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2024-09-17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精选12篇)

1.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一

南京晓庄学院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现状的调查问卷

1、您现在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 大三D大四

2、平时您主要从哪些渠道了解法律知识?

A平时不怎么关注,日常生活用不到法律B自己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

C学校设一些法律基础课供我们学习D有时从电视、报纸等上面了解

3、您觉得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有意义吗?(多选题)

A意义不大,可以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地方太少了

B有意义,但是我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C没有,法律离我很远。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以后再了解也不迟

D有,法律常常帮我解决实际问题

4、您觉得下列哪几部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大?(多选题,最多选五个)

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刑法□公司法□劳动法□

继承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险法□治安管理处罚法□

5、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

A14岁B 16 岁C18,因为18岁就成年了D不清楚

6、当您做暑假工作或者做兼职时,您会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多选题)

A会的,合同能防止公司违约,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B合同是用人单位单方面拟定的,签不签无所谓

C这取决与用人单位是否有书面合同,如果他们要求口头签订合同,我也会同意

D合同签不签影响不大,只要我工作了,他们敢不给我报酬,我就打官司

7、您如果很需要买手机,碰巧碰到有人拦着你向你卖一部非常便宜,但可能来路不明的二手手机,您会买吗?

A会,手机便宜实惠,反正不是我偷的B不买,否则等于隐藏赃物,会受处罚C手机可能是偷的,还是别贪小便宜了D不买,并打电话向警方反应

8、您刚刚认识的一个朋友,向你借一千元钱,您决定借给他,但您会让他写借据吗?A看哪个人的人品,要是感觉很诚实不写也行B不写,反正都认识,他还能不还钱C写,万一他不还钱,借据是不可少的证据D不写,朋友之间写收据伤感情

10、现在法律加大了饮酒后驾车处罚的力度,您知道现有的法律怎样惩罚酒后驾车吗?

A罚点钱,没大事B拘留几天而已,影响不大C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罚款;

D、一年内有前次因醉酒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11、当您权利受到侵害时,您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B自己解决,上访或者打官司太费时间C找自己的亲属,以暴制暴D感觉很委屈,但无能为力

12、您去超市或者其他地方买家电时,对方不给您开发票,您会不会坚持索要发票?A会,发票能促使那些企业纳税B会,可以凭发票来退换商品

C不会,要不要发票与我们消费者没太大关系

D如果对方提供其他优惠政策,譬如给商品达一定的折扣,那么不要发票也行

13、现在人们习惯于网上购物。如果您在某网站买了一套化妆品,使用后发现不但没有护肤功能还损害了自己的肌肤,您会怎么做?(多选题)

A没办法,东西已经用了不能再退了B坚决退货,要求对方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C给那个网站出个恶评出出气D去有关部门做鉴定,要求商家赔偿精神损失

14.若学校饭堂有在未通知学生的情况下擅自提高饭菜价格,您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对待

A.向学校有关部门甚至物价局反应情况B.提出抗议,并通过发动罢食等活动来表达不满

C.饭堂菜本来就比较便宜,只要在承受范围之内提价还是可以接受的D.随大流,无所谓

15、您觉得通过法律途径您的权利有多大可能得到维护?

A 30% ,法律根本不会注意弱势群体的权利B 40%,官官相护,有钱能使鬼推磨

C 90%,法律越来越公正了D许多问题根本不能用法律解决

16、您觉得现阶段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让遵纪守法和维权意识深入人心?(多选题)A多组织法律讲座,普遍法律知识B 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

C让法律深入农村基层,使普通民众学习法律,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D多建设一些维权渠道,让维权更简便

17、你认为大学开设的法律基础教育课要如何上,才能取得提高同学们法律素养的效果?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

C按照教学大纲粗略将一下就行D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

18、您尝试过用法律维护您的合法权利吗?

A没有过,感觉应该太麻烦B没有碰到过权利受到损害的情况

C打官司,请律师太麻烦,自己解决简单D不知道怎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19、您认为当我们维权时,有时法律的公正性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可选两项)A法律本身没有足够多的权威B一些司法机关收受贿赂导致办案不公C我国权利机关和司法机关相互制约,司法机关的工作没有自主性

D当法律没有实现公平时,大多数人没有再上诉,选择忍气吞声

20、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单选题)

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B法律在执行过程时更加透明,让公众参与进来C加大人民群众监督D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和调查机关

谢谢你的参与!祝您生活愉快!

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二

一、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不少人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渐渐触碰到了法律的底线,从而渐渐走上不归路。会守法,用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人越来越少,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应该争取向更多的人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从而更好的武装自己。因此,高度关注法律意识迫在眉睫。其中,关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效用更加显著。大学生群体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学习任何知识,只是丰富了文化修养,却在法律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必须加强法律意识的自我修养,从内心加强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完善自己,向更多的人宣传法律的基本知识以及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在大学里可以受到优质的教育,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一个群体,有很多同学的法律意识却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同学出现在学习态度上,还有的出现在对法律不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上。的确,现在大学生基本刚刚成年,进入大学后开始独自面对社会上的人和事,心智难免不成熟,外加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难以加上自己正确的理解,若遇到一些突发情况,难免会摇摆不定,甚至会使自己的三观发生严重偏离,甚至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造成这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我们没有提高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没有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够在其基础上来熟练运用,从而实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一)缺乏参与法律实践的积极性

