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09-10

《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一

陋室铭讲课稿

一、精彩导入,初识课文。

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官到安徽和州县。和州的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成荫,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就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于是愤然提笔写下这篇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感受刘禹锡的高雅情趣。

二、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找一位同学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大声地把本课的生字词读音快速的记过去,写一遍。好,我们找同学试着读一遍。读的不错,注意“馨”和“牍”的写法。

2、解决了生字词,我们一起大声的诵读文章,要求大家:读准字音,声音清晰洪亮。揣摩句子停顿、语速和语调。好,开始。

3、哪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才华?你来,(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4、这篇文章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偶句很多,而且多数句子押韵)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好,现在,我们全体同学把课文齐读一遍。

四、理解文意。

光读得好还不行,我们还要读得懂。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现在,我们就结合注释翻译文章,在理解的过程中重点把握投影上字词和句子的意思,如果遇到疑问就把疑问记下了,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重点理解投影上的字词句的含义。

2、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有意义,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提出问题,同学解决。

3、谁来说说这些字词的含义或用法?“之”“劳”的用法。

“何陋之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简陋的呢?如果换成肯定句式怎么说,没有什么简陋的。这句话出自《论语 子罕》(投影)

五、体味文章。

1、题目说是陋室,而结尾处又说是没有什么简陋的,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呢?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师:德馨是什么意思?品德美好。这句话前面还有两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

师:和这句话有什么联系?

生:用山水和陋室类比,强调了陋室因自己的德行而美。

师:运用类比的方法先进行铺垫,最后引中心主旨,使主旨更深入人心。

2、山的高度、水的深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仙人居住,真龙潜藏,就像这居所,不在美观还是简陋,重在品德是否美好。从文中找一找,写陋室的句子有哪些?

生: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投影)师:能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陋室呢? 生:“雅”(板书:雅)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的是什么雅呢? 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的是环境,写出了环境的幽雅,突出一个字,“景”(板书)你觉得那个字写的好?说说理由?

生:“上”“入”(静景活写,流露出作者对陋室周围景色的喜爱)“绿”“青”写出了……

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和白丁是什么意思? 生:

师:对待两种人什么态度?

生:谈笑,无往来。

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比说明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 生:博学多才,志趣不俗。交往朋友不俗,“友”雅。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的又是什么呢? 生:写了作者在陋室中所做的事,师: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对比,前者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世俗生活,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3、总结: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室不陋呀!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背过去。

六、文章主旨。

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情趣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呢?我们同桌两人讨论一下。

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表现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七、走出陋室(多角度解读课文,约2分钟):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怀?(各述己见)总结全文: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钱学森的故事

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智不在高,有恒则行。学不在深,有勤则明。吾资寻常,唯吾专心。笔墨凉酷暑,书香暖霜天。谈笑无恶友,往来皆良师。可以读诗歌,看散文。无网吧之劳神,无斗殴之乱心。书生头悬梁,学者锥刺股。我云:何苦之有?

2.《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二

一、找准了切入点, 设计了得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习语文的机会。”结合本课的特点, 我选择了“联想与想像”的教学方法切入。我积极的开发本土资源, 用多媒体出示小平故居的图片, 以“你知道这是谁的屋子吗?”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 用自己家乡这样一位身居陋室而心怀天下的名人的故事而引出本篇课文的教学, 为突出本文“陋室不陋, 唯吾德馨”张本。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课堂也应是呈现艺术美的地方, 因此, 我在教学时, 在教学最初创设这一情景, 用邓小平的故事导入新课, 拉近了学生语文学习与语文生活的距离。课堂教学终结时, 又让学生齐读《小平铭》结束全文, 前后呼应、拓展延伸, 收到了很好的强化效果, 让学生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语文课堂内在的美。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了生成与建构, 淡化了预设与讲授。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 把主要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 在探讨这篇文章主旨时,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品读感悟环节, 一反过去“语文课堂上教师先预设一系列与主旨有关的问题, 再引导学生猜测, 一步步的掉入教师的‘圈套’”的固有教学模式, 大胆的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鼓励学生“探索性、创造性、批判性”的阅读也是新课标的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因此, 课堂上,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不是消极的接受, 而是积极的索取;不是被动的等待, 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不是机械地重复, 而是自觉地生成;不是单纯的积累, 而是积极地创造。

