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2024-07-21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精选8篇)

1.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篇一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的核心又在于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转变,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其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性思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深入分析,探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初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创造性思维,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教师做起,创新教学

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先从教师自身开始,做好一个创造型的老师。创造型体现在教育观、性格特征、教育艺术和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对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束缚,教学模式仍较单一,照书念书,不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因此,在更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创新方面有着亟需改进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修养,同时加强教师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精诚合作,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才能培养和开发好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打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

教师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和解疑,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定势,从独特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都是从批判性思考开始:质疑旧的,才能发现新的。对于学生否定质疑课本或老师讲解的情况,不要进行责备,要与学生共同商榷解决。真正打破常规敢于实践质疑的,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都是创新型学生必须具备的要求和素质。

三、突破课堂,创新实践空间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联接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概念化教学是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应当变为实践性教学。例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实况演习,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把自己当做剧中人,过足“演员”瘾,同时能够培养起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方面的能力,突破现有的局限课堂空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开创了新的实践空间。同时在置身其中的实践之中,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很好的拓展,为培养创新型学生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激励学生探索,培养独特思维能力

独特的思维要求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与前人、众人的想法不同,独具卓识,有新解、有新知,体现出科学的首创性。这样的首创性往往来自思维中的质疑分子,对中规中矩的怀疑,对真理定理的质疑,对教本的质疑,对老师的质疑,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一性。质疑通常是创新的源头。当一个学生养成了勤于发问善于质疑的习惯,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发展平台。这时需要老师解放畏首畏尾的思想,引导学生怀疑所谓的定论,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不可理解的错误想法也千万不能挖苦学生。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就是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案,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养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和主题思想等角度去发现问题,避免不着边际的滥问。要以学生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体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为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培养起学生独特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求知欲激发过程的重要角色。我们要在创设认知环境和轻松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积极的心态和热情感染吸引学生去思考、探析、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宪法.在话题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作文教学研究,2008,(04)

[2]褚凤继.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5)

[3]江洪.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15)

[4]叶淑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9,(29)

2.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篇二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很多教师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懂得对学生学习中的过程和方法的引导, 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情操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学生不能正确对待, 没有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遇到困难只能束手无策, 等待“援兵”。那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呢?笔者以为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是因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非常重要,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所以, 语文教师一定要热爱每一位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开拓学生的灵魂和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喜欢学习语文, 教师还要经常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来激励每一位学生, 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讨, 获取知识。相信教师积极的情感融入, 课堂上必定会洋溢着学生快乐的笑脸, 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会顺利实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创新能力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阶段, 是进入21世纪以后, 学生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空间, 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创造。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运用情感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教学的运用是密切联系的。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实际上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情品质的培养。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自我情感调控能力的形成, 并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生活等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 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健全人格, 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四、教师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健康学习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体验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理性的教育过程, 它应该属于教育的非智力因素, 但是它却对学生的智力水平、道德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 能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形成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信任教师, 愿意和教师接触, 才能够更好地上这个教师的课, 听课才会专心, 学习效果才有成效。所以, 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五、教师要关爱学生, 消除学生的敌对情绪, 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很多不良的情绪都会影响学生正确、健康的发展,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帮助学生消除不利于成长的情绪和因素, 使他们都能够向好的一面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 并不容易。简单粗暴式的批评教育或者采用压制的方法都不是可取的, 结果只能是越教育越遭, 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面对这一情况, 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启发和点拨学生, 使学生在无形中明辨是非、学会做人。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 它是愉快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教学的内容才会真正做到给学生创设生动、愉悦、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 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参加各种教学活动, 迎接各种挑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 情感教育;创新思维;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教育与创新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重视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往往会把学生的情感和陶冶情操忽视。在教育的基础上,老师也应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能有自己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下面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应抓住几个重要的环节。

一、改变教师观念,提高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对教师教学观念的管理,帮助教师接受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鼓励教师将全新的教学观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以便起到推进教学发展的目的。另外,针对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创新能力的不足的问题,学校也应积极地采取解决办法,挖掘教师的潜能,以此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二、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课堂的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观,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开拓。教师每天应该用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来面对每一位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情感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这样一种情感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一些新课的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找答案、问问题等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思维是思维智力品质之一,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充分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发。教师应指导學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一些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创造探索解决问题。1.在课堂上,也要培养学生一种读的情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每个学校一般都会有晨读,早晨的记忆力是一天里最好的时段,所以晨读是事半功倍的。晨读是一个增长知识、探索知识奥秘的大好时光,让学生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晨读,并且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选择自己读的方式,这样往往可以更好地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讲讲,教师应尽量让一些学生尝试自己独立思维讲解的能力,让学生到讲台上讲给大家听听,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讲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既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都会设立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多媒体的教学在课堂运用中越来越广泛,它是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四、实施情感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情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正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孤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创造力”的人才。

情感教育是愉快教育的前提,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使语文教学在亲切、愉悦中进行,当教学具有这种氛围时,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状态。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由而充分地发挥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才有可能发生。

五、结论

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可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和自己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情感和思维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将情感教育和创新思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理健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融入到一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激励,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成才,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对各方面的知识接触和累加,对什么事情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有助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容宾.新课本新问题需要新思维新方法—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之我见[J].

