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发展规划框架(共8篇)
1.乡镇农业发展规划框架 篇一
乡镇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科技实施,培育优质水稻基地,办好粮食科技示范样板,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粮仓”风貌。
?
(二)巩固发展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1.巩固发展甘蔗产业。镇党委、政府通过认真分析镇情,深刻认识甘蔗产业在全镇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合理布局,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的路子,甘蔗面积巩固在2万亩,预计产量******万吨、入榨7万吨,继续为全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2.优化提升香料烟产业。2008年,镇党委、政府决心发展香料烟11580亩,实现产量******吨,并采取有力措施抓实香料烟生产:一是坚持扶持政策到位,即保护价、物资赊销、穿烟机补助、面积补助、标准钢架调制棚优惠提供、大田碎垡补助六条政策;二是坚持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即走质量安全效益型发展路子、合理规划种植面积、狠抓十大关键技术、保障烟叶安全、抓好水浇地工程建设五项措施;三是坚持推行风险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实行完成种植面积奖和风险抵押金制度;四是坚持转变作风,严肃纪律,保障产业健康发展。?3.稳步发展茶叶产业。**种植茶叶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手抓茶园茶地建设,一手抓茶叶加工营销。特别是在今年茶叶价格极速下趺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措施稳步发展茶叶产业;一是加大茶叶生产的宣传力度,分类指导农户适时采摘,分级采摘;二是及时动员茶农加强茶园中耕管理,抓好低产茶园改造,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三是认真督促制茶企业实行分等级收购鲜叶,以质论价,注重抓茶叶生产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围绕“兴牧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生猪产业,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2008年末,计划完成大牲畜存栏9750头、生猪存栏37108头、山羊存栏6600头、禽类存栏76000羽,完成肉类总产2956吨,实现畜牧产值1900多万元。
?
(三)积极培育后续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加大扶持蚕桑产业。20
2.乡镇农业发展规划框架 篇二
关键词:特色产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调研
1 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简介
汕头市澄海区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8月, 是由莲华镇7名食用菌专业生产农民发起成立, 由成员共同出资65万元元注册, 是汕头市第一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也是澄海区第一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成为全区特色产业合作社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该社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带动促进本地区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实现共同致富为宗旨。合作社集食用菌生产、菌种繁育、栽培示范和使用技术培训于一体, 为成员提供菌种及代购所需的生产资料;统一销售成员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传播全方位服务。现属下有7个食用菌场, 生产基地10hm2, 常年产量达到1500t, 年产值近2000万元, 现有农民成员50多户, 带动农民150多户。合作社成立以来为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8年被广东省农业厅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2 合作社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2.1 发挥技术优势, 提高产品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为成员及当地食用菌培育户提供标准优质菌包, 提高市场竞争力。合作社成立以前, 莲华镇的绣珍菇生产户菌包多为自己制作、自己使用, 但由于技术不足, 菌包制作成功率不足50%, 生产出来的菌包质量较一般, 生产效益不理想, 市场竞争力低下。合作社成立之后依靠着过硬的技术和齐全的生产设备进行菌包规范化生产制作, 且菌包质量较高, 产量大幅度提高。菌包制作成功率和菌包出菇量的上升大大的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提高成员生产技术
注重对成员和当地农民的培育技术推广, 经常为合作社成员及当地农户提供食用菌的技术咨询和免费培训, 为成员及农户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合作社编写了《食用菌实用栽培手册》、《双孢菇标准化生产规程》等技术手册, 分发给社员, 使之有章可循。在关键技术生产环节, 组织业务能手召开现场培训会, 当场演示, 直观学习, 示范带动。合作社每年举行不同形式的培训班10余期, 印发培训简易材料1.8万余份, 每年培训社会和周边乡镇农民1200余人次, 接受技术咨询800多人次。通过技术培训, 使每个社员至少掌握2个品种以上的食用菌栽培技术。
2.3 进行营销品牌宣传, 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联户联销机制, 在合作社与农户间建立“龙头”与农户间稳定的产供销合作关系。合作社与农户间的产品形成合力, 统一销售, 共同进退, 通力合作闯市场, 为解决食用菌销售问题, 合作社先后在集贸市场和周边县市建立的销售网点, 并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发布产品信息, 进行网络营销推广, 与各大食用菌销售商和代理商加强联系, 邀请经销商到合作社考察收购, 打通了销售渠道。
2.4 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相关栽培试验
注重做好食用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改良、示范和推广, 解决了以前莲华镇食用菌品种单一, 菌种退化, 生产技术低下, 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存在的问题, 并把它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如:进行菌包冷刺激处理、低海拔平原地区灵芝引进试验、栽培料试验、水葫芦栽培食用菌试验、推广菇棚棚顶喷雾降温技术等, 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5 开展规模生产, 创建产业园区
引导社员开展规模生产, 提高莲华镇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和档次, 抓住当地政府提出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契机, 在上级农业部门的重视指导下, 着手规划了汕头市莲华食用菌产业园区。园区项目建成投产后, 将在食用菌产销和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上有大幅度提高。同时, 以园区为龙头和载体, 联结农户开展产业化经营, 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食用菌培育属高投入的设施农业, 投入的不足成为制约本地区生产规模发展的瓶颈, 较高的门槛也使部分有志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对此望而却步;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成员之间各自为政, 合作模式较为松散。
建议合作社通过向成员及生产户提供信用担保, 帮助成员及生产户向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融资, 进一步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问题;同时, 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规范运作模式, 加强成员之间的横向交流, 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
4 结语
近年来, 合作社发展劲头十足, 以技术服务为主, 进一步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在技术、信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 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从业人员数量翻了数翻, 销售额也节节攀升,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铸就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成为粤东食用菌业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黄雅琴.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促进农场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7) :255-257.
