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27

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3篇)

1.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抛描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逐渐探索出这个情境背后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现用高中数学教学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说用这种教学的应用方法.一、应用真实的情境抛出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接触到高中数学知识时,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代表什么意义,不能寻找到学习的要点,从而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抛描教学法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数学教师要给出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一节课他们要探索什么知识.例如,在讲“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图1中描述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请计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明这个面积代表的数学问题;如果现在这辆汽车的读数为2010km,请按照图1说明在这之前,汽车的里程数与读数之间的关系,应用函数表达式说明两者的关系.如果教师用过于抽象的问题令学生思考函数模型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一概念知识,从而不愿意思考数学问题.现在教师给出直观的图形,学生参看图形便能了解到“矩形面积=长×宽=速率×时间=路程”,即领悟到数学模型的意思就是要给出解决数学模型的规律.这张图片,就是教师抛出的“锚”,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抛出的第二个锚,即在学生领悟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路程=速率×时间”这一模型应如何建立.二、应用综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有时会比较复杂,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有时会有学习挫折感,从而不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用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克服学习障碍.同上例,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图1的阴影部分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0.“路程=速率×时间”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如何将这一公式转化为需要的数学模型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汽车里程表的读数与汽车里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了解到两者的关系为“汽车里程表读数s=2010+汽车行驶路程”,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用二段函数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即第一段函数有第一段函数的计算规律,第二段函数有第二段函数的计算规律.如果以二段函数的方法思考这一数学问题,便可以图1为基础,设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行车时间为t、v为t的分段函数,那么可将“路程=速率×时间”的函数表达式描述如下:

得到函数表达式后,有个学生认为可将该函数表达式应用图象的方法描述出来,找出两幅图象之间的规律.这个提议,让学生找到新的数学知识探索点.三、抛出经典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用?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教师可以一道经典习题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愿意积极拓展相关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教师要提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总之,抛锚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为:抛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拓展问题?教师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就能优化抛锚教学法的效果,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一、对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对高中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环节, 然而大部分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 阅读教学训练的重复单一

高中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老师按照过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单词, 在其尚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要求记忆;再通过阅读课文的形式教给他们难以理解的句子和知识, 导致学生对所学文章和语法知识模糊不清、似懂非懂。这种阅读的教学模式太过枯燥、单一, 很可能减弱学习者对英语的兴趣, 降低教学效率。

(2) 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多数是单方面的:教师单方面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老师讲, 学生听, 整个课堂缺乏互动性; 学生没能作为主体, 也没机会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发挥不了主动性。

(3) 只注重语言教学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有些教师对语言点的教学过于看重。将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再带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实际上,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自主提高的, 而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想学好英语, 学生就要学会自主获取信息, 学会分析难点、重点, 加强自主探究能力。

(4) 阅读范围较为狭窄

在绝大部分高中里, 学生每天阅读的资料仅仅局限于课本和练习册, 教师也认为学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高考的核心。这种想法并无大错, 但若是想学好英语, 学生的英语阅读范围就必须宽阔, 包括英文报纸, 英文杂志以及其他英语方面的书刊。老师要交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方法, 学生再通过阅读喜欢的书籍来提升这种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及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各界对人才提出了更高了要求。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地方, 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更是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拉开帷幕, 应运而生的问题式教学法经过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一种通过创设特定而又切实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在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时, 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也得以形成。问题式教学法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流程实现的, 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 使教学不仅仅是单一、单向的知识传播过程, 而是综合课本知识和学生能力, 把整个教学过程问题化,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到新知识。同时, 教师作为问题情景的组织者和解决问题的辅助者,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解决中来, 促使他们建立合作意识, 提高思考和执行能力, 从而体会学习的快乐, 切不可凡事亲力亲为, 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技巧

高中生一般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 在心理上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形象具体的事物。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调动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树立其合作创新意识, 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这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应用问题式教学法时, 教师也需要注意一些情景创设的技巧,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果。比如所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他们才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同时,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应难易适中, 要在保证学生有解决能力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 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除此之外, 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人交流、分享。所以教师在创设相应情景的时候, 可以适当加入要求多人合作完成的环节, 提高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

