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2024-07-25

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精选11篇)

1.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篇一

摘要:

篮球文化与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发展和推广篮球文化,可以带动篮球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体育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篮球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为篮球文化的快速传播奠定基础。主要分析体育文化在当前体育产业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篮球文化和体育产业之间的联系。同时,分析篮球文化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推动篮球文化的传播等,以期给有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篮球文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体育运动

篮球产业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主要涉及精神文化,例如篮球方面的发展观。除此之外,还涉及到物质文化,主要是篮球设施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涉及行为文化,就是在篮球行为方面的发展。篮球在当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篮球文化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篮球文化内核可以带动很多经济产业的发展,其影响力非常大,下面就此深入进行分析。

一、系统对体育文化进行分析

1.对体育文化的具体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定,体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发生着变化,竞技型体育得到了一致认可,再加上俱乐部体制的出现,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体育文化商品就是进行商品交换时,该产品不仅仅是文化产品或劳动产品,而且是有关文化产品的相关服务,只有当这方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之后,才能达到对体育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这就是文化的劳动产品,或者是劳动的文化服务。例如对于篮球迷而言,其会购买自己喜爱的球星或球队的球服以及其他纪念品等,这就是一种劳动文化产品。但是对于观看一场篮球比赛而言,这是一种体育文化劳动服务。由此可见,商品经营和体育文化商品有直接的关系。下面主要以篮球为例进行分析,所有从事和篮球有关的文化产品,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其都是在发展体育文化产业。

2.分析体育产业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对于体育产业而言,为了提供给人们足够的同种类的产品,建立了一种经济型的活动,从事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综合内容都是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产业中主要包括体育类的服务和体育类的物品,由此可见,体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由其单独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必要的产业同步推动体育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而言,篮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也已经建设了很多规模非常大的体育服务专业型市场,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竞技、娱乐、健身、观赏需求,这些都推动了体育用品消费的增长。由此可见,体育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消费有直接的联系,再加上政府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倾斜,直接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篮球文化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推动篮球文化的传播。体育产业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核心内容还是体育运动,也是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保证篮球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提高其经济价值。篮球文化传播中篮球运动是主要的载体,最终目的是让篮球文化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于NBA都比较熟悉,虽然其是一场篮球比赛,但是对美国民众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在篮球比赛的基础上,还与相关的运动服有关,运动服还是一个球队形象的体现,篮球服饰不仅是一个球队的标志,也是经济的发展形式,也是运动精神的表现。

2.篮球文化促进体育产业经济不断发展。篮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篮球产品的需求,在体育产业中篮球产品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当篮球产品需求量增加后,可以有效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由于篮球不断深入人心,热爱篮球的人们对篮球产品的购买力会增加,进而推动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经济集聚时需要篮球文化的作用,当在体育产业中存在集聚效应之后,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正是篮球文化的不断传播,不断提高其影响力,才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二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以后的发展中,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和篮球文化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了保持这一发展力,可以建立一支球星队伍,在篮球赛场中,篮球球星是非常重要的砝码和品牌,同时也是一个球队的核心,球星在比赛过程中,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篮球文化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明星的作用不仅仅使得比赛变得更精彩,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巨大的号召力,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票房的保证,这就是球星效应。业内人士都清楚,对于NBA而言,其有严格的选秀制度,在调度球队积极性的同时,还能让比赛变得更具魅力,在传播篮球文化时也事半功倍。对于球星而言,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球技,还应该做伦理道德的典范,通过建立高道德、高品位的球星队伍,不仅可以提高篮球比赛的观赏性,还可以促进篮球文化的传播,带动当地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5]。篮球文化的渗透力非常强,例如在各大高校都开展了篮球训练班,通过篮球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其是一项团体运动,在练习、比赛过程中,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甚至有些班级可以建立一支篮球队,在比赛和日常练习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在不断学习中,各自的运球水平、投篮技术都得到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提高。学生的购买力很强,一个热爱篮球的学生还会将篮球文化带入到一个家庭,甚至是更大的范围,因此篮球文化的渗透就是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要大力发展篮球彩票事业,其是篮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中的资金进行集中,提高篮球比赛的上座率,进一步刺激篮球事业的发展。

