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思考(精选8篇)
1.关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思考 篇一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摘要]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文化艺术形式,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电影片名的翻译受着文化差异的影响,就电影翻译中如何更好地再现原片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效果,以求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让人们欣赏到优秀的外文影片。
[关键词] 电影片名 中西文化差异
翻译技巧
电影作为一种世界性、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大量英文影片的引进, 电影翻译也备受关注。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目的语文化环境下, 如何翻译出让观众认同并接受的电影篇名, 是翻译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一、电影是文化艺术的载体,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 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在不同地域和时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尽可能地正确把握源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适时地进行选择和适应,以求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 与其说它是语言的翻译, 不如说是文化的翻译。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但要知道词语本身的字面意义, 还要弄清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事和对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寓意。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电影 “Red Shoes”(英国),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不能做出正确选择,最终走向悬崖的悲惨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却没有更深的寓意。后来这部英国影片又被译成《红菱艳》。译者把那双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出于污泥,却仍美丽动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浸入了女子血泪的三寸金莲。与《红舞鞋》相比,《红菱艳》这一片名更体现出了电影的意境美。再如,美国电影 “American Beauty”.大陆和香港都有自己各自的片名译文版本。大陆译作《美国美人》,香港译作《美国丽人》。而这两个简单的直译版本都很不贴切。根据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Beauty”是一种玫瑰花,花大叶长,呈紫红色。这种花美丽而神圣,象征着崇高而神圣的爱情。影片中,导演用联想的手法,用这种花用来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爱。因此台湾译本《美国心·玫瑰情》更加传意贴切。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活动,包含了复杂的感觉、心理、思维、情感等一 系列多样又统一的精神活动。审美作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审美情趣的差异。审美的差异决定了译者要深入把握源语电影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用目的语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原作的审美体验生动形象地传递于译入语的电影艺术观众。例如,在某些形象的审美上,汉文化也不同于英语文化的审美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芙蓉总是与美丽动人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李白就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这样的诗句来描绘美人杨贵妃。影片 “Bathing Beauty”译为“出水芙蓉”更自然贴切,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再如,“Blood and Sand”翻译成“碧血黄沙”,贴近汉民族的修饰与生动传神的审美需求,而英语的表达惯式则不使用修饰性的形容词。译名不仅充分展现了原名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还忠实了电影的内容。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方法及技巧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奈达提出的对等概念,金隄从三个方面对该概念进一步阐释: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关于效果概念,他指出,在明确了效果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后,需要强调它应该包括信息的全部作用,也就是接受者从中所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1998:18)。笔者认为,这进一步明确了严复“信、达、雅”标准的内容。效果概念是否全面掌握,实质就是翻译过程中是否真正以等效为目标。
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又要有良好的商业效应;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本国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和审美取向。翻译片名时,应在深入理解影片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借助适当翻译技巧与方法,谨慎措辞,言简意赅,传情达意,形神兼备。片名的翻译通常有以下几种技巧与方法:
3.1.直译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在不违背电影原文思想内容,又能以生动、形象的译入语再现片名。例如: “Basic Instinct” 译作《本能》;”Superman”《超人》; “Spider-man”《蜘蛛侠》;“Tess”《苔丝》; “Rain Man”《雨人》; “God Father”《教父》; “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但这种形式与内容都可直接对应的作品较少。因而要在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等方面都达到对等,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3.2.意译法
所谓意译,简言之为“神似而形不似”的翻译,但并非偏离原作的含义。意译与直译的区别集中体现在表达形式这一层面上。现实中很多片名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Midnight Cowboy”中的cowboy本意为“牛仔”,是美国特有文化,与汉文化中的“牛郎”并无关系,但作为折衷,《午夜牛郎》似可接受。还有 “Cash Mccall”翻译为《商海情深》; “Gone with the Wind”《飘》; “Ghost” 《人鬼情未了》; “The Piano”《钢琴课》; “Cats & Dogs” 《猫狗大战》; “Seven” 《七宗罪》;再如“Top Gun”是美国海军空战部队学校的一般叫法。影片描述了机师彼得刻苦训练、经过种种磨难最终成功的故事。若译为《高枪》可能会使观众误以为是枪战片,而非励志电影,现译为《壮志凌云》使观众对影片的题材及风格一目了然。同时,“凌云”二字也充分体现出原名 “top” 的方位概念。
3.3.音译法
很多电影片名本身常为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在不引起译入语文化的曲解时,可直接将其音译。如: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Romeo and Juliet”《罗密噢与朱丽特》 “Rocky”《洛基》; “Jane Eyre”《简爱》;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等。但事实表明,纯音译的例子很少,因为表示片名的人名、地名多为国内观众所不熟悉的。由此应考虑音译加意译这一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 “Patton”《巴顿将军》;
“King Kong”《金刚》;“Forrest Grump”《阿甘正传》等。
四、结束语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的活动。由于源语和译语的不同特色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把片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语言和民族文化差异,同时要求译者具有对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加之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文化特色, 尽可能翻译出理想的电影片名,以供人们欣赏。
参考文献
1.肖陆锦.英语影片名汉译技法探讨[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 5.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6.何跃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新问题和策略[J.中国翻译,1997(4).
