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

2024-08-24

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精选8篇)

1.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作者:杨筠如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4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对授课老师是一种挑战。本文结合新课改的观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课堂的主人,愉快学习、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达到鉴赏课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鉴赏;美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59-0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美术教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术课程改革后,共设置九个模块,将原来唯一的“欣”赏课教学变为了“鉴”赏课,虽然“欣赏”和“鉴赏”只有一字之差,却存在天壤之别。课改重点要求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言堂”,变为“互动学”,特别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美的熏陶。鉴赏课教学不仅考验老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么,课堂教学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是笔者长期以来不断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课题。

1.授课时重视点拨,更重视互动,做到讲授与互动相互融合。过去,笔者在上欣赏课时,认为学生能接触大量的世界名画、经典作品,接受艺术的熏陶,无疑是视觉盛宴。想到自己大学时才接触欣赏课,和现在还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相比,深感现在的高中生太幸福了。但上了几节课后,发现教学效果并非笔者想象的那么好,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只是走马观花看看画而已,至于怎样感悟美,评价美,无从下手。于是笔者每次上课就展示大量美术作品,使学生“博览群画”,以为量的积累总会有质的改变。哪知这样非但没有拓宽学生的视野,反而检查旧知的时候,学生对上节课的作品印象并不深刻。说明大量浏览作品能一时刺激学生的视觉,满足其好奇心,但不能让他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新课改以来,笔者调整了原先的教学思路,每节课有重点地介绍代表性画家及作品,例如西19世纪的绘画流派繁杂,笔者把每个流派挑出一两个,如塞尚、梵高之类的著名的画家,然后介绍画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特点等,学生记忆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另外为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笔者还把同时期的文学流派、音乐流派作简要介绍。记忆最深的是一次讲解20世纪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当笔者说到这是根据美国百老汇的爵士乐创作而成的,学生瞠目结舌,他们被听觉与视觉两种艺术形式能完美结合在一起惊呆了。课堂互动时,笔者尽量让学生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尽管有时不全面,毕竟他们迈出了从“听众”到“鉴赏者”的第一步。有笔者的及时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互动蔚然成风,课堂生动活跃。有的学生在作业中写道:“……在美术课上讲台不仅仅属于老师,还是学生的舞台,老师给了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这时学生总是很兴奋,掌声不断,也为课堂添上一份色彩……”

2.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拓宽思路,提高自身艺术鉴赏水平。笔者一向坚持急学短缺知识,深学专业知识,博学相关知识的原则,深知教学中一名教师具有渊博知识的重要性。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升华,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艺术语言和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存在着微妙的对应同构关系。笔者认为要胜任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地学习本学科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学者型”教师,尽快使自己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另外,鉴赏课内容丰富多彩,作品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课程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的跨学科特点,与文史学科联系相联。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来阐述画面的意境。如中国山水画诗书画一体、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老师首先要讲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带动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另外还要具备政治老师较强的分析能力,通过对特定的环境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时代寓意。例如二战时期克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黑白两色强烈对比,无声的语言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此外还须具备历史老师广博的知识,动听地讲授承载着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例如《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经典的社科类作品,向学生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服饰文化等。虽说三尺讲台上老师只有几十分钟的“表演”时间,但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分析、声情并茂的讲解,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品的内涵,就达不到开设鉴赏课的目的,至多是看几幅作品知道几个画家而已。如果老师以丰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为底蕴,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保障,同时又以广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如鱼得水,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而易举地让他们进入审美角色,参与进来,逐渐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提高鉴赏课的质量,需要学生做好预习,更需要环境熏陶。鉴赏课中很多知识的专业性太强,例如建筑的结构就有几十种,一些生僻的术语老师也需要学习,课前准备。同样,学生如果能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反馈,那么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由于条件所限,或者说迫于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学生无暇顾及或是思想上不重视美育教育,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课堂上老师很难不“沦”为讲解员,自说自话,自问自答。使得新课改的意义大打折扣,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另外,学生除了从美术课上获取美术知识,几乎没有其他渠道。而在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如卢浮宫、伦敦国家艺术馆等著名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向游人开放的,能够看到千年前的作品真迹肯定产生强烈的震撼,与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看到的图片效果大相径庭。在西方国家有些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博物馆里临摹,画上一天也没人过问,这一点我们国家就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学校开展艺术教育难度大,不是学生艺术素养差,而是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更好的条件来提高艺术素养。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体现。在艺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艺术,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传承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为己任,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互动教学不断引导学生探讨美育教育的真谛,通过不断探求未知知识,为学生个人素养提高、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有用人才。

