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2024-08-14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11篇)

1.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篇一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表

填报说明:下列选项均为不定项选择,请在符合您情况的选项后的“□”内打“√”。

一、基础设施

1.交易场所

市场内交易场所总面积878㎡,其中:室内交易厅 345㎡,交易大棚㎡,露天交易场地 576㎡,市场内交易场所地面硬化率 100%,绿化率 21%。

2.保鲜冷藏设施设备:陈列冷柜

3.检测设施设备:速测仪

4.卫生消毒设施设备:公共卫生间个,垃圾车辆;卫生消毒间

二、交易商品

5.经销商品种类:蔬菜 水果肉禽蛋水产粮油调味品饮料糕点小食品

散装食品种类:散装酱油散装醋散装糕点散装酒散装干果散装熟食散装豆制品

6.经销商品主要来源:当地自产流动送货商 厂商企业县城批零点

肉及肉制品进货来源:当地农户定点屠宰场县城批零点

蔬菜、水果进货来源:当地农户县城批零点

7.商品销售流向:当地居民占%,外地采购商 □ 占%。

8.散装食品占经销食品的比例:30%以下

9.包装情况:纸包装塑料袋包装 料桶、壶包装 皮盒包装真空包装

10.生肉是否冷藏: 是

三、市场准入

11.是否查验经销商证照:是

查验内容: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定点屠宰加工企业证明(肉类)

检疫证明(肉类)认证食品证书和标识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商品条码证明(包装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12.是否对交易商品进行卫生质量检测: 是

四、市场管理

13.是否分区销售:是

2.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市民主要购买点,包括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种养殖基地等。共采集粮食类样品60份,其中大米10份,全部是外阜食品,小麦、玉米各20份,全部是地产食品。生肉类样品30份,包括猪、牛、羊及部分猪肝脏和肾脏,全部是地产食品。蔬菜类样品40份,外埠、地产各20份。生乳类样品20份,全部采自种养殖基地和个体农户。蛋类样品20份,其中鲜蛋12份,全部是地产食品。皮蛋8份,来自外埠。膨化食品20份,主要采自各中小学周边小卖店。

1.2方法

铅、镉的测定按照国家标准方法GB/T5009.12—2010和GB/T5009.15—2003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20:1硝酸-高氯酸湿法消化,基体改进剂为钯盐+磷酸二氢铵溶液。

1.3评价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按照卫生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共检测6 大类190 份样品中,铅超标样品5 份,合格率为97.3%;镉超标样品4 份,合格率为97.9%。见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包头市市售六类食品合格率很高。但粮食类食品铅、镉检出率也很高,有1 份大米铅超标,2 份大米镉含量已经接近标准限值。生肉中铅、镉检出率也较高,其中有3 份镉超标,都是猪肾脏。蔬菜的检出率较低,铅超标1 份。生乳检出率最低,这次生乳主要集中采的是小型的养殖基地和个体散户,因为很多市民认为这样的牛奶更新鲜,无添加,在包头市有一定的市场占有量,结果表明铅、镉污染很少。蛋类合格率较高,有1 份皮蛋铅超标。膨化食品铅、镉检出率都很高,铅有3 份超标。

3 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抽查包头市市售六大类食品,铅、镉的污染情况并不严重,合格率较高,但有几点需要注意。⑴虽然合格率较高,但是粮食、肉类、蔬菜、膨化食品中检出率也很高,证明在食品中铅、镉已有一定程度的累积,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程度的潜在威胁。⑵肉类检测中,猪肾中镉超标问题比较严重,8份样品中有3 份超标,其他几份含量也较高,说明镉会更多地蓄积在动物肾脏中。⑶8 份皮蛋中其他7 份都有包装,注明为无铅工艺,1 份散装铅含量超标,说明有些小作坊还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皮蛋。⑷检测膨化食品是考虑到它是大部分儿童青少年喜爱的零食,结果表明情况不容乐观,膨化食品铅污染比较严重,应该是生产加工环节导致的污染。⑸这次检测主要以地产食品为主,几份粮食、蔬菜、膨化食品等超标样品均为外阜食品,说明包头市及周边地区土壤、水、空气等外部环境重金属污染情况不严重。

3.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篇三

【关键词】农村家庭聚餐;食品安全;对策探析

Changyi rural family dinner th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untermeasures

Qi Feng-you,LI Zhi-jun ,Zhang Luen Tang,SunHong-Bo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angyi City, Shandong, Weifang,261300)

【Abstract】 Objective:To fingd out 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rural family dinner,then analysis its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Metherds:Trainingsurvey members and treatting self-declaration rural family dinner activities from 236 families of 6 towns as statistical respon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ies were conducted and questionairewere filled outby survey membersto discuss and analysis the existing sanitary problems in rural family dinner activities.Results: There are many existing hidden troublescaused food poisoning and food-borne diseases existing in the rural family dinner activities.Such as health facilities incompleted,rough conditions, tableware non-disinfected,employees without health certificates posts,safety consciousness indifferent,poor hygienic habits,purchasing of raw materials without demanding certificates and tickets,raw and cooked foods mixed and so on.Conclusion:The food safety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assuming one's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multi-linkage and close coordin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and perfected. Setting up and improvingthe system for rural family dinner declaration, launching publicityand training to prevent food poisoningand a feasible emergency plan should be well-designed against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Keywords】rural family dinner, food safety, Countermeasure Probe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举办家庭聚餐的频率和规模在日渐增多与扩大,家庭聚餐的食品卫生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已成为农村各类场所食物中毒的首位[1]。预防农村食物中毒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首要任务。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家庭聚餐的食品安全状况,为农村家庭聚餐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我们于2009年3~5月对辖区内的农村家庭聚餐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加强农村家庭聚餐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

