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陶铸故居有感

2024-09-22

参观陶铸故居有感(共10篇)

1.参观陶铸故居有感 篇一

思想 汇 报----参观陈云故居有感

2007年5月26日,在颛桥镇流动党支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支部党员一起前往上海市青浦练塘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举行了一次参观学习活动。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由江泽民题写馆名。该纪念馆于2000年6月6日建成并开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楼、二楼的四个展厅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展示陈云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史料。地下一层为青浦革命历史陈列厅,亦以时间顺序展示了青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陈列布展充分运用多媒体,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陈云故居位于主馆的北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现今故居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的领导人。从“五四”运动到“遵义”会议;从延安根据地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建国初期的经济整顿到粉碎“四人帮”后支持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无不表现出他作为革命家、政治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卓越智慧和领导能力。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陈云同志的革命精神、丰富经验和崇高品德以及他的经济思想,党建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展区,我们听取了陈云同志的生平介绍并观看了教育短片,我觉得陈云同志真的是做到了自己对《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提出的六点要求:第一,终生为共产主义奋斗;第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第四,百折不挠的执行决议;第五,群众模范;第六,学习。他自己一生按照这一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云同志的勤俭作风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展厅里看到陈云同志在窑洞里的生活摆饰,使人肃然起敬;一桌一椅一床,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陈云同志仍然坚定信念不动摇,为了革命艰苦奋斗。而我们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他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学习他高尚的精神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作风;学习他不追名、不求利,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先,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统一,逐步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的党员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奋学习,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生。

通过参观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让我深刻领略到了陈云同志的风采及一名优秀党员的光辉形象,也让我加深了要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新时期的工作、学习以及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保持党员先进性,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汇报人:林 颖

日 期 :2007年5月31日

谈我的感受

我们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党员服务中心的周密安排下,我怀着激动和快乐的心情,与5月26日,进行一天的参观活动。

下面我简要的谈一点,我通过参观后的一点感受,特别是参观了陈云同志历史纪念馆,使我受到了一次教育。陈云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关键时刻,他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前,我经常看陈云同志的文章,和他的讲话。通过这次参观,使我更增加了对陈云同志的敬意,并加深了对他的了解。陈云同志,二岁丧父,四岁丧母,是舅父舅母收养的。然而,当时的他仅有小学的学历,使我感受到他的一生是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一生。他坚持一不等、二不靠,拓展思路变面貌。他在人们心中是受欢迎和尊敬的人,是党最可靠的人,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通过这次参观,也是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又是一次学习的极好机会。而参观之后,我要哟内革命先辈那样无私奉献和高尚的思想境界,来不断鞭策自己,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在政治上,要更加坚定;思想上,要更加纯洁;团结上,要更加和谐。党的光辉形象,在祖国大地上永远飘扬,使党的威望,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而后,我们又来到了苏州,人们把苏州称之为天堂,使我们感受到天堂之美。我们又来到了苏州的白马龙池生态园风景区,使我感受到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宜人。

我们一路的来回,使我亲眼看到苏州好,我们祖国更好。处处呈现新气象,体会新感受,这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必将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在不断改善。我们要立足当前,立足本职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来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流动党员支部 齐修宝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心得 ──记颛桥镇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组织生活

2007年5月26日,颛桥镇党员服务中心的全体流动党员,在支部王慧书记的组织带领下,前往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2000年 6月6日建成开馆,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地处陈云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馆区北依市河,南临西塘港,占地面积52亩,建筑设计体现了江南特色,并与陈云故居及周边民间建筑尽量保持风格一致与和谐。

纪念馆主馆高14米,共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设计既体现江南民居风格,又兼顾现代化纪念馆的大体量特点,朴素而庄重。序厅中矗立着高 3.6米的陈云汉白玉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陈云作为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光辉形象。雕像的背景是雨后春笋,寓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正蓬勃发展。雕像前种了两种竹子--方竹和圆竹。竹是虚心、正直、廉洁与坚韧等美好品质的象征,也是陈云生前最喜爱的植物。一楼、二楼的四个展厅基本按时间顺序展示反映陈云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史料。地下一层为青浦革命历史陈列厅,以时间为顺序展示了青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陈列布展充分运用各种展示手段,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陈云(1905~1995)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1905年6月13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2岁丧父、4岁丧母,由裁缝出身的舅父抚养。1919年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后为职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

