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验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8-04

论体验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8篇)

1.论体验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一

目 录

一、目前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1

(一)消费总量过大,增速过快..................................................1

(二)消费超标,浪费严重.......................................................2

(三)消费不透明,假公济私普遍............................................3

(四)监督困难,管理不到位....................................................4

二、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4

(一)预算约束制度的缺失.........................................................4

(二)公务员薪酬制度的不完善..................................................5

(三)行政体制改革滞后.............................................................6

(四)监督机制乏力....................................................................7

三、解决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的对策................................................7

(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酬薪制度..............................................8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8

(三)加强公共伦理建设.............................................................9 参考文献............................................................................................11

0

试论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公务员职务消费是指为保证公务员顺利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由政府和公务员所在机关(单位)按政策规定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和报销的费用。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日益凸显,目前职务消费占政府运行成本的比例过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行政成本较高的国家。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职务消费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公务员

职务消费

行政成本

约束制度

公务员职务消费是指为保证公务员顺利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由政府和公务员所在机关(单位)按政策规定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和报销的费用,包括办公设施、交通通讯、公务接待等。公务员职务消费是保证公务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的经济基础,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奢侈浪费、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等职务消费的异化现象正日益侵蚀着现代财政的公益性,冲击着党和政府的权威与合法性。由此,对公务员职务消费进行研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目前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总量过大,增速过快

公务员职务消费是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存在是必要的。但由于对职务消费的含义、分类、范围、标准等基本问题研究不够,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的制度性约束,管理监督不健全,加上有些单位和部门受社会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习惯于大手大脚,讲排场、比阔气,超标准花钱、超财力办事、超前消费,造成职务消费恶性膨胀。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文章称,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三项开支一年总数达9000亿元以上,几乎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0%左右。我国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每年“官车”支出达4000多亿元,全国每年公款吃喝超过2000亿元,二者共消耗财政资金达6400亿元之巨,大致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的建设费用。如果再加上通讯费、职务考察费等办公费用,毫无疑问,每年公务员的职务消费,保守估计可能要超过7000亿元,这一数值相当于一九七九年全国的GDP总量,二零零四年上海市的GDP总量,或者是四川省二零零五年GDP总量的3倍。巨额的行政职务消费支出加重了我国的财政负担,挤占了其他建设资金,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消费超标,浪费严重

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消费是为履行公共职能而付出的必要成本,由国家公共财政负责开支。尽管我国对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定了若干规制、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较大,挥霍浪费现象极其严重。首先,在职务消费的项目和范围上,我国可能是世界上职务消费项目最齐全的国家,消费范围十分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包:从日常工作费用到差旅考察费,从吃饭宴请到出行陪同费,从交通联系费到公私通一讯费,全部包括在职务消费范围之内。一些地方和部门“职务消费”的名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无明确任务的会议、出国考察,以各种名义发放的补贴,擅自安排的节日庆典等,造成行政经费 的过快增长,导致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其次,职务消费的规格严重超标。以公款吃喝与公车消费而言,老百姓有着生动的形容,“来客一两个,陪客十多个”、“一桌酒饭一头牛,一部小车一栋楼”’。一些地方政府,有钱吃,没钱也吃,即便穷到没有办公经费,也能“挤”出钱吃喝,甚至靠“打白条”大吃大喝。政府曾出台一些“三菜一汤”式的规章制度,但是收效甚微。“公务车使用实际上是‘三三制’,领导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使用占三分之一,真正公用的仅占三分之一,一年下来,造成浪费惊人!”

(三)消费不透明,假公济私普遍

职务消费是和一定的职务、职级紧密相联的,在当前的体制下,由于对权力没有足够的约束,使职务消费因在私利的影响下偏离社会公共目标,进而导致公共权力私有化。在我国职务消费中,公私不分、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以公谋私等问题日益突出,公物私用、公车私用、私礼公送、私客公请、公费挥霍、公费旅游等现象比较普遍。我国职务消费从使用到报销,信息都是不透明的,这无形中为职务消费中利用职权公费私用,将职务消费变成了个人消费,将公务指向变成个人指向的行为提供了方便之门。正所谓“消费报销无人问,公费私用又何妨”。有些单位把关不严,将超标准的招待费、请客送礼等开支,采取变通手法在行政消耗性经费有关科目中进行处理。有的采取换发票、开假发票等手段把行政消耗性开支转移到事业费、工程建设上。利用职务假公济私的消费或故意奢侈浪费的消费统统流入了“职务消费”这个灰箱。目前,群众反映公费私用最严重的问题主要有:

公车私用、私客公请、公款私礼、公费自娱等。

(四)监督困难,管理不到位

由于职务消费本身是必不可少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消费主体上看,大多是领导和其他公务人员,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进而使职务消费问题带有较强的隐蔽性,很难界定并发现。我国现行职务消费的监管制度约束力不强,权大于规、权大于法的现象较为突出。在现实中,职务消费只是由一些领导和少数工作人员经手,消费过程缺乏监督,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没有什么“猫腻”,均无法得知,到底谁花了多少钱,具体有哪些开支,没有人去统计。对于数目大的,超过指标的,明显不合理的,违反规定的,由于涉及到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具体办事人员的直接利益,查处也只是走形式,往往没有人加以追究。而且往往开支、报销、监督都属同一部门,碍于情面,很多时候“一只眼开,一只眼闭”,造成监督困难,有效控制不到位。这既加大了财政开支,又助长了歪风邪气。以公车司机为例,由于管理不严,作为“领导身边的人”,有的经常开着公车招摇过市,无视交通规则,有的违规套取公款,出现了“开公车发私财”的违法违纪现象。

二、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预算约束制度的缺失

我国当前职务消费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源于预算控制不严,有效的预算约束的缺失,是导致公务员职务消费诸多问题的根源。从历史上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预算制度,缺乏

“与时俱进”性和严密性:一方面,在资料搜集、预算制定等环节存在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以致很难搜集到及时、全面的资料,从而导致所制定的预算缺乏适应性、前瞻性和“与时俱进性”。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注重支出而轻视支出效果的现象,进而出现忽略成效率的现象滋生。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的客观存在,致使财务管理混乱,削弱了预算约束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对预算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预算难以从经济根源上实现对职务消费的有效约束。还有我国现行职务消费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供给制,本质上是一种“大锅饭”体制,加之在经费使用上往往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造成职务消费的随意性极大。这种激励消费、不激励节约的机制,是职务消费无限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公务员薪酬制度的不完善

在我国,现阶段公务员法定工资水平偏低。我国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平均年薪与其它行业相比而言,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他们的平均年薪分别占医疗设备、仪器行业和电讯行业职工平均年收入水平的37%和41%,与企业精英、影视明星、私营业主相比差的更多。但在国外一些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是经过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大企业同资历人员的工资标准来制定的。虽然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也给公务员提过几次薪资待遇,但由于加薪幅度不大,整体上仍然赶不上支出增加的速度。这种个人收入上的明显差距,客观上造成公

务员队伍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于是,以“执行公务”为由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职务消费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公务员的法定工资由国务院规定或相应行业予以规定,这是看得见的,但是住房、奖金和隐性收入等福利待遇却因地区和行业不同而差距很大,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公务员福利待遇的差别,大概是6:1,福利好的单位与差的单位大概在3:1。如果待遇不好,则会怨气鼎沸,若待遇好些,则欲好上加好。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刺激,驱使一些地区和行业违背党纪国法,通过“吃拿卡要”等不当手段聚敛财富,致使不正之风日益施虐。

(三)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共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改革: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前瞻性。从改革成效上看,政府机构膨胀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表现为机构先增后减,始终难以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政府中存在大量冗员,不仅表现为工作人员过多,而且表现为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的状况突出,特别是领导干部多,虚职副职过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领导干部与下属之比为1:0.84,高于美日等国家。人越多,官越多,官越多,事越多,事越多,人更多,如此循环往复,最终陷入帕金森定律的陷阱。随着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日益增多,职务消费行为就会相应增加而且同一级别的官员在职务消费过程中容易形成互相攀比的现象,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

浪费。另外,冗员现象与有限的编制存在着尖锐地矛盾,为了解决编制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政府各部门想法设法搞创收,导致行政事业性收费剧增,造成以费养人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环境。

