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2024-07-13

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共10篇)

1.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篇一

论宗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课程名称:汉语词汇与文化

姓名:黄思延学号:20120702031专业:统计学

院系:数学科学学院

论宗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摘要: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而宗教又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宗教 佛教 汉语词汇 影响

一、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佛教语言是历史宗教语言的一种,属于一种社会方言,虽然是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加工建立起来,但它与全民语言又有非常大的不同。随着佛教的日益壮大,逐渐上升为国教,其语言也由方言、俗语、土语等转变为典雅、古奥的梵语;佛典所用的书面语逐渐转向标准、精细、雅致的梵文。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佛教逐渐传入其他国家,一方面,佛教语言与当地语言融合;另一方面,佛教语言也对当地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语言深受佛教影响。

佛教语言对汉语影响的表现

一、语音上的体现

佛教音韵学的知识和原理使中国僧人对佛教语音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宋郑樵《通志》卷7《音略序》:“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佛家把“通音”视作“小悟”,表明其对音韵之学的高度重视。“小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音韵学的发展。

汉语四声的形成也受到了佛教语言的影响。汉字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南北朝人无论作诗还是日常口语均好用双声、叠韵;佛教僧俗大造梵呗①,佛经转读盛行,僧俗就将梵语悉昙原理及转读方式运用于诗文创作,形成了平、上、去、入四声。

在注音方面,佛教语言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期的注音方式“反切”就来源于佛教语言,郑樵《通志·艺文略》:“切韵之学起自西域。”

另外,佛教语言加速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进程,以《法华经·譬喻品》为例,7750字中,双音节词约有1500个,约占19%。中国僧俗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将大量的佛教术语双音节化,如因缘、思量等。

二、词汇上的表现

佛教语言的词汇由民间语言发展而来,但又与民间语言有着显著的不同。佛教语言在词汇上以书面语为主,这赖于佛教由民间宗教到上层宗教的历史发展,其词汇多为典雅词语和专门术语。其中专门术语是佛教语言区别于一般语言的标志。中国僧俗在翻译佛典和宣讲佛教的过程中,吸收和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基本词汇。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最初被译为“浮屠”(《汉

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这类词还有“心”“空”“色”“过去”“现在”“未来”“如来”“法宝”等。

(三)半音半意译词

这种词我们也称为梵汉合成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这种词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

例如:魔鬼,梵语为Mara,初时被译为“磨罗”,简称为“磨”,后来改从石为从鬼,即为“魔”,并与中国原有的词“鬼”连用,于是就有了“魔鬼”一词。这类词还有“佛家”“念佛”“欢喜佛”“禅师”“昙花”“佛典”“寺院”等。

三、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词语在汉语的各个领域内几乎都有,常见于哲学、文学、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中。

(一)哲学词汇

佛教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学思辨特点的宗教,许多佛家名相自然就是哲学名词。现代哲学深受佛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宇宙本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涅槃经》卷三:“如来善修,如是平等。”现代哲学用“平等”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悲观”“自觉”“因果”“唯心”“世界”等,都是哲学词汇中的重要成员,表示一些基本命题,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文学词汇

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首先,因佛典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不少佛教词语甚至还成为文学理论术语。例如:造境,佛教认为万法皆由心所生,而心识有创造功能。文学家将其引申指心识有创造诗境的功能。唐朝吕温《吕衡州集》卷三有言:“研情比象,造境皆会。”

(三)民俗与日常用语

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礼仪节日的词,自然而然地走进民间,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例如:1.围绕因果轮回鬼妖地狱、丧葬礼俗的词:阴司、阎王、超度、火葬、火化等。2.围绕烧香拜佛、吃素食斋、问询施礼等礼俗的词语:拜佛、诵经、还愿等。3.围绕僧人云游行乞、积聚功德等生活礼俗的词语:化斋、施食、行善、济人等。日常用语中,时时有“佛语”出现,其中最多的是时间词。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在佛经中都有定量。“刹那”是梵语Ksana的音译,而“一念”是“刹那”的意译,或者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仁王经》),又或者说“六十刹那为一念”(《往生论注》卷上)。“弹指”,本来指弹击手指。在佛经中,这个

动作表示:许诺;欢喜的心情;或警告别人。这组“时之极微”者,早就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时间词的“骨干”。

四、佛教的传入对汉语熟语的影响

(一)成语

佛教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的来源。《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二)俗语和谚语

俗语和谚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定型语句,其中也有不少词条都来源于佛教。例如:

1.俗语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后来比喻即便不顾某个人的情面,但也要照顾他的主人或长辈、亲友的情面。

类似的俗语还有“阎王催命不催食”“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尚无儿孝子多”“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等。

2.谚语

有源于佛教故事的,例如“生公说话,顽石点头”。“生公”指晋初高僧竺道生,他是鸠摩罗什的高徒,悟性非凡。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断绝善根的人也有佛性时,群石为之点头。比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信服。

有反映佛教思想的,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指修行圆满的人。放下手中的屠刀,马上就能成佛。这是劝人改过向善的佛教语。后来比喻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等。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活泼、饶有趣味的特点,与佛教也有密切关系。

例如“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是管地狱的神,是小鬼的上司,所以阎王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告示的内容便是鬼话。比喻说一些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谎言。

此类歇后语还有“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屠夫念经,假慈悲”等。

五、结语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并且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亦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在词汇上尤其如此,甚至令人使用了佛化汉词后仍不自觉,以至忽略其对古代词汇变革的重要性。无可否认,佛经的翻译大大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并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佛教浅白的文字,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以至它深邃的哲学概念,都令佛教文字深入社会各阶层。可以说,不认识佛教,就不能认清中国文化;不认识佛教词汇,就不能认清汉语的演变历程

2.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篇二

1.1广播节目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广播频道频率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广播频道种类多种多样,影视、文娱、经济、体育、音乐等不同专业分类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人们对节目的欣赏需求被大大满足,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例如,很多省市的广播电台都下设几个或十几个分门类的频道,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很多节目无暇进行深度策划和精致制作,导致节目内容粗俗、随意,甚至还有广播电台间相互抄袭模仿,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

