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精选8篇)
1.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篇一
温州市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实施细则(试行)
为进一步做好温州市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根据《温州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办法》(温政令„2014‟147号)规定,制定本细则。
一、申请对象
本细则适用于温州市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实施。温州市区包含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区、瓯江口新区。
申请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以家庭为单位。申请家庭成员包括:(1)申请人;(2)配偶;(3)未婚子女(离异人员的子女监护权归属以离婚协议或生效的司法文书为准)。
单身且年满35周岁的申请人可作为一个独立家庭申请。与申请人共同生活的父母可以作为申请家庭成员。民政部门出具的《温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救助证》、《温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残联出具的《温州市残疾人特困证》和总工会出具的《温州市困难职工家庭特困证》上载明的人员也可作为申请家庭成员。
二、申请条件
申请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户籍条件
申请人应具有温州市区城镇居民户籍。
(二)住房条件
申请家庭在市区无住房或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含)。
住房核定范围:
1、私有住房(包括按政府优惠政策购、建的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属于其所有的部分);
2、承租的公有住房(包括国家直管公房和单位自管公房);
3、实行产权调换的征收(拆迁)待安臵住房;
4、已签订购房合同并经房屋登记部门备案的期房;
5、申请家庭拥有的非住宅房产参照地税部门对该套房产的评税价格(无评税价格的,按申请家庭委托的专业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价格)折算成同地段住宅面积并计入家庭住房面积;
6、其他可以认定的住房。
(三)收入和财产条件
1、无房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市区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部门公布的鹿城、龙湾、瓯海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下同),其他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市区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含)。
2、购有12万元(含)以上(以车辆购臵税发票上计税金额为准)或两辆(含)以上非营运车辆(残疾人用于功能性补偿代步的机动车辆和普通二轮摩托车除外)的家庭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三、申请程序
(一)申请
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按规定如实填写、提交相关申请材料,签署家庭收入、财产和住房情况查询授权书:
1、《温州市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申请表》原件一式一份。
2、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的户口簿、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3、家庭住房状况证明的复印件:
(1)拥有私有房产的家庭需提供《房屋所有权证》;(2)承租公房的家庭需提供《房屋租赁证》或《房屋租赁合同》;
(3)原房屋已经征收(或拆迁)的家庭需提供《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臵协议书》;
(4)已认购期房的家庭需提供已备案的《房屋买卖合同》;
(5)承租市场房源的需提供《房屋租赁协议(合同)》。
4、家庭收入状况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1)《温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救助证》;(2)《温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3)《温州市困难职工家庭特困证》;(4)《温州市残疾人特困证》;
(5)不具备上述证明材料之一或证明上载明人员与申 请保障家庭成员不一致的,提供《申请家庭收入和资产情况表》。
5、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的婚姻状况证明原件及复印件:(1)已婚的,需提供结婚证;
(2)已到法定婚龄但未婚的,需提供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部门出具的无婚姻登记证明;
(3)离异的需提供离婚协议或离婚判决书,同时提供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部门出具的无婚姻登记证明;丧偶的需提供配偶死亡证明及无婚姻登记证明。
6、符合优先配租条件的家庭须提供以下相关证明或证件:
(1)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其申请成员中须持有民政部门或服役部队颁发的优抚证件之一:《革命烈士证明书》、《革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革命军人病故证明书》、《革命伤残军人证》、《定期抚恤领取证》、《定期补助领取证》等;
(2)持有残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
(3)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颁发的英雄模范证件;
(4)市级以上总工会颁发的市级劳动模范证书;(5)县级以上公安部门确认的见义勇为证明;(6)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相关证明;(7)劳动鉴定部门出具的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证 明或经医疗卫生部门出具的特殊病种患病证明。
(二)受理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核对。申请材料齐全且经确认无误的,应在复印件上注明“经与原件核对无误”字样,同时签署具体核对人姓名,当场予以受理并将原件退还申请人;申请材料提供不齐全的,向申请人退回申请材料并出具《材料补齐通知书》,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提供的材料。
(三)初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自申请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家庭成员情况的核对,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完成对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核实,完成对孤寡老人资格的确认等初审工作,并出具初审意见。将初审合格对象名单在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社区张榜公示7日;公示有异议的,应当自公示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出具意见;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应在公示期满或完成异议核查后的3个工作日内出具意见并将申请材料报送区住房保障部门。对不符合条件的,将相关材料退还申请家庭并书面告知理由。
(四)审核
1、区住房保障部门应自收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移交的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家庭住房情况的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申请材料转送区民政部门。
2、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区住房保障部门提供的申请 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公安、国税、地税、工商、车船管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发出协查请求。有关单位和机构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的7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查询结果并反馈给区民政部门,对确实无法查询的内容应出具书面说明。
区民政部门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相关部门的反馈信息,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的核对,出具核对结果报告,并反馈给区住房保障部门。
3、区住房保障部门对户籍、住房、收入和财产条件均符合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条件的申请家庭,在区住房保障网站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核准登记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并将名单报送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备案。对经审核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条件的申请家庭,书面告知申请人和所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并说明理由。
4、申请家庭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申请复核。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应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复核。复核通过的,在市、区住房保障网站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登记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复核不通过的,由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书面告知申请人。
四、实施保障
申请家庭被核准登记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后,按规 定对其实施实物配租或租赁补贴保障:
(一)实物配租
1、制定配租方案
市、区住房保障部门应根据房源和对象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配租方案,明确配租标准以及优先配租对象的具体范围和优先安排的办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配租方案应当包括房源的位臵、数量、户型、面积、租金标准、申请时间和配租对象等内容。
核准的保障面积为保障面积标准与保障家庭现有住房面积的差额。保障面积标准=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核准的保障面积不足18平方米的,实行租赁补贴保障。
2、实物配租顺序
(1)实物配租按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低保标准2.5倍以内家庭、其他保障家庭分4个类型,并依此顺序实施实物配租保障。
持有《温州市困难职工家庭特困证》或《温州市残疾人特困证》的保障家庭视同低保边缘家庭实施保障。
(2)同类型家庭中,符合优先配租条件的,依申请优先安排。
(3)同等条件的保障家庭按保障获准时间确定保障顺序。
(4)获得实物配租资格的保障家庭户数多于可供保障的房源数量时,采取公开摇号的方式确定实物配租对象。未摇中的家庭实行租赁补贴保障。具体摇号方案根据实际情况 另行制定。
3、摸文定位
获得实物配租的家庭,根据房源面积和家庭人口数量情况,参加“人房配对”摸文定位,确定具体房号并进行现场公证。摸文定位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4、签订租赁合同。
已确定房号的家庭应在规定时间内,由申请人携本人身份证等相关材料,与公共租赁住房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以下简称租赁合同),租赁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逾期不签订的或签订满3个月后无正当理由未入住的,视同自动放弃实物配租保障资格,但保留租赁补贴保障资格。
租赁合同应包含下列内容:(1)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
(2)房屋的坐落、用途、面积、结构、装修、室内设施和设备情况,以及使用要求;
(3)租赁期限、租金数额和支付方式;(4)房屋维修责任;
(5)物业服务、水、电、燃气、供热等相关费用的缴纳责任;
(6)合同变更、解除、终止情形;(7)房屋腾退及验收;
(8)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办法;(9)其他应当约定的事项。
5、办理入住手续
签订租赁合同后,实物配租家庭携公共租赁住房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出具的入住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内,领取钥匙并办理入住手续。
6、租金收取
(1)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低保标准2.5倍以内保障家庭承租实物配租房源的,在核准的保障面积内部分,按市政府公布的租金标准缴纳租金。超出核准的保障面积部分,按现行公房租金标准缴纳租金,但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租金标准。
(2)其他保障家庭承租实物配租房源的,核准的保障面积内部分,先由承租人按市政府公布的租金标准缴纳租金,再由住房保障部门给予租金补贴,超出核准的保障面积部分,按市场平均租金缴纳。
7、续租管理
承租人要求续租的,应在租期届满前3个月向区住房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区住房保障部门审核,仍符合条件的,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备案后,予以续租,续租合同期不超过5年。
