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4-10-11

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共11篇)

1.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一

城 镇 污 水 处 理 厂 工 艺 设 计 研 究 污水特点

本处理厂的污水为城镇污水,水量是30000m/d,进水水质见表 1

处理后排水水质应执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9—2002)中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要求,见表2。工艺概况

2.1 工艺流程

综合考虑该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较小,生化性较好,且需要脱氮等特点,选择奥贝尔氧化沟工艺。其工艺流程见图 1

2.2 工艺特点

奥贝尔氧化沟有 3 个沟道组成,污水由外沟进入池内,然后依次进入中间沟和内沟道,最后经中心岛存储水质二沉池。外沟道容积占整个氧化沟容积的50%—55%,主要生物氧化过程和80%的脱氮过程在外沟道完成。

主要有以下优点:(1)处理流程简单,构筑物少;

(2)处理效果好且稳定,不仅对一般污染物质有较高去除效果,而且因为氧化沟中能进行充分的消化作用和在缺氧区的反硝化作用,所以有较好的脱氮功能;(3)设备少,运行管理容易,不要求高技术管理人员;(4)缓冲能力强,承受水量水质的冲击负荷高;

(5)能耗低,投资小。构筑物和建筑物主要设计参数

该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和建筑物及其技术参数详见表3,表中包括独立露天设置的设备。综合楼的功能包括办公与值班、化验、配电、控制机房。

构筑物平面尺寸指平面外形尺寸,建筑物平面尺寸为轴线尺寸。运行效果

本污水处理厂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见表4: 结语

本工艺设计主要是对城镇污水进行一级处理与二级处理。其中一级处理采用粗格栅和细格栅,此级处理是对较大颗粒物处理。二级处理主要构筑物为奥贝尔(Orbal)型氧化沟,此为较新的工艺,特别适合中小型的污水处理厂选用。该工艺具有以下优点,脱氧率高,可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达到脱氮要求,出水水质较好。工艺简单,节能,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二次沉淀池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该类型沉淀池占地面积小,处理效果较好。该工艺产生污泥性质稳定,不需要消化处理,可直接进行浓缩脱水,节省投资。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二级标准。

2.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二

中国建铕设计冊究B完CHINA ARCHir ECTURE OE5IGIW Si RBEARCH GROUP中国·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 GB_C·一»I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是国资委直属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中央企业, 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中业务覆盖面广、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建设科技综合集团。集团拥有工程设计、城乡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等多项甲级资质。“中国·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建筑设计总院、华北市政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同属集团二级企业, 其前身成立于1975年,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我国唯一专门针对中小城市、县镇和农村地区规划建设领域进行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机构, 是住建部城乡规划和村镇建设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 长期以来还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科技部、民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国家开发银行等多个部委提供技术支持, 获得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与好评。中国·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业务包括:1、规划设计:城乡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 综合社区及居住区规划, 城镇住宅和公建设计, 新农村建设规划等;2、技术服务:为各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专业评审服务;协助制订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和规范;3、科研及宣传:承担国家和部委城镇化与城乡建设发展重大课题研究, 为企业提供专项研究、服务、宣传等。中国·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以独有的“科技研究一规划设计一咨询服务”一体化架构为基础, 充分发挥综合技术优势和行业平台优势, 形成了具有完整梯队和雄厚技术实力的专业队伍, 多年来以卓越的规划、设计、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中心全球最佳范例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中国人居环境奖、住建部优秀勘察设计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北京市优秀勘察设计奖等国际、国家、省部级优秀设计和科研奖项五十余项。中国·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筑分会的挂靠单位, 和《小城镇建设》杂志的主办单位, 联合了全国行业内的科研机构、专家学者, 已成为我国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宣传推广的良好平台。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办公室TEL:010-88328566 FAX:010-88328599经营部TEL:010-88328565打造一流的城镇规划、设计、科研机构提供专业、优质的规划设计服务

3.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 篇三

城镇作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城镇,大战略”的号角一吹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城镇建设的热潮。四川省颁发《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依据国家制定的方向明确了新型城镇化配套制度安排、建设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新型城镇环境设计的新一轮研究热潮也正在慢慢展开。

1.概念界定

本论文研究的我国川西区域,包括川西平原及阿坝州和川西高原甘孜州等高原藏区所构成的经济、社会地理区域。多山地、高原,具有独特的巴蜀文化,神秘古朴的藏、羌、彝风情。

本文所研究的城镇主要指发展规模较小,人口集聚程度较低,以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为主,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心所在地,如理县等。川西城镇环境在目前情况下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研究现状述评

川西城镇环境研究侧重具有历史文化的古城镇。2007年何康军学位论文《西部城镇环境保护对策研究》阐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论文《成都历史文化名镇现代适应性更新研究》引入整体性“活态文化”遗产保护观和适应观的保护更新策略,强调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学位论文《探索四川古镇景观设计——以安仁古镇景观设计为例》寻求古镇传统风貌与现代化发展的适应之路,并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城镇景观设计的方法、原则,让古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位论文《四川古镇景观色彩研究》分析古镇的色彩构成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性。论文《川西古城镇街道景观视觉效果分析》侧重剖析古城镇街道景观视觉效果。2011年谢光硕士学位论文《融合与互动四川民族城镇巴塘城市景观空间演变研究》为民族元素的保留和展现提供一定的方法,强调城镇景观设计应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2015年邢西玲的硕士学位论文《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与保护研究——以龙兴古镇为例》以文化景观为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文化景观的适应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延续传承历史城镇的地域文脉。基于此对于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缺乏系统性,未给出明确的指导方向。