目前大学生关注法律现象的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他们在解决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否涉及法律问题,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的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需要我们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的情况确实也并不多见,但是一旦我们或周围的人涉及到了相关的法律问题却很难去解决它,大部分都会选择默认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有的还会采用一些非常手段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平时就要把握机会,加以实践,积极主动的来运用已经学过的法律知识帮助周围的人,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发展并完善自我。没发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并不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对法律的态度。

(二)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不高

大学生群体总觉得法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所以觉得学习法律知识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有什么作用,这与他们不知道法律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关。在生活中难免会碰到需要我们运用法律知识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学习法律知识,就无法很好的去解决相关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己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那么很多合法权益就不知道如何维护,导致会受到很多无关损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应该带头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三、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途径

(一)创新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

要创新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就需要加强课堂和家庭的正确引导,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偏重于对条文的介绍和解释,内容枯燥,作用十分有限。可以适当尝试做一些法律宣传,与法律学院的学生合作举办法律校园行活动,也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来学校做法律专题讲座,与专家展开互动,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家庭环境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一个人长大后的修养往往能够代表一个人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家庭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家长平时的一言一行也能够影响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现如今,一个好大学便代表了光明的前途。在望子成龙的家长眼里,学习成绩便代表了一切,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大多停留在班级排名上,而对孩子平时的思想状态不甚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家长就要加大对自己孩子思想动态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并且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这对子女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甚大。

(二)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良好的法制舆论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当今社会法治环境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它仍然有着较为不利的一面。可以加大力度整合全国舆论的资源,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多开一些渗透着法律意义的讲坛节目,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同时,也可以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净化舆论环境。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都有着巨大的压力,而压力之下,许多人无法承受,可能会在思想上、行为上走向极端,偏激的思考问题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而此时,良好的法律素养和基本的法律知识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经过系统的法律基础教育之后,再面临同样的问题就能冷静的思考并且系统而全面的解决问题,在心理上也可以更好地承担压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并不断提高的。

摘要: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已迫在眉睫,而法律意识更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发展存在着较好的势头,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对法律问题关注不够、法制意识不强、法律知识欠缺、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运用脱节等不尽人意的方面。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现状有很多表现,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不足和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程度不高等问题展开一系列讨论,并简要提出要努力构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等解决办法来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启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探析[J].大学教育,2012(10):17.

[2]范忠烽.人学生法律意识培育路径探略[J].南方论刊,2010(8):44-45.

3.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分析与对策

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自主性是现代法制教育的宗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主体,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是整个社会的希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观念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一、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调查报告指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和文化水平成正比。对我国大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涉及到法律知识,他们更是不知所云,法律意识淡薄。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对法律的认识度不高。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模糊。很多大学生在遇到不法分子时,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许多学生买到了假货,不是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伺机报复或者忍气吞声。这种不良风气给高校学生留下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高校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时期,法律观念不强,这是一个普遍想象。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进入大学,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的学生,在面对强大的学习就业压力时,往往会感到一种无助感,不知如何是好。在经过多次的打击之后,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造成这种后果的间接原因,是因为自身法律观念不强,所以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现状

现在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比较缺乏,掌握的法律常识更是少之又少。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一半的学生理解“宪法”一词,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只是道听途说,不能全面理解。这说明现代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非常匮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关注法律知识,更难主动地去接触各个媒介所传播的大量法律信息。正因如此,当代大学生对于宪法知识的掌握更加薄弱。宪法是我国基本大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一个中心地位,但是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个法律知识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这也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亲身接触的机会不多,造成这种意识的薄弱及缺失。

对于当代大学生,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法律知识,他们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人会默默承受着,更有甚者竟然会选择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发生的问题。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会有一些人选择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数据显示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我们要做到将法律意识无限扩大,让当代高校学生懂得用法律知识来武装头脑,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让自己变得强大。

三、正视法律,强大自己

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做到改变过去对于法律陈旧的思想,重新选择一个出发点,来扩充自己和他人的法律知识。笔者认为,法律知识教育应作为高校学生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让全国上下对于法律都重视起来,让高校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把法律教育提到日程上来。

在正常的法律课程以外,高校大学组织应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关于法律方面的校园活动,如辩论大赛等,在充分推动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能带动全民关注法律,学习法律。

当今时代,高校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约束大学生的行為能力,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广大群众懂法、守法是促进祖国发展的良好动力。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身素质,祖国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进.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J].内江科技,2012,2(9):79.

[2]闫莉妍,左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哈医大大庆校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6):70.

4.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四

摘要:法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法制国家对每个公民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里,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法律意识淡薄,出现很多不稳定因素导致犯罪事件频发,严重制约农村和谐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因此,本文认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增强农民的法治理念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民 法制国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它的内容主要有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法律在治理国家中起到重大作用,十一届三中全确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把法律推入国家治理,推向基层民众。然而,在很多普通群众看来,法律是公家的事,是律师的事,并非他们自己能够有关心的。法律始终是一道神圣的光芒,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在发生小矛盾小纠纷的时候,深感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会吵闹甚至是为此大打出手,却很少有人知道怎样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

1、法律知识不熟悉,法制观念淡薄。在农村,农村普遍务农或者进城务工,没有多余时间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大多认为贴在街上的横幅、村规村约就是法律,或者有政府公章的就是法律。即便他们懂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道理,对法律这一概念并不能准确地把握,难以划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往往是一失足造成千古恨。