(二)租赁补贴
租赁补贴对象为未获得实物配租或自主选择租赁补贴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
1、租赁市场房源
享受租赁补贴保障的家庭,由其自行或通过房地产经纪 机构向市场承租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以内的中小套型住房,与出租方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保障家庭将租赁合同报出租房屋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申报登记或备案登记,并取得证明。
2、签订租赁补贴协议
保障家庭的申请人持本人身份证、租赁合同及申报登记或登记备案证明等相关材料,与区住房保障部门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协议》。
3、租赁补贴标准
补贴金额按核准的保障面积乘以公布的单位住房面积的租赁补贴标准确定,超出核准的保障面积部分不予补贴。核准的保障面积为保障面积标准与保障家庭现有住房面积的差额。保障面积标准=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单位住房面积的租赁补贴标准=市场平均租金×补贴比例。以租赁补贴落实保障的,保障面积标准按家庭计算不低于45平方米。家庭月补贴金额低于200元的,按200元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1)低保家庭,每月补贴金额=(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现有房产面积)×市场平均租金;
(2)低保边缘家庭,每月补贴金额=(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现有房产面积)×市场平均租金×80%;
(3)人均收入在市区低保标准2.5倍以内的家庭,每月补贴金额=(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现有房产面积)×市场平均租金×60%;(4)其他保障家庭,每月补贴金额=(获保障人数×18平方米/人-现有房产面积)×市场平均租金×50%。
4、租赁补贴发放
申请家庭自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协议》的当月开始计算租赁补贴,并由区住房保障部门根据补贴协议约定按季度向其发放租赁补贴。
五、监督管理
(一)年审管理
1、保障家庭应于《租赁补贴协议》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载明的年审时间内,主动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如实申报家庭人口、收入及住房等情况,并提交《温州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年审情况表》及相关材料。
2、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自收到年审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报情况的核实工作,将申报情况、核实结果及申报材料一并报送区住房保障部门。
3、区住房保障部门应自收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报送的年审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住房情况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年审材料转送区民政部门。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区住房保障部门提供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公安、国税、地税、工商、车船管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发出协查请求。有关单位和机构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的5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查询结果并反馈给区民政部门,对确实无法查询的内容应出 具书面说明。区民政部门自收到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对并出具核对报告,反馈至区住房保障部门。区住房保障部门于5个工作日内根据年审情况,及时做出变更、停止或者继续给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决定,并书面告知保障家庭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及时将年审情况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备案。
4、保障家庭不按规定参加年审的,自《租赁补贴协议》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中载明的年审时间届满次月起,向实物配租保障家庭按市场平均租金收缴租金,租赁补贴保障家庭暂停发放补贴。待保障家庭补交年审资料,并经审核仍符合保障条件的,实物配租保障家庭按市场平均租金缴纳的租金差额部分计入后续租金;租赁补贴保障家庭补发相应的补贴。超过年审期限6个月仍未参加年审的,取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实物配租保障家庭应腾退房源并分情况缴纳租金;3个月的搬迁期内按原标准缴纳,超出3个月的搬迁期部分按市场租金缴纳;租赁补贴保障家庭停发补贴。
(二)变更管理
1、保障期内由于家庭财产、收入、人口等情况变化但仍符合保障条件的保障家庭,如实填写《变更申请表》并重新提交申请材料,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申请变更保障。
2、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自收到变更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报情况的核实工作,将申报情况、核实结果及申报材料一并报送区住房保障部门。
3、区住房保障部门应自收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报送的变更申请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完成住房情况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转送区民政部门。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区住房保障部门提供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公安、国税、地税、工商、车船管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发出协查请求。有关单位和机构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的5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查询结果并反馈给区民政部门,对确实无法查询的内容应出具书面说明。区民政部门自收到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对并出具核对报告,反馈至区住房保障部门。
4、区住房保障部门于收到民政部门核对报告的5个工作日内作出变更决定和调整相应的补贴或租金标准、变更《租赁补贴协议》或《房屋租赁合同》,并书面告知保障家庭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及时将变更情况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备案。
(三)互换管理
1、实物配租家庭在保障期间内需互换承租房源的,互换双方应在平等自愿、房源面积相当且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向区住房保障部门递交《互换申请表》,同时递交双方同意互换的协议公证书等相关材料。
2、区住房保障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工作。根据核查情况做出是否同意互换决定:如同意互换,由区住房保障部门收回原合同后分别与申请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及时将变更情况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 备案并告知相应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如不同意互换,由区住房保障部门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四)退出管理
1、实物配租家庭未按规定提出续租申请或提出续租申请但经审核不符合续租条件,超过年审期限6个月仍未参加年审的,应腾退公共租赁住房。
2、不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的,实物配租保障家庭应腾退公共租赁住房并取消保障资格;租赁补贴保障家庭则从核实的次月起停止发放租赁补贴并取消保障资格。
3、上述应腾退公共租赁住房情况的承租人应自收到腾退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搬迁并办理相关手续。搬迁期内租金按原标准缴纳。
搬迁期满不腾退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确无其他住房的,应当按照市场平均租金缴纳租金;承租人有其他住房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所有权人或其委托的运营单位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五)档案管理
各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档案管理规范,将城镇中低收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的申请、受理、审核、年审、合同、修缮记录等材料,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住房保障家庭档案。同时,对住房保障房源实行“一套一档”管理。
(六)诚信管理 对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申请人,并记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诚信档案;对以欺骗等手段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或领取租赁补贴者,责令限期腾退承租房源或退还补贴款并记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诚信档案,自腾退房源或退还补贴之日起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七)信息管理
各区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录入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信息,满足管理、查询、统计分析的需要。
六、附则
(一)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受理、审核、配租程序中的各类文本、表单格式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监制。
(二)本实施细则规定的住房面积均指建筑面积。
(三)本实施细则自2015年7月25日起施行。
2.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篇二
一、广西平果县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一) 走产业兴镇发展之路
在广西经济战略布局中, 平果县处于开放和开发的结合部, 是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平果铝”以及西南、华南电力系统重要枢纽50万伏超高压变电站所在地。近几年, 平果县建立起以铝工业为核心, 包括化工工业、制糖业、建材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内的地方工业体系。铝工业作为该县的特色经济起到了牵头作用, 目前全县仅涉铝企业就有近10家, 如平果强强碳素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百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平果亚洲铝业有限公司等。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的平果县, 近几年县域经济突飞猛进, 全县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度提高,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仅今年一季度, 平果县主要经济指标就比去年同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据统计, 今年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为17.1986亿元, 同比增长31.9%;财政收入3.32亿元, 同比增长78.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032亿元, 同比增长88.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11元, 同比增长13.75%。
(二) 构建城镇发展双赢机制
进入新世纪, 平果县在打造铝工业作为平果县特色经济的同时, 始终坚持走新城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相结合的城镇发展道路, 在不断完善城镇配套功能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城市品位, 扎实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在县城区的开发建设中, 首先以市场化手段盘活了县政府招待所及沿路、沿江、沿山地段的地块, 改造亿鑫商业步行街二期、文化公园二期景观建设等一批市政工程, 引进18家房地产商开发楼盘30多处, 预计今年末商品房总量将超过1万套, 总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 在铝城大道沿路两侧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学校和住宅。同时积极发展县旅游业、第三产业, 进一步完善敢沫岩风景区、芦仙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几年平果县坚持“以业兴城”的原则,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推动人口、生产要素及产业向城镇聚集。现在县城商场门店300多个, 面积达16.2万平方米, 最近又有60多家江浙籍客商购买了商铺。目前已建成的商业街、商业大厦、商贸城等综合批发市场8家, 专业批发市场6家, 形成了辐射周边县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三) 突出特色培育产业集群
