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共8篇)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魏礼群
2011年第3期 ——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们党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战略决策。正确把握和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并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和途径,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主要任务是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控制社会冲突,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社会管理的内涵、目的、任务,规定了它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和社会管理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社会管理就没有科学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二、社会管理,一要加强,二要创新
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社会管理的要求有所不同。这次中央《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矛盾难以避免地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社会管理也随之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社会管理的现状看,虽然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社会管理,但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经济建设“一手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工作薄弱,社会管理法制欠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不足。问题还在于,由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改变,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陈旧、单一,以致社会管理效果不佳,甚至有的事与愿违。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在新的情况下,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
加强社会管理,关键是要从思想上、工作布局上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彻底克服轻视、放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进一步制定完善有关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弥补社会政策的不足;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行为的规范体系,探索建立公民个人信用制度,健全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的惩戒制度。二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提高效率和水平;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力度。三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通过集中培训和基层实践锻炼等途径,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和社会领域其他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决策能力、处理社会纠纷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有效开展群众工作和激发创造社会活力的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快速反应力。四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对社会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对社会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为社会管理提供人才保证;积极营造尊重、支持社会管理人才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搞好社会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引进,多渠道、多方位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加强社会管理队伍。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自觉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创新管理理念,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服务更到位、管理更有序、社会更和谐。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同时,要创新管理主体,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环节,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一是在管理主体上创新。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既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二是在管理方式上创新。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坚持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三是在管理环节上创新。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四是在管理手段上创新。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并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五是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创新。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总之,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从以政府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转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使社会管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与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中央《建议》提出,要“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四位一体,有机联系,不可分割。这是对我国多年来社会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切实加以遵循。
党委领导,就是要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善于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不断提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政府负责,就是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做到职能到位,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行业和中介组织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干预。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应当管住管好。国家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来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基层单位是社会协同管理的基础。要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在基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各类社会组织是社会协同管理的重要力量,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坚持鼓励发展和监管引导,提高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能力。要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企业事业单位负有社会管理的重要责任。要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鼓励和支持它们继续承担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责任,包括发挥好各类所有制企业在社区建设、安全生产、处理劳资关系、发展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公民参与,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作用,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大力培育公民参与意识,履行公民义务,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拓宽公民参与渠道,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要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同时,加快组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大力发展信息员、保安员、协管员、巡防队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真正把社会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健全社会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紧紧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二
第一, 在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上取得突破。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全面启动新农保工作, 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 要连续干三年力争完成保障性住房120万套, 抓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第二, 在化解群众信访问题上取得突破。打好清理信访积案攻坚战, 在全省开展群体性利益矛盾专项治理行动, 切实解决一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关系问题等群众上访突出问题。建立网上信箱、政府12345服务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社情民意“直通车”, 方便群众反映诉求。
第三, 在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取得突破。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 推动街道 (乡镇) 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 为人民群众提供面对面的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基层经费保障机制, 加快信息化建设, 增强基层管理和服务实力。
第四, 在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上取得突破。大力推广“一区一车多警”巡逻模式, 构建“全覆盖、全封闭、全时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 建立务实管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严格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 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 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依法严惩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三
