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2024-09-05

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精选8篇)

1.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篇一

首先,提出我国现代企业中存在的三个不良现象:一是,“窝里斗现象”,也就是谁都想当“老大”,结果导致窝里斗。二是,在企业文化中存在制度失控,尤其是财务上常常出现失控之类的很糟糕的事,几乎所有企业都有财务失控的问题,只不过是有大有小,有严重与不严重之别而已。三是,有些人认为传统的儒家文化制约着现代企业文化的创新。可见,研究儒家文化,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文化,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一、儒家文化、现代企业文化、国外企业文化概述

(一)儒家文化儒家以人为本,重视人际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仁学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字在不同的地方可以表述为不同的含义,但它始终离不开“人”,总是和“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既然如此,那么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什么呢?是“和”。在儒家看来,“和”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儒家之“和”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一是用来协调管理者与一般老百姓(即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关系,达到二者之间的团结;二是用来协调最高管理者与各级管理人员(即君主与官吏)的关系,取得二者之间的和谐。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以下引用只用书名)又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总之,“和”是协调一致的意思,如同奏乐时,不同的音调高低相和,错落有致才能合成一首美妙和谐的乐曲。而“同”则是盲目强求一致,如同只有一个音调难以谱成乐章一样。

(二)现代企业文化

广义上讲现代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企业管理中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形文化两部分。现代企业文化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而且还包括物质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风俗、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活动等。如企业人员的构成、企业干部及职工队伍状况、企业生产资料的状况、企业的物质生产过程和物质成果特色、企业的组织形象等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

企业文化应以人为着眼点,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强调要把企业建成为一种人人都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组织。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职工共同的信仰,它是指导企业和企业人行为的哲学。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企业文化属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很多重要作用,比如: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塑造形象作用。可以说不同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企业文化也有着共同的内容,按照企业文化作用范围来划分,企业文化包括经营性企业文化、管理性企业文化、体制性企业文化三大内容。

(三)国外企业文化

国外的企业文化,发展始于两个明显的事实:一是日本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赶超了美国,日本的产品占领的原本属于美国的许多市场。二是美国本土的许多企业,在世界剧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以文明取胜”。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通过生产更好的产品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二是通过尊重和理解他人来赢得人心,以使得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为社会服务”方面,如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提出“企业应以加速社会繁荣为使命”,认为“经营者不应该凭权势与金钱作恶性竞争,而应该以建设公平、合理的社会为己任”。美国的企业家也都相继提出了“紧靠用户、顾客之上、竭诚服务”等信条。在“尊重和理解人”方面,主张员工参与管理,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甚至提出“普通职工比企业主管更加伟大”,“管理者应该对职工怀着尊敬和感谢的心情”等等。

二、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现代企业文化提倡“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可溯源于儒家文化提倡的“忠”。

企业文化追求的第一大效果就是员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这似乎又刚好与儒家人本哲学所提倡的“忠”不谋而合。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儒学传到日本后,被加以改造,把“忠”提到了高于“仁”的地位,并把“忠”演变成为对君主和国家的信从和效忠,使之成了日本民族的道德支柱。过去传统人事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员工对企业的遵从、服从,而现代企业文化所寻求的是雇员对组织目标的“忠诚”,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孔子曾多次讲到“忠”。在孔子那里,“忠”的含义比较广泛,它除了指人与人之间的忠诚,以及臣民对君主的效忠外,还包含有对待工作要忠于职守,勤奋努力的意思。孔子还讲到“敬事而信”(《学而》)、“执事敬”(《子路》)、“事事敬”(《季氏》)等,都是指对待工作要恭敬谨慎,兢兢业业,而不能懈怠散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不能玩忽职守。孔子还强调管理者要在其位,谋其政,勤勤恳恳地对待本职工作。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

(二)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提倡“团队精神”与儒家文化的“仁”大同小异。

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西方,人与人之间隔着一个上帝,个人只对上帝负责,这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西方的唯理性主义总是把人视为物,视同机器,因此就有了如何进行管理控制以及如何规划人的行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儒家文化浸润中的东亚社会,神灵的支配力量远不如现实人生哲学的指引,人们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及忠信和谐。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内容和要求即是“爱人”,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孔子即回答“爱人”(《颜渊》)。孔子还说:“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对于领导者或管理者来说,就应当具有广博的仁爱之心。孔子还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同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就现代企业管理者而言,关心爱护下属,努力为企业员工谋利益,既是企业管理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时,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人们广施恩惠,周济大众,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就不但是“仁”,而且达到“圣”的境界了。

企业经营者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下属和工人,一切管理人员也必须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员工;同样,员工也应该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管理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内在的凝聚力。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职能以“控制”为主,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关怀”为主,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团队精神,在这些企业中,经营管理者都表现出对员工十分地关心和爱护,员工也都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十分投入地进行工作。这就是现代企业文化要追求的目标。

(三)现代企业文化追求的“学习型组织” 的目标并加强学习和培训,与时俱进以及强化“文化影响”与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修齐治平”是一致的。

儒家十分重视学习,《论语》首篇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型组织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有一种鼓励每个人学习并发展自身潜能的氛围;二是能够用学习的文化影响供应商、客户和重要的股东;三是使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成为企业政策的核心;四是不断地进行组织变革。学习型企业的要求已远远超出传统的企业内部培训和教育的范畴,它更强调团队的互动,要求团队每一成员不仅要“学而时习之”,而且要用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去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儒家的经典《礼记·大学》中明确指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为使国家国泰民安、兴旺发达,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应该以修身为本。儒家认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犹如树的根,国家的兴旺犹如茂盛的枝叶,如果树根枯萎了,又怎么可能有茂盛的枝叶呢?现代企业文化特别重视“文化力”的影响,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是人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有点类似社会道德。国家靠依法治国,但法律有失效的时候,这时就得靠社会道德。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大兴建设企业文化,借鉴儒家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不无裨益。

(四)顺道与顺变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古人称之为“道”,对企业文化而言,顺道就是努力认识并遵守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顺变就是敏锐地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动向。

