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信息技术

2024-07-29

初中历史信息技术(精选8篇)

1.初中历史信息技术 篇一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营口市鲅鱼圈区望海学校

孙秀义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体现了相对独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结构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而现代的教学结构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外,多了一个“教学媒体”要素。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结构中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其本意是“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本文拟就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可操作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曾经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还有学习方式上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难于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同时可在网上便捷地获取信息,为科研提供最新的素材,并充实相应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网页资源库;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且绚丽多姿的画卷,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产生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课程整合的过程离不开网络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应用了双主教学模式,教师者对教学活动起组织作用,但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历史情境中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下面我就以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的统一》这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我的整合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了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了如下问题:“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吗?”、“秦始皇派兵攻打百越,是不是侵略行为?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版图建基于秦朝吗?”、“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我从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让学生获得探究、发现、解答后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环境中的素材和资源,为学生创设可以使用所学方法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积累知识和运用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6、教师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教师通过电子板书的形式总结全课,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发掘德育切入点,升华主题。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效果分析

初中历史教育基本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受历史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因此学习历史要与现实、与学生经验有机结合。历史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保证。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媒质,使历史事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到”“想得出”的情景中主动积极的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化静为动,展现历史珍贵的瞬间,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启发其想象和思考,拓宽其信息获取渠道,多渠道、多角度感悟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知识,摆脱了被动式地接受性学习,体现了一种探究发现式的新型学习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拓宽教育渠道,强化对历史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网络技术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架了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2.初中历史信息技术 篇二

那么,怎么实现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课程整合呢?

一、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好不好,开头是关键。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火烧的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两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是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像圆明园这样的世界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后老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使学生敢问,就是要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想问,就是要教师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要使学生善问,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教师展示大清全盛时和今天中国地图FLASH比较。为什么我国的形状从“秋海棠叶”会逐渐变成“公鸡”?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到底失去了哪些领土?什么时候失去的?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失去的?为什么会失去了?图表直观,简明扼要,这使学生轻而易举掌握了学习重点。

三、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见,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合作。合作交流实际上也是人的基本技能,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的社会性的标志。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中,鼓励学生思考:什么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怎样抗击洋枪队?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呢?等。其中网页课件的参考资料有太平天国运动史。学生可以了解晚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近代名人。例如曾国藩,有争议的大名人。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甚至“成一家之言”。实现“教师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共同提高,实在可以教学相长。

3.初中历史信息技术 篇三

一、改变信息呈现方式,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是历史教师教学面对的难题之一,即生动的历史情景仅靠语言很难再现,而动态的历史活动过程,静止在地图上就成了死的线条,而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些问题。音像资料的播放可以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景,亲眼目睹当时的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地图上的行进路线和事件发态势,可以动态地展示,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如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中,讲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时,播放从电影《土尔扈特回归》中剪辑的渥巴锡率领部众向东进发,以及在途中与沙俄追兵惨烈战斗的情景(用时三分钟)。学生在观看时,有如身临其境,纷纷被渥巴锡及担任后卫的勇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同时打出渥巴锡率部东归的路线图、战斗地点及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渥巴锡的地点等,使学生更详尽地了解回归路上的艰难险阻。

二、图、文、声三位一体,更易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恰到好处的配音更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把学生带到课文所表达的境界中去。如教学插图是记载和描述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抽象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把历史知识以图像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便于记忆和提取利用,它比单纯的文字记忆效果要好的多,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素质讲,还是从如今各类考试的试题看,都日益强调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但教学中如果单纯让学生去看课本上的插图,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将这些插图扫描后稍加变化,在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制成课件,辅助教学,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记忆效率,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知识记忆的任务十分繁重,这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有责任寻求加强记忆的方法。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多种感官协同进行识记,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好办法。实验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25%,听觉和视觉合起来则能记忆65%。这就说明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这对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学的知识,无疑是大有裨益。因此,在讲到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时,将清军与叛军作战做成动画场面,同时配上地图展现大小和卓的逃亡路线、清军追击的路线等,在加上配音讲解,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获得同一事件的相关信息,这就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4.初中历史信息技术 篇四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内容摘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和探索,让这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整合