3.体育文化经济、篮球文化和篮球运动的关系。对于篮球文化的定义而言,其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概念,例如在篮球影响不断加大后,在世界各个地区培养了很多篮球爱好者,这些人群在从事篮球运动中,针对篮球这一运动的特点,在练习、对抗和比赛中,不断地对战术、个人技术、规范等进行总结。同时在一定的历史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创新,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该文化不仅包括精神层面,同时也包括物质层面,它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篮球属于一种竞技性运动,尤其是现代篮球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树立社会地位和价值有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篮球文化属于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在进行篮球运动中参与和观察实现思维的方法。由于篮球文化的形态与体育产业有很重要的联系,对于篮球文化要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从外部特点分析,篮球文化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篮球是一种体验活动,对于篮球文化而言在世界各地也都存在,但是在不同文化下表现出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篮球竞赛的高质量播出能够实现赛事赞助、标志性的产品、球迷协会等相关产业的加入,这样就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篮球文化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发现二者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不断的发展中二者不能分割开。篮球竞技比赛的发展可以推动篮球文化的传播,而篮球文化的传播可以提高其影响力,扩大篮球产品的影响范围,从而增加篮球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由于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因而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可以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完善篮球竞技制度,包装篮球球星,开发篮球新产品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旭.浅析篮球文化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J].生产力研究,2015,(10):53-56.

[2]潘宏伟.浅谈体育产业经济的创新策略———以篮球文化为例[J].中国商论,2016,(16):142-143.

[3]张茜,黄滨.我国城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阜新建设篮球城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3,(1):96.

[4]蔡佳宏.自组织理论视角下晋江市群众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5]卓明川.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以东莞CBA联赛与广州亚运会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2.

2.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篇二

关键词:休闲体育,产业,经济

前 言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人们的体育意识逐渐增强,体育运动已经开始走入国民的日常生活,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随着发生变化,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的消费意识越来越浓,随之产生的休闲体育产业也空前繁荣,庞大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限的商机,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休闲体育产业的各种效应充分体现出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休闲体育产业的效应,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休闲体育,休闲体育产业地位作用及现状

1.1 概念界定

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完善自我为目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总称。休闲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完善自我为目的所提供的体育服务性行业。休闲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中介咨询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彩票业,体育旅游业。

1.2 休闲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2.1 休闲体育产业在体育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西方等经济发达国家,随着全球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体育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经济,表现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身娱乐项目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1) 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高,我国部分居民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已经具有享受休闲体育消费和服务的经济能力,如何提高休闲体育的消费,为人们提供更多更适合人们口味的休闲体育产品和所需服务,对于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2)满足社会对休闲体育产业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现代文明综合征”随着经济革命的发展更加肆虐,在美国,每年有 30多万人由于缺乏活动而提早失去生命。

(3)休闲体育产业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需求,而且可以对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2.2 休闲体育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将在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休闲生活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休闲体育的普及与体育消费的出现几乎同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将休闲体育看作是一种消费文化,一种时尚消费。休闲体育产品就变成了“象征物”和“符号物”,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而且还有象征交往、符号价值。体育消费过程不仅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过程,而且也是商品的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形成、运动、转换和消费的过程。换句话说,消费不但是物质生活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的过程。

1.3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需求也随着体育运动的生活化、市场化和商品化大幅度增长。我国体育产业长期以来,主要围绕竞技运动训练与比赛,实行“金字塔”型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由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征[2]。如今,我国的体育发展趋势从过去“举国体制”正逐步地过渡到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这对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推动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甚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够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发达国家休闲体育规模相比,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还不够大,属于“朝阳产业”,其经济的效应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3]。

2 休闲体育产业的经济特征分析

2.1 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

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是指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分离,体育服务产品与生产投入品的基本效用有“通过身体运动提高人的机能,心理水平,实现‘再生产’能力提升的服务产品”的效用,体现在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健身强体的需要,其使用价值和食、饮各种强身健体的补药有基本相同的功效[4]。休闲体育产品是难以储存的,只能边生产、边消费。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绝大多数是增进健康,以提高再生产能力,人们不可能通过看电视或录像代替自身的体育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2.2 满足人们高层次需求性

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有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每一层次又包含对同属一个需要层次的不同商品的需要。当收入有限而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时,人们自然会在满足基本需要后,在消费偏好的支配下,把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自身需要的更高层次的商品,也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的重点也会随着观念变化而向更高层次转移,从现代体育消费的层次来看,人们在体育产品方面的消费主要是满足高层次的需要。

2.3 休闲体育的替代弹性较大

若跑步机的价格较高,人们可以购买价格便宜的功率自行车替代跑步机;若高档健身房的消费价格抬高,人们可以到公共场所代替高档健身房。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消费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3 休闲体育产业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3.1 休闲体育的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3.1.1 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虽然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存在整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领域窄等困境,且以餐饮、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信息、保险、策划、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不发达。休闲体育虽然刚刚起步,但它是一项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有密切的依托性和关联性。因此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推动商业、制造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卫生等产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其他体育产业的发展[5]。

