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2024-09-28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精选8篇)

1.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篇一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唐丽霞 左停

调查显示,中国农村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65个村表示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6.1%。调查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和城市排污。有28个村是因为当地工业发展造成了水源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3.08%;此外,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垃圾不可小觑,分别有18个和12村的水源是因其污染的,分别占调查村总数的27.69%和18.46%。

从污染面积来看,调查村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在65个水受到污染的村中,只有24个污染面积是在20%以下的,占水污染村的36.92%,其余的污染面积都在20%以上,占水污染村的63%;其中,污染面积在80%以上的有13个村,占水污染村的20%;污染面积超过40%的有12个村了,占水污染村的18.7%。

水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对饮用水的影响,有29个村表示水污染的最大影响是饮用水质量变差,占水污染村的44.62%;其次是对灌溉水的影响,有19个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灌溉用水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也造成了部分作物被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有一些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用水和生活景观。

水量减少、水源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使91个村在水资源利用上遇到了困难,占调查村总数的64.56%。数据显示,调查村在水资源利用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水利设施差、水质不好和水资源季节性供给不均。虽然如此众多的村在水利用上遇到了困难,但是,只有22个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解决水的问题,大部分村还是听之任之。

三、调查村的农业污染状况

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以农药、化肥等技术广泛使用为特征的绿色革命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种化工型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4年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农业“污灌面积”从500万亩增加到5427万亩,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2003年,中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464.5公斤,超过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每公顷225公斤上限的一倍以上;农药施用量达每公顷15公斤,是发达国家的每公顷使用量的2倍多;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施用总量的70%,国家明令禁止的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部分地区生产和使用。

调查发现,中国化肥和农药开始使用的时间和绿色革命兴起时间差不多,都是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化肥和农药推广的高峰期。数据显示,分别有51个和41个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和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36.16%和29.08%;分别有41个和40个村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29.08%和28.44%。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村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可见,中国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是比较大的。调查村使用化肥的种类增加显着。调查村最早使用化肥时,平均使用化肥的种类只有2种,最高的为6种,现在平均使用化肥种类为7种,最高达到了21种,都增长了2倍多。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农业生产的正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提高产量和减轻工作量上。有128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最积极的作用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占调查村总数的90.8%,有11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轻工作量,占调查村总数的7.8%。化肥、农药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也是农民乐于使用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农药、化肥使用程度的增加,调查村参与正规的农药、化肥使用培训班的程度却比较低。数据显示,只有33个村举办过化肥使用培训班,仅占调查村总数的23.4%;108个村没有举办过任何关于化肥使用的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6.6%。只有38个村中有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占调查村总数的27%;有103个村的没有任何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3%。农药使用培训参与情况程度与化肥差不多,只有38个村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班,有42个村有人参加过农药使用培训班,分别只占调查村总数的27%和29.8%,大部分村既没有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也没有人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农药使用培训。

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来源来看,化肥使用知识的首要来源是自己的经验,其次是产品说明书,然后是出售机构和当地的技术人员。农药使用知识主要来源是产品的说明书,其次是自己的经验,然后是出售机构和技术人员。由此可见,农民主要通过非正式渠道掌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知识,产品说明书和出售机构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获得途径的非正式性,导致部分村在化肥、农药使用量上很难做到适量使用。能做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合适的村分别只有74个和71个,占调查村总数的50%左右;在不能合适掌握使用量的村中,有51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化肥,58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农药,与此相对,只有16个村表示化肥使用不足,12个村表示农药使用不足。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农业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调查显示,使用化肥对农村的主要负面影响是造成粮食品质下降,影响了消费者饮食的质量和身体健康;其次,导致土地板结,进而影响当地土地生产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再次,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污染了水源,是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药对农村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有54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占调查村总数的38.3%;有3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退化,占调查村总数的21.99%;有28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造成当地粮食品质下降,占调查村总数的19.86%;还有2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使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农药的使用威胁人畜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容易在高温季节出现打药中毒事件,调查发现,有73个村出现过打药中毒事件,占调查村的51.77%;第二,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容易引起人畜食物中毒;第三,农药残留造成周围水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第四,一些高毒农药仍然在使用。

调查还发现,农村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地膜等白色污染。有54个村表示当地主要的农业污染源是地膜等白色塑料制品,占调查村总数的38.30%;此外,生活垃圾、秸秆燃烧以及动物粪便也都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

四、调查村的环境污染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有107个村表示环境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75.9%,只有34个村表示没有受到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24.1%;有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20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14.18%;有5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一般,占调查村总数的36.88%;有33个村认为虽然受到了污染,但情况不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23.44%。从主要污染源来看,生活垃圾排在第一位,农村地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垃圾处理中心,农户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从而造成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污染比较严重;排在第二位的是工矿业污染,现在,有很多城市将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一些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都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排在第三。

从污染严重程度来看,表示生活垃圾污染最严重的有41个村,表示工矿业污染最严重的有33个村,表示化肥农药污染最严重的有27个村,这也再次说明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三大污染源是生活垃圾、工矿业污染和化肥、农药等。调查显示,农村环境污染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主要是由绿色革命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化工化造成的。有14个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污染情况,但绝大部分村是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的,这可能是农业化工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共同带来的。

从近5年来农村污染情况变化来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有5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更加严重了,占调查村总数的49.53%;只有1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减缓了,仅占调查村总数的12.15%。农村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等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没有采取专门的应对环境污染的措施。调查显示,有95个村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67.38%;虽然有46个村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治理污染,但从所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是一些简单的收集和集中安置污染物,实质性的治理污染的措施非常少,这些简单措施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有28个村所采取的治理污染的措施为设垃圾集中堆放点和请专人定时收集生活垃圾等,以这些方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有8个村采取了和造成污染的工厂进行协商的措施,控制其工业污染;有5个村在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3个村组织村民定时打捞河流中的污物;有1个村修建公共厕所;还有1个村利用工业垃圾填埋道路坑洼和泥泞处。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具有覆盖面广和程度深的特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水资源状况令人堪忧。首先,由于气候、人类活动和需求活动导致了水资源存量快速减少,水资源缺乏情况日益严重;其次,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安排将会更加严重影响到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再次,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城市排污污染等导致了农村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居民饮水和灌溉水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化肥、农药、地膜等大量投入,一方面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业环境的恶化。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地板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农村的水源,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使得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全。

第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染和垃圾控制及处理安排,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情况严重;随着城市排污控制加强,很多地方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一些乡镇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忽视了污染处理,以及矿山的无保护开采等,使工业污染也日益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唐丽霞 左停)

2.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亦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来源: 现代化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污染和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