[2]郑寿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0) :376-377.
[3]汕头市澄海区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经营状况分析报告[R].
3.乡镇农业发展规划框架 篇三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79-03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平稳快速发展。然而,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的压力逐步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日趋上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动下,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日益深化,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迅速增强。在此背景下,为落实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的要求,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2010年,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共同启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明确提出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其主要特征之一[1]。2013年,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宁夏考察时强调,现代农业“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概念,而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的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体”[2]。为了便于认识和理解这一新的發展理念,本文概括了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其主要引领领域和目标,总结几种主要引领模式,并对引领路径做出梳理。
1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既是一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关系的变化。与已有的发展方式相比,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作用和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其中就强调了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可见,对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用先进科技服务改造农业,用现代物流服务拉动农业,用科技信息服务提升农业,用高效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用教育培训服务发展农业,用文化创意服务搞活农业,以服务合力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开拓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方面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及目标
现代服务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并非每个方面都与现代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也需要切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1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陈进等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3]。科技部2012年印发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可见,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和新兴性等特性。
朱晓青等将高技术性、知识性和新兴性等特性作为衡量标准,从服务业统计门类的角度,将现代服务业的内部构成归纳为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培训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共计九大服务门类。另外,他们指出,由于现行统计标准中没有单独列出物流业和旅游业,所以现代服务业中没有涉及这两大行业,但事实上,具有高技术性、新兴性特征的物流业和具有知识性、新兴性特征的旅游业,完全可以归类于现代服务业范畴[4]。一般来说,与农业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物流业。鉴于此,本文将上述6个领域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此外,为了凸显与现代农业的关联度,以便于开展理论分析,本文将商务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进一步限定为会展交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2.2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首先要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还要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政策层面和学术层面虽然提出的形式不同,但核心内容大体一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就是从政策层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系统性阐述。在学术层面。黄祖辉等认为,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农业、常规现代农业和现代持续农业,其中,现代持续农业的主要特点包括标准化、信息化、知识化、专业化、生物化和设施化等,农业管理现代化,经济、社会与生活效益的协调发展[5]。何传启将2008年以来的现代农业称为高级现代农业,并提出高级现代农业的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生态化、绿色化、自然化、多样化、订单化、工厂化和国际化等”[6]。
综合两方面的观点,结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本文将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生态化,国际化,经营管理现代化,高产、优质、高效和产业融合做为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nlc202309040611
3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3.1创新提升模式
现代服务业通过推动技术、设备、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强化产品品质,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改善现代农业的发展质量。例如,由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先后在1999年、2005年、2011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667m2产700、800、900kg三大世界难关,推动水稻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7]。
3.2链条带动模式
一些现代服务业行业或部门利用处于产业链后端的控制地位,对作为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提出特定需求,而农产品加工业利用产业链条进一步强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例如,北京顺鑫牵手果蔬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饮料加工生产线和数万亩专业级绿色种植基地。公司通过有效的营销资源整合,构建了一个稳定高效的营销网络,产品辐射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并出口马来西亚、蒙古等国家。营销网络的扩大提高了销售量,增加了对绿色果蔬的需求,进而带动了专业级绿色种植的发展。
3.3需求引导模式
现代服务业通过直接对农业生产提出特定需求(如绿色、有机、营养元素含量高等),引导现代农业朝既定的方向发展。例如,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果品的供应量已占北京市总需求量的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和“大果盘子”,是农产品特别是外地农产品进入首都市场的门户。2009年,新发地市场启动实施“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安全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研发了一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新模式,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无缝链接。項目实施提升了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能力,从而使供应该市场的生产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3.4供给推动模式
现代服务业依靠向现代农业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提高生产和服务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要素投入水平和服务支撑力度,提高要素的生产服务效率,进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例如,2007年左右,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促进京郊生猪的生产能力,稳定市场供应,北京市在全国率先设置了种猪和生猪政策性农业保险,并对这两个险种出台了优厚的政府补贴政策。养猪保险的供应降低了养殖主体的经营风险,显著增加了养殖量和供给量,对稳定猪肉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3.5衔接促进模式
现代服务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例如,北京种子大会已成功举办21届,是全国种子交易会之首。2013年大会交易品种5000余个,展示品种520个,累计参会人数4万人次,总交易金额达5亿元[8]。通过交易会的举办,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大量进入北京市场,彰显了首都种业作为全国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种子贸易和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
3.6协调共进模式
一方面,产业链的延伸使现代农业具备了一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部分功能可以依托现代农业来实现。在这种条件下,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例如,北京顺义国际鲜花港是以花卉生产、研发、展示、交易为主,兼具花卉文化交流和旅游休闲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园区。除了花卉研发和生产外,每年于春秋两季举办的“北京郁金香文化节”和“北京菊花文化节”,让鲜花港逐步发展成为以花卉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中心。
