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共8篇)
1.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篇一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农民革命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D、民族主义革命
2、我国剥削制度基本被消灭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D、土地革命的完成
3、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进行完整表述是在()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D、《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5、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武装斗争问题B、党的建设问题C、统一战线问题D、农民问题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A、开始萌芽B、基本形成 C、达到成熟D、继续发展
8、明确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在()
A、党的一大上B、党的二大上C、党的三大上D、党的四大上
9、正式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在()
A、党的一大上B、党的二大上C、党的三大上D、党的四大上
10、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是在()
A、党的一大上B、党的二大上C、党的三大上D、党的四大上
11、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B、土地革命、群众路线、根据地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D、游击战争、红色政权、党的领导
12、“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的提出是在()A、党的四大上B、党的八七会议上C、党的七大上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A、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种种特权
B、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
C、打到军阀统治,实现祖国统一 D、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无产阶级的领导B、人民大众的参加 C、反对帝国主义D、反对封建主义
15、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二者是中国革命进程必经的两个阶段
B、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C、二者可以同时进行,“毕其功于一役”
D、二者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
1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A、民族资产阶级B、农民阶级C、无产阶级D、城市小资产阶级
17、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A、武装斗争B、议会斗争C、合法斗争D、地下斗争
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不包括()
A、城市小资产阶级B、大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农民阶级
19、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封建社会B、殖民地社会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0、毛泽东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著作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共产党人发刊词》 C、《新民主主义论》D、《论持久战》
21、区别新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领导权问题B、革命对象问题C、革命形式问题D、革命动力问题
22、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A、从思想上建设党B、从作风上建设党C、从组织上建设党D、从制度上建设党
23、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
A、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官兵平等的原则C、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原则D、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
24、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
A、封建主义B、民族资本主义C、官僚资本主义D、帝国主义
25、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2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最基本的联盟是()A、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B、无产阶级和其他非劳动阶级的联盟
C、工农联盟D、无产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7、毛泽东为党和人民军队确立的宗旨是()A、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B、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
28、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D、民族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
之间的矛盾
29、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是()A、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B、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D、全国革命形式的继续向前发展 3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进入()
1、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A、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B、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C、适当满足同盟者的要求 D、给同盟者一定的政治地位
2、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是()。A、新民主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A、武装斗争B、根据地建设
D、资本主义社会
31、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A、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B、工农联合专政
C、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联合专政
32、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前途是
A、资本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 D、三民主义
33、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C、民族资本主义 D、个体经济
34、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地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在()A、中共一大上 B、中共二大的纲领中 C、中共四大上 D、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时、35、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
A、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参议会制度
36、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地主阶级的腐败 B、帝国主义的侵略C、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D、农民阶级的愚昧 37、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
A、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E、五四运动
38、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A、革命的动力 B、革命的目标 C、革命的对象 D、革命的领导权
39、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农民阶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开明士绅 40、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明方向,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1、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
A、共产主义B、封建主义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
42、中国民主革命的首要问题是()。A、武装斗争问题B、分清敌友 C、统一战线问题D、农民问题
43、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放在首位的是()
A、思想建设B、作风建设C、组织建设D、制度建设
44、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A、农民战争B、土地革命C、群众运动D、政治革命
二、多项选题
C、土地革命D、党的建设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主义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没收小资产阶级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民族的B、大众的C、进步的D、科学的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主要包含以下各阶级的联盟()。A、工农联盟
B、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劳动人民联盟C、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D、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武装斗争B、统一战线C、党的建设D、群众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A、无产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城市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民族资产阶级 B、帝国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封建主义
4、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A、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 B、全国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 C、共产党政策的正确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是()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根据地建设 D、党的建设
6、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E、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7、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集中表现在()A、革命所处的时代不同B、革命的性质不同
C、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D、革命的前途不同E、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
8、下列关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是()
A、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B、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C、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D、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E、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是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的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主要是()
A、统一战线B、阶级斗争C、党的建设D、武装斗争E、独立自主
10、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的历史任务是()
A、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D、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E、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11、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的革命 A、无产阶级领导的B、人民大众的C、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 D、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
A、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受封建主义的束缚 B、进步革命与反动落后
C、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的联系D、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1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A、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B、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C、.民主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E、大众的文化
三、辨析题
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因此,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天然领导者。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3、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4、“现阶段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5、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也促进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总的来讲是功大于过。
6、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因此,它已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了。
7、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阶级。
8、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20、建国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是()A、农民阶级的革命B、新民主主义革命C、社会主义革命D、无产阶级革“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似乎并无恶意,也迷惑于所谓‘一次革命论’,迷惑于所谓‘举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纯粹主观的想头;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根据材料:
(1)阐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理论。(2)回答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什么?
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党在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
3、以下是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领导权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大改造的革命有两种:一是宗法封建社会崩溃时,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一是资产阶级崩溃时,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国民革命的性质虽然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它的胜利虽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革命运动中的形式及要求却只是一个国民革命,这种特殊形式的革命,本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状况所自然变成的。
无产阶级客观的力量是随着资产阶级之发达而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势力,无产阶级便是不用说了。
——摘自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和社会各阶级》(1923年4月25日)材料2
无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幼稚的无产阶级目前只有在此胜利之奋斗中才有获得若干自由及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摘自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1923年12月1日)材料3
怎样才能更加巩固和扩大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呢?一方面,须要将有关两党合作的各种基本问题解释得清楚明白;另一方面,须要采取许多巩固和扩大两党合作的具体办法。„„但是,在两党方面的确都还有少数人不清楚了解两党合作的许多基本问题。„„第一,他不清楚了解今天两党合作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目的,„„因此,他们有时忘记了抗日是目前民族统一战线的最主要的共同纲领,于是忘记了以抗日与否来划分友敌的最主要标准,于是忽略了“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言行准则;因为有时把其他问题与抗日问题并列或对立,以致模糊了今天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有时甚至把抗日问题看得比其他问题次要,以致引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营垒中的许多不应有的磨擦或裂痕。
——摘自王明:《挽救时局的关键》(1937年12月27日)材料4
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材料5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共产党就是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摘自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1948年11月)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明陈独秀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2)参照材料3,评价王明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试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4、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有关材料。材料1
“立三同志既然对于中国经济性质有了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当然无从来正确的认识中国革命的动力。他始终把富农看成小资产阶级,以为富农可以革命,也可以反革命;他把小资产阶级看成整个的阶层,他不知道小资产阶级这一阶层中包括有剥削他人劳动的‘上层’必由之路”、“总括起来说:在每个革命运动中,浪漫的‘左’倾观念和妥协的右倾观念都能妨碍革命的进行;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摘自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材料4
“中国现时确实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和不剥削他人劳动或受人剥削的‘下层’,上层小资产阶级在武汉时代后已转入反动的营垒,现在有革命作用的只是小资产阶级的下层,他不了解资产阶级的大中阶层及一切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别„„都各是反动营垒的一翼,而且把他们看成是站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所谓‘第三派’或‘中间营垒’。他把学生看成整个的范畴,认为学生是‘城市贫民’,不看见学生中的阶级分化过程,认为现在还有‘夺取整个学生群众’到革命营垒来的可能。„„他不能正确了解中国现在革命阶级的革命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雇农和贫农,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加上城乡的广大半无产阶级成份和小资产阶级的下层。”——摘自陈绍离:《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而斗争》材料2
陈独秀说:“中国的经济现状,军阀阶级与资产阶级显然分开,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分化尚未截然分离的程度。”
“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斗争之需要与可能,而且连一般的政治斗争之需要甚至连自己阶级的经济斗争之需要都不曾感觉的工人(如后工业工人),也并不是少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民革命的意义,就是对外要求民族之经济的政治的独立,对内要求一般国民在政治上的自由。这种一般国民之政治自由,如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正是中国工人阶级目前至急的需要。”——摘自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材料3
“将来革命事业完全成功时,社会阶级分化究竟至何种程度,那时对于革命的性质究竟如何解释,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现在也没求其知道的必要;可是观察过去及现在的革命运动,确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且我们也应该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因此,我们以为国民党应该明白觉悟负了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使命,这在革命运动中,不可有拒绝资产阶级之左倾的观念,„„我们也知道中国资产阶级势力的微弱,尚不足克服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所以使革命党易于采用右倾的妥协政策”、“无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幼稚的无产阶级目前只有在此胜利之奋斗中才有获得若干自由及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所以和革命的资产阶级合作,也是中国无产阶级目前
对内肃清买办阶级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
——摘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材料5
“中国革命的现时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这是十分明显的。”“革命的动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现在则可能增加一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在将来,民主主义的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材料6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请回答:
(1)材料1中陈绍离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的阶级分析是否正确?
