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节选》阅读答案

2024-07-03

《只拣儿童多处行节选》阅读答案(精选9篇)

1.《只拣儿童多处行节选》阅读答案 篇一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教师 杨亚曼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出示春天的画面。

师:春天到了,同学们,你们最想到哪里去寻找春天呢? 出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齐读,猜诗意。

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知道拣游人多的地方去寻找春天。他们以为人多的地方,一定是春光最美的地方。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冰心。她也寻找过春天,冰心奶奶到哪里去寻找春天呢?(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题意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注意读懂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同时,带着玩问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地点变换的词语。检查预习,出示生字。

请同学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

出示课件:颐和园门—知春亭—湖边—玉澜堂

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

(一)1。学习第1—4段,体会多处行。

明确问题:冰心奶奶寻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引导学生探究: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

2.默读课文,找出反映儿童多的词语,圈圈画画。

3.学生根据课文中找出的词语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一边跑,一边会喊些什么?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2)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3)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4)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5)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6)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a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无数、坐满、一群一群、喷发、撞个满怀”等词句体会朗读体会。b读出喜悦的感情。c体会比喻修辞手法。

d表示人多的词语你还能想到哪些?(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摩肩接踵)4.小组内讨论体会,评价。

5.从“儿童多处”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畅谈体会。预设一:儿童多处春光特别美。

预设二:儿童多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预设三:冰心奶奶特别喜爱儿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

(二)学习2—5段,体会春光美。

1、儿童多处春光如此让人心醉!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春的美丽?快来读读课文,把描写春天的句子画出来。课件出示: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2、体会读。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样?说说你的体会?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把你的体会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3、想象读。读了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描述。

课件:展现海棠树图。指导朗读。指导策略:读得让听得同学眼睛一亮。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他哪儿读得让你眼睛一亮。你抓住了海棠的花多,你注意了海棠花的色彩,你读出了海棠花生命力的旺盛。

小结:看到这样的春景,看到这样的春光,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冰心奶奶又是怎么赞美的?课件出示: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的释放出来了。(齐读)

四,师生交流,感悟花儿和儿童的特点 师:看着眼前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沐浴着迷人的春光,想象冰心奶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出示海棠儿童图)

师:这才是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这才是她要寻找的春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冰心奶奶的心声。(出示第8自然段)

“对,就是开的旺!只要管理的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你读明白了什么?感悟花儿和儿童的相通之处:生命力都很旺盛,都让人感到快乐。

指导体悟:借花喻人,抒发热爱儿童,寄希望于儿童。

深入挖掘:其中,自己是指谁?(既是花儿,又是儿童,还可以指作者)

五,回顾全文,解决问题

冰心奶奶寻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个问题现在你解决了吗? 指名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儿童和春天的生物一样充满朝气、生机勃勃;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冰心奶奶喜爱儿童。所以冰心奶奶认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光。)

引读最后一段。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

设计意图:通过与文本对话、带着问题探究学习,学生对文本有了新的体验,此时再回到开课伊始学生提出的问题上,问题的解决便水到渠成,也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 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师: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烂漫的春天,读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与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相信现在大家已经对冰心奶奶有了了解,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出示冰心简介,适当拓展)

结束语: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花儿旺,儿童多处春光好,儿童多处欢乐多,儿童多处活力足,儿童多处总是春,我们都不虚此行!而且你们的活力给老师带来了欢乐!

七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儿童多处生机勃勃 给人欢乐 冰心爱儿童

2.《只拣儿童多处行节选》阅读答案 篇二

下面, 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为例, 谈如何把握作品的内部文化语境。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她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不仅是她的一句名言, 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永远的爱心”融入了她一生的文学创作。读过她的《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们往往能够对她的“除了宇宙, 最可爱的只有孩子……”这句话深有所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散文中, 同样流淌着她对儿童发自心底的“爱”, 文章通过“我”在颐和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从不同角度写出少年儿童的天真浪漫、生机勃勃, 整篇文章对童真的真诚赞美, 对生命活力的细致描写, 整篇文章充满人性的光辉, 形成了课文独特的内在文化氛围。

