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共8篇)
1.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一
高二地理巩固练习六
2018.9 张道亮 900份
一、单选题
下图是世界两个区域海陆分布简图(阴影代表海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甲、乙两地距离约为()A、520千米 B、5800千米 C、5200千米 D、580千米 2.对图中Ⅰ、Ⅱ所在国描述正确的是()A、两国的经济部门中都以第一产业为主 B、两国都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C、两国都以黑种人为主 D、两国都位于世界重要航线上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題。
3.下列地理事项的描述,最符合该岛国客观实际的是()A、7月降水丰富 B、沿海水深坡陡 C、沿海气温高于岛屿内部 D、岛屿中部地势低平,有公路穿过
4.四地中最适宜建造港口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岛屿位于()
A、暖流东侧 B、板块消亡边界 C、常绿硬叶林带 D、大西洋
下列左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右图是风力统计曲线,其中有两条折线对应左图中甲、乙两地。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有关甲、乙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所在国家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B、甲地所在国家的唯一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C、乙地盛行风为西北风
D、在乙地风力最小的季节,甲地的风力也较小
7.造成甲、乙两地一年中风力大小差异的原因是()
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②地势起伏
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④海陆位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柬埔寨地处热带地区,旱季(11月到次年4月)、雨季(5月到10月)分明,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国。该国多次获得“世界最好大米”称誉的茉莉花香米,主要产于洞里萨湖和湄公河的泛滥平原,当地农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一年一熟种植(生长期5一6个月),产品销往中国、新加坡、欧盟等地。左图示意洞里萨湖的位置及周边地形和水系。右图是柬埔寨著名古迹吴哥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柬埔寨洞里萨湖沿岸农民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和稻米生产,关于一年中这两项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旱季—稻米生产,此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降低,泛滥平原成为肥沃的耕地 B.旱季—渔业捕捞,此时为稻米的农闲时期,且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丰富,水中鱼类众多 C.雨季—渔业捕捞,此时水域面积广阔,鱼群量最大
D.雨季—稻米生产,此时气候条件最适合稻米喜高温多雨的习性
9.吴哥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吴哥窟古建筑易遭受的自然威胁,说法错误的是 A.地势低平,易遭洪涝
B.植物繁茂,根系对建筑物破坏作用强 C.蚁虫繁殖快,蛀蚀作用强
D.地处低纬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且受台风影响非常严重,风化、侵蚀作用强 读“某地区沿东经14°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0.有关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A山脉为欧洲与非洲分界线 B.A、B地区的地表形态均与冰川作用有关 C.南北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相同 D.南北沿海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相似 11.图示南、北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水源 土壤 B.光热 地形 C.水源 光热 D.光热 光热
二、综合题
12.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半岛北部以苔原为主,为驯鹿的繁殖地,南部广布以落叶松占优势的针叶林,是驯鹿的越冬地;驯鹿每年春天从南部森林迁往北部苔原,在最北部地区度过夏季;夏天过后,它们便迁往南部过冬。堪察加半岛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诸多气候区域,冬季半岛北部的严寒可达零下50摄氏度,而夏季有时在岛南竟可进行海水浴。图示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简述堪察加半岛地理位置。
(2)分析冬季半岛北部气候严寒的原因。
(3)简述半岛上甲地的自然地理特点。
(4)说明驯鹿秋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带,春季从针叶林带北迁苔原带的原因。
试卷答案 六
1.C 2.D
1.据图中信息判断,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间隔是47°,纬度1°距离约110千米,两地距离约为5200千米,C对。其它数值差距较大,A、B、D错。2.根据经纬度,图中Ⅰ气压国是南非,Ⅱ所在国是埃及。两国的经济部门中都以第二产业为主,A错。南非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B错。南非以黑种人为主,埃及以白种人为主,C错。两国都位于世界重要航线上,D对。3.C 4.C 5.A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地理,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这个地区的气候、洋流等特征。本题要求我们掌握洋流的分布、港口布局、气候等有关知识。3.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A错;沿海有珊瑚,说明 沿海水不是很深,B错;受暖流影响,沿海气温高于岛屿内部,C正确,岛屿中部地势高,D错;选C。4.考查筑港条件、提取信息能力。③处为无珊瑚礁的深水海湾,处于东南信风背风,风浪小且联系的城镇道路密集。选择C。5.图中岛屿位于暖流东侧,A正确;距离板块的边界还很远,B错;不是地中海气候,没有常绿硬叶林,C错;处于在印度洋,D错。6.D 7.A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知识。要掌握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一些特征。并且了解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6.甲国为西班牙,西班牙地势以高原为主,间以山脉,A错。甲地所在国家气候类型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B错;乙地北半球西风带,盛行风为西南风,C错;乙地夏季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风力最小,甲地夏季也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风力最小,D正确。7.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两地西风影响的时间和影响的程度,地势高对风有阻挡作用,沿海地区风力大,①②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两地影响很小,③错。选择A。8.A 9.D 8.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地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降低,泛滥平原成为肥沃的耕地,此时主要从事稻米生产;雨季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上升,泛滥平原被淹,此时主要从事渔业捕捞,所以A正确。
9.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地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势低平,易遭洪涝,植物繁茂,根系对建筑物破坏作用强,蚁虫繁殖快,蛀蚀作用强,地处低纬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且受台风影响非常严重。
【点睛】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位于柬埔寨境内北部,呈长形位于柬埔寨的心脏地带,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湖滨平原平坦、广阔,长500千米、宽110多千米,西北到东南,横穿柬埔寨,在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10.B 11.C
10.根据剖面图的位置判断A为阿尔卑斯山,B为西欧平原。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为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故A错误;阿尔卑斯山海拔较高分布有冰斗、角峰等冰川地貌,西欧平原受冰川作用波状起伏,两地地表形态都受冰川作用的影响;该区域北部沿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河流径流量较大,季节变化小,流量稳定,南部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故B正确。
11.该地区北部为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且纬度较高,气温低,所以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和热量;南部为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为水源不足,故C正确。12.(1)位于北半球、地跨东西两半球;北纬60度穿过半岛北部,位于中、高纬度交接处;亚洲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东临太平洋,三面被海洋包围,北部与大陆相连
