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精选12篇)
1.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 篇一
一、用贾家的悲剧来写曹家的悲剧
曹雪芹的朋友敦敏写过一首诗,题目为《赠曹雪芹》,其中有这样两句:“寻诗人去留僧壁,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在家庭被难北归之后,生活拮据到了“卖画钱来付酒家”的程度,他悲歌燕市(北京街头),感慨自己一生遭际,家族命运,并用自己的笔回忆自己家族繁华的秦淮旧梦。也就是回忆自己家族一家三代四人60年江宁织造府的官宦生涯,及其烈火烹油、繁华着锦、既贵且富的家族历史[1]。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亦真亦假,以假改造真,浸透着曹家家族历史的一部小说。所以,他明白指出这部书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那么曹雪芹怎样用这部书来书写自己的家族历史,又怎样改造了真实的家族史,这个问题很多学者探讨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得不说说曹家的家族历史。
二、曹家的家族史
曹家先祖曹锡远曾为后金皇室的皇家奴仆(满族人称为包衣),隶属内务府正白旗籍。到了曹振彦时,他从龙入关,在1644年随多尔衮经山海关进入北京,平定了山西大同姜瓖的叛乱,任辽河府知府,后升为两浙都转运盐司运使。
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其妻孙氏(曹玺夫人)为康熙保姆,康熙幼年曾出痘,孙氏亲侍康熙到福佑寺避痘,陪伴他逃过了这次人生的大劫。后来,孙氏年高,康熙亲题“萱瑞堂”匾给她,“萱”指母亲,“瑞”乃吉祥之意,也就是“母亲吉祥”的意思。可见康熙对这位乳母的看重[2]4。在《红楼梦》中,贾家堂屋“荣禧堂”(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府贾源,万几宸翰之宝)的匾额及对联;宗祠抱厦九龙金匾(星辉辅弼,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的题匾及对联;以及正殿的闹龙填青匾(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都透露着这个家族与皇室及皇帝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题匾和题联,其小说背后的现实根据应该就是曹家当年所拥有的“萱瑞堂”一类的御笔题词。
使曹家与康熙皇帝关系进一步密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玺之子曹寅。这个在历史上主持刻印过《全唐诗》、《佩文韵府》并主政江宁织造府的著名学者、诗人,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康熙六次下江南,四次驻跸江宁织造署。《红楼梦》里描写的元妃省亲所对应的现实原型,应该就是康熙的南巡。曹雪芹在写到皇上恩准元妃省亲时,借助王熙凤与赵嬷嬷的一段议论(第十六回),影射康熙南巡的盛况。在《红楼梦》中一直隐约对应贾府的江南甄家, 按照曹雪芹构思小说、改造真实“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原则,就是在写曹家接驾的盛况。胡适先生也认为这个章节所谈接驾的事“甄家与贾家都是曹家”。《红楼梦》写道:“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书中提到甄家不光接驾了四次,而且造成了巨大的亏空。按照胡适的考证,康熙四次驻跸江宁织造府给曹家造成了巨大的亏空,由于这个亏空不是曹家贪污所致,所以康熙也是为曹家想过办法的。那就是一度调曹寅兼任两淮巡盐御史这样的肥差,有意让他通过非常规手段补齐亏空。可惜曹寅是个迂腐的文人,死抱着忠诚皇帝的心思,错失了这个机会(贾府的政老爷,性格端方,清正廉洁,但为人迂腐,好心办了坏事,在外任不光填补出去家里的很多银子,还因为不能辖制手下而遭到其他官员的弹劾,似乎就是依照曹寅这个原型来写的)。曹寅死后(1712),儿子曹顒袭了江宁织造一职,但三年之后染病而亡(1715)。江宁织造的职务传给了曹寅嗣子曹頫,也就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雪芹就出生在这一年(1715),以胡适为代表的多数学者是肯定这个观点的。雍正五年(1727)末,曹家终因巨大的亏空以及皇权的易手,被抄家革职。第二年,曹家回到北京,时曹雪芹约14岁[3]166。
这样的年龄让他有14年亲享繁华生活、视听高层政治、饱受书香熏陶的经历,从而具备写《红楼梦》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基础。而生活的巨大落差也让这个少年充分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这种巅峰体验给了他超越常人的心理历程,从而使他对整个世界、社会、政治、人情、人生有了超乎常人的认识。使得他“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用《红楼梦》来书写自己的家族历史。
三、过分依赖皇权的结果
曹雪芹用贾府来书写家族历史(当然隐去了部分真事,并对真事进行了改造),并给贾府安排了类似于现实中曹家的悲剧命运。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宿命悲剧,是因为贾家(在现实生活中是曹家),其繁华着锦、烈火烹油、既富且贵的生活和地位的根基,是先祖立下的军功和大女儿元春的贵妃身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曹振彦的从龙入关和曹家与康熙皇帝的亲密关系),这样的根基是比较脆弱的。首先,先祖所立军功已历三世。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之泽,三世而斩”,“人走茶凉”。因此累世依靠先祖的荫庇,终究会捉襟见肘。其次,背靠大树好乘凉,依仗皇贵妃这棵大树(现实中的曹家体现在与康熙皇帝的亲密关系),但是,贵妃总有政治上的风吹草动和健康上的问题,即令她再怎么长寿,人生也不过百年,她总有寿终正寝的那一刻,到时候树倒猢狲散是迟早的事情。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曹家被康熙庇护了60年,还能期望他活多久呢?
