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2024-07-29

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共13篇)

1.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篇一

医疗垃圾相关处理培训

单位:科室:姓名:

选择题:

1.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分别用有警示标识的包装物或容器物盛装封闭

A.黄色B.红色

C.蓝色D.白色

2.一次性输液器、输血器(袋)、注射器收集属于哪类废物收集方式:()

A.损伤性废物B.病理性废物

C.感染性废物D.以上都不是

3.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资料至少保存()

A.1年。B.3年。C.5年。D.10年

4. 医疗废物的管理,符合规定的是()

A.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

B.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

C.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D.以上都是。

5.医疗废物包装物不符合规定的是()。

A.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B.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密闭的容器内.C.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无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D.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6.以下属于医疗事故报告内容的:()

A.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其简要经过

B.泄露、散落医疗废物的类别和数量、受污染的原因及医疗废物产生的科室

C.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已造成的危害和潜在影响;

D.已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和处理结果。

E.以上都是

7. 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后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B.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C.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后可排入下水道。

D.产生的污水可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8. 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的医疗废物有()

A.病原体的培养基

B.病原体的标本和菌种

C.病原体的毒种保存液

D.以上都是。

9.下列对医疗废物的处理不正确的是:()

A.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

B.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

C.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

D.禁止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2.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篇二

1 医疗机构与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现状

1.1 职业病报告

医疗机构及医、技、护人员在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或职业病诊断过程中, 在现场应急处置救抬过程中, 及在职业病危害事故中毒病人的接、转诊过程中发现疑似、确诊的职业病例, 发现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接到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均有责任依法向当地卫生行政及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进行报告。职业病报告工作的现状是在省、市或县级大型医院, 这项工作大部份能主动开展, 而在基层或农村、小型医院该项工作基本不能开展, 或被动进行, 或条件不具备, 职业病报告网络还不够健全。

1.2 职业健康检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格局的改变和扩大, 医疗机构的社会化技术服务意识得到了加强, 原来属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业务的用人单位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已逐步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近几年陆续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建立起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从事用人单位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业务, 并有不断发展的趋势, 这是与国家倡导的卫生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是相符合的。目前, 此项工作各地发展极不平衡, 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比较重视的地区和城市, 此项工作开展得较多, 经济投入大, 医疗机构中获得卫生行政部门审定认可的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建立数量多, 补充了当地专业职业病防治机构的不足, 能够满足当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的需求;而在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情况相反,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寥寥可数, 或尚未开展工作, 远不能满足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需要。

1.3 职业病诊断

医疗机构有较强的医疗技术力量和经费保障, 具有潜力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近几年各级医疗机构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样, 依照相关规定, 积极申请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 相继成立了职业病诊断机构, 陆续取得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机构资质, 为职业病人的健康开展了工作。该项工作受原来是否承担职业病防治工作、机构本身专业技术人员力量配备有关, 原承担职业病防治工作、或机构本身专业技术人员力量配备较强, 符合相关规定的机构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 但数量偏少, 大部分医疗机构未承担开展职业病诊断, 或很少开展。

1.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各职业病防治院、已承担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相关医疗机构或大型企业集团的职工医院, 本身具备人员、技术、设备等条件, 符合国家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已陆续成立了从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取得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质, 相继开展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 由于此项工作的巨大经济及社会效应, 具备了继续发展的趋势。此类评价机构在其他医疗机构却较少建立。

1.5 放射防护与检测相关工作

《职业病防治法》已将放射防护及其相关工作纳入职业病防治工作中, 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场所、放射设备及其接触人员的防护工作是与职业卫生工作相关的重要内容。目前, 多数中小型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和定期开展的检测工作未能正常进行, 均以委托进行, 但大部分医疗机构所在地的检测机构数量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需要。

1.6 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医疗应急处置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救治工作的日益重视, 医疗机构大部分均组建了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治是其中重要内容, 配备了相应的医、技、护人员, 及必要的医疗药品和特殊解毒药品及必要仪器设备, 对重大的职业病危害事故承担接、转诊工作, 在我国发生的许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在农村、边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突发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置不够理想, 大部份不能达到要求。

2 医疗机构相关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够到位

医疗机构与职业病防治相关的工作均需依法、合法, 以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在工业企业用人单位开展较多, 而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宣传和贯彻则远远少于用人单位。因此, 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层次或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培训落实不够到位, 部份己开展职业卫生相关工作医疗机构对法律法规及相应规定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多数机构法人或负责人、管理层对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知识不够熟悉, 很多尚未开展工作的医疗机构掌握更少。

2.2 各地区工作开展不平衡

医疗机构开展的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存在地区不平衡性。目前, 各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在大部分市县存在参差不齐状况, 工作开展多的市县, 已开展了全方位的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 建立了近十家、数十家或更多的具备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但一些市县至今相关的工作较少开展或未开展, 已建立并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数量少, 甚至尚未成立一家机构, 不平衡的情况比较突出。而医疗机构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是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存在的机构和人力不足的弥补和充实, 是值得倡导, 非常具有意义的。

2.3 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医疗机构与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的内部管理普遍不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特别是职业卫生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制度、操作程序、操作方法或质量管理体系多数不能有效运转。一部分机构尽管借鉴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格式建立了管理体系, 但有效的管理仍存在问题。很大一部分至今尚未建立管理体系。

2.4 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设备缺乏

专业职业卫生技术人员是医疗机构开展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的关键点之一。目前的医疗机构除了原曾经承担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外, 大部分擅长临床医疗救治, 具备大量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但普遍缺少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部分机构存在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具有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的人员偏少。专业设备则由于经费的原因, 对中小型医疗机构有一定的限制。这些因素均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技术性和准确性, 还将会带来许多法律问题和责任。

2.5 医疗机构之间及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业务非良性竞争

医疗机构从事与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 有许多经济利益因素驱使, 使之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间机构等具有相同业务机构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由于我国目前对此类工作尚缺少完备的规则, 以及合理的收费标准, 因此部分机构间存在非良性竞争的情况比较突出, 可能会制约该项工作的发展。

