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2024-09-24

第1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共8篇)

1.第1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一

5.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重点)2.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特点。(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含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本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荆棘(jīng jí)....掐死(qiā)火钵(bō)碾(niǎn)...冰屑(xiâ)团箕(jī)忸怩(niǔ ní)....凌侮(wǔ)叱骂(chì)咒语(zhîu)...3.理解词义。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窸索:形容轻微细碎的声音。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全诗共13节,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第四部分(12─13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三、合作探究(一)内容探究

1.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2.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岁就离开了人世。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惨命运的黑暗社会。

3.诗歌从第四节开始,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了什么呢?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明确: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摸我”。突出了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品质。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

(二)问题探究 1.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他说“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明确: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瑕,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来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凄凉、衰败、荒寂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2.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但诗人感觉到的却是“忸怩不安”,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四、板书设计

叙事

抒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回忆——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追怀 痛悼)大堰河生前家务繁重,疼爱乳儿 含泪别离,贫富对比 生活勤俭,宽厚善良

爱儿好梦,美丽心灵

(眷恋 感激)大堰河死后死后凄苦,一生悲凉 殡葬之薄,悲惨写照

家人遭遇,悲剧命运

(同情 诅咒)直接赞美——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赞颂 讴歌)

五、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2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重点)2.了解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品读了艾青写给大堰河的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及作者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二、自主预习

1.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微薄的葬礼。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2.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 明确:用“她”是客观的交待,用“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

三、合作探究(一)体会情感

分析下面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明确:大堰河还没有弄清楚悲剧命运的原因就死去了,表达了诗人极其遗憾的心情。(2)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明确: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到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

(二)人物形象 仔细阅读诗歌,分析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大堰河是勤劳、善良、博大、慈爱的,她终日操劳,艰辛地养育了“我”;大堰河又是悲苦的,贫穷、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她凄苦悲凉地离开了人世。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表达了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三)品味语言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1)排比。大量运用排比句,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如诗歌第四节接连用“在你„„之后”构成排比,既显得节奏和谐,又能使感情洋溢。(2)反复。如第一节中作者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作者对大堰河的深情,同时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3)对比。作者把大堰河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四、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诗人感情

大堰河形象

修辞手法

一、怀念与痛悼 身世悲苦低微 反复

二、眷恋与感激 勤劳、善良、无私 反复、排比、对比

三、同情与控诉 命运悲惨 反复、排比

四、讴歌与赞美 灵魂高尚 呼告、排比

五、课外拓展

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150-300字即可。提示: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母爱”。

六、教学反思

鉴于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其过程中,方法的指导比较多,这样的方法指导,在同学们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流程后,可以删去,这样,可留更多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思考。总体来说,在声情并茂的朗读、新颖别致的教法、深刻透彻的分析方面做得不够。

