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的演讲

2024-11-06

关于和谐的演讲(共8篇)

1.关于和谐的演讲 篇一

关于和谐中国的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这个充满朝气的时节,在同学们的期盼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什么而读书”主题教育启动仪式暨第三届班级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值此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我们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在新的征程中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在此,我向全院发出倡议:坚定信念,执着追求,为中华崛起、建设幸福中国而努力读书。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历史与社会责任压在我们年轻一代身上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一定要走进知识的海洋,打开书海,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必须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的学习受到国家的热切期盼,学校的殷殷关怀,我们应该把握难得的机会,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建设幸福中国的事业中,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今日莘莘学子,明日国家栋梁。历史赋予我们重大而神圣的使命,那就让我们用青春的智慧和满腔的热血,铸就更加幸福而美好的人生!让我们胸怀大志,敢于拼搏,为成就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坚定信念,执着追求,为振兴中华、建设幸福中国而努力读书!

我庄严宣誓:

胸怀大志,锐意进取;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博学力行,守正拓新;专注学业,刻苦钻研;明确目的,端正态度;勤思好学,勇于创新;执着理想,自强不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团结同学,善待他人;诚信考试,严于律己;完善人格,提高素质

民,奉献社会。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服务人

2.关于和谐的演讲 篇二

一、和谐政治的含义及内容

政治和谐是指在政治文明的框架内谋求政治目标的实现,以及政治系统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状态。和谐政治建设就其内容来说包括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和谐。

(一)党际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要和谐。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特殊阶层、群体的特殊利益,二者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要坚持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既能保证听取和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又能兼顾少数人的意见和要求。

(二)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要和谐

首先要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所在。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赋予地方权力的必要性。同时,中央必须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法律、方针、政策,才能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其次,中央与地方之间要适度分权,既要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要在中央集中领导之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兼顾地方利益,地方要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

(三)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我国实行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权力是统一的,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一切国家机关活动的中心。我国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各国家机关按职权范围行使职责,不能逾越权限,否则就要越权或滥用权力。

二、和谐政治的价值追求

(一)高度发展的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型、摒弃等级特权的,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自由的政治文化,它标志着人类由自然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以理性自律取代外在的强制。它强调公民通过公共领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发展公民文化就是塑造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新型的政治人的过程,使个体成为充满主体意识的公民。公民视自己为政治主体,在任何层次上都可以对政治体系进行评价和批评,只有当政治文化将传统的臣民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才能厚植根柢。

(二)高度发展的民主文化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各国的政治民主形态也就不同,但民主政治文化又具有普遍性,我国只有在人类全部文明的基础上进行民主政治文化的建设,吸收一切有益成果,把建设高度发展的民主文化作为构建和谐政治的价值追求,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民主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民主政府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由其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的政府,它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只有建设高度发展的民主文化,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高度发展的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相对于人治而存在的一种进步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是指法律制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的水平的总和,也就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而主张人治者却认为国之治乱,其原因不在于法律而在于统治者贤能与否。法治的唯一特征就是法律成为裁决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一切人无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以法治为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政治的和谐。

三、和谐政治的路径选择

(一)公民意识的培育

公民意识是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公民素质的提高实际上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而政治社会化又是培养合格政治人的过程。现在,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民主国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而现代公民政治意识的培养又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加强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是适应我国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的,只有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为民主政治社会化所需要的、具有民主意识的合格公民,才能使公民积极地参与各种具体的民主政治活动之中,这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地实现。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我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并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向前发展。这证明了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加强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依法治国与政治法治化建设

依法治国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它要求国家的各项活动都要依法进行。法治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政府能引导社会树立宪政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就能培养起人民对政府的忠诚度,政府的合法性也将大大增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工作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们要以民主为核心,推进政治建设法治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和谐,进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294.

[2][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

3.关于和谐场的建立 篇三

关键词:场论 企业文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从泰罗到赫茨伯格,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到现代的以人为本,以及企业文化的产生可以看到,企业文化是现代柔性管理的体现,是一种用文化进行管理的方法,而文化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勒溫指出,要了解人类的行为,必须考虑行为发生的情景,人(P)和环境(E),构成一种生活空间,这种环境,即“场”代表了各种可能的全体,而人只不过是一个身处活动间的变异区域。行为是所处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即B=f(p,e)他所提出的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观点成为组织分为研究中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场论角度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思考。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由于“场”的存在,企业管理在经过经验管理、行为管理和科学管理三个阶段之后,才产生了对文化管理的向往,促使企业对和谐软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场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场。而企业文化形象地说是整体的企业“人生”,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人”所具有的整体修养水平和处世行为特点,是一种使企业增强对外竞争力和生存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因此,场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企业所生存及所能意识到的整个空间的、整体的、综合的场。

一方面,企业文化虽然是企业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但是由于企业文化存在于企业所有对内与对外的活动之中,它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受到内外部不同的场的约束。因此,进行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文化系统开放性特征,对其产生影响的内外部主要场进行分析。并且,场都有其边界,从而使场显示出相对独立性和层次性。从场的开放性特征来看,文化建设也不可能脱离企业相关的场而独立地存在和变化。企业文化建设必然会受到宏观的社会场、中观的市场场和微观的企业内部场的影响。首先,在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又与社会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企业文化实质上凸现着一种社会的价值底蕴,其构建会受到宏观价值取向的影响。宏观社会场也就决定着企业发展与社会的关系,由于它的存在,要求企业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要求,适应社会场的需要。其次,商品价值的实现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生存最为核心的因素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文化建设必须考虑市场场的存在。中观价值观是企业活动中处理市场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经营理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南,是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经营活动的根本,也影响着企业价值的实现。再次,企业内部场的存在,体现的不是外部场的竞争与利益,而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身心场。尽管企业内部场会受到企业外部场的影响与作用,但是企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产物,主要来源于企业成员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其主要目的又是通过企业内部和谐氛围的创建,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可见,影响企业文化的场的运行是复杂、系统的,文化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其内外部场的影响,建立与社会、市场、内部系统相互关联、协同的场,