(2)纬度高,冬季黑夜时间长(白昼时间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获得太阳辐射量少;临近亚洲高压,冬季风强劲,降温剧烈;沿岸寒流经过,降温减湿;积雪覆盖,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写对三点即可)(3)位于半岛南部,山地地形,针叶林气候、针叶林广布,附近有河流(写对两点)(4)驯鹿秋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带越冬,免受冬季严寒冻害和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春季从针叶林带北迁苔原带,以躲避夏季森林带的蚊虫之害;此时苔原带气候温和,食物丰富,驯鹿在此繁殖后代(写对两点即可)
解析:(1)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从经纬度看,堪察加半岛位于北半球、地跨东西两半球。北纬60度穿过半岛北部,位于中、高纬度交接处。相对位置是亚洲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海陆位置是东临太平洋,三面被海洋包围,北部与大陆相连。(2)严寒的原因,从影响温度的因素思考,包括纬度、太阳辐射、冬季风、下堑面、洋流等方面。半岛北部纬度高,冬季黑夜时间长,白昼时间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获得太阳辐射量少。临近亚洲高压,冬季风强劲,降温剧烈。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积雪覆盖,地面辐射冷却剧烈。所以冬季气候严寒。
(3)自然地理特点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甲地位于半岛南部,山地地形,针叶林气候、针叶林广布,附近有河流。
(4)驯鹿的迁徙,主要从食物、避寒、蚊虫、繁殖角度分析。驯鹿秋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带越冬,免受冬季严寒冻害和大风雪袭击,而且纬度较低处,有充足食物。春季从针叶林带北迁苔原带,以躲避夏季森林带的蚊虫之害。此时苔原带气候温和,食物丰富,驯鹿在此繁殖后代。
2.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二
1 相关经济学概念及原理
1.1 成本成本的概念在实践中具有多种解释。例如, 在技术经济学领域, 成本通常涉及会计成本、经营成本、固定与变动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3], 而药物经济学评价中通常关注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4]。但从根本上来说, 西方经济学所用的成本即cost表示“代价”——成本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 “代价”指放弃了的价值。成本起源于选择, 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考虑选择甲, 需放弃乙或丙或丁, 选取对决策者有最高价值的成本, 即为甲。因此, 成本是指机会成本, 经济学上没有不是“机会成本”的成本, 没有成本不是代价[5]。
1.2 理性人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 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但需注意:①“理性”的重点并不是在人性为私, 而是人在约束条件下尽可能追求其的私人利益[6];②利益最大化是指追求利益的绝对值最大化, 与之相应的概念——成本最小化, 有时恰巧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但有时却不能。成本最小化不是理性人决策的根本依据, 理性人的目标函数只有利益。例如, 在经济学经典的生产理论中, 厂商的最优产量是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交汇处, 而该点通常高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因为边际成本曲线会穿过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 , 即厂商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点通常并不是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1.3 边际如上所述, 理性人考虑边际, 即在边际若收益大于成本, 其就会采取行动。边际是指在原有量基础上继续增加微小量而产生的变化。例如产量增加一个单位, 所带来的成本或收入的变化分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
2 增量分析的经济学解释
2.1 传统解释的模糊假设某种疾病有1、2 两种治疗方案, 其健康产出分别为R1、R2 (R1>R2) 。当R分别以货币价值、临床产出、健康效用衡量时, 即表示评价方法分别为成本-效益分析 (CBA) 、成本-效果分析 (CEA) 与成本-效用分析 (CUA) 。另外, 假设两种方案的成本分别为C1、C2 (C1>C2) , 其中, 相关成本包括直接医疗成本 (药费) 、直接非医疗成本 (食宿费) 、间接成本 (误工损失) 和隐形成本 (疼痛) 等。则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首先, 关于成本概念。上述所有成本均符合机会成本概念, 但并不完整——单独看每个方案, 与不治疗比较, 选择方案1 或2 就需放弃相应的货币财富、时间, 还要放弃原本可以不疼痛的状态等 (均以货币衡量) , 其均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但患者所面临的选择并非方案1 或2 与不治疗, 而是方案1 与方案2 之间——选择方案1 除了要放弃上述的价值外, 还需放弃方案2 带来的好处, 即方案2 的净收益 (R2-C2) ①。因此, 方案1 的成本并不只是C1, 而是C1+R2-C2。所放弃的净收益也是成本, 然而传统项目评估较易将其忽视或者虽知道却未特别突显。
其次, 关于增量比值的“边际”概念。以CEA分析为例, 增量成本-效果 (ICER) 分析的公式为 (C1-C2) / (R1-R2) , 其与传统生产理论 (C1-C2) / (Q1-Q2) 或d C/d Q形式相似, 但后两者属于边际概念, 而前者却有歧义——后两者含义是产量从Q1增加至Q2而引起的成本变化, 即Q1已经是事实, 考虑是否增产的问题, 亦即Q2存在必然有Q1的存在 (允许从Q2增加一点产量达到Q1) 。而 (C1-C2) / (R1-R2) , 一方面, 就单个患者决策并从分母的直接含义来看, 该式代表的是产出变化导致的成本变化, 符合边际概念;但另一方面, 从分母所代表的实质看, 就须理解为假设方案2 是既定 (存在) 的, 在此基础上增加方案1 而带来的变化, 其会导致以下问题:第一, 既然方案1 和2 是互斥方案, 就不能同时存在, 保留方案1 必然要排除方案2;第二, 方案1 和2 的叠加在临床上往往是不可能的, 如两种手术方案间的选择就很难存在从2 增加至1 这种“边际”②。简而言之, “边际”概念的重点是“增加”, 而非其他形式所表现的“变化”, 互斥方案的增量分析所体现的是方案替代产生的“变化”, 而非方案的“增加”。
此外, 若从社会角度看, 由于C1或C2本身并不代表方案1 或2 的成本, 如增加1 例患者选用方案1, 给社会带来的产出和成本为何 (边际的概念) , 应该如何决策, 此时 (C1-C2) / (R1-R2) 公式的含义更是模糊不清的。因此, 从方案本身角度看, 增量分析公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边际成本概念。因此, 作为与ICER比较的外部性判断标准S, 也不是相应的边际产出概念。
最后, 关于成本-产出比分析。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能会参考成本-产出比 (B/C、C/U、C/E) , 但其往往缺乏意义——理性人不是追求单位成本最小化, 而是利益 (绝对值) 最大化。以单位成本最小化作为决策依据通常是先假设产出或成本相同。例如B/C比值, 成本与收益之一相同 (如15/10与17/10或者15/10与15/8) 的两对互斥方案间, 人们能够做出理性选择。但若在是成本与收益均不同 (如15/10 与20/14) 方案之间, 理性人会选择绝对值更大的后者, 而非比值更大的前者。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 含义是净产值20~14 大于15~10。事实上, 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不是先假设产量再来看单位成本, 而是由其他准则—— 边际—— 来决定最优产量, 即单位成本是否最小与厂商利益最大化没有必然联系。
2.2 增量分析的理论推导假设除方案1、2 之外, 还有方案3、4 等共N种互斥治疗方案 (以i表示) , 设任一方案i的健康产出为Ri, 其相关成本 (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之和) 计为Ci。则对任意方案i (其中i≠j) 而言, 其真正成本为Ci+Max (Rj-Cj) , 即选择方案i, 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而这种代价中包含因为未选择其他某种方案带来的最高净收益。
从单个患者角度看, 其需要选择某种方案i, 即要从不治疗的零方案中“增加”至方案i, 会引起健康产出和成本的变化, 属于边际概念——方案i给该患者带来的总产出是Ri, 边际产出也是Ri, 总成本为Ci+Max (Rj-Cj) , 边际成本也是Ci+Max (Rj-Cj) 。从社会角度看, 假设要给10 万例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由于患者间实施治疗方案是相互独立的, 不会因为之前有x例患者选用i方案, 第x+1 例患者再选择i方案就会出现“挤迫”情况, 边际成本③不会上升——事实上, 第x+1 例患者再选择i方案, 其给社会带来的产出增加仍是Ri, 成本的增加也仍为Ci+Max (Rj-Cj) 。换言之, 增加1 例患者使用i方案给社会带来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曲线均为水平线, 未出现边际产出递减。
无论是单例患者还是社会整体, 作为理性人, 只要其面临的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就会采取行动。即只要满足式1 的关系, 就会选择方案i:
为简化处理, 设方案j为其他方案中净收益最大的方案, 则式1 转化为:
以货币收益B度量产出R, 即令R与C的单位相同, 再将式2 变形, 等价于:
只要满足式1, 就会选择方案i, 等价于只要满足式3 或式4 就会选择方案i。这表明, 在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其他领域的项目评价模型中, 采用净产值 (或净现值) 作为决策准则, 实际上是运用了边际产出大于边际成本就会“增产”的经济学原理, 理性使然。同时, 净产值分析与增量分析是等价的。