4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不同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其参与主体、发展模式、要素属性、服务产品类型等均存在差异,作用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环节和方式也有所区别,因此,不同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于各具特色的路径。
4.1信息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向“信息化、标准化”发展
信息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供给推动模式”,即信息服务通过向现代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提供信息资源和决策支持,提升农业生产资料采购、生产经营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流通、产品营销的精准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进而引领现代农业走“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在前期生产决策环节,通过对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有效获取和科学分析,借助智能决策系统和专家信息系统,最终形成种植时间、规模、技术,所需品种及相关生产资料配置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投入的“精准化”。
在中期生产管理环节,利用智能化农业设施装备,对作物、畜禽生长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实现水肥、农药、饲料等要素使用以及温度、通风条件的精准化控制;凭借信息化的农业技术服务手段,及时发现和防治动植物疫病,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借助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做出增加或缩小生产规模、延长或缩短生产周期、收获或出栏等决策。总体来看,在产中环节,信息服务促进了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信息化”。
在后期采收、贮藏、加工等环节,通过农业智能装备实现对农产品采收时的质量分级,同时建立信息化的仓储、保鲜、包装流水线车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后损耗,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的“标准化”。
在依托信息化指导生产的同时,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销售都需要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各类产品的供求双方通过网络建立对接关系,降低双方的市场风险,实现营销的“精准化”。
4.2金融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业作用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供给推动模式”,即通过向现代农业提供抵押、担保、贷款、投资、保险等金融服务,进而为农业的发展以及先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创造条件,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从宏观角度看,金融政策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可通过支持重点农产品种类和重点产业环节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从微观角度看,金融服务凭借对资金流的管理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金融服务对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引领作用最为突出。
nlc202309040611
从产业链条看,在前期生产要素投入环节,金融业主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分担了企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风险,促进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成果转化应用环节,金融服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品种、技术等成果进行转化,盘活企业资产,加速企业的资金流动。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发展而言,金融服务在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可依靠创业投资、产权交易、信贷担保等手段得到快速发展。
4.3会展交流业引领现代农业向“国际化”发展
会展交流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衔接促进模式”,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产学研之间牵线搭桥,加快成果交易交流、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引领现代农业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农业会展交流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农业会展交流的发展可衔接产学研各类主体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为各类农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为农产品开辟产销对接的平台,提高整个现代农业产业链“物流”、“信息流”的运行效率。
对于产前环节,农业会展交流能增加合作机会,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种子、农药、化肥、设施、设备等。对于产中环节,农业会展交流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对于产后环节,农业会展交流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现代物流等方面的技术,而且,还有助于农产品拓展销路,甚至打开国际市场。
4.4科技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科技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创新提升模式”,即聚集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创新种质资源,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改良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流通和营销效率,引领现代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
科技服务业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同样应用于现代农业的整条产业链,用“创新服务”来提升现代农业。在产前环节,科技服务业进行种子和投入品创新,提供新型优良种子产品、绿色安全的生产投入产品和生物制品,从源头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现代农业的“高产”和“优质”奠定基础。在产中环节,科技服务业进行设备、管理、工艺等方面的创新,提供新型的生产装备、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低碳循环的生产工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为“高产、优质、高效”创造条件。在产后环节,科技服务业进行收获、贮藏等方面的创新,提供高效的收获装备、先进的产地贮藏保鲜技术,缩短农产品上市时间,为物流环节的“高效”提供支撑。
4.5文化创意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向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创新提升模式”和“协调共进模式”。文化创意产业能够聚集文化、智力资源,实现文化、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此外,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和文化创意产业链条的延伸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共进,引领现代农业走与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技术、理念创新和文化定位,为农产品注入特定的文化内涵或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从而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这些新的创意不仅能够紧跟消费潮流,还会在市场中创造出新的消费领域和客户群体。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农业生产与旅游、信息、传媒、教育、会展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深化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了农业功能,促进新价值链的形成。
4.6物流业引领现代农业向“优质、高效”发展
物流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适用“需求引导模式”,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对流通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控制,使农业生产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引领现代农业走“优质”的发展道路。此外,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构建竞争性的物流网络市场,提高现代农业产销对接效率,引领现代农业走“高效”的发展道路。
一方面,通过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需求,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物流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农产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物流环节安全管理能够实现供应链与生产链的连接与互动,利用需求的高标准化推进生产的高标准化,并把高标准化贯穿于产前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饲养等技术规程,产后的加工、包装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另一方面,通过应用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对农产品贮运效率提出需求,从而实现产销对接的“高效”。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为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9]。通过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应用,能形成一条贮运冷链,以满足农产品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的要求,降低农
产品储运消耗。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委.产业融合之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纪实[J].中国农村科技,2012(2):57-59.