2.关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思考 篇二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加深,大量英文电影作为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被引进中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一部好的电影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富有哲理的对话、演员的精湛演技和绚丽多彩的画面,还应具备一个回味无穷、寓意深刻的片名。片名,如同书名,是电影的商标,看似简单却是作者颇费神思的产物,寥寥数词凝聚着整个作品的精髓。据了解,在电影产出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英美发达国家的制片人们往往在电影的片名上花大功夫,一个名称可能在全部拍摄过程结束后还未定下来或者一再更改,可见一个好的名称对一部电影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众多的影视广告海报上,片名都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它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因此,在引进国外大片,或者向国外推荐中国影片时,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成了整个影片翻译过程的关键环节。片名的翻译也日益就引起了翻译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二、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电影片名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而成的,是对电影作品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等,但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仍然同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样,一方面翻译者自身应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根据影片的内容,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以及翻译的可接受性,使其翻译既能传递影片的信息,同时又富有美感。“一名之立,旬月踯躅”,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片名翻译,精雕细凿,才能有脍炙人口的经典佳译。另一方面,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还应有一定的翻译策略为指导。近年来,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界备受关注的争论焦点之一。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无疑会使用到这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在1995年由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 (L.Venuti) 正式命名的,但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都有形或无形地指导着我们的翻译实践。早在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就指出,“只有两种翻译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三、归化策略指导下的片名意译
在翻译方法上,归化具有恪守本族语言的特点。译文以译语、译语文化或者译语读者为归宿,用译语中的富含文化色彩和精神实质的表达方式来代替源语中因地域、历史、风俗、文化的差异而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纽马克认为归化是“最自然的翻译形式,是将源语文化转变为目的语文化,进而重写文本” (Newmark, 1988:46) ,在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归化策略所指导的翻译方法主要体现为意译法。
埃文在其《翻译与情操》中写到:“译者不仅要译出眼泪,而且要译出悲哀;不仅要译出笑声,而且要译出快乐;不仅要译出拍案而起,而且要译出义愤填膺;不仅要译出效命疆场,而且要译出赤胆忠心———不仅要译出有形之事物,而且要译出无形之情操。”因此,采取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不应拘泥于原名的形式,要尽力化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用富含译语文化特色的词来表达英文电影的丰富内涵,增强其可接受性和审美性。
如1939年公映的美国影片“Gone with the Wind”有多种译名,有的直译为《随风而逝》,有的意译为《乱世佳人》和《飘》。三种译名各有千秋,但意译片名《飘》更显绝妙。“飘”字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使中国观众产生美妙的幻想,“飘缥渺渺”的含蓄美呼之欲出。“飘”字也概括出影片的灵魂,观众的思绪随乱世中人们的命运而飘,随古老的南方文明而飘,随复杂的情感波折而飘,随外柔内刚的女主人公斯佳丽的成长与拼搏而飘。残酷的战争让一切美的东西随风逝去,“飘”字留给观众无尽的遐想,一个字足以显示中文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又如:Twins《龙兄鼠弟》译名中加上了“龙”和“鼠”,用比喻的手法把两兄弟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You’ve Got Mail译为《网络奇缘》,无疑给影片赋予了浪漫主义的色调。在女主人公号称“美国甜姐”的梅格瑞恩灿烂如同阳光般的笑容里,观众们记住了这部电影,同时也有理由相信所谓爱情童话本来就应该在男女主角幸福的婚礼里结束的。如果将这部影片译为《有你的邮件》或《你有了邮件》等,那将极大地损害原名给人们带来的想象力。这样的例子还很多:The Wizard of Oz (《绿野仙踪》) ,Oz意为虚幻的、不可思议的奇异仙境。译名来自清朝李百川的长篇小说《绿野仙踪》,此书以写神仙异迹为主要线索,并涉及世风人情。译来十分贴切传神,套用可谓上佳。四字词组是人们长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积累,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修辞效果,富含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如: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根据片名运用的中国成语来译,富有中国的传统寓味。Night to Remember(《冰海沉船》)和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等都是根据片中内容所译,不失为意译电影片名的典范。
三、异化策略指导下的片名直译
异化 (foreignizing method) 则是指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近作者,译文以源语、源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具有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吸纳源语表达方式的语言特点,异化翻译策略是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异化是主张最大限度地在目的语中保留源语表达式的翻译方法,是一种接近于直译的方法。针对电影片名而言,异化的翻译不仅可以保留原片名的原汁原味,还能让观众充满好奇地去了解电影里的异域文化。
美国影片Sound of Music (1965) 最初译为“仙乐飘飘处处闻”或“真善美”,就不如后来按字面直译为《音乐之声》简明朴实,直入主题,更为平民化、口语化,此片也有首脍炙人口的插曲贯穿始终并引领剧情向前发展,《音乐之声》已成为代表简朴美的上乘佳作。采用直译的篇名还有很多如:Pearl Harbor(《珍珠港》),Water world(《水世界》),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Six Days Seven Nights(《六天七夜》),True Lies(《真实的谎言》),Love Story(《爱情故事》),Scent of Women(《女人香》),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the Princess Diaries(《公主日记》),Taxi Driver(《的士司机》),the God Father(《教父》),The Jazz Singer(《爵士歌手》),Rain Man(《雨人》),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等。
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音译也可归为直译的一个方面,是将源语的语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语音形式的方法。影片Casablanca (1942) 音译为《卡萨布兰卡》,虽然一般的中国观众并不清楚片名代表的具体含义,但它给人以新鲜感,具有浓郁的“洋化”气息。音译的篇名还包括一些经典名著如:Jane Eyre(《简爱》),Hamlet(《哈姆雷特》),Macbeth(《麦克白》),Harry Potter(《哈里·波特》),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四、结语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无论是采用直译方法让中国观众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最大限度地传达原片名信息,增添意境美,还是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具有译语文化特色并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
归化与异化这两种基本翻译策略直接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来达到通过电影片名和影片内容反映不同地域的不同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埃文.翻译与情操[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3]张廷波.浅谈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J].江汉大学学报, 2002, 2.