平果县依托铝资源, 突出产业特色,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这几年全县不仅铝工业得到了发展壮大, 其他产业如建材工业、化工工业、冶金工业和制糖业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形成了支撑平果经济发展的五大产业群。为了优化发展环境, 搭建发展平台, 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从2001年起平果县开发建设了平果工业园区, 现在工业区的园区功能不断完善, 园区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园区经济的规模进一步壮大。从首期投资6.6亿元、占地面积为4.8平方公里的平果工业园, 发展到目前集铝产业园、轻工业园和重工业园于一体的自治区级综合型现代化工业园区。目前已开发土地3500多亩, 入园项目累计18个, 项目总投资30.4亿元, 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多亿元, 利税1.68亿元。发展实践表明, 工业区已成为平果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从平果县的经验思考广西小城镇发展之路
(一) 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2009年广西GDP为7700.36亿元, 增速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 在全国的排位由2008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 在西部排第4位。但是, 广西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存在着工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当前广西小城镇的工业化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还要面临对资源和环境开发的约束力, 所以提高广西小城镇的发展质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小城镇势在必行。广西在解决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过程中, 积累了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许多办法。
(1) 桂北、桂中、桂南沿海一带集中了广西主要的中心城市和3/5的工业实力, 而且水、陆、空交通均较发达。所以, 要继续夯实这些地区的工业基础并且向高科技迈进, 同时还要加快这些地方的城镇化进程。
(2) 桂东地区开放程度高, 轻工业、加工业有相当的基础, 而且农村商品经济较发达, 所以要调整好产业结构, 处理好发达地区的工业转移, 强化传统产业所形成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进一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3) 桂西地区工农业基础薄弱, 贫困面较大,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镇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与解决就业问题较迫切。所以,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 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 缩小城乡差别, 联结城乡功能
小城镇具有联结城乡功能作用, 对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科技、文教事业贡献较大, 并以此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9年广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 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继续保持广西发展良好势头的任务目标, 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据广西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0亿元, 协调推进村镇农房建设完成投资160亿元, 配合相关地方和部门推进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完成投资约710亿元。其中,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房和房地产开发投资160亿元、市政公用设施投资400亿元, 总的情况好于预期。总之, 广西近三年的生产总值走出了一个“V”字形, 而且呈平稳增长发展态势。 (见表1、表2, 图1、图2)
从表中可以看出, 近三年广西生产总值、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近两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呈现上升发展势头, 而且是工农业同步发展、城乡同步发展, 产生了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弥合工农业反差的社会效果。
(三) 加快村镇建设、启动农村市场
广西把加快村镇建设和城镇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启动农村市场、为民办实事、实现农民小康目标的重大决策。比如:在前些年桂北地区就推出了黄毛坝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他们通过拆除危旧房92座1050平方米, 建成标准不高水平高、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的新农房71座8520平方米, 成为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现在广西各地都在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基础、资源优势等条件来发展小城镇, 因而各具特色, 如岑溪市的“花岗岩”城镇, 北流市的“水泥”、“陶瓷”城镇, 容县的“沙田柚”城镇, 贵港市的“蔗糖”城镇, 桂平市“龙眼”、“荔枝”城镇, 兴安的“葡萄”、“白果”、“柑橘”城镇, 阳朔的“风景旅游”城镇, 南丹的“锡”镇, 平果的“铝”镇等等。
(四) 提高建设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
随着认识的提高, 小城镇的发展逐步摆脱了传统沿河岸、山坡、马路见缝插针的分散建房方式, 逐步纳入了城市规划法, 村庄、集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轨道上来, 逐步做到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管理”, 并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 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统计, 仅1995年至1997年, 全区村镇用于公用设施建设资金11.53亿元, 其中自来水投入资金1.95亿元、道路建设投资8.37亿元。到1997年底已铺设自来水管道总长5448公里, 受益集镇1058个, 受益人口308.64万;建制镇自来水普及率达82.9%, 集镇达62.2%。现有集镇内部道路5066公里, 其中普通道路3257公里, 高等级道路1754公里;排水管道总长2315公里。现在看来, 广西小城镇发展的形势是良好的, 经济依托是充实的, 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三、对广西小城镇建设的未来展望和设想
广西地处我国西部边疆, 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科技发展比较落后, 经济基础薄弱, 山多平地少,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工业基础较差, 生产力水平不高。但广西区位条件优越, 是全国唯一集沿海、沿江、沿边于一体的自治区。海岸线长1595公里, 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 与粤、湘、滇、黔相邻, 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广西的水能资源、矿产、海洋、亚热带动植物、旅游资源都相当的丰富。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不断地加大帮扶力度, 广西各级政府也不断地加大对广西城镇基础设施 (公路、水电、通讯等) 的投入, 而且快速地推动了广西小城镇的发展, 其亮点如下:
(1) 近十年来, 广西首先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 分期分批发展和建设一批重点镇。然后用5~8年时间又先后扶持经济实力较弱的小城镇发展, 许多城镇初具规模, 有些城镇还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 现在又紧接着再扶持一般的小城镇发展。
(2) 大力培育和发展城镇产业, 把小城镇建设当做农村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又积极培育发展城镇产业群, 以传统和特色经济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的切入点, 形成农村经济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3) 把城镇产业发展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 实行产业与城镇布局一体化;围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来发展城镇产业, 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城镇工业, 扶持金融、信息、法律等现代服务业,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4) 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特别是在就近、就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务工问题做出了不懈努力,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0]11号) 。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时出台了促进全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对已下达有建设任务的各类试点乡镇进行一次督促检查, 要求加快投资和建设进度, 形成规模, 增加就业岗位, 拉动劳动力市场需求, 让农村务工的农民尽快找到工作, 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5) 根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广西不断地增强大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 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这样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3.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篇三
西方经济学对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开创性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乡村向城市供应生活资料和制造业所用的原料。城市向乡村居民送回一部分制成品作为回报。”“两者的利得是共同的和相互的,而且遵循自然进程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城乡关系才是良性的、合理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把城乡关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认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并把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首要条件。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
20世纪初,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更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必然趋势的论断。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广亩城”发展模式以及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的经典论述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观点。1950年之后,国际经济学界逐步摒弃一度出现的城乡割裂的偏向研究,重新审视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再次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传统的城乡分割研究理论基本上淡出了学术主流,代之而起的是城乡联系的发展理论。道格拉斯(Douglass)的区域网络发展模型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产生的比较典型的代表性理论。
二、国内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美国