(2)结合材料2、3分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问题上的错误。
(3)结合材料3分析材料4和5中毛泽东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和性质的观点。
(4)结合材料3分析材料5和6中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观点。
2.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篇二
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概念化,加上媒体、学术界等积极传播和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然而,恰当运用理论工具对该问题进行系统、严谨分析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黄群慧,2015),即便是2015年以来,广受关注的制造业研究领域,无论是Jewkes(1960)等分析经济学家对其缺乏研究热情的本质原因,还是中国当前众多经济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而无暇顾及的现实困难,都无法阻止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代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工业模式的所产生的巨大变革。这场变革以个性化制造和快速市场反应为特征,对现有大规模生产和柔性制造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造。这必然对现有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同时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设置、技术研发等提出新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同样是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计算机设计和其他先进技术给制造业带来一场“剧变”为主题,提出标准化将被取而代之的观点,给标准化界带来一次不小的震动。中国学者李春田和童时中1991年同期发表论文提出观点,认为新的技术变革对标准化工作带来也是变革和创新,并指出新的变革关键是“模块化”,作为标准化的高级形态——模块化,既能够实现多元化需求下产品的多样化,又能够在产品模块化、管理模块化和设计模块化下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事实上,《第三次浪潮》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观点上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上有很多相同点(陈弘,2013),而历史上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对全球产业的竞争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支持的大规模生产成就了美国工业强国的地位,而组合化和模块化支持的柔性制造实现了日本制造业的赶超。对于当前面临急需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的中国而言,未雨绸缪地提出中国标准化范式调整战略的方向,做好前瞻性的理论储备和战略政策部署,确保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历史重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经济特征
2.1 三次工业革命的划分
学术界对“三次工业革命”的界定一直存在差异。以Kitney为代表的生物学家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耦合为核心;杰里米·里夫金(2011)为代表的未来学家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基于通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融合。由于学者们对于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关注点和视角不同,阶段划分自然存在差异。但不管差异如何,对于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应当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划分需遵循相同标准,使其能够反映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以重大技术变革为基础,这种变革必须有广泛的应用;三是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赞成黄群慧(2015)以主导性制造系统的技术经济特征为标准划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肇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后,蒸汽机的改良和大规模应用而形成的机械化生产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20 世纪早期出现的以“福特制”为代表的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方式;而当前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于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基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出现的以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技术对既有制造范式的改造,以及基于现代制造技术的新型制造范式,其核心特征是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2.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经济特征
“第三次工业革命”源于新兴制造技术和制造工具的突破。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生产一致,“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由于新的基础制造技术和系统的应用而呈现出新的技术经济特征。首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个“多维、立体”的生产制造技术体系的概念(黄群慧、贺俊,2013)。以新一代通信技术、新材料、数据处理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为基础,以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柔性制造为工具,构成大规模生产系统、定制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等一系列立体生产生态系统。其次,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涉及技术庞杂,覆盖制造业众多领域,其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如:3D打印在新材料和激光等技术的进步下,实现由传统日用消费品等简单产品向医疗、军工、汽车、航空等复杂产品的应用转变。再次,模块化设计可实现生产系统的短期重构,解决了以往大规模定制系统无法满足产品多样性以及与成本之间的矛盾。虽然当前仍处于概念设计和研究开发阶段,但对现实在人力资本、管理理念、营销模式和企业发展方面提出必要的战略性要求。最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历次工业发展阶段表明,不同阶段的更替都会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需求结构和组织模式,进而对企业的现有机制、制度和管理模式形成颠覆性的影响,以微观企业的改变,进而推动中观产业和宏观经济竞争环境的变革。因此,新制造范式的变革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一次变革,更是与科学技术相匹配、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一系列的,也将决定先进技术在生产企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进而决定这些先进技术能否形成一个国家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3 演化经济理论下标准化范式演变
本部分将讨论制造范式演变过程中如何促进标准化范式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多维制造范式下,标准化范式是否存在向多维演化的可能。因此,讨论将涉及企业技术变革和标准化选择的多样性问题,我们选择一个专门关注企业变革范式源头的理论——演化经济理论来分析解释。
3.1 基于演化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
演化经济理论的起源虽然可以追溯到Marshall(1920)和Schumpeter(1934)的文章,但直到Nelson and Winter(1982)的《经济变革的演化理论》一书出版后才成为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演化经济理论学派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风险中性、理性经济人和经济最大化行为,认为这是一种经济过程的特殊情况(Schumpeter,1934,1942)。相对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典型性”观点,演化经济理论认为不同层次(基本技能、工作团体、企业甚至产业)的相互联系的演化过程(Nooteboom,2009)。任何一个企业的变化或者整个产业的变化都可以用“变异机制”、“选择机制”和“保留机制”的原理来分析解释(Aldrich and Ruef,2006;Nooteboom,2009)。结合本文研究需求,这里仅对“变异机制”、“选择机制”和“保留机制”的分析框架进行阐述,其余不再赘述。
依据演化经济理论的观点,企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对现实经济表现的不满,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Winter,1975;Witt,1996)。因此,所有与已有生产服务实践或问题解决办法不同的情况,都可以视为变异(Nelson and Winter,1982)。这里的企业是指基于经验和知识的学习型组织(Winter,1988)。由于变异机制是企业依据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应激反应,因而演化过程中呈现多样性特征。因而需要通过选择机制来减少多样性,但由于环境的动态变化(Richerson,2005)、持续的细化变异(Kimura,1983)和选择比例(Srholec and Verspagen,2008),使得选择后多样性仍然存在。积极的变异(如技能、管理模式、惯例等)被选择机制选出后,将通过保留机制进行继承(Aldrich and Ruef,2006)。保留机制展现的是演化过程的稳态。可以视为积极的变异和选择创造的多样性会被企业所保留,并在随后的经营中反复(复制)进行。这也是演化经济理论所提倡的动态均衡观。
3.2 制造范式与标准化范式的协同演变
三次工业革命都是源自制造技术的变革,技术变革也是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保证。但仅仅依靠研发人员的技术突破和发明是无法实现的。要使得技术变革,包括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能够产生显著、积极的经济效应,还必须通过标准化来实现形成生产力,走向市场,使得变革的技术得以有效扩散(Blind,2001)。表1归纳总结了历次工业革命,制造范式与标准化范式的演变过程。
基于演化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回顾历次工业革命中制造范式与标准化范式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下的制造范式演化其实是变异机制后选择机制的结果。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流水线实现大批量生产,正是由于企业不满于生产力无法满足需求窘境,以及小批量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促发的变异机制。但是流水线的出现并不是变异机制下完成的,而是在选择机制下完成,当积极的变异和选择结果——流水线需要通过保留机制继承下去时,标准化范式成为保留机制的工具并实现流水线的反复(复制)——传播与扩散(如图1所示)。
依据演化理论,社会经济演化存在着拉马克式(Lamarckian)进化要素,即“获得性状遗传”,强调的是持续发展,通过保留机制下的复制体将优良特质传给下一代。结合变异机制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保留机制所复制的特质将成为下一阶段变异的基础。标准化范式的演化也影响制造范式演化。这一观点可以从精益制造、柔性制造得以佐证(如图2所示)。
综上,通过演化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我们发现,由于企业不满于经济效益和应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问题,促发变异机制,并通过选择机制实现制造范式的演化。出于选择机制下制造范式的优良特质复制需求,保留机制实现了标准化范式演化,由此得出制造业范式促进标准化范式演化的结论。与此同时,拉马克式(Lamarckian)进化要素的驱动下,由标准化范式所保留的优良特质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变异和选择,也即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制造范式的演化,由此可见,制造范式与标准化范式是协同演变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提的协同有别于同步,特指相互影响。
3.3 单维范式向多维范式演化