1对象、方法和内容

1.1对象对本市于调查期内自行申报的236户次就餐地点在户内的家庭聚餐活动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家庭聚餐包括婚丧、寿辰、建房、升学和儿女满月等有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员参加的餐会。

1.2内容与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家庭聚餐的制作方式、制作工具、原料的采购、厨师服务人员持证情况和个人卫生、现场卫生状况、加工场所布局和卫生设施等。自行设计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表,经由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到农村家庭聚餐现场进行食品状况调查。

2结果

2.1根据农村家庭聚餐的加工地点、原料采购及制作工具的所有形式不同农村家庭聚餐的制作方式有2种:①由当地或附近酒店进行加工制作,酒店往往根据庭聚餐宴请人数的多少,组织一部分人员(包括临时增加加工、服务人员)组成,应主人的要求而筹办的家庭聚餐,其原料的采购、制作的工具、从业人员等一般由酒店负责,而餐会地点由举办者选择在家中并提供桌椅及辅助用具。此类形式占21.8%。②举办者自己采购原料,请亲戚朋友、邻居帮忙在家中加工制作,其加工工具锅、碗、瓢盆、刀具、桌椅等均为临时租借。此类形式占78.2%。不管是何种方式,其制作队伍都比较松散,第1种方式的加工人员有一部分相对较固定,占68.6%,家庭聚餐制作也有经验。而第2种方式其人员是制作时临时组织,人员结构较复杂,缺乏家庭聚餐制作经验,尤其缺乏食品安全知识。

2.2从业人员的持证情况个人卫生状况调查制作家庭聚餐从业人员2172人(次),除酒店固定的厨师和服务人员有健康证外(42.5%),其余人员均未进行健康体检,其个人卫生状况也较差,均无穿戴整齐的工作衣帽,有部分戴围裙和袖套(64.2%),许多从业人员的指甲未剪,在加工食品前不洗手,无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素质较差。

2.3加工及就餐场所的卫生状况农村家庭聚餐有许多引起食物中毒和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的隐患[2],第一种方式虽然加工场所相对固定,但由于承接家庭聚餐宴会的饭店均为小型饭店,大多饭店场所往往窄小,污水排放不畅,卫生条件较差,卫生合格率也较低(36.1%),再者加工用工具器具数量不足,将食品或原料随地随处乱摆乱放,造成生熟混放的现象,易导致交叉污染。加工制作完成后,送餐服务人员要用手端或抬、提的方式跨街过巷,经过数十米、数百米,甚至几里路的路,送至指定的家庭聚餐场所,路途往往缺少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受到二次污染。不管是酒店或家庭,在购买食品原料(成品、半成品)时,一般都到农村集市购买,普遍存在着贪图价格低廉,相对轻视质量的问题,不索查食品质量合格证明,对食品原料质量辨别缺乏应有的知识,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进入到制作加工过程中。上述两种组织制作方式都有借用左邻右舍餐用具的情况,因使用量大而重复交叉使用,不能做到一刷二洗、三冲四消毒,用水多为未经消毒的井水,甚至重复使用。肉类、蔬菜和生海鲜等原料产品的洗涤不能分池,多在同一个或两个大盆内,达不到卫生要求。

3对策和建议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婚丧喜庆活动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已成为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场所,由于聚餐人数众多,一旦引起中毒都属于群发性[3]。调查发现,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差,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不明显,与污染源接近。鉴于目前对家庭内聚餐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对此笔者建议:①加大卫生知识,特别是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卫生知识水平,加强农村厨师和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对临时从业者进行短期培训,改变他们不良的卫生习惯。②对家庭聚餐特别对较大规模的家庭聚餐进行干预,劝导到卫生设施齐全,卫生条件好的酒店举办,改变其不良的传统习惯。③加强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协调,利用好食品卫生原有的镇(防疫科),村(卫生所)的督导技术服务网络,发挥基层防疫人员的督导作用,强化他们的业务培训,提高对家庭聚餐的卫生技术服务、指导水平和干预能力。④制订农村家庭聚餐活动管理办法,对厨师和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持证上岗,使之操作规范、有章可循。⑤落实自办家庭聚餐申报制度,2006年我市实行自办家庭聚餐活动申报制度以来,举办家庭聚餐活动者大多能能向当地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防疫科申报,接报后卫生院派防疫人员赴现场参与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指导,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这一制度值得推广和实施。⑥建立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要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提高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发生食物中毒能及时正确处理,减少发病和死亡。

参考文献

[1]张强.试论农村家宴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对策[J].中国食品性杂志,2005,17(1):38-40

[2]张星火,高允生,钟建平.农村家宴食物中毒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3):60-61

4.大学校园方便面市场状况调查问卷 篇四

您好!为了获得有效数据信息,更好地为您服务,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大学生市场中方便面购买情况的调查。请您务必认真、坦率、真实地回答下列问题。您所填的任何资料并不涉及个人隐私,请您不必担心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性别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

1.您喜欢吃方便面吗?

A.很喜欢B.一般C.不喜欢D.反感;

2.您是否经常吃方便面?

A.是B.偶尔C.从不

3.您的口味?

A.偏重B.一般C.偏淡D.大众

4.您比较注重方便面的那些方面?(可以多选)

A.价格B.口味C.品牌D.份量E.包装

5.您一般为什么会购买方便面?

