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

2024-08-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通用8篇)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 篇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上编综述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 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了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1)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5.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有:ABCDE A.洪秀全

B.杨秀清

C.石达开

D.韦昌辉

E.萧朝贵

三、课后习题: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案要点:

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2)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侵略者应有的教训;(3)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4)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从主观方面看,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未能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未能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从而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太平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分散了兵力。三是在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论给太平天国起义带来了危害。从客观方面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负担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也不可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案要点: 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既有其进步性,也具有落后性。

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教训: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案要点: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制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纲常伦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失败原因:(1)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新旧力量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难以取胜。(2)主观上,维新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C.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D.以工农革命群众为主体的政府 16.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中袁世凯的真正目的是:D A.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B.利用袁世凯公开阻止革命 C.支持清政府镇压革命

D.确保在华利益 17.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是:D A.《定国是诏》 B.同盟会章程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C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19.在武昌起义中,湖北的立宪派首领:C A.积极配合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B.与清政府暗中联络反对革命

C.用和平方式取得军政府领导权

D.杀害革命党人取得军政府领导权 20.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B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C.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21.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内政局的表述,正确的是:D A.全国各省均已宣布独立

B.清朝皇帝已经决定退位 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

D.袁世凯已掌握了清政府实权 22.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B A.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23.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 C.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1.中国近代史上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C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运动 32.辛亥革命后,极力主张“政党政治”,企图成立责任内阁,而被袁世凯派人刺杀的革命党人是:D A.黄兴

B.谭人凤

C.廖仲恺

D.宋仁教

3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 C.以分散性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

D.以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

三、课后习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答案要点:

同盟会成立后,保皇派极度恐慌,大肆诋毁革命。1905—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首先,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次,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只有革命,才能摆脱清政府所带给人民的痛苦,革命是“救世救人”疗治社会的良药。再次,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所以革命虽有牺牲,但必将带来历史的进步。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案要点:

辛亥革命前,统治中国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是持续利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尽管这种政体后来名存实亡,但这毕竟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A.实业救国

B.民主和科学

C.科学救国

D.民主共和

4.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A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制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C A.清华大学

B.南开大学

C.北京大学

D.燕京大学

6.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当时任校长的教育家是:C A.胡适

B.陶行知

C.蔡元培

D.李大钊 7.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D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B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影响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 9.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D.能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 10.下列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A.是近代中国 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年代是:C A.1911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1年

19.在20世纪 B.兴中会、中华革命党、同盟会、中国国民党 C.同盟会、兴中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 D.中华革命党、兴中会、同盟会、中国国民党

33. A.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B.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 C.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D.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 5.中共一大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包括:AD A.领导工人运动

B.打倒封建军阀

C.争取民族独立

D.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的教训是:BC A.组织不够严密

B.没有革命的武装 C.没有联合各革命阶级

D.斗争不够英勇 7.(4)共产国际成立后,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创造共产党,并与中国原有革命力量合作发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右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答案要点: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它们为对象。

(1)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作为首要任务。因为帝国主义势力一直以各种形式维护和强化其在中国的特权,破坏中国的主权,损害中国人民的尊严;帝国主义通过在中国寻找代理人,使中国长期陷于军阀混战,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帝国主义利用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公然的掠夺,垄断中国的经济命脉,扼杀中华民族经济;日本帝国主义甚至野蛮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人民遭到空前蹂躏,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又妄图取代日本的地位继续控制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因为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必须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解救出来,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封建制度,是农民生活始终贫困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是这种封建经济,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必须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因为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不仅残酷掠夺工农劳动群众,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

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必须坚决打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案要点:

近代中国逐步形成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三种政治力量,它们分别提出三种建国方案: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独裁统治的法西斯主义建国方案:主张继续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民共和国方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以及其代言人的脱离群众,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虽然是进步的,却不具有现实性,中国人民现实的选择只是另外两个,其前途,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法西斯主义的建国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人民用行动否定了主张这种国家前途的国民党政权;而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路线却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选择。

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7.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措施中,对革命根据地巩固发展最有效的一项是:B A.根据地建设

B.开展土地革命

C.开展游击战争

D.建立苏维埃政府 8.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A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中心 C.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D.根据地领导人多为南方人 9.“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的会议是: B A.中共“五大”

B.中共八七会议

C.中共湘赣边界一大

D.中共“六大” 10.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C A.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B.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D.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11.确定中国工农红军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C A.八七会议

B.古城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2.毛泽东所说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是指:A A.软弱性

B.妥协性

C.动摇性

D.两面性

13.中国共产党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统治的会议是:B A.中国共产党 A.《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E.《反对本本主义》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有:ABCDE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C. 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因此,这些思想比较容易反映到党内来,影响党的思想和路线、政策。

A.《雅尔塔协定》的签订

B.《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C.《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的签署

D.《开罗宣言》的公布 8.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D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9.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会议:D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 A.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B.晋绥抗日根据地

C.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D.山东抗日根据地

E.苏北抗日根据地

3.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军队相互配合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战役是:AC A.平型关战役

B.徐州会战

C.忻口战役

D.武汉会战

E.淞沪会战 4.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政策改变为:BCE A.“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B.“以华制华”“以战养战” C.重视共产党,轻视国民党

D.对国民党以军事打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 E.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

5.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的著作有:ABC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E.《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包括:ACE A.中等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开明绅士