由表1可知,“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前的制造范式是以设计生产一体化产品为主要对象,追求低成本的规模效应。此时与之匹配的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是基于单一无功能零配件,以专业化、高效率、低成本为目标而实施的标准化单维范式。这里的单维范式是指生产企业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共同采用同质或近乎同质的技术方案,即技术标准。根据演化经济理论,企业之间的差异应该体现在基于不同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治理架构等方面的管理标准。本文研究的制造业技术经济特征下的标准化范式,因而并不对管理标准进行研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本文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技术标准化也应该是契合于融合了基础通用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柔性制造等复杂生产系统的多维范式。其依据来源于两个方面:(1)“第三次工业革命”下制造范式是个“多维、立体”的生产制造技术体系,涉及技术庞杂,覆盖的制造业众多领域,以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柔性制造为工具形成产品多样性,其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多维、立体”的生产制造技术体系中各个子体系的标准化范式在主体、对象和内容上必然存在较大差异,且各个子体系中的标准化活动是伴随着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维护等协同进行的(如带有监测身体健康状况的手表),任何一个子系统(模块)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整个生产体系或产品的效率;(2)“第三次工业革命”下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将大大加快,新技术标准对旧技术标准的转换也会随之加快。由于转换成本、产品寿命和规避风险,新旧标准必然会同时存在于市场。根据演化理论,新标准与旧标准之间的范式必然存在差异。由此,本文将标准化多维范式的定义为:不同标准化主体、对象和内容的两个或以上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子系统并行进行的标准化活动范式。需要厘清的是,这里涉及单维范式与多维范式的讨论,仅仅限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到完整产品产出的制造过程,并不涉及流程、反馈、组织等管理环节。
4 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下标准化范式调整
前文讨论的制造范式与标准化范式协同演化问题,是基于市场机制下产业层面的范式演化。下面将要讨论的是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标准化范式调整。结合上一章内容,第三次工业革命下制造范式的演化给标准化范式带来两个维度的影响:一是结构维度,即多维制造范式下微观生产单元(企业)内部和生产单元(企业)之间的标准化范式如何调整;二是内容维度,即技术变革对标准化范式调整的影响,以及调整后标准化范式对进一步变革的影响。
4.1 制造技术变革驱动下标准化范式调整
学者们一致认为,技术变革形成的多样性最终会收敛到同一技术上,形成垄断技术,就是技术标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前文所提的标准化单维范式。但是最终决定技术标准的垄断技术是如何选择和出现的,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Katz,1980;Farrell,1986;Cowan,1994)。这也符合演化经济理论选择机制下多样性仍然存在的观点。客观上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主观上的企业、产业乃至国家战略都有可能对技术的选择和标准的形成产生影响。
标准对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很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然而,现实中技术变革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会对标准效率产生影响,最优标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也极易形成次优技术标准“锁定”和技术标准“路径依赖”问题(David,1985)。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技术变革会是颠覆性,这对于现有产业格局、产品结构、生产体系等制造范式带来冲击。新制造范式下高新技术更新频率会加快,并伴随极高的不确定性风险。依据演化经济理论,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的本能,往往会选择比较稳妥且成熟的技术,放弃最优方案,进而形成次优技术标准“锁定”局面。加上标准的“路径依赖”效应,必然对后续的变革产生消极影响,损害社会福利。
次优标准“锁定”以及“路径依赖”效应显然会影响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变革,进而影响整个产业制造和标准范式的演化。从长远来看,这种基于市场机制选择的范式是不利于企业和产业的持续发展。与产业范式自然演化不同,微观企业标准化范式是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主动调整:(1)加速标准更新频率。依据标准螺旋上升机制,标准应该是通过不断需求识别、制定、发布、实施、监控和复审等环节完成标准的升级或更替(王季云,2009)。对企业而言,次优技术标准“锁定”是一种本能选择,即便是标准委员会也无法杜绝这一问题。而依靠较高标准更新频率,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地缩短锁定的次优标准与最优标准的差距,缓解次优方案对进一步变革的不利影响。从另一角度来说,更快的标准更新频率,也能够有效地应对新制造范式下更快的技术、产品、工艺的更新,促进新产品、新工艺的迅速扩散。(2)强化标准的纵向兼容性①和标准体系的可扩充性。由于技术更替速度加快,市场存在着同时拥有多代产品、多代标准的可能。因此,新旧标准之间的纵向兼容性成了保障产品市场平稳过渡的关键。同时,强化标准体系的可扩充性来满足新制造范式下的产品功能多元化趋势。
总之,产业层面的制造范式与标准化范式演化之间存在着自然协同效应,滞后于技术变革的标准化活动需要与之高度匹配,否则会影响产业健康发展,失去竞争优势。而企业层面的本能反应往往是不利于这种匹配关系的形成。因此,标准化活动的主体——企业需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主动调整标准化范式来应对,使其能够迅速且高度匹配新制造范式。
4.2 多维范式下的标准兼容性
从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变化特征和美、德、日等工业强国的工业化与标准化演变趋势特征来看,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显然是多要素、多产业、多维度、多模式融合的多维范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未来制造业演化趋势应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更替;二是复杂生产系统下各个子系统融合问题。后者是促成多维标准化范式的源头,前者是技术竞争过程中新旧标准更替的规律性特征。我们在多维范式讨论中已经指出,各个子系统内容的标准化范式是异质的,而在不消除异质性的前提下融合子系统,关键是兼容。已有的研究认为,非兼容性会引起技术变革无效率的结果,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兼容将是新旧标准更替效率的关键(Farrell,1985)。在动态理性预期下,最初消费者存在不愿意承担转换成本和企业存在不愿意对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而造成次优技术标准锁定问题,而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兼容可以减少不良预期、消费和生产风险,提高社会福利。总之,兼容性是促进多维标准化范式形成、缓解次优技术锁定和提高标准效率的关键。这好像与技术标准源自垄断技术的初衷相矛盾。事实上,标准化与兼容性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兼容性仅仅是标准形成后的一种选择。标准是对于普遍使用技术的一种概括,而兼容则是存在于不同类别的技术之间,因此兼容是依赖于标准(接口标准)而存在的(Tassey,2000)。
由此,回顾前文内容,单维范式下似乎不存在标准兼容问题。依据演化理论,前一阶段保留机制下复制工作,使得后一阶段的变异遵循前一阶段的技术属性,这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是假设不存在破坏性创新的特定变革环境内进行的。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新制造范式是个颠覆性的变革,必然存在新旧技术的更替,兼容性成为调整的关键内容。而多维标准化范式下,复杂系统、复杂产品是由各个子系统和子产品融合而成,虽然各个子系统和子产品内部的标准化范式是异质性和多样化的,但在融合过程中接口标准的兼容性是必不可少的。
新制造范式下的产品功能逐渐多元化,纵向分工的制造范式将逐步转向以横向合作为主的制造范式。企业间的技术、产品(功能)融合需求逐渐加强。传统出于垄断技术强化竞争力目的的封闭式标准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变化,标准范式的调整将趋于满足企业间合作的横向兼容性。未来的制造业不仅仅在产品之间的竞争,产品内部的子产品(配件、功能、服务)的竞争也将越发激烈,除了子产品(配件、功能、服务)的质量竞争以外,与产品系统的兼容性优劣也将成为主要竞争内容。
4.3 关于综合标准化的讨论
一个延伸的讨论是综合标准化问题。事实上,标准化研究者们很早就已经关注并研究如何针对复杂系统进行标准化活动的问题。1933 年,苏联著名标准化学者A·K加斯切夫最先提出综合标准化思想:“在目标性与综合性原理的基础上开展标准化”,强调标准的相关性问题、大量成组标准协调一致的必要性问题(李春田,2011)。目前,学术界普通对综合标准化达成共识的定义是:综合标准化一项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以实现标准化对象系统整体最优为目的,以成领域、成体系制定和实施标准为手段的一种先进的标准化工作方式(李春田,2011;甘小斌,2012;付允等,2013)。虽然标准化学者对综合标准化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热情,在各个行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如: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马晓蕾,2014),电子对抗装备的综合标准化问题(郑继明等,2006),国家科技平台综合标准化建设(周琼琼,2014),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李强、刘涛等,2015)等,但都没有提出一套系统具有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如综合标准化的目标是管理效率的提高还是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短期效益的提高?还是基于长期考虑,放弃短期收益?毕竟第三次工业革命下,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将大大加快,新技术标准对旧技术标准的转换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如果只注重第一代技术标准下的效率问题,而忽视破坏性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连续性,就会丧失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意识。
5 结语
为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国务院2015年5月19日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颁布至今得到了学术界和管理部门的广大关注,将其视为未来10~20年内长期指导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纲领。然而,在肯定《中国制造2025》重大意义的同时,其整体规划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和共性制度等思维范式上(黄群慧,2015),中国要想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突破长期制约成为工业强国的根本性约束,仍然需要在核心能力上的深入挖掘。从美、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强国的发展及核心能力形成历程来看,标准化成为其历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甚至可以等同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煤、石油、天然气、矿藏等战略性资源。因此,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之初,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伊始,战略性的调整标准化范式从单维向多维转变,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有效地实现标准化范式与制造范式相匹配,进而促进制造范式的加速升级调整,是促进我国能否在未来10~20年间成功跨入世界制造业强国之列的历史关键任务。其调整策略可参考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标准联盟,强化协商一致的作用。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将从纵向分工逐步转向横向融合,标准联盟也将从同质或纵向联盟逐步向异质或横向联盟转变。与纵向型联盟通过价格、核心技术等实现协商一致的机制不同,异质或横向联盟将更多倾向于相互兼容。
二是强化反馈机制,提高标准更新速率。一方面可以缓解次优技术标准锁定所带来的福利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满足产品周期缩短和技术更新速率加快的需求。
三是提高标准兼容性,降低接入/转换成本。产品更新换代形成的置换成本极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境。而较高的标准兼容性能够有效降低接入/转换成本,甚至无成本,促进新产品迅速进入市场,维持企业或产业的竞争优势。
四是重视标准体系的系统性,保持系统标准体系表的可扩充性。多维范式下,在保证各个子系统功能效率得以体现的前提下,要求整体系统的功能效率最大化,这必然对标准体系的系统性提出极高的要求。同时,系统标准体系表的可扩充性又极大满足企业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摘要:以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为制造核心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全球制造业范式的调整。随着这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制造范式变化,传统的标准化范式可能需要变革。本文基于演化经济理论分析发现,制造范式与标准化范式存在协同演化关系,并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特征,认为标准化同质性的单维范式正向异质性的多维范式演变。结合标准化经济影响效应,本文认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制造范式下,标准兼容性问题是标准化范式调整的关键,是缓解关注技术变革下的“次优标准锁定”问题和提高多维范式下标准效率的核心因素。
3.第三次居住革命 篇三
