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整治报告

2024-09-21

农村河道整治报告(精选8篇)

1.农村河道整治报告 篇一

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全力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

各位领导:

近年来,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关心指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农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财政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尤其是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2007年,我市河道疏浚共投入资金1.3亿元,疏浚整治县级河道9条(段),长102.9公里,完成土方445.7万方;疏浚整治乡级河道89条,长506.4公里,完成土方904.2万方;疏浚整治村级河道3957条,建成村级河道达标村169个,完成土方1655万方,拆坝建桥8250座,新、改建涵洞2362座,实施绿化2万多亩,确保我市农村河道得到全面疏浚整治,在全省率先通过了省级“优秀”等次的评定验收。现将近年来我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坚持科学规划,实行综合治理

我市东、南、西三面环江,境内河网密布,有县级骨干河道7条,总长115公里;乡级河道109条,总长562公里;村级河道4422条,总长2554公里。从2003年起,我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靖江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等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村环境问题,全面疏浚农村河道,合理调整全市水系布局,补足农村绿化面积,有效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

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上,我市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思路来进行。结合新农村试点和300个集中居住地的布局规划,围绕恢复河道引排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的目标,认真分析了农村河道现状与存在问题,通过近一年半时间的调研踏勘,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和分实施计划,并建立完善了全市河道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规划根据河道性质、河道功能、受益范围及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将农村河道疏浚与通村公路建设、土地复垦、绿化造林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全面地对水系布局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农村“双清”工程实施意见》,明确了清洁河道、清洁村庄的责任分工、目标任务、质量标准、考核奖励等相关内容。

二、坚持政府主导,多方筹集资金

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面广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此我市认真落实投入政策,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赞助、资源置换”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实行市、镇、村分级负担。2003年以来,共争取省、泰州市土方资金补助14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8300万元,镇、村自筹和社会赞助3300万元。河道疏浚按每方土2.5元的标准,在各镇土方工程验收合格后给予补贴。河道管理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河道绿化实行以奖代补,各镇在完成绿化任务,成活率、保存率、责任制等验收合格后,奖励绿化苗木经费。二是搭建水利建设投融资平台。以优质的国有水利资产和财政资金共计l亿元,注册成立了华兴水利建设有限公司。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确定将市域范围内的水利工程管理用地、沿江农场、滩地等土地划拨给华兴公司,由公司进行融资,用于水利建设资金的平衡,有效解决了我市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三是引导多方参与加大投入。充分发动党员干部、民营企业主和社会各界,筹集“光彩事业”基金,引导他们热心参与农村公益事业,积极捐资赞助。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用足“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引导农民积极投资投劳。截止2007年底,全市企业和群众为“双清工程”仅协议捐资就超过500万元,新桥镇42家规模企业全部参与村企挂钩,捐款近百万元。四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投入。充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融集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引进了一批外来资本,通过用收益换投入、资源换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大了水利和农村环境的投入。在资金安排上,按照“政府解决土方疏浚经费,镇、村和群众解决河道配套工程费用”的模式来进行,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坚持连片治理,实行整村推进

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推进方法上,我市坚持水利先行、综合整治,结合通村公路建设、土地复垦、绿化造林等工作,采取“连片治理,整村推进”的办法实施疏浚整治。“连片治理”,就是各镇在三年内,每年有选择地治理1/3左右地域相邻、河道相连的村,在秋播结束前,组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前期河道疏浚的测量、设计、申报,以及疏浚整治工程实施方案的修订、完善等工作,防止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因为工作不同步出现“断头河”和工程质量问题。“整村推进”,就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疏浚整治,统一考核验收,防止出现“漏疏漏治”现象。

四、坚持严格督查,确保取得实效

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是一项惠及全市农民的实事、好事,我市每年都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列为政府重点工程。为加强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的考核验收,由政府办牵头组织监察局、财政局、水利局、农委等相关部门,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一起组成工程督查验收小组,每半个月督查一次工程进度,检查一次工程质量和

资金使用情况,并通过简报、通报的形式,及时公布督查结果。在对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实施村进行达标验收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对验收达到“深、通、畅、顺”质量标准的,按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责任状全额拨付工程补助资金,不能达标的,坚决责成返工,确保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把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五、坚持建管并重,加强长效管护

我市在河道疏浚的同时,坚持“一建就管、建管并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出台了《靖江市农村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推动了河道管护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是明确河道管护主体和范围。坚持“市河市管、镇河镇管、村河村管”的原则,对河道进行确权定界,划定管护范围,统一设立河道管护标志,确保每一条河道的管护做到“主体明确、责任到人”。根据河道的等级标准,明确县级河道由市水利局负责管护,管理范围是河口两侧各10米;乡级河道由各镇负责管护,管理范围是河口两侧各5米;村级河道由各村负责管护,管理范围是河口两侧各3米,村级河道结合村庄保洁,通过定员、定组、定标准、定时间、定报酬的方式进行管护。二是制订管护标准。明确了河道管护“五无”标准,即河道管护必须做到河面无飘浮物、河坎无垃圾、河坡无耕种和杂草、河岸无违章搭建、河内无阻水障碍物。三是落实河道长效管护经费。农村河道长效管护经费实行市、镇、村三级负担。县级河道管护经费按照每年每公里3000元的标准,由市安排;乡级河道管护经费按照每年每公里3000元的标准,其中市财政解决2000元,镇财政解决1000元;村级河道管护经费是通过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筹集“光彩事业”资金的方式解决。同时,还积极探索用资源换管理的模式,通过拍卖或出租河坡,筹集部分管护经费。四是建立河道管护考核督查体系。对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的考核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检查为村每月检查l—2次,市、部门及镇每季检查一次,随机抽查。自2006年起,我市在实施河道管护过程中同步推行村庄保洁,按照“组收集、村集中、镇中转、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农村垃圾。至2007年底,全市19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庄和河道同步保洁。今年,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我市全面推行河道保洁与村庄保洁、绿化管护、农村公路管养的“四位一体”管理的新机制,市财政每年将拿出不低于1103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管护工作,由市农工办对综合管护及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将各镇的考核情况与资金安排进行挂钩,促进我市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我市河道管护的长效管理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农业财政在支持农村环境整治,服务“三农”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各项财政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创新财政支农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迫切的实际问题,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农村河道整治报告 篇二

