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复习初中历史

2024-07-15

如何有效复习初中历史(共10篇)

1.如何有效复习初中历史 篇一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认知目标的课程,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作最好的复习方法。今年我市中考历史与政治实施开卷考试,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掌握更科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归纳出一套“三步复习法”,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步: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第二步:渐进分化细梳理。

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渐进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教法上说,要加强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每一轮复习前都要明确目标与要求,一轮比一轮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配合一些多选、列举、名词解释和材料解析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第三步:综合贯通再提高。

为考核考生的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在第三步的复习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线索。如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强化是一条线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比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三是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用心爱心专心 1

2.如何有效复习初中历史 篇二

关键词:历史,复习,单元,专题

新课改实施以来, 河南省中招史上的重大变革之一就是历史科目实行了开卷考试。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 开卷考试更侧重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综合素养。所以开卷考试实施以来, 虽然学生进入考场可以携带课本和任何复习资料, 但由于考试时间有限, 所涉内容较多, 又忙于翻书查阅, 多数年份学生中招成绩并不理想。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复习呢?

一、认真研读课标, 明确考试层次和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 教师要认真研读, 熟知课标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尤其是每一单元的内容标准, 教师要烂熟于心, 并能准确把握学生掌握的程度:需要学生讲述、列举、简述、概述的, 一定要求学生做到;需要学生了解、知道的, 可适当降低要求;需要学生认识、评价、探讨的, 一定要让学生开展活动, 深化理解, 必要时可进行补充。比如,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材虽然没讲, 但教师在平时上课要适当拓展和补充。再如, 课标要求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引领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开卷考试, 回归课本, 强化单元主题教学, 夯实基础知识

作为历史学科, 无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是最起码的要求, 基础知识永远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开卷即是翻书, 不用心记忆, 导致基础知识薄弱, 无法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所考察的知识。从历次考试情况来看, 临时抄书根本找不到答案, 必须靠平时的知识积累。如果缺乏对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和了解, 想在短短的50分钟内通过查找课本和资料答好试卷, 取得好成绩, 难度太大, 因为考试时间很有限。所以,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 让学生摒弃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思想, 明确只有用扎实的基础知识做底子, 才能有考好的可能。

复习时, 教师应引领学生把握每一个单元的单元主题, 注意用单元主题统领重大历史事件, 抓住主干和重点, 以点带面, 以面连线。比如, 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 我先让学生明确单元主题———近代化的探索, 并说出本单元的四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然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意识, 并养成习惯。为了让学生抓住主干知识, 并把握四次探索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用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结构表, 以简略的、立体的方式把琐碎的、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做到知识要点明确化、条理化。让学生以浓缩的形式把知识保存在头脑中, 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巩固已学的历史知识, 克服了记得快忘得快的弊端。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不仅是教法, 在多次使用后就转变成了学生的学法。除此之外, 图示法也是单元复习中的一种好方法, 它的好处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和符号将单元主题下课与课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主题下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展历史思维。

三、引领学生用好《说明与检测》, 弥补教材的知识欠缺, 巩固基础知识

学生手中的《说明与检测》是对课本主干和重点知识的浓缩, 也相当于一本非常具体的课标, 它将最重要的知识点罗列了出来。因此, 教师要用好《说明与检测》, 不要让学生笼统地读, 而要告诉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具体来说,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看提出的问题, 再看下面对问题的阐释。如果光提出了问题却没有解释, 就要结合历史课本进行补充。所以, 如果前一阶段以课本为主的复习还有疏漏的话, 要在这一阶段加以充实。

四、加强专题复习, 注重专题下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到脉络清晰, 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

新课改实施以来, 尤其是近几年, 命题非常注重将课本中分布在不同单元主题下、但有相关联系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问题要求进行系统的整合, 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普遍联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引领学生复习时, 要加强专题整合。

1. 根据相关联的知识内容整理相应的专题。

比如, 世界史上册中关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民族解放运动) , 相关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单元中, 可以按照知识结构法进行整合。