四、结语

3.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一、问题式教学把教学回归生活

在一堂课的开始,如果能使用某种方法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积极主动自愿的投入学习中,是老师们一直面临的难题,问题式教学就为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方法和建议。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能提出几个文本与实际生活相接近的问题,对学生们好奇心的产生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利用提问式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这篇文章的情景和氛围中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准备几个在日常生活不常见的汉字,把它们写在小卡片上,并且搜集关于这些汉字产生的有趣的故事,以便上课的时候使用。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们展示这几个字,随后进行提问,问他们有没有认识这几个字的,如果有可以大胆发言。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以及热烈的讨论以后,教师可以宣布这几个字读音的正确答案,并为同学们讲解这些汉字产生的小故事。实践证明,学生们的注意力容易被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所吸引,所以运用这个方法,对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是非常有帮助的。达到这个目标以后,教师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了。

二、问题式教学使教育回归本质

高中语文课改要求,学生除了要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扎实掌握外,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要不断的进行培养。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运用问题式教学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核心思想,所以教师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于教学活动本质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五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之前要给同学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文章描述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与当时俄国的社会背景有什么联系。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并且写下来。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贯穿作用的。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教师把学生们交上来的答案进行总结,对于学生们没有认识到的知识点给予补充。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对于学生集中出现问题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如此,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问题式教学使教学具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于渲染浮夸的教育技巧,这是因为在每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在一节课讲授很多知识点,由于有些学生的能力有限,往往会造成学生对于知识难以掌握的情况;如果教师为了照顾某些学生而放慢授课的进度,则容易造成很多学生“吃不饱”的情况。这两种情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阶段性考试的成绩上可以清楚的显现出来,两极分化严重情景是每个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

例如:教师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利用问题式教学法把课文层层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向同学们提问:“请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对《红楼梦》这部文学著作的了解情况”。不熟悉《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讲解下,可以对这部小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接着教师要对本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进行综述,随着课文的深入讲解,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课文的学习请说出你所了解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使不熟悉《红楼梦》的同学对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本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同学们留几个课下思考问题:“通过《红楼梦》的学习,你能学到什么;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对于这些问题如果能给予积极的思考以及讨论,那么他们对于整篇课文中心思想以及主题的理解就能更加完善、系统了。

四、总结

众所周知,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心脏。问题式教学除为语文教师的授课提供方法上的保障以外,也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问题式教学在我国教育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正是对于它最大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李想.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1.

[2]胡一飞.语文教学的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在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进程中,许多新概念新方法一一涌现,如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需求分析等等。相较于在过去占主导的传输式教学,这些新方法与新模式对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如今的英语课堂中,授课老师更多仍然倾向传输式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并且在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关注有所欠缺。本文将着力解释说明体验式教学和需求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需求分析 学生中心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文献),要求老师在原有的教学经验、原有的教学改革操作、研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使学生能够理解英语的实用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灵活实用英语(郭佳和李光霞,)。调查显示,如今的高中英语课堂里,传输式教学(transmission teaching)仍站主流位置。

传输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郭佳和李光霞,2010),教师是整个教学课堂的掌控者。从知识的视角看,传输式教学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学习,重点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

即便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许多教师开始在英语课堂中尝试参与者,表演者,提供咨询信息者的角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较于这些新角色,不少教师仍然更善于在课堂中扮演controller的角色。老师在课堂中需要授课答疑,组织活动等。一个成功的课堂掌控者的角色扮演相当重要,尤其是在早期英语课堂的分组活动的组织中(Harmer,)。这也是传输式教学占据主导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传输式教学灌输学生知识的同时,减少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过分地依赖老师授课则会导致课堂活动简单无新意,课堂冷场,学生参与度不高,自主性弱化等结果。

而相对传输式教学,相关学者也提出了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并有效完成知识的内化(“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12),。相对于传输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亲身实践为基础,重点在于语言技能的习得。学生由传输式教学中汲取的语言知识不会即刻转为语言技能,而体验式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使用语言技能的平台,是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体现。因此好的课堂教师可在课堂中将两者灵活结合,既不是全盘的知识灌输,也不让一堂课都由活动占满使得学生无消化知识的时间。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提供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环境,这就涉及到英语课堂中的活动设计。课堂活动的设计好坏是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既需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也要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解知识点为根本目的。下文活动实例以听力,口语训练为例:

选取一段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拿掉部分短语,词汇。

学生两人一组,各拿有台词的纸片一张。要求:两人的纸片内容相同,空缺部分不同。即一学生的台词在第1、3、5、7句有空缺,另一学生拿到的纸片则是在双数号的句子中有空缺。

两人按顺序朗读台词,按照对方的朗读内容填上空缺台词。这一活动使得学生的口语、听力以及阅读技能得到训练。

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老师扮演了组织者,推动者等角色,应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理解与良好把握。

