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成果

2024-10-11

党的理论成果(精选8篇)

1.党的理论成果 篇一

学习、研究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弄清楚它的历史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始终地坚持它,自觉地实践它。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这样,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因此,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深刻认识、科学评价“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位”,其含义有二: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理解。

关于“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说的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首先,“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任何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不是离开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相反,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始终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的观点;关于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除了这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坚持和继承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从本质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其次,“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诸于实践。

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与此同理,“三个代表”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关头,根据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了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江泽民同志的有关一系列讲话,就是作了这样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2.党的理论成果 篇二

领袖是党的代表, 所以要依靠党。党是阶级的代表, 所以要依靠阶级;阶级是群众的代表, 所以要依靠群众。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是不可分割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奋斗的方向, 所以党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马克思理论的延续, 也在我国的革命征程中得到了实践, 为党的工作提供目标和方向。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 总结出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党的群众路线就是通过群众的帮助, 为人民谋取利益, 这是我党工作的终极目标,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 我党始终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方的, 也一直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所有工作的基础, 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利益。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是党在革命和斗争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党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工作方法就是通过接触群众, 了解群众, 听取群众的呼声, 明确群众的意愿, 尊重群众的决定, 利用群众的力量, 从而为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是时代的英雄, 他们是充满智慧的, 由于他们的帮助与支持, 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够不断的深入到我国的实践当中, 才能不断的进步与升华。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

大革命失败后, 我党开始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开始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秋收起义后, 我党在井冈山进军的途中, 为了严肃纪律, 毛泽东同志规定“不拿百姓一块红薯”, 同时要求部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 而且要注意与群众说话的语气, 要为人民群众留下良好的形象, 还要与群众进行公平买卖, 如果损坏群众的东西要赔偿。这些规定后来发展成为“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通过这些规定的颁布与执行, 使得人民群众对我党的印象有了彻底的改观, 开始相信我党、拥护我党。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农村, 所以解决农民问题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通过土地革命, 农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对于我党也更加认可和拥护。我党也发现只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要获取人民的拥护, 就要时刻为人民着想, 帮助群众解决他们的困扰, 就要关心群众的生活, 为群众谋利益。基于这种思想, 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了, 也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更好地抵抗日本侵略者, 我党号召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通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发动群众的力量, 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人民群众在抗战当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通过抗日战争的警示, 我党对于群众、群众路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也明白了需要与人民群众建立怎样的关系。当时我党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正确的领导人民群众, 如何使人民群众认可我党的领导地位, 如何更加密切的联系群众, 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路线。通过我党的不懈努力, 最终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即无论我党有什么困难, 人民群众都会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 这是对我党, 对党的群众路线极大的肯定。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党的工作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革命已经结束, 对于群众的重视与利用却不会结束。在全面建设阶段, 更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全面建设是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也是为了改善群众的衣食住行, 这是帮助群众谋福利的好事, 必然会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此同时, 这也是将群众路线深入到实际工作中的很好的实践。

1. 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延伸

毛泽东同志及第一代领导人, 他们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第一批实践者, 他们将党的执政地位与人民的执政地位结合在一起, 也将我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将党的群众路线应用在政权建设当中, 在一切工作中始终考虑人民的立场, 尊重人民的观点, 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并且将群众的观点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 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许多党务工作者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 却没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同时, 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地位增长后, 滋生了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 出现许多蛮不讲理的霸道行为, 严重损害了我党的形象, 破坏了我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针对此现象, 我党开展了非常深入的整风运动, 有效的克制了脱离群众现象与官僚主义的蔓延。通过对全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 使得全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群众路线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同时, 还增强了群众对我党的信心, 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延伸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2. 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恢复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央集体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恢复与发扬, 我国进入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一方面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丰富, 另一方面将党的群众路线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尊重群众的意愿, 密切联系与群众的关系, 为维护党的群众路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邓小平指出, 在中国只有对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行充分的调动才能取得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在实践中, 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土地生产经营方式,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尊重和鼓励了人民群众的意愿;经济特区逐步设立, 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 为特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动了全国经济的迅速腾飞。

3. 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充实与丰富

以江泽民为主要领导人的第三代中央集团提出要严格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要更加密切的联系群众,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人民群众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 只有不断的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才能更好的巩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要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 吸取群众的智慧, 这样才使得社会主义建设有了胜利之本。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绝对拥护,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持续发展。