作者简介:杨筠如(1973-),女,大学本科,一级教师。

2.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 篇二

一、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习的兴趣, 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 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 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最后的晚餐》, 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 作品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 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 耶稣处于画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 犹大则坐在人群中, 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 将门徒分成4组, 4个三角形平分在耶稣左右, 并用12人不同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 最终集中于中央, 形成一个对称的, 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是评击虚伪颂扬善美, 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画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 定会吸引学生, 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 或是静物、风景, 或是花鸟山水, 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 因而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 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 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 就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被情节所吸引。

二、教与学的自由, 实现师生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 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着教师转”, 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 这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角色转变, 让学生畅所欲言, 反对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师生对话要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 通过许多不同观点的碰撞, 启发学生的想象, 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积极参与进而迸发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在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时, 教师可以在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后, 把中世纪的绘画作品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比较。学生通过欣赏发现中世纪的绘画人物形象大多是虚构、呆板、僵硬, 形体没有生气。然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蒙娜丽莎》这件作品, 其之所以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特征, 首先是画家在题材上取自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人物, 具有人的真情实感, 使蒙娜丽莎那魅力的青春被永恒而鲜活地留在了画面上。

三、处理好审美感觉、审美理性、审美想象、审美共鸣四个阶段

“色美感目, 意美感心。”美术欣赏通过视觉的欣赏发生心灵感动。中学生很容易面对精湛的作品激动不已, 更容易被美丽的色彩所感动, 所以我们选取的欣赏作品要精彩且有代表性。优秀的美术作品, 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意念, 或某种意味着精神性的内涵, 即意蕴美。如何很好地抓住心理活动的感受, 使之上升为理性的欣赏层次, 关键是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必须付之以相应的精神创造动力。如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思想者》, 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外部轮廓而是从内传递出的深层内涵, 他不仅用心在思考, 整个身躯都在为之努力。审美想象是超越感觉的审美阶段, 在具有整体的审美欣赏运用中体现。欣赏者运用想象力、联想力和感觉移入, 进入艺术境界之中, 艺术欣赏活动进入审美高潮, 审美想象必定带有欣赏者的主观色彩、情感色彩、夸张色彩。例如:蒙克的《呐喊》, 从它色调布局、笔触的运用、造型上的处理, 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 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 它的艺术语言的鲜明性与模糊性, 其实与作者自身遭遇不幸有关, 从而召唤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力的提升,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美术欣赏课要借助多媒体

以往的欣赏课教学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 一般只是采取挂图、幻灯片等手段进行, 教学地点也常常离不开本班教室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因教学模式的单调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了学习效率。如果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 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就会改变。当欣赏名画时, 鼠标一点, 画家的作品及其简介就会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不但可以看见作品的全貌, 还可以对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 却能发挥丰富的想象, 打破时空的界限, 跨越中外, 驰骋古今, 在想象空间飞翔, 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3.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篇三

关键词:美术鉴赏 提高素养 学科综合 拓展视野

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各校都把升学意识摆在教学管理的首位,尤其是省级重点中学,提高升学率更是学校的重中之重。而美术并非高考的必考科目(美术专业的考生除外),家长们则认为高中开设美术课,简直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学生们则认为上不上美术课无关紧要。而美术鉴赏课几乎成了学生们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放松身心的“休息课”。

