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的组成教案

2024-08-01

中班数学的组成教案(精选7篇)

1.中班数学的组成教案 篇一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学习3的组成

活动目标

1.学习3 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活动中,正确记录分合式,并会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3.在游戏中学习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数量是3的图片。

2.教师用记录卡一张,小猫头饰一个,两个圈。

3.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卡片放在口袋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小猫头饰,“看,谁来了呀?”

二、学习3的组成。

1、教师:今天小猫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小兔、小猴到家里来做客,还为它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它想把这些好吃的分别放在2个盘子里,可是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好,你们愿意帮助小猫来分一分吗?

2、出示记录卡,幼儿自主学习3的分成。教师:我们先来看看有些什么好吃的?有多少?(3只桃子,3个蘑菇,3条小鱼……)

教师: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教师: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

(我把3只桃子,1只桃子分给了小兔,2只分分给了小猴。)

(我把3条小鱼,1条小鱼分给了小兔,2条小鱼分给了小猴。)

教师与幼儿一起记录3可以分成1和2,幼儿一起学念。

教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把3个蘑菇,2个蘑菇分给了小兔,1个蘑菇分给了小猴。)

(把3根棒棒糖,2根棒棒糖分给了小兔,1根棒棒糖分给了小猴。)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教师小结:3分成两份有两种分法。幼儿一起念两种分法。

三、游戏学习3的组成。

1、教师:小动物们吃得可开心啊,吃饱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愿意吗?森林很远,我们3人一组开火车去吧!

2、听音乐3人一组玩开火车的游戏

(1)教师:看!这是什么啊?(魔洞),这个魔洞只允许数字3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

(2)先变成数字宝宝

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 是数字3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变成3呢?

(3)幼儿讲述1和2组合,2和1组合

教师: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3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教师检查)幼儿分组找到朋友过魔洞后,做一个胜利的表情或动作!

3、教师:刚才你们都很聪明,都能找到和自己合起来是3的好朋友一起过魔洞,真棒!请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数字宝宝几,你找到的好朋友是几?

2.中班数学的组成教案 篇二

一、在矛盾冲突中学会思考问题

矛盾冲突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最基本的哲学原理。没有推进器(空气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冲突,火箭就无法升空;没有矛盾冲突,一出好戏剧情就无法展开。精心构思与展开的矛盾冲突可产生扣人心弦、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戏剧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一场解题矛盾冲突就是一出精彩的好戏。这种矛盾冲突是对人脑的一种良性刺激,而这种刺激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养成解题中反思的习惯。下面这道题目就是笔者给学生精心设计的一道题目,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引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最后完美解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例: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x的值,都有|f(x)|=|f(-x)|,则函数f(x)( )

A. 是奇函数

B. 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

C. 是偶函数

D. 可能是非奇又非偶函数

这是笔者在高三复习“函数奇偶性”的时候练习的一道题目,本来抽象函数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而这里欲根据|f(x)|=|f(-x)|来判断f(x)的奇偶性,更有些难以捉摸。此题的挑战性引起了激烈争论,一时四个选项都有人选。不过选更具迷惑性的B的人最多,而且有人还举出满足条件的许多奇函数或偶函数的例子。李XX同学还提出:凡是奇函数或偶函数f(x),都满足条件|f(x)|=|f(-x)|,所以选B。但以杨X同学为代表的一些学生不同意:选B的朋友们,你们犯了逻辑上的一个根本错误,如果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f(x),“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x的值都有|f(x)|=|f(-x)|”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x的值都有f(x)=f(-x)或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x都有f(x)= -f(-x)”是不等价的,后者可推出前者,但前者推不出后者,所以我选D。选B的学生不依不饶:我们举出了那么多例子,而你们却举不出一个例子。杨X:我虽然同意“凡是奇函数或偶函数f(x),都满足条件|f(x)|=|f(-x)|”这个说法,但反过来由|f(x)|=|f(-x)|并不能肯定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你们举一万个例子也是白搭。李XX:那你举出一个例子来证明你的结论啊!杨X与其支持者虽然一时语塞,但为了辩论的取胜,紧张思考,急中生智,通过画图进行尝试、探索,终于举出了令人心服口服的反例 且画出了它的图象,它虽然满足|f(x)|=|f(-x)|,但它确实是既非奇函数又非偶函数。这种智慧的爆发力获得了全班师生热烈而经久的掌声。

