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结构类型(精选8篇)
1.建筑的结构类型 篇一
由于混凝土结构建筑往往会出现裂缝的现象,这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施工以及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加固模式,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安全与稳定。
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因
建筑结构需要加固的原因有许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建筑设计的不当,其包括抗震设计以及非抗震设计的不当。
2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是按照建筑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设计的,而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砌体结构,由于种种原因,例如设计规范要求提高以及施工缺陷而造成的结构承载力与刚度不足等,不能满足建筑结构强度、刚度以及耐久性的要求,因而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鉴定和加固。
3由于建筑的使用不当或者年久失修而造成建筑结构的损伤以及破坏,或是因灾害性事件的发生而造成建筑结构的破坏,使现有的建筑结构不能满足目前使用要求,或是建筑的安全度不高,这时需对建筑要进行鉴定和加固。
4由于原来的设计早已无法满足住户现在的需求,因而住户要求会对建筑的平面布置和使用功能进行改变,但是一旦建筑物改变用途,就会导致其建筑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了与原先设计初衷的不一致,进而造成原结构的强度以及刚度不能满足现在要求,因而要对结构进行鉴定以及加固。
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则
1在对建筑结构加固前,必须对其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以及抗震鉴定,并且必须依据鉴定结论,确定加固设计方案。
2进行加固计算时,应当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确定计算。此外,加固截面面积必须采取实际有效截面积,并且结合加固的应力滞后特点,切实做好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协同工作。
3选择加固方案时,应当采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便于施工的加固设计方案,并尽可能的减少施工对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影响。
2.建筑的结构类型 篇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输入使中国的建筑结构体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产生了多样的混合结构类型。对近代建筑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建筑结构演变的规律和特定时期的特殊案例的典型意义。有建筑学专业的学者在近代建筑研究中对相应的结构变迁有一定的探索与描述, 结构学科的概论中关于结构发展的细节阐述甚少, 故这方面的研究依旧相对匮乏。本文以他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国近代建筑混合结构做初步的探索。
1 近代建筑混合结构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运用
在近代中西建筑体系的交汇与融合以及不同材料的发展与使用两者作用下, 中国近代建筑结构呈现出一种混合的模式。
1.1 中国近代砖 (石) 木混合结构
首先传入中国的为砖 (石) 木混合结构。竖向承重体系采用墙体承重为该结构的一大特点, 墙体以砖砌而成。楼层与屋架充当建筑的水平结构体系, 楼层由木梁, 木楼板构成, 屋架采用西式屋架, 如豪式屋架、弧形屋架等。尽管各种屋架外形不同, 但结构的受力特征符合三角形稳定原理, 杆件以轴力为主要内力, 在力学性能上优于以垂直受力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 可以实现更大的建筑空间 (见图1) 。砖 (石) 木混合结构的应用最广泛, 它的出现贯穿于中国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全过程。
1.2 砖 (石) 墙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
砖石钢骨混凝土在中国的应用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结构依然主要由墙体来承担竖向荷载, 与砖 (石) 木混合结构的木制楼层不同, 砖 (石) 钢骨混凝土结构楼板采用工字钢及混凝土等材料。国内学者李海清在《中国建筑现代转型》中描述过它的构造方式, 钢骨混凝土楼板以工字钢为梁, 工字钢平行排列形成密肋 (密肋间距为1.5 m左右) , 相邻工字钢之间以弧形铁板或钢板搭接, 或者采用砖砌拱或平拱, 上面再浇筑混凝土, 最上层敷设需要的楼面面层 (见图2) 。此种结构技术在当时处于不成熟阶段, 钢与混凝土的结合方式没有充分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 导致钢材大量浪费。因此, 砖石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砖木结构相比较少, 即使使用该结构也仅仅是部分的, 建筑仍以砖 (石) 木混合结构为主。
1.3 砖 (石) 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砖石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采用砖砌墙体来承担竖向荷载。该结构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楼层, 过梁, 圈梁等水平结构体系、楼梯以及基础均采用钢筋混凝土这样的新材料。砖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楼层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构造方式:一种是水平结构圈梁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楼面采用传统的做法, 竖向荷载由砖墙承受。另一种是梁、楼板等水平受力构件均由钢筋混凝土制成 (见图3) 。
两者相比, 第一种是新旧技术联合使用, 能更充分地体现出两种技术之间的过渡阶段的“混合”特征, 并且在钢材较为稀缺的年代, 此种做法在节约资源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后者的结构相对单一, 梁、板均采用清一色的新材料。钢筋混凝土较木材耐火、耐腐蚀、力学性能更优越, 使得建筑寿命有较大的提高, 空间跨度限制较少。该结构类型在现今的3层~4层民用建筑中仍得到广泛应用。
2 从案例看近代建筑结构混合模式
上文阐述了中国近代建筑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但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 近代中国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各地区材料的地域性, 施工技术和能力, 现实情况等的差异导致三种基本结构类型在近代建筑中的应用有时不是独立的, 完整的, 而是联系的, 不完全的。中国近代建筑结构往往呈现出“混合”状态。以下将以两个建筑实例来说明近代建筑的混合特点。
2.1 案例一:砖木与钢骨的混合
关东军陆防副司令官邸旧址建于1900年, 由沙俄建造。1904年, 日俄战争以俄国的战败结束后, 该地区由日本接手。该建筑为地上2层、局部半地下1层的混合结构, 结构复杂。
具体特点如下:该建筑为俄式宫廷建筑, 在建筑结构上采用了砖 (石) 墙钢骨混凝土与木结构的混合。该建筑的1层以上为典型的砖 (石) 木混合结构。承重结构的墙柱等材料为粘土砖, 由于部分区域内墙体均未抹灰, 可知砌筑时采用青砖及红砖混合砌筑。屋顶为木屋架结构, 楼层采用木制主梁和密肋木梁共同承托木板楼面的梁板形式。
半地下室的部分区域采用木结构柱梁板形式。而另一部分采用钢梁—弧形拱素混凝土砌体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由工字钢平行布置形成密肋, 两端搁置于厚重的石墙之上。相邻工字钢的下翼缘上设有弧形钢板, 上面浇筑混凝土, 上部荷载通过弧形板以侧推力的形式传递至工字钢, 充分发挥工字钢的效能 (如图4所示) 。
2.2 案例二:砖木与砖 (石) 墙钢筋混凝土的混合
林园三号楼, 又称马歇尔公馆, 始建于1943年, 1944年完工。
该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该建筑为2层砖木混合结构, 1层主体为砖、混凝土混合承重结构, 外墙体为230厚砖墙 (青砖200+抹灰厚30) , 承重柱均为砖柱, 部分区域青红砖混合砌筑 (如图5所示) 。山墙为230 mm厚红砖墙, 2层外墙体由240 mm厚红砖砌至窗台处, 外墙窗台上部以及内隔墙均为60 mm厚的夹板墙。夹板墙墙薄质轻, 能减小下部承重构件的负荷, 并且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上轻下重的状态, 重心降低有利于建筑的整体稳定。2层外墙墙体的构造方式体现了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
2层建筑室内楼层采用木梁板结构, 而走廊楼板为预制混凝土楼板, 两侧分别搭接在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梁上, 钢筋混凝土梁两端分别搁置于砖墙和砖柱之上 (见图6) 。在砖 (石) 木混合结构中混入砖 (石) 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技术元素, 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及经济的优势, 取长补短。从钢筋混凝土梁的剖面图可以看出, 不同于早期的扁长矩形截面钢条, 钢筋截面变小, 布置更为合理, 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接近。由此可见, 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是一个钢筋用量变小, 设计更合理, 材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房屋屋架采用西式屋架, 单榀屋架是在三角形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二元体而形成的, 这样的结构形式保证了屋架在竖直方向的稳定性 (见图7) 。屋架之间设有垂直支撑, 从而提高了屋架的抗侧能力, 使整个屋盖拥有足够的空间刚度。组成屋架的各杆件以轴向受力为主, 受力方式更合理, 使屋架具有较高承载能力, 实现更大室内空间。
以上案例中的建筑主体均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并局部结合了钢骨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元素, 体现出了“混合”特征。
3 结语
中国近代建筑结构向现代式建筑的演变是一种由突变到渐变再由渐变到转型的过程。西方结构技术的导入使近代建筑发生了从传统建筑结构到墙体承重的砖 (石) 木混合结构的突变。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的提高以及新材料等因素的出现, 近代建筑向砖 (石) 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以及砖 (石) 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 这个过程是局部的、联系的、不完全的、渐变的。处于这些渐变阶段的建筑往往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石晓夏.中东铁路建筑近代化探索[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2]刘思铎.沈阳近代建筑技术的传播与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彭长歆.广州近代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概况[J].建筑科学, 2008 (3) :144-149.