3.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三
关键词:电影片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79-01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电影是一个重要渠道。成功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不仅充分展示出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而且影响电影传播环节,成为创造票房的关键因素。在电影片名翻译时,译者不应盲目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审美目的等量体裁衣,灵活处理。
一、电影是文化艺术的载体,文化差异影响电影片名翻译
因环境和背景的影响,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和时空有着特定的表现形式。因此,在片名的翻译时,不仅需要语言的精炼,同时还需要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使其表达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向观众传递特有的、易于理解的文化信息和意向,体现其特有的文化导向作用。
根据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同一事物在有文化内涵方面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如英国著名电影“Red Shoes”,讲述了嗜舞如命的芭蕾舞女演员佩吉在爱情与事业双重压力下,矛盾而无法抉择,最终走向悬崖来摆脱所有烦恼的悲剧故事。《红舞鞋》正确译出了英文释义,但没有根据中国文化的背景使其寓意更加深刻。随后,有人将其译译为《红菱艳》,颇具中国文化特点色彩,用出于污泥而不染,象征爱情纯洁的红菱代替那双红舞鞋,使其更有寓意美,更容易让中国观众接受。再如电影 “Pretty Woman”(美国),初期以《漂亮女人》作为片名,单单从片名来看,无法向观众表达出女主人公的身份特征,而译名《风月俏佳人》将一个深陷风月场的漂亮女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综上所述,片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非常有利。
审美作为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集心理感觉、思维活动、特质情感等于一体,具有复杂多样又具体统一的特点。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审美观。诸如,电影“Waterloo Bridge”,若直译则为《滑铁卢桥》,实在毫无趣味可言。实际上影片是一部烂漫而凄惨的爱情故事,如果将片名译为《魂断蓝桥》就相当贴切,同时还可以获得巨大的审美价值。再如“Blood and Sand”, 摒弃英文的表达不加注形容词来修饰性的习惯,将其译为“碧血黄沙”,更加符合中华民族在审美情趣上传神生动的要求。由此可见,电影名字的译文,不仅要在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充分展现了原名的涵义,还要在影片的内容表达上对应。
二、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忠实于原片的思想内容,又要符合本国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和审美取向;既要体现独特的文化内涵,又要有良好的艺术价值和商业效应。因此翻译片名时,译者应在充分理解影片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借助适当的翻译技巧,言简意赅,形神兼备。片名的翻译通常有以下几种技巧与方法:
(一)直译法
在片名翻译中,直译是最常见的方法,即逐字一对一的翻译,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二者达到完美统一。许多影片名直译过来后,中英文几乎可以达到字字对应的重合度。例如:“Pride and Prejudice” 译作《傲慢与偏见》;”Superman”《超人》; “Spider-man”《蜘蛛侠》;“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 “God Father”《教父》;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二)意译法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有的片名用直译很难反映影片内容,无法在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的对等时,就需要运用意译,这就是常说的“神似而形不似”。“Midnight Cowboy”中的“cowboy”,意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中极富冒险和吃苦精神的的先锋--牛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牛郎并无关系,但作为折衷,中国观众似可接受《午夜牛郎》。还有“ Gone withthe Wind”《飘》;“Hamlet”《王子复仇记》“Home Alone”《小鬼当家》;“Seven” 《七宗罪》。“Ghost”,片名若译为鬼,观众会误以为是一部鬼魂片。影片讲述了银行职员萨姆因遭受歹徒抢劫而不幸中弹身亡,变成鬼魂保护其未婚妻莫莉的故事,实际上是一部凄美的爱情片。而影片译为《人鬼情未了》,影片的题材和风格就非常贴切、真实地反映出来,使观众一目了然。
(三)音译法
很多电影片名本身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著名的历史事件时,一般采用这种方式来翻译。如:“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特》;“Harry Potter”《哈利·波特》;“Chicago”《芝加哥》等。
(四)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的结合
使用不同翻译方法,最终都是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殊途同归。因此,在翻译时并不是只使用一种翻译方法,而是多种翻译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果要表示的片名为国内观众所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时,应考虑音译和意译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King Kong”《金刚》;“Patton”《巴顿将军》;“Forrest Grump”《阿甘正传》等。音译和直译相结合,如:“The Legend of Zorrn”《佐罗传奇》。如果采用直译,译文在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等方面无法与原文达到对等时,应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如:如动画片“Shrek”,译成《怪物史莱克》肯定比《史莱克》更加生动活泼,传神地表达出影片的内容。
三、结束语
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作为一部翻译片,片名显得尤为重要。片名翻译不仅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也要求译者拥有丰富的中西文化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片名翻译不是机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在充分分析影片内容、文体风格的基础上灵活处理,采用音译、意译、直译以及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尽量保留原片的文化内涵,尽可能翻译出理想的电影片名,激发人们的观影欲望。
参考文献:
[1]肖陆锦.英语影片名汉译技法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李红霞.英语教学中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J].甘肃科技纵横,2006
[3]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
[4]何跃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新问题和策略[J].中国翻译,1997(4)
4.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 篇四
摘要: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尤其是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性,因为电影片名的翻译直接关系到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推广,而电影片名翻译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并进一步指出,目的论强调目的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并不是说要抛弃原电影,而进行随意翻译。还讨论了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并指出了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和策略