由于以上原因,曹雪芹在写到贾府对元妃在宫里的政治动向和健康状况的反应时,是高度紧张和不安的。比如第十六回所写面对宫中太监传旨,贾家高度紧张,先是唬得撤了生日宴席,太监走后,贾母等心中皆惶惶不定, 不住使人飞马来往报信,以便弄清进宫的缘由。进宫谢恩时贾母依然心神不定(皇帝赐死也是要谢恩的,所以伴君如伴虎),等到完全得知了元妃加封贤德妃的事情后,贾母方才心神安定。
后来元妃薨逝,贾家人除了哭泣之外,似乎也是毫无办法。政治是利益的角逐,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是动态的变化过程。皇宫是政治的漩涡和利益角逐的风口浪尖,所以,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有翻船的可能。权力易手的结果不仅仅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更是生命攸关、生死存亡的大事件。所以元春才会在省亲时满眼垂泪,与贾母王夫人呜咽对泣,怨恨父亲送她去宫里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我们可以猜想她面对的是多么复杂和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生活。可以这样说,她在宫里也并不是如鱼得水,而是如履薄冰。这样的境况,一方面,她的身份和升迁令家族子弟在外荣耀和放肆;另一方面,也令贾母贾政等深知内情的人在荣耀之外恐慌和害怕。这样的恐慌在贾家的明智者心中蔓延,并被敏锐地感知。因此,早在秦可卿去世的时候,就托梦管家人王熙凤早置阴产,以备子孙在被抄家后能过上农民耕读为生的日子。可以说,贾府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贾家最终的结局,那就是“树倒猢狲散”。后来,元妃病笃,在死前警告父亲贾政“天伦啊,儿命已入黄泉,须得退步抽身早”。元春的死,砍倒了贾府赖以乘凉的大树,更可怕的是,她的政敌,将发起新一轮的反扑,而这时候的贾府纯粹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到的忠顺王府,虽然笔墨很少,也没有明确地写清与贾府的关系。但是,它与贾府的敌意是明朗的,而且是贾府十分忌讳、避之唯恐不及的。在宝玉被打的诸多原因中,其实忠顺王府长府官的造访和索要琪官蒋玉菡,才是贾政最忌讳和最惹气的原因。因为金钏跳井、宝玉厌学等,都在贾政可控的范围内,唯有得罪政敌,给家族带来不可预知的祸患,贾政是没有办法控制的。贾家的败亡是必然的,命中注定的事情。在现实中的曹家,对康熙的依赖和过分密切的关系,以及在政治漩涡中不得不得罪另外的政治力量,使得其在雍正朝成了被打击的对象,导致整个家族顷刻覆没,没有留下一颗完卵。
曹雪芹用贾府的悲剧来写曹家的悲剧,曹家三、四代以来都与皇室关系密切,与康熙皇帝的关系尤为突出,这造成了曹氏家族对皇权政治的寄生现状,以至于,树倒猢狲散成为躲不过的宿命。曹雪芹笔下的贾府也被赋予了同样的宿命,贾府的存兴过分仰仗皇贵妃这个政治人物,这使得整个家族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并最终因宫廷纷争而破败,成为曹家悲剧的翻版。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亦真亦假, 以假改造真, 浸透着曹氏家族历史的一部小说。曹雪芹正是借《红楼梦》中贾府由兴到衰的悲剧, 来追忆自己家族在秦淮河边的繁华旧梦。
关键词:皇权政治,宿命悲剧
参考文献
[1]胡适, 俞平伯.细说《红楼梦》[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6.
[2]蔡义江.红楼六家谈[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2.北京的曹雪芹 世界的《红楼梦》 篇二
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是与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这些世界级文豪及其作品相媲美的文化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10月12日,由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曹雪芹学会和北京植物园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艺术节主题是“北京的曹雪芹,世界的红楼梦”。活动将持续一个月时间,内容精彩纷呈,有昆曲《续琵琶》演出、《红楼梦》古本彩绘展等相对高端的节目,也有影视明星与群众共同追寻红楼梦灵感之源等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的活动。同时,海淀掀起“三山五园文化”的热潮。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中共海淀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孙文锴,海淀区委宣传部部长陈名杰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海淀西山是曹雪芹当年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居住地。现在,北京植物园内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就是按照曹雪芹当年生活居住的环境保留下来的。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和北京植物园十分重视对曹雪芹及《红楼梦》的文化传承和开发。在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的支持下,在市规划委的指导下,“曹雪芹西山故里文化景区规划”已经经过了专家的论证,即将获得批准并启动实施。这个项目既是北京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具体体现,又是北京“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重要补充和提升。
由于历史的变迁,今天的曹雪芹纪念馆被围在有“植物王国”之称的北京植物园内。主办方经过精心研究,将《红楼梦》各章节提到的植物原型一一成列,促成了“曹雪芹游园:红楼植物展”。
除此之外,本届曹雪芹艺术节还开设了文化讲座、主题展览、艺术表演、小学生故事会、主题演出等活动。有十余个雅俗共赏的节目,如“与曹雪芹赏秋:黄叶村菊花雅集”、“与曹雪芹知音:来自台湾的花园音乐沙龙”等。这些节目全部紧扣主题,并以“曹雪芹”的名字命名。吸引了杨志刚、孙桂田、徐敏、扈耀之、陈彩璇、高宝宝等数十位影视明星的热情参与,他们纷纷吟诵诗词向曹雪芹致敬;舞台上还精彩上演了“红楼十二钗”乐舞表演;歌手戴妮演唱了专门为本届文化艺术节作词的歌曲《红楼风筝》。
相传当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都要经过一条山中小道,去寻亲访友。如今,这条小道上还有木石前盟、元宝石等惟妙惟肖的风景。文化艺术节期间,主办方特邀著名影视明星傅艺伟,带领群众从曹雪芹纪念馆门前出发,沿着曹雪芹小道,亲身体会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心路历程。
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他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常以阮籍自比;他出身在一个名门望族,又经历了家庭的由盛转衰,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历经十年创作了影响世界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他是一位诗人,其友郭成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他医术高明,还精通园林、中医、工艺、饮食……
由此可见,《红楼梦》所以能成为一部皇皇大观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其中诗、词、曲、赋、杂记、书法等等,皆信手拈来,曲尽其妙,与曹雪芹的学识宏博,多才多艺是紧密联系的。
曹雪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不因祸变而消沉,不因穷困而潦倒,反而更激发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他的遭遇正是他思想升华的契机。曹雪芹饱尝辛酸,历尽屈辱,生活境域一落千丈,这不但没有摧毁他,反而使他有机会接触底层社会,扩大他的视野,把狭隘的牢骚和感慨逐渐变成对整个社会、时代以及家庭的冷静审视。他对历史、对人生,乃至对爱情的深入探求,使他的思想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和升华。《红楼梦》也因此而具有划时代的思想意义、成为流传千古名著的根本所在。
今天,海淀区正在举全区之力推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建设。“三山五园”离不开皇家贵胄,更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文人墨客。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很多,但曹雪芹只有一个。“三山五园”建设要找到一位灵魂性的代表人物,除了曹雪芹,找不到第二个。
3.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 篇三
关于曹雪芹写了多少回,看法不一。高鹗和程伟元认为,曹雪芹写了120回,后40回失传,所以高鹗又补写40回,加一块儿也是120回。很多人对高鹗嗤之以鼻,但我认为,高鹗续书其实对《红楼梦》的传播贡献挺大的,起码他使《红楼梦》这本书看起来更完整,方便人们阅读,现在各出版社都出120回本《红楼梦》,人们了解《红楼梦》,大多数是从120回本开始的,足见他的续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有人认为,曹雪芹实际上写了108回,现存78回,丢了30回。在后30回,石头要回归大荒山,书末还有“情榜”,“情榜”中有“情情”、“情不情”,也有“金陵十二钗”排名,一切都会真相大白。可惜,后30回被人“借”去了,所以《红楼梦》不完整。“借”书的人很有可能是官府,很厉害,他们有“借”无还,实际上就把这本书查抄了。我奇怪的是,他们为什么不“借”前面78回?这样岂不是更彻底?