美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始于19世纪初,1840~1850年,美国城市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制造业国家。到1920年,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过了50%。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大量耕地被侵占,许多森林被破坏,农业发展缓慢,农村建设滞后。为了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发展局面,美国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科研、教育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农业发展水平随之提高,并于1954年顺利实现农业电气化。目前,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却供养着3亿国民,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2.西欧
西欧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农业实施高度的扶持与保护政策,非常注重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装备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虽然欧盟农业产值仅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4%,但农业补贴却占欧盟预算的50%左右。德国每公顷小麦平均补助353欧元,每公顷玉米补助475欧元。法国将农业装备现代化摆在了非常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率先提出并践行“理性农业”这一概念,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法国已成为欧盟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国。
3.日本
日本是亚洲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1956~1973年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3.6%。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为缩小城乡差距,日本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制定财政补贴、价格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完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技体系和农业合作服务体系。1953~1980年,日本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在1953~1972年的20年间提高了20倍。1972年,日本农民人均所得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
(二)我国发达省份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发展的推拉关系原理和一般规律,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应好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规律。
以浙江为例,改革开放前,浙江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198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9.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余元。但到2012年就达到1455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635元,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以民营工商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从1980年的67.7%降到2012年的14.1%。城镇化水平也从1980年的14.9%提高到2012年的63.2%,提高了48.3个百分点,已形成城镇和农村经济比翼齐飞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对河南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影响
1949~1978年,在河南城镇化实践中,由于借鉴苏联发展模式,采取重工业为主导、城市偏向的发展道路。通过价格歧视、农业税收、投资倾斜的方式把农业剩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严重失调,引发了城镇化停滞进而出现了两次“反向城镇化”。第一次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精简下放部分干部和职工回流农村,第二次是河南城市人口在经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右派”下乡改造。1978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8.5%,与1960年基本持平。
1978年以后,为调整失调的比例关系,国家以农村为突破口,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入手,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通过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取消各类税费,加大各类补贴力度等举措,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有效地支撑了河南农业近30年的平稳较快增长。1979~2012年,河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快于1953~1978年年均增速3.7个百分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2003~2013年,河南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产,连续8年超1000亿斤。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城镇化的坚实基础。2012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2.4%,较1978年提高28.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较1957~1978年年均多提高0.64个百分点。
1978年前后正反两个方面事实生动地揭示出,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与乡村良性互动,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提高河南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性的建议
(一)深化改革,破除制度性障碍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用身份证和居住地登记制度取代户籍管理。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使社保、医疗、教育等相关福利与户籍脱钩。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土地权利,在全国推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包、出租、入股,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流转。三是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乡镇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四是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保障。
(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对已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应尽快将其转化为市民。对市民化意愿强、但市民化能力较弱的农民工,应加大照顾力度,帮助其提高职业技能,解决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对于其他农民工,要重点解决同工同酬、子女入学等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无论哪一类农民工市民化的首要条件是安居,在现实条件下,应以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前提,努力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
(三)多轮驱动,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城镇化使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通过向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提供农产品供应而提高农业商品化率。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与空间布局。把粮食等大宗农作物的种植向少数自然条件或市场销售适宜的地区集中,同时因地制宜地扩大畜牧养殖、林木、果蔬栽培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地域。三是培育现代农业企业。更加注重向产前和产后两端延伸,向深层次、高科技领域延伸。
(四)注重内涵,处理好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目前,简单依靠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重复过去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已不现实。而是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努力避免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土地面积简单扩张,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4.关于温州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温州鞋业发展的问题营销策划
摘要:温州作为改革开发的先行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温州鞋业是温州的支
柱产业之一,为温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温州用了20多年的时间,把温州鞋业做大,不止让全国人穿温州鞋,而且目标是远销国外,让全世界知道温
州鞋。本文以温州鞋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调查了温州鞋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发展的优势条件以及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
议。
关键词:品牌;优势;协会;成本
引言: 温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福建宁德福鼎市,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浙南经济、文化中心。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24.3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500美元,财政总收入339.8亿元。其中,温州鞋业是温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产业配套体系。
1 温州鞋业的发展现状
1.1 温州鞋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
鞋革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温州拥有各类鞋业生产企业4300多家,从事鞋业有关的工作人员40多万。2008年,温州鞋产量20亿双以上,约占全国产鞋总量的四分之一,并且每年保持10%左右的递增速度。温州市制鞋业以皮鞋制造为强项,以制造男鞋为主,并生产女鞋、胶鞋、童鞋注塑、拖鞋、特种鞋等为重点,皮革机械、皮革化工、鞋用材料、设计鞋类等配套行业齐全,成为全国重要的皮革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截止2006年,温州市有制鞋企业约2200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鞋企业526家,销售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4家;有22家企业被温州市政府考核认定为温州市“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17家企业迈入温州市2006年百强企业榜。根据温州海关的统计,2009年一季度温州市鞋类出口5.81亿美元,同比下降0.48%,占温州市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26.65%。温州鞋类企业的分布极具集中,目前温州制鞋行业主要集中在鹿城开发区、温州经济开发区、鞋都工业区、瓯海开发区、新桥、永嘉瓯北、瑞安等地。
1.2温州鞋业发展的特征
1.2.1拥有高知名度的品牌
温州鞋业的康奈、东艺、吉尔达等多个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全国307个“真皮
标志”皮鞋品牌中温州占了一半以上,达57.98%。在2006年评定的39个“中国真皮领先鞋王”、“中国真皮鞋王”和“中国真皮名鞋”中,意尔康、多尔康、红蜻蜓、吉尔达和东艺五家企业获“中国真皮鞋王”称号,奥康、康奈获得了“中国真皮领先鞋王”称号,另有近40个企业产品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企业”称号。温州已经成为拥有中国品牌皮鞋最多的城市。
1.2.2温州鞋企积极参加各类鞋展
温州鞋类企业在温州鞋业协会的统一组织下,为建立温州服装的新形象,充分利用群体的力量,积极以“温州军团”的形象频频参展。温州鞋类企业十分注重通过参展来提升自己形象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据温州鞋业协会公布的信息,温州鞋业不仅积极参加国内的鞋展,还远赴海外——美国、法国、德国、波兰、俄罗斯、韩国等各个国家举办的鞋展会。
1.2.3 产业集群
温州鞋业经过的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有完善的鞋工业体系。从原料的采购,成品加工,商品销售已经是一条分工明确,完整的鞋革生产链。温州制鞋企业的周围,还聚集着上千家的鞋机、鞋饰、鞋底以及皮革生产企业,已形成了各种发达的专业市场。这种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温州富集着大量的鞋业相关信息。温州鞋业还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存,高、中、低档产品共生,拥有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梯队。