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除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还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很多时候,教学大纲,教学参考和教材上的重点被教师主观认定为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感态度等则被忽略(陈芳,2012),从而导致学生知识吸收程度不一,教学效率低下。而合理的需求分析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需求分析,顾名思义,是教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分析学生的需求的一种方式。在英语教学方面,需求分析的关键点分为两部分,其一:了解评估学生当前现有的语言能力水平;其二:判断学生现有水平与其将来希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距离。

需求分析的方式有多种,课堂调查问卷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此外面谈调查和测试调查。测试调查主要以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主。以口语为例,调查者事先准备好一份口语测试试卷,每个题目要尤其明确的测试方向(如学生是否灵活运用时态,过渡连接词等),测试过程中调查者在经过被测者或其监护人允许的前提下,录制或者以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事后对数据进行整理评估,判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对症下药。笔者认为,此种测试调查工作量较大,比较适合在小班教学或者针对个别学习困难者进行实施。

通过需求分析,教师能更为有效地验证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以此作为依据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结语

体验式教学与需求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老师通过需求分析来了解学生的需求,有时候尤其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这一类学生的学习障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体验英语来掌握语言的规律,使用原则。体验式教学和需求分析体现的优势,将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10-19,

陈芳. (2012). 试析对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需求的一项实证研究.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7-15,

郭佳,李光霞,(2010).从传输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5.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福清第二中学

祝志安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使课程改革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力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既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学教学模式。

下面以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从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拓展三方面探讨“问题解决”教学的应用。

一、问题引入

【情景】以个人的形象和电脑展示色盲检测和道尔顿图片。【问题】

(1)你对老师的印象如何?

(2)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设计意图】

1.先让学生回答对老师的初步印象,引出眼光的问题,再用红绿色盲检查图来检测色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2.讲述道尔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适时出示问题,转移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对科学家的尊重,并从中接受科学家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教育。

二、问题探究 【情景】

(1)下表是某地区人类红绿色盲的调查结果:

(2)下图是一个红绿色盲家系图谱,请分析作答。

【问题】

1、控制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从哪些亲子代可以判断?

2、假设红绿色盲的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它在遗传上会有什么表现?

3、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红绿色盲基因究竟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假设红绿色盲基因在Y染色体上,它在遗传上会有什么表现?

4、为什么红绿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不在Y染色体上呢?

5、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什么?

【问题解决】前五个问题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和分析图表获取信息,可以很快找到答案,第六个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只凭学生个人不容易解决,最好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为让学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它分解成问题链或小任务:第一,写出男女性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第二,参照书本,写出四种婚配方式(XBXB×XbY,XBXb×XBY,XBXb×XbY,XbXb×XBY)的遗传图解。第三,分析所写的遗传图解,特别注意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有什么表现,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有什么表现,从中揭示出X染色体遗传的特点: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女性患者的父亲 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正常,其母其女必定正常)。再与白化病类比,因为同属隐性遗传病,因此红绿色盲也有隔代遗传的特点。第四,归纳出红绿色盲作为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患者中男多女少、交叉遗传(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隔代遗传。

学生围绕层层铺设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分小组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完善。学生为自己能发现规律而感到高兴,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成果,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就这样,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学生当然乐于参与其中。

三、问题拓展

(一)课堂上的问题拓展

【情景】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问题】你能否通过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可提示他们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相互讨论解决。对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先类比伴X遗传的共同特点:交叉遗传;再类比显性遗传的特点:一般会代代相传;然后找出其特有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二)课后的问题拓展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内容直接与生产实践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关于芦花鸡和非芦花鸡在初级阶段的辨别,可以视上课剩余时间来决定是否放在课后完成。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就“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点在生活中寻找某个问题并展开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成文,并在班上汇报。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以图片、图表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以相互紧扣或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为载体,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大胆发言,课 3 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热烈的讨论。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就如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并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看法。只要教师适当给予精心的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3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与评价

3.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3.1.1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通常情况下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要求。而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对这种教学关系的挑战。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已经发展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了。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与老师或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对有争议的知识点可以提出看法和观点。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具有促进作用。

3.1.2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发展: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引用,大大加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抛锚式教学倡导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以主角姿态对地理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并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可以将抽象化的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具象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立使学生学习环境与其自身生活联系密切,能够迅速使学生进入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包括地理创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等方面。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地理情操。学生在对地理进行学习过程中会激发起它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3.2抛锚式教学的应用评价