3.以文化传承建构城镇环境

川西城镇范围广、漫长历史进程各具特色,同时西部的少数民族较多,因此,川西城镇极具地域性。以文化建构城镇环境有以下的效用。

(1)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川西城镇的历史底蕴丰厚、地域广泛,其中不乏多个民族聚集地,及具历史文化特色,但多数已经被遗失。因此,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构并将其用于环境设计中,使多样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2)将历史文化重构于城镇环境设计中,对城镇环境的创作提供方法和理念上、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3)能改变我国城镇环境规划建设中缺少特色、千篇一律、文化流失、贪大求洋的问题。并顺应“保持设计中的传统与地域特色”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资源更加丰富。同时能提升城镇环境和旅游价值,增加经济效益。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大量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档案文献及大众传媒信息,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2)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

理论是离不开实践作为基础的。将会进行实地调查,以便取得宏观印象;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拓宽思路,研究深入。

(3)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

川西城镇建设历经几千年的演进,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源领域纷繁复杂。因此在收集资料中,采取重点分析,做到详略得当。同时也对许多零散的资料进行综合。

5.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关于川西城镇历史文化研究。在大量资料研究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提取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为基于历史文化重构的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基于历史文化重构的方法研究,将繁杂的历史文化资料中综合与分析。结合时代特性,可以运用解构手法对历史文化进行合理重构,将历史文化资源重构于川西城镇的环境设计中。

再次,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研究川西城镇空间形态;研究川西城镇现状及构成元素;研究各自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互融关系;

最后,历史文化重构下的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基于历史文化重构,研究其运用在川西城镇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方法、作用及评价。提升城镇景观文化内涵,使多样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资源。对城镇环境的创作提供方法和理念上、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难点。首先,川西城镇在漫长的发展演进中,历史文化资料领域繁杂多样。在延续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遗失,导致资料缺乏实证支撑。其次,历史文化是具有历史性、现代环境具有时代性,如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的需求最佳融合,构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和时代特性的双重绩效。最后川西城镇覆盖的地域广、各地独具历史文化特色,如何将其形成统一架构、形成连续性的文化脉络,创造最优的文化、经济效益。

总结

在现代背景下,跟随科技发展的路径、可以使用多样的营造手法将历史文化重构于城镇环境中,将建构历史文化特征,又具时代特性的独特环境。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绩效,符合城镇建设的趋势。城镇环境设计的研究,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进而探讨环境与历史、地域、生活的互融关系,寻求具有时代精神、历史轨迹环境设计的发展之路。

(第一、第二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与动画系

4.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四

在街道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地面设计有机融合,使人们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这也是体现地面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对小城镇街道景观结构进行分析,景观设计不是城镇设计的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城镇设计的全过程。街道景观应从总体城市设计再到城镇局部地段,进行整体统一规划设计,与更大尺度上的城市设计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尺度层次上把握整个街道的景观。

3.2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

城镇街道的公共空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小城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场所。针对小城镇街道存在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缺少的问题,小城镇街道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适当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应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合理应用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凸显地域特色。

3.3个性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临街建筑的入口建筑与街区的`结构巧妙结合,阳台的半街道空间与临街建筑入口的空间完美呼应,造就了临街建筑与街道相互作用的焦点,也是决定两者功效好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过渡性层次的良好把握,可以进一步增强主街中建筑的开放性,在居住街道中则有助于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平衡。内外两个世界应该在这里搭接,而不是做截然的划分,设计中要增强两者之间过渡性层次,将建筑内部空间和街道室外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唐突的、断层式空间转化。

3.4加强公共设施的艺术感

5.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五

1粗细格栅间通风设计

粗细格栅间是污水处理厂中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在工艺运行过程中,污水在厌氧环境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甲烷等恶臭气体,直接危害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改善格栅间的操作条件并确保操作人员安全,按《室外排水规范》GB50014-(版)第6.5.9条规定,“格栅间应设置通风设施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报警装置。”另外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粗细格栅间应设计除臭系统,即将格栅间内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集中收集并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大气,因此,格栅间的机械通风系统应与除臭系统相互配合设计,在设计机械通风系统时,只需考虑送风系统的设计,排风除臭系统由工艺专业综合考虑设计,为保证格栅间内恶臭气体不外散,呈负压状态,送风量按格栅间内排出恶臭气体量的80%计,送风机选用防腐风机。