在某些省会城市,其广播电台开通了五六个音乐门类节目,这些节目在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受众很难识别节目的频道所属,同一地区广播电台设置同质节目如此之多,造成了资源上的极大浪费。

1.2广播听众群不断分流

从整体格局上看,中国传媒市场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手机、计算机、户外媒体、数字媒体等纷纷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这些新媒体具备了高效、方便、快捷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快速抢占着传媒市场,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音频、视频、图像有效结合,实现了多媒体效应,大大满足了现代人们快节奏、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因此,广播受众正在不断被分流、转化。

1.3虚假广告致使广播公信力有所降低

随着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广播也不得不加入到这场博弈战争之中。为了迎合市场和受众需要,过度炒作、虚假新闻、违规广告等现象频繁出现,使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和品牌力不断降低。当前,医疗广告已经被称为广播业中的“蜜糖”和“毒瘤”。医疗广告制作成本低、广告效益明显,且与电台中老年受众需求相吻合,因此,大受广播电台媒体青睐,但医疗广告往往也是虚假成分最大,夸大宣传最严重的广告类型,这样恶劣性广告给广播电台的品牌形象带来了巨大伤害。

1.4国际传媒力量的侵入

网络技术的创新不断拓宽媒体传播的广度,当下广播中、电视中经常会搜索到诸如CNN、BBC、NHK、CNBC这样的境外频道,尽管中国对境外频道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但仍无法避免竞争对手出现在我们面前。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地球村”已经形成,而中国依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跨区域、跨行业的媒介“大集团”。

2论技术革新对推动广播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2.1创新了广播媒体的传播方式

网络技术应用对于广播传播来说具有历史性的变革意义。传统广播使用无线电波和导线来传播信号,声音稍纵即逝,这给资料留存、查阅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传统广播传播的方式只有音频信息,不见图像和文字,也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因此,广播媒体一直被列为弱势媒体。

SUN微电子公司的可布·尼尔森曾经预言,现有的传统媒体样式终究会被新型的、综合性的网络媒体所取代。以前,我们只能从电视上收看新闻事件的动态图像,从报刊杂志上看见新闻的全面报道,时至今天,我们已经完成单一媒体向综合性媒体转化。音频、图像、视频、文字都可以结合为一体,全面实现了媒体传播功能的延伸。这不仅为广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以网络广播、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为载体,也使之得以开拓更广阔的传输平台,实现了再次涅槃。

2.2创新了广播媒体的采编技能

在广播领域,互联网信息搜集、处理、储存、传输能力以及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给传统广播采编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广播以面对面采访的方式为主,偶尔辅以电话采访和信件采访,但电话采访在时间上有一定限制,而信件采访则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电子邮件、论坛、视频等都可以作为采访工具,充分利用。网络采访形式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新闻采访成本,也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此外,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广播新闻编辑的方式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广播记者、编辑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进行工作交流,全部流程与环节均实现联网操作。无纸化办公使新闻编辑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网络沟通还有效扩充了新闻信息容量,丰富了广播新闻报道形式,有利于信息的共享和存储。

2.3创新了广播媒体的经营模式

美国著名传媒经济学家罗伯特·皮卡特认为:“面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管是媒介形态的变革还是新闻业务的变革,或是其他新闻传播活动方面的转型,归根结底都是传媒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写。”

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传统的传媒产业包含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等。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大量新媒体开始涌现,这种传统的行业分类被彻底打破,各种各样门类的媒体都开始在同一平台上渗融合,实现了全面转型和升级。

传统广播媒体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而互联网技术的介入又重新配置了广播信息和广播媒体的人、财、物力资源。由此,广播媒体实现了从独立经营到多媒体联合经营的转变,不仅运营成本不断降低,效益也实现新的增长。

3广播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3.1网络广播技术

网络广播技术是传统广播与网络的有机结合体。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广播信息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旧有的广播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需要,发展网络广播已经是大势所趋。网络广播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完全改变,收听广播不再受时间限制,随时下载,随时收听,受众可以尽享自由。同时,通过网络也可以实现广播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高效互动,在线论坛、聊天工具等为双方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此时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具有“受众”与“授众”的双重身份属性。目前,很多国外广播都开始使用多种语言在网络上进行广播。且这些广播并不是简单地将日常广播上传至网络上供受众收听,而是专门为互联网而打造的广播节目,真正实现了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等的有效结合,受众不但可以收听节目,还可以点击阅读相关的文字和图像信息,并通过网页链接来搜索学习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3.2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在数字音频广播(DAB)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相对于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多媒体广播在功能上更加完善,除了可以传输音频,还能够传输视频、文字、图像等多载体的信息信号,总体上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第一,提升了音频信号的传输质量,数字多媒体信号稳定性非常强,在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中,声音质量几乎不会发生改变;第二,节省了频率资源,以广播系统来说,如果一个电台占用了某个频率段,周边的其他电台就无法再使用这个频率段,而数字多媒体信号的高稳定性和强干扰性解决了这一难题,数字多媒体广播将频率资源进行了最大化利用;第三,数字多媒体广播可以在移动中自由接收信号,比如,我们在高速列车上观看电视,效果会比日常生活中观看效果差很多,这是因为信号在移动中接受被大大弱化,而使用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即使时速数百公里,对信号亦毫无影响。

3.3卫星通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人造卫星不断被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承载的任务也在不断增多。卫星通信的电磁波是以大气层以上的宇宙空间为传播介质,不受空间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具有稳定性强、信号传播质量好、安全性高、通信容量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技术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左艾甫.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播电台改革与发展研究——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潘超华.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广播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3.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篇三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重要意义

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一大趋势下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工商管理具有很多智能,比如健全商业体制、保护合法权益等。而且工商管理可以让企业思想端正,市场经济主体行为规范,让自身的公平和公正很好的展现出来,最终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如果我们想更深入的了解工商管理,我们就必须更全面的学习工商管理是如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要想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工商管理进行优化。

