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优化模型

2024-09-17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优化模型(精选8篇)

1.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优化模型 篇一

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经济建设关系最为紧密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显得越来越明显,而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面对全新的挑战,我们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中心,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论文关键词: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现状;优化策略。

专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又是实验技能的操作和指导者,还是校内外产学研结合的开发者,更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可谓是高职院校开展一切事务的主角,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河南省高职教育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的基本情况,总结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全省4所高职教育的院校中选择了10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开展了专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调查,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策略。

1现状

1.1调查结果

河南省自1987年开办职业教育以来,主要通过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院校、民办学校及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学院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已达46所,50个办学点,在校生达106325人;据底统计,全省46所高职院校共有专职教师6473人,已认定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2369人。为了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我们从所调查的10所院校中分别抽取了不同年级的1000名学生对该校200名专职教师的1O项素质指标进行了评价,并将调查数据做了最终平均处理。

通过对专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等10项目的调查和综合评价表明,学生对专职教师各方面都很满意的占5.09,较满意者占20.21,一般及不满意者占53.92,很不满意者占10.78。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10项调查中,对专职教师教学内容更新及应用新教学手段状况和实验操作示范技能及课程开发技能的提高与改进反映极为不满,学生对这4项很满意者平均只为1.49,较满意者不到9%。

1.2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综合素质不太高,体现在诸多方面。目前,专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比例不足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专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很满意的仅有7.80,从这里可以反映出,热爱教师职业,具有坚定的为职业教育奋斗终身者为数不多。目前普遍存在一些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不能安心工作、主要精力未放在本职工作上的不良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住房分配、子女就业等一系列与经济利益挂钩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所造成的。但其后果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质量。

1.2.2既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又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师范技能的教师严重缺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的教师必须具有三个技能要素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专职教师实践技能、操作技能、现场教学及基本师范技能均处于弱势,这与社会所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另外,也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及要求很不相适应。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专职教师的综合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其水平高低也将成为未来专职教师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1.2.3既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数量不多

高职院校现有专职教师中,部分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乏本专业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不能全面传授所带专业的必备知识。诸如,出现一些了教师数年只讲授过本专业的一门或两门学科而对专业涉及的其它学科知之甚少的怪异现象。除此之外,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约63的学生对专职教师运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情况不太满意。绝大部分教师对新教学手段的使用缺乏必要的了解,“开放式教学”、“网络教学”难以进入课堂,这样就人为降低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殊职能。

1.2.4既拥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又有独特创新意识的教师凤毛麟角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所需的时间不断缩短,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兴起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这就必然引起新职业的不断产生和旧职业的逐步改造乃至消亡。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应该养成关注社会职业结构变动的意识,并能从职业分析和工作岗位分析人手,开发设计新的职业课程,并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但,据我们调查此类教师为数甚少。此外十项调查资料表明,在对专职教师“教学内容更新、应用教学手段能力、操作示范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四个评价项目中,“操作示范能力”排列第一,“课程开发能力”倒数第二,“教学内容更新”排序最后。绝大多数教师忽略了知识的更新,教授内容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当然教学质量也不高。虽少数教师能对所讲授内容有所创新,但也仅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教育教学经验上,不能上升为理性意识,无法求得创新与发展。

2优化策略

2.1加大投入,建立全面、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面对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转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师的业务培训及知识更新就显得极为重要。加大对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再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职业院校要尽快建立对专职教师教学理论及操作技能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培养、培训体系。给予他们进修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同时,还可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从而能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并变成一种能力,再传授给受教育者,最终提高学生质量。

2.2进一步加强对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的目标,就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就要求专职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积极去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锻炼和培训。只有在专职教师队伍中逐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才能切实有效的带动或引导其他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3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切实提高专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被培养者的质量,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成败。只有教师重视自身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必须提高专职教师的师德水平。学校应在原来的师德规范基础上,大力提倡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和敢于奉献的精神。今后继续开展“校园十佳教师”的评选活动,树立模范典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其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同时还应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及督导工作,促使他们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教育质量。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必将大大增强其综合素质,使教师队伍更上一个台阶。

2.4积极鼓励专职教师参与高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劳动,进行教学研究及改革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改及教研活动,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具体可行途径为:经常开展校内外示范课教学;提倡教师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可在此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一支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教师队伍。