1 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 明确整治原则

公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因此, 在进行农村河道的整治时, 仍然需要将公民的参与意识调动起来。而要想让河道保护和整治意识淡薄的农村公民认识到其重要性, 就需要将其中利弊告知给大众。农村河道的整治除了是改善农村的水质问题之外, 还会涉及到农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等多个经济的发展环节。换句话说, 农村经济要想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就必须对当地的河道进行水资源的整治。由于河道整治所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广泛, 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 真正将自己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付诸实践。另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在具体的河道整治过程中, 必须让参与到的各个部门和公民认识到整治的具体原则。第一, 分级负责原则。分级负责的原则实际上就是让各级相关单位根据其权限范围, 对其管辖区的河道进行负责。例如, 镇级和村庄内的河道主要尤其镇村对其进行负责, 同时要重点关注贫困村庄之内的河道整治, 对其给予必要的经济上的扶持。第二, 坚持长效管理原则。河道的整治是农村水质改善的其中一步。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形成对于农村河道的长期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水资源的良好供给, 以及水质情况的彻底改善。第三, 坚持重点整治原则。重点整治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在进行具体的河道整治时, 必须提出有针对性和重点的解决方案。对于村庄之内的河道和旅游景点、道路周边等的河道进行优先的整治。

2 加强行政执法, 完善整治立法

行政执法和整治立法是河道整治, 改善农村水质的强制性保护措施, 也是非常有效的一个保护途径, 因此河道整治, 必须将立法和执法的环节重视起来。首先, 在有关河道整治项目的建设上, 必须在相关的行政部门进行申请和审批, 在这一过程中, 要将其规划方案同时上递给相关审批部门进行审查。这样在河道整治项目的建设初期就将其置于科学的轨道之上, 从而确保河道整治方案的可行, 再则经过相关部门的合法审批, 使得河道整治项目有法律支撑。另外, 在进行相关河道项目建设论证的同时, 还应当设置必要的河道容积动态补偿机制, 也就是说只有在进行完必要的河道开挖被疏浚工作而保证河道的容积之后, 才能够将原有的河道填没。在农村河道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河道的堵塞。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就是河道容蓄能力上的失衡。因此,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存在, 保证农村河道的长期畅通无阻, 就需要将河道的容蓄能力保持在一个持续性的平衡状态之下。当然, 河道的畅通和其功能的发挥的重要保障就是行政立法和执法工作。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河道整治的相关法律法规, 给予河道治理提供法律的依据。与此同时, 相关的行政监督部门要强化执法工作。要定期的进行管辖范围之内的河道进行必要的巡查工作。对于经常出现问题和问题较为严重的河道要进行相关的记录, 这也是进行农村河道整治的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并且, 对于影响河道畅通的违法行为, 要给予必要的制止、规劝和惩罚。这样一来, 农村河道的整治就处在一个法律运行的轨道之上, 既能够以强制性的力度保护河道的运行情况, 同时又能够增强农村公民在法律层面上的河道保护意识。这对于整治农村河道来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3 健全机制, 保证整治资金

农村河道的整治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 而是一个长期性的相关项目。因此, 在进行农村河道的整治过程中, 相关的领导部门必须树立长期有效管理的思想。河道管理部门可以以公开竞争的形式, 让河道附近的居民或者保洁公司进行承包投标, 其中标的标准是以形象良好、工作负责、遵守法规等为依据, 然后在相关部门的认证之下, 双方签订长期有效的合同, 这样一来, 河道的整治和管理就被置于权责和职责明确, 管理范围明确, 以及管理内容和标准明确的水平之上。为了进一步加强河道的整治管理效果, 行政部门还应当设置定期的考核制度, 这对于增强河道整治的效果来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 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当为农村河道的整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农村本身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 这也是农村河道问题严重的一个原因。因此, 在积极兴起的农村河道整治浪潮中, 充足的资金是调动农村河道整治部门积极性的一个途径, 更是保证河道整治长期有效管理的方法。而且, 由于河道整治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 社会整治筹资就显得比较困难。作为河道整治资金的可靠来源, 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对其投入高度的关注度。与此同时, 也应当做好河道整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工作, 支持大企业积极承担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亦宁.关于加强农村河道整治的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 2013, (10) :22-23.

3.浅谈河道整治工程施工技术 篇三

摘要:河道整治工程是为稳定河槽、缩小主槽游荡范围、改善河流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采取的工程措施,本文主要针对治理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策略

1 加强生态河道治理的重要意义

生态河道建设时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加强水利基础性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洪、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系统,从治理中小河道开始着手,完善工业污水处理的配套设施,大力开展污水处理和河道生态整治工作,构建良好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河道的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当前需要,也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优化水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造成河道污染,进而导致水质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地表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平衡。

另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生产结构和水利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造成水体污染以及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些都是水利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形成了严重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河道的生态治理以及生态保护问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加强人们的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进步奠定基础。

对加强生态河道治理,要不断创新技术思路,加强创新技术的设计,针对治理过程中的特殊问题和技术瓶颈,采取应对性措施来逐步实现生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切实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保障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2 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

2.1土方开采

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堤体填筑工程是其中的一项重大任务。首先要开采土方,工程监理人按照招标书上的要求,确定填筑土料的料场,不同填筑部位的填土料均要符合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要求。对土料场地中土的储量以及质量都要进行反复核实,可以采用现场取样法对土料的含水量、压缩系数、天然容量等物理特性进行检验。依据料场的地形以及土料的性质,采取平面开挖或者立体开挖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开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应考虑,选择运输条件较好的场地,在开采土方之前,还要对土地表层的杂物进行彻底清理,监理人要做好管理和指挥工作。用PC一450型挖掘机开采土料,开采厚度确定在4.5 m,然后用装载机将土料装运到堤体填筑的施工现场。

