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苏教版(共7篇)
1.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苏教版 篇一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比 的 意 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 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难点:理解比和 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有“神舟”五号发射后的一段视频,请同学们看一看吧。(放视频,定格在杨利伟出示联合国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处)
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14圈之后,在中国举国欢腾和举世瞩目中圆满返回。杨利伟和他背后千万宇航大军创造的这个历史功勋,实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使中国继美国、苏俄之后登上航天大国的高峰,为走向强国之路迈进了历史性的一大步。师:航天员杨利伟叔叔手里拿着什么?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
师:当时杨利伟叔叔手里拿的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请看大屏幕。
这面国旗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比较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可以怎样提问题? 学生一: 长比宽多多少厘米?
15-10=5(厘米)学生二: 宽比长少多少厘米?
15-10=5(厘米)学生三: 长是宽的几倍?
15÷10=3/2 学生四: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10÷15=2/3 师:大家说得好,从同学们对国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知比较数量的意义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求一个数量比 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属比差问题用什么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师:另一种是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属比倍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除法计算。
师:关于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那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
----比(师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师: 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板书)
师:
请同学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呢? 生: 我们又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同时教师板书)
师: 通过求国旗的长和宽的倍比关系可知道谁是 谁的几倍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例如;长是宽的3/2倍,我们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但要注意的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师:如:15比10是谁和谁的比? 生:长和宽的比。
师;那10比15又是谁和谁的比呢? 生:宽和长的比。师:同学们说的真棒。
2.师: 据新闻报道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它的速度是多少呢? 师:要求运行速度应该怎样计算? 师:题中42252㎞是行驶的什么? 生:路程 师:90分钟 生:时间
师:要求速度应该怎样求呢? 生:
路程÷时间=速度
千米/分钟
师:速度就可以用它所运行的路程除以它所用的时间,这里的路程和时间是什么关系,生:相除关系。
师: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师:谁能来说一说神舟五号运行的路程和运行时间的比 师:路程和时间是不是同类的量? 生:不是
师:因而可知不同类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通过这么多的例子,大家现在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比?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例子中除法算式和比的对照。)生:只要是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师:大家说得已经很接近了,实际上,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生:那也就是只要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就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师:那么什么叫作比呢
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板书并把课题补充完整)
3.师: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的 生:相除关系。师在相除下点点读一边。
师:观察上面两个例子的解法你会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生: 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
生: 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 是同类量的比,而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你能说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关于比的例子吗? 师;总价与数量的比得出的是什么量? 生:单价。
(三)自学内容。
师:关于比,还有许多的知识,这些都在教材第44页,下面请
大家自学这一部分知识,弄懂以下几点,并把你认为的重点用
线画下来。
自学提纲:(课件出示)
1.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
成分数形式但仍读作几
比几)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怎样求比值?(前项除以后项)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通常用最简分数表示,能除尽时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能整除时就用整数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读完以后带学生整理。
师:小精灵听说我们六年三班的同学非常聪明想让大家帮助它解决一个问题,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它呀?
师:那我们看看是什么问题吧,看课件:比和除法、分数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小组合作完成小卷。汇报: 联
系(相当于)
区别
除法 被除数
÷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比
前项 :
((比号)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a:b=a÷b=a/b这里的b 能等于0吗为什么? 生:b相当于除法当中的除数,因为除数不能 为0所以(b≠0)师:那也就是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同学们学习这么长时间了,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看看老师这有一张篮球比赛的图片,看一看这里面的数学问题。(放课件)
从而引出比的后项出现了0的问题。
(南钢队与奥神队篮球比赛得分情况是12:0)从而讲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中所学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师总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下面老师想检验大家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同学们愿意接受检验吗?
(三)、训练反馈
请看题:1.想一想,填一填。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比值是();花的钱数之比是():(),比值是()。.下面的说法对吗?要说明理由。
(1)小强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是178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8.(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说成5/4
(3)星期一六(3)班到校人数是49人,缺席3人。缺席人数
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49。
师强调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你知道吗:(课件出示)
(四)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的比。
练习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几点改进: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当然,理想的课堂也许很难达到,但我们应该有所追求,最好是无止境的追求。
2.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苏教版 篇二
编者按:有人说,新闻是寻找故事的艺术。而我要说,语文是聊故事的艺术。
语文天然地与故事亲近。小学生是听故事的年龄(其实我们大人,不也大都厌听高深的大道理,而喜闻有趣的故事吗)。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其实就是故事,只不过有的想象丰富,有的平淡无奇,有的文化味值得再三咀嚼,有的浅淡只能作为快餐。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其中的故事性因素,语文课是不乏趣味和魅力的。
但有的人习惯性地把语文当作种种大道理的载体,眼睛瞪得再大,也看不见“故事”。其实正是各种各样的故事“教育”了我们一生,一个语文老师的兜里应该有故事,并应适时热情的向学生“兜售”。上课有故事听是一种幸福。聊故事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风景之一。
“聊”不是讲,‘聊’比讲更轻松,更闲适,更幽默,更开放,更亲密。
“聊”不是“侃”,“聊”不是天马行空,不是庸俗娱乐,它于快乐中传递丰富的教育信息,于随意中逼近课堂的中心目标。“聊”是高超的教学艺术。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思路: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步骤:
(第一课时)聊故事里面的故事
一、写了什么
师: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就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生:是啊,还有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嗯,跟他说的意思一样。生: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什么?
师:哦,那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么? 生: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师:对!当然,我们还可以了解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看,读书的过程,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和学生一起读课题《牛郎织女》。)
(一)、梳理人物关系。师:第一节课,我们先聊聊这个故事本身,研究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也可以换句话说,叫“写了一个()的故事”。说到故事,它一定围绕一连串的人物展开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生:主要有牛郎、织女。(板书:牛郎织女)师:很好,就这么聊,除了他们两位还有谁? 生:还有王母娘娘和那头老牛。(板书:王母、老牛)
师:不错,故事里,动物也是“人物”(学生自然地谈到:还有“喜鹊”)。生:还有牛郎的哥哥和嫂嫂。(板书:哥嫂)生:还有牛郎的儿子和女儿。
师:(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将以上“人物”板书。)既然中心人物是牛郎和织女,就让我们以牛郎为起点,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来,聊吧!
生:牛郎与老牛的关系特别好。首先,牛郎对牛好,照顾牛的吃喝是那么细致周到,好得没法说。师:他们俩之间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但看起来更像朋友和兄弟,结合课文,具体聊聊彼此怎么个好,找出相关的段落读读也成。
生:牛郎照看老牛非常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老牛知恩图报呢。(引导全班同学读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师:好,就接着你说的这个词,咱们聊聊牛是怎么知恩图报的?
生:老牛给牛郎介绍织女,就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也就是说老牛是媒人,帮助牛郎介绍对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织女可是仙女呀!(笑声)
师:感谢你的发现,找出相关段落读读(学生读略)。师:老牛首先要成全牛郎的婚姻,还有吗?