之前曾无数次在TVB的电视节目中见识到香港的街道和香港人的生活,但当我真切地站在九龙、中环、荷里活的时候,还是被震撼了。从西环到铜锣湾,从香港岛到油麻地,不大的土地上崛起着森林般的摩天大厦。它们之间的道路狭窄而繁忙,人流穿梭难以停息。香港就连有轨电车,都比北京的公交车狭窄许多,成了“压扁型”。在这里,我见识到半山大电梯带来的纵向城市的好处,在中环我也见识到十几层的摩天大厦中段之间的桥接形成的空中公共空间。一方面,我赞叹香港人在如此狭窄的土地上建造了满足如此大量人口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又在心底忧虑我们的北京会不会在未来也变成这副样子。
《城市的胜利》让我意识到自己和一些人想法的虚伪性。
今天,但凡有些经济基础的事业成功者,比如学界达人或商业精英,都不约而同地在远郊购置自己的第二,甚至第三套住宅——每平米单价更低、环境更美、人口密度更低。光是那低低的pm2.5和300平方米大花园就足够让人垂涎三尺。再加上早已蠢蠢欲动的对安全感的追求、对不动产的向往,围绕着北京的一个又一个郊区别墅区应运而生了。不甘心却只能留在城市中心区的起步阶层们,每天忍受着租房和买小公寓的压力,忍受着公交和地铁的拥挤,同时咒骂北京“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这似乎成了城市人口的主流民意。
这样对人口稠密的恐惧、这样对田园式生活的苦苦追求,是我们身上的一个毒瘤。《城市的胜利》的作者在书中用经济学的计量方法列举了大量数据证明,生活在我们所谓的田园式的郊区,要想保持生活质量不下降,人均消耗的能源就会增多,碳排放也会增多。我们靠亲近田园构建和谐生态的梦想,仅仅是一场意淫罢了。除非你甘愿把生活质量下降到原始农业的程度,除非你愿意在时间和概念上都倒退到历史中去,否则,向前发展的步伐最终会让人们认识到,城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对人口稠密和高层居住的恐惧,来源于我的个人体验,也来源于人类的经验。在短短的30年间,中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从30%提高到50%,在未来20年当中还将继续提高到70%。我们永远告别了儿时那个摇着蒲扇看夏夜银河的北京城,永远告别了那个傍晚骑自行车可以在长安街“画龙”的帝都。全球化、科技进步、产业转型的三驾马车拉动着包括中国北京在内的全人类往前走,而妄图停下脚步安营扎寨、享受鸡犬相闻的个人是不足道的。
纵观人类的城市化历史,我们发现最早的城市发展是基于人类对牲畜的驯化。在“粮食就是权力”的古代社会,远离粮食产地意味着远离权力核心。在陆地上大规模运输极为困难的时期,人们必须围绕着粮食产地居住。只有在驯服了可以托运物资的牲畜后,人们远离农田居住才成为了可能。而且,一旦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城市就开始吸引人们形成聚落。“接近性”带来的好处让人们愿意永远停留在城市中,同时愿意支付用牲畜运送粮食带来的成本。第二次居住革命依靠汽车的普及,帮助我们把家搬到离工作地点更远的地方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围绕着汽车和公路展开,城市的肌理顺应着汽车的技术发展。居住的方式也变成了由城市转向郊区或城郊之间,因为那里有相对便宜的房价(其结果是在一定成本下有了更大的房子)和相对自由的空间。
我认为,靠牲畜带来的居住方式的变化是人们的第一次居住革命,靠汽车的技术革新实现的居住方式的变化则是第二次居住革命。建筑物的形态并不重要,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它的居民。完成这场居民的整体蜕变的是技术以及必要的心态变化。眼下,我们正需要结合新的技术革新来完成一场新的居住革命,即在城市中心集中居住的革命。
4.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篇四
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文 | 周洪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鲍成中 中国阳光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阳光教育集团校长,博士
翻开人类发展史,发现人类发展的每一次大跨越、大进步,都与教育的大变革息息相关。每一次教育大变革都极大地影响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谱写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教育,伴随人类而生。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正意义上“正规教育”的发展也就是几百年的时间。“正规教育可以追溯至200年以前,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对较近的建制。对于教育与国家发展关系的认识则更近,大约始于几十年以前。非正规教育在太古时代就以思想家与学生或师傅与学徒的形式存在,某些欧洲大学可追溯至13世纪。但强制特定年龄儿童入学的有组织的公立教育则是在19世纪始于英格兰。”现在,人类又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第三次教育革命扑面而来,它将会给我们的教育、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教育革命的内涵及第三次新教育革命发生的原因1“第三次教育革命”是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在当今社会,有关教育革命的观点主要有“二次革命说”“三次革命说”“四次革命说”和“五次革命说”。主张“二次革命说”的观点认为,“第二次教育革命”是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有关“第四次教育革命”的论述中,最早由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提出,他认为当教育的职责由家庭转移到基督教会或犹太会堂时是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就是采用书写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我们现在正面临第四次教育革命。南国农教授将这种“第四次教育革命”观引入我国。蒋笃运和赵桂英也认为人类教育发生了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教育革命是学校和专职教师的出现,第二次教育革命是文字的出现,第三次教育革命是由于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而引发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是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引发的。同样,有关第五次教育革命的论述,也仅是从教育目标、教育的传播媒体或教育信息传播技术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学者们的“二次革命说”“四次革命说”和“五次革命说”仅是从教育某一方面的变革而言的,没有涉及教育的本质,还不是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因此,我们认为,人类的教育革命应该是根本性的革命,而不仅仅是教育技术领域带来的单一变革。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从原始的个别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农耕教育;第二次教育革命是从个性化的农耕教育走向班级授课式的规模化教育;第三次教育革命是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如今,第三次教育革命正向我们扑面而来(详见表1)。
2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的现实需要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框架。但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第三次教育革命何以发生,其发生受哪些因素的推动?综合各种情况,我们认为,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发生主要缘于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社会大变革的需要。人类社会在早期基本上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处于一种“和谐相处的亲密状态”,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进入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逐利性把人性的“功利性的贪婪”暴露无遗,使人类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了人类与自然处于严重“二元对立”的状态,以至于出现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的各种危机,诸如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危机、环境危机、人的道德危机等。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出目前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困局。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困局带来了人类发展的新机遇。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正在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信息文明转型。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交互式互联网的高度融合,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个性化、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管理变革、教育变革的大时代。人类社会将步入一个更高水平的文明社会。
二是生产方式大变革的需要。在人类教育史上,每一次教育革命都缘于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自身的“根本性变革”或者“内生性变革”。诸如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农耕社会的发展,满足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探索的需求以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而发生的。第二次教育革命,则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培养大批量的技术工人和高级人才的需要。
当今,在数字化制造的生产方式变革趋势下,传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将发生颠覆性变革,以个性化、定制化、网络化生产的家庭工厂将给目前庞大的规模化工厂带来冲击。这种新型的数字化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数字化的普通劳动者和数字化的创造型研发者,更需要优秀的服务者和生物圈管理者。这都需要教育发生新的“革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各类创新性人才。
三是教育个性化发展大变革的需要。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的,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纵观教育发展史,教育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也一直在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但是,教育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只有上百年的时间。它是伴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机器轰鸣声而诞生的。成为科学后的教育学,改变了教育自第一次教育革命以来的从个别化到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轨迹,转向了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规模化、批量化、科学化的发展之路。进入20世纪后半叶,这种规模化的学校教育的各种弊端涌现,如过度地强化科学教育,淡化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同理心、亲自然教育,割裂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说,当今世界教育体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与集中化、规模化的工业化体系相适应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促使全球产业的转型,信息化使教育面临着更多非传统的挑战,表现为在线教育、远程教育、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迫切需要以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分散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人才。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教育迫切需要回归到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发展之路上——从个别化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更是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的直接动因。
四是人才成长模式大变革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才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各种高级人才成了世界性的核心资源和各国竞争力的标志。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拥有各种类型受过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劳动者和创造性研发人才以及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因而,为了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创新性与创造性人才,需要教育在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培养体系以及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过两次革命,正在经历着第三次教育革命的浪潮。第一次教育革命:从原始的泛在化、个别化教育走向正规的学校化教育; 第二次教育革命:从正规的学校化教育走向班级授课式的规模化学校教育; 第三次教育革命: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个性化的教育。与前两次教育革命不同的是,第三次教育革命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泛在化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教育与生产活动是密切相连的,教育融于一切的日常活动中,这个时期的教育表现为“原始的泛在化”。第一次教育革命从原始的“泛在化”教育走向了正规的学校化教育,官方的公学和民间的私学相互依存;第二次教育革命出现了以规模化、集中化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制;而进入第三次教育革命以来,网络化教育、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虚拟教育的出现,使教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而无所不在,人类教育再一次出现“泛在化”的特征。