A.呆在寝室不愿下楼B.不想挤食堂C.喜欢吃方便面D.尝试新鲜感E.其他(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您一般在哪购买方便面?

A.校园超市B.校园小商店C.校外D.其它

7.您吃方便面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时间段?

A.早上B.中午C.晚上D.不确定

8.您对辣口味方便面的感觉?

A.很喜欢B.一般C.不喜欢D.反感

9.您一般吃方便面会选择什么品牌?

A.康师傅B.思圆C.今麦郎D.白象E.其他

10.您是从哪了解思圆方便面的?

A.电视广告B.杂志C.朋友D.促销E.其它

11.您认为吃方便面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吗?

A.会有很大影响B.有点影响C.没有影响D.很健康

12.您是否吃过“思圆魔鬼辣面”?(若有请继续回答第13、14题)

A.有B.没有

13.您觉得“思圆魔鬼辣面”味道怎么样?

A.很不错B.一般C.不喜欢D.反感;

14.您觉得“思圆老坛酸菜”2.0元/袋,3.5元/桶的价格是否合理?

A.合理B.不合理C.可以接受

5.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篇五

填表说明:①请在您所选择的选项后的□处打“√”,如选择“其他”,请在后面的横线上注明。如果问题后面设有横线,请在横线上作答。②如无特别说明,问题回答为单选。谢谢您的参与!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年月 日—年月日

一、被访者基本信息

1、如果得了大病,您一般会怎么办?

①一般不去看病,能忍就忍,能拖就拖□②简单看一下,不住院□

③及时去一般的医院,看病住院□④去比较正规的、比较好的医院检查治疗□⑤其他□

2、如果得了小病,您一般会怎么办?

①及时去看医生□②自己去药店买药□

③去私人诊所、村卫生室进行检查、治疗□④自己忍着,既不去看病也不吃药□

3、您选择医疗机构的原因(可多选):

①价格便宜②就医方便□ ③医疗服务态度好□④对医疗服务质量放心□

⑤可以报销□⑥其他□

4、您生病时,医疗费用主要来源于:

①自己负担□②农村医疗保险□

5、您经常参加村里的老年活动吗?

①经常参加□②有时参加□③很少参加□④从不参加□⑤没有活动□

6、您参加或获得过(可多选):

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②农村养老保险□③其他商业保险□

④最低生活保障金□⑤其他救助□

7、您清楚哪些病合作医疗可以报销吗?

①清楚□②不怎么清楚□③完全不清楚□

8、您认为参加合作医疗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您的就医问题?

①完全能□②基本上能□③不能,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④完全不能□

⑤说不清□

9、您认为目前医疗保险中最需要改进的是:

①提高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②提高优惠待遇□③改善服务态度□

④简化手续□⑤其他□

10、您对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看法:

① 满意□②一般□③不满意□

6.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篇六

1)你的性别:

A男B 女

2)你的年龄:

A 18以下B19~30岁C31~50岁D51~60E60以上

3)你在农村居住时间:

A 0~1年B1~3年C3~5年D5以上

4)你对农村的风俗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B 基本了解C不太了解D不了解

5)你了解农村风俗的途径:(可多选)

A电视B书籍C互联网D 长辈述说E 其他

6)你所在的农村有没有独特的节日:

A没有B有(如果有请注明名称和庆祝方式)--------

7)你所在的农村有没有独特的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

A没有B有(如果有请注明名称和庆祝方式)--------

8)你所在农村庆祝春节的方式有:

A吃团圆饭B 扫墓C看联欢晚会D其他(如有请注明)----

9)你所在农村庆祝端午节的方式有:

A吃粽子B 喝雄黄酒C划龙舟D挂草药E其他(如有请注明)----

10)你认为农村的风俗习惯有没有必要继承和发展 A有必要B没必要C 无所谓

7.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篇七

一、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建设情况、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和对审计机关及协会的建议四部分。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协会会员 (分别为78.8%和78.4%)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多份, 有效问卷177份, 其中事业单位93份, 企业单位84份, 有效率约占68%。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单位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 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已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88.6%、88.8%) , 但内审制度建立的主要初衷各有侧重, 企业单位认为外部法律、法规等要求是建立内审制度的主要初衷 (88.6%) , 内部加强管理需要 (11.4%) 次之;事业单位认为内部加强管理需要 (69.5%) 是首要初衷, 外部法律、法规等要求 (30.5%) 次之。可见, 事业单位比企业单位更加认识到建立内审制度对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准则全部执行、部分执行和没有执行的比例依次为:58.8%、38.8%和2.5%, 事业单位依次为:51.9%、43.0%和5.1%。可见, 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得到执行, 企业单位执行情况略优于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内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比例 (64.0%) 高于事业单位 (42.9%) , 向审计机关报送业务工作情况和成果的比例 (72.0%) 低于事业单位 (81.5%) 。

(二) 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建设情况

1. 内部审计机构组织设置情况。

目前企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组织设置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具体比例如下:独立的职能部门 (36.7%、23.0%) 、设在财务部门 (30.4%、32.2%) 、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 (26.6%、25.3%) 、其他形式 (6.3%、19.5%) 。企事业单位内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的比例过高, 作为独立职能部门的比例过低, 但企业单位内审机构组织设置情况略优于事业单位。