1.2.4生产各种种类的鞋产品
温州市制鞋业以皮鞋制造为强项,以制造男鞋为主,并生产女鞋、胶鞋、童鞋注塑、拖鞋、特种鞋等为重点,皮革机械、皮革化工、鞋用材料、设计鞋类等配套行业齐全,成为全国重要的皮革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温州鞋业的发展优势
2.1 超强的敏变模仿能力能快速占领市场
一个企业要做强做大要拥有对市场的灵敏的感觉及高速的应变能力。温州鞋业对宏观环境整体的把握,能比别人更远地看到未来,识别需求趋势。对产品的品种款式、时尚潮流、具体商圈中产品种类组合如何与当地市场需求吻合等的把握。当年温州鞋企勇敢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大旗,文化促销,勇敢地走出国门,参与世界鞋贸的竞争,今天与外企合作,共建网络都是验证了温州鞋业的超强的敏感能力。另外,温州鞋企奉行的是快速反应。有个著名的温州鞋企的老板说出的一句名言:“一天看样,三天出样品,一周出产品。”正是对温州鞋企敏变能力的充分写照。这种快速反应的客观效果是比国内其他鞋企更快地获得了市场的份额。
2.2 有效的营销模式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温州的鞋企都十分重视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以红蜻蜓为代表,温州鞋企往往采用了代理商+直营店的模式。重要的店面自营,不重要的,搞不定的地区给代理。一个代理实力不够,就放两个代理。这种分销布局既照顾了速度,又使自己在其中居于主动的地位。因此,仅仅八年的时间,红蜻蜓、奥康、康奈以及紧跟其后的日泰、意尔康、陆陆顺等都在全国建立自己数千家的连锁终端。因此,温州鞋得以在全国销售,有效的营销方式为温州鞋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3 独特的温州人精神
温州人的精神,是温州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特有的优势。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温州人走南闯北在各国、在世界各地创办企业,开设店铺,建起了大量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
2.4温州市政府支持
温州鞋业的迅猛发展,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早期温州鞋业中少数人利欲熏心,以次充好,以假当真,造成温州产品一度声名狼藉,温州的整体区域形象受到严重损害,面对这一事实,为了重拾温州信用,温州市政府一方面对假冒伪劣产品坚决予以打击,净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走信用之路;其次,温州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宣传活动;再次,政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创建温州品牌。另外,温州政府规划建立“中国鞋都”的策略,巩固了温州鞋在市场的地位。温州政府不仅对鞋类企业给予政策跟资金上的帮助,更组建了温州鞋业协会,引导温州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2.5 地理优势
温州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省的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闽北,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浙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温州海岸线长达355公里,港口条件优越,是一个集河口港、海湾港于一体的综合性天然良港,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是全国20个主枢纽港之一。温州火车站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温州市公路运输四通八达,104国道和330 国道贯穿南北,便捷的交通促进了温州鞋业的发展。
3温州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产品成本逐年升高
鞋的竞争受多方面的影响,成本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温州鞋业将面对的是 温州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致使温州制鞋企业的利润空间下降。据了解,近年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原材料已占一双皮鞋成本的70%。
3.2土地资源日趋稀少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企业发展要土地,产业升级要土地,招商引资更需要土地,但温州历来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目前温州市可用工业用地仅存2000多亩,鞋企用地的日益增长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特别是在温州鞋业结构调整之际,解决温州制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鞋企扩大生产规模的用地需求存在客观困难,难以满足需求。这严重制约了温州鞋业的发展。
3.3 企业缺乏品牌文化
一个真正的品牌应当有相对稳定的忠诚顾客群作支撑,而忠诚的顾客最终将是对品牌文化的认同,温州鞋业二三线品牌目前基本企业文化盲区,很少有对企业文化引起真正重视的,温州鞋企老板大都认为企业文化是高雅的附庸。温州鞋企往往没有自己的核心文化,也就缺少了能够支持企业继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4家族式模式弊病日益凸现
温州市的制鞋企业大都为家族式管理模式。创业初期,这种家族式模式对温州鞋业的企发展发挥了其独有的优势和极大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的的发展和形势的转变,家族式模式的弊病也日益凸现,投资者与经营者的一体化、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密不可分、经营权和决策权的高度统一,已不利于企业的科学决策,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州鞋企产权结构不清晰、财务制度不透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也制约了温州鞋企走上资本市场的步伐。
3.5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鞋业技术人才缺乏。通过对温州二十多家鞋企进行调查,得到温州制鞋业技术人员匮乏,温州鞋业由于鞋类技术人才一的匿乏,造成科研开发落后,在产品设计上缺乏人体工程学、运动生理学和美学为基础内涵的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品牌开发仍以模仿为主。少数温州鞋企为追求短期利益,进行大规模的来料、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或是简单模范、复制国外的产品,鞋业企业的品牌个性尚未形成。温州鞋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大部分手段仍是价格和促销,能在营销战略层次上开展竞争的企业为数很少,致使温州鞋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的扩张。
4温州鞋业发展的建议
4.1走高研发创新能力、高文化品之路
温州鞋类产品除了要符合国家的标准外,还应注重舒适性、美观性、安全性、功能性,温州鞋业应当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此外,企业应当发挥创造性,将温州地域文化、中国元素等注入温州鞋设计之中、品牌建设之中,提高产品的品位,展现产品所蕴涵的 特有的文化意境。
4.2加强品牌的树立
温州鞋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必须(1)要有明确的温州品牌定位和市场定位。
思路决定出路,公司应创造出区别于其他鞋类企业的品牌个性和内涵。只有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主张、观点,建立自己理念等下的品牌类别,才能让消费者了解温州鞋、购买温州鞋、宣传温州鞋,忠诚于温州,就必须给温州鞋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2)应该持续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的意识。温州鞋能否树立品牌关键在于温州企业家本身的素质与魄力,以及全体员工强烈的品牌意识,不但光树立品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不断地予以加强,这样才能从每个环节、每个细节着手全力打造“温州鞋”品牌。(3)从多方面加强品牌管理。在品牌管理中,除了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及服务外,市场营销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市场营销应引用整合营销理论、多个渠道、一种声音,不单要宣传产品,更要宣传企业,要把品牌性质、温州企业精神融入其中,通过媒体传向大众,使温州鞋的形象品牌化。
4.3加强行业协会作用
温州鞋业已经建立了温州鞋业协会,为了使温州鞋有更高的竞争力,温州鞋类企业要有协作精神,作为一个整体将会有更大的优势,这就必需充分发挥温州鞋业协会的作用,一是要建立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与温州鞋业协会的沟通机制,发挥协会等组织的“桥梁”作用;二是要温州鞋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及业务培训,提高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力和水平,这将有力于温州鞋出口;三是温州鞋业协会要履行好服务职能,承担起保护企业的职责,及时引导企业规避出口风险;另一方面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形成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出口产业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
4.4走节约型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提倡节约型经济增长,温州鞋企必须紧跟这一趋势,避免被淘汰。温州鞋革行业年会,奥康总裁王振滔当着众多嘉宾的面,算了一笔自家的账。王振滔先从食堂说起。奥康食堂一年“吃”掉1500万元,金融危机没到来时,大家吃得多,倒得也多,金融危机一来,奥康对食堂进行改进,提倡节约,结果一年成功省下300万元。奥康“空中飞人”多,平均每天100张飞机票,一年“飞”掉1500万元。去年奥康一改匆忙订票的旧习惯,出差事先统筹,提早一周预订机票,一下节省了近750万左右。奥康在全国有庞大的销售网络,每年门店的租金高达4.6亿,原先租金跟牛市一个样。但不久前,王振滔带着高管到汕头、厦门等众多国内城市绕了一大圈,结果发现许多城市的步行街门店租金“熊”了不少,保守的以降掉一成算,奥康今年一年至少可以省下4600万元。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温州鞋类企业中走的大多是粗放型经济,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出现很大的浪费现象,通过走节约型经济发展可以为企业节省出一大笔开销,节约成本,加大产品的竞争力。
4.5加强人才的培养
现代企业经营日益复杂,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亦日益提高,只有用人唯才,才能维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温州鞋企大多是家族企业,任用了大量亲戚人管理职位,是典型的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企业,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温州鞋企要想做强、做大,必须注入新鲜的“血液”:(1)任用有才能的人员担任管理层,这人不一定与自己有亲戚关系,如果亲戚中有亲而德才兼备的也可任用;(2)为了能使企业留住人才,可以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份,或者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奖励企业股份,或者对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实现股票期权制,分散企业股份,通过股份形式留住人才;(3)通过出聘请职业经理人等等方式,让那拥有较高管理水平和高科技人才,由他们来负责企业的决策、管理,勾画下一幅蓝图;(4)送有潜力的员工到大学继续深造或留学海外学习新进的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4.6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温州鞋类企业中大多是家族企业,制度落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使企业生存并得到更好的发展,温州鞋类企业要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温州鞋企管理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因此,只有改变因扰企业发展的传统的、保守的、封闭的管理模式,推动管理上台阶、上档次,加速民企的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民企不断发展。由“家族企业”向“企业家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跨越,才能使温州鞋企发展从整体上推向一个更新的档次,使温州鞋企在新经济浪潮不断前进。
5总结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来温州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包括自身以及外界投资环境的改变。如果温州鞋业要想保持鞋业领先地位的话,必须不断创新,对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运用他们的知识、经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l]于晓波.温州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J].当代经济.