2.2土方填筑

在进行填筑施工前,需在堤体上铺设一层厚度为50 cm的细石料层,每一层土石的填筑都要严格按照确定的参数来实施,在进行下一层的填筑前一定要将上一土层表面的残留物进行清理并压实土层,以保证层与层之间的紧密结合。堤体或堤壳的填筑采取大面积铺筑方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接缝的产生。在与穿堤建筑物相连接的部位,要填上高塑黏土,把建筑物的接触面清理干净,保证良好的结合性能。然后对建筑物旁边的填土进行人工夯实,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小型的打夯机。在这一填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维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尽量不对其产生破坏,这也是生态河道治理中的重要要求。

在填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施工质量控制。对土料的含水量以及斜坡结合等情况必须进行实时检测,保证每一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施工,监理师要加强监管和控制力度。对上层杂物的清里以及压实土层的工作一定要做好,整坡压实和削坡处理都应满足设计要求。采用振动碾压实机械进行压实作业,与防洪墙的轴线保持平行作业,边角部位采用连环套打夯法。

2.3河道地形监测

采用HBCORS和GPS架设基准站检测高程控制的精度,来进行河道地形的监测。使用CORS对河道带状地形进行测量,可以提高河道地形测量的精确度,扩大了测量范围,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CORS系统操作起来十分便捷,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节约了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采用HBCORS技术进行处理由于信号传输而导致的误差时,且对修止模型也十分简单。

2.4河道疏浚技术

工程疏浚技术在评估排涝防洪能力、土地利用方面河道的槽蓄容量和水面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挖深海湾或河流的浅段从而使航道排洪或通航能力提高,这就是疏浚工程的重要目的。目前有很多河道疏浚方法,包括爆破疏浚、依靠水利疏浚、干河疏浚、水下疏浚等手段。疏浚技术技术包括生态疏浚技术、环保疏浚技术和工程疏浚技术等,其中工程疏浚技术住技术的采用率和成熟度方面具首位,近几年逐步进入采用阶段的是环保疏浚技术,局部实施的新技术是生态疏浚技术。要确定河道淤积量,衡量河道的水土流失和过水能力的状况。小于设计断面70%的河道深度被定为淤积河道,河道的淤积量必须在疏浚前进行计算。由于人为因素或河道自然沉积的影响,使河道槽蓄减小或出现河床淤积。

另外,可以对疏竣的淤泥进行综合利用,利用淤泥直接制砖可以实现变废为宅,堆放侵占土地的现象会减少,而且砖瓦厂对农田的破坏和土源紧张的问题得以缓解,河泥在河道疏浚中被稀释和过滤,接着直接用泥浆泵往田里输送,实现肥沃田土,这样疏浚的成本就降低了,大量弃土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土壤的质地又能得到有效改善。

2.5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水土流失灾害隐患、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水土流失以及造成的危害、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主体工程建设进度以及水土保持管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情况。目前,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主要是施工道路、整治工程以及高岸取土场。采用实地调查监测、现场巡查监测和定位监测这三种方法进行水土保持监测。

2.6管道铺设

在铺设管道时,要依据河道整治整体设计图和相关的水文資料。铺设河道排污管道,应严格遵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来施工,污水管道一般选择聚乙烯排水管,加设PE排水管道基础设施。在埋设河底管线时,五级以上航道,在规划河底标高2 m以下处埋设河底管线,六级以下航道,河底管线埋设位置在河底标高1 m以下位置。

3 加强技术质量控制

在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技术质量控制。在建设与通航有关跨河或者水工隧洞施工中,要符合防洪标准,满足岸线规划的要求。监理师要切实对工程施工负责到位,做好指挥和检测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按照要求相关工作必须经过水利部门批准,方可执行。施工前,应当通知航道管理部门参与监督,工程结束后,应当通知肮道管理部门验收。在施工过程中,搭建的一些临时设施要及时拆除,若对通航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损害,需及时修缮。

4 结语

严把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质量关,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为保障河道治理工程的整体质量奠定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要积极使用先进的技术,加强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使工作流程和管理程序逐渐趋于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也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水利建设以及我国水利事业的进步,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4.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报告 篇四

一、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项目推进情况

根据市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我局从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整治两方面推进了区域水环境建设工作。三年来共投入资金26.92亿元,其中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54亿元,河道水环境建设投入8.38亿元。

(一)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

1、污水治理三期工程(18条段)

污水治理三期工程是经市发改委(2003)第015号文批准实施的市政重大工程,在我区范围内主要解决蕰藻浜以南地区(北至蕰藻浜,西至外环线,东至逸仙路,南至区界)的雨污水总管及污水收集系统。由于种种原因,我区约有27.7公里的的污水管道、24.8公里的雨水管道由于各种原因暂无法实施,涉及道路36条。为确保“十一五”期末污水纳管率85%的目标,在区委、区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积极与市有关部门争取,提出年内实施实施其中的18条段、总长约23公里的雨污水管道,总投资23846.866万元,由市全额投资,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5%以上,预计本月中旬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2、宝山区(蕰藻浜以北地区)污水系统截污完善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北部地区的管网覆盖率和污水纳管率,我区积极开展北部五镇污水管网完善工程的实施,计划敷设二级污水管网148.0公里,新建污水泵站6座,工程总投资47338.34万元。项目由我局具体负责开展推进,由各镇具体负责实施,资金来源为市补资金为7400万元,区39938.34万元,目前市补资金已到位5920万元。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完成敷设污水管网112公里,污水泵站5座,完成投资38464.2万元,剩余36公里污水管道由于受规划道路建设滞后的影响未能同步开展敷设,并计划纳入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予以实施。