1. 1 现代化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

随着化肥、农药的普及,农作物产量的确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大多数农民普遍缺乏农作物种植的科学知识,认为 “多总比少好”,这就造成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超标。化肥中未被利的氮、磷、钾等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导致河湖中鱼、虾大量死亡,水生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同时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堪忧。

1. 2 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染

农村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农民爱护环境的意识较差,加之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这些原因导致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主要包括: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废气等。

1. 3 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污染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他们往往忽略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这就给了高污染企业可乘之机,他们将企业从排污成本比较高的城市转向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其次,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锐增,垃圾处理成本逐渐膨胀,某些地区利用郊区环保监管空白的便当,将垃圾堆放在郊区,占用了大量农田,污染了郊区环境。

1. 4 乡镇企业的污染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广,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缓解了目前农民严峻的就业压力,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但是,乡镇企业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生产主要是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犷型生产方式,并且生产设备、治污设施和技术落后,对农村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2 农村环境污染引致政府规制的经济学理论

2. 1 农村环境污染的 “外部性” 特征

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之一 “外部性”,是指在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并不直接体现在市场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影响。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而农村环境污染正是外部性的典型体现。有关外部性的理论,成为了探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基础,同时,外部性的理论也为整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供了新的方法。

2. 2 农村环境污染的 “公共物品” 特性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指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用性的物品。排他性是指只有付费后才能使用的物品,竞用性是指一个人的使用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由于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私人一般不会提供,这项工作只能由政府负责提供了。

2. 3 基于农村环境污染者的 “有限理性” 假设

农村环境污染者的 “有限理性”假设是指行为主体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他们往往会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做出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但是行为主体往往更倾向于关注“眼前利益”,即短期利益,而不能着眼于整体利益,进而导致决策失误,加剧农村的环境污染。

3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规制缺陷及其原因

3. 1 农村环境污染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虽已出台众多环境保护法,体系繁多,分类复杂,但针对主体主要是城市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污染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且现行的农村环境保护法不明确、不具体、可执行性不强,给农村环境污染留下了规避管制的空间。

3. 2 政府的 “逆向选择” 行为

我国政府官员绩效考核主要是 “以GDP论英雄”。面对着财政税收、经济增长压力,地方政府因利益驱使而规制动力不足,一方面,放宽对污染企业的准入条件,另一方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对企业污染行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企业收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才能随之增加。

3. 3 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难发现,一国在经济增长时期,环保投入要占到GDP的1% ~ 1. 5% ,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污染,达到GDP的3. 0% 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心一直放在城市和工业污染中,农村环境问题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同时,乡镇政府受到经济条件限制,环保教育和环保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环保目标很难企及。

4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规制改革的建议

4. 1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规制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多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是农村环保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很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 “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政府应尽快研究和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遏制环境污染的悲剧。第一,建立严格的环境排污标准,完善环境监管机制,以束缚污染之手。第二,划分各级政府环保职责,以避免不同职能机构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第三,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法规制定也要 “量体裁衣”。

4. 2 加强农村环境规制产品的有效供给

农村环境规制产品属于 “公共物品”,因此其供应者主要是政府部门。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规制的 “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低,导致农村环境治理设施不完备,减弱了农村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因而,加强农村环境规制产品的有效供给势在必行。第一,建设农村污水排放管道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政府必须防治水污染,保护居民的饮水安全。第二,加大科技投入,将沼气等清洁能源引进居民的生活,以遏制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三,加强农民种植技术培训,使他们科学种植,比如,适量施肥以防土地污染。

4. 3 实施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措施

市场激励性环境规制措施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它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一种经济性规制措施,使农村居民和生产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规以实现政府规制目的。第一,对秸秆粉碎还田和农药、化肥的科学施用给予政府补贴。第二,取消对稀缺农村环境污染的价格补贴,并对稀缺资源实行价格管制。第三,完善排污权许可制度,借助政府力量,使企业排污成本内部化。

4. 4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规制政策的执行力度

第一,要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制主体,理顺农村环保的规制体制。划清政府各部门职责,使不同部门的职责分工能够有效衔接。第二,加大环境污染监管、惩治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第三,建立环境污染投诉机制,让政府和公众共同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第四,以 “绿色GDP” 作为政府新的考核机制,使政府放下 “担子” 投入到农村的环保事业中。

摘要: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农村意义重大。但是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因此,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加强农村环境规制势在必行。政府要认清规制缺陷,进行农村环境规制改革,争取尽快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规制缺陷,环境规制

参考文献

[1]黄韬,高宏,梁润霞.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5).

[2]李志强.试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缺失及对策[C].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7.

[3]易志斌,马晓明.地方环境规制为何失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1-01.

3.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一村一品”;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S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1-0058-03

1目前中国农村污染防治的现状

1.1农村污染情况及成因

随着新环保法的施行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可以看到政府对于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方面,同时农村污染问题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实施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对于农村环境的污染防治应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与之分离甚至是对立的态势。

中国农村污染引起的原因:①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污染。化学农药防治虫害后,植物表面不仅吸附大量农药,而且通过渗透进入植物内部,造成农药残留严重,对农产品产生污染,并进一步进入整个生物链[1],对农村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据统计,目前中国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到930万公顷。农膜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加,由聚乙烯成分组成的农膜在自然环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即使经过10年的时间,仍然会残留在土壤中[2];②企业污染。企业污染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工艺、设备落后,处理污染能力差的企事业为了减少环境成本转移至农村;数量多、布局乱、设备简陋、工艺陈旧、技术落后,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过高的乡镇企业[3]。企业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水、土壤、空气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农业劳作,如何引导与鼓励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是乡镇企业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③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中,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尚无生活垃圾收集点和处理站,大量生活垃圾无序堆放或丢弃,是农村土壤污染及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1.2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详细规定了农村污染防治的政策。第四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知道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养殖,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并提出对于养殖厂、屠宰场的选址、建设、管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而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则主要针对农村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建设。正在起草的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颁布的“水十条”则表明现行的有关立法已不能满足农村环境污染严峻形势的要求,“水十条”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从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以及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方面加以规制。不可否认政府在农村污染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实践中则需要鼓励并支持村民集体组织以及个人参与其中,提高其农村污染防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以“公众参与”为主,而以政府规制手段为辅,共同的促进农村环境的发展。