三、突出了个性化阅读, 提高阅读质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一要求, 我在教学第三个环节“作客陋室, 共鸣作者”时, 我让大家品读佳句, 感受作者情怀, 许多学生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 已能理解刘禹锡所表达的内心世界。

四、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但在教学中我们在体现语文教学突出人文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当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因此, 我确定语文课堂上应有基础知识的训练。《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 我着重于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美, 因此,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五次朗读。这几次朗读都让学生完成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任务, 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也留下了遗憾。

1. 忽视了一个细节中得体的评价。

一学生对“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理解时说:“刘禹锡不和白丁交往, 表现其自命清高, 轻视普通人, 这和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相符合吧”。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见解啊?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个性阅读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但这个精彩的发言在课堂上我对此有所忽略, 没能给予积极的肯定。

2. 也有教学预计环节中的遗憾。

3.《陋室铭》教学“三读” 篇三

一、读出骈文之美

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第一,多为对偶句,要读出节奏美。对偶句两句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对,停顿稍短,要读得音断气连,重音突出。第二,讲究押韵,要读出音乐美。文章一韵到底,琅琅上口。全文押韵的字为“名、灵、馨、青、经、形、亭”,每句读完,有一种旋律的回环之美;偶句之间平仄相对,起伏变化,要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第三,用词凝练,读出画面美。骈文讲究炼字,辞藻华丽,言简意丰,读时要想象其画面,才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想象碧绿的青苔长满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窗帘之景,朗读就会有一种喜悦之情;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时,想象作者弹琴读书时自在的生活场景,朗读就会有一种怡然自得之情。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注重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理清词义。

二、读出作者之情

通过第一步的美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层层深入,抛出“三问”。一问:题为“陋室铭”,可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是“陋”还是“不陋”呢?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评价房子陋与不陋的关键不是看房子本身,而是看房子里面所住的人,文章的关键句子“惟吾德馨”点明了房子不陋的原因。二问:何以见得房子主人“德馨”?主人身居幽雅的自然环境之中,且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一见“德馨”;与主人交往的都是儒雅之人,没有俗人,二见“德馨”;主人在室内弹琴、读经书,都是优雅之事,三见“德馨”。三问:主人写“陋室铭”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不陋”吗?向学生介绍“铭”这种文体一般是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通过“谈笑有鸿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可见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从文章开头以“仙”和“龙”的自喻以及结尾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类比,可见作者有诸葛、子云之志趣和抱负,作者实际上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来表明自己的傲岸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摇头晃脑地读,读出作者心中之情。

三、读出个人之悟

进一步启发学生,读出了别人的感情还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还要读出自己的想法、见解、疑问、感悟,这样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一要对文本有所“悟”:文中动词很有表现力,如“上”、“入”等,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写出了景物的生机;文中修辞多样,如对偶增添了句子的美感、比喻表现作者不俗的志趣、引用增强表现力、反问加强了语气;文章篇幅短小,却结构严谨,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文章开头运用起兴的手法,描写室内生活时用到正反对比等等。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有思才有疑,在这样的“悟”中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文学的鉴赏能力。二要对作者有所“悟”。你怎样看待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呢?允许学生多元的评价。可能有学生谈到他受到挫折仍然达观的精神,身处窘境仍然不灭心中的抱负,高雅的志趣和人生修养值得称道;也可能有学生对他对“白丁”的鄙视态度进行批判,对他安贫乐道的思想有所否定。教师可以相机介绍写作的背景,链接曾经学习的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最后要求学生在背诵声中回味它的隽永意境和深长韵味。

4.陋室铭公开课学案_教师用 篇四

九年级下册

语文

第五单元

课前积累:

1、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却不贪图富贵安逸,写下了“富非所望不忧贫”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苦心创作。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大意: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大意:不为贫贱而忧虑忡忡,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新课链接:书屋趣话