3.2.1学习内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对学生地理思维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巨大作用。地理学科具有对空间和时间感要强的要求;高中地理还是一门集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高中地理对于区域地理环境的讲解还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极高,为学生吸收地理知识带来了难题。但是,抛锚式教学会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带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使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简单易懂。

3.2.2教师角色:抛锚式教学的运用对教师有着新的要求。教师不在是教学中的讲授者,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对教学进行情景设置上教师应选择性的进行抛锚式教学,不可对所有地理知识一概而论。要对教学的理论限制、条件限制清楚地认识,从而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否则会适得其反[4]。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加以引导对学生学习不足之处进行纠正并给予适当的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总结及自我学习方法评价及改正。

7.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函数概念中的变式教学

函数教学时让老师们倍感头疼的是函数概念的教学, 这方面的知识抽象且不易理解。利用变式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如在学习奇偶函数的定义后, 可如下变式:

例如, 对于奇函数定义式:f (-1) =-f (x) , 有:

可以利用上述变式判断某些函数, 例如:判断的奇偶性十分方便。

在形成概念后, 不应急于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 而应对概念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变式, 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让学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二数列中的变式教学

数列教学中, 对于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可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进行变式教学。

例如, 数列{an}, a1=1, an+1=an+2, 求an。

变式:已知数列{an}, a1=1, an+1=an, 求an。

分析:从例中可发现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 可直接利用公式求解。变式问题形式类似等差数列, 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过程, 可想到用累加法去求解。

三圆锥曲线中的变式教学

例如, 在椭圆求一点P, 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变式1:椭圆的两个焦点是F1、F2, 点P为它上面一动点, 当∠F1PF2为钝角时, 求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变式2:F1、F2是椭圆C的两焦点, 求在C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

分析:该题只将求点的坐标改为判断点的个数, 但解法是相同的。

变式3:设椭圆的两个焦点是F1 (-C, 0) , F2 (C, 0) , C>0, 且椭圆上存在点P, 使得PF1与PF2垂直,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显然该题在椭圆中引入参数, 将求点的坐标改为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解法相同。

四立体几何中的变式教学

例如, 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以BD为棱把它折成直二面角A-BD-C, E是CD的中点, 则异面直线AE、BC的距离为?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应注意思考两个问题: (1) 关注图形方面; (2) 关注数方面。

变式1:求异面直线AE和BC所成角的大小。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变式2:求三棱锥A-BCD的体积。

变式3:求点B到平面ACD距离或点D到平面ABCD的距离。 (提示:用等体积法求)

变式4:求二面角B-AC-D的大小。

五不等式中的变式教学

在不等式中均值不等式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不等式, 也可采用变式教学。

原不等式:若x﹥0, 则 (当且仅当x=1时取“=”) 。

变式1:若x<0, 最小值是多少呢? (把不等式每一项加负号使其变为正再求解)

变式2:若x≠0, 最小值是多少呢? (讨论求借解)

变式3:若x≥2或时, 最值分别是多少呢? (利用对勾函数) 同时还可将形式改变继续变式研究:例如求若x>0, 变式1:求+的最值;变式2:求的最值;变式3:求的最值;变式4:求的最值。还可进行很多简单基础的形式变形,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更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变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问题的本质, 而且能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提高, 获得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周爱东、赵晓楚.数学课堂变式教学的点滴思考[J].科教文汇, 2007 (2)

8.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问题意识;高中物理;创新实践

高中物理学习讲究“悟物穷理”,注重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讨与研究,所以让学生怀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究物质内在的道理是物理学习的根本之所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和高考压力的不断加大,物理学科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既要紧跟课改步伐,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又要以学生未来的良好成绩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这看似不能融合的两者之间,“问题式”教学方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所謂“问题式”教学,就是在课内、课外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避免对课堂进行“自主掌控”,要把机会多留给学生,采用“学导式”的方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问题的引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研究,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牢固掌握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阻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弊端,给学生独立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主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这都是创新的体现。

2.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物理课堂在高考的压力下通常显得并不是特别活跃,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的硬性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逐渐淹没在题海中,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是无益的。面对高中课堂的沉寂,我们应当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去激发学生自主探讨的兴趣,学生一旦被问题吸引,其躯体就会受问题的驾驭而自主进行思考,在思考遇到困难时,学生便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或同学,这样课堂的氛围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相比之前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新的互动,沉闷的课堂气氛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3.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中学生处于叛逆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较难把握,且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与教师沟通的机会较少,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一成不变,进行生硬的传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会越来越远。而当教师要想把重心与主体放在学生身上,那么开口向学生提问就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做出解答,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指导,对学生的探究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每一个步骤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会起到影响作用,当教师真正放下姿态去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时,师生关系的鸿沟就会变得不难逾越了。

二、“问题式”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1.问题的提出具有层次性和引导性

“问题式”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自主发现事物存在的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在自主探讨中寻找到答案,但问题的设置如果不合理,那么效果就无法达到,所以教师应当学会科学地设置问题。

【示例1】:教师在讲解磁现象和磁场的内容时,如果只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中的结论,则没有多少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如下问题:

(1)在实验之前你预测铁屑会出现怎样的移动?