顺道的思想在道家的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被认为是天下万物的本源,或者说,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因此,管理也就首先应当顺应道,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宏观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出的伟大决策。微观上,企业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其根本途经则应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顺变”的思想事实上可以被看成朴素辩证法的直接表现,即首先肯定了事物的变化性质。特别是,“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向对立面转化的可能性,那么,作为管理者也就必须针对对象与环境的变化作出必要的调整:“随时,乘时,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而不应机械地去坚持已不能适应新变化的旧制度或旧作法。现代企业面临的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并且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要求企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按照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变化环境,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手段,完善企业文化,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例如,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从而占领中国市场,各个跨国公司在中国销售的商品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动,诸如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手机,提供了中文界面,并有高、中、低各种档次的机型可供选择,通过满足中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和不同的消费水平,从而占领了绝大部分的手机市场。顺道观和顺变观是对管理行为的宏观概括和总结,对于现代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现代管理者思索。

(五)现代企业文化提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激励机制,与 “义利并举,义以生利,以义为上”的儒家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孔子在谈到君子应具备的人格品质时,特别强调“义”,他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这里所说的“君子”、“小人”,主要是就道德人格而言的。“义”主要是指一个社会人们普遍推崇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和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对于管理者来说,要使自己具备君子的品格,必须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义”的要求。

孔子认为,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是他教导弟子从政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强调“恭、宽、信、敏、惠”。所谓“惠”,就是要给老百姓以恩惠,因为“惠则足以使人”。他在和弟子冉有谈到如何治理人口众多的卫国时,认为首先要使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富起来。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利益是调节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要杠杆,“何必曰利”、“义以生利”的说法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不可忽视义在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仍应有它的地位。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

三、坚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理性态度,吸取各种管理理论的精华。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不重玄想,而是务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孔子告诫其弟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本人对此亦身体力行,到晚年仍周游列国,不遗余力地宣扬儒家学说,甚至达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的忘我地步。儒家不仅有这种务实好学的事功精神,而且有虚怀若谷的超凡气度。孔子主张“见贤思齐”(《里仁》),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气度表现于管理之上,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日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历史上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本国资源相当匮乏。日本对外来文化进行自主性的移植和创新,使自身迅速跨入先进文化的行列。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文化是东方儒教、佛教文化、西方文化的揉合体,除去了外来的、移植的文化,日本就所剩无几了。而正是这样一个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并不意味着儒家伦理在东亚管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降低了。恰恰相反,信奉儒家伦理使他们更具广博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于将儒家文化的人本主义,重人际关系的伦理观念注入现代管理过程,使社会伦理关系融合在企业管理模式之中,在企业外部塑造了相对安定的经营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淡化了劳资对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并非只有西方的理性观念和数学公式才是科学,我们两千年来继承并发展的儒家文化同样是人类高超智慧的结晶,是现代企业文化和实践的丰富源泉。

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已经超出了管理手段这一基本的职能,企业文化还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开拓力和竞争力,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如:北京中药企业“同仁堂”由乐显扬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从一开始,同仁堂就重视创业的德、诚、信,通过长时间的培育,形成了同仁堂特有的企业文化,而同仁一词出自《易经》,意思是和同于人,宽广无私,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

在一个古老农业文明中成长起来的儒家文化传统,在知识层面上当然无法跟当今的工业文明相比较;但它在生命智慧的层面上,却未必真的不如工业文明。儒家文化传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胸襟、“与时俱进”的自我调节,还有原始人道、自然秩序、天然情感和随机应变的生命智慧,毫无疑问都具有某种永恒的魅力。儒家文化是中国人道德构建的传统渊源和出发点,它对协调和整合社会具有特殊的积极作用。

2.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篇二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构建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 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中国的生态系统也相当脆弱, 生态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举世关注的热点, 人类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

一、对工业文明的生态伦理反思

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社会生产力, 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但是, 伴随人类盲目征服和改造自然, 现代科学技术被滥用, 造成了对环境的日益严重污染和资源的巨大消耗。特别是20世纪初叶, 全球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方面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如地区贫富分化加剧, 环境污染加剧, 资源日渐枯竭, 生态严重破坏, 人口激增等等。环境危机的出现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反思人类同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但因其固有的局限性而一直受到许多思想家批判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就做出过深刻的反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道:“我们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胜利。对于每一场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部和第三部都有了完全不同的, 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并且还指出“要实行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仅仅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迄今存在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制度的完全的变革。”[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灿烂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含着许多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一)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凝聚了儒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体现了人类极高的生态智慧。

1.生态自然宇宙观:“天人合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明确地提出了人与天地万物是统一的。“《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2]《易》以“三才”———天、地、人作为自然法则, 主张建立有序的世界体系。到了汉代, 董仲舒认为, 天、地、人处于不同的位置, 但是它们三者是“合而为一”的。他说:“何为本?曰:天、地、人, 万物之本也。天生之, 地养之, 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 地养之以衣食, 人成之以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 合以成体, 不可一无也。” (《春秋繁露·立元神》) 到了宋代, 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 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 因诚至明, 故天人合一。” (《正蒙·乾城》) 由此可见,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人的生命与天地万物是统一的。虽然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现代我们所讲的人与自然和谐尚有区别。但儒家把天、地看成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万物的过程, 是他们养育了人与万物, 在这一过程中, 人与天地万物和谐交融, 世界成为一个有机和谐的生命整体。因此, 我们人类应该爱护大自然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共同体, 对大自然始终有敬畏之心, 不做有损自然法则之事。

2.生态道德观:“仁民爱物”。儒家思想体系中一个主要的核心是“仁”, 然而儒家所讲的“仁”除了讲“爱人”, 还进一步把到“仁”范畴扩展到自然界。《周易》中, 就把“生生”作为人的“大德”, “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传·系词》) 。在孔子看来, 保护小鱼和巢中的小鸟, 既是仁爱精神的体现, 是热爱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手段。“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即钓鱼时不用大绳网横断流水一网打尽, 射鸟时不射杀归巢的鸟。孟子也认为, “君子之于物也, 爱而弗仁;人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可见这表现为一种仁分亲疏、爱有等差的道德秩序。至汉代, 董仲舒进一步发展, 他认为“质于爱民, 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 奚足以谓仁?” (《春秋繁露·仁义法》) 他把“仁”的范围扩展到鸟兽鱼虫等动物之中, 这也是极为难得。张载进而提出了“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的思想。“故天地之塞, 吾其体;天地之帅, 吾其性。民, 吾同胞;物, 吾与也。” (《西铭》) 即视天下所有的人都为我的兄弟, 应以仁爱相待;外物为我的同伴, 其他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这些都体现儒家思想对天地万物的善意关怀。因而,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自己;爱惜他物的生命, 就是爱惜自身的生命。