(四)监督机制乏力

由于公务员职务消费带有一定的私密性和模糊性,职务消费和非职务消费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不清,加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力度。从内部监督的维度看,无论是自下而上的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还是平行监督,都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功效。就自下而上的监督而言,下级是监督主体,上级是监督客体,由于现有的监督制度多是针对下级的,下级即便发现了上级的职务消费问题,因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而致监督基本缺位,就平行监督而言尽管有一些制度依据,但由于工作上存在合作关系,都不愿得罪人而给自己的工作造成麻烦,致使平行监督形同虚设,就自上而下的监督而言,由于监督对象的下级不反映、同级不揭发,致使这种监督鞭长难及。从外部监督的维度看,就群众监督而言,由于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老百姓很难了解职务消费的详细内容,导致无从监督、无法监督就纪检监督而一言,虽然在理论上纪检监督机关有较高的监督地位和较强的监督作用,然而,由于监督者往往受被监督者领导或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合二为一,换言之,形成一种监督悖论,最终导致这种监督的作用很难得以体现。

三、解决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酬薪制度

我国公务员法定的工资低,且不规范、不透明的很多补贴拉开了公务员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造成了公务员之间的新的收入分配不公,也变相的刺激了一部分公务员在职务消费过程中追求职务消费最大化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必须在提高公务员法定工资水平的同时规范公务员的福利收入。首先,根据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使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一般来讲,国外公务员与企业平均工资之比一般都维持在1.5:1或2:1。其次,改革现行的工资标准,只要担任某一职务,就发放相应的职务工资,一旦不担任这一职务,职务工资就取消。同时,适当提高岗位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发挥激励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分别确定相应的工资水平。再次,借鉴国外公务员薪酬管理的先进经验,给有职务消费需求的岗位设立一定的金额,纳入公务员薪酬之内,其职务消费部分结余归已,超支自付。在新加坡等国家,公务员的养老金己经成为反腐败的一个利器。养老金的金额很高,且随工龄递增,成了公务员重要的预期收益,而一旦发现有腐败行为,养老金就会被全部或部分取消。这对公务员来说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使其受利益掣肘而轻易不愿腐败。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历经六次较大的改革和调整,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政府机构人员膨胀问题依然突出,在造成人浮于事、推诱扯皮等现象的同时,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因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成为解决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的有效路径。首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减人、减事、减支。机构臃肿,人员超编,职数太多,必然导致与此相关的行政职务消费过度膨胀。要真正实现减人、减事、减支的目标,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包揽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职能委托给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履行,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构、中介组织和“第三部门”,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调整好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优化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完善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倡俭戒奢的激励约束机制。应该吸纳倡俭戒奢的精神,以现实的政治利益激励约束公务员的职务消费行为。就当前而言,可以考虑在公务员考核内容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加上“俭”这一考量指标。在保证高质高效履行公共职能的基础上,把“俭”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公务员的职务消费行为俭必赏、奢必罚,直接与提拔任用挂钩。最后,进一步推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机关后勤的服务社会化是我国政府改变旧体制一个重大举措,从我国目前的实践层面上来看,我国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当前形势下,应深入借鉴公车改革的经验,不断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范围,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招标,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三)加强公共伦理建设

职务消费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求体制变革和制度完善,也需要公务员更新观念。一些公务员认为“职务消费就是吃几顿饭,喝几杯酒,这是工作需要,没啥了不起,谈不上腐败”。其实,职务消费离腐败只有一步之遥,过度的、违规的职务消费就是腐败。少数领导干部等级思想、特权意识严重,把职务消费等同于职级待遇,进而互相攀比,导致职务消费支出膨胀。从实践层面看,当前职务消费领域之所以奢侈浪费、假公济私或化公为私等违法乱纪现象层出不穷,很大程度是由于不少公务员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未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加强公务员对腐败的认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每个公务员都要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成由勤俭败由奢”,强化自我监督意识,时刻检视自身职务消费的观念和行为。其次,加强宣传,通过经常性的优良传统教育,营造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良好氛围,逐步扭转、革除思想文化领域不合时宜的陈腐观念,尤其要革除部分领导思想观念和意识(或潜意识)中存在的封建等级思想、特权意识,使之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观念。最后,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从政理念,对自己的执政形象、职业尊严、身份意识作出新的诊释和塑造,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强化自律意识,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忠于职守的道德准则,要自觉消除思想阻力,敢于触动既得利益,敢于否定自己,革自己的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约束自身的职务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马晓玲:我国公务员职务现状分析及改革方向,《经济参要》,2004年第25期。

2.孟庆平:我国职务消费制度的溯源、现状与完善对策,《财贸经济》,2009年第01期。

3.刘洪波:遏制“三公”消耗有待健全公共财政,《南方周末》,2006年03月23日。

4.钟祥财:中国古代职务消费述评,《城市管理》2008年第6期。5.王军:我国职务消费问题的成因及改革途径,《现代经济探究》2004年第5期。

6.龙太江:《公务消费领域中的腐败隐患及其治理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11月第6版。

2.论体验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二

第一, 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第二, 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 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崇尚自然、追求健康, 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一、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㈠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绿色”的涵义是: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好的保护, 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 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 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例如, 有的人家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 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 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 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 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 而是保护“绿色”, 是指在消费活动中, 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也就是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因此, 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

㈡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 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 少吃快餐, 少喝酒, 不吸烟。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 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 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 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吸烟和酗酒除了危害人体健康, 还影响空气质量和粮食供应, 所以提倡少喝酒, 不吸烟。

㈢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 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我国民间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也属于过度消费。这些行为导致资源的浪费, 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节俭消费则会减少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 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 实行节俭消费尤其必要。

二、绿色消费是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

绿色消费的产生, 要从人类经济发展的问题谈起。人类经济的发展, 本质上就是与地球大自然系统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类不断地从自然取得物质资料,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尔后又不断将废物排放到自然, 经过自然的“净化”作用, 重新转化为自然物质。人类出现以来, 就是不断地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 逐渐积累, 终于达到了今天巨大的物质文明。没有自然资源, 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但是, 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 必须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一方面, 人类向自然取得物质资料, 要以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为前提, 而自然界许多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 对于这些资源, 就不能过快地将其耗尽;另一方面, 人类将排出物返还自然, 要以自然的“净化”能力为限, 否则, 就只能是对环境的污染。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 这种不平衡就不断地出现了。这种情况使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发表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 对可持续消费作了如下界定:“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使自然资源与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与污染物最小,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可见, 绿色消费已经包含在可持续消费的范畴之内了。

近二三十年来, 绿色消费迅速成为各国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 77%的美国人表示, 企业与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 会考虑环保问题;在瑞典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付较高的价格;加拿大80%的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日本消费者更胜一筹, 对普通的饮用水与空气都有以“绿色”为选择标准。“绿色革命”的浪潮一浪高一浪, 绿色商品大量涌现。绿色服装、绿色用品在很多国家风行。瑞士早在1994年就推出“环保服装”, 西班牙时装设计中心早就推出“生态时装”, 美国早已有“绿色电脑”, 法国早已开发出“环保电视机”。绿色家具、生态化的化妆品, 也走入世界市场;使用木料或新的生态建筑材料建成的绿色住房, 也都已出现。总之, 绿色消费已渗透到人们消费的各个领域, 在生活消费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三、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㈠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虽然在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下, 我国绿色消费越来越多, 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绿色消费意识薄弱

消费者在购物时, 往往只考虑商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 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低的消费发展水平和薄弱的绿色消费意识, 使我国绿色消费处于低位消费的起点阶段。

2. 绿色产品开发不足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的绿色产品有强烈需求, 由于在政策和资金上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 使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也受到了强阻力。更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占用企业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削弱了企业在绿色产品方面的投入的积极性。因此, 极少部分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的需求也得不到足够的满足。

3. 绿色产品较高的价格门槛

绿色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 其实现的途径是在制造资源、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创新。这要求制造商对产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 绿色产品成本高、价格贵, 售价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 其消费属于高层次理想消费。这要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我国目前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仍处于较低或中等阶段, 有的还处于贫困阶段, 仅仅追求基本生存消费的满足。在此情况下, 要求所有消费者实现消费行为的绿色化存在很大障碍。

4. 绿色产品流通不畅

由于受政策和认知的局限性, 绿色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通常受到不必要的关卡, 运输时间强行延长, 使绿色产品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在市场上很少见, 甚至是空白。

5. 绿色市场秩序混乱

我国广大民众对绿色产品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 加上对于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标志的宣传力度不大, 导致了大部分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以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等等问题, 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 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㈡推行我国绿色消费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 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 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 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政府应发挥职能, 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首先,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做到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 而且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让消费者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所能带来的好处, 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其次, 政府应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 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 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 并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企业, 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 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权利。第三, 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 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第四, 政府应强化绿色认证, 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 统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 同时应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 完善绿色法规, 加强绿色监管, 加大对绿色产品生产销售中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2.优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 提高绿色消费的效果。首先, 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 在原材料的采购、运输等方面坚持绿色标准, 选择绿色生产模式, 建立绿色流通体系,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其次,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 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 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欲望。第三, 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 客观宣传绿色产品, 科学介绍绿色产品, 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产生着一对新的矛盾:一方面, 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文明、科学的需要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对人们的消费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绿色消费这一新的消费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了出来。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其次提出了绿色消费是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 最后剖析了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推行绿色消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林胜, , 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 消费经济, 2002 (5)