2.第1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二

快乐英语一年级第一单元教案1-3课

教          案 时间:      年 2月  27  日                  总课时:1   课  题 Lesson  One 课 型 New lesson 教学目标 1 Learning and using “Let’s go to school.” and “Right.”   2 Grasp the words: cat, dog, rabbit. 教学重点 Learning and using “Let’s go to school.” 教学方法 Practice 教学难点 Difference between “rabbit” and “hare”. 教学用具 Tape-recorder, cards.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Step One Check and review               Step Two Show the aims.     Step Three Learn by oneself                   Step Four Report and correction     Step Five Presentation           Step Six Summary and Homework     T: Good morning bogs and girls. Glad to see you again! Ss: Good morning Miss Li. Glad to see you again, too.   T: Do you have a good time on winter vacation? Ss: Yes. T: What meaningful things have you done? S1: I saw an interesting film. S2: I got an meaningful book. ……   T: I know you must have a good time on winter vacation.   In this lesson, you should grasp the following contents: 1 Learning and using “Let’s go to school.” and “Right.” 2 Grasp the words: cat, dog, rabbit.   1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part one ,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try to read after the tape. Then make dialogue with partner. If someone has question, point       it in time.    2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part two,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try to read the words after the tape. If someone has question, point it in time.     The students repor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by themselves. and help each o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Good morning, Bob. Morning. Let’s go to school. All right.  Here you should learn how to use “Let’s go to school”.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abbit” and “hare”.     Call some students say what we have learned this lesson, and assign the homework.   板   书   设   计                                          Lesson  One   Let’s go to school.   All  right.                            cat   dog    rabbit               教 学 回 顾                 教          案 时间:2011      年 2月  27  日           总课时:1   课  题 Lesson  One 课 型 New lesson 教学目标 1 Hear understand and do the reaction to “Look carefully!.” and “What’s missing?” 2 Sing the English song “Let’s go to school.” 3 Learn invite other people do something together politely. 教学重点 Use “All right” and “OK”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教学方法 Practice 教学难点 Homonym “hare” and “hair”. 教学用具 Tape-recorder, cards.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Step One Check and review                 Step Two Show the aims.     Step Three Learn by oneself               Step Four Report and correction     Step Five Presentation             Step Six Summary and Homework   1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Good morning, Miss Li.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2 Revision 1) Call some students act the dialogue:   Good morning, Bob. Morning. Let’s go to school. All right. 2) Review the words “cat”, “ dog”, “rabbit”.     In this lesson, you should grasp the following contents: 1 Hear understand and do the reaction to “Look carefully!.” and “What’s missing?” 2 Sing the English song “Let’s go to school.” 3 Learn invite other people do something together politely.   1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part three ,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try to read after the tape. Then make the dialogue with partner. If someone has question, point it in time.   2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sing after the tape some times. Try to sing the English song by yourselves.   The students repor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by themselves. And help each o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Good morning, Annie.   Morning, Bob.   Nice to see you.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Let’s go to school.   All right. Let’s go.   Here you should learn invite other people to do something together politely. And how to use “All right” and “OK”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Call some students say what we have learned this lesson, and assign the homework.        板   书   设   计                    Lesson  One   Look carefully!   What’s missing?                                    Let’s go.            教 学 回 顾                   教          案 时间:2011      年 2月  27  日              总课时:1   课  题 Lesson  Two 课 型 New lesson 教学目标 1 Learning and using “What’s this?” to ask other people.   2 Grasp the words: monkey, tiger, panda. 教学重点 Use “What’s this?” to ask other people. 教学方法 Practice 教学难点 Pronunciation of “tiger” “what’s” and “this”. 教学用具 Tape-recorder, cards.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Step One Check and review               Step Two Show the aims.     Step Three Learn by oneself                   Step Four Report and correction     Step Five Presentation           Step Six Summary and Homework     1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Good morning, Miss Li.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2 Revision 1) Call some students act the dialogue:     Morning, Bob.     Nice to see you.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Let’s go to school.   All right. Let’s go.   2) Sing the English song “Let’s go to school.”   In this lesson, you should grasp the following contents: 1 Learning and using “What’s this?” to ask other people. 2 Grasp the words: monkey, tiger, panda.     1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part one , listen

3.第1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三

一、设计理念

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信息收集和大量的材料整合中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2、了解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总特征,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领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3、从环境保护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图画视频等观赏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三、教学重点:

(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叶至善)

1、《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说明事物特点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2、通过阅读感悟,百度搜索,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难点: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本文作者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到局部到细部分别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底,更显示了作者至臻至美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因此本文的难点就是复杂事物如何抓住说明特征和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说明的。

五、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位于全书第21课,是一篇说明文。本篇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人与自然”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课文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情分析:前面已经学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等建筑说明文,所以学习本文应轻松些,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不同,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感悟、阅读,思考。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教具准备:每生一台可上网电脑

学生准备:搜集和“苏州园林”相关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师导入情境: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苏州园林,闻名天下,誉满全球。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吴王夫差的馆娃宫,距今约二千四百年,是苏州的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全城的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请同学把你们从百度搜索到苏州园林图片、视频或其它知识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大家。也可以告诉大家百度网址,或搜索的关键词直接进入其中。

(二、)交流探讨,重在激发

师顺势而导: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1、生字词是否会写

2、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你知多少?