官方认为前80回曹雪芹写的,但据周汝昌先生考证,第79、80两回不是曹雪芹所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红楼梦稿》第78回末,有“兰墅阅过”的字样,“兰墅”就是高鹗,说明只比曹雪芹只晚了二十年左右的高鹗看的.也是78回。
我认为,曹雪芹实际上就写了78回。因为反着看《红楼梦》,到第78回的时候,应该进宫的也进宫了,主人公也“斩情归水月”了,应该祭的也祭了,《芙蓉诔》也写完了,该发悲音的“异兆”也“发”了、该感凄清的也“感”了,三春也过了,到第78回已是非常完整的故事。你认为曹雪芹会画蛇添足,再写几十回吗?
关于《红楼梦》这部书,曹雪芹已经“增删五次,批阅十载”。我们看前面78回,“批阅”和“增删”的迹象非常明显,甚至到临死的时候,曹雪芹还在“批阅”和“增删”。如果后面章节被“借”去,曹雪芹还会连续十年平心静气去“批阅”和“增删”吗?
在书的正文,谁是“金陵十二钗”写得非常隐晦,甚至不破解“难题”不可能知道“金陵十二钗”是谁,书末会有“排名”吗?这也是个问题。
清朝有“文字狱”,乾隆年间更为严重。有很多文学作品受到牵连,但《红楼梦》会不会被查抄,曹雪芹早已有防范。《红楼梦》大旨谈情,只写了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凡是遇到朝政问题不得不写,《红楼梦》都一笔带过,而且也都是颂圣。如果正看《红楼梦》,是看不出有任何问题的。所以,这本没写完的书当时被查抄的可能性比较小。
反看《红楼梦》,到78回是非常完整的故事,而正看《红楼梦》,到78回并没有结束,还需要一个结尾。这正是“风月宝鉴”的特点,而《红楼梦》的一个别名就是《风月宝鉴》,但有不少人没有看懂这一点,跟贾瑞一样。《红楼梦》有不少续书,就是这个原因。没有看懂《红楼梦》,
有人声称找到了《红楼梦》曹雪芹后半部的“手稿”,我都不用看就知道是假的。因为曹雪芹只写了78回,不可能有《红楼梦》后半部的“手稿”。还有人猜测,高鹗的续书中有一部分是曹雪芹的“原笔”,我想这也没有任何可能性。
4.读曹雪芹《红楼梦》有感 篇四
“落花嫣然,良辰美景开成半声叹息,就着荒凉的月色打捞未央的记忆。”她,前世为一株多情仙草——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她放弃了长生不老,甘愿下俗世成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红颜尽老的痛苦。
后世的她,美丽,倔强,善良,多愁善感......发出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慨叹,是对落花消逝的伤感,还是对宝玉多情的无奈,抑或是对自己悲惨未来的绝望﹖或许,只有她自己才明白。
她终究舍弃不了对宝玉的爱,只能放纵自己去爱。抑或是,爱到深处只能选择放纵。过一天,算一天。只要她能够多活一日,便可以与宝玉多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悲观如她,却依旧愿意相信上天能够给她一个美满的结局。可惜,天不怜她,她这样一个柔弱多病的女子,又怎能冲破封建社会的黑暗牢笼?即使努力了又如何﹖到最后,还不是得了一个心爱之人眉开眼笑地与另一个女子拜堂成亲的结局。单纯的宝玉又怎知喜帕下的新娘不是日夜挂念的她啊!
当她从别人口中听到他与宝钗成亲的消息时,亦怨,亦恨。她到死口中都有他的名字,可话未说完,“噗”的一声,鲜红的血从她口中喷出。满屋的血,绽成了朵朵鲜艳亮丽的花,触目惊心,就如倔强的她。花落了一地,又有谁知?随时光流逝,他是否会记得那个吟诗的多才女子?他是否会记得那个葬花的善良女子?他是否会记得那个多病的可怜女子?或许,会的。
“曲终人散时,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几许流年,花若怜,飘落在谁的指尖”。她,终究是死了,带着无尽的忧伤离开了这俗世间。这一世,她用尽了一生的眼泪来还他的浇灌之恩,却也将她的心一并还了去。若有下一世,也许她不会再记得心爱的他;他亦不会记得纤弱的她。那样,再好不过了,总比一世痴缠来得潇洒。
5.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 篇五
第一次看年纪尚小,其中的许多人物关系都未能理得清楚,只知其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再次翻阅又便主要看宝黛钗三人故事;高中细读便更被黛玉的才情所吸引;第四次过年回家时间充足便在书房拿来高中时买的书来看,上门还留着姐姐细读的笔记。此次看依旧喜爱黛玉,我心中红楼中最值得爱怜之人,不接受任何反驳。但此处翻阅却多有几点之前没有的感受:
1.关于黛玉:以前只道黛玉才华好,虽敏感多心,行事小心翼翼,却也是寄人篱下,无父无母,情有可原。这次却在她真性情之下发现了黛玉的.可爱,特别是结合87版陈晓旭饰演的黛玉,真真将黛玉才情伤感之外的可爱演活了。宝钗固然好,只是过于端庄理智,心思更深,难以交心。所以知己应如黛玉,想起那晚中秋节众人赏月散去后,她和湘云独自对月吟诗作对,互相打趣,特别美好~
还有曹公将宝钗受人喜爱的方面写得很明显,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丫鬟婆子,都描写了他们对宝钗的赞赏。但这次细读才发现黛玉也是个待人极好的姑娘,只是不像宝钗那样对谁都好一样,倒显示不出亲疏和主次。只记得黛玉临终前对紫鹃说的话,紫鹃原虽是贾母房间的丫鬟,黛玉却一直待她如亲妹妹,因此紫鹃也是一条心为黛玉,为了黛玉和宝玉的事情,有次还用话来测试宝玉……可见黛玉只对自己认为可相知的人好。想想也是很有道理,就是放在今天,现代人的脚步走得多么快,时间是多么宝贵,只需为彼此真心相待的人付出真心,其他不大相关的人又何须太刻意在乎理会呢?