2. 内审机构分管领导。

企事业单位在内审机构分管领导排序上完全一致, 依次为:权力机构或一把手、纪委书记、其他、总会计师 (企业单位分别为50.0%、26.5%、17.6%和5.9%, 事业单位分别为45.9%、32.9%、21.2%和0.0%) 。但企业单位内审机构分管领导为权力机构或一把手和总会计师的比例高于事业单位, 为纪委书记和其他的比例低于事业单位。可见, 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较为合理, 但企业单位略优于事业单位。

3. 内部审计人员基本情况。

目前企业单位从事内审工作的专职人员、取得CIA证书人员、中级专业人员比例高于事业单位, 但事业单位具备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人员、高级专业人员、注册会计师人数、其他相关专业比例高于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内审专兼职人员比率 (1.36∶1) 远远高于事业单位 (0.45∶1) , 企业单位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较高。

4. 参加后续教育培训等情况。

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内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培训, 企业单位参加的比例 (93.1%) 高于事业单位 (75.0%) , 企业单位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较高。事业单位建立内审经费预算的比例 (65.0%) 高于企业单位 (42.3%) ,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单位的性质有关。

(三) 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1. 审计理念与工作思路。

(1) 内部审计模式、方式。企事业单位采用的审计模式在排序上大致相同, 但企业单位采用账项基础审计的比例低于事业单位, 采用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多种方法交叉使用的比例高于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模式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 风险导向审计应用比例过低, 但企业单位审计模式略优于事业单位。

企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审计方式各有侧重, 排在前六位的审计方式顺序不同, 但具体内容完全一致, 包括:财务审计、专项审计或调查、经营审计/综合审计、为公司提供内部控制建议、协助外部审计、舞弊调查, 均以财务审计、专项审计或调查等传统方式为主, 而诸如IT审计、协助公司流程再造活动、协助公司质量控制活动、协助公司控制自我评估等较少采用 (见表1) 。

(2) 内部审计角色。企事业单位都将对内部控制进行独立评价视为内部审计最主要角色 (28.2%、25.5%) , 其次分别为:对经营效率进行独立评价 (23.7%、18.4%) 、对财务信息进行独立评价 (22.0%、21.3%) 、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进行独立评价 (17.4%、18.0%) 、培养财务或管理人才 (7.5%、9.2%) 、其他 (1.2%、7.5%) , 就“内部审计是否承担了相应的管理职责”企事业单位的观点各有异同, 都认为参与内部控制建设 (33.7%、30.2%) 和参与经营和管理 (22.8%、17.6%) 是内部审计承担的两项最主要管理职责, 但在其余的管理职责上各有侧重, 分别为:参与企业决策 (15.5%、9.3%) 、参与合同签订 (15.0%、16.6%) 、参与物资采购 (10.4%、17.6%) 、其他 (2.6%、8.8%) , 可见, 企业单位内部审计比事业单位承担了更为重要的管理职责。

(3) 内部管理审计开展情况。企业单位未开展和试点开展管理审计的比例 (18.5%、7.4%) 低于事业单位 (27.4%、14.3%) , 全面开展和部分开展的比例 (23.5%、50.6%) 高于事业单位 (13.1%、45.2%) 。企事业单位都将推动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视为最主要的目的和用途 (25.0%、24.6%) , 其次分别为:使内部审计活动与组织战略相一致 (24.1%、18.7%) 、促进更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沟通和管理 (20.3%、20.7%) 、保证遵守职业标准 (16.0%、16.3%) 、证明内部审计活动的价值 (13.7%、15.8%) 、其他 (0.9%、3.9%) 。企事业单位认为内部管理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23.0%、19.2%) 、缺乏较为完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22.5%、20.3%)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人才严重匮乏 (20.2%、19.2%) 、对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定位不够清楚、准确 (19.7%、17.6%) 、风险意识淡薄 (13.5%、17.6%) 和其他 (1.1%、6.0%) 。

2. 审计管理与程序。

(1) 内部审计活动管理。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全部内供比例较低 (34.2%、41.4%) , 外包 (包括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 的比例较高 (56.6%、49.4%) , 但企业单位全部外包比例低于事业单位 (0.0%、5.7%) 。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在实施审计前将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对象、开展后续审计方面企业单位 (92.4%、92.3%、90.9%、84.6%) 优于事业单位 (85.7%、82.1%、84.2%、83.3%) 。就“内部审计是否就被审计对象满意情况进行调查”事业单位 (64.4%) 略优于企业单位 (60.5%) 。企事业单位一般使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此项调查, 事业单位使用正式方式的比例 (65.2%) 略高于企业单位 (58.6%) 。此外, 企事业单位均100%的就有关事项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结果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 审计报告 (66.7%、54.1%) 和管理建议书 (24.0%、22.9%) 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其次为审计决定 (7.3%、8.3%) 和其他形式 (2.1%、14.7%) 。每次签发审计报告后, 企业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的比例 (28.2%、38.0%) 略高于事业单位 (19.4%、44.4%) 。

(2) 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企事业单位认为做好审计工作最需努力提高的能力依次为:专业判断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业务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企事业单位希望给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培训内容的观点较为接近, 其中排序前五位的分别为: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内部控制、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法规。

3. 审计技术方法。

利用计算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单位内部或与所属单位已网络连接的企业单位的比例 (73.8%、66.3%) 均高于事业单位 (67.5%、50.0%) 。

4. 审计发挥的主要作用。

就“单位内审工作在促进单位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企事业单位的观点各有异同, 企事业单位都将加强内控制度作为首选 (19.2%、19.7%) , 在其余观点上各有侧重, 具体情况如下:防范风险 (18.9%、15.3%) 、规范经济行为 (17.4%、18.6%) 、提高经济效益 (16.1%、13.6%) 、促进廉政建设 (15.5%、18.3%) 、增收节支 (12.3%、14.6%) 、其他 (0.6%、0.0%) 。