3、本课内容的整体把握(本课主要写什么?如何写?)

4、你认为本课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教育的艺术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用爱心去帮助一个人。

教师可以参与,但不要把我们认为的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得到更多更好的解读。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各执一词,这样收获也许更多。

(三、)突出重点,直击难点

在前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把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很多重点已经涉及到,难点也在进一步酝酿当中。

本课的重点在教学目标2和重点1和难点当中说的很明确,但怎样让学生掌握确实不容易。因此我认为这样做更好一些。

1、重难点呈现

让每个小组将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意见分歧的问题报出来。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讨论解决。

我想这些问题作为本课的难点很贴切,这些肯定是学生敢兴趣的问题,而且经过小组讨论还是问题,一定有难度,再让全体同学从互联网百度搜索寻找答案,应该很快得出结论,即使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尽量不要说出答案,如果学生还是得不到满意答案,直接进入下一环节。

2、热点追踪

到底是什么问题难倒本班这么多高手。

再读课文,回归重点,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文相差太远,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上网搜索或实地考察,也许有些问题是考古学家或科学上的难解之迷,那么恭喜你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师引导1:本文是建筑说明文,根据你学过的说明文能否归纳或总结得出本文的园林特征呢,这种特征又是在文中如何进一步表现的呢? 学生会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马上得出正确结论。但理解还不够深刻。教师可 以出示相关课文内容或百度视频让学生说说你读到的或看到的是否具备这种特征。如果说的很好很贴切,就说明是真的理解了,如果说不出来也不要着急,进入下一个向导。

师引导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用一两个字来描述一下,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语段读出来,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适当的作出一些分析。

学生应该能说出一些,分析一些好的句子或语段,如果有学生还是说不出来,请保持淡定,继续下一个向导。

师引导3:说到住房,大家都很熟悉,你希望将来入住什么样的房子和小区呢?你认为苏州的园林城市适合居住吗?请分析园林城市的优越性在哪里? 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回答,也可根据自身经验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回答,答案越新奇越好,越有创意越好。

师引导4:我们详细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让你设计一个园子,或者建造一个自己

居住的府第,里面放些什么好呢?怎么放才能吸引人的眼球呢? 到这个时候,正是学生内容丰富具体,思想活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探究发 现,然后写出来或画出图纸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构思和创意,教师的赏识一定要具体、惊异、夸张的表现。如学生通过搜百度索说出的(1)房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2)以“假山秀水”为核心(3)光影变化中的园林(4)四季更叠的园林(5)苏园、颐和园、凡尔赛宫综合大花园等,虽然也不奇怪,但一定要鼓励。

3、重难点突破

师引导: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正好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苏州,因此对苏州园林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园林的熟悉挚爱,才写出了生动而又极尽苏州园林特征的文章。通过课文我们不仅领略到园林的风采,还欣赏到苏州园林视觉的美、和谐的美、惬意的美。要用语言描述这种形象和非形象的审美感受,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请同学们思考:

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如何将这种感受诉诸笔端? 生研读课文探究,也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师略微点拨,生详细总结。(四、)课堂内外,拓展延伸

师引导: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

你根据“世间遗产在中国—苏州园林”,点击百度视频搜索,谈谈你的习得与体会。

生七嘴八舌话园林

师通过百度搜索示范一段:苏州园林的优点是能在布局的自由中莸得身心的自由,在物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北方皇家园林追求浓丽绚烂的色彩美,苏州私家园林则以素朴为美,粉墙黛瓦,质朴无华.没有强烈的刺激,有的是柔和与宁静,这更利于园主们修身养性,投入自然的怀抱。

(五、)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包括从建筑学、介绍园林历史、导游、游客、苏州园林的诗句楹联、《贝聿铭设计的现代园林式苏州博物馆新馆引发强烈争议》等,以及写景、抒情的游记。下节课我们组织一次以“苏州园林大家谈”为题的百度网络读书交流会。到时候我们会将精彩内容发送到百度上的哦。

(六、)师总结:本课为我们了介绍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再现了它的天生丽质和深厚底蕴,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精美绝伦。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和通力合作,本节课到此结束。