一、引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在初创阶段就有了“走出去”的意识,许多电影都配有英文字幕,《渔光曲》还在前苏联获得大奖。但这种“走出去”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当代中国电影市场在海外所需创造的商业价值,所以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电影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接纳、欣赏和批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电影想要吸引观众,片名的翻译的确是重中之重。尝试在目的论指导下,进行电影片名翻译使我们具备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由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Vermeer)和诺德(Nord)等创立。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的目的来确定,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仲伟合,1991:45)
二、目的论遵循的原则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1.目的法则。它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2.连贯性法则。它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3.忠实性法则。它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忠实性法则从属于连贯性法则,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如果目的法则要求原文和译文功能不同,忠实性法则就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不需要通畅,那么连贯性法则就不再适用。目的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源语地位的降低,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也对翻译实践(尤其对电影片名翻译这种目的性较强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三、中文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现状
研究数据显示,超过三成的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不了解。2011年2月22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在北京公布的201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目前在国际上传播乏力、影响非常有限。这也是国内首次面向外国观众进行的关于中国电影的调研。调研共发放问卷1450份,有效回收1308份,覆盖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由此深入了解了中国电影文化和价值观在国际传播的现实状况。而作为软实力重要象征的电影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所以电影翻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目的论在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从目的论角度来看,翻译的目的是要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电影片名翻译要实现的预期功能正是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再现原片名在源语言文化中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即突出影片内容,揭示影片主题,从而更好地向观众传达影片信息,给他们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争取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影片在海外市场取得商业成功,以达到影片制作商的目的。这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首要原则,也是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目的。当然,推广中国电影不仅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通过电影这个媒体传递到国际上去,不仅让不了解中国的西方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还可以让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话语权拥有一席之地。
另外,目的论使译者主体性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得以更充分地发挥,即目的论从译者的角度来阐释翻译活动,赋予译者更大的自主权。译者可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调整具体的翻译方法,灵活处理原文。查明建和田雨为“译者主体性”作了以下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体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查明建、田雨,2003:19~24)Vermeer认为“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为特定的接受者进行翻译”(Vermeer,1987:25~33)。因此,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在电影片名翻译这样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在电影片名翻译时,译者应对目标读者做出估量,以受众为中心,从市场效应角度着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及目的语国家观众的审美习惯的表达方式,使其作品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商业价值。
五、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及策略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目的,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与策略。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是更好地吸引观众,所以任何一种能达到此目的的翻译方法都可以被采纳,这就使得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趋于多样化。
(一)直译
直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按照片名的字面意思可以直接翻译。如:《卧虎藏龙》的英文名是“Coun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这里采用直译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即“龙”在中国的象征。
(二)意译
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内容,但可以不拘泥原文的形式。在直译和意译的选择上应遵循这样的原则:能直译时便直译,不能直译时用意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意译作为直译的补充。如:《非诚勿扰》可译为“If you are the one”;《侠肝义胆》可译为“Alone in the Dark”;《南京!南京!》可译为“The city of Life and Death”,用“life”和“death”两个对立意象的冲突来表现影片中的复杂情感,不仅表达到位,而且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音译
音译是用一种语言读写出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组的发音的翻译方法。这是电影片名最简单、最方便的翻译方法。如:《红高粱》就是纯粹的音译,即“Hong Gao Liang”,这样的翻译更好地向欧美观众输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获得了影片在海外的成功。