有人曾说:“冰心看到这些平凡的自然之物, 就像一般人看到的一样, 但是她又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文中所写的确是平凡的, 她写闹嚷嚷地挤着出门的孩子, 写知春亭畔坐了满地的姿态各异的孩子, 写湖面上荡舟嬉戏的孩子, 写一群一群与我撞满怀的孩子, 写在大海棠树下一起观花的孩子, 这些场景, 我们看到文字时头脑中自然就会浮现出相应的情景, 每年的春天, 相类似的情景都会在我们的身边上演。它的确是平凡的。

可是, 在冰心的眼中, 这些平凡的人, 平凡的事却又变得与平常不太一样, 她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文章多处写“人多”, 却角度不同, 写孩子多, 在写出门时, 她说“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挤出来, 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 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吵吵闹闹的孩子, 在爱的眼光下都是可爱的, 连挤着出门的样儿都成了飞涌而出的小天使。在知春亭畔, 她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孩子们充满生命的活力, 她说:“东一堆, 西一堆, 叽叽呱呱地……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是动的描写, 再看静的, “也有些孩子……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 聚精会神地看着小人书。”一静一动, 有张有弛。也有衬托, 看, “一面一面的队旗, 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未见一人, 却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们划船嬉戏的快乐情景。

再看细节描写, 作者也是匠心独运, 把平常的词诗化。如平常最为常见的“一”字, 在冰心的笔下竟也是千姿百态, 个性各异, 具有了一种活泼泼的如孩童一般的诗意美。全文中, 作者一共用了17个“一”字, 其中, 表示量词的有“一群、一堆、一面、一点、一个、一关”, 写孩子的多, 作者用“一群接着一群”“东一堆, 西一堆”“一面一面”这几个叠词, 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勾勒出一幅春日童真图。这些平常之词, 在作者的手中, 化腐朽为神奇, 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可爱, 充满活力。在描写海棠花时, 作者写道:“那几棵大海棠树, 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 这繁花从树枝到树梢, 不留一点空隙, 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作者把“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比作“喷花的飞泉……”由静转动, 不仅写出了花儿开得繁盛, 开得灿烂, 像“喷花的飞泉”的奇特想象更让人听到了从树枝到树梢的密密层层的花一起绽放的声音, 如诗如画……鲜花、笑脸在阳光下竞相辉映, 自然地过渡到了“‘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样的主旨!

在突出文章的主旨时, 作者运用自己浓厚的古典文学的底蕴, 把一句“儿童不解春何在, 只拣游人多处行”进行巧妙的变换。在她的心目中, 孩子永远是最美的, 他们才是真正的春天, 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 看到孩子, 自然就“游人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诗在全文中出现了3次, 可是每一次的出现却作用各异, 第一次是触景生情, 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对文章的主旨进行升华, 使得整篇文章有了一种活泼泼的感染力。这两处与文题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相互呼应, 形成了一种回环, 一唱三咏, 回味无穷。

3.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篇三

关键词:小学品德;资源;儿童视角

一、让我们做回儿童——站在学生角度选择资源

“课程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因此站在儿童的角度选择课程资源是品德资源选择之首要原则。

1.找准学生的关注点

【片段】一位老师执教《战争何时了》时,为了呈现战争的残酷与对人类的摧残,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飞机扔下的一枚枚炸弹,溅起的泥土四处散射开来,被击中的士兵被抛向空中。半空中的炸弹云一层层地上升,慢慢散开。两三分钟的视频看完,老师问学生的感受,“这炮弹云简直就是变幻莫测”“看得出这炮弹的威力的确不是吹的”……学生的这些感受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反思与改进】本片段中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很显然是失败的。为什么一个个悲惨、残酷的战争场面,学生却看得兴致勃勃,聊得津津有味呢?细细思量,不难发现是老师选择的资料中学生的关注点与本课的主题有了偏差。看着那一层层慢慢散开的炮弹云、那四处飞溅的“泥花”,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这儿了。