另一方面,场具有相互作用,甚至相互排斥的特点,可以说,排斥与吸引是场的一种属性,在企业文化构建中,虽然社会场、市场场、员工场相互作用,但文化构建的目的并不是实现对立统一,而是促进各种场的协调统一。因此,和谐场的建立是考察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相对于客观外界环境的存在,企业有两个主体:一是面向市场客体,而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主体,二是面向企业客体而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员工主体。企业主体相对于市场客体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员工主体相对于企业客体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在整个企业文化构建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文化建设还必须考虑主客体相关的场的矛盾与统一,实现两对主客体的和谐,即企业主体与市场客体的和谐,员工主体与企业客体的和谐。其关键是在分析文化建设的诸多场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价值理念体系。

4.关于和谐的演讲 篇四

社区,是

点,更是社区工作永远的主题。社区入手,在的关系上

作用。

党在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为开

居民生活桥梁作用,在和质社

与党同心、与民贴心,建的正如量上

课题,社区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所指出的那样,要从建设

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

安居乐业的同环境上社会,是

会稳定、为同志们,创

是社会

事业新而的一项重大任务。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生产、生活的场所,处在党和

最密切、反映

呼声最的沟通和

社情的,的基础。社区是居民

利益最直接、,民意的最前沿,是体现工作领域。要

社区工作者,就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把盾,社会的稳定。

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组织中的党建工作;

涌现,迫切需要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和流动人口

下的工作;、社区,社区、基

迫切需要街道、社区转变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的物质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的服务等功能。

社区工作者,就,迫切需要街道、社区

党在城市工作中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础环节,在近民、亲民、为民上多下功夫,近年来,龙井街党委

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最,以的,带(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领社区工作者,以利益为

点,以

居民

生活质量、综合素质为

城市文明程度为

5.关于和谐的演讲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志们、朋友们:

当布谷鸟的歌声唱醒了麦浪的沉寂,当夏姑娘的脚步又踏上了港城大地,踩着“东进序曲”的节奏,踏着改革崛起的风帆,乘着新时代的巨轮,我们又跨进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是日,桥头堡的太阳是那样壮丽辉煌。

今天,连云港的钟声是那样绵远悠长。

晨曦,黄海岸升腾出的火红的一轮,喷薄光芒,催生希望,催人奋进,也吹响了我们地税工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号角。

伴着“建设三型税务,构建和谐地税”的强音,港城经济发展的年景与恢弘的钟声一样铿锵;伴着地税走过的足迹,我们的地税如日之升,迈开了坚实的脚步,再创骄人的业绩;伴着理想的翅膀,我们地税工作者以崭新的姿态,与融入“两个率先”、实现崛起腾飞的希望一起飞翔。

面对难遇的大转折,大变化,大突破的滚滚洪流,面对难得的大发展、大竞争、大挑战的澎澎浪潮,我们地税干部应以怎样的精神风貌投入“二次创业”的奋斗历程?

对此,我们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市局党组提出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就是最好的诠释,为我们聚财为国、执政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连云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时期的连云港地税人应具有哪些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特征创造和谐之美呢?

我认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税人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放眼大局的视野,豁达大度、仗义豪爽、奋发勇为、志存高远;应该是诚朴可信,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一言九鼎,掷地有声……

要树立连云港地税人的良好形象,绝非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一蹴而就的事,要久久为功,长期倡导,分步实施,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艰辛和努力。

云卷雾舒,展海古风流;山磊水润,看神幽风彩;人杰地灵,品奇泉胜景。我们的地税人应以自己不懈努力书写人生历程,为振兴城乡经济尽显英雄本色。

“人”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我们地税干部要支撑起这个大大的人字,则需要“强筋壮骨”内强素质。形象是旗帜,素质是根本,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试想,一个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品德素质不高的人,他能有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所以说一个人“强筋壮骨”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建设学习型税务,多学习、快提高、早成材。也只有“强筋壮骨”,我们的行为中就会多一些严谨,少一些散漫;多一些认真,少一些随意。

素质提高了,那么还要塑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外在形象,这就是市局领导所说的“税官形象、公仆形象、务实形象、廉洁形象、机关形象和文明形象”。

弘扬时代精神,树立良好形象,历来是加快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什么今天我们港城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幸福和祥和,那是我们依法治税,用税官的形象夯实了财政的基石;为什么我们是那样的奔放而自豪,那是我们800余名地税人用文明形象赢得社会各方的口碑。南来的热风啊,你告诉我,为什么纳税人每天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那是因为我们用廉洁形象擦亮了文明服务的窗口;北上的紫燕啊,你告诉我,为什么纳税人向我们投下了热情赞许的目光,那是因为我们在接受人民的检阅,用公仆形象把地税队伍排列得整整齐齐。这是何等的光荣啊,我们用务实的形象把新时期辉煌的地税宝鼎訇然扛起;这是何等的自豪啊,我们用机关的形象把地税打扮的如此靓丽。

如果掬一捧我们地税流逝的岁月,仔细聆听流年的足音,朋友,你会听到什么?你会听到一阵阵勤政拼搏、开拓进取的鼓点;你会听到一首首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赞歌。忆往昔,为了港城经济的发展,我们的领导呕心沥血,额角上悄然地又添上几根白发;为了打击偷税抗税,我们的地税干部,在邪恶面前挺起了税官刚直身躯;为了一笔几元的税款,一线干部辎铢必较,在城乡筑起了一道蓝色长城;为了业务竞赛,一些业务精英用他们的聪明与智慧,技压群芳,勇夺第一;为了树立良好形象,我们战严寒、斗酷暑,没有动人的诗篇,更没有豪言壮语,只见天天忙碌的身影,只见人人神采奕奕。春天与秋天的更迭,我们送走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阳光与星光的交替,我们又迎来了多少个明媚的晨曦。