[2]张来武.科技力量撬动现代农业[J].创新科技,2013(6):6-7.
[3]陈进.北京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2.
[4]朱晓青,寇静.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6-7.
[5]黄祖辉,邓启明.从一次现代化到二次现代化: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农户影响与政策[M]//黄祖辉,张冬平,潘伟光.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8-29.
[6]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4.
[7]北京日报社.超级稻亩产首破900kg[N].北京日报,2011-09-20(13).
[8]丰台报社.第21届北京种子大会圆满闭幕[N].丰台报,2013-10-11(4).
[9]李炜.我国农副产品物流问题探讨[J].物流科技,2006,29(3):79-81.
4.乡镇特色农业发展工作计划 篇四
乡镇特色农业发展工作计划 为充分利用灾后重建重大机遇,进一步调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特色农业优质高效安全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发展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现制定镇特色农业发展计划。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位于绵竹市东南部,距城东新区公里,东与什地接壤,西与东北、孝德毗邻,南至孝德镇。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耕地39821亩,总人口153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8人,农业人口14767人。全镇现辖5个行政
村,6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交通便利,三级标准水泥公路贯穿东南西北,邻近有成青公路和德阿公路,各村村道、机耕道直达农家院户。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人民渠穿境而过,水源充沛,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669万元,财政收入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66元。镇内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较完善,村道网络已基本完成,电力、通讯、电视网络覆盖全镇。
二、农业发展现状
依托优越的地理及环境优势,凭借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种养殖业传统,在上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稻谷、蘑菇、蔬菜水果种植及生猪、仔猪繁育的特色农业。
1、种植业
大春水稻15137亩,年产量7463吨;小春小麦6882亩,年产量2615吨;油菜4323亩,年产量705吨,100余亩的蘑菇种植基地、1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200亩的花卉草皮基地。
2、养殖业
我镇生猪养殖现已具一定规模,出栏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0余户,全镇生猪年出栏40086头,能繁母猪6364头,年产仔猪9万余头,外销6万余头,成立了“镇仔猪协会”,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规模种养殖的基础上,我镇农业生产形成了五大基地:
仔猪基地年产仔猪9万头,外销6万头; 水稻制种基地1000亩 糯稻基地5500亩 蘑菇种植基地850亩 蔬菜水果基地:双坪村、圣寿村的花卉蔬菜、浦柳村的蔬菜、西瓜。以农字号企业为主的有6家,其中规模企业4家。四川绵竹市恒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赖汤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绵竹市正兴酒业有限公司、四川金鹏食品有限公司、绵竹市龙脉酒业有
限责任公司、绵竹市升旺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三、发展计划
我镇将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转化趋势,立足充分发挥我镇农业传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特色+规模”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突破土地流转瓶颈,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1、生猪养殖和仔猪外销 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抓好对规模养殖户奖励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力度,计划新增年出栏3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15户,全镇年出栏生猪实现50000头。
以镇仔猪外销协会为龙头,抓好我镇仔猪生产。实现存栏能繁母猪8000头,产仔猪12万头,实现外销仔猪8万头,建设生猪市场一处,为生猪、仔猪销售、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2、扩大西瓜种植面积
计划西瓜种植面积将达600亩,形成西瓜产业基地,引导、组织我镇西瓜种植户在依法、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组织专业合作社,提高西瓜种植技术,提升西瓜品质,做好西瓜的初加工和包装,在目前立足大市场批发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开拓更高端的市场。
3、在认真做好以上2个项目的同时,我镇将在圣寿村、兴民村实施土地流转,进行现代农业示范,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组建或引进农业企业,采用“基地+农户+公司”的模式发展园林、蔬菜种植,力争在6月前启动,年底面积达到800亩。
5.乡镇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计划及措施 篇五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去年“三农”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安排和部署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快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四中全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托特色产业、畜牧养殖、农业专合组织等带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给合灾后重建,我镇先后在毗庐村、东禅寺村建立居民集中居住点,今年计划在樊池村建立新农村示范片。编制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鼓励农户按照规划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努力把全镇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镇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施“2010年农业综合土地整理”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其中改造沟渠20公里,修建道路6公里),新增滴灌设施、机插秧设备等。另一方面实施“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东禅寺村、双沙村、毗庐村),通过土地整理及实施“撤院并院”新农村建设,达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目的。计划争取资金1000万元,周转挂钩土地上千亩。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沟渠,受益人口达8000人。继续开展以节水灌溉、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安全饮水工程,计划投资120万元打4口40米深井,规划4座水塔、管网,全面改善西林村等周边人口的用水问题。切实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希望工程来抓,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为主、自建自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2010年,全镇计划新增100户建设使用沼气,计划投入15万元,加快推进“一池三改”,节约农村能源、美化村容环境。