5. 审计存在困难。

企事业单位一致认为专业人才缺乏 (49.1%、37.6%) 、经费不能得到保障 (27.4%、26.3%) 是影响和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两大首要问题, 此外, 企业单位依次为:审计理念未及时更新 (15.1%) 、领导不重视 (8.5%) 和其他 (0.0%) , 事业单位依次为:领导不重视 (14.3%) 、审计理念未及时更新 (12.0%) 和其他 (9.8%) 。

6.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情况。

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已建立起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机制, 但事业单位与外部审计建立协调机制的比例 (80.0%) 高于企业单位 (64.5%) 。

(四) 对审计机关及协会的建议

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协会开展的活动表示满意, 但企业单位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 (66.2%、24.3%) 略高于事业单位 (51.3%、34.2%) , 不满意的比例 (0.0%) 低于事业单位 (6.6%) , 未参加的比例 (9.5%) 略高于事业单位 (7.9%) 。就“内部审计协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为会员单位服务”企事业单位的观点一致, 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寄送文件、通知, 公布内部审计发展动态;现场经验交流;举办学术和培训性质的会议;深入单位进行调研, 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和资料库, 为指导内部审计提供依据;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企事业单位就“审计协会应该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哪些形式的培训才更有效果”的观点有一定差异, 具体情况如下:同步实施审计项目 (25.3%、13.6%) 、集中培训 (22.9%、28.8%) 、参加审计机关项目 (19.3%、18.6%) 、参加CIA、CCSA和内审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18.1%、20.3%) 、案例分析并汇编成册 (13.3%、8.5%) 、其他 (1.2%、10.2%) 。

三、结论

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状况总体较好, 但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善。分析表明企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分管领导设置较为合理、内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培训情况良好。但内审机构独立性、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内部审计模式与方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状况总体优于事业单位。表现在: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组织设置情况较好, 独立性较强, 领导体制较合理, 重视程度较高;二是内部审计采用计算机审计比例较高, 采用的审计模式较好;三是内部审计承担了更为重要的管理职责, 管理审计开展情况、内审准则执行情况、审计程序执行情况较好。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优于企业单位的主要方面。一是对建立内审制度的重要性认识程度较高;二是向审计机关报送业务工作情况和成果的比例、建立内审经费预算的比例、与外部审计建立协调机制的比例较高。

8.农村教师工作状况调查 篇八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以西部S省1051名农村教师为调研对象,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个方面调查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矛盾;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四点建议。

一、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方法:2014年,本调查采用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法,对样本县的农村教师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收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翔实的素材。

2. 样本选择:本调查根据人均GDP将S省21个地级市(州)分为四层,根据每层地级市(州)的数量,随机抽取1-2个地市作为样本,抽取了6个地级市,每个地市选取2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2所农村学校,共计24所农村学校。

3. 调查过程:采用自制的《农村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 部分,共计50道题。每所样本学校,按照“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1岁以上”4个年龄段随机抽取教师回答问卷。共发放问卷1163份,回收有效问卷1051份。走访党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师等300人次,召开参会人员10人次以上的座谈会4场,了解、掌握了农村教师生存的一些真实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认同度高,敬业精神退化

从表1可知,92.8%的农村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同时,在问到“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时,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充分说明了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信心。在“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的问卷中,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也说明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有92.7%的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这再次说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是较高的。

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表2),71.0%选择了“知识传递者”,45.5%的教师选择了“朋友”,39.1%的教师选择了“道德示范者”。这一方面说明农村教师的角色意识较强,职业认同度高;同时,也说明农村教师在教师角色上既继承传统,又有所更新,开始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虽然问卷显示,农村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较为认同,但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乡镇教育负责人、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在访谈中,却对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示出了担忧。他们认为:当前不少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退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也不愿钻研业务、备课和批改作业,对学生不愿做耐心细致的指导,每天的工作应付了事;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和讨论学习;有的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有的甚至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等当成了主业。

对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的原因,一是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这里管理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二是因为农村地区信息较为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较少,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三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现行管理体制缺乏对农村教师的奖惩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造成他们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四是由于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较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五是由于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的教师,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很多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

从表3可知,35.9%的农村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7.7%的教师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9.5%的教师担任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3.6%的教师担任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甚至有2.9%的教师担任5-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除课堂教学,农村教师每天还要花2至3小时的时间,批改学生的各科作业。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不足,教师兼课较多,一方面导致了教师教学负担较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

此外,调查还发现农村教师教学任务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同地区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的差异较大。比如,L县一初中校核定的普通教师周工作量是12节课。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周课时在12节以下的仅有5人,且为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11%;12-19节有1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20节以上有1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22%。这说明该校近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而在J县的调研情况显示,从抽取的样本学校来看,无论初中还是小学,语文、数学教师都只教一个班;绝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也只教1个班,最多也只教两个班;其余学科的教师一般也只教3个班。且班级人数较少,一般的班级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更少的仅20人左右。因此,他们的工作量,比起L县的农村教师来说要轻很多。