D.知识分子

E.地方实力派 7.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基本特点是:CE A.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 B.无产阶级团结、争取城市小资产阶级 C.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装斗争 D.革命发展的曲折性、不平衡性

E.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统—战线

8.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是:BD A.将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加以区别

B.将民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别 C.将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 D.将开明绅土及一般地主与大地主加以区别

E.将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与亲日派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别

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取中间势力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BD A.我们有充足的力量

B.尊重他们的利益

C.对他们的动摇性进行斗争

D.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取得胜利 E.对中间势力给予政治教育

10.在中共“七大”通过的主要报告是:ACE A.《论联合政府》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解放区战场》

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E.《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三、课后习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答案要点: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12.毛泽东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的著作是:D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中国共产党 D.整党整风运动

E.清匪反霸斗争

7.中国共产党制定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的文件有:BC A.《1946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

B.《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D.《三个月总结》 E.《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8.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的地区是:BC A.东北解放区

B.陕甘宁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中原解放区

E.华北解放区 9.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ADE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D.保护民族工商业

E. 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10.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BD A.地主分得的土地,不能超过农民群众

B.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 C.保护中小工商者

D.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E.保存富农经济

三、课后习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答案要点:

(1)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严重丧失人心。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政府所派官员把沦陷区的接受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使人心进一步丧失。

(2)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需求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借内战经费,向人民征收各种捐税,无限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把全国人民置于了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

(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仍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

因此,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了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于了全面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要点:

(1)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对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 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民盟公开表示与共产党携手合作,1949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4)中国共产党也邀请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它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正确方向。

(3)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最有远见,最富有牺牲精神,又最能体察民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是被中国近代历史所证明了的。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4)必须与国际革命和进步力量团结一致;(5)所有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 篇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而开设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1]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其沦为令学生“厌倦”的课程,不少学生选择逃课的方式表达对课程教学的不满。这使得如何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并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一次调查分析揭示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在实践认知中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期望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困惑: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困扰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改革难题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正确地了解我国国情,深刻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进程和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这一教学目标却成为一个现实难题,从而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成为令任课教师头痛的难题之一。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应由理论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实践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理论教学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要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情况。因此,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学习该门课程的基础,也是深化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中大多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于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使得课程教学成为服务于考试的应试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某旅游学院学生近现代史旅游景点认知调查

如何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进行实践评价是困扰任课教师的难题之一,与理论评价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实践教学评价呈现出更加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科性质、专业知识建构和成长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评设计。笔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某旅游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了一项基于对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认知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所知旅游景点并陈述其渊源史实。

本次调查在某旅游学院大一至大三年级323名本科生中进行,其专业涉及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景区管理共三个专业,其中女生175名,男生148名,收到并整理有效答卷323份,符合原初设计调查预期。根据对答卷内容的统计分析整理,所得情况见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在166名本科生中,有23人不能写出5个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并作描述,占7.12%;有134人能写出5个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但在描述中存在错误,占41.49%;有87人能写出5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并做出正确描述,占26.93%;有23人能写出5~10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并做出正确描述,占7.12%;42人能写出5~10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但描述有错误,占13%;有12人能写出10个以上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但描述存在错误,占3.72%;有2人能写出10个以上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并做出正确描述,占0.62%。由此可知,在接受调查的323人中,有约61%的同学不能利用所学知识正确描述10个以下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而有约49%的同学甚至不能正确描述5个人以下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这突显出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急需强化。

四、调查分析:实践教学评价的问题及对策

从以上的调查中我们可知,大部分学生未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其专业知识学习和课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具备利用所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应特别强调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以上一项针对旅游学院大学生对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景点的认知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知,目前在本课程教学评价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

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曾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式,希望通过实地参观、田野调查和历史访谈等方式一方面丰富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形成对于教学知识的直观感受,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教学实践缺乏深刻认识,仅注重外在教学形式而忽视对内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认知思维的僵化使学生不能从实践的外在形式领会教学的内在含义,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

教学实践认知是促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将所掌握理论知识转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实践应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评价方式中却突显出许多学生认知视野狭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片面机械地为“实践”而刻意追求实践,从而使实践沦为另一种应试考察形式,难以体现教学实践教学的原本应有之义。

3. 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协调。

教学理论与实践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某旅游学院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调查分析可知,许多大学生不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缺乏应用中国近代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本次调查中揭示的这一问题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能力是基于理论与实践协调应用的结果,只有建立良好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协调机制,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树德育人的教学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协调等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的典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转变传统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教学的教育观念,立足于教学过程设计努力转变实践教学观念,扩展实践教学视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德育目标。

五、总结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应该坚持理论认知和实践认知评价相结合原则,其中实践认知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实践认知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本文通过一项对某旅游学院323名本科生的调查揭示当代大学生缺乏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存在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和教学理论与实践协调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评价方式上要转变实践教育观念,扩展实践教学视野,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等,努力推进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从而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重庆文理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Z].2010-03-10;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 篇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体记忆;历史认同;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61-03