但是,美术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学生所特有的感染与熏陶的功能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替代的,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因此,作为美术教育者,面对如此的现状,必须冷静分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以达到美育目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改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也在不断的演变,作为高中美术老师在关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美术的演变与发展。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在美术课堂上得心应手,那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素养,这样在客观上才会促使学生对你产生敬佩,进而对学生形成一种感召力。

1、加强理论学习。教师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通过涉猎不同国别、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了解其背景、流派、风格等相关知识,来提高理论水平及鉴赏能力。

2、多渠道接受美术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上网查阅等途径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美术信息,以达到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素养的目的。

3、多参加美术实践活动。教师要提高创作能力,才能增加个人魅力。试想作为美术教师能在课堂上挥毫泼墨,样样都得心应手,学生怎能不对老师产生敬意?又怎能不对其所教授的科目产生兴趣呢?

二、学科综合,增强魅力

在美术鉴赏课中,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既能迎合学生学习文化课的需求,也能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课的广度与深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美术鉴赏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中外很多的美术作品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内容丰富。虽然历史已经消逝不见,但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而高中生对艺术品接触较少,相关的历史也相对薄弱,所以我在上鉴赏课时,都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形式两个角度去分析、理解作品。

如,在鉴赏东汉山东嘉祥武梁词的《荆轲刺秦王》这一作品时,不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在画像石中选择秦始皇招到刺杀仓皇逃窜这样一个题材;为什么采用这样这一种近乎剪影的形式;为什么人物都是黑色的。解答这些疑问时,我就结合历史故事及艺术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来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读这一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家的情感、价值倾向。画像石减地平雕阴线刻的艺术手法决定了艺术作品近似剪影的形式特点;而中国传统上以拓片形式保存、传播畫像石图像的方式,使我们看到的画像石作品成为黑白两色、类似木刻的艺术效果。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在一起讲解,才能让学生对这一作品有更准确深入的理解。

2、美术鉴赏与语文知识结合。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我善于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人格、社会认知等,或者分析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人生理想等。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更好鉴赏作品的目的,也将美术鉴赏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拓宽并加深了美术鉴赏的内涵。

如,在鉴赏凡高的《向日葵》时,先向学生介绍凡高坎坷的一生:“学业上的失败,爱情上的不如意,事业上的挫折,生活上的极度贫困……这样一个事事不如意的人,内心的痛苦甚至自卑感可想而知,而他却奉献给世人一组色彩明亮的《向日葵》,请大家思考从《向日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凡高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鉴赏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我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回答说:“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可见,作者的内心是向上的,是热爱生活的!”有的学生回答说:“画面以黄色为主,而黄色代表温暖,折射出凡高的内心是充满爱的,充满温暖的,也可以看出,即便他是那样的不幸,但他依旧有崇高的精神理想。”……学生们还真能通过画面透析蕴藏在作品中的作者的心理、人格、精神境界等。

又如,在鉴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名画时,在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后,我让学生分析画面中每个人物的心理。一个学生说:“我一眼就能认得出卖耶稣的人──犹大。大家看,在耶稣右边的最靠近耶稣的三人当中,有一个人,他扭动着身子,惊惶失措的样子,紧握告密所换来的钱袋,似乎想立刻逃离耶稣。这个人就是犹大。从画面中我可以看出犹大的心虚、以及唯利是图的性格。”另一个学生说:“彼得弯身前倾向着约翰,左手搭在他的肩上,头紧贴着他的耳边,好象在问:‘你知道是谁吗?’彼得的右手握着一把刀,好象在说:‘我真想杀了这个可恶的背叛者。’从彼得的表情、动作中,我感受到他对耶稣的尊重与爱戴,以及疾恶如仇的心理。”……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都可以从人物的表情、动作中表现出来。

3、美术鉴赏与音乐欣赏相结合。美术与音乐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舒曼也曾说过:“又素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迪,同样,美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在美术鉴赏课中,播放一些音乐作品,这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主题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鉴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我播放古老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让学生一边沉浸在悲壮音乐氛围中,一边欣赏这幅著名的油画。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意义把握得更为深刻。