以临床产出E度量产出R, 即采用成本-效果分析, 将式2 变形, 等价于:
将临床产出货币化, 假设1 单位的临床产出E等于S单位的货币, 即E的单位价格是S, 有
将式6 代入式5, (Ci-Cj) / (Bi-Bj) ≤1, 即 (Ci-Cj) / (S×Ei-S×Ej) ≤1, 等价于
式7 为增量成本-效果分析的公式, 等价于式1。换言之, 理性人在满足式1 的情况下会选择方案i, 等价于在满足式7 的情况下会选择方案i——增量成本-效果分析同样遵从的是“理性人考虑边际”的经济学原理。
此外, 式7 也可转化为S×Ei-Ci≥S×Ej-Cj, 即增量分析等价于净产值分析。
同理, 若用效用U衡量产出R, 并将效用值货币化, 假设每一单位的效用等于S单位的货币。从式1 可推出
其含义与上述相同。
可见,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增量成本-效果 (或效用) 分析中选用的外部性判断标准S, 实际上是效果 (或效用) 的货币价格。原则上, CBA、CEA与CUA遵从的原理是相同的, 只是CBA在每次测量产出时将其货币化, CEA和CUA则是先使用临床指标或健康效用度量产出, 在最后决策时才将其货币化。
以上分析是考虑从零方案增加至任一方案i, 根据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式1) 进行权衡决策, 其结果等价于方案i与方案j的优劣比较 (式7) 。式7 原本表示从零方案增加到方案i是有利可图的, 衍生的含义则是i方案优于j方案。若取消“方案j为其他方案中净收益最大的方案”这个假设, 以上分析则变成任意一对方案i与j的比较。原则上完成N个方案的评价需要进行 (N-1) + (N-2) +…+1 次比较, 但按方案相关成本由小到大排序的增量分析, 可以简化比较程序。
3 结论与讨论
从经济学核心的机会成本概念、理性人假设和边际原理出发, 增量分析的理论依据变得更为清晰明确。第一, 增量分析体现着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基本假设, 其实质是人们在边际上衡量成本和收益后的行为选择, 但增量分析的公式本身并不是“边际”概念;第二, 成本-产出比分析 (B/C、C/U、C/E) 本身并不能代表理性人的行为准则, 其使用需受一定条件的约束, 即方案间的成本或产出至少要有一项相同;第三,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的增量比值 (ICER、ICUR) 与成本-效益分析中的净收益 (NB) 实质是相同的, 三者的区别在于货币化时间的先后;第四, 外部性判断标准S的实质是项目产出的货币价值, 在药物经济学评价时代表着健康产出的价格。
药物经济学评价除了可解决临床评价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外, 还能解决健康产出的货币化问题, 即健康产出价格S的确定。原则上, 每个人对健康的价值认同不一, 不同人面对相同的治疗方案会有不同的选择。但从社会角度来看, 决策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标准, 如各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均对外部性判断标准做了推荐。然而, 问题是, 既然该标准代表的是健康产出的价格, 不同疾病治疗的产出, 是否应该有自身特定的价格体系, 或者, 是否应当对各种不同疾病的健康产出, 采用统一标准衡量, 其可能是今后研究需要探讨的方向。
摘要:目的 探讨增量分析的经济学原理, 为恰当选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及原理进行理论推导。结果与结论 增量分析的根本理论基础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准则, 而成本-产出比却无此经济内涵, 决策时应重点参考增量成本-产出比;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的增量比指标与成本-效益分析中的净收益指标在经济学内涵上是相同的, 3种方法的区别在于货币化处理步骤的先后;外部性判断标准的实质是项目产出的货币价值, 代表健康产出的价格。
关键词:增量分析,药物经济学,成本,边际
参考文献
[1]李洪超.再论“增量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08, 3 (6) :55-61.
[2]蒋其发.增量分析的原理及其在项目评估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究, 2011, 17 (8) :21-24.
[3]肖鹏.技术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13:23-24.
[4]《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课题组, 刘国恩, 胡善联, 等.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2011版) [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1, 6 (3) :6-48.
[5]张五常.经济解释 (卷二) [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136-137.
3.对腾讯的经济学解释 篇三
我曾说马化腾以一人之力,发明一个玩意,创造一个行当,撑起一个产业。现在可能还要补充一句:重写一个法则。一个企业家赚一点钱,几乎人人能达到;当一回首富,也有许多人能达到;但是,重写一个法则,这个高度几乎穷尽一生也难有企业家达到。
在腾讯的成功背后,是否能总结出“马化腾法则”呢,这决定腾讯最终在历史上的高度。我们不妨仔细推敲一下。
新古典经济学是现在的“标准”经济学,它不能解释腾讯的发展。我们需要再看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又叫新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最大不同,是把技术进步,当作了内生变量纳入解释。有了技术进步,经济学的解释范围马上出现扩展,从原来的报酬递减和报酬不变假设,变成了报酬递增。腾讯一路以来的发展,一直是报酬递增的。报酬递增揭示的法则是:在技术进步条件下,采用同一技术的市场容量范围内,初始投入大,边际投入低,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
这可以很好地解释腾讯QQ早期的发展。他的初始投入,用现金衡量并不大,但用股份衡量却大得惊人。腾讯付出了40%的股份给IDG(后来是MIH),折成2006年的股价,相当于20亿美元。但一旦形成上亿的用户,每形成一项新的业务,腾讯不需要再从头投入,而只需要在边际上投入。马化腾给这个法则增添的,只有一点,那就是,用户也是基础设施。用马化腾的话说,是通过社区建设,“把用户价值最大化”。
进一步分析,这个法则,并没有把腾讯与一般网络经济区分开来。因为象铁路、电信这样的传统网络经济,同样适用这个法则,更不用说新浪等三大门户。腾讯的特殊性在哪里呢?我们在新增长理论中,可以进一步分出两个分支,一个支持规模报酬递增,一个支持范围报酬递增。腾讯属于后一种情况。范围可以替换为品种。范围报酬递增(这概念是我提出的)是指,当共享基础设施时,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对应“马化腾法则”就是以下内容:当共享的社区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后,提供的增值业务的种类越多,企业平均成本越低。
“马化腾法则”完整的内容是:以信息技术进步为内在动力,共享用户基础设施,以平台形式提供开放的基础服务,通过品种多样化的增值服务,获取递增的报酬。我认为这个法则,是中国互联网服务业的一条普遍法则,也重写了国际竞争法则。它突破了AOL模式、雅虎模式和微软互联网模式。
这一法则的秘密在于,它把服务区分为两层——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要求基础业务开放,而增值业务多样化。史玉柱是这样,盛大是这样,阿里巴巴也是这样。
基础业务的开放,要求平台免费。腾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区分两层业务的意识,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基础业务开放的意识。他是在试错中发现这条规律的。马化腾一直在琢磨用户多到底有什么用。2002年,腾讯在免费注册的同时一度尝试为用户提供了付费注册的选项。实践证明,平台封闭之路是行不通的。朗玛UC等群雄蜂起,抢食腾讯收费留下的空白,给了腾讯深刻的教训。创始团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放开了对QQ号码注册数量的限制。否则,淘宝攻破eBay的一幕就会在即时通讯平台上发生。
正是通过这个机缘,马化腾的境界得到升华。他意识到,QQ不是“摇钱树”,充其量是种植“摇钱树”的土壤;QQ也不是金银矿,最多只是充满商机的“聚宝盆”。这就把服务层次第一次区分来,分成了两层:基础业务的定位是“土壤”、“聚宝盆”;增值业务是“摇钱树”,“金银矿”。如果不开放前者,就不能得到后者。显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例如李彦宏至今都没有意识到,竞价排名不是成熟商业模式,需要进行“摇钱树”与种植土壤的分离(例如,报刊软文要标注广告版,不能将收费的宣传,混到正式版面中)。不能直接把基础服务当“摇钱树”,否则必有混乱。
马化腾接下来的一个关键判断,形成了范围经济的一个完美注脚。他选择了增值业务多样化之路。“腾讯进入相关多元化服务”,“向互联网相关多元化方向发展”。2005年后,腾讯多点开花的转型轮廓明晰起来。其新的三色标识,寓意的正是多样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在腾讯三大平台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化增值业务。
我们回到理论来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范围经济的出发点,是怎么让产品多样化赚钱。在规模经济中,多样化是赔钱的,因为多样化要求定制。而定制的成本非常高,不具有经济性。什么成本低呢?大规模制造的成本低。派恩发现,如果把大规模与定制结合起来,让平台大规模开放,增值环节再定制,矛盾就可以解决。
运用到互联网上,腾讯的三大平台,作用就是通过大规模共享,降低多样化增值业务的成本;而多样化增值业务,相当于定制,又弥补了平台开放免费附加值的不足。
对腾讯的竞争者来说,他们可能在各自的增值业务上有所专长,但他们要为每一样增值业务,分别地积累象腾讯那样多的客户,在成本上是不经济的,他们不成功是因为没有共享平台。反过来,如果一个基础服务商,有腾讯那么多的客户,却不开发增值业务,成本固然是低了,但又会陷入价格战,难以获得资本方所要求的附加值。他们不成功,是因为没有分离出多样化应用。
更坏的情况是,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不分。或者基础业务萎缩为超级应用,从一个行业缩小为一个应用,如电子邮件业务,或者将应用混入基础服务中,导致行业失序,如竞价排名。