3 对策

3.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篇三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

1、前言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器械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近年来,各种医疗器械的事故频发,是人们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产生怀疑。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在各大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师很必要的。但是,我国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还处在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2、风险管理概论

2.1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用最小的损失将风险降到最低的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风险的产生规律,并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而医疗器械风险就是指在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事故,或者是因器械不良而对病人产生的伤害。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不只是在使用医疗器械的时候对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是对器械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运输直至在医院投入使用之后这一整个过程的管理。

2.2风险管理的起源及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风险。与此相应的,风险管理应运而生,从刚开始的萌芽,一直到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风险管理理论的影子。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人们想方设法想要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于是,风险管理理论就萌芽了。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以学科的形式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之后,风险管理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之后,风险管理理论在欧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开始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

3、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应用

3.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医疗器械管理相关的标准,在1998年发布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又分别在2000年和2007年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进行了修改。欧盟、北美和日本是医疗器械的三个主要市场,在这三个国家,非常重视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虽然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定专门的法律进行管理,但是,当地的医疗器械法律与法规中处处体现了風险管理的各个方面,有国家强制力做保证要求制造商必须遵守。我国从2000年开始在医药行业中引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概念。引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既有益于保障人们安全使用医疗器械,保证社会的稳定,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3.2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内容

3.2.1医疗器械的维护和检测

医疗器械的维护和检测时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仔细的维护和检测是保证医疗器械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定期维护和检测显得更为重要,稍一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医疗事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和检测,能够帮助医院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效率。另外,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器械老化、使用方法不当而发生事故,使人们对该医疗机构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定期的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和检测,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医疗器械存在的问题,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定期的进行医疗器械的维护和检测,也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种负责。只是多增加几个维护和检测医疗器械的人员,就能够减少很多医疗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2.2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医院的医疗器械管理部门担负着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担,管理医疗器械、定期的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和检测都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胜任这项工作,也需要工作人员拥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而现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大多都是低学历层次的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医疗器械设计精密、结构复杂,如果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就很难操作这些器械,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测。

3.2.3监控不良事件的发生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在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进行持续的关注,严密监控,科学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尽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对不良事件的监控,在很大程度上会控制不良事件的蔓延以及重复发生,而且,在促进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改进和改良生产技术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对不良事件的监控不能是一次性的或者断断续续的进行,必须是持续的、不断的对医疗器械进行监控。

3.2.4器械保险制度

器械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医疗器械保险制度却是刚刚出现的新制度。所谓的医疗器械保险制度就是指给医疗器械买保险,这样一来,一旦发生由医疗器械引起的医疗事故,保险公司就会根据协议处理相关事务以及事后的赔偿,这样的话,就会减小医院方面的负担。另外,给贵重的医疗器械上保险,医院方面的运营风险也就相对的降低了。医疗器械的保险制度对于医院来说是很有益的,能够降低医院方面的运营风险。

3.2.5对风险进行分析进而控制风险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风险进行分析进而控制风险,这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掌握风险出现的可能。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都进行严密的监控,对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降低风险、提高医疗器械安全性的措施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个环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分析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控制,将医疗器械的风险降到最低。

4、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

4.1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尚没有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这个概念在我国出现不过短短十几年,各种风险管理制度都还只是停留在模仿国外管理理论的阶段,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尚没有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是在发达国家的文化环境和人文意识中产生并不断完善的,它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要在我国的医疗器械管理领域实行风险管理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企业和医疗机构在制订相关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时,要依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不能照抄国外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和医疗机构要依照我國的实际生活建立全方位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加强风险管理的管理职能、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

4.2缺少专门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没有法律上的约束,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有关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专门的管理制度,只是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提到了“风险”的概念。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和医疗机构就会钻法律的空子,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4.3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质量体系

目前,在我国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制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标准和质量体系,每个对于“风险”的定义标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社会对“风险”的认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也就令人担心。

5、结束语

现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医疗事业方面的应用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要想提高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医疗事业方面的应用水平,就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管理部门要不断地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完善和发展,另外,要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理论在企业和医疗机构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海洪,梁学林,奚健等.对在用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2,36(2):128-132.

[1]邵建国,周子健,钱许峰等.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6):107-108,112.

4.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制度 篇四

为增强医师医疗安全意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重视医疗安全法律法规,认真遵守有关医疗安全规章制度,保证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利用早交班形式开展医疗安全教育工作

二、将依据诊疗科目及医疗设备,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进行三级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

(一)入院培训

新入职人员须进行岗前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医疗、护理、药学等有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院规章制度等;具有医疗安全特点的重大典型事故案例、安全注意事项和职业病的预防等知识。

(二)科室、岗位培训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由科室负责人负责,内容包括:科室内诊疗操作规程、主要设备的性能、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科内医疗设备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等。

(三)现场培训

现场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由带教老师负责,内容包括:工作特点、主要设备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及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事故案例及事故预防措施、医疗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等。

四、职能部门对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进行考核,纳入医疗质控体系。

医务科

5.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篇五

姓名:

科室:

得分:

一、填空题

1、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或者 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2、医疗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导致损害或伤残的不确定性事件。风险具有、、和 的特征。

3、医疗风险防范,重视医患沟通,实施人性化服务,让患者“五个放心”应做到对、、、、放心。

4、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病历,及时做好、的记录,医嘱内容要与病程记录相吻合。

5、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 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 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二、选择题

1、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 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A.1年 B.2年 C.5年 D.3年

2、执业助理医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单独从事执业活动()

A.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后可在任何医疗机构单独从事执业活动。

B.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其执业类别执业 C.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两年后可单独从事执业活动。D.在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前不允许单独从事执业活动。

3、经产前诊断,出现哪些情况医师应当向夫妻双方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

A.胎儿有严重缺陷的。

B.胎儿性别为男性(女性)的 C.怀疑胎儿患遗传性疾病的。D.胎儿体重与孕周不相符的。

4、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几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48小时 B.24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5、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 级()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三、判断题