3.生态道德目标:“与天地相参”。在儒家的思想观念中, 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彼此联系的整体。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最终所追求的生态道德目标是“与天地相参”, 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子者, 与天地参, 故德配天地, 兼利万物, 与日月并明, 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礼记·经解》) 在这里“参”即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 兼利万物。用今天的话说, 这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协同进化的思想。儒家还提出了“与天地参”的途径, 《礼记·中庸》曰:“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这里的“与天地参”不是指与天地有隔, 也非与分庭抗礼, 而是说人只有如此至诚尽己之性, 亦尽物之性, 在地位上才能与“天地”并生, 加入“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化育”。显然, “与天地相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而它也成为人类至善的道德目标。这是儒家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与自然万物关系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

(二)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道家哲学从“道”的普遍有效性出发而引申出了一种带有生态伦理意蕴的万物平等论。

1.生态自然宇宙观:“道法自然”。道家认为,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初的本源。道家认为“道”是整个世界的本源, 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源泉, 是观察天地万物的根本出发点。道家还认为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 人道应顺天道。“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这里的“自然”, 即自然而然, 即人类要以“道”为法则, 因为它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道的自然本性是自然万物能够在不受到外力的作用下表现其自然的状态, 在道家看来,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道、天、地、人皆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 并且按照自然本性存在和运动。“道”还是创造万物的动力。“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 庄子对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心领神会, 并且进一步提出“道者万物之由也” (《庄子·渔父》) 。在道家自然观中, 宇宙万物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整体, 人生活在天地这个大环境中, 要自觉服从自然规律, 崇尚自然, 效法自然, 使生命生生不息, 因此“道法自然”有其深刻内涵。

2.生态道德观:“自然无为”。崇尚自然是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自然无为”是“道法是自然”的直接要求, 也是道家生态道德观直接的体现。老子说:“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 育之, 亭之, 毒之, 养之, 覆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生长万物, “德”繁殖万物, 生长万物但不据为己有, 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 这就是最深远和最高尚的道德。“道之尊, 德之贵”并不是有一个主宰者使然, 而是道以“自然”, 即自身所具有的目的性法则生成万物。道家主张“无为”, 并不是消极的不为, 而是“又为”, 实质上是要求人们遵循事物内在的法则, 按照规律办事, 不妄作为。在老子看来, 天地万物无不尊道贵德。《老子》曰:“为不为, 则无不治。”这里的“为”是目的, “无为”是手段, “无不治”是效果。“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六十四章) 按照“自然无为”的观念行事, 就是要求人们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与自然相协调。人类的生存活动既要符合客观规律, 又要符合人的需求, 进而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3.生态道德目标:“相生相养”。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在通过探讨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时, 还进一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伦理。在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问题上, 道教是以《道德经》的“道生之, 德畜之”这一思想为依据, 主张“凡事无大无小, 皆守道而行, 故无凶;今日失道, 即致大乱。这个“道”, 就是指相生相养之道, 是“天道”, 和“人道”的合一。老子还说明, 要想实现“相生相养”的道德目标, 人对物质享受应加以合理地节制,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四章) 意思是说,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 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 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老子》三十二章) 知道适可而止, 才能远离危险, 避免祸患。根据“知足知止”的行为原则要求, 今天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问题上, 更要注意根据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度开发,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样做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相生相养”的道德目标。

总之, 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发挥着天人和谐的社会功能, 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寻找文化支撑, 对现代生态理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黄寿祺, 张善文.周易译注.系辞下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儒家文化:和谐图书馆;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和睦相处,儒家倡导“以和为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执两用中”、“和实生物”、“和以解仇”、“和以处世”、“知行合一”,等理念。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理念,追求和谐,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完整的文化观念体系。儒家和文化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汲取精神滋养和文明动力的宝贵思想资源,对构建和谐图书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构建和谐图书馆,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就是要形成以和为贵,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自身的多元和谐。

一、儒家“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儒家文化被封建统治阶级尊为“儒学正宗”,经过先秦孔学、汉魏儒学、宋明理学,一直作为主流文化位列儒释道三教之首,在中国和整东亚文化圈流传2000多年之久,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儒学的风行,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习俗的塑造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观察宇宙自然天地万物产生、运行、发展、消灭的自然规律,提出应该以“和”的方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达到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融完美与生生不息的境界。叶金宝先生在其所著《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提出“和”从本质上既表征为一种客观状态,也表征为一种理想。“和谐是指任何两个或多个相区别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良好或最佳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任何一个事物或矛盾的双方都能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够得以较好的满足,价值能够得以实现。这样来界定,包含了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在事实层面上,它是指矛盾的和谐状态:二是在价值评价层面,它与人的需要有关。因此和谐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概念”。儒家“和”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儒家的最高价值追求。儒家所重视的和谐表现在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三面。这种价值取向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和个人心理和谐。

2、“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儒家把天、地、人当作一个整体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以“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根据天地人的古今变化之理,来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最终达到“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目的。

3、“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一体的精神境界。既尊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又利用发挥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和以处世”的和谐人生态度。“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儒家非常重视“礼”在协调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血缘关系中的作用,用“礼”来规范天道人道关系、血缘亲情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

5、“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庸之道”是儒家实现和谐的方法原则。中庸要求正确认识宇宙人生整体系统里的中心、重心、核心,恰到好处、玲珑有度的处理各种矛盾关系。

6、“和实生物”的和谐发展理路。“生生和谐”,不同事物的“和合”能促使万物万事生成,不断产生新事物,故此“和”成为儒家祟尚的大德。儒家认为宇宙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通过刚柔、阴阳、男女、天地等万物的交融和对立,化生万物。