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与课程的整合无疑将在以后的学习方式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基本条件

1、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是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基础性条件。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教学设施的配备也是参差不齐。对于一般学校而言,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数量很有限,教师绝大多数时候还是用传统教学法。但是,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实施纲要》,国家对基础教育设施的大量投资和建设,学校教学设施将得到不断完善和改进,信息化教学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2、指导者素质的提高是整合的关键。

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更具有挑战性。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活动,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准备到课堂指导,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整合。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缺一不可。这样保证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顺利进行。这也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3、学习者的学习意识是整合的主体条件。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都会初步运用计算机,并有上网的习惯。但在当前初中生上网大多局限于网络游戏、QQ聊天。在信息化的今天,运用计算机已是一项基本技能。如何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学习是作为教育者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因为初中生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只有学生具有学习意识,教师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整合,并不断提高。

当然,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条件差就故步自封、止步不前。作为教育者应该具有前瞻性,为以后大规模使用信息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初中生普遍对电视、电影、网络等直观感受强的东西感兴趣。教育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人类对于知识保持的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根据这一特征和规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通过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更直观、更具体、更具感染力。让学生在悦耳、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悦目、悦心的情境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便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讲授战争史时,使用形象的动画或剪辑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片断等,既简化了对战争过程的讲授,有突破了教学重点,学生对此有强烈的印象。如在教学“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时,一幅“时局图”就极具渲染效果,学生印象深刻。

2、更好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育中包含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讲“鸦片战争”时,利用电影《林则徐》中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白银大量外流,出现财政困难;人们吸食鸦片,家破人亡的几个镜头,不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而且还直观地感受到毒品的危害。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又自觉的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再如,讲“抗美援朝战争”时,将纪录片中志愿军在朝鲜战斗、生活的场面呈现出来,志愿军的英雄形象活生生的再现在学生面前,在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的感染。

3、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素质。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列强侵华史时,分别呈现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清皇室的腐朽生活等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抗争下,中国仍然屡战屡败?学生的看法可能多样。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是近代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落后就要挨打”是近代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为历史教学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和探索,让这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 大学出版社 2010.7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教育研究 2002(4)

5.信息技术历史文化论文 篇五

1数字化图解对历史文化村镇形态保护的支持

1.1表达过程的生成式图解历史文化村镇作为一个事件不断展开,时间将在这里具有积累、绵延的特征,于是形式便具有运动的积累。生成式图解是从某一原始形式或初始形态出发,运用某种方式或规则,逻辑性地变化原始形式,从而形成系列并产生保护策略。比如对历史文化村镇中形态肌理的密度变化进行图解,观察在密度增加或减少过程中,街坊中的空间状况及居民交往状况的变化;或者对同一村镇的不同区域进行密度比较,观察不同街坊密度对历史文化村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风貌状态的影响。这些基于图底关系的分析,可动态链接众多综合变量,其变化过程可直观反映和衡量历史文化村镇在保护过程中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

1.2揭示“场空间”的数字化图解场空间图解概念是基于图解定义的特征,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建筑设计上实现图解概念的具体操作。数字化图解利用数字化软件在虚拟环境中对建筑与场地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内部关系或能量变化进行分析,是场所空间内在逻辑的可视化表达工具。数字化图解首先可以表达对象的区别性关系,通过原初的非局部化关系而发展,得到截然不同的“场空间”特征。比如对街巷界面与尺度进行提取,于内部视点进行动态控制,观察原有街巷在不同网络尺度下的界面特点,从而保持街巷尺度,记录差异性的空间感受。此外“场空间”还对局部化关系进行分解,并与时间联系,设定动态模拟,观察保护对象的场所空间在干涉条件因素发生时候的变化范围和变化趋势目前的数字化图解只做到对每个具体时间点的模拟比较,未来的图解模式会更趋向于描述从一点到另一点之间的变化关系,最终形成类似动画设计中一帧一帧的连续播放。场所表达将不再局限于事后分析,更会真实“同步”进行或者提前预判。