1、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

2、医务人员应当把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3、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0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4、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5、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六个月。()。

四、简答题

1、医疗风险的分类

2、试述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的义务

XX卫生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培训试卷

(答案)

一、填空题1.隐匿.伪造.销毁

2、客观性、永恒性、危害性、不确定性。

3、服务、检查、诊疗、用药、收费。

4、危重、疑难病历 5.48小时、7日

二、1.A 2.B 3.A 4.D 5.B

三、判断题1.对 2.对 3.错 4.对 5.错

四、简答题

1、答:(1)可预见可防范:手术感染;(2)可预见不可防范:医疗意外,过敏性疾病;(3)可预见却难以防范:产科大出血、羊水栓塞;(4)不可预见不能防范:患者自杀。

6.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篇六

2016年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我院领导和医疗管理小组的带领下,经过提升医疗质量小组全体成员和各临床科室及各位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提升医疗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在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领导下,从临床病历质量,辅助科室技术操作规范,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及中药调剂水平,护理质量的提升等方面,通过每周一次病历抽查和每个月一次的医疗质量行政大查房等途径,以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

1、病案质量较往年明显提高,住院病历书写基本达到预定目标,合格率初步统计为100%。

2、诊断和治疗质量:出入院诊断符合率及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均达到预定目标。门诊和住院转诊率接近控制在预定目标,未发生过无菌切口感染情况,处方合格率也基本接近预定目标。妇产科住院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

二、对医技人员的培训,通过院内的业务学习,按计划外送医技人员进修,平时不定期送出医技人员外出短期学习,使得各人才素质均有明显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医德医风建设取得较好的成绩。1、2016年我院外出进修人次为7人,其中外出进修一年的2人,省立医院1人,闽东医院1人,进修半年的5人,2、2016年我院外出短期学习人次为28人次,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的医疗质量。

三、科室各医务人员均能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工作上基本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迹。

四、护理提升医疗质量方面,通过护理部的定期业务学习与考核,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主要表现在:

1、服务态度较好,所有护理人员均具备相应资质。

2、抢救药品物品管理方面,班班清点,保证桥就工作顺利进行。医疗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总结

3、病房管理工作较往年有所改善。情节卫生工作做得较好,病房物品放置有序。

4、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常规器械消毒合格率达100%,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执行率100%。

5、能认真描绘三测单,书写护理记录,及时执行医嘱,技术操作规范,准确。护理五种表格书写,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达到预定目标要求,未出现合理差错事故。

五、医技方面

1、能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2、能认真配合各科室做好检查项目的分析,诊断报告及时,结论准确,内容完善清楚。

3、能合理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器械、试剂并能严格管理和维修好。

4、能及时认真做好各种资料的统计工作。

六、药房管理方面

1、能认真执行有关质控制度、措施。

2、能严格执行毒麻药品管理方法。

3、购药渠道正规。

4、调配处方出错率大大降低。

寿宁县中医院医务科

7.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篇七

一、医疗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 意识薄弱且财务工作者素质过低

很多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轻视财务管理工作且财务管理的意识不足, 没有将财务管理的监控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医疗机构领导热暖没有将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机结合到一起, 在管理财务活动过程中, 仅将工作重点放在财务表面内容上, 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力度, 不利于开展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活动。某些医疗机构虽然在人员结构上作出了重大革新, 但素质过硬的人才大多选择在事业单位内工作, 因此, 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更新自我知识的环境。

(二) 预算编制工作执行力度不够且不够科学

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主要根据单位只能和工作任务进行编制, 安排医疗机构的财务活动, 但是部分医疗机构对财务预算的重视力度不足, 编制过程和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不高, 最终致使预算编制工作缺乏有效的和可操作性的监控手段, 即使编制出预算安排, 财务机构因为编制预算时没有得到相关机构的支出而不能很好的执行编制计划。

(三) 医疗机构缺少相应的财务评价和财务分析

当前很多医疗机构都不重视报表分析工作, 对医疗机构的经济运行缺乏整体分析与评价, 财务报告仅关注过去发生的财务问题而不重视未来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并且财务处理两条线现象十分严重, 很多医疗机构只重视实物性信息的统计工作, 而忽视非实物性信息的统计工作, 因此, 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财务报告的关联性和准确性, 阻碍了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 极易使管理人员制定出错误的决策方案。

二、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 完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监督体制

医疗机构应将实际的财务工作情况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 完善内部管控体制, 使医疗机构的各岗位和各部门都能互相联系、制约和监督起来。强化内部审计和监督体制, 建立完善的经费开支体制, 强化财务管理约束力度, 提高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无限的作用, 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朝着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方向前行, 为医疗机构奠定良好的市场竞争基础。

(二) 完善和更新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体制

当前国家对医疗机构实行“全额管理, 差额补助, 超支不补, 结余留用”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的各种支出都已纳入到预算管理当中。为确保医疗机构健康稳定的发展, 强化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和更新财务管理体制才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因此, 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应切实按照财务管控机制设定的成本管控目标和业务流程开展工作, 从而全面提高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素养, 使其适应新时代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医疗机构每月应抽出时间组织相关财务工作者学习最新的财务知识和财务技能, 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 防止不健康思想侵蚀财务人员, 医疗机构还应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开展自学活动, 以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医疗机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不断强化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 促使财务人员能够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严防财务风险问题发生。

(四) 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活动

医疗机构开展财务分析活动及时对完成的财务活动进行总结, 同时也是对财务行为进行预测的手段, 其在财务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经济条件制约下, 其与医疗机构的经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者都需要获取财务信息以便于作出科学决策方案, 因此, 对医疗机构的支出和收入、材料、资产、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等内容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将财务分析工作做好, 可以总结财务管理的经验, 揭示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财务管理问题, 从而掌握财务工作的规律, 便于更好的优化财务管理活动,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三、总结

经济不断发展凸显出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 因此, 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的根本需求。相关人员必须认真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促使我国各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彤华.浅谈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5) .