2.5注重专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鼓励教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基础。21世纪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创新素质的培养。高职教师需具备能及时的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建与更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倘若,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职业教育专职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全新观念,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多年来,河南省高职院校专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坚信,随着高职教育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不断发挥,在各高职院校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心支持下,专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一定会取得更快进步。

 

2.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优化模型 篇二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在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与实施办法,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考核和评定,“达到引导、规范、教育以及激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管理方法和手段。”[1]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构建一个科学的、公平公正的、可操控的综合测评体系,将其育人效果最大化,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当前存在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不仅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迈进,同时也为国家选送高素质人才做出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也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

1.1重结果静态测评,轻过程动态测评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以学年或者学期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在评价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评价学生,更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静态数据的评价,注重结果,而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动态评价较少。这种“重结果静态测评,轻过程动态测评”的评价倾向,不能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内学习的主动性、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状态,不能及时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导致测评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1.2强调客观评价,忽视主观评价

在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中,包括有学生自评、班级同学互评、年级评定、辅导员和班主任评定等基本环节,但作为测评主体的大学生大多处于被评价的位置上。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一般,在各类评优评奖中没有竞争力的学生,对于参与综合测评的兴趣不大,认为只是走一个形式,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只是被动机械的接受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同学们的评定,忽视了学生个体自我评价的教育与反馈效果。

1.3注重共性评价,轻视个性发展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多是以共性要素作为评价标准,以统一的标准体系对全体学生进行测评,忽视了学生因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等因素造成的不同的个性化发展。“按照统一标准过多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约束,使学生丧失主体,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创新方面的要求。”[2]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优化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提供科学的依据,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同时也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前进。但是要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化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首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2.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导思想和引导方向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同时也要符合高校的素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立体的、客观的、多层次的考量,让学生看到自身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又有哪些地方是自己所感兴趣的, 比较突出,可以有所发挥的。在引导学生全面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学生在兴趣、意志、实践等方面的特长与,激活学生发展个性优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主体性原则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与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等方面息息相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所面向主体和实施对象的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尤为关注。在综合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自评,还要在班级互评中对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同学进行评价,用身边可亲可近、可比可学的例子来对比自身差距,制定来年发展计划。把参评主体的多样性与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努力让学生在总结测评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 自我激励,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

2.3可操作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指标内容的设定、测评效果的形成等都要进行实际的调查与研究, 不能仅停留在设计者的主管设想,要做到切实可行。 (1)科学的简易化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尽量做到简单化、明细化、可操作化;(2)“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3];(3)测评方法科学化、 多元化,确保测评结果的准确性;(4)测评主体的参与意识与测评结果的反馈、激励、引导、教育功能相结合。

3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尝试对测评体系进行优化,积极增强和发挥其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3.1树立科学测评理念

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中将以智育素质为核心的测评理念转变为以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理念,建立起让学生在测评过程中正确继承专业文化知识,同时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创新素质、体艺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理念。

3.2新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将学生素质能力测评分为专业知识学习评价、基本素质评价和实践项目评价。

3.2.1专业知识学习评价

根据教务处统计的学生学年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都属于专业知识学习评价计算范围。

3.2.2基本素质评价

根据学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基本素质评价分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层次进行(如表1), 基础层包括:理想信仰、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文明礼仪;核心层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求实精神;拓展层包括:国际视野、包容气度、体艺素质、法律素质。学生基本素质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一年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采取定性的方式,由学生个人和组织评价后给出评定,共分A、B、C三个等级。

对于在综合测评中未涉及的展现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精神风貌,有突出表现、事迹者,或在某一方面为学校做出重大贡献者,经学院认定、学校审核可酌情提高其基本评价等级,并在评优评奖中破格授奖或提高获奖等级。对于出现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违反学校考试管理规定,认定考试违纪、作弊的;在科技文化活动中发生抄袭、实验或调查数据弄虚作假等严重违反科技文化学术道德的情况;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等情况的学生,可直接认定不合格。

3.2.3实践项目评价

以参加实践项目平台活动作为评价的定量指标, 分为15项实践平台项目并根据参考标准给予相应加分,各模块得分=∑(加分×权重)。15项实践平台项目分别为:党团建设、学干培养、思想辨析、志愿服务、学风建设、实习实践、科创研修、生涯规划、文明礼仪、文化修身、文化交流、身心保障、权益维护、励志助学。各实践项目中的加分活动由学院根据本学院素质能力培养方案所搭建平台进行补充,并根据活动层次、活动类别拟定相应加分标准。