一、工商管理的特征

(一)综合性

工商管理的综合性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可以与工商行政管理的内容相关联。商品交易的平台都是由市场经济提供。另一方面,多种职能于一身也是工商行政管理综合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工商行政管理的各种内容也有一定的联系,从而把市场经济变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经济活动的主体需要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督,由此判定在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是否合理。

(二)程序化

工商行政管理必须合理合法,从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并且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考虑国家的宏观调控,应对工商管理进行干预。所以,工商行政管理应该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进行,严格禁止以权谋私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已经不单单是管理行为,而是上升到了执法行为,因此工商管理需要程序化,更需要规范化。这样的行政程序才能让工商行政管理的过程更简单,更能阻止经济活动向混乱发展。

(三)权威性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可以有与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存在联系,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有国家意志在其中,保证其权威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法律法规来操作,争取不和市场经济活动产生关系,工商行政管理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利益,更要把注意力放到国家和公民的利益之上,把管理手段对市场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关联性

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之间是存在关联性的。最主要的体现就是,经济活动主体的内部管理不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的影响,如果出现不合法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和惩罚。宏观调控的手段一般情况下不会被直接用于工商行政管理上,常用的方法是用行政监督的管理手段来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同时保证个人利益。

二、工商管理的作用

(一)作用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工商行政管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否在经济市场被很好的执行取决于工商行政管理在经济活动主体的控制上是否稳定。与一般的宏观调控政策相比,工商行政管理在经济的调控上速度很慢,经常受到经济市场的制约,也会对市场发展产生影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功能非常重大,如果其没有被发挥出来,那么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就会没有效果,相应的国民经济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工商行政管理必须有秩序的一步一步的进行,这样才能处理好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

(二)主管市场经济

工商行政管理是在全面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需要使市场经济保持在公平有序的状态上。国务院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当做市场的核心来管理,其在市场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中央的工商管理部门及个地方的工商管理部门有责任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有责任保证经济的稳步发展,所以要加倍的监管好市场秩序。当经济市场产生不和谐因素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在市场的引导下解决掉企业内的的实际问题。另外,消费者要多注重自身合法权益,学会维权。

(三)培育市场主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市场经济受到的影响极其大,为了避免市场崩溃的发生,完善的市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可以使市场经济良性的发展,还可以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正常的合法权益。市场经济制度可以体现出市场经济是否公正,在市场经济管理上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市场可以很好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可以引导市场主体发挥好的职能,而市场主体又可以促进企业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三、工商管理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一)市场经济主体进入准则的规范性

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和规范性,这是工商管理工作能在市场主体中实施的前提。只有这样工商管理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规范市场行为,引导市场经营,维护经济次序。现在工商管理的准入体制越来越全面,使准入越来越简单。我国经济市场中的企业到相关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申请,再进行登记就能准入,而准入标准的登记则要经过层层的审批和审查。工商管理部门在审批和审查方面更要严格,对其中的每一道程序都要一丝不苟,从而使市场主体的质量得到保障。在此期间,还需要培养出表现良好的企业为市场经济做出更多的贡献。只有工商管理部门使试讲经济主体的进入准则具有规范性,才能有利于市场的规范性,最终可以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更健康、更全面。

(二)使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监督管理工作更强化

工商管理能够使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可以更好的监督市场行为及企业的商标注册管理,还可以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让市场主体的经营和竞争更合理也更公平。此外还可以为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面介绍工商管理工作对于强化市场经济和监督挂历工作上的四点作用:

1、要避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的发生

nlc202309091001

工商管理部门要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中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如有发现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惩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济环境。这将有利于我过市场经济主体可以有一个好的平台可以用于投资、竞争和经营。市场经济的建设需要好的市场环境,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则需要良好的市场竞争行为。

2、社会主体的商标权是主要保护对象

商标作为企业和商品的标志,其在各方面的作用都非常巨大,所以需要得到保护,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今社会。对于侵害他人产权的行为要做到严惩不贷,一定要杜绝。保护商标就是在保护企业,保护企业就是在保护正常的市场经济。

3、完善行业分类的监管体系

必须完善在工商管理体系中对于行业分类的监管。比如说,分类监管行业风险及信用等级等行业分类,可以完善和细化监管体系,有针对性的监管各行各业。

4、加强治理虚假广告的工作

净化市场环境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是打击各种虚假广告,这样有利于使市场规范化,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与完善社会经济中的各个体系

工商管理具有监督和审查等行政管理职能,在监督市场主体的同时也在发展市场经济,还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市场体系。由此可看出工商管理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市场体系会涉及到不同的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的出现,可以合理的调控经济资源,引导实施正确的相关政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四、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于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认识,可能分析的不够全面。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其作用之巨大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肯定会有所体现。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去更全面的研究,那时候工商管理肯定会得到更多的提升和改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肯定还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丽芬.基于服务视角的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

[2]陈献近,张巧秀.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9-160.

[3]徐璐.工商管理对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知识经济,2015,21:43.

[4]荣艳.新形势下工商管理和经济发展相关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56.

4.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夸美纽斯;宗教思想;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夸美纽斯是l7世纪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包括不少关于宗教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是对教育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发展。他提出教育为宗教国家服务,促进教育改革,从而改造社会;以积极的宗教思想作为教育内容,引导人们学习进步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利用宗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并劝说人们受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人。

一、前言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是l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学习哲学与神学,师从爱尔斯底特,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并开始注意教育方法方面的问题。后来他当过学校教师、兄弟会牧师、教堂和学校的主持人。由于战事,他不得不流亡于国外。在他奔波于各国的这段时间里写了大量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并且于1657年出版了他的《教育论著全集》,其中《大教学论》在第一卷中首次出版。他的著作包括教育、哲学、政治和神学等各方面约有两百种之多,作为巨大的财富留给了后人。

从夸美纽斯的生平时代来看,当时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是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是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的时代。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的斗争与发展时期,各国统治者与各派教会都把教育作为社会变革斗争的手段,用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信徒。在社会动荡的客观条件下,各国开始探索教育改革的道路。也正是因为这时的思想较为活跃,宗教唯心思想与追求社会自由发展的唯心思想成为两种对立斗争的主要思想。