有人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战胜国外互联网企业,是由于他们更懂得中国市场。但中国传统企业难道不比外商更了解市场——从饮料市场、服装市场到化妆品市场等等——吗,但他们为什么仍被外商打得落花流水呢?可见,熟悉市场只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从印度到中国,要战胜美国企业,只有一条是他怕的,就是美国人自己说的“重写国际竞争法则”。一旦陷入了美国的游戏规则,再熟悉市场也很难获得主动。
4.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 篇四
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
规模效应:减少劳动雇佣使企业生产降低,劳动投入下降,工资率提高,产出水平降低,由此造成的劳动收入量减少的变动称为规模效应。
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两个可变的投入,即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成本线:是用来表示企业在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用一定的货币金额可能购买到的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限
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劳动投入量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就是“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准固定成本指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制度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的劳动时间 余暇时间指在市场性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
劳动力市场: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收敛型蛛网”: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
“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看作是“蛛网不稳定条件”。
“封闭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被看作是“蛛网中立条件”
人力资本: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一般培训:是指雇员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雇员培训的企业以外的企业具有同样的适用性
特殊培训:通过培训雇员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
内部劳动力市场:指根据企业的管理规则、惯例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或雇员的组织所达成的协议运行的
生命周期这里所说的生命周期是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也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补偿性工资差别:是对劳动的某一方面的特殊性给予补偿形成的。计时工资: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工资: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工资率——指单位时间的劳动力价格。
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报酬。
工资刚性指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按要素分配各种报酬取决于各种相应的要素投入
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 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的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额。工资指导线所谓工资指导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经济指标的现状与变动,提出的关于工资水平增长标准的权威性建议。
工资谈判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双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工资差别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提供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竞争性差别工资由于劳动者个人素质或个人劳动技能差异产生的工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或所处的特殊阶层而产生的工资水平方面的差别。
均衡价格在一般商品市场中,通过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运动,最终使得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相等,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
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
失业: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问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
劳动就业: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社会总供给: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均衡国民收入:当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
均衡分析方法: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 自然失业率指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当在纸币替代贵金属作为流通手段或交换媒介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导致的货币贬值、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总供给,形成膨胀性缺口,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现值:指定量货币本金在若干年后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的未来价值
终值:指货币当前的价值,或未来某一时期一定数额和货币折合成现在的价值
投资净现值--现值是指未来一定量的价值相当于现在多少价值;算出投资收益现值后再与成本进行比较,就可以确定投资净现值。
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劳动力流动收益是指劳动力流动后,重新寻找到的工作岗位给其带来的预期收入
歧视--指某些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等各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人力资本投资歧视--某些劳动力因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较少获得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以及较好的健康照顾等的机会。
职业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却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导致被限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过低档次的位置上。
统计性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标准而产生的歧视。
劳动力市场歧视--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一切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间的报酬差别。工资收入歧视 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的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地 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工会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工及受雇者自发组成的,借团体交涉的力量,以维持及改善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保障劳工本身利益的社会性团体。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商品,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生产能力闲置、失业严重时,政府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等,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政府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等,减少货币供应量,缩小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 人力政策: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劳动关系: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集体协商、是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为签定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
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冲突:一方为雇佣劳动者,另一方是资本的所有者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包含在国家的利益之中,劳动者的利益由国家来代表。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