[2]王肖莉.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2) .

8.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篇八

【关键词】培训业 风险管理 相关问题

一、培训业的发展历程及行业特点

培训业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培训业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后教育培训成为培训行业的新生力量,呈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教育培训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宏观环境,加上教育培训业本身进入门槛地,市场广阔,利润空间大等特点,中国市场上培训业百花齐放,甚至一些国外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参与进来。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培训机构逐渐国际化,品牌化,出现了海外上市热。

目前培训行业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市场需求大,有很好的市场潜力和盈利空间。国家教育部预测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中国培训业进入投资高峰期。二是培训机构众多,鱼龙混杂。近年来出现了众多的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从中低级的英语培训培训到较高级的管理培训,涉及领域相当广,目前中国市场上仅外语培训机构就超过5万家。三是中、低层次培训仍是培训市场的主流。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将近1亿人参加各种培训,其中约80%的人参加的是与工作技能相关的中、低层次培训。四是培训机构呈现出综合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式 。当前培训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综合化发展,业务范围横向扩展很宽,如新东方教育。另一种是专业化发展,走“少而精”的路线,如老罗英语,清华哈佛班,惠普商学院等。

二、培训业的风险识别及评估

培训业的现状表明,这是一个收益与风险,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有效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首先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培训业属于低风险行业,它所面对的一般市场风险包括生命周期阶段风险、集中程度风险、政治波动性风险 、破产风险等。培训业行业的特有风险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第一,身体健康等突发事件的风险。培训业的收入与培训学员的出席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频发的健康事件使培训业遭受意外损失,如非典和H1N1等高传染度的疾病爆发导致生源明显减少,培训机构会被迫暂时关闭。

第二,人力资源风险。培训机构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有两方面,一是人才匮乏,优秀人才带来的不只是好的培训技巧,还有他所掌握的生源。二是人才流失,优秀人才进入竞争对手的企业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如新东方集团的老罗出走,成立老罗英语与新东方分庭抗礼。

第三,收入不稳定的风险。培训业的收入受到业务范围、业务性质,以及不同时期的业务需求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平滑的收入曲线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尤其在保证资金供应方面。

第四,行业内的价格竞争风险 由于目前培训业机构很多,有些机构会采取恶性价格竞争的方式抢占市场,这种掠夺性定价对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大型机构也有冲击,因为其规模较大,在节省成本方面灵活性差,收费的降低会挤占利润空间。

第五,品牌风险和声誉风险。培训有教育的功能,人们对培训者往往有更高的道德要求。之前的宋山木事件导致山木学校遭到重创,与之对比的是新东方集团,俞敏洪强大的个人魅力对企业声誉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三、培训业的风险管理的优化建议

1.增强风险意识,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培训业虽然目前的市场趋势很好,但对于风险管理的关注不是很高,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进入培训行业并不久,现在正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重要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来自于这个过程,建立一套全面风险管理机制,能培养管理层和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重视人力資源管理,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对于培训业,员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力量,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对员工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常见的措施有股权激励政策,还可以设置较高的进入和退出门槛。之前新东方频繁的高层次人才流失给培训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合同和投保等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3.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促进信息交流与沟通

培训业是一种人员特别集中地行业,由少数人提供服务以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这少数人必须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能,这种技能又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对职员的培训是提高职工专业技能,帮助职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员工之间沟通,培养员工忠实度的有效途径。未来的培训业想要基业长青必须走品牌化道路,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方式。

4.保持对风险的持续监控

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能忽视风险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监控能使企业及时准确掌握风险管理效果,促进沟通和提高重视。现在中国教育培训机构掀起了国外上市热,继2006年新东方上市后,2010年安博教育、环球雅思、学而思、学大教育等多家中国培训机构先后密集赴美上市,越来越多的接受社会监督对企业来讲是机会也是挑战,上市能为企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但如何运用好这些资金也是企业必须慎重思考的。

5.担企业社会责任,政府监管不能缺席

9.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篇九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教育培训计划(2013年)

一、培训目标

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科室发展的切实保障。开展医疗质量和安全培训教育活动,狠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旨在使全科医务人员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职业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服务意识,增强全科的主人公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我科室医疗服务质量。

二、培训内容1、2、3、4、5、6、7、8、《职业病防治法》等各种法律法规、三基知识的学习科室诊疗规范和指南 十三项核心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相关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地震安全预案、消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十大患者安全目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9、医疗风险防范、医患沟通技巧等医疗安全教育

10、医院随时下发的需要科室学习的重要文件

华西附四院内三科

10.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篇十

一、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申请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一)企业应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运行1个月以上;

(二)通过试运行,已完成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洁净车间等相关验证、确认工作;如有净化要求的,提供一年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环境检测报告(包括生产车间和无菌检测室);

(三)产品标准已制(修)订,已完成产品设计验证;

(四)如果属首次注册,已完成了产品研制和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注册检验报告;如三类产品应完成临床验证(试验)后申请规范检查;

(五)企业已对照有关要求完成自查、整改。

(六)新办企业管理者代表已在市局备案并已办理了质量管理体系上报的数字证书(查阅省局公众网上首页文件下载”栏“企业用户数字证书指引”)。

(七)持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在1月~2月,或7月~8月已向省市监管部门上报了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情况。

二、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申请流程如何?何时到企业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后要报何材料?何时可取质量管理规范检查通知书?为何质量管理规范通知书的结论与现场检查评价不一致? 工作流程:网上填写相关材料,取得预受理号并打印申请表—申请材料递省局受理大厅取得受理号—医疗器械监管处形式审查—转审评认证中心技术审查—材料审查通过,抽调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检查意见及企业提交整改报告交审评认证中心医疗器械科技术复核,出技术审查意见—医疗器械监管处行政复核—受理大厅发体考报告。

时限: 从受理—材料审查通过,安排现场检查(20~25个工作日)—技术复核、行政复核(20~25个工作日)—体考报告,50个工作日完成(约3个月)。不包括企业补充材料时间(补充材料二个时间段:一个是资料审查,二是现场检查后整改计划)。

