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两课时

2024-08-04

画教学设计两课时(精选10篇)

1.画教学设计两课时 篇一

《画杨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指导规范书写。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同学回答,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文字解释)。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画杨桃》。生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小组内分段读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学生小组内自由读课文)

2、请小组4号同学读词语,如果他读对了,大家跟读两次。(课件出示词语)

叮嘱

前排

靠边

准确

审视

讲台

神情

严肃

半晌

轮流

和颜悦色

熟悉

角度

相似

教诲

3、生字词大家认的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理解的情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教师引导规范表达)(课件出示)

想当然

严肃

教诲

和颜悦色

审视

熟悉

受用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刚才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那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四 理清课文思路,给课文分段。

课文中图画课上的事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教“我”画画时叮嘱“我”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画。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取笑,老师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指导书写。

2、课文内容咱们这节课就学到这儿,大家来看看本节课要会写的字,哪些字较容易写错,和老师一块儿来学习学习。重点指导瞩、肃、熟、悉、诲。

把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强调。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五、课外作业。

1、摘录老师与父亲说的相似的话。

2、造句。

严肃……

和颜悦色……

2.画教学设计两课时 篇二

师:今天咱们的新课既不是来吃杨桃, 也不是来画杨桃, 咱们要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画杨桃》这个故事。俞老师先读, 好吗?

生 (齐) :好!

师:俞老师有滋有味地读, 你们有滋有味地听。 (读课文第1自然段) 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这一个自然段吗?

生 (齐) :能!

(生读该段。师板书:叮嘱)

师:读的时候不必那么整齐, 每个人自己读自己的。 (读课文第2 自然段) 像老师这样读, 会吗?

生 (齐) :会!

(生自由读该段)

师:很多同学的表情告诉我, 你是在用心读, 有滋味地读。 (继续读课文第3~9 自然段) 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滋有味地读。

(生自由读第3~9 自然段。师板书:审视)

(师继续读课文第10~16自然段)

师:好, 像老师那样有滋有味地读。

(生自由读课文第10~16自然段。师板书:半晌)

(师读第17~18 自然段)

(生自由读。师板书:和颜悦色教诲)

二、读词写字

师:刚才趁同学们读书的时候, 俞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语, 这几个词语是课文里的新词。想不想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生 (齐) :想!

师:自己先念一遍。

(生自由念词语。师指导学生读准黑板上的五个词语。)

师:这些词当中, 有四个生字, (在“叮“”审“”晌“”诲”字下面用红色粉笔标“·”) 其中有两个生字特别难写, 也特别容易写错, 到底是哪两个生字?你自己决定, 好不好?

生 (齐) :好!

师:哪两个字你认为很难写、很难记住, 就请你把它们写在语文书上, 看谁写得最端正!

(生开始写)

师:注意写字的姿势。看看你的字能不能超过俞老师的字, 是不是比俞老师的字写得更好。 (巡视, 及时表扬或提醒。)

三、带词通读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 请把笔放下, 一起读这个词。

生 (齐) :叮嘱!

师:课文当中, 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请你找出课文中的话。

(师指名读后出示:他对我要求很严, 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来,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 你能告诉大家, 什么叫“叮嘱”吗?

生:有些嘱咐的感觉。

生:总是跟“我”说这件事要怎么样做。

生:叮嘱, 就是一直盯着“我”对“我”说。

师:是盯着“我”对“我”说吗? (其他生笑) 如果是盯着“我”, 还是口字旁吗?

生 (齐) :是目字旁的。

师“:叮嘱”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说明是用嘴巴跟我说, 是吧?

生:提醒。

生:叮嘱就是告诫。

生:唠叨。

师:不是唠叨。

生:教育。

生:我还看出他的爸爸非常关心他。

师:关心他的学习, 这是对他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如果现在你是我的父亲, 我正在画苹果, 你会怎样叮嘱我?

生:现在对你说?

师:对对对, 你叮嘱我, 就对我说。

生:你看见苹果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非常好!如果我现在正在画香蕉, 我的父亲走过来看见了, 他会怎么样叮嘱我呢?

生:你看见香蕉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如果我现在正在画杨桃, 我的父亲走过来看见了, 他又会怎样叮嘱我呢?

生: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我的父亲对我说这番话不够严肃, 不像叮嘱的样子。我换一个父亲, 换你, 你自告奋勇, 来!

生:你……你……你看见杨桃, 不要画成五角星。 (生笑)

师: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生:就画成什么样的,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我”的父亲说话不是很清楚。

(生笑)

师:来, 最后那个角落的。

生: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父亲对“我”的要求是严格的, 是严厉的。那么“我”在学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时候, “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

生 (齐) :没有。

师:找出来。你发现了, 来, 你读一读!

生:“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 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非常好! (课件出示: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 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预备读!

(生齐读该句)

师:谁来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就像“我”画杨桃那样的认真。这位女孩儿, 你来!你认认真真地读, 咱们认认真真地听!

(生读)

师:很好, 嗯, 非常好, 向你学习!谁来老老实实地读一读这段话, 没有半点虚假?请你。

(一生读)

师:嗯, 老老实实地画, 当“我”把这幅画画完的时候“, 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生:兴奋!