2“一村一品”的内涵与发展

2.1“一村一品”的内容与优势

“一村一品”最初由日本的大分县于1979年因大力发展经济,创新农业发展而来,目前被作为农村发展的典型策略之一。其传统涵义指以村为基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结合经济发展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发挥本土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特色、市场价值高、范围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推进村集体在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建设方向的发展,由此一个村(或几个村)以及更大的区域范围,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或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4]。“一村一品”模式在村集体的经济发展中凸显出了极大优势,而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同样有较大借鉴意义:首先,这种方式以一村或相邻几个村子为依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耕种条件,能够最大化的将农村资源加以利用,避免了无序混乱所带来浪费及效率低下;其次,“一村一品”模式下,可对村集体进行更为科学的功能划分,为村民提供更为先进的耕种设备、技术方法,从源头上解决技术设备落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传统农业模式下的环境保护无法做到的;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升乡镇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为村民提供明确的市场供需关系。由此可见,“一村一品”以村集体为依托,很好的结合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从农村污染源头上加以规制,从而保证了农村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

2.2“一村一品”在中国的实践

目前在中国“一村一品”主要运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效果较好。以三峡库区为例,“一村一品”模式在提升农村整体经济竞争力,提升农民自身生活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三峡库区是我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一味的依靠政府的补助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应以建立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产业链为最终目标,发挥当地居民自身能动性最终彻底脱离贫困的状况。根据“一村一品”模式的启发,三峡库区建立起了体系性的旅游产业,这也是我国目前大多数较贫困地区采取的做法——将三峡库区打造成旅游胜地,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交通、住宿、饮食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三峡库区的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根据每个县自身特点而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功能。第一类是万州,由于其交通较之周边乡镇更为便捷,因此作为旅游中转站,提供旅游线路去往其他地区;第二类是开县、云阳县、奉节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则主要发展农业体验旅游,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游客;第三类是梁平县、垫江县、忠县,适合以农家乐等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为主;最后一类是城口县、丰都县、巫山县、巫溪县,这些地区风光秀丽,具有很多没有被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可将发展与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着重发展度假旅游[5]。

从上述三峡库区对于“一村一品”模式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村一品”在中国的理解更多的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经济,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一村一品”,即以村为单位发展特有的产品。这是中国对于“一村一品”根据基本国情而采取的变通运用,中国领土面积较大,多方面的发展农村经济更为适合,上述的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我国应用较多的集保护与利用为一体的方法,而并非单一的只能选择对于新产品的创新开发道路发展农村经济。将“一村一品”作为发展的借鉴思路而非僵化的套用模式,很好的体现了我国实践与事实相结合的特点。

3农村污染防治与“一村一品”

3.1“一村一品”在农村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村一品”不仅应大力应用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其对于中国农村的污染防治同样具有借鉴作用。类似于我国大力提倡的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各单位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一村一品”是更大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它所应用的并非只是针对工业产业,对于旅游、农产品的产业同样适用,其在污染防治中的优势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一村一品”的应用要求村民集体组织在进行相关经济决策时统筹规划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从集体出发。这样可集中的考量相关设施、相关技术的总体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将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与村集体的经济功能区划相结合,逐步完善整个区域的基础建设,从源头对资源的利用到末端对污染的集中治理都会优于村民个人的农业活动或经济活动。

其次,对于执行“一村一品”中涉及的经济和管理活动需要对村民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培养选拔或吸收有专业背景的个人参与到集体活动的决策中。在接触相关背景知识培训的过程中,村民个人参加公共决策的积极性会加强,其对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积极性也会增强,在推行“一村一品”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对于防治环境污染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作用。

第三,农村以集体为单位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加上地方政府和国家对于农村的大力扶持可以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步提升国家对于乡镇企业技术设备以及污染排放标准的要求,最终响应我国环保要求的适用先进技术,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设备。

总之,在中国农村污染防治中适用“一村一品”模式可以从农村的经济发展,村民的环保观念以及生产生活中适用的技术、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管控。发展与环保本就不应该处于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我国农村目前在经济发展方向处于萌芽阶段,正是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好时机,在一些早已发展的产业或地区需要逐步的对其进行改造从而转变其发展方式,而农村在“一村一品”的指导下可以在发展初期便充分考虑到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2“一村一品”模式在污染防治实践中的几点建议

首先,“一村一品”的发展离不开对农村整体情况的清晰掌握。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决策中应当实际了解、考察农村周围的环境,在实际数据上加以分析,从而推行适合当地村集体特色的模式,并结合村委会或其他相关村民集体自治组织,鼓励村民个人参与集体的经济决策和环保决策,做到切实可行,发展集体利益的同时兼顾村民的个人诉求,以周围的环境为依托进行可持续发展。

其次,“一村一品”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型的人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投入到农村的基层建设中去,应当鼓励更多具有管理、经济、环保等专业型的大学生带领农村居民跻身市场经济,并对农村居民开展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与环境保护理念的普及,让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成为“一村一品”模式下村民自身发展的一部分,鼓励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

第三,依托现代农业组织推进“一村一品”运动。我国已有不少专业的销售协会,可通过“市场+销售协会+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以及“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帮助村民集体进入市场经济领域[6]。因此要求农业协会和合作社规范其运作模式并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管理制度,突出农民在建设和决策方面的主体地位。

4结语

“一村一品”的理念自进入到中国后,已在许多地方有相应实践,主要运用于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农村污染防治中,从源头预防的原则应当贯穿始终,不能等到污染态势严重后再寻求对策。农村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因经济发展受限而承受环境污染的后果对于我国建设新农村是十分不利的,“一村一品”模式可以很好的贯彻环境保护中的预防原则,应当将其更多运用到我国对于农村污染防治的实践中去,引进新工艺新设备,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与合理处理有关污染,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保护环境,给农民提高生活环境的同时切实的带来经济利益,解决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于永斌.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J].四川环境,2007,(1):112114.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3]苏延良.乡镇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治理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8.

[4]秦富,卢向虎,李谨,等.“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6.

[5]李清泽.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发展情况[J].世界农业,2006,(3):3536.

[6]骆永菊,程燕,王顺克,等.三峡库区“一村一品”生态旅游竞争力识别及提升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335338.