5.电大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五
b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b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 MP 和产品价值 P 的乘积。b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b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b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b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c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c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发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c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由扩张型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c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不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c长期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c产权制度:产权是指个人或单位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力。产权制度是指一系列用 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c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c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c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c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 D 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d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d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d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不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d二级价格歧规: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f发散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 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
f封闭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 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称为封闭型蛛网。
f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f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f浮动汇率: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g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g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g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g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g供给规律: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g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供求规律: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二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g古诺模型:是法国经济学家A•古诺于1838年以天然矿泉水为例创立的,是最早的寡头垄断模型。
g固定汇率: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g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g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g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h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不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h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h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h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h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j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 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j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不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j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j基数效用:是指按 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的方法。
j价格歧规: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j交易费用:是指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定他们排他性权利的费 用,是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费用,包括运输费用、佣金、谈判所消耗的时间以及各种税收等等,亦称“转换费用:。
j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 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j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 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就是市场价格发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
j绝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j均衡国民收入: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j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k卡特尔协议: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垄断厂商就产品的市场价格、产量分配和市场份 额而达成的一种公开协议,其目的是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控制市场。
k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l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率。
l利润: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l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l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m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n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p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p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 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p平均产量: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p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p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q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s三级价格歧规: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s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s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s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s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s收敛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 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称为收敛型蛛网。
s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 要相应增加。