[2]岳小林浅论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

[3]张桂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4]李晓燕.我看语文审美教育;借助初中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J].

[5]周萍.真切的体验真情的课堂—基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教学策略[J].

4.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篇四

二、营造创新思维环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传道、授业、解惑,偶尔提出个问题,点明学生回答,而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整个课堂的节奏和推进完全有教师一个人把控,学生只需要听讲,按教师的要求做即可。这样的被动听课模式,课堂容易死气沉沉,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课堂教学也不容易出效率。在数学交流研讨中,笔者和几个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数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就某一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课堂参与者地位。再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某个小节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授课,其他学生向其提问题。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扮演教师的学生能发现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双方学生也能在观点碰撞中擦出火花,迸出灵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定式思维、思维僵化、守成不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质疑同桌提出的解题思路、某问题的答案、质疑教师的讲课内容,甚至质疑数学教材这一“权威”。在质疑之后,便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碰撞。通过质疑,逐渐打破常规,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检验自己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笔者和其他数学教师研究决定,在课堂教学或者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只要学生迈出了质疑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就“顺”了。

四、培养创新兴趣,为思维形成提供动力

如果说质疑是打开创新思维的阀门的话,那创新兴趣的培养就是动力支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的阶段,对任何事情都容易产生兴趣;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些“三分钟热度”,喜欢的事情过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要保持住这个兴趣。在研讨中,笔者总结出几个数学教师常用的“小妙招”。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失败的滋味,而后再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成功,这时的成功无疑更有意义,更能让学生激动和珍视。如针对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图形设计大赛、数字福尔摩斯等,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在发扬个性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或者,利用初中几何知识的各种变换和奥妙,让学生创新联想,将不同的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新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几何的创造之美。当然,在创造中,数学教师更可以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中的图形元素,将学生自由发挥聪明才智,体会生活中的成功和快乐,培养生活中的创新兴趣和精神。当然,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也不能一下将目标定得太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原地站着够不到;踮踮脚,跳一跳,努努力就能够得到”。这样,学生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创新的兴趣,也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没有信息。经过自己努力达成的创新,极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大兴趣和积极性。

5.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探究论文 篇五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感情”,在这句社会性口头禅中,我们将解读到多少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我把焦点集中在学生的情感倾向上,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把“情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一、亲其师而安其学,让学生热爱语文

1、以爱获取学生的心。爱你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友,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亲近你。

2、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你的课堂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笑声不断;你的声音如鸟语莺歌,举手投足是风情韵味;你的讲解热情生动,深入浅出……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是一盏明亮的指航灯,你智慧的.光芒不可阻挡的吸引了学生。

3、以美丽的人格折服学生。你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着想。你正直、善良、坚强、诚恳、高尚的人格在点点小事中熠熠生辉。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学生,也许将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学生喜爱,亲近这样的老师;打心底里佩服,爱戴这样的老师。师生情意相投,彼此亲近,对语文的热爱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唤醒学生的情感

现实生活诸多的复杂因素导致了孩子的消极情感占了上风,甚至形成习惯自然,积极的情感却日益静默、沉睡。因此,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以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如教学《观舞记》,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后,我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也跟着扭腰、送臀,课后还意犹未尽。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其目的在于感染、铺陈后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应的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从而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唤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如果说情感是深埋的种子,情境就是随处可入的春风。当春风吹拂时,种子自然舒醒,破土而出。要想成就一片生命的绿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而且要拓展教材(如古今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的优秀文章等),通过作品开启学生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中获得勇敢和坚强,感激和宽容……

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情感体验)方可行。熟读文章后就自然了声音上的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即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情感的朗读,就是体验到了文本的情感。著名的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礼记乐记》也说:“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教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就告诉我们,声音的不同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朱自清的《春》,用较快的语速朗读“盼望着,盼望着”,那是学生体验到作者对春天的引颈张望;用亲切的语气朗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是体验到了作者对春来临的狂喜;用渐趋高昂的声调朗读第二自然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那是体验到了放眼拥抱自然后的心潮起伏;用轻柔的声音读“春草图”,那是用纯真自然的眼光感受到春的新鲜烂漫。在有情的朗读声中,陶养学生对春天、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当然,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是无法用这样的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声音就来自“读书百遍”。