4.家乡、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篇四

08生物科学吴跃进

一、目的:了解自己所在地出现的环境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二、时间:2010年7月20日——7月29日

三、地点: 大吴村

四、调查人:吴跃进

五、调查对象: 本村环境

六、报告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针对此问题,对大吴村的环境做出了一系列调查。

1、几年前村口有一条小溪,水很清澈,可以灌溉,洗衣服,可是由于人们随意向里面扔塑料袋,农药瓶,垃圾等一些不可降解的物质,而且无人保护,无人清理,现在小溪变得混浊不清,溪水流动缓慢,而时时散发臭味。

2、现在村口的山地要进行开发,一家大型公司将要在这里落成,致使大片的田地被掩盖,而且大片的山地、树木被破坏,以前郁郁葱葱的龙眼林变得所剩无几,特别是施工的那几个月里,沙尘温天飞扬,严重污染了区居民和周边的环境,现在夏天还未到来,气温明显比去年同期的气温高,让人有点受不了。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是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态氮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而逸入大气,对大气造成污染。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因其使用见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面广,保证了作物的丰产、增产,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推广使用。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在使用杀虫剂时,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4、农村蓄禽养殖业及相关行业带来的环境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养殖一头牛产生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余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河道水体发臭变黑,富营养化,蚊蝇滋生,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村里面,某些作坊主甚至将动物皮钉在门板、板凳上,放到街道上晾晒,将猪毛等

动物鬃毛满街摊晒、气味难闻,蚊蝇大量聚集。由于这些作坊大多位于居民区,从而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人们身心健康、恶化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5、噪音污染

我们村噪音污染也十分的严重。噪音能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听觉和身心健康都有损害,还会影响少年儿童智力发展,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学习。噪音的主要来源是工厂、街道、建筑工地、公共场所等。在大街上,汽车、摩托车喇叭的声音,发动机的声音。再就是一些工厂的车间里各种机器所发出的声音。建筑工地上,气锤、搅拌机的声音,工人装卸砖头的声音。还有公共场所发出的喧哗声。这些噪音会影响人们的休息、睡眠、生活和学习。在我们家的附近有一座大菜市场,每天到那里买菜的人都很多,人群发出了喧哗声,再加上公路上交通工具所发出的声音都非常大,影响了我的睡眠、休息和学习。时间一长,那些噪音总会在我的耳边回荡。所以噪音的污染我们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6、“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数量大调查:

七、结论与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一方面,要高度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河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捞河道漂浮物;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2、坚持发展,加大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针对目前大吴村基层组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保护治理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全体村民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快农居点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健全制度,落实长效,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保洁员队伍,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基层保洁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明确保洁员岗位职责;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安排专职基层干部负责村容村貌和卫生设施的日常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所以我建议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不随地吐痰;

2、不乱扔垃圾;

3、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

4、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

5、多植树造林,6、不践踏草坪;

5.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五

调查人: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第 1 页 前言:随着农村城镇化、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活垃圾、农药化肥、养殖业牲畜粪便等,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大多数人是忽视、不理睬。然而农村持续良好发展的前提,是必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了解农村环境现状,发现农村环境问题,更好的改善农村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当代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可持续发展、资源重复利用、科学合理的原则,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1、调查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5年暑假在本村进行走访式调查

1.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口头叙述及观察方式展开,随机访问,获取客观真实的原始材料。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我村的环境问题现状

2.1.1、居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生活条件的提高,对物质精神的追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垃圾增多。垃圾增多了,却没有人收集处理,致使垃圾越堆越多。在农村

第 2 页 一些闲置地到处可见成堆的垃圾,如居民房屋旁,池塘岸,河堤底下等成了垃圾的聚中场所。从而造成附近环境严重污染,花草树木被破坏,土壤污染严重。生活垃圾不但对闲置地造成污染破坏,也对居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污染。池塘、小河流随处可见生活垃圾,水源水质受到污染。

2.1.2、养殖业牲畜粪便污染问题

我村的牲畜养殖业,以前是离散型养殖,养猪、牛、鸡鸭为主。现在由于生活条件提高,食物来源充足,大多数人家不养猪、牛。但有小部分人家养殖,如养几只过年的猪牛、鸡鸭。村里有两家养殖业户,一家养了几十头牛;另外一家专养猪,有上百头。

牲畜粪便从表面上看,对环境污染不大。但养殖户附近却是污染严重,因为牲畜的粪便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从而对附近的土壤、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两家养殖大户附近,粪便堆积成山,臭气熏天。

2.1.3、农药、化肥污染问题

为了防止作物病虫害,农民采用农药对作物治疗。为了让作物高产,施加大量的人工化肥,绝大部分取代了以前的天然化肥。农民们只知道农药、化肥能让作物健康生长、高产,却不知道农药化肥对环

第 3 页 境的污染破环。

农药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环境中的农药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在各环境要素间循环,造成农药在环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污染范围极大扩散,致使全球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态氮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而逸入大气,对大气造成污染。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在使用杀虫剂时,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2.1.4、不合理用地,乱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近几年我村建房,达到风靡。圈地造房,填池建屋,改田为地,在我村成了常识,周围的村庄也是如此。将池塘填埋,建成了房子,致使下雨天,路面积水,池塘暴满。也给当地的生态带来严重破坏,植被减少,动物鸟类减少。农田建起了房子,周围的田地就遭受了破坏。房子不合理的布局,道路水泥的铺设,给人们带来了欢心,同时也带来了烦恼。村里的树木减少,土地的蓄水能力就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第 4 页 2.2、对我村环境问题的分析

2.2.1、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从访问人数中可知,大部分人是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不在乎,不关心环境破环所带来的影响。一小部分人关心、担忧环境,但认为担心也没用,因为周围人的影响,以及没有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有的情况。

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非常薄弱。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温饱即足,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2.2.2、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经济发展轻环保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对农民的宣传不足,基层领导管理不到位,致使农民对环境认识缺失。

第 5 页 2.2.3、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

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垃圾放置没有规定,垃圾没有专门的处理。

2.2.4、环保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

大部分没有环保机构,小数有环保机构,但不够完善。对农村的环境环保管理不足,力量薄弱。

2.2.5、治理模式不适

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着技术、经济上的障碍。

先污染后治理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荷,采用点治理或面治理。没有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和健全处理技术方法。

3、对环境问题治理的建议

第一:垃圾处理应列入村镇规划,在农村设立垃圾中转站,定时定点

第 6 页 定人治理村头垃圾。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实行“户集、村收、镇(村)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在远离交通要道地点,设立临时垃圾箱、垃圾桶,配备专职的保洁员和专用垃圾车,定时、定点、集中清理。其次,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处理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要求,实行环卫设施有偿服务,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第三,制定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成为村民的自觉习惯。第四,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发展经济。大力推行农村沼气建设,既可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决生活用能,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民增收。第五,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回收利用。对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对各类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安全处理;对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以减少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环保的力度,将农村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长久的重要工作。,各村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的正规化。

第二: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治理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应该多派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乡村去,给村民推广普及畜牧方面的知识,大力推广科学合理的畜禽养殖和处理技术,对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