s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s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s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s斯威齐模型:美国经济学家P•M•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用以解释寡头垄断市场上所存在的价格相对稳定的现象。t通货膨胀: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t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w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w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w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w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w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w委托代理问题: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w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x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
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x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 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x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x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x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x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x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x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x需求规律: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x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x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x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x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事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 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y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z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 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z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z周期性失业: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z蛛网理论: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 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z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 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z自然失业率: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z总产量: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z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z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z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z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z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6.房地产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六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即分析区位条件。房地产投资,是指资本所有者将其资本投入到房地产业,以期在将来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看,房地产需求是指房地产消费者(包括生产经营性消费主体和个人消费者),在特定的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而且能够购买的房地产商品量。这里所说的需求不同于通常意义的需要,而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房地产需求是指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总需求,而在某一时期内全社会或某一地区内房地产需求总量,包括实物总量和价值总量。如何房地产市场供求均衡
1、供需平衡商品房对目标客户的定位准确,定价合理
2、信息透明,交易环节便利影响土地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文水系(水资源),土壤(影响农业),资源条件。社会经济: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因素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中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七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正确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对于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时期以来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部门一直把房地产业当作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一些专家在讲到房地产业时,必然会讲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前不久,厉以宁教授说,应该看到房地产业是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主导产业,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措施不能影响到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见5月30日成都日报)。一些开发商开口闭口必谈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多么重要。还有开发商常常拿发达国家说事,说某国家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多少,我国还相差甚远,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还应该更加牢固等等。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针对当时我国房地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政府出台措施,鼓励房地产业的发展是积极有效的。经过十几年的大发展,不可否认,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增大。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逐步提出了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7.当今房地产价格的经济学解释 篇七
本文主要是从经济学最基本的供求原理角度出发, 解释当今社会房地产价格形成的原因, 以及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对未来房价可能造成怎样的影响。
►►一、 经济学中的供给需求理论
在整个经济学中, 价格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价格又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决定的。需求在经济学上被定义为在一定的时期内, 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 消费者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可以看出, 满足需求的条件一般有两个:一是有购买的欲望, 二是有购买的能力, 所以需求有时又被称为有效需求。只具有购买的欲望而并没有购买能力并不算作需求。
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 一定的价格水平下, 生产者愿意而且有能力提供的商品的数量。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一般是向上倾斜的。但是从长期来看,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产生多种情形, 不再是必然向上倾斜的:对于成本不变行业, 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表示厂商能够在给定的价格内提供任意量的商品, 例如饮料行业;对于成本递增行业, 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表示随着供给量的提升, 商品的价格也会升高, 例如房地产行业;对于成本递减行业, 行业供给曲线向下倾斜, 表示随着供给量的提升, 商品的价格会逐渐下降, 例如需要大规模基础投资的铁矿石开采行业。而生产成本的变化是直接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以及其他原因相关的。