[2]鲁小慧等, , 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6)

[3]何文君, 全小梅.绿色消费的障碍因素分析[J], 消费经济, 2001 (2)

3.论医院财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医院;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带给企业既有机会又有风险。事物总是在矛盾之中前进着。对于我国医疗体系而言,在不断融入市场经济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医院财经管理方面,就存在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医院的账目出现混乱等问题。本文就是以医院财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论述。

1、完善醫院财经管理的意义

完善医院财经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就医院本身而言,可以促进医院整体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对于广大群众而言,完善医院财经管理可以更好的让医院实现“医者父母心”的理念,从而改善群众看病难的现状。

2,当前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分析,我国医院经济管理普遍存在三个问题。具体包括:“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佳”、“经济管理措施不完善,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和“过于追求利润,使得医院性质改变”。

2.1、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佳

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佳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宏观管制方面。出现政府的宏观管制不完备或是无从下手等。如,对创收的程序、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情况不同的医疗体系,缺少针对型管理。形成没有具体的章程制度可以遵守。即使有相关法律可以遵循,但由于不够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漏洞。

2.2、经济管理措施不完善,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我国绝大多数医院都是公益性质的医院,它们都不是单纯靠政府拨款的医院,也不是完全按市场运行体制下,自负盈亏经营的医院。因此在经济核算这一块很不完善。如,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不严格等。

2.3、过于追求利润,使得医院的性质改变

盈利是企业的最大目的,也是企业长久生存的条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开始向企业化改革。医院的本质任务是救死扶伤,充分发挥医者父母心的理念,但由于医院的企业化改革和民营医院的步入,医院开始更注重自身的发展,开始以经济最大化的实现为目标。很多医院,实行了以药品销售来增加工资提成的方式,这样一来,使得医务人员的职业标准开始转变,从“救死扶伤”转变成“金钱至上”,严重违背了医疗事业的职业道德,甚至导致老百姓看病难或者看不起病的现象出现,迈进医院大门不管病人死活,首先先付钱,在谈治疗。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不利于医院的发展。

3,总结出医院财经管理的对策

针对医院财经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3个对策,具体包括:“加强经济核算管理”、“医院建立财经绩效评价”、“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3.1、加强经济核算管理

第一,强化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分配制度的合理,不仅会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创收能力,而且可以比较有效的制止医院不正之风的扩散。改革以往员工薪酬和实际贡献不挂钩的现象,如,将员工的职业贡献、工作业绩、以及研究性成果与薪酬联系起来。把我国医疗行业经济核算制度,建立成具有现代医疗体制的医疗经济管理体制,发挥其合理性、充分性的分配机制,从而激发医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进行资产有效的核算管理。进行资产有效的核算管理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率。首先,完善计价挂账制度,保证资产的完整性。从转变医院的经营管理做起,克服以往的重钱轻物的意识,提高对资产的认识,树立一个“钱物值等”的管理思想。如,重视医疗创收、业务管理一样,重视对资产的计价核算管理。要摸清医院的资产的真实情况,必须实行资产计价挂账核算制度;其次,完善核算方法,提高资产的使用率。严格按照财务规则和一般会计原则处理业务。比如对购入资产、费用的支付、维修、折旧、报废等的核算要严格按照财务规则和一般会计原则来进行处理。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形式和自身的情况,确立适合自己的计价方式,计价方式确立后,不能随便的更改计价方式,以保证各期会计核算资料的可比性。再者,要完善指标考核体系,确保资产优化配置。毋庸置疑,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收入。完善医院的指标考核体系,对医院资产进行效益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措施实现资产配置的优化,提高医院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更好的掌握医院资产投入运行效益的情况。通过评估分析找出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

3.2、医院建立财经绩效i,7~/,r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开展绩效分析评价工作。财务绩效分析评价是为了提高企业医院的价值和竞争优势,实现员工绩效的改善和员工现有能力的提高,将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一是反映财务效益的指标。如净资产结余率、业务收入结余率和收入成本率等。二是反映资产运营效率的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三是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四是反映发展能力的指标,如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收支结余增长率等。

3.3、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很多医院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收入上,而对于医院和科室的资金支出方面的精力投入却比较少,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没有经过计划而做出的临时决策。各科室在经费使用上仍沿用原始帐本的方式,常会出现透支、经费超范围使用,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按科研计划书的要求执行等等问题。因此建立财务信息化平台显得非常的重要。建立财务信息化平台可以建立起统一的收支价表以及统一的收支名细库,为会计科的会计帐和核算科的核算帐提供一致的数据源;建立电子帐本,在各业务发生点实时刷卡记帐,避免透支;建立固定资产的电子档案,采用规范化条码管理,提高资产清点效率,让医院的财务运行逐步实现财务收支的无纸化。同时让医院的财务管理走上更科学的道路。

4.论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四

摘要: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也在快速变化,这就使得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在新的经济市场环境下,我们也要对企业的发展的进行适当地调整,并观察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高度下,制定一些针对市场营销问题的对策,从而来增强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竞争力,和在市场营销的发展中有足够的积极性。并且,在遇到竞争的过程中转变营销的模式,为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创造机遇。另外,企业也要将目光放在长远的发展上,将企业的市场营销改革重点放在发现的问题上,并且,在会议中提出实际的解决对策,并落实到企业的发展当中。本文就对现代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出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使之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词:现代企业 营销 问题与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他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就是企业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重要工作,也是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企业营销的概念分析

(一)、市场营销的定义

在经济学中,不少学者对市场营销进行定义分析。其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市场营销就是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有具体经济活动和行为的过程。因此,企业制造的商品、所提供的劳务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和手段与消费者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从而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或者是劳务的需求,从而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增加。

(二)、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市场营销对企业与消费者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了解商品,为其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渠道,为客户能够选择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提供参考。市场营销就以桥梁的方式,将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另外,为了能够使企业了解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为其提供一个提出建议的平台,从而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中为其开展更多的交流方式。所以,市场营销也起到了电话线的作用,将企业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够让消费者满意。并且,不断的满足其不同的消费需求。

(三)、市场营销的内容

因为,市场营销就是企业在发展中一些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行为。所以,市场营销的内容也是多元化、多方面的。所以,在整体的营销经营过程中,企业要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它主要就包括了:企业在前期市场营销中的调研、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广告的设计与宣传、产品的定价,销售人员推销的方法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工作内容。

(四)、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要想发展好企业的市场营销,首先,就要树立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经营理念。所以,注重顾客的需求,也是市场营销观念的重点。它不仅可以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企业经销的出发点,也可以将满足客户需求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当中,这不仅要了解和满足顾客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还要了解和满足顾客在潜意识里中的需求。因此,注重顾客的需求也是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另外,市场营销的观念就要求在营销过程中,企业的发展以营销的总体目标为准,发展直辖市内的价格,渠道,产品、促销等一系列因素,发展产品的营销覆盖面。使其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机会,从而在各个方面来满足客户对企业营销的整体需求。因此,坚持整体营销的方式也是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

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由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动态的,所以,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市场机会,也会形成新的市场挑战。因此,企业在发展市场营销环境时,就要对市场营销进行调查研究。对其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来预测企业市场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定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和判断。分析企业环境变化,为企业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判断企业在发展中所出现的危机。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采取一定的问题解决对策,从而使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实现企业的收益标准。

(一)、企业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分析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可将其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一个企业能否成功顺利的开展营销的活动,其关键就是能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首先,企业本身的环境变化。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要开展市场营销业务,就会在企业的内部设立营销部门。这个部门在设定和执行营销计划的过程中,就会与企业的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并且,统一协调,从而取的预期的企业市场营销效果。其次,供应商环境的变化。供应商就是为企业以及其竞争对手提供特定产品和特定劳务的场地,也是提供各种资源所需的工商企业或是其他的组织人。营销中介的环境变化也可以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它就包括:中间商、实体的分公司、营销服务机构等部门。能够影响企业市场营销微观环境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顾客。因为,不无论是任何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如果不能够被顾客认可和接受,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市场营销成果。企业的市场竞争者也是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一个企业想要成功的在市场中占稳脚跟,就必须要对他的对手做更为详细地了解,从而生产出让客户更为满意的商品。最后,公众。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具有实际的和潜在的影响力的任何团体,也是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所形成的市场营销的企业营销活动就是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变化。它包括:人口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技术环境的变化、经济因素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营销人员变化,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等。其中,要想使企业市场营销能够快速的发展,企业营销人员就必须对这些变化进行密切的重视。并与相关的研究开发人员密切合作,根据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变化,开发出新的产品。从而,通过营销环境变化来分析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营销机遇。同时,也在环境的变化中提高应对企业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营销风险。