第 7 页

第三: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四:严格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奖罚监督制度。建立完善环保机构,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尤其是在履行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和执法、专攻整治、环境投诉调处、环境宣传等工作中,乡镇环保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 设立乡镇环保机构,是健全环保监管组织体系,是环境保护工作重心下移、向农村延伸的有效途径。二是 设立乡镇环保机构,将强化乡镇环境保护监控和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实施了面对面监管,增加了监管频次,弥补了监管空白,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三是 设立乡镇环保机构,能有效地提升对基层环境事故和环保纠纷的调处能力。一些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了及时调解,群众环境信访处理满意率增高,同时避免由于情况不掌握,与群众沟通不及时而使矛盾激化,引起群体性事件。四是 设立乡镇环保机构,会大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环保部门为民服务的形象。很多基础性工作由乡镇环保机构完成,为广大群众和企业提供了工作方便,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服务和公众形象。五是 设立乡镇环保机构,在扩大环保宣传面,切实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有积极作用。

第 8 页 结束语: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好她。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社会持续良好发展的前提。只要我们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1.徐念

李慧明 《环境教育—应对中国农村环境问题》

2.耿选珍 《论述中国农村现状及对策》

3.宋晓凯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责任主体》

4.魏晋、李娟、冉瑞平、王琛、邓良基《中国农村污染防治研究综述》

6.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篇六

环境工程系调查团

二0一三年八月二十日

目录

一、活动概况

1、活动时间、地点

2、参与人员

3、活动背景

4、活动简介

二、活动流程

1、调查方法

2、调查途径

3、调查行程

三、活动成果

1、农村污染现状

2、农村污染调查取得的成就

3、关于解决农村地面源污染的一些建议

四、附件:图片精华简介

一、活动概况

1、活动时间:2013/07/20——2013/08/20

2、地点:榆中、皋兰、成县、会宁部分农村

3、参与人员:罗勇 杨舒童 高宁 李陇东 柏雪妮 赵洋 邹鹏 史小刚

4、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农民经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脏、乱、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形容“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畜禽粪便乱堆,塑料袋、废地膜满天飘”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住的环境却不能令人满意。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还有一些露天厕所,板材厂污染之类的,尤其是造砖厂在我们那一带污染极其严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治理,保护农村环境,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此次通过在农村的问卷调查,对农村环保情况有了跟深刻的认识。我系利用暑假对各个村落的环境现状做了调查,形成了本次的调查报告。

5、活动简介

一阶段:7月20日至7月25日 地点:各县环保局

工作内容:联系各县环境保护局,了解当地农牧生产、作物分布和土地污染与治理情况等基本信息。

二阶段:7月26日至8月17日

地点:铧尖村、龙泉乡、高石村、城关村

工作内容: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展开上门走访、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

三阶段:8月18日到8月20日 地点: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作内容:各个成员通过交流、沟通、分享实践心得、共同写成实践报告。

二、活动流程

1、调查方法

实地走访与问卷相结合

2、调查途径

首先在网上查资料了解我国目前的农村污染情况,以及学习相关的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

然后联系当地环境保护局,了解当地农牧生产、作物分布和土地污染与治理情况等基本信息。征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意见与建议。

最后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已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活动。

3、调查行程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从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出发,然后到自己家乡的环境保护局了解当地农牧生产、作物分布和土地污染与治理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听取了环境保护局相关工作人员对农村污染治理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介绍。通过环境保护局我们了解到农村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兰州新区的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许多工业企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为保护有限的农业发展资源,切实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在了解西洞庭管理区在农村环境治理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农村环境污染方面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站我们上门走访了部分农户家,通过交谈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并认真聆听了农户对环境污染的理解。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以及对调查资料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原因一: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城市工业企业向农村转 移。由于城市空间相对狭小,环境容量有限,大量的工业企业聚集在城市中,加之大量的生活污水,使得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为此国家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那些高污染的企业在城市中无法立足,纷纷外迁,农村特别是地处偏僻的农村成为这些重污染企业建厂的首选之地。

原因二: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基本建设费用较低。目前在广大农村各乡镇大都实行了“三通”,即通电、通公路、通电话。使得原来闭塞的农村变得比较开放,便利的条件和城市相差无几,已经能够满足企业投产所需的各种条件。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条件,再者农村土地征用费用也远远低于城市及其郊区,还有农村可以很容易雇到廉价劳动力,这些都无 形中减少了企业的基本投入。

原因三:农民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在广大农村农民知识水平较低,法律观念淡薄,环保意识薄弱,对于周围环境污染只要在短期内不直接威胁到生命,再严重他们都能听之任之,绝大部分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不强,有的为了能在这些重污染企业挣点钱,甚至成了这些企业的保护者。即使有一部分人想制止企业造成的污染也终因知识的缺乏,难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权益。原因四:农村环境执法力量薄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大都位于城市中,在农村乡镇没有直属单位,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管理因受交通工具、办公条件、经费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像对城市中的企业管理的那么严,检查的那么频繁,但凡有超标排放现象也很难被及时发现。对于农村的环境污染事件的查处多数还停留在只有举报才有查处的局面,而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不强,案件举报数量很少,就在这极少的举报案件中又因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查处力度也不大。

原因五: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随着乡镇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急剧增加,由于目前大多中小城镇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垃圾、污水的随意排放,致使农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其次,城市生活污水也都直接排入河流,污水随支流进入农村,这样水污染同样转嫁给了农村。

原因六: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养殖户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加之没有掌握 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很好的畜禽粪便处理方法,造成农村环境的污染。据调查,目前平均每667m2耕地氮肥施用量高达40kg,磷肥高达25kg,远远大于农作物的需求量,且都存在施肥时间不适宜,方法不科学的现象。再加上大量高毒性农药的不合理施用,致使大量肥料、农药都随雨水流失,极易造成农村河流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

三、活动成果

一、农村污染现状

1、生活垃圾污染。突出表现在:

(1)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2)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3)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

(4)村镇布局不合理,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房基本未配套,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乡镇特别是中远郊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生产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椐统计城市人口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是0.8—1公斤,农村的人均生活垃圾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比城市应该低一些,但是农村人口众多,垃圾又得不到及时处理,日积月累垃圾量非常惊人。

2、水污染。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有20%不达标准,而农村供水的不达标率则是50%。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饮用水的污染主要来自无机亚硝酸盐及农药、腐植酸、藻毒素、氯化消毒副产物等四类有机物。许多研究表明,饮用含有病原体或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巨大,往往会给人带来血液性疾病,并与肝癌、胃癌、食道癌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目前,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饮用水和灌溉水在水质、水源保证率以及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农民反映强烈。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目前各乡镇污水管网基本不配套,绝大多数无序排放。大量的农村人口仍饮用苦咸水、受化肥农药和细菌污染的污水;沿河、湖圩区灌溉水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农村大量的手压井遇到一般干旱年份便无水可取,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够。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生活排放废水及农业退水污染。农业退水污染是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致。此外,集约化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现,畜禽粪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