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让学生抒发情感

情感之树郁郁葱葱了,我们便期望它开花结果,满身满心的花香、果香,悦人悦已。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时,借助语言、文字、形为等,使学生的情感言语化、实践化,即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6.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篇六

《初中历史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程》中明确提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

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新课标教科书在每一课巧妙的设置了引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西周兴亡》一课就有这样的导入语: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学生齐读或作为教师教学导入语。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教材辅栏设置的读读、议议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如:《春秋争霸》一课中辅栏中议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自然地引入对该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正面引导和鼓励即可。

在新课标下,教材只是种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质疑问难,促进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历史认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唯书,不唯权威.如讲述《张骞通西域》一课后学生问:“匈奴人采用了那些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张骞为他们效力?”讲《秦末农民起义》时有学生问:吴广是怎样被杀害的?是谁杀害的?甚至还有学生质疑教科书上的内容,如讲夏朝的建立者是谁时,竟有学生问我:老师夏朝的建立者真的是禹吗?我看应该是他的儿子启才对。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的质疑,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和习惯,逐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育论文,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三、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如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为让学生对史实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课后我安排了一次精彩的讲成语故事的比赛。在讲商鞅变法时,为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有所了解,我安排学生课后排练了一段商鞅与公子虔和公孙贾的辩论的历史短剧。从学生参与的情况和热情程度上我知道了我的这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7.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篇七

一、其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综合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 突破常规的课堂教学, 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 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 使以往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以“动”为主线, 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 使综合活动课富有趣味性, 具有吸引力。这样, 学生在活动中兴趣浓厚, 积极思维, “创新”性思维也会应运而生。如教学《“中华之最”知多少》时, 学生在“中华之最”演讲竞赛、“中华之最”知识抢答、“中华之最”板报设计比赛、歌颂祖国文艺表演等宽松愉快的活动中放开思想, 大胆想象、大胆怀疑、大胆探索, 使思维空间开阔, 设计了新颖有特色的板报, 并用诗歌、舞蹈、快板等形式歌颂祖国。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其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综合活动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活动。“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也要求活动课中学生要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得到必要的直接经验和综合性信息, 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而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 同时也是一个参与者, 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展, 改变知识灌输方法,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 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 从而发展新的思维。如《美丽的布贴画》一课, 学生用自备的各种碎布料, 按照他们的审美观点, 自己设计、自己裁剪。有的学生制作了山水画, 清新宜人;有的学生制作了人物画, 滑稽可笑;有的学生用镂空的方法制作了主体布贴画《斗鸡》, 可圈可点……这些都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其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综合活动课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教学时, 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努力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 淡化知识分割, 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如让学生去认识、采集各种树叶, 自己创意制作一幅树叶画, 再叙述图意或讲讲画里的故事, 综合运用自然、美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学生审美、想象、操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其贴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活, 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 增加生活积累, 是创新的基础。语文综合活动课的贴近性, 就在于能使学生对生活有新的认识。如《遵守交通法规》, 通过知识竞赛、看录像、讨论、表演等形式, 学生懂得了交通法规, 增强了安全意识。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缺少生活积累的人, 是体会不出对事物的新认识的。反之, 那些贴近生活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就较透彻。

五、其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语文综合活动课中学生大量亲身实践的活动, 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实践不仅会获得丰富、真实、形象的感性认识, 而且对于活化学生学习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益处。如教学《绿叶礼赞》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动脑动手, 画树叶、用树叶设计图案、制作叶片标志、用树叶做贺卡等。一张张漂亮的贺卡、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令人赏心悦目。这正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8.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篇八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批判性思维能力;初中;语文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1], 是“思考者都能通过分析、评估、重构自己的思维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的思维模式”[2]。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实用型、创新性人才,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实现该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传统教育则忽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信息化环境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领域没有实质性成效。

本研究所诠释的信息化环境,突破一般意义的智能网络环境,而是引入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在整合校内外信息技术与资源基础上,全方位探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研究实践中,本人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与手段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创设了学校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丰富了教学形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思维特质方面均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有较大提升。

Ⅰ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初一年段的一个教学班为实验研究对象,班级人数为45。其中男生27名,女生18名。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实验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单组前后测的设计模式。在实验班级开展一个学期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比较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变化。设计模式简述为:实验组{前测——教学实验——后测}。

2.实验指标

本实验研究的内容是教育信息化对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实验指标选取的被试参数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成效。

3.实验过程

实验前,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量表》测试实验班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并对被试学生进行一次语文学习能力的测试,即以一份包括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三大题型的语文试卷,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这两个测试的结果作为前测的数据;然后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一个学年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实验期满后对该实验班级的学生分别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量表》和与前测同题型同难度的语文试卷再次进行测试,作为后测的数据。实验前与实验时唯一区别即“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有无,语文试卷的题型和考察的能力点前后相同,没有其它无关变量的干扰。