三、利用网络,拓展视野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美术作品的审美性、愉悦性等特点,将在网络的支撑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展示。在鉴赏某些流派风格,需要比较分析时,可能需要的信息量比较大,那就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有选择地查阅有关美术作品,一睹实物,比凭空说教更具说服力。并可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如,我在上外国雕塑鉴赏的时候,就让学生到网络找埃及、希腊、古罗马等不同国家的雕塑,通过鉴赏不同国家的雕塑,学生才能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风格多样的外国雕塑有比较全面地了解。

4.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 篇四

摘 要 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美学意识以及领悟力的关键时期,高中美术课虽不是主修课程,但是它是高中期间艺术课程中必修课。美术鉴赏则直接可以表现一个人的艺术内涵,对于丰富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现也是有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开展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目前的该课程的教学状况并不是很乐观,所以有必要对高中鉴赏课授课效率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有效教学 鉴赏课 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标对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现有教学形势的新要求,高中美术课较之改革之前的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变化。新课标实行后对于高中美术课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要求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关怀方面都有更深层次的要求。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要培养高中生对于美术艺术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文化内涵等的感知能力,是一门传播文化素养以及个人涵养的专业性课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判断形成一定的审美观。这对学生今后的艺术生涯或者精神层次品味的养成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中美术鉴赏课在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效率低而且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该课程亟待解决这样的一问题,走出低效率的尴尬局面。结合多年的相关教学对目前高中美术鉴赏课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1高中美术鉴赏课提高教学效率策略

1.1积极引导,让学生全程参与

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课堂氛围以教师理论授课为主,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长此以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想法,这就会导致学生从内心忽视这一学科,如果出现这样的想法就会让课程很难进行,即便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学生对于课程的内容也并不感兴趣。美术课就会变成“休息课”而形同虚设。对于以上的这种情况,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吸引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参与其中就会逐渐培养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死气氛”搞“活”。通过竞赛、互动等环节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1.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艺术文化课堂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对于美术艺术的领略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的内涵,并能够深层次理解作品的美感。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美术鉴赏并不是通过某些计算公式和理论就直接可以对所要鉴赏的作品进行界定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艺术境界对艺术品进行整体的把握,整体来说美术鉴赏较为抽象,可以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很多情况下还需在一个氛围下进行探讨,课堂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条件。但是往往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时,文化艺术的氛围难以烘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音乐或者应景的视频资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带入一个高雅的文化环境当中。然后再进行作品的品味和鉴赏会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去感悟美、欣赏美,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艺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学生的鉴赏能力不仅仅靠课堂的有限的授课掌握,更主要的是要留心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的。这就要求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及时给学生灌输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和品味生活的心得。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时,教师对于艺术品的分析和讲解过程中可结合作品生活原型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加以展开。这样会更加立体地去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有了对生活的理解,相信学生对于作品以及课堂知识的传授的领略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另外还可以灵活地将美术鉴赏课由室内转为室外,或是其他展览馆进行授课。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将上课的地点转移到当地的展览馆或者名胜风景区,让学生与艺术来一个直接的接触。这样学生就能对美术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并亲自感受到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知识传播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对美术鉴赏焕发出极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效果相比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显人性化和高效率。一是换了教学场所会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更加吸引学生;二是可以带学生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十分有益,并且可以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长期一线教学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2总结

美术作为高中授课中未列入高考范围,所以说一般学生不会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该课程上。但是美术鉴赏能力在其他领域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学生更多的美术艺术素养方面的知识十分迫切。如何在一堂课中充分的调动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可以积极引导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艺术文化课堂以及结合生活等教学行为转变美术课低效率的窘迫局面。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并根据学生情况科学灵活的对教学方法模式进行转换。从而使我们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5.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 篇五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王鲁飞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是对高中进行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修模块强调体现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技能,不同于高考和艺术家单纯以绘画基础为教学内容的训练,注重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通过创设情景、提问、交流讨论、举例、做活动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和深度。

美术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过程和方法陈旧,依然是灌输式、添鸭式的教学;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学而无趣,审美情感和思维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得不到体现,已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要。新时代美术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应体现时代特点。