一、大学生历史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术语,认同的逻辑起点源于人的自我认知,它萌发自人的内心深处,是汇聚了情感、观念、信仰与理想等因素的一个复合体。而且,“认同”是动态的、鲜活的,是主体和客体必然要发生作用和互动的一个过程。历史认同是人们对整个民族共同体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历史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认同。历史认同是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解释,是群体对过往的集体记忆,是自我认同向过去的延伸。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建构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历史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情况下,国民对自己国家独特性的想象、认识和期待。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国家的归属感,还表现为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对国家制度、法律、政策的支持和服从,以及愿意为了国家利益而奉献的爱国热忱[1]。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的今天,培育国民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对国家认同建设十分重视,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对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2015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表示:“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在现代政治中,国家认同协调的是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2]。然而,从个人层面上看,每个人的国家认同建构都不是随意的,而且,国家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微妙的、交叉递进的过程。仔细窥察这个过程,我们会发现,历史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二)建构历史认同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建构历史认同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只有认同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客观规律,才会对民族精神产生亲近、认可和皈依。在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中华民族虽然历尽沧桑,但绵延不绝,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近代,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变局”,历尽劫难、屡遭侵略,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畏牺牲,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情景剧,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首首壮丽的历史诗歌,都是中华民族过往的集体记忆。所以,尊重历史、认同历史,认可中华民族悠久而激荡的历史脉络,才会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发自内心的亲近和皈依。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05方案”开设的4门理论课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它的学科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主要内容又是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历史。简单地说,这门课是借历史教育之手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

(一)《纲要》课程的内容有利于建构大学生历史认同

《纲要》课程讲述的是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这段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非常特殊。因为,一方面,这段历史距离今天仅仅170余年,仿佛就在昨天,甚至很多历史变迁仍在进行中,犹如二战残留的炮弹至今仍被埋在世界许多角落不为人知。所以,这段历史的借鉴作用十分显著;另一方面,中国自1840年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遭遇了太多的变局,经历了太多的耻辱,被动和主动地进行了太多抉择,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必须从近代的中国说起,所以最需要探索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最需要大学生去了解和把握。“学习‘纲要课,可以警醒世人,使青年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内涵,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3]

(二)《纲要》课程的属性有利于建构大学生历史认同

《纲要》课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属性,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内容,既可以避免历史教学的大幅重复,又可以从思想教育角度发挥育人作用。一方面,众所周知,历史的功用显著而深远,犹如恩格斯所言:“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历史既有借鉴功能,还有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功用。所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历史教育。在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历史教育仅仅普及常识,大学阶段则只有历史学专业才继续接受历史教育。另一方面,《纲要》课程定位为大学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解决核心问题,廓清历史疑惑,指引前进方向。这门课程轻历史内容讲述、重历史问题答疑,轻历史细节描绘、重爱国主义教育,轻历史过程演示、重历史规律探索。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喷涌滥觞,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出现偏差、谬误。尤其是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许多青年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混沌无知,甚至背离真相。

三、利用《纲要》课程建构大学生历史认同

大学生历史认同的建构可以借助《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保存集体记忆、培养历史意识、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心等途径来实现。

(一)利用《纲要》课程保存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特定的集体记忆反映着一定群体的价值取向、心态结构、技术水平、认识程度、叙述手段等文化特征[4]。集体的历史记忆是历史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失忆必会产生‘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结果而不自知,‘历史认同发生错乱,必然会产生对民族或国家的疏离感。”[5]

也许是因为复杂,也许是因为距离太近,人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竟出现种种诡异走向,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抗日神剧”“抹黑英雄”,历史才仅仅过去一百多年,这种走向说明了什么呢?其中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集体记忆的丧失或偏差。一般来说,集体记忆的保存有赖于先辈的口耳相传、各种历史遗址和遗迹、人们有意识的系统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纲要》课程就是集体历史记忆的系统教育。《纲要》课程虽只是讲述1840年以来170余年的中国历史,但内涵却十分丰富。这门课程承接中国古代史、回顾了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概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讲述了中国革命的发生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分析了中国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实施改革开放国策的必然性。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纷繁复杂,西方世界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的回应,全球工业化趋势下中国的现代化转变,从昌盛的世界文明古国到衰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从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制、再到新民主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从儒家思想到三民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从国民党到共产党,无论哪个主题都足以引发无尽的争论和臆想。难怪费正清曾唏嘘感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走了一条巉岩坎坷的路,里里外外都充满莫测的变化”[6]。为了保存和唤起集体历史记忆,《纲要》课程教学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展开,注重历史脉络的勾勒、历史主线的描画、历史问题的解疑,从而达到教学之目的。

(二)利用《纲要》课程培养历史意识

在保存历史记忆之后,建构历史认同还必须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能够跨越特定时空探察人生、社会和世界,审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思维观念与方法。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人们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的认识却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认识者的主体意识的烙印。因此,科学地看待历史、养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才能对历史产生依从和认同。

《纲要》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一方面,历史意识的产生立足于历史反思,《纲要》课程强调重大历史问题的廓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思。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很明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要向大学生廓清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要让大学生思考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比如说,针对“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必须弄清楚以下问题:20世纪初,围绕“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社会上各种思潮汹涌泛滥,为什么人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到底有没有相通之处?远道而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开始其中国化进程的?澄清一个问题,就必须弄清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针对社会上的错误观点解答问题,并置身于问题之上,从微观到宏观,进而思考和省察历史缘何如此走向。这一个过程,其实就是看待历史和反思历史的过程,也是历史意识养成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历史意识的产生与历史使命感密切相关。很显然,有了历史使命感,有了一种担待和肩负自己民族的历史、并沿着历史的足迹继续前行的理念和气度,才能萌发出一种理性、科学的历史意识。尤其在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市场化、娱乐化、功利化、世俗化的趋势下,宣扬主流价值观念,养成理性、严肃的历史认知,增强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是十分必要的。《纲要》课程虽然描述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但时时刻刻关注当前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怎样从昨天的中国走过来的,未来的中国又应该如何走下去。无疑,这门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教材开篇就描绘了中国灿烂的古文明、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强烈反差之下,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了两个问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中华民族怎样才能复兴?带着这样的问题,《纲要》课程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一一展示,引导受众去体验中国曾经的苦难命运,去感受先辈的艰难求索,去接纳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并最终落到现实的归宿上。

——————————

参考文献:

〔1〕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2〕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3〕郝温娜.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0,(1).