生:满意!

师:对自己充满着———

生:信心!

师:充满着自信!那么谁充满自信地来读一读这段话?

(一生读)

师:来, 同学们, 我们带着充分的自信, 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这段话!

(全班齐读该段)

师:同学们, 我认认真真地画杨桃, 老老实实地画杨桃, 充满自信地画杨桃, 可是“我”的图画被同学们看到了, 他们却是———

生 (齐) :哈哈大笑。

师:有一个人没有笑, 是谁?

生 (齐) :老师。

师:老师没有笑, 老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 什么动作?

生:让他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不够惊人!

生:“老师看了看这幅画, 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 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然后回到讲台前……”

师:好, 我把你这句话显示出来,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 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 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然后回到讲台前……) 告诉我们, 是什么动作?

生:审视。

师:我们一起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

师:审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呢?谁能到上面来做这个动作?假如, (指着大屏幕) 这就是讲桌上的杨桃, (手里拿着画) 这是我画的画, 谁来做老师?看看审视是一个怎样的动作。那个女孩儿, 上来, 大家欢迎!

(生鼓掌)

师:欢迎老师!老师, 这是我画的杨桃, 请您审视一下。 (生做“审视”的动作) 看看她的表情。

师:好, 你跟同学们说说, 你是怎么审视的?

生:就是对着这幅图画, 然后看看那个杨桃。

师:哦, 既要看桌上的杨桃, 又要看我画的图画, 两者进行———

生:对比。

师:看得很仔细呀!还要比较, 对不对?这才叫作———

生:审视。

师:好, 谢谢你!我们带着那份认真、那份仔细, 一起读一读刚才那段话!

(生齐读该句子)

师:很仔细的。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词语。

生 (齐) :半晌。

师:再读。

生 (齐) :半晌。

师:读读课文当中的那句话。

(生读。师出示: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 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么?”)

师:谁告诉大家, “半晌”又是什么意思?

生:半个小时。

师:半个小时?还有吗?在这里是半个小时吗?

生:半分钟。

师:半分钟?

生:很长时间。

师:对, 表示时间很长。听老师读课文中的句子: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停顿时间较长) 半晌, 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么?”是这样读的吗?

生 (齐) :是。

师:这就是半晌。老师为什么要停顿那么长时间才说下面的话呢?

生:因为“半晌”的意思是很久嘛!

师:他为什么要隔那么长时间才说下面这句话呢?再好好想想。

生:停顿的时间长, 更能体现出老师当时的神情很严肃。

师:老师当时为什么很严肃啊?

生:因为这几个同学都没有从作者画杨桃的角度看。

师:嗯, 这些同学都没有从作者画杨桃的角度看, 还嘲笑同学, 所以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他半晌之后说的那句话好像又有点———

生:好像有点生气。

师:尤其是这个反问句, 更加让我们感觉到此时老师真的生气了。来, 咱们严肃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咱们再看这个词, (指着板书) 一起读———

生 (齐) :和颜悦色。

师:谁告诉我们什么叫“和颜悦色”?

生:不是很严肃, 脸上带着笑容。

生:就是有耐心的。

师:有耐心地说后面的话, 有耐心地等待孩子们, 是吧?

生:和和气气!

师:那种感觉让你觉得很亲切。

生:和蔼。

师:这个“和”就是和蔼、和气、和善的意思。

生:心平气和。

生:语重心长。

师: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段话, 就是语重心长的呀。同学们, 刚才老师还是神情严肃, 还是生气的, 可是现在却变得和颜悦色了, 他的面容变得愉快、喜悦, 变得和蔼可亲了, 怎么突然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因为老师叫那几个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看桌上的杨桃, 当他们看到杨桃像五角星的时候, 犹豫了, 心里感到惭愧了, 觉得自己刚才不应该嘲笑别人。

师:哦, 他们看到了杨桃的真实面目。老师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 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1:不……像。

师:那么, 像什么呢?

生1:像……五……五角星。

师:好, 下一个。现在你看看那杨桃, 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2:不……像。

师:那么, 像什么呢?

生2:像……五……五角星。

师:好, 下一个。现在你看看那杨桃, 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3:不……像。

师:那么, 像什么呢?

生3:像……五……五角星。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生:说话断断续续。

师:好, 咱们再来读读老师和颜悦色、语重心长说的那一段话。 (课件出示:提起杨桃, 大家都很熟悉。但是, 看的角度不同, 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 不要忙着发笑, 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自己先练一练。

(生练读)

师:好, 谁来和颜悦色地读一读老师说的话?

(一生读)

师:这段话是语重心长的, 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读。来,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该段)

师: (指着板书) 最后一个词语, 一起读———

生:教诲。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生齐读)

师:老师的这段话当中, 哪一句话与父亲说的话是那么的相似?