7、“和以解仇”的和谐方法策略。“有像斯有对,对必反而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和谐”是儒家解决各种利益、价值、权利矛盾冲突的方法手段。

8、“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合一是儒家实现和谐的具体途径,既要领会“和”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精神还要把和谐观念落到实处,化和谐的思想为和谐的行动。

二、儒家“和”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儒家“和”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统一和谐,传承儒家“和”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成机理及其内容的多元化特征,我们在引领社会思潮时,还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传承儒家和文化的精髓,发挥儒家和文化的价值,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儒家文化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儒家和文化与构建和谐图书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图书馆的国家之一,古代图书馆起源于奴隶社会的殷商时代,随着甲骨文字的出现。产生了最初的图书典藏机构,据《尚书·多士》一文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古代图书馆深受儒家“和”文化的影响,重视保持与国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态的动态和谐,它以收藏和保存图书为主,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执政参考,为贵族提供阅览服务,同时为编书辑佚、校勘等提供资料,客观上为后世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对文化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构建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图书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营造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不但应该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应充分借鉴我国古代儒学“和”文化思想精髓,实现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和读者,图书馆自身的三个和谐。

1、图书馆与社会的和谐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认为社会有序进行的关键在于各个个体都能处于、安于正确的位置。在社会

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具体位置。在这一特定的位置上,人们必须安于其分,自觉遵守道德规章,不得僭越其位,要用礼来整合社会秩序。当“复礼”之时,“入朝廷则贵贱有位”,“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处乡里则长幼有序”。《礼记·礼运》篇上有所谓“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十个不同的角色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图书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它全面系统地收藏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储存、开发、传递与利用信息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服务,同时广泛进行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支持,是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图书馆就应遵守社会规范,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基础,服务的对象,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文化资源,合理履行应尽的典藏、教育等职能,使图书馆的作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行为模式。

2、图书馆与读者的和谐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儒家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同时,竭力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主张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和以处众”的境界。孔子主张实行忠恕之道,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一方面强调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一方面要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他们的需要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要实现与读者的和谐相处,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牢固树立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读者着想,从读者的需要出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尊重读者,理解读者,以诚信、亲仁的态度对待读者,以忠恕之道架构与读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以人性化、现代化的管理给予读者更多的关爱、理解、信赖。同时还应该紧密联系读者,注重与读者的沟通和互动,听取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3、图书馆自身的和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要达到天人、人际和谐的理想状态,儒家认为首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构建与社会、读者和谐相处的图书馆,应该从“内在超越”的观念出发,从图书馆自身建设入手,通过自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发展变革,达到“善”的境界。从硬件来看,先进合理的服务设施是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应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馆藏、馆舍、设备,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提高服务的硬件设施水准。从软件来看,图书馆应博采众长,吸收采纳古今中外优秀的管理文化,建立人本、高效的管理模式和敬业、勤业、精业的工作团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加强图书馆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同时,图书馆还应注重图书馆工作者和谐人格的培养和良好心态的形成,倡导“执两用中、平和恬淡”的人生理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

参考文献:

4.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篇四

摘要 儒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深具启发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儒家管理思想,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要从树立人本理念,完善录用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员工培训,完善竞争和团队协作机制,建立绩效管理系统和优化企业文化等几方面入手,探讨儒家文化对我国企业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儒家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Confucian cul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l

5.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篇五

(一)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而“仁”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人”,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爱护人。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全德之名”,是涵盖所有美德的一个总称,它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博爱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灵魂。同时,儒家不是从孤立的、个体的人的角度,而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规定为道德性,理解为以仁爱为枢纽的人际关系,这应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二)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企业管理,从管理的对象上看,分为人、物及信息,于是企业管理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特质。企业的盈利性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进而支配物质资源的配置来达到的。基于这种考虑,企业管理就必然是也应该是人本管理,以及对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企业人本管理的本质可以表述为:正确树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全面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领导方法和艺术,企业文化建设,及其他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目的的管理方法和艺术等等。经济学家黄速建认为,人本管理应该包括运用行为科学,重塑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立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杨靖山给人本管理下定义并展开论述为:依靠人是全新管理理念;开发人的潜能是最主要管理任务;尊重每一个人是企业最高的经营原则;塑造高素质员工队伍是组织成功的基础;凝聚人的合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儒家人本思想与企业管理的本质联系。儒学所建立的以人

为本的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在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上,从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把人当作被动的物来看待,到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并进而重视人、尊重人,发挥人的能动性,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儒学的人本思想,不仅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并行不悖,而且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民惟邦本”“富民、惠民”的管理思想,和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形成一种契合,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潜在作用

(一)“以民为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倡导人本主义。儒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孔子认为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就是说,管理的核心是人,即管理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儒家强调尊重人性,富有仁爱之心,挖掘人的智能潜力,可谓开辟人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先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这样才能上下同舟共济,企业才会发展。具体做法是:把依靠全体职工作为企业管理宗旨,建立一套发挥各级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并大力培训职工,重用人才,达到人尽其用,以形成尊重、关心职工的企业氛围。

(二)“为政在人”,成立德才兼备的领导集体。为政在人”的“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那些“ 仁以为己任 ”的“ 贤人”;将这种思想主张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强调德才兼备的领导层的关键作用。建立高素质的企业领导班子是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的第一步,也是儒家以人为本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和升华。

(三)“重视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关心利润,关心财富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对企业长期发展来讲,关心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企业的利润、财富都是靠人来创造的。任何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由人来创造的,失去了人才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企业便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遭致淘汰的命运。越是高层次的管理者,越应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上,要有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精神,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四)“顾客就是上帝”,以服务顾客为己任。以人为本,除了以本企业员工为本之外,还应包括以用户为本。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只有处理好企业与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真诚以他们为本,为他们服务,才能为企业创造出宽松环境和生存发展的机遇。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民主已经成为一种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凝聚力。我们在建立企业文化时,要充分吸收礼法思想中积极向上的合理因素,有意识地消除由礼法思想延伸出来的等级观念,建立互敬互爱、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企业制度。

