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2024-10-10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精选5篇)

1.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篇一

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各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下面从八种比较典型的园林流派来说明。

一、中式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

我国的造园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园林之母”。据史载,殷商时代帝王造园已很兴盛。园址都选在城郊,目的只为帝王游猎。开始以自然山林为主体,而至殷纣王时(公元前10世纪后),纣王已建成规模宏大的沙丘苑,以宫殿建筑为主,开农田为人工池。西周前期,周文王造灵台,方35千米,全为人工景观,有灵台、灵沼、灵囿(动物园)、壁雍(建筑物,贵族子弟的“大学”)。西周至战国,各诸侯国也都建有苑、圃、园、囿等,养动植物,并建有台、宫。

战国末,泰国建上林苑,秦始皇于其中建阿房宫,开创我国造园以建筑物为主体的新风格。上林苑,至西汉经汉武帝重建后,一直为我国古代苑囿模本,建筑物、动植物、山水及饲养动物、种植果木奇花的专业馆(观)都已具备今之植物园、动物园形式。西汉起,已于宫殿区内仿造自然山水景,如凿太液池,池中建有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开“一池(水)三山”之先河,并以石雕动物、人物形象作配景,将神话中的天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也仿造于园中。

魏晋南北朝,为我国造园广泛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随着山水画、田园诗的兴起与发展,造园也由西汉模仿大自然山水造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由帝王造园,扩展到贵族官僚、庄主及文人造园。汉末至魏,曹操父子所造洛阳西游园、邮下西园(铜雀园),已基本从仿造大自然景观,发展到胜过大自然的人文景观。西园,由于曹

五、王粱等人的诗歌的广泛传播,更具有一番诗情画意。晋时身为小官而以诗画著名的王蓖之的会稽兰亭,是以诗文描绘而名传千古的一座文人园。晋末至南朝刘宋时谢灵运的会稽山庄,则是一座著名的自然山水园,寄情山水啸傲烟云,具有文人的闲情逸趣。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南北两个造园中心。南以南京为主,北以洛阳为主,造园非常兴盛。洛阳王公贵族,“争修园宅,互相竞夸,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树,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洛阳以帝王所建的华林园、石崇(季伦)的金谷园最负盛名。华林园中的景阳山,及一个小吏张伦于宅中仿造的景阳山,其中洞堑、其上林木、山亭、沟涧,都与真山无异。南京从东晋至陈时一直修建华林园,规模远远超过洛阳的华林园,其中景阳假山有石室、溪谷、峭峡险壁,山上还设有景阳台。

隋唐,为我国造园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帝王苑囿,已发展到成熟的写意山水园,如隋炀帝的洛阳西苑,以水景为主,分为十六院(即十六个景区),并以人工制作的绢帛花作为园景,供隋肠帝冬季观赏,开创了以工艺品装点园景之先例,并将园景建造从石雕造型工艺扩大到花卉制作工艺。隋畅帝在洛阳,还开创了城市行道树的建设,对后代城市绿化影响很大。西苑以及唐王朝长安的英蓉园、曲江池、乐游园等,标志着我国帝王所造写意山水园的成熟与发展。而写意山水园最为典型的是唐朝众多文人所造的庭园、庄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维的辋川山庄,李德裕的平泉山庄,以及洛阳城中裴度的绿野堂,白居易的园池(白乐天园)等。唐代更为突出的是假山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园中假山已成为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已成为造园家造园立意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南方的太湖石及花木以白居易为代表已向北方移植,作为北国江南景观的材料。

宋代,是我国造园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除洛阳外,以开封为造园中心,宋徽宗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艮岳,是我国古代帝王苑囿发展到写意山水园的高峰。良岳,在城市边平地上仿照杭州凤凰山而创建成。

明、清时代的离宫、圆明园、颐和园和江南众多的私家园林均为世界园林的典范、我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园中以人工自然山水、植物造景为主题,创造自然生境,但又不是单纯的模仿,而使全园富有诗情画意,是大自然的再现。在布局上使园中有园,水中有水,岛中有岛;还采用了含蓄、曲折,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组景手法。经过数千年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东方园林特有的风格。它不仅影响着东方世界,也刺激了西方各国。当时的日本、朝鲜等东方各国都仿造中国式的风景园林。到18世纪英国造国家威廉•康伯把中国风景式园林介绍到英国,并在皇家植物园中建了叩园,使西方世界规则式的园林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风景式园林在西方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因此中国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2、中国现代城市园林绿化

由于历代战争和社会**,使我国许多著名的古典园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园林绿化更是落后。清代末年仅在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的租界地中建有少数为殖民主义者使用的面积很小的“公(花)园”,至于居住区、街道、工厂等处的绿化仍是无人间津。辛亥革命后,政府宣布开放一部分皇室宫苑。杭州、成都、南京、天津等市开始建立个别公园向公众开放。个别城市植有小部分行道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极为重视,提出了“普遍绿化,重点美化”的方针。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全国人民10余年的努力,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发展到26080公顷,公园548个,动物园37个。北京、上海等地不仅改建扩建了原有公园,而且新建许多公园和绿地。北京、南京、苏州等市的著名古典园林也相继得到了修缮、扩建;黄山、泰山、庐山等著名风景疗养区的交通、食宿等游览设施进行了修整和增设,并为人民群众游览休息服务。

十年**期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受到了严重摧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园林绿化提高到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在全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重申“普遍绿化”和“重点美化”相结合的方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北京的双秀园和雕塑公园、陶然亭公园、松柏园等,上海的大观园、森林公园等,南京的药物园、森林动物园等,桂林的盆景园,无锡的杜鹃园,杭州的太子湾公园,洛阳的牡丹园,沈阳的鱼跃荷香和芳秀园等,合肥的环城公园等,都是全国城市园林的优秀作品。全国植物国有110个,同时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的植物园也有了扩大与发展。至今,全国公园达4000多个,面积有7.32万公顷。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52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2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7.44%。全国绿化覆盖面积915764公顷。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养护管理逐步达到了机械化、科学化、规范化,涌现了一批现代优秀园林。目前我国已建立全国风景名胜区三级管理体系,计512处,总面积9.6万千米’。有7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并经国务院批准。此外,我国还积极开展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工作,至2001年底,我国已有黄山、泰山、万里长城、九寨沟等28处风景名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日式园林