[2]李雯.温州企业发展[J].经济与贸易.
[3]陈纪昊.温州经济发展研究[J].当代市场与经济.
[4]郑宇民.努力创建企业品牌促进民管经济发展。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
[5]贾新政.民营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条件透视.品牌战略,2006
[6]张政.品牌战略与近代民营企业之发展.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财经纵横
[7]陈海谊.温州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区域经济,2003万方
[8]李文斌.产业聚集和区域整体提升[J].化工管理,2005(5):22-23.[9]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96-297
[10]姜圣斌、潘克诚等温岭鞋业品牌缺失的原因在哪里[J].西部皮革,2007.1.[11]胡黎明 潘克诚温岭鞋企招工难难在何处[J].西部皮革,2008.6
[12] 贺少华编著.孙子兵法与经营艺术 [M].长沙:中南大学出社,2005.1
[13] 乐天,安踏总裁丁志忠—自我反思的胜利[J].新前程,2008.4:30-31
[14]李宏.中国皮革业继续保持产销两旺的势头〔J].中国皮革信息,2004.3
[15]仇杨坪.从“温州模式”看中国鞋都圈书馆.圈书馆建设
[16]单东,浙江私营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
5.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五
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温州是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在发展海洋经济中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在新一轮海洋经济转型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海洋经济已成为温州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温州是长三角及珠三角之间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的核心城市和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海洋资源丰富。据统计,温州海洋经济总产出由2005年的472.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3.6亿元,年均增长约18.48%;海洋经济增加值由198.6亿元增加到402.8亿元,年均增长15.1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约由12.4%提升到15.93%左右。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成为温州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创造,在运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温州而言,海洋经济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归纳如下: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意识有待转变。当前,很大一部分人把发展海洋经济和实施围填海等同起来,认为实施围填海就是发展海洋经济,导致很多地方兴起小规模围填海热潮,天然岸线和港湾不断消失。不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围填海,造成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破坏,必然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阻碍。
第二,海洋经济产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温州海洋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结构性矛盾,海洋经济增长来源主要依靠电力、交通、旅游、投资等少数行业带动,临海工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由于我市历来缺乏对海洋管理的高度重视,海洋综合管理力量偏弱。
三、对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对温州海洋经济而言,要实现新一轮转型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定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集约用海、科学规划为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瓯飞工程生态围垦建设。在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实施科学围垦,以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解决每一阶段发展矛盾时,始终没有有效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这个“紧箍咒”。解决当前温州经济的发展瓶颈,必须实施海洋围垦,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温州必须切实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意识,以推进瓯飞工程建设为重点,坚定实施集约用海的生态围垦战略,促使温州从“滨江城市”迅速走向“滨海城市”。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符合海域资源保护大方向。集约用海,生态围垦要求停止在自然海岛、海湾实施的零散围垦项目,尽量保护河口、湿地、滩涂等自然生态;保留基岩岸线、外移平推泥质岸线,尽可能保留天然港湾、岛礁,有利于海域资源保护。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实现传统数量型围垦向质量效益型围垦转变。集约用海,生态围垦要求以整体关照和长远布局着眼,充分考虑到温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流转、置换和储备海域资源,提高集约化利用水平,是质量型和效益型围垦的重要体现。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出发点。生态围垦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既要求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又要求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实施工程建设,提高抵御风暴潮灾害能力,建设集“行、观、防”于一体的滨海景观线建设,是实现“三生融合”的重要途径。
第二,规划引领,调整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要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温州新一轮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制订的相关政策,按照构建“一核四片十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丰富的海洋与渔业资源优势、雄厚的民间资本优势,优良的海洋生态优势以及对接、融入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推进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实现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要统筹陆海联动,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要统筹陆海产业联动,统筹陆海资源联动,建立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库,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海洋经济大项目落地,通过项目带动,实现海洋经济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通过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增强金融要素支撑,结合现有产业优势与临港优势、陆域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海洋电力、海洋清洁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港航物流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结构合理、产业优化、效益提高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通过发挥海洋经济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要引进民间资本,实施“科技兴海”,培育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要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科技创新园建设,推动海洋相关行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与转化,加快研究民间资金投入海洋高新技术的机制和政策,发挥温州民间资本优势,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海洋开发领域,推进海洋经济产业的协调发展。
6.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篇六
阔别十三年之后,重新踏上温州这片热土,目睹十三年来的巨变,无不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而赞叹,无不为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而折服。温州市2004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402.57亿元,工业增加值796.14亿元,财政总收入182.43亿元,分别是衡阳市的2.6倍、4倍、7倍。单从数据
上看温州的发展与广东四小龙相比并无过人之处,但是温州的成就是在“三少一差”(即:国家投资少、外资少、资源少,交通差)的条件下取得的,相比珠三角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之处,结合我市的情况,给我们提供以下启示:
一、坚持发展巩固已有的产业板块,形成XX工业支柱产业。温州从发展初期百花齐放的作坊式工业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众多中小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而实行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协作的管理模式,制鞋、服装、工业电器、打火机、汽摩配件等行业基本上形成了以区域为轴心、以市场为依托、以名牌产品或强势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我市通过多年的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即煤、电、冶炼,农副产品加工,制鞋等产业已初具雏形。要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现有产业板块,首先就要做大企业规模。相对集中的生产同类产品企业要形成群体规模,如煤碳要整合资源,形成上规模的大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更多的制鞋企业落户XX;挖掘开发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具有XX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化加工。其次要做强现有板块中的强势企业,形成龙头和品牌效应。制鞋业要在招引大企业下功夫,力促如生产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高档鞋类的标志性企业尽快落户XX;绿海米业要在近期内提高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将绿海的品牌推向全国。第三要延伸产业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条。温州围绕其支柱产业形成一大批规模较小,分工更细的上、下游企业,这些企业因龙头企业而生,反过来又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壮大和发展,形成大、中、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内容丰富的产业链条。因此,我们不能只被动地引进企业,而应立足于现有支柱企业,引进、发展其相关产业,如立足于煤碳行业,引进、发展采煤机械制造业、煤碳深精加工业;立足于电力行业,引进、发展工业电器、电力电缆生产企业;立足于制鞋行业,带动包装、皮革、物流、印刷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不仅为企业找到了市场,减少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高水平的产业集群。