(2)实验过程中你注意观察铁屑的移动方向了吗?是否和你想象的一样?

(3)通过教材内容的阅读,你找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了吗?

(4)你能自主地操作实验或者举出类似实例吗?

这些问题的设置就是具有引导性且循序渐进的,学生在实验之前可以对其怀有初始预期,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观察得更仔细,在实验过后,学生还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去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这都是引导式问题的优势。

2.问题具有针对性,在疑难知识点上设问

问题的设置不仅要循序渐进,还要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在疑难知识点上要着重设问,达到使学生印象深刻、牢固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示例2】:仍以磁场的知识为例,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指出磁场的方向,并在此提问磁场的方向如何判断,这时学生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和阅读教材时得出的答案就会明确这一问题。这一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当学生再次遇到这一问题时,就会回想起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结束后总结的规律,那么学生对这一知识就可以牢固掌握了。

3.问题的设置要与生活接轨

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应当从日常生活出发,用身边的例子去讲解知识,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近年来物理知识逐渐生活化,在高考的改革中此特点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和显露。纵观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物理本就是一门来自自然与生活的学科,所以其最终落脚点也一定在实际生活。例如我们常会遇到要求用牛顿力学定律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光学知识来改良现有工具的漏洞等等,所以教师应当注重生活,让学生从点滴小事中发现物理的内在意义。

4.培养问题意识的同时鼓励学生亲身实践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是独立创新的起点,但是只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不去将结果进行实践也是毫无效果的,比如牛顿发现了苹果落地,而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但只有牛顿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去考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月亮为什么不会落地?是否存在一种吸引力维持这种现象?正是这一系列的思考和实践使得牛顿发明了牛顿定律,为科学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去实践,自己动手去体会,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不做纸上谈兵的人。

物理的教学是个慢慢探索的过程,物理涉及的面很广,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性也高于很多学科,所以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学好物理并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实践是物理教学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问题式”教学方式虽然仍存在些许弊端,但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知识的掌握都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改正不足,科学设置问题,使得“问题式”教学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完善,对高中的物理学习更具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王永生.创新方法略论[M].人民出版社,2002.

3.阎金铎.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9.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导学式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早有零碎的摸索,但首次把它系统化、理论化地进行研究的是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导学式教学法”一改过去那种主要由教师满堂灌的不合理的、低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种教学法的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充实

在“导学式教学法”指导下的课堂上,老师更侧重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备课的重点也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去探究知识、领悟概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去查字典等参考书,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展语言运用的潜能。在这种忙碌中,学生探究了知识,寻求了道理,充实了学习生活。

二、缓解教师的口舌之累,提高学生的课堂成就感

以往的“满堂灌”教学中,老师从头讲到尾,几乎不能有片刻的休息。一堂课下来,老师觉得大伤元气,精疲力竭甚至头昏眼花。学生由于忙于记笔记而无暇思考,或亦听得昏昏欲睡,不知老师所云。在教学方法调整后,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而学生也乐于接受问题的挑战,肯去动脑筋思考。再且,当学生能够正确解答老师的问题时,他们更能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双赢”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遗忘的机率

众所周知,当我们自己动手去探究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对知识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在“导学式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去发掘自己的潜能,探究知识的奥妙。殊不知,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的知识是最不容易忘记的。这就是为什么“导学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的原因之一。

当堂完成作业训练,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导学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内训练、消化、巩固,确保了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内就基本掌握所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完成课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学生的课外作业的负担也同时减少了不少。这有利于学生的减负,利于增加学生的课外休息和娱乐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增加了课堂训练,遏制了学生课外抄作业的现象