2、不能明确权利与义务,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等一系列基本权利。然而在不懂法的公民眼里,只要有工钱,哪管什么八小时工作制度,哪有什么加班费。表现最突出的是村委会、村领导的选举,民主选举是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村民自治委员会,是农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时候还不知道呢,就有村长村支书了。很明显的,他们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都没有得到维护。而有的人则表现淡漠,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3、缺乏民主监督意识。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监督权,即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它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即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是公民参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监督有利于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促进勤政廉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监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有位老人说过:“只要不夺我手里的碗嘴里的饭,什么权利官员还是不去招惹的好”,很多人都抱着这种态度生活,助长了歪风邪气、贪官污吏,这更进一步凸显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4、不重视法律法规,法律的权威性得不到体现。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法律权威是实施法治的基本要素、只有树立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至上权威,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选择通过亲戚朋友、邻居、村干部等第三人解决问题,很多人都是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想到法律,而有的人宁愿“吃点亏”忍气吞声也不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摆正法律的地位,没有真正地重视法律和运用法律,没有认识到法律解决纠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农民文化水平整体不高,法律知识知之甚少,这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最根本原因。教育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渠道,然而在农村,受教育程度极低,尤其是30年前,尤其是妇女。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物质决定意识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经济并不发展的农村,教育也很落后,这就导致了农民文水平低下,自然的法律文化水平也不会很高。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落后的文化教育无法满足当今世界的需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小之又小。这样的恶性循环致使农村教育难以提高,法制观念难以被了解接受。

2、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难以动摇。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封建迷信思想和习俗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封建迷信腐蚀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传播的同时,妨碍政策法令贯彻执行。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农民的思想保守,并形成思想惰性,从骨子里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从而安于现状,遇到纠纷就选择忍让、只求平安。改革开放以来,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这并不代表封建文化就从现实中消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封建思想不是一天形成也不是一天就可以解除的。我们常常听到“家丑不可外扬”、鬼神之说、命运之说,导致在面对犯罪分子的时候,人们往往宁愿相信是“报应”、是“该有的惩罚”,也不愿意吃官司讨公道。也正是如此,助长了社会的不良习气,诱使无知者触犯法律沦为犯罪,以至于从思想上束缚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3、经济发展缓慢,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贫富差距拉大,有钱人都进城买房,导致有些公民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再者,换个角度谈问题,一般情况下的司法诉讼耗费成本都较高,而农民赚钱本来就很艰难,平时维持日常生活已经很不容易,有的农民在外打工,他们的工资还得不到及时发放,因此,通过诉讼途径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宁愿选择私了等其他解决纠纷的渠道,也不去打官司,这就必然制约了广大农民的诉讼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4、政府关系僵化,抵触情绪暴涨。随着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关心,已不再仅仅是命令与服从的强制性管理关系,而是更多地注入了服务与合作、信任与沟通的新型概念。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加快,城市开发步伐大大加快,土地开发也是热火朝天。在农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大量征收。与此同时,因土地征用而引起的纠纷也逐年递增,具有愈演愈烈之趋势。由于发展规划的需要,房屋拆迁也是必不可少的。房屋拆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头绪繁多,内容复杂。其中涉及多方面利益,也可能引发多方面的利益纠纷。我们说过,每个决定都不能使所有人满意,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时候,政府与公民就会发生分歧,距离也就越来越远,公民的抵触心理也就随之产生。即使是很多有利于公民的规章制度,政府执行起来也不一定会得到公民的支持,与之对应的就是公民有形无形的拒绝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法律意识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也是提高农民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要致富,先修路”也许不适合现在大多数地方的发展状况,但农村的很多地方仍然贫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先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所以,只有拥有良好的交通设施,才能引进别人的好的技术和设施,引进好的机械设备。发展就像学习,需要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只有把握好“拿进来”与“走出去”的尺度,才能更好的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不足,更好的发展自己。

第二,积极响应“三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目前,很多农村仍然很贫困,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征收土地之后,很多人开始从商做生意,更多人则是沦为无业之人,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扶贫工作制度,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只有更多人从无业的大军中解放出来,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好劳动力,为社会为广大农村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三,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了我国农业的大部分比例。在科技发达的当今世界,小农经济已逐步被取代,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占据着市场的大部分,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现有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建设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等,加快新型经济发展。

(二)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

科教兴国要求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提高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不仅与国家经济实力息息相关,与文化产业也息息相关。没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作支撑,经济也很难得到发展,文化水平不提高,就没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增强农民法制观念的主观条件,普法活动也难以进行。

第一,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教育是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九年义务教育这种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义务教育的实行,“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跑”,动摇了农村“读书无用”的观念,更是给女孩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

第二,加大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的力度。在并不发达的农村,接触法律的途径不外于电视机。普法活动有利于将法律这一“神圣”的东西带到农村,带到农民身边,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存在,让他们知道法律离自己不远,从而达到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法制观念的效果。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基层司法执法。

《选举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了基层选举、监督等相关活动,但在很多偏远地区,并没有达到“依法”的要求。司法执法机关的具体行为,直接影响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当他们明显感到不公平、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对法律的态度就完全只有怀疑。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就必须提高农村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法律素养,改善执法、推进司法建设。

参考文献:

5.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分析 篇五

依法治国,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已成为基本的治国方略。而要实现这一基本治国方略,需要全民的法律意识提供基础和保障,列宁曾把法律意识视为法制建设的核心环节。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的大学生,他们的自身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然而,我们的法制教育还存在许多盲区和缺失。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曾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马加爵事件”更是令人怵目惊心。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大学生犯罪目前仍有增长趋势,而且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重任。