一道选择题的解答引起的矛盾冲突,取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种“矛盾冲突”所引发的积极探索、钻研、争辩,不正是我们所大力提倡与努力追求的吗 ? 这里的矛盾冲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学会反思。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意去收集一些易错题,一些能引起学生矛盾冲突的题目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分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启发学生在探索方面的求知是很有好处的。

二、在探索发现中学会思考问题

有位专家曾说:“我们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缺的不是有潜力的学生,缺的是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老师。”在解题中积极探索,积极发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影响很大。尤其是学会自主探究对学生的成长和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如何优化解题方案进行尝试。

例:设不等式mx2-2x-m+1 < 0对于满足 -2≤m≤2的m值都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x2-1)m(2x-1)< 0。

令f(m)=(x2-1)m-2x+1,则f(m)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因为当m∈[-2,2]时,f(m)< 0恒成立。所以

解得

这是一道很普通的变量转换问题,把m看成自变量,利用一次函数去解,问题迎刃而解。当初笔者也是这样兴冲冲地教给学生的。此解法思路巧妙,过程简洁。但后来笔者发现,在以后的测试中能顺利求解这一类似问题的学生很少。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失败,这么好的方法,这么好的策略,为什么就没有被学生接纳吸收呢?反思我们的教学,平常我们都是将看似很好的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有效性是很低的,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认知仅停留在赏析的层面上,没能在大脑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能否有办法改变这一现象,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好的解题策略呢?那么我们就要弄清楚一点,这道题的本质是什么?是“变换主元”吗?变换主元,意在“变换”,是将非主元的变量通过转化的手段视作“主元”,也即通常所说的将“参数”作为主元。那么本题中,主元是谁?是变量x吗?为什么变量x是主元,而变量m不是主元?你能说“不等式x+y > 1”的主元是x,而y是参数吗?因此,我觉得问题的本质应该是学生的变量意识问题,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习惯于用x,y来表示变量,用a,b,m等表示参数,受定式思维的影响,致使遇“x”必主元,见“m”必参数,这不正是我们教学中的失误吗?不正是我们在培养学生解题中应该全力纠正的吗?实际上本题中的“x”与“m”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因此我后来在讲解这道题之前,我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设不等式xm22m-x+1 < 0对于满足 -2≤x≤2的x值都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然后再给出上面那道题目,让学生自主比较两个题目的本质相同之处,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视觉上的冲突,从而在本质上纠正变量之困,后来证实,这一方式果然在后面的测试中错误率大大降低。

三、在分类讨论中学会反思

分类讨论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可是在学生实际学习中掌握得并不好,一遇到分类讨论问题,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分得乱七八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分类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逻辑和反思习惯很有好处。所谓的分类讨论,其实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对问题所给对象不能统一进行研究,就需要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将对象分为不同种类,逐类研究和解决,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决。其本质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下面笔者就具体例子来探讨如何用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例:(2011四川理22节选)已知函数,

(Ⅱ)设a∈R ,解关于x的方程log4[—f(x-1)-—]=log2h(a-x)-log2h(4-x)。3234

本题看似复杂,又是最后一道解答题,很多学生看到之后稍微想想就放弃了,其实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的题目。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会用方法一来解决此题。

解:方法一,原方程可化为log4[—f(x-1)-—]=log2h(a-x)-log2h(4-x),即为l

1当1 < a≤4时,1 < x < a,则x-1=—,即x2-6x+a+4=0,△ =36-4(a+4)=20-4a > 0 , 此时x=— = 3±√5-a,因为1