夸美纽斯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先进的唯物主义思想,继承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并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幼年起就受到宗教影响,基督教的世界观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作为自己的信仰,他决心为基督教国家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因此,在新旧交替的时期,夸美纽斯矛盾地将宗教唯心思想与资产阶级唯物思想揉合于一身,形成了他的教育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他的最为人们熟悉的《大教学论》中包含了其主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系统体系。但是,由于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的影响,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宗教的思想成分,因而人们将其宗教思想作为对其教育思想批评的靶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必然是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继承与革新同时存在,但有时继承也许多一点。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是他发展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与理论基础,对其教育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他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以宗教的精神来实现教育改革的智慧更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二、宗教思想对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提出教育为基督教国家服务,促进教育的改革,以实现社会的改良

在《大教学论》的扉页上,他这样提出:“《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或使每一个基督教王国的一切教区、城镇和村落,全都建立这种学校的一种可靠的引导,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这样去学会现世与来生所需的一切事物。……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育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少些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最高教育目的是使社区和平、安静,其次是学校的快乐闲暇。夸美纽斯认为这一切取决于教育,即用教育去完成宗教的信仰。

夸美纽斯是激进派的资产阶级代表,他憎恨落后的封建体制,厌恶教会及贵族的糜烂的生活,极力想通过改革来实现这一目的。以教育改造社会虽然夸大教育了的作用,但是,对于当时急需教育改革的欧洲各国来说,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是相当有益的。

基督教国家是他想要教育改革的对象,这是他作为一个基督信徒的分内之事。所以,夸美纽斯的教育是从宗教理想出发的为基督教国家服务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必然包含宗教的成分,这些宗教的思想成分使得他的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落后的宗教教育。然而,其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先进的、要求变革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因此,不能否认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是为教育服务。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宗教国家的教育问题,更是为了愚昧的宗教徒摆脱无知,力求实现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来实现基督教社会的改良。

此外,夸美纽斯把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提出来,强调教育应该是美好的和愉快的活动,充满光明、和平与宁静。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教育为人类服务的思想。

(二)用宗教中的积极思想作为教育的内容,引导人们学习,并使其接受进步的教育

夸美纽斯把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他认为:“博学包括一切事物,艺术的和语文的知识;而德行仅包括外表的礼仪,他还是我们内外动作整个倾向;至于宗教,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内心的崇拜。是人心可以借此归于最高的上帝。”

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博学,即关于一切事物的广博的知识。还要包括德行和恰当的道德。同时,他也把宗教教育列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博学、德行、宗教作为教育内容的三大部分。其中宗教涉及人的精神领域,即用宗教改造人和塑造人的精神追求,或者说是一种人生信仰,显然是对几千年来宗教教育的继承。夸美纽斯虽然反对经院主义哲学,却因为自己的信仰而维护神学教育,这是他最大的局限,但也是必然的。他将知识教育与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创新精神。他借用《圣经》上的话:“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智慧篇》,第六章,l3、l5)希望人们去学习、探索,通过教育使人们变聪明、变诚实、变正值。他引用诗人未纽喜阿(Venusia)的话:“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这就是说,经过知识、德行和虔信的教育,人是能够被教化的。这三者在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当时西方的宗教信仰的社会中虔信与德行密不可分,它们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假如我们要去为上帝,为我们的邻人,为我们自己服务,我们对于上帝就必须有虔信;对于我们的邻居就须有德行;对我们自己就须有知识。但这三种元素是彼此密切相关的,一个人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不独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德行和虔信;为了他的邻人的幸福,不独要有德行,而且要有学问和虔信;为了上帝的光荣,不独要有虔信,而且要有学问和德行”。. 从这里可以看到夸美纽斯对教育的继承与发扬,将宗教思想中对人性善的教育――虔信列入教育内容,同时重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他将宗教思想中的积极思想列为教育的内容中,以此来教化基督教国家的人民,力图为他们解开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宗教迷信的蛊惑。他接受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思想,也肯定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教育的现实。他为宗教国家服务的教育理论必然会包容着宗教思想。然而,较之中世纪的神学教育,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的宗教内容有益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所以说,他的`宗教思想是为教育思想服务的积极思想。

(三)用宗教信仰劝说受教育者,激励他们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人

夸美纽斯为了教育改革,为了得到支持,为使人们接受他的新思想,他用宗教信仰来劝说基督教国度的人们,希望他们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

首先,他是相信上帝的,但是他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肯定,带有唯物的积极成分,是对宗教迷信的反对。因为人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所以人应该受到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人们,使之变得聪明,使人本身所具有的智慧萌发,然后“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这显然是对宗教徒说的,要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了解世界万物,然后才能使自己皈依上帝。这虽然是不科学的劝说,但也许对当时来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他告诉人们,人的目标不是今生,而是永生,所以今生需要受教育为永生预备。这种说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这是他以宗教为牵引,指引人们走向其认为的人的至高境界。

他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来形成。引这是对教育的肯定,也是对人的肯定。人在先天条件具备的同时,必须受到环境影响特别是经过教育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人。人的形成要在少年时期,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合适时期,夸美纽斯多次强调这一点。由此可见,对教育在教育人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是客观而且科学的,他坚信教育的伟大力量。

夸美纽斯运用宗教思想来说服人们相信教育的力量,希望人们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事业。这是因为他是基督教信徒,人们同样也是信徒,他们的统治者也不例外。所以,这样说比较有说服力,也容易被接受。这也充分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改革的不彻底性。在“致读者”中说到:“基督教的读者们,让我和你们说句心里话吧!凡是和我比较亲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是一个能力很小,差不多没有一点文学和修养的人。我痛心时代的缺陷,我极力想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弥补这种缺陷,无论所用的是我自己的发现,或是别人的发现(虽然这要靠着上帝的恩惠才能发现)。”这些话是夸美纽斯为广大读者写的,他希望别人理解他、支持他,希望统治者阶级能实行仁政、改革教育,进而改变社会。这是一个仁慈的具有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革命战士的改良思想。这使我们明白为什么其宗教思想与教育思想能够共存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信仰上帝,而且他们有共同的愿望――基督教国家和平与宁静。