[4]杨永康.武汉地区近代砖建筑建构文化与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3.建筑的结构类型 篇三
【关键词】声调语;重音语;音节类型;音步类型
1 前言
冯胜利是汉语节律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曾提出把人类音步的分为“音节音步”与“韵素音步”两大类型的设想:“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语言中的音步一般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是音节音步;第二是韵素音步。前者是以音节为单位组成音步,就是说在音节音步的语言里,或轻或重由音节来表现。在韵素音步的语言里,表现轻和重,在两个韵素之间就可以完成,因此轻重的关系可以在一个音节里实现。”(冯胜利,2000)但是,迄今没有发表专文进行具体论述。
笔者同意冯胜利的观点,并基于节律音系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提出,音步类型是由音节的结构框架类型决定的。该设想的基础,基于节律音系学的基本原理。1977年,美国学者M.Lieberman和A.Prince,合作发表了《论重音与语言韵律》一文,标志着节律音系学的诞生,节律音系学依据像似性原理,运用简明的音乐节律来揭示“不透明”的英语节律规律。节律音系学的基本观点是:韵律的单位是音步,音步以音节为实体基础。表现为“(音节间的)相对凸显(相对轻重)”。
笔者认为,既然节律音系学主张音步是以音节为基础的,所以,音步的类型,必然与音节结构类型相关。
2 汉英语言音节类型差异及其原因探索
2.1 汉英语言音节的“主音位”差异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布龙菲尔德就提出:“只有语言里的音位对于这种语言的结构是有关的。”(布龙菲尔德:1980,152)他把音位分成“主音位”(包括复合主音位)和“次音位”两大类。并指出,在像英语这样的多音节屈折型语言中,只有音质音位(包括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属于主音位;重音和音高等“超音段音位”则属于次音位。他还提到,在汉语的“北方话”里,主音位则包括音质音位和代表“音高特征”的“超音段音位”(或曰非音质音位)——调位。(布龙菲尔德:1980,136-137)可见,语言类型不同,主音位的内涵也就不同。由于任何语言的音节都是由“主音位”构成的。所以,所谓音节结构研究,其实就是关于主音位各个类别在音节这一语音单位中的配列规律的研究。“两极”代表语言——汉语与英语的主音位的内涵差异,说明了两者的音节结构应该存在类型差异。
2.2 关于汉英音节结构的“单、双核”差异之辨
中国的生成学派的学者端木三(1990)和王洪君(1999)先后指出,从汉语零声母的实际音值和在语流音变中的反应,可以看出,汉语的零声母绝大多数是确实占据声母位置的声母,与印欧语的无声母音节有性质的不同。首先,零声母字的音节开始其实都有明显的辅音性成分——开口呼前有喉塞:齐齿、合口、撮口呼前有较强的摩擦;其次,语流音变中,汉语的零声母字位于多音节词的后字位置时仍然保持零声母,而印欧语中的无声母音节则从前一音节的尾音临时接受一个辅音做首音。例如,英語的零声母起首的apple.在前接冠词时会发生音节重组现象;而汉语的零声母字“袄”在前接其他字时(如“皮袄”)仍然是零声母:为什么呢?因为音节前部有喉塞成分的阻挡,所以,零声母字的首音位置并不是虚位以待的空位。也就是说。零声母并不是无声母,零声母也是有声母。可见,两代中国学者都认为,汉语中处于节首的辅音——声母(包括“零声母”),是音节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见,汉语与英语的音节配置不同:汉语音节是“双核”性的,而英语音节是单核性的。这是汉语音节与英语音节之间最基本的差异。
然而,为什么汉英语言的音节之间存在“单、双核”之差异?生成学派没有说明。
2.3 从语感实验和口误研究成果看汉英语言音节认知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在当代认知科学领域,通过语感实验和言语错误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造成汉英语言音节类型差异的原因。语感实验说明,不同类型的语言,母语者认知中的编码单元是不同的:在英语母语者感知中,英语音韵编码单元是音素;而在汉语母语者感知中,汉语的音韵编码单元是音节。言语错误的研究说明,决定音节认知的因素是音节结构框架类型。
关于英语言语错误研究说明,在英语母语者的心理认知中,英语音节是分离性的——声部(首音)和韵部(核音+尾音)分离为两个不同下位单元;而音节的核心——主要元音,则处于韵部。
关于汉语言语错误的研究说明,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汉语音节由两个层面——声调层和音位层构成:两个层面都具有“相对自主性”。“自主”的表现是:在口误过程中,两个层面可暂时离析;“相对”的表现是,在口误的起始环节和终结环节,两个层次归根结底必须互相结合,可见,两者没有绝对自主性,相互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并且,两者都是汉语音节的必有层次,与汉语音节共生共存。(2)汉语音节的音位层可以按照声、韵部之间的分界线进行拆分,这一特点,与英语音节相似。(3)汉语音节的声调层始终保持完整性,具有“不可分割性”。这一特点,与英语音节完全不同。
3 结语与结论
综上所述,一种语言,能否直接采用音节作为心理编码单元,归根结底取决于该语言的音节结构框架中是否存在声调层。之所以汉语母语者以音节为编码单元,是因为汉语音节中存在声调,声调的整合功能决定了汉语音节认知的“整体型”特性。同时,也就不难推断,之所以英语母语者以音素为编码单元,是因为英语音节外中没有声调,缺少了整合因素,音节只能离散为音素,从而,决定了英语音节认知的“分体型”特性。
从而,不难推断,汉语音节的“整体型”特性,必然导致其音步起止界限跟该音步所含音节的起止界限一致,从而,最终决定其音步类型属于“音节型”。而英语的“分解型“特性,必然导致其音步起止界限无法跟该音步所含音节的起止界限一致,从而,最终决定其音步类型属于“韵素型”。
本文的最终结论是:音节类型决定音步类型。
参考文献:
[1]Lieberman M &A.Prince.1977.On stress and linguistic rhythm,In Linguistic Inquiry,8:249-336.