按照省局相关文件要求,检查组组长在未次会议上向企业告知以下内容:

(一)与受检企业将检查情况进行确认,对于检查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企业如果持有异议的,应当在确认意见表中在部分栏中打钩,并提供书面说明,与材料一并交回派出单位;

(二)现场检查结果只是本次检查的建议,不代表最终(报告)检查结论;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被检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向派出单位和市局提交整改计划(内容包括缺陷和问题的分析、整改措施和整改完成时限、整改负责人),如果已整改完成的,附证明材料复印件;

2(四)本次检查发现的缺陷和问题不代表企业存在缺陷和问题的全部。市局将在日常监管中继续跟踪检查以达到整改到位的目的。

注1:省局审评认证中心在实施现场检查前3个工作日内告知企业和所在地市局做好准备,企业申请延迟检查的,申请资料作退回处理(即退回处室,由器械处退受理大厅),本次申请结束。

注2: 技术资料审查如发现重大缺陷,不能在短期完成整改的,中心出具技术审查意见,转处室作退回处理。

三、关于原材料控制要求

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强化对主要原材料、零部件采购控制管理。对采购非标准但可构成医疗器械产品功能的原料、零部件生产的,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考核时,需提供这些原料、零部件供应方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许可或上市注册的资质证明,提供对供应方资质评估报告和供应方的质量审核报告,提供包含质量检验和质量责任等内容的质量协议,必要时体系考核部门可以延伸对该供应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考核。

四、生产方式仅进行部分环节的质量控制,没有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否进行质量体系考核?

如果产品没有在我国进口注册,也没有外国政府上市许可证明。国家局《关于企业使用无进口注册证书的“羊肠线”换包装生产医疗器械有关问题的复函》(国药监械函〔2009〕40号)已明确,鉴于该产品的主要工艺环节和生产过程在境外,如仅对企业的换包装、外协灭菌过程进行质量体系考核,其质量难以控制,不能作为境内医疗器械进行质量体系考核及产品注册。

第12号令中,开办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指必须具备属于开办企业自己所有的实际生产条件。除厂房可以租赁、个别检测项目特例以外。

以下列举了近年来国家局下发的有关文件:

(一)、对于采购天然胶乳避孕裸套的企业只进行检验包装的生产方式,国家局《关于加强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生产监管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10]91号)认为,此生产方式不具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九条、《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第七条所规定开办条件的,不予核发、换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二)对于采购心脏起博器裸机进行清洗包装的生产方式,国家局《关于采购心脏起博器裸机方式办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意见》(国食药监械[2006]312号)规定,因企业对该产品的关键生产工序和质量体系难以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性难以保证,不符合《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局令12号)规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开办条件,不予办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证》。2010年1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答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部分企业申请直接装配(包装)国外产品组织生产问题的复函》(食药监械[2010]8号)维持上述办理意 见。

(三)、关于不再具备委托生产条件的委托生产企业可否换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复函(食药监械[2008]32号),对于以委托生产方式利用其它企业生产条件作为开办企业的生产条件,企业申请生产许可的,不予核发、换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综上所述:

一是如果仅进行部分环节的质量控制,没有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不能核(换)发生产许可证或体系检查不予通过。

二是开办(换发)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指必须具备属于开办(换发)企业自己所有的实际生产条件,没有实际生产条件不能核(换)发生产许可证或体系检查不予通过。

五、无菌检验室配套要求的问题

11.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篇十一

关键词:医疗纠纷;风险风析;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22-02

1 材料来源

将云南省划分为以下16个市、地、州进行分析:怒江州,迪庆州,文山州,思茅地区,丽江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大理州,曲靖市,昭通地区,红河州,保山地区,楚雄州,玉溪市,昆明市,德宏州。对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云南省市、地、州的医院, 从医学数据库中采集相关数据,对医院内的医疗损害风险做定性定量分析。

2 方法

用SPSS软件对医院内的医疗损害风险做定性定量分析。

2.1 医院科室风险分析

将医院划分为以下十六个科室进行分析:康复医学科,临床病理科,药剂,神经内科,检验科,消化科,呼吸科,泌尿科,麻醉专业,血管科,二科,内科,骨科,妇科,产科,普外科。

(1)相关分析。

对医院的十六个科室:康复医学科,临床病理科,药剂,神经内科,检验科,消化科,呼吸科,泌尿科,麻醉专业,血管科,二科,内科,骨科,妇科,产科,普外科作风险的相关分析。

将风险事故按照医源性医疗事故、医源性非医疗事故、非医源性医疗损害、未定医疗损害分类,将医院的十六个科室对以上四种不同的医疗损害计算相关系数,得到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①神经内科、内科、心血管科、妇科、麻醉专业、普外科和骨科等七个科室与医源性医疗事故发生的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均超过70%,这说明这七个科室发生医源性医疗事故的风险较大。

②产科、普外科、骨科、检验科、二科、妇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麻醉专业等十个科室与医源性非医疗事故发生的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均超过70%,这说明这十个科室发生医源性非医疗事故的风险较大。

③泌尿科、妇科、消化科、产科、普外科这五个科室与非医源性医疗损害发生的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均超过60%,这说明这五个科室发生非医源性医疗损害的风险较大。

(4)在未定性的医疗损害中,普外科、检验科、产科、骨科、二科、妇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等九个科室与未定性的医疗损害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均超过70%,尤其是普外科,与未定性的医疗损害相关的相关系数为93%,这说明这九个科室发生未定性的医疗损害的风险较大,其中普外科发生未定性的医疗损害的风险最高。

2.2 从事故发生原因进行风险分析

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成:科间协作不力, 科内配合不当,缺乏应急机制,违反操作规程,处置不及时,违反诊疗程序,处置不力,处置不当等八类,对这八种原因所导致的风险后果进行分析。

(1)相关分析。

将医疗事故发生的八种原因和造成的损害后果作相关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处置不当和处置不及时与医源事故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811和0.754,这说明由于处置不当和处置不及时发生医源性医疗事故的风险最大。