日本园林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较大,其园林艺术风格取自中国唐代,创造了具有日本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园林特色。在公元十二世纪时,日本就已有了园林艺术方面的著作,提出了园林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对园地利用和划分有独到见解,如在宫苑用地中建议的比例为:建筑占40%、开敞空占30%,绿地占30%。

镰仓时代(13世纪)已开始形成独立的回游式园林风格。其主要特色是把园外风景作为眺望对象,纳入设计要求。园中水体面积较大,配以各种优美的树木,景随路转,富有曲折多变的效果。室盯时代(14世纪),园林的组石技巧得到高度发展,桥梁、筑山、平庭、道路都得到了充分应用。在主要位置上,特别是水边,用殿阁来统一格调。以自然石为主,配置常绿树,枯淡结合。桃山时代(16世纪)兴起了茶庭的构造特色,在园林材料上力求天然美,努力保持原始形态和质感,园中植物材料丰富,用常绿树表现自然的粗犷气氛,具有自然幽寂之感。后来还产生了夜庭及石灯笼的配景。江户时代(17世纪)由于交通发达,皇子外出巡视机会增多,刺激了日本大型园林的发展,在大面积的园林中,可以极力模仿园内外的风景名胜,创造了缩影式的园林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民族形式。一般在园林中心设立水池,水中立有小岛,再用小桥把岛陆相连。池的背后建有假山和瀑布,理水弯曲成河,并还点缀石灯笼和洗手钵等。古建筑在主要地位错落组合。明治时代(19世纪)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很多大面积的国家公园。在庭园中重视草坪、花坛和羊肠小道的应用。例如,东京日比谷公园,就利用了规则式的特色;明治神宫的内苑,则是日本式,而外苑又为西方规则式。日本造园家认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形式与内容已被注意,一个适合日本国情的,人与自然高度结合的园林特色正在逐步形成。

日本园林不以鲜艳亮丽为特色,而是着力体现一种沉思、独处和宁静的自然之美。地形、水体、石头和植物是日式造园中的四大园林要素。

地形是园林构图的主要部分,不仅利用自然地形,也创造人工地形。

水体包括池、溪、水道、跌水等,在水体景观的应用中又常运用根据人的主观想象力形成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成分,如日本园林中常用的“枯山水”,植物配置中宁用单色调、而不喜欢绚丽多姿,有时采用各种不同色度的或单色的苔藓、蕨类植物,在其旁植一小片草地。日本园林还多以各种乔木树冠、灌木枝条和叶色浓淡相宜配置,荷花则是水景中少不了的点缀植物。

日本自二战结束开始,在城市周围营造人工植物群落式防护林,提倡与自然共存,并制定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日本当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市民将城市绿化与环境视作与物价、住宅同等重要。

三、法式园林

以露台式园林为主要特色。早在14世纪时,法国的园林还只限于实用果园。17世纪时,著名造园家勒诺特将意大利规则式园林风格应用到法国。他既考虑到全园覆盖,又注意配合相称,有利于平眺,创造了具有法国特色的露坛式园林。如凡尔赛宫苑就是典型代表,在总体布局上以建筑为主体,放在整个园林的后侧,前面是笔直明显的轴线道路,与其他道路呈垂直或放射状相交。在交叉点上设立不同的纪念像、喷泉、花钵等,创造数个景观,借以夸张轴线,强调全园的广阔,道路两边低矮模纹花坛,高大的行列树对称布置。主要建筑和景物临水而设,充分利用河湖水面创造各种生动的倒影。各式各样的大小喷泉或喷泉群的设立都引人人胜。法国这种露坛式园林风格一直影响着欧洲各国。后来因为极端地崇拜模仿几何图案,进行强制修剪造型,造成了庸俗化,逐渐受到冷淡。

18世纪以后,造园家安特纳(Marry Antonet)又将中英式自然园林风格引入法国,建造了特啦农(Trianon)苑,受到了多数人的欢迎。19世纪,巴黎市区新造的大型公园中多具有中英式风格。但在这些中英式的园林中,依然保留了过去西欧园林的一切内容。

法式园林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和造园艺术的影响,法国贵族吉拉丹(Rene de Girardin,1735-1808)认为凡不能入画的园林都无价值,他所居住的别墅即是请画家起稿而建,充满了自然和浪漫的气息。自十七世纪中叶开始,法国也受到了来自中国和英国的造园艺术的影响。路易十四于1670年在凡尔赛仿造了富有中国情调的“蓝白瓷宫”,路易十五在凡尔赛的“小翠雅浓宫”附近建造了具英国田园风光的农舍,四周曲径溪流,树木葱笼。

位于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宫(图)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也是世界园林的杰出代表。由路易十四于1661年开始经营,到路易十五世王朝方才全部完成,包括宫殿园林与凡尔赛城区,面积达1500多ha,是当时巴黎市区的1/4。全园规划由勒诺特尔主持(Andre le Notre, 1613-1700),水工由弗兰善兄弟两人(Francois & Pierre De Francine)负责。

凡尔赛宫园的中轴长3公里,垂直于在高坡上长400米的宫殿主楼。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其特色是一半为十字型水渠,两侧分布工整对称的花坛、喷泉和雕塑。宫园内安排了一系列对景和开阔宽敞的空间,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精巧的细部和自由的斜坡取代了约束的石阶,不设围墙的园林与周边的田野融为一体,既取得了巴洛克手法的无限延伸,也体现了法兰西造园的简洁与豪放。凡尔赛宫的造园艺术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意式园林

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中心,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数百年前的园林古迹至今保存完好,是世界上著名的园林古国之一。代表作有哈德良山庄,建于公元117年,面积18千米2,由一系列馆阁庭院组成。