陈云同志从他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十五字箴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概括提出了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是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思想的创造性阐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这十五字箴言,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陈云同志曾多次作过解释。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才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要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克服片面性。比较,就是做结论要经过上下左右的比较,要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反复比较,作出最佳选择,防止匆忙下结论。反复,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决定问题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听听不同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避免草率做决定。这些都是陈云同志多年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都很有指导意义。

陈云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和精神是永存的。陈云同志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陈云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习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学习陈云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应该将他的思想和精神运用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青春和力量。

颛桥镇党员服务中心

党员:许世杰 2007.6.3

陈云故居观感

5月26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上海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地处陈云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占地面积52亩,由主馆和陈云故居组成。主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4500平方米,设四个陈云生平业绩展厅和一个青浦革命历史陈列厅,并设供观众观看播放专题录像的影视厅。陈云故居位于主馆的北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陈云1905年出生在青浦区练塘镇,他两岁丧父,四岁丧母,被舅父舅母收养。现在陈云故居即是他舅父母家。他从小就十分贫苦,深知社会上穷人的痛苦,由于贫穷无法继续升学,于是去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后又接触并接受革命的民主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在革命生涯中,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我曾经对陈云同志并不像对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那样熟悉,但是通过今天的参观和学习,我对陈云同志的一生有了很多了解,并深受教育和启发。他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

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陈云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彻底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顽强奋斗的光辉一生。

进入序厅,一眼就看到了矗立在竹林背后的陈云汉白玉雕像,雕像栩栩如生,显示了他的刚毅和坚韧。纪念馆共有五个展厅,一二三四展厅基本按时间顺序展示反映陈云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多媒体史料等,第五展厅展示了青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

陈云参加指挥的“四保临江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战役。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作为党内为数不多的工人出身的领导人,他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遵义会议上,陈云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发挥了主要作用。他撰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详细地记录了遵义会议的具体内容,是留给我们后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对于中共党员人数由3万到121万的大发展功不可没。在多媒体馆厅,我们观看了短短7分钟的记录片,但却足以生动地反映了陈云的光辉一生。聆听着陈云的讲话录音,使我们亲身感受到一代伟人博大而深邃的思想。他参与领导改革、开放事业,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贡献;他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关于党风问题重要性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留给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与不法资本家斗智斗勇,虚心求教于马寅初、张元济等经济学家,发行国债等,更是展现出了他的睿智稳重和对党的事业鞠躬尽瘁。陈云同志一生严于律己,有原则的宽以待人,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正是这种执着和追求,塑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我们党员要不断努力拓展自身先进性的素质和内涵。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自身做起,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团结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进步。参观已经结束了,但学习不会结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需要努力,我们也要像先辈那样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懈努力,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

贾兴芳 2007年6月

2.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篇二

博物馆坐落于阜城门内大街,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鲁迅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步入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先生的脸上依然是那坚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着那只战斗用的钢笔。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 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书屋前, 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得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又仿佛听到了油蛉低唱,蟋蟀们的琴声。

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

走出展厅,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时光流逝,这座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在那间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内:一张普通的三屉桌上,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文具……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庭院中,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虽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叶茂。时至四月,丁香花开,清香缕缕,分外宜人。

3.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篇三

以前只是听老一辈或历史书上说到一些关于刘少奇同志的光荣事迹,时隔多年后我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伟大故居,感触颇深。

刘少奇故居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农舍。前迎池塘,后依山峦,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正堂屋左边为邻居,右边为刘少奇故居,有堂屋、正房、书房、饭堂、厨房、烤火房、碓屋、猪牛栏屋及杂屋等20余间。“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3月按原貌修整后对外开放。大门额上悬挂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横匾。成沛民作《刘少奇故居联》云:“日月公愁云,六字沉冤,浩浩神州造永恨;山河昭亮节,千秋伟绩,熔炼青史纪精忠。”

在刘少奇少奇故居参观,可见这家人从前的殷实和富足,也看出了这家人的勤劳和井井有条。家里的横堂屋,吃饭屋,厨房,碓屋(加工和储藏谷物的地方),牛栏屋,烤火炉等一应俱全。现在想来少奇少年离家舍弃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投身革命,不能不令人佩服。

刘少奇文物馆为三进三院三栋式布局,保存着16000余件少奇同志珍贵遗物和革命文物。文物馆内设有三个展厅,定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专题展览和临时陈列。