3.1.2 增加税收,提高财政实力

税收是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防、治安、公众投资、社会福利等“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社会正常、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体育休闲产业方面的税收主要来源于休闲体育劳务和休闲体育产品的提供者和享用者。

3.1.3 提供和扩大就业机会

就业率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在我国已被作为维持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一定的失业人员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首先体育休闲产业是以劳动密集为主的行业,与发展高新技术等行业相比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就业机会。最后,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间接为其他相关产业增加了就业机会。

3.1.4 休闲体育产业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提高人们的再生产能力

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文明病”随之而来,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国际体育界半个世纪的研究结果表明[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可以缓解焦虑,压抑等心理疾病,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工作实践中去,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3.2 经济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

3.2.1 经济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经济保障是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的前提。从我国的现状看[7],由于受经济水平、投资观念、决策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体育休闲业至今仍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从消费结构来说,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体育的投资和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

3.2.2 我国经济水平制约体育休闲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缺少活力,市场的竞争性不强,规模不大,体育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消费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

3.2.3 抓住机遇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中共十七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期,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呈现持续的、逐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4 休闲体育产业的展望

4.1 政府政策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休闲体育产业之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大[8]。政府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 促进休闲体育与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活动。

4.2 增强人们的休闲体育意识

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意识是人们做事的动力, 只有人们意识到某件事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才能更有动力地参与其中。首先,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 增强全民的健身意识,使广大群众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体育娱乐健身活动。其次, 我们应该在学校中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锻炼方式和锻炼技能, 为以后更加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打好基础。

4.3 了解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仅仅看需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消费者需要购买的数量或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同样,仅仅看供给,我们也无法了解厂商出售的商品数量或他们得到的数量[9]。这两种关系表明,在各种价格下,消费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或厂商愿意并能够生产的数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市场的均衡,休闲体育产业部门应该根据参与体育消费的人数和消费水平生产自己的产品,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4.4 管理方面

无论什么产业, 科学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它是快速、高效地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休闲体育要想获得较快发展, 必须要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从国家到省、市、县要专门设立分管群体工作的部门, 再由这些部门组建群众体育协会、体育指导中心、俱乐部, 形成广泛的大众体育社会管理网络。

4.5 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人才是发展体育产业的智力支持和劳动力资源, 发展体育需要大量的各类技术专业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进一步培育和拓展体育市场、不断满足体育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张保华.现代体育经济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3-6.

[2]周文,曾志坚.论小康社会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效应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6).

[3]张利,丁亚兰.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休闲体育产业[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

[4]从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张利,丁亚兰.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休闲体育产业[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苗大陪.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0—51.

3.浅谈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 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的功能从强身健体,为国家争取荣誉发展到,在此基础上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娱乐大众,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体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共同发展,彼此影响,彼此促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进行,体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也逐步趋向于一体化,使体育及相关领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关键词生产力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一体化

生产力变革引起了生产方式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变化使得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变的越来越重要,而这种价值就在于适应生产力变革引起的身体机能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体育运动才有了真正走向社会并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依托。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生产水平是体育产生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水平决定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性质和程度,社会生产水平决定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体育运动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所以体育运动的产生是首先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的,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对社会的反作用才逐步体现出来,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一、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体育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力,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生产效率,而劳动力的素质的基础就是人的体质。体育可以培养劳动力,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心发展和意志性格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健壮的体魄;体育可以增强和保护劳动力,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劳动力有强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减少疾病;体育可以“修复”劳动力,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某些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医疗和康复作用而且有助于消除人们精神上的疲劳,恢复和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体育可以延长人的劳动寿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减缓人的衰老过程等。对于体育促进劳动力生产力提高的作用,前苏联科学家依据大量统计资料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比较,劳动生产率高0.6%-10%,如果按3%计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占总数的30%,则这一年中由于开展体育运动而带来产值的增加约占生产值的1%。

(二)体育可以带动与体育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随着体育的不断发展,与体育有关的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扩大了对体育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为这些企业和部门提供了市场,拖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体育运动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商业,城市建设,建筑业等的发展;其次,运动器材、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的发展。第三,体育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职工体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职工的健康,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凝聚力、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第四,体育的发展增加了就业。体育的发展影响了与其有关的建筑业、商业、体育产业等,随着其规模的增大,需要的人员也就增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第五,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能够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引导广大人民消费,花钱买健康,满足他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

(三)体育的发展可以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体育运动的发展能够形成一个包括竞技运动、建设、娱乐体育的体育产业。国务院于1995年颁布的《民生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中,将体育产业列为第三产业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中的一个部门,肯定了体育产业的存在和性质。因此体育产业提供的是体育服务,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