尽管国家在努力推进新课改,竭力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但由于课程的增加及竞争的加剧,学生的课业负担事实上却无形地增加了。在各科老师都在竞相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学生基本上都无法认真完成老师规定的课外作业。在这种形势下提出“导学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决部分作业,切实减少课外作业负担,对遏制学生抄作业的现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坚信,这种教学法必将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际效果。 五、插进了课堂检测,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思维紧张度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课的目的也是吸取知识,但学生并没有太大的思维紧张度。因为能听懂多少并不重要,懂到什么程度也无所谓。但在“导学式教学法”下,由于学生在听课前就明白自己本节课的目标,知道下课前要进行检测,所以他们的思维之弦必然绷得很紧,多数习得的知识必然牢记在心。再次,由于经常进行课堂检测,学生的动态的进步也十分明显,这十分有利于激励学生去相互竞赛,利于学科的进步。

“导学式教学法”是一个尚在摸索的课题,在尝试与探索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少的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值得特别注意:

1、勿忘老师评讲的到位

“导学式教学法”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让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处理,并根据自己所提取的信息,尽量独立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该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具体实施中,部分教师可能会过于偏重于学生的悟与练,忽视教师的讲评,让学生在课堂上耗时耗力过多。

2、权衡好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的关系

“导学式教学法”比较看好课堂训练,但课外训练也是学生的学业得以提高的主阵地。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好各项训练的时间与比例是一个值得慢慢探索与调整的新课题。

3、课堂检测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10.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童丽维

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出发,探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品德;学生为中心

中学德育课,即思想政治课,在21世纪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老师要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研究和探索各种教学形式,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 所谓体验式教学,即“‘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 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李湘等①认为,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李英②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定义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体验式教学特点主要有:全面了解、认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出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同时,我们强调的体验性是建立在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完整理解上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实践中经历、感受、思考、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理性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体现思想品德性质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建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收集最新最贴切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或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教材中的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很好践行了新课程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要课程。对于这一表述,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2)以引导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3)综合性课程。体验式创设各种活动、情境都围绕初中生可以感受和接触的社会生活展开。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的接触和理解,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起点。如果脱离这一认识基础,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本,学生的认知水准将停泊在低段位。体验式教学强调认知与体验相结合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

三、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实施的过程包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身边出发,激发兴趣;以情境、问题为机制,实践感受;以反思为核心,体验内化;以实践验证为最终目标。让学生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在不断上升的循环往复式的运动中实现素质发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应该把握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热区,直面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困难,深入学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挖掘学生兴趣点,借助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学生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作用下发挥自主性。例如,在讲我国政府职能、工作原则时可以联系“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于2010年2月27日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于广大网友在线进行了真诚的交流。其中,片段一: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片段四:我们要通过发展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把“蛋糕”分好,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再例如,在讲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可以联系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以及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第一次在中国举行。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见常听的,马上精神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寻找信息,最后归纳、总结、点出相应的主题。这样讲,学生更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让政治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二)以情境为机制,切身感受

库伯用学习循环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该模型的第一步是实际经历和体验——完全投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动机的推动下自觉参与实践,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应有过多的干涉,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探究此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讲授初一“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精彩片段“网络妈妈”,引导学生体验抵制不良诱惑的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理解父母、老师的关爱,进一步学会如何抵制不良诱惑。

(三)评述析情,促进体验内化

评述即评价概述,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学生自我的评述。学生通过前面阶段的学习,丰富了情感,但每个人的体验因人而异,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感受。通过评述学生认清自己的已有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差距,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体验。但“评述析情”的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又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四)实践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经过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后,对该事物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查。教师必须创设必要的条件让学生投身实践,把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最后,在体验应用的基础上,主题获得的规律、方法、技术、和情感价值在抽象——具体和显——隐相互转化中,其本质内容和核心成分更加突出,逐步升华为学生的态度、信念、实践能力等素质。

总之,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感受,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的体验,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采取多种策略发挥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1.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发散式 教学 应用

想要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更好的展开发散式教学,这不仅对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有要求,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善于做出改善与创新。发散式教学在展开时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引导大家更好的展开对于知识的联想与类比。这样才能够透过有效的发散与延伸深化大家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进而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拓宽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

发散式教学在展开时首先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十分充裕,教师要对于教学内容的背景、相关的历史事件造成的成因等各方面内容都有非常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进行讲授,并且通过知识的拓宽与延伸让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领会。教师首先要有意识的做好教学准备,尤其是要在吃透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多展开相关的研究,这样才能够让课堂发散式教学更好的得以展开,并且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于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领会。

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发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先总的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的经济形势,然后介绍一战以后的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形势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情况,由这些新的情况入手,让学生自己思考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在向学生讲授课程时,分析与这些世界经济变化的新情况相关的因素,引导学生运用发散式思维进行原因探究。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将会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二、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