2.关于宝玉:年轻时读红楼梦,那时还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纸,很偏执地认为感情就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那会看宝玉固然心中有黛玉,但未免过于多情。现在想想正是这种“多情”,才是红楼梦中的闪光点。宝玉心中喜爱女儿,却最讨厌婆子,也最怕看到女儿成家,从干干净净的女儿变成家长里短的婆子……宝玉对身边的女儿,不论是十二钗还是丫鬟,都是打心眼里的怜惜。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中,没有多少人会把丫鬟奴才的命看在眼里,凤姐如此,唱吃斋念佛的王夫人如此,甚至是被人称赞的宝钗也是如此……但宝玉是真心待身边的女儿,金钏因他被王夫人责罚赶出去,后投进自杀,只有宝玉在她的忌日还不忘躲开众人去城外给她上香;晴雯生病被王夫人赶出去,宝玉偷偷去看望她,给她倒水,后来病死家中也只有宝玉为他伤心,并作了《芙蓉女儿诔》以祭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关于作者:再次读依旧对曹公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那么多词曲诗句,今天读依旧是经典,同时这也大大提升了《红楼梦》的文学审美性。前80回不论是判词诗句,还是巧思布局,侧面渲染贾府从盛渐渐向衰滑落,都是不动声色,却又合情合理。这就是大家风范,胸中有丘壑,下笔就自然而成。
4.关于再读的心态:也许是因为年纪渐大,同时也因离开象牙塔走向社会已快两年,心态多少与在学校和青春期时大不相同。少了一份多愁善感,却也能对其中个别人物“感同身受”;多了一份成熟稳重,却也能保持几分童真与活泼;因此这次翻阅不再拘泥于书中的儿女情长,反倒对边缘人物比之前更留心,对其中除人物之外的诗词、园林、饮食和社会舆情等方面,也比之前花更多心思去欣赏。由此发现与之前相比,看书不再是那么小家子的格局,也明白只有心中格局越大,不管是看书还是看其他,心中所见所思天地也便越大。
6.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 篇六
一、从《大观园题咏》看钗黛不同的志趣和追求
薛宝钗所作的是《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 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 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 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 自惭何敢再为辞。”前四句是通过赞美大观园来颂扬元妃, 诗的一开头便用了元妃刚刚写完的题诗《大观园绝句》中末句“芳园应赐大观名”的前两字。而“修篁时待凤来仪”则是语意双关的承上启下, 把元妃归省比做凤凰降临栖息, 既赞美了大观园, 又不失颂扬元妃之意。接下来的两句则是直接的颂圣, 说明由于元妃的归省使得大观园内赋诗的风气更加浓郁, 孝悌的教化也更加的隆盛了。最后则是用自贬的方法, 间接说明元妃的文笔非凡, 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在诗歌中, 薛宝钗堆砌了大量的歌功颂德的辞藻, 有意粉饰庄严肃穆的气氛, 以及诚惶诚恐的心情。“文风已著宸游夕, 孝化应隆归省时”更是她浸透了封建正统思想, 一心待选“才人”的自我表白。可以看出她的诗从遣词用典到构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时代那些有名的应制诗为楷模的, 对她来说, 歌功颂德、宣扬孝化之风, 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而林黛玉的《世外仙源》和她代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表面上虽然也是应景颂扬之辞, 但诗中对景物的描绘, 语言淡雅脱俗, 格调清新自然, 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先看《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 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 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 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 宫车过往频!”诗作表面上是说大观园是建筑在仙境之中, 而实则是说大观园如仙境一样纯净, 没有世上那些纷争。再看《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 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 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 何须耕织忙。”招客的杏帘, 在望的山庄, 自由自在穿行在菱荇中的鹅儿, 相亲相近偎依在桑榆中的燕子, 一畦嫩绿悦目的春韮, 十里清纯醉人的稻香, 人无饥馁冻累之苦, 却有温饱闲逸之乐。这确实是封建时代中的一个圣世, 红尘中的一个理想的仙境。这显然是“夜雨剪春韮, 新炊间黄梁”的杜诗境界。它比王孟笔下的田园亲切, 比陶潜笔下的桃源实在。这是她在大观园中产生的一个奇思, 也是她的理想的爱的世界的傍依。林黛玉把笔力集中在描绘大观园的景致上, 巧妙地避开了庸腐的颂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憎恶黑暗、蔑视媚俗的心理状态。
从这两首诗作不难看出, 薛宝钗与林黛玉, 一为注重端庄典雅的封建卫道士, 一为追求奇远脱俗的封建叛逆者。
二、从咏物诗看钗黛不同的性情
在《红楼梦》中, 经常会写到大观园中众多的姐姐妹妹的论诗、作诗的情景, 其中描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场景应该是最为浓墨重彩且又生动传神的。大量的咏物诗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二者不同的思想性格。
试看第三十七回中二人的同题之作:《咏白海棠》。薛宝钗写的是:“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 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再看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薛宝钗的那首, 就是她自身的写照。“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一个受了宗法礼教熏染, 举止端庄的封建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诗说白海棠的芳姿特别惹人喜爱, 因而白天还在掩门亲自浇灌。这就通过主人珍爱之情烘托了白海棠之美。接下来的两句是比喻的手法。含蓄委婉地描写白海棠在浇水后的美态, 犹如方才洗去胭脂的美女, 在秋日的台阶上投下淡雅姣美的身影, 那洁白的花朵, 又像是在露珠累累的台阶边, 招来冰雪做它的灵魂。这句一写外表, 一写内里, 互相映称。接下来的两句则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歌颂其娇美的丰姿, 只有清淡到了极点才知道洁白的海棠花十分美丽;挂着露珠的花朵, 就像一位多愁的美女, 脸上挂着泪珠。最后两句继续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点出白海棠的品性, 为了酬答主持秋事的白帝神, “宜清洁”。这正是宝钗性格的真实写照, 写出了她安分随时、洁身自好的思想品格。