3.优化地理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三

一、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在不经意中被忽略、小视,尤其是乡村中学。人们习惯称其为 “副课”、“小学科”,致使地理教学陷于瓶颈,处于被动、尴尬的局面。习惯成自然。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谓是“两耳只闻窗外事,无心去读地理书”,经常是爱听不听、该做不做、能思不思,厌学之意溢于言表,学习效果欠佳;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则应备不备、该上不上、能管不管,敷衍之举时有发生,教学效益可想而知。可悲之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摆在国民面前的头等大事,而地理课程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更是要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及全球化意识,能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等方面理解、评价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学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学校、社会、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地理教育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地理教学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立足课堂,提高效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学校工作的基本指标,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

“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长时间稳定不变的,它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学生学习时的情绪、课堂上双边活动的气氛、教师讲课是否生动以及师生感情是否融洽等。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加感情投资,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推动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或者以罚代教。不管学生程度如何,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动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以心换心,以爱换爱,融情于教,才能用自己的情和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讲课的难度,深挖教材和习题,使其难度分解降低,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精讲多练,每节课的内容不必设置太多,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切实的收获,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寓教学于活动中,就能达到培养兴趣、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目的。只要教学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地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产生,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此外,教师要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运用各种激趣方法,展现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幽默语言、讲述故事、列举实例、热点讨论、分组竞赛、戏剧扮演等。例如讲地震时教师可以列举2005年印度洋海啸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讲沙漠地区人口分布稀疏时可列举我国科学家彭家木在西北大沙漠考察遇难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而且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和教育性。

(二)营造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主动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意提问,相互讨论。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你是怎么看的?”“你认为呢?”“你说对吗?”“还有呢?”“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表现不好时也不能轻意否定,以免挫伤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暂时让学生坐下来换一个思维角度想想。让课堂形同家庭,让学生如同插上翅膀的小鸟,自由飞翔。

(三)培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思考问题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主要思维手段的思维活动,体现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需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激活教学,引入思维。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创设实物情境、摹拟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化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内容。例如讲 “世界人口”这一节,可以放映关于人口众多引起的人口问题的影片来引入新课。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直观探索性教学,引导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具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经纬网、用乒乓球做一个地球仪等。发散思维是学好地理的又一关键。地理中许多章节的知识相互联系,如世界地形影响着世界气候,世界气候又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熟悉单节知识,还要养成发散思维,整合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能从思维的某一方面跳到另一方面,以至跳到第三、第四个方面。这样知识就越学越活,越学越深,易于记忆。具体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向学生提问:“如果不这样,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而加深巩固正确的结论。

(四)培养习惯和方法

资料表明,人的大脑都相差无几,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成绩差?究其原因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现代中学生大多在衣食无忧中长大,畅游在网络世界,缺乏意志、耐心和抗挫折力,没有忧患感,放任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胆地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归纳,然后教师释疑,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按时复习的好习惯。只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好了,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五)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吸引住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有创造性,同时利用语言、动作、线条等表达教学内容并传递教师的思想情感。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晰、严密、流畅,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口语化,让学生听得懂,理解透,乐于其中。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如手势、眼神等)吸引学生,从而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和秩序,使课堂有张有弛,意趣盎然。地理人文社会内容较多,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生动化。教师较好地运用教学艺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上述外,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的特点,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形成上起着主要作用。作为地理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大力开展一些与课堂联系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学以致用,还可以拓宽视野,启迪思维,促成人格培养。

4.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 篇四

(二0一一年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总则

为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全方位拓展学生素质的育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文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综合素质测评目的与方式

(一)规范学生行为、创建良好校风学风,给学生以方向性的指导,促进学生奋发成才。

(二)为学生评优、评奖以及参加党校培训和荐优入党提供参照。其中,奖学金评定办法为:

1、学生评奖总分=学生综合成绩的平均分*70%+(综合素质分—80分)*30%

2、考试综合排名为班级前三名者,只要无扣分,原则上应评二等(含二等)以上奖学金。

(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各类积极分子(含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分至少应达到80分。其评选办法为结合评选基本条件、综合素质分综合评定。

(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每学期测评一次,由班主任主持,在新学期开学初一个月内完成。

第三条 综合素质测评依据

以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表现为依据,实行严格的奖扣分制度,每人每学期综合素质基本分为80分,实行奖扣分后所得成绩即为个人的综合素质分(每学期综合素质评分总分不超过100分)。