二是同一区域不同学校间教师工作量的差异较大。以J县为例,位于城郊的M学校现有学生264人,6个教学班,教师58人;而该县比较偏远的T小学,现有学生1097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教学班个数,T小学都是M学校的好几倍,但教师数量反而比M学校少。因此,该校教师工作量也在M学校的基础上成倍增加。访谈发现,该县教师工作量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格局。(即县城学校和偏远学校由于教师缺编,教师工作量大;城郊学校由于教师严重超编,教师工作量小)。类似J县教师工作量的情况,在S省很多地方都存在。这说明造成农村部分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分布性失衡。

此外,部分地区、学校教师缺编也是造成农村教师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比如,按Y市(县级市)人事局编办测算,Y市应编10719教师,现有教师9319人,全市缺编1400多人,再加上分布不均,导致有的学校缺编十分严重。学科配置不合理,艺体、英语教师奇缺,有的学科甚至到了无法开课的地步。再如,D县Z校共有学生1188人、18个教学班。按D县人事局编办测算,应配备教职工62人;而该校实有50名教职工,缺编12人,达19.3%。在50名教职工中,还有2名老师借调到其他单位,1名教师因病无法上课。该校教师在访谈中普遍反映,工作时间过长、管理压力过大、责任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大部分教师早晨7︰30到校,下午5︰20以后放学,工作时间长达9小时,而担任九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班级人数过多,多数班级学生超过60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占60%以上,这给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工作负担。

(三)自我认可度高,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情况为: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教学效能感等方面。总体来看,S省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度较高,如有96.3%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所任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非常扎实或比较扎实,有99.1%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有91.4%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有99.2%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96.8%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上完课后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99.6%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有99.3%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教好学生。数据见图1。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仅仅是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而言,做课件只能做简单的PPT,不能制作如“微课视频”等稍微复杂的课件;使用多媒体也只能使用简单的,对“电子白板”等的使用较少;数学教学中能使用“几何画板”的更是寥寥无几。虽然不少学校都有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教师使用率很低。不少教师直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需要熟悉这些设备,并要制作什么课件,而自己对课件制作又不熟悉,还不如“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简便。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接受访谈的一位校长也坦言,为了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专门安排人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规定每学期甚至每周必须使用多少次,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师的观念未能转变,“强迫”的效果始终有限。种种情况表明,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很落后,对新的教学手段和设施设备的接受、使用都较慢,教学观念更新明显滞后。

(四)工作瓶颈凸显,发展平台堪忧

如图2,对“您感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16.4%的教师认为班额太大,14.8%的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16.0%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重,14.7%的教师认为教育观念方法落后,9.2%的教师认为教学配套差,8.8%的教师认为教材太难,8.8%的教师认为教与考的内容不一致等。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教学观念方法落后的教师显著增多。这说明经过课改的多次培训以后,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了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然感觉到困难重重。

就几个影响、制约农村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言,既有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方面的问题;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既有教材的问题,也有评价的问题。从教师角度看,首先是教师老龄化突出。以N县G小学为例,学校现有在编在岗教师53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就有22人,占教师总数的41.5%;其次教师流失严重。主要表现为:①趋利性流动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比如,Y市与A市仅一山相隔,但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差异却十分明显。调入A市当教师,经济待遇立刻翻番。因此,近几年来,Y市每年流入A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均数以百计,加上部分优秀教师考公务员离开教师队伍,优秀教师流失的趋势愈演愈烈;②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优秀教师流向城区学校。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学校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教师大量调进县城学校工作,新的教师的补充远远跟不上教师流出的速度,导致了一些农村学校老教师偏多、低学历多、骨干教师少。从学生角度看,农村学校的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以J县H小学为例,全校786人,其中“留守儿童”为570人,占到72.5%,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溺爱”等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

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教师多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是工作任务的忠实执行者,工作缺少主动性、创造性。长期以来,以行政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师排斥在教育决策之外,教育决策较少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师听命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课程编制无权参与,对教学安排无权选择,对教学决策无权知情。受体制制约,教师习惯于按照领导指令办事,重视经验传承,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和杂务及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等,只要工作能完成、不出错就可以了,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创造性。大多数教师不愿开拓创新,对复杂的矛盾变化刻意忽略或回避;对于教研活动,则认为太麻烦,甚至认为它加重了工作负担。长时间持续的重复劳动,固化了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禁锢了教师们的教学个性,很难完善个人的专业发展体系。二是专业发展可用资源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不够,使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较为简陋。其一,由于国家加大了农村学校的投入,不少学校配备了电脑、网络等,但就是这些有限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低,主要表现在不少农村教师“不能用”或“不想用”。其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的差异,使农村学校教师很难接触教育专家或优秀兄弟校的同行。其三,农村学校的图书馆配备落后,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很多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苦于没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案例等学习资料。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无法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

三、对策与建议

1.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

本研究表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既有长期以来固化的管理模式造成“封闭”的原因,更有缺乏对长期坚守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形成正能量的宣传原因。为此,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着力推行教师管理的“县管校用”新机制,变“学校人”为“系统人”,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即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和管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人员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负责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等工作,合理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工作态度不良和工作能力差以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由学校退回县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统一组织待岗培训及分流。二是要重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把农村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强化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三是要大力表彰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对在艰苦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长期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评选表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广泛深入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奖励教师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

2. 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失衡矛盾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不均衡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分布性不均衡造成的。为此,给出两点建议:一是编制配备要切实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需求。逐步实行城乡差异的中小学编制,在边远农村学校探索实施“班师比”或“校师比”教师配置标准,切实落实对农村边远地区的师资倾斜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二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让城乡教师“优势互补”。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要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制度,推行城镇新进教师先到农村学校任教办法;大力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活动,发挥优质学校师资资源优势,与农村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协作帮扶。