二、坚持扶持、培育本土企业,形成以我为主,外来为辅的产业格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固然离不开外来资本的注入,但归根到底还得依靠本土企业和资本。温州发展初期的本质特征是把发展经济的主要力量放在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开发产品,家家户户开拓市场、家家户户经营管理、家家户户承担风险。经过近二十年的风雨历程淘汰了一批,壮大了一批,完成了家族式生产到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转轨。温州现共有个体工商户20多万户、民营企业6万多户,民营经济比重占全市经济的79,全市经济成本以民营为主、以本地为主。发展XX经济需要外资、外商,更需要耒资、老乡。既要坚持“把外商当老乡、更要把老乡当外商”。发展XX工业,第一要“舞起龙头”,即扶持、壮大现有的一批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如绿海、金利、金悦等企业,以达到示范、带动的龙头效应。第二要“挺起龙身”,即引导XX资本进入到工业投资领域。要改变XX人热衷于办煤矿、搞房产的投资趋向,就必须为XX资本进入工业领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顺畅的通道,除享受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外,还要允许干部兼职兴办工业企业;重奖本地纳税先进企业和个人;要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方便和担保;要在工业区、开发区设立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创业园,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平台。第三要“稳住龙尾”,即要推进外资、外商本土化。力争人力资源本土化、资本本土化、生活本土化,让外商在XX扎根成长。
7.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篇七
1 温州“抬会”现象的历史沿革
在历史上, 温州的“抬会”现象共有三次流行历史。
第一次流行:清朝末期至建国前。这一时期的“抬会”主体为地主、商人及部分富裕的市民农民家庭。这一时期的“抬会”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缓解生活风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富裕阶级将富裕财富组织起来, 应对生活风险。这一时期的“抬会”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内涵, 只是具有了抬会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 产生了“抬会”的名称。但是这一时期的“抬会”为温州地区后期“抬会”现象的二次出现奠定了历史基础,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 这一时期的“抬会”是之后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抬会制度的雏形。
第二次流行:1989年前后, 温州人富起来之后, 资本投资缺乏渠道, “抬会”重新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抬会”与第一次流行时的“抬会”目的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化, 这时的“抬会”开始出现“投资”性质, “会长”开始以高额返利的承诺吸收民间资本。
在“抬会”盛行初期, “会长”的资金吸收速度大于返利速度, 因此抬会得以维持, 但是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 “会长”开始无力支付平利息, 最后“抬会”崩溃。由于当时抬会吸引了大量普通群众参与, 甚至一些人将维持生活的基本资金都投入到了“抬会”中, 因此, 当“抬会”崩溃的时候, 产生了大量“会长”被残杀事件。
温州“抬会”的第二次流行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温州当时已有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口径释放, 二是长时间被压抑的对于财富的追求的集中爆发。在大量刑事案件集中爆发的状况下, 温州政府采取行动, 全面取消了“抬会”制度。
第三次流行:从2008年开始至今。2008年开始重新“抬头”的抬会, 分为两类, 在城市中的抬会大多变为了“投资公司”, 其“会长”一般由大企业经理担当。而农村地区的“抬会”则延续了早年的称呼。从2008年开始, 国家逐步收紧信贷政策, 这使得温州地区的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变得更加困难。这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主开始寻求民间资本的支持, 这使得温州高利贷开始盛行。
但是随着高利贷行业的不断发展, 利息的不断提升, 一些民间资本开始脱离实体经济层面, 而进入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循环之中。从这个角度上看, 温州当地的民间资本已经开始重新具有“抬会”时期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抬会”制度虽然没有像1989年抬会流行一样造成造成大量的刑事案件, 但是这次的“抬会”流行造成了大量企业将正常的企业运转资金投入“抬会”中。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 “抬会”对于民间资本的吸引效用已经逐渐使这种制度成为了温州民间借贷的主体, 严重扭曲了民间借贷对资本市场的补充作用。
2“抬会”与“旁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一个有将近100年历史的经济学谜题。在中国, 这种经济骗局经常和“非法集资”、“传销”等联系在一起。
典型的“旁氏骗局”的获利形式是要求入会者交纳一笔会费, 并许诺在一定时间之后进行现金反馈。但是这些用于支付利息的钱并不是来自公司增长的收益, 而是来自其他新加入的参加者。
“旁氏骗局”的策动者通过不断的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骗局而维持整个骗局的运转。每一个加入骗局的人都可以通过吸引新的加入者而获利。
在理想状态下, 市场是无限大的, 这个骗局也就可以不断的运转下去, 不过这在现实市场中并不存在, 当还款的压力大于新增资本速度时, “旁氏骗局”就不能继续下去。
在整个“庞氏骗局”中, 前期加入的“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而受损的一般都是后期加入的“投资者”。但是为了维持运转, “庞氏骗局”的加入者必然处于一种扩大趋势, 后加入的人群必然多于前期加入的人群。
相比典型的“庞氏骗局”, 温州的“抬会”制度并不要求加入者交纳会费, 而是要求加入者直接以资本的形式进入, 这也使得温州“抬会”相比一般的“庞氏骗局”的风险更大。不过从整个运行过程中, 温州的“抬会”制度与“庞氏骗局”的危害性方面存在一致性。
3 温州“抬会”的主要危害
1) 资本脱离实体经济
由于“抬会”所许诺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 造成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抬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不存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依托关系, 这种特征反过来有影响着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2) 模糊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依据
经济监管部门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准确掌握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如果经济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的掌握经济数据, 将会对整体经济政策产生冲击。
“抬会”制度处于政府监管之外, 大量的资金处于非控制状态。政府的相关经济数据与统计不能正确的反映这些资本的实际运行状况, 这将给经济政策的制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温州地区的民间资本总量大约有75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而涉及民间借贷的资本则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 如此巨大的资本总量, 如果不能有效监控, 将会使国家的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偏差。
3) 相关债权关系不明确, 容易造成企业的“群死群伤”
在温州地区一直存在企业互保制度, 这种制度在有效分担企业风险方面曾经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 这种互保制度也让非法资本活动的负面影响被放大。
温州的企业之间债务关联非常普遍, “抬会”之间的债务关系也非常复杂。在“抬会”不断发展的同时, “抬会”之间也开始产生复杂的借贷关系。一些下级“抬会”甚至直接从其他抬会中获取资金。
更为重要的是, 一些“抬会”的资金来源于正规企业, 而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则是正常的银行信贷。这造成了更为复杂的债权关系。截止大2011年12月, 涉及到温州的民间信贷运行的银行贷款达到500-600亿规模。
4 抬会流行原因
一些人主张将温州这次的高利贷事件与之前的“抬会”流行事件区分看待, 但是笔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如前所述, 2011年的“高利贷”事件已经具有了当年的“抬会”性质, 而从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上来看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如果抛开历史观点而将这次的现象当成一个独立的现象来看待, 则不能准确认识这种现象的本质。从具体的角度看, 温州, 历次的“抬会”制度都有着相同的原因。
民间信贷渠道不畅通:实体经济 (生活)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是“抬会”产生的重要原因。历次“抬会”盛行, 都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趋紧的背景。
资本投资渠道不畅通:资本具有贬值特征, 如果没有有效的投资渠道缓和这种趋势, 民间资本自然会进入一种无序状态。
温州民间的民风特点:温州人比较团结, 民间借贷之风盛行, 这也让温州的“抬会”存在社会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 应对这种问题至少应有三个策略:遵循当地民情, 给予民间信贷一定的空间;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提供有效的民间资本投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朱长松, 黄伟健.温州民间融资体系[J].当代经济, 2006, 7 (上) .