〔4〕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Ml.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127-1128.

〔5〕王仲孚.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J].历史教学问题,2001,(1).

〔6〕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6.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 篇四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明确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弄清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了解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和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较量,懂得中国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2、中国的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

3、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学时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斗争的主力与五四运动以前都没有变化,不同的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为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主要参与国家,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协约国:俄国、法国、英国。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大战根源和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伟大的历史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一次最伟大的创举。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和俄国无产阶级处于同样遭遇的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各国无产阶级从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获得了鼓舞自己前进的勇气。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因为事件发生在俄历10月25日,故称为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的国家。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用的权力标志棒),象征暴力和强权高于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

希特勒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后来改组成“国社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文natia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纳粹党”),自任党的领袖,推行“纳粹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党徒身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党”。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家们的支持下,出任内阁总理。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

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德意法西斯主义有所不同。在日本,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是日本军部,一些右翼党派和“御用文人”则充当了帮凶和吹鼓手。日本法西斯主义更具有军事专制独裁色彩,故称为“日本军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1年九—八事变,日本武装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占世界总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

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1945年5月7日、8日,德国代表先后在西方盟军司令部和苏军司令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军民是在亚洲大陆上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三)“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新情况:

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

3、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这表明,国际帝国主义受到明显削弱和多方面牵制,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各国人民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2、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是中国革命一个严重障碍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美国一手拿着金元,一手拿着原子弹,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1946年春,美国等日益加紧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一些人还鼓吹“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挑起长期的“冷战”。其目的是为了在反苏的名义下向美、苏中间的辽阔地带进行扩张,即为了控制欧洲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美、苏之间在一些问题上是可能妥协的,世界战争的危险必须和必能克服。但是这种妥协并不要求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妥协,各国人民仍将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斗争。

正是按照这种科学分析,当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政府作靠山,发动全面内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并且赢得了胜利。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分清敌我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史称北洋政府。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

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 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取代北洋政府统治全中国的,是国民党控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北洋政府是以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的。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它不惜出卖国家利权,从而使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伸展。

国民党政府也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美、英、日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

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即控制了煤产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1%;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外国银行资产也要比华商银行多1/3;外国资本还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的垄断资本所统治。在关内,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殖民地化了。如华北煤产量的65%都被运往日本。如同在东北一样,日本侵略者在关内不仅大量占夺农田,而且还大批征发夫役。他们也不仅大量消耗关内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而且还把这些物资大批地运往日本。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蒋介石集团之所以敢于发动反人民的战争,没有美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作为接受美国援助的交换条件,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协定,使美国在中国享有了种种特权,包括在中国土地上不受限制地倾销商品和投资设厂的特权;在实际上重新恢复的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等。正是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上述条约或协定的保护下,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大量美国剩余物资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市场,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这个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1、超强的封建剥削

封建剥削制度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在中国,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地主以及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主要是实物地租。据1934年的统计,全国22个省区的实物地租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为45%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5成、6成乃至7成以止。地租剥削不仅侵占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而且侵占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必要劳动。

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手段往往是超经济的。在新谷登场时,商人压价向农民收购粮食,待到青黄不接农民需购买粮食时,他们又把粮价抬高了。农民劳动的果实,通过不等价交换,相当一部分又被商人掠走。农民不能按期偿付本息时,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房屋乃至子女典卖给地主。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地主不仅发放高利贷,有的还兼营商业。而商人、高利贷者也往往在获利后去购买土地,使自己成为地主。这个三位一体的结合,压在农民的身上,把他们的血汗差不多榨干了。

2、繁多的赋税压榨

政府当局在运用自己的权力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同时,还通过征收苛重的赋税等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

首先,是征收田赋。田赋本身很重,而且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田赋名义上是向田主征收的,实际上田赋加重,地租也随之加重,这种负担归根到底还是落在农民头上。其次,是征收盐税。农民是盐的主要消费者,因而也是盐税的主要负担者。再次,是征收各种杂税。1929年至1933年,全国农村共有188种不同名目的捐税。1937年,杂税名目达到1 756种。

最后,是强迫农民服劳役(如修筑公路、碉堡等)和服兵役。

在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农村无法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条件,这就从根本上严重限制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许多人不得不吃糠咽菜,遇到天灾人祸,乃至用树皮、草根等充饥,更有大批农民被迫卖儿鬻女,流落他乡,直至冻饿而死。一些农村区域出现了“土地荒芜,路断行人,家有饿妇,野无壮丁”的惨象。