发散式教学时教师同样要注重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突破口。很多教师会觉得历史课程的教学和想象力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在发生时都会有某个相对具体的导致原因,都会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具体影响。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大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已经具备的一些历史观来尝试想象与推测一些事件构成的原因。当然,这种想象是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很好的培养,也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推理能力。

在学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章内容时,课本知识向学生们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两极政治”格局,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转变为“一超多强”的格局,世界的政治格局正式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独霸天下的局面,而新兴的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及众多国家都将成为新的政治力量强国。在这一课程的讲述中,老师就可以多多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可以透过合理的想象与推断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大家对于课本知识能够形成更好的领会。

三、深化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发散式教学的另一个显著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很好的构建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有更为全面而系统的掌握,这一点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看待历史事件绝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点,学生要具备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来全面的认识某一个历史阶段的能力,并且对于很多内容要结合各方面因素来综合进行剖析。这些都只有在发散式教学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深化课堂的发散式教学,并且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牢固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

在进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讲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可以在了解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对近代中国所处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状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也更能够把握住近代中国的发展脉搏。与此同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等进行穿插讲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是非常典型的发散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及训练方式下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

结语

发散式教学能够非常好的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其教学优越性。教师首先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是发散式教学能够很好的在课堂上得以实践的基础。同时,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并且要深化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良好构建。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发散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及训练方式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才会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 葛景奇. 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考试周刊,2013年68期.

[2] 孙盘虎. 学生发展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36期.

[3] 吴波.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及教学对策[J]. 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09期.

12.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 篇十二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体验式教学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状态, 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地位, 体验式教学正是处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 而高中语文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其中得到深入充分开展。高中语文的教学一直是教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 课堂氛围显得严肃死板、没有活力,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主动积极性, 很难形成体验式教学。因此,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引入体验式教学形式, 活跃课堂氛围, 增强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使体验式教学的意义更加凸显, 让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易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高中教师必须意识到高中语文的独特性, 认清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 明白自己和学生的师生关系。体验式教学告诉我们,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作为指引者, 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 不能一味地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 而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中来, 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自己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教学的趣味性, 轻松掌握各种理解性的教学知识。

二、高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决定了实践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学生将改变以往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 成为体验式教学中的活动者, 亲身体验教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 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是情感性特征。体验式教学作为新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情感体验, 是独立的个体学生需要的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体验式教学以情境式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氛围, 让学生在文本中读出情感, 进行情感交流, 体验文本中的情感表达。

其次是亲历性特征。学生亲身体验、亲自经历, 自己动手实践, 在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活动中直接获取经验, 并且在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情感体验,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体验中获得了满足。

再次是整体性特征,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中提出人的认知包括知、情、意、行, 学生在体验式教学认知过程中有了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体验了情感、有了对情感的不同态度, 体验式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通过亲身体验形成知识体系。

三、高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策略分析

语文教学课堂需要构建生活化氛围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平常的生活经历为契机,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 进行探究性体验, 以此来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 通过书本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对比, 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 提升自身语文能力, 陶冶情感, 并将这种情感运用到实际生活;再有就是将课堂体验生活化, 通过课外体验活动,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在生活的这幕大戏剧中演绎文本内容的精神内涵, 升华情感。

教学活动的教与学是永恒的话题, 体验式教学重在体验, 教师将学生引入生活进行体验式教学, 需要在导入课程的环节中就鼓励学生积极体验, 并在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 诱发学生的体验意识, 让其迅速进入体验状态;体验过后要及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整合, 评价学生体验经历, 完善体验,

四、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体验式教学案例为例, 讲述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高中语文发展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动参与其中, 通过亲身实践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选入了《我与地坛》等文章, 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感悟生命、思考生命。其中,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 文章通过文字描述了地坛的美, 然后表达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学设计环节如下:通过教师导入, 引出题目“生命的感悟”, 进行发问。然后找出作者是怎样对地坛的美进行描写的, 学生划分层次, 自拟小标题, 教师最后引导做出评价。理解过文章后, 再回头重新理解标题“生命的感悟”, 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 也就是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够得到这样的感悟, 在了解了作者之后, 回归学生自身来看, 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是文章的意义所在, 能够从中得出什么启示?对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探讨式学习, 各抒己见,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 老师自己也可以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 告诉学生自己的体会, 总结学生的发言, 并加以评价。

以上环节都是对文本的研读, 也可以进一步对文本进行问题研究,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与地坛》中, 有这样一句问话, “一个人, 出生了……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用这句话让学生展开思考, 看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感悟?学生试着用自身经历, 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 阐述自己对生命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些问题的设计, 都是以活动体验为主,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体验能力, 让语文课堂更加接地气, 成为体验式教学的代表。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是教与学互动能够得到更好展现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能够感受到体验式教学给自己带来的新挑战, 学生可以从中激发兴趣, 进行思维的创新, 从而到达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远.中学语文参与式教学实施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国贝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张辉.关于赏识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成功 (教育) , 2012 (08) .