在文艺复兴以前(15—16世纪),它的园林以神为中心,方整有则,常设置水盘,点缀十字架,其中只用少量绿色灌木、果树、蔬菜布置。

文艺复兴之后,贵族们多迁居城市郊外,在山坡上建造别墅园林,讲究借景,以利园景增色。各种花草、树木在园林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常绿乔灌木规整修剪。但园林总体设计还是以规则对称的几何形图案为主。建筑布置在几何图案的中心或设在最高点上。在主体建筑的前方设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花坛、绿地对称划分。建筑前沿地势逐渐低缓而开阔,设有逐渐下降的露台,竖向为重叠状。花坛、草地、树丛左右对称布置,主要表现图案美。雕像、喷泉等设置在轴线的交叉点或终点上。主道上的登高台阶为直上的云梯,两边潺潺流水引入下面池中,创造优美的喷泉、壁泉、瀑布等水景。为了把规则的园林形式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园林道路自然地把人们从低层露台引向高层露台上,眺望远景,从思想上把规则感逐渐消失在大自然中。在手法上,把远离建筑外围的规则布局形式逐渐减弱,直到与大自然融合。在植物配置上,常用开阔的草地和浓荫夹道的绿色走廊形成空间和影对比,富于气魄与变化。虽然在以后的园林艺术中把方形花坛、草坪、水池改为矩形,隅角部分稍有变化,但是意大利始终保持着古罗马的规则式园林风格,并一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各国。

文艺复兴初期的庄园代表作有美提契庄园,文艺复兴中期的庄园代表作有邱里渥别墅、埃斯特庄园、伦特等40多所。文艺复兴后期的庄园代表作有布拉地尼等几十处。

五、英式园林

以中英式风景园林为主要特色。18世纪以前,英国深受罗马规则式园林的影响。

公元五世纪之前,作为罗马帝国属地的英国在其早期的园林景观受到了罗马殖民方式的深刻影响。十二世纪时英国以修道院寺园为代表,到十三世纪时演变为装饰性的庭园,而后进一步出现了贵族的私家园林。

文艺复兴的早期,英国仍以模仿意大利作风为主,注重严谨的轴线对称和雕像喷泉的华丽,园林中以大型建筑为主体,建筑物的前方地势低缓而视野开阔。中轴线两侧绿树、花坛、花钵对称布置而不损视线,道路直线交叉,区划出整形的花坛、草坪,在交叉广场中心布置雕像、喷泉,树木修剪成几何型等。

18世纪后,英国园林在风景热的影响下,出现了自然的风景园林。当时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Wiuian chamber)吸取了中国风景式造园艺术手法,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中造了中国式的叩园。风景式园林一时流传全国。园林中的轴线一时降为次要地位,普遍地把直线规则式的道路、列树、绿篱等改为自然式。在弯曲的小河上建造拱桥,配以枯木,或从旁建一宝塔,使之呈现优雅的自然景色。主要建筑物近旁的绿地布置采用规则式,花坛色彩常年保持鲜艳夺目,成片的草坪绿茵如毡,可作为娱乐场。建筑的远处绿地采用自然式布置,逐渐与大自然调和,以利远眺自然风光。

英国三岛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应许多植物的自然生长,比之法国和意大利规则式园林的修剪更能体现植物的自然之美和生态特性而获得满意的效果,后者的规整、几何机械式的布局也易使人感到景观的单调和拘束,因此自十八世纪中叶后,英国园林趋于自然之风,特别是中国“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艺术一经英国人接触和了解,便甚为推崇,引入英国后形成了流行的自然式造园风格;也由于英国文学和欧洲绘画向有崇尚自然的作风,英国散文家和诗人歌咏自然、赞美自然,认为抛弃轴线对称就是表现自然主义。

从十九世纪开始,古典园林风格又在英国重新抬头,但主要集中在伦敦几个大型皇家公园的改建,特色是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富有园艺情调,代表人物有杰基洛等(Gertrude Jechyll, 1824-1833)。

随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加剧,也由于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愈来愈多的公众强烈呼吁开放公众公园(Public park),继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Birkinghead Park)于1859年开放为世界上第一个公众公园后,往日由皇家、贵族富豪们驰马狩猎和观赏游玩的私家园林逐渐被迫陆续开放为公园。从首都伦敦开始,肯盛顿公园(Kensinton Gardens)、圣詹姆斯公园(St.James Park)、格林公园(Green Park)和海德公园(Hyde Park)等相继开放。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西欧兴起的“回归大自然”运动的波及而感到原来城市中传统的拟自然式园林似乎还未摆脱陈套,于是在城市中开辟了一些自然绿地,即所谓“城市森林”。英国伦敦在海德公园滨湖区建立禁猎区,在摄政公园建立苍鹭栖息区。

近十五年来,在英国的城市中,以生态要求为基础的城市公园建设、绿化建设与自然保护规划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适应人们在城市环境中享受自然的需求。英国的许多城市当局在公园与绿化建设中都采用保护自然的策略,他们提供政策框架,列出自然保护的目标、范围、重点内容和适合生态管理的必要政策,通过规划来确定其具体措施。英国大伦敦的城市公园建设、绿地自然保护工作近10余年来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伦敦议会(The Greater London Council)于1984年发行了科普手册,他们要求地方政府认定并提供对具有自然保护价值的场地的保护,在新的发展计划中考虑生态因素,强调把重点放在自然环境,鼓励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在缺乏野生动物的城市区域。从那时起,伦敦共确认了130处大都市重要的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场所。这些场所是各自治市内植物生长最好的样地,意义特别重大。

六、德式园林

以丰富的自然植被森林公园为主要特色。19世纪以前,德国园林一直在规则式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之下,古老的修道院中的园林布局仍是规则式的。建筑物的前面有明显的轴线,高低的露台,台中设有华丽的喷泉、水盘,大理石的直道两侧设有岩窟,配以群像、花钵和花架,整个园林显得十分幽静自然。