第四条 加分细则

(一)综合素质评分范围以所发正式文件、相关证书为准,所有加分项涉及到同一活动(比赛)项目获奖,或任不同级别干部,或者同一作品不同级别发表、获奖,只加最高分。

(二)具体加分项及分值

1、凡担任校学生会正副主席、校团委正副秘书长、院学生会正副主席、院团总支副书记、院学生党支部副书记、院青志协正副会长、外语语言研究协会理事长(团支书)、院刊主编、班长、团支部书记,加5分。

校、院两委会正副部长、职能部门学生助理正副主任、社团正副理事长、军训助理指导员、助理班主任、班级学习委员、劳动委员(大一)加4分。

其他各类学生干部,如委员、室长、军训助理教官、干事、学生助理等加3分(以上任职至少任满一学期方可加分)。

2、被评为校(院)级先进集体、宿舍的成员各加4分(2分)。校星级寝室的成员均各加2分。

3、参加国家和省级各项比赛,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分别加20、16、12、8分;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分别加16、12、8、4分;以上奖项属集体奖的乘以1/2。

4、一年级过英语公共六级或日语国际二级者加10分/人次;二年级过英语专业四级、英语公共六级、日语专业四级者、日语国际二级加8分/人次,过日语国际一级者加10分/人次;

三、四年级过英语专业四级、英语公共六级者、日语专业四级、日语国际二级加4分/人次,过英语专业八级、日语国际一级8分/人次;一年级过计算机国家二、三级者分别奖4分/人次、6分/人次;二、三、四年级计算机国家二、三级者分别者2分/人次、3分/人次(如还未领到证书,需教务处证明,方可加分)。

5、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商务英语中级、导游证、中级涉外秘书资格证等奖6分/人次;获得商务英语高级、涉外中级秘书资格证、国际导游证等奖8分/人次(需主考部门证明,方可加分)。

6、参加校(院)文体活动(活动以职能部门发文为准),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每人次加8、6、4、2分(6、4、2、1分)刷新校体育记录者奖10分/人次。以上奖项属集体项目的乘以1/2。其他职能部门下属部门或社团组织的活动获一、二、三等奖者每人次加5,2,1分,属集体项目的乘以1/2,且累计加分不超过5分。

7、做好人好事特别突出者加5分/每人(如见义勇为)。(须经相关部门通报表扬或者颁发荣誉证书,并得到学校认可褒扬)

8、积极撰写稿件,被院级刊物采用的加1分/篇,在校报以及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者加2分/篇(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须署名为外国语学院的,方按规定加分;该项加分累计不超过5分。);在省级报刊上发表的加5分/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加10分/篇。以上属合著的乘以1/2。

9、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得到校级科研立项者加10分/人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者加15分/人篇,在中外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者加20分/人篇(所发学术刊物必须在期刊网中能检索到并上交刊物原件);以上属合著的乘以1/2。

10、参加社会实践,获校(院)级优秀调查报告者加3分/人篇(2分/人篇);合撰的乘以1/2。

11、获得校级三好、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加4分,各类积极分子(包括优秀军训学员、党校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助理、优秀教学信息员等)加2分;获得院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其他先进个人加2分,各类积极分子加1分。

12、获得校级特等、一、二、三等奖学金及优胜奖、精神文明奖分别加5、4、3、2、1分(在奖学金评定中,此项不加分)。

13、考试获单科第一(班级排名)加2分;此项可累计加分(只适用于奖学金评定加分)。

14、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无偿献血等,得到认证者,加2分,(同一类别不累计加分)。

15、积极为学院发展、学生工作献计献策,如各类宣传口号、活动主题被采纳者,加2-5分;

16、若还有其他加分项目,均可自行申报,届时由学院评审组负责审核决定。第五条 扣分细则

1、无故旷课和党、团组织生活、班、院会议缺席者扣6分/节,迟到、早退者扣4分/人次。

2、校(院)、班团学生干部安排的工作,无理拒绝执行者扣5分/人次,态度恶劣者扣10分/人次。

3、上课、上自习期间(包括在寝室)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不按时交纳作业者,扣3分/人次;无故不参与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劳动者扣6分/人次,迟到者扣3分/人次。