生:还有老牛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后面没说完,老牛就去世了,证明老牛对牛郎后面事一清二楚,而且临死都不放心。不但给婚姻,而且还给牛皮。希望牛郎关键的时候用上。(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学生一起说出),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老牛也是如此呀!可这老牛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头到脚把自己的皮扒下来,献给牛郎。
生: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故事里这个牵线搭桥的是牛,而不是马或者其它动物呢? 生:我知道,因为有的书上说,那头牛是天上的仙人,一个金牛大仙变成的。
师:哦,你是通过引证资料来理解的,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联系你六年读书生活获取的信息,再结合你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
生:老师,我想可能跟男主角的名字有关,叫“羊郎”、“马郎”多难听呀,放牛的就叫“牛郎”,听起来比其他那些舒服多了。
师:是啊,他是个放牛的,顺着这个思路,为什么选牛作为故事的角色之一?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依据? 生:我觉得,牛很忠诚,很忠厚,所以课文里老牛不轻易说话,只要一说,就起关键的作用。师:结合牛自身的特点来谈,不错。还有没有?只要你知道的,哪怕不全面,尽管说出来,就这样聊。生:我想,也许跟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讲男耕女织。耕地用牛,拉车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可能在古代,牛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动物,还是半神半动物的这么一个形象吧。所以选牛更有意义。(掌声)
师:你的发现有道理。我在农村长大。以往,农民一般是不吃牛肉的。牛对于农民来说,是劳动中的伙伴,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正像你所说的,选牛那是有特殊意味的。好,再聊聊牛郎和其他人的关系。生:我想聊牛郎与织女的关系。我觉得牛郎和织女从相识到相守,看得出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比如“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的挺美满。”从这个“美满”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两个可能是从不闹矛盾,过得非常幸福。
师:呵呵,用“相识”与“相守”概括他们的恋爱经历,好。把你刚才说的“美满”一词写上。(板书:美满)既然你提出来了,一起读读这个词。(学生读:美满)由于这两个人是主角,一会儿我们细细聊他们的感情。继续,你还想说牛郎和谁的关系?
生:牛郎与兄嫂的关系不好。(朗读课文后聊)我认为牛郎的哥哥嫂子对他非常的不好,因为第一小节就说了,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我认为叫他吃剩饭已经很不舒服了,还要他穿破衣裳,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夏天非常的热,冬天非常的冷,可一年四季就那一身破衣裳。每天天不亮我们都在熟睡,而哥哥嫂子就赶他上山放牛了。哥哥嫂嫂太不像话啦。师:古人说,父母不在,长兄为父。瞧瞧这哥嫂,让你对他们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生:我再谈谈牛郎和他丈母娘王母娘娘的关系。(笑)王母娘娘是个第三者,她和牛郎,差不多已经快成仇人了。当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的时候,肯定是非常非常着急,也一定非常非常痛恨王母娘娘。而且在他快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还把头发上的玉簪一拔,划出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很宽,让牛郎得不到织女。这边的牛郎一定恨得咬牙切齿。
师:在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关系上,王母娘娘算是一个破坏者。借着你的启发,那咱就读读文中对王母娘娘的描写吧。
生:(读课文)“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空„„”
生:我再谈谈喜鹊。喜鹊对牛郎来说,是他婚姻的帮助者。喜鹊搭桥,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真感人。(该生找到喜鹊搭桥的段落,并和同学们一起读了起来。板书:喜鹊)生:文中还有两个孩子,就是牛郎和织女的孩子,关于他们好像没什么可说的。(笑)师:好啊,你们抓住重点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读了课文,又理清了内容,真让老师佩服。
(二)、人物归类。
师:让我们就人物之间的关系归归类。
生:牛郎与兄嫂这部分属于“人”类。王母与织女这一组就属于“神”。(老师相机板书)师:依此类推,中间的老牛和喜鹊呢? 生:属于动物。
师:如果把牛郎与兄嫂的故事归为“人间”。(板书)生:王母与织女的故事就是“天上”。(板书)
师:人与神,人间与天上要建立联系,有故事的话,必须要有个桥。生:那就是喜鹊。
生:文章表面是喜鹊搭桥,其实,还有一座隐性的桥,就是——老牛!有了老牛,才结成了牛郎和织女的婚姻;有了老牛,才有了牛郎上天追织女的可能。牛在这里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桥梁作用。(掌声)师:民间故事用奇异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人与动物的种种关系,从生活出发又可以超越现实,往往包含着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份,老牛做媒、喜鹊搭桥就是表现手段。
(三)、概括内容
师:好,借助人物关系,让我们从内容上具体说说《牛郎织女》写了一个()的故事?
生:很久很久以前,哥嫂对牛郎不好,牛郎对老牛非常好,老牛想回报他,就给他介绍织女,死后还给了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于是牛郎就认识了织女,并结婚了。王母娘娘反对,于是她就去抓回了织女。后来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结合板书,师生一起,很轻松地聊了故事梗概。通过对人物及其关系的梳理,这就很好地运用了抓人物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谢谢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刚才这样的梳理,我们对“写了什么”做了细致的分析,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简要的概括。
二、怎么写的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同学们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写这个故事的。作为六年级同学,你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写”?
生:比如说叶圣陶老爷爷在写作上,用哪些方法啊、手法啊,写这个民间故事的。生:应该要分析文章的层次,故事是怎样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啊,等等。
师:那现在再把课本打开,把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融到里面去,读读,看叶圣陶老先生究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故事。前后桌可以讨论讨论,看看你们有哪些发现,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学生先读课文、讨论后,再发言。)
(一)、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用了许多设问句,给人留下许多疑问,吸引着你想读下去,知道结果。
师:这叫故事的“爆裂点”,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读者或听众注意力,从文学的表现手法说,也叫“设悬念”。生:对!看第三小节,“突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在叫他呢?”这是第一个悬念。第四小节,“这姑娘是谁呢?”又是一个悬念。后面还有老牛最后讲的那句话:“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留下的皮究竟有什么用,这又是一个悬念。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了,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救她呢?这还是一个悬念。(老师相机板书“悬念”。)
师:这里不仅有人物出场的悬念,还有内容的悬念,这也可以说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就看这第一个悬念,谁来读前半句,谁来接读后半句?
生:牛郎刚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把“牛郎”读得的憨厚而亲切)。生:是谁叫他呢?(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谁”的重音提示。)师:还可以怎么读?
生:牛郎刚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把“牛郎”读得短促而口语化)。生:是谁叫他呢?(学生在语境中感觉,读的也是很口语化。)师:再读读下一处悬念。
生:“这姑娘是谁呢?”(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中,读出了故事悬念的味道。)
师:憨厚朴实、心眼好的牛郎,遇到的是位仙女,想象此时的心情,该怎么读这句? 生:这姑娘是谁呢?(学生故事把“这姑娘”和后面的内容停顿开,前抑后扬的语气。)
师:其实呀,这“悬念”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用到。就像评书《水浒》中一个人物出场前的描述:“‘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让我们这个着急啊,必须等到听下回,于是才知道原来此人名叫——武松。
生:就是这样,比如后面的这个悬念“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人们都说办什么事比登天都难,上天怎么能成呢?把你的胃口全都调起来了,于是你就急于知道故事后面的内容。
师:这样的悬念该怎么读?这个“可是”虽然没有标点,但你要是读的话,也许可以? 生:我要是讲故事的话,就停顿一下,读成“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生:“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学生读得若有所思的样子。)
师:正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悬念”,让故事情节不断往下推进。我相信同学们讲故事的时候,或者写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很好地运用它。
生:要说情节,我觉得设计得很巧妙。一开始先是说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接着写牛郎和老牛的好。老牛帮助牛郎认识织女后,本来两个人感情好,可是偏偏王母娘娘出来反对,然后再到结尾,喜鹊来帮忙,我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一步步引人入胜。
师:哥嫂待牛郎不好,引出老牛却和牛郎好,这也叫故事的“反衬”,故事的情节是一波三折的。生:还有,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很有特点。老牛在一天晚上对他说话了,告诉他明天黄昏的时候,翻过右面那座山,山那边有个湖,湖那边有个林,林里有个姑娘。让他别错过了这个机会。你看,这几处地点,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玩,一句接一句,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听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
生:而且这里课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让老牛说话。这头老牛就像牛郎的老师一样,教育他:“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该生用循循善诱的语气读)
生:这几处地点之间的确关系紧密,(学生用急促的语气读出地点的味道:一座山,一个湖,一片树林,一位姑娘)若丢掉一处,牛郎就会找不到织女,那他们可就没戏了。(大笑)
师:是啊如果不写具体,就叫语言不细致,或者用古人的话,叫“不及”。感谢你为大家提供了这样的视角。那我们再罗嗦点,不是写细致好吗?是不是越细越好呢?谁试着能添油加醋地读读老牛的话? 生:我试试,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牛郎啊,你翻过右边那座山,记住了,一定是右边,不是左边那座,你记住没有?”然后他又说:“山边有个湖,湖边有一个树林,树林可大了去了,你一定要注意,树林里有个带鸟窝的那颗树,一定要找到带鸟窝的那棵树啊,在那颗树下,有个姑娘在那乘凉呢,那一位就是织女,赶紧找她。” 师: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感受?