关键词:油田社区;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全面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成为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作为油田矿区系统的社区而言,随着各项服务发展和职工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物业服务等内容已难以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在一老一少、宜居环境建设、繁荣社区文化、落实社会惠民政策等方面,对社区服务有了更多、更高、更新的期望和要求,也为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变管理理念,持续搞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广大职工建设一个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生活便利、治安良好、文化丰富的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一、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意义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物业企业的历史使命。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油田矿区系统的物业服务单位,就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对各类物业实施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质量,营造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因此,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求物业服务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追求公益性、公共性和效益性兼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管理成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融入城市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最大限度的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惠民服务,着力打造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的社区管理机制。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区稳定的内在要求。随着和谐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居民的构成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各类社会组织、团体、流动人口、特殊群体进入社区和不断扩大,社区社会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特别面对员工价值取向多元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对油田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社区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队伍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要发挥好第一关、主阵地的作用,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油田社区和谐稳定的大局。
二、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实践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基础。健全机构是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在组织领导上突出整体推进,认真学习落实集团公司、事业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对社区进行深入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加强社会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制定了实施方案、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与地方政府、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等相关责任主体全面联动、一体化推进的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保障。
2、健全管理体系,形成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的合力。以社区党建为着力点,盘活社区现有资源,搭建起了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社区党组织建设,理顺离退休职工服务站与社区的关系,将社区居委会服务业务与离退休服务业务融合为一体,完善社区党组织“六联互促”的共建网络,建立起社区“党员教育联抓、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社区治安联防、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的党建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在社区党支部的组成上,把那些群众基础好,有一定特长,愿意为老同志服务的同志选为支部成员。分别成立了以支部成员负责的医疗咨询组、文体活动组和维修组,定期到年老、有病、孤寡老人家中慰问,看望,帮助他们量血压,量体温,检查水、电、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三、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思考
1、要建立共管组织机构。探索建立社区共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运行沟通协调机制,并将与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地方社区加强共管联系沟通,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对入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及把社区各种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群众团体全部纳入社区社会管理体系。
2、要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读 篇四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
五、社会管理的主体
党、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众。
六、社会管理的机制
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七、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八、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九、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十、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十一、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十二、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篇五
今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会议明确指出:就目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前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对社会、对民生的经营和管理。
(一)战略意义(P11-13)
第一,是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转型。之所以说它深刻,是因为它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复杂性在于我国除了在积极参与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转型的难度可想而知;独特性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无章可循。顺利实现社会转型,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不懈努力。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只有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只有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只有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从容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形势。
第二,全面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应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加强内在机制的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和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当前,需要重视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三,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践宗旨的必然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步提升,从物质领域转为精神需求,社会公平、公共秩序等成为普遍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仍有许多群众需要党和政府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而长期以来,我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方面,社会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有所欠缺,与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和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党和政府要实践宗旨和承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治理社会的能力。
第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矛盾集中突显。教育、医疗、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热点领域不断积聚能量,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显著增多,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影响严重,还有一系列天灾人祸给人民群众内心所带来的颠簸、震动,无不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智慧。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辨别和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真诚服务群众的能力、做好社会管理的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下大气力迎合人民群众的期望,尽力弥补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更高的期望值。
(二)历史任务(P20-29)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
话中指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并指出,要实现这个根本目的,必须着力完成社会管理七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第一,协调社会关系
所谓“社会”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各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没有“关系”就没有“社会”。一切社会问题都是在“关系”中产生的,没有“关系”也就没有社会问题。因此,协调社会关系是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等。在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由于群体分化、阶层分化、利益分化,不同群体、不同阶层都有各自己利益追求,各种利益之间存在差异甚至产生矛盾,利益关系复杂化是必然的现象。
协调社会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四个问题。第一,要把协调利益关系作为重点。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利益关系。如果只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作文章,回避利益问题,社会关系是难以协调好的。利益关系协调好了,其他社会关系也就容易协调了。第二,不能把利益问题抽象化。要着力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协调利益关系时,往往存在把利益问题抽象化的现象,空洞抽象的道理讲很多,而眼前最紧迫的利益问题不解决。特别是民生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不能老是用“大局的、长远的利益”作为借口来搪塞,要解决具体问题。第三,要兼顾各方面利益和诉求。协调的关键就是要做到“各得其所”,兼顾各方面的合理愿望,照顾各方面的正当利益。如果只考虑一些人的愿望和要求,忽视其他人的愿望和要求,社会关系是不可能协调好的。第四,用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来协调社会关系。不能只用临时的、应急式的手段措施来协调社会关系,要健全完善协调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在协调社会关系问题上,习惯的做法是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发生什么矛盾、就解决什么矛盾,缺乏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即使是对于突发事件、偶发问题,也应形成制度化的处理预案,当事情发生、问题出现,也能及时有效解决。
第二,规范社会行为
社会活动是由社会成员的行为共同构成的。共同的社会活动需要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如果没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各行其是、互相妨碍的情况,社会活动就难以有序有效进行,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会受到阻碍。