2. 优化专题复习, 避免泛泛而谈, 专题复习材料化、问题化, 全面提升能力。

专题复习材料化要求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材料, 从材料中搜索有效知识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问题,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最佳途径。但仅仅把这些相关内容整合成知识框架是不够的, 教师还必须挖掘教材, 广泛涉猎, 精选材料, 创新问题角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普遍联系, 灵活运用知识。如世界近代史涉及英国史的内容比较多, 教师可对有关英国的内容做一整合, 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概括和灵活运用。

3.如何进行中考历史的有效复习 篇三

【关键词】历史 中考 有效复习

在中考历史的复习课中,教师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复习目的不明确,想到哪复习到哪;二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新授课的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复习形式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只注重知识内容的复习,不重视复习方法的指导。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复习效率低下,复习效果差。如何克服这方面的不足?我的做法或见解是:

一、制定可行的复习计划,是实现有效复习的前提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是先有了打算,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失败。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有了计划,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置于计划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按照科学的复习计划行事,可以使自己的复习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低效行为。在进入复习前要根据教学目标、复习内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水平情况和复习方法的设想四个方面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计划要细化到每节课复习的内容,这样的复习计划使教师能按部就班的安排每周的复习内容,保证按时完成复习任务。

二、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实现有效复习的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从纵横两个角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它同时也是所有考试命题的准则。新课标中关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应该贯彻到复习每一册教材、每一课内容之中,每一课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属于识记、理解、运用哪个层次的要求,在复习时都应准确加以把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复习课教学,才能避免盲目性。

考试说明是每年中考命题的依据,它细化了课程标准对考试的知识内容要求和能力要求,明确了试题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是体现命题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纲领性文件,科学准确地体现考试的要求,具有规范考试命题和指导考试备考的双重作用。历年的中考试题是课程标准要求和考试说明的体现,研究历年试题能够了解试卷中会出现哪些题型;在不同的题型中,要考查哪些知识和能力;了解试卷的整体布局,了解整个试卷和不同题目基本的难易程度,能把握试题的特点和各类型题答题的具体要求。研究考试说明和历年中考历史试题,对有效复习有指导作用。

三、指导学生更大效益的使用教材,是实现有效复习的最佳途径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它也是学生考试参考的主要资料。教师在整理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利用教材,是实现有效复习的最佳途径。

1.指导学生做到全方位的把握教材

让学生清楚教科书的基本线索,学生明白每个单元讲和重要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学生明白书后大事年表的使用,落实课程标准在每一课的具体要求和每一个考点在书上答案的准确位置。(用各种彩色笔在书上标出每一个考点对应的答案,建议平日教学时就加以落实。)

2.指导学生重视目录,便捷的找到试题所对应的考点的要求

一种是将每一课的考点写在纸上,一种是将书前面的目录表按照考点的要求加以细化。

3.指导学生按类别整理补充的材料

要求学生将整理补充的材料粘贴在书上,以便能更准确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材料。

四、上好每节复习课,是实现有效复习的关键

有效复习能否落到实处,最终还是要看复习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历史复习课均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怎样使学生在复习课后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并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

1.依据复习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每节复习课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具体制定目标的要求,避免只注意知识目标的达成,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目标的制定还要分散考试说明中能力的要求,避免每节课均全面的培养多种能力。

2.明确复习课的基本结构应该有三个环节:知识整理巩固、练习、反馈。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合理分配三个环节使用的时间,整理巩固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发现问题反馈的时间在5分钟左右。

3.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选择恰当和典型的练习题。试题的选择要求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的类型要与中考题型保持一致,試题的难易度要适当,题量也应适中,最好教师能当堂面批一些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反馈环节不断地向学生指导考试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4.依据不同学生的层次,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

5.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督促,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还可以采用小组竞赛、抽签答题等方式,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总之,如果说制定计划、研究课标、考试说明、指导学生使用教材是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有效的复习,那么上好每节复习课是我们实现有效复习的主阵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光明日报出版社.

4.如何搞好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 篇四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各学科进行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呢?