相比之下, 林黛玉的诗则是另一番情致。诗的开篇, 以坚冰白玉为全诗的基本立意, 不拘束于“温柔敦厚”的封建格调, 恰好与薛宝钗的故作姿态形成鲜明的对照。“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又表现了她像梨花那样, 不被礼教所沾染的纯洁品质;同时也像梅花一般, 在“风刀霜剑”的威逼之下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后几句更是她鄙视庸俗而又寂寞孤独的心境的真实流露。
三、从《葬花吟》看黛玉不同于宝钗的悲惨命运
一首《葬花吟》, 林黛玉以血泪作墨, 如泣如诉。“柳丝榆英自芳菲, 不管桃飘与李飞”, 体现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表现了她的高洁、坚贞不阿的情志。“愿奴肋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充满了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则是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 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预示黛玉花落人亡的悲惨命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 也是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通过《葬花吟》的创作, 林黛玉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使我们看到了她那充满痛苦、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
7.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 篇七
(1)《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
(2)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
《红楼梦》真的“不值得猜”吗?《红楼梦》作者真的是曹寅之孙、曹頫之子的“曹雪芹”吗?我们通过解谜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曹寅,胡虏之奴仆也。
《石头记》第五十回,有四个“已解之谜”,即作者已经告诉我们谜底的谜语,我们就来猜猜这四个“已解之谜”。既然是“已解之谜”,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因为这四个“已解之谜”也没有人弄懂过。
第五十回
李纨因笑向众人道:“让他自己想去,咱们且说话儿。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倒该作的。先说了,我们猜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这四个“已解之谜”单独各自成谜,串起来后又构成另外一个谜语。就是这个连环谜语,道出了有关《石头记》作者的莫大的秘密。
1、李纨之谜
我们先看李纨的两个关于“四书”的谜语。
(1)谜面:“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谜底:虽善无征
此谜谜面意思是说观音身世不可考,没有一代一代传下来、传下去的证据。
作者先指出谜底不是“在止于至善”,特意提醒我们注意“世家传”三个字,结果谜底是“虽善无征”,意思为:观音虽然至善,但却来路不明(没有祖宗),去向也不明(没有后代)。“征”,证明,这里指稽考。
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不是“在止于至‘善”’之论,还借宝钗之口劝诫我们:“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还笑道:“再想!”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继续看第二个谜语。
(2)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
谜底:蒲芦也
此谜谜底为“蒲芦也”,让人疑窦丛生,万分不解。显然谜底只能是“蒲芦”,而绝不会是“蒲芦也”,充其量是“‘蒲芦’也”。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说谜底是“蒲芦”,而不能说谜底“是蒲芦”,如果引号点错了,意思也就全变了。《石头记》本无标点符号,但既然李纨强调“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打四书一句”,并且用上面的第一个谜语为我们做了示范,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湘云所答谜底为“蒲芦也”,而绝非“‘蒲芦’也”。因为这个谜底也出自“四书”,原文为:“……”夫政也者,蒲芦也。如果是“‘蒲芦’也”,那谜底就不是“四书”当中的一句,而只是“四书”当中的一个词了。如果有人还要反驳说,这个谜语只是关于“四书”的,并没有要求“打四书一句”。那么就更不用在“蒲芦”后面加个“也”字了,直接回答“蒲芦”就可以了。
“蒲芦”是“草名”。“蒲芦也”,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四书”之名,一定要在“蒲芦”后面加上个“也”字呢?“蒲芦也”之“也”究竟为何而来,又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就成为破解此谜的关键。
一池青草草何名?这个句子当中,只有“池”字带有一个“也”,若将“也”字拿走会是什么样子呢?“一‘清’草草何名”!这是什么样的草呢?是“清”草,“草”与“朝”谐音,“‘清’草”者,“清朝”也;“草(第二个草字)何名”,也就是“朝何名”。那么谜面就变成了这样:“一清朝朝何名?”一个“清朝”之“朝”叫什么名字呢?
谜底:蒲芦也。
“蒲芦”,草科的“蒲芦”就是“葫芦”。《辞海》:“葫芦,别称‘蒲芦’,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木。”但作者却称之为“一池青草”,葫芦怎么会生长在水里呢?且莫计较,作者的用意也并不在此。“葫芦”,读谐音就是“胡虏”。所以谜底为:“胡虏也”。
那么,谜面与谜底实际上是:清朝之朝何名?胡虏也!
“也”字放在这里是多么的恰当!多么的精彩!
“蒲芦”,倒过来读是“芦蒲”,“芦蒲”者,“奴仆”也。那么这个谜语又可以变为:“清朝”之“草”何名?“奴仆”也。
这又成了另一个谜语,但这个新谜语是倒过来的,等于告诉了我们谜底,让我们猜谜面,并且限定了谜面的范围,即必须是“清朝”之“草”。谁是清朝的“奴仆”呢?是“清朝”之“草”(第二个“草”字,二者不可去其一)。“草”“何名”?这棵“清朝”之“草”又叫什么名字呢?我们继续大胆地往前走,但切记千万别不回头。
2、李纹之谜
谜面:水向石边流出冷
谜底:山涛
此谜谜底为“山涛”,实属望文生义、信口开河,显然“山涛”二字,只能勉勉强强地作为“水向石边流出”的谜底。但再加上个“冷”字后,无论你多么高明,怎么旁征博引地解释,都不通。那么作者为什么给出这么个谜底呢?