4、寝室卫生不合格(以校、院检查结果为据),寝室成员扣3分/人次;连续两次宿舍卫生检查不合格者,寝室成员每人扣6分;教室卫生检查名次在检查总单位的前20%以下者扣3分/人次,连续两次名次在检查总单位的前20%以下扣6分/人次。

5、损坏公物者扣8分/人次。

6、赌博、酗酒者扣15分/人次;打架斗殴者扣20分/人次。

7、睡懒觉或晚归者扣6分/人次;点蜡烛、留宿外人、不假外宿者扣10分/人次;私拉电线、违章用电、烧煤炉等扣10分/人次,校外租房者扣15分/人次。

8、考试作弊扣20分/人次。

9、不文明恋爱、有伤风化者扣10分/人次,屡教不改者扣20分/人次。

10、校院组织的竞赛性集体活动参与不积极者扣5分/人次。

11、不尊重老师和不服从教育管理,态度不端正者,视情节轻重扣10-20分/人。

12、受到学院通报批评者,扣10/人次,若有两次以上(含两次)通报批评者则或受到学校处分的取消当年所有评优评奖资格。

第六条 第四和第五条所列加分和扣分项目,应以评优、评奖文件界定的时间为限,都应有原始依据(证书、检查记录等)。扣分中的同一违纪事件则扣减最高分;

5.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 篇五

刘进荣、阎岩、吴彦璐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就业推荐的重要参照指标,最早完全按照学习成绩排队,随着社会对加强综合素质的重视和呼吁,测评内容中加入了思想品德、文体活动、社会活动能力等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部分。然而,无论综合素质测评如何操作,总会引发部分学生的不满甚至争吵,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观的今天,综合素质测评对人的思想、品德、技能等方面进行的人为量化,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如何才能体现综合素质测评的科学性,保证评优奖励的公平合理,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为此,课题组将以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为基础,拟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在素质教育观下更好地完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科学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思路。

一、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状

课题组通过网络调查的形式,搜集到包括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中北大学、山东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和太原科技大学等在内的全国十余所高校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总体上看,目前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性素质测评和发展性素质测评两个方面。基础性素质主要有德育素质、智育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指标,其中德育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智育素质指一学期内各门课程的平均加权分数;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参加体育竞技获奖情况、平时锻炼记录、心理健康水平等。发展性素质主要有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指标,其中社会实践能力包括寝室卫生、参加公益劳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创新能力包括全国各类竞赛的获奖情况,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较过去而言,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加大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看法(列举一些问题及调查结果)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方面的综合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评优、入党和就业推荐的切实利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该项工作已被高校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臵上。然而,在大学生心目中,综合素质测评着占据什么样的位臵呢?在他们成长成长的过程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为探究这些问题,课题组针对大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看法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1、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定标准和细则了解吗?A、很不了解;B、不太了解;C、一般;D、比较了解;E、非常了解。

其中:选A的占1.5%,选C的占53%,选D的占28.5%,选E的占6.8%。

2、你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能否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A、完全可以;B、大体可以;C、一般;D、还不够全面,有待完善。

其中:选A的占1.25%,选B的占39%,选C的占39%,选D的占20.75%。

3、你对学校现行的加分情况满意吗?A、满意,因为加分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拓展同学们的各方面技能,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B、不满意,因为学生干部的加分太多,导致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失去优越性,对营造学习氛围不利;C、一般,因为加分有利弊,对于部分同学有益,部分同学没影响,而部分同学却会因此迷失方向,影响学习;D、无所谓,反正加分总是部分同学,对我影响不大

其中:选A的占19.5%,选B的占35%,选C的占40%,选D的占5.5%。

4、“参加公益事业(如献血等)加0.1分”,你认为该条款合理吗?A.合理,这能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当代大学生的精神;B.合理,现在的大学生对参加公益事业等活动一点都不关心,我们应大大鼓励,0.1分不够,还可以往上调;C.不合理,把学生积极参加公益事业与加分相挂钩,会使学生功利化;D.无所谓;

选A的占48.8%,选B的占15%,选C的占29.7%,选D的占6.5%。

5、你对学生干部“加分”的看法?A、我认为:加分就偏离学生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质,不应该加分;B、我认为:加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应该加分;C、我认为:学生干部付出劳动与热情,应该在某些方面给予补偿,加分是对学干工作的肯定,应该加分;D、我认为:学生干部在各方面都应是标榜,因为加分,部分学生干部整天忙碌于其中影响了学习,这样就不能起表率作用,不应该加分;E、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就应该从锻炼自我出发而不是为了加分。