1、开发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为课堂添加“创意土壤”

多媒体的运用使传统教学方法得到了根本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为新型美术学习方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条件,也开创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美术课堂知识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有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为教学过程有效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现代网络教育资源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引发感知、强化记忆,有利于改善课堂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灵活、立体的思维能力,为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教师备课过程中应注意对新教育资源的挖掘,将现代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艺术课提档升级。

2、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合理“施肥”,恰当“浇水”(1)让渡课堂“主权”,引导亲身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指出作品美在何处,教师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学生只有聆听接受的份儿,忽略了人对物、对作品的感受认知,那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力又如何形成呢?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同一个班级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过程和方法。结果发现只从教材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作业千篇一律,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启发,学习能力无法提高。而基于教材内容,结合最新的网络资源,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法和流程上课,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有着更好的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参与,轻松学习。由此可见,现在的学生喜欢主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还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垄断”课堂,古板地讲述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从短期效果来看,学生学会了,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好比笼中之鸟,习惯了啄食现有的食物,一旦回归大自然,便因找不到食物而无法存活。长期在教师“垄断”的课堂中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蒙娜丽莎》中,带领学生们去观察画面,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悟神秘的微笑,比起老师对学生进行的灌输、说教,体验求异的教学更能提高教学效果。(2)把握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罗恩菲尔德早就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研究,在他们的身上多花时间,分析他们的作业,研究他们的发言,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他们的认知结构。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式,在美术表现上也同样如此。教师提倡一种学习方式或一种画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普遍适用。美术课要的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作业面貌上做到的百花齐放。任何一种学习方法,任何一种美术观念,只能是推荐性的。在美术课上,教师只有把立足点转到学生这边,用多元的观念进行美术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设计活动,学生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列宁就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很多情况下,情感起着调节人的行为和力量的作用。

6.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 篇六

【摘 要】高中油画鉴赏课总绕不过对中国的油画作品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特别是新时期的油画,要站在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展开、解读,因为任何美术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本文以钟涵、孙滋溪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为鉴赏对象,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油画鉴赏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油画;鉴赏教学

高中油画鉴赏总绕不过对中国的油画作品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每当掠过新中国美术时,总是躲不过它的诱惑,一个特定时期的美术作品具有非凡的魅力。了解和鉴赏新中国各时期优秀艺术家和优秀作品时,一定是要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解读作品,因为古往今来,任何美术作品都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一、授课时重视点拨,更重视互动,做到讲授与互动相互融合

新课改以来,要调整原先的教学思路,每节课有重点地介绍代表性画家及作品,例如西19世纪的绘画流派繁杂,要把每个流派挑出一两个,如塞尚、梵高之类的著名的画家,然后介绍画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特点等,学生记忆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另外为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应把同时期的文学流派、音乐流派作简要介绍。

二、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拓宽思路,提高自身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应该坚持急学短缺知识,深学专业知识,博学相关知识的原则,深知教学中一名教师具有渊博知识的重要性。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升华,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艺术语言和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存在着微妙的对应同构关系。要胜任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地学习本学科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学者型”教师,尽快使自己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另外,鉴赏课内容丰富多彩,作品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课程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的跨学科特点,与文史学科联系相联。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来阐述画面的意境。如中国山水画诗书画一体、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老师首先要讲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带动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另外还要具备政治老师较强的分析能力,通过对特定的环境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时代寓意。例如二战时期克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黑白两色强烈对比,无声的语言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此外还须具备历史老师广博的知识,动听地讲授承载着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例如《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经典的社科类作品,向学生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服饰文化等。虽说三尺讲台上老师只有几十分钟的“表演”时间,但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分析、声情并茂的讲解,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品的内涵,就达不到开设鉴赏课的目的,至多是看几幅作品知道几个画家而已。如果老师以丰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为底蕴,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保障,同时又以广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如鱼得水,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而易举地让他们进入审美角色,参与进来,逐渐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延河边上》经典革命历史母题鉴赏剖析