六、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电影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电影要想吸引外国观众,片名的翻译是重中之重。根据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的预期目的是要实现原名在目标语中的可接受性。译者应根据影片的思想内容,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以及翻译的目的,根据原电影片名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但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观众能理解其内涵,最大限度地实现译名的艺术特色及商业价值。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研究”[项目编号:12WLH48];湖南省教改项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项目编号:2005(280)];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办项目“文化翻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713330004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1,(3).[2]查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
19~24.[3]Vermeer.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2):25~33.[4]李延林.文化翻译学教程(修订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
5.英文电影名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五
英文电影名翻译的文化因素
学号:200877250322 姓名:付慧婷
Bibliography
6.关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思考 篇六
【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片名的特点,分析了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归纳总结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 电影片名翻译 翻译策略 翻译技巧
一、前言
电影片名不仅是电影凸显主题,向观众传递影片中心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具有特定的商业目标,保证票房收入,宣传、推广电影的一种商业名片。因此,它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两种特性,而通过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要实现其艺术价值,更要实现其商品价值。好的电影片名对电影而言,是点睛之笔,甚至比电影海报或广告宣传更为有效,能够快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票房的收入,是一种强有力的商业宣传手段。
二、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一般有三种特点,从语言层面上分析,电影片名首先要简洁凝练。它就像是透视电影的眼睛,对电影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反之,若是用比较长的句子作为电影片名,观众往往记不住,也丧失了其推广宣传的功能。其次,电影片名要通俗易懂。电影若要迎合这个观众群体的口味,必须要让这些千差万别的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因此,电影片名要避免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尽可能地通俗一些、大众一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最后,电影片名要生动优美。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买票观影,就要使电影片名既生动又优美。生动又富于美感的电影片名具有强烈的票房感召力,让人一看到电影片名就立刻产生买票入场的欲望。
三、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之一,即忠实原则,我们首先考虑对电影片名采用直译的方法。忠实原则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体现原文的风貌,而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以决定译文对原文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直译法恰恰就符合这一原则。有些电影片名其实就来源于影片的故事内容、情节或主人公,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片名,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既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又能够与源语形式保持一致,同时也易于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如:E.T.《E.T.外星人》;Empire《帝国大厦》Duck Soup《鸭羹》;The Tempest《暴风雨》;North by Northwest《西北偏北》;Rules of the Game《游戏规则》;Rear Window《后窗》等。
2.意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目的法则,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译文可以灵活地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在处理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电影片名时,如果直译法不能准确地传递影片信息,译者往往倾向于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法在使用时还需要综合分析影片的类型、主题、风格以及故事情节等因素。译者在运用意译法翻译电影片名时,可以不拘泥于源语片名的形式,仅部分保留或者完全摆脱源语片名的内容,结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片名的文化内涵,实现译名的信息功能。类似的例子如下:Suspicion《深闺疑云》;Sleep《沉睡》;The Player 《幕后玩家》;Family Plot 《大巧局》;Singin’ in the Rain《雨中曲》;Vertigo《迷魂记》;High Anxiety《紧张大师》;Haunted Castle《古堡惊魂》;Haunted Hotel《鬼店》;The Band Wagon《龙国香车》等。
3.音译法。利用人名或地名命名也是电影片名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说,作为片名的专有名词对目的语观众而言也并不陌生,因此,在不影响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基础上,译者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这也遵循了目的论所强调的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最佳处理方案的原则。通过对片名的音译,不仅可以保留源语片名的韵律,还能使电影译名呈现出一种异域风情。如:Young Mr Lincoln 《青年林肯》;Last Year at Marienbad《去年在马里昂巴德》;Nanook of the North《北方的纳努克》;Avatar 《阿凡达》;Battleship Potemkin《战舰波将金号》;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Carrie《魔女嘉莉》等。
4.重命名。在对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有些译名并不是译者直译、音译或意译出的,而是将其重新命名,使得电影原名与译名的意思完全不同,这种翻译现象在处理名称翻译时非常常见,因此,我们也应当把它作为一种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一般来说,重命名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在源语片名直译后信息表达不充分的前提下,通过概括影片内容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依此法重命的影片译名不仅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影片的内容,而且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如:Way Down East《赖婚》;Goodfellas《盗亦有道》;Carrie《凶灵》;等;另一种模式就是通过分析英汉两种文化的相似点,通过文化类属移植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因其文化属性相似,故重命名的译名与原名的风格和功能基本可以保持一致。如: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Touch of Evil 《历劫佳人》等。总之,重命名不同于意译法,意译一般是译出源语片名的隐含之意,而重命名则会采用源语片名完全无关的另类说法。