强化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考应付,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法制观念。因此,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一是利用“两课”阵地进行普法教育。增加学时,将“法律基础”课作为“两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每一个非法律专业在校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使大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二是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手段,并且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例如,组织大学生看一些著名案例的录像,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亲身体验法院审理各类案件的程序,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组织学生到监狱考察参观,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使学生受到生动且深刻的法制教育;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大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诉讼程序,震撼心灵,提高守法意识;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竞赛。总之,通过种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树立法律权威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契约意识、人权意识五个法律意识。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

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要求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冲动,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同时,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20%左右存在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一些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形成不良情绪的释放。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作事前理智思考。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会的不良因素和现象影响。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像色情、暴力、荒谬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文化糟粕。这些道德观和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德育和素质教育的缺陷,一些思想受不良道德和文化侵蚀的大学生对民主与法制、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缺乏辩证的认识,存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甚至颠倒是非的倾向。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把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纳入重要的日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

6.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六

所以我们在大学校园里的实地调查,尝试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水平,希望在调查过程中能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找出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而通过这次实践,我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学会了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七

一、村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 村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首先, 村民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过去当村民的权利受到威胁时, 大多村民会选择不了了之, 但现在多数村民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 会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想到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如当村民的财产遭受偷盗时会选择报警;当村民之间有了纠纷、矛盾时, 会想到选择司法解决;当村民权益受到侵害并且找有关部门没有回应时, 会给相关法律节目打电话, 借助媒体的力量来解决。通过调查, 我们了解到, 有一些村民因宅基地与邻居发生冲突, 他们没有像以前一样选择武力解决, 而是通过诉讼解决纠纷, 可见村民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

其次, 村民的法律观念和意识仍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如一些村民包括一些村干部在回答“村委会进行管理所依据的相关法律都有什么”时, 答案是“不知道”的占61%, 答案是“知道”的占39%;在回答“加强社区管理, 构建和谐社区方面, 您认为法律建设存在的不足是什么?您的希望和建议是什么”时, 回答“不知道的”占大多数;在回答“村民有什么权利时”, 许多村民除了选举权, 其他都不清楚等。尽管村民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但从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来看, 相对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的要求, 仍然具有很大距离。村民没有整体的法律知识体系、法律意识相对缺乏, 农村社区平时也缺少丰富多样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二) 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

首先, 村民的权利意识淡薄。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内。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体系,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第一, 村民直接接触的政治权利就是村委会成员的选举与被选举, 一些村民没有正确行使这些直接接触的权利。大部分村民甚至年轻人不清楚选举的具体含义及意义, 只知道在选举时随大流或者投票给选举前找过自己干部, 并没有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利。第二, 一些被选举人钻法律的空子, 影响着农村法制建设的有效进行。多数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较低, 不会在村干部换届之际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地参与到干部选举中来。还一些村民缺乏维护和正确行使宪法权利的思维与意识。

其次, 村民的维权意识淡薄。维权就是维护合法权益, 维权意识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例如, 一些村民在回答“请问假如您在外就餐时, 发现食物中有不卫生的东西, 会怎么办”时, 他们大部分会选择更换一份, 如果不能更换, 只能自认倒霉, 原因多是因为大家是熟人。再如, 现在农村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度有待提高, 有时村民基本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村民不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知情权, 而是权当不知道, 怕引来麻烦。可见, 村民的维权意识较弱, 缺乏在法律框架范围内理性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保障。

再次, 一些村民对运用法律维权行为认同度差。在农村如果村民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纠纷时, 大部分村民会议论, 认为这样有悖于常理, 或是应用了一些非正常手段。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中, 村民普遍认为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过于偏激, 不利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不希望其他村民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村民也不认为通过法律能够公平公正解决纠纷, 化解矛盾, 对运用法律维权行为认同度差。

二、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 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首先, 一些村民认为“一年官司十年仇”。大多村民彼此认识, 甚至很熟悉, 假如村民之间存在纠纷, 他们不会运用法律解决纠纷, 而是缩小与对方的接触范围, 如疏远对方。

其次, 村民还存在传统的封建思想。在农村中, 养老问题很突出, 有些老人的子女不少, 但有的子女不把赡养老人当成自己的义务而是把它当成累赘, 形成了谁都不管的现象, 而老人只能忍气吞声, 不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认为采取法律手段制裁子女有悖于道德, 愧对祖宗。可见, 传统的思想观念阻碍着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二) 村民生活空间狭小影响法律意识提高

虽然城市化过程使农村很多年轻进城, 扩大了眼界, 但还有一些村民的生活空间、接触面都较小, 而生活空间、接触面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的思维方式。他们很少走出去, 去看外面的世界, 也没有在农闲的时候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学识与修养。他们没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接触的大部分人和事没有涉及法律, 所以其法律意识就相对较弱, 难以形成法律思维方式。而见多识广的人法律意识就比较强, 如调查中有一位走南闯北的村民接触较多的法律案情, 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看到别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会主动提供帮助。可见, 接触面、生活空间的大小影响着村民法律意识的形成。

(三) 学习法律的动力较为缺乏

首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条件下, 法治作为不可或缺的治理方略, 渗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 现代村民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法律知识, 进而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而普法中相对重视个别条文的解释和宣传, 缺乏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对法律精神的认知和内化, 缺乏在生活中自觉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 农村缺少法律知识和精神宣传。在农村法律宣传没有渗透到村民的生活中, 村民也没有切身体会到法律带来的益处, 村民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而出生在70、80年代的村民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算是有文化的年轻村民, 虽然他们接受过教育, 但他们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动力不足, 在闲暇之余他们宁愿上网玩游戏也不愿拿起书本学习法律。村民缺乏学习法律的动力阻碍着农村法制建设, 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对策的分析