2污泥脱水间通风设计

污泥脱水机房是生物处理剩余污泥集中处理的地方,污泥在机械浓缩和脱水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甲烷等恶臭气体,为改善工作环境,污泥脱水间内应设计通风设施,按《室外排水规范》GB50014-2006(2016版)第7.4.1条的规定,“污泥机械脱水间应设置通风设施,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另外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污泥脱水机房应设计除臭系统,将污泥脱水机房内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集中收集并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大气,因此,污泥脱水机房的机械通风系统应与除臭系统相互配合设计,在设计机械通风系统时,只需考虑送风系统的设计,排风除臭系统由工艺专业综合考虑设计,为保证污泥脱水机房内恶臭气体不外散,呈负压状态,送风量按格栅间内排出恶臭气体量的80%计,送风机选用防腐风机。

3加氯间通风设计

污水处理厂中最常用的消毒法是二氧化氯消毒,在二氧化氯制取过程中,会散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改善加氯间的操作条件并确保操作人员安全,应在加氯间内设置通风系统。按《室外给水规范》GB50013-2006第9.8.26条规定,“二氧化氯设备间内应有每小时换气8-12次的通风设施”。二氧化氯的制备过程中,产生氯气(CL2)等有刺激性气味的有害气体,氯气密度大于空气。按《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规范第6.3.9条规定“当放散气体的相对密度大于0.75.视为比空气重,且建筑内放散的显热不足以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而沉积在下部区域时,宜从下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2/3,上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1/3”。根据以上规定,加氯间通风系统可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通风方式,平时通风与事故通风相结合,通风换气次数按每小时12次计,排风风机设于加氯间的屋面上,与设于加氯间内的排风立管相连接,排风立管上应设上下两个排风口,其中上排风口上缘至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4m,风口的尺寸按排出总排风量的1/3设计,下排风口下缘至地板距离不大于0.3m,风口尺寸按排出总排风量的2/3设计。如图1所示。加氯间的排风机应采用防爆防腐玻璃钢屋顶排风机,排风风管采用阻燃性玻璃钢材料制作,风管、风口尺寸根据排气流速计算,风管尺寸按风管内的风速不大于6m/s设计,风口尺寸按风速不大于3m/s设计。

4鼓风机房通风设计

鼓风机房内的鼓风机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一般鼓风机在正常运转情况下轴功率是电机功率的80%左右,有近20%的电能转换为热能,造成室内温度升高,工作环境差,为改善鼓风机房运行管理环境及维护鼓风机房的正常有效运转。鼓风机房的通风量应按消除余热量计算。消除余热所需要的.换气量为:(1)式中:Q为余热量;TP为排出空气的温度;Tj为进入空气的温度;c为空气的比热,取1.0kJ/(kg.K)鼓风机房的通风系统可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自然进风系统可利用工艺专业为鼓风机所需风量设计的进风廊道进风,机械排风系统按消除鼓风机房内的余热量选择轴流风机,将鼓风机房内的热量排至室外。进风廊道系统由进气口百叶窗、进风廊道、进风口等组成。进风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进气流速计算,因此,进气口、进风廊道、进风口的设计尺寸根据进气流速确定,一般取进入室内的气体流速小于1m/s设计。因鼓风机房内通风量较大,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都应采取噪声控制措施,进风系统在廊道内壁敷设吸声材料降低噪声,排风系统噪声控制主要在通风口处加装消声弯头。如图2所示。工程实例:某污水处理厂鼓风机房内设计了3台(两用一备)罗茨风机,每台的进风量为3600m3/h,其电机功率110kW,轴功率90.3kw,设计室外温度为26.5℃,室内温度为35℃,把已知公式带入(1)式,计算鼓风机的通风量G=3600X(110-90.3)X2/(35-26.5)X1.0=16700m3/h。机械排风系统选择了两台型号为T35-5型,流量为9133m3/h的轴流风机,满足鼓风机房所需的排风量。进入进风廊道内的总空气量为消除余热需要的通风量和鼓风机的风量之和,故自然进气量为:9133x2+3600x2=25466m3/h。工艺专业设计的进气口及进风口分别为5个,每个的尺寸均为1.8mx1.8m,进风廊道截面积为10mx1.6m,均可满足气体流速小于1m/s的要求。该鼓风机房的实际运行效果表明,通风系统设计合理,除热效果明显,有效地改善了鼓风机房的运行环境。图1加氯间通风设计图图2鼓风机房通风剖面图5结语污水处理厂内不同工艺厂房的通风有所不同,设计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设计一套完整的进排风系统,保证污水厂的安全运行,同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GB50013-2006)[S].《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GB50013-2006)[S].《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版)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6.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篇六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确定城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布局的综合部署。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用于指导省域城镇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 做好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 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 划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二.城市规划、镇规划的编制内容

分为: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城市、镇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镇各项

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好环境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城市、镇合理发展。分为一般性内容和强制性内容。

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一般性内容包括:

 确定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

 确定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  制定各类专项规划等。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水源地和水系;

 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

 环境保护;

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

 划。建制镇编制内容 建制镇一般只需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

划相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三..村庄和集镇规划

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为了加强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

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节约和合理使用农村土地,保护耕地,协调村庄和集镇空间布局和具体安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7.海岛型城镇规划研究 篇七

