨

当前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受实用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影响,历史教学满意度似乎不尽人意,历史教育的地位也难免有些尴尬。本文仅就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以探索如何上好这门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学科功能,浅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高师教育中的特殊性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多元文化氛围已然形成。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校园里,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国内外方方面面极具诱惑力和影响力的社会思潮,面对其中某些片面和狭隘的观念,如果没有教师及时恰当的引导,可能会引发学生思想混乱,甚至会走弯路。《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育的学科特殊性就在于她可以让同学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回顾国史、了解国情,深刻领会新中国人民一个世纪里前赴后继地争取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历史,自觉养成“以天下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同时,近现代中国曲折历程也会让学生明白,当前中国还处在“大而不强,欲强还弱”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和平崛起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年轻一代要正视历史的发展规律,努力践行“心忧天下”的目标,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意识的侵蚀。

(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的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定位在培养地方中学政治教师上。作为未来的中学政治教师,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科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他们肩负着引导中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只有具备了明确的历史方向感,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思想脉搏。当前,全国各省市的新课程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这进一步要求我们的高师教育能够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我们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前已经了解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为适应新教改背景下的中学基础教育做好准备。正是因为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要求,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她更强调思想方法,重视文化精神。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高师教育中的特殊性,努力转换教学观念,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二、正视历史教学的要旨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的要旨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本质上是寻求国家独立、民主、富强的探索与实践。后辈只有熟悉历史,才能真正继承、光大先烈的精神,担当起未来的建设重任。故此,高师的历史教学有两个要旨:一是通过客观的讲解,向学生传递相应的知识信息;二是以一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向学生传递历史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如良好的洞察、理解与判断能力。基于精神文化层面的理解,高校历史教学要在尊重、掌握史实的基础上,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鉴于国外历史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应转变观念,正视历史教学的要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即赋予同学们一个严谨的思辨的头脑,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复杂历史现象中求得“庐山”真面目。

(二)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功能的主渠道。然而,当前的历史课堂,无论是教与学,都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双方“热情”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定位不当,“历史学习无用论”蔓延。很多大学生视大学历史课为中学的加长版,很多人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究竟要学些什么,如何学习,根本没有想过。像陈旭麓先生讲“近代社会的巨变……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疾苦,是那样激励着自己的心弦”[1]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了。相当一部分人,抱着修满三个学分的心理走进课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漠不关心。受学生冷遇,加之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滞后,高校历史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较严重。知识信息虽然得以传递,但是历史的思想、精神却没有很好的分析与提炼,历史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上。由于教师课堂引导不足,学生们被动地听课,根本谈不上学习动力,自然也就无法从中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甚至可能对历史课心生反感,进而产生排斥心理。

第二,教与学的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佳。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应试的负面影响,分析、总结等方法全部让位于死记硬背,更谈不上联系实际、上下求索了。学法的不当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教法的欠缺。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直观的教学效果得以展现。然而,一系列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一些教师上课过于依赖课件,不仅没有了板书,甚至连讲解也压缩了;更有教师把影像资料当作课堂主要内容,美其名曰“实践教学”、再现历史,结果“影视欣赏”成了历史教学的重头戏。受这种不良教学态度和方法的影响,学生们更视历史学习为副业,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也就空有其名了。正是因为缺少了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无法体现,“教与学”的满意度无法有效提升。

三、转变观念,重视思辨教育

鉴于各种现实问题,只有转变教学的观念,加强思辨教育方能提升历史教学的满意度,发挥历史教学应有的教育功能。对此,笔者以为应强化“三思”引导。

首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所谓“换位”就是选择适当的历史落脚点,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来一个“乾坤大挪移”。譬如,学生们中学时已经学习过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再次学习时,教师强调知识点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通过追本溯源的“换位思考”来强化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即,假如时光倒流,同学们会走上街头吗?教师也不再轻易给出结论,而是和学生一起回到五四前夜的中国,用心感受新旧势力的较量,新旧思潮的碰撞,民族危机的紧迫,体会“誓死力争”的深刻含义。进而,带领学生回到21世纪的今天,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没有了救亡与启蒙的压力,光大五四精神,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有时候也表现为与典型人物的换位。以李鸿章为例,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其评价已经比较客观了,但受坊间“李二先生是汉奸”言论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想上还是很矛盾的,甚至是有些偏激。西方有格言曰“立场取决于位置”。学生们不妨沿着李鸿章的人生轨迹,体验他的成长历程,感悟他荣辱背后的风云故事,从而全面理解李鸿章和他所代表的时代。