4. 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不断完善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以胡锦涛为主要领导人的第四代中央集团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进行了重新阐述, 指出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我党的政治主张与执政理念。结合我国形势的发展变化, 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 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更加完备, 将人民群众作为我党的强大精神支柱, 将人民群众作为我党坚实执政的基础, 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搞好关系, 在一切活动中都不脱离群众, 将人民群众作为永恒的信仰, 才能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才能无往不胜。

5.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 只有紧密的联系群众, 众志成城, 才能解决所有困难, 建立美好的世界。以习近平为主要领导人的新一代中央集团对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进行了发扬,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通过改进作风问题将党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充分体现出“为民、务实、清廉”的高尚品质, 将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孔令华, 刘滨.论以“人民”为本[J].经济师, 2007 (9) .

[2]马毅.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科学稳定观[J].湖北蝥官学院学报, 2008 (1) .

[3]彭光华, 曹敬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合作共事能力[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 (12) .

[4]冯曙光.试论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J].学术探索, 2011 (9) .

3.升华和实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篇三

一、党的事业迫切需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党的行动指南

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党倾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并透彻阐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八方面。其中,科学发展观发挥了核心和统领作用。这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所包含的八方面重要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外交、国防和党建八个主要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国家与社会作分析的视角来看,这两个八方面深入涉及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四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从普及和通俗易表的角度考虑,不妨将其概括为“四层面、八方面”)。再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领导全党做出的新作为和新建树、领导全国取得的新发展和新业绩来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与谋略、执政与领导、决策与实施上有着重要的特征,现将其最鲜明之点概括为这样三十二个字——“为公为民,能创善建;全面辩证,科学先进;以人为本,以和为上;统放有方,纲举目张。”从以上“四层面、八方面、三十二个字”所作的归纳和概括,可以大体看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取得新成果、开创新局面的主要方面和重要特征。

Ⅱ.实践证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已经具备党的行动指南的性质、层级与水准,党的事业迫切需要将这一理论成果纳入党的行动指南。

党章已经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同时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党章和十六大的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揽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提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谋求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全党全国形成正确的共识、采取正确的行动提供了正确的依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继承、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开拓出一个新境界。现在,全党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如同跨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坚持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也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几年的实践也已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以来,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处于统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地位,对全党的实践和全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从党心民意、从继续推动党的事业和全国发展的需要来看,都迫切要求进一步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Ⅲ.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党的核心思想”脉络,党的事业迫切需要进一步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理论成果整合为“党的核心思想”体系,集其之大成而更好地指导党的事业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并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以后,特别是在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以来,一直是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在党中央集体领导中先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和领袖,在思想理论上先以毛泽东思想、继而续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和指导,由此而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党的核心思想”脉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核心思想”脉络的延续和发展。

时至今日,党的事业迫切需要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合起来,将其全过程、全方位地构建为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的“党的核心思想”体系。这是因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成果是一树多果、传承发展、相联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独立或者否定之否定的关系,更不是更替、取代的关系。党的新的理论成果没有必要、也不会简单重复原有理论成果,而是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想、推出新举措,从更新的领域、方面、视角、途径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理论成果,对原有的理论成果既不重复论述,但又不弃之不用,而是既继承又发展、既丰富又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理论对其所阐述的对象和方面就还仍然管用和必需,从党的事业的整体和全局出发,就需要把新的理论成果与原有理论成果整合起来,从纵向与横向的结合上构成更全面、更周密、更完善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党的事业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党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理论成果的历史跨度越来越大,各种著述越来越多,信息容量越来越扩张,内涵外延越来越深广,对于绝大多数不是专门从事政治理论研究、在自身工作岗位还有着繁重任务的党内外实际工作者来说,要通过阅读列位革命导师和党的领导核心的大量著作掌握党的行动指南,其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就此而言,也迫切需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三大理论成果整合集成为“四论一体”的综合思想体系。科学整合集成四大理论,最重要的目的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成为更加科学先进、系统完整、全面辩证、周密精准的思想体系。同时,亦为全党特别是基层广大党员乃至党外群众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极大的便利,为其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习困难、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能更加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党的行动指南。