[2]冯胜利 2000 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上)学术界(1)
[3]布龙菲尔德 1980 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
[4]端木三 1999 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中国语文(4)
[5]王洪君 1999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新闻标题的类型和结构 篇四
新闻标题作为报纸上一种特殊的文字集合体,虽然字数不多,但其样式已比较稳定成熟,自有其自己的类型和结构。现分述于后。
一、新闻标题的类型
(一)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新闻标题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许多类别。最常见的有两大娄,即单一型标题与复合型标题;实题与虚题。
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是按标题的构成来划分的。只有主题的标题,即为单一型标题;既有主题又有辅题的标题,即为复合型标题。
主题与辅题以字号大小作为区分的标志。在多行标题中,字号最大的一行即为主题,其余为辅题。主题是标题的主要部分,辅题是标题的次要部分。
单一型标题,包括一行题(即一行主题,无辅题),也包括双行主题(无辅题)。至于三行主题(无辅题),极为少见,且实用意义不大。
复合型标题是由多行题组成,至少为两行。它的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两种。复合型标题按组合方式划分,可有引题一主题一副题型,引题一主题型和主题一副题型三种。
关于标题的称呼,“主题”因与文章中的主题易混淆,也有称为“主标题” 143 的,余下类推为“引标题”和“副标题”。不过,较为流行的称呼,仍是 “引题”和“副题”。
(二)实题和虚题
根据表现方法和表现重点不同,新闻标题可分为实题和虚题两种。
新闻标题中叙述事实的部分,称为实题。新闻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分,称为
虚题。实题,着眼于叙述,着重表现具体的人物、动作和事件等等。虚题,着眼 于说理,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等。实题和虚题都是表达编辑对新闻内容认 识的结果。不同的是,实题是通过个别表达认识的结果。虚题是通过一般表达认 识的结果。例如:
廉政不可无监督监督不可无群众(引题)
贵阳交警支队开门刹风(主题)(《法制日报》1993-1O-19)
引题“廉政不可无监督监督不可无群众”讲的是原则、道理,主题讲的是个别 的具体事例。
虚题,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概述一种道理。如上例的引题。第二种,提
出一种要求。如:《忘关煤气阀切忌点明火(主题)本市连续发生煤气起火事 故(副题)》。有些标题所阐明的政策原则,本身含有一些要求,也是属于这类的 虚题。第三种,直接对新闻事实作出评述。如:《不文明明加上不文明(主题)个 别商店谩骂在街头纠正错别字的少先队员(副题)》。主题是虚题,直接针对个别 商店指出,写错别字加上骂人,是错上加错。这种虚题与前两种不同,必须结合 副题中评述的对象方能理解。
虚题在新闻传播中虽然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它的特点是对实题具有依附性。
它要依附报告新闻事实的实题而存在。一条标题可以没有虚题,但必须有实题; 一条标题若只有虚题而无实题,则不能成为新闻标题。而实题则不同,它可以独 立存在。
二、新闻标题的结构
所谓标题的结构是指一条新闻标题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的方式。不同类
型的标题,其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方式亦不同。若按实题与虚题来分,其相互 联系是虚与实的关系。若按单一型与复合型来分,其相互联系是主与次等多 方面的关系。鉴于复合型标题内部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讨论的问题比较多,因此作为本节阐述的重点,至于单一型的双行主题在结构上与此相类似,这 144
里不再赘述。
(一)主题是标题中的核心部分
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部分。主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例如: 现代科学研究揭开千古学术悬案(引题)
《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主题)
我国历史纪纪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副题)
(《人民日报》2000-11-10)
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夏商周年表》的公布。众所周知,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到昌盛的时期,但我国历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41年),如今经过多学科多年的联合攻关,终于破解了夏商周断代之谜,将中国历史纪年向前推进了1229年,填补了中国古代史的一段空白。因此,编辑把年表的公布作为核心事实写入主题,而年表诞生的原因及其价值,都是对年表的补充说明,则写入辅题。
有些消息报道的是某人发表了某种新观点。在这些观点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目的见解,就是标题的核心部分,应写入主题之中。例如:
通过改革进行体制创新(主题)
江泽民指出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健康发展(副题)
(《中华工商时报》200029)
消息写的是江泽民在东北三省党的建设和“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为迎接新世纪,我国正制定“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是制定这一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编辑把它写入主题,“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健康发展”虽是“十五”规划的一项内容,但相比之下不及前者,所以写入副题。
(二)引题引出主题
引题是在复合型标题中导引主题的辅题。它位于主题之前,字号小于主题。引题又称为眉题或肩题。作为新闻标题,其引题只要引出主题即可,文字不可太长,一般以一行为宜,不宜让读者的视线停留过久,影响了对主题的注意力。
引题引出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性状等引出主题。例如: 145
在出席千年议长大会期阀(引题)
李鹏委员长会见六国议长(主题)
《人民日报》2000-09-02)
这里的“在出席千年议长大会期间”,是对人物活动时间的说明,属于背景的交 代。又如:
建材龙头企业(引题)
方大集团订单不断(主题)
(《广东建设报》2000-11-18)
这里的“建材龙头企业”,是对行为主体(方大集团)的身份地位的说明,也属 于背景的交代。此外,关于新闻来源、新闻发生地点的说明,以及既往事实的回 叙,也都属于背景的交代。例如报道我国某位领导人连续出访,常用这样的标 题:圆满结束×××之行赴××访问(引题)×××抵达××(主题)。引题就是对前一段出访过程的回叙,当属背景交代之列。
引题常常用来说明主题的意义,请看例题:
中华民族永载史册的盛事 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引题)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主题)
(副题略)
(《人民日报》1997-07-01)
外汇市场体系走向规范化(引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沪开业(主题)
(《人民日报》1994-02-19)
彻底告别点油灯历史(引题)
山东省实现户户通电(主题)
(《人民日报》1996-02-19)
在这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盛事,是世界和平正义事 业的胜利,引题正是标明了这件大事的意义。“山东省实现户户通电”意味着 “彻底告别点油灯历史”,引题从当地人民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 146
义。“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业”,意味着“外汇市场体系”开始“走向规范化”,引题是从意义来标的。若在引题前面加上“为使”二字,那么就是从行为的目的来标了。请看下面一例:
为粮食生产上新台阶打基础(引题)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建立(主题)
李鹏从总理基金中拨款支持农业科研(副题)
(《人民日报》199525)
引题中标明行为的意义和目的,二者比较相近,但也有区别:前者强调已有行为的价值,后者侧重在未来行为的动机。
平庸也是过违纪不留情(引题)
沈阳四百余名公务员被辞退(主题)
(《经济日报》2000-10090204)上述三个标题的引题都是对一种事物是什么样的描述。第一题,是对农民博物馆 的描述,第二题是对晚宴式剧场的描述,第三题是对作品《对面的孩子》所写内 容(有关贫困百姓下一代的题材)的描述。昔日父母打鸳鸯今日儿女拆连理(引题)
干涉婚姻的主角换了(主题)(《北京晚报》2000-10-27)传统百货让位连锁超市领跑(引题)
零售业重新洗牌(主题)
(《中华工商时报》2000-11-07)这两侧的引题是对主题中所写动作的描述。前者是对主角变换的描述,后者对 重新洗牌的描述。
规定收5元实收100元(引题)
武汉订票费真乱l主题)
(《中国消费者报》2000-10-28)这里的主题是对某种现象的判断或评价(“订票费真乱”),引题则是回答作出判 断式评价的依据(“规定收5元,实收100元”)。实际上,引题还是对怎么乱的 148
展示,也是属于对性状的描述。