3、区域点污染源纳管工作

根据区域雨污水管网现状,今年重点开展了南部地区点污染源纳管工作,共投入资金15319万元。一是启动推进了高境、淞南、大场、庙行、杨行等镇共29个小区295.6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和216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三级管网改造,实现了区域污水纳管率的实质性提升;二是完成了高境、大场、杨行等镇共48个小区247.98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和290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三级管网改造方案的立项工作,为明年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4、相关污水干管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区域管网,打通外部污水出路,三年来我局组织实施了薀川路污水干管、真华路污水干管等污水干管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18943.57万元。一是全面启动了月罗路7.02公里污水管道及其长山泵站的建设,可解决11.65平方公里范围的污水出路,是罗店新镇和罗店老镇及月浦沈巷地区的主要污水出路;二是全力推进了富长路—罗北路5.4公里的雨污水管道及其潘泾、罗北两座污水泵站的建设,是宝山区工业园区、罗泾镇、罗店工业园区北区的主要污水出路,是我区未来北部地区经济腾飞的基础性配套设施;三是努力完善北部地区二级管网,积极开展了石太路(潘泾路到沪太路)2.8公里污水收集管道的建设,实现罗店工业园区北区污水到罗北路污水总管的顺利输送;四是积极实施了大场规划一路(华和路)1.0公里污水管道建设,现已完成了工程总量的50%,是完善大场真大地区污水收集系统的重要工程内容;五是完成了大场真华路1.8公里的污水管网建设,解决了大华真华路周边居住小区污水冒溢问题,极大的缓解了地区热点难点问题;六是顺利实施了蕰川路污水干管,解决了月浦、杨行地区杨盛河以西、现状西干线以东约753万平方米地区的污水出路。

5、苏州河截污治污工程

自2005年起,在走马塘、东茭泾、桃浦河两侧共敷设截污管道14.17公里,在18条中小河道两侧敷设截污管13.54公里;在场中路、环镇北路等道路敷设管道16.91公里,新建污水泵站2座,翻水泵站11座,完成了67家企事业单位的截污纳管;在何家湾路、吉浦路等6条道路敷设污水管道4.8公里,完成了道路两侧的54个污染源和逸仙居住小区80万平方米的截污纳管工作。

(二)河道水环境建设

1、骨干河道整治

在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我局先后开展了沙浦一期、新槎浦河道整治、湄浦二期、界泾河道河道整治、荻泾三期、杨盛河四期、沙浦二期和练祁河河道整治等项目。共整治河道40.873公里,疏浚土方163.389万立方米,新建河道护岸66.5257公里,种植河道绿化35.1751万平方米;完成项目总投资6.31亿元,其中工程费用2.81亿元,前期动迁费用3.5亿元。经过整治进一步提高了区域整体防汛排涝能力,提升了骨干河道的环境质量,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生态、水景观。

2、中小河道整治

按照市局关于开展万河整治工作的要求,同时结合我区水环境现状,我局在2006、2007年着力开展了区域中小河道专项整治工作。至2007年底,全区各镇、工业园区共累计完成了974条段中小河道的综合整治。整治河道总长665.63公里。累计完成的工程量有整理河坡1331.8公里;疏浚土方437.88万立方米;清除河面和两岸垃圾6.5万余吨;种植绿化65.16万平方米;涵改桥255座,共投资14436.6803万元,其中市财政补贴665.3万元,区财政投入3334.5661万元,镇财政自筹资金10436.8142万元。我区河道整治工作严格按照市局提出的万河整治“七个标准”来实施。通过整治,消除了河道淤积,沟通了水系,平整了河坡,整洁了河岸,美化了河道环境,达到了“面清、岸洁、有绿”的整体目标,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也提高了地区的水安全。在全市万河整治考核中名列前茅。

3、河道水质性治理

为全面改善水质,提高水环境质量,在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内,我局结合区域水质情况,继续开展了河道水质治理工作,共投入资金6264.5万元。一是先后开展了19条段河道深化治理工作,采用曝气增氧、投放菌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的水质,遏制了河道黑臭;二是启动了创模黑臭河道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截污纳管等措施解决北部城镇化地区河道黑臭现象。目前已启动了6条段河道河道的治理工作;三是实施了骨干河道底泥疏浚工作,完成了小吉浦、西泗塘和南泗塘底泥疏浚工程,有效改善了因底泥二次污染造成的河道水质问题。

随着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区域雨污水管网系统,切实提高了区域污水纳管率,有效遏制了区域水质恶化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河道整治力度,基本实现了中小河道整治的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区域水环境质量,形成了若干个水景观点,若干条景观河道和若干个水生态片。

二、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这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建设,区域水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区域雨污水市政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污水纳管率有了不小的提高,但在区域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制约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1、前期动迁瓶颈的破解方法滞后于水环境建设实际需求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前期动迁的复杂化趋势,造成前期动迁时间的成倍增长,制约了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快速推进;二是前期动迁的资金需求不断加大,进一步加大了区域水环境治理的难度;三是前期动迁的拆除率不断下降,制约了水环境整治整体效果的发挥。

2、现有长效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滞后于水环境建设进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机制的不配套,重建轻管的问题在机制体制中表现突出,很多已整治河道两侧绿化和水利设施,由于缺乏养护资金而未能得到专业化的养护,影响了河道治理整体效果的发挥;二是管理投入的不到位,制约了近几年水环境整治成果的长效性发挥,出现了整治的反复性,反而加重了区域水环境治理的成本。

3、水环境治理理念的更新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态建设的理念未能充分建立,现有河道整治还是以恢复河道功能为主,而忽略了或弱化了河道生态景观的建设;二是管理为重的理念未能充分建立,过度重视水环境整治而忽略了必要的管理,造成了水环境整治边治理边污染的反复现象;三是治本为重的理念未能充分建立,河道整治中就水治水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忽略了对污染源头的治理。

三、今后工作展望

在2009年,我们将启动区域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我们也将进入到“十一五”规划的最后冲刺阶段,进入到“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进入到建设我区“四个更”目标的发力阶段。我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区域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区域河道整治力度,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区域水环境质量。在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大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污水纳管率,截污纳管工作由“城镇为主”转向“城乡并重”,确保在2010年城镇污水纳管率85%的目标。一是继续开展北部五镇污水完善二期工程,完成石太路、抚远路、罗溪路、集贤路、富锦路、联谊路和泰联路污水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高北部地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二是开展庙行镇西块雨污水系统管网建设,敷设污水管道10.77公里,雨水管道16.26公里,新建雨水泵站2座,解决庙行镇东茭泾以西地区雨污水出路问题;三是继续开展点污染源纳管工程,完成2100个点污染源雨污分流纳管工作,进一步提高区域污水纳管率;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农业保护区内农户生活污水纳管处置工作,解决缺乏污水管网覆盖的农村地区污水出路问题。