(三)综合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林业绿化工作。
继续推广农机新技术,推进一系列机械化作业,2010年力争国家补贴资金180万元,新增各种机械120台,实现机械耕地56000亩,机械播种6800亩,机收达33000亩,机械化插秧3000亩,农机总收入720万元,总利润实现61万元。加快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继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做好庭院、沟渠、道路绿化。
(四)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镇政府加强领导,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完善各种考核制度,组成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巡逻队,8个行政村建立保洁队伍,建立日常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待遇报酬激励机制等相关制度。加大对环卫设施投入,增加垃圾池70个,垃圾桶30个,及时维修完善各村垃圾池、添置环卫设施、设备,厢式垃圾车50辆,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模式,保证农村环境清洁卫生。
二、大力加快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2010年我镇按照“三区三基地”布局规划,在樊池村、天台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引进外地资金,计划在寨子村创建100亩左右的有机蔬菜基地、开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适度向观光旅游、休闲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加大优良品种的开发和推广,推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去年“三农”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安排和部署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快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四中全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托特色产业、畜牧养殖、农业专合组织等带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给合灾后重建,我镇先后在毗庐村、东禅寺村建立居民集中居住点,今年计划在樊池村建立新农村示范片。编制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鼓励农户按照规划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努力把全镇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镇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施“2010年农业综合土地整理”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其中改造沟渠20公里,修建道路6公里),新增滴灌设施、机插秧设备等。另一方面实施“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东禅寺村、双沙村、毗庐村),通过土地整理及实施“撤院并院”新农村建设,达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目的。计划争取资金1000万元,周转挂钩土地上千亩。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沟渠,受益人口达8000人。继续开展以节水灌溉、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安全饮水工程,计划投资120万元打4口40米深井,规划4座水塔、管网,全面改善西林村等周边人口的用水问题。切实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希望工程来抓,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为主、自建自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2010年,全镇计划新增100户建设使用沼气,计划投入15万元,加快推进“一池三改”,节约农村能源、美化村容环境。
(三)综合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林业绿化工作。
继续推广农机新技术,推进一系列机械化作业,2010年力争国家补贴资金180万元,新增各种机械120台,实现机械耕地56000亩,机械播种6800亩,机收达33000亩,机械化插秧3000亩,农机总收入720万元,总利润实现61万元。加快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继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做好庭院、沟渠、道路绿化。
(四)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镇政府加强领导,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完善各种考核制度,组成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巡逻队,8个行政村建立保洁队伍,建立日常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待遇报酬激励机制等相关制度。加大对环卫设施投入,增加垃圾池70个,垃圾桶30个,及时维修完善各村垃圾池、添置环卫设施、设备,厢式垃圾车50辆,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模式,保证农村环境清洁卫生。
二、大力加快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2010年我镇按照“三区三基地”布局规划,在樊池村、天台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引进外地资金,计划在寨子村创建100亩左右的有机蔬菜基地、开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适度向观光旅游、休闲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加大优良品种的开发和推广,推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加大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
(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继续加强主导产业发展。
积极实施标准粮田建设和沃土工程,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抓好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示范片建设,积极保护粮田、推广良种良法;继续依托“蔬菜专家大院”、“专家+协会+农户”等模式,引进新品种,搞好试验示范,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引导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同时依托标准化工厂育苗园区和现化农业科技园区辐射全镇实现蔬菜总面积31500亩,产量70000吨,产值过亿元的目标。
(二)加快畜牧业发展。