3、工业企业污染。

近年来,各乡镇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4、农业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种类主要有:

(1)畜禽粪便污染。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

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据调查,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而几乎很少有规模化养殖场能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处理。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已成为畜牧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一般来讲,喷洒农药就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农膜的使用量为3571吨。不科学的施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可以改变而还没有改变的污染途径。合肥地区每年要产生200多万吨的秸杆,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抓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秸秆的方法,一火点燃,漫天遍野,烟雾弥漫,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同时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

(4)其它影响环境因素

高频度耕作种植,采取大水漫灌的不当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局部土壤条件恶化。

三、关于解决农村地面源污染的一些建议

一是加强环境宣教工作。环境保护重在全民参与,但在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环境法律法规不了解。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环境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加强对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环境教育,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是推广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及技术。要积极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回收农业废弃物的技术。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示范项目,推广实施“三位一体”生态工程产业项目。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秸秆造粒,推广秸秆颗粒替代煤。加强对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的管理与监督,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

三是加大农村生态环保投资力度。加大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对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物综合利用项目进行补助。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四是积极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制定并完善《农村饮用水规划》,启动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尽快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环境工程系调查团

7.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篇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Hyman.P.Minsky (1982) 对信贷市场的脆弱性为前提, 指出金融业具有容易失败的属性, 因为金融企业的高负债经营决定了金融内在的脆弱性[1]。Ronald I.McKinnon (1991) 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存在农村金融“二元结构”, 说明发展中国家农村的非正规金融体系对正规金融体系较大的补充, 这种“二元结构”也说明了金融抑制制约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2]。周小川 (2004) 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法律制度环境的建设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 其次包括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3]。徐诺金 (2005) 指出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严重危害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且从法律制度、诚信环境、企业破产问题和行政制度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林永军 (2005) 将系统论的观点应用于金融生态的研究, 分析金融生态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决定中国金融生态的各种深层要素[5]。韩平 (2005) 认为金融生态是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为主要要素而形成的[6]。腾春强 (200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他认为区域金融生态差异是由既定的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所决定[7]。苏宁 (2005) 认为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8]。萧安富、徐彦斐 (2005) 把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分为了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 并分别作了阐述和分析[9]。

总体而言, 国内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 对具体金融生态环境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还很少涉及。定性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测度, 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张瑞怀 (2006) 将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 以湖南省68个县为样本, 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 得出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的综合评价值。在此基础上指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法包括改善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加大农村信贷投入[10]。但未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进行合理的分析。但已有文献表明,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脆弱性不仅受其投入的制约, 其优化效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同时, 不能光靠增加金融资源的投入, 还应注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自身的优化效率, 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因此, 有必要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效率做出科学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厘清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为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以上思考, 本研究运用DEA模型对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 并结合Tobit回归模型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1 研究方法及说明

1.1 DEA方法与CCR、BCC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的效率评估技术[11]。DEA模型最早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 (1978) 提出的假定规模报酬不变 (CRS) 的投入导向 (input orientation) 的CCR模型[12], 后由Banker、Charnes和Cooper (1984) 对CCR加以改进, 提出了规模收益可变 (VRS) 的BCC模型[13]。CCR线性规划模型如下:Min[θ-ε (eTs-0+eTs+0) ], 其约束条件为:j=1nλjxij+s+0=θx0;j=1nλjyij-s-0=θy0;λj≧0;s+0≧0;s-0≧0;θ≧0。其中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种金融生态指标投入总量, yij表示第j个地区第i种金融生态指标产出总量。

令θ*、s+0*、s-0*、λ*是给定问题的最优解, 若θ*=1, 且s+0*=0或s-0*=0, 则称第j个地区为DUM有效;若θ*=1, 且s+0*≠0或s-0*≠0, 则称第j地区为DUMBanker (1984) 增加了一个凸性假设j=1nλj*=1, 得到BCC模型。通过执行CRS和VRS DEA, 可以获得农村金融生态的规模效率。其关系可以表示为:

TECRS=TEVRS*SE

其中, TECRS表示规模收益不变的技术效率得分, TEVRS表示规模收益可变的技术效率得分, SE表示规模效率得分。根据这些指标, 本文就可以对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作出整体的评价。

1.1 “两阶段法”与Tobit模型

为了进一步寻找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两阶段法” (Two-Stage method) (Coelli 1998) 。此方法第一步采用DEA分析评估出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效率值;第二步以上一步中得出的效率值作为因变量, 以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由于DEA模型得出的效率值指数∈[0, 1], 数据被截断, 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估计的参数是严重的有偏和不一致。所以, 第二步采用Tobit回归分析, 该方法可解释截取数据, 以此来判断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效率的影响程度。第i地区的Tobit模型为:y*i=β′xi+ε。其中, y*i为潜在变量, yi为观察到的因变量, xi为自变量, β为相关系数向量, εi为独立的且εt~N (0, σ) 。当y*i>0时, yi=y*i;当y*i≤0时, yi=0。

2 研究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2.1 DEA模型指标及数据选取

运用DEA模型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进行评价时, 首先要确定农村金融生态的各投入和产出指标。一般来讲,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的关键是在一定的投入规模下实现经济增长的效果最佳。基于以上考虑, 并兼顾样本数据的可比性、可得性和科学性, 本文参照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设计的基础上, 构建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14] (见表1) 。

数据来源说明。本文投入产出选取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8年) 、《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2008年)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2008年) 经过整理组成2007年我国各地区截面数据 (Cross-sectional Data) 。西藏的数据不全, 故不进入分析;北京、天津和上海农村经济指标差异化较大, 亦不进入分析。在分析区域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效率时仍按传统划分方法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 其中东部包括8个省份, 中部包括8个省份, 西部包括11个省份。

输入指标 (IN) 方面:一般来讲, 金融生态环境的投入指标包括3个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条件状况、金融生态主体的形态状况和金融生态关系的互动状况。各指标的具体内容参照了中国人民银行德阳支行关于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设计。输出指标 (OUT) 方面:由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表现为当地第一产业经济的增长, 所以选取各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作为金融生态的输出指标。

2.2 Tobit模型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应用Tobit模型时, 以DEA模型计算出来的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不变规模报酬 (CRS) 效率值作为因变量, 地区区域的一组特征向量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户可以测量的特征向量指标:各地区农户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自变量作回归分析。本研究选取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2008) , 《中国农业年鉴》 (2008) , 经过整理组成2007年我国各地区截面数据 (Cross-sectional Data) 。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评价