选A的占8.5%,选B的占38%,选C的占25%,选D的占13%,选E的占15.5%。

三、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综合素质测评难以发挥其预想的作用,有时甚至还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

1、综合素质测评指标过于量化,很难全面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分=德育素质分 20%+智育素质分60%+身心素质分10%+社会实践分10%+创新能力分(附加分)

如上述公式,目前多数高校均采用这种打分式的方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过分地依赖量化考核。但在实际操作中,能用数据准确表示的指标可以说少之又少。比如德育素质分中的政治素质这一项,往往有诸如: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维护安定团结等指标,这一项用简单的分数来进行衡量,明显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又比如纪律性这个标准,现行测评体系中只对迟到旷课做减分处理,但对作业抄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却不作测评,很难体现其公平性。因此说,抽象的量化积分貌似精确,其实并不完全科学。

2、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定位不准确,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教育意义。

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基本都是在一学期结束后,对大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取得的成绩实行静态的测评方法。它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数据,导致部分学生对结果过分关注。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综合素质测评比较关心的学生比例并不高,集中在少数能拿到奖学金的同学身上,而大多数拿不到奖学金的学生则对素质测评知之甚少,这显然违背了设立综合素质测评的初衷。作为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素质测评应该在动态过程中发挥其教育和引导作用。

3、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比较严重,容易滋生学生的功利思想。在大部分高校,综合测评成绩=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附加分。德育分基本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和部分学生代表评议出来的。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德育分,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做表面文章,力图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这给一些参与测评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以很大的发言权,也就催生了一些学生以各种方式孝敬老师的不良行为。有的学生为了加分而做学生干部,功利思想十足。如果说学习成绩是考出来的还值得大家信服,德育都是根据感觉打出来的,平时表现又缺少诚信的记载,很容易使学生在勾心斗角中迷失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4、综合素质测评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

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地素质提出了要求。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尽管加入了这方面的要求,但具体的操作状况并不乐观,很多高校只重视给学生加上分数,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致使加分政策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导致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无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同时,由于对大学生的测评实行了综合的量化考核,很难发现在个性和单项素质上有突出表现的人才,这就出现了学生毕业后,一些在大学综合测评中并不靠前的大学生发展较快的现象。

四、对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

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1、加大综合素质测评的教育意义。

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不只是为了评奖,还有一个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估、自我激励的训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测评发挥其有效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将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仅仅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甚至为了评奖而测评,为了评奖而左右测评的方式和内容,盲目的将测评结果进行量化排名,加分,这使得综合素质测评失去了他原本的意义。因此,素质测评不仅应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的排名,更应使学生本人、家长以及用人单位获得自己最关心的信息,包括评价者对学生的德性、人品,工作水平,处事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描述,对学生存在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等,以便于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构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测评体系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评价方式各有特点。定量评价结果清晰明了,易于操作。然而,由于学生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在活动中行为表现的不确定性,人们很难对学生活动中的所有行为进行准确的数量化测定,所以,要加入适当的定性分析,以定量为主,记实与评议相结合。即在简单的数字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描述性话语,更加形象、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全面比较,发现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横向比较,即使学生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臵,通过既定目标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纵向比较,即与自己之前取得的成绩相比较,包括学习成绩的纵向比较,单项素质的纵向比较,能力发展的纵向比较等等,发现进步的地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地发展。

4、加大方案宣传力度,做到测评工作的公开透明。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多数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其次,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测评人员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测评过程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测评结果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要说明具体原因。

5、不断总结测评工作经验,在实践中完善测评体系,动态更新测评的指标。任何一个测评系统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以利改进和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也是一样,也将受到实践的检验和制约。为此,我们在实施测评系统的全过程中,要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总结和提高,以求更完美的系统结构方式投入运行。

6.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操作方法 篇六

学习优秀奖学金每学期评定一次,开学后三周内完成。以班为单位,按学习成绩排名顺序在规定比例内择优确定获奖人数及等级。现将各等级的评定条件、比例以及奖励标准作如下规定:

1、特等奖学金:所修课程单科成绩80(含80分)分以上,平均

分85(含85分)分以上,评定比例为学生人数的1%,奖金每人1000元;

2、一等奖学金:所修课程单科成绩75(含75分)分以上,平均

分80(含80分)分以上,评定比例为学生人数的3%,奖金每人400元;