总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在充分了解电影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审美功能和广告功能,最终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7.关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思考 篇七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方式, 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事业中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被介绍到中国, 其中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英语电影更是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关注。观众接触一部电影往往从它的名字开始, 因此, 在介绍、译制国外电影时, 翻译好电影片名很重要。一部电影的片名翻译得成功, 不仅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 还有助于电影的推广和长期流传, 从而推动电影事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近年来, 有关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在国内渐热, 但多数相关研究局限在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技巧对现有的译名进行解释和验证。毋庸讳言, 这与其说是研究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不如说是用电影片名的文本来验证上述翻译技巧的运用。电影片名是一种特殊的文本体裁, 有其特定的交际目的。根据“功能对等”的和“目的论”的翻译思想, 需要研究英语电影片名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在此基础上按照遵照翻译的基本原则, 尽可能地使电影片名的英汉版本在功能上对等。换言之, 仅说明直译、意译等翻译技巧可以用于片名翻译是不够的, 还需要探讨如何使用这些翻译技巧, 以及这样做的依据。
2. 功能对等和目的论
2.1“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1964年, “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 即“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1986年,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翻译原则, 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提出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 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等, 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 奈达提出了翻译中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他认为“最高对等”, 即完全意义上的对等, 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低于“最低对等”标准, 则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不可接受。这个理论进一步解释了对等的灵活性 (郭建中, 2000) 。
功能对等不是数学意义上完全的等同, 而是一种交际对等。“功能对等”理论都是以“翻译是一种交际的形式”为基础的, 如奈达所说, 翻译意味着交际, 而这一过程又取决于听或读到译文的接受者的接受程度 (Nida, 2001) 。可以说, 功能对等强调的是以接受者为中心。
2.2 翻译“目的论”
翻译的“目的论”, 又称为“功能目的论”, 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 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法则:目的法则, 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目的决定手段”;连贯法则, 即“篇内一致”法则, 指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背景及使用环境中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法则, 又称为“篇际一致”法则, 指原、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即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 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陶友兰, 2006) 。
在这三个原则中, 目的法则被视为第一准则, 其他两个法则都要遵从于它, 当发生矛盾时, 优先实现目的法则。目的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概括为三种:“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某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论要求翻译的过程应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实现它的交际功能为标准,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起的交际作用。可见, 译文的交际目的是指导翻译的主要原则 (Nord, 2001) 。
3. 电影片名的功能——对电影的分类
根据“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翻译思想, 电影片名这个翻译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译名和原文译名在功能上的“对等”。按照目的论的最高法则——“目的法则”, 翻译英文电影片名, 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 (功能) 和读者的要求来决定自己的翻译行为。而“忠实法则”和“功能对等”则要求这种预期目的必须和电影片名的原文相一致,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研究电影片名的目的和功能。
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特殊体裁的文本, 有其特定的交际目的。但这种交际目的不是一概而论的, 不同类型的电影的片名所体现的功能并不尽相同。因此, 对电影进行分类尤为重要。
电影的分类标准很多, 本文为探讨片名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而研究其功能, 仅采取其中的一种。根据制作人的目的和电影属性, 电影可大致分为商业片、文艺片和纪录片 (周光, 2001)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 (2008电子版) 的定义, 商业片是相对艺术片和纪实片而言的, 指的是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商业片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 比如说当红明星、知名度高的导演、复杂的特效、大的投资、大规模的宣传、全球同步上映等营销手段。一般来说, 美国好莱坞大片、流行的假期档和假日档的电影多是商业片;文艺片, 一般专门针对商业片而言。相对来说, 文艺片的艺术元素更多一些, 它通过导演的艺术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 使观众深刻地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达到影片拍摄的最终目的。文艺片重社会伦理、人类情感及主题正确, 票房收入不是其最高目的;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以展现真实为本质, 其目的是用真实引发人们的思考。英国Discovery频道制作的科普影片, 大多属于纪录片。
虽然几乎所有的电影片名都要体现信息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都在体现电影的内容, 以令观众信服。但也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的电影的制作目的各异, 亦即其交际目的不同, 其相应的片名也因此而有不同的“使命”。对于商业片来说, 其片名主要体现商业功能, 制作人期待它能引人注目、唤起兴趣、激发欲望、敦促观看 (购买) , 最终达到获得高票房收入的目的, 而不一定体现电影的内容, 如2008年4月在英国上映的喜剧Three and Out, 就使用了英国传统赌博规则的术语来引起观众的兴趣。而文艺片的片名则更多体现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 以达到“艺术感”的目的, 如美国2007年上映的文艺片Snow Angels和2008年上映的Fireflies in the Garden, 前者在片名中用美丽凄凉的意象体现了人错综复杂而无奈的生活, 后者则用宁静的意象表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结。又如著名的文艺片Butterfly Effect的片名则体现了影片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性。纪录片具有真实性和科教的性质, 其片名则主要体现信息功能和文化功能, 如Discovery频道制作的Earth-quake, Air Crashes in History等。