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官僚资本的形成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除国家垄断资本外,官僚的私人资本也属于官僚资本。而掌握着官僚资本的阶级,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不同,半殖民地中国的官僚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并不是在工业生产发展、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经过一般垄断而后进入国家垄断的。它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直接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兼并民族资本,而直接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中国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军阀、官僚政府建立和加强军事独裁统治的过程。

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⑴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国民党政府通过

“四行二局”(二局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⑵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在长时期内,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一直是国民党政府解决财政危机、发展官僚资本的主要手段。滥发纸币,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和物价的急剧上涨。人民手中持有的货币也就由此—天比一天贬值。到全国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已如脱缰的野马,甚至一天之内要上涨多次。到1948年8月,“法币”发行额比抗日战争前增长47万多倍,物价则上涨7 255 862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不仅使广大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洗劫,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而且为官僚资本家进行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制造黑市以及吞并其他企业等项投机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

⑶发行内债,是官僚资本扩张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承购内债的,主要是四大银行。内债不是按票面价值发行,而是按5折、6折推销的(如购买100元公债,只需付50或60元),但还本付息时则按票面额十足计算,而且票面利息一般也在6厘至8厘之间。这样,承购内债,年利可达3分、4分,即一年可获利30%-40%。本来,内债的发行,就是以捐税作担保的。内债发行得越多,人民的捐税负担也就越重。这就是说,发行内债实际上正是把广大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财富转化成为官僚资本集团财产的一种办法。

⑷官僚资本集团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官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商业投机资本。外汇和对外贸易,是由他们垄断的。如孔祥熙家族独资经营的祥记商行专门贩卖匹头、煤油、颜料等洋货;宋子文家族经营的华南米业公司享有洋米进口免税、垄断洋米运销的特权。他们借助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贸易统制政策和专卖制度,控制了大量商品。他们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收购,又以垄断价格出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比如,实行专卖制度后,许多以低价购入的专卖品大批落入官僚资本家之手,市场上专卖品极度缺乏,致使这类商品的黑市价格随之猛烈上涨,于是他们又把专卖品变成“转卖品”流入黑市,以黑市价格售出。专卖之利,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私囊。

⑸官僚资本集团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1935年国民党政府成立的资源委员会垄断了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和矿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接收了日伪工厂4 411家,其中发还原主或标卖的仅10%,其余绝大部分成了官营企业,或者化“公”为私,成了官僚资本家的私产。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占到整个工业资本的2/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它拥有电力的67%,煤炭产量的33%,水泥产量的45%,纱锭设备的40%,织布机设备的60%,糖产量的90%,轮船吨位的45%,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100%。

总之,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主要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的过程中,在充当外国帝国主义的买办的过程中,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土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有三种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⑴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不能容忍的。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⑵它的力量过于软弱。

其一,经济力量的软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也就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也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民族工业资产净值,1949年时也不过20.08亿元(1952年人民币币值),其力量之微弱,于此可见—斑。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1949年,在资本主义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只占18.5%,而其中机器的生产只占1.4%,消费资料则占81.5%。中国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商业资本因无强大的国内工业,它所经营的主要是批发外货和趸卖原料以供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这类情况,明显地表现出中华民族资本的缺乏独立性。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多数工厂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为手工业工场。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面对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力,民族资本家力求通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挣扎图存。这是他们害怕工人觉醒和革命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正因为民族资本家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相当密切,他们也就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去动员和组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的力量。

上述情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而在另一个时期,就有跟在买办资产阶级后面,成为它的助手的危险。

其二,政治力量的软弱。

①不敢发动农民,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众;②由于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握军队。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很大的分量。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把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让步这种幻想之上。而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由于自身社会基础的极其狭窄,其统治是十分残暴、同时又是十分虚弱的,它既不能容忍、更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它绝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某些中间党派、中间人士虽然一再声称自己要“以民主的方法争取民主,以合法的手段争取合法地位”,反动统治者还是不断地用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直至取缔他们的组织,监视、逮捕以至杀害他们个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他们,使他们逐步放弃了走中间路线的幻想,而站到了拥护共产党主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因此,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2、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它们的反动统治从根本上被推翻了。

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上述情况,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扫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段话,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揭示了广大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一个历史性的真理。

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年12月)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3、肖生生《两种命运的决战》,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

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 篇五

课程名称(含档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代号

专 业 全校各专业 层次(本、专)本 考试方式(开、卷)闭卷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是在【 A 】 A.乾隆朝后期 B.康熙朝后期 C.雍正朝后期 D.道光朝中期

2.规定中国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的不平等条约是【 C】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南京条约》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 D 】成为殖民主义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A.掠夺土地 B.贩卖奴隶 C.商品输出 D.资本输出

4.1861年,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 A 】。恭亲王奕诉和慈禧太后从此掌握政权。

A.辛酉政变 B.天京事变 C.玄武门政变 D.戊戌政变

5.1894年11月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的是【 C】 A.洪秀全 B.严复 C.孙中山 D.康有为 6.《天朝田亩制度》确立的平分土地的原则是【 B 】 A.平均地权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C.均贫富、等贵贱 D.免劳役、不纳粮

7.在太平天国战争后期,太平军重创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并在浙江战场上击毙其统领【 B】。

A.法尔思德 B.华尔 C.贺布 D.勒伯勒东

8.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B】 A.奕诉 B.冯桂芬 c.曾国藩 D.李鸿章

9.1885年3月,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中越边境镇南关,老将【 C 】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取得镇南关大捷。