三、儒家“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解析

(一)以人为本——沃尔玛企业管理的出发点

1.沃尔玛崇尚“尊重个人”。1.沃尔玛崇尚“尊重个人”。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雇主,但公司不把员工当作“雇员”来看待,而是视为“合伙人”和“同事”。公司规定对下属一律称 “同事”而不是“雇员”。即使是沃尔玛的创始人沃尔顿在称呼下属时,也是称呼 “同事”。沃尔玛各级职员分工明确,但少有歧视现象。领导和员工及顾客之间

呈倒金字塔的关系,顾客放在首位,员工居中,领导则置于底层。员工为顾客服务,领导则为员工服务。公司内部没有上下级之分,下属对上司也直呼其名,营造了一种上下平等、随意亲切的气氛。这让员工意识到,自己和上司都是公司内平等的一员,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为公司也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

2.沃尔玛注重保障员工利益。沃尔玛在保障员工利益方面有一套详细而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保障员工的利益来让他们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公司的主人。公司将“公司合伙人”这一概念具体化为三个互相补充的计划:利润分享计划、员工购股计划和损耗奖励计划。沃尔玛的所有这些管理措施都无不体现着儒家“仁”之思想,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玫琳凯的“P”和 “L”哲学。在商业中,P 和 L 指的是盈(Profit)和亏(Loss),但是,在美国著名的玫琳凯化妆品公司对 P 和 L 却另有独 到 的 解 释,它 指 的 人(People)和 爱(Love)。他们提出:“我们是重视人才的公司”。创始人玫琳凯提出“开门原则”,她的办公室每天都敞开着,随时欢迎提意见的人进来,强调不能把人们隔开,要上下通气,人与人多进行交流,体现了公司对人重视。该公司还体现了对人的“爱”。公司的员工过生日都会受到祝贺,公司还为他们准备一份免费晚餐。“秘书周”也是玫琳凯公司的传统,每年的这周里,所有的秘书都会获得一束鲜花和一个咖啡杯。礼品虽然很微薄,但情义却很深长,表明公司时刻想着大家。玫琳凯公司的成功与人际关系的亲密无间、团结协作是分不开的。

(三)以人为本——摩托罗拉管理模式的核心

l.成熟的招聘制度。公司的招聘制度上,没有种族和性别歧视,没有宗教信仰限制,对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应聘者一视同仁,体现了公司对人格的充分尊重。

2.完备的培训体系。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免费对职工进行任职、在职、高层管理、高级技术(如 MBA 教育)培训,使每个职工都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3.公正的评估体系。公司实行的 “论功付酬”,是一种效率与公平并举的科学管理,既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又提高了职工的经济地位,实现了职工个人的经济价值。

4.优厚的福利待遇。公司的福利待遇切实考虑到了员工的利益,使得在职员工甘愿为公司奉献自己的所有才智。

5.真正的人格尊重。公司对员工的机密记录,包括病例、心理咨询记录和警局调查清单等都与员工的一般档案分开保存,并限于“有必要知道”的有关人员了解,说明公司职员享有充分的隐私权。

6.开放的沟通渠道。公司允许职员直接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及发展情况,并广纳员工的建议,实行民主管理,增强了职工的“企业主人翁感”。

7.平和的离职安排。公司除了公开平等招聘、广开就业之门,为应聘者提供就业机会外,还对裁员和离职有适当的安排和相应的福利待遇,为职员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为他们免除了后顾之忧。摩托罗拉公司是在尊重人、重视人、发展人的基础上,赢得了公司的利益和发展,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塑造了人。

(四)以人为本——海尔创新管理的核心

海尔从 20 多年前濒临破产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可谓中国企业界一大奇迹。它的成功归因于优秀的企业管理理念,而“以人为本”更是海尔优秀企业文化的灵魂。张瑞敏喜欢引用的一句古语是:“上下同欲者胜”。企业领导人必须在琢磨人、关心人上下功夫。海尔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员工对海尔的“三心”:

1.解决疾苦要热心。海尔有一个运转体系,专门帮助职工及时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公司组织了自救自助形式的救援队,员工人手一册 《排忧解难本》,如有困难,只要填一张卡或打一个电话,排忧解难小组会随时派人解决。

2.批评错误要诚心。10 多年来,海尔的中层以上干部实行红,黄牌制度。在每个月的中层干部考评会上,都要评出绩效最好与最差的干部,最好的挂红牌(表扬),最差的挂黄牌(批评),并具体剖析情况,使受批评的干部清楚错在何处,明确努力方向。

6.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篇六

【摘要】:中国企业管理多借鉴西方或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然而当我们正在极力地学习模仿西方的企业管理思想时,西方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了。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当今21世纪的企业管理正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文化和理论体系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管理学思想,中国的儒学思想正是一个关键的契机。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经过古今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态度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笔者分析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及运用,对企业管理有现实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启示、运用

以儒家思想为首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其中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 立人处事、人际交往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文化熏陶。儒家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儒家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告诉现代企业管理应以“仁治”安民,即把员工看成是社会人,关心员工,满足员工切实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当前世界经济趋于多元化、一体化,跨文化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从不能单一的模仿西方企业管理思想,是时候该去深入研究我国文化的精髓,即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儒家文化及企业管理概述

1.1.儒家文化概述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和重视人治。而孔子最注重的是“仁”,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儒家提出了一套“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管理思想[1]。一直以来,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的文化思想。儒是古代中国社会做人的典范,回答了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的人生观问题,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

1.2.企业管理概述

管理师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在中国古代比较著名而在商业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孙子兵法》,许多日本美国的公司把它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外国早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军队作战、治国施政等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自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开始,几十年间,学者和实践家们一直在努力探求如何管理好现代企业这个复杂的课题,管理学家提出了大量的管理理论,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管理学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现代管理所面临的事世界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时代所有带来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把人看做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重视人本化、民主化、可持续化。这里面也体现了一些儒家的思想。