13.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三

中国是诗歌与辞赋的国度。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辉煌的诗词再到元曲等,无一不是这个国度可爱的精灵。古典诗词承载着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当前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在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上少有新的突破,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对诗词死记硬背、强调机械训练的教学要求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着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爱好。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吸收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古典诗词体验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从学习者的现实世界出发,通过其实践活动以及反思,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改变学习者的知识观,而且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不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不再对发生在身边的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麻木不仁,而是逐渐学会用理性来审视权威,主动追求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实际上也就是在重塑学生的主体精神。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学过程会呈现新的特点,不再意味着教师以独自的方式单向向学生传递、教授和灌输知识,也不再意味着学生只从教师那里被动地接纳、领受和储存知识。课程不再是一堆僵死的材料,它更像获得了生命的另一个人。教师、课程、学生三者之间彼此走近,互相体验,实现两两之间的精神相遇、视界融合。古典诗词体验式教学,指的是下述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教师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词,建构相应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感情、生成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是首先创造教学情境,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然后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让他们与教学内容这一客体进行对话和交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主客体融合,并生成意义,最后让学生以表达的形式将体验结果显露出来。表达既可以是口头或书面语言。也可以是内部言语。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我们可以制订古典诗词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路向,那就是在教学时,对不同的诗歌按题材、内容、主题等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引导他们与具体的诗篇进行体验交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最后让学生以书面表达或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教师再对学生的感悟进行归纳,进行反馈评价。

二、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创设

古典诗词在给教学者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阅读和赏析诗词,就要进入诗词的意境,使诗词中的“此情此景”转化为“我情我景”,进而产生自我感悟。但是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到情感体验、知识积累、阅读能力等的限制,以精练的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诗词并不容易为其所理解与接受。光靠“一张嘴、一支笔”就想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引起学生~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其理解教材,进入最佳习得状态。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诗词涉及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世遭遇、所处环境编成小故事,使其身临其境,触发学生的想象,如同作者那样“触景生情”。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由于时空、年龄、处境等原因,学生较难产生情感共鸣。采用故事导入法,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处境遭遇,能够尽快地入情入境。“多年前,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也正处在战乱之中……老人心头涌上百感千愁……”接着,音乐响起,在凄凉哀婉的乐声中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这就让学生置身于悲凉的气氛中。进入诗词的意境,进入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有助于较准确地理解诗中融合着的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古典诗词大都富于节奏,韵味悠长,充满了音乐的美感。教学中如配以优美的音乐,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诵,创设美妙的意境,必能为理解古诗词降低难度。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用宁静的古筝曲《西江月》和激越昂扬的《十面埋伏》,让学生感受诗中“舒缓流畅一逐渐低唱一间歇停顿一激越雄壮”的音乐旋律变化,较容易体会白居易高超的诗歌才能。以二胡曲《二泉映月》似行云流水般舒缓的乐曲,可营造“孤舟独饮”的萧瑟气氛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遇之情。借助音乐让学生与诗词产生共鸣,借助音乐的意境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接受健康的艺术熏陶和获得智者的思想,有利于实现知识自主性建构。

3,播放录像创设情境。运用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教材内容,使课本静止的画面活起来,无疑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很快进入诗词特定的环境。例如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先观看《三国演义》中的录像片段,展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观景象。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江水奔腾、惊涛拍岸”的录音,想象着自己身处古战场,面对浩浩江水,思绪泉涌,“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指挥若定……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者写词时豪迈气概、豪放风格的领会和理解。

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需要师生情感的交汇融通。人有七情六欲,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在“情”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情绪容易波动,易被外界事物感染。因此,课堂上可以用音乐、影片、图片、生动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帮助他们感受与拥抱教师创设的境。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可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获得良好的课堂效应。

三、体验式教学的教学过程

上一篇: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民主生活会心得体会下一篇:我发现了蜜蜂不会叮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