二、党和人民迫切需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化为实践成果

马克思说:“理论要求是否能够直接成为实践要求呢?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当中实际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和相应的几个要求:一是只有从实践中才能升华出正确的思想理论,这一思想理论竭力体现为现实;二是思想理论要求要转化为实践要求,以便付诸实施;三是要在现实中践行正确的思想理论,趋向和实现正确的思想理论。联系我党当前实际,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Ⅰ.使全党全民充分认识到只有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变成全党全民的共识与行动,并转化为实践成果和发展成就,才能实现这一最新理论成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内容是整个党的事业和整个国家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事关整个党和国家以及全体党员、全国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关注的对象是党和国家,依靠的主体是全党全民,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意义之实现、成败之关键首先取决于能否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与行动。仅仅有共识和行动还不够,还进一步取决于能否找到又好又快的路径、采用强力高效的措施,凝心聚力、坚持不懈地狠抓落实、一抓到底,直至达到预期的、应该实现的实践成效和发展目标。从目前情况看,上述“两个取决于”还没有解决好,至少是没有完全解决好。主要问题是,有不少人存有依赖思想,依赖决策者、领导者去做;有一些人是想参与而没有条件或客观上不允许;还有一些人是“蜻蜓点水”,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不能深度参与。其中,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看法和想法是认为,许多重大问题只有高层领导者、决策者、各级各方面的当权者、行政施政者、实权部门才能决定和解决,一般部门和单位、普通党员和百姓无法问津、无能为力,趋同认识尚可做到,但加入行动则难乎其难。这并非普通党员、群众不愿不肯加入行动,而是缺少加入行动的机制和条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付诸实践的全过程中,高度重视形成“全党全民参与机制”。而要形成“全党全民参与机制”,就必须推进民主政治进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政治体制、民主法制、运行机制、法规制度等方面合力建设“全党全民参与机制”。与此同时,亟须围绕党的最新理论的转化和贯彻建立“理论成果转化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科学论证机制”、“贯彻落实机制”、“督查考评机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果和发展成就的转化纳入科学正确、扎实高效的轨道,一环套一环、一步接一步地抓紧、抓实、抓好,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Ⅱ.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具体化为科学正确的决策、全面配套的政策、扎实到位的措施,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以贯之”的举国行动体系付诸实施。

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个领导、决策、运作、贯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独特性,重要理论、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宏观战略性的重大决策由党中央首先提出,然后各级党和政府形成共识,具体化为政策、条令、法规并形成正式文件,才能作为执行的依据启动执行。同样,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变为实践成果和发展成就,其中必须经过一系列环节,进行一整套运作,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具体化为党的决策、国家政策、宏观发展战略,各级、各方面、各部门、各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近短期发展计划,直到变成各种红头文件、行政指令、计划指标。作为合法的行动依据,这些都必须一应俱全。但光有这些也还不行,还必须依靠各层次、各方面的职能部门和行动主体恪尽职守并形成强大合力,在各级、各方面、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一落实具体任务和执行目标、执行主体及其执行职责,并在全党全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以贯之”的举国行动体系,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执行行动,共同监督执行情况。从现状来看,在上述这些方面我们都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进一步解决问题,弥补不足,确保党的最新理论能够通过举国行动体系全面实施、完全落实。

Ⅲ.充分发挥我党我国的政治优势,彻底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集中采取各种强力高效的执行措施,狠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

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党和国家的决策与政策的舆论宣传和贯彻执行总体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某些问题,特别是贯彻落实问题亟需解决。以往中央和各级领导都曾多次强调抓落实,甚至使用“落实、落实、再落实”等迭加词、递进语将“落实”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方面使人觉得抓落实太重要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抓落实上还存在严重问题。从现状来看,问题的症状及其症结主要如下:一是缺乏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心,敷衍塞责,不讲认真,马虎了事。二是本位主义、私心杂念作祟,受利害关系左右而影响执行态度和落实程度。有些执行者对决策和政策的态度是——对我有利者执行,不利者不执行,关系不大者不关心。三是以我为主、我行我素,无论上面如何要求,仍旧坚持或新提出自己的一套思路、计划和主张,一心要按照领导者个人的需要和意愿打造“政绩工程”和“领导形象”。这些是当前妨碍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最主要的阻力和干扰因素。所以,亟须针对这些问题及其症结,相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充分发挥我党我国的政治优势,要求广大党员、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得各行其是,更不得阳奉阴违、背道而驰。(二)确立正确的政绩导向、用人导向和考核考评指标体系,使之与落实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相统一、相促进。(三)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贯穿和体现于党的决策、国家政策、部门和地方行动,并通过职能部门和相关环节尽可能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和必须执行的硬任务、硬措施、硬指标,指令性责成实施。(四)通过职能部门督查考评,通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监督促进,并辅之以各种奖励与惩戒。