(2)因子分析。

将事故发生的原因按:科间协作不力, 科内配合不当,缺乏应急机制,违反操作规程,处置不及时,违反诊疗程序,处置不力,处置不当等八类,对这八种原因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经过因子旋转后,得到因子得分表。从上述因子得分表可以看出,处置不及时、处置不力和违反操作规程在医疗风险因子上的得分为正值,其余为负值。这说明,由于处置不及时、处置不力和违反操作规程发生医疗损害的风险度较大。

2.3 按人员类别进行风险分析

将医院人员划分为:医类、护类、麻醉师、行政人员、技类、药类、进修生、其他等八类人员,对这八类人员在岗位上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

(1)相关分析。

对上述八类人员按照医源性医疗事故、医源性非医疗事故、非医源性医疗损害、未定医疗损害分类,将医院的八类人员对以上四种不同的医疗损害计算相关系数,得到表6。

从上表可以看出,医类和护类人员与医源性医疗事故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917和0.777,这说明在医院中,医类和护类人员发生医源性医疗事故的风险较高。

(2)因子分析。

通过建立因子模型,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不同类别的人员在风险因子上的因子得分,如下表

从经过排序后的风险因子得分表可以看出,在医院的八类人员中,医类人员的得分最高,为2.22157,这说明在医类人员岗位上,产生医疗损害的风险最高;护类人员的得分次之,为0.75878,这说明在护类人员的岗位上,产生医疗损害的风险次之。

2.4 对医院人员按职称进行风险分析

将医院人员按职称划分为以下四类人员:初职、中职、高职和其他人员。

(1)相关分析。

从上述的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除了其他人员外,高职人员,中职人员和初职人员与医源性医疗事故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這说明高职人员,中职人员和初职人员发生医源性医疗事故的风险较大。

高职人员和中职人员与医源性非医疗事故的相关系数大于0.5,这说明相对于初职人员和其他人员,高职人员和中职人员发生医源性非医疗事故的风险相对大一些。

高职人员和中职人员与非医源医疗损害的相关系数大于0.6,这说明相对于初职人员和其他人员,高职人员和中职人员发生非医源医疗损害的风险相对大一些。

高职人员、中职人员和初职人员与未定性非医疗损害的相关系数大于0.6,这说明相对于其他人员,高职人员,中职人员和初职人员发生未定性医疗损害的风险相对大一些。

(2)因子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四类人员中,初职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因子最高,为1.09634,这说明在医院中,初职人员由于临床经验较其他人员不足,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度最大;中职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因子次之,为0.5721,这说明在医院中,中职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度次之;高职人员和其他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因子均为负值,这说明高职人员和其他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度较初职人员和中职人员要小得多。

2.5 按不同的医疗损害情形进行风险分析

将医疗损害划分为四种情形:非医源性医疗损害、医源性事故、医源性非事故、未定性医疗损害。对这四种导致医疗损害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相应的因子模型并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这四种原因在医疗损害风险因子上的因子得分如下表: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医源性事故的因子得分最高,为1.46046,这说明医源性事故导致的医疗损害最为常见,这也说明大多数医疗损害事件是由医源性事故所导致的。作为医院,可以通过控制医源性事故的发生来减少医疗损害的发生。

综合以上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医院只有根据风险大小的不同程度,针对不同科室,不同人员以及不同的事故原因,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处理措施,有效地减少医疗损害风险的发生。

12.医院感染与医疗纠纷的相关性 篇十二

1医院感染与法律

卫生部2006年9月1日施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第1条阐明“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医疗安全,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制定本办法”[1]。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 违反《办法》规定, 导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如果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并达到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的程度, 同样属于医疗事故[2]。患者为了控告医院玩忽职守, 必须证实医院未执行某一标准或医院自身制定的规章而造成其损害。如果法院认定医院感染是由于院方造成, 则医院会受到一定的法律处罚。在涉及医院感染的法律纠纷中, 法院可根据一些细节进行评判, 如医务人员未遵守有关预防感染传播的规章制度, 法庭就可判定医院未履行其职责。在美国有关医院管理法律规定, 如果医院未遵守关于有菌物品和无菌物品隔离的规章制度则被控告为玩忽职守。

2医院感染与医疗纠纷

世界卫生组织 (WHO) 调查显示, 平均8.7%的住院患者存在医院感染。感染可由多种因素造成, 包括年龄、基础病、放疗与化疗、免疫抑制剂使用、器官移植、环境变化和拥挤等, 这些因素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在住院患者中很难完全避免。在我国各级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约5%~10%[3], 因此, 不能仅凭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就判定医院必须承担责任。就目前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和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意识而言, 事实上存在诸多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 值得深思。①按照《办法》要求, 医院应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如果医院未检出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或未将患病医务人员及时调离工作岗位而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则认为责任在医院;②应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 如未隔离或隔离措施不严, 使患者在医院内因接触传染病患者而发生感染, 医院应承担相应责任;③抗菌药物大量应用和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 增加了患者内源性感染和真菌感染的机会;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导致多重耐药细菌感染不断增加, 治疗困难, 药费昂贵和高病死率也是引起纠纷的诱因;④临床上大约45%的医院感染与医疗器械的侵入性操作有关, 由于侵入性操作受污染或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而发生医院感染, 也会引起医疗纠纷;⑤输血后感染如医院无法举证证明无责, 则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3医院感染管理与预防