在另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她首先出示了班级中不同孩子的灿烂笑脸,然后聚焦到这些孩子的眼睛。看着这些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双眼,不由得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一张张儿童的忧郁、发愁、哭泣的脸。问学生:“这些又是怎样的脸?”然后聚焦他们的眼睛,“你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了什么?”继而老师把这些脸的图片慢慢地放大,让大家看到他们的全身和周遭。老师深沉痛诉:“正因为这些残酷的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是失去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悲伤、绝望笼罩着这些与原本与你们同龄,与你们一样有着朝气,有着憧憬的孩子们……”学生的神情一下子凝重了。所以说,找准学生的关注点,能让课堂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南辕北辙。

2.把握学生的经验库

【片段】《世界真奇妙》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各国服饰不一样的奇妙,运用了看电视剧剧照中的服饰,让学生猜是哪个国家的。老师分别出示的是《甄嬛传》剧照、韩剧《拥抱太阳的月亮》剧照和一部印度剧的剧照。老师让学生看着剧照猜猜图片中是哪个国家的服饰。学生一脸茫然,被叫到的学生没有一个答对,而且猜的过程也花费了很多时间。

【反思与改进】老师想引用热门的电视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择身边生活中的资源来组织教学。这本是一个不错的创新。但由于老师选用的都是成人看的电视剧,学生平时基本上不看这些,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根本答不上来。

同样一位老师在《世界真奇妙》中奇妙的服饰时,创设了一个“各国儿童过六一”的情境。在欢快的音乐中逐一出示各国儿童盛装的图片,随机介绍各种服饰。老师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各国的服饰都有各自特点!”“这么多的服饰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一张被挡住上身的格子裙的图片。师:“这个孩子都被别人挡住了,看不清脸。你猜猜,穿着这格子裙的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然后揭示:苏格兰男人穿格子裙。这时“奇妙”的感觉自然在孩子们心里萌发了。

3.遵循学生的思维链

【片段】《动物植物和我们》教学中,老师列举身边伤害动植物的事件。插入一段微课视频《蚂蚁寻食》,讲述一个学生捉了一只蚂蚁玩,见到老师来之后马上扔了蚂蚁,然后狠狠地把它踩死。接着出示了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图片。老师的原意是想让学生明白任何有生命的动植物,他们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不能随意破坏,剥夺。视频还没有结束就有学生嘀咕了:“蚂蚁是害虫,干嘛不可以踩?”

【反思与改进】孩子的思维往往存在于一定的局限性,在他们的眼里,任何对人类有着显性和隐性伤害的动植物,不管伤害性的大小,他们统统都该死。同样的道理,孩子的思维也是单面性的,他们不知道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对我们某方面有害的动物往往在另一些方面对人类却是有益的。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想法,老师硬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他们,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课后老师去向刚才那个学生了解情况,原来孩子家里不久前刚好遭受了一次“白蚁之灾”,于是全家进行了一次“灭白蚁”的运动。所以,在孩子看来这些蚂蚁本来就是“该死”的。在后来的教学中,老师把“蚂蚁”改成了“蚕宝宝”。对于那些辩证的现象,那些“任何生命都得尊重”的理解,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他们以后就容易理解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先从爱护身边可爱的小动物开始,懂得尊重生命,这就足够了。因为这是由他们现阶段的思维能力所决定的。

4.符合学生的水平线

【片段】在《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交警”这一职业的辛苦与重要,安排学生体验指挥交通的5个常见手势:直行、左转弯、右转弯、靠边停车。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乱成一团,甚至可以说是闹成一片。

【反思与改进】为什么活动体验的效果大大远离预设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与目标背道而驰呢?细分析一下,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没有充分考虑进去。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原本就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是第一次刚刚学,一下学习5个动作当然有些困难了。基于以上分析,老师将5个动作变为2个动作。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缩小了活动所需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接着特制了“小交警”臂章,另外还邀请了一位动作比较到位的学生做示范。由于此次考虑到活动的示范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的手臂好酸哪!”“我都快坚持不住了!”“交警叔叔每天都做这样的动作,那一定更辛苦了。”这些话语充分展现了体验活动的成效,本环节目标也达成了。