生:我要是牛郎,听完他的话我都蒙了。我到底上左边还是上右边那座山啊?到了湖边我还得找,鸟窝在哪儿?等我找到那颗树,说不定织女她们都飞回天上去。
师:所以太细,说个没完没了,那就是“过犹不及”。描写得适度才叫恰当。真的要感谢同学们带给我们的启发呢。通过人物语言的讨论,我们发现,将动物放置在故事情节中,人格化,并让其说话,是民间故事钟爱的表现手法,这一点要注意。还有别的发现吗?读读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学生浏览课文。)生:全篇的几个自然段,大多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的,有许多串联时间的线索。像第一小节,“很久很久以前”,这是一个时间线索;然后第三小节的“一天晚上”也是;第四小节是“第二天黄昏”,然后是“中午”或者“早晨”;然后第七小节还有“一天”;然后下面还有好多好多时间线索,比如说“一天”、“从此以后”、“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的夜晚”等等。师:嘿,你这个“线索”用得好。这样写,好在哪?
生:有了这些时间线索,就能具体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故事。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用时间作线索。好多故事的开头都是“很久很久以前”。
师:对,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大多故事都会这么开头,特好玩。就读读你提到的这个时间,让我们体会这里的两个“很久”。
生:“很久很久以前”。(学生拖腔,前一个“很久”慢,后一个“很久”快一些。)师:通过读,你想告诉我们,这“很久”究竟是多久?
生:一千多年?两千年?总之,太久了吧。(学生摇头晃脑,再读,)
师:这个民间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好神秘啊,好遥远啊,于是它就有了神秘的吸引力。这就是开头这个时间的韵味所在。你们再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学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还有“一天„„从此;一天┅┅从此„„”,其实啊,也好玩,想想讲故事的时候,这样的词有什么用?
生:故事你要向别人讲啊,讲着讲着你要忘了下面的事了,用这样的“一天”、“从此”怎么怎么样过渡一下,故事就能继续讲下去。
师:这些时间线索就像一条漂亮的项链,把每个情节的珍珠串联起来,而且让故事更加口语话,有益于口口相传呢。
(二)、体会故事感情
师:表达故事的方式很多,如果我们细致展开的话,还能谈个没完。暂且聊到这里。当然,这么多方法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用这些方法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最终要表达的,就是故事的思想感情。故事不感人,谁还讲下去呢。
师:说得太对了,既然这样的话,咱们就走进这故事的文字里去,体会体会这篇故事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题目叫《牛郎织女》,咱就在两个人的情感世界里走一遭。先找到两个人“相识”的段落读读,谈谈。生:“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师:注意“决心”这个词。决心是指对某件大事的重要选择。(采用口语交际的形式,采访“织女”。)如果你就是那天上的神仙,我想问问(走到一名学生面前),织女你怎么有这么大的决心呀? 生:牛郎心眼好,我被他能吃苦的精神感动了,所以决心嫁给牛郎。(笑)
师:和你一起下凡的仙女有谁?(让“织女”推荐其他“仙女”,然后教师对着被点名“仙女”)姐妹们,你们知不知道织女下这样决心的后果吗?劝劝她吧。(板书“决心”)
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你要是到了人间,那是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呀。说不定还会为此丢了性命呢,还是不要留在人间了。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谢谢你啊,姐姐。但我觉得在天上每天织啊织啊,这日子单调、重复、乏味,让我觉得那样的烦恼。我厌倦了天上的生活,我想到人间追求自己的幸福。
生:可问题是,你也得替我们大家着想一下。你被发现下凡了,我们也会被你连累的呀!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不要紧,你们回去啊,就说跟你们没有关系,我是偷着下凡的。真的也对不起你们了,反正我就决心留在人间。(笑)
生:织女啊,现在你觉得牛郎好,可你就那么相信自己的眼光?万一他以后变心了,那怎么办呢?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我相信自己的眼力,他变心了那是他的错,不是我的错。(笑)
生:织女啊,你认为你能跟牛郎过上好日子吗?他那么穷,你在天上住惯了,能习惯过穷日子吗?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穷是穷了点,可我问你,是吃得好重要,还是心情好重要?(掌声)师:听着织女的决心,好感动。织女的“决心”换来的结果是——
生:“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织布,日子过得挺美满„„”(读课文)
师:他们结婚后的生活,用文章中的一个词形容,叫做——“美满”。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了这个“美满”,注意,文中说“挺美满”。你怎么理解这个“挺”字?
生:因为毕竟他们家还是挺穷的,不能像富人家那样日子过得非常美满,锦衣玉食,但是至少我觉得两个人没有原来苦恼,还是无拘无束的,所以是挺美满。
生:我觉得这个“挺”字可以表现出,尽管他们家很穷,你看图,男耕女织,仙女也得下地劳动,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不过他们心情好,所以说“挺美满”。
师:男耕女织,是民间故事中最美的元素,追求自由的他们,日子虽苦心里却甜。让我们分享他俩理解的“挺美满”!(课件:播放黄梅戏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师生把第二段唱出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学生情不自禁,一起跟着附和起来。)
师:“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就是他们“挺美满”的真实写照。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两人的相守,也算相濡以沫,他们有了一子一女,那叫——(课件通过画面设计讲图片中“女”与“子”合成一个“好”字。)生:好——美满!(掌声)
师:从“挺美满”,到“好”美满,你怎么理解?
生: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甜蜜,一对儿女那可是锦上添花,能不说是好美满嘛。
生:享受着这样的天伦之乐,这在他们的心中,苦日子的味道最终也是甜,这就是“好美满”!
师:让我们怀着对这份美满的憧憬,深情地祝福这一家人吧。(齐读两人“相守”这一段的描写,“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从此,牛郎在田里„„”)
师:天有不测风云,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将他俩隔开,这时候,牛郎选择的是放弃吗? 生:牛郎下定了“决心”要追回织女!师:那么,牛郎的决心在哪里?
生:“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便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学生朗读这句时,播放波涛汹涌的声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生: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这时,与其说牛郎心急如焚,不如说心如刀绞。师:看啊,听啊,那可是一道天河呀,作为凡人的牛郎怎么能过去呢?