最后要说明的是,引题对与主题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和性状等项的阐释,是就总体而言的,具体到一条标题中,可以根据需要阐释一项,或两三项。本书选择的例证都是一个引题阐述一项,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第二,通过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引出主题。它同前面的第一种方式显著不同的是:新闻事实中的“何人”(行为主体),不放在主题中,而是放在引题中。引题和主题合写一件比较完整的事实(即“何人”做“何事”),引题包括“何人”,还包括“何事”一部分;主题则包括“何事”的另一部分。总之,引题叙述的是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主题则是主干事实的后续部分。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后续部分若是新闻价值所在,可以在主题中得到突出;其二,引题和主题是一句话,从引题中的“何人”写起,接着叙述何事,在写法上比较顺当。例如:
乡村女教师彭富芬面对行凶者挺身而出(引题)
为保护学生身中十六刀(主题)
(《报刊文摘》200017)
当然,这种写法也有局限,若“何人”是需要突出的显著人物,放在引题中就会被淡化。
引题从行为主体写起,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引题和主题共同描述一种连续的动作和过程,如彭富芬护学生的标题就是一倒。其二是引题只写行为主体及行为动作,主题是叙述动作的具体内容(行为的对象和客体)。这里的行为动作,包括发现、指出、宣布等等,至于发现了什么,指出了什么,全由主题标出。例如:
国家计委对78个项目稽查发现(引题)
招投标:96%失灵(主题)
(〈报刊文摘》200030)
珠海捣毁一非法加工厂,怀疑——(引题)
散装酒加敌敌畏(主题)
(《广州日报》199917)
其三是引题为行为主体和行为,主题是对这一行为的某一重要部分的详解。例如:149
广东503家旅行社明年使用新合同(引题)
未经同意带顾客购物要赔偿(主题)
(《报刊文摘》2000-11-16)
在这里,主题所写的是引题所列新合同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从一个方面对新合同的解说。引题从行为主体写起,还有一种特例:引题只写行为主体,主题写行为。例如:
新马泰一百五十四家旅行社(引题)
获准接待中国游客(主题)
(《文摘报》2000-11-12)
这类标题本来可视为一行题,因版面有限硬拆成两行,可称引题的特例。
第三,通过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题。这种方式与前两种不同是,引题不写事实。例如:
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
为君报道春消息 今年花胜去年红(主题)
(《羊城晚报》1981-0123)
(三)副题解释和补充主题
副题主要是用事实对主题作出补充和解释。1.对主题的补充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副题补充同一事实的不同方面。请看以下各例:
通过改革进行体制创新(主题)
江泽民指出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健康发展(副题)
150
(《中华工商时报》200029)
首都经济运行良好 趋近宏观调控目标(主题)
但物价涨幅较高,国有企业困难加剧,农业仍有隐忧(副题)
(《人民日报》199407060609一2)
副题中千家企业的宣言与主题中的《产品质量法>是两码事,只是两者有点相关罢了。
2.对主题的解释
有些主题未写事实,如一种论断或提问,有些主题虽然写了事实,但比较概括笼统,或是只写一个细节,所有这些情况都需要副题加以详细解释,读者方能理解标题所揭示的内容。
副题对主题的解释,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主题是一种议论,副题则揭示全部事实。
克隆克隆别乱来(主题)
欧洲国家签署生物道德协定(副题)
(《羊城晚报)199707-15)第三类:主题写的是概括性事实,副题作出详尽的解释。
天山“瑶池”逐年萎缩(主题)
每年缩小水域二百平方米80年后将消失(副题)
(《北京青年报》 200001-10)
文中写的是农村青年黄某在修水渠时为争面子竟不顾安全,自己试爆雷管酿成事故。主题写了一个细节,副题则交代了有关此事的全部事实(何人、何故以及结 果)。152
一头猪可赚三万元(主题)湖北省农科院研制出转基因猪(副题)
(《新民晚报》2000-10-02)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农民养猪不大赚钱,甚至亏本,而这里的一头猪竟可赚三万,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突出事例,被写入主题,至于这件事的全貌,如何人何地研制的这种猪型,都在副题中作了交代。
以上两例的主题都是表述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因素,目的是吸引读者,而新闻事件的全貌则是由副题承载的。
三、安排标题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上面对各行题的作用、特点及相互关系的论述,为安排标题的结构提出了基本要求,但是把这些要求运用到每一条标题的制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特殊要求。
(一)标题是与正文不同的特殊“文体”
标题在报纸上作为字符的集合体,在表现集合体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时,不同于正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一,表现语意的连接,通常不像正文那样借用明显的外部标志(如关联词),具有隐蔽性;其二,表现语意的转换,不像正文那样行云流水,比较自然,而是通常借用分行来实现,语意比较跳跃;其三,对事物的指代,由于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像正文那样说得明白彻底,往往是利用上下行之间的暗示和映衬来显示;其四,短短两三行的标题为增加信息量,常常要求行为主体有所改变,但它不能像正文那样用过多的词语来交代,而只是通过与众不同的动作或其他方式来显示其区别;其五,对相连的各个独立成分,不可能都像正文那样处处用标点符号加以明示,往往是一顺写下来,由读者去意会其中的结构关系。
(二)安排标题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体现标题中语意的连接与转换
主题和辅题是意义上相关联的整体,安排结构时必须保持语意上的连贯性。否则,易使人费解。例如:
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八旬以上老同志春节团聚会(引题)
多活几年 多做些事(主题)
这是1983年2月13日某报的一条新闻标题。这里由引题转接到主题时缺少必要 153 的过渡,显得比较突然,语意上不够连贯。
当然,有连接必有中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标题中的分行断句就是一种“中断”。
作标题时为减少字数,常在易混淆之处不作“切割”,该断句的未断句,结果造成误读。例如:
弯身亲吻带路狗头部意外撞桌(引题)
失明十年离奇复明(主题)
这是2000年11月27日某报国际新闻版的一条新闻标题。引题中是“亲吻带路狗”还是“亲吻带路狗头部”?从语句上看,似乎都说得通。但看文中得知,主人公在弯身亲吻带路狗时,自己的头部意外撞到咖啡桌,竟然使失明10年的眼睛复明。情况既是这样,就应在“亲吻带路狗”处断句,否则缺少撞击部位的交代,就很难理解与眼睛复明的联系。
标题的分行表明阅读时有停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断句”。它既要顾及与上一行语意的连贯,又要体现在语意上的相对独立性。例如:
中台办、国台办负责人发表谈话——(引题)
坚决反对分裂势力 按“两国论”修宪(主题)《人民日报》今天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祖国统一高于一切《副题)这是某报1999年7月21日的一条新闻标题。主题的语意是“坚决反对分裂势力按‘两国论’修宪”,意义明确,语意完整,但分作两行来排时.分行处选在“力”字与“按”字之间,结果造成“坚决反对分裂势力”与“按‘两国论’修宪”两个相对独立的语意单位,极易造成误读。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安排标题结构时宜在断行处选择不易拆开的词语,这样硬排作两行,读者就不会把两行题当做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语意单位来理解了。
鉴于标题的主题字号大,位置显著,读者一眼就看到,而引题和副题容易被忽略,因此主题在意义上的相对独立性更显得重要。例如下列标题: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引题)
麦加事件有关各方采取克制态度(主题)这是某报1987年8月5日的一条新闻标题。如果单看主题,一定会以为麦加事 154
件有关各方已经采取克制态度,其实这只不过是联合国秘书长发出的呼吁,并未成为事实。如果在“有关各方”之后加上一个“应”字,就会更好些。
总之,标题的分行既要保持各行之间语意上的连贯,又要使主题在意义上能相对独立,符合分行要自然的要求。
标题叙事时常有行为主体的改变,安排结构时要格外小心,不可眉目不清,使读者摸不着头脑。例如:
河北城乡少儿手拉手(引题)
30万压岁钱一片童心(主题)
这是某报1995年3月4日的一条新闻标题。引题中的行为主体是“城乡少儿”,那么主题中的30万压岁钱应是城乡少儿共同献出的,可是据正文中交代,是城市的少儿赠与乡间小伙伴的,在这里行为主体已经改变,但主题却没有这样的显示。反映出标题在安排结构中的缺陷。2.要正确体现辅题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引题、主题、副题既是标题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虚与实关系等等。不能把没有逻辑关系的事硬写在一条标题里,以免产生歧义,造成混乱。例如:
花海飞歌秋意闹(引题)
昆明花卉节昨闭幕(主题)
这是某报2000年10月4日的一条新闻标题。引题“花海飞歌秋意闹”是对花卉节喜庆气氛的描绘,用在花卉节开幕时比较合适,如今已闭幕显然不恰当。一般来说,报道会议开幕的新闻标题,引题中标出会议召开的目的、意义、主要议题和会议的气氛,能够同主题中的会议开幕相互匹配。报道会议闭幕的新闻标题,引题中标出会议的成果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能够同主题中会议的闭幕相互匹配。有些报纸在作题时,不大注意这种区别,导致逻辑关系的混淆,这是一种常见的毛病。