二、让我们解放儿童——利用学生本身开发资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有重要意义。”其实,除了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资源,学生本人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在这几次的培训中,也有好几位执教者巧妙地利用课前、课中或课后学生本身的资源成为课堂上的亮点,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影响。

1.动手创造资源

【镜头1】《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中,老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培育豆芽的实验。学生经过一周的时间与豆宝宝亲密接触,然后在自己悉心的照顾下,每天感受着豆宝宝的成长。在上课时,老师又让所有学生都把自己培育的豆芽宝宝带进课堂。

学生在课前种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植物长大的不易,已经有了要爱惜植物的感受。然后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与动物植物朋友之间的故事。正因为孩子们已经培育过豆芽,因而在课堂上很多学生说了自己是怎样培育豆芽的,以及看着豆芽宝宝怎样一天天长大的,说得井井有条。

课后,老师又建议学生把自己培育好的豆芽放在教室里美化环境,孩子们脸上一个个洋溢着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精彩都源于学生动手创造的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

【镜头2】在《秋天的果实》一课中,老师则把这堂课提前在国庆长假后,同时布置学生在长假期间由家长带领去乡下老家参观田野,参加农活劳动,收集秋天的果实。上课时,学生把秋天“搬”进了教室,有水果、蔬菜、坚果……学生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夸一夸等活动,感受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因为有了前期实践劳动的感受,学生在汇报时特别精彩。

2.体验内化资源

【镜头】《世界真奇妙》一课教学中,老师用了“世界之最”。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与梵蒂冈从人口与面积上显著的差距,是这样处理的:请一个学生站起来拿着全班学生的名册点名。点过五六个孩子后,老师说:“你这样点名的速度大概是每秒钟1个。我们中国13亿多的人口,如果你1秒钟点一个人的名字,那么点完13亿的人口,那年你就是50岁了。而梵蒂冈的人口只有我们学校学生的一半。你看同樣是一个国家,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的人,而梵蒂冈却是这么几个人。你说奇妙不奇妙?”接着引出全世界共有22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和地区。

在此环节中,老师很好地利用学生数数的资源和学校学生数的资源,把13亿、1000这些抽象的数字进行了具体化。然后在比较中,亲身体验到世界上国家大小差距这么大,把一些客观的资源都内化到学生的感受中去了。

3.巧抓利用资源

【镜头】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一课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评价。听课老师给予了热情的表扬,孩子得到夸奖后就径直走了。执教老师连忙提醒:“客人老师给了你这么高的评价,你应该怎么做呀?”学生恍然大悟,立刻向客人老师道谢。这时执教老师笑眯眯地说:“能对别人的辛勤付出表示真诚的谢意,这就是更可爱的你!”

这是一位聪慧的老师,她敏锐地抓住了“学生没有道谢”这个生成资源,教导学生要养成感谢的好习惯,那也是可爱的自己的一个方面。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的品德教学亦然。因为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而资源选取和开发是小学品德教学的核心和亮点。因此,站在儿童的视角,对我们品德教学的资源进行选择和开发,会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春意盎然。

参考文献:

刘金鍉.学生思品教育全书[M].长城出版社,2010.

4.《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创新性的目标: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

(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理由是什么?[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太阳的香气息。”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匆匆地往前跑。”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出示“只要管理得好——————看着也快乐。”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出示“走进玉澜堂——————喷花的飞泉……”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释放出来了!”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

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

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

[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匆匆地往前跑。”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

看着也快乐。”

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

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

出示“走进玉澜堂

喷花的飞泉……”

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

[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

释放出来了!”

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云里飞)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都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难点是

借助语言文字感悟儿童和花儿一样,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课一开始就直接出示题目,理解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然后直奔主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概括描写春光的句子。“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初步感受春光的饱满烂漫。

(二)感受春天的景美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寻找作者眼中的春光

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通过理解“密密层层”、“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等词句感受海棠花开得饱满、烂漫,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

最后发出感叹: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通过读感受春光在这里是指海棠花。

(三)感悟儿童的可爱

过渡:玉澜堂的海棠花开得多么烂漫,多么旺盛啊!