生:牛郎是拼了命的,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飞是飞不过去,但他愿意守在天河边,哪怕在天河的一边等上百年千年。作为一个凡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师:从此——(引读课文。)
生:“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这边等织女,织女在天河那边等牛郎,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师:原来,织女也在岸边等,哪怕把我变成星星,我也要和我的心上人隔岸相望。从相识,到相守,到最后相望,再宽的天河也隔不断牛郎织女的决心。牛郎织女的决心感动了人们,感动了万物众生!喜鹊来了——(引读课文最后自然段。)
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确实比平时少了许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搭桥去了。”
师:那座桥可是喜鹊搭起来的,这自古就被称作相思鸟、恩爱鸟,表示团圆喜庆的喜鹊,搭起的横跨天河的桥多么美丽而壮阔啊,牛郎和织女踩着喜鹊的身子相会。想象两个人见面的情景,说说望穿秋水的他俩彼此会怎么诉说。(课件:牛郎对织女说:;织女对牛郎说:。)
生:织女对牛郎说,牛郎啊,你最近过得好么?让你为了我受委屈了。
生:织女对牛郎说,牛郎啊,我好想你啊,我们一年才能见一次,你还好吗?孩子们还好吗?
生:织女对牛郎说,你们在那边过的还好么?在那边王母娘娘没有欺负我。不过,我那姥姥真是的,她难道不能宽容、尊重我们的爱情吗?(笑)但是,我不怕,我们的身虽然分开,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师:听听织女的决心,正如黄梅戏《牛郎织女》唱的: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生:牛郎可能对织女说:织女啊,我好惦念你啊,哎呀,我们一年才见一次,我真是太想太想你了。我们这边孩子们也都想着你,天天晚上都喊着“妈妈、妈妈”呀!生:我„„我„„想你„„(该生说的不通畅。)
师:这个牛郎太憨厚了,心里有,嘴上说不出,但最了解牛郎的莫过于织女了,肯定是此时无声也胜有声。也许,他们俩见面都说不出话来,上面的话彼此全装在心里。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成就他们的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生:是不变的心。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的一颗心。生:我觉得是一颗坚定而执着的心。
生:我觉得是一颗彼此真诚相待,永远不变的坚贞的心。
师: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打破了人间与天上的界限,他们是争取理想生活和爱情自由的英雄!他俩对爱情不灰心、不变心!始终坚守着一颗执着而坚贞的心。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在你眼里,你觉得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
生:如果我是牛郎的话,那我觉得还是美满的,能让彼此得到安慰,每年能让孩子和妈妈见一面,总比见不到要好,如果几千年,见不到织女一面,那牛郎肯定受不了,孩子肯定都思母成病了。
生:我想,如果说让牛郎天天和织女在一起,是一种奢侈的愿望,那一年能见上一面,已经不错了。不过呢,像我们和爸爸妈妈,能天天在一起多好,一家人要一年才能见上一面,我觉得这也是不美满的。师:庄子说,“相濡以沫”。不过后面还有一句,“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表示两个人在最为难、在最困难的时候,就像两条鱼被河水冲到岸边搁浅,它们为了保住对方的命,就用它们的唾液来滋润对方,以此来延续对方的生命。但庄子认为,与其这样,不如赶快各自游回水里去,彼此忘记,反而减少对方的痛苦,那才是对对方真正的好。
生:我不这么认为,真正相爱的人,即便是死了,心也不会分离!(掌声)
生:我认为,美满不一定是要天天在一起,如果彼此都保存着对对方真挚的爱的话,这也算很美满的。所以不管天河有多长,天河有多宽,天河有多么的汹涌,我感觉牛郎和织女他们都能苦难见真情,他们都能够相依厮守,古人说的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憧憬这样的爱情。(大笑,热烈掌声)师:因为爱,希望天天在一起;但也有天天在一起,反而不爱的;更有因爱,不想让对方承受痛苦,而选择放弃的。不管怎样,“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绕不开的长长的日子。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敬重你们能这样大大方方地谈成人对你们刻意回避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体悟。
生:不管如何,他们用自己这份坚定的信念,固守着心中对纯洁美好爱情的执着向往与追求,就足以让我们感动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也许,正是这一年一见,才成就了这千年传诵的爱情故事,你们的理解和我们古人、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相同。(出示《鹊桥仙》)
生:“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也许,织女和牛郎追求的“美满”爱情,胜过人间无数。回过头来,通过“怎么写的”这一个环节的讨论与畅聊,再来说一说你们的收获。
生:我的收获真大,我知道了作者是采用“人物、悬念、情节、线索”等等表现手法写这个故事,表达情感的。
师:借助这些表现手法,我们又进一步地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写的了,即通过两人的“决心”,来表达两个人的感情。现在再用一句话,概括来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3.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苏教版 篇三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现象? 生:火山喷发、地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1:火山喷发很壮观。生2:火山喷发和地震很可怕。生3:火山喷发和地震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4:火山有死火山和活火山„„ „„„„„„„„„„
师:同学们,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上较为显著的地质灾害,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身伤害,灾难的画面是那么得令人触目惊心,至今心有余悸。
那么,你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吗?我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应该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生:我认为火山是地下的岩浆喷出来的现象。
生:我认为火山是地壳的运动。
生:我认为火山是地底下有压力而形成的。
师: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来看图片(火山的成因)。
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师:谁来说说看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因为地壳深处的熔融的岩浆,在很大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裂缝上升,有的岩浆 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了岩浆岩,有的岩浆,冲击地面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师:你讲得很好!掌声鼓励(鼓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 现象呢?
生:烧开水的时候,没有及时关煤气,水会从壳口流出来。
生:我喝饮料的时候,拉开拉环时,有泡沫喷出来。
生:我在吃火锅的时候,等把放进去的菜烧熟时,看到锅里直冒泡,还翻滚。象火山喷发。
生:我有一次在烧煮稀饭时,不小心,稀饭喷出来把锅盖都顶掉了,象火山喷发。
生:我也是烧稀饭时,发现稀饭在锅里直冒泡、翻滚,稀饭也流出来了。
„„
师:请大家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出示挂图:火山的成因)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师:刚才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你对火山喷发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呢?那么,地震是 怎样形成的呢?说说你的观点。
生:地震是地壳的运动。
生:地震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磨擦。
师:下面让我们来图片。
师: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地壳岩层受到挤压产生褶皱,褶皱断裂时就是地震。
生:地壳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产生褶皱,当地壳承受不了这种挤压和拉伸时,褶皱就会突然 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发生了地震。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好吗?
师:我这里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是筷子。我们就来用筷子模拟构造地震。
(边讲边边演示)
我们把这根筷子想像成地壳岩层。实验方法是:每人先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联想“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注意两点:实验中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把筷子全部清理到托盘里。组长给每人发三根筷子,实验开始。
生:分组模拟实验、体会、观察、联想。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用力弯筷子时,先是变弯曲,后来就断了。
生:折断筷子时,我听到了“啪啪”的响声
生:我在折筷子的时候,当筷子快要被折断但没有断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有响声了。
师:你观察得真细,很好。
生:我知道了,是筷子承受不了我用的力时,就断了,这就象地震。
师: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在甩手,这是为什么?
生:是我用力太大,感到手疼。
师:噢,说明要用很大的力,筷子才能被折断。
师:联想地震的形成,说一说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筷子相当于地壳的岩层。
生:被用力弯曲就象地壳受到挤压产生褶皱,当筷子承受不了你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这 就象地震。
师:同学们讲得不错!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产生褶皱,当地壳承受不了这种挤压 和拉伸时,褶皱就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3、火山和地震有哪些危害
师:火山和地震都是自然现象。那么火山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火山熔融的岩浆流会淹没周围的一切。
生:火山和地震都会造成人员伤亡。
生:地震会使房屋倒塌,会有人死亡。有很多活下来的人失去亲人。
师:我这里有一段“地震危害”的图片,请大家来看一看。
师:地震的危害有:
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 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例如震惊全国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整个唐山市变成一片废墟,共死亡24.2万人,损失达100亿元。
4、怎样监测地震?