当前,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大时代。高度交互的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人类教育活动的时空障碍,使教育成为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的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场所。这就使教育的形式再一次的“泛在化”,即突破了“学校教育”的单一形式。因此,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我们目前的规模化学校形态向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化学校与现实化学校共同存在的多元化形态发展。也就是说,网络化的云教育将成为我们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由于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度交互的互联网将使目前集中的、规模化学校教育转向分散的、个体的教育。孩子学习不一定集中于学校,有可能分散在家庭、社区、公共场所,甚至户外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场所,也可以通过电子化图书馆、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扩展所学知识。这将导致学校的功能与工业革命以来的学校功能产生巨大差异,即集中的、规模化的知识传授转向了分散的、多元化的自主学习。这就是第三次教育革命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泛在化”。但是,这一时期的“泛在化”与原始社会的“泛在化”具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原始社会教育泛在化的提升和超越。2生活化教育的泛在化特征是从教育的发展形式而言的,而生活化是教育“泛在化”内容的具体体现。生活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桥梁,离开了生活,知识就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符号,不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生活是教育之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犹如树(身)与根的关系。如果说教育是人们视野中的一棵大树,那么,生活则是其深埋于地下的根。从表面看,树干、树枝和树叶已经自成一体,它们仿佛同根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根不仅是树的支撑,更是树的营养源。”原始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功利化”“工业化”教育的影响下,教育与生活成了两座互不联系的“孤岛”,使学校教育脱离于生活。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教育与生活出现深度融合,但不等于画等号,将使教育回归其本真,教育融于生活,知识融于生活。教育与生活将建构起不可分离的整体。
3个性化个性化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的本质特征。它是第一次教育革命“个别化”教育的延续和提升。与当前的班级授课制不同的是,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规模化的教育方式转向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新技术使互联网成为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单纯地在课堂内接受教师的传授或者从纸质书本上获得,获取的途径将更加广泛和多元。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新途径,特别是交互式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的任何疑问都能够得到及时的交互式回答,使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差异化。因此,第三次教育革命下,学校将适应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而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去适应学校。
4终身化教育终身化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的保障性特征。没有终身化教育的体系保障,人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人的素质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终身教育是引导人们应对世界快速发展及各种挑战的需要。在第三次教育革命阶段,由于高速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将呈现“海量”生产的状态,知识更新的速度前所未有。一个人要保持创新力,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接受新知识。也就是说,教育不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的人了,而是延长为一个人的一生。“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第三次教育革命,将把人的终身教育提升到一个特殊的地位,人的一生将不断接受正规的教育、非正规的教育以及不正规的教育,促进一个人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5协同化协同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社会分工将更加细致,一个教育目标可能需要多个人或多种资源才能完成。因此,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教育与社会之间协同发展、高度融合与相互适应。第三次教育革命下的学习,将是制度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结合,孩子在学校以外自主学习,在学校则完全就是协作、讨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校里,就是寻求教师及同伴们的帮助,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班级授课制下的“被接受性学习知识”。另外,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是各种资源协同的结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相互协同,而且也是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协同的结果。在第三次教育革命阶段,教育离开了协同,就会成为一座远离于社会的“孤岛”。
6全球化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使教育从目前的教育国际化向教育全球化转型。所谓教育全球化是指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超越国家主权的范畴。因此,教育全球化是教育国际化的更高阶段,从教育国际化向教育全球化过渡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更多的是国家主权,教育全球化则是超越国家主权的范畴。具体来讲,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的、对外进行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基本上是以双边和多边的政府间的协议来加强教育的国际化。教育全球化则突破了国家主权的范畴,第三次教育革命通过高度交互式的互联网使教育全球化变成了教育中无处不在的现实。
第三次教育革命通过互联网把地球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教育资源将在大数据互联网的带动下打破国家的区域限制,成为全球共享的资源。名校、名师不再局限于地缘的限制,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处于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远在万里之外的名校与名师资源。而且,各种网络课程的学分互认,将使“微学分”“微学位”成为可能。交互式高速化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全时空、全覆盖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而且使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可以进行同步互动或异步交流、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交流。第三次教育革命,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球化的教育。
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影响正像第一次教育革命、第二次教育革命一样,第三次教育革命将促进人类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不仅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将引起人类的观念大变革、消费大变革、管理大变革、制造模式大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变革等。第三次教育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第三次教育革命带来挑战
第三次教育革命除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以外,对教育自身来说也将带来“革命性”的严峻挑战。首先,教育观念的挑战。在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将受到冲击,诸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记忆背诵轻思考梳理、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重纪律轻关爱、重知识灌输轻学生探究等观念。而未来,人们将走向无边界、打破传统固定场所的学校模式。学生的能力、体验、自主、主动探究等深度学习将成为常态。传统的“离身学习”将走向“具身学习”,真正使教育向“人的本身”回归、向“自然中心回归”、向“生活中心回归”,呈现出一种无边界学习的新态势。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将受到挑战,教育手段将受到冲击。从教育主体来讲,未来教育将突破目前的单一的学校教育结构,演变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多元结构相互并存的人才培养格局;从教育形式上看,将从正规教育走向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格局,并将逐步淡化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从学习方式来看,将从现实的、可见的物化课堂走向虚拟的、在线的课堂;从学习期限来看,将从短期的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最后,教育体制和机制将受到挑战。传统的科层制学校组织结构将走向低重心、扁平化、虚拟化、数字化的组织结构。而且,目前的学制也将受到挑战,网络化学习将不受目前的“六三三学制”或“五四三学制”的限制,年段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学习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现有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也将受到冲击,迫切需要建立与未来教育模式、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相一致的政策法规体系。第三次教育革命带来机遇
首先,第三次教育革命给个体带来机遇。对于个人来说,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学习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全时空学习,可以获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课程、学年和学校的界限等,这将使个别化教育、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成长成为可能,人的潜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同时,个体的道德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理心和社会情绪力将成为21世纪人类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未来,人的价值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
5.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篇五
本套单元测试共 27 题,共 32 分。答题得分:32 分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 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得分: 1分 答: D A B C D 语言学 逻辑学 数学 哲学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 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产品的分配方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题型:单选】【分数:1分】 [3]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折中主义观点 相对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题型:单选】【分数:1分】 [4]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决定历史时代的特点