诚然, 电影的任何分类都不可能严格到非此即彼, 片名的功能和目的有时存在交叉模糊的现象。并且,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 上述各原则在各类型电影中均有所体现, 只是侧重点不同。但从这种分类方法, 我们仍可以清楚地看到, 不同类型的电影的片名在行使着不同的“主要功能”, 亦即体现了导演的不同目的。这对于指导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4.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
功能目的论是从译文的交际目的出发的, 它主要强调译文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策略。既然英文电影片名因电影类型不同而体现不同的功能和目的,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电影使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根据目的论的思想,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版本也要体现上述四个功能,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体现“信息价值”、“商业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原则, 更要根据电影类型的不同给各原则分配不同的权重。翻译商业片的片名主要考虑其商业目的, 以尽可能达到功能对等;文艺片的译名侧重其体现“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纪录片则侧重于表现其信息功能。具体到翻译策略和技巧, 无外是直译、意译、音译和混合译等方法,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这些翻译方法实现电影片名英汉版本的功能对等。
纪录片的制作基于真实的现象和时间, 主要目的是教育和引发对内容的思考, 其片名的功能是教育宣传, 如前面的例子:英国Discovery频道出品的Earthquake和Air Crash in History, 内容平时, 交际目的较为单一, 在翻译时采用直译的方式就可以达到功能对等, 实现汉语片名的交际目的, 这两个例子可以译为“地震”和“历史上和空难”。当片名含有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时, 只要采用音译和直译音译相结合的手法就可以解决。如, New York Subway译为“纽约地铁”。
文艺片通过精心制作的艺术手法或剧情安排表现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导演往往赋予英文片名以美学价值, 这时, 在汉译过程中, 只要采用直译法就可以达到汉语片名的交际目的, 如上一节的例子Snow Angels译为“雪天使”, Fireflies in the Garden译为“花园中的萤火虫”, 再如讲述父爱和老人心理危机的经典文艺片On Golden Pond译为“金色池塘”都是成功的例子。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需要根据语境甄选适当的汉字, 充分利用汉语的表现力。
文艺片的片名还被赋予“文化价值”, 在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时, 就有可能遇到英汉文化的认知缺失和障碍, 这时, 直译就不足以解决问题, 从而可以通过增词、减词、转译等技巧采取意译或直意译结合的手法, 如著名导演David Fincher于1995年推出的Seven, 通过一个连环杀手自认为代替上帝执行惩戒的职能, 主题涉及宗教、生命、心理和犯罪等, 若直译为“七”很难表现出其中情节和主人公行为的宗教价值, 译为《七宗罪》则能引起读者恰当的心理和文化联想, 和原片名Seven在功能上对等, 达到电影片名的目的。
如前所说, 商业电影片名的主要目的是引人注目、唤起兴趣、激发观看的欲望, 为达到此目的, 往往需要在片名中制造悬念, 渲染气氛, 甚至不惜制造噱头来吸引观众, 这时往往采取意译的方法, 充分利用汉语的表达优势, 达到片名商业宣传的功能, 如电影The English Patient, 讲述的是一段突破道德世俗的爱情故事。因改变自同名畅销小说, 对于美国观众, 英文片名很有吸引力。1996年介绍到中国时, 直译为“英国病人”, 没有吸引中国观众, 制作方后来改译为“别问我是谁”。为实现片名的商业价值, 电影片名的汉译过程中也会加入引起观众心理认同的因素, 如爱情、悲剧、伦理等, 这种情况也往往采取意译的策略, 如同一部电影The English Patient在台湾译为“乱世情天”, 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当忠实法则和目的法则相冲突时, 优先考虑后者, 本部电影的“目的”当然是商业目的。
赋予片名美学功能也是实现翻译商业片名目的的一种方式, 电影The Stalking Moon本是一个剧情十分简单的追踪寻仇的故事, 导演Robert Mulligan过于追求过分着重惊险悬疑的气氛营造, 对于剧情的充实和角色内心世界的刻画相对地就显得简单而浮泛, 是典型的短期商业片, 但充满沧桑凄美的译名“月落大地”则让这部电影在无数中国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这种简单追求商业目的的翻译方式和功能对等的思想有较大的分歧。
当然, 有时很难区分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界限, 对于不能“一刀切”的现象, 则在其电影内容和制作背景的基础上, 在各原则之间达到平衡。
需要提及的是,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还需要经过一个观众接受和筛选的过程。奈达认为, 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 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是“译文读者的反应”, 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进行对比 (Nida, 2004) 。如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为广大中国观众所喜爱, 最初的译名《刺激, 1995》, 中国观众因其深刻的“救赎”思想而排斥了其片面追求商业价值的译名, 改译为“肖申克的救赎”。
5. 结语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汉译片名, 不仅有利于观众欣赏英文电影, 更有助于电影事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译好英文电影的片名, 不仅要熟练掌握翻译技巧, 还要在研究电影内容、属性、制作目的和英汉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以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思想为指导, 合理运用翻译手段, 以达到汉语译名起到与英文片名相应的功能, 达到其表现目的, 并把汉译片名在第一时间发布, 形成合理、统一的译名, 有助于电影的推介。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方式,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好的电影片名不仅为影片锦上添花, 而且对电影的推广和促进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文章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现状, 研究了电影片名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在此基础上对电影分类, 阐述了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主要策略, 提出了翻译电影片名时要以功能翻译的思想——“功能对等”和“目的论”为指导, 遵循“信息原则”、“文化原则”、“美学原则”和“商业原则”, 并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在运用直译、音译、意译等翻译技巧处理电影片名的汉译工作时, 译者应有目的地考虑到上述原则和因素, 争取达到各要素的和谐统一, 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6.
[2]Nida, EugeneA.TowardaScience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74.
[3]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02-103.
[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65-67.
[5]陶友兰.翻译目的论关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 2006, (5) :33-40.