19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古代园林受到了严重破坏,兴起了建造森林公园的热潮,特别强调园林的功能,尤其重视研究绿化对于保健、卫生、环境科学的作用。德国造家们认为,过于自然的风景式园林并不优美,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作品。他们提出既要利用自然,又要有组织地图1—11法国凡尔赛宫庭园中心部分平面图布局,用森林来美化,才能达到良好的愿望。在公园中功能分区明确,如为了增进青年们的健康,增设了一些适合青年特点的运动场和水上划船等设施;为了老年人的休息,专门造了装饰园,用乔灌木等隔离,内没有安静的水面、凳椅等,在人工残壁上布置富有朝气的花草,形成了安静、幽雅、古老的风景式园林特色。在森林公园中,分区也很细,甚至专设沙池供小孩玩耍,日光浴水池清澈见底,可供幼儿专用。

七、美式园林

1783年独立后,美国在园林艺术手法上既有古罗马规则式的特色,又有东方风景式的风格。近代园林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现代化程度之高,是各国罕见的。在大城市中,不仅开放所有的公园、风景名胜,各种现代化设备的“未来世界”、“神话世界”等游乐园,甚至白宫和高达100层以上的摩天大楼,也向游人开放,以鸟瞰市容。各大城市还在近郊建立了一批大公园,其中具有各种特色的天然国家公园就有40多处;为了充分利用大自然风景资源,1872年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该园位于北洛基山与中洛基山之间,总面积有8.67万平方千米,山巓起伏,峡谷险要,瀑布四溅,银龙飞舞,地表熔岩覆盖,大小间歇喷泉就有3000多处,可自然喷出近100米的热水柱,为世界著名的热喷泉。在天然公园中,不仅可利用自然山水、森林美景、亿万年来大自然雕琢的奇特山势,而且还保存着稀有的名贵动植物化石。有的还设有真人博物馆和设备齐全的野味茅舍、野营等设施,进行科普教育,供游人住宿、游览。除了现代化交通工具外,还有木舟、小毛驴等,以适应当地原始情趣。

美国詹逊(Jens Jensen)首先提出了以自然生态学的方法来代替以往单纯从视觉景象出发的园林设计。几年间他先后在芝加哥园林里设计出了模拟植物自然生长、演变的自然景观,后又围绕美国中西部典型的大草原风景进行研究,在伊利诺斯州的春田城建造了草原风格的林肯纪念园,在伊利诺斯湖畔24hm2土地上布置了一片大草原,在不同地段上生长着纯种和混生的草类,这可算是在城市绿地生态建设的开端。然而,真正重视绿地的生态建设和规划应该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潮。美国城市中大量设置“步行街”,使人们在有园林绿化的生态环境中购物和休息。麦克哈格于六十年代末期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提出了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这以后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应用到绿地规划领域中。美国实施了“绿道工程”,通过绿道把组成各城市绿地系统的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广场绿地、墓地绿地、高尔夫球场绿地及庭院绿地等与其它自然区域、户外空间相连接成为一个全国性绿色网络。

2.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篇二

一、语言监控理论

语言监控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该理论由克拉申 (Krashen) 于70年代末提出, 引起外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成为二语习得理论中影响最大, 最具争议性的理论。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建立在五种假设之上:输入假设, 习得与学习假设, 监察假设, 天然顺序假设以及情感过滤假设。

1、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可算作是语言监控理论的核心, 它明确告诉我们语言时如何习得的。克拉申认为输入假设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最重要的概念”。克拉申强调:“人类只有通过理解信息或者叫接受‘可以理解的输入’的方式习得语言……我们从i (代表我们现有的语言水平) 开始, 向i+1 (代表新输入的内容移动) 。通过理解i+1输入内容, 我们的习得可达到更高一级水平 (Krashen, 1985) 。”根据这个假设, 人们只要听懂或读懂某种语言的意思, 就可习得这种语言。

2、习得与学习假设

克拉申认为, 成人二语习得者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习得语言, 即学习与习得。学习与习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习得指的是在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的一种下意识的方式下, 调动人脑的语言学习能力, 在交际的过程中理解意思并无意识地学会使用所学语言。而学习指的是在一定的指导下, 有意识的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去获得语言。习得语言是在自然交际环境中, 注重的是意义的表达, 而学习语言则是更关注与语言的形式和规则。

3、监察假设

监察功能有学习的监察功能产生, “学习”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进行“监察”, 纠正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错误。克拉申认为, “学习”与“习得”在第二语言的运用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及流利程度由“习得”决定, 而“学习”主要是改正说出或写出的话语的形式错误, 如语法错误。

4、天然顺序假设

自然获得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遵循一个可预测的不变的先后顺序去掌握规则。学习者对一些规则掌握快, 对另一些规则掌握慢。这种快慢顺序并不仅仅由规则的简单或复杂成都决定, 即使是在语法规则由教师讲解的课堂上, 这种自然顺序同样存在 (Krashen, 1985) 。他进一步说明没有接受正规课堂教学的外语学习者显示出的自然顺序与接受正规课堂教学的外语学习者显示出的自然顺序并无差别。

5、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语言学习者有个体差异, 在学习语言的动机、态度、信心等当面有不同的表现, 这些表现的强度不同, 他们对“可以理解的输入”的接收程度就会不同, 因此影响到语言学习。比如, 一个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情感上的焦虑, 那么他对输入的信息就有接受障碍, 即便是再简单再合适的信息他也接收不了。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自诞生起就受到各种质疑和批评, 当然也不乏赞同之声。为支持自己的输入假设, 克拉申还提出了一系列证据, 从年龄、输入方式、输入内容的可理解程度等方面来论证。克拉申的理论强调了输入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强调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二、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塞林格 (Selinker) 是最早使用“中介语”这一术语的学者, 自70年代以来“中介语”理论已经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之一。塞林格 (Selinker) 认为“中介语”的产生式五种认知过程的产物:语言迁移、训练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对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概括。

1、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指的是将母语的内容迁移到目的语中来, 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母语负迁移。在二语习得之初, 由于还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词汇、语音等规则, 习得者常常会借助母语的规则和思维来处理习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从而产生中介语。比如, 在汉语中“结婚”是不及物动词, 我们通常说“他和她结婚。”, 而英语中表示结婚意义的词“marry”是个及物动词, 这句话在英语中的表达是“He married her.”这就会使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初学者说出像“他结婚她。”的句子。