2、进一步加大河道整治整治力度,改善河道水体水质,河道治理逐步由“工程型治理”转向“水质型治理”,力争在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内实现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的目标。一是继续开展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完成练祁连综合整治、顾泾河道整治、马路河三期、荻泾四期、湄浦三期、杨盛河五期、潘泾一期等7条段约35公里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现骨干河道整治60%的目标;二是继续开展创模河道整治,完成小练祁河、四眼河等9条段16.772公里黑臭河道专项整治,基本消除北部城镇地区河道现象;三是完善区域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在原有河道保洁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各级河道专业养护,巩固河道整治成效的发挥,落实全区998条河道的专业管理、水面保洁和绿化养护工作。

四、工作推进措施 为了实现主要工作目标任务,我们将采取四项措施来加以推进。

1、抓住机遇、多方借力。一是抓住第四论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积极将部分重大污水干管建设项目纳入市建设任务,借用市财力来完善和提高区域雨污水基础设施;二是加强协调,不断呼吁,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对我区水环境建设的支持;三是把握市委市府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力度的要求,争取市有关部门对我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作的支持力度,以加快推进区域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作。

2、完善机制、加快推进。一是继续发挥截污纳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召开有关专题会议,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继续发挥简报制度和月报制度作用,对各单位各部门以及水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进展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通过有线电视、广播、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载体,大力宣传截污纳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和全社会对截污纳管工作的正确认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3、强化指导、严格考核。一是加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一线工作法,加强对各镇、街道截污纳管工作的指导,在方案制定上,在施工技术上,在质量把关上,在安全措施上,在竣工验收上均给予大力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加大对各责任单位的督查,配合区督查办一起推进各项工作的督查力度,实行督查推进一体化,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严格按照区府办(2007)72号文件的要求,加大对各镇截污纳管工作考核力度,及时组织验收,及时下拨市区配套资金,以加快全区污水纳管工作的进程。

4、振奋精神,着力攻坚。一是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正确对待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二是把加强前期工作作为推进工作的关键来抓,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分类推进,提高效率,力避反复,跟踪推进,保障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三是坚定攻坚克难的决心,咬住工作目标不放松,切实把工作的注意力和战斗力集中在工作落实上,树立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的坚定信念。

5.农村河道整治报告 篇五

更新时间:2010-11-15 10:28:37 作者:

浙江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建设 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2010-9-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积极响应水利部、财政部部署开展的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我省河道治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河道为河道集水面积在200 km2以下(平原河网地区指县级以下河道),水域面积小于100亩的湖泊(荡、漾),其中已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杭嘉湖圩区整治规划和“强塘”工程规划中的项目不得列入。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列入省级计划的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宁波市的项目可参照执行,列入中央计划的项目要符合中央的项目管理办法。

第四条 项目由县级人民政府负总则,项目所在地的乡镇级人民政府负责项目的实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项目的资金筹措、使用和管理按省财政厅、水利厅有关办法执行。

第六条 各地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鼓励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生态治水。要加强建后维护管理,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巩固综合整治的成果,维持农村河道良好的水环境面貌。

第二章 前期管理

第七条 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必须编制县级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及项目初步设计,其中涉及到征地、环评、水保等相关环节的,还应严格履行相应程序。

第八条 规划以县(市、区)为单元,以改善农村水环境为目标,兼顾行洪排涝,根据《浙江省县(市、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编制。结合生态省建设、中心镇、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统筹考虑,量力而行,科学谋划,编制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

第九条 规划应选择具有水利水电咨询、设计丙级及以上资质的单位承担。规划成果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审,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复。其中涉及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应由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审核同意后,再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复。

第十条 初步设计应以批复的规划为依据,以乡镇为单元,根据《浙江省乡(镇、街道)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初步设计编制技术要求》进行编制,一个乡镇、一个项目、一套文本。

第十一条 初步设计应选择具有水利水电设计丙级及以上的单位承担,超过规定限额应通过招投标选择确定设计单位。设计成果由县级相关部门批复。设计变更应履行相应程序。施工图审查参照《浙江省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试行)》执行。

第十二条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前期工作管理,做好河道测量等前期环节,保障前期投入,确保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深度。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应科学设计;发现有设计质量低劣、虚列项目、虚增工程量和投资等不良行为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通报,并作为职称评定、资质管理及有关考核评比的依据之一;应当给予处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三条 项目建设管理主要包括建设主体的确定、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按照相关的资金财务管理要求执行,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进度等管理。

第十四条 项目由乡(镇、街道)政府组织实施。乡(镇、街道)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为项目责任人,对项目建设的安全、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及投资效益等全面负责。

第十五条 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制。除群众投劳的小规模建设工程外,需实行施工招投标。项目的施工单位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招标工作按照《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执行。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承担。

第十六条 项目实行建设监理制。工程监理按《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和《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执行。监理单位必须具有水利部颁发的水利水电建设监理资质,配备符合要求的监理人员。对于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标段,可结合实际情况,在保证监理质量的前提下,按区域采用联合委托监理等方式进行监理。

第十七条 项目实行质量与安全监督制。试点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监督责任单位应是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督机构。建设单位应主动接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其质量体系的监督检查,并在主体工程开工前到相应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监督手续。

第十八条 参建各方应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建设单位负责、设计与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及政府质量监督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单位在与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应有相应明确的质量责任条款和工程质量目标。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应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目标要求。

第十九条 参建各方应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试点项目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工程信息统计制度,落实统计人员,按有关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统计信息。

第四章 验收管理

第二十条 项目工程验收参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及相关规定,适当简化验收程序,但必须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和竣工验收。

第二十一条 护岸、堰坝等工程应加强基础处理等重要隐蔽工程的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可分段进行,完工一段验收一段,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第二十二条 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应通过建后断面复测的手段来进行竣工验收,断面复测费用应计入规划及设计方案的工程总投资中。

第二十三条 严格按照有关验收规程及时组织完建工程的验收,立卷归档制度完善,验收后及时把有关资料整编归档,档案完整、规范。

第五章 附 则

6.河道采砂专项整治 篇六

漳州市副市长黄浦江表示,各级有关部门将严格按照依法核准的河道采砂规划和整治规划,迅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维护河道采砂管理秩序。