(一) 加强法律宣传

首先, 随着电视、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时效性、直观性、权威性较强的传输途径, 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 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在农村, 我们可以利用公益广告、法制节目等电视手段来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 河北电视台的警方报道、法制河北, 各县电视台的法律事件报道, 如村民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事件等, 以丰富村民的法律知识, 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提高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思维方式。

其次, 县政府、镇政府应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普及农村法律知识, 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 让法律知识的宣传不再仅是停留在政策方面, 而是深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来。如采用村民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 如戏曲、秧歌等娱乐节目, 可以将法律知识融入这些娱乐节目中, 这样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而且让农民受到了法律知识的熏陶。此外, 给予村民适当经费, 让村民自编自演, 形成节目, 扩大宣传范围, 这样更有利于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二) 加强和完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包括法治制度、行为、精神等方面。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 既要注重完善农村法治制度, 对村民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更要加强民主法治精神的构建, 使村民知法懂法护法, 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并以守法、执法、用法为荣。

首先,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加强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 使村民有效地参与到选举、决策、管理与监督中来, 提高村民的主人公意识, 加强村民的自治意识。全面推行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奖励制度, 如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当村民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 村委会要对这种正确行为进行适当的奖励, 激发村民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的热情, 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

其次, 发挥村委会依法正确引导村民行为的作用。村委会应依法管理村社, 为村民依法办事做出榜样。当村民遇到矛盾或纠纷时, 村委会应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 帮助他们运用法律知识化解矛盾, 解决纠纷。同时, 建立村民法治人物和事件评选制度, 通过典型人物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 让他们在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村民自己的行为提高法律意识, 改善周围的法治文化氛围。

再次, 加强法治精神的构建。法治精神包括依法治理的精神、权利义务精神等。宣传法律知识不仅让村民懂得法律条文, 更要明白条文背后所体现的法律精神。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不仅是体现我国法治进程的里程碑, 更是民主法治精神的发扬光大。村干部带头模范守法, 不仅是为了维护法律尊严, 更是为了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法治人物评选不仅是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和学习的手段, 更是法治精神在实践中结出的硕果。因此, 村民在一个遵法守法的文化环境中, 就能潜移默化地树立法治精神。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 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深入开展农村法制教育, 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农民只有法律意识提高了, 才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 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 是村民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利用法律知识协商共识、化解矛盾, 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2012-12-12.

8.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现状 培养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法律常识较为缺乏相当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法律常识。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与法律意识成正比。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并不理想,高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大学生就难以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二)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它与法律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因而容易造成法律观念的模糊,主要表现在:首先,权与法的关系分不清。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当前我国权大于法社会的有权、有钱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其次,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分不清。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这样就不能够正确认识两者的区别。再次,忽视法律的作用,混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有部分大学生以为,法律调整的范畴就是道德调整的范畴,凡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犯罪的行为等等。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对策: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法律意识的培养应从过去侧重书本、课堂向注重实践环节转变,从过去侧重法律知识的教授向提高运用法律能力的方面转变,从过去讲授法律知识只局限法律知识本身转变为多向其他知识方面渗透来综合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时候尤其应注重法律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決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改善课堂教学环节,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中心环节。针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加以解决。

1、丰富教学内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丰富和更新法律内容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方面。

首先,应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法律体系的基础,是一切组织和公民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法律保障。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就应当强化其宪法意识,增强大学生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自觉性。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仍比较薄弱,对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缺乏基本的政治情感,对宪法是用来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并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这一核心宪政理念还远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对一些基本的宪法知识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

其次,应注意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联系,注意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当在讲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同时,针对当前法律的热点案件进行讲解分析,激发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的兴趣。同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讲解他们所关心、注重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共鸣并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最后,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同学作有针对性的教授,力争使每个同学都得到符合自身情况和自身需求的法律教育。

2、改进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全面展现,能使教师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能帮助大学生快速地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素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顺利、高效的实施。应利用案例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精讲自学法、主体参与法、情景教学设计等方法来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总之,课堂教学不应该满堂灌,而是讲要点,讲方法,讲思路,应配合一些法制教育的辅助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营造校园环境,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任何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法律意识的形成也不例外。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应当着力建设校园法治环境,坚持依法治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绝大部分与学校的学制建设、教育管理密切相关,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应将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基本精神作为立校的原则,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纪律、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和学生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依法管理。同时,在制定学生管理规定时,应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广泛吸收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法治主体地位。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应做到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违章必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校每位成员在规章制度面前也要做到人人平等、师生平等。学校要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感觉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体验到依规章制度办事的氛围。从而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潮,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

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设施,宣传民主法制思想,如利用校园广播、电视以及校报等工具及时的传播法律知识,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墙报、宣传栏等开展校纪法规的学习宣传,定时曝光一些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处理结果,及时宣传表扬在学法、护法中表现积极的大学生。还可开辟普法专栏,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从而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

(四)建构有效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与信仰,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实践培养能有效解决“说的多,做的少,且多有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建立相应的长效规范保障机制。

学校要建章立制,把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保证开展实践活动所需的课时和必要的经费;可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实践活动的形式、目标、要求及操作程序;规定检查评估制度,督导实践活动的开展;确立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竞争激励机制。