(三)、传统市场营销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区别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给不少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因此,传统的企业与现代的市场营销企业相比,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的企业技术能力发达,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并且具有创新的意识。而传统的市场营销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也没有创新意识,企业发展体系不灵活。并且,缺乏人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较低。其次,在融资方面,很多传统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能力差,也无法与现代市场营销企业相比。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大多数的企业都是跨国的经营企业,所以,在市场的开发方面项目单一。国际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国际市场的开发规范,以及市场的竞争渠道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条件仍然在一些企业中不能被体现。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国缺乏统一的国际市场竞争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且,许多企业都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人力管理的观念方面仍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

三、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在不断完善。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增强,市场营销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会为企业自身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这就使得我们对现代企业的制度要加以重视,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对策,来转变市场

经济发展方向对企业市场营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企业营销中市场管理缺乏创新性

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意识观念就是企业的经营观念。他是在营销工作中非常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不充分,就会使传统的企业在营销观念中将产品销售作为企业重中之重,从而就会使消费者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就会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兴趣。

(二)、企业营销缺乏战略性

对企业的具体的市场营销工作提供对策性系指导的方法,就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它可以明确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的企业,所以,对市场营销也缺乏的战略性的思考,在企业营销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目标,销售的手段落后,没有指导性。因此,在整个营销活动中,企业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所以,对营销活动也缺乏长远的计划,从而,就会造成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不能达到预想的人的效果。

(三)、企业营销管理职能发挥不协调

在企业的营销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的就是营销管理部门。因为,它决定了营销的具体内容与实施策略。高层的企业营销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营销工作,所以,不少企业都要在市场营销管理部门设置高层营销管理人员。但是,由于部门人员的缺失,就会造成营销工作缺乏政策领导性,使营销工作在销售方式的设定上出现不合理,从而影响整体的市场营销水平。又因为,市场营销是一个系统下的长期工作,所以,企业的部门就要协调合作,从而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因此,构建政策的同时,其他企业的部门也要以营销部门为主,积极配合市场营销部开展企业市场营销活动。

(四)、企业对新的市场环境适应能力差

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市场环境。因为,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产品生产和产品营销的重要环节。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创新,不少企业生产的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市场需求量达到饱和。所以,企业要想在发展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做好市场的调研,从而开发新的市场环境。而就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开发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将农村定为新市场的开发点,从而瞄准农村市场来进行商业投资。

四、提高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营销管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市长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而来注重消费者的地位,了解顾客的需要,转变传统的以企业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现象,树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观念。新时期的市场营销发展,人才得到重视是首要的前提。所以,企业竞争的重点也要从以前的物质资源竞争转移到知识资源竞争,从而体现出企业对人才的中重视。并且,现代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要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重视企业的知识发展,使产品在营销中有一定的企业观念。建立品牌战略,重视品牌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从而树立市场中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企业想要发展就面临着国外市场的压力。所以,这就需要市场营销部门具有广阔的眼光,扩大市场的发展空间,使企业面临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树立全球化经营的意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而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网络营销平台

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中营销的手段多种多样,其创新性就当数网络营销。并且,它也在企业市场营销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充分的利用网络的平台,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集群,结合不同的销售地点,以及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对市场进行细分。并且,对不同范围内的市场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市场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构

建高效的市场营销网络,并将营销的网络作为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中的重点。

(三)、制定合理的促销政策 在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其工作内容不是简单的销售或促销,它需要企业的高层人员设立完善的营销策略。因此,企业就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管理部门,并且,派专人调查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政策和手段。而从传统的意义上讲,企业较为流行的促销方式就是人员的促销,这也是最直接的销售手段。因为,企业在促销的过程中,销售产品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第一时间将与顾客交流的信息反馈给企业的市场销售部门,从而为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沟通的桥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加快企业经济决策的调整。结语: 总之,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中,想要完成企业市场经营目标就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与企业销售的目标相互结合,全面的了解销售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积极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转变企业发展的观念,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探讨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目标利润。参考文献: [1]孙鑫;企业文化营销及其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伍彩虹;文化对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李长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2009年23期

5.论体验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五

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饶世权

何谓信贷?金融学认为,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广义的信贷即银行信用,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它包括商业银行存、放款、结算等各项资产负债业务。狭义的信贷仅指银行贷款[1]。这一定义显然过于狭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认为,信贷是一方(债权人或放贷人)向另一方提供商品、货币、服务和有价证券,另一方(债务人或借款人)依约定偿还的交易行为。这一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信贷消费”之“信贷”。因此,信贷消费是经营者一方向消费者提供为生活目的之需的货币、商品、服务或有价证券,消费者依约定时间、方式迟延偿还货币的消费交易行为。因此其既包括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放发的消费信贷,也包括其他经营者的赊销。从时间上来看,包括不定期付款和分期付款。就信贷消费的法律关系而言,主体一方是经营者,包括商业银行、零售商、服务提供者、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等,另一方是消费者;其客体是货币。信贷消费具有信贷性、债性、信用性、国家干预性、宏观调控性等特性。信贷消费作为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至今并未产生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国信贷消费存在诸多问题,消费者不敢、不能或没有机会信贷消费,因此,加强信贷消费立法,从法律上消除信贷消费的障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问题

信贷消费在我国刚刚产生,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信贷消费都知之甚少,几乎毫无经验,因而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是:

1、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缺乏安全感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面临着多种风险,如生理风险、金融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消费者自然想让风险最小化。但是,因为信贷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交易行为,大多数消费者对此毫无经验可言,因而,进行这种购买带有更大的风[2]。其次,提供信贷消费的经营者比较复杂,除对诸如国有商业银行外,消费者对其他经营者(如零售商等)的资信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而,对经营者存在不信任感;再次,随着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入,人们原有的一些福利在调整,而且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多种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改革未来发展形势不明朗,预期消费中不可知因素太多。加之职业的不稳定性加剧,一量收入减少,发生支付不能,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如生存权能否得到保护?多大程度的保护?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明确。最后,信贷消费合同一般是由在经济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经营者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其可能将预定的合同条款强加于消费者,从而排除双方就合同条款进行协商的可能性。经营者完全可能利用格式合同处心积虑地保护自己的权利,而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诸多因素使消费者对信贷消费产生不安全感,感到风险太高,毕竟消费安全是消费者关心的首要问题,“如果感到风险很高,消费者自然不会购买。”[3]?。

2、信贷消费条件太苛刻

对于消费者来说,我国目前信贷消费条件太苛刻,一是信贷消费付款期限较短,小汽车一般为一年,住房按揭一般是10――,最长的也仅30年。这要求消费者必须有高收入,以北京市为例,目前能够享受信贷消费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公司或行业内的高薪者,其家庭月收入多在5000元以上,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每月近元的还贷费让他们有心无力[4]?。以成都市为例,目前一般家庭的月收入1200――1500元,要支付上千元甚至数千元的信贷款是不可能的。仅此条件就将绝大多数消费者排除在信贷消费之外,无怪乎信贷消费难形成规模,从而拉动经济发展,另外还有诸如职业、年龄,甚至户籍等条件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1)我国至今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信用存在担心;(2)经营者惧怕提供周期更长的信贷,总希望能尽快地收回债权。以住房按揭为例,我国目前最长的也仅30年,而发达国家在十五年前就推出了长达140年之久的住房按揭。有人认为是因为我国消费者收入太低,实质上,收入高低只是相对于信贷付款而言,如果周期更长,相应的定期支付的还贷款也就越少。

3、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等

信贷消费机会均等是指消费者在同一信贷消费条件下,享有同等的获得信贷消费的机会。这是法律平等、公平价值在信贷消费问题上的体现。其中的信贷消费条件根据信贷消费的特征,只能以消费者信用、偿债能力为依据。而目前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机会不均等,主要是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监控制度未建立起来,对不同户籍、职业、年龄等的消费者的信用难以长期持续监控,经营者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常常还将职业、年龄、户籍等作为信贷消费条件,从而造成不同职业、年龄、户籍的消费者享有的信贷消费机会不同,如成都市一些银行规定,教师可以不需担保而贷款2万元;末,成都市一些银行暂停对外地人的住房按揭。此外,信用评价不科学,信贷消费条件不公开等因素,也使消费者可能受到歧视,且无申辩机会。