推进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积极争取项目,严格执行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的相关规定,减少和避免养殖业污染。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造品牌为发展特殊蔬菜奠定基础。继续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检验检测中心设施、设备,完善检验检测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力争做到“一村一品”,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四)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人均收入。
积极动员组织相关部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利用多渠道提供再就业信息,鼓励农民工到进城打工就业和到国外合法劳务,到目前,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3000余人。
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结合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新型农民培训,立足各村实际,利用农闲期组织举办各种实用科技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2010年计划各种培训2000人次,共办班6-8期,其中,种植业600名,养殖业400名,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名,发放各种技术资料30000册。继续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确定各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努力打造我镇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依托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专业镇的发展。
五、抓好防汛抗旱和卫生防疫、动物防疫工作
及时召开全镇抗旱防汛、和卫生防疫会议,对全镇的抗旱防汛和防疫进行具体的安排和部署,与各村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把握隐患排查、控制根源、灾情预报等几个环节,全面杜绝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
六、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确保群众生活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各种农业补贴,及时兑现发放到农户,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进一步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参合率达95%。改善农民就医难问题;开展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向深入开展。继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落实人口计策各项奖励和惠民政策。
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一)深化土地流转等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土地市场的有效途经。在我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经验,建立流转平台,搞好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工作。扶持和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大户,推动我镇土地流转和向规模化经营。
6.乡镇农业发展规划框架 篇六
全镇幅员面积:80960亩,耕地面积:11272亩,林地面积:33600亩,农业总产值:6800万元,粮食总面积:18506亩,粮食总产量7412吨,水稻总面积:7900亩,玉米总面积:1556亩,珍珠花、甜叶菊600亩。农业人口:10817人,户数:4570户,劳动力:7922人,人均纯收入6752元。现有林地资源面积:2280亩,梨树面积:4410亩,已改良面积:亩,(品种:雪新、金黄、丰水等。)核桃面积:450亩,柏果:1500亩,种植大户:40户,养殖大户:26户。
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为推动我镇灾后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和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根据市委市府年初对农业工作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府、农办的关心、指导、支持下,我镇制定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工作规划,健全了领导班子,落实项目实施负责人具体抓工作的落实。根据我镇实际现将现代特色农业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发酵床养殖场
位于清泉村二组占地面积12.6亩,于12月动工,3月竣工,发展规模年出栏10200头生猪,计划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带动农户600余户。目前发展情况:出栏生猪5000余头,现已投入资金120万元,带动农户130户。
二、硕丰生态园猕猴桃种植基地
位于白玉村16组,种植面积300余亩,于11月动工,12月竣工。计划投入资金300万元,带动农户100户,目前发展规模:已种植猕猴桃162亩,投入资金140万元,带动农户40户。
三、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措施、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措施
一是党委政府对农业增产增收工作高度重视;二是加强领导、落实分管领导、落实了抓项目的农经、农技、畜牧、科协等政府职能部门;三是对项目的实施开展制定具体的计划;四是对项目的具体实施部门制定奖励政策。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工作落实。
2、成绩
一是使我镇农业生产在大灾后迅速恢复;二是农业产值、增加值比去年增长;三是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加;四是推动我镇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五是使我镇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增加农业土地价值。
3、存在的问题
7.乡镇农业发展规划框架 篇七
1 基本现状
1.1 人员构成基本情况
金湖县辖有11个镇, 核定编制152人, 实际在编138人, 在编人员中农技21人, 农机11人, 农经24人, 畜牧26人, 蚕桑8人, 劳服所11人, 水产8人, 林业10人, 企管10人, 统计4人, 其他5人。大专学历87人, 本科16人, 高中及中专学历35人。初级职称86人, 中级职称52人, 高级职称人员无。平均年龄44岁, 其中30周岁以下4人, 30~40周岁52人, 40~50周岁75人, 50~55周岁7人, 55周岁以上人员没有。平均工龄22.1年, 其中10年以下的11人, 10~20年47人, 20~30年79人, 30年以上1人。
1.2 工资福利基本情况
金湖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平均档案工资1 505.7元, 所有人员的工资已全部纳入镇财政预算, 由镇财政统一打卡发放,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各镇均由镇财政统一解决。但福利、奖金、办公经费各家解决途径不一致[1], 存在以下4种情况:一是由镇财政全部解决有3个镇;二是镇财政解决部分人员经费的有2个镇, 如涂沟镇原农技、农经、兽医人员的福利、办公费用由原单位解决, 而原水产、林业、蚕桑等其他人员经费则由镇财政解决;三是镇财政实行预算外管理, 不足部分由镇财政补足的有5个镇;四是镇财政不承担福利、办公经费, 完全由改革前原单位承担的1个镇。
2 取得的成效
(1) 精减了人员, 减轻了农民负担。改革前全县乡镇7所8站在编人员有339人, 改革后, 原7所8站人员编制一般仅设立1~3个编制, 平均不到2人, 现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际在编人员138人, 明显精减了人员、减轻了农民负担。