2 当 a > 4 时,1 < x < 4, 由 , 得 x2-6x+a+4=0, △ =36-4(a+4)=20-4a,

若4 < a < 5,则△> 0,方程有两解x=3±√5-a;

若a=5时,则△ =0,方程有一解x=3;

若a≤1或a > 5,原方程无解。

此种方法解决起来很复杂,很多学生根本想不到,但是我们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分类讨论的训练,培养他们在解题中的反思习惯,这类题目完全可以想到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大大减少了思维量和运算量。

方法二,原方程可化为log4(x-1)+log2h(4-x)=log2h(a-x),即

1当1 < a≤4时,原方程有一解

2当4 < a < 5时,原方程有两解

3当a=5时,原方程有一解x=3;

4当a≤1或a>5时,原方程无解。

四、在归纳总结中学会反思

对于解题,经常有学生会这样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我总想不到呢?”我认为,老师在做题和讲解的时候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方法,一看到题目就能根据经验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也正是老师不断积累才会解决学生的绝大多数问题,笔者觉得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应该刻意去培养学生不断总结归纳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笔者从一次我校高三月考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出现错误的一道填空题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学会反思的能力。

例:若平面上的动点P(x,y)到定点F(1,0)的距离比到y轴的距离多1,求点P的轨迹方程。

错解:根据题意,P到F(1,0)的距离比到y轴的距离多1,则点P到F(1,0)的距离等于点P到直线x=-1的距离,所以P轨迹是以(1,0)为焦点,以x=-1为准线的抛物线。所以所求的轨迹方程式是y2=4x。

正解:设P(x,y),则√(x-1)2+y2| x | =1,当x≥0时,y2=4x;当x < 0时,y2=0,即y=0。

仔细研究下好像是无懈可击,但确实答案是错的,错误问题到底出在何处呢?我和同事们讨论了很久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避免这一错误,总不能让学生都放着抛物线的定义不用,而用正解中的列方程去做题目吧。后来我经过仔细研究教材上的定义才发现,原来问题出现在我们教材上的定义有“问题”。

在我们旧课本的定义中,抛物线是这样定义的,“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则动点的轨迹是抛物线”;事实上,定义中的定点是不能在这条定直线上的。当定点在定直线上时,满足“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的动点轨迹是过该点且垂直于定直线的一条直线。可能是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强调而引起的“失误”。我很快意识到,应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彻底搞清楚,于是我改编了两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发现这个问题,在总结中提高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应该得到教师的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教师应不吝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包括学生易错的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交流、去争辩、去反思,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整合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学科,是能让人变聪明的学科,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却忽略了思维这一数学的本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师发试卷,学生埋头做,根本就没有体现思维这一数学的本质。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地学,不会提问题,不会思考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俗话说得好,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本文就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为我们的学生学好数学尽绵薄之力。

3.中班数学的组成教案 篇三

关键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108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高考数学科的命题原则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了综合性。这就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试卷的题型更新,更具有开放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失分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减少在这一方面的失分。笔者就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谈几点刍见。

一、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

1. 审题能力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在解决问题,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2. 合理运用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和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包括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配方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思想、方法,才能解决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合理选择和运用知识、思想、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迅速、顺畅。

3. 数学建模能力

近几年来,在高考数学试卷中,都有几道实际应用问题,这给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数学建模能力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核心。

在近五年对学生的辅导过程中,我们感到以下一些问题可用来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它们是:(1)路桥问题,(2)限定区域的驾驶问题,(3)交通信号灯管理问题,(4)球的内接多面体问题,(5)螺旋线问题,(6)最短路问题,(7)最小连接问题,(8)选址问题,(9)面包进货问题,(10)涂色问题等。

二、培养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1. 重视通性通法教学,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已的能力。

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它们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如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分成:(1)由于概念本身需要分类的,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对公比的分类和直线方程中对斜率的分类等;(2)同解变形中需要分类的,如含参问题中对参数的讨论、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又如数学方法的选择,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含参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