刘少奇前辈始终坚持走群众的路线,于民同乐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励志的榜样。

生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位高权重,为新中国的成立出谋划策,不辞艰辛,不畏阻碍势力,尽管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在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时代,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经济观点,还是坚持的自己为新中国的一套好的方案。试问有几个人做到?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我喜欢他的不放弃,同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一样,刘少奇同志在工作中也有某些缺点和错误,但他总是忠实地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和对内对外的政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

刘少奇同志一贯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他善于根据理论原则,联系实际,周密考察、具体分析问题,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态度。

刘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践了。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他从来都把自己放在组织之后。我喜欢他的直率,喜欢他的沉着,喜欢他在文化大革命的乱世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以后的未来中,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那种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4.参观毛主席故居韶山有感 篇四

今年暑假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作为今年建党90周年系列纪念学习活动之一。7月4日我们来到了“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毛主席故乡湖南湘潭市韶山冲。我们循着领袖的足迹,寻觅伟人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劳动和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点点滴滴,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先来到广阔雄伟的毛泽东铜像广场,我们庄严地向主席铜像敬献了花篮,向主席三鞠躬。围绕铜像瞻仰伟人雄姿,心中感受着日月同辉、杜鹃竞放的神奇;感受伟大领袖的风采和勇往直前的巨大力量,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对伟人的敬仰。

再来到毛泽东纪念馆,参观“毛泽东生平业绩展览馆”,听讲解员介绍了了毛泽东从立志救国,探求真理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辉煌人生历程,以及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毛泽东同志遗物展”中,主席使用过的几万件遗物,仿佛在细说着领袖八十三载春秋的工作和生活。既有反奢倡俭,清廉如水;又有雅情逸致,坦荡襟怀。“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家庭”就是一本革命教科书,毛主席一家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就如主席诗词中所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最后我们来到毛泽东故居,看到陈列品中有许多当年的旧物,如书桌、衣柜、油灯、石磨等,都曾留下毛主席及其亲人的印迹,目睹着主席的这些遗物就像看到主席和他的亲人们当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场景。

从主席故居出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喜欢画画的我从孩提起就爱画红太阳,看着自己蜡笔画下的天安门、韶山冲熠熠闪光,那种对伟大领袖的无比崇敬早已铭刻在心里。长大成人,由学生到人民教师,了解了更多毛主席的事迹和思想,经历了更多的时代变迁和个人历程,对伟人的崇敬始终不变,而且历久弥新。这次来到久已向往的毛主席故居,睹物思人,感慨颇多。

时至今日,人民所以对他深情怀念,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证明无论他的思想、功德、人格、才智、学识还是著作理论或对世界、中国、后人的影响,谁都无法与之相比!

美国把首都取名华盛顿,建立林肯纪念馆,不是个人崇拜的一种官方行为吗?中华民族尊重老人,尊重伟人,尊重英雄,有着宽阔博大的包容性。为什么不能大张旗鼓地在主流媒体上,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倡毛泽东思想呢,连汉武帝、唐太宗、康熙、乾隆、蒋介石、孙中山都有人赞美,为什么毛泽东这样一位中国近代的、身边的、空前伟大的领袖不能光明正大地对待呢?难道真要像一位韩国女大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指责的“中国人在背叛伟大的先辈”吗?

一个大国必须有自己的哲学、文化、价值观、安全、尊严、发展战略以及政治的感召力,仅仅靠冷冰冰的钱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而毛泽东思想、著述正是华夏文明最科学最辉煌的宝库,是振兴中华造福人民和谐世界的指南,我们有什么必要舍近求远、匍伏在西方的洋教条下——?!邓小平说过: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主席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欧盟轮值主席奥托利称毛主席“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英国首相卡拉汉说“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是他的无以伦比的纪念”。

希思说:“历史将说,从他的人格和成就而言,他是现代最卓绝的人物之一”。

法国总统德斯坦说“由于毛泽东的去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韶山之行虽然短暂,但一路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感受着这个孕育了伟人智慧和风采的地方,感怀着伟人的丰功伟绩和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牺牲,奋斗,奉献。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博大胸怀和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所做的巨大努力和牺牲,都将为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所铭记。