时代催创千秋曲,征程漫漫从头越;回首来路花似锦,瞻念前程更辉煌。新的时期,属于我们;新的机遇,属于我们。在美丽富绕的港城大地上,我们相信,连云港地税人定能绘出绚丽多姿的历史长卷,定会奏出和谐地税的华美乐章。

6.关于和谐的演讲 篇六

大学是人生求学路上新的起点,也是培养个人修养的最好契机。沉浸在和谐的校园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和谐是一种熏陶,一种感觉,一种氛围。

我们讲和谐,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呢?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歌曲中唱道:家合万事兴。可见,中国人民对和谐的殷切期待。既然如此那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校园也是众望所归了。

和谐发展的理念只有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才能渲染出氛围,寻找创建和谐校园的途径就要从其组成说起,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探询和谐就要从自然和人两方面说了。

自然的因素即自然环境,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我们学校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无不是俯拾不完的美丽,清新的空气中荡漾着和谐温馨的气息,那么心情会像阳光般灿烂,思想像雄鹰般翱翔,同时迸发出青春激昂的火花!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历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放眼现在,各高校也以环境优美为亮点,想必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茵茵绿草,莺莺鸟语让我们陶醉,亭榭交错,山水相映让我们痴迷。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人的因素,人是万物之灵长,是世界的主导。和谐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都属于人文的范畴,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所在,因为一定程度上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来的重要。

首先探讨人文环境,教师们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儒雅的气质和风度时刻吸引我们以其为榜样,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内涵。人文环境是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校园里充盈着优雅和谐的氛围,徜徉其间,熏陶渐染,人的心灵也会美化,潜意识里的自尊自爱被唤醒,达到和谐,岂不易哉?

其次,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体现校园的和谐。大学里学生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用心 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会使校园融洽起来。在温暖的关怀与真切的感动里生活,心灵与心灵之间碰撞出心之相映的清脆,难道不是很美的事吗?

最后,一个和谐的校园,还应有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像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的伸展,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们如鱼得水,畅游知识的海洋,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让我们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如果没有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无疑是一片荒漠,而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无声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是难得的甘露,从最微妙最深刻的方式进入灵魂深处,滋润干涸的心灵。

和谐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惊艳,令人回味,和谐是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深藏不露,飘逸于浮云之上。它会给空虚的心灵带来希望,给懵懂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灵魂带来自信。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构建和谐教师团队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记起我们年级组织的“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时,我们年级组彭玲霞主任她在总结发言中提到这句话: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从简单的任务到繁杂的任务,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体...这次演讲仅仅围绕主题,倡导老师之间的团结互助、谅解与宽容,促进老师之间的和谐,努力营造理解与尊重、支持与合作的和谐氛围,使所有教职员工都能在信任和关爱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自己对和谐教育的理解,并从平凡的人生来诠释自己对和谐教育的内涵;深深的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理解和谐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付诸教育生涯,更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做依托。

通过这次所写既丰富了教师们的文化生活,切实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发挥出了较高的水平,展现出了自己的最佳风采,还充分反映了我校教师良好的风貌。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演讲稿的书写,老师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鼓舞与激励,更是对教育工作的一次深刻感悟。

验尚且不足,下面将自己的点滴工作体会与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

人们都说,有一个好班主任,就有一个好的班集,有一个优秀的校长,就会有一所知名的学校,在这几年工作中我也是以这个标准去要求自己。今年我校顺利通过了现代化达标校,我总结出一点,有一个好的学校领导者,还必需打造一支和谐奋进的教师团队,有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学校的发展就会更快,更高、更强。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领导者,不但要有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更要有团队意识,构建一个和谐的班子队伍和奋进的教师团队,学校的工作一定会蒸蒸日上,管理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目标引领,促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目标就如同行船没有了航向。学校领导要善于把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明明白白地告诉教师、学生、家长。05年建校时,两个中心校和一个村小的13名教师走到了一起,从思想和工作目标上都各有所见。为了凝聚教师们的工作干劲和热情,我提出了为学校的发展制定办学目标,让每一位教师都拿出自己的建议。经过两个工作日的讨论交流和总结,全体教师达成一致,提出了“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定的起点”的办学目标,并用醒目的大字写在校园的围墙上,时刻提醒教师: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我们的工作热情要高,工作方法要活,要讲究实效。通过这一目标的制定,全体教师都有了共同的工作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

使,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今年在学校现代化达标创建

工作中,我们在校内开展了“学校教育现代化,我们怎么做”的大讨论。通过讨论,结合创建标准,大家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表示要苦练内功,用实际行动迎接教育现代化的挑战。在目标的引领下,教师走上了自我管理的道路,形成了工作的内驱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即服务”等现代教育的理念逐渐在教师心中生根、发芽。

二、情感激励,促教师团队精神的形成

学校管理“三分管理七分情”,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倡导团队精神,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作为管理者要重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与教师的融合力。

1、以活动为契机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除了开展常规性的师德教育活动以外,要善于抓住活动,因势利导。如教师节的清晨,学校领导带领学生代表在校门口列队欢迎教师的到来,送上温馨的祝福。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师生同乐,喜庆六一”艺术节,大会的精心组织,精彩的文艺节目,精致的作品展示,让与会的学生家长代表和董事会领导啧啧称赞。二十几个节目,书法、美术、剪纸等十几个展示版,各个班每个学生的宣传头饰,都是教师放弃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完成的。(更多请关注:..)如果没有一点团队精神,一所农村小学是难以成功地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活动的。

2、尊重、信任、理解教师。领导的信任和尊重可以转变为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常常比奖金更贵重。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采用换位思考、置换体验的方法,设身处地了解教师的需要和感受。在业务上要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其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表达感情,不要整天板着面孔,更不要在公众面前斥责他们,有些问题作为领导要主动承担责任,使有错误的教师得到温暖的同时,也乐意接受教训。

人需要情感,只有让教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才能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领导心系教师,教师才会支持领导的工作。只有这样,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三、科研引路,推进教改的落实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法引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落实课改,收益甚大。