将表1中的各个指标带入程序中求解, 得到2008年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评价结果。见表2。

注:drs表示规模报酬递减 irs表示规模报酬递增 —表示规模报酬不变

3.1.1 规模报酬不变 (CRS) 的配置效率

该配置效率是技术与规模的综合效率, 表示农村金融生态在最大产出下的最小的投入, 这个效率值可以衡量在投入导向下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的投入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 即是存在资源优化的不足或者浪费。从表2可以知道, 全国整体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较高, 其中12个省份达到有效前沿, 占44.44%。从三大区域来看, 东部技术效率最高, 西部部最低。

3.1.2 规模报酬变化 (VRS) 下的配置效率

该效率值表示在同一规模的最大产出下最小的投入量, 可以衡量在投入导向下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无效率状态到底多少是由技术无效率造成的。该指标侧重反映相关制度运行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 从整体上讲, 全国各地区纯技术效率不高, 19个省份达到有效率, 占70.37%。从三大区域来看, 东部所有的省份均达到纯技术有效前沿, 西部最低, 三大区域相差不大。

3.1.3 规模效率 (SE)

规模效率表示农村金融生态在最大产出下技术效率的生产边界的投入量与最优规模下投入量的比值。该值衡量了在投入导向下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是否处在最优的规模。从表2中可以看出, 全国规模效率整体较高。其中达到技术前沿的有12个省份, 占44.44%。从三大区域来讲, 东部最高, 西部最低。

综上所述: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主要源于投入不合理, 与其制度、管理水平没关系。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主要因为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的低下。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低下, 但是规模效率也是其发展的障碍之一。

3.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因素, 将规模报酬不变 (CRS) 的数据带入Tobit模型处理后,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模型检验结果表明, 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存在显著影响, 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 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没显著的影响。这说明,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的制约。所以, 在加大农村金融支持的同时, 应该注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提高与当地农户的文化程度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整体而言, 全国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较高, 各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总体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如何提高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效率, 是发展金融支农的关键。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主要源于投入不合理, 需要加强自身投入产出效率的优化。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效率低下是纯技术效率的低下, 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低下, 但是规模效率也是其发展的障碍之一, 需要在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制度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金融支农的规模。而总体上讲, 农户的文化程度是制约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关键因素, 需要不断加强当地农民的教育水平与职业培训力度。

本研究的启示是: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推进农村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 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绝对不仅仅依靠金融资源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忽视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 只会造成整个社会金融资源的短缺或浪费。因此,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仅仅加大金融资源的投入而不提高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 将会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对全国各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效率作整体的评价和比较, 在此基础上采用Tobit模型作回归分析剖析了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各地区加大金融资源投入的同时, 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才是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重点, 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是提高金融生态优化效率的关键。

8.水污染:沉重的中国环境报告 篇八

一幅黑色的“水地图”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从滇池水葫芦疯长到太湖蓝藻泛滥,尽管一桩又一桩的无情事实在不断挑战着我国本已脆弱的水环境能力,但这些局部而片段的现象并没有让我们完整认识水污染的严重而残酷,而只有打开中国水系的平面地图,几乎处于危机边缘的水污染生态才能裸露无遗。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两年前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2~3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而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屈原的这种浪漫情怀,如今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记忆和慨叹。据环境保护总局在日前发布的《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而环保总局发布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

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黄河在近10多年中不断被污染加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与黄河一样,扑向长江的污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无独有偶,尽管淮河是中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但如今仍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可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

除了跨区域河流广受污染外,局部性中小河流以及所谓的城市“龙须沟”都难逃被污染的厄运。上海的苏州河曾经“黑”臭了80年,而就在笔者居住的广州市,穿越市区并汇入珠江的大小14条河流无一例外地都是发黑发臭。

当江河被污染所侵袭时,与其同吞吐的湖泊就很难独善其身了。据环保总局发布的最新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显示,我国“三湖”(滇池,巢湖,太湖)今年以来的水污染正在日益加重;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武汉市,覆盖城区的38个湖泊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其水环境容量,其中32个湖泊水质为劣V类。而作为云南省先前尚未遭受污染两大湖泊之一的抚仙湖,目前水质也开始急剧降低。

地表水的污染也许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得清楚,而地下水污染却是许多人最容易忽略的事实。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显示,我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为每年3530亿立方米,但却有一半地区的浅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城市最为严重。2006年,我国125个受监控城市中,浅层地下水水质呈恶化的有21个,呈好转的只有9个。

以海洋为归宿的河流湖泊带给接纳者的同样是污染。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无独有偶,曾经是我国富饶“海上粮仓”的东海却在每年4到6月赤潮频发。专家指出,全国的污染通过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结果,使中国水污染的“最後一道防线”已被无情撕破。

四面八方的污染源

就像我们丝毫不怀疑水污染的严酷事实一样,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对于造成水污染几大“始作俑者”的认识也日渐变得清晰和明朗。

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是中国经济长期未能根治的痼疾,其重要表征就是重化工业尤其是资源消耗工业增长较快。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受水资源、航运等产业布局因素的影响,重化工业沿江或沿河布置已经成为一种范式。据统计,全国21,000多家石化企业中,位于长江、黄河沿岸的石化企业达13000多家。至于像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在水环境敏感地区大起炉灶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如此产业布局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污水在可能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倾注到大江小河。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统计,2006年,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达330多亿吨,尤其是7大水系所承载的工业污水排放与日俱增。其中黄河流域2006年工业污水的排放量达32亿吨,长江流域为137亿亿吨,淮河流域为26亿吨,珠江流域为53亿吨,分别比上年平均增幅约在2%~3%。

来自于农业方面的面源污染超过工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表明,农村面源污染在各类环境污染中的比重占到30%~60%,并成为水污染的重中之重,其中污水中COD(含氧量)排放已超过城市和工业源的排放总量。一方面,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十分惊人。如化肥施于土壤中,只有小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则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由于化肥会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因此已经成为危害水质的“第一隐形杀手”。

农业污染可以对水资源形成伤害的另一大力量来源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有调查数据显示: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北京近郊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有机物污染,相当于全市工农业生产污水和生活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的2~3倍。