关键词:海岛型城镇,规划,研究

中国沿海岛屿众多,分布很广,据统计,500 m2以上的岛屿就有7 000多个。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并将以太平洋经济时代为特征,我国沿海岛屿作为海洋国土的重要基础,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及经济价值[1]。海岛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海岛研究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报告中提出“在相对受限制的条件下,岛屿提供了研究影响人口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人口学、经济和社会整个系列因素的绝好机会。”国内学者对海岛型城镇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海岛城镇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海岛型城镇发展战略研究[2]、海岛县经济类型划分研究[3]、海岛县产业结构研究[4]和海岛旅游研究[5]等,对于海岛型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主要有海岛开发建设系统分析[6]、海岛旅游村镇建设、我国海岛规划浅谈。文中主要针对海岛型城镇的规划建设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海岛型城镇的内涵及特点

按照海洋和大陆的过渡,城镇类型可以划分为海洋性城镇和陆地性城镇,海洋性城镇又可具体分为半岛型城镇和岛屿型城镇。文中所探讨的海岛型城镇是指远离大陆的海洋型城镇,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目前在我国延绵的海岸线上分布着7 000多个岛屿,其中乡镇级岛屿192个,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好这些岛屿型城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与陆地城镇相比,海岛型城镇具有如下特殊性。

1.1 自然特性

1)与外界的孤立性及依赖性。四周被海水包围与大陆腹地距离较远,海洋是海岛的天然屏障,海岛与大陆之间,海岛与海岛之间的联系十分薄弱,这些固有的自然因素决定了海岛型城镇的孤立性。但是,仅凭借自身的资源条件,海岛无法持续发展,每一个海岛与外界的联系都非常频繁,因此,海岛对于外界的依赖性非常强。

2)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海岛是海洋中间凸出的一块陆地,一般都有起伏的地形,四面大海的围合,使海岛独立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青山、碧水、沙滩、礁石、蓝天、海鸟共同构成一幅自然美景,这些构成了海岛别具一格,不同于大陆的独特风情,吸引着陆地生活的人们。同时,海岛是大海中间的一个孤立的区域,其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旦破坏,重新恢复的难度将会非常大,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敏感区域,在开发利用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3)“近水”与“缺水”的双重特性。海岛四周被大海包围,可以说并不缺水,但实际中大多数海岛城镇的淡水资源均十分缺乏。许多海岛型城镇都面临海水倒灌的危机,在海岛陆地上地下水资源非常短缺,许多海岛城镇不得不从陆地运水以支撑自身的发展。因此,在规划中,对于供水规划及水资源容量决定下的人口规模承载能力计算非常重要。

1.2 社会经济特性

1)资源的单一性导致了产业的单一性。生活在海岛上的居民,长期以来都从事着与海洋资源密切相关的渔业活动,再就是一些简单的修造船业务,渔业一直是海岛的主导产业,后来相继出现了养殖业、水产加工业以及旅游业。但总体而言,海岛居民从事的主要产业与海洋资源相关,因此,海岛型城镇的产业表现出相对的单一性。

2)交通联系的单一性。对于海岛型城镇而言,对外交通可以说比较单一,规模比较大的海岛对外联系方式可能会有航运、空运或架桥的方式,但对于大多数规模不大的海岛型城镇而言,对外交通联系则多年来主要依托航运这种单一的方式。在规划中,拓展对外交通的多样性显得非常必要。

2 海岛型城镇规划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2.1 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是规划的首要问题

海岛型城镇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应根据海岛型城镇的资源条件来进行,众所周知,海岛型城镇的主要资源包括海港、海洋渔业及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资源,以此为依托,城镇发展模式也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以海岛旅游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以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实现以港兴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海洋渔业为主的海岛经济模式。

在编制海岛型城镇规划时,应从海岛的实际情况入手,深入分析资源情况,综合评价资源品质、品位,重点考察港口、渔业和旅游三方面资源布局情况,若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宜选择“以港兴镇”模式;若渔业资源良好,宜选择“海洋渔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若旅游资源品质高,则宜选择海岛旅游为主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选择,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城镇的性质和主导产业,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城镇用地布局。

2.2 城镇规模控制是规划的重点问题

传统的城镇规划中,城镇人口规模预测一般采用综合增长率法或带眷系数法,这两种方法均注重从统计学的角度入手来综合分析人口规模,而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海岛属于生态环境异常敏感地区,若要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仅凭借统计学角度的规模控制已无法具备更强的说服力。这种传统的预测方法对于资源丰富、承载能力强的城镇而言完全可行,但对于海岛型城镇,其发展空间狭小,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最新的生态学理念,运用生态承载力的理论来对环境敏感地区的规模进行预测显得尤为必要。

2.3 合理的基础设施配置是发展的基本保障

改善对外交通联系是促进海岛发展的关键。食品、水、电、燃料是人类生活、海岛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各种基础设施的提供量也决定了海岛发展的容量。大多数海岛面积小、资源少,一般无法支撑进一步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外部的供给。海岛规划应在提高本岛资源供给和储备能力的同时,安排尽可能方便、安全的运输通道和供应设施,而且,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提供适当的应急方案。