【题型:单选】【分数:1分】 [5] 生产方式包括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题型:单选】【分数:1分】 [6]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得分: 1分 答: D A B C D 教育 管理 生产资料 自然科学 【题型:单选】【分数:1分】 [7] 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渔猎社会 封建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题型:单选】【分数:1分】 [8]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题型:单选】【分数:1分】 [9]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0]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1] 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意识的内容 政治制度的状况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 得分: 1分 答: D A B C D 阶级斗争 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革命 社会基本矛盾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3]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 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 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4]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劳动工具的状况 劳动对象的广度 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产品的质量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 得分: 1分 答: D A B C D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6]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7]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8] 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政治立场 经济地位 思想观点 文化水平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9]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社会关系 交往关系 经济关系 竞争关系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0]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 胡锦涛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1] 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和平发展 暴力革命 渐进改革 文化宣传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2]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得分: 1分 答: D A 具有自我意识 B C D 具有宗教信仰 具有语言文字 制造使用工具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3]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 得分: 2分 答: AB A B C D 历史主义的原则 阶级分析的方法 实用主义的原则 精神分析的方法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4] 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 得分: 2分 答: BD A B C D 军队和政府机关 哲学和政治思想 数学和思维科学 道德和法律思想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5]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的有 得分: 2分 答: ABD A B 劳动是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 D 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6] 下列选项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有 得分: 2分 答: AB A B C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6.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篇六
A.老鼠打洞 B.吃酸的东西会流唾液C.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 D.蜘蛛织网
11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铃声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A)A.条件刺激 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14.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是(D)A.斯金纳 B.桑代克 C.班杜拉 D.华生
115.“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句话出自(D)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米尔顿 D.华生
116.小刚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刚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D)的学习。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C.动作技能 D.态度 117.学习的“试误说”是由(C)提出来的。A.苛勒 B.杜威 C.桑代克 D.班杜拉
118.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A)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条件反射
11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D)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20.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C)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21.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A)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122.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B)A.正强化 B.负强化 C.奖励 D.惩罚 123.负强化是指(C)
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C.撤销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D.撤销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124.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马上给予表扬。这种鼓励能帮助他逐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养成良好品行。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D)A.消退 B.间隔强化 C.负强化 D.正强化
12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D)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26.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D)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127.“杯弓蛇影”是一种(A)现象。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128.一个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因此父母规定他一个月不准吃肯德基,这种做法属于(C)A.正强化 B.消退 C.惩罚 D.负强化
129.完形一顿悟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C)
A.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B.形成认知地图C.形成新的完形 D.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130.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C)A.发现学习B.合作学习C.观察学习D.有意义学习131.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是属于(C)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32.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D)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3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34.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托尔曼
135.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C)存在的。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36.提出程序教学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是(A)A.斯金纳 B.布鲁纳C.加涅 D.桑代克
137.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A)
A.发现学习B.合作学习C.接受学习D.掌握学习138.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A)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139.“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B)的教学技术。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的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14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B)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个别化教学 D.程序教学 14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B)A.布鲁纳 B.斯金纳C.加理 D.金布尔
142.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是学习了(C)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43.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D)
A.形成条件反射 B.形成整体完形C.同化 D.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144.(D)强调“废除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A.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B.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45.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A)A.动态性 B.客观性C.永恒性 D.普遍适应性
146.为了打击社会的不良行为,国家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是(C)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 D.期待惩罚理论 147.认知结构是指(D)
A.学科的知识结构B.学科知识发展的顺序 C.教材编排的结构D.个人已有知识的内容和组织 148.下面情况发生了学习的是(C)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D.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149.学习的意义在于(A)A.促进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B.获得好的成绩C.适应社会发展D.个体生活的需要 150.学习是人类和动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学习是(D)A.形成思想的必要条件B.掌握技能的必要条件 C.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D.有机体适应阶段的必要条件
151.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说出诚信的含义。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这属于(A)A.言语信息学习B.心智技能学习C.认知策略学习D.态度学习152.在学习内容上,学生的学习以(D)为主