师: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那么有没有办法来监测呢?你知道世界是第一台监测地 震的仪器是谁发明的吗?叫什么?
生:侯风地动仪,是张衡发明的。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以及现在人们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
师:人们利用精密的仪器监测到的地震是正在发生的地震。那么在地震前有没有什么异乎寻 常的自然现象呢?
三、本课小结
4.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苏教版 篇四
有趣的食物链
一、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食物链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这儿就有两个谜语呢,有兴趣试试吗?好,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
然后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名称)】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 杨梅。学生解释同时,教师相机板书:草→羊→狼
谈话:在科学上呢,我们是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谁被吃箭头就从谁指出来。
(二)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1.游戏“帮我找位置”
谈话:我们六(2)班的同学真是聪明!为了奖励你们,咱们再来玩一个“帮我找位置”的游戏,好吗?
在奇妙的海洋世界住着许多有趣的生物,看看这是什么?
【出示图片:鲨鱼.海藻.鱼.虾.海豹】
谈话:玩这个游戏,老师需要五位小助手的帮忙,谁愿意?现在这儿就有五张表示这几种生物的卡片,请你们各取一张,然后面向同学,站成一排。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如果这五位同学按吃与被吃的关系就这样站,合理吗?
提问:谁愿意到前面来,帮他们重新把顺序排一下?
你能给大伙儿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吗?
谈话:下面的同学也都同意吗?你们呢?(问小助手们)
2.谈话:的确,这些生物之间就是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生物学家呢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出示食物链概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板示课题:有趣的食物链)。
发现了吗,刚刚我们猜的两个谜语中就存在着这样一条有趣的食物链!对吧?
嗯,这几位小助手表现都非常好,谢谢,请回座位坐好。师按顺序板示卡片。
那同学们,接下来咱们是不是也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像这样,把这条食物链表示出来呢?
谁愿意上来画一画?指名画箭头。
谈话:注意方向,谁被吃箭头就从谁指出来。
3.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呢?生举例。
好像我们学过一个成语,讲的就是它们之间的故事吧!
谁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这样几种生物——(板书:蝉 螳螂 黄雀)
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
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
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老鹰
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
(三)认识食物链的构成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食物链,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
2.从这些食物链中,我们发现从第二环节起的这些生物呢,都是去捕食比它们弱小的其他生物,那么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呢?谁知道?
生回答后师补充:的确,这些绿色植物就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土壤里的水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成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再以食物的方式储存起来。
这些绿色植物可以自己制造出食物来,是不是很了不起啊?(是)
生物学家就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我们来看看。【出示生产者、消费者概念】
很有意思的名字!你看(指板书)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
老师这儿有一些生物【出示图片】,你能分辨出其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吗?先小组讨论一下,一分钟后我来问答案。
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现在老师又找来一种小生物,再请你看一看,它可能属于哪一类?
【出示视频】
有人认出来了,认识吧?它的学名叫蜣螂,它吃什么?动物的粪便。它和咱们刚才提的生产者.消费者有联系吗?能不能划分到这两类中去呢?
那它究竟属于哪一类呢?【出示分解者的概念】
你们还想知道关于分解者更多的知识吗?
请把书翻到第45页,大家来自学一下这一页上的内容,了解一下还有哪些生物也是分解者,它们在食物链里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根据自学,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分解者吗?
除了书上提到的还有哪些,你知道吗?根据学生回答,师补充【出示一些分解者图片】
那么分解者在食物链中起什么作用呢?你从书中找到答案了吗?
如果没有分解者,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怪不得它有个光荣的称号叫——大自然的清洁工。
(四)深入认识食物链,了解食物网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链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尝试画一画食物链,好吗?
在一块玉米地里住着这样一些生物,【出示图片】,它们之间就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所以要画食物链肯定是不止一条的。那你们有信心把它们间的食物链全都找出来吗?
在找之前,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指名说后【出示画食物链要注意的事项】
好,下面请小组长把课桌上的作业纸分发给每个组员。每个同学先自己画,呆会儿老师会再发给每组一张彩色的作业纸,小组长把你们小组里综合起来的意见画在那张彩色作业纸上,最后来汇报。好,开始。
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一边汇报一边听取别的小组的意见,尤其要注意的是,上来汇报的必须是跟其他小组不一样的。
汇报的时候,咱们将采取这样的形式,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来,比如这个小组汇报时,就请这个小组的一个同学拿着彩色作业纸一边指着一边说给大家听,另一位同学用老师发给你的彩带在教室里面把这个食物链连起来,清楚了吗?
先把群众演员给选好。别着急,这个老师有位置上的小小要求,所以大家要配合一下。请××扮演××。
你们要稍微辛苦辛苦啦。
好了,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请群众演员把手举起来,看大家找到的这么多条食物链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
【出示食物网概念】
(五)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现在我作为这块玉米地的所有者一个农民,我希望我的玉米获得丰收,所以我带来了农药,对着可恶的蝗虫,喷几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
(蝗虫死了),哪些生物会因为蝗虫死了受到影响呢?咱们来看一看。
师拉一拉彩带,看一看谁受到牵连了?这种生物受到牵连后,谁又会受到影响呢?为什么?
刚才被同学们叫到名的生物,你们受到了影响,在这个食物链里面你们生存不下去了,请你们把手中的彩带放下。
这张食物网还存在吗?
好,群众演员先坐下,谢谢大家的配合。
一个思考的问题,你看了这个食物网崩溃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吗?