2.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岛型城镇生态环境都比较敏感和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难度将非常大,考虑到海岛型小城镇一般选择旅游业作为发展方向,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于海岛型小城镇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海岛一般都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特色,如何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塑造出海岛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实现“海”与“城”的自然完美结合,而不会因为城镇建设影响到海岛的景观环境,是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2.5 应急体系建设是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海岛的一个很大特性是孤立性和与外界的隔绝度高,而且海岛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汇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因此,可以说海岛型城镇的自身安全敏感性非常高,对于自身的一些风险性防御能力应加强。在海岛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2.6 要注重滨海岸线的合理利用

拥有大量滨海岸线是海岛的一个特点,如何利用和保护好这一资源也是海岛规划的重点。首先应从地貌特点、水深条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等方面对岸线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发展方向的指导下制定保护和利用的原则。在岸线利用上做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目前利用条件不成熟的暂时不用;而且应根据实际条件,划分出不同功能类型,主要有工业发展岸线、旅游岸线、生活岸线和养殖岸线,对于不同类型的岸线采取不同的控制指标,在建设容量、项目选择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另外采取在沿海一定距离外划出“退缩线”的方法来限制人类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岸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完美结合。

3 结语

海岛型城镇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镇与所熟悉的陆地城镇规划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陆地城镇规划,因其自身的自然、经济要素的特殊性,在发展模式、城镇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岸线利用及保护等诸多方面与陆地性城镇有很大区别,在做该类城镇规划时,不宜直接套用陆地城镇的规划模式,而应结合海岛型城镇的特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张耀光.中国海岛县经济类型划分研究[J].地理科学,1999(8):35-36.

[2]赵鹏军.基于港口经济的海岛型城镇发展战略研究———以洋山港近域海岛为例[J].经济地理,2005(11):121-122.

[3]张耀光,陶文东.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特点研究[J].经济地理,2003(1):47-50.

[4]胡镜荣,鲁智礼.海岛旅游海滩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3):76-77.

[5]刘家明.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7-68.

8.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八

【关键词】湘西北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村镇布局规划;对策

【Abstract】Spatial layout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northwestern Hunan area unreasonable,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land, urban construction style messy problems gradually exposed,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analysis model of urbaniz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northwest area,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the small towns in Northwest Hunan planning in recent years, village layout planning strategy in the new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of small towns in Northwest china.

【Key words】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Urbanization;Town planning;Countermeasures

1. 官亭乡区位概况与分析

官亭乡位于临澧县北端,居澧县、石门、临澧三县交界处,东与九里乡接壤,南接合口镇、新安镇,西连澧县码头铺乡、石门县新铺乡,北邻澧县王家厂镇。官亭乡交通条件便利,枝柳铁路穿境而过,距石门火车站仅15公里,公路网络四通八达,距省道S304线8公里。全乡辖17个村、237个村民小组、6305户,总人口22606人。全乡总面积79.35平方公里,农用地5744.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91%。林地2540.6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4.23%;其他农用地504.0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77%。乡域主产粮、棉、油,盛产柑桔、桃、花生、西瓜等农产品,有万亩桃园和万亩桔园基地,是临澧县优质水果基地之一,并享有“脆蜜桃之乡”的美誉。

2. 官亭乡村镇布局规划建设现状

2.1公共设施建设现状。

2.1.1教育设施。 官亭乡的教育事业已初具规模,形成幼教、普教等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保留并改扩建现状已有的官亭中学(集镇区)、彭市中心小学(集镇区)、刻木小学(天星社区)、樟树小学(樟树村),完善镇村中小学校规模及设施结合实际情况,按“普九”标准进行设计。

2.1.2文娱设施。 现有文化娱乐设施主要为官亭乡综合文化站和一些村活动室等。

2.1.3行政管理设施。 行政管理机构现有官亭乡乡政府、派出所、邮政所、电信支局局等各职能单位。

2.1.4商业金融。 官亭乡老市场基本形成大市场,以彭市大道、官亭大道为格局的商业街已成雏形。

2.1.5医疗卫生。 全乡现有医疗卫生设施主要有官亭乡卫生院、以及村卫生所。其中官亭乡卫生院服务半径为全乡,现状医疗卫生设施基本满足需求,但随着官亭乡快速城镇化,现状饱和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突显。

2.2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2.1综合交通。 官亭乡乡域内枝柳铁路贯穿其中,有县道X110、X104、X105、X106、X107等,境内共有乡道44.15公里。

2.2.2给水排水。 现状水源主要为官亭乡自来水厂,水源为官亭水库,为集镇区和大部分村供应自来水。官亭乡现状已有自来水供应,目前有1座大型自来水厂即官亭水库自来水厂,现状日供水能力为9000吨/日,主要全乡用水以及供应东边九里集镇及附加村供水;另外在天星村和俄井村有2座小型自来水厂,天星村自来水厂主要负责天星村供水;俄井村自来水厂主要负责俄井村供水,以水库为水源。但这两个村水厂水源蓄水量不稳定,供水能力有限,乡域内暂。污水处理厂。各村排水目前均属于无组织排水,基本上是利用自然沟、农田灌溉系统进行排水,从而导致对环境的污染。

2.2.3电力电信。 官亭乡乡域范围内现有13处变电站,功率分别为350KW、380KW、565KW、350KW、410KW、505KW、270KW、210KW、260KW、160KW、580KW、330KW、410KW 。官亭乡有多座移动基站、电信基站、联通基站,均匀分布在周边各村,实现乡域电信、电话、网络信号全覆盖,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电信电话网络,并主要以架空线路为主。