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九·一八”事变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大本营。”教师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联系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深入研究并合理运用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可以说研究透历史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可以重点研读课程标准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不同水平的划分。

三、实现角色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 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 激发学生的思维, 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可以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进而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不能杀?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四、讲和练融为一体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讲和练的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讲练结合模式较高层次的体现,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发现式或指导发现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养成灵活而执着地追求的态度、“自主而自动”的学习习惯。

5.如何有效复习初中历史 篇五

蔡照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钟作慈: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给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1)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否主动。(2)教学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可测量)。(3)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4)有深刻的实践体验。(5)有适合的学校方式。(6)学生能完成知识有意义的构建。(7)有一种清晰的反馈。(8)有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而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与现实距离太遥远,里面的内容又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地名,都让他们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难以把握,有时甚至会产生厌恶的现象。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精彩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始皇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在位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苦心经营、期望能够延续万世的秦王朝,却在十几年后就迅速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秦朝,当时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又是为什么呢?”设置这样的悬念,使得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情景教学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现代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使教师告别了只靠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扩大了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当中。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笔者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19世纪末期的中国,看到了当时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军的较量,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学生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和分析,很快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的道理,教学

效果明显提高。

3、情感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当这种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饱满的热情将历史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从中感知历史。

4、引入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以分组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又能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我的具体实施办法是:

辩论:在上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后,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辩论。整个过程按照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方式进行,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⑴.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⑵.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⑶.辩论的规则

①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②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③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⑷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

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进行小规模的知识竞赛、小游戏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 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 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 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 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 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 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 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 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

活动。

6、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例如在教《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后,利用顺口溜来记忆远古居民的特征:

人类来源不是神,森林古猿是祖根。我国最早古人类,史称云南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他们用石把食寻。石片今日称石器,还有两颗牙齿存。

北京西南周口店,有种古人被发现。距今二十万年前,六个头骨价无限。人称他们北京人,模样今日可还原。基本具备人特征,有些地方还像猿。

手脚已经有分工,两腿站立手劳动。上肢与人极相似,下肢微微有点躬。嘴巴前伸牙齿大,眉骨突出额低平。个子比人有点矮,骨骼粗壮力无穷。

北京人会造工具,石块打制成石器。旧石器名须记牢,砍削木棒也容易。工具用来猎动物,也可用来搞采集。最好学会使用火,烧烤猎物吃熟食。

发现他们山顶洞,山顶洞人因得名。距今一万八千年,猿类特征已无踪。使用石器经磨制,磨光还要钻上孔。人工取火也已会,还会缝衣抗寒冷。

山顶洞人会打扮,石块钻孔穿成串。再穿几个野兽牙,挂上脖子当项链。爱美原是人本性,一点灵光初闪现。人类从此与兽别,进化发展路漫漫。

这样能在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7、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6.高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 篇六

高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

一:改善记忆效率的策略

普及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主要利用历史第二课堂,开设高中历史复习记忆微型讲座,邀请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讲解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也适时地让少数在这方面学有心得的学生现身说法。当然,记忆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指望通过几次讲座就能让学生谙熟其规律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持久关注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还分工编印了名为“探究人脑记忆奥秘,改善历史记忆效能”的小册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消化。

二:杜绝满目地背诵

高中历史课外书看得太多太杂溶剂记不住,甚至混乱你原本已经记住额高中历史知识,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三:调动各种感官

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高中历史复习有效复习所以在记忆高中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当然,历史记忆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教研实践中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不断挖掘校本资源,才能把“如何改善历史记忆效率”这一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为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四:理解是高中历史复习记忆的前提,而有效复习方法则提高记忆效率的保障。

而实际上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经常运用多种方法的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偶尔用一两种方法不到一半,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几乎从不讲究方法。“我脑子聪明,不需要方法”甚至成为个别优等生的口头禅,自豪感溢于言表。事实上,高中历史复习即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从外部环境选择、高中历史复习记忆主体变通、记忆对象重组和记忆手段创新等方面去因地制宜地掌握恰当的技巧,要想铭记历史,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高中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近现代社会生活与科技文教。