1、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审查。我们尝试了以下两种方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一是写反思日记,即教师对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得出的解决办法等。二是课堂观摩,即在教研组内开展“评课、说课”,互相观摩课堂教学,取长补短,将别人的经验带回自己的课堂,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经过这种经常性的反思实践,教师的理论水平不但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大有长进。

2、研究学习。一方面是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一方面提倡教师以身边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案例、随笔的形式进行研究。如根据后进生的具体表现研究“他为什么上课要吵闹?”“他的作业为什么总不能完成?”针对后进生的转化提出“课堂如何关注后进生?”“怎样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学

校的课题研究,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中心校的示范作用,和兄弟校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结对子”的方式,加强横向联系,开拓工作思路,促进优势互补,在团结合作中促进教师的成长。

通过科研引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教师心里生根,形成了一篇篇优秀的随笔、论文。从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轨的过程,折射着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教师们的确在成长,他们的感悟多了,反思多了,课堂活了,管理自然而然的顺了。

总之,在学校管理岗位上,我还是一名新兵,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淀。我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所学校的成败兴衰,关键在校长的管理领导能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奋进的教师团队,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最好途径。

构建和谐教师团队,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唐官屯镇亚庄子中心小学 田玉胜

引领,重视情感激励,尝试科研引路,有助于教师形成团队精神,产生工作的内驱力,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农村学校;目标引领;情感激励;团队精神;科研引路 西塔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她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让西塔小学这朴素的名字响起来,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热爱的大家庭,工作、学习的快乐园,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我们把学校管理的重点定位在教师管理上。

一、目标引领,促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目标就如同行船没有了航向。学校领导要善于把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明明白白地告诉教师、学生、家长。为了缩小城乡之间教育的差异,为农村的孩子撑起一片晴空,我校提出了“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定的起点”的办学目标,并用醒目的大字写在校园的围墙上,时刻提醒教师: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我们的工作标准要高,方法要活,要讲究实效。我们大胆提出了争创“市常规管理先进村校”的学年目标,在平时的管理中处处以创建的标准严格要求。新学年备课班上,我们认真学习了市镇开学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实际畅谈学习心得,制订个人成长目标。今年市委领导在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我们在校内开展了“推进村校教育现代化,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对今后学校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有了一种职业危机感。教师表示要苦练内功,用实际行动迎接教育现代

化的挑战。在目标的引领下,教师走上了自我管理的道路,形成了工作的内驱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即服务”等现代教育的理念逐渐在教师心中生根、发芽。

二、情感激励,促教师团队精神的形成

推进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引进激励机制对激发教师的活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竞争成了教师个人的之间的较量,缺少一种团队精神,甚至出现了弄虚作假。要把学校的教育理念转变成教育实践,需要依靠教师共同的创造劳动。学校管理“三分管理七分情”,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倡导团队精神,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作为管理者要重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与教师的融合力。

1、以活动为契机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除了开展常规性的师德教育活动以外,我们善于抓住活动,因势利导。如教师节的清晨,学校领导带领学生代表在校门口列队欢迎教师的到来,送上温馨的祝福和蛋糕。再如,今年学校有一位教师退休,我们利用政治学习时间举行了欢送仪式。会上,我亲自为她献上深情的祝贺词,戴上光荣的退休花,请她讲自己教师生涯中的故事,让全体教师和她合影留念等,以此激励在职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情感。“六?一”节,我们举行了“老少同乐,喜庆六一”文化艺术节,邀请了近三十位退休教师一起参加活动,会上全体在职教师的合唱《走进新时代》唱出了西塔小学和谐奋进的团队精神。大会的精心组织,精彩的文艺节目,精致的作品展示版,让与会的老前辈啧啧称赞。大队辅导员深有感触地

说:“以前全镇庆六一,整个学校只要出一两个节目,还要排练一个多月,今天我们校内的文艺节目整整演出了二个半小时。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场面,这次活动真的让我长了不少见识。”是啊,二十三个节目,书法、美术、剪纸、小报设计十几个展示版,各个班每个学生的宣传头饰,都是教师放弃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完成的。如果没有一点团队精神,一所十二个班的村小是难以成功地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活动的。

2、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教师。领导的信任和尊重可以转变为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常常比奖金更贵重。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采用换位思考、置换体验的方法,设身处地了解教师的需要、忧愁和感受。在业务上要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其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表达感情,不要整天板着面孔,更不要在公众面前斥责他们——即使有过错,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消除挫折心理,把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有些问题作为领导要主动承担责任,使有错误的教师得到温暖的同时,也乐意接受教训。记得上学期 能这样做。片刻的沉默之后,我说:“我知道没有得到流动红旗,你心里很难过,这说明你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作为副班主任的我也有责任。咱们会后再好好找找原因??”下午语文课上,我在班中组织了一次大讨论:“为什么我班没得到流动红旗”“我在常规方面做得怎么样”“如何将失去的荣誉争回来”,然后让学生以“ 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推出了《西塔小学实施新课程八大举措》,着重在以下三方法引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落实课改行为。

1、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审查。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一是课后备课,即教师根据教学中所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撰写教学小记,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我们在每月的备课检查中将教案修改作为重点来查。二是写反思日记,即教师对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得出的解决办法等。要求教师每月上交一篇随笔到校长室。三是课堂观摩,即在教研组内开展“三课一议”,互相观摩课堂教学,取长补短,将别人的经验带回自己的课堂,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