正如前面例举到的,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行为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出现价值观多元化,人们行为是非标准不一致,导致社会生活中人们实际行为冲突,引发社会矛盾。二是传统道德观念面临严峻挑战,消极道德观念影响蔓延,导致不良行为滋长。三是一些人法治观念、制度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有制度不遵循。四是一些领域的制度不完善,致使人们行为准则不明确、行为无序混乱。
社会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依赖于社会成员行为的规范性。规范社会行为,就是要形成社会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并且在实际社会活动中切实遵循这些准则。
第三,解决社会问题
就我们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来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好包括收入分配、生态环境、人口、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其中,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是腐败问题,因为腐败问题是对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威胁最大的问题。
第四,化解社会矛盾
从当前看,我国社会矛盾主要是不合理的体制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矛盾。特别是一些强势群体利用自身优势过多占有社会资源,导致弱势群体看不到出路而引出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一旦引发,往往会产生群体性的、连锁性的、激烈性的、破坏性的社会影响。
关于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首先还是从制度入手,以科学合理的制度预防社会矛盾
产生,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才是根本思路。这就需要健全完善各种制度,特别是利益分配、协调制度,用制度规范社会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
其次,对社会矛盾要有敏感性,及时解决。对于社会矛盾,最好解决在萌芽状态,或者在影响范围小、后果不严重的时候,及时解决,不要使小矛盾演变成大矛盾。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是突然之间产生的,总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问题、矛盾的早期,敏锐把握、及时解决,就可以避免它们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也可以避免解决这些问题、矛盾所付出的代价;
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复杂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不能简单处理。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协商、思想工作等手段措施,来解决社会矛盾。单一的手段措施,往往难以解决社会矛盾。
特别要注意,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还是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有时候也会以对抗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解决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用对抗性手段来解决。至于如何解决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也是当前摆在了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第五,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中,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公平合理地分配各种利益。“资源”和“利益”是广泛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利益。从类型看,社会公正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四个方面。从内涵看,社会公正包括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基本政治权利、基本生存权利、基本发展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政治文化权益不断发展,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社会公正取得了明显进步。但由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变化、社会关系调整,一些领域的体制改革滞后、政策调整不及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公正问题,主要是某些社会群体不合理地过多占用社会资源,利益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较大,改革中一些人的利益损失得不到合理补偿,一些群众的政治、法律、社会权益受到侵害,公共服务享受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均衡,在一些社会活动中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等等。
促进社会公正,从全局、长远意义上看,最根本的是完善法治、健全制度,而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临时措施。全面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权利、医疗权利、就业权利、福利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和接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促进社会公正,当前要重点解决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问题,同时,还要重视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第六,应对社会风险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社会风险增多是一种必然现象。由于社会结构变化、利益关系调整,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人们行为自由度提高,社会规范处于变动调整之中,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利益矛盾、行为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使得社会风险增多。同时,全球化趋势加快,从国内国外来看,我们处在一种高度开放竞争的环境中,信息传播迅速、人员流动广泛、文化交流扩大、舆论变化多端,竞争激烈、变化加快,也使得社会生活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社会风险增多。
应对社会风险应把握两个角度:从风险发生角度看,要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出现;从风险后果看,当风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要尽量减小风险所产生的损失或危害。
第七,保持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我们强调“稳定”,不是为稳定而稳定,稳定不是目的。现在有人对“稳定压倒一切”提出疑问,实际上表现出认识上的模
糊。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基础,“稳定压倒一切”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的。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不可能的。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 篇六
5出版日期:2011年3月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作者:本书编写组
版次:2011年3月北京第1版
印次:2011年3月北京第1次印刷 页数:279页
开本:32开
字数:230千字
定价:2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紧密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同志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精神,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深入阐释了当前及今后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具体策略和措施。
目录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结论
第一章 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概论
第二章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第三章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章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第五章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第六章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七章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
第八章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7.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七
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上, 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 城乡就业持续扩大,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家庭财产稳定增加, 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这些成就与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 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社会建设的重点位置, 进一步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问题, 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百姓的衣食之源。要贯彻实施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满足劳动就业人口的就业需求, 特别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在注重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 注重提高就业的质量, 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收入是民生改善的基础和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要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 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由政府主导、旨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但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事业总体上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 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村、贫困地区和针对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未得到充分保障, 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城乡、区域间制度设计不衔接、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提供主体单一和提供方式较为简单、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配以及监督问责缺位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因此, 必须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重点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 促进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教育质量,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 办好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进一步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是民生的安全网。要适应当前我国就业方式多元化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推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整合和衔接,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 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建立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加强保障房建设和管理, 加快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的问题, 努力做到住有所居。