3. 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

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流动性大,专职性学科教师很难配套,为解决这个学科结构性矛盾,建议要加大面向农村的“全科式”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专科层次的技能型教师培养计划。师范教育学校应当制定“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或专业,加强面向农村学校教育实际的教师培养。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要加快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建立“校本研修超市”和“选修课程超市”,实行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村教师自选课程、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强化农村教师校本研修与远程网络培训的混合学习;要建立音体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制度,有效开展转岗或转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

4. 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需要更多的“舞台”。因此,一是学校要善于搭建教师展示平台。要搭建学习平台,这里的学习包括指点迷津的集体学习、汲取精华的自研自修、取真经的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来校作报告或业务指导的专业引领等;要搭建交流平台,既可以是同一教研组内的学术交流,也可以就一个或几个专题组织教师的课改沙龙,还可以是网络互动研讨;要搭建实践平台,可以是老中青教师的合作备课,可以是“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的对比式教学,可以是创设“走出去”的外向性教研,可以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式教研,也可以是展示教师个人风采的个性化教研,等等。二是要在城区学校建立“农村新任教师留城培育基地”。农村新任教师先到城镇学校在岗学习,接受城镇优质学校的校本培育,1-3年后回编制所在的农村学校任教。与此同时,接收农村新任教师的城镇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全职支教,县财政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城镇特优教师、中高(小中高)职称教师、县级以上名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1-3年,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建立“校际交流”平台。“校际交流”指中心乡镇学校与边远乡镇学校之间、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之间“结对子”帮扶等,建立健全系统的学习交流体系,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供保障。农村教师到城区先进学校学习提高,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指导相对落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韩小雨.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

[2]刘秋红. 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现状及我国农村教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3]肖正德. 新时期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保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4]孙德芳. 保障农村教师发展的国际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作者单位:四川阆中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四川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9.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篇九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b.20~30c.30~40d.40~50e.50以上

3.您的职业是?

a.学生b.工人c.商人 d.农民 e.其它

4.家庭人口

a.3人以下b.4c.5d.6人e.6人以上

5.文化程度

a.小学b.初中 c.高中(中专)d.大学e.大学以上学历

6.您家中有几个人在赚钱呢?

a.2人以下b.2~5人c.5人以上

7.您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哪些?[多选题]

a.种田 b.打工 c.国家工资 d.开设工厂、超市 e.开公司 f.投资、股票 g.其它

8.请问您家庭平均月收入有多少呢?

a.1000元以下b.1000~3000c.3000~5000d.5000元以上

9.请问您认为影响您家庭生活质量(收入、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多选题] a.文化教育程度b.家庭人口因素c.健康因素d.从事职业e.其它10您的家庭支出主要用于哪些? [多选题]

a.基本生活需要(衣,食,住)及家庭设备用品b.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支出c.医疗保健消费支出d.用于投资e.其它

11.贵村干部是否重视本村的新农村建设?

a.是b.否

12.您认为贵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在哪方面成效比较显著?[多选题]

a.发展农业生产b.提高村民收入c.推进乡村文明d.改善村容村貌e.无

13.贵村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多选题]

a.村干部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村庄建设上,忽视了全面发展

b.缺少切实的措施,难以从政策,制度上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c.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性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少 d.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

e.改造农村卫生条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被束之高阁

f.乡风文明建设的村级公共活动和设施缺乏

g.民主选举和民主建独监督流于形式,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 h.其它(请注明)

14.您认为,目前贵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多选题]

a.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b.就业问题c.医疗保险问题 d.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e.卫生环境问题f.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

g.其它(请注明)

15.贵家庭成员有无接受过劳动力培训

a.有b.无

16.贵家庭有无成员外出务工

a.有b.无

17.您认为,目前制约贵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 [多选题] a.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b.还没有专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力的综合协调机构 c.劳务中介机构信誉差,“坑劳”现象时有发生

d.其它(请注明)

10.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篇十

B.大部分时间认真听课,偶尔也做其他的C.听一会儿,再干会儿其他的D.根本不听课 E.其他 2.对于课堂作业你一般是 A.独立完成B.参考同学答案完成C.抄袭别人的 D.不交 E.其他

3.你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是 A.非常爱学习B.比较爱学习C.一般D.对学习没兴趣

4.在学习生活中,你感到最苦恼的问题为 A.学习压力大B.经济困难C.学校办学条件差D.人际关系紧张E.对学习没有兴趣F.家庭问题

G.周围人对读书的不理解H.其他

5.你主要的学习方式是 A.听老师讲课B.自习和作业C.与同学讨论交流D.其他

6.相比而言,你更喜欢老师上课采用什么形式

A.老师讲解,学生听记B.让同学自己看书C.师生相互讨论D.让同学上讲台讲课 7.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你是否会通过看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直到弄懂为止 A.经常这样B.有时这样

C.很少这样

D.从不这样

8.你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哪些(可多选)A.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理解B.得不到老师的指导

C.不会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D.学习资料太少

E.学习负担重,家务活太多F.其他

9.你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的感觉是 A.愉快B.成功C.没感觉D.失落E.自卑

10.你对学习的感觉是 A.有兴趣B.比较有兴趣C.无所谓D.感到很枯燥E.不得不学

11.你怎样权衡读书学知识和外出打工赚钱

A.现阶段读书比赚钱重要B.现阶段赚钱比读书更重要C.两者都无所谓

12.你认为你们学校的教育质量怎么样 A.好B.比较好 C.一般D.比较差E.差

13.你满足这种教育水平吗 A.当然不满意,迫切希望改善 B.满足C.无所谓

14.你希望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A.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B.改革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C.切实贯彻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减轻家庭负担