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你读得还不够自信。

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父亲说的话跟老师说的这句话是那么的相似, 他们说的话是对“我”的教诲。“教诲”是什么意思?现在你应该感觉出来了吧。

生:教育。

生:对“我”的谆谆教导。

师:孩子们, 父亲说的那句话和老师说的那句话还有一个共同的相似点, 他们说的话, 他们的教诲, 都是那么的简洁, 那么的朴素。可是“我”却觉得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如此简洁的话语, 如此朴素的教诲, 为什么会让“我”一生受用呢?咱们给它打个问号, (在“教诲”后打上问号) 咱们下节课一起去学习, 好吗?

生 (齐) :好!

3.画教学设计两课时 篇三

【关键词】task板块 两课时课堂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

一、引言

江苏省使用的《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每个单元有七个板块,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其中任务(task)板块是单元的核心内容,设计意图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单元已经学过的各种语言技能来发展学生的写作技能。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反馈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之前的板块学习中与话题有关的语言积累不够;教师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不到位,部分学生即使有语言知识的铺垫,但是不会按照结构进行信息分类;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缺乏连贯性等。为此,笔者所在区教研室提出了“两课时task课堂教学模式”的想法,并开设了多节区级观摩课,供教师们借鉴和探讨,本文将以8B Unit4 A good read task板块为例展开讨论,从教学过程,教学特点和建议三个方面谈谈该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帮助和一些建议。

二、两课时task课堂教学设计描述

1.第一课时的写作前准备阶段:重点词汇和句型突破,小组讨论,整理思路和组织素材等准备活动。胡老师以班主任陈老师的阅读习惯为导入渠道,解决了文本内容信息的归纳,如: time,types,resources,opinions,并以Millie的阅读习惯范文为例再次要求学生归纳信息,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各信息点的重点句型并鼓励学生一句多译达到了句型的丰富化。胡老师有效地整合了该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integrated skills 和study skills部分三位同学的阅读习惯的文章,分别设计了添加连接词,中心句和总结句等练习,让学生通过对比更好地体会怎样在信息完整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文章。最后用头脑风暴法向学生阐述了成就一篇好的书面表达的要素就是:信息全,结构好,表达正确且句式丰富,这也为第二课时的同伴互评埋下了伏笔。

2.第二课时的写作阶段和评价阶段:问卷调查获取信息,自拟提纲归纳信息,根据提纲完成草稿,比照评分细则自我修改,同伴互批和教师面批相结合。由于在第一课时有了大量的篇章和语言知识的输入,学生以问卷调查部分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并将此信息按照结构分类,牢记评分标准,用整整10分钟的时间静心当场完成书面表达。之后,胡老师又以陈老师的阅读习惯那篇文章为例向学生仔细讲解了评价细则在自评和同伴评价环节如何运用。在同伴互评阶段,要求学生划出好句和得分,并选择了一位同学展示其评价的理由,最后胡老师自己选择了一位同学的范文当堂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具体化,个性化。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和总结这两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对该节写作课特点的评价

胡老师的本次task观摩课是一节典型的过程写作课,体现了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理念,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1.写作课的活动设计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阶段的建议。在写作前阶段,胡老师帮助学生获取写作时要用到的资源,如写什么,用什么语言写,如何写(分成几个方面写以及如何谋篇布局等)。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是资源提供者。胡老师注重为学生提供写作中可能用到的句子,并且多元化,多形式的呈现句型。在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后,提供了有关time,types,resources,opinions四个方面的语言表达,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还组织学生对写作内容进行了小组讨论。写作中安排的活动有:自拟提纲,归纳信息,写草稿,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等,写作后抽出两篇作文当堂进行评价。

2.胡老师的语篇意识较强,注重加强句子多样化的练习。在归纳time,types,resources,opinions这四个方面信息时,不仅例举了学生在文中找到的好句,还鼓励他们添加其它的表达方式,这样既能保证习作中句式的准确性,又能使一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避免他们的习作中句式过于简单,也就是说信息全是基础,好句的表达也不可缺。胡老师整合单元文本信息的意识也比较强。《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是以话题为主线,不同板块的任务设计与此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胡老师有效地把welcome to the unit,integrated skills 和study skills部分的信息加以整合,设计了添加连接词,中心句和总结句等练习,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文章还需要好的篇章结构,脉络要清晰。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文章形式与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语篇能力的体现。

3.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是这次展示课的另一个亮点。第一课时大量的语言知识和篇章结构的输入为学生的写做了很好的铺垫,两课时task的课堂模式又给予学生足够的写作和评价的时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老师在第一课时中通过不同的活动已经让学生领会了评分细则的纲要,在写完后又以陈老师的阅读习惯文章为例当行评价,为学生的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1.写作中的自我修改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原因是胡老师没有明确发出指令,只是在写的过程中有过口头的提醒。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写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完成自我修改,但对于能力较差的同学不知该从哪方面入手修改。因此可以考虑在写完之后再次提醒学生对照修改的标准执行,如:时态,句子结构,单词拼写,人称数的一致,上下文逻辑等等。