2.2.4交通设施。 官亭乡现状对外交通道路县道X018经过彭市村、枣木村,现状有两所加油站,位于俄井村和彭市村。

2.2.5环境卫生设施。 乡域内有一处垃圾填埋场,位于马路村。集镇主要道路两旁设置垃圾桶,相应距离设置一个垃圾站。

2.2.6历史文化资源。 官亭乡境内风景秀丽,风景名胜主要有楚墓群遗址、高台式木楼遗址、溶洞等历史文化资源。

3. 官亭乡村镇布局规划现状存在的问题endprint

3.1村庄布局过于分散。官亭乡乡域范围内17个行政村,共计237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约14个自然村,自然村密度达到3个/平方公里,且大部分自然村庄布局分散。

3.2存在一定空心村现象。民居建筑布局混乱,宅基和住宅建设面积占地大,村民在外地务工,宅基地闲置,存在一定空心村现象。

3.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官亭乡没有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公司进驻,农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以简单农产品加工为主,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3.4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乡域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结构单一、配套不齐全,社会共享性差,道路网系统不完善,无完善的给排水体系及污水处理设施。

4. 针对官亭乡村镇布局现状存在问题的对策

4.1空间布局策略。

4.1.1扶持中心村庄。 选择现状区位和基础条件较好,且有一定的集聚规模的村庄,将其发展成为乡域的中心村庄,担当乡域副中心的作用,与镇区共同带动农村区域的发展。规划应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标准、建设审批、社会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扶持中心村庄。

4.1.2改扩建“优势村庄”。 对于现状交通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建设条件优良且空间上已连接成片的村庄聚落,应引导其进一步提升整合,发展扩大。

4.1.3保留“一般村庄”。 对于现状人口规模不大,相对孤立且交通区位一般,发展潜力一般的村庄,在规划期内又难以搬迁的村庄,应限制其发展,使其保留现状,并鼓励该类村庄内的村民向邻近的引导发展的改扩建村庄集聚。

4.1.4搬迁“零星村庄”、“不便村庄”。 对于现状规模较小、交通不便、发展潜力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受水利工程或地质灾害等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庄,以及因自然环境恶化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规划建议搬迁。

4.1.5整理“空心村庄”。 对于现状聚居面积较大、区位较好,规模较大的“空心村庄”,应逐步缩村,进行整治,或采取将周边的“零星村庄”搬迁进来。整理“空心村庄”时先梳理出农村居民点内的空宅、副宅,在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造计划和规划。通过梳理、改造、再利用,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而未用、农村住宅闲而未用的问题,以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程度。

4.2基础设施规划。

4.2.1改善乡域道路。 对经过集镇区的县级公路改道、拓宽,官亭乡集镇区的县道拓宽至24米,乡道扩宽到10米,各村的村组路进行全面硬化,实现村村通路。加强官亭乡与其它村庄的联系,带动整个官亭乡的发展。鉴于对原有道路系统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居民点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在总体规划中设计的诸多道路做了截弯取直和拓宽的处理。

4.2.2改进给水工程。 结合镇区现状,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使给水规划既符合近期建设,又适应远期镇区发展的要求;在满足用户水量水压的前提下,经济合理地设计管道,镇区给水管网规划应以环状网布置为主,确保供水安全。采用集中供水方式,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2.3完善排水工程。排水系统需逐步进行改造与完善。考虑造价因素及工程实施的阶段性,各自然村可按照截流合流制建设,重力自流排水,污水集中收集进入人工湿地或化粪池排放,雨水分散排放附近自然水体。

4.2.4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有效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实行集中投入,重点扶持农村中的公共卫生和文化事业问题。在管理财务方面,建议各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专项实施。从公共基础设施这一着眼点出发,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朴永吉.2009.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2]庄大方,江东,徐新良.2012. 中国城镇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科学出版社

[3]高文杰,邢天河,王海乾.2004.新世纪小城镇发展与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项目基金]2013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3年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08-292

[作者简介] 李启锚(1991-),男,籍贯:湖南张家界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9.城镇规划见习报告 篇九

实现目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愈来俞显得重要,并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2013年6月4日,我校安排了为期两天的骊山实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编制程序及各阶段的内容及编制深度,初步掌握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实际规划设计的能力,巩固课程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并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实习安排:①攀登骊山,了解骊山的植物配置和整体规划布局与历史意义有效结合;

②参观了世园会的建筑布局和植物;

实习内容:骊山、世园会

骊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于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在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旧址兵谏亭(原捉蒋亭)也位于骊山之上。骊山的沧桑,是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见证。

骊山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

世园会遗址,“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实习总结:骊山的植物分配以及世园会的园林规划设计

(1)、骊山的绿地规划设计比较突出,与秦林山系如出一辙,绿化覆盖率高,各种绿化形式交错搭配构成景区中最亮丽最清新的风景。历史文化与当地资源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世园会中为了展现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对各种植物的选取以及其整体规划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独特,要与建筑风格,文化习俗很好的融合,充分展现异国他乡的风情。