这么美的花儿,作者是怎么发现的呢?引出儿童

他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儿童?哪些地方的孩子特别多呢?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看看哪处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感受,交流时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地方来讲

通过理解、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孩子的多和可爱。

交流结束后,老师总结:刚才我们看了三处的孩子,他们有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三处的孩子有着共同的特点,你们能说说看是什么吗?引导说出儿童和花儿一样充满着活力,生机勃勃。

老师及时总结:是啊,也有人这么说过:花儿和儿童一样,都是春天的一道风景线,也是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板书——

你说这孩子现在还仅仅是孩子吗?他们——

出示第6自然段,让我们把这句话再来读一遍

(出示句子)

齐读第八自然段,只要在春天的感召下——

四、回归主题,情感升华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冰心奶奶改编的诗句——(出示)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总结:

儿童多处就有春,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最烂漫。

儿童就是春天,儿童和春光一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滴哩滴哩》 学生可以跟唱

歌词中说,——,你们说——,

我说——春天还在我们的校园里,还在我们的教室里,你们就是春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春天。

在这一个大环节设计中,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再朗读,再领悟,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尊重,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发挥了群体的集体功能,达到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略)

只拣儿童多处行

儿童 充满活力

花儿 生机勃勃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4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生字.

(三).朗读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的行踪,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儿童多的句子.

(四).给课文分段,试着写段意。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细读感悟.讨论交流(四)达标检测(五)布置预习

(一)激趣导入:由导入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是诗冰心奶奶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篇与儿童.春天有关,激发他们的对的兴趣。

(二)预习检测

在检测时,我发现有的个别学生竟然把一句话读漏掉了几个字,我想,也可能是没有认真预习,也可能是紧张,但总的情况还可以。

(三)自学课文,完成目标1.2的任务

因为在检测预习情况时,发现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不错,所以在完成目标1.2的时候,我就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在这个时候,我本来是安排范读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可因为我把时间看错了,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就省略了这个环节,

(四)讨论交流,完成目标3.4的任务

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找出作者的行踪路线,目的是为课文分段服务的。2是画出儿童多的句子,目的是下节课服务的,因为文中有句古诗: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所以必须把儿童多的句子找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五:达标检测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二、说教学目标

本堂课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二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感受春光的生机和儿童的活力。

2、有感情地诵读并积累优美的词句。

3、感悟冰心对孩子们的一片爱心,以及对他们所寄托的希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感悟儿童和花儿一样,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四、说教法学法

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在此环节中,我创设了冰心奶奶做导游这样一个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习课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说说“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并质疑“为什么说挑儿童多的地方去,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儿童多。

(二)、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儿童多。

这一环节让学生找并且感悟儿童多的词句,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很轻松就能完成的,所以我在学生找到后也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来细细地读。我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文学生对儿童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理解感悟上。

(三)、找春光,感悟品读句子

这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思考,再交流,再朗读,充分感悟海棠花的饱满与烂漫。之后,引出作者对春光的赞叹以及和孩子们的交流,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分角色朗读来达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感受春光的美好。

(四)、品评语言,诵读文本,走向儿童与春光的交融之中。

儿童与花儿一样那么欢畅活泼,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在学生看来应该是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给学生一个铺垫,就是让他们通过自读第八小节,找出花儿和儿童的相通之处之后,再让他们从描写儿童的句子中去体会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说话练习:春天就在( )再次感悟儿童就是春天,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天1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这儿,我旨在回归课题,抓住主旨: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引导学生说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美妙,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天。

最后的拓展内容,又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冰心对儿童的一片爱心。期间,包含了我留给学生的作业---课外认真阅读冰心的这些作品,用心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爱。

5.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刚刚我们聊到儿童的话题,古时候,也有两句关于儿童的诗。

2、出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1)读读吧

(2)有一个生字(出示拣)谁来读→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3)那这两句诗的意思谁知道?

3、可是,冰心奶奶却不这样认为。(出示后两句)

(1)齐读

(2)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3)读了冰心奶奶的话,似乎还隐藏了一个问题哦!怎么问?

(4)小结:提的好!也可以说,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就能找到春天了?

(5)板书:只拣儿童多处行?