虽然夸美纽斯对上帝是虔诚的,但是,在他提出的教育方法中,处处体现了自然的法则。他强调“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障碍的”。他以鸟儿、果树等自然物的生长为例,解释教育的自然原则,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成分。所以应充分的肯定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不是挑毛病批判他,而是要学习他的智慧与精神。

三、结语

5.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篇五

长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胡 力

水是人类类生存之源、发展之本。由于降雨季节分配不均,水利工程不足,长宁县成为一个受到水源性威胁的地区。国家实施向家坝水利工程,给长宁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本文就向家坝水利工程对长宁县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向家坝水电站及灌区工程概况

向家坝水电站是继三峡工程、溪洛渡水电站之后我国第三大水电站,坝址位于四川省宜宾县与云南省水富县交界的金沙江峡谷出口处,是金沙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最后一级水电站。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超过307亿千瓦时,是我国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并兼具防洪、航运、灌溉、生态等综合效益。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向家坝水电站2004年开始筹建,2006年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截流,2010年二期工程大坝混凝土开始浇筑,2012年坝体具备挡水条件,水库蓄水,首批机组发电,2015年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工程竣工。

向家坝水电站灌区工程是向家坝水电站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宜宾、泸州、自贡三个市的17个区县、193个乡镇、2690个村,灌区面积9877km2,涉及人口1024万人。年平均设计引水量16亿m3,占灌区2030年总需水量的70%。可向灌区内307万亩耕地、57万亩果林地提供灌溉用水,向7座县城2030年近90万人提供优质可靠的城市用水。

向家坝水电站灌区工程途经长宁县的输水渠道为南总干渠。根据规划,南总干渠经翠屏区的李端镇龙门桥后进入长宁县境内长宁镇、井江乡、竹海镇,在甄子湾电站库区跨长宁河,经龙头镇进入江安县的红桥镇。工程建成后将解决长宁县共17个乡镇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灌溉面积27万亩。其中:自流灌溉14个乡镇,灌溉面积约25万亩;提水灌溉3个乡镇(三元乡、花滩镇、铜鼓乡),灌溉面积约2万亩。长宁县仅有硐底镇一个乡镇未涉及。规划我县修建中型水库东山水库1座;扩建小

(一)型水库为中型水库方四滩水库(又称碧浪湖)1座。规划渠道为:在跨长宁河甄子湾电站河段后,设桃坪支渠,灌溉竹海镇、桃坪乡、老翁镇、长宁镇、开佛乡、古河镇部分,能满足长宁河右岸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在总干渠设支渠串通东山水库,在水库设置左右干渠,解决长宁镇、开佛乡、井江乡、竹海镇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在总干渠设支渠串通方四滩水库,设左右干渠,解决梅白乡、下场镇、古河镇及南溪县江南镇部分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在铜锣地界内主干渠设支渠,经铜锣乡在后河处穿长宁河进入龙头镇、双河镇、富兴乡、梅硐镇,解决这5个乡镇的部分农田和生活用水;总干渠在高县地界内,提水解决珙县县城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在输水渠道中设支渠进入长宁县花滩镇、铜鼓乡、三元乡地界,解决这3个乡镇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二、长宁县目前的经济特色及产业布局状况

长宁县是四川省经济欠发达的丘陵类区县,农业比重大,工业比重小;农村人口多,城镇人口少;财政底子较薄,整体发展较为滞后。县域经济的支撑产业主要有粮油、畜禽、竹类、旅游、轻工业等。因地势等因素,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南林北粮”格局。县境内春旱、夏旱、伏旱、冬干时有发生,抗旱减灾任务较为艰巨。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8.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16万元,粮食总产量21.6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370元,综合经济实力最新排位全市第4位,四川省第80位。

三、向家坝灌区工程建设对长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

向家坝灌区引水工程覆盖长宁县大部分地区,通过蓄水补水,工程效益将直接体现出来:一是农田灌溉效益。满足27万亩以上耕地灌溉用水,确保全县年产粮食稳定在21万吨以上。二是人畜饮水效益。确保15万城镇人口和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同时保证16万头牲畜饮水。三是工业用水效益。突破工业发展的用水瓶颈,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四是生态用水效益。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绿化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四、向家坝灌区工程建设对长宁县实现和谐发展的深远影响

长宁县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环境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旅游先导、工业支撑、农业强基、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和“强工重农、兴旅活商、建城促乡、构筑和谐”发展重点。长宁县的县域经济呈多元化、复合型结构,主要有农业、旅游、工业、城镇四大经济板块。各具特色的产业经济都迫切需要供水保障。与美国西部实施的一系列水战略和我国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一样,向家坝灌区工程的实施,由此提供可持续利用的充足的水资源、安全的水品质和优美的水环境,必然对构建生态、魅力、和谐美好新长宁,实现长宁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金沙江之水通过浩大的灌区工程引入长宁县,主干渠道在中海拔位置上穿行,支渠网络延伸至县境大部分地区,让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必将极大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城镇更加宜居宜业,农村生存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基本农田保灌性能提高,必将生产出更加丰富更具特色的农林畜水产品,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同时,生产生活用水矛盾趋于缓和,淯江河抗水污染应急能力提高,必将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随着向家坝水利工程的启动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在长宁的汇聚,必将形成能动的“向家坝效应”。有效对接3600人的移民接安任务,既有利于长宁县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又有利于长宁县进一步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状况。农村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使农村人口向城镇梯度转移提速,特别是向县城集中。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土地规模经营扩大,从而使县域经济迈上科学发展轨道,实现新的跨越。

6.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篇六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人民大众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综观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当今时代,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髓,以传统文化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资源汲取。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我们研究借鉴中华文明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可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帮助建立起一种法治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因此我们应当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精华。比如仁爱、诚信、孝悌、礼义、廉耻,以及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中保护环境和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完全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这些深入人心的精华,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创新,使之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法治中国建设所用。例如儒、释、道思想主要着眼于调整社会道德伦理、人的内心信念,法家思想则着重于调整社会外在关系、人的外部行为。法家思想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基本思想的源头,其学术主张的精华部分不失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盛宴。