5.参观张闻天故居有感 篇五

09301030050 药学院 李文思

上周六去了南汇闻居路的张闻天故居,整个院子保存的很好,非常的干净。虽然院子很大(从网上查到的资料分三次建成,共十三间),但是装饰都很简朴。当时跟同学开玩笑,张闻天住宅好大啊,真不像革命者的故居。(后来想想,也不对,原来南汇也算是一个村子,一个农村的家差不多也就这么大。)从故居的面积,我想起人人网上面非常流行的一句话,男人首先要有180m2,才能娶上老婆。这里的180m2实际上说的是现在的房子。

现在的人越来越物质,说的一点都不错。当我们的爱情和婚姻与物质中的房子挂钩的时候,当我们的理想仅仅是为了物质中的房子而奋斗的时候,我们真正的爱情与理想还存在么?难道真正的爱情与理想需要用物质来衡量么?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很难想象会有像杜甫一样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的人。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这句话死记硬背下来,不明白其中的内涵,甚至当我们进入大学校园或者社会的时候,远离考试远离圣人,我们连这句都想不起来。我们能想起来的是我们想要去享受的优质生活,去享受相对于中国其他几亿人民的奢侈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悲哀。

理想不应该用物质去衡量回报,去衡量是否实现。我们太过于看中物质的拥有,其实十几平米或者几十平米,有我们容身之处,有我们的栖息之地,不就足以?何必追求过大的空间?用如此大的物质空间束缚住我们本应无限的精神世界?在网上看到一个蛋巢,是北漂青年在路边建造的一个家。这个家的存在争议不谈,只是想说这个青年的创意和他的朋友们在蛋巢里的聚会。虽然简陋,但是这个家为他和他的朋友带来无限的精神世界。房子的大小能够限制一个人的物质活动范围,但却限制不住他的精神世界,更不会限制住他的理想追求。

物质生存的压力让更多的人麻木的生活。在回到本部的地铁上,人们麻木的脸庞千篇一律,他们默默的走着,不说话。如果有一天文革的错误再次犯下的话,我们还有那么多肯说真话的人么?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中勇敢提出大跃进的错误,提出正确的经济论调,也因此被打成“里通外国”的叛徒,直至含冤而去。在那么大的压力之下,张闻天没有说过一句谎话,没有冤枉一个好人,甚至还不断的上书自己的意见。如今,还有人有如此胆量么?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因为上司的一句话就直接把自己正确的意见硬生生的吞下去了?

6.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 篇六

暑假,我们全家去了绍兴,首先就去了鲁迅的故居。鲁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弯的,好多屋子,我们绕过正厅,后面有一个园子,那就是百草园,鲁迅小时候的乐园。园里鸣蝉在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在鲁迅屋子前的庭院里,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而一边的鲁迅呢?双手托着下巴,正聚精会神地听着。我也忍不住,看见边上有张空凳子就坐了上去,一下子,仿佛沉浸在继祖母的故事当中。

出了鲁迅故居 ,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屋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树下。旁边就是鲁迅上学时的座位,上面还有他刻得“早”字。“早”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鲁迅去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骂了他,鲁迅没有说情况,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就再也没迟到过。

我想:鲁迅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到我自己,我不觉有点脸红,以后,我也要向鲁迅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游鲁迅故居

经过了几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鲁迅故里。 充满着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顿时,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 走进街巷,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鲁迅青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在馆内继续参观,我们了解到了鲁迅坎坷的一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学习医术,因深受资产阶级民工革命浪潮,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并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看到国内同胞的愚弱,毅然弃医从文,先后发表了好几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以此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看到这里,我对鲁迅更加敬佩了。 接着,我们又连续参观了百草园、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但我最想参观的还是三味书屋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听身后的导游说:“三味意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下桌台上摆着一副活灵活现的《松鹿图》,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行礼的地方。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大概就是说明了生命、读书的真谛吧。东北角便是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书桌上刻有一个“早”字,我从课本上了解到:当年鲁迅父亲生了病,鲁迅为了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端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鲁迅就永远没有迟到过,并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走出三味书屋,天气炎热得很,我们便找了一个小吃店坐下,吃着金黄、香喷喷的臭豆腐,品着滋滋的冰绿豆汤,想着鲁迅给予我们的道理,心情无比舒畅……

离开了柯岩 鲁镇 鉴湖,大约坐了五十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绍兴市区参观鲁迅故居。

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后,我一直期待这能到绍兴,参观鲁迅童年的家,感受这无穷无尽的童年乐趣。

灰色的天空下,这里的一切都是黑白色调,白墙黑瓦的房屋,黑灰色的屋檐,浅灰色的路面,还有乌篷船上那些穿这白上衣和灰长裤的船夫,我忽略了周围服装鲜艳的人们,来到这里,只感受到那浓浓的文化气息。