4.“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要点

(1)通过微课这一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语文学习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元素:目的、问题、概念、观点、信息、解释和推理、结果等,我将语文学习的批判性思维模式简要概括为:锁定核心问题;认识学习目的;掌握推理方法;明确相关概念或主要观点;获取充分信息,最后得到结果(如“图一”所示)。并在课堂教学外,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创设批判性思维学习的第二课堂,定时进行专项知识的解析或习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分析思维元素,构建思维模式,掌握语文的思维方法。

(2)借助网络即时通信软件在思维评估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及长期的教学经验,我将语文学习的批判性思维标准归纳为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内容充实或完整、语言简洁等几个基本的方面。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动作,“只有提问时,你才在思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借助QQ、手机微信等网络通信软件,以问答方式引导学生以书面或语言表达的形式就主要思维元素进行评估,在探求相对完美的答案结果中完善学生思维。

(3)倡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以培养批判性思维特质。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成为完善的思考者,这类思考者除具有思维的技巧外,还应具有谦逊、勇气、自主、信心等思维特质。在语文教学过程遇到疑难杂症或师生有分歧时,我倡导学生保有质疑之心,通过各种渠道去查询相关信息,探求真实知识。其中主要渠道之一就是网络。提醒、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自己的判断寻找可靠支撑,培养他们谦逊、勇气、自主、信心的思维品质。

(二)问卷调查法

(1)本研究采用根据《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量表》重新整合而设计的问卷调查量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量表》,研究、评价受试学生在信息化教育前后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此量表提供8种分数、7个维度的单项分和总分。这7个维度分别是:追求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新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

(2)本研究的另一份调查问卷是考察受试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测试卷。因初中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及写作等能力,所以编辑的测试卷包括积累与运用、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写作三大题型。作为前后测的两份试卷试题难度一致,检测内容不涉及记诵性的知识积累,仅关乎批判性思维的元素和思维的模式。

两次调查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80份的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三)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运用SPSS Statistics v19.0软件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对在所实验的班级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检测教学实验干预前后受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并进行语文学习成效分析。

Ⅱ研究结果

一、“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干预前后受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分析

从表1这一成对样本对比数据统计表明,经过教学实验干预后,受试学生的批判思维各维度分值得都较前测有较大提高,其中“开放思想”和“认知成熟度”均超过批判性思维的正负面倾向的分界值40分,“求知欲”也脱离了30分以下这一与批判性思维倾向相背离的状态。可见,“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对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切实有效。

二、“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提高受试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分析

从表2统计的数据来看,在“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干预后,受试学生语文试卷各模块得分率、极大、极小值均有提高,其中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提高比例最大,语基次之,成效显著。可见“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所教授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及所培养的思维特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Ⅲ研究分析

“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教学措施能提高中学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原因分析如下:

(1)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微课及网络媒介,构建语文学习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具有实效。因为微课是翻转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信息化教学的典范。微课资料不但可以存储于计算机,还可以收藏在手机中,随时配合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加以温习,巩固学习所得,教学效果较之传统课堂更有效。而且,它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QQ等网络通信软件不但可以书面表达,而且能进行语音通话。多样的表达形式基本能实现听、说、读、写功能的全覆盖。师生互动交流也更为便捷,读者、作者都能自由、无障碍地参与到思维评估与重构中。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不但要突出思维元素、强化批判性思维模式,更要对学生自评、互评做出恰当、必要的分析、补充及总结,让学生在斟酌中内化评估标准,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更上一层楼。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培养学生敢于打破教条、挑战权威的勇气。这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机会,也是我们老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未知,进而在收获中不断培养信心的绝佳契机。如果说教师开放民主的教学风格及恰如其分的引导为学生培养谦逊、勇气、自主、信心等思维特质大开方便之门,那么,信息化环境无疑为学生插上了丰厚的羽翼,让他们能更快捷地展翅高飞,去发掘真相、探寻真理。

Ⅳ 研究结论

思维技巧决定思考的能力,是成为合格乃至优秀学习者的必备条件。美国教育家斯特的曼·格雷厄姆说过,“只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引领我们走出纷扰,拨开迷雾,收获真理。”③的确,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包括语文在内的各学科的学习意义重大。而信息化环境所促成的教育信息化极大地拓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时间、空间,为此提高了无限丰富的知识财富与信息资源。诸如基于网络平台的微课视屏教学、通信软件中即时交流、可靠信息的查询求证,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创造性”的实现以及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培养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初步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教育信息化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水平将逐步提高,成为一名合格的批判性思维者。

参考文献:

[1]选自《批判性思维工具》【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著.侯玉波,姜佟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第9次印刷

上一篇:初中老师作文记叙文下一篇:小额信贷会议联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