2.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2]。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整个管理学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人本管理,重视人的重要地位,实施以人本理论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样的管理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管理活动人性化,能真正做到关心、理解和爱护员工,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的环境,更要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3]。西方管理从管理开始把人当作是经济人到后来的社会人也不过是把人当作工具。儒家文化的主体思维重视人,以人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人不仅仅看成是工具。这对于指导现代管理,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2)儒家文化中显著的特点是以“中庸处世”,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处事的重要原则,在企业管理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有重要启示。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体,具有基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特征。在看待竞争与合作双方的时候应辩证地看待它们,西方管理中一直把它当成对立的两极,在现代管理中却把二者结合起来了。这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即辩证地看待矛盾双方,使双方处在和谐统一体中,而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同时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因为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的,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正如在《礼记中庸》中记载的“执其两端而用中”。

(3)现代企业想要生存只有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每一个企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注重天人合一,其中包含思想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上强调二者的平衡与统一。西方管理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把科学管理是建构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之上。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尤其自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以来,地球便变成人类的私有财产,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在全球资源日益萎缩时,企业必须从经营理念上高度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企业管理中如果不注意可续发展,那么企业最终会被淘汰。但目前来说,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企业的一个很巨大的挑战。

(4)儒家文化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儒家特别重视“德政”,也就是道德的感化作用,将法律与行政管理结合在一起。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治理国家,如果只用法律控制,以刑法约束百姓,那么百姓虽然不会犯法但却没有品德;如用道德来引导,那么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还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公民。儒家认为领导者只有自己品行端正,管理好自身,才能更好的管理好别人,也才能服从,应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员工。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考核干部都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考核,而“德”则是首要的条件[4]。领导者有品德,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取信于广大员工。

(5)此外,儒家思想方式还具有辩证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很重要的启示,现代企业是一个 动态的管理,目标也在不断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儒家文化具有整体性,分解思维体现较少,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逻辑要求。企业要求讲求效益,而儒家思想的“知以致用、知行合一”正符合现代管理讲究效益的原则。

2.2.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1)儒家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等。但由于它没有把自然对象化,并加以客观如实的描述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因而它既不能产生出严谨慎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也不能孕育出检验理论的实验手段及实验设备。这种笼统的思维,缺乏精确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古代整体思维的笼统性对现代管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管理,比如出现核算漏洞,市场预测不精准即决策失误等现象。

(2)中国人讲究人情,在中国有一个观念:法理不外乎人情。在企业管理中若轻制度而重人情,轻法制而重德治,对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进程有很大阻碍。由于儒家比较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情观和家庭观比较浓,导致法治得不到彻底地实行,执法不严,出现漏洞,企业内部可能出现因为人情而包庇等现象,会阻碍企业发展。

(3)重政治而轻利益对企业发展有许多不利的地方。由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人重义轻利,重政治轻利益。许多企业依附在国家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失去了独立性。企业内部结构政经不分,将经济色彩淡化了。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领导者中行政命令,走形式化路线,凭主观理想办事,不注重经济效益。

(4)企业管理易产生专制而轻民主。虽然儒家提倡“民为重,君为轻”,但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专制制度才能维持君主的统治地位。企业中常有领导者将决策直接由个人决定,致使员工在权威面前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些创新的想法被绝之门外,或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3.将儒家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结构

3.1.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造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倡导在企业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个职工得以发展的环境,把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整体共同价值中,来塑造一个优秀的团体。根据现代人的需求,企业将使用人上升到发展人,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在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挖掘人的潜力和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能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克服中国人固有的管理思想的弊端,更加科学的看待管理问题。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尊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以创造性劳动为企业活力所在,实现管理的科学性,不断学习新的管理念,与时俱进,使企业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3.2 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理性科学的结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人的主体地位时也要科学理性地管理。在管理价值上,除了追求企业的利益和效益的同时要强调道德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实现义与利、德与智的紧密结合。管理是复杂多变的,集合多元素在管理结构中。科学理想的管理已计划、控制、制度等为特征,体现在物质的世界里,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关注的事团队、人际、定位、组织等元素。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非常重要,才能使企业管理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3.3儒家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儒家与商人是一个特性对立的双方,儒家讲求仁义,包含东方的价值观;商人讲求利益,受到西方思维的影响。而打造一个现代儒商,是将儒家文化结合到商业中,中国人骨子里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将儒家思想运用到商业实践中,适应现代企业发展。

3.4.注意儒家文化中对现代管理方法的消极影响

辩证的看待儒家思想,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管理思想强调行政控制,忽视经济市场,容易受到大一统的影响,使得企业活力个性被泯灭,竞争不意识,趋向保守僵化,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儒家文化重在和谐与协调,企业往往缺乏创新,随大流,企业平庸化、封闭化,个性也难以发挥。过分重视人际关系易造成因人情世故而影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没有注入新鲜血液。儒家管理容易出现专制而轻民主的倾向,领导者可能独断专行,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不公正等现象。或企业无章可循,执法不严,看重人情等。这些儒家管理思想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正确采纳和运用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启示,实现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应有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3]戴承欢.试论儒家“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管理,2010

[2] 《管子·霸业》

7.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篇七

一、儒家传统文化精义

儒家思想创造了以“礼”、“义”、“仁”、“和”、“诚”、“德”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体系。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1、民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所谓民本意识, 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 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孟子说“道惟在自得”, 求道没有别的途径, 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2、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亦正是他们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宏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特殊心态。它包涵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

3、道德意识与文明进步。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 不仁之事不做, 不义之财不取, 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 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 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 而是伦理教育, 如何做人的教育, 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

4、力行意识与实践品格。和谐境界的实现, 人本精神的高扬, 忧患境域的摆脱, 道德素养的提升, 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 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 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内圣”有赖于“立德”, 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赖于“立功”, 所以儒家反对空谈, 反对坐而论道, 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去直面现实, 锲而不舍, 知难而进, 奋发进取, 通过主体的实践, 完善自我, 改进社会。

二、吸取儒家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行为伦理导向下的价值文化, 其基本价值取向不仅指导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 而且在现代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造和创新, 在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实践过程中, 值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借鉴与参考。