2、训练迁移

根据塞林格 (Selinker) 的观点, 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都可能导致中介语的产生, 课堂上老师教授不清楚或句型操练不当都有可能是学生犯错误。如老师在课堂上操练“go on to do”和“go on doing”两个短语时, 仅用“He go on to do homework..”和“He go on doing homework.”两个句子来加以区分, 而没有提供使用这两个短语的具体语境, 就会使学生混淆。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即指语言习得者对目的语的单词、语法、语音等的处理方法。对目的语规则的回避、泛化、简化等式学习者常用的策略。如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定语从句时, 由于易出错, 就会在考试或者实际使用中采取回避策略, 改用简单句进行表达;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 由于很难掌握“把”字句和“被”字句, 也会在使用的时候采取回避策略的现象。

4、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 (戴炜栋, 蔡龙权, 2001) 。外语习得者在交际过程中由于目的与知识有限, 无法使用准确无误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一些应对手段, 这些手段包括回避, 求助, 替代等策略。如汉语初学者在不能自如运用“把字句”的时候, 由于害怕出错, 就会用“请给我笔。”代替“请把笔给我。”

5、对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概括

过度概括指的是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语法规则、语义特征、语用规则等方面的概括, 以便把其中复杂的规则概括成一种简单的学习系统, 减轻学习的负担。如在初学英语过去式的时候, 我们会认为所有动词加上-ed就构成过去式, 所以就会出现“He buyed two apples.”的句子, 把一些不规则变换的动词形式给省略掉了。

塞林格 (Selinker) 还认为, “中介语”存在石化现象, 即:存在于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在石化现象出现时, 不论给习得者多长时间, 多大强度的训练都无济于事。

“中介语”理论揭示了二语习得者语言的基本特征, 从中介语的形成过程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 它不同于目的语系统, 同时又不断向目的语系统靠近。从塞林格 (Selinker) 的理论和自身的语言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 二语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并不会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更不是习得失败的体现, 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现象。

三、文化适应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舒曼 (Schumann) 提出。舒曼 (Schumann) 认为文化适应是语言习得的一个方面, 文化适应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 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会制约他的第二语言水平 (Schumann, 1978) , 即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者社团与目标语社团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社会距离是二语习得者在社会交流中所产生的, 而心理距离则是由习得者的个人因素产生的。舒曼 (Schumann) 将文化适应分为两类:一是学习者从社会的角度与另一社团结合;二是学习者把目的语社团看作是参照社团,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接收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社会距离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第二语言学习者成员的数量, 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对对方的态度等;而二语习得者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信心、文化障碍等则会影响习得者的心理距离。社会距离造成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二语习得者的动机以及他对目的语国家和社会的态度, 从而影响目的语的输入。此外, 舒曼 (Schumann) 还认为, 在自然语言的环境系下, 心理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不如社会因素的作用大。心理因素主要是由于不能确定其社会距离造成的。如果社会距离大, 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习得者在心理因素如动机、情感和信心等方面的差异。

舒曼 (Schumann) 的文化适应模式总的来说, 是从情感因素上来讨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 他认为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之间的社会距离是制约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主要原因。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 学习一种语言也要, 或者说必须学习其历史文化。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但是各种理论流派和研究模式层出不穷。语言监控理论提出的各种假设从各方面指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 并且强调了语言输入和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中介语理论则从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角度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语言系统的本质;文化适应模式则重点强调了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三个理论分别从语言本身, 语言发展, 语言与文化等角度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研究, 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作出解释。任何理论的研究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 不能否定的是,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方面推动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

汉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 作为一名可能的对外汉语教师, 我们应该结合汉语对外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吸收借鉴各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 推动汉语对外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2]Vivian.Cook,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代春, 陈雅莉.简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J].教师, 2010.

[4]戴炜栋, 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3.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篇三

一、问题小说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并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冰心,倪焕之,叶绍均等

二、乡土小说(田园抒情小说)

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的‘乡土小说’派。”,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彦鲁、台静农等。

三、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

革命派小说是太阳社,创造社在1927年以后到三十年代初所形 成的流派。当时,创造社的成员由艺术派转向革命派,郭沫若,成仿吾等投身实际革命工作,郁达夫却退出了创造社。太阳社的将光磁先与创造社成员合作,借创造社的刊物发表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1927年,他和孟超等结成太阳社,随后与创造社、共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学小说。

四、新感觉派

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 “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五、京派小说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 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六、《七月》派的小说

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略带欧化的语言一经他们的驾驭,也显出一股冲力和拗劲。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七月派小说的总体风格:

1、审美格调的多样性:a.主题取向的多元特点;b.人物复杂性格的塑造c.情节线索纵横交织,齐头并进。

2、强烈的激情

3、凝重苦涩的悲剧感

七、解放区文学

从时间上来讲,解放区文学应当从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红色政权算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地域上讲,1927年后在全国陆续出现的红军和苏维埃领导下大小不一的根据地,特别是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的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它既有区域性、历史性、政治性,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范畴的一种,并有着所有文学共性的东西。它是无根之水、天外来客,成长在中华大地特殊时期的革命年代中。

小说流派也处于重新孕育的过程中。”“其中具有流派雏型的”有两部分人,他们到五十年代以后分别发展为“山药蛋派”和“白洋淀派”。A.山药蛋派:

又称为“山西作家群”“山西派”,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应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地域性特点,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B.白洋淀派:

4.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篇四

常见术语:Method, Approach, Design, Procedure, Technique

一、语法翻译法

1、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行互译来教授语言的方法。

2、教学过程

阅读/朗读——句子翻译——讲解语法/语言点——书面回答——理解性问题

3、原则和技巧 原则:(1)书面语重要,重视写作和阅读

(2)熟记语法规则和单词

(3)教师的绝对权威

(4)本族语的中介作用 技巧:(1)书面翻译/互译

(2)阅读理解性问答

(3)演绎法讲解语法规则

(4)填空、背诵、造句、作文等

4、评价:(1)使用方便

(2)学习语言知识多于语言技能掌握

(3)改良式的语法翻译法:弥补口语的听说训练、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直接法

1、直接法是一种通过实物、图画、动作、表情等手段把外语和其对应的意思直接联系,从而达到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的外语教学法。