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成交量。
►►二、 房地产价格决定中的供给需求因素
房地产作为一个在市场的交易的商品, 它的价格也主要由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但是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 房地产作为一项不动产, 无法移动, 所以不同地方的房地产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商品。并且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 它的供给和需求曲线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1.房地产价格决定中的需求因素
在需求方面, 由于住房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必需性需求, 所以普遍认为中国的住房需求十分巨大, 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完全准确。根据需求的定义, 购买的欲望和能力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称之为需求。购买的欲望每个没有房子的人都有, 但是在购买能力方面, 由于房价较高, 其实已经超出很多人的购买能力, 所以并不能全部都认为是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政府要推出政策性住房的原因, 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只有购房的需要而没有购房能力的这部分群体的居住问题。
具体的可以把具有住房需求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完全能力承受房地产价格的人, 比如拥有一套以上房屋的人, 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 (机) 者亦属此类;第二类是基本能够承受房地产价格的人, 比如那些个人房屋价值占到个人总资产的主要份额, 每月按揭支出占当月收入中重要份额的人;第三类是没有能力承受房地产价格的人, 既对房屋既有需要, 但是在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没有购买能力的人, 政策性住房的主要照顾对象就是此类, 这点将在后面做详细说明。第一类和第二类可以看作是符合需求定义的有效需求, 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对于第二类, 基本具有购房能力的人, 这部分人购买房屋与否的主要考虑因素除了有未来房价的预期之外, 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具有承担当前房价的能力。虽然他们是否买房的决策也受到未来房价预期涨落的影响, 但是这更多在短期内起作用, 由于对住房的需求有一定的刚性, 当能够承担当前的房价并且未来房价走势较长时间内仍然不明朗时, 这部分群体会较多的选择进行买房。相比较于未来的房价走势, 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以及当前的房价是否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 当前的商品房的价格对需求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对当前房价的敏感性, 所以当总需求主要是有这部分组成时, 需求曲线相对平坦, 即价格的较小变动可能对房屋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比之下, 对于第一类有能力承担一套以上商品房的房屋需求者, 由于已经拥有自己的必需的居住性住房, 多余的房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投资品而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对于这类商品房的需求不只受到当前房价的影响, 还更多的受到未来房价预期的影响, 并且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也要高得多。即使当前的房价较高时, 如果有对未来良好的预期, 这部分的需求仍然会十分旺盛。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 市场上普遍预期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仍将十分巨大, 这也直接导致了当前这部分需求的庞大, 并且与第二种需求相比, 这部分需求对当前房屋价格的敏感度也较低。如果市场上总的需求主要是由这部分需求构成的, 则需求曲线相对于第二种需求情况下更为陡峭。
综合而言, 当房屋价格较低时, 较多的人能够承担房屋价格, 需求以第二类为主, 而当房屋的价格升高时, 很多第二类需求者被排除在需求的行列之外, 从而需求中第一类所占的比例将会增加。总体的表现为房屋价格较低时, 需求曲线趋向于平缓, 随着房屋价格的逐渐身高, 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变得越来越陡峭, 如上图所示。
2.房地产价格决定中的供给因素
房地产作为一项比较特殊的商品, 它的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具有非常大的稀缺性, 这也直接导致了房地产的稀缺性, 它不可能向许多其他的商品那样具有较大的供给弹性。当房地产的价格升高时, 土地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导致成本增加, 成本的增加反过来会抑制房地产的供给, 所以对于房屋价格的供给弹性相对较小, 供给曲线相对陡峭。
►►三、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当中, 整个社会的收入是随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而逐渐增加的, 人们的购买能力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渐的增长。但是, 收入的增长对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是不同的, 最终也会对房地产的价格和一定时期内的房地产成交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在需求方面, 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增强人们对商品房的购买能力, 但是由于现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中, 资本所带来的收入要远远大于劳动所带来的收入, 收入分配不均现象将在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而在以上的对住房需求者的分类中, 第二类基本能够承受房地产价格的人主要是以劳动收入为主, 第一类完全能够承受房地产价格的人是以资本所带来的收入为主。所以虽然收入的增长都会增加两类人的购买能力, 但是对两类人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 总体上看, 对第一类人收入的增加幅度会大于第二类人收入的增加幅度。供给曲线会向上移动, 并且需求曲线左侧陡峭的区域会变得更加的陡峭。
2) 在供给方面, 收入的逐渐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一步步推进导致房地产需求的逐渐增加。房地产需求的增加又会促进房地产的供应并且会抬高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 即在同一价格水平下, 土地的成本增加会导致房地产的供应量会减少, 供给曲线也要向上移动。
3) 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向上移动的情况下, 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会随之增长, 但是两者增长的幅度和产生的影响也决然不同。从长期看, 房地产的价格终归是要由收入来支撑的, 所以在同一价格水平下, 房地产需求的增加幅度要大于房地产供给的减少幅度, 才会使总的收入影响为正。需求曲线的上移幅度要大于供给曲线的上移幅度。但是具体的, 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均导致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幅度大于低收入者的增长幅度, 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第二类需求造成的影响要大于对第一类需求造成的影响。同时, 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会给第一类投资性的住房需求产生未来仍有可能进一步上涨的良好预期, 需求曲线左侧部分的斜率趋向于陡峭。最终造成第二类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下降, 投资性的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逐渐上升。
另外由于房地产供应的有限性, 房地产成交量的增长幅度也要小于房地产价格的增长幅度。总体上看, 收入的增长最终表现为价格的大幅上涨和成交量相对的小幅上涨, 自住性房地产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
►►四、政策性住房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分析
政策性住房主要是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是指以微利价出售给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商品房, 它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 具有经济性的特点。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 房屋价格是适中的, 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 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无论是经济适用房还是廉租房, 对正常市场中的商品房造成的影响是一样的。一方面, 政策性住房的对象主要是没有能力在以市场的价格在购买商品房的住房需求者, 所以主要是指第三类的住房需求者。由于政策性住房的照顾, 他们不需要再以市场价格购买商品房, 可以说把这部分住房的需求分流出去。但是实际上对市场上商品房的有效需求并没有产生想象中大的影响, 因为对于这部分需求, 即使是不分流出去的话, 这部分群体仍然没有购房的能力, 所以并不算作是有效需求, 他们的分流对市场上的有效需求没有影响。