那么你对我刚才这个农民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
(六)拓展延伸
其实,关于人与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事实上它有很多很多可以说的。今天我们所展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例子而已。
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我们掌握着先进的科技,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间,是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但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就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对待其他生物呢?大家课后请好好思考一下。
5.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苏教版 篇五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石榴的王国。抬起手,跟倪老师一起来写写今天要学的课题。(生跟老师写)榴这个字单独读的时候读第二声,在这个词当中要读轻声,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石榴。
生:(齐)石榴。
师:读得真好。现在呀,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瞧,枣庄的人民都把广告登到了报纸上,老师在读报纸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枣庄石榴园有石榴树五百三十余万株,建于西汉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大的石榴园,被誉为——
生:中国第一,世界少有。
师:因此,它闻名海内外。读了报纸上这段话,相信第一小节中的“驰名中外”这个词你一定读懂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倪老师想听听谁读出了那石榴园名声很大。
(生齐读课文第一小节)点评:“善使者,功半成。”这节课的导入很值得玩味。第一,倪老师没绕圈子,开门见山,直接揭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第二,利用课题资源,落实识字、写字。第三,引进报纸资料,既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又理解了课文中的新词。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
师:读得太棒了!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预习,既然大家预习这么充分,今天倪老师可要来点刺激的!我要提高检查预习的难度了。倪老师把这一课中含有生词的句子都藏到了石榴果的背后,石榴果越大,题目的难度也越大!自己选择,来挑战!开始!生:我选果子最小的那一个。(众笑)师:1号题?看来你是一个平时做事挺稳重的人。这句话中只有一个生词,你一定能读好!生: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师:读得太棒了!请坐。你看台下的老师都情不自禁要为你鼓掌了。同学们,第一位挑战者初战告捷,接着来挑战!生:我想选3号题。
师:虽然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孩子,勇气却了得!这段话中可有不少的生字,你有信心读好它吗? 生:(读)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师:倪老师特别仔细地听了,有一个生字的读音,读得非常标准!它读第三声,你能带大家读读这个词吗? 生:(领)咧开。
生:(齐)咧开。
师:还有一个字音,老师想给你提个醒,这个字只在一些特定的词中才读“露(lòu)”,在这儿应该读“露(lù)”,自己再把这个短句读一读。(生读)师:刚才这个同学不仅读准了生词的读音,有个很长的句子,她也读得很流利。其实,在读长句子的时候,只要我们像她一样注意了句子中的停顿,还有一些在意思上联系紧密的词读得紧凑一些,你,也能跟她读得一样流利,自己试试吧。(生自由读后指名读)师:瞧,掌握了方法,长的句子我们也能读流利。下面,我们接着挑战!还有一题,你能读好吗? 生:(读)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师:也许同学们对他的朗读不满意,但是倪老师要给他 100分,因为他读得特别认真,不过这个儿化音还没读出感觉,跟倪老师一起读读这个词——劲儿。(生读,师带读,生齐读,指名读。)师:真好。同学们,这挑战好玩吗?想不想再来一题呀? 生:想。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在这一小节,可出现了不少的二类字,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别急着举手,自己先去读读红色的词语。(生自由读)师:谁来当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些词? 生:(领)剥开、玛瑙、紧偎、嚼嚼、甜津津。(生跟读)师:小老师带得可太好了。在这段话中,有一个多音字,这个字,表示去掉外面的皮或壳的时候,它就读作本文的读音——bāo,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词——剥开。(生齐读)师:其实,很多的多音字在查字典的时候都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来选择它的读音,现在谁敢来挑战这一段话? 生:(读)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籽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人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师:读得多用心哪。同学们,在这段话中,还潜伏着一个多音字,就是这个字——间,究竟它应该怎么读呢?别着急,让我们也试着根据它的意思来选择它的读音。
师:倪老师在字典上查到了这个字的两种意思,当它表示中间的时候,它读作——
生:第一声。
师:当它表示事物不连接,被隔开这个意思的时候,它读作——
生:第四声。
师:瞧,这就是石榴籽儿,这是——
生:红的。
师:这是——
生:白的。
师:这红色和红色之间,被白色给隔开了;这白色和白色之间,又被红颜色隔开了。根据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它应该选择读作——
生:间(jiàn)。
师:对,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红白相间。(生齐读,指一名男生再读。)点评:通过“检查预习”,指导学生如何把书读正确、读流利,这个环节的教学刺激、扎实、精彩。让学生自己选题检测,带有很大的未知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感到新鲜、刺激;字字入目,句句过心,深挖细找,不留“死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的严格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认读品质,扎实、有效;教师引导自然又步步深入,点拨关键能恰到好处,评价准确而又风趣得体,把鲜有亮点的“初读”教学,上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师: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这一小节呀就是在写人们品尝石榴,看看现在这个时间:我想同学们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吧。(生点头)师:想不想就在这儿尝尝石榴? 生:想。
师:好!满足你们的愿望。
(生纷纷举手,给学生发石榴。学生品尝。)生:石榴真酸呀。师:你尝出来它是酸溜溜的,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请允许倪老师下课再让你们慢慢地品尝,好不好? 生:好!师:这滋味独特的石榴,究竟是怎么长成的呢?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听清了,这遍读课文,倪老师要求大家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利。用自己的速度去读吧。(生自由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再次读课文,倪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发现了,课文的第二、第三两个小节就是在写石榴的——
生:生长过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过程吗?别着急,这次倪老师还要比一比,看看谁能说得最简洁。给点提示,只要你说清,这是在什么季节,石榴怎么样了,就可以了。同桌之间赶快讨论讨论,看看谁的速度最快。(生讨论)师:谁来说说?请你上来好吗?你一边说呀,倪老师一边配合你,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
生:先是春天,石榴抽出了新的枝条。
师:(指导书写“抽”字)她刚刚说抽出了新的枝条,倪老师可以说得更简洁,那就是抽枝。春天,仅仅是抽枝吗?有补充吗? 生:还长出了新的嫩绿的叶子。
师:看看老师黑板上这样的规律,能说得更简洁吗? 生:长出了叶子。
生:长出了嫩叶。
生:长叶。
师:现在,你能连起来说说石榴生长的过程吗? 生:石榴在春天抽枝、长叶,在夏天开花,秋天的时候果实成熟了。
点评:如何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小学第二学段语文老师需要探讨并在教学中落实的问题。本环节教学,倪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引领。她就石榴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先理清要点,“在什么季节,石榴怎么样了”;再学会概括,提要出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成熟”。既使学生把握了这段文本的“主要内容”,又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三、精读对话,体会表达 师:看来第二、第三小节的意思,你们已经读懂了。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生长过程,作者却把它写得那么具体、那么生动,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需要边读边思考的时候,不妨选用默读。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第三小节,勾画出你觉得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的地方。拿出笔,开始吧!(生默读课文)生:我觉得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这写得很好,因为这用了比喻句,写了石榴咧开,熟透的石榴比作了像人一样。
师:这位作者是把石榴当作了娃娃来写,这种方法倪老师要更正一下,不叫比喻叫——
生:拟人。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说到的这段话,刚才倪老师在下面看的时候,有不少同学也勾了这段话,这段话中还有哪儿有趣,挑一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我觉得“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句话写得非常有趣。
师:石榴娃娃多顽皮呀。老师听出来了,你们觉得这段话有趣,都是因为作者把熟透了的石榴想象成了——
生:娃娃。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吧,瞧,石榴娃娃也对你们笑哪。(出示图片)这是笑得——(生答:咧开嘴。)——师:这是——(生答:笑破肚皮。)师:同样都是笑,可为什么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咧开嘴,再写笑破肚皮?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生:因为想让石榴笑破肚皮的话要在它非常成熟的时候,所以它必须先要经过刚成熟时候的咧开嘴,成熟时间长才会笑破肚皮。
师:老师觉得你一定是个特别理智的学生,能从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有没有同学是从笑上来分析的? 生:有一个石榴咧开的口子非常大,就把它比作笑破了肚皮,是夸张。有一个石榴露出了很小的口子就说咧开嘴。
点评:如何精读课文?这也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倪老师从“体会表达”入手,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课文是如何把石榴“简简单单的生长过程”,“写得那么具体、那么生动”的,使学生把读书探究的重点由传统的“写什么”变为“怎样写”,学生不但深刻地感悟到拟人写法的妙处,而且对“咧开嘴”“笑破肚皮”“甚至”等词句的意思有了深刻的理解。
师:现在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石榴笑的程度有不同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师:来,把自己想象成石榴娃娃,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瞧,这是(师做动作——扒(师指导读)师:接着说,还有哪儿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 生:我认为这句——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用得比较好。因为石榴就像在吹小喇叭一样,所以成了比喻句。
师:看来平时老师特别喜欢告诉你们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是吗?其实呀,倪老师也觉得作者的想象特别奇特,也被这小——喇——叭吸引了。你们想不想也走近了去看开),这是(师做动作——张望)。(生跟着做动作读)师:这个石榴娃娃,刚才你为什么要急着扒开绿黄色的叶子? 生:我想让人们品尝到我的美味。
师:是啊,你是迫不及待了。
生: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一看呢? 生:想。
师:走近了看哪,这石榴花跟小喇叭的确很相似,难怪作者会这样想象。咱们一起来读。