(四)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体育中特别是竞技运动崇尚和弘扬“自强不息”、“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原则、公平理想等是息息相通的。因此开展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可以为市场经济在我国普及和健全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营养。政府应该通过主流媒体宣传以及体育活动宣传育文化,激发人们投身市场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事业与经济发展都希望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反不正当竞争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通过体育精神来净化社会风气,使经济能够健康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体育的影响

(一)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体育的发展规模。首先,只有国家的经济水平提高了,投入到体育发展中的经费就有所增加,体育基础设施增加,体育训练器械装备提高。国家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使体育的发展范围从经济体育到群众体育、娱乐体育中来。基础设施的增加,广大群众才可能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经济水平的增加,才能使体育科技水平提高,更新更好的体育器械用于日常的训练和群众锻炼中去,新的物质手段不断的运用到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中来。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进而影响人们对社会体育的参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高。经济不断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不是闲得无聊的虚度光阴,而是人们每天除工作时间和睡眠、用餐及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以外,用于个人发展、文化娱乐、消遣、社会交往等自由支配时间。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

(三)经济制约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的水平。一个国家的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根本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直接影响竞技运动水平的直接因素有民族体质、运动训练规模、训练物质条件和科学训练水平等。但这些都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从第23届奥运会的奖牌分布看来,参加这届奥运会的140个国家和地区中,获得奖牌的只有4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6个位经济发达国家,奖牌的绝大多数被这26个国家获得。未获得奖牌的90多个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四)经济发展决定了体育的结构。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体育锻炼还更多的追求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是最主要得目的,但是当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后,体育的结构悄悄发生了变化。人们逐步花钱买健康,买运动,以前单一的运动形式被现在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代替。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体育娱乐。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们的。

(五)经济决定体育运动体制与运行体制。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决定了我国体育领域实行的是单一公有制和计划体制。但是改革开放后,大部分体育单位都开始面向市场、走向市场,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并渐渐走上职业化、产业化道路。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各类的体育相关企业应运而生。作为对市场经济的补充,各种非营利性民间组织逐步兴起,这是群众体育服务的重要形式。

三、结束语

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了金牌51枚,奖牌100枚的优异成绩。显赫的成绩除了与我国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有关外,这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体育又服务于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与体育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使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还需要继续努力。继续改革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增加国民经济中体育投资的比例,加速体育本身基础的建设。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的努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育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任莲香.试论现代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7(6):125-127.

[4] 牛亚莉.浅析体育与经济的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1996(06).

4.浅谈信访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篇四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随着改革和利益格局调整而产生的信访活动却呈上升趋势,信访案件逐渐增多,已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探索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农村信访活动的特点、争夺政权型。有的人为了争夺基层的领导权,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抓住村干部工作中的失误,上访闹事,甚至为上访群众提供上访经费,搞封官许愿,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2、派别斗争型。台上台下相互告状,观点对立的双方相互告状,村中形成明显的两派,如果一方上访,另一方也必然上访,像翻烧饼似的,尤其在落选退岗村干部与现任班子之间表现尤为突出。

3、个人恩怨型。村干部与群众有私人恩怨,或村干部对群众曾经打击报复,群众因此怀恨在心,借机状告村干部,虽经信访、纪检等调查落实,但上访人拒不认可,直至把村干部告倒,不达目的不罢休。

4、结帮串联型。受人众心理的影响,一些人从自己的私利出发,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访,有些人盲从附和。有些人为得到个人目的,制造影响,使村与村、户与户相互串联,把事态扩大化,从而来解决个人问题,认为把事情闹得越大,领导越重视。、牵涉面广型。近年来,群众反映的问题有财务、选举、计划生育、宅基地、农电改造、责任田划分、承包费、地缘地边、干部作风、涉法、涉诉案件等多种问题混合在一起,时间跨度长,处理起来难度大,产生了群众与群众、群众与干部、群众与政府等诸多矛盾。

此外,农村上访还表现出规模大、情绪激烈、要求过高、滞留时间长、闹事倾向明显、对法律知识和党的政策不能全面把握与理解,却又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上访等特点。

二、产生不稳定因素的主要原因

1、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公开。主要表现在账目不全、手续不完备、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公款私用、假票入账、公款吃喝、工程不经过招投标,致使村内经济债台高筑,集体财物严重亏空,有的村几年不向群众公开账目,群众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一旦自身利益被触动,就会联合起来集体上访。

2、一些村干部素质差,处事不公,作风霸道。有的村干部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凭党的政策,而是凭个人的好恶,不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以“家长”自居发号施令,对敢提意见的群众打击报复,有的带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多批多占宅基地,滥用职权、优亲厚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随意侵占群众利益。有的作风霸道,态度生硬,为完成工作任务往往采取一些过激甚至是违法违纪的方式方法,直接侵占群众的合法权益,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激起群众不满,使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抵触对抗情绪,后遗症很大。