其实,脂砚斋早就给我们指出过,此乃“障眼法”也。在“胡虏”之清朝,文字狱是头上悬着的一把利剑,行文太过直白,脑袋早就搬家了,还想为“闺阁昭传”吗?那怎么办?作者自喻为砚台,“身自端方,体自坚硬”,不让说真话,难道就此假话连篇不成?难道就此放弃发言权了吗?当然不,“虽不能言,有言必(笔)应”,作者早就想好了,那就妙笔生花吧。
我们来看看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水向石边流出冷。此句主语是“水”,谓语是“流”,既然“水”在“流”动,那么此“水”从何而来呢?“水流出冷”,即“水从‘冷’流出”,但“冷”字只有两点,没有“水”啊?有,底下还有一点。“水从‘冷’流出”后,“冷”字便只剩下“今”了。
“水”又去向何方呢?“向石边”。注意“边”;“向石边流出”,注意“出”。意思是说,水并不是流到石边就停止不动了,而是从石边继续流出。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水这么冲刷石头,结果会把石头的“边”冲走。“石”去掉“边”,就只剩下“口”了。(此乃“鹅卵石”之成因也。)
那么剩下的“口”和“今”放在一起是什么呢?是“吟”。
所以此谜谜底绝对不是“山涛”,而是一个“吟”字。但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流出”这个“吟”字呢?
3、李绮之谜
谜面:萤
谜底:花
“萤”与“吟”谐音,上一个谜底就是“吟”,此谜谜面已经明白无误地为我们打了满分。
但“萤”的谜底为什么是“花”呢?
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个连环谜语,让我们回过头来,把四个谜语串起来再看一看。
(1)“观音未有世家传”,作者特意提醒我们注意“世家传”三个字,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有一种说法:观音是莲“化生”的。观音可不是坐在莲花宝座上吗?注意“化生”之“化”字。
(2)“一池青草草何名”的谜底是“蒲芦也”,而“蒲芦也”之“蒲芦”,除了是草木科“葫芦”之别名外,还是另外一种昆虫的名字。
“蒲芦也”,出自《四书》《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谋政,地道谋树,夫政也者,蒲芦也。”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为:“蒲芦,蜾赢(念果裸),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螟蛉,桑虫也。蒲芦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芦之于桑虫也”。
意思是说,蒲芦就是俗称的土蜂,土蜂将桑虫的孩子拿去,然后变化它、使它成为自己的孩子。(“螟蛉之子”的来历。)
原来“四书”上的“蒲芦”,实际上指的是土蜂之“蒲芦”,而不是葫芦之“蒲芦”。作者却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了一起,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所以,清朝既是葫芦之“蒲芦”,也是土蜂之“蒲芦”。注意原文中“变化”之“化”字。
那么清朝这个土蜂又将谁的孩子抢去,然后“化”之,使之成为自己的“螟蛉之子”呢?当然是明朝,这可怜的螟蛉!
大家都知道,清朝掳去汉人可不是为了养“螟蛉之子”,而是要把他们当作“包衣”,包衣即奴才,奴才正是“芦蒲”之“奴仆”。那么,这个奴仆是谁呢?是“清朝”之“草”(第二个“草”字)。“清朝”之“草”,“草”又“何名”呢?
(3)“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底告诉我们是“吟”,“草”名“吟”,“草吟”!这还能是别人吗?正是曹寅!除了这个著名的包衣奴才还有谁?!在江南名妓、秦淮八艳等诸姐妹的故乡——金陵、苏州当织造,不骂你骂谁?(康熙时,曹寅任江宁织造,其妻之兄李煦任苏州织造。)
(4)“萤”的谜底是“花”。黛玉解释说:“‘萤’可不是草化的?”
萤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化蛹成长,古人误以为萤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礼记·中庸》:“季夏之月……腐草为萤。”
注意“草化”之“化”。
我们来归纳一下:观音是莲“化”的,“螟蛉之子”是“蒲芦”即土蜂“化”的,而“蒲芦”又是“葫芦”,即“胡虏”,那么“螟蛉之子”是“胡虏”“化”的。
“蒲芦”又是奴仆,“螟蛉之子”也是奴仆,而奴仆名叫“曹寅”,那么“曹寅”是“胡虏”“化”的。
黛玉道:“‘萤’可不是草化的?”
“萤”与“寅”谐音;“草”与“曹”谐音,又与“朝”谐音。黛玉的意思有两层,一层为“寅”可不就是“曹”家生的吗?一层为“曹寅”可不是清朝之朝“化”出来的吗?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由四个谜语组成的连环谜语的谜底是:曹寅是被“胡虏”掳去而“化”出来的“奴仆”,即曹寅乃胡虏之奴仆也!
关于曹寅(1658-1712)。
明朝天启元年(1621),清太祖努尔哈赤统率后金八旗兵攻占沈阳、辽阳一带,曹寅之祖曹世选及其子曹振彦被俘投降,沦为满洲贵族的包衣,也就是家奴。曹世选父子后来被分配到多尔衮属下,充任多尔衮的仪仗亲兵。曹振彦能武能文,受到主子多尔衮的赏识,将他提拔为旗鼓牛录章京,也就是由汉人家奴编立的兵民合一基层组织的军政长官,率领亲兵保护多尔衮行军征战。清朝顺治元年(1644),定都北京,曹家也跟随着大军入了关。此后,曹振彦考中贡士,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盐运使,成为三品高级文官。顺治八年(1651),摄政王多尔衮死后被认定犯了大罪,顺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归自己掌管,曹家也由王府包衣转为内务府包衣,成为皇帝的家奴。这时曹寅之父曹玺也由王府护卫升任内廷二等侍卫。“内廷”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曹玺在这种地方当差,他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皇家的人接触,取得他们的喜欢和信任。在三年以后,康熙皇帝出生。按清朝的制度,凡皇子、皇女出生后,一律在内务府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妇人当中,挑选奶妈和保姆。曹玺的妻子孙氏,被选为康熙的保姆。从此,曹家与皇帝的关系也就更加亲密。康熙二年(1663年),正担任内务府营缮司郎中的曹玺被康熙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织办宫廷里和朝廷官用的绸缎布匹,以及皇帝临时交给的差使,充任皇帝的耳目。曹寅17岁时就当上康熙的侍卫,深得康熙赏识。康熙二十九年(1690),他出任苏州织造,两年后又调任江宁织造。从此,曹寅和他的儿子曹颐、继子曹頫连任江宁织造近四十年。
显然,“曹家”正是典型的“胡虏之奴仆”。于是,“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明白其中奥妙,并且大声喝彩。
所以,曹寅绝不是《石头记》的作者!虽然他在主子面前自称“奴才”,但“奴才”敢骂主人“胡虏”吗?他从康熙那里得到无限好处,盛赞“皇恩浩荡”犹恐不及,怎么会写出辱骂清朝的《石头记》呢?