2.在写作后展示评价阶段,胡老师在做示范批改的时候,由于所列的细则过多,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看完整,部分学生评价不完整,所以在请学生上前展示评价范本并讲述评价理由时,教师应该分析其评价的优缺点。真正的互评应该是 “交流式互评”,在同伴反馈中,学生一方面通过作文与他人交流,另一方面也通过评判他人作文和研读他人评语使自己受益,取得进步,这样,学生对最后的师生共同评价活动的意义理解才更加深刻,但是部分学生只关注了对方的评分,而没有关注评价的理由陈述。另外胡老师自己在评价其中一篇范文时,比照细则给出了13分,但同时又说中考阅卷不会有这么高,笔者认为有必要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句子正确,段落也划分了,信息也比较全,为什么不能得到这么高的分数,原因在于她自己在第一课时提到的篇章结构和好句缺乏。

3.课后巩固阶段的任务布置不够明确。胡老师的家庭作业是要求学生熟读范文三遍,修改自己所书写的作文和写一篇好朋友的阅读习惯的文章。由于要求不明确导致学生极有可能完全根据范文全盘否定自己原先的框架结构,而写出一篇全新的文章,这样在课堂上所做的自我修改,同伴修改和师生共同修改的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另外一天两篇书面表达有点过量,所以,胡老师可以考虑先让学生根据修改的意见重新修改课堂上完成的文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参考前一篇文章的修改意见,以海报的形式介绍朋友的阅读习惯。教师对修改过后的文章可以采取面批或用PPT呈现共性错误,与学生共同修改。

五、结束语

“两课时task课堂教学设计”是笔者所在区教研室提出的一种探讨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前期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有推广的价值,但是写作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把写作教学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基础知识,制定计划,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云.过程写作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4(18).

4.《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原、市、虾、捡、贝、壳、脚”等12个字。

2、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

3、在教师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使学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

二、学习重点:

1、认字。

2、感受美丽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

画中感悟,品读文字。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我们都生在奉化,长在奉化,奉化呀,就是我们的家乡。

2、板书:家乡

师:谁来读好这两个字。(指名读)

师适时评价,如:你读得一字一顿的,很正确;你读得很深情,看得出你很爱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有几位小朋友跟你们一样爱家乡,而且把自己家乡最美丽的地方画下来。点击出示课题:《画家乡》,谁愿意来读读课题,请你来读,他来读,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朋友,你想了解他们的家乡吗?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102页,先听老师给你介绍介绍吧。学生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听完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引导学生说:家乡美)

3、他们的家乡可真美,正如你们说的一样。赶紧自己念念吧。注意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4、检查字词(带拼音的字----词语)

(1)小朋友读得真起劲,生字宝宝也来凑热闹了,他们从课文中跑出来,你还认得他们吗?(认读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2)全班检查词

读得真棒,涛涛,山山他们呀知道小朋友要去他们的家乡玩,故意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他们说如果你能叫出这些词语的名字,就可以看到很美很美的风景。你们行不行?自己先大声地准备准备。你想读哪一个就读哪一个。(生读词语,随机评价)

5、这些图片分别是谁的家乡呢?聪明的小朋友一定能用:谁的家乡在哪儿?来介绍介绍。(板书)

生:XX的家乡在……(师贴词条)。

6、是啊,我们小朋友的家乡分布在祖国各地,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山里,有的在平原,有的在草原,还有的在城市……你最喜欢谁的家乡呢?

7、反馈:说说你的理由?

师:青菜萝卜各有所好。赶紧找到那一段,把它读好,待会老师请你来介绍。

反馈:你想读谁的家乡?

A涛涛的家乡:(学生读完,教师适当评价,如: 这么短时间你能读得那么通顺,真能干……)

B山山的家乡:我们就跟着他一起到山山家乡去吧。

C平平的家乡:是啊,屋前有鸡鸭,屋后有翠竹。真美!

D青青的家乡:一起跟他到大草原上看看。

师适时评价:真想骑上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在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吃草,风吹草低见牛羊……

E京京:现代化的大城市,到处有高楼大厦,真令人向往。

(三)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1、小朋友的家乡是那么的迷人,可是今天时间有限,老师只能带小朋友去一个地方玩,大家看(让生看海边图)……我们来到了哪儿?

预设:海边

2、小朋友,见过海吗?怎么样的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大海是蓝蓝的,一望无边,海面上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一艘艘帆船在海上星星点点,海边是又松又软的沙滩,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凉爽的海风吹着好舒服啊!

3、涛涛的家乡正像我们说的那么美,现在我们看看涛涛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他的家乡的?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涛涛的家乡美在哪儿?你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4、交流:你觉得涛涛的家乡美在哪儿?

预设:

(1)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生:美在海水蓝

师:说的真好(显示句子: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请你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是啊,你瞧,海是那么蓝,那么宽。谁有本领把刚才我们感受到的蓝和宽读给大家听。(先指名读---再男女生比赛读(如果学生读不好,老师范读。老师通过评价语言,指导训练学生朗读:如: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涛涛家乡的海是那么蓝,宽广无边,一望无际。老师仿佛来到了大海边……)

(2)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生:美在鱼虾

师出示句子(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指名读-----评价:海面上有那么多的船,海中有那么多的鱼和虾,多美啊。

再指名读------评价:(如老师听出来了船可真多呀……老师又听出来鱼虾页真多……引导读好“一艘艘”“装满了”)

师:出示渔船出航捕鱼的图片。是啊,你看,海面上有那么多的船,海中有那么多的鱼和虾,多迷人啊,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3)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生:美在贝壳

师:是啊,住在海边的孩子多幸福啊,你们瞧,他在干什么呢?