2. 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就解应用题而言,对其数学模式的识别是解决它的前提。由于高考考查的都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命题者对生产、生活中的原始问题的设计加工使每个应用题都有其数学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同时要对应用题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

3. 适当地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分析和解决问题,必先理解题意,才能进一步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更高数学素质、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一点体现在高考上就是一些新背景题、开放题的出现,更加注重了能力的考查。由于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新背景题的背景新,这样给学生在题意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导致失分率较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的补充。

4. 重视解题的回顾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数学解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4.中班数学的组成教案 篇四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学习6的组成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需要我们以整合的思想来实施新教材。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幼儿在前些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和练习了数的形成、2、3、4的分合、组成等等。在此基础上,中班下半学期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可以学习5的组成,数的组成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之一,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必备知识。依据二期课改的理念及新纲要的要求,通过创设相应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操作。引导幼儿去探索、体验理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并将自己获得的知识用交流的方式表现出来。

内容:

学习6的组成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6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多维度思维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准备:

花片、小树、小动物图片、纸盒、糖果、笔、纸、数字卡片等。

过程:

一、凑数游戏《苹果和生梨》

请1个幼儿上来带领大家玩凑数游戏。

春天的花园里有个数学王国,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数学王国找一找那些东西的数量是6,然后你可以把6的分成全玩出来,才可以到其它地方玩。把你的发现写在纸上。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游戏。

2、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幼儿,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幼儿交流讨论

1、教师拍手,幼儿回到座位。刚才大家玩得很高兴,能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纸上,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发现?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各自介绍自己的发现。

四、学习6的组成1、教师:今天小猫的一家也到数学王国来玩了,数一数有几只猫?用数字几来表示?看看它们长得都一样吗?引导幼儿从猫的大小、颜色、花纹、蝴蝶结来分。

2、幼儿自主讲述,如6只猫可分成1只大猫5只小猫。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用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教师:6有几种分法?

3、教师归纳: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5和1,6可以……,它们合起来都是5送糖果。我们小朋友本领真大,不但学会6的组成,还学会了记录,现在我们一起准备好,开上小汽车和小猫们一起到数学王国去玩吧。(听音乐,幼儿做开汽车动作)数学王国到了,看看国王今天都准备了什么礼物?(各种糖果)国王还准备了这么多糖果盒子,请我们小朋友帮助他来包装糖果。记住,每个盒子了只可以装6粒糖果。你一边装一边说,几粒红色的糖果、几粒兰色的糖果、或几粒黄色的糖果、几粒绿色糖,一共是6粒糖果。装好以后你可以送给周围的爸爸妈妈检查一下,也可以给好朋友检查一下,你对吗?如果正确了就请你把糖带回家,可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5.中班学习3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习3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活动中,正确记录分合式,并会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3、在游戏中学习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数量是3的图片。

2、教师用记录卡一张,小猫头饰一个,两个圈。

3、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卡片放在口袋里。

4、音乐磁带、录音机、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小猫头饰,“看,谁来了呀?”

二、学习3的组成。

1、师:今天小猫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小兔、小猴到家里来做客,还为它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它想把这些好吃的分别放在2个盘子里,可是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好,你们愿意帮助小猫来分一分吗?

2、出示记录卡,幼儿自主学习3的分成。

师:我们先来看看有些什么好吃的?有多少?

幼:3只桃子。

幼:3个蘑菇。

幼:3条小鱼。

……

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评:通过让幼儿来帮助小猫给它的.好朋友分好吃的,给好朋友小兔、小猴这一“任务”,在活动一开始就使幼儿的角色一下子就转变了过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在视频上展示幼儿的分法)幼:我把3只桃子,1只桃子分给了小兔,2只分分给了小猴。

幼:我把3条小鱼,1条小鱼分给了小兔,2条小鱼分给了小猴。

……

教师与幼儿一起记录3可以分成1和2,幼儿一起学念。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幼:我把3个蘑菇,2个蘑菇分给了小兔,1个蘑菇分给了小猴。