2参数化设计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的实践

参数一词源于数学,从定义上来说参数是一种“量(Measure)”,定义了系统或函数的特定属性(特征)。参数化定义了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在变量与输出之间建立联系形成衍生关系。它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非事物本身的形式,形式成为目的性的副产品。中国古代的“参数”思想很早就已经产生,在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以“材”为主的“材分制”,以及“材分八等”制度,就是一种标准化模数形式,或者说是“参数”形式。如今参数化设计借助计算机运算技术和建筑设计软件交互性界面的发展,不仅是能够实现复杂性设计的技术工具,同时也可以优化已有的工作流程。参数化设计本身建立的是一种关系,而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之一就是关联性。在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环节引入参数化,其参数设定以及变量关系的建立都需要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信息做出深入了解,故而可使参数化设计以关联性为基础更加关注保护内在特征,而非局限于传统外形的保存。

2.1参数化设计对保护过程的模拟参数化设计可以对复杂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参数方程使物体之间建立相互关联的关系,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可以引起相关物体一系列的自动变化。当参数化设计运用于历史文化村镇,可对其保护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和适应性进行模拟,计算机可以表达历史文化村镇在受到道路开发、环境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下的初期受限状况以及发展后的形态变化趋势,并通过多次参数调整对保护方案做出评估。此外,参数化设计可以分析历史文化村镇中建筑形态的复杂琐碎关系,比如以动态变化观测或预测建筑构件的承压变化趋势、受损破坏时间、保护加固适应性以及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抵抗能力等等。这使保护人员能够通过调整参数而创造出无限数量的相似状态,从而选择最优方案,以动态替代静态,多样性替代单一性,减少保护措施失误引起的二次破坏。

2.2参数化设计对传统构造的解读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尝试过从传统建筑构件中寻求参数作为设计依据,而保护人员同样可以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建筑式样反推,总结传统建筑构造中的各项参数,并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参数配置,表达历史文化村镇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参数化可以根据历史文化村镇本土地理气候特征,结合现代物理数据,对构件进行参数设定,总结变量区间,对不同历史文化村镇的建筑比例、山墙曲线、门窗大小、斗拱柱座等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总结。在参数化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是参数而非形体,这一过程类似于寻找传统建筑构件与自然或环境的特有联系,并且将这种联系以数据的形式传达出来。位于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兰溪庭,其建筑屋顶轮廓是对连绵山峰婉转河流的模仿。建筑墙体采用传统烧制的青砖,用参数化技术改造砌砖工艺,对面向园林的墙进行透空处理。在光影下,砖的纹理具有水的流动感,也被称为“水墙”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2号的瓦“幕墙”也有参数化技术的参与,利用拱形受力特点,借鉴传统的漏窗做法,最终形成了编织状的表皮。

3智能技术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的互动

数字信息技术还体现在信息传播和互动上。新的媒介力量释放人们对保护工作的观念以及对保护工作的重视。保护、宣传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和保护意义,是当前主要的任务。增强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归属感,可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提供内在动力。数字技术可使建筑界面不再是真实的表达,更可倾向于虚拟景象。电子装置和设备的叠加让建筑材料也不仅仅存在于结构、装饰中。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说明了媒介不仅在于传播什么,更在于如何传播。智能技术可使历史文化村镇中建筑内部、外界环境、建筑与人为活动等因素关联互动,以非线性的保护策略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提供新思路。

3.1虚拟技术的重现作用智能技术的一个突出体现就是虚拟技术的参与。虚拟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构建的三维数字模型,产生一种人为虚拟的环境,从而使用户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沉浸于特定环境的感觉。它与传统的三维动画是不一样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而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环境。目前中国部分博物馆已开设虚拟技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西安博物馆等机构,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在电脑前欣赏名画与雕塑。历史文化村镇已建立网络平台数据库,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和动态监测,这只是智能技术参与保护工作的第一步。随着数据技术发展,用户未来可以通过控制和视频装置影响感官,使用鼠标、游戏杆或者数据服装,戴上三维头盔和数据手套等设备,随意“行走”在历史文化村镇中或进入建筑内部,甚至可以从天空角度俯视村落整体形态。