生:捡贝壳

师:你瞧,这些就是涛涛捡的贝壳。(欣赏贝壳图片)

师:说说你都看到了怎样的贝壳?

师:看到了那么多贝壳,你高兴吗?想说什么呢?

生:高兴,想和涛涛一起去捡贝壳……

师:海边的生活多有快乐啊,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回味海边生活的乐趣。师生合作读涛涛家乡这小节。

7、海边真美啊。老师真想去涛涛家乡看一看,你们呢?老师建议大家假期中让爸爸妈妈带你去海边玩一玩。今天我们就暂时和涛涛说再见吧。

今天我们就暂时和涛说再见吧。现在生字宝宝还等着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呢!

(四)写字:贝虾

1、齐读

2、虾:请生观察,说说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看老师写,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写。如果你觉得自己写的和老师大屏幕上的差不多,请你给自己打上五角星。写的不满意的再改改。

3、贝:请你仔细观察,拿起笔认认真真的写一个。

5.《画杨桃》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2、学习抓住重要段、重点词句读文章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在课文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3、学习从课文描写的事件中跳出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并从中得到启发,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二、理解严肃和颜悦色

1、课文中有两个表示神态的词语,看谁最先找出来。

2、请一名学生表演这两种神态。

3、还有一个词语也有颜色两个字(课件出示五颜六色一词),这两个颜色表示的意思一样吗?那么和颜悦色就是说神态怎么样?

三、研究文中泡泡里提出的问题

1、课文泡泡里抓住严肃这个词语提了个问题,一起读一读这个问题。

2、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要做什么?(读书)而且要联系上下文认真地读书,因为有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全篇内容。下面请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3、学生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分角色读师生对话部分:

⑴ 请三个学生分别读叙述的话、老师和学生说的话。提两个要求:一是分清角色,不要读错了话;二是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和态度的变化。其他同学在听他们读的过程中可以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在读方面的建议。

在这一轮朗读中,主要引导学生用严肃的语气读老师说的话,用讥笑、嘲讽的语气读同学们说的话,重点指导读好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

⑵ 全班一起把这部分再读一读,两名学生分别读叙述的和老师说的话,其余的读同学们说的话。如果仍有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要停下来指导再读。

四、抓重点段、关键语句深入理解

1、这部分写老师和同学的对话占的篇幅真长,全文共19个自然段,这部分就用了16个段来写,但它是不是文章的重点呢?实际上重要的段落主要是哪几个段?找出来,在你认为重要的段前画上星号。

2、男生齐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板书父亲)

女生齐读第二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全班齐读第十八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板书老师)

3、刚才我们在回答泡泡里的问题时,很多同学都引用了这三个重点段里的语句,可见,读文章有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紧紧抓住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就像这篇课文,真正的道理在哪里呢?在这三个段里。因此,读文章的第一步,抓住最重要的段来读;第二步,重要的段里再抓最重要的词句,明白了吗?下面就请大家认真地默读重点段,看看自己都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注意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好不好啊?

4、学生读后汇报自己读书的感受、体会。

5、课文最后讲到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老师讲的哪句话与父亲讲的相似呢?请一名学生读老师的话,其余的勾画出那句话。

6、课件出示那两句相似的话,男女生分别齐读。

7、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这是什么意思?能否用一个成语对它所表示的含义进行概括?(板书实事求是)

8、正由于我听从了父亲的教诲(板书教诲),所以我才能做到画画时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课件出示该句话),请把书上这句话里的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两个词语加上着重符号。

9、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位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杨桃吧,或许对我们理解我老老实实画杨桃有一些帮助。注意观察杨桃的不同形状。

五、跳出课文感悟蕴含的哲理

1、课文学完了,我们能不能从画杨桃这件事中跳出来看看别的事情呢?我在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文摘里读到这样一则名人轶事。讲的是一位记者在采访了巴金老爷爷后写了一篇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起身取一部书时,只听背部喀嚓一声,人一下瘫倒,脊椎粉碎性骨折。后来在巴金老爷爷94岁华诞时这位记者也到场祝贺,巴金叫住这位记者,凑在他耳边轻轻说:你的文章我看到了,写得很好,但是喀嚓那个词用得不好。当时,我没有听到喀嚓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记者两年前下楼时,重重摔了下去,当时听到喀嚓的骨头断裂声音。于是,他便想当然地用上了这个词。

2、巴金对写文章就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

3、那么画杨桃这件事就是告诉我们看问题做事情时应该怎么样?

4、道理似乎懂了,在生活中真正面临这样的考验时能否做到实事求是呢?