8.探秘电影片名的中文翻译 篇八
在翻译中, 译者往往有一种“美化”的倾向。翻译作为人类精神, 文化交流的一种完成, 目的性很强, 意义也是多面的。影片翻译如同篇章翻译一样, 应具有以下特点:1.能使观众理解原文信息, 即忠实原文。2.易于理解。3.形式前挡, 引人入胜。以下列出最常用的几种:
一、音译
通常情况下, 单一的使用音译得到的中文翻译, 没有实意, 有的甚至晦涩拗口, 令观众难以接受。但在某些情况下, 采用音译则具有简单明了, 所指明确的优点。通常当片名是固定的专有名词时, 采用这种译法。
例:1.片名为某一固定人名《Rocky》《洛基》影片以主人公名字命名, 翻译时, 尊重原文, 直接翻成“洛基”。
2. 片名为某一固定地名《Troy》《特洛伊》
特洛伊是古希腊殖民城市。在那里发生过著名的特洛伊战争, 举世闻名的特洛伊木马也是在这场战争中产生的。而该影片使观众一听便知道, 它就是以特洛伊战争为脚本演绎而来的。
二、直译
根据原片名的意思, 翻译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语。
意译能较好地体现原片名的初衷和希冀。有些片名本身就说明了电影的某些重要信息, 如影片的时代背景, 主人公的特点, 影片核心内容等。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 许多欧美的历史、文化, 包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等已逐渐被中国人熟悉。因此, 直接将片名翻译成中文, 就能起到很好的吸引观众的作用。
例如:《Pearl Harbor》《珍珠港》从片名便可获悉, 影片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为时代背景的。因此, 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观众便会迫不及待地走入电影院观看。
又如《rave Heart》《勇敢的心》观众从此片名中就可大致了解到该影片是描述某位具有大无畏精神的英雄人物的。
再如:《50First Dates》《初恋五十次》此片名也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其英文片名本身已经很有噱头, 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片名也很好的诠释了影片的主要情节, 因此在翻译时可以省去一番周折, 直接“搬上”其中文对应的翻译即可。
三、增译
这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翻译方法, 它可以弥补两种语言中的差距, 使译文语义更加清楚。它是在基本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稍加修饰。这样做的优点有:
1. 使得片名所指更具体, 帮助观众理解
例如:《Patton》《巴顿将军》单是一个“Patton”对于美国观众而言, 也许能很快联想到二战时期最为著名的美国将军巴顿。然而, 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 则云里雾里, 不知所指。加上“将军”一词, 大部分人就可以八九不离十猜到, 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军事传记片。
2. 增加影片的吸引力
例如:《the Apartment》《公寓春光》 (桃色公寓) 其英文片名如果直接译为汉语的话, 就是“公寓”, 非常简单朴实。但是相信如此翻译, 一定达不到“公寓春光”, “桃色公寓”这样的译名所达到的宣传效果。无论“春光”还是“桃色”都能在第一时间令观众“想入非非”, 从而对影片大致内容有一个预估。加上这两个词语在汉语中的朦胧, 暧昧的意味, 使得观众更加想一探究竟。制片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使得影片名称更加本土化, 方便观众记忆, 迎合目的国观众的文化
例如:《Forrest Gump》《阿甘正传》其英文片名仅仅是一个人名, 然而翻译却颇具中国特色。“正传”一词来自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 带有一种幽默感, 和影片的基调也比较符合。
四、减译
影片名翻译时除了常用增译法之外, 也常常采用减译法。减译通常有以下几点优点:
1. 使得片名更加符合汉语规范
例如:《My Fair Lady》《窈窕淑女》中文翻译并没有把“My”也译出来。因为英文片名并非要强调“My”, 而是在英语中, 不能直接说“Fair Lady”, 必须在这个名词性词组前加上冠词, 物主代词等等进行修饰。然而, 汉语中, “窈窕淑女”一词完全可以单独使用, 如加上“我的”, 似乎在特地强调, 这与原名初衷并不相符。
2. 强调重点
过长的片名很容易使得观众产生反感。因此, 在翻译时, 通过减译法可以使得重点更为凸显。例如:《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几乎已成为了不分国界, 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单是“白雪公主”一词, 观众便已经可以了解影片的内容了, 再添上七个小矮人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五、音义结合
音义结合即将“音译”和“意译”结合起来进行翻译。也就是说, 将英文片名中一部分或全部灵活选取“音译”或“意译”的适宜方法, 并加以结合使之成为适宜的片名。音义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原语的语音特点又巧妙地融入了目的语的文化特征, 使得译名既“洋气”又“中国”, 一举两得。
如:《King Kong》《金刚》如果把该片名译作“金康”“金空”等, 则成为了完全没有意义的音译名词。但是翻译成“金刚”, 就能迅速给中国观众留下一个威武勇猛的印象。因为, “金刚”为汉民族文化所特有的, 是佛的侍卫的名字。在中国人心目中, “金刚”力大无比, 武艺超群, 是无坚不摧的勇士的化身。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可以为电影加分不少。
以上翻译英文片名时最常用的方法的目的都是统一的, 即:使中文译名既有艺术性, 又有实用性。艺术性指的是: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 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 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而实用性指的是:将影片主题思想进行浓缩, 帮助读者了解影片、吸引观众、活跃和美化影片。影片片名的翻译是一项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不仅是简单的英汉翻译, 更是两种文化的移植。看似简单的几个词往往需要反复地推敲琢磨, 以期达到翻译的“信、达、雅”三标准。
摘要:许多具有优异票房成绩, 影响深远的电影, 不仅内容丰富, 寓意深刻, 同时也具有一个非常得体, 强吸引力的片名。这些片名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式,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英文电影名的中译过程中所常用的几种翻译方法, 并对其作用进行相关的举例说明
关键词:电影片名,中文翻译
参考文献
[1]《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许均等著译林出版社
[2]《影视翻译研究》朴哲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关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思考】推荐阅读:
英文电影台词翻译技巧10-12
中文地址如何翻译成英文?11-14
关于友谊的英文谚语06-25
关于学习的英文谚语06-27
关于奋斗的英文句子08-03
51关于地震的英文资料09-11
关于简爱的英文读书笔记09-23
关于圣诞节的英文11-04
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英文演讲08-18
关于聚会的英文邀请函范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