A.关天培 B.陈化成 C.冯子材 D.邓世昌

10.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是在 【 C 】

A.1895年 B.1896年 C.1898年 D.1900年 11.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这个内阁被讥为 【 A 】 A.皇族内阁 B.影子内阁 C.贵族内阁 D.立宪内阁 12、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 C 】。

A.预备立宪 B.实行新政 C.局外中立 D.支持俄国

13.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在 【 C 】

A.香港 B.广州 C.东京 D.檀香山

14.1911年l0月10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推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三日之内,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被为都督的是 【 B】

A.汤化龙 B.黎元洪 C.焦达峰 D.孙中山

15.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宣传家。其中,《警世钟》的作者是【 C 】

A.章炳麟 B.邹容: C.陈天华: D.胡汉民

16.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的事件是【 D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护国战争的爆发

C.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发动 D.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17.《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翻译者是 【 C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李达 18.中国人是从【 D 】开始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A.新文化运动后 B.五四运动后

C.辛亥革命后 D.俄国十月革命后. 19.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是【 A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鲁迅 D.胡适

20.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是【C 】

A.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B.关于工农联盟问题 C.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 D.关于武装斗争问题 21.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开 【 A】

A.国民会议 B.国民参政会 C.各界民众代表会议 D.国民善后会议

22.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上初步说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会议是 【 D 】

A.中共二大 B.西湖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四大

23.中国共产党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会议是 【 C 】

A.中共五大 B.中共六大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 24.【 A 】就讲过:“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陈云 25.1927年【 D】,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A.9月11日 B.10月11日 C.11月11日 D.12月11日 26.毛泽东最早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的著作是 【 D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27.标志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的是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同红十五军团会合于 【 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陕北吴起镇

28.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统一为 【 A 】 A.东北抗日联军 B.东北义勇军 c.东北人民革命军 D.抗日游击队 29.中共中央提出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的会议是 【 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30.1938年,国民党战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取得大捷的战役是 【 C】

A.淞沪战役 B.忻口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战役 3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的中心环节是 【 B】 A.争取中间势力 B.发展进步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D.打击大资产阶级

3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普遍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C 】。A.没收地主土地 B.保存富农经济 C.减租减息 D.没收一切土地

3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D】。

A.中共二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七大

34.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学风问题主要是指【 C 】。A.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

B.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C.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D.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35.1945年l0月,国共双方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的文件是 【 A】 A.《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共同纲领》 C.《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D.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36.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两个务必”要求的会议是 【 A 】

A.七届二中全会 B.七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七届一中全会

37.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 C 】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A.东北解放区 B.苏皖解放区 c.中原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38.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于【 D 】阶段。A.战略进攻 B.战略相持 C.战略决战 D.战略防御 39.开创了人民军队攻占大城市的先例的是 【 A】 A.攻克济南 B.攻占石家庄 C.攻克南京 D.攻克北平

40.1947年“二二八起义”发生在 【 D 】 A.上海 B.南京 C.香港 D.台湾

4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D 】。

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③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④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42.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来自 【 A 】

①地主 ②商人 ③买办 ④官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3.洋务派举办的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 【 B 】

①轮船招商局 ②开平矿务局

③天津电报局 ④上海机器织布局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4.袁世凯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主要表现为 【 D 】

①向日本借款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武力统一中国,其中“西原借款”前后共8项,总数达1.45亿日元

②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

③接受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④与列强签订出卖铁路利权合同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45.五四运动是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参加这场运动的有 【 C 】

①工人阶级 ②学生 ③城市小资产阶级 ④民族资产阶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46.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下,【 B 】等都在这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①徐特立 ②郭沫若 ③贺龙 ④彭德怀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7.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是因为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这些阻碍来自于 【 D】

①外国资本的压迫 ②本国官僚资本的排挤

③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④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8.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B 】

①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②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的讲话

③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④中共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49.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在国统区制造的镇压爱国民主运动的惨案有 【 D 】

①“一二·一”惨案 ②五卅惨案 ③校场口血案 ④下关惨案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 B 】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标准答案

1、A

2、C

3、D

4、A

5、C

6、B

7、B

8、B

9、C

10、C

11、A

12、C

13、C

14、B

15、C

16、D

17、C

18、D

19、A 20、C

21、A

22、D

23、C

24、A

25、D

26、D

27、D

28、A

29、B 30、C

31、B

32、C

33、D

34、C

35、A

36、A

37、C

38、D

39、A 40、D

41、D

42、A

43、B

44、D

45、C

46、B

47、D

48、B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 篇六

单选题 判断题 简答题 论述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V

1.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新中国成立

正确答案:A满分:1分

2.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是()。A.忻口战役

B.凇沪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战役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3.1946年,中共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五四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4.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正确答案:D满分:1分

5.关于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原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是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

B.陈独秀“左”倾教条主义路线错误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C.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阶段,理论准备不足,缺乏革命斗争经验

D.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是大革命失败的国际因素

正确答案:B满分:1分

6.“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在()中提出的。A.《天演论》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盛世危言》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7.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反蒋第二条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8.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A.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B.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C.反贪污、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

D.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正确答案:B满分:1分

9.中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是()。A.陈独秀

B.毛泽东

C.李达

D.李大钊

正确答案:D满分:1分

10.批判党内“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会议是()。A.洛川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1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A.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充分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积极因素