实践与理论结合体会:

1、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战略与目标,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十至二十年,同时可对城镇的远景发展提出设想。镇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滚动编制。

3、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规划纲要,确定镇域规划、镇区规划的重大原则、统筹考虑影响建制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

4、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明确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要求,对近期建设地域内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提出控制要求并作出具体安排,达到直接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

10.城镇建设规划(定稿) 篇十

一是继续深入和完善各类规划工作。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扩大和深化规划的覆盖面,增加规划指导性和实施性。首先完善县城周边地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铁路线型走向及站场的选址和景观保护区的控制,着手编制县城东片区概念性规划;结合新城区建设及周边景区规划建设,着手编制城南片区运动休闲、旅游配套区的概念性规划;结合县开发区北扩和县政府所在镇规划发展要求,着手编制城北片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商品房小区项目建设,着手编制城西片区概念性规划;启动县城西中大街旧城改造区域的控制性规划。

二是不断完善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大新城道路框架建设。在过去新城道路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道路工程建设;建设新城区城东干道、城西干道、城南区干道等一批市政道路,实施辅助道路改造。

三是全面提升城区环境,强化环境景观工程建设。重点整治农贸市场沿线环境整治,完成棚户区地块拆迁,实施公园扩建工程。继续实施县内绿化景观改造,力争全面完工;启动体育公园建设;完成县门入口景观工程;加大城市市政、绿化设施的养护力度,计划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

四是启动老城区拆危拆破改造建设。对等老小区的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出新,适时启动城边村屯改造建设。

11.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十一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 耕地保护 主体功能区 重庆市北碚区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the Main Function Districts Planning——A Case Study of Beibei in Chonqing City

YuanMin Wang SanLiu XiuhuaWang Cheng

Abstract:The population index of urbaniz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ongqing Beibei.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change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rea from 1997 to 2007,as well as the relevant between them were analyzed.And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ization level.According to the results,main functions regionalization should adhere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and prevent excessive erosion areas.Thi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space for the rural population enters the city.In other words,main functions regionalization should balance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the planning area.

Keywords: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ain function districts Chonqing Beibei

【中圖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55-03

1.引言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其功能区的划分对改善人地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1]。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过去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等一系列区划、规划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价,更重视与自然社会功能和谐的一种考虑,其实质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在区域落实的一种综合反映。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2]。故研究区域的城镇进程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具有至关重要性。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积聚、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展,还包括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得到空前的发展,城镇人口迅猛增加。1978年全国共有城市191个,城镇化率仅为12.5%,到2007年城镇化率已达到43.9%。多方[5,6]预测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和2020年可能分别达到46%~48%和55%~58%,而总体上≥70%的时间大致在2035~2040年间。因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非农化不可避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4年)计算,1996年到2003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占用耕地在8×104公顷以上。我国城镇化水平每上升1%,耕地相应减少45×104公顷[7]。近十几年来,各地大力进行各类园区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在这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耕地减少的矛盾,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并伴随着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浪费的严峻形式,如何协调城镇用地的扩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已成为学术界与决策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重庆市地处西部生态脆弱区,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中心,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特色,加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促进土地利用类型间频繁转移的同时,其对耕地的矛盾也日趋突出。因此,本文选用重庆市北碚区为研究区,分析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相关性,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与研究区域

2.1 城镇化水平的测量指标。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一般采用它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的量度一般采用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8]。单一指标法包括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目前很多采用常住人口,本研究采用常住人口)的比例;土地利用指标系指非城镇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荒山、滩涂等)转化为城镇用地的比率。复合指标法包括反映城镇化水平4个方面的指标,即:①规划区域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或常住人口)的比例,②人口密度即单位城镇面积的人口数,③城镇建成区的大小,④城镇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城镇化水平除与城镇之间的平均距离成反比外,与其余3项指标均成正比[3,8]。

2.2 研究区概况。

北碚区隶属重庆市,地处重庆市核心区的西北面,是重庆市主城区和都市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碚区地跨东经106°18′~106°56′,北纬29°39′~30°03′,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北碚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东临渝北区,南接沙坪坝区,西靠壁山县,北与合川市接壤,距重庆市中心仅24公里,距江北国际机场28公里。北碚区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重庆市的“后花园”。据2007年北碚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全区耕地面积为26031.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52%;城镇建成区为32.4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29%,城镇化率达到68.52%。

3.北碚区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变化研究

3.1 北碚区城镇化动态分析。

非农经济的高速发展、非农业人口的稳步迅速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等的高速提高共同促进了北碚区城镇用地规模的快速扩展。北碚区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997年的9.0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32.42平方公里,增幅达260.22%,年均扩展23.66%。这说明11年来,北碚区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由图1可以清楚看出,北碚区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展越来越快,特别是1999年以来,呈加速扩展之势。由于目前北碚区城镇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不均一,所以北碚区城镇发展还将会有一个高涨期,其城镇人口、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都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北碚区城镇化进程持续、稳定地提高(见图2)。1997年,北碚区人均GDP为6444元,城镇化率为37.37%;而2007年,北碚区的人均GDP达到15897元,城镇化率也达到68.52%,说明人均GDP与城镇化率成正相关性,同时二者之间的增长趋势基本上接近。