标题的逻辑关系问题,很大一部分出现在引题和主题的关系上。一般来说,引题是说明主题全句的,只有引题用于对主题中何人的身份地位交代时,方可说明主题的开头部分。例如:
世界第一位女总理(引题)
班达拉奈克夫人逝世(主题)
这里的引题只说明主题的开头部分(“何人”),而不是说明主题的全句。前一例 155
5.毕业论文写作的类型结构 篇五
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字数在1万字以内,部分高校会要求到1万5000字左右,本科生文理科写作结构基本相似,除了部分工科或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设计。
硕士论文一般由脱产研究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和MBA,以及EMBA论文所组成,字数一般在4万字内。
其论文写作过程和结构基本和上述本科生一致,同样需要经过:命题,开题,正文写作,定稿等几个重要的步骤。
博士论文,由在职博士论文和脱产博士论文组成,字数一般在8-10万字。
博士论文字数之最,耗时之长为中国乃至世界学术领域之难点,一个博士往往需要花上1年到1年半的时间进行论文的写作,这期间从选题到开题都是耗尽脑汁进行思考,不断地修改,正文写作往往花费了博士生的很多精力。
学术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写作,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曙光,科技工作者们陆续了解了EI会议,EI期刊,SCI检索,ISTP等国际上权威的科技论文期刊和数据,促进了中国科技论文的发展。
二者区别在于毕业论文不需要在公开期刊发表,而学术论文需要在公开期刊发表。
★ 浅论本钱会计的理论结构会计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申请书结构参考
★ 议论文结构
★ 句子结构
★ 策划书结构
★ 申请书结构参考
6.建筑的结构类型 篇六
菜单文件用于定义菜单,AutoCAD系统中所使用的菜单均保存在相应的菜单文件中,AutoCAD中的菜单是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并且具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即菜单区域。在菜单文件中对以下几种菜单区域的功能和外观进行了定义:
(1) 定点设备按钮菜单
(2) 下拉菜单和快捷菜单
(3) 工具栏
(4) 图像控件菜单
(5) 屏幕菜单
(6) 数字化仪菜单
(7) 帮助字符串和工具栏提示
(8) 键盘加速键
在AutoCAD启动时,系统会自动装入菜单文件ACAD.MNC(或ACAD.MNS、ACAD.MNU)。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修改菜单文件来定制菜单,也可以创建自定义的菜单文件。
34.1.2 菜单文件的类型
在AutoCAD 2002系统中,可以看到如下几种类型的菜单文件,具体内容见表34-1。
表34-1 菜单文件类型说明
文件类型
说明
*.MNU
样板菜单文件(文本文件),记录着菜单的功能和结构。
*.MNC
编译后的菜单文件(二进制文件),可被AutoCAD直接使用,包含定义菜单功能和外观的命令字符串和菜单语法。
*.MNR
菜单资源文件(二进制文件),包含由菜单使用的位图(.BMP)。
*.MNS
菜单源文件(文本文件,由AutoCAD生成)
*.MNT
菜单资源文件。在*.MNR文件无效(例如,只读)时生成该文件。
*.MNL
与菜单配套的 AutoLISP 程序。这些文件包含由菜单文件使用的 AutoLISP 表达式。当加载同名的菜单文件时,这些文件也载入内存。
MNS文件是ASCII文件,最初与MNU文件相同。用户在AutoCAD界面中修改菜单文件的内容后(如修改菜单栏),MNS文件也被修改。MNS文件不能直接为AutoCAD使用,而是需编辑为同名的MNC文件。
每当AutoCAD编译一个MNC文件后,便会生成一个菜单源文件(MNR文件),该文件包含菜单中要用到的位图。
生成MNS文件后,如果修改了MNU文件,必须重新加载MNU文件以便AutoCAD生成新的MNS和MNC文件,确认所做的修改。
用户可直接对其中文本格式的菜单文件进行编辑,以实现对菜单的定制。当然,前提是用户应对菜单文件的结构和格式有着充分的了解。
34.1.3 菜单文件的结构
AutoCAD采用层次结构来管理菜单文件,首先菜单文件按其功能的不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中都包含菜单项,它为与菜单选项相关的外观和操作提供指示。菜单文件的各部分用部分标签来标识,其格式为:
***section_name
表34-2中列出了各个部分标签及其说明。
表34-2 部分标签及说明
部分标签
说明
***MENUGROUP
定义菜单文件组
***BUTTONSn
定义定点设备按钮功能
***AUXn
定义系统定点设备菜单
***POPn
定义下拉菜单和快捷菜单
***TOOLBARS
定义工具栏按钮功能
***IMAGE
定义图像控件菜单
***SCREEN
定义屏幕菜单
***TABLETn
定义数字化仪菜单
***HELPSTRINGS
定义菜单项和工具栏按钮的提示信息
***ACCELERATORS
定义加速键
菜单文件中各部分中的第二层结构用**标识,第二层结构下则为菜单项的具体定义,
菜单文件中的注释行以“//”为标识,菜单编译器将忽略“//”开始的行。
注意 菜单文件不要求包括所有的菜单部分,而只需要适用于应用程序的菜单部分。因此用户在编写菜单文件时,可以将菜单划分为几个小菜单文件,以便按需加载或卸载,使开发和维护工作更加容易。
34.1.4 菜单文件的加载
1. 基本菜单与局部菜单
在AutoCAD中加载菜单文件时,分为使用基本菜单和局部菜单的两种情况。基本菜单是菜单界面的基础,如果用户将某个菜单文件作为基本菜单加载,则系统自动取消原有的菜单文件,即新的基本菜单将替换原来的菜单。
加载基本菜单的方法为:
命令行:menu
调用该命令后,系统弹出“Select Menu File(选择菜单文件)”对话框,提示用户选择要加载的菜单文件。
局部菜单可以与基本菜单一起使用,即用户加载局部菜单时,原有菜单并不发生变化。使用局部菜单可使用户在菜单栏上增加或重新调整菜单。加载局部 菜单后,该菜单所定义的全部菜单区域都被载入AutoCAD 且都可以使用,但下拉菜单并不直接显示出来,需要用户使用菜单命令,用AutoLISP将它们插入到菜单栏中。
加载局部菜单的方法为:
菜单:【Tools(工具)】→【Customize(自定义)】→【Menu…(菜单)】
命令行:menuload
调用该命令后,将弹出“Menu Customization(菜单自定义)”对话框,如图34-1所示。
在该对话框中,用户单击Browse...按钮,弹出“Select Menu File(选择菜单文件)”对话框,选择需加载的菜单文件并返回。这时,“File Name(文件名称)”编辑框中将显示出将被加载的菜单文件名称,用户单击Load按钮后,该文件的组名将出现在“Menu Groups(菜单组)”列表框里,即该菜单文件被加载到系统中。
与基本菜单不同的是,局部菜单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卸载。卸载局部菜单不会影响到其他未卸载菜单的使用。
卸载局部菜单的方法为:
菜单:【Tools(工具)】→【Customize(自定义)】→【Menu…(菜单)】
命令行:menuunload
调用该命令后,将弹出与图34-1完全相同的“Menu Customization(菜单自定义)”对话框。用户在“Menu Groups(菜单组)”列表框里选择需卸载的菜单项,然后单击Unload按钮即可进行卸载。
当用户退出AutoCAD时,AutoCAD记录基本菜单的名称、最多24个局部菜单(由它们的菜单组定义)的名称和最多24个当前菜单栏中存在的菜单,并在下一次启动时加载该菜单文件。这确保AutoCAD界面在各任务期间保持不变。
2. 菜单文件加载过程
如果用户使用对话框来选择需要加载的菜单文件,系统将根据用户所选择的菜单文件类型进行如下操作:
(1) 如果用户选择了MNC文件,则系统直接加载它。
(2) 如果用户选择了MNS文件,则系统在同一目录查找与其同名的MNC文件。如果找到该文件就加载它,否则系统将编译MNS文件来生成MNC文件并加载它。
(3) 如果用户选择的是MNU文件,则系统将其编译成MNC和MNS文件,并加载MNC文件。
(4) 无论采用上述何种方式,系统都在加载MNC文件后,查找相应的LISP菜单文件(MNL文件)。如果找到该文件,执行文件中的AutoLISP表达式。
当系统变量FILEDIA设为0时,用户需要在命令行中指定要加载的菜单文件。这种情况下AutoCAD将按下面的顺序查找、加载菜单文件:
(1) 根据搜索路径搜索源菜单文件(MNS文件)
如果找到了MNS文件,AutoCAD在同一目录查找编译后的同名菜单文件(MNC文件)。如果找到同名的MNC文件,而且该文件的日期比相应 的MNS文件要晚,则AutoCAD加载该文件。否则AutoCAD编译MNS文件,在同一目录中生成新的MNC文件,并加载它。
如果没有找到MNS文件,AutoCAD根据搜索路径查找编译后的同名菜单文件(MNC文件)。如果找到该文件,加载它。
如果既没有找到MNS文件,也没有找到MNC文件,AutoCAD将根据搜索路径查找同名的菜单样板文件(MNU文件)。如果找到了文件,将其编译成MNC和MNS文件,加载MNC文件。
如果没有找到上述任一文件,AutoCAD给出提示信息,并提示使用其他菜单文件名。
7.建筑的结构类型 篇七
本文选取1997年之后的数据进行研究,这是因为一是1997年以前,重庆及西藏的统计资料不完善。1997年以前重庆的相关数据与四川一起统计,无法区分。西藏自治区统计工作发展不规范,1996年以前的数据较少;二是1996年以后,中国对就业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使1997年以前的就业统计指标与1997年以后无可比性;三是1997年至今,是中国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时期,也是中国理论界对转型期就业问题争论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发改委经济院副院长王一鸣的观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进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978—1995年的恢复发展时期,特点是农业人口就地转移,进入周边的小城镇,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6年以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