(2) 充实了力量, 提高了业务水平。在改革时, 通过竞争上岗, 一般淘汰了业务水平较低、工作能力较差的人员, 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的专业技术干部被竞聘上岗, 使乡镇农技推广整体力量加强, 业务水平明显提高[2]。
(3) 经营性人员与公益性人员分开, 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改革, 全县所有改革竞争上岗人员均脱离经营, 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 使公益性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更高的积极性从事本职工作;而经营性人员也改变了观念, 端正了态度, 更好地从事经营活动。
(4) 精减了机构, 避免了重复开支。改革前7所8站经改革后合并成立一个单位, 上级主管部门及镇开展工作时, 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开展工作, 机构精减了,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开支。
(5) 承担农业项目实施,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各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般都有相应专业人员参与了农业项目实施, 如稻田生态养殖、机插秧栽培技术、油—瓜—稻高效栽培技术、藕鱼套养技术、特种养殖技术、网箱养殖技术、千亩成片林生产基地建设、科技入户、三项工程、畜禽高效规模化养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 将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促进农民增收增效。
(6) 创办、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51人创办、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8个, 带动农民致富2万人,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3 存在的问题
(1) 职能不明, 农技推广职能被削弱。一是县级主管部门业务管理相对较弱。改革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放到各镇人民政府管理, 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行使业务管理。而实际上级业务部门从事业务培训、管理相对减少, 竞聘上岗人员一般只参加人事部门职称培训, 而业务部门几乎不直接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进行业务培训[3]。据调查, 5年来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参加3 d以上培训的人数仅为6.5人次。二是镇里存在政事不分, 乱拉乱用现象。镇里工作千头万绪, 镇政府为了应付镇里日常工作, 一般政事不分、职能不明,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大部分时间、精力主要应付镇里的中心工作, 例如负责分工村、规费上缴、农业养老保险、秸秆禁烧等突出性工作, 而无暇顾及本职业务工作, 更为严重的直接抽调他用, 全县这种类型人员有24人, 占在编人员17.4%。全年50%时间从事政府其他工作的人员有110人, 占在编人员近80%。
(2) 办公条件差, 办公设施落后。改革后, 原7所8站的财产归镇政府拥有, 镇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 一般把原有财产主要是房产进行拍卖处理, 导致竞聘上岗人员没有集中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简陋, 根据调查: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配备电脑25台, 其中有11台是县农业局为了方便镇农技员开展工作配备的, 有固定电话的9家, 还有2家没有固定电话, 同时缺乏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相应的仪器设备。
(3) 福利待遇低, 工作经费短缺。各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与镇行政编制人员相比, 奖金福利待遇解决难, 相对福利待遇低, 改革后公益性与经营性人员分开, 公益性人员不再从事经营活动, 而部分镇仍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自行解决福利、奖金等待遇, 将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同时因办公经费短缺,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4) 债务严重,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不堪重负。据不完全统计, 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原单位在撤并前, 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债务;加之合并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后, 部分镇政府对各单位债权、债务、资产等情况没有充分核资清算, 财务管理混乱, 会计帐目不清, 资产流失严重, 导致目前全县11个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般都有60万~250万元不等的债务。这些债务各镇政府也无力偿还, 最终还挂在各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帐上, 将成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沉重的负担, 直接制约着其发展。
(5) 编制安排欠合理, 导致部分人员无法从事本专业工作。定编时, 各镇均设立蚕桑专业编制人员1~2名, 但由于不少镇没有蚕桑生产, 导致这些人员人浮于事、无事可干。
4 对策
(1) 理顺关系, 明确职责。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 理顺上下关系, 上级主管部门避开条块分割, 并直接进行业务培训, 专业职称的评聘管理, 各镇政府也应实行政事分开, 退还相应编制人员, 并明确相应职责, 定编定岗, 减少乱拉乱用现象发生。
(2) 建立保障机制, 落实基本待遇。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 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以及各项工作经费。
(3) 增加资金投入, 改善办公条件。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及仪器设备, 从而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4)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建议业务培训实行对口培训的方式, 每年由省、市、县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培训, 对有编无职的人员进行转岗培训,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整体为农服务水平, 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5) 加强政策扶持, 打造创业平台。对领办、创办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园等的农技人员给予政策上扶持, 解决他们后顾之忧, 在创业道路上出现的难题, 建议明确上级主管部门实行专人挂靠制, 解决其创业道路上的难题[4]。
(6) 加强清财化债, 减轻债务负担。对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债务建议各镇组织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进一步清查, 明确债权、债务关系, 对现有资源重组配置, 增强经济、社会效益;对事实存在的债务进一步清财化债, 促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甩掉债务重担, 轻松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小凤, 吴传万, 王伟中, 等.浅议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 (4) :193-195.