生: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师:这小喇叭一吹呀,那会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呢?让我们再去看看石榴花,自己读读画线的句子。
生: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师:石榴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这个石榴花是火红的,越开越多,不久,它的枝头就长满了石榴花。
师:花越开越密,这花显得怎么样啊? 生:越开越密,把花写得非常拥挤。
师:她用了这样一个很形象的词语。刚刚倪老师还听到有同学在下面说这花显得非常—— 生:多。
师:对,刚刚这位同学还关注到花的色彩,那是——
生:火红。
师:其实,很多古代的诗人在看石榴的时候,都会被这火红的石榴花所吸引。
你们看,唐代大诗人杜牧看到漫山遍野火红的石榴花不禁吟诵——似火山榴映小山;诗人张弘范看到连蜜蜂都错把石榴花当成了火,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游蜂错认枝头火;诗人皮日休的想象更是夸张了,他觉得那石榴花开得旺,就像熊熊大火都要烧到月亮了,他说——火齐满枝烧夜月。
读了诗句,再看画线的句子,特别是读到这个词(火红)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就像作者描写的一样,那石榴园里,石榴花火红火红的,就像一把把大火一样。(生读)师:还有没有同学眼前也浮现了那样的画面? 生: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师:你们的朗读把我们也带到了那夏天的石榴园——(音乐响起)师:瞧,到了夏天,石榴开花了,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片火红,焕发出无穷的力量。难怪作者会这样想象。谁来读? 生: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全班配乐齐读)师:你们看到了那热闹非凡的景象了。瞧,多么活泼的小喇叭呀,作者奇特的想象让文字都变活了。
点评:这个环节的教学,引领学生聚焦于石榴花,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诵读,使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不但“感于目”,而且“会于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四、情感升华,课外延伸
师:跟你们读着、谈着,倪老师也觉得这两段话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不过,有一点,相信你们跟倪老师一样会感到意外,这篇文章的原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是个孩子!同学们,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水果,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生长过程,咱们的小作者怎么就能写得这么生动、这么有趣呢?倪老师想听听你们的高见。
生:我觉得他是仔细观察了。
生:我觉得他是仔细观察,又动脑筋想象了。
师:看来,作者细细观察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就像你们说的那样,正是因为小作者能够用眼观察,用脑想象,那火红的石榴花才会在他笔下幻化成了一个个——
生:小喇叭。
师:那熟透了的石榴才能够——
生:笑了。
师:石榴娃娃呀才能写得那样的——
生:顽皮可爱。
师:不过,有一点必不可少,那就是小作者还有一颗装满了爱的心,这爱是你们刚刚体会到的他对石榴的喜爱,更是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也带着一颗装满爱的心,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吧。(生齐读)师:同学们,虽然我们的家乡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但是我们在课后可以将这份爱延续。
回去以后,同学们可以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水果,记住,要用眼观察,还要用脑想象。
点评:从写法入手,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生动、这么有趣”,既使学生在写法上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又使学生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意思,即小作者的习作成功源自“对石榴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总评:
听了倪老师的这堂课,我的感觉是扎实而韵味丰富,活泼而厚重深刻。其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三点:
第一,突出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倪老师围绕第二学段的重点目标:“初步学会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安排了本课的教学内容,鲜明地凸显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特点。第二,凸显了板块教学理念。把课堂结构由“线形”变为“块状”,倪老师这节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一抓“果”,二抓“花”。教学环节安排四个板块,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读,理清文脉,精读赏析,读写迁移,步步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第三,文道融合,力求读写的最佳结合。诸如探究石榴的“生长过程”,既使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对课文修辞句的赏析,既加深了学生对石榴“花”“果”的认识,又领悟到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深化认识,“情感升华”,既使学生升华了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又领悟到写好文章的“秘诀”(对要写事物的热爱)。这些读写的长线结合,分别渗透了写作的“构思”、“表达”和“立意”训练。而最后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水果”,“学习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的写法,进行课外练笔的“短线结合”,既是一个仿写练习,又是“爱的延续”。
赛课感言:
教学艺术植根于科学思考
一、遵循教学的规律,以学定教
要“以学定教”,就是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明晰学生学习的难点(盲点)以及学习的可发展点。
本课教学无论是生字词教学还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剖析,例如“小喇叭”一处的教学设计,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可发展点。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绝大多数孩子只能感受到石榴花和小喇叭的形似,而对于两者间的神似(也就是用小喇叭吹奏起来的热闹感觉来体现石榴花的旺盛)学生难以体会,于是寻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火红(因为小学生总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带领着学生步步深人,使其获得愉快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二、依据文本的特质,择材而教
阅读教学实施的载体是课文,无论是将课文看作例子还是范文,都需要分析这篇文本的学科价值,也就是教师要具备针对文本特质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的素质。
《石榴》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和一些文学大家的状物作品相比,这篇文章少了对事物白描的功力,但是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却成了这篇文章的亮点所在。
6.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苏教版 篇六
6年级:主备者:马国霖备课时间:-10-26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3)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3-74页第9~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知识回顾与整理
师:前两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结合学生回答,师着重提问:
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③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样的联系?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要加强比较让学生知道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时可以互相利用。如4:16化简后是1:4,写成分数形式是1/4,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比值;75:25的比值是3,写成分数形式是3/1,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一个比,但要注意读法。
2.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师问:你是怎样估计的?你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3.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补充一些数量关系相同的例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受到比化成后项100的好处。
4.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学生完成后,结合反馈情况强调“盐水”的含义。
5.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讨论:哪一杯饮料最浓?哪两杯饮料一样浓?
6.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反馈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初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加长斜面而省力的合理性。
作
业 出示练习十三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作1份……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7.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苏教版 篇七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1莫泊桑拜师苏教版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学写得生字吗?请拿出听写本,老师报你们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报:桑 滔 努 录)
生:动笔
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师:(选一位学生的听写展示,全班集体订正)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同学的。
“桑”的这个“又”他注意了把一捺写成一点,还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很好。这个“滔”他也注意了没有把两短横写成了一横,真不错!其它的也写对了。写字就应该这样,要一笔一画。是这样写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班绝大部分举手。
师:真不错!有错的同学,可以下课后再多订正几遍。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莫泊桑因为作品写得平平常常,三次向福楼拜求教,终于懂得了写作的真谛。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深入地去感受莫泊桑三次拜师的经历吧!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2——6自然段,想想:莫泊桑第一次求教,福楼拜是怎么指导他的?莫泊桑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自由读,并做批注
师:当莫泊桑坦白地告诉老师自己文章不生动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指出——
生:功夫不到家
xiaoxue.xuekeedu.com
师:(板书:功夫不到家)功夫指的什么呀!生:指时间
师:是吗?你们看,词典上对功夫的解释有4个,在这里,你觉得选择哪一个。(出示)
生:我认为这里指本领,是说他本领不到家。
师:那这里的本领指的是什么呢?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福楼拜又说了什么?
生:福楼拜说:‘‘这就需要肯吃苦,勤练习。还要看马车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师:看来练功夫就要肯吃苦,勤练习(板书)。那怎样肯吃苦,勤练习呢?再读读这段话,能抓住重点的词语,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1:我从“每天”“长期”可以读出需要坚持,无论什么情况都得坚持下去。
师:是啊!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大雪纷飞,都要每天去做,的确需要肯吃苦,勤练习!你读读
生1:读
师:是啊!一天容易,长期坚持,没有吃苦勤奋的精神行吗? 生2:我从“详详细细”可以看出福楼拜要求莫泊桑记录非常仔细。
师:说得真好!不过老师在要求我们写作文时,常要求“详细”,和这里的“详详细细”有什么不同?