课件出示:

⑴ 当我因为在上学路上看热闹而来迟到时,不要________,要________。

⑵ 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不要________,要________。

⑶ 我不小心弄坏了爸爸的刮胡刀

5、也许这对你来说还算不上什么考验,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在你们踏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后,会面临真正严峻的考验,在那样的时刻,仍然要做到实事求是,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无论怎样,不要凭空想象,不要想当然,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相信这样的教诲也能使你一生受用。

六、指导背诵第18段中老师说的话

怎么才能较快地记住这段话呢?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弄清这段话的层次。老师讲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讲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第二层讲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第三层讲应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讲的同时用课件演示出这段话的层次)。第二点建议是抓住段中但是因此不要要等起着联结作用的词语来背。(有时间就当堂练习背诵,没有时间就留作家庭作业。)

七、课后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像泡泡里一样,在不懂之处提出问题,争取当堂解惑。

【板书】

1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6.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标准 篇六

2.引导自主学习,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师说的话,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重点:

1.引导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2.理解老师的话,弄懂句与句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作者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昨天,有同学向老师提出,为什么用《画杨桃》来做课题?那如果让你把课题换一个,你打算怎么说?

(一件难忘的事;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发生在课上的一件事;)

同学们能换成这样的课题,说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错。

二.引导质疑:

导: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大胆提问题,现在老师来了解一下,读课文之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

1.引导质疑。

2.同桌相互交流讨论。

3.指名交流。

4.结合学生回答,梳理板书一些问题:

(1)

父亲、老师的话相似在哪?作者为什么说一生受用?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了?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说明?

(3)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难忘?

5.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思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法、问题,说明你们已经在主动的学习了。你们提的问题不错。涉及了文中的重点句段,你们能从重点句段中发现并提出自己不明白、不懂的问题,很好,老师先不解答这些问题,希望在互相交流讨论过程中,自己弄懂。这样记得更牢,印象更深,对吗?

三.

抓重点,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

(1)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画成这样?文中哪一自然段写到?(第二自然段)

(2)默读第二自然段:

(用------划出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会画成这样的句子。)

(3)把划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因果关系)

(4)试着用因为所以连句,加深理解。

2.第三至十七自然段:

(1)看了我画的杨桃,同学们的态度怎样?(哈哈大笑、嘲笑)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笑声和他们的对话后,态度怎样?老师做了几件事?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交流讨论。

(3)师生交流归纳:a审视杨桃

b提出像不像好笑么的问题

c请同学们轮流坐我的座位,并问他们像什么

d对同学们说了一段话

(4)相机引导学生自己解答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老师的神情变了?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回答?

3.第十八自然段:

(1)自由读,认真读懂每句话。

(2)指导分层。

(3)指导朗读:a指名读b评一评他读的怎样c引导抓住不要要相信是什么样的就画成(4)齐读这一段话

(5)读了老师这段话,你懂得了什么?

(6)解答老师、父亲的话相似在哪?(找出父亲的话,师生分读父亲、老师的话,加深理解)

四.

师过渡总结:

他们的话告诉了作者深刻的道理:画画,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别人画的与自己不同,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来画。同学们想想,他们的话是不是仅仅讲了画画的道理?

他们的话还讲了做人的道理。当别人的看法、做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的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做事不能想当然,应该实事求是。

作者把这些话牢记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一生都得到帮助,得到好处,所以,他说他们的教悔使我一生受用。这件事也因此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

指导背诵:

(1)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画杨桃

从重点句段提问:

实事求是

父亲

叮嘱

不要想当然

印象深刻?

终生受用

老师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

相似在哪?

一生受用?

神情变了?

7.画教学设计两课时 篇七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2个生字和会写3个字,背诵、朗读课文是重点。

2、难点是让学生体会祖国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生词卡、贴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瓜果之乡──新疆,今天,刘老师要带着大家乘着小竹排到江南的鱼米之乡去看看,你们愿意吗?

2、出示vcd:

⑴ 刚才我们看到了江南的景色,你们说江南美吗?让我们用一句话夸夸它吧!(生答)

⑵ 指着画面上的小竹排问:这是什么?(生答小竹排),师引导学生理解竹排。

⑶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生字词,并理解句号。

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1、指图说说你喜欢图中的什么景物,为什么?(生说师相应贴图)

2、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写了小竹排、鱼和鸟(生答):

朗读指导:

⑴ 同学们,假如你是站在小竹排上的小朋友,划着小竹排在清清的河水中顺流而下,河中的小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有的还跳出水面跟你打招呼呢,头上的小燕子张着嘴唱歌呢,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们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⑵ 采用各种方式读好第一句。

3、你能用动作把这句话表演一下吗?让我们一起来。

4、小结:

同学们刚才表演的很精彩,老师觉得你们就是水中的鱼,天上的鸟,是那么的可爱。

⑴ 再看图,河两岸有什么?生答师贴图。树长的怎么样,禾苗呢?课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树和禾苗的。(生答)

这树高大,一片翠绿,一棵挨着一棵,禾苗绿得发亮,这些组成了江南特有的美景,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⑵ 生试读,指导读好第二句。

5、指导学生读好第三句:

师:江南不仅景美,而且物产丰富,咱们新疆是瓜果之乡,生产许多水果,而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指鱼虾),那里还种了许多水稻(指禾苗),水稻成熟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之乡,也叫鱼米乡。再指整幅图说:江南鱼米乡多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小小竹排就像是在画中游,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