(一)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为了便于对全国进行分析,本文把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省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划分依据是按照1997年人均GDP与三个产业就业结构的关系。根据1997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整理出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做散点图,采用回归分析建立各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的统计模型。
由图1可知,随着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呈现指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现对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呈现线性上升趋势,据此进行EVIEWS估计。第一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关系:
其中,x为人均GDP,单位为千元,y1为第一产业就业结构。通过复相关系数R2=0.856124,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解释程度达85.61%,查自由度为29,显著水平a=0.05的t分布表,得临界值t0.025(29)=2.05,t0=74.4086>t0.025(29),|t2|=13.1364>t0.025(29),检验显著。第二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关系:
其中,x为人均GDP,单位为千元,y2为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复相关系数R2=0.7709,即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解释程度可以达到77.09%。查自由度为29,显著水平a=0.05的t分布表,得临界值t0.025(29)=2.05,t2>9.8772>t0.025(29),|t0|=2.1842>t0.025(29),方程显著。第三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关系:
其中,x为人均GDP,单位为千元,y2为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复相关系数R2=0.688505,即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解释程度达到68.85%。查自由度为29,显著水平a=0.05的t分布表,得临界值t0.025(29)=2.05,t2>8.006>t0.025(29),|t0|=14.59>t0.025(29),方程显著。
(二)就业理论模型
上面分别得出了1997年人均GDP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统计关系,如下。
根据上面的这组方程组,代入相关的理论数值,得出就业结构理论模型值表(见表1)。
通过分析就业结构理论模型值,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1.中国优先发展工业,1997年的就业结构处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化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但第二产业发展很快,模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20 000元时,就业结构会成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1999年以后上海、北京、天津人均GDP达到20 000元以上时的就业结构正是验证了此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2.人均GDP在11 000元时,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超过第一产业,成为第一大就业产业,三大产业的就业顺序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3.人均GDP在6 000元以上时,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4.人均GDP在3 500元以下时,农业占经济的绝对主体,极少的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把中国31个省份分成四个类型,将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省份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二、四大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比较
利用1997年后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十二年的统计数据做出各区域的三大产业演变趋势图分析如下,篇幅原因趋势图不一一列出。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比较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京津沪三省产业结构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差距越来越大,是工业化进程成熟阶段的表现特征。第三产业GDP比重快速上升,第一、第二产业GDP比重缓慢下降。
较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GDP比重在总GDP中占一半以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减少得速度更快。
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顺序仍然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差距比较发达地区要小。
欠发展地区产业结构顺序仍然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但第二产业缓慢上升,第三产业快速上升,第一产业下降较快。
综上,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符合一般规律,除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呈现“第三产业GDP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后”的成熟特征外,其他地区均呈现“第二产业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二)就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比较
发达地区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发达地区吸收劳动力比重的排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比重大幅上升,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较发达地区就业结构排序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十年间,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始终呈减少趋势,且以较快速度减少,年下降率为1.24%,从第一产业释放的劳动力进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2007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估计2007年后,较发达地区就业结构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发展中地区的就业结构排序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虽然在持续下降,但在吸收劳动力就业上仍然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吸纳了近一半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在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呈缓慢的线性上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呈指数型上升。
欠发展地区的就业结构的排序也呈现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顺序,但是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一直稳定在10%,比例很低,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高达60%以上,是主要的吸收劳动力的方向,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缓慢上升。
从全国来看,除了发达地区就业结构呈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较为合理的就业结构外,较发达地区经过发展也进入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阶段,发展中及欠发展地区就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甚至一半以上。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与发达国家经验比较