生3:详详细细比详细要更仔细!
xiaoxue.xuekeedu.com
师:原来,详详细细比详细要求更高呀!看来,真的需要肯吃苦,勤练习。谁来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生4:读
师:嗯!你把福楼拜高标准,严要求的语气读出来了,那么莫泊桑是怎么按老师的话做的?你能用你的读,读出你的体会吗?大家先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生5:指名读
师:你的读,的确让我感受到莫泊桑果然是听从老师教导,愿意肯吃苦,勤练习。[] 但他还是—— 生:一无所获
师:莫泊桑万般无奈下,只得第二次来到老师的家,福楼拜又是怎么指导他的呢?同学们自由地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许多连接的问句。师:有几个问句? 生:8个。
师:是啊!这么多的问句到底福楼拜想告诉莫泊桑什么呢?下面,请同学再默读认真思考思考。
生:福楼拜想告诉莫泊桑有写的。师:你从那句读出来的?
生:我从“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和“你看,xiaoxue.xuekeedu.com
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读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福楼拜还想告诉莫泊桑要学会仔细观察。
师:(板书:仔细观察)。这么多的问句,这么长的句子,你一下就读懂了主要的意思!了不起!看来同学们都能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听出言外之音,想来这每一句也是句句敲在莫泊桑的心里。那么福楼拜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引起莫泊桑的内心什么想法呢?现在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一个同学读福楼拜的每一个问句,另一个同学在他读的每一个问句后面说说莫泊桑是怎么想的?
生:同桌互动。
师:刚才老师仔细倾听了你们的交流,我发现大家都能联系福楼拜的话,走入莫泊桑的内心世界!现在和你们一起合作地把这段读好,你们读福楼拜的问句,在你们读的每一个问句后面我来补白莫泊桑的内心想法。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准备好了吧!老师开始了!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好几天,没看出什么好写的?
生: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 师:写什么呢?
生: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 师:我怎么就没有对比着观察呢?
xiaoxue.xuekeedu.com
生: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呢?
?/P> 生:马车上坡时,马是怎样用力?
师:这几天都在看马车,却怎么没有想到看马怎样用力?怎样喘气?怎样抬腿?真是观察得不仔细呀!
生: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 师:观察不仅要学会看,还要听呀!生: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师:对!观察就要这么全面,这么仔细呀1 生:这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
师:是啊!没有仔细观察,怎能写得清楚呢? 生: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师:看来我的功夫真的不到家呀!(停顿2秒)
师:通过刚才我们合作读,我们进一步感觉到福楼拜要告诉莫泊桑什么?
生1:想告诉莫泊桑观察不仅要看还要学会听!师:看来你听明白了一些。还有补充的吗? 生2:想告诉莫泊桑还可以对比的观察。师:看来你也听明白了一些。
生3:想告诉莫泊桑观察一定要全面,不能放过一个细节。[] 师:对呀!看来同学们都听明白了。观察一定要——
xiaoxue.xuekeedu.com
生:仔细!
师:难怪福楼拜听到莫泊桑说没什么好写的时候,他会说:——(点红)“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 他的意思就是说—— 生1:不,有东西可写!生2:不,不能说没有东西好写!
师:对,你们说得很好,他的意思就是说不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啊!这里运用了反问的语句,更加强调了只要仔细观察,一定是有东西可写的。这种强调的语气该怎么读?谁再来读一读。
生1:读
师评:读的好,如果有重音的强调就更好了。(范读)谁再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生:齐读。
师:是啊!这每一个问句都启发着莫泊桑的思维,每一个问句都撞击着他的思想,这每一个问句都震撼了他的心灵啊!所以说:
师引: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生读:都在莫泊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呀!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烙印吗? 生:不能抹去的印子。师:这里是在哪里打下烙印呢? 生:脑海里。
xiaoxue.xuekeedu.com
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印象很深,忘不了!
师:是啊!打在脑海里那可是永远也忘不了,抹不去的呀!正是因为福楼拜的话在莫泊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读!
生:读
师出示:从此,莫泊桑天天站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很多作品。
师:同学们,读书就要联系着读,这次,他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很多作品。回顾一下上文,第一次莫泊桑按福楼拜的指导也是连续几天站在门口看马车,结果是一无所获(点红)。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读这两段话,想想:为什么都是看马车,两次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这一次他听从了老师的教导,观察得很仔细,师:你能结合上文的来学习,好方法!
生2:因为这一次他能“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所以能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很多作品。
师:善于抓住重点关健的词语来体会句子的意思,这叫会读书!那什么叫全神贯注?这里是全神贯注地怎样?(点红“全神贯注地观察)而第一次是怎样?
生:看
师:全神贯注地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
生:“全神贯注”就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点。这里指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观察。
xiaoxue.xuekeedu.com
师: 同学们,我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如果现在一辆马车从他身边走过时,他会怎样全神贯注观察呢?
生1:会看还会听。
生2:看马,还看马车,还会看赶车人。
师:仔细而全面。是呀!也许当时,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他会——
生3:仍坚持观察。
师:对!他就是要观察大雨中的马车呀!也许当时,赤日炎炎,太阳炙烤这大地,他还会—[] 生4:看大雨中和赤日炎炎下的马车有什么不同。
师:对!他就是要观察汗气蒸腾下的马车是怎样艰难的行走的!也许当时,这辆马车飞驰而过,他依然会——
生5:全神贯注地观察。生6:跟着马车跑。
师:对!他就是要观察马车奔驰的情景呀!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神贯注地观察,他练就了仔细观察的功夫,终于获得了丰富的材料(板书:获材料)!谁来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读!
生:自由读 生:指名读
师:仅管如此,但他还不满足,第三次求教福楼拜,福楼拜又说了什么?
生:读
xiaoxue.xuekeedu.com
师:看来,这次福楼拜要告诉莫泊桑的不仅仔细观察,还要—— 生:善于发现,抓特点
师:(板书:善发现 抓特点)三次求教后,莫泊桑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读
(出示: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终于写出在世界都有影响的优秀作品。)请注意这三个点红的词语,我们再读——
师: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有了成就,能把这个”终于“读好吗?再读——
生:齐读
师:他的成名作品《羊脂球》使他一跃登上法国的文坛,人们感叹他文笔的细腻,惊叹他总能把司空见惯的事物描写得熟悉而又耳目一新。今天姚老师带来了其中一段关于马车的描写,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他的作品的功底和魅力吧!(师范读)出示:(《羊脂球》中马车描写)同学们,除了这部作品,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请看他的代表作:出示:(代表作)
师:所谓“功到自然成”,记得刚开始上课时,我们知道课文的功夫指的就是本领,是怎样的一种本领,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现在你们知道吗?
生:就是要肯吃苦、勤练习、细观察、获材料、善发现、抓特点。师:你总结得非常好!如果你也如此,相信也一定会有非凡的成 xiaoxue.xuekeedu.com
就。那么开始,莫泊桑因为功夫不到家,写出的文章平平常常,经过三次求教,领悟到写作的真谛,练就功夫,功夫也就到家了(圈去“不”)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认为莫泊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虚心求教 生:勤奋努力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比的意义-苏教版】推荐阅读: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计划07-18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1-02
苏教版六年级上16课10-25
小学语文:1、《我们爱你啊,中国》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06-22
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06-19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06-19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除法07-08
六年级上期语文教学计划(苏教版)10-23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