2、课题研究。西塔小学原来没有课题。跟中心小学商量后,我就把我原来负责的市级立项课题《农村小学后进生个案研究》带了过去。农村的教师从没接触过课题研究,不知从何下手。我们一方面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一方面提倡教师以身边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案例、随笔的形式进行研究。如根据后进生的具体表现研究“他为什么上课要吵闹?”“他的作业为什么总不能完成?”针对后进生的转化提出“课堂如何关注后进生?”“怎样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与后进生的家长进行交谈?”等。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内外合作。我们充分发挥中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借助支教的有利条件,和中心小学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向中心小学借“新课程课堂教学优质课”光盘,请骨干教师来校上示范课,听我校教师上课,并及时与执教者交流,让他们把握课堂教学正确的发展方向。派教师到中心小学听专家讲座,观摩他们的展示课,参与“优质课”评比等。同时,我们还和辅导区的其他村小开展课堂教学观摩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横向联系,开拓工作思路,促进优势互补,在内外合作中促进教师的成长。

通过科研引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教师心里生根,形成了一份份优秀的教案,撰写了一篇篇令人反思的随笔、论文。我们举行了“与新课程同行”的论坛交流,择优编印了校刊,对外投稿。一学年共有19篇文章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从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轨的过程,折射着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教师们的确在成长,他们的感悟多了,反思多了,课堂活了,管理顺了??这一系列举措既促使教师练好了内功,又促使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发展,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让老校焕发出了现代教育浓郁的气息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都处于决策、管理、执行等不同的角色,处于宣传、经营、技术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部门。因此,只有在团结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才能减少或消除内耗,不同的角色只有步调一致、不同部门间密切配合,才能产生1+1>2的结果,从而推进公司不断发展,个人不断发展。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在我们工作岗位上,大家更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所以,要在对大环境、大趋势和自身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和制定明确的、充满希望的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对我们每位员工来说,要根据集体目标和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这样,集体与个人互动,就会形成一致的发展愿景,一致的思维、行为方式。

在一个团结和谐、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中,我们才能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充满激情,充满智慧,迸发创造力。同时,在集体中,如果没有主导集体文化对各自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就难以形成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我们企业来说,就是要建设起既积极向上,又高度统一,既民主和谐,又纪律严明的人文化的组织文化体系,大力倡导和建立以沟通、合作、奉献、创新、创造为核心的集体文化,凝聚团队整体力量和心智。

一个和谐的团队,首先应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美好前景的集体。在多种同类产品抢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形势下,一个铁律已摆在我们面前:不发展或发展慢了就要被无情地淘汰,退出竞争者的行

列。和谐不会驻足于一个衰败落伍的集体。所以,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发展这个

一、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主要内容

和谐机关团队是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人与单位之间相互依存、单位与外部环境融洽联通,形成一个政令畅通、人和气顺、运转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机关团队活动的主体是人,和谐的机关团队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既有个人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平台,又有全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团结友爱、互守诚信、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我觉得,这是评价一个机关团队是否和谐的首要标准。和谐机关团队就是要人和,人和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人和出感情、出健康、出效率。

1.体现人文关怀,构筑凝心工程。就我局而言,一是关心职工进步。对职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对职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及时给予关心。二是关心职工身体健康。做到定期为职工检查身体,建立职工健康档案,适时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职工搭建强身健体的平台。三是关心职工待遇。做到积极争取政策,落实职工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让职工该得的能得到,该享受的能够享受到,对职工的待遇要闻要问。四是关心职工生活。要积极想办法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经常过问职工生活中的冷暖,对困难的职工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帮助,组织进家慰问,使之切身体会到单位的温暖。五是要注意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年青人,既

要注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其“冒尖”,又要严格要求他们,使其避免失误,少犯、不犯错误;对中年同志要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发挥顶梁柱的作用;对老同志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余热,起好传帮代的作用。

2.体现相互尊重,创造和谐环境。一是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干部职工积极传承中华文明,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模范,带头落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做到以德服人,以德感人,以德聚合人心。二是加强人际交往关系的正确引导。要通过一些有益的制度和活动,正确引导同事与同事之间、职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交往向着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三是大力开展遵纪守法教育。使干部职工人人依法办事,遵守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清正廉洁,不贪不占,做到淡泊名利,淡泊金钱。只有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更加纯洁,更加和谐,更加长久。

3.体现平等竞争,营造良好氛围。在工作上做到“三分三合”,即职能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责任上分,决策上合。我局自组建以来,机构设置几经变化,人员来自11个不同单位,因此,构建和谐机关团队始终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要加强团结,相互尊重,形成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在政治上引导人。要时刻关心干部职工政治上的进步,充分发挥局党委的教育领导职能,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其找准人生的坐标,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在机制上激励人。构建科学

的用人机制,不断激发干部职工的创造力。搭建适合个人施展才华、辐射能量、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工作平台,通过自己的创造和奉献体现社会的认同,获得人生价值。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工作有成效,兢兢业业干事,开拓创新出成果的能人给予奖励;对无所事事,工作平庸、缺少建树的人,给予必要的警示;对工作不出成绩,业务水平低又不虚心学习,只想投机取巧的人给予相应惩罚。三是在业务上锤炼人。要压担子,加负荷,通过开展工作评比、技能竞赛等活动,使职工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工作成绩更加突出,整体工作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二)高效、规范、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

和谐的机关团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秩序,这是衡量机关团队和谐的另一个重要标准。良好的工作秩序包括:一是规章制度科学实用。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达到做好工作的目的。而制度务必要实用、有效,否则形

同虚设。二是激励机制科学到位。设定的激励机制真正能激活单位职工的内驱力,在单位职工中能真正形成一个人人比贡献、个个创佳绩、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三是工作成效明显突出。这是一个单位最终的价值取向。工作不完成,工作完成的不好,一切都

无从谈起。要用干部职工的满意度来检验个人的工作业绩,用服务对象的认可来衡量单位的工作成效。就此而言,构建政令畅通、运转协调、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是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重点和目的。

1.坚持 关后勤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机关与机关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而如何处理好这个利益关系,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要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的要求,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一是积极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重点抓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对职务接待货币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二是加强公共资源管理,把增量上、存量上、入口上、动态上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落到实处。三是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降低行政运行成本,高度重视资源节约,抓好节约型机关建设工作。四是加强局机关和直属单位有关制度建设,真正做到制度优先,靠制度管人、管事。