三、党和国家迫切需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共同转化为全国发展成就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其关键,一是客观需要和体现需要,二是践行理论、满足需要。现实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是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现实依据,也是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全国发展成就的迫切要求。现在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如何把执政与施政的举措与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要求上来。

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执政观、事业观、政绩观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高度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

在我国目前的决策体制、运行机制下,各级领导层、决策层、权力部门确实在国家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基于这一情况,因势利导,从思想上、政治上、政策上,舆论导向、政绩导向、用人导向以及指标体系制定与考评上,把执政观、事业观、政绩观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高度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就会从源头上和根子上产生问题。将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就可以从根本上引导领导者、决策者和执行者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确立正确的执政观、事业观和政绩观,谋求符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要求的发展业绩和领导政绩。即使有领导者、决策者、执行者想把力气用在创造个人政绩上,但只要客观的政绩标准是根据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制定的,个人的努力最终必须用此客观的政绩标准衡量和裁定,那为个人出政绩而作的努力也就会平行于正确的轨道。

Ⅱ.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辩证,把经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纳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地位在全党全国已经空前之高、之重要。但以往由于各种因素和历史的局限,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偏向和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辩证地处理好发展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把经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纳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其中最主要的症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有两个,一是领导者、决策者、执行者受不正确的政绩观和用人导向影响,而使发展偏离科学正确的轨道;二是受当前经济技术水平、人才数量与质量以及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能力等限制,而无法上更多的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成本、无污染项目,但为了完成上面压的或自己定的“大干快上”的高指标,而不得不上一些应对完成体量指标、但质量效益低下、消耗污染严重的项目。客观而论,第二个问题恐怕是更根本、更直接的原因。因为,如果客观上有可能、主观上有能力上那些符合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对各方面都有利、大家都说好的项目,领导者、决策者以及执行者们何乐而不为?关键问题是目前没有足够的能力、水平、条件和本事上这些好项目。弄清这一问题之所在,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相应采取对策与措施,致力于扩大开放,借助外力,同时加强自身努力,下大力气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培养和吸引大批人才,增强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优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两个主要方面,确保经济、社会、人与自然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四、在全党实践和全国发展中验证、拓展、整合、完善和集合运用党的理论成果

Ⅰ.深刻理解、很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的过程性、集合性、整体性、全面性的科学理论。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已经深入一般人的意识。列宁指出:辩证逻辑告诉并要求我们,一是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二是要从事物的发展、事物自己的运动、变化中来观察事物;三是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第四,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还指出:“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几点:第一,世界是过程,是过程的集合体,所以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整体性的认识和全面性的要求;第二,与事物的过程性、集合性、整体性相应,实践和理论各自的运动变化以及二者的一致也必须是发展的、全面的、整体的和集合的;第三,思想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由实践在运用理论并使二者互动共进中加以检验,而实践对思想理论的检验、运用以及二者的互动共进也都具有过程性和集合性。把这几点与我党当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油然感觉到有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在全党实践和全国发展中进一步并不断验证、拓展、整合、完善和集合运用党的理论成果。

Ⅱ.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建立党的理论与全党实践、全国发展互促并进的机制。

事实表明,思想和客体、理论和实践不是相互割裂、彼此分离的,相互之间不是单一、单线、单向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生共长、互涵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建立党的理论与全党实践、全国发展互促并进的机制。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已经从全党实践、全国发展中提炼升华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应将其进一步上升到党的行动指南的高度,使之能够更具权威、更加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亟须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加全面广泛、深入持久地化为全党实践的成果和全国发展的成就,并在全党实践、全国发展中进一步验证、拓展、升华和完善这一理论成果。将来,还要用被验证、拓展、升华的更为完善的理论去指导更新的全党实践和全国发展,并使三者继续互促并进。为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制度化、经常化、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根本的办法是形成三者互促并进的机制。首先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工程、研究队伍,制定研究目标和任务,并迅速推进,使之尽快见效。二是通过党的全会和代表大会确认和升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具体化为党的决策与政策,同时对国家行政施政以及各相关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三是建立和启动“举国行动体系”,借助它把党的最新理论付诸全党全民的实际行动。四是建立上述三个方面的联系沟通渠道和互动互促机制。