二、我国信贷消费的法律对策

加强信贷消费立法是消除我国目前信贷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的基本对策,这是由法的功能所决定的。通过立法,应当建立健全下列一些主要的法律制度。

1、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

债权让与,即债权人让与,是指不改变债的内容,债权人将其债权移转于第三人享有[5]。近代各国民法均承认,债权原则上得为让与。我国《民法通则》191条也规定债权人可转让债权,但该条要求经债务人同意。《合同法》第79条则规定,债权人可以自由地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我们认为,信贷消费之债权转让,应当与一般之债权转让有所不同,其一是受让人资格应作限制。因为信贷消费之债的关系乃建立在双方当事人的信用的基础上,因而应当保护债务人不因债权人将债权转让于他人蒙受交易便利或交易安全之损害,否则,会增加交易成本,必然会降低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的安全感。因此,受让人应当是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金融公司等),因为金融机构布局、交易规则、资信等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保证交易安全,可以消除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的不安全感。但是如果债权人、受让人的债权得不到保护,那么,其就不愿转让债权,因此还必须对转让方式予以限制,一种是金融机构间债权的转让与继受,双方根据持有债权的时间合理公平分享利益和风险;第二种是贴现,即提供信贷消费的零售商等非金融机构,将信贷消费票据(这里指广义的票据)或合同予以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低于票据或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将货币兑付给转让方。这个比例即为贴现率。这两种转让方式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从而使债权人乐意转让债权,而不致于对消费者强行索债;同时由于债权人可随时将债权转让而收回资金,因此,也愿意提供更长期的信贷,有利于降低信贷消费条件和成本。

2、个人破产制度

个人破产指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按照破产程序,在保留他和他所供养人的生活必需费用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情况下,将其财产拍卖,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债权人的一项法律制度。破产制度的社会意义在于维护民事流转与商事交易的安全;对债务人而言,可以保护债务人,保障债务人及其所供养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可以使诚实而遭遇不幸的债务人从债务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去创造一个新的生活。因而日本法把破产法称之为“更生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个人破产制度可以鼓励消费者信贷消费。但是,如果经营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那么经营者将不愿提供信贷消费或提高信贷消费条件以阻碍信贷消费,因此,个人破产制度还必须保护债权利益。实际上从债权人角度来说,个人破产制度“可以使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人不得不倾其家产、尽其所能,切实承担起偿债责任,克服那种拍拍胸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不要拉倒,一笔勾销’的社会现象,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大可能地得以实现。”[6]但从我国目前来看,由于个人信用监控制度不完善,市场经济不成熟,个人对自己信用的轻视,对恶意信贷消费、破产欺诈立法和执法的不完善,为了使经营者提供信贷消费的积极性不受到遏制,平衡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应当强化立法和执法,加强对恶意信贷消费、破产欺诈的查处,并且将恶意信贷消费、破产欺诈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追诉时效延长至4――。

3、格式合同的监管制度

为防止经营者利用格式合同损害消费者利益,各国法律建立了对格式合同的监管制度。主要有三种体制,一是对格式合同条款的审查制度,此方式旨在事前预防;二是对格式合同的监督制度,这种方式强化对整个交易过程的监督;三是由专门机关统一制定一些普遍适用的格式合同条款,这种方式也旨在事先预防。这些监管方式“有利于克服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局限,保证一般契约条款的公正性。”[7]我国合同法对格式合同作出一般规定,但未规定监管制度;而一些特别法,如《保险法》则规定采第三种监管体制。实际上,单纯的事前预防是不够的,应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结合起来。因此,将第三种体制与第二种体制结合起来,作到对重要的格式合同条款由专门机关统一制定,对所有格式合同由相应的机构进行日常监督。同时,在相应的机构中,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代表,才能保证所有格式合同的公正性,及时纠正对消费者不公正、不合理的条款,确保信贷消费安全。

4、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监控制度

消费者的信用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得分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要公平地评价和长期持续监控消费者的信用,首先应当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系统。评价系统应包括下列因素:消费者的职业状况、收入状况、银行帐户的大致数额和地点、赊帐或其他债务、付帐习惯、婚姻状况、诉讼、交易记录及品质、习惯、道德等因素。还应当确定这些因素彼此间关系,在评价系统中的权重等。其次,建立专门机构评价监控和经营者自己评价监控体制。专门机构是独立于特定经营者的信贷消费服务机构,它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经营者与客户或用户)的关系,它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信用报告而获得酬金。经营者自己评价与监控则由经营者根据自己的评价系统和方式来评价和监控。再次,建立合理的信息收集程序制度,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专门机构信息收集一是自行调查,如采访邻居、朋友、同事以及调查过去交易记录等;二是与客户形成互动关系,客户将消费者的有关交易信息提供给专门机构,专门机构将对消费者的评估结论和监控情况提供给客户,客户再把有关信息提供给专门机构,如此循环。经营者的自行评价与监控一般都根据过去经验的统计,或作主观评估。在合理程序中必须建立对消费者的不利信息通知制度,也就是在消费者的信用报告中,如果某些信息(包括过时信息)对消费者不利,可能会对信用评价结论产生不利影响,则应将这些信息通知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对其作出解释或予以纠正。专门机构的评价与监控是通过大量客户与机构长期持续互动,从而占有大量的动态信息,对任何消费者的评价系统标准相同,因而评价结论更公正,()保证不出现歧视。经营者的自行评价与监控的信息来自自己与消费者的交易记录,信息占有量较少,且可能不持续,因而评价的科学性很值得怀疑。因此,应当建立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专门机构作为消费者信用评价与监控的重要制度。通过科学的评价与监控制度,可以对消费者的信用作出公正评价,从而消除经营者对消费者信贷经营的担心和确保消费者信贷消费机会均等。

5、信贷消费机会均等制度

为保证信贷消费机会均等,应当建立公平的信贷消费条件,提供信贷消费的经营者关心的是消费者信贷能否顺利得到偿还,而保障消费者清偿债务的是信用和清偿能力。因此,信贷消费条件主要以消费者的信用和清偿能力为条件,而不得以性别、学历、种族、宗教、民族、肤色、年龄、婚姻状况、户籍等作出歧视性规定。美国的《信贷机会均等法》、《B条例》对此作的明文规定,可资我国借鉴。其次,信贷消费条件应公开。“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公开信贷消费条件,可以监督信贷消费条件是否有歧视性条款,同时建立消费者的申诉制度,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受到歧视,有权向有关组织或机构提出申诉,直至诉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立法,建立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格式合同监管制度,消除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的不安全感。建立对破产欺诈和恶意信贷消费民事诉讼时效延长制度,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科学的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使经营者愿意提供更长期限的消费信贷,降低信贷消费条件和交易成本。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监控制度,信贷机会均等制度,消除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的障碍。从而使大多数的普通的消费者敢于并且有机会、有可能获得信贷消费,信贷消费才可以逐渐成为规模,真正拉动经济增长。

6.论体验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六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组织中的资源:人、财、物、信息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高素质、复合型、开创型的人才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做好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一些企业在开展培训与开发时只是流于形式且内容枯燥和形式单调,员工积极性不高,效果也不尽人意,怎样设计和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培训和 开发体系,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课题。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创业的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企业成功与企业家锐利目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但制度转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缺陷。这时期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采取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成为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来源,这对保证决策高效率和企业初期凝聚力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初始阶段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非程序化、管理非制度化、执行非理性化和随机性构成了初创期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的特点,而转轨期的众多商机支撑企业迅速成长,其自身内部管理的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理论综述

(一)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涵义

培训与开发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者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以改善员工在现有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并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

(二)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意义

企业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培训与开发的工作,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培训与开发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绩效

企业绩效的实现是以员工个人绩效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的,有效的培训与开发工作能够帮助员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他们的态度,增进他们对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规章制度以及工作标准等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而改善企业的绩效,这可以说是培训与开发最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低于需求达标的水平时,这种意义就更为突出。

2、培训与开发有助于曾进企业的竞争优势

当今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通过培训与开发,一方面可以使员工及时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营造出鼓励学习的良好氛围,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增进企业的竞争优势。

3、培训与开发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感

应当说,员工的满意感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培训与发展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可使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与关心,这是满足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此外,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而随着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够得到提升,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而这也是满足感的一个方面。

4、有助于培育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员工具有强大的凝聚、规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在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使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培训与开发中的教育和宣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5、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一般有两种:一是靠引进,二是靠自己培养。所以企业应不断地进行员工培训,向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培训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按惯例工作,从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就企业而言,对员工培训的越充分,对员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培训不仅提高了职工的技能,而且提高了职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工作目标有了更好的了解。