就在农业污染超过工业污染的同时,另一大污染源——生活污水又从城乡的各个角落冲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了解,中国一年洗衣污水量就将近22亿吨,相当于34个十三陵水库,76个昆明湖。仅北京市和上海市2006年生活污水分别就达到9亿和11亿吨。全国大小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水的排放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设施得以修建的城市,能正常运行的也只有50%;还有的由于污水收集管网的原因,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不足设计处理能力的20%。而在广袤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为0。正因为污水处理率的低下,中水回用水平低,大量污染负荷就如泄闸之洪汹涌般进入河流与湖泊,中国水体环境质量由此被一步步逼向危险的边缘。

管理体制的诟与痒

从经济学原理看,水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纳入政府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范畴。质言之,水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程度直接反映和考量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力度。依此审视,我们就不难深入地看到水污染背后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和羸弱。

“五龙治水,九龙戏水”是专家们对中国水资源管理模式

极具形象的比喻。目前: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包括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这种“九龙治水”的机制表面上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特点是实行地方负责制,而恰恰这一点也许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修正的地方。对于GDP的追逐和崇拜已经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惯性思维,而在实用主义和生态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之间作出选择,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当然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道理很简单,后者不仅需要支付治理污染的巨额成本,还要支付为了控制污染而出让的经济收益成本。结果是,那些本应彻底关闭的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企业死而复生,阴魂不散;将沿江沿河作为工业企业的栖息地以拉升GDP就成为地方政府不谋而合的思想与行动。

对于水资源污染行为的漠视、怂恿乃至保护是地方政府留给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中国水污染地图网研究发现,不仅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已经成为了水污染的大户,而且包括松下、百事等30多家在华经营的跨国公司也频频违反中国的水污染控制法规,而后者有一半以上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污染主体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治,相反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污染行为。

依法治水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但就是这一看似最强硬的手段在中国却屡打折扣。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保执法机构可以对任何一个污染项目处以数额不等的行政罚款,不过这种处罚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有人算过一笔账,高污染企业每吨废水的治理成本一般在1.2~1.8元,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最高罚款限额仅为10万元,这种比较收益驱使着不少企业宁愿认罚也不愿治污。

管理的离散与制度的软化导致了中国政府在投入了巨大成本的情况下,至今对于水污染的治理仍然收效甚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一份环境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到,中国水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重点流域“十五”时期污染治理任务没有全部完成。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水污染治理进展缓慢,而且新的水污染还在继续快速蔓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实质性控制。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到680多亿吨,比5年前整整增加了30%。

高昂而沉重的代价

北宋变法大家王安石说:“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而,面对着一个日渐变“黑”的中国水体环境,我们却很难找到任何聊以自慰的乐观感觉。

水污染直接危害的是百姓饮水安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36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表明,有16个城市水质全部不达标,占重点城市的14%;有74个饮用水源地不达标,占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的20,1%。与此相对应,国家水利部也披露一组令人惊心的数字:目前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从水源到饮用水再到食品,水污染形成的“恶性链条”已成为危害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罪魁祸首”。权威资料显示,中国大约每年有200万人因为饮用含砷量很高的水而患病,农村约有2000多万人饮用氟化物超标的水而患上地方性氟斑牙和氟骨症。同时专家指出,河北涉县、河南沈丘县、天津北辰区、陕西华县、江苏阜宁县、广东翁源县等地区频频出现的“癌症村”等,都与饮用水污染高度相关。

对于经济的灼伤无疑是水污染延伸出的最大后果。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表明,2006年全国因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200多亿元,约占当年GDP的4%。

靠天靠水的农业成为水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以黄河为例,由于农业是黄河上的用水大户,占黄河总用水量的90%,因此黄河水污染给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最高达33亿元。另据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由于水资源匮乏,部分地区农民使用污水灌溉,2006年全省污水灌溉面积为52356公顷,累计废耕农田面积94公顷。全省去年农业污染事故共发生35起,污染耕地面积2100多公顷,造成农产品产量损失23621吨,损失金额达到了676万元。

还需正视,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与卫生的范畴,其引致的群众负担加重和对政府不信任等次生矛盾日渐突出。据统计,全国信访办平均每天收到水环境污染纠纷群众来信60多封,不仅如此,频发的水污染事故,也造成地区问的纠纷不断,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为水资源构筑“防污墙”

残酷的历史已经将中国政府无奈地推到了“先污染、后治理”这一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老路之中,留给我们的选择就是将旧污染降低到其危害的最低限度,彻底控制和杜绝新污染的发生。对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指出,到2010年,中国政府将投入6400亿元用于水治理,占环保总投入的40%。同时,中国政府作出了郑重承诺: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到2020年,使城乡居民饮水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

美好愿景无疑令人心心动。但通向目标的未来之路也许并不平坦。根据中国目前较为严峻的水污染生态,笔者认为,防治水污染应当拓出更为广阔的战略思路。 ——科学规划流域内的重点产业布局。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在产业布局的关系,充分考虑重点污染企业对污染排放的处理;在饮用水水源地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要慎重布局重污染型企业,以免对中下游地区的用水造成威胁;要建立区域性“污染补偿机制”。上游发展经济污染了下游,就须以某种形式补偿下游;同时,下游地区参加上游地区的环评工作,并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制度,形成上下监督的机制和体系。

——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的综合管理与协调。跨区域、跨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从流域的生态承载力出发,突破地区和部门之间的障碍,综合考虑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同时,要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等因素,科学核算流域的纳污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各企业的排放定额和排放标准。为此,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建立权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协调机构。这种机构应有各方面的代表组成,例如包括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的代表、用水户代表以及专家代表等。流域内一切重大的水事项和政策都应由流域管理委员会通过民主协商并表决的办法来决定。

——加大违规成本和惩治理力度。通过架构和完善水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达到对排污者经济处罚、行政制裁以及刑事责任的综合惩治。作为一项特别措施安排。国家可在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内成立“惩治环境违法行为中心局”。这种中心独立于地方政府,它的成立可以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领域的工作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专业化程度,使地方性的、单专业领域的环境执法职能上升到国家层面。

——引入市场机制,以经济手段推动水污染治理。首先,要建立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推行排污权有偿交易,运用价格杠杆激励企业加强污水治理,让“治污者赚钱”。其次,要完善污水处理付费制度,积极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所有城镇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第三,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

——强化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针对农村与农业已经构成了水污染源的重要主体,我们应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研究制订具有激励机制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首先,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奖励或补助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方式方法的农户或集体;其次,要探索实施“污染补偿”措施,按照“谁污染谁补偿”原则,最终实施排污收费制度;第三。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适用技术和技术应用推广措施研究,并进行污染源头分类控制。例如:农用化学品减量化的技术措施,人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村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高效、低成本、易于推广的适用处理技术开发和推广等等。

上一篇:物流管理总结下一篇:党风监督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