9部门协作监管

漳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陈进光说,从去年7月1日起实施的河道采砂政府统一管理新规定后,河沙的开采总量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实行采、售分离,打断了河沙采售一条龙的利益链,从源头上制止了中标企业乱挖滥采现象。“经许可的采砂船运砂船都安装了位置检测和船舶GPS定位系统,只要合法的采砂船出界采砂,监控中心就会收到报警信号,可以说,GPS定位给这些合法的采(运)砂船装上紧箍咒。但受利益驱动,在千里眼监管不到的地方,非法采砂行为时有发生,去年7月新规实施以来,各有关县(市、区)共立案查处非法采砂案件156起,查扣非法采砂船舶52船次,拆除非法采砂机具103套,清理取缔采砂堆放场66个,实施水行政处罚250万元。

陈进光坦言,非法采砂屡禁不止,根本原因还是执法力量太薄弱,各地大部分单靠水利部门一家单一执法,使得不法分子和执法人员玩起猫抓老鼠的游戏,甚至有的有恃无恐。

这次漳州市政府下发的《漳州市河道采砂协作监管职责分工》通知,水利部门牵头,把交通(海事)、国土资源、公安、边防、监察、物价、财政、建设等部门也纳进河道采砂管理的协作单位。

无证采砂彻底取缔

《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对未经审批擅自进行采砂的行为,坚决予以取缔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拒不停止开采或取缔后又违法开采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有《河道采砂许可证》,但不按采砂许可要求,擅自变换采砂地点或超越许可范围的行为,将按处罚上限予以处罚,立即纠正和整改。对拒不纠正整改或未按规定期限纠正整改到位的,取消其三年内参加河砂资源招拍挂的投标资格。

对于采砂船舶的监管,全市依法许可的采(运)砂船实行“一船一牌”管理,未经许可的采(运)砂船由停泊所在地管理机构逐船登记造册编号,并对船上的采砂机具上锁封条,定点停泊管理。省政府确定五个重点区域县(市、区)即芗城、龙文、龙海、南靖、华安等地经许可的采(运)砂船必须按规定装置定位测量和船舶GPS监控定位系统。

而非法建造的、从事采(运)砂的“三无”船舶将依法予以没收、拆解与处罚。对没有按规定申请、设计、审批、建造的采(运)砂船、现有大型吸砂船、现仍在私自建造的采(运)砂船要坚决没收查扣、依法取缔。特别是五个重点区域县(市、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九龙江西溪和北溪辖区内河道采砂堆放点、采(运)砂船只、采砂作业进行全面排查,全面掌握河道采砂情况,制定相应专项整治方案。堆砂场都要装监控

规范河道沿岸堆砂场管理是这次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方案要求,沿岸堆砂场的设置必须依法审批,并符合相关规定才能生产经营。未经许可的堆砂场特别是禁采河段堆砂场必须限期清除堆砂,撤除采砂作业机具等违章建筑物和构筑物。逾期不拆除的,由所在地县级政府组织力量依法强拆取缔,而经许可的堆砂场必须安装实时视频在线监控系统。

漳黄浦江在会上要求,各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方案的要求,对严重影响防洪、通航、水工程安全与饮用水源安全的堆放场立即采取断水断电、拆除生产设备等措施,予以关闭撤除。

7.现代生态河道整治研究 篇七

生态河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系统、土壤系统以及生物系统三者相互涵养的近自然状态[1]。

河流不仅具有生产、调节生命空间功能,而且作为景观廊道具有景观连接性和环境的指示功能[1,2,3]。因此,治理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使其发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稳定的长久综合效益。

1 生态河道治理发展历程

1.1 生态河道治理理论发展历程

早在1938年,德国的Seifert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以传统理念治理河流所要求满足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1971年,Schlueter认为河流近自然治理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促进河流的生物多样性[4]。1983年,Bidner提出河流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分析河流整治状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5]。1985年,Holzmann把河岸植被视为具有多种小生态环境的多层结构,强调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6]。同年,Rossoll指出,近自然治理的思想应该以维护河流中尽可能高的生物生产力为基础[7,8,9]。1989年,Pabst提出河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来恢复,在一般意义上不再进行腐植质化或剖面化处理。河岸植被应该是由自然下种形成的,而其他一切促进植被恢复和改良土壤的措施如撒种、栽植、喷水、施肥等应该停止[10]。1992年,Hohmann从维护河溪生态系统平衡的观点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胁迫,维护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其自然状况[11]。

现代河道整治工程注重河道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性,并且提出了若干体现河流生态治理理念的新概念,如德国的“河流生态自然工法(Naturnahe)”,澳大利亚的“绿植被技术”,日本的“近自然工事”,美国的“自然河道设计技术”以及我国台湾的“生态工法”等。

1.2 国内外代表性河流生态治理发展历程

莱茵河沿岸各国在早期的河流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大量如筑坝、河道疏浚,以及裁弯取直、截断小支流等工程措施。尽管这些工程措施在一段时期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却使河流丧失了应有的水文活动。于是1976年12月,沿河各国签订了“无机盐协定”和“化学品协定”,对莱茵河的生态恢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13]。并且治理理念转为尽力维护、恢复河流的自然特性,大力恢复河流生态,同时逐步拆除因航行、灌溉和防洪在河流上修建的各类工程,如河流两岸的水泥护坡,并代之以灌木、草本,对曾被裁弯取直的人工河段,逐步恢复为弯曲原貌。

英国的泰晤士河,成立了治理专门委员会和泰晤士河水务局,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进行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标准,给予充分的治理资金保障[12]。法国的塞纳河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专门成立了直接隶属环境部的流域水管局。流域水管局为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技术咨询和指导。并鼓励和促进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水资源的保护等行动计划,对塞纳河实施管理,改善和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

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早期洪涝灾害严重,政府通过筑提防、修建江河出水口、裁弯取直来解决防洪和改善密西西比河下游的航运的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密西西比河的治理进入了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全面整治和开发阶段[12,13]。