从中国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情况来看,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所占比重都不断下降,与主要工业国家发展状况相同。第二产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缓慢下降,发展中地区缓慢上升,表明这两个地区工业化较为成熟,发展中地区、欠发展地区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则处于较快上升阶段,表明这两个地区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第三产业中国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在处于缓慢上升中。
结合中国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四大区域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世界发达地区结构一致。四大区域第一产业就业结构都有显著而持续的下降。发达地区第一产业下降不明显,年下降率为0.38%。较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年下降率为1.24%,发展中地区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年平均下降率为1.08%,欠发展地区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年下降率为1.2%,经济越不发达,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下降越明显。
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上,发达地区就业结构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余三个地区的就业结构还处在上升阶段。发达地区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下降明显,年下降率达1.08%;较发达地区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呈现指数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率为0.62%;发展中地区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年上升率为0.43%;欠发展地区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上升缓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中国发达地区工业化较为成熟,而其余三个阶段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而处于上升阶段的地区,经济越发达,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上升越迅速。
在第二次产业就业比重未进入占据优势地位之前,力图直接大规模地实现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或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是缺乏经济史根据的,也是不现实的。
(二)政策建议
从全国范围上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处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比如现在民工荒,技工荒,需要大批有技术经验的工人,存在着技工短缺,制约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当前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式是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第一产业人口顺利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支持。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四大区域的阶梯状差异明显,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针对各自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发展,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1.发达地区。发达地区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下降,吸收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一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释放更多劳动力;同时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教育,帮助他们能顺利进入第二、三产业。北京、上海两个特大城市,要注意城市规模,合理进行城市规划。
2.较发达地区。第一产业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释放劳动力。经过国企改革后,第二产业朝良性发展,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未来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GDP比重最大、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的产业。较发达地区多为沿海省份,对外经济联系方便,近十年来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出口加工模式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较发达地区应该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业、商贸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特别是加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力度,在新技术革命后,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以物资和能源为基础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转变过程,因此强化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金融、贸易、商业、房地产、旅游及其他社会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3.发展中地区。发展中地区首先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增加第二产业的产业比重及就业比重,做好职业教育,为第一产业释放的劳动力进入第二产业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做好第二产业发展的人才提供,发展中地区才能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释放第一产业劳动力,实行现代化农业生产作业。发展中地区大多数是劳务输出大省,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饱和,释放出的劳动力却不能在当地找到合适工作。发展中地区应该把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以进一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政策制定上注重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中小企业进入成本相对较低,分布范围广泛,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吸纳第二产业劳动力。
4.欠发展地区。欠发展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恶劣,各产业发展都较为落后,但是,欠发展地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更快地解决就业问题;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更大,吸收劳动力空间也很大。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把第三产业发展放在优先的地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吻合,也符合欠发展地区的实情。同时结合各省特色,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比如西藏、云南的旅游业,甘肃、贵州、云南的手工业等。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45.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9.
[4]宋岭,魏秀丽.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综述[J].新疆财经,2000,(2):15-18.
[5]封晓庆.东—中—西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其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6]李乃伟,卫海燕.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5-83.