要利用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来建构企业文化, 努力营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文化空间, 提供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理想氛围。传统儒学“义利观”通过调整, 同样可以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义利观”, 形成社会道义与企业利益兼顾, 见利思义、以义谋利的义利观念。在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 充分兼顾个体的现实利益。在儒家“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中, 摒弃其对等级观的盲目强调, 汲取其团结协作、重视合作、敬业乐群、谋求和善等处理人际关系上的长处, 以尽量减少、避免由人际关系不谐所造成的损失, 畅通企业员工的沟通渠道, 以保证企业内部指令信息的一致与统一。重视人的培养, 倡导创新人才、新型人才, 在注重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领域创新中, 注重提升人的品性与德行的完善。注重培养企业员工勇于进取的行为导向, 不安于现状, 同时兼及改进员工的精神人格。破除平均主义, 努力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现代企业伦理。当然, 真正实现上述目标, 还应该参照现代企业文化理论, 对儒家文化进行全面而全新的整合, 使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文化观相适应, 充分考虑到企业发展在市场选择、产品调整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进而实现构建中国式现代企业文化的目标。

三、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

(一) 奋发有为与企业贡献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作为社会重要组织之一, 赢利绝不是企业唯一目的和准则, 更高层次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 报效国家, 奉献社会, 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以天下为己任, 关心社会、奋发有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无论是对于任何一种所有制的企业, 努力营造“以天下为己任, 关心社会, 奋发有为”的企业精神, 让企业员工和社会认同这种精神, 鼓励员工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荣, 这既符合了民族文化传统, 又遵循了企业成长的规律, 必将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

(二) 以民为贵与以人为本

与传统的管理理论相比, 企业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 将“物”的管理和“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以“人”的管理为主,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人化”。企业文化所强调的人, 既是管理的客体, 又是管理的主体;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与“文化人”;既是生产主体, 又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必须从“人”着手, 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 即“民为贵”;正确把握人性的本质, 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 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得道多助, 天下顺之”。

(三) 为政以德与以德治企

立足于道德性树立企业文化, 是成为世界第一流企业的首要条件。孔子认为, “德”是领导者必备的修养。孔子非常重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 提出“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明确指出, 在上位的人一定要以身作则。最高领导者拥护什么, 实施什么, 奖励何种行为, 反对何种作法, 最直接有力地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定位与指向。伟大的人格魅力, 高尚的道德水平, 是企业文化成功的关键。从这一意义上说,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领导者首先必须“为政以德”。管理者, 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文化中, 管理者是企业利益的代表者, 是群体最终的责任者, 是下属发展的培养者, 是新观念的开拓者, 是规则执行的督导者。总之,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

(四) 克己复礼与以礼兴企

孔子所谓的“礼”, 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 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礼”所讲的行为准则, 也具有教化性质, 是人的行为的指导, 人生活在社会中行为缺少约束就会走向反面。现代企业同样需要建立自己的“礼”, 现代企业中的“礼”可以内化为企业人际关系、精神风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 也可以外显为礼仪、品牌、服务、荣誉、公众形象等。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既要自尊也要尊人。“敬人者人恒敬之”, 管理者尊重下属和员工, 员工得到了肯定, 就能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精神。“礼”的另一功效在于传递企业信息与企业形象, 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要显示出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智慧展现气质、风度、着装等, 只有诚于心才能形于外。

(五) 以和为贵与企业内聚

一个组织、一个企业, 它内部和谐融洽, 同心协力, 上下一致, 这就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 是一种团队精神和无形的巨大力量;它对外与社会公众、与顾客和谐相处, 就能“和气生财”,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力。事实上, 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利益趋向呈现复杂性、多元性、多层次性, 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把组织内部的各种矛盾、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都协调起来, 行成一股合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现代管理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营造这种内外关系和谐协调的局面。而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正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 也要看到儒家所倡导的人和思想, 并非提倡盲目的无原则的一团和气, 而是既讲团结又讲原则的协调和谐。

(六) 诚信至上与以信立企

“诚”为世界观, 也是人生观:诚为天道, 亦为人道。“信”是儒家“五常” (仁、义、礼、智、信) 之一。诚信渗透于一切人类行为, 所以儒家说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兴。诚信与否系于一切事业的兴衰成败, 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本。理性的企业文化要吸取“诚信”, 构建以下理念: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准则, 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诚信是一种资本,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信誉与巨大的无形资产;建立企业的上下级之间, 员工与员工间的信任“契约”;建立企业与用户、消费者的诚信互动机制。诚招天下客, 以诚信为本, 强调企业的信誉, 是企业长远发展保证, 只有信以导利才是恒久的商业之道;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诚信互动机制。

摘要:儒家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在构建现代企业文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将试图通过对儒家文化的结构的辨析, 结合现代企业文化理论, 阐述儒家文化观念在构建现企业文化中的价值。

8.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篇八

关键词: 儒家廉政思想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现代价值

一、儒家廉政思想的现代价值

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的关键和核心,是高校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指普通高度学校在基于廉洁文化基础上的廉洁载体建设等物质层面的建设、廉洁意识培育等精神层面的建设、廉洁从教廉洁求学等行为层面的践行。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突出用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公民廉洁教育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创造性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有益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讲话中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分,如修身明志、节俭养廉、选贤任能、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等。而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含有丰富的廉政内涵,在政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廉政治理智慧,在当代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儒家廉政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启示。

本文以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的廉政思想为例,谈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路。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突出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中极具魅力的智慧与根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血脉中,其思想体系中包含教育思想、德治思想、廉政思想等儒家经典理论。孔子廉政思想自从上世纪90年代始一直被学者关注,其中蕴含的崇尚廉洁、摈弃贪腐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民对廉洁文化、廉政政治、廉洁社会的追求。如何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廉政思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当前正风反腐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理论上,加强孔子廉政思想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有助于深入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丰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内容,是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的应有之义。而用儒家思想指导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是丰富我国当代政治思想研究尤其是廉政思想研究的重要途径。现实来看,儒家廉政思想对江苏高校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廉政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儒家廉政思想包括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丰富内容;传统廉政文化中形式多样的灌输方式和教导方法,有利于促进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有助于江苏高校在快速发展时期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助于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对于推动全省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实现全省高校持续可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孔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安贫乐道,清廉不贪的价值观。