另一方面, 供给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是需要大量土地的。土地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不改变原有商品房土地供应的情况下, 另外对政策性住房进行土地供应;第二种情况是把原本应供应给商品房的土地拿出一部分转作政策性住房用地。虽然两种情况都存在, 即一方面增加土地的总的供应量, 同时另一方面又把原本属于正常房地产的用地划作是政策性住房用地, 由于土地的有限性, 更多的是以第二种为主, 这就相当于是减少了商品房土地的供应。进而对商品房的供给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需求的不变, 另一方面是供给的减少, 综合两方面可以看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政策性住房会对正常市场上的商品房房价产生正向的影响, 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五、限购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分析
现阶段, 由于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 各主要城市纷纷出台政策, 限制外地人以及第二套住房的购买, 被俗称作是“限购”。“限购”政策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需求方面, “限购”对第一类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导致第一类需求者即使有购房的需求及能力, 但也无法实际实施, 因此第一类需求大额减少。对于第二类需求, 基本生活需要而购房, 对于本地人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而外地人在本区购房会产生较大影响, 但鉴于一般外地人购房比重占总购房比重不大, 并且很多外地人购房是属于第一类需求范畴, 因此可以合理认为“限购”政策对第二类住房需求产生了较小的影响。具体到需求曲线上,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即在同等价格下需求量减少, 并且对于价格较高的住房的影响程度大于对价低的影响程度, 需求曲线上部分左移量要大于下部分左移的量。
在供给方面, “限购”政策对供给的影响较小, 并且更多的是间接的通过影响需求进而影响供给, 因此暂且忽略不计。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最后的结果就是成交量的大幅下降以及价格的小幅下降, 如果政策长期持续下去, 将对房地产供应者的现金流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供给曲线。
以上就是从最基本的供给需求曲线出发, 探讨房地产价格的决定机制, 如果要更加准确的研究, 还应该考虑很多其他因素, 但是这些因素最终也是通过影响供给需求进而对最终的价格产生影响。
摘要:最近几年, 房地产价格的飙升以及政府出台的各种调控政策成为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之一, 房价的微小变动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对于房价的走势尽管已有很多的方法和角度进行预测, 但都过于复杂, 本文意在从最基本的供给需求曲线角度给予一解决方案。
8.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八
如何解释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巨大反差?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验至多是一种转型经济学的范例,即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的一种特殊形式,没有普遍意义。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那应归功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应用,如发展私有经济、自由市场和对外开放等;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则缘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偏离,如保留社会主义制度、国有经济、政府干预等,由于存在这些根本制度障碍,中国经济迟早会面临崩溃的局面。反复出现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事实是,中国经济崩溃的预言屡屡破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却经历了2008年的严重危机,陷入持续低迷。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不能解释中国经济?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不可否认,西方经济学包含不少科学知识,如关于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和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但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它的基本理论,如经济人假设、生产要素价值论、自发秩序论、私有制高效论、自由至上论等,旗帜鲜明地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赤裸裸地宣扬个人主义世界观,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崇尚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崇尚自由市场而反对政府调节、崇尚资本主权而反对劳动主权。显然,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又怎么可能对中国经济作出正确解释呢?
其次,是理论范式的原因。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重逻辑轻历史,重形式轻内容,否认不同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差异,排除技术、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当作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人类永恒不变的经济形式,把抽象的数理逻辑当作判断经济学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这样一种理论范式,形式上似乎很完美,但与现实相去甚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不仅在转型过程和制度选择中用处很小,即使在解释发达市场经济方面也存在根本的局限。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也曾论道:“宏观经济学在过去30多年的研究成果,说得好听点是毫无用处的,说得难听点甚至是有害的。”
最后,是理论适用性问题。西方经济学中一些被认为是比较正确的理论,也往往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以及时空条件为前提的,并不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普遍真理。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曾指出:“这些(西方)经济学术语是从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来的,它们用于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义,并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欠发达国家这样做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自由贸易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无论英国、德国、法国还是美国,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自己工业体系的时候,都毫无例外地实行过保护关税制度。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反映的是成熟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作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才能取得成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方面,我们知道,共性以个性为基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现代西方经济学从它体现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方面看,具有共性或普遍性,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认真研究和借鉴的。另一方面,抛开西方经济学存在的局限和缺陷不谈,即使是正确的理论,在解释中国改革发展经验时,也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而不能削足适履、照抄照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改革发展之路,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实质和内在逻辑。也只有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践,并从中总结经验、构建话语、提炼思想、创新理论,中国学者才能取得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理论成就,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区域经济学专题讲座09-19
2011《区域经济学》作业3答案07-05
区域经济学开提报告07-16
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09-01
区域经济论文10-19
区域经济合作论文06-22
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07-05
武汉经济区域发展论文09-14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10-07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