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取一个饶有趣味的名字,或申明志向,或自省自勉。

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题书屋为“聊斋”。相传,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七录斋:明朝著名文学家、学者张溥,年轻的时候酷爱读书,所读之书都是亲手抄写,诵读之后付之一炬,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所读之书就烂熟于心。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七录斋”。

诸葛亮--茅庐

闻一多--何妨一下楼 朱自清--犹贤博弈斋

梁实秋--雅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能正确翻译全文并背诵。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方法:

1、诵读法:在朗读中理解内容美,欣赏语言美,感悟精神美。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独立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合作中探究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初识陋室。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2、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代著名诗人。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王安石称他“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诗豪”,著有《刘梦得文集》。

诗人21岁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他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本文就是作者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所作。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

4、这是一篇铭文,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5、译一译:

(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①陋:狭小,不华美 ②名: 作动词用,出名,有名

③灵:灵异,神奇。这里作动词用

④惟:只

⑤馨: 能散布到远处的芳香,多用来形容德行的美好

⑥鸿儒:

大儒。这里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⑦白丁:

白衣,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教养的人

⑧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有什么简陋呢。.(2)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文大意

山不在于高,有神仙居住就会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显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的品德是美好的,(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漫上台阶,青翠碧绿,青草的颜色映入门帘,郁郁青青。(在这里)谈笑风生的是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来来往往没有缺乏文化教养的人。可以弹奏朴素无华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达官贵人家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场文书使身体劳累。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简陋的居室,但只要君子居住在这里)这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二、理清思路,感受陋室

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以“(),()。(),()。”起兴,引出陋室。并用用“(),()”一句统领全篇。

然后用“(),()”写室外环境之清幽;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用“(),()”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予以强调,表现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思考感悟,走进陋室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 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 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交往、生活)

提问: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衬托,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这两句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旨?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

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结: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是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故而陋室不陋。

4、主题思想:本文采用()的写法,通过(陋室环境),(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的描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物

陋室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莲花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四、合作探究,品读陋室

1、课文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一方面引出短文主旨,另一方面表明陋室不陋。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3、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不但说 明了“陋室”不“陋”,而且化用典故,以古代名贤自喻,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五、仿写阅读,探究陋室。

1、纵观全文,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注意:用现代人的眼光辩证的看待刘禹锡)

称颂的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人品高尚,情趣高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批评的是:消极避世,脱离劳动人民,多了书生气质,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阅读材料《教室铭》,思考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来说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呢?

教师寄语:

在那个埋没人才的年代里,刘禹锡这匹千里马只得安贫乐道,甘居陋室,现在生活在幸福的阳光中的我们,又该有怎样的理想与抱负呢?一篇《学生铭》与大家共勉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而不为?”

主编:陈艳 审订:初三语文组

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 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 ——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 ——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 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 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 “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 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5.《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提问: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假设有一简陋室,那里青山绿水,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指读了解)

设计二: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1)陋室

(2)德馨

(3)苔痕

(4)鸿儒

(5)调素琴

(6)案牍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

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 2 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4、赏析课文、研读课文 提问: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对偶、起兴。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5)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这种写法叫类比)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说明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调素琴、阅金经。看出主人兴趣优雅)

(9)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3(10)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1)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教学活动4

四、悟读课文

1、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到汶川支教的年轻教师)

教学活动5

五、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六、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文言字词积累 附:板书设计

陋 室铭 刘禹锡

山 水 陋室

环境之幽雅

名 灵 德馨

交往之儒雅

陋室不陋

托物言志

情趣之高雅

6.《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4.感受到文学 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

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

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 8

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 相对? 回答:入。/ 8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 8 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8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景色清幽

陋室不陋 友人博学 惟吾德馨

7.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七

太安中学

屈莉莉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对于作者,对于课文,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善于在课堂上营造氛围,激趣点拨,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设计理念:文言文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很重要,在以后的初高中都要学习,因此在现在学好文言文很必要,要为以后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这篇课文,体会铭文特点,理解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掌握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陋室来抒发自己节操和情趣的。