2、设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设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更能促进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长期维持下去。例如模拟法庭,一般的学校都要设置,这样才能有利于确保活动情景设计的需要和活动及时稳定的展开,学生也能快速地感受到法庭的氛围和法律的严肃性。在校外建立法制教育实习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与当地司法、执法、行政等机关和有关媒体的法制栏目组进行联系,组织学生旁听庭审、参观考察或开展其他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现实中的法庭,感受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经验。

3、建立有效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竞争激励机制。确立公正、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使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更加高效的完成。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给学生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通过有效的奖励,表扬其成绩,肯定其能力,增加其收益,使大学生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民主意识,为他们毕业后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稻,社会主义法制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9.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九

您生长在()A.农村B.城市

1.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多选)

A.保护公民权利B.维护社会安定C.惩治犯罪行为

D.规范公民行为E.巩固阶级统治

2.你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法律知识的()(多选)

A.家庭影响B.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C.学校教育D.社会宣传

3.你能否区分违法和犯罪()

A.能B.不能C.不一定能

4.你是否关注过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法律报告()

A.经常B.偶尔C.从不

5.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有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过纠纷()

A.有B.没有

6.你是否清楚哪些属于侵权行为()

A.十分清楚B.部分清楚C.完全不清楚

7.你对哪些方面的侵权行为更敏感()

A.人身方面B.财务方面C.自身各方面D.其他方面

8.你怎样看待社会中为了几元钱的损失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维护自身的权利()

A.我会和他一样做一名维权者B.欣赏他们的精神,但我做不到

C.这样做不值得,付出多回报少D.完全不理解

9.当你参加勤工助学或兼职工作时,你会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

A.有B.没有

10.你知道<<劳动法>>规定试用期的最长期限是多少()

A.三个月B.六个月C.一年

11.超市工作人员要求搜身,你会怎么做()

A.拒绝B.无奈接受C.无所谓

12.半路打车,碰到乱收费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A.缴费后下车记下车牌号,向监督台举报投诉

B.坚决不缴费,要求下车

C.无所谓,自认倒霉,缴费

10.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应用法律来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及举证责任倒臵的实施,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护士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现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产生护理法律纠纷的常见原因

1.1 医疗差错事故与护士的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特别是护士与患者交流、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据美国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医疗差错事故中医生占38%、药师占11%、护士为38%,在其他人员造成的3 ~5%的医疗差错中有2%来源于护士。这就表明护士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高于医生和其他人员。可见医疗纠纷与护理差错事故有密切联系。

1.2 护理教育课程设臵中缺乏法律意识:在我国护理基础教育中,中专教育法学课程只占全部学时的2.91%,主要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没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内容。叶良玉 对341名护理人员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护理人员现有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34.6%的人采取了自学的方式,4O%的人通过法律知识讲座了解到部分法律知识 因此,护理基础教育中法律知识不足是护士法律知识缺乏的重要原因。

1.3 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不少患者和家属不顾医疗服务属于特殊消费,把自己放在商品消费的位臵上,表现为过度维权。但大多数

护士忽视和缺乏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淡薄,不懂得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特别是患方的权益。不懂得自己履行的义务职责与法律的关系,未将自己的工作责任与法律责任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言行不慎、做事不讲方法,导致护理纠纷发生。

1.4 护士素质低、责任感不强:护理纠纷发生往往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有着直接联系。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心是发生法律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韩清萍对55起护理差错分析中发现,从事护理工作时间短者容易发生差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护士工作计划差,忙中出错,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忙中凭印象治疗、护理。

1.5 护士证据意识差:张优琴对200名护士证据意识的调查发现护士证据意识仍薄弱,难以应对“举证责任倒臵”的新形式。护理文书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记录,是患者病情的反应,是一旦发生医疗事故、纠纷处理中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依据记录的正确性,特别是涉及某些医患纠纷的案件时,医疗记录常常是支持医院、医生与护士最关键的证据。护理记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护理记录模式的缺陷,医护之间沟通不足导致护理病历与医疗病历记载不相符合口 以及护士自身素质不高,记录时表达欠准确或漏记、多记等,都使护理病历记录的证据作用大打折扣。

2.应对措施

2.1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认真学习相关医疗法规,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依法行医法规,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依法行医观念。在不违背法律、法规、规章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单位情

况制定的用于指导规范护理行为的护理常规、规范。只要知法、懂法,才能依法、守法,并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尊重患者权利,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2 加强工作责任心: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展和患者需求的提高,护士只有不断学习人文学科、心理学等知识,苦练操作技术,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严格交接班、严格执行医嘱、定时巡视病房,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杜绝因疏忽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站在社会、患者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确立以患者满意为中心的质量标准,同时还应在服务中强调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即自身服务。把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贯彻于护理实践中,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全员的、全面的一流服务。

2.3 维护、尊重患者的权利:患者的生命健康授权法律保护,医生无权终止治疗,护士无权终止执行医嘱或对其停止实施护理。护士应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挽救生命,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知情权。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护士在与患者交流中常可能会涉及患者的隐私。作为护理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职业权限,应为患者的隐私保密,不议论隐私及擅自公开患者的健康状况。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注意遮挡患者,尤其是在擦浴、导尿、更衣时。尽量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及预期进展,有无生命危险,目前所做的治疗和检查情况,诚实回答患者家属的提问。重视患者签字同意的权利,如输血同意书、术前同意书等,尽量让患者自己签字,如患者自己不能签字应让患者家属授权委托书。