其次,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适用对比方法的内容比较多。最具典型性的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起的“自强”运动,横比有同一时期的明治维新动,纵比有1个多世纪后的“改革开放”。先说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是两国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改革尝试,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对于这两场政治运动,不妨比较“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或者比较“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与“炮术,末也;洋学,本也”。学生们要想做到深层次的对比,就必须了解更多历史细节,他们要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比较全面地了解二者的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指导思想和经过,进而能够对中日现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的不同结局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教训常被遗忘,一是因为时过境迁,二是因为后来的历史给了我们新的认识, 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正是这一认识的起点。作为先进的中国人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洋务运动因甲午战败而破产,改革开放却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类比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依赖于人们、甚至是社会如何解读历史事件,以及如何应用哪些被认定的教训。”[2]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说过,“我们需要认识全部历史,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看看我们能否从中逃离”。如果说沉思历史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方式,那么,对洋务运动的思考就实际上更多的是对明天的思考,而不是对昨天甚至是今天的思考。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客观对待中国未来所要面临的挑战并为迎接这些挑战积聚力量。

最后,引导学生“设疑思考”。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说法。高校的历史教学,更应注重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设疑思考”,鼓励其在课堂上发表见解。譬如,戊戌维新,可以根据进度,抛出问题,“如果慈禧太后没有发动戊戌政变,维新运动就能够成功吗?”在学生们的努力下,一些历史细节浮出水面,作为改革的理论指导者,康有为为新法的推行开的药方是“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作为新法的支持者,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颁布了二三百条涉及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等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3]于是,康有为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就被赋予了新的思考。“改良派的战略中还有其他不足之处”,“改良派作为一个团体,其内部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等问题被一一抛出来,甚至会有人问,“如果谭嗣同没有被斩杀于菜市口,历史又该将如何演进”,学生们课前查阅了不少相关内容,通过课堂讨论,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又在学生中间找到了比较合理的解答。古人云,以史为鉴。结合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养成“心忧天下”的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思辨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是那一种方法,针对学生的思辨结果,教师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点评和分析,而不能简单的听之任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真正在理论上和思想上有所提升。由于时空的变迁,教学对象的变更等原因,每一间课堂都表现得独一无二,所以课堂教学需要创新,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首先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思辨意识,牢记历史教学的要旨,才能上好新时代的近现代历史课,完成历史教学赋予我们的重任。

參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2]约翰•罗尔克编著,宋伟等译.世界舞台上的国际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曹孟其.说林,选自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4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4.教育改革历史 篇四

一、世纪之交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成就

普及义务教育成就巨大,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0年我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伟大目标,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进入新世纪,我们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农村教育被摆到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中央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带动中西部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多年来影响和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增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决策,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5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高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继续教育日益成熟和完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通过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各级职业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订单培养。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64万,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滑坡的局面得到了扭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蓬勃发展。

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加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贯彻落实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与有关部门联合就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坚决贯彻2004年中央8号、16号文件和两次中央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两次重要讲话精神,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高校连续多年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为全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更加坚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建立和完善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着眼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政策、新机制运行。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教育乱收费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实施了“阳光工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一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近7000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教育优先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和严重困难: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的差距大;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很大困难;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的各项改革有待继续深化等。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资源开发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让子女有学上、有好学上成为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应该看到,当前教育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对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必须有一个新的提高。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实现可持续发展唯一的潜在优势是人力资源,必须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3亿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因为和谐社会将是人充分、全面发展的社会,而教育的普及和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因为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而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的最直接手段。因为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和谐社会就难以构建。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根本上还是要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还有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择校问题,以及长期以来广泛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根源在于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努力使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公平机会。只有发展了,教育中的众多突出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真正提高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真正把我国的教育搞上去,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好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三大任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坚持德育为先,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提高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抓住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把这一关系我国教育长远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全面提升我国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坚决完成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继续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东、中部地区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切实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大力改变一些课程教材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加快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考试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加快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推进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着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5.教育调查历史发展 篇五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李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5

教育调查历史发展

国外:

19世纪以后,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运用调查法,早期著名的教育调查是1987年美国来斯进行的拼写练习调查。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教育调查,如19世纪末美国的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采用问卷法进行的教育调查;1910年哈佛大学教授哈诺斯(Paul Hanus)进行的学校调查;1911~1912年纽约市开展的大规模学校调查。国内:

1986年中国普及义务教育调查。目前,我国新课程实验情况的调查研究,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学生心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调查研究,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调查研究,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等,也普遍在一些省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问卷法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蒋国珍 张伟远 2004,2(56)远程教育杂志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抽样范围广,不受人数限制,它可以跨越地理范围进行大规模的资料收集;时间和经费节省,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数据;调查者填写问卷时可以有一定的时间考虑;所拟问题可尽量求其科学性,在访谈中不便直问,或问而不易得到确切回答的事项,可以在问卷中得到答案。

局限性:如果问题含糊不清,就难以得到确切的回答;所选样本如果不能代表样本的总体,其结果将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如果问卷的回收率较低,样本的代表性将难以保证;问题太多会令填答者生厌,而置之不理;若问题太少,又无法达到研究的目的;问题设计不理想时,会散漫凌乱,不易整理,且难以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对结果进行科学解释;当填答者不合作、言不由衷时,所得结果会不可靠;有些问题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用问卷的简单回答所能表明。

试析教育调查法的适切性 翟继岩 2009,4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5)

特点

6.历史教育论文 篇六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学生掌握了它,就能够比较正确地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在讲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同时,要着重阐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决定着社会政治制度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变。我国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投入四化建设,全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我们的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还要阐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进行的一些改革,虽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由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了某些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西汉、唐朝、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都曾调整过统治政策,从而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今天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改革有本质的区别,但其目的也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加适应,从而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四化建设步伐。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就会提高学生投身当前改革的自觉性。

二、要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又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都迫使统治阶级作某些让步,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1840年后,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扑后继的英勇斗争,才迫使帝国主义列强放弃瓜分、灭亡中国的企图。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就可以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从而坚定不移地相信、依靠群众,更好地理解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还要正确阐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比一般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做得好些,影响大些。如果离开历史发展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能表现出重大的历史作用,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在讲历史人物时,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不能离开当时的社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人物的历史作用和成败兴衰的原因。例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首先应当指出,当时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已经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其次是由于秦国的强大超过了其他六国;三是由于秦始皇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他个人的作用,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措施。由此说明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 国,是由于他的统一行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愿望。他统一六国后,本想长治久安,想一世、二世乃至万世地统治下去,但由于他暴虐百姓。违背人民意愿,结果不过两世就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再如刘邦、项羽,他们顺应历史潮流,举义兵,诛暴秦,推翻了秦的暴政。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由于他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实行分封制,再加上地刚愎自用,结果被顺应历史潮流、实行约法三章、善于用人的刘邦所击败。“刘邦建汉后,由于汉初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但到了西汉未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阻碍社会前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潮的灭亡。像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袁世凯,他利用资产阶级的软弱

7.历史教育论文 篇七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几乎在每节历史课中, 都要讲解一些历史事件,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人物, 学生的性格、气质、志向等都属于心理学上的“可塑”阶段。此时, 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学习、仿效那些优秀杰出的英雄人物, 唾弃、鄙视那可耻、阴险的得志小人,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树立起高尚的情操, 远大的志向。

一、教学案例

初一时, 我在一节历史课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来这里读书是为了什么?请说出你的心里话。”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俺爹让俺考大学, 考上大学就不用种地受罪了。”“我想学文化, 以后找一个好工作, 不用像俺哥那样下煤窑了。”“俺妈怕俺长大打光棍, 想让俺考上学校, 才能娶上媳妇。”只有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朗朗地回答:“俺想考老师, 俺村没人教书, 原先只有一个代课教师, 嫌不挣钱, 又到外地打工了。俺要是考上师范了就能回村好好教书了。”小女孩的话深深感动了我, 也震动了其他同学, 我发自内心地表扬了小女孩, 并立刻抓住时机, 给学生讲述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讲述了岳飞从小受母教诲, 刺下“精忠报国”之字, 也立下了“精忠报国”之愿。那节历史着重讲述西汉史, 我特意详细地讲述了西汉军事家韩信的故事, 特别是对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的史实究根论源, 当时韩信风华正茂、舞刀弄剑、血气方刚, 何以能忍受那几个地痞无赖的蛮不讲理、飞扬跋扈?就因为他心中有远大的志向:推翻暴秦, 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为万世安乐誓建奇功……下课的铃声响了, 同学们还沉思在我的讲述中, 我知道这肯定不是一节最好的历史课, 但这些距学生或远或近的历史人物从小立志的故事, 在他们心灵中一定会有深刻的影响, 对陶冶或修正他们的志向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

8.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八

历史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就是要总结历史特别是我们民族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历史知识的过程,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历史素质和基本素质。

章太炎有“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的高论,龚自珍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忧虑。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才能深刻领会今天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

“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素质概念是指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和特点,如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专门人才接受必要的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促进文理渗透,从而改变专业人才作为某一方面工具的形象,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