新中国的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取得重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反映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的伟大革命斗争,如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题材;二是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生活。钟涵的《延河边上》就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古典油画写实的方法,再现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艰辛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代表作。

《延河边上》是一幅重要的革命历史画。此画是作者油研班的毕业创作,因表现的是领袖背影受到批评,致使原作遭受毁坏。

作者是从鲁艺走出来的画家,作者之所以选择了表现领袖的题材,因为他成长在哪个年代,并且比较熟悉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史,这一页页鲜红的历史篇章使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并铭刻在心中。对于那一代革命热血青年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四十多年来的人民斗争历史,就是他们的家谱家史,是一页页充满宏伟壮阔的图卷,处处放射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因此作者就有了强烈的愿望,要用绘画的语言表现“延安作风”,表现当时革命圣地延安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表现当时在中国共产领导下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风格。画革命历史画,歌颂我们的党。

造型母题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像未来作品的种子,或是果实的核仁。作品在最终这个造型母题中的核心是:“延安”即“革命的大本营”,“毛主席和农民”即“知心的同志”。因主题思想的明确化,造型艺术语言也就随之精炼化了,画面中让两个主体人物的图像突显在一片金色灿烂的阳光之中,把轻轻流淌的延河水及延安的宝塔山等细节都自然地融合到主题人物形象的身影中了。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一个鲜明的主题印象。

参考文献:

7.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篇七

一、当前学校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中国历史上千年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对人们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当前高考制度的现实存在, 应试教育思想还深入人心, 并且仍作用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 素质教育仍然始终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和口头上而未能成为教育的主导思想。考试成绩仍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衡量教育质量的不二法宝。在这种教育体制的笼罩下, 各学科自然以其与高考的亲疏远近关系而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 美术学科也必然难逃边缘化的命运。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 师资缺乏, 教学设备缺少投入;美术课为主课让路, 成了自习课或机动课, 教师教学缺少热情, 学生学得乏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 内容单调枯燥, 重技法轻素养, 缺少人文关怀;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 表面上丰富多彩, 实质上空虚苍白, 以个别掩盖整体, 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美术鉴赏应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探讨

传统的教学观要求学习内容必须是有定论的, 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准确无误的, 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不能被列入教材。而新的教学观认为,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 不一定必须是成定论的知识, 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接触一些尚在争论的内容。因此, 新课程为寻找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相对广泛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往往具有亲近感。

三、美术鉴赏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超级发达, 为视觉文化的影响与传播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使现代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趋以多样化与多元化。特别是图像、影像、动画、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 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比如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的中国画作品时, 一边配以悠扬的中国古筝乐曲, 一边用眼睛剖析作品, 不禁让人联想到“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的诗意, 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这样, 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把音乐引入美术鉴赏课教学, 这种学科间的整合, 确实为美术鉴赏注入了一剂兴奋剂。美术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吸收美术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 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活动, 激活丰富、生动的思维, 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一个缺乏众多学生积极响应参与的课堂, 老师即使口才十分精彩, 也只是老师的“个人秀”。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鉴赏课, 不再强调老师“教教材”, 而是在把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更好地“使用教材”, 一个课题具有许多内容, 信息容量大,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所取舍, 合理运用;也可以在单元课题下展开一系列的子课题, 这样对知识的挖掘更具深度, 学习的过程更趋理性, 具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形式早已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中, 而以往的美术课追求“立竿见影”, 过于强调四十五分钟之内的教学内容要令学生“一课一得”, 这样强烈而紧凑地完成教学任务, 注重的是共性与结果, 并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与探索。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 并贯穿实践活动, 教师的角色由美术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 协助学生的学习研究,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获益, 在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获益, 在沟通合作相处中获益。如“宛自天开———中国古代园林”一课, 凭借苏州园林文化遗产和从小生活在本地的学生已有的园林知识经验, 用更多美术实践活动展开教学, 我通过分析教材、教学背景、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 明确教学主题为“古代造园艺术的审美精神”, 将主题分化为三个学习子单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比较”、“壶中有天地:园林审美”、“感受园林:写生·创作”, 向学生明确每个子单元的学习目标、操作方式、制定学习评价细则;然后分课时展开教学, 将资料收集、研读比较、归纳综合落实到学习小组, 具体问题落实到每个组员,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学习的体验、感受在课堂上交流;安排学生用一课时在校园写生, 实地细致的观察、捕捉美的片段, 更好地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造园理念, 随后以组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将写生整理、创作, 互相交流, 互助合作;最终进行单元教学成果的展示、评价, 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艺术节活动中展出。在进行美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经验、美术技能、个性等个体差异, 决定了他们在活动参与中的角色, 教师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表现, 不忽略细节, 做好评价工作, 使活动参与不流于形式。同时, 美术创作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 其主观成分造成复杂多样的效果, 教师更要容纳多样的创作, 不以单一、写实的标准来评价高下。