七、设计特点:

1、互联网百度搜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2、教师在互联网上的教学也是充分和激动的,体现在课堂上的语言设计、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更加合理而生动,通过教师层层导向,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和学习状态,有效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省略了繁文缛节的教材分析和大量习题,主要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八、注意事项:

1、教师要充分准备,因为互联网的参与,学生的很多问题教师也未必能够很好的解答。

2、环节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活动方案。

3、注重学生阅读和感受,多让学生回答,教师少作分析,如果认为上课内容或环节少了或多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删减。

4、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的标准答案最好不说或者仅供参考。

九、教学反思:

1、曾经我好不容易去城市听一节课,城市教师像放电影一样上课,让我惊羡不已。现在,现代教学资源和设备悄然来到我身旁,给我的教学以很大的帮助和激励。我渐渐从影片和图片中找到教学的灵感,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百度丰富的教学资源给我和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不小的,让我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4.第1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四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为了克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二战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树立了典范。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讲过,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初中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对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需在学习本课时进行深入探究。学习研究本课对认识当前金融危机有一定现实意义,学生有探究的渴望和兴趣,只是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

教学方法

1.课前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其影响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和图片生动再现当时的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探究相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学习方法

1.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在学习本课时积极参与讨论,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有益的启示?通过撰写小论文,树立一种关心社会、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掌握凯恩斯主义的思想主张。

4.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相同之处。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插图和文字材料,探究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特点。2.通过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归纳其应对危机的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以及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尽管新政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重难点分析 重点

经济危机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重点

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曾说,“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预言“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他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可是不久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

学习新课

一、经济大危机 多媒体课件显示:

美国汽车长龙

被迫廉价出售汽车

请你观察图片后回答: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2.被迫廉价出售汽车的背后,存在哪些社会原因?

学生:①特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一片“繁荣”,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社会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分期付款等方式下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尖锐;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多媒体课件显示:

图一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图二

教师:通过图一我们看到的是来往穿行于华尔街的人们像一群热锅上的蚂蚁。1929年10月24日被称作“黑色星期四”,这天美国股票市场崩溃,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几乎都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到这天交易结束时,已有11位著名金融家自杀。

这一天也被看作是大危机爆发的标志。请你结合图二和教材内容,说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来势猛,范围广,持续时问长,破坏性强。波及全球,货币贬值,金融危机,社会政治危机。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决定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则以牙还牙,都采取了提高关税的措施。对此,关、英、德、法等国曾召开国际会议,试图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但终因矛盾重重而没有取得成绩。

材料二

请你阅读材料,识别图片,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

学生:影响: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2.整个社会,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罗斯福新政

教师: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各国纷纷寻找出路。1933年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决定通过新政的办法解决危机;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走上建立法西斯专政的道路;日本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当时的国际形势一是国际经济关系紧张,二是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动荡。罗斯福运用制定经济新政策的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克服危机的实践。

美国罗斯福接任总统时,正值美国信贷危机达到顶点,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或停业,整个金融系统瓦解。因此新政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整顿金融有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

教师:除此之外,罗斯福还在工商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多媒体课件显示: 阅读下列材料:

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工资工时法》规定了企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罗斯福对企业主说:“工人高工资和短工时不会伤害雇主,因此,这样干,比失业和低工资对雇主还更好一些,因为这造成更多的人有钱有时间去购买雇主的产品。这是工业复兴法的真正核心的简单概念。”

请回答:

1.《全国工业复兴法》出台后,报纸上咒骂罗斯福是天天吃“烤万富翁”,《工资工时法》出台后,报纸上又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请分析:报纸上的观点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利益,为什么说罗斯福天天吃“烤百万富翁”?为什么说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结合《国家工业复兴法》的真正核心来谈谈报纸上的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期间对富人和穷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种措施与以往资本主义国家赤裸裸地剥削穷人保护富人的政策有所区别,因此,报纸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以此判断报纸代表了富人利益,即资产阶级的利益。