沿着窄窄的小路走进三味书屋,这就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也就是寿镜吾先生的书塾,书塾并不大,也比较简陋,鲁迅小时候坐在一个靠墙的位置读书。三味书屋还有一个后园,鲁迅在文章中也提到过,在读书闲暇之余,这个后院也给了他不少乐趣。然而,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园子,种着一棵古树,看起来无聊至极,更谈不上什么乐趣。

出了三味书屋,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鲁迅故居和故居中在鲁迅笔下生动有趣的百草园。鲁迅故居并不怎么特殊,只是一个平凡的条件较好的人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地方走出一个如此伟大的巨人。比起三味书屋的后园,百草园相对要大得多,那些树木到现在都已是参天大树。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园子,但也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园子,我觉得这还不如我家边上的小园子,我怎么也找不到这里能有这么多的乐趣,我想,鲁迅笔下的那些快乐,就是童年,是故乡的家吧。

接着又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后,我们便坐上了大巴,我总觉得有一些失望,伟人的故居就是这样,并没有什么特殊,只是这位伟人赋予了它非凡的意义罢了。

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绍兴,脑海里便只有“鲁迅”这个深刻的印象罢。也是因为鲁迅,给绍兴添上了些许浓郁的“书气”。

绍兴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在冬天里,绍兴可算是生冷的,只不过还带一点清新,让人从沉闷中释放出来。昨晚的雪还未化完,便堆积在檐上。小水珠从中渗出来,极有声韵地“嗒叭”垂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绍兴市区。第一次看见,真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永不褪色的意蕴,与这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摆在那儿。还有弥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飘散,似乎再次强调了绍兴的饮食特色。中间的水道上三三两两的停着乌篷船,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与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别有特色。

在这个昔日的辉煌的大户人家里,虽是大年初二,却还是挤满了前来探寻的游客,不乏有闻名而来的老外。鲁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最真的,还是鲁迅故居里破损不堪的椅子,还有不成样子的一触即崩的棉絮,还有鲁迅睡过的木床,反应着当年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从被从远处“搬”来的三味书屋中看到了鲁迅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那个“早”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则在“百草园”中,或许上面的杂草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还在,洁净的轻纱一样的雪把这方寸土地轻轻地盖住,令人不禁想觉三尺土追寻当年鲁迅的脚樱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从那连珠中,竟让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气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挂在故乡的记忆中。

鲁迅走了,带来了一拨又一拨或许永无止尽的来凭吊的人们,绍兴的故居还在沉睡中,让游客忍不住多窥一眼,庸俗的土墙还在大话着上个世纪,如今,只能从一个个故事与猜想中,扪问当年时节。

7.参观钱钟书故居有感 篇七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19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2也19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从门外看,故居大门、屋顶都挺古老的,墙下的青砖整齐的排放着。“外面那么洁净,不知道里面会是什么样呢?”我边想边往里走,跨过门栏,就看到了钱钟书的头像,钱钟书爷爷头高高仰起,面带微笑,好像在向每一个进来的人说:“欢迎参观我的家!”呢。我又走到了一个院子里,那儿有两棵大树,长得很茂盛。小院旁是钱钟书的卧室,那儿的床也很古老,床后有一张书桌,钱钟书就是在那学习的。小院前就是绳武堂了,一张又一张以前的桌椅,好好的摆放着。故居里还有好几间小屋,记录着钱钟书爷爷的故事。有他撰写的著作,也有他学习生活所用物品,这些东西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钱钟书的了解。

8.参观无锡钱钟书故居有感 篇八

吹着夏秋季的丝丝微风,撑着一把紫褐色雨伞,穿梭在江南小巷之中,只为寻到那个心中所想的地方——钱钟书故居。终于,站到这故居门前,全居约1600平方米,而吸引我到这个地方的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这套故居的主人——钱钟书先生。