2.提升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为省委和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省直机关服务、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是我局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关键所在。为此,要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技能,改善服务设施。一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断更新服务理念。要始终坚持“三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大局和全省经济发展由“快走”变“快跑”的新形势,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保障。二是办实事办好事,提高服务水平。要根据省直机关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想方设法,竭尽全力为省直机关办实事,特别要在不断改善省直机关的办公环境方面下功夫。三是在抓好为省直机关服务的同时,要关心局属职工的生活,保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支付,保证离退休职工退休金的足额发放。

3.夯实经营基础,提高竞争能力。经营工作是事关我局5000余名干部职工安居乐业的大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物质基础。

因此,必须按照“经营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为导向,在竞争中找出路、谋发展、求壮大。一是已开工的项目要抓紧建设,务必按要求时限完成,同时,要规划和储备一批市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二是总结推广财务集中管理、划小核算单位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符合各单位实际情况、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三是继续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强沟通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扩大服务社会化的范围和项目。四是深化改革,稳妥地进行股份制改造,抓好同业重组,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路子。

(三)和谐、优美、舒心的工作环境

构建和谐的优美环境,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重要方面。

1.创造优美的“硬件”环境。一是要改善办公条件,要使办公条件逐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工作任务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要注重办公条件的科技含量。二是搞好办公、住宅区域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形成一个规范、整洁、优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2.打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有教育意义的参观考察活动,符合机关事务管理特点的培训活动。各项活动要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体现深度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增长知识和才干,使干部职工达到展示才华,张扬个性,彰显能力,烘托氛围,扩大视野,提高素质的目的。

3.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做好机关事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和谐,离不开省直其他单位和部门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各级领导对我们的重视和关怀。因此,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多请示、多汇报,多协调、多沟通,努力营造一种党委和政府关心重视、其他单位和部门支持配合的和谐外部环境。

二、构建和谐机关团队工作措施

构建和谐机关团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长效措施加以构建。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强化全员参与的责任感

构建和谐机关团队,是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我局来说,有利于提高机关事务工作管理的能力,提高为省直机关服务保障的能力,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综合协调的能力,更加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职能和新的任务。全局干部职工应充分认识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重要性,树立和谐机关团队人人有责的观念,把思想统一到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具体要求上来,做到全员参与构建,人人尽职尽责。

(二)加强领导,抓好带头,强化表率作用的示范功能

构建和谐机关团队,领导是关键。一是要把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纳入领导重要决策内容之中,制定长期规划目标,合理确定方法步骤,真正把构建和谐机关团队落到实处。二是领导以身作则,带头落实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各项要求。带头兢兢业业工作,既要抓好份内工作的管理,又要带头亲自操作,带头出效率、出成果,带头学习,带头提高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用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业务本领,丰富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人格,影响自己的职工。

(三)齐抓共管,综合施治,努力化解各种矛盾

7.关于构建县域和谐金融的思考 篇七

一、和谐金融的内涵

和谐金融应包括以下内容: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金融运行机制能够得到持续优化, 金融运行效率不断得到改进, 金融体系活力不断增强, 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高素质金融人才储备丰富, 金融部门内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协调发展, 从而促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和谐金融的内涵决定了金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消减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同时, 自身不断优化, 不断调适, 处于和谐发展的动态趋势之中。

二、目前县域金融不和谐因素的表现

1. 农村资金流失过多, 金融投资流向严重偏离农村领域。

目前, 县域金融机构中, 国有商业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大部分上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邮政储蓄更是只存不贷, 在农村起的是“抽水机”的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商业银行, 业务范围仅仅限制在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等流通领域, 在资金安排供应方面的政策导向性受到严重制约。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热衷于垒大户, 资金流向非农产业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2.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本应受到国家政策的照顾, 现在由于农村信用

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 形成了严重的卖方市场, 其利率一浮到顶,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3. 农村金融市场中介缺位, 机构锐减, 农村金融服务出现盲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四大国有银行确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后, 为了占领地盘, 不计成本、不讲核算地纷纷增设网点, 有的乡、镇网点甚至应有尽有, 一个不缺。而最近几年, 又过分强调自身效益, 忽视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 纷纷从乡镇甚至县城撤离。而农村信用社特别是省联社成立后从集约化经营的理念出发, 对一些偏远、业务量小的网点进行撤并, 并且一刀切取消了所有的代办站, 少数地方的金融空白区域甚至达几十平方公里, 给农户办理金融业务带来极大的不便。

4. 金融品种、业务单一, 与农户需求不匹配, 不适应新时期农村新需求。

目前, 农村信用社办理小额农贷已跟不上农村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 由于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 贷款数额受限制。农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没有渠道, 僵化的农业贷款条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户的多种信贷需求。结算渠道不畅, 电子化建设滞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纷纷从乡镇撤离, 在乡镇保留的其他银行业机构不具备跨市、县特别是跨省市异地汇兑结算功能, 给一些交易活跃、资金流量大的客户结算带来诸多不便, 一些业务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

5. 法制环境欠缺而导致的金融债权难以受到保护、征信体系欠缺导致贷款人道德风险加剧、信息披露失实而导致银企关系扭曲。

6. 金融秩序总体平稳, 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由于金融部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有所减弱, 民间融资异军突起, 势头迅猛, 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燃眉之急, 但由于其手续不够规范、缺乏法律约束力等先天缺陷, 不时出现因争议引发纠纷, 甚至诉诸法律的事件发生。

三、构建县域和谐金融的几点建议

1. 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建立和发展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第一, 推进和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要注意培育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挥其向农村、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第二, 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引入民营资本, 整合县域内的金融机构资源引导、规范民间信用健康发展的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民间金融向正规和经过监管当局审批准入的正式金融组织转变;第三, 农业政策银行要拓宽业务范围,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第四, 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的法律和制度框架, 以立法形式建立起资金回流机制。