加拿大的第一大河圣劳伦斯河曾经一度遭到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1988年,加拿大政府开展了圣劳伦斯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专门成立了主要从事技术咨询、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交流等工作的圣劳伦斯河管理中心,形成了由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同时积极鼓励社区群众参与治理流域水污染的积极性,取得显著成果[13]。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流域的治理成效显著,通过成立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提出了《自然资源管理战略》及《盐渍化和排水战略》等一系列管理战略,保证了该流域生态的基本平衡和环境的相对完好[13]。

而我国治水历史悠久,可以回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大禹治水时期,至今已有4 000年的历史。但是现代的河道整治开始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采取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河流综合治理的措施,上海市在这方面以“五纵”、“四横”、“三大水系”为整治重点,以“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水质”为整治目标,开展建设生态环境河道样板工程。成都市的府南河治理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为生态河道建设提供一套具有参考意义的模式。北京市1998年开始以建设“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为目标,对城市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整治,使城市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 设计要点分析

2.1 平面布局

河沟道平面规划设计中,设计标准下的过流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满足行洪要求的情况下,改变过去裁弯取直的办法,随着地形、层次的变化“易弯则弯,易窄则窄,易宽则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出现一条非常优美的近自然生态河道,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风景带。

2.2 断面设计

生态河流断面设计的关键是使河道能够适应不同的水位和水量,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原河流边坡进行整治,增加河道横断面的多样性,采用天然断面、不对称断面、多层台阶式断面结构[14]、矩形断面及单级梯形断面结构,为鱼类、两栖动物、水禽和水生植物创造丰富多样的生境。

2.3 景观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修复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有关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恢复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河流生态系统[15]。如修建各种塘坝、橡胶坝、浅滩及人工湿地。种植柳树、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直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物,通过舒展而庞大的根系吸附大量微生物及污染物质,有利于水质净化,同时为鱼类、昆虫、鸟类等觅食繁衍提供场所。

2.3.1 生态型护岸

生态型护岸是指恢复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防洪的基础功能,能较好地满足护岸工程的结构要求和环境要求。

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在沟道狭窄、冲刷严重区采用石笼结构、土工网复合植被技术、网格反滤生物工程、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多孔质护岸、多自然型护岸等生态型护岸方法治理。另外也有采用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防止水土流失,也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

2.3.2 跨河建筑物景观

河道水工建筑物一般包括:各种水闸、如节制闸、分水闸、进水闸、分洪闸、船闸;各种堤坝,如丁坝、塘坝、橡胶坝、导游堤、堰等;各种港口建筑物,如码头、船坞、船台、滑道、筏道等;另有取水口、跌水、渡槽、泵站以及跨河桥梁等。在设计中,要正确处理好协调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色彩与质感、绿化与照明、个体与群体、建筑与环境等之间的关系[16],在水流的动态中凸显出河流自然美学价值与发扬水文化的内涵。

2.3.3 浅 滩

深槽和浅滩是蜿蜒型河道的典型地貌特征,在浅滩的设计

中,选择合理的底质是非常重要的。浅滩底质应该尽量采用不同的粒径组成,以避免砂砾石粒径的均一化,以保证砂砾石颗粒互相咬合,加强稳定性[17]。

2.3.4 鱼道、鱼巢

人工鱼礁是人们在水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水流环境,营造良好的动、植物环境,为鱼类等游动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的生息场所,达到保护、增殖鱼群和提高渔产量的目的。

在生态河道整治过程中,要保证整治河流的连续性,而这其中不仅包括水流的水文连续性,还包括营养物质运移的连续性、生物群落的连续性和信息流的连续性[17]。河流必须保证鱼类的迁徙自由和其生活所需的环境,即水质良好,有充足的饵料;能够提供适合鱼类繁殖的产卵场所,水量充足;河床材料丰富等。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保持鱼类的生存条件。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鱼类的生活习性,上溯范围及产卵地等因素,来设计鱼道及鱼巢形式。一般来说,鱼道类型按结构形式分有槽式鱼道、池式鱼道、梯级鱼道、鳗鱼道;若按其所处的位置来分,可分为沿海型鱼道、沿江型鱼道、电站枢纽型鱼道。

2.3.5 增加亲水性

所谓亲水性就是通过对河流的亲身体验,实现与河流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保健休养的目的。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忽视甚至没有考虑河流的这一功能。河流是动植物不可缺少的生息场所,同时也是人类休养生息的空间,洁净的水体可以使周围空气清新,调节气温,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4 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

河流的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外界输入到水体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已经超过了水体本身的纳污与自净能力。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经济性好,能源消耗少,管理人工费用低,可以持续发挥治污作用。因此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开始广泛应用水环境修复技术。

2.4.1 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调控的湿地系统,通过其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废水处理。基质、植物、微生物与多湿的环境共同构成了人工湿地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湿地特有的生态系统[17]。在河道整治中,适当地设置人工湿地,有利于对河道中的污水净化、吸附河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修复河道水环境的作用。

2.4.2 人工浮岛技术

人工浮岛技术就是以浮岛作为载体,将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削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并可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栖息地环境,重建恢复水生态系统,并可通过收获植物的方法将其搬离水体,使水质得到改善[17]。人工浮岛一般由植物栽培基盘(浮床)和固定系统(锚桩)构成。形式多采用四边形,也可采用三角形、六角形或各种不同形状的组合。

2.4.3 土壤渗滤技术

土壤渗滤技术是一种以土壤为介质的净化污水方法,通过农田、林地、草地、苇地等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过滤、物理和化学吸附、离子交换、生物氧化和植物吸收等综合作用,固定与降解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7]。土壤渗滤系统通常可分为4种类型:慢速渗滤系统、快速渗滤系统、地表漫流系统和地下渗滤系统。

2.4.4 稳定塘技术

稳定塘是一种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污水在塘内缓慢流动,经较长时间贮留,通过在污水中存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包括水生植物在内的多种生物的综合作用[17],如生物降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使有机污染物降解,污水得到净化。从生态学的角度,稳定塘系统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

3 国内治理存在的问题

(1)对于河道治理仍然有一部分仅仅局限于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甚至只以水利工程学为指导,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与景观学、生物科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