7.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篇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地下工程

0 引言

从地下洞穴到人类利用地下居室 (如陕北、山西窑洞) , 再到如今的隧道、城市地下工程。城市地下工程刚开始只出现人防工程、地下管道、地下储库,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陆续出现了地铁、地下商业街和大型地下商场[1]。

随着20世纪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我国的大城市出现高楼林立的景象, 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 因此开始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工程建设。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大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供了可能。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为例。

1 城市地下工程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人口密度大, 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城市人口不断地增长, 导致城市不断地扩张。1998年~2004年对南宁市辖区人口数和城市建设面积进行了分析, 见图1。

从中国统计年鉴上得出南宁市辖区面积为1 834 km2。从图1可分析:南宁市辖区的人口从1998年的227.48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262.74万人, 平均增速为5.7万人/年, 而城市建成面积从1998年的91万km2到2004年的125万km2, 平均扩建量为5.7 km2/年。从2004年开始南宁市主办中国—东盟博览会, 增速还可能更高。人口的增加, 必然要提供市民的居住空间和其他活动的空间, 如学校、医院、娱乐和市政工程等公共设施。然而我国是城市化刚起步的国家, 城市化率不到50%, 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为80%, 以后我国的城市化会更快。因而南宁市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口的增多, 城市人口出行量和流动量增大;出行距离越来越远, 造成城市交通瘫痪越来越严重, 进而形成了汽车在城市道路行驶的速度不如电动车、自行车的现象。

通过南宁市1998年~2004年客货运量和民用汽车拥有量数据, 由表1可得, 民用汽车拥有量平均增长为20.16%, 公路客运量年平均增长为7.77%, 公路货运年平均增长量为8.70%。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查得2010年南宁市民用汽车拥有量为43.22万辆, 私人汽车拥有量为29.27万辆, 公共汽车拥有量为2 601辆, 出租车拥有量4 795辆, 道路长度为1 407.12 km。2009年公路客运量为10 692万人次, 公路货运量为13 272万t。从2002年汽车道路密度为81.65辆/km, 2003年为113.65辆/km, 2004年为120.58辆/km, 到2010年为208.00辆/km。城市的道路不断地增加, 但是道路上的车流量密度还是不断的增大, 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也是逐年的增加, 这些都造成了车流量与道路、土地资源供给的矛盾———“城市综合症”。

为了解决危机, 城市建设不断地发展。城市高楼林立, 而绿化面积、树木、花草不断减少, 这些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2]。所以城市地下工程是缓解城市人口、交通与土地资源的供需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2 地下工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节约土地资源, 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综合症”

节约土地资源:城市不断地向周边扩张, 导致良田丧失[3];我国在2007年耕地面积是19.5亿亩, 在2008年~2010年中2008年减少太多, 但是后来两年维持在18.258亿亩, 已经降至专家们公认的18亿亩耕地面积警戒线。城市化向地下发展可以解决占用土地问题, 保护耕地资源, 维持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

美化城市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商业用地、居民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用地需求不断增长, 所以把地面上的各种设施搬到地下, 形成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娱乐场和地下管道, 腾出地面空间用于绿化城市, 让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5]。南宁市的五象广场的地下商场等都是很好的实例。

为市民提供便利:大城市都建成了地铁网络线, 地铁有运量大、行车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安全、可靠、舒适、效率高、无交通堵塞等特点。市民上下班、出门都不怕堵车, 节约时间。2010年我国成为第一大汽车市场, 2011年汽车保有量突破1亿辆, 市民开车出去因找车位而烦恼, 地下停车场有效提供便利。国际性的大都市一般都建成5层~6层地下停车场, 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未来城市将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铁建于一体, 更方便市民。

2.2 节能环保

我国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冬冷夏热。居民建筑和办公楼都直立云霄, 比肩而立, 形成热岛效应。地下工程可减小城市建筑密度和节约能源, 因此能缓解热岛效应。

噪声污染现已被我们列为环境污染的一种, 娱乐、商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深夜里熟睡的人们被各种噪声吵醒。把地面上的娱乐设施、商业设施建于地下, 减少噪声污染。

2.3 防灾、防火

储备能源、物资:我国已经进行了战略物资储备, 如能源、水、粮食等。我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假如遇到紧急情况, 我们可以动用储备物资救援。

避难场所:城市建设过度加快, 建筑安全系统并不完善, 当遇到火灾等灾害时, 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都可以提供避难场所, 而且地面发生火灾的几率和损失程度都比地下要高得多, 地下空间的防震能力也比地面强。各国政府为了确保本国人民的人身安全, 防止战争的灾难, 每个城市都有防空设施。现在我国已经把防空、防灾与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结合在一起。

3 城市地下工程带来经济、社会效益

修建基础设施时不影响其他设施:假设某处由于交通压力需要修建一条道路, 建在地面上可能需要拆迁房屋或破坏绿地面积, 但是地下通道不用改变城市原来功能设备, 能成功解决这一问题。跨河隧道或跨海隧道也可以不影响航运船只的航行, 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又不影响城市其他功能[7]。

地下工程综合了地质、岩土、力学、结构、建筑、艺术、机械、控制、灾害防御和法律、公共政策、环境等学科[4], 它不仅推动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 还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学科的融合, 更好、更完善的开发地下空间。

4 结语

1) 城市的发展必然导致地下空间的利用, 地下空间有效解决了土地资源紧缺这个当今迫切的问题。

2) 方便市民的出行, 减少噪声污染, 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 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钱七虎, 卓衍荣.地下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1-54.

[2]邓少海, 陈志龙, 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法律政策与实践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43-96.

[3]龚子同, 陈鸿昭, 张甘霖, 等.保护耕地:问题、症结和途径——谈我国1.2亿公顷耕地的警戒线[J].生态环境, 2007, 16 (5) :1570-1573.

[4]王明远, 王祖和, 贾宏俊.城市与矿山地下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0:269-272.

[5]铁道部人事司, 铁道部人才交流培训中心.隧道及地下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2-35.