2. 创新金融业务、工具, 为农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应该围绕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 适时创新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服务品种。一是要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为一般农户架起致富的金桥。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 可通过农户贷款证、联保贷款、评优授信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 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 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三是加快疏通农村支付结算体系, 加强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大额支付系统推广工作, 抓好支付系统灾难备份系统和运行维护体系的建设, 为支付系统运行提供安全保证。要从促进和支持“三农”发展的高度, 着力解决农村信用社通汇及银行卡使用问题。同时, 要建立和完善票据交换体系, 加快银行卡产业发展, 促进和规范网上支付业务发展, 努力构建结算种类齐全、方便、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体系。

3. 切实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搭建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平台。

8.关于和谐文化的哲学思考 篇八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023-04

“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

和谐文化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而且是一种哲学思维、哲学思考、哲学方式。当代中国哲学关于和谐的再认识和重新定位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总的看,1949年以来比较集中的有代表性的讨论主要有三次:1964年由杨献珍讲课的相关内容而引发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争,1990年由冯友兰发表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的有关论述引发的关于“和的哲学”与“斗的哲学”的讨论,2004年前后由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引发的关于矛盾论与和谐论、矛盾论思维方式与和谐论思维方式的思考与探讨。本文的论述将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

1964年5月到1965年6月,我国哲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战。论战的焦点是矛盾到底是一分为二的,还是合二而一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到底谁反映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质。这场论战是围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规律展开的,但是实际上已经初步接触到了关于矛盾与和谐的认识问题。只是由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认识水平,具体的表述不是“和”,而是“合”。

我们知道,“一分为二”是毛泽东借用古语对矛盾现象的一种通俗表达。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明确提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这就是辩证法。”1963年12月26日,周扬在中国科学院作了一个题为《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战斗任务》的报告。在报告中,周扬用“一分为二”的原理,分析了从克思时代直至当时的历史发展。这篇报告恰好是在毛泽东诞辰70周年时公开发表的,显然,它反映了毛泽东本人的思想。对于“一分为二”这个命题,并没有产生多少分歧,问题是在后来提出的“合二而一”这个命题上。明代学者方以智在《东西均》中已经表达了关于“合二而一”的思想。但是导致1964年论战的“合二而一”则是杨献珍提出的。他关于“合二而一”的阐述,经历了一个过程。

1962年11月,杨献珍在中央党校以《怎样总结历史经验教育干部提高干部》为题,给党校学员作了长篇报告,报告强调要尊重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要尊重辩证法反对片面性。他提出,快与慢,缓与急,劳与逸,苦战与休整,都是对立的统一。就是说,对立的双方都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抓住一头,丢掉一头,就是片面性,就是破坏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他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在绝对不能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其公式是:是-是,否-否,休整-休整,苦战-苦战,联合-联合,斗争-斗争。辩证法则是对立面的统一,其公式是:是-否,否-是,休整-苦战,苦战-休整,联合-斗争,斗争-联合。这些论述,为提出“合二而一”做了准备。

1963年11月11日,杨献珍给中央党校学员发了一份材料,题为《“是-是,否-否;是-否,否-是”是什么意思》,在该文中,他曾经使用了“合二而一”这个概念。他指出,“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合二而一,是一个意思。”

1964年4月,杨献珍给中央党校新疆班学员讲课,在讲《实际工作中的辩证法》时,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合二而一”问题,后来他在其他文章中又多次论述了这一问题。杨献珍认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和“统一物由两个对立面组成”是关于“对立统一”的两种说法,前者立足于分,后者着眼于合。他认为方以智《东西均》提出的“合二而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对立统一”的简明表达,它同“一分为二”一样都是表达“对立统一”的。“1963年,方以智的《东西均》出版……在看《东西均》这本书时,我采取了‘合二而一的提法。”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教师艾恒武在听了杨献珍1964年4月的讲课后受到启发,他约林青山合写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这篇文章。他们把文章交给本教研室辩证唯物主义组组长黎明(黎明当时兼任《光明日报》哲学版编辑),黎明提了一些修改意见,然后把文章推荐给《光明日报》,该文于1964年5J12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人类社会、思维等等,没有一种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文章强调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合二而一”,把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这对于反对当时那种强调对立、忽视统一,强调斗争、忽视团结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虽然文章也有不够完善之处,如认为“客观事物是‘合二而一的,认识它的时候要‘一分为二”。但是,对于这些学术观点完全可以通过平等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康生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却认为这是宣扬修正主义的阶级调和论,是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他下令中央党校追查“合二而一”是谁先讲的,并要《光明日报》以“讨论”的形式出现,然后组织批判。6月5日,以项晴为笔名的《“合二而一”不是辩证法》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战开始了。

1964年6月初,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康生利用这一机会,将艾恒武和林青山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和项晴的《“一分为二”不是辩证法》一起交给江青,请她送给毛主席看。1964年6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常委会上指出,“一分为二是辩证法,合二而一是修正主义”,号召开展对“合二而一”的批判。”康生有了尚方宝剑,精心策划与布置对‘啥二而一”的批判。从1964年6月24日到9月23日3个月内,他先后9次召开会议或用其他方式布置“战斗”,逐步把“合二而一”问题由学术讨论引到政治讨论上来,并且不断升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合二而一”更被指责为调和矛盾,取消斗争,否认转化,反对革命,是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形而上学、唯心论,实质就是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和反革命结合在一起,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它就是刘少奇“阶级斗争熄灭论”的理论基础。“合二而一”在理论上被判死刑,许多赞成“合二而一”观点的人惨遭打击,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

在矛盾分与合的问题上,毛泽东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及其前后的一些谈话中,还是比较注重结合的作用的,强调要用兼顾、结合、协调、并举的方法处理矛盾。但是后

来,毛泽东越来越强调“分”的作用,明确提出“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是辩证法的观点。从“一分为二”出发,他提出了“两点论”、“两分法”、“两条腿走路”等,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左”的思想的不断发展,对“分”的强调,越来越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相结合,“一分为二”最终取代了对立统一,演变为斗争哲学。从20世纪30年代的矛盾论,到50、60年代的“一分为二”,再到文化大革命的斗争哲学,“一分为二”扮演了桥梁和中介的角色。矛盾论经“一分为二”,最终走向斗争哲学。