[2]王健.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 2007 (5) :65-67.
[3]徐彬, 里昕, 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4) :9-11.
8.乡镇农业发展规划框架 篇八
双阳区位于吉林省中部、长春市区东南部,境内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全区总面积1677.42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1个乡,总人口37.7万人。双阳1995年7月撤县设区,是长春市覆盖面积最广、人口密度最小、生态环境最佳、自然资源最丰富、旅游自然环境最好的新城区。双阳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梅花鹿之乡”,有300多年的养鹿历史,梅花鹿存栏11万只,占全国的22.9%,吉林省的39%,形成了完备的鹿文化旅游线,是全国的鹿产品集散地。双阳区天蓝水碧、山川秀美、环境幽雅,是国家级生态区。区内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24.79%,境内共有中小河流17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东北海拔最高、落差最大、面积最广的岩溶景观群。有长春境内最老古木“长山古榆”。双阳农业资源丰富,物产众多,鹿产品和无公害山野菜是双阳特产。双阳城区距长春市中心区46公里,交通非常便利,有长清、双蒋公路连接长春主城区,长双烟铁路纵贯双阳南北,连接沈吉铁路和京哈线路的主要干线。构筑由北鹿乡、奢岭、中部中心城区,到南部吊水壶区域快速发展的旅游格局,形成长春东南部重要的旅游业发展区域。基于以上因素,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2000年果断决策,做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和建设吉林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打造农业休闲花园。依据双阳自然条件,提高农村绿化、美化、净化水平,在区域內有序发展乡间别墅,会议、会展中心、度假村及星级宾馆,把双阳建设成长春市及周边城市居住、旅游、疗养、会议的首选地,成为乡村有城市功能,城市有田园风光,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长春市南花园。1.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双阳区先后开发建设了双阳湖风景旅游区、吊水壶风景旅游区、北山公园风景旅游区、金马溶洞风景旅游区、梅花鹿之乡风景旅游区、奢岭休闲渡假旅游区等景区景点,形成了北线“鹿文化、农业示范园游”、中线“中心城区人文景观游”、南线“自然山水奇观游”的旅游格局。全区有大小宾馆150家,农村“农家乐”馆店近128 家,旅行社15家,导游人员和讲解员80人。全区旅游及相关产业人员近20 万人,旅游及相关税收150万元。开发鹿产品、酒、山野菜等旅游商品,建成了各种特色的生态式示范区、农家乐园89个,日接待能力为5400人次,年接待游人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亿元。休闲、旅游农业收入占全区农业收入28%,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双阳区向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2.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富民兴农效果显著,加快了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农村资源升值。景区所在的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等资源,因开发旅游增加了价值,为农村经济的转型注入了新活力;农业产品增值。围绕旅游产业,先后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个、药材基地25个 、苗木花卉17 个、种植面积 100公顷、瓜果基地2500个、种植面积 2500公顷、鹿生产基地 89个;农民得到实惠。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景点周边农民由过去的单一种植粮食转为多种经营,积极投入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经营,创办“农家旅馆店”,投身各种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农民收入由2005年的4500 元增加到2008年5147元;解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发展壮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保安、司机、导游、厨师、服务员等10余类3000个就业岗位;为农村培育大批管理型人才。农民文化素质、市场营销意识、思想观念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了更新。 3.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促进了农村公路网建设,实现村村通客车,改善村屯硬化路 8条共2100公里;把农村休闲、旅游和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双阳区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时把绿化、美化农村放在首位,区、乡 共投放3000万元对村屯街道进行改造。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开展了封山育林绿化工程,以优化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水土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美化工程,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农村旅游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政府重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保障。双阳区委、区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思路里指出:“积极构建以洁净工业、环保型建材业、鹿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为主导的省会城市水源保护区经济体系;突出经济开发区、城市组团建设,旅游核心景区开发和鹿业产业化四个重点。”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制定全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区委、区政府都认真对全年旅游工作认真制定《实施意见》,把旅游业与乡村发展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创造良好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氛围。(双阳区经济局 供稿)
【乡镇农业发展规划框架】推荐阅读:
农业乡镇各站工作职责10-31
乡镇秋季农业农村工作推进会简报09-16
乡镇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简报07-19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09-17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08-12
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发展高效现代农业07-19
农业发展方案06-29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07-18
农村农业发展10-28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