“蒲芦”可没有将螟蛉之子拿去化为自己的孩子这么仁慈,“胡虏”也不是将汉民掳去“化”为“奴仆”这么简单。
“蒲芦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
这只是东汉郑玄们或更早以前的郑玄们的看法。看看现代汉语的解释:蜾赢(蒲芦、土蜂)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以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作者知道蒲芦“化”螟蛉为子的真相吗?从《石头记》对降清者结局的记述可以看出,他一清二楚!
李氏三姐妹居然做了这么个“草化”之谜,不禁大笑,实在“笑得人肠子疼”。如果知道了李氏三姐妹的真实身份,那就不只是“肠子疼”的问题了!
“草化”一词,是《石头记》最重要的入门钥匙。
(二)曹寅,淫根、荒唐者也。
看完上面的文字,“大家”们可能会惊讶,《石头记》怎么会大骂“曹寅”呢?惊讶之余,估计会说:“巧合而已!”是巧合吗?我们再来破解另外一个谜语。
还有关于曹寅的谜语吗?有!
在《石头记》一书中,宝玉是第一主人公,故事围绕着他和他身边的人物展开。作者和脂砚斋对宝玉的评语是“情痴”、“情种”、“情根”。
那么,书中有没有一个和他相反的人物呢?正如警幻仙姑所说:“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
《石头记》中会有这么一个蠢物吗?这个蠢物又是谁呢?
我们来看第二十六回的一段原文: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庚辰侧批:实心人。]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薛蟠不认识“唐寅”这两个字吗?非也。如果不认识,他后面怎么会说“谁知他‘糖银’、‘果银’的”呢?显然薛蟠知道“唐寅”的发音与“糖银”相同。但作者为什么又让薛蟠将“唐寅”误读成“庚黄”了呢?自相矛盾之中,必然大有文章。
我们且看谜面。没有谜语啊?有。原文主要说的是,“春宫”的作者是“庚黄”,但实际上是“唐寅”。所以谜面和谜底如下:
谜面:春宫
茨黄
谜底:唐寅
这个谜语应该如何解读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按照作者的指示去做就行了。
先看谜面。“庚黄”,“庚”,即“更”,更换的意思。更换什么呢?更“黄”。那么更换“黄”字的什么部位呢?“庚”,又属于天干,表示在上面,那就更换“黄”字的草字头。
而在“春宫”、“庚黄”四字当中,能与“黄”字更换草字头后仍然还是个字的,只有“宫”字。更换后便变为“莒”和“寅”两字,而“莒”字也可以变为“曹”字的上半部分。(将“莒”字的两个“口”压扁穿透。)
太牵强了吧?又有“寅”字,又有“曹”字的上半部分,从何处弄来“曹”字的下半部分?
这也很简单,还是按照作者的指示去做吧。“春宫”,将“春”施以宫刑,把下面的“日”字割掉拿过来就是了。
就是“曹寅”!
那么谜底的“唐寅”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继续按照作者的指示去做,继续“更”“黄”。“庚黄”、“唐寅”,按照上面的方法更换后,就变为“庚寅”、“唐黄”,倒过来读就是“淫根”、“荒唐”!
没错,“曹寅”,“淫根”、“荒唐”者也。让所谓曹寅之后的“曹雪芹”来大肆“草化”曹寅,然后再“淫根”、“荒唐”地大骂特骂之,可能吗?
综上所述,《石头记》的作者绝不可能是曹寅及其后人。
胡适认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孙,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有曹寅一系,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号人物。曹寅号“雪樵”,当然胡适会“高明”地将这一点忽略掉,而“雪芹”与“雪樵”,怎么看都是兄弟。
8.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心得 篇八
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露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贾府这个表面上的“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内部其实无比的奢侈。平常吃的一种茄子,也要几十种佐料,办一桌酒席就要花百十两银子,遇到贾母过生日、秦可卿出殡等更是花钱如流水,没有节制。贾赦头发花白了,还想讨贾母的丫环鸳鸯做小老婆,事情未成,又从外面买了一个。贾蓉、贾链等更不用说了。
在这个表面上其乐融融的家庭里,其实是矛盾不堪。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破坏了张金哥的婚事,害死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他们天天为了家长里短的琐事争吵,为了权力你争我斗......尽管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贾母宠爱的外孙女和孙子,但是在人生重大问题上都不能自己作主。在这样的制度、情况以及习惯下,必定是要衰败的。同时,这也意味着整个封建王朝的衰败。
9.2020曹雪芹小说红楼梦读后感 篇九
薛宝钗扑蝶
这本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但却发生了一个意外的事。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出去玩,就是看不到黛玉,宝钗便去潇湘馆找她,但又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这时她又不好跟着进去,只好回来了,路上她看见一只非常漂亮的花蝴蝶,引得她去扑蝶,并一直跟着到了大观园滴翠亭外,这时宝钗听到佣人红玉和坠儿正在说贾芸的事,宝钗听了吃惊,但她已经到了亭外,躲也躲不了,就问红玉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哪里了?”这件事宝钗自己逃过了,一点也没有得到怀疑,反倒是红玉和坠儿怕黛玉听到她们的话。宝钗在这件事上是不是故意要陷害黛玉呢?这件事我们谁也说不准。
尤娘吞金自逝
话说贾琏在外被着家里偷偷娶了尤二姐,凤姐闹了一会儿似乎觉得有何不妥,又私下去了趟贾琏在外为尤二姐准备的住处。到了门前扣门,是鲍二家开的,兴儿说道:“快回二奶奶去,大奶奶来了。”二姐忙陪笑张口便叫“姐姐”,禁不住一下子就被凤姐给劝回去和她一起住去了。贾琏回来知道此事高兴不已,忙谢凤姐,又把贾赫把房内丫鬟秋桐赏给他的事告诉了凤姐。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她可发脱二姐,用借刀杀人法,坐山观虎斗,等秋桐杀了尤二姐,自己再杀秋桐。此后便弄得二姐要死不能要生不得。一日,打开箱子,便找出一块金块,也不知多重,咬牙狠命吞入口中,穿戴整齐,上炕躺下。于是,红楼梦里有多了一个悲情人物.