3、一些地方宗族、宗派势力之争日渐增多。有些村干部为了维护本家族或小团体利益,拉帮结派,相互拆台,争夺基层领导权,少数村宗族、派性复杂,盘根错节,台下告台上,下台告上台,翻烧饼,长期信访不止,有不少上访者存在明显争当村官的真实目的。有些落选退岗村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去留,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总以为自己的退岗是现任干部在背后“抽台子,拉票子”的结果,于是就采取不正当手段制造矛盾以泄私愤。加之现任干部对退岗干部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容易形成隔膜,久而久之易引发矛盾,甚至打斗。这是目前引发农村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之一。、群众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广大群众的开放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不能容忍一些村干部的不廉洁、不公道和损害他们利益的行为。同时,由于政策透明度不断增大,使一部分群众认为上级政策是好的,只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因此对农村干部不信任,甚至片面地认为“官官相护”,问题在基层不可能得到解决非要到上面讨个说法。

5、个别基层政权施政能力弱化。支部、村委闹不团结,支书、村长争权夺利,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形不成核心,有的班子长期闹不团结,搞内耗,拉帮结派,给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有可乘之机。存有认为村委会直选、参选的人多,支部只有党员参选,村里的事应由村长说了算,且村长是直选出来的,上级对他也没办法的错误思想。、个别上访人心里偏执,心术不正。这些人为达到个人目的,煽风点火,借题发挥,激化干群矛盾,串联鼓动群众上访闹事。多次在全国省、市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串联组织人员越级上访制造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1、支部作用要发挥。农村支部在村级各项事物中处于核心地位。支部战斗作用、领导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发挥支部作用的关键又在村支部书记。实践证明,凡是支部书记有开拓精神,头脑清楚,廉洁奉公,有群众威望的村不仅农村经济发展有声有色,而且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之间和睦相处,人民安居乐业。信访稳定工作也就成绩卓著。因此,乡镇党委必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把稳定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标本兼治,常抓不懈。

2、管理制度要完善。健全监督机制,实行村务公开是完善管理制度的关键。要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定期将群众所关心的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规划、电费、重大工程等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村民的监督,有效解决财务不清,办事不公的问题。

3、群众利益要记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主要的是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农村,土地流转、征地、农民就业、增收、新生儿和回乡户土地等问题是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此,都要依据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加以认真对待。、认准事情要解决。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就可能截然不同。农民考虑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更多一些,大多数通过做工作能够相通,并支持工作。对个别无理取闹的人要态度坚决,绝不能迁就让步。、政策法规要配套。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建立,农村广大群众的法律观念和民主意识日益加强,过去那种靠行政命令指挥村级工作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这对乡镇党委、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乡镇干部应当积极自觉地在政策法规范围内管理镇村事务,这是保证信访稳定重要基础手段。

6、思想工作不能丢。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实践证明,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是农村工作中平衡发展与稳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7、依靠群众不能忘。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有一优良传统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仅仅依靠广大群众开展农村工作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群众的想法愿望必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群众促膝谈心,打成一片,使更多的群众了解政策,理解工作,逐步形成共识,把矛盾和问题一一化解。

8、服务群众不淡漠。做好农村工作,不仅要依靠群众,更要服务群众。把群众的生产生活醉需要的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在实际工作中要要注重总结经验、倾听群众意见,拓宽工作思路,落实服务项目内容。把工作做到实处。

9、思想不通不强求。本着实事求是的要求,村级组织要结合本村实际,群众的思想实际,创造性落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政策,对不符合当地实际,群众反对,思想工作难做的,要暂停放缓,不做行政命令。

5.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篇五

一、当前企业在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关系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一是重生产效益轻安全生产。个别领导只

重视生产效益,忽视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认为有了经济效益就有了一切。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生产组织上的主管臆断性,不能正确处理“生产必须产全,安全促进生产”的辩证关系,导致了一系列事故的发生和效益的下降,甚至导致企业停产或关闭。

二是把生产与安全对立起来。把效益放在第一位,把安全摆在第二位,认为只要效益上去了,出点事故也是正常的,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背离了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以人为本、本质安全的安全工作理念。

三是就职工而言,目无章纪,冒险蛮干。有的人为多拿奖金而违章违纪、冒险蛮干,对待“三违”现象麻木不仁。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一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然结果。只有搞好安全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防范设施才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两者不可偏废,但安全是重中之重和基础之基础。