3.2 北碚区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

北碚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平坝、丘陵、低山等均有分布,其中以丘陵地貌为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12%,另有相当部分低山(占40.78%)和少量平坝地区(占4.81%),耕地面积总量不大(2007年耕地面积为26031.83公顷)。

北碚区耕地的逐年减少,主要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占用了大量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从1997年~2007年短短的11年间,耕地面积净减少2315.22公顷,平均每年以8.17%的速度递减,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10.47公顷(图3)。特别是2002年以来,耕地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等原因导致的耕地减少速度。耕地减少的同时也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急速下降。伴随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用地的扩张等将进入高涨期,对耕地的压力将不断加大。

4.北碚区城镇化水平驱动因素的发展趋势

4.1 经济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年人均GDP达到1000~5000美元阶段,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利益格局大幅度调整的敏感时期,应对得当,经济将会保持快速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期。根据北碚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北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1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0%,人均GDP达到15897元,跨越1000美元的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0亿元,比上年增长40.80%;地方财政收入6.73亿元,比上年增长54.20%。根据《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测:到2010年,北碚区GDP(2007年价)为140.00亿元,人均GDP(2007年价)超过20000元。这表明北碚区经济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北碚区城镇经济规模会迅速扩大。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仍将是北碚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

4.2 人口变化趋势。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城镇规划的前提,而人口规模是用地规模的前提。因此,城镇人口对空间的需求是城镇土地扩张的直接动因。随着第二、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本区域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非农业人口也会不断增加;再加上西南大学和蔡家组团、江东产业集中区不断扩建,外地人口的不断机械迁入,城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会不断增加。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城镇居民需要更多的城镇用地来满足其对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需求,进而不断导致耕地的减少。

北碚区2007年常住人口为70.81万人、城镇人口48.52万人;而据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预测,到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96.7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1.96万人。

4.3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对城镇用地扩张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必然对其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样政府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状况方面都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居住用地、道路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都将会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北碚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7年的8.3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00平方米,在短短11年内,北碚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了4.02倍。住房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房地产开发商大量圈地建房,再加上北碚区作为“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全国最佳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和“迪拜国籍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2007年北碚区住宅建筑竣工面积达222.66万平方米。

4.4 基础设施增加趋势。

近年来,北碚区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以2007年为例,全年供电量为141359万千瓦时,供水量为1488万立方米;公路路网密度为0.09km/km2;全区电话普及率为83.70%,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5000户;城市住房使用面积1157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24公顷,建成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8.2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48%。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趋向于快速增加趋势。

近年来,城镇建成区面积以加速的趋势扩张。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影响城镇用地扩张的直接因子,它是表达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重要指标。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北碚区城镇人口还将进一步迅速增长。

5.促进北碚区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协调的对策和措施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城镇化发展必定要占用一部分的耕地,但是城镇又不能不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北碚区的城镇化率,才能满足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另一方面,必须切实保护耕地,在城镇发展中尽可能少占或不占用耕地。

5.1 严格实行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审批和使用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严格按用途使用土地,严格审批土地利用用途变更的土地,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权威性,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严肃性。突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同时,通过基准地价、土地出让、转让价格调控土地,适当提高农地特别是耕地转用的地价,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通过明确的不同类型土地价格约束了不同类型土地之间的流动,也保障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完善。

5.2 以规划为指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挖掘城镇旧城区用地潜力,盘活城镇闲置土地,加大旧城改造和企业“退二进三”的力度,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及保证措施。依法严格控制“农转非”用地,严格规定城镇非农业建设用地标淮、统筹安排城镇用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些必须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体现出来。加强部门协调,制定政策措施,促進“三个集中”:通过合理规划,使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通过迁村并点,使农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通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强土地管理,防止非法占用土地,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对现有已利用的城镇建设用地,要采取配套综合措施,以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对城镇建设用地及工矿、交通、能源等非农业建设用地,则应制定政策引导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用地方式,立体利用土地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少占用耕地。

5.3 大力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制度。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通过城镇建设用地挖潜和农村居民点复垦达到建设用地总量保持不变,这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重点是严格按照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5.4 加大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整理不仅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途径,也是盘活城镇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应的整理开发鼓励措施,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切实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在实施措施上,要鼓励多条途径,尤其是社会资金介入土地整理市场,广开门路,使土地整理有一个良好的资金平台。

6.结论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能为了保护耕地而限制城镇规模的合理扩张,而应运用有效的协调机制协调城镇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对立面,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故在进行主体功能分区划分时,应统筹考虑区域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率和耕地保护等,逐步形成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特别应注意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即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时注意规划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协调平衡。

參考文献

[1] 冯德显、张莉、杨瑞霞.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1~5

[2] 张莉、冯德显.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30~34

[3] 霍艳杰.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34~40

[4] 程效东、李瑞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1):35

[5] 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6] 刘新卫、张定,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3):301~310

[7] 王万茂、李俊梅.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0,3(2):5

[8]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上一篇:关于着力推动提案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情况报告下一篇:最后一次要坚强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