[6]李松梧.仅仅是地下工程的功劳吗[N].中国环境报, 2011-5-11.

[7]姜裤, 陈志龙.城市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货币化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2 (sup1) :2434-2437.

8.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篇八

论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建设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消解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的重要精神力量.

作 者:宣云凤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科规划办,江苏南京,210013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年,卷(期):19(5)分类号:G0关键词:先进文化 小康社会 民族

9.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篇九

[摘 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的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以其建筑、活动、音乐、文化传说和武术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也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宗教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对其价值提升提出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期,人们往往只看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步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的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教旅游也是如此。我们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化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一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古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划,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铺,严重影响了宗教庄严的氛围;更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在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现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以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迹、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严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氛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的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吸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响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泛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人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世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的作用则满足了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地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往心目中的圣地。宗教圣地成为信徒们的毕生向往之地。最后,宗教文化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旅游饭店影响极大,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还应特地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针对各类宗教信徒提供与其宗教文化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以适应旅游者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此,宗教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前景良好的、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型专项文化旅游 宗教文化旅游价值的提升 1 中国宗教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宗教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许多景区旅游活动项目单一,基本上是以烧香拜佛、求愿、销售小纪念品和一些观赏为目的活动为主,而参观宗教仪式、参加宗教活动和开展“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等开发远远不够;一些宗教旅游场所的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不顾宗教的基本规定,景区内存在一些商贩追逐游客、欺骗游客的现象,骗钱敛财名目繁多,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形象,宗教被庸俗化,甚至出现伪宗教;很多地方政府或是旅游开发商看到了开发宗教旅游所带来的收益,纷纷兴起建庙造佛的热潮,盲目地开发景观,忽视资源保护,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寺庙宫观内商业和迷信气息浓厚,摊铺林立、叫卖声不断,使宗教旅游发展产生偏差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宗教旅游的本质。2 宗教文化旅游价值的提升

(1)宗教景观建筑的修复。宗教建筑是最重要的宗教旅游资源之一,也是视觉印象最直观的表现。许多遗留至今的宗教建筑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科学的结晶。作为宗教景观和氛围的主要组成要素及宗教旅游活动和宗教教事活动的空间场所。宗教建筑应作为开发宗教旅游资源首先修复和开放的对象,以增强景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2)进行“动态开发”,增加游客参与性。目前,旅游者的兴趣正从静态参观向动态参与方向发展,人们对于能亲自参与进去的旅游活动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宗教旅游的很多项目是封闭的,旅游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封闭的宗教旅游形式是行不通的,其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必须加以改变,应从开发式、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因此,巧妙利用宗教资源使游客参与到宗教活动里才是其发展方向。如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开展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尤其是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佛事法会的参与等。

(3)开发宗教养生旅游资源。现代社会人们大都精神负荷比较重,常年处于紧张状态,开发修身养性的宗教文化旅游项目,让都市人远离尘世到名山大川、洞天福地、修道院等处缓解身心疲劳,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宗教养生的旅游项目很多,如道家养生功,能够收心求静、养精固本。还有现已公认为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行之有效方法的宗教气功,即道教气功、印度瑜伽、佛教禅学。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有形的宗教养生旅游资源,如医药资源与生态浴、矿泉

疗养、药膳疗法、避暑避寒等旅游项目。

(4)开发宗教饮食文化。斋,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但素斋、素宴则是很多宗教推崇的。素食斋席通过简单的原料就可以做出丰美的佳肴,符合现代养生观念,应该成为我国宗教旅游的一大特色。另外宗教饮食的场面、规律也是很值得观赏的看点。如佛教用斋必须于中午11时左右开始,不要过午。另外,他们还遵守“不予不取”,饭菜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不能自取,还有要行仪式等。这些都是宗教饮食文化独特的吸引人之处。

(5)深度挖掘宗教文化内涵。宗教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是隐藏在宗教建筑景观后的文化,对于宗教旅游的开发我们不能仅限于对硬件资源的开发,还要配套相应的软件资源,宗教文化就属于宗教旅游资源的软件。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寻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其他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因此,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着眼点只能是通过大量的实体性景观(如寺、塔、窟、雕塑、壁画等)和活动性景观(如仪式、庆典、饮食、表演等),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着的、能够满足人们旅游需要、激发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将浅层次的开发变成深度的挖掘,使优质的宗教资源与健康的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享受宗教文化内涵才是长久之计。

(6)资源组合、丰富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像宗教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宗教修学旅游、宗教饮食旅游,以及符合现代养生及低碳生活的宗教疗养旅游和宗教生态旅游等。这些单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如果能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发,以“组合旅游”来增强吸引力。例如,宗教文化旅游可与其他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旅游项目,如佛教与茶道;佛教、道教与武术;道教与气功、养生;佛教与书法、绘画;宗教与音乐等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将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化,不断提升宗教旅游文化的品位,从而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

作为一项特殊的专项旅游,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不仅是对宗教文化的宣传,也是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具有传统特性的宗教文化是我们极其珍贵的遗产,具有深刻的文化人类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开发和利用宗教旅游是对宗教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促进它的发展。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0.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 篇十

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出现, 都是具体的、特定时代的产物, 人类历史上每一项重大的变革, 都有其必然的文化背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16世纪, 是我们称之为“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 无论在文学、艺术方面, 还是在政治哲学思想方面都鲜明地反映出新的时代精神即高度的个人主义, 包括享乐主义、理想主义, 理性至上, 反对盲目服从权威, 积极进取, 勇于创造, 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西方近代精神。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就是在这种精神的土壤上成长壮大的。首先, 在文艺复兴中, 人们重视人的价值, 重视现世生活, 以及反权威的精神, 都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和反感, 最后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中世纪的西欧, 是基督教会的西欧。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崩溃而走向衰退, 基督教取而代之, 成为西欧文明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垄断了文化教育, 而且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 而人文主义者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动摇了基督教宣扬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说。人文主义者还对基督教宣扬的“神权”提出挑战。所谓“神权”即被基督教神化了的封建特权和一切传统的权威, 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是靠世袭等封建特权取得的, 因而他们否定以出身门第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的封建等级制度, 强调人的品德、才能、智慧的决定作用。在文化领域, 他们的这种自由平等、反对权威的主张使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都突破了基督教神学的禁锢, 用理性来研究科学, 使各个学科终于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真正从教士、教会和广大信徒的角度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的使命, 落在马丁·路德等改革家的身上, 马丁·路德吸收和利用了人文主义者的研究成果, 形成了路德教的核心———“因信称义”, 利用世俗力量的巨大支持完成了改革基督教的伟大任务, 推动了基督教和欧洲社会的进步。