Ⅲ.高度重视、大力做好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理论成果整合集成、集合运用的工作。

基于前面所述,特别是基于我们党的行动指南的唯一性和一体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做好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三大理论成果整合集成、集合运用的工作。整合集成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是:着重整合、提炼和集成世界观、方法论、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特别要全面、辩证、准确地提炼出核心思想及其精髓要义。在整合集成中务必严格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反复强调的根本原则:“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按“党的行动指南”的标准和要求去定位和做好整合集成工作。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原有理论成果进行整合集成和集合运用,并使四大理论在整合集成和集合运用中得到整体升华,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庄严而艰巨,非常必要和迫切,亟须作为我党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全力做好。

总之,在这全党全国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喜迎十七大之际,我们衷心希望进一步升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且将其更加全面广泛、深入持久地化为全党全国的实践成果和发展成就!

4.党的理论成果 篇四

姓名: 单位及职务: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党的十八大于(B)在京召开。

A、2012年11月7日 B、2012年11月8日 C、2012年11月9日 D、2012年11月10日

2、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表述。从国家层面看,是(C)。

A、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公平、正义、勤劳、奉献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A)。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五位一体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科学发展观

4、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B),这是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提法。A、和谐中国 B、美丽中国 C、生态中国 D、文明中国

5、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后的殷殷嘱托,在十八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增强“四个意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四个意识”是指(A)

A、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B、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C、忧患意识,理念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D、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6、做到(D),这是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向全党提出的反腐倡廉的要求,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实现的目标。

A、干部清正 B、政府清廉 C、历史清白 D、政治清明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C)。A、处理好“姓社”还是“姓资”的关系 B、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C、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接的关系

8、(A)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解放思想 D、深化改革

9、(B)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快城镇化建设 B、城乡发展一体化 C、缩小城乡差距 D、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10、(D)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A、民主监督 B、民主决策

C、参政议政 D、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1、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每(C)年召开一次。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应出席代表2268人,特邀代表57人,共2325人,实到(A)人。

A、2309人 B、2956人 C、2289人 D、2318人

1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D)专业。

A、教育学 B、电子技术与应用

C、法学 D、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14、十八大报告指出(A)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人为本 C、执政为民 D、党管人才

15、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B)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A、2018年 B、2020年 C、2015年 D、2025年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全党要坚定(ABC),这是为确保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宏伟目标的实现,为全党在道路问题、指导思想和制度安排方面提出的要求。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ABC)这条主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A、执政能力建设 B、先进性建设 C、纯洁性建设 D、反腐倡廉建设

3、十八大报告确定了“二个翻番”目标是(AB)A、国内生产总值 B、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C、对外贸易总值 D、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4、权力如何运行,不但关系到依法行政,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ABCD),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A、党内监督 B、民主监督 C、法律监督 D、舆论监督

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增长”和“两个同步”。其中,“两个同步”是指(AC)。

A、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B、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C、劳动报酬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D、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BCD)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A、实践型 B、学习型 C、服务型 D、创新型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自觉地把(C)作为核心立场,把(D)作为根本方法。

A、可持续 B、全面、协调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8、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ABCD)方面的工作。

A、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B、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C、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D、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9、2012年11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有:习近平、李克强、(ABD)、王岐山、张高丽。

A、张德江 B、俞正声 C、李源潮 D、刘云山

10、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ABCD)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三、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 科学发展观 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 建设

到 建成,这一字之变,是质的飞跃。

3、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 考验、市场经济 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 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

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 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6、报告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 党 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以 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 台独

、坚持 九二共识

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 3 存异。

8、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的奋斗目标。

9、党的十八大主题鲜明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样的目标

,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问题。

1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

生活

、贴近群众

的原则

四、简答题(共5题,每题5分,共计25分)

1、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十八大报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的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的目标是: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主要目标如下: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几项基本 4 要求是什么?