8.建筑的结构类型 篇八
关键词:蝴蝶单纯词合成词语源义一、蝴蝶
许多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举例提到“蝴蝶”这个词,都把它列入单纯词,如邢公畹[1]的《现代汉语教程》及黄伯荣、廖序东[2]主编的《现代汉语》,时间较晚的如崔希亮[3]的《语言学概论》。但1999年至2002年发表在《中国语文》上的几篇前后相继讨论“蝴蝶”命名理据的文章[4][5][6],推翻了传统的看法,认为“蝴蝶”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合成词,“蝴”的本字为“胡”,“胡”是有实义的语素。
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把“蝴蝶”视为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是缺乏历史的观点的表现。沈怀兴[7]早在1993年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我们研究现代汉语的人也应当有点历史观点,应当知点古。”沈怀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除了沈怀兴提到的这个原因之外,笔者认为现代汉语教材之所以将“蝴蝶”视为单纯词,还有另外的原因,“胡”的语义问题是关键所在。
刘萍认为“蝴蝶”之“蝴”本字是“胡”,义为“胡须”。沈怀兴也认为“蝴”的本字是“胡”,义为“胡须”,这种看法最早来自李时珍《本草纲目》:“蝴蝶轻薄,夹翅而飞,枼枼然也,蝶美于须,……故又名‘胡蝶’,俗谓‘须’为‘胡’也。”严修鸿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蝴蝶”之“胡”义为“大”,并提出魏人张揖的《广雅释诂》中的“胡,大也”为证。此外,严文还从声训的角度,提出从“胡”得声的字多有“大”义,如“湖”和表示“大蒜”的“葫”,还有带“胡”语素的词语如“胡沙”“胡蜂”常称“大物”,以证“胡”确有“大”义。
梳理“胡”的词义发展脉络,并无“大”义。“胡”本指牛颈部的垂肉。《说文》:“胡,牛颔垂也。从肉,古声。”段玉裁注:“胡,颐也。牛自颐至颈下垂肥者也。”作“胡须”讲的“胡(鬍)”来自动物的“颔垂”,也就是段注说的所谓“颐也”。杨树达说,今人谓须曰胡,亦以垂于颌下受名也。王力也说,“鬍”,鬍鬚。“鬍”是“胡”的区别字,以别于表“何”的“胡”。后相关引申指“胡须”,在古代还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大都长着大胡子、络腮胡子的缘故,再泛化为“外国人”,因为对异族缺乏了解,所以觉得怪异,于是又有了“任意乱来”义。“胡”的这些词义,研究现代汉语的人应当还是知道的。
“胡”表示“大”,在文献中的例证很少。《诗经·大雅·生民》有“胡臭”,清马瑞臣通释:“胡臭,谓芳臭之大。”《仪礼·士冠礼》:“永受胡福。”《逸周书·谥法》:“胡,大也。”《广雅·释诂一》:“胡,大也。”
其实“胡”的“大”义,并不是词义,而是语源义。这就是在文献中“胡”的“大”义只能找到几个随文释义的例证的原因。
“语源义”是殷寄明[8]在1998年《汉语语源义初探》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汉语语词的词汇意义通常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类型,语源义也应该是词义的基本类型之一。语源义是音义的直接结合体,文字只起记音作用,是一种隐性语义。如“甬”声承载有“中空、空”之义素,所以“通、捅、桶、筩(筒)、蛹”这组词都有“中空”义。这类现象,在汉语词汇学之尚无专门的名称,传统小学家常笼统地称之为“声中之义”,段玉裁在说文段注中说的“某声多有某义”之类即此。
“胡”声除了有“大”义外,还有“圆”义。段玉裁说文注中:“胡与喉音转最近”。《目知录》卷32:“古人读喉为胡。”《息夫躬传》师古曰:“咽,喉咙。即今人言胡咙也。”
任继昉(2004)在探讨汉语语源学的时候,对清代程瑶田《果裸(蠃)转语记》“果裸”词族进行了研究。“果裸”词族包括圜全、曲屈、敷布周匝、旋转等词群。他认为“果裸”得名于原始人类对于果实之类圆形物体滚落时的声音“gulu”的模仿,“k-l-”就是“果裸”词族的语源。“在历经几万年的(口头)使用中,人们以事物之间相像的特征或标志为契机,进行联想、类比,由此及彼地将已有的语音形式套用到另一事物上,从而造出新词。”人们根据“k-l-”语音形式与圆形物的关系,以此为线索,将语音形式“k-l-”——使用到有圆形特征的其他事物上:圆的瓜,就叫“葫芦”;圆的头骨,就叫“骷髅”;圆的眼珠,就叫“眗瞜”;圆的气管,就叫“喉咙”;后造出圆的锅,就叫“锅𨰠”;又造出圆的车轮,就叫“毂轮”。“此类肖形之音,但据形,而更不分辨其所属。《荀子》云:‘物有同状而异所者,予之一名’,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蝴蝶”理据探讨的系列文章中,刘国潭、赖积船的[9]《“蝴蝶”新考》就把“蝴蝶”之“胡”解释为“圆”,与“蝴蝶腹部其形圆滚滚,且经常性地处于下垂状况”相合。只不过,“胡”的“圆”义并不适用于“胡蝶”,因为蝴蝶和蛾相比,腹部圆滚滚,且常处于下垂状况的是蛾,蝴蝶的腹部相对细长得多,且常常卷翘。
我们认为“胡蜂”之“胡”是“圆”的语源义的体现。“胡蜂”早期写作“壶蜂”,《楚辞》有“玄蜂若壶”。
总之,“胡”表示“大”是其语源义,即“声中之义”。“声中之义”也是义,所以,“胡”音义兼备,满足作为语素的条件,“蝴(胡)蝶”是合成词。
二、螃蟹、蚯蚓
现代汉语教材中把“螃蟹”跟“蝴蝶”一样也列为单纯词,这显然也是不对的。在早期文献中,“螃蟹”只作“蟹”“大蟹”。宋陆佃《埤雅·释鱼》:“(蟹)旁行,故今里语谓之旁蟹。”虽然人们对“蟹”的理据认识还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因食用时人们需“拆解而食”,有人认为因其“以时退壳,以适应身体的生长”,但“旁”和“蟹”是两个语素是毫无疑问的。与“蝴蝶”之“蝴”是“胡”字添旁而成,由“蝶”类化的结果一样,“螃蟹”之“螃”也是“蟹”字类化的结果。所以“螃蟹”是合成词,而非单纯词。
蚯蚓,有很多别名,如“蛐蟮、地龙、朐肕”等。蚯蚓(螾),也作“丘蚓”,亦单称“蚓”。《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食黄泉。”汉赵岐注:“蚓,丘蚓之虫也。”“蚓”即“引”,体延长而行。引,《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汉毛亨传:“引,长也。”
“蚯蚓”之“蚯”与“蚓”同义,也有“长曲”义。“丘”与“右”音近义通,语源相同。右,《诗·秦风·蒹葭》:“道阻且右。”汉郑玄笺:“右者,言其迂回也。”《本草纲目·虫部》:“蚯蚓,蚓之行也,引而后伸,其塿如丘,故名蚯蚓。”此说不确。
参考文献:
[1]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社,199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0.
[3]崔希亮.语言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刘萍.“蝴蝶”考[J].中国语文,1999,(6).
[5]严修鸿.也谈“蝴蝶”的命名理据[J].中国语文,2002,(2).
[6]刘国潭,赖积船.“蝴蝶”新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7]沈怀兴.研究现代汉语也需要有历史观点——从“蝴蝶”“凤
凰”二词的结构说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8]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9]刘国潭,赖积船.的“蝴蝶”新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陈孝玲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530006)
【建筑的结构类型】推荐阅读:
绿色环保的钢结构建筑08-12
建筑结构真题11-07
建筑结构试验复习06-26
建筑主体结构验收汇报07-31
建筑结构实习心得08-31
高程建筑结构主体施工10-28
钢结构 第一章各大钢结构建筑介绍09-13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11-13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微论文08-28
某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