3.2智能互动的媒介作用智能技术另一常见模式是媒体墙类型。这不是简单安装一面LED背景墙,而是指在建筑外表皮将光电板和感应器整合在一起。比如对历史文化村镇中已不复存在且无法复原的珍贵建筑,可将场地四周现存建筑的表皮作为界面,装置媒体墙做虚拟展示,墙体的画面可根据人们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实时更替,为人们重现历史文化村镇当时的情景。由于除媒体墙外,周边建筑均为真实存在,人们获得的感官感受必然比虚拟世界更为深刻。智能技术还可以与人们进行互动,例如在建筑构件上安置小的感应片,以背后的连接系统对外界人为活动进行感应和互动。意大利及日本的遗产保护场所均有此类装置,鼓励人们挑选不同模型构件搭建遗产建筑,构件上的感应芯片可实时介绍部件不同作用并提示正确与否;日本的科技馆中还有模拟地震时传统屋架受力特征的智能装置,使人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传统建筑文化。成都宽窄巷子入口处充分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提出了“呼吸瓦墙”的设计,强调观者的参与性,很多游客在“瓦墙”上制作了自己感兴趣的图案,游客与“瓦墙”的互动让墙体更具生命力。虽然宽窄巷子没有叠加智能要素,但通过互动加强媒介效果的初衷是相同的。随着科技进步,智能互动可以参与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比如鼓励人们观察斗拱的搭建、院落的组合以及聚落的发展等等,从而加强参观者的参与热情、增加体验。

4结语

6.初中历史信息技术 篇六

单位:刘家堡乡一中 姓名:朱晓红 性别:女

电话:*** 邮编:030063 [内容提要]:多媒体作为一项现代科技成果,在当今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解决重点难点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在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问题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组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然而,多媒体技术最令人振奋的发展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历史作为初中时期的小学科,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上不重视,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了很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淡薄。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用PPT等软件对影像、图片、文字等各种素材进行编辑制成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它是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好帮手。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其间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如何条分缕析、清晰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视频播放、图形动态演示、老师生动讲解点拨。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师生间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五)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宫,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而且省略板书,使教师能增大知识容量,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连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深入课堂,绝大部分教师虽然对如何进行高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却也存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现将自己多年来从事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诸多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唯多媒体是从,不能合理使用多媒体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教学中仅靠讲述无法使学生想象到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法想象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更无法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而且能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性和有效性。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基本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示范课”;更有甚者片面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或唯一途径;“唯多媒体是崇”等,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其实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需要我们去继承。

(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现实教学中,历史课课件制作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可有些历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为了向同事展示自己驾轻就熟的课件制作水平,一堂课中不仅有精美的动画、详实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大量视频和动听的歌曲及相关的图片„„这样便使学生沉浸在动画、视频以及音乐的欣赏、观赏以及鉴赏的气氛中去了,学生上课便少去留意和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了„„时间一长,学生一上这类型的课便陷入了视觉和听觉的疲劳了。而历史多媒体教学原本是通过多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欣赏、鉴赏者了。而真正有经验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问题或者图片、视频)来让学生总结、发现,探究新的知识,构建相关的理论或概念。比如:我在完成《南京大屠杀》一框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几幅“日军无幸杀害中国军民的图片时我就提出以下几下问题:中国人被杀的对象有哪些?日本人采用哪些残忍手段?你想对日本军国主义及极端右翼分子(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事实)说些什么?这样才能更深层次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日本军阀主义的憎恨,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另外有些历史教师(尤其年龄偏大的教师)不注重课件制作,要么有的从相关网页上下载,要么有的直接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的光盘,要么有的教师对幻灯片中的字体及颜色和版式制作不协调,甚至模糊不清„„这样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来教学就必然会出现教师上课逻辑不清,学生上课易疲倦的现象,当然这样的课件便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在一片怨声中被浇灭。

还有些历史教师由于本身技术水平的问题造成课件中的视频无声音或由于不会视频剪辑而时间过长也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提高计算机及课件制作水平已成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三)多媒体不能和传统媒体有效结合。