二、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1. 宗教改革促进了民众教育的普及。

14世纪, 修道院逐渐在社会中丧失了经济特权, 以及在政治上的影响。庄园制的经济体系逐步解体,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大了, 修道院的社会经济性能在商品经济中明显地萎缩了。在商品经济中, 货币的职能日益突出, 它打破了土地资本的垄断地位, 土地不再是衡量财富的唯一尺度, 利用建立修道院聚敛土地财富的方式已经过时, 所以教俗封建主对建立修道院的兴趣荡然无存。不仅如此, 他们甚至还公开地剥夺修道院的土地, 所以14世纪以后几乎不再有新的修道院建立, 原有的修道院也大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早在古罗马帝国时期, 罗马教会就控制了对基督教教义的诠释权, 从查理曼大帝时期起, 教会完全垄断了社会的文化教育领域, 修道院的学校和大主教堂的学校是西欧社会中唯一可以学习读和写的场所, “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 都合并到神学中, 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12世纪, 西欧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思想运动。在文艺复兴期间, 经院哲学极为活跃, 各个流派的理论家们从信仰和理性等不同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宗教信仰, 指导人们的宗教精神生活, 为此后的宗教改革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准备, 特别是这个时期建立的大学, 为社会培养了“精英”。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前和之初, 由于社会宗教意识的增强, 在狂热的宗教热情的鼓动下, 一些激进分子开始宣传科学无用论, 鼓吹宗教热情可以使人不需学习就能明了一切真理, 从而导致大学教育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另外, 由于社会结构变化导致政治体制的演变, 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了参政议政的可能, 通过上大学踏上仕途的途径不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加剧大学教育萎缩的第三个原因在于, 宗教改革之前的学校与教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会是学校主要的经济来源。宗教改革初期, 改信新教的地区的学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教育状况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急剧恶化。“宗教改革在统治者们追随路德的那些邦国中摧毁教权的时候, 使整个教育制度陷入一片混乱”。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被没收, 落入了当权者的囊中, 造成了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 致使那些在经济上依靠教会财产的大学的教师的薪俸越来越微薄。

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新教和天主教在教义上的分歧, 以及进行的辩论, 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教育领域, 学校成为新旧教派传播教义、教育民众的重要阵地。“在宗教改革的长期斗争中, 旧教和新教各派都以教育领域作为重要阵地, 争夺教育权, 开办学校, 改善教育环境, 重视教育的作用, 以便宣传本派教义, 争取众多信徒, 扩大自身影响, 巩固势力范围”。各个教派都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重视对普通民众进行宗教虔诚的教育, 并因此而形成了新教和天主教在教育领域中激烈争夺的局面, 进而成为西欧近代教育发展的张力。

2. 宗教改革为近代欧洲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古时期的西欧并非不存在教育, 但因为西欧封建社会是由原始落后的日耳曼人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日耳曼人不识字, 也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 罗来的基督教成了唯一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西欧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与基督教、经院哲门学科都是神学的附庸, 文化教育也被教会所垄断, 学校办在教堂和修道院里, 教师由僧置侣担任, 也以宗教的需要为目的。为了强化封建主阶级的统治, 保持基督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教会还竭力推行蒙昧主义, 将教育事业、科学文化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 局限于当时的上层“精神贵族”僧侣阶层的圈子中。由于文化教育的从属地位和狭隘范围, 加上对异端的镇压, 当时的欧洲不仅在文化水平上, 而且在科学技术上都远远落后于东方。

对这种蒙昧主义的教育, 路德、加尔文等宗教改革者不仅进行了强烈谴责, 而且出于需要, 为了使每个信徒都可以阅读《圣经》, 理解《圣经》, 从圣经中汲取指导, 他们都强调学习与《圣经》有关的知识, 包括语言、历史、天文、地理、植物学、矿物学和动物学等。德国根据路德提出的方案组建了新的学校, 此后, 各地的新教学校纷纷建立, 到16世纪, 很多地区, 如萨克森、赫斯、维登堡等地, 都有了繁荣的公共教育体系, 加尔文也于1559年建立了日内瓦学院。

虽然新教也是从宗教的目的出发提倡教育, 但是, 由于新教强调教育的普及, 使教育的普及成为理性的启蒙, 一反中世纪蒙昧主义的教育和僵死教条, 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性主义的氛围, 这必然在欧洲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德国随后出现了启蒙骁将莱辛、席勒、歌德等。此外, 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也直接继承了新教, 在近代西方的哲学领域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新教蔑视权威、思想自由的精神, 在近代各个科学家身上都有不同的反映。

三、结语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 从原始基督教和奥古斯丁的宗教理论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并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 虽未形成独立的哲学体系, 但其影响是巨大的。首先, “因信称义”说不仅否定了教皇的至上权威, 而且否定了教会存在的必要。其次, 宗教改革在客观上结束了天主教内部的统一, 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 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已成为广义基督教中的三大派。最后, 宗教改革的意义还在于, 它克服了中世纪基督教在灵魂和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 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

摘要:西欧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天主教会的一次反叛, 马丁·路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 对“因信称义”作出新的宗教解释, 并在宣传其宗教观点的同时强调阅读《圣经》的重要性, 从而大力推行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加速了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世俗化, 以及教育权力的转移是西欧现代早期国家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关键词:西欧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文化背景作用,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 2002, (3) .

[2]张尚仁.西欧封建社会哲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 (上)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褚宏启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四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6]侯光海.从“绿龟事件”看中古两国文化差异[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5) .

上一篇:市年货节活动方案下一篇:金属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