二、“和的哲学”与“斗的哲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又名《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将其概括为“和的哲学”与“斗的哲学”。其要点主要是:

首先,冯先生认为客观辩证法有两个主要范畴,一个是统一,一个是斗争。有两种理解,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一是马克思主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是把矛盾斗争放在第一位。”中国古典哲学“是把统一放在第一位。”用张载的话说就是: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它要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测,它可能会说,仇必仇到底。”

其次,冯先生所以会概括出“仇必仇到底”,是从毛泽东的一句话引发而来的。他说,毛泽东是个革命家,他要推翻旧制度,当然不可能讲“仇必和而解”,照我推测,他应该讲“仇必仇到底”,“他常说‘将革命进行到底就是这个意思。问题在于什么叫‘到底,‘底在那里?一个革命是要破坏两个对立面所处的那个统一体。统一体破坏了,两个对立面同归于尽,这就是‘底,革命到这个程度就‘到底了。原来两个对立面的人仍然存在,不过他们转化了。革命者转化为新统一体的统治者,其任务就不是继续破坏,而是维护新统一体,这样就必须从‘仇必仇到底的路线转向‘仇必和而解的路线。”

再次,冯先生强调“和”并不排斥矛盾,在中国哲学中“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不等于“同”。“同”是没有差异和矛盾的一致,“和”不仅包含差异和矛盾,而且是以此为前提的。即所谓“和而不同”,如果没有差异完全一致,那就不是“和”而是“同”了。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

最后,冯先生指出“现在的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的方向发展的。……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在冯先生看来,“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且是中国哲学对人类的贡献,还是未来世界文化的走向。

冯友兰先生上述关于“和的哲学”和“斗的哲学”的见解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也有许多争议。这实际上涉及四个重要问题:第一,能不能用“仇必和而解”概括中国古典哲学。第二,能不能用“仇必仇到底”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如何理解“仇必和而解”和“仇必仇到底”的关系。第四,如何理解“和”是中国哲学的贡献和世界哲学的未来。我觉得,作为学术问题,冯友兰先生的表述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和斟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而导致的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褊狭理解,并在“文革”中形成了所谓“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八亿人口,不斗行吗?”的斗争崇拜,这个教训,毫无疑问应当好好吸取。同时,冯先生关于“和”的论述中也包含重要的合理内核与价值,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从政治理论层面看,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而最根本的还是思维方式和执政理念的变化,即根本变革了两极化的思维方式和斗争哲学。所谓两极化的思维方式,即认为:要么是香花,要么是毒草;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朋友。所谓斗争哲学,即认为:斗则进,不斗则退、则垮、则修,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等。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思维方式由两极化到多元化,由压倒型到共生型,由你死我活到和而不同,由两军对战到合作共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果断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取代了“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最伟大的历史转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改革开放30年最基本的历史经验。这30年国际国内发生了多次重大事变,但是我们党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以“—百年不动摇”的决心坚持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小康、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从学术理论层面看,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和”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合一。二是和实生物的辩证法。强调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如果事物都是单一的,就将失去发展的活力和生机。三是和而不同的价值观。2000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真谛。四是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话语,以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多少年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现在人们常说“软实力”、“巧实力”,其实中华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巧实力”,其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就是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矛盾论与和谐论

当代中国哲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十分关注,其中关于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问题,特别是关于矛盾论与和谐论、矛盾辩证法与和谐辩证法、矛盾论思维方式与和谐论思维方式的问题,是和谐文化研究中颇为令

人瞩目且又十分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既触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深层次,又关涉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点,其重要意义决不可低估。

如上所述,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90年代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中关于“和的哲学”和“斗的哲学”的论述以及“仇必和而解”和“仇必仇到底”的概括,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是世界的潮流;提出安邻、睦邻、富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提出要照顾彼此的关切,合作共赢;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如此等等。这就使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问题彰显出来,从而也使和的哲学与斗的哲学、和谐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和谐论思维方式与矛盾论思维方式的问题再一次突出出来。笔者认为,对于和谐文化建设所引发的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应当予以充分的注意,和谐文化从多方面深化了辩证思维,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矛盾对立统一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尤其是教科书中的相关论述),与以“和”为主要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新的认识。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中庸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矛盾和斗争,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又是两者结合的互补点。另—方面,由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较强的话语,如革命战争、阶级斗争,现在要弱化;一些以前较弱的话语,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现在要强化。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都会发生变化,即由压倒型到共生型,由你死我活到和而不同,由两军对战到合作共赢,由阶级分析到利益整合,由批判抽象的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由阶级斗争为纲到构建和谐社会,由世界革命到和谐世界。

第二,对矛盾学说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有新的思考。列宁说过,“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同一的”。这就表明辩证法是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而不是无限扩大与激化对立面的学说。据此,关于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关于矛盾的分与合,关于矛盾对立面的结合与设置,关于矛盾的平衡与不平衡,关于矛盾发展动力论,都有了新的思考与把握。

第三,对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新的探讨。我觉得“和谐”应当成为哲学范畴,在西方哲学中,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过“美是和谐”,是从哲学视野研究和谐的。在中国哲学中,许多关于“和谐”的论述,也是从哲学角度出发的。当然,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与联系、运动、发展、矛盾、静止、平衡等概念的关系还要进一步研究。

第四,对和平发展时期解决矛盾的方式有新的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曾提出过统筹兼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很有价值的思想,可是由于“左”的错误的发展,后来越来越强调阶级斗争,而忽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终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的时代潮流。从国内来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当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正视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但是对于解决矛盾的方式要有新的理解,比如利益协调,统筹兼顾,比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比如互谅互让,合作共赢,就是和平发展时期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

上一篇:想起你的时候优秀作文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