(三)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主要理论

1、培训与开发中应坚持的原则

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培训任务的完成和目标实现是企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服务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培训与开发工作不仅要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不仅关注眼前问题,更要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讲究实效原则。培训与开发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所以应该结合员工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目标的培训,要把培训和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培训应该学以致用。

(3)树立清晰的目标。目标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是行为的预期结果,培训工作的目标是企业要求实现某种需要而实施对员工培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设置明确的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实施的导航灯。培训目标与培训方案有机结合就能使培训达到理想的结果。

2、培训与开发的组织形式

(1)按照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设置培训部门。即在培训主管下,按特定知识技术领域,由培训专家来负责有关培训项目的开发、管理和修正。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培训计划容易统一制订、安排和实施。但是所组建的培训项目也容易与组织业务需要相脱节,本该提供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可能会因为培训者的专业局限而受到限制;相反,计划中强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并不是公司所需要的。

(2)按照企业业务职能类型来设置培训部门。培训项目的组建是以满足公司某个业务职能部门的需要为转移,培训活动不是以培训人员的专业技能而是以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特定需要来组织和展开的。这种组织形式使得职能部门处于更加积极主动的地位,大多数培训项目也是由他们根据业务需要提出来的;而人力资源培训部门在此则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训主管人员也是无法有效保证这些培训项目能够在战略层次上得到整合安排和协调实施。

(3)矩阵式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培训项目和课程安排既受培训主管领导又要向特定职能部门经理负责和汇报工作。这种组织结构克服了以上两种设置的局限性。它的主要缺陷是:培训者将会面临多头领导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3、培训与开发的类型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项目和方式品种繁多,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类概括。(1)按照培训与开发同工作的关系划分。

脱产培训,就是员工脱离工作岗位,专门去各类培训机构或院校接受培训。其优点是可对大量的员工同时进行培训。员工可在专家指导下专心接受培训并学习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参训者可相互学习提高培训效果,容易培养参训者团队意识。员工没有工作压力,能集中时间和精力,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较快;缺点是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等方面往往存在缺陷,而且培训成本一般较高。

半脱产培训,是脱产培训与不脱产培训的一种结合。优点是较好地兼顾培训的效率、质量和成本等因素。缺点是很难把握两者结合的度。

(2)按照培训内容划分。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不同特点,可以把培训与开发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三种类型。

知识培训,企业培训中的第一个层次,也称为认知能力的学习,要求员工学习各种有用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脑力活动,促进工作改善。

技能培训,企业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员工的某项技能的操作能力,通过做来学会某种技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对员工使用工具,按要求作好本职工作,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技巧与能力的培训与开发。

态度培训,企业培训中的第三个层次,又称态度学习,它主要涉及对员工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处理,以及个人行为方式选择等内容和项目的培训。

4、培训与开发需求分析

培训者对企业的培训需求缺乏了解,培训则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培训需求分析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弄清谁最需要培训﹑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培训需求分析包括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

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需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发掘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组织分析要分析公司的发展战略、技术革新、机构重组、规模缩减、权力下放、团队合作等。

任务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各个职位,即通过任务分析要确定各个职位的工作任务,各项工作任务要达到的标准,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任务分析包括核查岗位说明书及要求,了解从事某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分析完成该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通过任务分析确定参训人员培训的内容。

人员分析即任职资格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寻求那些足已保让人们成功地从事某项工作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其他个性特征因素。知识,一般指可以直接应用于完成工作任务的信息体系; 技能,一般指从事某项工作表现出的熟练技艺; 能力,一般指从事某项工作的能量、经验与水平;其他个性因素,一般指从事某项工作所表现出的品性,态度与兴趣等。是分析那些人员需要参加培训,那些不需要参加培训,此项可通过绩效评估完成。

确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后,要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时期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以下是具体做法:

(1)查找绩效差距。培训与开发需求分析应从何入手,有关培训与开发的理论认为应当从绩效差距入手:培训与开发之所以必要,传统理论认为是因为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绩效标准与员工实际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差距;新的理论则认为还应包括企业战略或企业文化需要的员工能力与员工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低效率,阻碍企业目标的实现。只有找出存在绩效差距的地方,才能明确改进的目标,进而确定能否通过培训与开发手段消除差距,提高员工生产率。

(2)寻找差距原因。发现了绩效差距的存在,并不等于完成了培训与开发需求分析,还必须寻找差距的原因,因为不是所有的绩效差距都可以通过培训与开发的方式去消除。有的绩效差距属于环境、技术设备或激励制度的原因,有的则属于员工个人难以克服的个性特征原因,只有在员工不是因为难以克服的个性特征原因而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能力不足的情况时,培训与开发才是必要的。

(3)确定解决方案。找出了差距原因,就能判断应该采用培训与开发方法还是非培训与开发方法去消除差距。企业根据差距原因有时采用培训与开发方法,有时采用非培训与开发方法,有时也采用培训与开发与非培训与开发结合的方法,一切都根据绩效差距原因的分析结果来确定。

(4)员工培训与开发方案的确定。在企业培训与开发中,培训与开发方式的选择是决定培训与开发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合适的培训与开发方法对于每次培训与开发活动都至关重要,面对大量可供选择的培训与开发方法,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对于培训人员比较困难。如何根据具体情形对各种方式进行科学选择,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常常困扰着培训者。根据不同特点对不同的培训方法进行了评价,并且对每一种方法,对主要培训方法的学习效果以及内容接受程度加以比较,在反馈效果、学习强化、实践、费用和适应对象等都设相应的标准。

首先,要明确员工培训与开发目标。培训与开发目标实际上是将培训与开发需求分析结果具体化,是培训与开发内容的量化概括;目标确定总的来说以明确、可度量为原则。但在实际,一项培训与开发活动或项目所包括的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在确定培训目标时,不仅要用准确的语言文字对培训项目的内容加以概括和描述,而且应尽可能地给出量化的衡量指标中指标体系。其次,要明确员工培训与开发内容。随着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培训的内容范围有日益扩大和不断加速变化的趋势。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读写能力补习教育、健康知识教育、个人成长教育、客户关系和服务技能教育培训、法律知识教育、价值观和团队精神教育培训、销售技能培训、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教育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培训与开发等等。归纳起来,企业培训与开发项目可分为基本知识技能型教育培训、领导管理技能型培训与开发、团队合作精神型企业文化形象型教育培训等几大类型。更简洁地说,企业培训与开发的基本内容就是提高认识、训练技能、改变态度、调整行为。具体培训与开发内容应因时、因人、因形势来调整和确定。最后,要进行员工培训与开发项目设计。培训与开发项目是培训与开发内容的具体安排,包括培训与开发课程名称、培训与开发对象、培训与开发形式、时间地点、教师配备、设备器材、方法和技术等。下面主要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与开发对象范围的确定,二是培训与开发技术和方法的选择,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二、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管理者观念上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阶段。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仍把人当作是成本而不是资源来看待,认为培训是一项昂贵且得不偿失的活动,所以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只用人而不育人。他们希望招来的员工马上就能为企业贡献而不愿在员工培训上下功夫。一方面是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 回报,更担心培训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另一方面是有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用人完全可以到市场招聘,投资培训实属不必要的浪费。

(二)忽视对员价值观念的培训

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时,只强调新知识的灌输、新技能的提高,忽略对员工价值观念的引导。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短期之内更新,但是价值观念会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头脑中,时时刻刻影响到人的行为,短时间是无法形成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它们多属初创或发展期,一种好的价值观念的确立,可以使企业更具有活力,促进员工队伍的稳定和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采用多种形式对员丁进行企业价值观念培训是很必要的。

(三)培训内容与员工培训需求脱节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忽视了培训需求分析和凋研,随意性比较大,只凭管理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培训内容。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不了解员工真正缺乏或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哪种培训会对员工未来工作有本质性帮助,会真正给企业带来效益,使培训难以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四)缺乏高素质的培训人员

这里所说的培训人员包括培训部门领导人、培训管理人员及培训讲师。在内部,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其管理者素质、能力也不高。中小企业往往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很多中小企业培训管理人员认为培训就是找个人讲讲课,认为员工来了,时间花了,培训工作就算是做了,也不管效果如何。这是一种典型的为培训而培训,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公司花钱了,但是员工又很不满意。在外部,缺乏“双师型” 的培训讲师,尤其缺乏具有较强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培训技巧、热爱培训事业的讲师。

(五)培训制度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员工培训确实有所投入,但培训过程中却没有形成规 范的培训制度,如培训计划、培训考核方法、跟踪评价等制度往往被企业忽视。对于什么时候培训、培训什么、培训谁,没有规划,也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制度,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考虑到培训,甚至指望通过一次培训解决所有问题,培训随意性很大。