A.书本知识B.课堂教学C.教师指导D.掌握前人的经验和行为规范 153.属于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的是(A)A.问题解决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接受学习
154.在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B)是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
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概念学习D.刺激-反应学习
155.学生学习“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种学习属于(C)A.连锁学习B.辨别学习C.规则或原理学习D.概念学习156.下列不属于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基本规律的是(C)A.准备律B.练习律C联结律D.效果律
157.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反应称为(D)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 15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指(C)A.获得B.消退C.泛华D.分化
15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A)A.斯金纳B.桑代克C.苛勒D.巴甫洛夫
160.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属于的条件作用类型是(B)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
161.奥苏泊尔认为,有一种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叫做(C)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162.下列不属于意义学习条件的是(C)
A.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性B.学生必须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
C.学习必须先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D.学生必有积极主动将新知识和以往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163.(B)学习理论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A.尝试-错误B.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D.认知结构 164.下面观点不符合建构主义思潮的是(C)A.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B.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C.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D.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165.下列不是学习现象的是(B)
A.公务员每天看新闻B.学生每天做广播体操 C.近墨者黑D.幼儿与生人接触时间长了就不怕生了
166.加涅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五种类型的依据是(A)A.不同的学习结果B.学习层次的高低C.学习情境的简繁D.学习水平的优劣 多选
167.学习的本质属性是(A BC)A.学习产生的变化是持久的
B.变化的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结构
C.学习产生的变化是经验引起的而非生理成熟、药物或疲劳引起的 D.学习不受后天环境影响 E.学习具有先天遗传性
168.按学习的内容,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ABC)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D.认知策略E.态度 169.按学习的方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AB)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E.认知策略 170.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ABCE)A.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 B.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C.强化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D.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基础 E.习惯化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171.人本主义对有意义学习的理解是(ABCD)
A.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 B.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
C.学习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等发生变化 D.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 E.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172.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规律主要有三条,分别是(ACE)A.效果律 B.强化律 C.练习律 D.消退律E.准备律 173.下列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基本规律的是(BCE)A.习得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消退E.惩罚 174.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ABCE)A.习得 B.消退 C.泛化 D.强化E.分化
175.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ACDE)四个子过程。A.注意 B.识记 C.保持 D.复现E.动机 176.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ACE)
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储存 C.知识的转化 D.技能的形成E.知识评价 177.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是(ABD)
A.主动建构性 B.社会互动性C.知识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 D.情境性E.强调学生经验的差异性
178.班杜拉认为强化分为(ABC)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正强化E.负强化
17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对(ABC)的描述上。A.知识观 B.学习观 C.学生观 D.态度观E.教学观
180.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属于奥苏贝尔提出的组织学习的原则和策略的有(BCD)
A.最近发展区 B.逐渐分化 C.整体协调 D.先行组织者E.下位学习181.关于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说法正确的是(ABE)A.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
B.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C.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E.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182.下列属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是(BCE)A.桑代克的联结理论 B.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C.格式塔学习理论 D.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E.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183.学生的学习特点是(ABCD)
7.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商务工作创新 篇七
我在伦敦参观过一个地方, 它建筑面积大概有数万平方米, 有许多年轻人在里面, 一英镑一天租一张桌子、一个椅子, 里面提供无线网络, 但喝咖啡、吃汉堡要花钱, 坐在里面就去研究, 去开发自己想象中的东西。我们看到很多人在里面, 甚至有人蹲那边, 占了个位置就在里面做。然后这个地方的组织者, 每个星期两次, 请银行, 请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的机构, 请那些生产部门, 到里边去选项目, 看这些年轻人有什么创意。现在在伦敦大概有三个这样的地方, 最小一处有7万平米, 最大的有11万多平米, 这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创客天地”。这和上海的创智天地有点像。上海现在已有100多个规模较小的供年轻人创业的地方, 叫“创客世界”。贸易、商业里面有一个术语叫DIY——自己动手, 创客世界实际上就是通过网络来实施DIY, 研究很多软件, 研究很多产品设计。这么一个运动, 有几个共同的变革性的特点。第一个是它完全利用一个数字工具设计新产品, 就是一台电脑, 一个无线局域网络, 充分地发挥它的想象空间, 在里边去做, 有问题可以在网上发个帖子, 然后约好某一天, 大家开个座谈会, 一起出主意, 攻关研究。通过这样一种思想碰撞, 慢慢产品就出来了。第二个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开源社区里, 在非常开放的公开的社区里面, 大家在讨论问题, 实际上是分享讨论结果, 一起共同来研究, 或者通过合作来研究某一类产品的设计。第三个就是每一个人, 都会通过一种通用设计软件, 或者格式, 或者标准, 来设计出能够商业化的作品。这三个特点, 和我们上次讲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大家看的书, 有很多共同之处。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 这个感觉讲出来, 我觉得就是现在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 以前我们讲工业化, 讲大生产, 大的连锁企业, 大的流水线, 而且规模越大越好。我们上海很多的加工制造业, 如上海日月光, 生产手提电脑的, 一年2500万台, 全世界最大, 它就是一个大的流水线, 类似这样的很多。那么, 现在社会已经变成小型化和全球化了, 原始的那种手工匠人的自给自足和我们现代的高技术、现代的网络已经完全结合在了一起, 它自己的创意发明和网络已经结合在了一起, 然后从一个一个小的节点入手, 每个设计都是解决一个小的问题, 但是和很大的一个成果是相映成辉, 没有这个小的节点, 就没有这个大的成果。在数字领域的这种变化, 改变了创造, 改变了发明, 使我们创意的实物化和创意的商业化能级越来越提高。上海不是有105个创意园区嘛, 以前我对上海的创意园区也有不太好的认识, 认为他们就是出租房子, 让年轻人在里面卖点东西, 现在看来, 不是这样, 且不论实际操作, 至少从原理上不是这么回事。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创造的一种世界需要、但很多人并没有完全了解的产品, 因为它完全是一种新的设计出来的。
最近我看了一个消息。在两会期间, 外国记者问我们是怎么造出来最新式的战斗机歼31, 我们的总设计师讲:我们是充分利用了3D打印技术生产我们目前加工技术无法完成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加工技术已经没法完成这些精密度很高的东西, 但是3D技术可以解决。所以中国的军品发展, 是充分利用了3D技术。另外, 在苹果公司里面, 它自己制造业是很少的, 它用别人的制造企业, 而苹果从最早的创始人发明第一台电脑后, 曾经辉煌过一段日子, 后来慢慢就落伍了。但是, 当它创设了APP STORE这个软件天地后, 它吸引了大量开发软件的人。现在它这个APP STORE上大概有70万个创客的团组, 或是个人, 或是小组, 在网上设计软件, 正是由于这样, 它现在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 它赚的钱超过了美国政府现金总量, 相当于几十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所以它的股价很高, 现在是600-700美金一股。我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我们新工业革命的远景, 尽管它早就存在了, 但现在的技术发明已经提供了它有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这样一种机遇, 这个机遇我们如果不把握住的话, 可能我们就会在这一轮竞争中落后。
奥巴马在去年 (2012年) 年初的时候, 曾经在美国有一个国情咨文演说, 他在这个演说上提议发起一项运动, 从去年初开始, 在未来四年里面, 在美国1000所学校引入“创客空间”, 配备3D打印机和高速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 形成由政府资助的高端制造业项目, 培养新一代的系统设计师和生产创新者。我们可以想象, 为什么奥巴马在这个时候提出来;今年他的总统就职演讲又提出这个东西来。我觉得, 美国经过研究了以后, 确实抓住了这一轮工业革命、产业革命要害的东西, 这个要害就是运用网络, 运用现代技术的系统设计和生产的创新。所以说如果我们不做、不赶上去的话, 我们很难想象再过若干年以后, 当美国的年轻人都掌握了数字创新技术的时候, 我们跟它的差距有多大。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 关于创新。刚才很多人都谈到了创新, 创新到底是什么东西。创新有很多的定义。但是在今天讲创新到底是什么, 我自己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书, 也看了其他的一些书, 我觉得创新就是如何使产品反映出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很简单的一句话。你的产品如果能够满足好每一个人的个性需求, 就在创新了。如果大批量生产, 就谈不上你是在创新。