(6)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初读

1、.听说,同学们课文都读过了,检查一下。

2、出示部分词语 成千盈百 闹嚷嚷 飞涌

坐无隙地 叽叽呱呱 撞个满怀

(1) 自己读读吧

(2) 第2个词读得很准。单独一个字,读(rǎng)连起来读“闹嚷嚷(rāng)”全班读。

(3) 读完这些词语,你们看,都是写什么的呢?(儿童很多)

(4) 不错!课文中描写“儿童多”的地方还真不少?第1节就是

3、出示第1节

(1) 自己读读吧

(2) 谁来读

(3) 不错,知道成千盈百是什么意思吗?

(4) 是呀,这么多的孩子,他们是多们快乐!谁再来读。

(5) 你们知道,小天使是什么样子的吗?

(6) 同学们,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像“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他们“美丽、可爱、善良”谁再来读。

(7)读得太好了,板书:小天使

(8)其实,儿童多得地方,课文后面还有。谁接着往下读(读至第3节)

4、出示第3节

(1)自己读读吧!

(2)这段话中“儿童多”这层意思不难领会,难的是这样一句话。

(3)点红“小小的身躯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①齐读

②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么?

③太阳是美好的,毛主席曾经说过,青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儿童就是(学生:初升的太阳)在她眼里,儿童就象太阳一样,充满朝气,难怪会说: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谁来读?)

(4)读得真好!板书:太阳

(5)除了象小天使,像太阳,还有呢?再看下一段话。

三、精读

1、出示第5节

(1)这一段话不容易读好。不相信?试试吧!

(2)文字不长,连标点也不过70个字,可是想要读进去,真的有点难,再读。

(3)读着读着,你们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4)这就是那几棵大海棠树(出示图片)

①怎么样,太惊讶了吧!

②可是,我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说“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呢?”

(5)谁来说说看。

(6)难怪,作者的眼睛突然一亮,谁来读。

(7)同学们读得太投入了。难怪作者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第六节,齐读)

(8)你们太热爱读书了!难道作者仅仅是赞美海棠花?

2、出示第8节

(1)谁来读。

(2)你知道,冰心奶奶说“花儿和儿童一样”你觉得他们有哪些是一样的呢?板:花儿

(3)花,需要管理,给它浇水施肥就会长得好,不难理解,那么儿童呢?

(4)如果花代表美好的春天,那么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板:春天

(5)冰心奶奶爱儿童,儿童需要安全和社会的关心、呵护。板:爱

(6)学习到这,你们说只拣儿童多处行,能不能找到春天。(能)“?”也该檫去了。

四、课外延伸

1、同学们,“爱的主题”,在冰心奶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课后,你们可以去搜索有关她写给儿童的作品,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2、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3、指导“嚷”字的写法。

只拣儿童多处行?

小天使

太阳

爱儿童

花儿

春天

教后反思: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用情品味文字,。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冰心奶奶的作品尤其如此。老师抓住儿童和花儿两个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有关文句。学生经过认真研读,产生了很深的感悟,如:常人眼里的“顽童”,在冰心奶奶的眼里是“小天使”,她心中的儿童是多么活泼可爱!“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儿童身上潜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是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希望。“花也和儿童一样……”啊,不说儿童像花一样,这不是儿童比花更美吗?“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多么强烈的对儿童的挚爱啊!老师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评、鉴赏,冰心老人对儿童的一片赤诚之心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

6.《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4.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一样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一样生机勃勃,令人快乐。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教学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2.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文章段落。教学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题含义,说说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教学过程:

一. 引经据典,揭示课题

1.清代诗人汪楫到田野中寻找春天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田 间(清)汪楫

小妇扶犁大妇耕,陇头一树有啼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1)齐读“小妇—起”;

(2)师:大诗人汪楫在春日走到乡村田野看到:田间农妇在扶犁耕种,远处一棵大树上黄莺在啼叫。你能说说后两句诗句的意思吗?(小孩子们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朝着人多的地方行走。)2.我们本篇文章的作者—冰心,她在写作时改动了一下这句话,变成了“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变,诗句的意思就成了—(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课题。