二是安全是潜在的效益。所谓潜在就是在初期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被发现或发觉,潜含在整个生产的全过程或结果之中。安全具有正负效益的两重性,既安全生产是潜在的正效益,不安全(或发生事故)就是潜在的负效益。潜在的正效益来自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反之都是潜在的负效益。正效益蕴含在整体效益中,不明显;而负效益非常明显,经济损失相当严重,有的甚至无法估量。即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只有确保安全生产,平安无事,取得效益才是实实在在的,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负效益或效益的负增长。因此,我们要从安全与效益潜在的两重性中,进一步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把它看成企业整体效益的一部分。

三是找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既辩证统一,又相互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就是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明确企业的责任和目的。我们不能忽视安全,也不能不要效益,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职工的切身利益,这是责任的体现和每一个企业的根本目的。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就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找准了这个平衡点,企业的安全投入就能充分保障,基础就会不断巩固,管理水平就会提高,经济效益就会随之增长,企业就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通过做好安全工作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理念。当然,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安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它体现的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全员的积极参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应,实现和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

二要构建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安全素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转变职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职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职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职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6.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篇六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

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可见,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就要求人口本身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又不能孤立地发展。这是因为,离开了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离开了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人口发展。人类生存和发展都-1-

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人口问题

首先应当继续适度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对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及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则对转化人口压力、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人口数量多与素质偏低并存是我国人口的客观现实。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后,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其三,优化人口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等。努力保持出生性别比的平衡,老、中、青年龄比的平衡以及城乡人口比的平衡等。

其四,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具有双重性。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控制人口增长更多的是考虑了人的消费性的一面,而开发人力资源则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创造性的一面。从创造性来讲,世界上只有人才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战略资源,是活的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

2.改变发展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传统经济呈现“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大规模地开发和消耗资源,同时高

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人们节约资源、环保意识

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认识到我国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国情。提高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4.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5.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体育消费与体育经济发展关系浅论 篇七

关键词:关系,体育消费,体育经济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化方面出要还存在:一方面可以看到体育消费的不足, 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体育经济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因此, 认真探索和研究体育产业化运作的实践和规律,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经济学界的讨论还不多。本文拟就这一课题做些初步探讨。

一、体育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地位与作用

我们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物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公共物品, 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每个人都需要公共物品;第二类是私人物品, 既有竞争性又有排他性;第三类是混合物品, 就是既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也有一定的私人物品特性。由此分析, 消费也可以分为三大类形式:公共消费、私人消费、混合消费。

大多数的体育消费应该属于混合物品。全国健康就是公共物品, 但个人参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消费又属于私人用品。由此可见, 体育消费不仅国家、政府有这方面的需求, 居民自身方面也有需求。

从本质上讲, 体育消费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 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 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按照经济学理论, 这一时期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总的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 而对服务消费品, 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因此, 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从理论上讲, 只要体育需求是无限制的消费需求, 那么, 体育产业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近年来, 体育消费品在中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农村地区相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合乎规律的变化给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推动力的体现。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 2000年~2005的五年间, 我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己从672元增加到1688元, 年平均增长2 0.2%。居民的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2 0 0 2年~2007年, 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20, 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 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2 0%。这些都说明了体育市场发展的潜力。

二、“标准结构”与中国体育消费潜力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和霍利斯·钱纳里等人在研究经济结构问题时, 揭示了消费率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联系, 即“标准结构”。运用这个成果来分析居民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消费行为特征, 对研究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的能力是有借鉴帮助作用的。

这个“标准结构”反映人均GNP从100美元以下上升到1000美元以上 (均按1964年美元统计, 下同) 的过程中, 经济结构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1) 在人均GNP1000美元以下的时候,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 储蓄率上升, 消费率下降。 (2) 在人均GNP增长到1000美元以上后, 储蓄率、总消费率就大体稳定下来。 (3) 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即在较低收入阶段, 消费率下降得较快;在较高收入阶段, 消费率的下降开始放慢。在人均GNP200美元后, 储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速度比人均GNP200美元之前变慢了。

中国居民消费率较之“标准结构”显示出很大的差异, 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点上。在同样的人均收入水平上, 中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中国总消费率低 (这意味着储蓄率、投资率高) , 但不是因为储蓄挤掉了政府消费, 而是因为挤掉了居民消费。“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在各收入基准点上平缓下降, 没有反复;而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则有较大的波动。

通过分析, 可知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会随着G D P的增长而提高, 这对未来中国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是大有帮助的。只要能够推出受居民欢迎的体育消费项目, 体育产业在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至少在消费能力上是可能的。

三、起飞理论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时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理论 (也称“起飞”理论) 是一个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比较成熟和自成体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根据这一理论,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 对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 可以看出, 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目前应该尚处在“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向“起飞阶段”过渡的阶段, 但在局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己经达到起飞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这是由当地的G D P产值所决定的。