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5、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答:

1、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破除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2、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目标举措,不断破除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障碍;

3、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完善的体制机制,不断破除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障碍。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十八大报告,阐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0分)对我县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有何建设性意见和建议?(10分)

5.党的理论成果 篇五

努力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进党的活力,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党的建设方面不断好范文版权所有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是十六大以来在党的建设

方面具有整体性的最大创新。

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命题,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围绕这个命题逐步扩展,进一步形成了关于先进性建设的系统理论。曾庆红同志在今年5月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从重要地位、重大意义、时代内涵、根本任务、实践主体、实现途径、根本依据等方面概括了这个战略思想,并强调这一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联系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的高度。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2005年1月以来,全党分三批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先进性建设及其教育活动,理论界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先进性的内涵和要求、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保持先进性的途径和方法、先进性建设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先进性建设的规律、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保持先进性方面的经验教训等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二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把党的建设的焦点进一步集中到执政能力上来,充分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划了执政能力建设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等整体布局,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范畴。

四中全会之后,《决定》中的部署被分解为57个事项,一一落实到中央有关部门。凡属于建章立制的,抓紧就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关条例和规划的制定开展工作、起草文件;凡属于改革举措的,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凡属于提出原则要求的,组织力量抓紧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进有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十六大之后,在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按照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的要求,进行大规模干部培训。先后举办了新进中央委员班、省部级领导干部班等,建立了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新的干部学院。同时,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对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培训。在干部培训规范化方面,制定了《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

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之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理论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对这些战略思想的研究,成为十六大以来党建理论研究的最新和最大的热点。

四是党的组织建设。在干部人事制度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2004年-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在《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2004年4月集中出台了“5 1”法规文件。最近又集中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等五个文件。这些文件初步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不断探索,现在已经形成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随着《公务员法》的全面实行,公务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6.党的理论成果 篇六

边学边查边改的专题报告

我社区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的活动思路,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取得扎实成效。

一、学教双行,入脑心。

一是明确了学习内容。社区党总支根据上级统一安排,收集了中省市会议及领导系列讲话资料、规定的五本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整理编印了《学习知识要点》、《应知应会手册》,分发到全体干部职工手中。

二是创新了学习方式。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了党员干部集中学习,重点学习了中央、省市委和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文件,总书记、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和县委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学习了《内江市作风建设的十项规定》、党的光辉历史,重点学习了《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汇编》、《面向未来的赶考》等规定篇目以及党的十八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内容;组织开展了“改进作风怎么办”、“五好干部怎么做”、“群众路线怎么走”等专题大讨论活动,讨论如何提高宗旨意识、明确党员责任、对标先进学习、作风改进提高、贯彻执行上级决策等问题;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组织观看了《生命的奉献》、《用生命书写忠诚》等影片,让全体干部职工从先进典型中汲取正能量;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组织观看了《北京城乡建

设领略腐败案》等影片,让全体党员干部从反面典型的蜕变轨迹中得到警醒学习身边的优秀党员和干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

通过学习,社区全体党员干部增强了增强了政治定力和理念信念;对当前形势分析的研判能力;增强了贯彻执行上级党委决策的统一性;增强了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责任感;增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增强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听诤言。

在我社区党总支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由领导班子带头贯穿始终,通过多种方式听取群众意见,真正把征求意见的环节做好;深入到群众中,听真话、听实话,从群众的呼声、群众的反映中“照镜子”、“正衣冠”,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意见。领导带头,问计于民,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我社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诚意和决心。

三、畅通渠道,得良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社区广开言路,创新载体,全方位、多渠道听取建议、征求意见。我社区向社会各界人士发放了150份意见征求函,组织召开了群众座谈会,深入居民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所盼,与社区的党员群众“面对面”“心交心”谈心座谈,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共收集到各类意见12条,现已解决处理7条,对群众提出合理要求,社区又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社区梳理成台账上报上级党委、政府进行整治。

四、边查边改,有实效。为了更好地改进作风、解决问题、促

进社区建设,我社区“开门”广纳群众意见,结合征集来的意见建议,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边查边改,以查促改。