3、二等奖学金:所修课程单科成绩70(含70分)分以上,平均

分75(含75分)分以上,评定比例为学生人数的7%,奖金每人250元;

4、三等奖学金:所修课程单科成绩65(含65分)分以上,平均

分70(含70分)分以上,评定比例为学生人数的10%,奖金每人150元。

以上成绩不包括体育,体育只要保证不挂科即可

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思想道德成绩×20%+学习成绩×80%+拓展性素质成绩

思想道德成绩:

思想道德成绩是由班上民主投票产生五名成员组成评议小组,评议小组成员在根据各同学思想素质、平时表现等公平公正打出,取平均分再乘以20%。班干分最好由同学民主评议或班主任公平公正打出。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各单科成绩乘以该科所占学分的和)÷总学分

*体育除外

素质拓展分:

素质拓展分由团委学生会根据个人参加团学各项活动以及竞赛情况相应给出,个人所获素质拓展分按团委学生会办公室下发为准,如有问题,及时告知班长,由各班班长到团学办公室进行核查。学生奖励的必备条件:

①近一学期无挂科现象(含体育成绩)

② 素质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在全班前40%,40%之后的一票否决

③ 未受校纪处分

特别注明:奖学金评定按在学生达到评定条件时按成绩平均分和单科分数划分等级,等级优先于学习成绩总分排名,若同一等级则学习成绩总分排名优先。

团委学生会

7.利用素质模型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篇七

1 素质和素质模型

1.1 素质

素质通常定义为工作中所必需的行为、知识和动机, 是判断一个人能否从事某项工作的起点, 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好坏差异的个体特征。素质一般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上述素质特征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 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素质特征, 飘浮在水上很容易被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属于深层素质特征, 隐藏在水下, 越往水下, 越难发现。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2]。我们要善于开发和评价隐藏在水下的深层特征。

1.2 素质模型

素质模型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 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 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术水平[3]。

2 护理人员素质模型框架

如今护士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医院对护士的培训内容注重于知识技能方面, 不能全面提高和正确评价护士的整体素质。现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试就新形势下我院对护士所应具备的素质建立素质模型, 见表1。

3 护士培训的现况

护士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终身的行为, 但工作早期的规范化培训对护士素质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为完善毕业后护理学教育, 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专业培训[4];是对护理专业毕业后工作三到五年的在职护士, 进行的有计划的培训。培训方法主要通过岗位轮转、科室培训、集中培训等。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 轮转科室对理论、操作方面都有规范的培训内容和方法, 而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在一个科室轮转结束时除了在理论、操作方面有考核成绩, 其他素质方面没有书面的考评。而下一个科室的护士长不能全面地了解该护士的综合素质, 有的往往通过电话向上一个科室的护士长了解, 而此时了解到的也是上一个科室护士长一人对该护士的综合评价, 有一定的主观性。

4 素质模型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考虑到以上的不足, 在规范化培训中, 可以按照素质模型中涉及的素质要求设置各种培训课程。当护士轮转到第一个科室时, 先利用素质模型对该护士进行评估, 确认素质差距, 明确目标, 然后科室针对该护士的薄弱之处制定出具体的培训内容和计划。避免了以往千篇一律的只强调业务培训, 而忽视沟通、礼仪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培训。同时在科室轮转结束时可以再根据素质模型对该护士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 有利于下一个轮转科室更全面地了解该护士的综合素质, 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目前, 大多数医院对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都有较成熟稳定的培训方法, 而在人文素质方面没有系统规范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在护士人文素质的培训上可通过组织人文方面的专题讲座、优秀事迹报告、欣赏弘扬人文精神的名片名著, 还可通过礼仪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情景模拟等培训方法来提高护士的素质[5]。在培训结束的考核中除以往的操作和理论考试外, 还可以通过模拟事件、案例分析, 来全面评价护士的综合素质。值得注意的是, 在考核过程中要全方位测评而不能是护士长一人考评。

通过护理人员素质模型框架, 可以帮助明确护士的培训需求, 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蒲霞.构建多层次护士素质教育体系[N].现代护理报, 2005-12-8 (6) .

[2]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 (1) :1-14.

[3]彭剑锋, 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30.

[4]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150.