(2)对水在气候系统、水文循环中的运移转换规律以及水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与特定的生物群落的相互联系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内容均未能够全面地考虑到河道的生态治理中去。

(3)对河道周边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历史的调查与常规的水文、地质的勘测进行的仍然不够深入。存在对现状了解不清,盲目根据经验治理河道的问题。

(4)在河道治理中,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同时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以及传承水文化。

(5)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应用,如建立洪泛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系统与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设立洪水保险等。

摘要:河流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两个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只有保持了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具有抵抗和恢复能力,才能长期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保证河流的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河道治理的发展历程,提出生态河道治理的设计要点以及在当前治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指出国内河道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生态河道治理与研究提供了参考。

8.浅谈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观生态设计 篇八

【关键词】城市河道;整治;景观生态设计

1、前言

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河流的河道分布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景观当中河道是最活跃的要素,生物群落最丰富,但也是生态适应性也最为脆弱的区域,还是自然地域与居民活动的共同区域。城市河流既要具备防洪、排洪的基本功能,还需具备调节区域性小气候以及形成滨河与水面景观的功能,可以为当地居为的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

2、分析我国城市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

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须遵循河流自身的自然属性及自然规律,通過河道整治工作,使河道的自然属性及本质属性得到还原,并实现城市河道须具备的防洪排涝功能、灌溉供水功能、交通运输功能、调节小气候与净化空气的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所以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河流自身特性。这是城市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河流自身的水力学特性、水流特性、降解特性、生态流量、生物属性等河流的自然属性都是河道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若违背了此项原则的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必然会留下各种隐患,城市河道的功能也将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2防洪与生态安全。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须有效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以及河道生态安全。城市河道整治工作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解决防洪排涝安全,水环境质量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河道整治必须将生态安全作为基础,对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进行保留或者重构,使河流水体得到自然循环或者净化,促进河道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2.3截污与治污。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须将截污与治污作为重要内容同步进行,这也是确保河道整治工作效果的关键。由于每条河道对于污水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当河道的纳污承载力超负荷时,河道的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河道整治预期的目标也将无法实现。所以,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须加强控制河道沿岸污水的排放,制定系统的治理方案,保证各类污水能够在达标之后再排向河道。

2.4地域适应性。每个地区的河道情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河道整治工作要杜绝生搬硬套,必须根据地域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整治策略。对于城市河道来说,大部分都分布在居民区,必须注重河道的景观生态设计,使人们亲近、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得到满足,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与城市景观有效结合,创造与当地文化相符的人文环境。

2.5河道独特性。城市河道治理目标必须与城市发展相一致,但是河道景区的各个景观节点、功能分区、河道护岸风格等必须突出特色,可按照沿河地区的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特点,将河道景观分别划分为亲水景观、生态休闲、商业区域等,各功能的设计方案可按照其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河道的风格,避免简单与重复,从而导致居民出现乏味感。

3、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景观生态设计的应用

3.1景观生态设计之河道形态

第一,平面形态设计。设计城市河道的平面,必须尽可能的保留城市河道本身的形态,要避免将曲径通幽的河道改变并重新设计为直线或直线的形态,首先要保留河流的原始断面形态以及河道形态的丰富性,设计时无需过分的强调河道的平行等宽及整齐。在河道的两侧可适当修筑实际作用较强的蓄水湖池,既可以用于防洪抗涝,还可用于当地居民的娱乐休闲,这是城市河道治理非常实用的一种设计思路。

第二,祛除河道当中的瓶颈。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改善河道的流水情况,必须有效的祛除河道当中的瓶颈,由于河道当中凹凸不平的浅滩及深潭,使自然弯曲的河道形态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也是大自然为生物打造的最适合它们生存的天然生态环境,所以河道整治设计时自然弯曲的河道原始形态必须尽量保留。

第三,变死水为活水。河道整治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城市当中所有河道水系统的连续贯通,使原本断续的河流能够连续在一起,变死水为活水,可以促进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构建,更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3.2景观生态设计之滩地改造

河道整治时,由于滩地的形态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对于滩地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着重滩地的改造设计工作。

第一,自然生态保护区。滩地设计时,要充分地考虑到滩地作为生物栖息场地,对处于淹没状态的河流滩地给予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尽量维持河流的原生生物群体,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亲水公园。针对河流滩地宽阔的特点,滩地设计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修建亲水公园,将河流滩地设计为比较开阔的空间。另外,高低起伏不平也是河流岸滩的主要特点,因此,河流岸滩的设计可以尽可能地丰富,对于草坪为主的滩地植物景观,可以融入灌木林设计,灌木林既不影响泄洪,还可以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更好的生态景观环境。

第三,休闲平台。河流滩地可设计为散步、休闲、垂钓的亲水休闲平台,根据河流滩地的宽阔程度,还可设计为广场,并设计座椅及雕塑等设施,再搭配适当的绿化,使河流滩地周围的景观设计更加人性化。

第四,滩地停车场。城市的发展日益加快,车辆停放问题越来越严重,可将滩地设计为停车场,缓解城市停车压力。在铺装停车场地面时,可采用透水结构,可在车位缝隙种植花草,既可以满足滩地的透水功能,还使地面得到了绿色和美观。

3.3景观生态设计之河道剖面

根据河道的自然形态,可适当设计挡水建筑,模仿瀑布的效果,形成水面落差,增强城市岸滩的景观性。挡水区域的上游可设计为水上娱乐场所,下游的急流区可设计为观赏性区域,使不同的河道形成不同的河流景色。与此同时,水面形成落差,还可使水中氧气的含量增加,对于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效果显著。挡水设施的建设可应用橡胶材料等,既可以在汛期防水,对于泄洪需求也没有任何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整治必须因地制宜的融入景观生态设计,在保证原有河流形态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河道景观,河道设计时在满足防洪、蓄水、排涝、航运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加强其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功能,使居民感受自然河流景观美感的同时,打造园林、水城、水乡、亲水建筑等人工建筑景观为居民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周达.河道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理念[J].民营科技,2014(01)

[2]韦立秋.河道整治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平安银行校园招聘下一篇:分数乘分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