按照罗氏理论, 体育产业真正的大发展, 只有等到一国经济在整体上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之后, 才可能实现。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譬如, 美国是2 0世纪2 0年代进入“高额群体消费阶段”, 7 0年代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西欧和日本是50年代进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70年代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这一时间表示, 与50年代~60年代体育产业在美国的大发展, 以及60年代~70年代体育产业在西欧和日本的大发展是吻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也在迅速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得到提高。中国体育产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 恰恰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如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开始率先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东部有些地区人均GDP己经超过3000美元。这些地区具有高出平均水平许多的货币支付能力和巨大消费力是拉动中国体育产业起飞的重要力量。因此, 在发达地区,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芳: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湖湘论坛, 2007, (02)

8.浅谈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 篇八

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室外)具有一般文化课的特点,即有固定的教师、固定的班组与固定的课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计划地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并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这些方面来看,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体育课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稳定性和法定性,它要求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通过教学和专门安排的一些身体练习,以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从上述意义上来讲,体育课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体育课在全面完成学校体育任务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仅仅依靠上好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规定大、中、小学每周期上两节(或三节)体育课。两节课不论从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是次数来说,对增强青少年的体质都是非常有限的。何况,有的学校把两节课合并为一次课或以其它课取代它,有的地区与学校由于季节与气候的影响,又无室内场馆而减少室外课,而有的学校为了加强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增加了理论课的课次,这样,室外体育课的课次往往每周不足二学时。更重要的是体育课要进行体育教学,以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虽然在课中可以尽量增加锻炼因素、专门安排锻炼身体的内容或增大课的运动负荷,但仅有的两节课也是难以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因此,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强调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才干与开拓精神。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以及校内外各种体育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除了复习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师所提出的其它锻炼内容之外,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不仅要依靠体育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学生会与班级学生干部,而且还要依靠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大批体育骨干与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并通过实践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加强组织指导,学校体育活动必然会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近年来有人主张教会学生几个身体锻炼项目,供学生终生锻炼之用。他们也试图按此想法来改革体育课。我们知道,如果体育教学内容过于繁杂,教学任务则难以完成,但如果把内容搞得太单一,那同样也是不可能实现体育教学任务的。何况学校体育还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项目的系统,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是实现多目标的需要,而且还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各校的传统项目,以适应与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逐步提高运动术水平。

三、“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习惯成自然”。能否使学生经常地、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乃至坚持体育锻炼,其关键是能否形成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养成锻炼的习惯,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不太自觉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但是,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靠广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为学生终生从事体育活动打下牢固的基础。

9.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篇九

三年前我怀揣着梦想来到体育学院选择了体育教育专业。如今已是临近毕业的大三学生,对体育教育也有了颇多的看法。“体育”一词与“教育”,都不是陌生的词眼,然而将他们融为一个词——体育教育之后,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真正的意义呢?

体育教育在《体育教育论》一书中,对体育教育做出如下解释:“体育教育”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辅助性的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分为普通体育和专门体育两大类。其基本特征是突出教育性和教学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育是教育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很多人才都是从体育领域走出来的,相信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心中存在很多。所以在我看来,体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体育教育主要包含了几门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等。实验类课程有人体解剖、人体生理、体育保健。有些课程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我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丰富的教学课程涉及各个方面,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表现。例如社区的体育指导员,运动员的训练员,公司的活动策划,健身教练,以及体育教师无一不能胜任。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要考虑的一定是未来的发展的道路是否能畅行无阻。很多人刚进入体育教育专业前一定都犹豫过,害怕过。当今国民体育薄弱,就拿足球为例,注册人数不过十万,而日本却有上百万之多,这个差距是明显的,因此有这样的害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三年来我对体育学习的逐渐加深,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选择的体育教育道路将使我终身受益。生活条件富足了,人们享受生活得方式也就不同。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现在全运会已经顺利进行之中,全民健身已是大势所趋,这场全民全运,将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健身行列之中。当然对于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国家“阳光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也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体育教育关注的焦点。如何才能保证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又如怎样科学合理的指导他们锻炼身体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但此重任。所以说作为我们体育生来说我们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把眼光放大,高瞻远瞩,才能看得更远。因此我们不能松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将体育事业进行下去,让跟多的人从事体育,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体育,让祖国未来的一代健康成长。当然体育教育不仅仅只对课堂内,在我看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们应当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小到社区活动,大到国家体育局,都有我们发展的空间,所以我们不能把眼光放的太低,要将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即使在专业不通的岗位,我相信作为一个体育教育专业的人都能游刃有余。