[2]周德文.民间资本出路在于转型[J].中华工商时报, 2011-1-17.
[3]叶瑜.民间金融亟待重新认识:基于温州合会内在机理与历史演变的分析[J].青年论坛, 2010, 12.
[4]赵立平.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及建议[J].河北金融, 2008, 12.
8.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篇八
【 关键词 】温州人精神困难学生励志教育。
一、励志教育及其必要性。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一指劝勉,鼓励;二通“厉”、“砺”,磨炼,振奋。①志,一指志向、意志;二指立志。②励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③。励志教育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从教育者层面看,是劝勉、鼓励受教育者立志,以顽强的意志实现自己的理想;从受教育者层面看,是振奋精神,磨炼意志,发愤图强,以求有所作为。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1.励志教育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人成才的客观。 需要。近年来,尽管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绝不能仅限于经济资助,更需要精神帮扶。由于受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较大的思想负担,甚至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和团结互助等意识。因此,只有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强化励志教育,才能使每位具有成才动机和禀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
2.励志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励志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纠正他们的意识偏差。
3.励志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⑤。最终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或打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贫富差距代际积累的唯一途径是教育。因此,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既是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与美好生活现实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温州人精神。
不了解温州历史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当年温州人所承受的贫穷落后。温州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从地理形态看,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多为深壑高山,又有很多如天堑横隔的江河,交通闭塞。从人口看,“天兵不至”的温州,是历朝历代难民躲避战争灾难的好去处,外来人口不断涌进;同时受“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口日益剧增,故温州人口早就过度膨胀。从人均耕地看,温州人口多,耕地少,新中国成立后人均耕地只有0.33 亩,养家糊口极其困难。从国防看,温州地处海防前哨,长期以来,国家对温州的建设投资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国家对温州工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投入只有6 亿多元,在同期国家对浙江省的投资总额中,温州只占了3.24%。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州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形成了令世人赞颂的“温州人精神”。 1986 年12 月,温州试验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讨论会首次对“温州精神”的内涵进行诠释,认为主要是“自立自主、崇实务实、竞争开拓、奋勇创新”。在此之后,“温州人精神”成了许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⑥著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三访温州后,在《瞭望》周刊撰文阐述“温州人精神”,认为:“就是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⑦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温州人精神”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独立自主的精神。温州人潜意识里有着“人穷志不穷”的观念,从来就很少想过谁来资助救援,在他们最困窘的日子里,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以温州人自己的方式寻求解决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之路,并由此形成了“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的“四自”精神。温州的大老板大多是白手起家,靠补鞋、弹棉、做木工、当泥瓦匠、贩卖小商品等发展起来。 二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初期,温州“老板”走南闯北挤汽车、火车,没有位置就钻到别人椅子底下或打地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更是家常便饭。现在,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了温州人的骄傲。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价温州人:“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⑧
三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不甘贫穷落后的温州人,在追求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的干劲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算在补鞋、弹棉花、做木工、当泥瓦匠等不起眼的工作时,温州人内心却没有丝毫自卑感,视苦难为财富,寻找机遇发家致富,从而形成了“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的进取意识。
四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早在宋代,就逐步形成了一种主张经世致用的区域文化——“永嘉学派”。深受这种区域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温州人,形成了重实际、讲实利、求实效的思维方式。温州发展市场经济所形成的许多先发优势,都是由温州人“敢为人先”所取得的,它充分体现在温州人一系列的全国第一,如第一批发放的个体工商户执照,第一个集资建造的飞机场,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据统计,共有二十来项全国第一。别人不敢做的事,温州人却敢做,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 五是团结互助的精神。温州人注重感情、善于交际、团结互助,不管是血缘、婚缘、地缘,还是业缘,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与他人的情义薄厚和义务分担,在具体交往中拓展自己的关系结构和幅度。可以称温州为“关系本位”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境中的人,尽管在生意场上,他们之间彼此竞争,但其价值评判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情”“义”得以维系和拓展的价值尺度,在于团结互助精神的提升。正是这种团结互助精神凝聚了温州人的集体智慧,形成了扎实的温州人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是温州人精神的力量源泉。
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独立自主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立身处世的思想基础。目前学校较为完善的无偿资助政策体系,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容易使其滋生“等、靠、要”的思想。当前,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和“假贫困生”的出现,反映出部分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反映出独立自主意识的缺失。对于成年学生,学校要在提供必要的无偿资助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内外学生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解决日常生活费用问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因突发事件及因灾难等情况而造成临时经济困难时,学校不能一味给予无偿资助救援,但也不能使其感到无助、绝望,而要引导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学校可以给予无息借款,帮其解决燃眉之急。
(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吃苦耐劳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当提高消费水平是需要的,勤俭节约不是要过苦日子。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果生活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工作捏轻怕重,不仅无法克服经济困难,而且会丧志,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调查发现,有学生购置使用高档消费品,日常生活消费明显超过校园平均生活消费水平;也有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怕苦、怕累,只挑轻松活干。要用温州人吃苦耐劳发家致富的典型事迹,感化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好逸恶劳思想意识,引导他们正视家庭经济困难现实,克服、抵制“仇富”和“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敢于吃苦,敢于担当,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识。
自强不息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的思想保证。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把握未来。学校要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自强者,把困难视为磨刀石。首先,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比如参加文艺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等,引导学生发现自我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其次,做好校园“自强之星”评选活动,进一步挖掘、宣传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发愤图强的感人事迹,展示当代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责任、努力成人成才的良好形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逆境中磨炼意志,自强不息。
(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
开拓创新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就事业的精神品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和掌握,缺乏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根据舒适区域模型(见下图),当学生步出舒适区域进入学习区域时,最大限度的学习动力就产生了;当学生越过学习区域而进入到痛苦的或恐慌的区域时,这种最大限度的学习动力将减弱。实践体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区域,进入学习区域,并避免进入恐慌区域,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达到最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因此,要通过强化专业实践、将勤工助学与发挥专业优势有效结合起来、设立科研资助专项经费、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等途径,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
团结互助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文后盾。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人生目的确立体现了其对人性与生活本质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必然地受到其社会关系的制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以自己的实践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对独立地存在与持续发展。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同学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必须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浓厚的团结互助氛围。同时,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学校还应得特别注意这几个问题: 首先是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由心理辅导教师或社会专家,运用心理支持治疗、应激免疫训练等方法,允许并诱发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充分宣泄其消极情绪,同时协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情感线索,鼓励其勇气和增强其人际关系运作的信心。其次要努力激发教师对培育学生人际关系运作能力的责任感。教师在工作中改变诸如忽视、孤立、专治等不良的教育方式等,安排活动让其自我表现,为学生提供体验人际关系运作成功的机会。此外,必要时约见家长或家访,争取家长配合,并在如何改善家庭的团结互助环境方面予以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川自贡市聋哑人学校)
【参考文献】
[1]朱家存。论主体性与素质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1997(4)
[2]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蔡克骄,陈勰。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精神[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4]谢志远。温州人创业精神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5]黄天中。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推荐阅读:
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城镇发展的关系06-18
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09-25
看不懂的温州资本-读书报告06-29
温州海洋文化10-08
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我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探索与思考08-31
做好招商引资文章 促进城镇化发展08-01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08-20
湖南“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摘要)08-30
温州人力资源网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