幼:我把3根棒棒糖,2根棒棒糖分给了小兔,1根棒棒糖分给了小猴。

……

“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没有了)

(评:具体形象的小动物角色,使幼儿有话可说,通过自己动手尝试操作的事情,幼儿也较易掌握并表达出来。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数量为3的食物分给了小兔、小猴,从而掌握3分成2份有两种分法,本环节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小结

师:3分成两份有两种分法。幼儿一起念两种分法。

(评:在幼儿操作后发现了3的两种分法后,教师再小结,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

三、游戏学习3的组成。

师:小动物们吃得可开心啊,吃饱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愿意吗?森林很远,我们3人一组开火车去吧!

”(听音乐3人一组玩开火车的游戏)“呀,看,这是什么啊?(魔洞),这个魔洞只允许数字3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先变成数字宝宝),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

是数字3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变成3呢?(幼儿讲述1和2组合,2和1组合)“真聪明,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3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教师检查)

幼儿分组找到朋友过魔洞后,做一个胜利的表情或动作!

6.大班数学教案9的组成教案反思 篇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自己动手用简图和数学图片记分法,使幼儿知道4能有几种分法。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兴趣。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让幼儿掌握4的组成和分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4朵不同颜色的小花,每人几张数字卡片(1——4) 2:教师:数字卡,图片,花等。

活动过程

1:情景故事:看一看哪个幼儿能把红颜色的花朵分给一组的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师:小朋友老师有4朵粉花分给第二组小朋友,可经怎么样分呢?谁来帮老师来分一分呀?(:找幼儿分别来分)师:下面小组比赛来分,看一看每组有几种不同分法?(幼儿分组分)教师巡视指导。

2:幼儿演示你们都是怎么样分的,到前面来给大家分一分。师,示范用图片引导幼儿完成4的不同分法。

3:小结:4朵不同颜色花朵,可以用3种分法分,指导幼儿读分解式。

4:游戏:找数字师:小朋友数字不见了,哪位小朋友来找一找呀,要按照老师要求去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准。师:小朋友谁来帮老师找一找4的组成?(让全体幼儿都来参与游戏中去)师:小朋友找的真是太棒了,找数字找得又快又准,老师奖励你们每人一朵小红花,你们都是聪明孩子。

5:情景游戏:师:小朋友老师带你们到室外玩游戏好吗?师:师和幼儿一起做找花朵和数字游戏,来巩固4的组成的分解。师:小朋友站成圆形,能不能用4的组成“说一说”(幼儿集体说4的能分成2和1 3和1 1和3)游戏反复练习。

6:总结: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上的开心吗?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开心?你们学会了吗?(幼儿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师:小朋友们只要你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留心观察,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字,你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7.中班数学的组成教案 篇七

一、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

(一)审题能力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地解决问题,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审题能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二)合理应用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和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包括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配方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思想和方法,才能解决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合理选择和应用知识、思想、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迅速、顺畅。

(三)数学建模能力

近几年来,在高考数学试卷中,都有几道实际应用问题。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数学建模能力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核心。

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通性通法教学,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于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概括了数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上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如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分成:(1)由于概念本身需要分类的,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对公比口的分类和直线方程中对斜率k的分类等;(2)同解变形中需要分类的,如含参问题中对参数的讨论,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又如数学方法的选择,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含参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考查的重点。而高考中的应用题就着重考查这方面的能力。这从新版的《考试说明》与旧版的《考试说明》的对比中可见一斑(新版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就应用题而言,对其数学模式的识别是解决它的前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同时要对应用题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合理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分析和解决问题,必先理解题意,才能进一步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具有更高数学素质、更强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一点体现在高考中,就是一些新背景题、开放题的出现,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由于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新背景题的背景新,这给学生在题意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导致学生失分率较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

(四)重视解题的回顾

上一篇:文本参考商会成立致辞下一篇:工商局调档案的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