当今社会逐渐夸大了社会体育的概念,例如现在的阳光体育,全民健身,不再仅仅是校园内的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区别从目的上来看,社会体育是亿万群众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的身体活动过程,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交友合群的效果。而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高校教育不仅仅是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关键是通过高校学习,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并通过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与指导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能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并影响和带动他人参与体育锻炼。社会体育对应的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而体育教育对应的人群仅仅是学生,看似毫无关系,实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学校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终身体育意识,一般理解为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只有认识了终身体育的价值,锻炼才能成为自觉的行动,也只有在一定兴趣的前提下,身体锻炼才能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成为终身的行动。有量的事实表明,成年人走上社会后,那些能够坚持终身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都是在学校期间养成的。

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既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喜爱体育的态度和能力,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

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所以,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那么,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己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兴趣和体育能力重要的目标。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做到锻炼身体科学化、知识化、经常化。

在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政策下,促使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努力更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由过去的侧重传授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传授,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变,由传习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要因材施教,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要将体育教学、运动竞赛、课外活动等协调地统一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师的职能在完成教学,实施单纯的教学职能外,还将指导校外活动与竞赛,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促使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形成最佳衔接,那么,体育教师应成为学校体育多样化教学和多种职能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10.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篇十

摘要:

关词:

伴随着社会科学部研究领域的完善发展,体育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并且与其综合发展,使体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深化和拓展。体育与舞蹈互融发展,在舞蹈中渗透体育同时在体育中融入舞蹈,是体育与舞蹈在良性互动中融合发展。既能促进体育的发展又能彰显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体育舞蹈的发展既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又能美化自己增强审美能力。

一 体育与舞蹈的辩证关系 1 体育与舞蹈的联系 2 体育与舞蹈的区别

二 体育舞蹈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三 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一 体育与舞蹈的辩证关系

舞蹈与体育都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表现形式的身体文化现象。虽然二者的目的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上却又保持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舞蹈使体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使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完善,因此,舞蹈和体育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体育与舞蹈的联系

从产生的基础上看,自产生之日起体育与舞蹈之间就不是孤立发展的,二者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任何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以劳动为基础,从起源上看,体育和舞蹈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体育和舞蹈的发展过程都交织着生产劳动,都是以劳动实践的形式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从总体目标上看,体育和舞蹈的功能虽然有各自的特性,但其总体目的却是相同的。体育通过身体的各肢体与关节的训练,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健康,这些功能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舞蹈则是通过富有节奏的、通过提炼和组织的各种人体动作和造型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两者都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从发展趋势上看。综合、交叉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趋势,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舞蹈,同样舞蹈也离不开体育。体育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了体能,而舞蹈完善了体育的功能弥补了人体柔韧性的练习。所以,体育与舞蹈都是朝着跨学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 体育与舞蹈的区别

从表现形式上看。体育和文学虽然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发展,但二者之间绝对不是等同的关系,体育主要以身体运动为外在的表现形式,通过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而文学则主要以文字表达为表现形式,通过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来表达人们的心理。

从影响对象上看。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所以其影响对象也有各自的特点。体育主要以肢体运动为主要媒介,靠训练身体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来实现体育 的基本目标,可以说,体育的直接影响对象是人们的身体健康。文学主要以文字表达为载体,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完善人类的心灵,其直接影响对象是人们的心理健康。

从延续方式上看。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团体都有自己生存和延续的特点,都有自己历史沿革、变化、提升的过程;每一种生存形式、每一类组织架构都有自己结合、组合和融合 的理由,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优势和创新之处。[2]体育的发展虽然在专业领域方向有了很大的拓展,但在其延续方式上,还需要不断的向纵深发展。文学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拘一 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多样化、多层次的艺术积累,以实现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二 体育文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体育和文学二者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其关系极为密切。体育无论从外延上来理解,还是从内涵上来剖析,都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 心健康发展的娱乐教育形式。而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基本工具和手段,以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为题材,表达和宣泄内心情感,从而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艺术形式。体育文 学是体育和文学的有机结合,即包括了体育的概念,又涵盖了文学的实质,其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以体育题材为基础,通过对各种体育运动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体会,赋予其一定的 精神内涵,并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体现出体育的文化品性和社会价值。体育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深化了体育中动的内涵,又拓展了文学中静的外延,实现 了体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有着极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其蕴含的感召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对于震撼人们的心灵,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促进人们发掘生存 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巨大的作用。

意义(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老年人健身娱乐。。退休人员)

三、舞蹈与体育的互融性发展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尽管舞蹈和体育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二者自身的不断发展,舞蹈和体育之间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呈现出愈来明显的互融趋势。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切实加强素质教育,舞蹈和 体育的互融性发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能力、发展优良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11.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

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应达到生态持续,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总结下一篇:普查中心2008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