(1)指导书写,强调:“拣”字右半边是横折钩,不是“东”字。(2)品字:“拣”字,我们曾经学过一个同音字,谁来写给大家看看?(指名学生书写)

(3)对比:“拣”与“捡”。(“拣”字的意思是:挑选;“捡”字的意思是拾取。)

(4)师:作者告诉我们,游春时要往孩子们多的地方去。那儿童多的地方风景有何不同吗?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二.介绍作者,检查预习

1.本篇文章的作者是冰心,说说你所认识的冰心。(出示课件,简要介绍)

2.出示生字词,要求学生尝试充分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准确、读流利; 3.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领读齐读;(3)指名分节读课文。

4.欣赏配乐朗诵,自读课文,尝试结合语境理解生词。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地点转换顺序)

2.拿出笔来,找找文中的地点。3.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4.根据这些地点的变化,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游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四、小结:

1、小结: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课文题目是“只拣儿童多处行”,文中哪些词句体现出“儿童多”?找出相关语句。

五、板书设计:

3.只拣儿童多处行 冰心

7.《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案背景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第一单元“春光无限”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春光美,体会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二、教材分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以及观察到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展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4、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出示春天的画面)

2、你积累了哪些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学生集体背诵交流)

3、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冰心也出去找春天了,冰心奶奶到哪儿去找春天的呢?(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二、初读感悟、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自己解决生字词并划分段落。

2、检查预习,相机指导“解”的读音

3、再读课文,感悟全文脉络。

三、精读课文,探究体验。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2、明确问题: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呀?

引导学生探究: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

3、学生根据课文中找到的词句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2)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3)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4)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5)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6)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4、小组内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评价。

5、从“儿童多处”你还能读出了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体会。

6、儿童多处春光如此让人心醉!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春的美丽?快来读读课文,把描写春天的句子画出来。(学生思考交流)

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样?说说你的体会?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把你的体会读出来与大家分享。(讨论交流)

四、交流探究体验,感悟花儿和儿童的特点。

1、看着眼前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沐浴着迷人的春光,想想冰心奶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出示海棠儿童图)这才是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要寻找的春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冰心奶奶的心声。(出示第8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花和儿童相通之处:生命力都很旺盛,让人都感到快乐。)

五、回顾全文、解决问题。

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名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六、总结延伸、拓展升华。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烂漫的春天,读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与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相信现在大家已经对冰心奶奶有了了解,谁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只拣儿童多处行”,春天来了,我们在尽情游玩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注意安全„„„„.)结束语: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花儿旺,儿童多处春光好,儿童多处欢乐多,儿童多处生机勃勃,儿童多处总是春。

七、课后作业:

1、课文第四第五段背诵

2、练习课后题

八、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春光美

生机勃勃 给人欢乐

教学反思:

衬托是一种烘云托月的手法,作者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文章构思中来,如为了表现儿童的生机勃勃,不但用生动的语言写了儿童的活泼可爱,而且用浓重的笔墨,写了海棠花“密密层层”“像几座喷花的飞泉”,用春天的饱满烘托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朝气蓬勃。最后将花与儿童,儿童与花融为一体。我主要是通过让学

8.《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篇散文,作者冰心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从香山归来,在颐和园巧遇一群儿童的情景,赞美了美丽的春光,赞美了充满活力的儿童。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天真活泼,能大胆思考问题,能自主、合作学习书本知识,对春游中的生活更感兴趣。

设计理念:

1、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引领学生诵读、变通、品味儿童和花儿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冰心奶奶独到的艺术眼光。

2、精读品味,倡导自学、自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关键的词语以及我和孩子的对话来认真品味美好春光。

3、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一样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5-8节,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教学准备:

计算机字幕:①老师质疑问题。②清代诗人汪楫的《田间》原句诗。教学过程:

-1-

一、揭题解题,激疑导入

①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美丽春光召唤着我们,我们多么想出去找一找春天啊!