林妹妹我来迟了
贾母本是一心想要把黛玉许配给宝玉的,但是黛玉实在是性情古怪,好猜疑,很难相处。最后还是决定把宝钗许配给宝玉。黛玉知道后,又发病了,本来就没有好。现在被说动了心,走到潇湘馆门口,一时吐出血来,几乎晕倒。被丫鬟扶了进屋躺了下来。次日,黛玉让雪雁把她的诗稿拿来,把火盆架上。黛玉回手把诗稿拿起来,又撂下了,紫鹃怕她要烧,连忙腾出手来拿时,黛玉把诗稿早已撂在火上……且到宝玉婚后的几天后,才得知在他成家那日,白日就已经昏晕过去,晚上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归结红楼梦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2020曹雪芹小说红楼梦读后感2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2020曹雪芹小说红楼梦读后感3喜欢在午夜之后,夜深人静,在幽暗的灯光下,整晚整晚地看着。会和它一起笑,和它一起哭,和它一起哀叹。灯盏里飘逸出的是风干了的桂花瓣的沉香,萦绕在幽蓝昏紫的光边,就这样,呷咂着一本叫做《红楼梦》的,整晚整晚……
总不知,今夜飘落的花朵会有谁来埋葬?只怕有了这景却没了那情,没了那哀忧惋绝。飘落于树下,旋舞于天际,终于,随风飞到天尽头。它可知,花落红颜尽,葬花惹谁怜?遭受了一生的劫,还尽了一世的泪,如今,也只是随花飞到天尽头,终换了个花去人亡。不是自命清高,而是本就孤苦伶俜,倘若再失了高洁,还拿什么来配?不是心胸狭隘,而只是为他尽了全心,用了全意,再看他的“金玉良缘”,叫人怎能不落泪?只道是“你好,我便好”,却又是互用了心,互错了意。何时,到底要何时,你才能悟了他那一句“你放心”?你可知,为你,他也累了一身的疾。不敢说,更不能说,只能憋在心里。只盼望,你快好起来,只道是“你好,他便好”何时,到底要何时,你才能放下心,甩掉一生的情劫债。是不是,如若这样,你就不叫做林黛玉了?是不是如若这样,就没了你那蒙了软烟纱的心?
总不明,你处处留下的情种到底是你的无意还是你的有心?难道万世情劫真的如此纠缠不清?为何你脸望着黛玉却眼看着宝钗?为何你话挑着金钏却心念着袭人?为何你手拉着袭人却口叫着黛玉?到底哪一个才是你想要的?如若没了那千年的劫数,到底哪一个才可以在你的怀里依偎到永远?你倒好,看破了,入了空门,了却了千般愁苦;哪曾想,那看不破的,都一一为你送了性命。袭人,金钏,黛玉,晴雯……如若换得了你的半丝真心也就值了,可是,有谁,到底是谁最终得了你的一颗心?
总是想,如若没了那仙石是传说,是否真的可以造就一段“金玉良缘”呢?总是固执地认为,宝玉和宝钗的爱情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叫做先来后到。因为黛玉是先来的,因为先有了那份情,那份爱,所以,在他的眼中已见不得宝钗的美。或许,真的有种东西叫做上天的安排,命运的作弄;或许,真的有种东西叫做缘分。
佛说,千百世的蓦然回首才会换得今生的檫肩而过。可是,为什么轮回不可以错开,为什么同在轮回之中,有人可以做着幸福的应运者,有人却只能做轮回之中的局外人?
10.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 篇十
红楼梦十二曲――晚韶华
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朱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11.曹雪芹的诗词水平 篇十一
因为四大名著及其作者,是考试要考内容。那么大家一定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曹雪芹写,可大部分人应该都不知道,曹雪芹原名叫曹霑吧!曹雪芹原名曹霑,字芹圃,号芹溪、梦阮,字和号中都没有“雪芹”这个名字。那么曹雪芹是怎么来,他为什么要叫“雪芹”呢?
曹雪芹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他自己改。因为他出生后后三天久旱逢喜雨,这对当时人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小祥瑞了。于是他父亲高兴之下,当即拍板,给自己刚出生儿子,取名叫“霑”(也通沾)。这个字取自诗经上“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意思是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与“久旱逢甘霖”有关同时“沾”字也可以与“世沾皇恩”挂上钩,是感谢皇上意思。
而曹霑后来改名曹雪芹,与东陂先生诗句有关。“雪芹”二字,来自苏轼“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意思是说:泥土里留有芹菜根,只有一寸多长。在这雪地里,它什么时候才能发芽生长呢?要等到春天到来,才可与斑鸠肉一起炒着吃呀!苏东坡对这个理解是,“蜀八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泥芹之泥虽是污浊,但“雪芹”却出污泥而不染。所以苏东坡自己都时常用“芹”自比,而雪又有洁白而有保护之意,所以曹雪芹就给自己改名为“雪芹”。这便是为什么曹雪芹原名曹霑,字芹圃,号芹溪、梦阮,字和号中都没有“雪芹”这个名字,却叫曹雪芹原因了。
12.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 篇十二
作者曹雪芹的《红楼梦》,反映了封建时期的黑暗,同时也反映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愤怒、不满。书中主要写了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格顽劣的贾宝玉相恋,但是由于凤姐使用了一计掉包计,将黄金锁给掉包了,让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然后林黛玉吐血不止,最后死去了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真是为林黛玉感到不值得啊!更对凤姐的做法感到愤怒!但是人物本身又有什么错呢?错得是封建时期的黑暗,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是特别也不对的,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要忍受阴阳两隔,想见又见不到的痛苦,真是太悲惨了,我想读完了这本书的人即使是石头心肠,也会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遭遇所感动。
【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推荐阅读:
红楼梦黛玉的诗词10-16
红楼梦诗词鉴赏:赞林黛玉11-12
红楼梦爱情诗词08-13
红楼梦好诗词09-06
红楼梦里林黛玉诗词07-12
红楼梦的名著名句摘抄10-04
经典名著红楼梦的读书笔记07-14
红楼梦的主旨是什么短文08-01
《红楼梦》中晴雯的性格特点08-23
红楼梦林黛玉的诗句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