2.4 规范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是严肃的法律性文件。我们应从法律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必须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禁止漏记、错记、涂改、删除、丢失、主观臆造、随意纂改等。

2.5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和强化自身素质修养:

在护理工作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与患者的交往中,护理人员要真正做到热情、关心、同情,尊重人格、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一视同仁。世界护理学会提出:护理工作中蕴涵着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权利,而且不论国际、种族、血统、肤色、年龄、性别、政治或社会地位均获得同等尊重。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加强巡视和观察,对患者的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对某些患者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以提高护理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

11.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

毕业生;法律保护意识;就业

收稿日期:2010-03-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天津教委调研项目《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法律保护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文章,(编号:Jwdy-091021)。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女,辽宁朝阳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教育目标定位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种转变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但连年的扩招也产生了其他负面效应。大学生就业群体逐年大幅递增,毕业生由2001年的115万发展到2008年的559万。而与之对应的大学生就业率却呈波浪递减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此背景下,个别公司企业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漠,利用毕业生对获得工作的迫切性需求对毕业生设置诸多就业陷阱,随意侵害大学毕业生的合法就业权益。

大学毕业生遭遇侵害,从自身来讲,主要是由于缺乏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所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关于就业问题的法律心理、思想、观点、知识和理论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态度、评价和信仰等内心体验和外在行为。[1] (P.228)它左右和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判断,既能让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约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在中国民航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2分,剔出回答少于3/4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为87.6%。其中男生126人,占57.5%,女生93人,占42.5%。回收问卷中,文科学生占20.5%,理科学生占9.1%,工科学生占42.0 %,管理专业学生占18.7%,法学专业学生占9.6%。党员占40.2%,入党积极分子占0.5%,团员占56.6%,群众占2.7%。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毕业生就业求职过程中是否遭遇就业侵权,是否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以及能否通过具备法律保护意识来保障自己的合法就业权益,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中国民航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访谈、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毕业生在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就业欺诈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

1.26.9%的同学对于在无薪实习期间缴纳押金是否合法表示不清楚;甚至还有7.3%的同学认为是合法的。

2.对于就业实习要缴纳培训费,41.6%的同学不清楚是否违法,10.5%的同学甚至认为是合法的。

(二)对就业歧视缺乏明显的法律保护意识

调查问卷:某单位在招聘会上列出“职位:打字员,条件:身高165cm以上,女,未婚,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对这一问题是否存在就业歧视?24.7%的同学认为不存在,38.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

用人单位将求职门槛和歧视条件并列,容易让毕业生忽视其中隐藏的就业歧视,导致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对自己权益的的明显侵犯。

(三)对求职中介资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

在对“到民办职业介绍所求职,是否会先问清楚该中介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收费许可证等”的调查中发现,46.6%的同学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11.0%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查询中介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是否为合法机构。

正是由于部分学生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欠缺,才造成一些中介结构利用毕业生迫切找工作的心理提供虚假就业信息,进行信息欺诈或设置就业陷阱。这不仅可能使毕业生在财产上受到侵害,甚至还可能遭遇传销禁锢等人身侵害。

(四)对自身隐私安全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向毕业生索要毕业证、身份证及涉及自身的重要信息,或将上述证件借给用人单位办理工商登记、信息登记时,有5.5%的同学表示会这样做,27.9%的同学表示不确定如何去做,6.8%的毕业生则表示咨询后再说。

身份证、毕业证以及个人信息等都属于毕业生的隐私信息,涉及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如果不能妥善保管,一旦被泄露或非法利用,有可能使毕业生成为欠费、欠税、担保人等各种形式的债务人,甚至可能成为被敲诈勒索的对象。

(五)对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条件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调查对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职业危害等工作条件是否在求职中考虑,35.2%的同学表示没有想过,9.1%的同学则表示不会考虑。

工作环境的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对毕业生今后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从事的是危险性或特殊职业,法律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一旦因工作环境或职业性质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予以赔偿。而多数毕业生却缺乏或忽视了这方面的法律保护意识,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引发劳动权益纠纷。

(六)對试用期的法律规定了解模糊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了解的期限。试用期的长短与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相关,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提供与正式工作后不同的劳动报酬和工作待遇

1.调查发现有60.7%的同学知道有试用期的规定,但仍有37.9%的同学不知道有试用期规定。对试用期的具体时间掌握上,如试用期的最长法律规定,45.6%的同学不能准确回答。

2.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要履行了相关告知程序即可解除劳动合同。但在问及合同约定“试用期内不允许辞职,辞职需缴纳3000元违约金”的条款是否合法时,认为合法的同学占18.7%,不清楚是否合法的占35.6%。

三、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就业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的就业权益。具体措施如下:

(一)指导毕业生了解、掌握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其法律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各高校应在今后的教学、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毕业生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让其充分认识和把握就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权益:平等就业权、知情权、隐私权、财产权、救济权等。

(二)引导毕业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加强对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自我认知与形成,逐步培养运用法律思维进行思考的意识,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

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培养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才会促使毕业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三)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

普及与提高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应注意方式方法。应充分利用各种舆论载体,大力宣传提高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调查问卷问及喜欢哪些教育宣传方式时,选择就业法律案例的占54.3%,选择专门讲座的占37.4%。