三、解决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重视员工培训

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所谓 “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广大中小企业管理者把对员工培训教育的理念固化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使培训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培训的确是要有一定的成本支出,但并不是得不偿失的活动。员工的培训是企业进步的关键,人才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培训,企业为实现 自己的目标,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强调培训。即使员工已经掌握了基本技能,也要通过培训来强化企业的经营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最近的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增强其归属感。通过培训,产生的效益要远远大于因培训而增加的成本支出。现代社会,虽然员工越来越注重 自身价值的实现,培训后可能会有人另谋高就,但我们也不应该“因噎废食” 而丧失对培训工作的信心,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员工培训的价值,并思考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规避相应的风险。

(二)注重员工的价值理念培训

价值理念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人们用以判断是非和评价满意程度的标准,是员工思想和行为的依据,也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困内外有很多成功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价值理念的培训,希望通过价值理念培训,向员工传达和灌输企业精神、经营信条、企业文化风格、经营哲学与策略等,促使员工自觉自愿为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而努力,让员工在工作中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中小企业应该借鉴一些成功经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人人奋发向上、以企业荣为己荣的文化氛围,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念培训,使员工形成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全体员工创造力的发挥。

(三)依据企业、员工实际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

企业培训内容可以分为职前培训、基础性培训、发展性培训3类。职前培训 是要让员工适应作,展现清晰的职位及组织对个人的期望,增强企业的稳定程度,最重要的是让员工融入企业的文化。基础性培训是各类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岗位调动、职位晋升、绩效考核反映出的知识、技能有欠缺者需要加强此类培训。确定培训内容时要从岗位分析人手,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员工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类培训应结合企业发展 目标和竞争战略做出培训分析,主要是保证员工能力的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培训内容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与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企业短期的岗位需求要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服务。

(四)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

中小企业从体制上要尽快走出传统人事管理的模式,建立人力资源部门。对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要进行专业化培训。中小企业由于力量比较薄弱,要引进高水平甚至是合格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都较困难,所以较为可行的办法就是企业自身进行内部培养,可采用脱产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工作水平。

(五)完善培训制度

中小企业要做好培训工作,就要避免盲目性,要不断完善培训制度。企业要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具体要求和适应范围、培训的方式和人员组成等。同时要确定考核方法,每次培训后,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要有适宜的考核方法。另外,要建立跟踪评价系统。培训应该成为企业内部积蓄与分享力量的源泉,要及时地做好反馈与总结工作,为以后有针对地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参考。针对每次培训的员工,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培训效果评估。每次评价后要对员工进行跟踪调查,以掌握培训后的落实情况。

结束语

现代企业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怎样有效地完成这项工程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具备科学、规范合理的工作机制来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实施。要明确把企业的机制转换和适应市场服务作为工作方向与目标,提出培训应适应内部体制改革和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从时间、空间上提高员工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改革的能力,培训工作不仅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且从企业发展长远规划出发,为企业提供知识和人才储备。因此培训工作应及时还要超前,培训机制能主动适应并服务于上述目标要求。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是企业内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企业各级部门的重视。须要把员工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

7.论体验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关键词:消费税,成品油,税收征管

2009年1月1日, 我国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 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 取消公路养路费等6项收费, 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同时, 也平息了多年来有关燃油税问题的争论。改革总体上获得了成功, 成品油消费税规模逐年扩大, 实现了初期预订目标, 在筹集大量财政收入的同时, 规范了政府收费行为, 公平税费负担;建立了税收调节能源消费的新机制, 有力地促进节能减排;建立以税收筹集公路发展资金的长效机制, 更好地支持交通事业发展。然而, 由于成品油税率的陡然提升, 加之市场环境、行业管理、税收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 也给成品油消费税日常征收管理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

1 我国成品油消费税基本情况简介

消费税是国家一个有力的财政工具, 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 为了体现国家的调控意图和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 在一些特定的货物上加征的税收。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方法, 各国消费税按照征收范围的宽窄划分为有限型 (税目15个以内) 、中间型 (税目16~30个) 和延伸型 (税目30个以上) 3种。我国属于其中的有限型 (14个税目) , 在我国目前消费税收入中, 成品油税目的消费税占据了很大比重, 从2009年开始, 成品油税目的消费税约占14个税目消费税总和的40%。由此可见, 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对成品油的需求日益增长, 成品油消费税对财政的贡献十分显著。因此, 加强成品油消费税管理,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成品油消费税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通过对成品油生产、经销企业的调查研究, 发现在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 应税商品与非税商品核算混乱, 存在着变换品名现象。一些成品油生产企业多采取以下手段规避消费税:一是不据实申报。企业实际存在加工、生产、调和等应税生产行为, 企业未申报, 主管税务机关未做税种鉴定, 逃避税务机关的管理。二是将应税商品直接变名为非税商品, 不申报纳税。例如将汽油、柴油、燃料油变名为沥青, 不计算缴纳消费税。或是变换品目调低税率, 企业兼营两种以上的应税成品油, 故意将高税率品目开成低税率品目从而达到少缴消费税的目的。三是人为混淆应税商品和与非应税商品核算。企业既有生产、加工应税油品, 又兼有商业行为, 但在财务核算与税款抵扣台账上没有分别核算, 导致成品油消费税核算混乱, 使税务机关难以查实。

(2) 消费税抵扣随意, 造成税款流失。一是抵扣凭证不规范, 部分企业所取得的进货凭证上货物名称不在消费税征收范围注释范围内, 仍然计算抵扣消费税。二是部分企业用外购已税成品油同时生产应税、非应税油品, 人为在应税、非应税品目之间调节抵扣税款, 将不应抵扣非应税品目耗用的原料所含税款在应税的品目中抵扣, 达到少缴消费税的目的。三是少数纳税人将消费税抵扣政策与增值税相混淆, 不以生产领用量作为税款抵扣数量, 而是直接按购进发票数量抵扣税款。

(3) 存在关联交易。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 离开生产环节不再缴纳消费税。为规避生产环节的消费税, 多数生产企业成立成品油经销企业, 成品油生产企业在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 故意变换货物名称, 将应税品目开成非应税品目, 逃避缴纳消费税, 关联的商贸企业购进货物时为非应税油品, 销售时将品目名称变换回来, 按应税油品开具发票, 流入正常物流渠道。

(4) 税务机关消费税日常监管不够到位。基层税务对消费税的监管不到位, 申报不规范, 备案资料报送不全、逻辑关系不符;未按规定建立抵扣台账;发票取得、开具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在不少企业中存在, 在日常税收监管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3 成品油消费税问题成因分析

我国对成品油征收消费税, 始于1994年, 当时只有汽油和柴油两个子目, 后又在2006年4月增加了石脑油、润滑油、溶剂油、燃料油、航空煤油等子目, 那时的调整更多的是为了均衡不同油品间的税收负担、堵塞税收漏洞, 但是税额偏低, 未达到理想的调整效果。2009年的改革, 兼顾了补贴交通和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两方面内容, 使得消费税单位税额大幅提高, 是改革前的5~8倍, 税率的陡然提升, 加大了消费税税负, 使其达到成品油出厂均价的16%左右, 偷税的利益空间巨大, 这是造成成品油消费税难以管理的主观因素。其次, 大量客观因素的存在, 使管理形势更加严峻,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税目解释有待完善, 征收环节有待拓宽。我国现行消费税税制税目注释成品油征收范围基本是按用途分类判定是否属于应税范围, 没有细化到具体品目。而在实际工作中, 在生产环节不能准确判断油品用途, 只能靠产品名称来分辨是否属于应税品目。石油化工是一门复杂学科, 油品种类众多、名称繁杂, 油品之间性质相近用途却不同, 以润滑油为例, 仅国标 (GB) 产品就有6 000多种名称。按照目前的税目解释, 如果征收范围不明确到具体商品名称、加工工艺、物理性质, 那么基层税务人员很难界定企业经销商品是否为应税项目, 对其主张购进货物抵扣是否合理同样无法界定。与酒类消费税管理遇到的问题一样, 成品油消费税也在生产环节征收, 货物离开了生产环节税务机关就无法进行监控, 生产企业完全可以采取两次更名的关联交易方式, 逃避缴纳消费税。

(2) 税务管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匮乏, 管理手段落后, 使得税务机关监管力不从心。石化行业专业性强, 工艺流程复杂, 相关产品在一定工艺流程下可以相互转化, 有的非税产品经过简单的调和、勾兑就能转化为应税产品。目前, 税务系统内部缺少具有石油化学工业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 无法对成品油生产企业的原材料耗用、生产工艺、产成品性质、用途等方面全面掌控。与增值税管理相比, 消费税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监控机制, 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