8.船员综合素质指标量化模型 篇八

【关键词】航运企业;船员调配;信息系统;素质模型;量化指标;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掌握船员的思想状况、技术能力、身体条件及其家庭情况,根据船舶对船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船员心理素质、船舶营运以及航线分布情况,以提高船员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为原则,科学安排、合理调配适任船员以适应船舶安全适航的需求,是各船公司和航运企业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船舶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对船员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在当前的船员调配工作中,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仍由人工完成,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船员调配只能满足于局部船队班子的配备和人员调整,并由此造成管理上的不计成本、不讲效益,更导致人力资源的积压和浪费。船员资源调配的不合理,势必产生“带病上岗”和“大材小用”等不合理现象,给船舶航行带来安全隐患。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产物,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过去的50年中以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速度飞速发展,目前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成为影响最大、渗透力最强的现代科技,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航运业中,不少企业引进或者自行开发基于船员管理的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完成对船员综合素质指标的测定。如何借助量化的数据选择最优上岗人员,为船舶安全运营提供船员资源支持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1流程设计

目前船员调配的通行规则是:在船员在船连续工作时间、公休时间、同种职位工作时间达到一定长度,各种证书即将过期等情况下,由调配人员安排相关船员进行后续处理。将以上条件设计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当触发一定预设条件时,系统提前发出预警指令。在提示调配人员进行处理的同时,这些船员被作为重点调配对象,存入调动后备计划数据库中。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1.1信息收集

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船员在船工作时间、公休时间、职务、证书有效期、个人素质等信息。信息输入方式有2种。(1)调配人员输入:根据公司培训需要、临时调动或者船员个人意愿等情况,由调配人员将信息输入系统,并存入调动后备计划数据库中。员工可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将有关信息告知调配人员,调配人员审核无误后输入数据库。(2)员工自助输入:员工通过互联网和系统的自助录入功能,输入自己的动态意愿,经调配人员确认后,存入调动后备计划数据库中。

1.2需求产生

为便于管理,可以灵活设置预警的提前时间节点。当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测出船舶需要更换船员时,系统将根据需求进行初步的查询处理,并将初步筛选出的可上船人选存入后备数据库中。

初步筛选过程依据以下标准进行:(1)休假是否充分;(2)上船必需的各类证书是否齐全;(3)上船需要的各类证书是否过期;(4)身体健康状况是否符合上船需求;(5)适任证书是否满足船舶岗位需要;(6)本人是否有暂缓上船的要求;(7)本人是否有优先的要求;等。

1.3信息处理

系统根据船舶的具体技术参数,利用已设定的船舶需求系数数学模型K和员工素质数学模型P,计算后备数据库中所有船员的得分。

1.4信息反馈

根据得分情况,为调配人员提供最优船员调配方案,并做好系统后台的数据更新和完善工作。

2模型的建立

根据船员学历、任职条件、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硬性指标,建立基于船员个人情况的关键指标体系员工素质模型P。由于不同技术参数的船舶对任职船员的硬性指标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基于该船舶具体要求的船舶需求系数模型K。可以在后台对这些指标体系参数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并赋予其不同的权重。

2.1船舶需求系数模型K

设定全部船舶艘数为n,对船员的学历、计算机水平、任职时间、外语水平等需求共有m个指标项,则:

K=(k1,k2,k3,…,kn)=

根据不同船舶的技术参数,根据经验为不同船舶事先赋予权重。第n艘船舶共m个指标需求项,即:

kn1,kn2,kn3,…,knm,kn∈(kn1,kn2,kn3,…,knm),

2.2员工素质模型P

对应于船舶需求的船员学历、任职条件、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m个硬性指标项,为每位员工建立员工素质模型P。

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由系统自动赋予船员学历、任职条件、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m个硬性指标项的对应值P1,P2,P3,…,Pm,从而建立员工素质模型P=(P1,P2,P3,…,Pm)。

2.3系统最优化处理

对于船舶n,其指标体系k固定,假设在预备数据库中搜索到有r个人选适合该岗位的工作,需要根据上述数据模型,计算每个人选的得分情况。

对于船员r,其针对第n艘船舶的指标体系的综合素质指标为:

ar= knxprx

同理,经过系统运算,可得出针对船舶n,共r个后备船员的素质得分情况A=(a1,a2,a3,…,ar), 从中找出最大值,设af=max(a1,a2,a3,…,ar),那么船员f就是针对该船舶的得分最高者,即最优的船员人选。

3结语

上一篇:北师大株洲附属学校小学五年级数学第13周周末作业下一篇:关于劳动投诉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