第一次知道钱钟书先生,是在高中课本上,一张和蔼诙谐的脸庞吸引了我的目光,依稀记得那篇课文叫《谈中国诗》。回家后,查询了大量的钱钟书先生的资料和文章,又读了他的一些著作,如《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编》等等,说实话,并不是每一部作品我都能完全理解和消化,但那些诙谐又深刻的句子却让我对钱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崇高的敬意。这次参观钱钟书先生的故居,是意料之外的计划,却更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怀着敬重和爱戴的心情,我小心翼翼的跨进钱先生故居大门,“绳武堂”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匾额下是一幅国画,国画两边悬挂着书法作品。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迎面扑来。正堂四周的小院设计别致,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从镂空的墙壁望出去,墙后的绿树成了一幅天然的文人画,微风拂过,这画就活了起来。再围着旁边的别间逛,里面陈列了钱先生的一些作品手迹,钱氏家族的历程,以及钱先生夫人杨绛女士的一些作品。整个故居都带有很深厚的文学气氛,在参观时,我都不敢大声出气,总有一种一不小心就会亵渎这些神圣的文学作品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敬畏之心吧。

参观完毕走出来之后,我依然在回想,钱先生能取得如此成就,必然与其家庭环境有关,出身书香世家的钱钟书,必然有很好的教育条件。而钱先生自身的天资聪慧和勤奋努力更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我,能从钱先生身上学到的大概就是勤奋踏实的精神和骄傲不屈的脊梁了吧。将勤奋踏实用于学习之上,将骄傲不屈铸入脊梁,将钱钟书先生的精神作为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英语201605

9.参观多松年烈士故居有感 篇九

为了激发广大员工的爱国热情,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先烈学习,发扬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提高我们的工作激情,运行风险监控中心党小组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分子赴多松年烈士故居参观,缅怀革命先烈。

多松年烈士又名多寿,蒙古族,于1905年出生在这处农村院落,并在这里度过少年时代。192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蒙藏学校,受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的亲切关怀,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探索民族解放,人民革命的道路。在党的关怀下,其于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担任团的领导工作,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投入到革命洪流中。从北京回到内蒙古,多松年为了宣传革命真理,积极散发传单,传递党的刊物。在他与乌兰夫等人的努力下,于1925年出版了内蒙古的第一本革命刊物《蒙古农民》,为内蒙古革命高潮的到来吹响战斗的号角。1925年10月,组织派多松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任中共察哈尔工委书记,直接领导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活动。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党中央在紧急关头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多松年作为热、绥、察三特区代表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

5月中旬,多松年手提底层藏有“五大”会议文件的木箱,离开武汉,取道沪、津、京,北返张家口。当他回到驻地销毁文件时,跟踪而至的特务和警察破门而入,多松年当即被捕。像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一样,多松年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浩然正气和铮铮铁骨。惨无人道的敌人用5根1尺多长的大铁钉,把多松年活活钉死在大镜门城墙上,牺牲时年仅22岁。

多松年烈士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一生,也是光荣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他在追求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道路上奋斗不已,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不朽的业绩。通过对多松年烈士简介及战斗历程的进一步了解,烈士的高大形象仿佛顷刻间矗立在眼前„„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我们对民族苦难的历史,以及革命先辈为改变苦难历史所进行的艰难战斗历程,往往知之甚少。革命战争中的那些英雄故事,仿佛只是一些抽象而模糊的概念,炮火与硝烟更是遥远的场景。因此,用革命英雄勇敢坚韧的优秀品格无私无畏的高尚精神来塑造我们的人格,可以激励壮志,鼓舞意志。

站在伟人的雕塑下,重温那段辉煌的历史,那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心中的血液在沸腾,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激情!故居里陈列了许多先辈当年使用过的遗物,这使我深刻地了解到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苦和形势的紧迫。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为我们这些后辈们做出了好榜样。时间也许可以消融战火与硝烟,可以消融泪水与血迹,但是卓越的革命先辈多松年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生命启示录,却应该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印记在一代代人的心灵里。

10.参观陈潭秋故居有感 篇十

6月28日,黄鄂党支部组织参观了陈潭秋故居,感受学习革命精神。陈潭秋故居位于湖北黄冈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建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66),一进二重,面阔五间,面积约28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

陈潭秋烈士的故居在1928年春季被国民党反动派全部烧毁。为了更好地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1980年6月修建故居纪念馆(现简称故居公园)。同年7月7日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馆名。

陈潭秋烈士居室,办有《陈潭秋生平展览》,展室八间,照片260余幅,展线长80米,展出文物50余件,史料百份,录放电教设备等。李先念、陈云、李维汉、魏文伯、郭述申、王观澜、吉合、伍修权等中央领导都亲自为该馆题词。

上一篇:彩钢板屋面防水方案下一篇:信息安全中的信息隐藏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