15.新课程改革已经陆续推行,请问你了解新课程改革吗 A.知道B.听说过C.不知道

16.你对新课程改革有何期望 A.更多的课外时间B.更丰富的课外活动C.更多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

D.教学水平的提高 E.学习负担的减轻 F其他 17.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农村基层教育,你认为现在农村教育受关注和被扶持的力度 A.不清楚B.一般C.很高

18.您觉得您的家人对您读书考学重视程度

A.十分重视,只要我努力,尽全力供我读书考学

B.比较重视,会花钱供我读书 C.比较不重视,读不读书都行,不想出很多钱供我读书 D一点都不重视,不鼓励读书 E.其他

19.您对读书考学的态度如何 A.很重视,一定要尽全力把书读好

B.比较重视,学习差不多就行了 D.不重视,我就不想读书 20.您认为大部分农村学生辍学打工的原因是

A.厌学情绪严重,读个初中毕业,能够打工就满足了 B.家里贫困,没有能力支付其念高中、专科等高等教育 D.读书没有用,不如打工实际,还有现钱赚

11.农村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主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主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2.农民基本文化生活形式:95%的户主没有订阅报纸或阅读书籍,80%的户主的文化生活基本与电视为伴。3.农民农闲的重要消遣方式,55%的户主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缺少正当的业余文化活动。由于各级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举行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农民在农闲时打麻将或者打扑克牌,不来点钱,基本没人玩。同时迷信活动有增无减,操办红白喜事之时也是迷信活动大行其道之时。

2.缺少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从一些村干部处调查了解,霍城县80%的村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如篮球场,有的村只有一个,并且地面裂纹多,裂纹处都长出了草。村里的孩子距离此地很远,基本没有几个孩子能用得上。所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很多村的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或广播找人,根本没有从事文化宣传或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3.缺少常规的文化服务活动。目前,乡镇没有固定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中心,只有文化团体自己搭建的平台偶尔为农民提供演出。而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文化服务难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主要原因

1.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设施不齐全。霍城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观念不更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妇女认为,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赚钱,而忽视了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即使村里组织了什么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局面。

4.考核不科学。部分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出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5.支持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致使一些基础文化设备无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据点,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霍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霍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以流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很普及,但是各族农民还是希望欣赏到其民族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带来的家乡文艺作品。上级文化部门应安排各种文艺团体下乡,多为农民送精神食粮,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袁德.社区文化论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农村经济上去了,农村文化怎么样?农民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新疆霍城县部分乡镇、行政村及一些农民家庭,以实地察访、交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对农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一些初步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主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主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2.农民基本文化生活形式:95%的户主没有订阅报纸或阅读书籍,80%的户主的文化生活基本与电视为伴。3.农民农闲的重要消遣方式,55%的户主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缺少正当的业余文化活动。由于各级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举行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农民在农闲时打麻将或者打扑克牌,不来点钱,基本没人玩。同时迷信活动有增无减,操办红白喜事之时也是迷信活动大行其道之时。

2.缺少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从一些村干部处调查了解,霍城县80%的村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如篮球场,有的村只有一个,并且地面裂纹多,裂纹处都长出了草。村里的孩子距离此地很远,基本没有几个孩子能用得上。所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很多村的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或广播找人,根本没有从事文化宣传或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3.缺少常规的文化服务活动。目前,乡镇没有固定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中心,只有文化团体自己搭建的平台偶尔为农民提供演出。而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文化服务难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主要原因

1.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设施不齐全。霍城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观念不更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妇女认为,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赚钱,而忽视了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即使村里组织了什么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局面。

4.考核不科学。部分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出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5.支持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致使一些基础文化设备无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据点,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霍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霍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以流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很普及,但是各族农民还是希望欣赏到其民族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带来的家乡文艺作品。上级文化部门应安排各种文艺团体下乡,多为农民送精神食粮,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袁德.社区文化论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农村经济上去了,农村文化怎么样?农民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新疆霍城县部分乡镇、行政村及一些农民家庭,以实地察访、交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对农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一些初步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主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主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2.农民基本文化生活形式:95%的户主没有订阅报纸或阅读书籍,80%的户主的文化生活基本与电视为伴。3.农民农闲的重要消遣方式,55%的户主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缺少正当的业余文化活动。由于各级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举行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农民在农闲时打麻将或者打扑克牌,不来点钱,基本没人玩。同时迷信活动有增无减,操办红白喜事之时也是迷信活动大行其道之时。

2.缺少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从一些村干部处调查了解,霍城县80%的村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如篮球场,有的村只有一个,并且地面裂纹多,裂纹处都长出了草。村里的孩子距离此地很远,基本没有几个孩子能用得上。所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很多村的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或广播找人,根本没有从事文化宣传或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3.缺少常规的文化服务活动。目前,乡镇没有固定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中心,只有文化团体自己搭建的平台偶尔为农民提供演出。而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文化服务难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主要原因

1.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设施不齐全。霍城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观念不更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妇女认为,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赚钱,而忽视了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即使村里组织了什么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局面。

4.考核不科学。部分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出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5.支持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致使一些基础文化设备无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据点,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霍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霍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以流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很普及,但是各族农民还是希望欣赏到其民族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带来的家乡文艺作品。上级文化部门应安排各种文艺团体下乡,多为农民送精神食粮,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中心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下一篇:2018考研英语:强化阶段重点复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