2.罗斯福新政的什么措施限制了富人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穷人的利益? 学生:这主要体现在《全国工业复兴法》上,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提高了工人的工资。

教师:判断观点是否正确要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加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上还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向富人敲竹杠”只是手段,其目的是恢复经济,缩小贫富差距,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多媒体课件显示:

图一罗斯福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图二兴办大型工程宣传画

图三田纳西水利工程

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新政的哪些措施?图

二、图三对缓解经济危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图一反映的是复兴农业,图

二、图三反映的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一方面为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可灌溉农田,又为工业提供廉价电力资源。另一方面,扩大了就业,扩大了内需。

教师:新政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进行干预,并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这就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关于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教师可列举当时美国社会对新政的几种评价,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一种观点: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第二种观点:一部分无产阶级人士认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的,没有任何进步作用,是以少量的所谓救济麻痹工人的斗志。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总结:

当时人们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不准确,很不公允。第一种观点只是站在垄断资本家的立场,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来批评指责罗斯福及其新政。而第二种观点则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指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是正确的。但该观点全然不顾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生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农利益的现实,而要求罗斯福完全满足工农的利益和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罗斯福只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代表,维护资产阶级及其国家利益是其最高目标。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之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当然,它不可能解放工农本身。

三、凯恩斯主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结束了西方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20世纪西方经济的需要。它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主张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适应高度社会化生产力的需要。美国罗斯福政府在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下,大规模地推行“新政”,该学派的观点与凯恩斯主义基本相同。

材料二 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余伟民等著《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请你阅读后思考:

1.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明凯恩斯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2.它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罗斯福推行新政的需要。2.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教师:当然凯恩斯主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能克服经济危机。

5.第1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五

理念与活动设计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就是活动主题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学生的直接体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要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本节活动课时,为了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活动办法。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是高年级的大孩子,但孩子毕竟都爱玩,在游戏中学习是两全其美的事。所以,我就在活动中设立了“慧眼识金”、“它是谁”、“你说我猜”、“最后一搏”等几项竞赛性的趣味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学生们为了使自己小组能够胜出,就会竭尽所能的了解查找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大家经过商讨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从中也能感受到只有自己努力了才会为小组献计献策,成功感犹然而升,同时也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对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状况和相关因素有所了解。学生在调查中能够比较深入的研究交通工具的用途、发动原理及耗费的能源等相关知识。引发学生思考现代交通工具的不足和改进创新的思考。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查找、整理、应用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判断等综合的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表达、想象、辩论的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对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学生感受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智慧的魅力。(2)通过小组合作、分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小组间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3)通过对交通工具能源利用的调查,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思考。课程的开发

本节活动内容我基本遵照原有资源包的编排顺序,从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到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我将原有资源包中对自行车的改进活动删掉,填加了“小小辩论会”这一内容。其原因是,考虑到原由内容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不强,即使学生完成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建议将发明、改造这样的内容编排在“活

动延伸”这一部分比较合适。而在本节活动中填加的“小小辩论会”,是继学生在对交通工具的有关知识研究到了一定程度后,产生了一些思考和自己的观点,而提出的。学生们可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持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同时,教师要强调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辨证的、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活动的构思