历史学科虽然不像今天一些实用科学和热门科学那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某种物质财富或实用技术,但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给人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教育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面对人生、社会等。这一切便是隐藏在历史知识之下的深层次的内涵所在,也正是这些内涵能够提升我们大学生的素质。

历史知识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一代代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逐渐成了教育界的共识,人们都在谈论素质教育,关注素质教育,试图以各种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本人就历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二、历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主要内容有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通过专业教育及与之相关的教化熏陶,培养既专又博、有文化内涵的专门人才。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学到渊博的文化知识。而历史知识是大学生理解与把握文化知识的普遍性基础。

历史学看似“故纸堆”系,实质上是个跨学科的“全能”学科、素质教育的“先驱”学科。历史科学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基本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有关于天文、水利、地理等知识;南宋郑樵的《通志二十四略》,包括了礼、乐、刑、艺、天文、地理、食货、灾祥以至昆虫、草木等。历史科学同其他一切科学都有或近或疏的关系:它有时要借助其他科学来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反过来,其他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历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和文献。可见,历史科学同其他科学有着错综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搞好学校历史教育,能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分析问题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有了背景知识,有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课程,还是对学习自然科学课程,都将是十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例如:对于先秦诸子学茫然无知,能说学好了现代的文学和哲学?不知牛顿和爱因斯坦,能说学好了现代物理学?这一事例不仅说明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相互渗透,也说明了历史知识构成了今天人们理解与把握文化知识的普遍性基础。历史知识是大学生理解与把握文化知识的普遍性基础,历史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的具体内容是教育大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做忠诚于人民的人。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它内含的信仰、情感、实践三个层面,无不与历史的素养相联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培养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在这个大目标中,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即政治素质的教育,这正是当前历史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三)历史教育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求索取,在奉献中求索取,鼓励大学生做到奉献大于索取。同时,还要加强懂礼貌、守秩序的基础教育,加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提高家庭责任感、义务感的家庭美德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个脱离并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纯粹的人。历史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前贤往哲的嘉言懿行有益于修身。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一直有着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左传》强调:“德,国家之基也”;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对人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说只有“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而诚服”;管子则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里提到的礼、义、廉、耻恰恰都属于道德范畴的东西)。秦汉以来,历代较为开明、较有作为的统治者,几乎无不重视德治。道德建设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如布帛、粟黍一样,是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章太炎在谈到历史作用时特别强调“人物事迹”的感召力,他说:中国古代人物,建功立业,那俊伟刚严的气魄我们不可不追步后尘。所以,要增进爱国的热肠,一切功业学问上的人物,选择几个出来,时常放在心里这是最要紧的。比如看了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壮举,能不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不生出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能不产生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精神。看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等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能不肃然起敬,油然神往?了解了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体悟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看到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能不产生仁爱之心吗?

历史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表现在读史可以使人心胸开阔,上下求索,志存高远,从而提升人的境界。五千载悠悠岁月成就了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丰厚的历史宝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莫不受益于历史的智慧,历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立身做人、经邦济世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通过历史教育,通过历史学家为我们提供的关于悠悠往昔岁月、关于遥远异国他乡的人类生活图景,我们获得了无限丰富的人类的知识、智慧,体验到了其他时代的人们的情感与思想,感受到了遥远世界其他民族的欢乐与痛苦。历史学使我们不是简单地只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国度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历史学时空”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

(四)历史教育与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之摒弃不求上进、消极退缩、知难而退的不良品质,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和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要培养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使他们理智从容地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保持身心健康;要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力,使其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坎坷与挫折。历史教育有益于增进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历史蕴含着前人丰富的历史经验,也记载着前人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痛苦,学史可以汲取前人的正反面的历史经验,丰富人生的阅历,使大学生增加经受风雨的心理承受力。一部人类历史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求生存、图发展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有“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积雪”、“燃糠自照”等勤奋自学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故事。而身处逆境和挫折之中,奋发图强终取得伟大成就的也不乏其例,如司马迁所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为激励自己发奋著书,写了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考场失意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精神埋头撰书,始终不懈,写出了光辉的《聊斋志异》一书,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

总之,历史的观念、历史的知识、正确的历史观,应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普遍性基础。历史教育不仅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所必需,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最基础、最朴素,也是最生动自然和长远有效的途径。毛泽东一生非常注重历史的学习。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也反复强调这一点,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史的学习,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历史。这些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认识大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历史教育的系统性学习,提高大学生素质。

上一篇:银行党风廉政工作下一篇:乡镇政法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