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的目标

D.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正确答案:A满分:1分

12.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置“关东总督府”、成立“关东军”是在()条约签订之后。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D满分:1分

13.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A.新文化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四运动

D.十月革命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14.民主党派放弃“中间路线”.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立场的转折点是()。A.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

B.参加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

C.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对时局的意见》发表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15.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的“领事裁判权”条款,标志着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丧失。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

C.关税主权

D.领海主权

正确答案:B满分:1分

16.下列事件:a. 华北事变 b. 伪“满洲国”建立 c.南京大屠杀 d. 西安事变e.卢沟桥事变,按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A.abcde

B.bacde

C.badec

D.abedc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17.标志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A满分:1分

18.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A.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19.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出现新的历史性突破的事件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香港回归

D.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正确答案:B满分:1分

20.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A.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C.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正确答案:D满分:1分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V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是在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提出的。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

2.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由农民阶级提出的。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

3.国民党政府与北洋军阀政府就其政权性质而言是相同的。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满分:2分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满分:2分

5.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满分:2分

6.新中国成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满分:2分

7.孙中山三大政策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满分:2分

8.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总路线。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满分:2分

9.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满分:2分

10.中共八大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端。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满分:2分

三、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V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历史意义。

更多答案加QQ233520867

2满分:6分

2.“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满分:6分

3.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历史意义

满分:6分

4.中国革命新道路及其主要特点。

满分:6分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满分:6分

四、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V

1.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一、答:毛泽东。。。。。。。。。。。。

二、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②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晚年犯了“左”的错误。。。。。。。。。。。。。。

更多答案加QQ233520867

2满分:15分

2.简论第三条道路必然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 篇七

1.《纲要》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纲要》课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承担着从历史教育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然而, 在实际的《纲要》课堂上, 部分学生“昏睡者有之, 读小说者有之, 背单词者有之”的状况可以说是常态。由此导致本来认真备课、满怀热情的教师们, 不免有些怅然。

经过调查,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主要有“教”和“学”两方面。一方面, 是学生中存在的两种不利于教学的负面情绪:一是学生对近代史过度的屈辱感而产生的抵触情绪;二是学生对历史课存在种种错误认识导致的厌烦情绪。[1]另一方面, 教材本身编写枯燥, 明显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嫌疑, 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 使得学生难以完成德育体验。加之教师教学技巧不足, 教学手段单一,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2]

因此, 新形势下应加大《纲要》课教学改革力度, 在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关系同时, 加强教学针对性,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2.《纲要》课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2.1 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

2.1.1 采用事件和人物结合的专题讲座

《纲要》从鸦片战争开始, 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 跨度160多年。这一时期可谓史料浩繁, 内容复杂。但由于该课程学时有限, 所以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有限的课时内, 如何选择并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这也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可以在《纲要》课程中, 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结合成一个个历史专题, 将浩繁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如设计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国共合作与蒋介石等专题讲座。

虽然对于有些人物、事件, 学生并不陌生, 但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认识并不十分清晰、准确。分成专题系统讲授, 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内容与课时不对称的矛盾, 还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增强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果。[3]

2.1.2 容历史于现实, 增强课程实效性

历史发展是有延续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问题, 至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历久弥新。因此,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现实来了解历史。即把学生从“生活的世界”带入历史的风景中, 从学生“生活的世界”中设置情境。让学生将现实与历史相联系, 在现实中谈历史, 在体验中寻规律。[4]

如国共两党关系问题, 教师可先引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访问, 拜谒黄帝陵、南京中山陵, 北大演讲以及与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会谈, 从而实现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余年来的首次握手等事件, 分析国共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对未来的期许。谈完了两党现状和未来之后, 再把话题拉回来, 以提问的方式, 请学生先回顾国共两党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度合作和两次分裂。这样讲不仅由今及古、以古带今, 讲活了历史, 又贯通了现实, 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2 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2.2.1 互动式教学法——唤起学生主体和参与意识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都是“80”后, “他们的最大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 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 趋同意识很淡, 喜欢自主展示思想, 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 摸索新的思路”。[5]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状况,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舞台。

具体来说, 就是在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选取历史中比较有争议性的辩题, (如“李鸿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 让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地通过搜集材料, 掌握更丰富的历史知识, 形成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同时, 此举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他人合作等能力。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双丰收”。

2.2.2 情景模拟法——再现历史情景, 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

国外有种教学方法, 为让学生加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 通过再现当时的情景,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由于这种形式对学生的感官形成某种生动鲜活的刺激, 在头脑中易形成长久印象。[6]

因此, 可根据重大历史事件 (如八七会议、西安事变等) , 为学生设定典型的故事情境, 让其扮演相应角色, 以情景剧等形式, 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见解。这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 说出自己的想法, 加深对历史理论或事件的理解和领悟。这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法, 兼有启发式和创新教学的意义, 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地领悟、体验历史和现实, 逐步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除情景剧外, 还可以通过诗朗诵、歌曲演唱等方式还原历史场景。如讲红军长征时, 组织朗诵诗词《长征》;在讲抗日战争时, 朗诵《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重现抗战激情。

2.2.3 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视觉、听觉冲击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 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等特点。教学中, 可以将文字和图片、表格、音频、视频以及F la sh动漫等结合起来, 使其成为背景知识与有关的说明,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 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实效。

比如, 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观看一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宗旨, 震撼人们心灵的纪录片和专题片, 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 来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理解。如《走近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东京审判》、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等。这些音像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深学生的印象。

因此, 高质实效地开设《纲要》课程, 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增强观察政治与社会的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纲要》课教师, 应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去从事该课程的教学, 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历史素养, 提高讲课艺术的同时, 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努力使《纲要》课“成为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并能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7]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新开设的高校政治理论课, 承担着从历史教育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要上好这门课, 一是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实效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1]李国强, 金源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负面情绪引导[J].世纪桥, 2008, 133 (1) :121-123.