设计理念: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铭文是一种新的体裁,用韵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学好这篇课文。而作者的这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也是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的。

教法与学法: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

2、点拨法

3、多媒体辅助法

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提问法。

设计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理念:用多媒体示范朗读课文,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学习课文,并教导学生做到怎样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进陋室

首先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来进行导入:现在请大家闭眼想象一下自己身处在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环境中,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家具,但是时刻都有知己相伴,没有权利的诱惑,大家能想象一下那种美好的生活吗?是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陋室铭》,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让我们随着刘禹锡走进他的世界,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闭眼想象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朗读感知,访陋室

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

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品味课文,赏陋室

1、理清内容,学生品读探究:(1)“陋室”“不陋”的理由?

教师明确答案(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借用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即自己的住所并不是间“陋室”)(2)“陋室”“陋”的理由?请在课文中寻找原句,读一读,感受一下,然后全班重点讲解。

教师明确答案(①环境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情趣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③心志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教师补充讲解“鸿儒”与“白丁”的意思?可以看出与作者交往的人都是一些品得高尚的人。“何陋之有?”中的“之”的意思,引出宾语前置。

(3)作者对这个房子抱有什么感情来写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感情读给自己听、读给同桌听。教师明确答案(喜爱之情)

2、领悟主旨 :

(1)从那句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明确答案:(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文章主旨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介绍刘禹锡当时的写作背景,并一同与学生进行讨论,并明确答案。

3、明确写法:

(1)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

(2)通过朗读我们体会出这篇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是因为什么?(有很多用韵的地方)

使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韵脚和所压之韵。比如说“名,灵,馨,青,丁等。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是一篇骈体文,再讲一下骈体文的特点〈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板书总结的知识点。

设计理念:“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四、提笔书写,话陋室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陋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话陋室,交流、评比,评出优秀的在班内交流、学习。

设计理念: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然后提起笔来书写心中的点滴,就会得心应手了。

五:积累名篇,记陋室

学生比赛背课文,积累名篇,学生之间相互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课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谈一点也行。(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诗人刘禹锡的情操和情趣,希望学生能学习这种高尚的情操,不要在现实中迷失了自己,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设计理念:通过全篇的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作业:

1、翻译和背诵这篇课文。

2、现在每个人在家里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天地,请简单描述一下自己的小天地,和你在这片小天地中得到的快乐,不少于500字。

设计理念:加强学生对文段字词的理解与识记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托物

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高洁傲岸

(客观环境——简陋)环境雅

不陋:鸿儒、谈笑、往来、调素琴、阅金经、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言志

↓ 旷达安然

(主观情趣——德馨)情趣雅、心志雅

设计理念:这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课后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继续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讨论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8.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八

寺头中学 曹阳珍

教学目标

(1)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2)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指导方法,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

(二)解释题目

(出示课件1:题解── 陋室,室名,即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

(三)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1)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3)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3 :朗读骈句:一要注意节奏。三字句一般为12 式; 五字句一般为212式或23式。分别举例。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5)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出示课件 4: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斜竖线标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教师伴随舒缓优美的古筝朗诵全文,学生听读。)(6)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2.疏通文意

(1)独立疏通,提出疑问。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2)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3)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出示课件5:显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说出加点字、词的含义,根据自测情况着重记忆。)(4)朗读全文,体会文意。(5)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政治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6)表情诵读,体会情感。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3、品析语言

(1)反复诵读,挑选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3)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按四层意思,理清文路,快速背诵。

(六)能力迁移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附:板书设计(出示课件5)

刘禹锡

斯是陋室

诸葛庐

→何陋之有

惟吾德馨

子云亭

主旨

托物言志

9.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座右铭和古代铭文图片导入。新课讲授: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居住的。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课文分析

1.播放范读视频。自由诵读几遍把握好文章情感后,请几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

相对?

回答:人。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环境 衬托

对仗

朋友 正反

虚实

生活 类比

暗含

志向 引经据典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10.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十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文章。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上一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寒假放假时间下一篇: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