社区有针对性地纠正党员干部态度不端、思路不清、方向不明、信心不足、大局意识不强等不适应不符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的思想观念问题。在这次学习教育过程中始终遵循“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居民的贴心人”活动思路,通过学习教育,通过查摆问题,提升了我社区的服务水平和解决群众身边利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把握“四个重点”继续组织开展边学边查边改工作。

一是要突出抓好问题整改,要对近期征求的意见进行再次疏理,按轻重缓急、分类分项制定整改方案,完善制度机制。

二是要突出撰写好对照剖析材料,从班子成员带头做起,每位党员干部都要亲自撰写剖析材料,把存在的“四风”问题查准查透。

7.党的理论成果 篇七

抗战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广泛而深刻, 体察民情, 关心人民疾苦, 将解决民生问题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相联系, 提出一系列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方针政策, 这些方针政策主要包括:

一、对人民高度负责

作为共产党人, 一直用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负责的理念来严格要求自己。对人民负责, 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最高标准。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 每个行动, 每项政策, 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不仅将“对人民高度负责”表述出来, 更重要的是提出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方针举措的真正让人民得到实惠, 让人民群众放心、使人民群众满意。共产党人在抗日根据地提出的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发展民族工商业政策、精兵简政政策、加强政权建设等政策都为人民负担的减轻,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增进党政军民之间的团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特别注意维护人民的各项权益, 保障人民的权益不受侵害。如1940年《中共晋察冀边委目前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一切抗日人民, 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信仰及居住自由, 非依政府法令及法定手续, 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均不得给人以逮捕、禁闭、游街、及如何侮辱人格、名誉之行为, 以保障人权。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财产所有权。减少工作时间, 实行工业部门八小时工作制, 增加工人实际工资, 实行半价物工资制, 改良劳动条件和工人待遇, 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正是因为党的各项正确方针政策的有力实施, 正是由于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所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克服了遇到的重重困难, “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工作, 有了相当广大的发展, 因此扩大了党的武装力量, 创造了游击根据地, 生长了全国的进步因素。”【2】团结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真心拥护, 向着敌人做最坚决的斗争。

二、以民生促革命

“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及“德政”、“仁政”等民生主张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抗日战争时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解决民生的重大战略价值。解决民生问题, 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必需条件。以民生促革命,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夺取抗战全面胜利的必要前提。党的文件也多次提出要深入群众工作, 依靠群众, 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如“共产党必须进一步依靠群众, 必须深入群众工作, 才能克服投降与反共危险, 巩固统一战线, 争取继续抗日, 争取民主政治, 准备反攻力量, 否则是不可能的。同样共产党必须深入群众工作, 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 才能在投降与反共危险没有克服以致发生突然事变时, 使党与抗战避免意外的损失, 否则是不可能的。”【3】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意识到解决民生与夺取抗战胜利的密切关系。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要灭我国、亡我种的侵略野心, 唯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 齐心协力驱逐日寇, 才可能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若民生问题得不到卓有成效的解决, 人民群众的生产与抗日积极性便很难调动, 求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便成了一句空话。所以, 解决人民的生存、生活问题, 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等问题, 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当时有很多农民知道要抗日了, 但是他们必须首先要活下来, 要有力气来参加抗日。如刘大年所说:“多数农民知道中国抗日了。但他们首先要顾及眼前, 该怎样在重租、苛政、饮鸩止渴的高利贷等残酷压榨中挣扎生活下去。”【4】因此, 在各抗日根据地, 解决农民的生存、生活问题便成为中国共产党首先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曾在1937年8月25日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批评了国民党不积极谋求人民生活改良的状况, 认为在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 国民党如果还保持以前政策而不愿迅速改变的话, “将使抗日战争蒙受绝大的不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明白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阶级的领导, 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 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所以共产党人不是向人民群众要东西, 而是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切实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唯有这样, 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 让人民满意。“共产党认真的研究群众生活, 群众情绪, 群众要求, 根据上述方针, 在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具体口号之下, 一步一步组织他们, 教育他们, 领导他们改良生活, 发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克服投降反共危险具有最后决定的意义。”正是中国共产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在抗日根据地真正当家做主更是激发了民众投入生产运动的热情与抗日的积极性, 促进了根据地生产与经济发展。