本次活动我在构思上受到了目前收率视很高的节目“幸运52”和“开心词典”的启发,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本课的知识特点进行了设计。活动力求轻松、活泼、参与面广、知识性强等特点。使学生们在快乐的竞赛、游戏、评价的活动中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寓教育乐的目的。活动大致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课前准备,一部分是课上活动。首先,要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交通工具方面的资料,这一活动十分重要,学生在收集查找有关资料的同时自学了本课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有利支持与指导。因为,有关交通工具方面所涉及的知识特别广泛,教师应在不控制学生学习范围的情况下给予适时的引导。比如: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分别组成“水里航”、“空中飞”、“陆上行”三个小组。这样不仅为下面的竞赛活动分出小组,也可以是学生更专注研究某一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三组同学通过知识交流,学生们的资料能够达到共享。此外,我还积极的倡导学生获取信息资料的多种途径。学生们可以通过图书、网络、询问、电视节目、报纸等多渠道获取有关信息,培养了学生收集获取资料的能力。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有关资料后再根据“水、陆、空”三方面的内容将收集的资料编成问答题。然后我和部分学生根据同学们编写的题目进行筛选,集中选择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和比较有了解价值的题目制成“题库”,以备活动时让学生竞赛问答。这样,活动竞赛时的题目和答案原于学生,再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交流,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目的。然后,在课堂上主要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你知道吗?”、“慧眼识金”、“它是谁”、“你说我猜”、“最后一搏”、小小辩论会等六项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的有关交通工具方面的知识得以展现和交流。“你知道吗?”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分别汇报水上交通工具、陆上交通工具、空中交通工具的发展史。这一环节属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过程,由于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限,教师应辅导学生把收集到的零散知识按时间的顺序将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整理出来。三个小组的同学可以产生互动,比一比哪个小组汇报的完整有序,然后根据实际表现进行组内自评,和组集互评。以达到交流汇报共同提高的目的。“慧眼识金”这一活动是将有关交通工具的知识编成选择题,小组同学读题后,经过研讨说出答案,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谁”这项活动是,由教师说出这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在最短的时间内请各组同学分别猜出交通工具的名称。测试学生对特种交通工具的了解程度。“你说我猜”这项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想象能力,每次由两名同学参加,一名学生看到交通工具名称,想办法进行

表演或语言形容,但不可以直接告诉对方这种工具的名称,由另一名学生根据他的表演,猜出答案。“最后一搏”是在竞赛活动即将结束时,由比分较低的两组同学相互提问,为自己小组争得胜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小小辩论会”的辩题为:“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多还是灾难多”。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学生们要想在辩论中说服对方,就会努力查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这样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得到的积极的锻炼。最后,教师强调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要辨证的看待问题,不要一味的片面理解,其活动目的也就达到了。从辩论中学生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欲望,那就是要发明一种既节能又环保的新型交通工具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活动到这里也就自然的引出了下一内容“创意空间”。学生可在课下继续研究有关内容。把活动推向延伸。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将学生的有关问题分别编成相应的题目,存储在电脑中制成教学课件。制作每个小组的组牌和记分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活动设计流程 1.活动导入

引入课题后,向学生讲明本次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竞赛活动:

(1)竞赛内容:“你知道吗?”(对交通工具的发展史的汇报交流)(2)竞赛内容:“慧眼识金”(看学生对交通工具的科普知识的了解)(3)竞赛内容:“它是谁?”(对特种交通工具的了解)(4)竞赛内容:“你说我猜”(新型交通工具的名称)

(5)竞赛内容:“最后一博”(小组之间相互发问,为自己小组争取胜出的机会)3.小结:

在欣赏轻松的世界名曲《拉德斯基进行曲》中结束比赛。同时请获胜小组的同学和其他两组的同学谈谈感受。(展开自评、互评)4.小小辩论会

以“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多还是灾难多”为题进行辩论。正方为: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多。反方为: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多。5.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辩论,老师真为你们的表达分析能力所折服。看来,事情都是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它,在发展交通工具的同时还要积极的提倡环保、节能、安全的理念。我想聪明的人类既然能够发明出先进的交通工具就一定有能力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挽救我

6.第1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主要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学习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文中的主要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乐趣,从而很快的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成功的一件事以及成功的原因。

2、教师由此导入: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一文。(介绍作者成功一例)

3、学生畅谈自己成功的一件事。

二、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学会解读文本,积累生字词语。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把握作者的论证方法。

1、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值得掌握和借鉴的词语及名言名句。

2、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

3、点拨学生思考作者所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3、安排学生结合课文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三、研读课文探究文本

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师借助PPT展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深入探究文本内容。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成功离不开天资、勤奋和机遇。(师边讲边写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那么,这三者中哪一样最重要呢?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作者对天资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3、作者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4、作者对勤奋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5、作者对机遇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6、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又可以怎样修改或作些补充?