以什么态度对待人生是人生价值观的基本问题,从古至今均如此。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战火连天、外族疯狂入侵、经济上大改组、道德大滑坡、社会秩序崩溃的时代,他发出了“礼坏乐崩”的呐喊,希望能用“克己复礼”的办法扭转社会困局,走出无序的状态,从而对人类自身价值观塑造进行深刻论述。比如,在《论语·雍也》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孔子在此称赞颜回,对他做出了高度评价。这里讲的颜回“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价值观,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论语·述而》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3],展现了坚持自己做人做事原则和操守,过着粗食淡饭的清贫生活,对于身外之物淡然处之的人生乐趣,对财富的追求坚守在社会正义立场和原则。孔子还经常鼓励他的学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在孔子看来,正确地在义利之间取舍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正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不拒绝正当的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关键在于得富去贫是否合于道义,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也,不去也”[6]。

(二)慎独敬业、忠诚岗位的处世观。

孔子的弟子樊迟向老师请教仁的品德应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7]“居处恭”即慎独,道德修养虽然需要来自外部的道德教育的意向意义引导,归根到底是由个体内化定向定格的。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应该遵纪守法、谨言慎行、合乎礼的规定。“执事敬”即敬业,对自己应该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敬业就是要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与人忠”即奉献,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真心实意,尽心竭力。慎独、敬业、奉献三者共同构成了“仁者”的基本精神面貌,对内“居处恭”,对外“执事敬、与人忠”。

(三)知耻有信、荣辱分明的人格观。

对孔子来说,个人人格的塑造应建立在“有耻且格”[8]上,指人有知耻之心,且能自我检点而恪守正道,亦即有社会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与信誉感等。其中,尤其是荣誉感和信誉感尤为重要,只有基本的荣誉感和信誉感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具有社会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可以算得上“士”呢?孔子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9]“行己有耻”,即荣辱感、荣誉感。荣誉感即要求做事“行己有耻”,明确行为的底线;信誉感即要求与人交往、做事情要做到人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0],同时,孔子注重从“文、行、忠、信”[11]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即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启示一个人在社会中行为处世要有行为底线,不能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也不能做有辱人类道德伦理之事,从而建立良好的信用,塑造起美好的理想人格,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对个人理想人格塑造的基本出发点。

(四)为政以德、一身正气的政治观。

“为政以德”大体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为官者的表率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4],由此可见,孔子已经意识到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的端正对整个社会的示范作用和巨大影响。因此,为政者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在政务管理、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做到一心为公、不存私心、没有贪念;在个人道德品行方面做到善良、节俭、克制;在家庭伦理方面做到长幼有序、互尊互爱、共同进步。只有这样,一批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为政者才能打造一个环境清明、崇廉拒腐、和谐民主的社会,从而达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5]的美好境界。二是为政者要把握选人用人以贤为主的标准。提出了从先进、赦小过,举贤才和尊贤为大的主张。在《孔子家语》中记载: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无取钳钳,无取哼哼。捷捷,贪也。钳钳,乱也。哼哼,诞也。”[16]即用人不能用急于求成之人,不能用爱挟持之人,不能用能言善辩之人,选取官吏,首先要求他诚实谨慎,然后才要求他聪明能干。如果不忠厚,却足智多谋,就像财狼一样不可接近,即“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7],有言者未必有德,无才者未必无善言,一切应以国家和民众利益为标准[18]。

三、孔子廉政思想对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一)在廉政文化建设内容上,建立丰富立体的体系结构,突破单纯“以廉为荣”的基本思想,倡导多角度多维度的廉政文化建设理念。

孔子思想中丰富的廉政思想内容为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内容提供了立体的借鉴意义。因此,虽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分为高校党员干部、普通教师、学生等多个不同群体,但无论对于哪一类群体,安贫乐道,清廉不贪的价值观、慎独敬业、忠诚岗位的处世观、知耻有信、荣辱分明的人格观、为政以德、一身正气的政治观都具有独特意义。安贫乐道,清廉不贪是廉政的基本要求,知耻有信、荣辱分明、为政以德、一身正气是廉政的重要表现形式,慎独敬业、忠诚岗位是廉政的最终要求。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丰富的内涵体系,才能开拓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外延、途径、方式方法等,从而建立多角度、多维度的文化建设理念。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内容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在内容宣讲上,突出价值观的塑造、处世观的引导、人格观的养成、政治观的锤炼,从而突破狭隘的廉政观,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廉政观。

(二)在廉政文化教育方式上,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倡导因材施教的廉政教育理念。

北宋人程颐有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19]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方法理论依据是各人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的差异性。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维下矣。”正是由于有这些差异,应该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20]。而对于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来说,不存在智力及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但是面对的对象在年龄、岗位、层次上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精华,对不同受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针对高校党员干部可以开展廉洁从政的教育、理想人格的塑造、优良的家风政风的浸染;针对高校教师可以开展廉洁从教的教育、科研诚信的承诺、敬业勤业的引导;针对高校学生可以开展诚信求学教育、岗位忠诚教育、良好的社会融入教育,等等。只有建立了针对不同对象而各异的廉政教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三)在廉政文化建设外部环境建设中,注重干部选拔机制的建立,以良好的用人导向引领廉政文化的正向发展。

以什么样的标准用人、树立什么样的导向,是高校干部工作的首要和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是什么?他概括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的时代要求。他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要看这一条。高校在干部选拔机制中,要建立以德为先的选拔机制,把那些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人推荐到高校管理队伍中,营造出注重品行、崇尚实干的用人氛围,从而引导高校廉政文化外部环境的形成;与之相反,对于品德不佳、信仰迷茫、精神缺失的干部要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营造高校廉洁文化生态文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7]孔子﹒论语[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1):54,66,64,62,32,31,140,8,141,16,69,130,136,138,130,171.

[16]王应麟.中华古典精华普及版:孔子家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8):41.

[18]时全丽.孔子廉政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启示[J].学理论,2014,(32).

[19]《二程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2.

[20]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00.

上一篇:怎样做高考数学卷又快又好下一篇: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