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社会建设的各方面, 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的新变化, 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秩序的新要求, 准确把握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新特点,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八
一、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社会管理思路全面完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加强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下,党中央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任务。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管理思路全面完善。
一是出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中共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首次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设立了专门的第九篇“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二是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上进行革命性的转变,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积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之路,实现了社会管理思路的根本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政府主导、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管理思路上,逐步实现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从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三是把社会管理创新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创新来加强社会管理。推进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着力转变社会管理观念、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社会管理经验。如北京市加强楼宇党支部建设、实现党的社会工作全覆盖,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推进社会管理网格化,等等。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各项重点任务切实落实。全国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社会管理重点任务的落实,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和改进。
二、加强源头治理和社会矛盾纠纷机制建设,完善了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我国党和政府加强了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工作,完善了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推进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加强了源头治理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防止社会问题与冲突的产生。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投票权、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一些地方对流动人口探索实施了居住证制度。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深化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把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
二是加强了社会管理动态协调机制建设,使社会矛盾得以及时解决。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健全黨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提升了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党的十七大以来,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建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完善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应急处置救援机制、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以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加强了应急管理法律和预案体系建设,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总体预案,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等组织编制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基本形成了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基本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各个子系统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和政府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将促进就业放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首位,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二是坚持实行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四是推进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五是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六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了主要公共服务制度的全民覆盖。一是全面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我国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二是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2007年,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全国50%以上的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7.3亿人;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实现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2007年4月召开的国务院第173次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用3年时间在全国全面推开。201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2012年加快实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范围扩大到60%的县(市、区)。三是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底,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大幅增加。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2012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四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2011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农村5300多万人、城市2200多万人。五是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出台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完善财政投入、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政策。2011年提出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2011年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2012年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四、充分发挥社会管理主体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从充分发挥各社会管理主体的功能、调动各社会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社会管理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入手,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各级党委科学判断社会形势,确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大政方针。各级党委支持政府依法管理,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各级党委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让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
二是加快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更多力量和资源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致力于建立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使之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推动企业工会与雇主的协商谈判机制,协商解决工资增长、工作时间、培训、假期、退休安排等问题。
四是着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显著的社会组织体系。制定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加强社会组织分类发展、分类监管,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承担政府转移职能。把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社会组织发展和开展活動创造条件,完善与社会组织及从业人员相关的税收、工资、人事、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健全以社会组织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以诚信为核心的信息披露、社会评估和失信惩罚制度。建立和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财政资助机制。
五是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特别是要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六是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促进《村委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入贯彻落实,提高基层自治组织管理服务水平。以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网。在社区里大力推行居务公开,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调会、社区事务听证会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进社区,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与特殊人群。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网络。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政法、信访、司法、民政部门联合办公,群防群治,综合治理。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推行网格化管理。
七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形成规模宏大的志愿者队伍与社会工作者队伍。出台了我国首个加强社会工作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推动培养造就社会服务和管理专门人才。鼓励志愿者行为,一些地方完善了志愿者注册办法,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服务志愿者协作机制。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荐阅读:
加强和创新和信息心得07-22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07-28
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07-27
学习心得 加强自主创新06-20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10-21
加强档案科研工作创新策略10-25
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烟草企业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