7、朗读背诵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并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辨析,要注意适当肯定、鼓励他们做到言之无据。)

四、拓展延伸佐证观点

通过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三个条件和主次关系问题的论述,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再次用PPT展示几个拓展素材,请同学们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材料三: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材料四: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五: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此教学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对几个故事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合作思考这些素材佐证了作者关于成功的哪个观点。)

五、多元思考启迪思维 让学生运用作者基本观点探究提供的材料,以期达到加强对成功三个要素关系的理解,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用PPT演示)

1、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 W(成功)= X(艰苦劳动 +Y(正确方法 +Z(少说空话)

2、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3、你的看法:

六、教学小结

再次激发起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明确成功的渠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关于成功的观点,构成成功的条件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确定好目标,勤奋努力、抓住机遇获取成功。板书设计:

成功=

天资

勤奋

机遇

+ X ?

由天决定

自己决定

存在,有时影响

合作精神、自信

无能为力

狠下功夫

极大,但不期而来

7.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七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文本说明】

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艾青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

2、注意读准字音

3、自由朗读,准确把握情感

三、分析诗歌

这首诗写了一些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四、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理清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

不枯竭的源头。

第二课时

【品读鉴赏】

1、反复手法

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2、排比手法

第3节有几个镜头?这些镜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第4节、7节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

3、分析人物

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

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 用“她”是客观的交待,用“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

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第7节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的表达效果。

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

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

4、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明确: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5、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8.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探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母爱(散文诗)

今天我们借着这篇《母爱》的散文,追忆历史的光阴到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是一首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三.初读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五.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第二课时

六、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七、大堰河的形象

1.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

2.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主句,主句是承接关系复句。一连串“在你„„之后”是状语,这些状语构成排比,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

3.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闰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里的描写使我们联想起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有关描写。鲁迅写祥林嫂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4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尢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描写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诗人应该是典型的事物之敏锐的直观者”,艾青正具备这种敏锐性。透过大堰河宽厚善良的一举一动,发现了她的心灵。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5.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人世生活的凌辱,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6.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7.(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8.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八、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的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显出来,从而显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抒情效果。(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诗歌的气势。

(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附: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而加以指责。但是,应该说,这并不是缺陷。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成功的诗作。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严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最后,我们不妨看看著名诗人鲁黎对艾青艺术风格的评价:

想到艾青的诗

就想到散文美

他的诗不胫而走 不是依靠那整齐的韵脚 他的诗轻柔似云一般的飞翔,是以它内在的美作为翅膀 他的诗是绿野碧溪上的姑娘 不是灯红酒绿里的贵妇 不需要金手镯或是珠玉项链 需要的是清风和晨露„„

九、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理清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3.按诗节依次讲解分析。

第1节。提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

第2节。提问: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

第3节。提问: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有关文字。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第4节。齐声朗读,体会诗中的深情。•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同学们一一找出。

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或感觉呢?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一时也不停闲。(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

提问:诗中为什么不这样写:“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睡了一觉之后„„”(这样写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艰辛,也就不能体现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同学们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干了那么多活儿的手能是细嫩的么?不是,那是十分粗糙的手,厚大的手。可是本节的最后一句,却有一个表示细微动作的词——抚摸!正是这个词,浸透了大堰河对“我”的疼爱,干了那么多粗活的手,此时居然能轻轻地“抚摸”,不是伟大母爱的生动体现吗?

第5节。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提问: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被”“领回”)

第6节。提问: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钮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作者“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忸忸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

第7节。提问: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2节中哪一句相照应?•(“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的项目有哪些?(洗衣、洗菜、切萝卜、掏猪食、扇炉子、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又怎样?(始终是“含着笑”)讲解: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4节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极繁重的。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对常人来说。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把结着冰屑的萝卜切开,在那冰冷剌骨之时能够笑吗?面对着猪吃的麦糟,嗅着那刺鼻的馊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能够笑吗?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5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是真正的母爱!

第8节。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第9节。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第10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敛之薄。提问: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了的悼念与歉疚。)第11节。提问: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的后代的感情上的联系,你能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吗?试作分析。(“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一句,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

上一篇:教育:因学生而精彩下一篇:大学生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