四、美术鉴赏应从文本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 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 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是连通美术与社会文化、时代之间的桥梁, 通过这样的活动赋予美术欣赏教育以丰富的意义, 无疑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美术鉴赏课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 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 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通过网络资源、图书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 并且对与课题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进行整合、汇总, 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完成研究报告。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美术文化的视野, 促进学生对美术文化的体验与感受。

五、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 不断地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支红笔, 优良中下, “好”与“不好”, “像”与“不像”……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 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 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 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 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 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 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 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 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 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 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六、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 互相依存

美术学科应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融合。新课程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 由偏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 转向强调围绕课程内容同其他学科进行更广泛的融合。由此可见:新教材已逐渐淡化了课程的专业意识, 注重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文化修养, 博览群书,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学会把美术与音乐、语文、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联系起来, 把美术当成美术文化课来上。在课堂上教师必须以一种科研型的学者身份, 审视自己的活动, 审视学生的活动, 并且不断地思索与改进。要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 进行探究, 开展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授之以“渔”, 是消除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美术鉴赏教学, 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几幅名画,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欣赏方法、审美思维, 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认识美术作品, 并能独立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评述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必须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 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画画, 如何欣赏, 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 老师如果一味的自己“表演”, 没有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那么, 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总之, 在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这也赋予我们美术教师更大的责任。虽然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着种种困难, 但我深信, 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 我们在新课程的美术教学中会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完善。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 意义在于激励心灵的动力, 培养终身学习美术的自觉性, 真正体现了发展性的教育, 把美术融入了生活。高中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抓住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 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 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立梅.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怎样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篇八

《高中美术新课程》总目标第一句就提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在美术鉴赏模块课程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我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把“主体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主体教育的基本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作为美术鉴赏课通常情况每一主题都会在课前做一个多媒体课件。如在《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的导入中首先学生看到的是曾侯乙编钟,听到的是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本主题的文化情境,再由楚王问鼎的故事把学生引领到商周青铜艺术的教学中,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衬以青铜古乐,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在集体备课时一位教师在《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一课中,由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玉印导入,引出中国玉石文化,形式新颖,内容紧扣教学主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美术鉴赏课也不例外。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我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剪纸:研究一下剪纸的历史;剪纸如果按它的表现方式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并举出具体的图片例子;列举各地比较有名的剪纸及其剪纸艺人,并总结南北剪纸各有什么特色。皮影:皮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年画:什么是年画;年画的用途及艺术特色;江苏桃花坞年画的发展以及艺术特色。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教师按照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分组编排,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探究性学习。

无论是哪种方式提出问题,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要明确;问题要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三、全员参与,引导学生体验内涵

新课程理念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欣赏作品,对作品内涵的体验,但并不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动手,或临摹作品,或进行创作,这样更有利于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术鉴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美术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亲自尝试美术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动手剪几幅窗花,或亲自创作几个小阿福,或照着年画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在组织学生亲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参与的广泛性;活动的指导性;组织的有效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开放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和“导”。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这里强调的是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灌输。这就要说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定位。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代替。

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为了一切学生”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上一篇:贫困儿童下一篇:驴友签名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