调查还发现,尽管选择就业网方式的只占13.7%,但大部分毕业生表示对于通过学校就业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保护意识是有一定需求的,只是由于就业网的设置及其内容涵盖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毕业生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网络这一途径。通过网络服务传播信息是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网络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宣传作用。尤其是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借助网络途径进行沟通、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是非常有效、便捷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就业网的服务工作进行改善:将涉及就业权益法律保护的内容以专栏形式凸显出来;在内容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既要有与大学生就业法律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有针对就业较多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地方规章;设置典型案例来教育和提醒广大毕业生注意就业中的侵权行为。可以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包括以flash或动漫的方式来演示,激发学生的关注热情,使学生有深刻的理解。

(四)改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涉及企业安全環境、就业歧视、试用期、就业欺诈等问题与就业指导之间存在相关。说明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工作中,就业指导占据一定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即使是国内一流大学也仍局限于落实就业政策、树立择业观念、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而对于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仍处于相对较弱地位。对此,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1.树立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本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这是法律赋予高校的职责。高校就业服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就业服务理念,坚持从权利维护的角度系统全面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法律指导。[2] (P.71)

2.改变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定位。[3] (P.43)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多侧重于学生就业思想定位和求职技巧,如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如何着装、写简历、应对面试等,忽视了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在今后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应着重加强这一方面。

3.成立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障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通过对毕业生提供就业权益保护课程、个案咨询、法律指导、就业维权等服务,把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提高纳入到高校正常的教学轨道,最终保障毕业生在就业中获得必要的法律保障。

总而言之,通过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可以使毕业生保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而且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塑造其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也对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开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法律教育之我见[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2]鲍冠艺.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新视野(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赤峰学院学报,2009,(3).

[3]戴伶俐,章毓林.分析大学生就业法律盲点加强就业指导中法律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7).

1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篇十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铁岭卫生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辽宁工程职业学院共1 7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参照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铁岭市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问卷”,由调查员统一发放和回收,学生不记名填写。问卷内容分4部分,共14题,包括对法律作用的了解及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对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态度和对常见现象是否违法的认识,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认可程度和监督法律执行情况的途径,在校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教学的态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 ata3.0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铁岭市在校大学生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包括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铁岭卫生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辽宁工程职业学院共1 750名学生,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 642份,有效率为93.83%。其中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67人,铁岭卫生职业学院433人,辽宁职业学院425人,辽宁工程职业学院317人。男女生比为0.99∶1;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6岁。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专业包括哲学类、经济类、理工类、教育类、文学类、历史类、医学类、管理类、农学类、工程类。

2.2在校大学生对法律作用的了解及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

调查发现,当问及“法律有何作用”时,有35.95%的学生认为是惩罚犯罪分子,有23.21%的学生认为对维护统治有帮助,有24.87%的学生认为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有24.38%的学生认为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见表1)。在“在校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问题中,有43.67%的学生主要通过上课获得,有25.86%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有15.43%的学生通过电视获取,通过报刊杂志、家庭及其他途径获取法律知识的学生分别占8.12%、3.87%和3.05%(见表2)。

2.3在校大学生对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态度和对常见现象是否违法的认识

调查发现,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52.53%的学生想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有14.17%的学生想通过寻找各种社会关系来解决,有16.79%的学生考虑用武力解决,还有16.51%的学生选择自认倒霉(见表3)。对几种违法现象的判断中,很多学生不知道飙车、购买来路不明的二手自行车以及杀人让其偿命是违法的,而对常见的闯红灯、拾到贵重物品不归还失主和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作弊等违法现象的正确认识率不足60%(见表4)。

2.4在校大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认可程度和监督法律执行情况的途径的认识

调查发现,对于目前我国的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有31.78%的学生认为法律大于权力;有21.34%的学生认为权力大于法律;而42.46%的学生认为有时人治大于法治,有时法治大于人治(见表5)。在调查法律执行过程中哪些部门的监督最有效这一问题时,有63.32%的学生选择了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有13.75%的学生认为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有9.84%的学生认为是执法机关的自我监督,有10.66%的学生认为是群众监督(见表6)。

2.5在校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教学的态度

调查发现,在问及对法律知识教学的认可程度时,有65.87%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法律课程对于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有帮助;有64.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再通过一些其他渠道学习或了解法律知识;有13.4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再学习法律知识,以后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请律师帮忙(见表7)。

3讨论

此次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整体情况较好,有继续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但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信仰,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狭窄,这与以往大多数研究结果相似[1,2,3,4,5]。在校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及价值观[5],可塑性较强。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法律意识,所以应针对大学生实际心理状况,开展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干预活动、心理训练活动、拓展训练等,以提高其法律修养。

(2)重视道德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文修养水平。

(3)法律课堂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讲授,还应结合一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4)开展第二课堂,利用普法宣传日、宣传周等,让学生参与法律普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6]。

(5)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氛围,让大学生从入校就感受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不仅遵纪守法,还要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大学生意识到不仅法律专业的学生要懂得法律、学习法律、学精法律,非法律专业学生也要拓展法律知识,强化自己的综合技能[7]。

参考文献

[1]徐子东,李木子,林媛媛,等.“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J].新西部,2011(32):91-92.

[2]周治祥,扈力,旷凌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1):131-135.

[3]徐明磊,李会勋,于娜.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1):54-55.

[4]任长报,罗创业.医学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况调查[J].法制与经济,2009(7):106-108.

[5]何冬莉.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几点思考[J].法治与社会,2008(12):294-295.

[6]李林涛.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初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8):191.

上一篇:水质分析原始记录下一篇:查字典练习题(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