2、教学步骤

用目的语讲解——提问——回答

用归纳法教语法:例子——总结规则——巩固性练习——听写练习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先听说后书面语言

(2)通过有意义的上下文来学习单词和句子(3)禁止使用本族语翻译(4)自我更正来促进语言学习

技巧:大声朗读、问答练习、自我更正、会话、填空、听写段落、画图讲解、实物演示等。

4、评价:(1)强调语言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听说

(2)学习用外语思考,重视语言的交际作用

(3)排斥本国语,有时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楚

(4)对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要求高

三、听说法

1、听说法是一种运用句型操练形式学习外语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2、教学步骤

听外语对话——模仿——纠正语音语调——逐句背诵——对话练习——看书面材料——语法点归纳——替换/回答练习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教师示范,学生模仿。(2)掌握结构句型和词汇。

(3)语言学习是形成习惯的过程,教师的正确肯定有助于强化正确的语言习惯。(4)本族语控制到最低限度。

技巧:背诵对话,扩展练习,链式提问,替换练习、回答提问、对话、转换练习等。

4、评价:(1)《英语900句》、《灵格风教材》

(2)学生学到的句型较少能自如地转化为课外的交际能力(3)“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四、交际法

1、交际法就是把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方法。交际法有时称为功能法或意念法。

交际法的最大特征是它对语言结构和能同等重视。学习不仅要知道语言规则的用法,还必须学会交际。

2、示例

(1)利用真实生活材料开展讨论:(源于材料)题目辩论——提供不同的句型——小组讨论——总结

(2)连环图片做交际性练习:抽出图片——猜测前后内容

(3)设置生活背景进行交际:按照角色身份、年龄、地位、性别说出不同的内容。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强调语言的意义,而不是结构。

(2)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交际能力(即有效和得体地运用语言系统的能力).(3)教学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尝试交际。

(4)教师的作用就是以任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

(5)流利性与可接受性是教语言的主要目标。技巧:(1)利用真实材料

(2)重新安排打乱顺序的句子

(3)语言游戏(信息差等)

(4)小组讨论,解决难题

(5)角色扮演

4、评价:交际法的运用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目的语的形式、意义和功能。

五、静授法

静授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沉默,从而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活用语言的方法。该法由戈铁诺(Caleb Cattegno)提出(1972),其特征是使用各种带颜色的小棍,把各种声音与特定的颜色联系起来。三种假设:(1)由学习者发现或者创造将要学的东西,学习会取得良好效果。

(2)学习时有图片等实物辅助,效果会更好。

(3)学习的材料必须实用。

2、示例:(1)用教鞭指着图上的符号,发出一个声音,然后教师不出声地指着图上的一个个符号,监听学生的发音。

(2)教师也许发出一个单词声音,让学生猜测包含在这个单词发音里的符号。教鞭可用来表示重读、停顿和语调。

(3)教师听学生发音,重新示范或叫另一个学生来发音。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才转入未知,即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介绍语言要素,教服从于学。

(2)学生需要学会互相依赖和依靠自己。

(3)如果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仍替他们做,学生的独立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4)沉默是一种手段。它有助于学生自治以及发挥自身积极性。

(5)错误对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6)在教学的初期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而不是马上达到完善。技巧:(1)声音——颜色图;

(2)教师的沉默;

(3)同伴的更正;

(4)各种小棍;

(5)单词图表;

(6)自我更正手势。

4、评价:

静授法是7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法。非常重视人的整体性,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试图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暗示法

1、暗示法,就是指利用人的无意识和非理性因素进行系统教学的方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Lozanov)提出的,他认为大多数的学习发生在气氛轻松、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暗示法最典型特征是在教学过程中伴有背景音乐,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大脑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

2、示例

整堂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口头复习。前次学习的材料被用来充当讨论的依据。所有出席者围坐成一圈。第二阶段,引进新材料并展开讨论。这包括看一遍新对话材料和用本国语翻译,然后讨论重要的语法和词汇。第三阶段一开始,所有对话停止一两分钟。师生一起听录音机播放的音乐,听了几段音乐后,老师在音乐背景下朗读或背诵新课文,学生一边看着课本一边听音乐。在两段音乐之间有一阵沉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合起课本听一遍。

3、原则和技巧

原则:(1)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方可得到促进。

(2)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学习者。

(3)当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交际过程时,学生将学得更好。

(4)教师应容忍学生出错,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改正错误。

(5)在游戏的气氛中,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语言的运用上。

技巧:(1)课室布置充满艺术气氛;

(2)肯定正面暗示;

(3)视听相结合;

(4)选择一个新的形象;

(5)角色扮演;

(6)分二次放音乐(第一次学生看着课本,注意语法;第二学生合上课本,注意听内容)。

4、评价:

暗示法在减少学生焦虑,提供良好学习气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建议语言教师在借鉴该法之前,更多地考虑如何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安全感的气氛,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七、全身反应法

1、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也叫领悟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是一种把言语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学方法,该法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活动来学习语言。由美国J.阿须(James Asher)提出的。全身反应法与心理学的记忆部分的痕迹理论关系密切。该理论认为记忆联系的追踪频率及强度越大,记忆联系就越强,所学的东西也就越容易回忆起来。记忆方式有多种,有死记硬背、也有通过行为动作。根据研究,结合动作的记忆的成功可能性是最大的。阿须也吸收了人道主义心理学的观点,重视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他提出的活动,可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创立一种肯定式气氛,从而有助于学习。

2、示例

在课堂上,教师用英语发出指令,让学生一听到英语指令就作出相应的动作。从简单到复杂,从慢到快,从一组词过渡到一个句子或一段话。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目的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动作来传达,通过学生的各种反应以刺激记忆过程。

(2)教师运用命令来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行为。

(3)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自身的演示来学习语言。

(4)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这样和低焦虑情绪结合一起就可促进学习。

(5)口头语言应比书面语言重要。技巧:(1)用目的语发出各种指令指导学生行为;

(2)角色转换(A命令B或B命令A);

(3)动作系列

4、评价:

它强调初期阶段专门进行听力理解训练,该法使得学生对教师用目的语发出的各项指令进行倾听和反应,使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因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理解上,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该法较多地在初级阶段使用(如儿童、初中、成人入门阶段等)。

八、群体商谈法

1、群体商谈法,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方法。学习者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分成几组交谈。教师站在学生身后,随时提供帮助,最后把录音内容重放。群体商谈法也叫人道法,即该法把学生看作整体的人,关心其情感领域、语言知识和行为技能。

2、示例:

首先问候和自我介绍,接着教师陈述该课的目标及要求,然后学生形成一个圆圈,用外语进行会话。学生可先用本国语和旁边同学交换信息,教师站在身后把这段信息交换翻译成外语,然后由学生重复。接着再叫另一个学生讲,并把话录在录音机里。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谈出各自对此学习的感受。

3、原则与技巧

(1)当学生具备安全感时才会学得最好

(2)教师不站在课堂前面,就会减低学生的受威胁感,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4)教师对学生咨询,这表明他们确实在倾听学生并理解学习。

(5)在小组里,学生可以感觉到一种集体感,既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向教师学习。

技巧:(1)录下学生对话;

(2)翻译成目的语;

(3)对学习过程的总结;

(4)不断重复;

(5)小组讨论。

4、评价:

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语言学习的人道性和互动性。最好的教学法?

实践证明,最好的办法是让不同的教学法并存,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交流和探讨,提高各种教学法的综合教学效果。

事实上,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法,英语教学都要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贯彻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即(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相当的地位;(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教学法和使用的跨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教学和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如果一味地机械重复使用一种英语教学方法,这就不仅从根本上违背了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外语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Wilkins: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在特定的场合取得特定效果的方法。

第二语言(外语)学习理论

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心灵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

刺激——反应(S-R, 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

Jill’s hunger

(S)

“I’m hungry”

(r)

Jack’s hearing(s)

Jack’s action

(R)

布龙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由于言语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孩子们就能逐渐地养成语言习惯,学会使用与其语言社区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如果没有强化,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语言是不能学习到的。行为主义习惯形成的学习模式:

(Stimulus)→(Oranism)→(Response Behavior)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行为主义把研究动物所获得的结论,无保留地运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作出粗略和肤浅的见解,它强调环境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决定有机体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必然要忽视人在言语行为中的主动作用和独立作用。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掌握某一种结构复杂的语言。

心灵主义的习得理论

乔姆斯基是心灵主义心得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氏认为任何发育正常的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母语使用能力,这个事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不了。儿童是不可能根据他们听到的数量有限的句子,通过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而习得母语语法和学会母语使用的。乔氏认为,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植于大脑里的所谓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或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按乔氏理论,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只有“激活”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母语心得过程:

语言输入→普遍语法→特定语言的语法

心灵主义习得理论强调的是人脑中的内在因素,而不是习得的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对于普遍语法是否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作用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博士(D.Krashen)的理论常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

1、监察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和学得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培养二语或外语能力有习得和学得。

习得与学得的区别

习得 学得

潜意识的过程

内化隐含的语言规则

正式学习无助于习得 意识到的过程

获得明示的语言知识

正式学习有助于语言知识获得 2)克拉申提出自然顺序假设来说明习得语言规则是有一定的次序的。按自然顺序假设,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或结构是按一定的、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在第二语言学习时有相类似情况。

(3)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设来说明语言是怎样习得的。他认为,只要人们接收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而这些输入又是可以理解的(Comprehensible),那么人们就可以习得语言。克拉申还认为,如果人们的语言水平为i,他们接触到大量含有i+1的语言输入,他们的水平就会从i向i+1提高。

(4)克拉申提出监察假设来说明学得的作用。克拉申认为,有意识的学得(知识或规则)只能起着“监察”的作用。这种“监察”作用可以发生在写或说之前或之后。有意识学习的作用:(5)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来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影响外语学习的心理或情感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动机(Motivation)、信心(Self-confidence)和忧虑程度(Anxiety)。情感因素是过滤器,让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输入通过。

情感因素的作用:

语言输入→Filter→语言习得机制→习得到的能力

2、监察模式与外语教学

按照克拉申的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应尽量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习得语言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四、斯温纳(M.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

1、斯温纳的输出假设的内容

克拉申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中心作用(Central Role),而斯温纳则认为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A

More Prominent Role)。斯温纳假设的依据是“浸泡式”(Immersion)教学实验。

浸泡实验表明:尽管她的学生通过几年浸泡,获得的语言输入不是有限的,但他们并没获得如本族语者那种语言的产生能力。她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不是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而是他们的语言输出活动不足。她认为她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机会在课堂环境中使用语言。再者,他们没有在输出活动中受到“推动”(Being Pushed)。

斯温纳认为语言输出有三个作用:

(1)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注意的功能;

(2)提供学习者进行检验自己提出假设机会的功能;

(3)提供学习者有意识反思机会的功能。

斯温纳论证三个功能。

斯温纳的输出假设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语言输出活动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其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语言时存在的问题,使学习者能有更多机会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以语言对假设进行反思,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输出对外语习得都是必需的。在外语教学中恰当地安排适当的语言输出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不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教材编写方面,要设计多种交际性的语言输出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产生能力的培养。

五、错误分析

1、一些学者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这就是“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语言学家科德(P.Corder)、理查兹(J.C.Richards)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错误进行研究和分析。他们发现虽然有些错误来自母语的干扰或负迁移,但很多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消化不够全面而造成的。他们认为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把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规则内在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使用一种过渡性的语言进行交际,这种过渡性语言即不是母语的翻译,又不是要掌握的目的语,它介乎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可称为中介语(Interlangauge)。中介语随着学习者接收更多的第二语言输入,随着他们不断改变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假设而发展。由于学生使用中介语,犯错误是不足为怪的。

科德把错误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称为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Pre-systematic Errors)。

第二类称为系统的语言错误(Systematic Errors)。

第三类称为形成系统后的语法错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学习者所犯错误的原因:母语干扰过度概括、忽略规则的限制等。

认清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减少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干扰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负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会阻碍外语学习。

负迁移的主要表现:

(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英语属“语调语言”,汉语属“声调语言”,book布克,bad拜德,增添音节: Work读成worker, bet读成better。

(2)词汇层面义的负迁移现象

A、词的概念意义(或外延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

B、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 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 love my dog.走狗、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屁不通。

C、词语搭配方面,将“公费医疗” 说成the public medical care, 将the man in the street说成“街上的人”。

(3)句法层面的负迁移现象

A、混淆词性造成句子用词错误。

They study good.He speaks English good.B、语法功能词误用、漏用造成表达错误。

I not(或no)went to school yesterday.There is a bird on the sky.C、语序错误造成表达不规范。

You must early get up.D、时态模糊,造成句子表达不规范,句意不明确。

What do you say to him, last night?