世界史部分: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代埃及、俄国、日本的改革;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近代以来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高中历史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问题中心、主题鲜明、训练高效”为指导,立足基础,着眼能力;立足“纲标”,活用教材;突出重点,强化主干。在重视使学生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复习备考中,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开拓创新。

二、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经历过高考,对高考知之甚少,且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掌握,答题不规范;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得分能力低。具体表现为:①尖子不尖,尖子生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科优势不明显,需要重点培养;②“尾巴较大”,尤其是普通班的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考试不在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相对较弱,需要下工夫加大挖掘潜力。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努力提高,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备考意识,提高复习效果和质量。

三、复习目标

通过一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备战高考。

四、复习思路

依据《考纲》《说明》,优化复课理念;依“纲”据“标”,优化复习内容;重视复课设计,优化复课过程;以问题为中心,优化复兴方法;把握适度原则,优化训练过程;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五、复习步骤

7.浅谈如何创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 篇七

一、更新观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交往互动的创造性过程。要想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模式,首先必须让课堂的主导者老师真正认识到创建高效课堂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历史教学课堂活力,教学过程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各层次学生兼顾,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掌握多种学法,体现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的模式,根据教学课型选出最优学法,以求得最佳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课堂由学生作主,进行交流展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充分想起来。

二、激发兴趣

历史学科丰富多彩、充满智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呢?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保持好奇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教学内容问题化,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对历史进行理解,对史料进行运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地。教师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这是高效课堂模式的改革源头。创设多种教学情景,让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师要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只有我们多了解学生的生活感受,并经常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才会让学生产生共鸣,引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管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不管选择任何教学方法,都应该将激发兴趣作为一种教学的指导原理。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鼓励质疑,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技术支持。

三、形式多样

学历史要学以致用,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活起来,并能够灵活应用。给学生适当讲解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自行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学习历史人物时,可以学生课堂即兴辩论:“我看历史人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发言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旧知识同化新内容,并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用历史认识指导对现今社会现象的分析,给学生们有益的启示。教师善于调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解读知识、掌握知识,方法多样。例如: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评价重要人物、参观历史博物馆和考察历史遗址等。

四、巧妙质疑

作为历史教师,要把握好导入即巧设课堂疑问这一环节。使用“历史问题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提问、回答,并通过师生对话互动,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备课要研究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根据教科书内容不同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展开教学。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力。如在讲授原始社会生活是时,我从学生生活情境中入手,提出平时大家在家里吃的主食这一问题,引出米饭这一词语,接着去寻找大米的历史,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只有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如:讲历史故事、名人典故、传统民俗、诗词中的历史知识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出发,多角度的选择材料,创设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实现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竞赛抢答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小结中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从情境叙事中推动历史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质疑,且不管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价值都不能轻易否定,要给他们信心,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好好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好好点燃。根据需要还可以对试题进行变形,对相关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不同起点进行提问,扩散学生的思维。面对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要寻找他们的有点予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总之,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师自身素质、贴近教学、巧妙提问等问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不断探究初中历史的教法学法,历史课的教学效果相信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05月.

8.如何提高高一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篇八

一、校情学情分析:

1、校情:泉州十一中地处洛江区万安街道、是名副其实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生源存在困难:每年有二、三百号成绩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前往泉州五中、一中、七中就读高中,剩余的几百名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还有三所学校(马甲中学、奕聪中学、南少林)在竞争。分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少之又少,素质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习习惯差,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

2、学情:初中历史是开卷考、很多刚上高一的学生总认为高中历史也是开卷考、学习方法没有转变、认为考试就是抄一抄、平时没去记忆。上课也不认真听!笔记也不做!加上高一有九门学科、学生负担很重、一下子适应不了,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合理安排时间!晚自习时间都在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学科基本上没花时间!