三、以政权建设促民生建设

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和根本问题。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 体现了共产党人在解决好人民的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问题和生产问题后, 注重维护群众的政治利益, 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抗日战胜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推行民主政权建设, 将政权建设看作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条件。1941年1月15日, 中国共产党在《论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政策中》指出:“必须更广大地更深入地推行民主, 坚决执行正确组织的三三制。抗战建国是伟大的事业, 非群策群力不为功, 因之对于各党各派无党无派的忠实抗战建国的各种人才, 必须善为团结, 珍惜爱护, 推心相与, 共同合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各根据地相继召开参议会, 加强政权建设, 制定施政纲领, 并颁布各种法规和条例。如陕甘宁边区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府劳动保护条例 (草案) 》;1940年山东省通过的《人权保障条例》,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通过的《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 从政治法律上规定了凡是一切抗日人民应该享受的选举与被选举权, 自由权, 私人财产所有权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移、信仰及抗日自卫之自由权等。继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根据地之后, 晋西北、山东、晋察冀、冀鲁豫、皖东北、皖南、皖江、苏北、苏中、苏南、豫鄂边等根据地政权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抗日民主政权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保证抗日各阶层人民的利益, 改良工农生活及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发点, 保障了一切抗日人民的民主权利, 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推动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四、坚持“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总方针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所制定的许多方针政策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 是我们的经济工作与财政工作的总方针”。这一论述不仅非常明确地指出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而且阐明了经济与财政、生产与供给的关系, 为解决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情况极端困难, 推进根据地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 我们党领导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 是为了从物质上保障革命斗争的需要以及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

在“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总方针指引下,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破坏和国民党的严密封锁, 抗日经费依靠外援是不行的, 只能依靠解放区人民交纳的赋税和军民、工作人员自己的生产来解决。同时, 通过大生产运动发动群众,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也是党在这一时期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民生, 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与理论上的宏观构建, 实践中的认真贯彻落实, 使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在这一时期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与举措帮助解放区与根据地顺利渡过战时艰苦局势, 促进了战时经济发展, 保障了抗战物资的供给, 人民负担减轻,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以改善,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民生, 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制定了一系列原则与方针政策。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制定的方针政策, 可以为我们研究新民主主义民生观提供理论支撑, 并对当前做好民生工作、改善民生有着重大理论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生,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128.

[2]、《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四) 抗日战争时期 (上) 》,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 1979年11月第1版, 第123页。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189.

8.简述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 篇八

关键词: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一、研究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的重要性

任何理论需要发展,而理论的创新是指逻辑体系内激励并且带动理论发展的更本动力。所以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是党的建设理论发展的前提。党的建设,随其内在组成要素以及身处环境要素,形成共同支持、共同进退的联动关系。无论是党建的实践还是党建的改变都是依附于党建理论推陈出新的现实作用。党建理论创新发展的事实并不是理论本身否定再否定的过程,不是时刻意犹推翻自己的偏激做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党所处的背景不同、目标不同、任务不同,完成任务和目标所采取的方针措施各有不同,所以正确认识党建背景是党建理论得以创新发展的基础。因此,把握党建宗旨,遵循历史真实存在的背景,采用理论创新的逻辑思维,依照党建发展的客观规律,灵活并恰当提出党建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是党建理论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

放眼整个党建历史,其理论的创新无处不在,体现在党建执政能力、队伍建设、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实事求是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与时俱进的诉求。建的历史是依据“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发展”的逻辑在历史不同阶段上党的建设。

1.群众路线

毛泽东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思想路线,真正掌握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执政党,需要时刻谨记群众的重要性,群众是任何时期任何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因素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执政党必须在现有的社会基础之上,深刻理解“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并且要充分、客观的做到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党时刻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努力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痕迹下划出 “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一历史痕迹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在这理论成果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该理论体系里面,充分体现了在历史新时期中,我党是如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要求。由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4. “两个先锋队”

2001 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重点提出:“面对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

2006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特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还要时刻检验党建的理论成果的正确与否。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提出,在我党历史经验中,科学性、综合性、整体性的一个理论创举,极大的体现了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小结: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必须与整个党的理论创新同步推进。党的建设理论是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理论创新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提供理论源头、打开思维空间,而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又丰富党的基本理论,两者互动。通过这种多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比较研究,使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视野更加开阔,战略思维更加深邃,创新成果更有深度、高度、广度和力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曾长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7]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上一篇:基层党建督查情况汇报下一篇:三年级数学同步练习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