由于IT技术时代的到来, 使我们这种创新的可能性越来越显示了广阔的空间。所以现在创新的问题带来一个新的话题:我们每一个产品, 每一种商品, 它不再是关起门来满足社会大众需求, 而是要以满足个体消费需求作为它的一个总体目标, 创新应该是这么一个过程。另外, 创新既是生产者的任务, 也是消费者的任务, 是生产和消费两者之间共同来创造产品的一个过程。像APP STORE里面提供软件、提供创新的, 很多人就是消费者, 并不是生产者——它提供了一种想象, 一种可能。上次我去深圳周大福的工厂, 看到了3D打印机打印各种各样黄金制品的作品, 一个总工艺师向我介绍:它有100多个年轻人, 就在电脑里不断地设计各种各样的黄金饰品款式, 然后通过3D打印机把它打印出来。我看了下, 有些产品如果用人工来做的话, 开模就没法开, 雕工非常细腻, 但是3D打印可以实现, 因为3D打印是采用类似于喷墨这样的方式, 用材料层层堆积起来, 所以可以制作出很细腻的部分。前些天, 我陪陈部长到浦东去调研, 看了西安交大在上海的3D打印技术公司, 许多样品根本无法开模具制造, 但是, 通过3D打印, 就制造出结构相当复杂的产品。所以我们说, 传统的那种由生产商统治创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正好处于消费流通的环节。怎么样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以及组织全社会一起来创新的这样一种理念、和生产部门的组织工作结合起来, 这可能是我们在将来要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因为我们不再是创新的旁观者, 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的消费者, 我们是共同的创造者和组织者。对这点我觉得我们的任务是非常重。
另外我看了些资料, 讲到创新问题。创新有两大支柱, 都有一些定义。创新的第一个支柱是, 我们所有产品都有一个价值, 价值是由某一消费者在某个时候的共创体验决定的, 消费和生产一起, 来创造它的价值。而且消费是体验, 通过它的体验实现价值, 或者说明这价值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创新的一个支柱。创新的第二个支柱是, 企业从本地或多个来源、不局限于企业及其子公司, 来获取资源。随着全球产业链的不断结构化, 企业生产资源越来越全球化, 也需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整合。
所以在这个时代里面, 就我们中国来说, 我认为现在正好是竞争和产业创新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以客户价值为中心, 可以改变低成本的竞争模式, 然后我们在全球的整合过程中间, 慢慢地过渡到我们自己能够去整合全球的资源。实际上我们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 上海有的企业走向世界就是在整合全球的资源。所以我认为, 随着时间推移, 我们的企业就有可能慢慢地告别模仿, 告别购买别人的专利生产, 逐步地自己走向创新和超越。在浦东张江, 有很多留学生从海外回来自己创办小企业, 其中有很多产品, 都是吸纳全球的资源、全球的思路, 然后形成自己的东西。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 我们的大飞机, C919这个项目, 据我了解就是把全世界最好的各部分设计和制造, 比如发动机、航电系统、以及其它某些系统, 我们把最好的拿过来, 然后组装成为中国自己的一个最新的大飞机。这种做法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我们现在不太可能设想所有东西都自己研发、自己制造, 否则, 这样的话, 可能等我们做出来的时候, 就已经落后了。所以C919从一开始就确定, 一定是买全世界最好的设计和制造, 让全世界这个领域里最好的开发商、制造商来为我们服务。我们国家的飞机、大飞机, 包括一些军品不过关, 比如说发动机不过关,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飞机发动机中间, 有大概八十几个部件是耐高温的, 我们目前没法生产, 全球只有两个企业会生产。如果我们能够把全球最好的资源和思路拿过来, 我们可以想象, 这将来对我们航天事业、航空事业的发展会有多大的好处, 而这一步, 如果要靠我们自己去研发的话, 没有20、30年根本不可能。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创新的问题, 要有一个端正的思想, 这和我们引进外资、引进总部、推动贸易发展都是有关系的。
第三, 我还想讲一个平台问题。刚才讲到了平台经济。从从事贸易的角度来说, 我觉得平台对我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平台的定义, 简单地说, 就是把两个或者更多的、有明显区别、但是又相互依赖的客户群体结合在一起。从上海目前的操作来看, 我们对平台经济的认识是如何整合消费群体一起来设计共同解决的方案, 利用网络的效应为消费者, 包括客户群体提供多样的产品和服务。这里面关键是怎么去整合资源。我认为商务部门相对其他部门来说可能是整合资源最有利的一个部门。因为我们既联系了生产, 同时又连接了消费, 而其他部门一般情况下是不具备这两个特点的。所以对我们来说, 推动平台的发展可能是可以使我们这个部门更加有所作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当然推动平台发展, 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 这个就可能和我们现在的产业革命也好, 工业革命也好, 有非常大的关系, 所以我觉得我们绝不能够疏忽这一点。
平台经济有三个特征:第一资源整合是关键, 第二生态系统繁荣是基础, 第三活跃的网络效应是核心。如果我们在整个推动过程中能够紧紧抓住这三个特征的话, 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整个上海的贸易流通过程中充分发挥商务委的作用。
8.第三次工业革命 篇八
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个严峻的现实关乎着人类文明的存亡,迫使人类必须迅速开创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被不停地提醒和告诫,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将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使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但是人们一味追求GDP快速增长的脚步,似乎并没有真正停下来并正视这件事。石油以及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化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对石油资源的角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最为可怕的是,这种由石油文明奠定的金字塔形的能源垄断结构,让普通人或多或少成了为石油打工的人,不光是在加油站花的钱,我们所使用的每种工业产品,甚至我们所吃的食物,都依赖于石油所支撑的机械制造与化工工业。就算是高企的油价,也没能阻止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社会。
而今天,石油文明正加速滑向衰亡边缘,越来越长的碳账单正把人类逼向资源破产的边缘。在全球化的枷锁下,所有人都无法幸免,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必须面对增长放缓和产业转型的压力,前两次工业革命积累的巨大财富,正在迅速消耗。长久以来,各界领导者和先驱们都在试图摆脱石油对人类文明的挟持,新型可再生能源及革命性核能的开发,却都没能延缓能源危机的到来。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盟世界重提“再工业化”。在此背景下,工业化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创立者、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杰里米·里夫金敏锐地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新能源互联网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
新能源革命使商业贸易的范围与内涵更加广阔的同时,结构上也更加整合。相伴而生的通讯革命则为对新能源流动引发的更加复杂的商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杰里米·里夫金提出,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构成了新经济模式的五个支柱,同时也预示着这场革命将改变整个世界。
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直言不讳地批评奥巴马政府缺乏对能源危机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敏感,即将错过这个伟大的机遇,在未来失去霸主地位。中国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费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直面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目前能源供给对工业产业的瓶颈效应、国际社会对碳排放权的垄断和挟持、依赖进口石油而造成的能源安全困局、单一发展新能源产业造成的效益低下和产能过剩等等,都需要一种崭新有效的整合解决方案,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来的正是时候。
杰里米·里夫金建议,中国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需要在中央、地方层面多进行交流和协调,尽快开始第三次革命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新经济模式的发展规划。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人将可以在家中、办公室和工厂里生产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并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电力的共享,正如我们现在创造并实现信息的在线共享一样。画
书评
里夫金把21世纪两种不同的技术——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联结在一起,为我们的未来描绘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前景。期望现在的经济重获新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绝对必要的路线图。
——《赫芬顿邮报》传媒集团总裁、主编 阿里安娜·赫芬顿里夫金先生不仅明确地勾画了全球面临的挑战,也为商界领袖、政府和公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思科董事长、总裁约翰·钱伯斯杰里米·里夫金的创造性思维一直影响着决策者和公众。这本书展示了可再生能源与现代科技在向低碳经济过渡时将发挥重要作用。
——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
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作者里夫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能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
推荐书目
《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
定价:¥49.00
作者:[美]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
出版:中信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3D打印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3D打印技术将如何应用在学校、厨房、医院等场所。书中预测,不远的将来,我们完全可以用电脑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设计出来,然后进行三维打印,就像我们现在可以在线编辑文档一样。通过电子设计文件或设计蓝图,3D打印技术将会把数字信息转化为实体物品。当然,这还不是3D打印的全部,3D打印最具魔力的地方是,它将给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的结果是科学技术和创新呈现爆发式的变革。
《免费:商业的未来》
定价:¥39.00
作者:[美]克里斯·安德森
出版:中信出版社
在本书中,新型的“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营销策略,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在上世纪“免费”是一种强有力的准销手段,而在21世纪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作者认为,这种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电脑字节为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一个独有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零。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巨量的新经济,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对我们个人来说,“免费”是一种涤荡旧有思维的商业体验,而对企业来说,“免费”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法则,—种可以改变旧有发展模式而实现脱胎换骨的“动力机器”。
《1T不再重要:互联网大转换的制高点——云计算》
定价:¥29.00
作者:[美]尼古拉斯·卡尔
出版:中信出版社
在这部跨越历史、经济和技术领域的著作中,作者从廉价的电力运营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延伸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重构性影响。他批判式地认为,企业想应用网络或应用程序,不再需要自建资料中心、自组IT团队维护和管理系统,因为互联网就像自来水或电力一样,可由专门公司提供服务,你可以付费使用。而如果他的设想真的会实现,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IT产业的命运又将如何?这又对企业的IT领域投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推荐阅读: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09-21
理论力学第三章习题10-05
河北省新民居建设08-05
新民完小作风转变年”活动总结10-07
新民小学2013年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06-27
新民镇第二小学卫生管理制度09-29
第三章商务接待礼仪07-31
第三章区域发展分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