(学生各抒己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②大屏幕:出示清代诗人汪楫的《田间》冰心把诗句改了一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③“拣”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课题,理解“拣”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用这样的导入并以此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量清层次

1、默读课言语,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2、再读课文,读正确、流畅,理清文章脉胳: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到了哪些地方?在文中画出来,相机板书:

颐和园→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地点转换是本文的线索,抓住线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品味,深入探究

1、朗读课文,根据地点转换,表达作者怎样感情?

(学生找对象:通过阅读,抓住细节,关键词句,理解内容)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游踪地点,画出表示儿童多的关键词语,完成文后练习4第1题。

3、找出表示声音、色彩、动作的词,想象“小天使”在你们的想象中是什么样的?

(鼓励学生画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自学的空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4、来到知春亭畔,老师指导学法,读课文—画句子→找词语→谈体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合作方式,探究教材中作者与儿童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儿童的活力。)

儿童不仅是天使,而且是春花。

5、指名读5-7节,走进玉澜堂的院落,体会借花喻人的写法:花儿盛开→春光烂熳→儿童更旺。(师生合作,找出比喻句,理解作者由花及人的写法,由此,联想起“花儿和儿童一样”赞美儿童欢畅活泼,生命力旺盛,“快乐”充满人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6、分角色读7节,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由衷喜爱。

(要求读重树大、花多、花艳的语句,读出动感,读出力度)..........

7、设问作答,分角色读第9节:

师生合作:①感悟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儿童多处就是春天,春天在儿童身上,他们是祖国的春天,解决文后的练习四的第3题。

(分角色朗读,虽然寥寥两句,却与开头的点题入文互相呼应,同时使得儿童与春天同在的意旨得以升华。)

②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四、总结课文,深化感悟

默读课文,回归整体,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感悟进行交流。

五、作业设计:“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样?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知春亭畔→湖面湖边→玉澜堂

↓↘↙↓

儿童多儿童充满青春活力

儿童多处就是春

六、教学评价:

1、这节课教师大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教材,课上学生畅所

欲言,各抒已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2、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中出现了一次次小高潮。

3、美中不足的是教师过渡语言不够生劝,该点到的细节还欠缺,另外,对学生的评价缺少个性化。

教学流程图:

揭题解题激疑导入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精读品味深入探究

9.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篇九

应该看到,教师导向作用的重要性。以前我布置预习作业只是检查一下,并不十分重视。但现在我十分重视检查预习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汇报,因此学生也肯在这方面下功夫,很多同学书上写得密密麻麻的,昨天马长亮都给了我一个惊喜——预习特别认真。

就这样,我在教学初始让学生汇报预习所得,当讲到文章写作方面特点的时候,万梦雅说,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文章首尾呼应。说实话,对于首尾呼应这一点,我在备课时还真没注意,我随即让孩子们找找首尾是怎么呼应的,孩子们找到答案,对此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又让他们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解决了课后关于比喻句的练习题目。我几乎没说什么,就让孩子们说,教学轻松高效。之后,我又问孩子们,这篇课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能发现吗?这时,聪明的王伊晗举手发言,她说课文主要是写儿童的,却花了很多笔墨写花。这孩子真是太聪明了,虽然她没把话讲完,但是能发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我把这个问题留了下来,准备最后解决。

在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的过程中,他们自然地又熟悉了一遍课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儿童多”的语句,看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孩子们自学过后各抒己见。王娟茹第一个发言,她找的是第一段,她从中看出冰心老人把孩子看得“很金贵”,才说孩子们像小天使。我欣赏她的“很金贵”,因为这是她独立思考的结果。有孩子找到这句:“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孩子从这句话中不仅看出“儿童多”,还看出他们有礼貌,这也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真好。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我注意引导孩子们关注“香气息”这个词,心思敏锐的孩子们马上体会到冰心老人对孩子的爱。就这样,我们从文章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世纪老人对孩童的由衷喜爱,理解了老人的至真至纯,教学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

最后,我没有忘了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花了那么多笔墨写花,这问题挺难的,我在几个孩子发言的基础上做总结,告诉他们这是以花儿的旺盛生命力衬托孩子的活泼可爱,活力无限,我想对于“衬托”的写法,孩子还需慢慢感知,不可能一步到位。

上一篇:观最后一课有感下一篇:设备站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