[2]宋建设.“两课”教学改革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为个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2) :99-100.

[3]王同起.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年第6期.

[4]范晓霞.容历史于现实中[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 2006, 年第3卷第2期.

[5]田豆豆.面对80后思想政治课怎么上[N].人民日报, 2007年1月10日第十版.

[6]转引自史桂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8年第3期.

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爱国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100-03

一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在紧紧围绕“三个选择”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运用相关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1]引导大学生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以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

从国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看,课堂教学理应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只要抓准了一门好的“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就能在系统性、规律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纲要”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独立与民主而英勇抗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鸦片战争历史中林则徐禁烟之举;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中向日本吉野号撞击,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辛亥革命历史中孙中山为救国奋斗终身,等等。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分析,抓住关键点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做适当的引导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三是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以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的写作,特别鼓励学生以各种课外实践方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或教育活动。在把握好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在互动教学中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重要保证。所以“纲要”课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方,首先要积极采纳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技巧以有效组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前提。所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各种形式的互动,而且大学生理应具备一种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换角色,以平等的姿态互相交流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在课堂上用各种历史资料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观点。而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讨论、演讲、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都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灵活手段。

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时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所以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为教材,以史为据,引发当今大学生思考爱国主义相关话题。如今天的禁毒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相联系;特别是我国与日本的微妙关系与历史上日本侵华战争相联系等。“纲要”课的教师中尤其要注重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中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纲要”课的教学场所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纲要”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延伸。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合理安排课时让大学生到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实际结合中深入理解和领会近现代史内容。一是选择革命遗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二是选择历史人物居住遗址或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等进行历史人物教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尽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校园文化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补充,大力塑造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当今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在学校中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故事会、“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近现代史知识抢答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验证“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又是大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能使大学生自主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学全过程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纲要”课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相贯通,贯穿着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它又是从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及其科学性的一种阐释和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的“纲要”课教学,使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培养目标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这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也是增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政治意识”,加强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作为主要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一核心精神也应成为“纲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为此,“纲要”不重在对个别问题做过于细致的史料挖掘和过于精深的研究,而是要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的介绍,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践来源及其基本观点,从而在全面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更理性地面对现在、展望未来。历史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现实价值,“对历史的沉思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2]。“纲要”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与现实相联系的必要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更增强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总结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教学任务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据此,“纲要”不应停留在讲授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的简单层面,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纲要”课不单纯是历史课程,它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把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本门课程应立足于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轨迹的叙述和历史规律的探寻,帮助学生了解一百多年来在中国从衰弱走向振兴的历史过程中,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程中,一代代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和成功、放弃和选择,从而真正懂得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积极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纲要”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观念,懂得科学发展观要求达到的是统筹兼顾的总体发展。在近现代中国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整体发展观念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纲要”课应侧重从历史史实、经验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加深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内容和含义的理解,自觉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等问题。在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对理想、现实、责任、地位等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纲要”课应注意通过对典型人物不同人生的深层剖析,使学生从中吸取对他们成长有益的经验,形成关于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观念。

三 将实现“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寻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历史。因而,“纲要”课教学应将十八大报告和实现“中国梦”的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伟大梦想。

为此,在“纲要”课关于“中国梦”的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十八大报告中在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的有关论述,即:其一,指明“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其二,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三,结尾部分提出两个“不可逆转”:“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自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节节溃败。虎门销烟本应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却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借口。后来兴起的洋务运动,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号,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却以失败而告终,宣告了大清王朝寻求强国梦想的终结。戊戌变法试图效法明治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手段而建立君主立宪制,终因力量单薄而付出了血的代价。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然而结果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 “民主和共和”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实现。所有这些探索表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异常艰难。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前人奋斗的经验教训,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人从创办报刊、追寻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迈开了追逐“中国梦”的步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高举民主与科学之旗,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星星之火,为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思想选择。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从宣扬“民众的大联合”到主张“激烈的社会主义”政策,思想上不断成熟,也是不断探寻真理的体现;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远赴海外,勤工俭学,从而走向马克思主义,亦是不断探寻真理的表现。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行为上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依稀看见他们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实践中逐渐推进“中国梦”的。自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起,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动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率先系统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了广大青年学子;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始终扎根于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完成这些历史使命,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靠的是“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坚持“实干兴邦”,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逐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回顾先辈们追逐“中国梦”的足迹,能够从中获取有意义的启示和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忠贞不渝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其次,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创造辉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再次,要有有志的中坚力量——青年。青年,是未来事业的继承人,也是实现“中国梦”并持续推进“中国梦”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所追逐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责任敢担当的青年来传承。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雪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2]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上一篇:美的中央空调供货报价下一篇:课改推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