3、历史学科特点: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给我们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学习历史可以带给学生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胸怀、聪明的头脑。“读史使人明智”。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及社会上某些人对历史的偏见,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问题在于学生认为历史学科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老师上课枯燥无味,学好历史不能给他们带来相应的利益等。

二、结合校情学情、提高历史复习课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重点抓落实、提高复习效率!结合校情学情、复习课上我转变教学方法、重点抓落实、提高复习效率。措施如下:上课前五分钟小测前一节课复习过的知识、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默写、教师课后及时批改、没过关的同学可以找小组长背诵、也可以帮老师批改其它同学的作业;教师带领同学复习教材内容20分钟、主要是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形象,使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效果;同学自主学习知识点15分钟;剩下5分钟做练习、课堂测试,检验效果!历史课堂训练的作用,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应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基本史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精选试题,限时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课堂测试应该有选择题和主观题,学生比较喜欢做选择题,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课堂上利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解决选择题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和提高学生书写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主观题的审题、答题,老师要不断进行点拨,增强学生的信心。题量应控制在学生可以完成的范围内!

2、紧扣课标、明确考点、适当减负!既然是复习课,就不能单单是知识点的重复讲解,炒旧饭,一来时间不够,二来学生也不感兴趣。作为老师就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把握考纲,深刻钻研教材,对教材知识点加以整合,作到有的放矢,保证复习的针对性、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为例: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课标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标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标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是“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014年福建省《考试说明》对这一单元的要求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普遍干预经济;社会福利制度”,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所以得出这一单元的重点是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少讲,特别是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不讲、一句话带过!

3、问题导学、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问题导学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课标和考点为依据提出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就实现了学生是历史复习课的主人、教师不再是复习课中的“专制者”、“讲学者”,而是复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朋友、从而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还是以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为例,依据课标和考点、本单元我提出六大问题、①自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苏俄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②归纳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③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实质、影响??成功的原因??⑤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三种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原因、特点、实质、影响??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异同?? 比较点:背景、目的、措施、特点、影响。学生带着这六大问题进行整理复习、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复习效率!

9.初中历史复习资料:历史朝代总结 篇九

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禹

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汤

周朝:

西周: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王莽

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宋朝:

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太和城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国:1115-1234会宁阿城(黑)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北京北京清世祖福临

中华民国:1911-1949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北京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辽国--大理--西夏--金国--元朝--

10.初中历史复习建议 篇十

复习是“记忆之母”,我们要明确复习的重要性。复习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系统的掌握,使学过的知识在大脑中的记忆更深刻。复习一定要及时,要和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过程一般是先快后慢,最快的也就是在最初几小时,以后遗忘的速度便缓慢下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专心听讲,课后要及时复习。这样做可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仅做到及时复习还远远不够,掌握历史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牢固记住学过的知识,在及时复习之后,还要经常复习。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每次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拉长,每次复习的遍数也可以由多到少,这样不断地复习,记忆就会更加牢固。

历史学科的时间、空间概念特别强,所以复习时要掌握要点即时间、地点和人物。找出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时间、地点、人物在一定条件下是怎样构成历史事件的。例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时间),孙中山(人物),从欧洲抵达日本,为了集中革命力量,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东京(地点)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此基础上,再去记忆它的革命纲领和意义就容易多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复习的过程也就是:分析——理解——归纳——记忆的过程。

二复习要抓住特点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其特点,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复习时要善于总结,抓住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如中国的封建社会,政治上的特点是皇权专制,到清朝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文化繁荣,尤以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最为突出。

要抓住每一阶段的特点,必须做到:

1、对课文内容要熟,要认真分析 如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经济上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说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衰退,文化上,进步思想已经出现,这种思想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2、对课文的内容要比较,抓住重点 如中国近代史出现的三次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前二者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后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前二者的主力都是农民,后者以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力;前二者组织涣散,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以同盟会的纲领为指导。再如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可以比较,它们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3、要善于概括 把主要特征概括成准确精炼的条文,如隋朝的大运河,用一二三四五等五个数字进行概括。“一”条: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二”千: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总之,历史复习的方法很多,应该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上一篇: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计划下一篇:16年社区平安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