6、欣赏完了江南的美景,让我们休息一下,做课中操。

四、指导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来回顾江南的美景。

2、看图试背课文。

3、采用各种方式背课文。

五、拓展延伸,感受江南的美丽与富饶

1、江南的美景不仅留在了画面上,还留在了同学的心里,如果你们是一直生活在江南的树、禾苗、小鸟、小竹排,你们想和这么多的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四人学习小组讨论,老师准备了头饰,等一会让你们戴头饰上来表演。

2、学生表演。

3、如果你是远方飞来的小鸟,看到江南这么美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4、学生想象说话。

六、自助餐作业(选择你喜欢做的练习)

1、生字拼词练习。

2、画出你心中美丽的江南。

板书(略)

8.画教学设计两课时 篇八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⒊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法学法】

通过整体通读、朗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第 1 页

⒈出示课题:寓言两则

什么是寓言?(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或“是指通过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或事的文学作品。”可以简化为: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⒉课题中的“寓”“言”“则”何意?(寓:是寄托、包含之意。言:语言、道理。则:篇、条,它和我们常说的“日记两则”“新闻两则”中的“则”意思一样。)

二、揭示《揠苗助长》

⒈课件播放故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⒉理解课题:

揠苗助长:揠:拔。苗:禾苗。助:帮助。长:生长。其意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叫好心办坏事。)

⒊简介故事出处

⑴《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子小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是禾苗够枯死了。

⑵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在山东邹城市),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

第 2 页 的书,共7篇。

三、整体感知

⒈自读课文

思考:这则语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⒉学习生字

⑴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⑵认读生字,交流方法

⒊理清层次

第一层(1)讲有个人巴望禾苗长高。

第二层(2)讲他想了个办法,并按自己想的去做。

第三层(3)他自夸力气没有白费,禾苗长了一大截。

第四层(4)讲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感悟内容

(注:可按分析法讲:为什么会枯死?;为什么“拔”;为什么“巴望”?。从果到因讲,找出逻辑关系。)

⒈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随机理解“巴望”和“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⑵给“巴望”换个词语?(盼望)他巴望什么?从哪些地

第 3 页 方可以看出来他在巴望?(表现①行动:“天天到田边去看”“ 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②心理:“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高”。)

师:这里的“看”“转”,不是一般的“看”“转”,是一种“焦急”“巴望”的具体表现。想一想,他每到田里看到禾苗时,都想些什么?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

⑶指导朗读: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通过“巴望”一词读出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而“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⒉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⑴他想了个什么办法?为什么没有把他想的办法写出来?“终于”说明什么?(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

⑵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个过程。

他是怎样做的?“急忙”“跑”说明什么?(心情非常急切)

“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说明什么?(干得非常认真。)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说明什么?(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力气。)

“筋疲力尽” 说明什么?(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也作“精疲力尽”。)

⑶指导朗读: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

第 4 页 疲力尽”的感觉。

⒊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他是怎么说的?说明什么?(得意,对自己的做法很满意,自以为想的办法很高明。)

⑵指导朗读: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⒋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⑴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枯死?

⑵指导朗读: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五、感悟寓意

⒈这个结果是那个人所巴望的吗?他只巴望什么?

⒉他这种“把禾苗往高里拔”是做法是出于好心还是坏心?可结果的?(很糟糕)

⒊为什么结果与自己愿望相反?(没有按禾苗生长的规律去做。)

⒋那么怎样做才能使禾苗长得快呢?(采取合理地施肥、浇水、适时除草、灭虫等办法。)

⒌寓意:(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揠苗助长》这则语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揠苗助长》

第 5 页

二、揭示《守株待兔》

⒈课件播放故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⒉理解课题:

守株待兔:守:守住。株:树桩。待:等待。其意是:守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比喻做事如果存在侥幸心理,希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意外收获,结果只能是一无所得。

⒊简介故事出处

⑴《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

⑵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学生。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著作有《韩非子》。

三、整体感知

⒈自读课文

思考:这则语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⒉学习生字

⑴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第 6 页

⑵认读生字,交流方法

⒊理清层次

第一层(1)讲种田人看见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旁。

第二层(2)讲种田人是怎么想的。

第三层(3)讲种田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四、感悟内容

(注:可按分析法讲:庄稼为什么会全完了?;他为什么不干活?;为什么等野兔?。从果到因讲,找出逻辑关系。)

⒈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种田人看到野兔是怎样撞死的?抓住“窜出来”和“不知怎么的”两词理解。课件演示兔子“窜”出来的情景。

“窜”说明什么?(“窜”在这里是“逃”“乱跑”之意。说明野兔一受到惊吓,惊慌失措地跑出来。)

这只野兔为什么会突然“窜出来”呢?知道原因吗?(“不知怎么的”)为什么没有告诉原因?(与主题无关,所以不用交代。)“不知怎么的”说明什么?(没有弄清野兔撞死的原因。可想:这是一个以外的偶然的现象。)

⑵想象野兔撞死的原因?(或许是遇到猎人而受惊,或许碰上猛兽而仓皇逃跑,慌乱中撞在树桩上丧了命。)

⑶指导朗读:通过“窜”“忽然”读出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

⒉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 7 页

⑴默读,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白捡)指名读有关语句。

⑵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齐读)

为什么会这样想?说明什么?(因他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死兔,他还想不费力气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说明存在侥幸心理。)

⑶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⑶指导朗读:要读出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⒊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他是怎么做的?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前边那只野兔撞死是偶然现象,不可能再有野兔撞死在这里了。)

⑵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对吗?为什么?(他把这种偶然现象,当成必然现象,也就是说种田人错就错在:他把野兔撞死在树桩上这一件极偶然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

⑶结果怎样?