在部分教师的多媒体课堂上有个误区:以为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就告别了黑板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其实使用粉笔进行板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有助于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落实(勾划在课本上);还有极为重要的是黑板上的板书重现力强,随写随看。更有甚者,教师在上课时偶有突发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在多媒体教学中却无法即时增加到板书中去而留下诸多遗憾;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用彩色粉笔警示的重难点能整堂课都使学生有意注意;甚至还有,个别教师的精心的板书设计,流利工整极富个性的粉笔字简直是一种陶醉的艺术。实际中,多媒体教学虽有文字演示的板书,实际中对学生往往只是一种“昙花一现”式的演示,当然就对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不利,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本来系统性的黑板板书是教师在讲解引导下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多媒体教学时,注重黑板板书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势必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我们广大年轻教师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力求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我们教育者的智慧创造出较为完美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明天。引文及参考文献:

(1)加 涅 《教育技术基础》

(2)谢幼如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3)李建平《会诊课改新课堂》 《中国教育报》(4)刘 硕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7.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历史教学 篇七

●●为优化历史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合成性、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使它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 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 我积极参加学校对教师进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如Power Point、Authorware、Flash5、Outlook、Intel未来教育等, 自觉利用校本培训和自主化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我不但能较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 还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及网上学习资源的搜集和下载方法等, 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自己的历史教学。

●●为优化历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造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 利于历史教师突破以书本知识为单一来源的限制, 自主地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疑难困惑或者是感兴趣的方面, 进行学习和研究。而且它便于历史教师迅速地把最前沿的知识吸收进来, 既丰富了教师广博的文化素养, 又提高了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 促使教师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还可以大量节约教师为获取各种历史信息而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为优化历史教学加强课堂的信息技术含量

历史的学科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 它是已发生的现象或过程, 它在时间上有已逝性, 在空间上有不可接近性。而传统的历史教学仅靠一本书,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教师一张嘴, 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 教师再好的表达能力, 也不可能把这些全部直观地搬到历史课堂中, 造成了历史教学与历史内容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信息技术手段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机会和新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图、文、声、像和动态的视频、动画等视听效果把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现象和过程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信息传递立体化。例如, 《工业革命》一课, 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学习目标幻灯片、工业革命概念幻灯片、工业革命条件幻灯片等并辅以彩色插图和Flash动画来呈现生动、直观、真实而且绚丽多姿的画卷, 运用文字、图像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 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时爱读、爱看也爱听, 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 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 产生如闻其声, 亲临其境的感受, 促进教学的高质量。

●●为优化历史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交流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 也是一种出色的交流中介, 它拓宽了交流的范围和空间, 为历史教师创设了一个共同参与的、互动的、合作的、交流的平台。历史教师通过交流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思想, 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更深入、更彻底。英国作家肖伯纳曾说过, 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 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 互相交换, 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交流, 利于历史教师突破学科的限制、学校的限制和地区的限制, 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区间。如此, 教师会拥有两个思想, 甚至是更多。教师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见解和主张, 既利于交流各方经验的共享, 又有助于彼此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火花的捕捉。那么, 教师就可以弥补自己由于已有经验、思维水平的差异, 造成对问题思考理解的片面性, 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对自己的历史教学进行加工、重组和创新。例如, 通过交流, 一些教师较深刻地懂得了:1.历史教学中维持严格的课堂秩序不如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气氛。2.课堂教学中依靠奖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3.教学中课件的运用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好看, 而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充分理解与最佳发展……

8.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篇八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信息技术 整合

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之下,课堂教学更应当摒弃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状,应当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很多天然的优势,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笔者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及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和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都是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案例,大有一种博古通今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让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变得更加直观。总结下来,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如下优势:

1.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都是源于课本,很难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一方面,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方能找到拓展课本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拓展,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相关的搜索,然后对一些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筛选,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案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这样的拓展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显得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多媒体天然的集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特点,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学往往都是灌输式的,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有利于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搜集大量信息,通过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等方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不再适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局面,而是需要通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教学课件制作的方式、音频视频的融入方式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误区

凡事皆有两面性。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会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下来,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存在如下误区:

1.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很多教师存在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而是简单地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机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

2.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忽视质量。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关注的应当是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现形式,忽视实质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因为,多媒体课件和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重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形式。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上结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分析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供广大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清.浅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中小学电教,2009.

[2]朱庆强,刘月英.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运用的思考.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上一篇:关于风力发电情况的实际调查下一篇:对会计诚信危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