(3) 我国化工行业标准不一, 加大了征收管理的难度。问题集中表现在化工产品生产标准不健全, 很多产品无法定性。我国目前石化产品有以下几种标准:国家强制标准 (GB) 、石化行业标准 (SH) 、中石油企业标准 (Q/CNPC) 、中石化企业标准 (Q/SH) , 还有一种是GB/T国家推荐标准, 不同标准对同一产品鉴定结果存在出入。由于多重标准的存在, 加之没有实行强制性的命名规则, 造成化工产品命名混乱, 企业以不达标为借口胡乱命名, 使“税”与“非税”更加难以界定。一旦税企双方就税收界定产生纠纷, 则需要第三方权威机构仲裁, 而第三方往往不愿正面面对税企双方争议, 对待检产品只做定量分析而不做定性分析, 让税务机关很难判断, 在税企博弈中往往陷于被动。

(4) 完全的中央独享税抑制了地方征收的积极性。消费税属于中央独享税, 不但不能给地方财政带来收入, 还会倒扣一部分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地方财政分成。消费税是价内税, 征收的越多, 企业的利润空间就越小, 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实现, 企业所得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与地方利益密切相关, 基层税务机关很重要的任务是完成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收入, 成品油生产企业都是当地的重点税源企业, 地方政府和基层税务机关都不愿意看到因为消费税大量征收, 而影响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增值税、所得税的实现。

4 加强成品油消费税管理的建议

(1) 消费税作为中央独享税, 是当前消费税征管弱化的症结之一, 改变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中央地方共享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石油炼化是高污染行业, 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对当地环保有很大影响, 消费税由中央与地方分成, 给予地方一定补偿, 符合共享税设立原则。共享后可以充分调动当地政府和基层税务机关征收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的“漠视”态度, 使成品油消费税征管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有了各方的充分关注与重视, 加强消费税征管, 提高收入规模, 增收的消费税完全可以弥补因为分成而损失的中央收入。

(2) 完善成品油消费税税目注释。目前的成品油消费税按用途分类, 在生产环节征收既不全面也不科学。若按用途分类, 最佳的征收环节应该在最终消费环节。在不改变征收环节的情况下, 税目注释按生产工艺、物理性质或产品中烷烃的含量来分类较为合理。根据成品油的生产工艺, 炼油环节基本上有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等装置, 可以根据在常压蒸馏、减压蒸馏装置上生产出的油品蒸馏温度范围 (炼油工艺上称之为馏程) 来分类。例如:汽油的大致馏程为30℃~205℃。也可根据油品的物理性质来分类, 更为简单, 只需要描述常温下的物理性状即可, 如常温下密度小于0.8g/ml的都可以定义为轻质油, 而现行税目解释中提到了轻质油的概念, 但未给出具体指标数值。

另一种完善方法是改变目前正列举的注释方式。目前的成品油消费税将征税的各个子目一一正列举出, 这种情况下, 税务机关对某个产品征税必须举证该产品属于其中的某一子目, 难度较大, 如果将成品油消费税的各个子目改成反列举的方式, 将不属于征收消费税的产品一一列出, 余下皆税, 这样就能改变税务机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工作被动。

(3) 明确将应税行为作为判定消费税纳税人的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的规定, 我国的消费税纳税人为在国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进口应税品的单位和个人。即所有生产应税品的企业均为纳税人, “生产”这一词并不仅仅是注册类型为工业企业的专利, 那些购入非税品, 而卖出应税品的商贸企业, 应该也符合“生产”的定义, 也属于消费税的纳税人。建议国家相关部门, 对此进行明确, 对于随意更名的商贸企业认定为消费税纳税人, 有了这样的震慑, 就可以最大程度上杜绝商贸企业协助生产企业采取更名方式偷逃税款。

(4)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规范产品命名。我国目前没有标准化的产品命名规则。在国际市场的交易中, 使用CAS登录号作为该种产品的名称的注释。CAS号 (CAS Registry Number或称CAS Number, CAS Rn, CAS#) , 又称CAS登录号, 是某种物质 (化合物、高分子材料、生物序列、混合物或合金) 的唯一的数字识别号码。例如:苯 (CAS.NO.71-43-2) 、甲苯 (CAS.NO.108-88-3) 、二甲苯 (CAS:1330-20-7) 等, 若相关部门能够规范命名, 则可以使税务机关清晰判断企业产品的性质、用途, 界定是否应予征税。

(5) 建立完善的备案制度。明确备案内容, 包括工艺流程图、生产装置工艺原理流程图、炼油装置工艺管线图, 新建或改建、扩建的可研报告 (其他主管部门要求备案) 和发改委的审核文件、建厂时的设计加工方式、权威部门对生产装置的竣工验收报告等。这些备案材料可以说明其生产装置的设计生产能力、生产产品的品种, 便于税务机关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6) 加快信息化建设。成品油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是对同一销售行为征收的不同税种, 完全可以用同一手段实施管理。目前, 金税工程防伪税控系统日臻成熟, 成品油增值税的管理已相对完善, 可以在防伪税控系统的基础上, 按照消费税管理的要求, 完善防伪税控系统, 使之适应消费税日常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堵塞管理漏洞。

参考文献

[1]弓敏.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韩智勇, 陈校堂.现行成品油消费税征管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财政, 2011 (21) :54-56.

8.论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八

摘 要 我国财务管理从国家对企业高度集中管理到成为企业管理中心,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从财务管理地位的变迁过程不难看出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时,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和管理始终是围绕着国家统一计划来进行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必须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使社会资源流向那些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企业而最终达到合理配置,使投入的资本不断运动和增值,这就迫使企业注重运用资金,控制成本和增加盈利。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 控制体系 资金筹集

企业财务管理是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形成、使用和分配,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实和分析,提高资金运用效果,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合理有效地组织、控制和监督资金运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

一、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一些企业集团价值观念落后,思维僵化陈旧。财务管理中重要的概念,如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投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他们脑海中一片空白,这一切反映在财务管理的目标上,就是 未能确立起价值最大化的思想,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就是致使财务人员产生许多不科学的做法,如筹资时不考虑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不计算报酬率和投资回报期等。

2.财务组织一元化与财务主体界限模糊不清。我国企业集团一开始由政府用行政手段“组合”而成,不少企业集团的形成都是以国有大型企业或行政事业机构为基 础发展而成的。有的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将一些没有产权关系的企业“收编”或者“挂靠”在自己集团旗下,造成集团与下属企业产权关系的模糊。

3.很多企业资金管理体制欠佳。对现金管理不足,造成资金短缺;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滞销积压,造成资金呆滞;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融资困难,尚未形成适应新形势的融资渠道方式,严重阻碍了集团的发展;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规模和投资布局严重失调。

4.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当前,我国有的企业集团本质上只是一种松散的经济联合体,仅停留在生产、经营的联合上,以生产技术合作和供产销一体化作为内部联系的纽带。由于企业集团各成员之间产权关系不清晰,资本纽带关系断裂,导致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5.很多企业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没有高度重视对成本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二、加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企业要建立一支符合现代发展的会计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现代企业的管理观念,又要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还要有管理现代企业的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财务管理思路,激励财务人员参与全过程的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经济监督,开展全过程的经济服务,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全全过程。

2.企业要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合理负债经营。

3.企业要以预算为为主体牵头,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将变得复杂化,管理功能多样,只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才能实施有效控制,其主要工作是:编制企业经营预算;进行有条不紊的预算管理,包括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评价和考核;搞好月度、季度的结算和年度决算。通过预算控制,避免浪费和损失,增产 节约、增收节支,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4.企业要进行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本费用控制是指对企业成本费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監督、检查、纠偏活动,是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保证目标成本和成本费用计划实现的重要措施;是保证成本费用核算真实准确的必要条件;是促进降低成本费用的有效途径。

5.企业进行资本金的管理,确保资本的保值增值。现代企业的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资本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使企业各项资本性支出都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特别要保证和发挥投资项目的最佳效益,确保资本的保值增值。

6.以防为主,强化信用管理及结算管理。对信用管理,要建立信用档案,根据现状清理应收账款,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客户信用包括信誉、遵纪守法情况、偿债能力、经营状况等各方面;对结算管理,要根据客户的规模、信誉程度来确定适用的结算方式,在企业间建立良好的结算秩序。

7.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增加效益。 控制成本,要以每笔订单为一个责任中心,以合同为依据,以成本为重心,以发票为对象,跟踪业务流程的全过程,进行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对每单成本进行全面控制,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8.加强信息化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体。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这就决定了在经济知识时代里,企业财务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的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参考文献:

[1]郭景先.探析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工业技术与经济.2007.4.

[2]罗文杰.我国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学术论坛.2007.1.

上一篇:初中学校校规校训下一篇:汽车行业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