They go there with us yesterday.六、第二语言(外语)阅读过程模式

1、自下而上的模式(The Bottom-up Model)

阅读是一个解码(Decoding)的过程(Brown 1997)。作者用文字、符号,应用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编成语码。阅读者必须把语码进行解释。解释的过程是这样的:阅读者从最少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这就是阅读理解自下而上的模式。

人们发现,在阅读时,语言问题解决了,但对文章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对作者的意图并不一定都理解清楚。这个模式低估了阅读者的主动作用。

2、从上而下的模式(The Top-down Model)哥德曼(K.S.Goodman)心理学阅读模式,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的猜测游戏”,按这个模式,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Textual Cues),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这就是从上而下的模式。

从上而下的模式,强调了高层次的技能,即用某些背景知识或文中的提示来对意义进行预测,对较低层次的能力如快速、准确地对词汇和语法结构识别的能力有所忽视。

相互作用的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

相互作用模式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相互作用模式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人们运用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另一种是从上而下的方式。两种信息处理的方式总是同时进行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保证读者能发现新的信息和发现与自己假设不同的信息,从上而下的信息处理帮助读者消除歧义并在可能的意义方面作出选择。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大脑已存在的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大脑存在着的知识称为背景知识,这种知识的结构又称为图式。一个人在大脑里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在阅读理解时被调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有可能保证对文章意义的正确理解。

Mary heard the ice cream man coming down the street.She remembered

her birthday money and rushed into the house…

“…and locked the door”.按图式理论模式,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它们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的是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指读者对文章涉及的主题熟悉的程度,而形式图式指的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

相互作用模式对外语阅读教学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掌握。

七、第二语言聆听信息处理模式

第二语言聆听和阅读对信息处理有着相同的过程,即其理解都是自下而上和从上而下两种方式对信息处理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由于聆听接收到的信号是声音,它不同于阅读接触到的文字符号,因此,我们首先要把声音切分为章节和单词,然后才能把声音信号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处理。

理查兹(Richards)把自下而上的聆听过程总结为以下的四个步骤:

(1)查寻语言输入,辨别熟悉的单词;

(2)将语流切分为成分(Constituents);

(3)使用音位线索辨别语句中的信息重点;

(4)使用语法线索将语言输入组织为成分。

5.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篇五

派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向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说明情绪具有功能。A:适应 B:动机 C:信号 D:组织

2、当收音机里播出一首歌曲,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形象是高大的,这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具有____ A:卢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4、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__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5、”道之所存,师之所有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____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6、各层次的教育目的中。既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是____ 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7、《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人身权的保护包括()和名誉荣誉权的保护。A:身心健康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8、从教学过程的特点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A:社会经验 B:直接经验 C:间接经验 D:生活经验

9、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做()。A.顾忌 B.高尚 C.内省 D.慎独

10、下列小说中不属于狄更斯的作品的是 A:《双城记》 B:《大卫·科波菲尔》 C:《艰难时世》 D:《茶花女》

11、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__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12、下列教育阶段中不属于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的是()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义务教育

13、They’ve won their last three matches,____ I find a bit surprising. A:that B:when C:what D:which

14、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____ A:杜威 B:华虚朋

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15、He was made thirteen hours a day____ by his boss. A:to work B:work C:is on D:are in

16、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复式教学

17、二战后,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之一是延长_____年限。__ A.中学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18、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____的儿童。A:100 B:110 C:120 D:130

19、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 A:独立型和顺从型 B:外向型和内向型 C:冲动型和沉思型 D:辐合型和发散型 20、”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该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2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才干、偏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培养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强盗。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教育决定论的观点

22、不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的有()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先行组织者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常见的教案有三种。A:探究式 B:讲义式 C:提纲式 D:综合式 E:讲述式

2、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E:普通伦理取向水平

3、取得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__。A.必须是中国公民

B.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具有规定的学历或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E.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4、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5、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看成是一种____ A:教师教的活动 B:学生学的活动

C: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D:特殊的认识活动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____ A: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B:探讨因果关系 C:严格自控制变量 D:简便易行

7、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__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8、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__。A.目标模式 B.需求满足模式 C.环境适应模式

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9、下列关于幼儿发展的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个好孩子”,他说,“不,我是坏孩子”,这个孩子正处在危机期

B:幼儿教育中提出“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体现的是发展的关键期 C:《学记》中说“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体现的是最近发展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教师带幼儿参观木偶博物馆,这属于。A:家庭与社区的合作 B:幼儿园和社区的合作 C: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D:家庭与社会机构的合作

11、王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12、”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叫做__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1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属于__ A.学生从属于教师

B.教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C.教师是服务员,学生才是教学进程的主宰 D.学生有学习的权利,也有不学习的权利

14、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__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15、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若干问题,即__。A.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B.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C.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采用哪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教育目标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6、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__。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17、团队的基本要素有()。A.目标 B.人员

C.团队的定位 D.职权 E.计划

18、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__。A.效果强化 B.直接强化 C.间接强化 D.替代性强化 E.自我强化

19、压力__。A.也叫应激

B.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C.是一个过程

D.是一种广泛性焦虑 E.是一种身心反应

20、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__。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1、我国封建社会官学的最显著特点是__。A.封闭性 B.垄断性 C.等级性 D.阶级性

22、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A:现代教学理论

上一篇:意大利人的休闲方式下一篇:如何营造活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