⑷指导朗读:可带点嘲笑的口吻。

五、感悟寓意

9.月光曲教学设计两课时 篇九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跟父亲学音乐,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十岁举行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 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5、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6、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学习生字。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后思考讨论。

10.《詹天佑》教学设计(两课时) 篇十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3、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4、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詹天佑》或查找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今天我们将走近深怀赤子之心的爱国人士,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2、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些任务?(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3、揭示课题:詹天佑 简介詹天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课文。

a.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b. 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需提醒大家。c. 交流哪些句子不容易读好,需提醒大家注意。

2、再读课文。

/ 6

a.用“读了课文____________,我知道詹天佑_________。”交流读课文后了解的内容。

b.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3、图文结合,简介京张铁路。(京张铁路,南起北京丰台,北至张家口,全长200千米。因为它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引起了帝国主义的垂涎,他们千方百计阻挠中国人自己建造京张铁路。)

了解背景,研读体会

①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阻挠和要挟的?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交流时可参考以下句式:“当我读到__________时,我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②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1)指名几位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从‚刚……就……‛,‚阻挠‛等词体会帝国主义的霸道、张狂)

(2)师补充: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国家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他们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3)感情朗读。

b.“他们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1)指名交流感受。(帝国主义狂妄自大。)

(2)“要挟”是什么意思?(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帝国主义者利用我们的什么弱点,强迫我国答应他们的要求?(帝国主义这利用我国政府腐败、经济落后、技术薄弱的弱点,强迫我国答应由他们修筑京张铁路。)

/ 6

c.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1)指名交流,其他同学补充。(帝国主义者看不起中国工程师,看不起所有的中国人。)

(2)引导学生扣住“笑话”“轻蔑”“还没有出世”等词理解。

d.“原来,从南口以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

(1)指名交流感受。(由于环境太恶劣,修筑铁路非常困难。)(2)出示地形地貌图,指导感情朗读。

③刚才交流的内容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都是詹天佑修筑铁路以前的事。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课文,激趣存疑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②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铁路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谈话引入,理清层次

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清朝末年清政府要修筑京张铁路,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的阻挠、要挟,当时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在这样的危难之际詹天佑──(“詹天佑不怕„„线路”)

②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课文记叙了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快速默读4—6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

③交流: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深入研读,感悟爱国

/ 6

①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怀。

a. 我们先来研究勘测线路,读读第4自然段,找找詹天佑是怎么做的? ②交流品读以下几句:

a.“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1)指名几位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扣住‚亲自、始终、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等词句来谈体会。)

(2)听老师读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詹天佑跋山涉水的身影、布满血丝的眼睛。)

(3)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多危险呀!他为什么不去安全的地方呢? b.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2)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是詹天佑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

c.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指名交流。(这是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修筑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如果修得不好,帝国主义国家看中国人笑话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

(2)小结:正是因为詹天佑有这样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所以他才这样做,这样说。

(3)比赛读。(要读出詹天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满腔的爱国热情。)②研究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进一步体会“杰出”的智慧和爱国精神。

/ 6

a.过渡: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把一腔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行动,詹天佑深深感动了我们,那么,他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b.默读5-6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给居庸关、八达岭画一张施工图,用箭头表示;借助课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陡坡的方法。(火车可用你身边的学习工具代替)

c.交流反馈。(师板画2幅图)

(1)图1.图2各代表哪里,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2)(生上台画表示工作面的箭头)这样两端凿进施工会有什么困难?难怪詹天佑他要在峭壁上定点、测绘,难怪他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3)(课件的动画演示4个工作面的施工。)既然中部凿井法能缩短了工期,为何不用在居庸关?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

d.火车经过青龙桥时,詹天佑又设计了“人”字形的线路,那火车是怎么爬陡坡的呢?(生对照插图读课文,指名学生说,师边动车演示边总结。)

e.从詹天佑的做法中,你又感受到什么?(用自己杰出的智慧和才干报效祖国)

总结延伸,想象写话

①总结课文:强烈的爱国心和杰出的才能使得詹天佑提前两年完成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实证实,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②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自豪、读出你的扬眉吐气。)③想象写话: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已过去了一百年了,但他伟大的爱国情感和非凡的创造才能仍激励着我们。当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塑像下,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④交流评价。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①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

/ 6

②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内容,落实小组分工与活动安排等。

上一篇:班组长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健康生活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