美国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研究 (SENIC) 结果表明, 通过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实施, 1/3的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医院感染虽不能消灭, 但是, 通过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可大大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目的。①防止医疗纠纷须遵守《办法》、《消毒技术规范》[4]及相关法规规范,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强化预防意识, 最大限度地控制医院感染发生;②做好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权的宣传和沟通, 如诊疗过程中医院感染危险性及后果知情权, 抗感染治疗方案知情选择权, 现有感染症状知情权等;医务人员应认识到知情同意书是事前告知的证据, 既可争取患者的配合, 也可促进医护人员积极采取措施, 避免医院感染相关医疗纠纷发生;③充分发挥监督和指导职能, 医院感染三级网络作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成效、协调能力是有力的组织保证[5], 定期检查和指导制度落实, 以督促医务人员在执行中提高依从性;④加强病历规范化书写与保管, 由于病历在医疗纠纷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记录务必准确和完全;遗憾的是临床医师往往因工作忙而书写不规范;少数医师唯恐写明医院感染会引发医疗纠纷而对医院感染的症状和危险因素描述含糊不清, 甚至未予描述;也有医师对发生医院感染原因随意下结论, 虚构对患者采取的感染防范措施等;这些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⑤重视教育培训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必要环节, 定期组织各级医务人员对《办法》及医疗法规、诊疗护理常规的学习和教育, 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使医院感染管理真正成为提升医院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与医疗纠纷的相关性。方法对医院感染与法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管理与预防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就我国目前医院感染现状和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而言, 事实上存在诸多医患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 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医疗活动中加以防范。结论防范医疗纠纷须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规、规范, 加强医患沟通和病历规范化书写与保管;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强化预防意识, 熟悉并掌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 使医院感染管理真正成为提升医院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医院感染,医疗纠纷,相关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8号公布, 2006.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2.4.

[3]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11.

13.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技能培训 篇十三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 3分,共60 分)

1、《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14年第58号),自公布 年 月 日起施行。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在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有效的 控制措施,保障经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安全。

3、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的 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日常管理,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有效履行职责,确保企业按照本规范要求经营医疗器械。

4、企业质量负责人负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对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具有。

5、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后 年;无有效期的,不得少于 年。植入类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应当 保存。

6、在库房贮存医疗器械,应当按质量状态采取控制措施,实行分区管理,包括待验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发货区等,并有明显区分(如可采用色标管理,设置待验区为、合格品区和发货区为、不合格品区为),退货产品应当单独存放。

7、库房温度、湿度应当符合所经营医疗器械说明书或者标签标示的要求。对有特殊温湿度贮存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有效调控及监测温湿度的 或者。

8、企业应当对冷库以及冷藏、保温等运输设施设备进行 验证、验证,并形成验证控制文件,包括验证方案、报告、评价和预防措施等,相关设施设备停用重新使用时应当进行验证。

9、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应当具有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要求的 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经营的产品可追溯。

10、企业收货人员在接收医疗器械时,应当核实运输方式及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并对照相关采购记录和随货同行单与到货的医疗器械进行核对。交货和收货双方应当对交运情况当场签字确认。对不符合要求的货品应当立即报告质量负责人并。

11、收货人员对符合收货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按品种特性要求放于相应 区域,或者设置状态标示,并通知验收人员进行验收。需要冷藏、冷冻的医疗器械应当在 内待验。

12、对需要冷藏、冷冻的医疗器械进行验收时,应当对其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到货温度等质量控制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温度要求的应当拒收。

13、企业应当对库存医疗器械有效期进行跟踪和控制,采取近效期预警,超过有效期的医疗器械,应当禁止销售,放置在,然后按规定进行销毁,并保存相关记录。

14、从事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医疗器械批发销售给 的购货者,销售前应当对购货者的证明文件、经营范围进行,建立购货者档案,保证医疗器械销售流向真实、合法。

15、运输需要冷藏、冷冻医疗器械的冷藏车、车载冷藏箱、保温箱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冷藏车具有 温度、自动 温度、报警、存储和读取温度监测数据的功能。

三、判断题(共20分)

1、销售部负责对医疗器械供货者、产品、购货者资质的审核。()

2、医疗器械贮存作业区、辅助作业区应当与办公区和生活区分开一定距离或者有隔离措施。()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温湿度监测设备等计量器具定期进行校准或者检定。()

4、企业委托其他机构运输医疗器械,必要时对承运方运输医疗器械的质量保障能力进行考核评估。

()

5、医疗器械拼箱发货的代用包装箱应当有醒目的发货内容标示。()

四、多项选择题(共40分)

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还包括以下内容:()A.设施设备维护及验证和校准的规定

B.卫生和人员健康状况的规定

C.技术机构的规定

2、从事第二类、第三类()A.购货单位法人资格审核规定 B.医疗器械追踪溯源规定 C.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考核的规定

3、企业应当对质量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进行与其职责和工作内容相关的岗前培训和继续培训,建立培训记录,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应当包括。()A.相关法律法规 B.消防知识 C.质量管理制度、职责及岗位操作规程 D.医疗器械专业知识及技能

4、医疗器械库房的条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A.库房内外环境整洁,无污染源,库房内墙光洁,地面平整,房屋结构严密 B.有防止室外装卸、搬运、接收、发运等作业受异常天气影响的措施 C.库房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能够对无关人员进入实行可控管理 D.设在居民住宅内

5、库房应当配备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包括:()A.医疗器械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包括货架、托盘等; B.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设施; C.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照明设备; D.包装物料的存放场所;

6、批发需要冷藏、冷冻贮存运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还应当制定。输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以下设施设备:()A.与其经营规模和经营品种相适应的冷库、冷藏车、保温车、冷藏箱、保温箱等设备。

B.用于冷库温度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的设备。C.备用发电机组或者双回路供电系统。D.扫码枪

7、企业在采购医疗器械前应当审核供货者的合法资格、所购入医疗器械的合法性并获取加盖供货者公章的相()A.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或者经营的许可证或者备案凭证;B.法人代表身份证; C.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 D.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加盖本企业公章的授权书原件。授权书应当载明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注明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号码。

8、医疗器械出库时,库房保管人员应当对照出库的医疗器械进行核对,发现以下情况不得出库,并报告质量()A.医疗器械包装出现破损、污染、封口不牢、封条损坏等问题;

B.标签脱落、字迹模糊不清或者标示内容与实物不符; C.医疗器械超过有效期; D.未标明有效期的9、需要冷藏、冷冻运输的医疗器械装箱、装车作业时,应当由专人负责,并符合以下要求:()A.车载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在使用前应关证明文件或者复印件,包括:

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处理: 当达到相应的温度要求;

B.应当在冷藏环境下完成装箱、封箱工作;

C.装车前应当检查冷藏车辆的启动、运行状态,达到规定温度后方可装车。

10、企业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质量特性进行合理贮存,并符合以下要求:()A.按说明书或者包装标示的贮存要求贮存医疗器械,.按要求分库(区)、分类存放,按规格、批号分开存放,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应当分开存放 B.按包装标示要求搬运和堆垛规范操作,采取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防火等措施; C贮存医疗器械的货架、托盘等设施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破损;与库房地面、内墙、顶、灯、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保留有足够空隙

D.非作业区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不得进入贮存作业区,贮存作业区内的工作人员不得有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行为;医疗器械贮存作业区内不得存放与贮存管理无关的物品。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试卷答案 姓名 : 岗位: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 2分,共50 分)

1、《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14年第58号),自公布2014年12月12日起施行。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在医疗器械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障经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安全。

3、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的主要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日常管理,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有效履行职责,确保企业按照本规范要求经营医疗器械。

4、企业质量负责人负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对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具有裁决权

5、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后2年;无有效期的,不得少于5年。植入类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应当永久保存。

6、在库房贮存医疗器械,应当按质量状态采取控制措施,实行分区管理,包括待验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发货区等,并有明显区分(如可采用色标管理,设置待验区为黄色、合格品区和发货区为绿色、不合格品区为红色),退货产品应当单独存放。

7、库房温度、湿度应当符合所经营医疗器械说明书或者标签标示的要求。对有特殊温湿度贮存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有效调控及监测温湿度的设备或者仪器。

8、企业应当对冷库以及冷藏、保温等运输设施设备进行使用前验证、定期验证,并形成验证控制文件,包括验证方案、报告、评价和预防措施等,相关设施设备停用重新使用时应当进行验证。

9、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应当具有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经营的产品可追溯。

10、企业收货人员在接收医疗器械时,应当核实运输方式及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并对照相关采购记录和随货同行单与到货的医疗器械进行核对。交货和收货双方应当对交运情况当场签字确认。对不符合要求的货品应当立即报告质量负责人并拒收。

11、收货人员对符合收货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按品种特性要求放于相应待验区域,或者设置状态标示,并通知验收人员进行验收。需要冷藏、冷冻的医疗器械应当在冷库内待验。

12、对需要冷藏、冷冻的医疗器械进行验收时,应当对其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到货温度等质量控制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温度要求的应当拒收。

13、企业应当对库存医疗器械有效期进行跟踪和控制,采取近效期预警,超过有效期的医疗器械,应当禁止销售,放置在不合格品区,然后按规定进行销毁,并保存相关记录。

14、从事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医疗器械批发销售给合法的购货者,销售前应当对购货者的证明文件、经营范围进行核实,建立购货者档案,保证医疗器械销售流向真实、合法。

15、运输需要冷藏、冷冻医疗器械的冷藏车、车载冷藏箱、保温箱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冷藏车具有显示温度、自动调控温度、报警、存储和读取温度监测数据的功能。

三、判断题(共10分)

1、销售部负责对医疗器械供货者、产品、购货者资质的审核。(错)

2、医疗器械贮存作业区、辅助作业区应当与办公区和生活区分开一定距离或者有隔离措施。(对)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温湿度监测设备等计量器具定期进行校准或者检定。(对)

4、企业委托其他机构运输医疗器械,必要时对承运方运输医疗器械的质量保障能力进行考核评估。(错)

5、医疗器械拼箱发货的代用包装箱应当有醒目的发货内容标示。(对)

四、多项选择题(共40分)

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还包括以下内容:(AB)A.设施设备维护及验证和校准的规定

B.卫生和人员健康状况的规定 C.技术机构的规定

2、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还应当制定。(BC)A.购货单位法人资格审核规定 B.医疗器械追踪溯源规定 C.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考核的规定

3、企业应当对质量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进行与其职责和工作内容相关的岗前培训和继续培训,建立培训记录,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应当包括。(ACD)A.相关法律法规 B.消防知识 C.质量管理制度、职责及岗位操作规程

D.医疗器械专业知识及技能

4、医疗器械库房的条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ABC)A.库房内外环境整洁,无污染源,库房内墙光洁,地面平整,房屋结构严密 B.有防止室外装卸、搬运、接收、发运等作业受异常天气影响的措施 C.库房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能够对无关人员进入实行可控管理 D.设在居民住宅内

5、库房应当配备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包

括:(ABCD)A.医疗器械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包括货架、托盘等; B.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设施; C.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照明设备; D.包装物料的存放场所;

6、批发需要冷藏、冷冻贮存运输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以下设施设备:(A B C)A.与其经营规模和经营品种相适应的冷库、冷藏车、保温车、冷藏箱、保温箱等设备。

B.用于冷库温度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的设备。

C.备用发电机组或者双回路供电系统。D.扫码枪

7、企业在采购医疗器械前应当审核供货者的合法资格、所购入医疗器械的合法性并获取加盖供货者公章的相关证明文件或者复印件,包括:(A B D)A.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或者经营的许可证或者备案凭证; B.法人代表身份证; C.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 D.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加盖本企业公章的授权书原件。授权书应当载明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注明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号码。

8、医疗器械出库时,库房保管人员应当对照出库的医疗器械进行核对,发现以下情况不得出库,并报告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处理:(ABC)A.医疗器械包装出现破损、污染、封口不牢、封条损坏等问题;

B.标签脱落、字迹模糊不清或者标示内容与实物不符;

C.医疗器械超过有效期;

D.未标明有效期的9、需要冷藏、冷冻运输的医疗器械装箱、装车作业时,应当由专人负责,并符合以下要求:(ABC)A.车载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在使用前应当达到相应的温度要求;

B.应当在冷藏环境下完成装箱、封箱工作;

C.装车前应当检查冷藏车辆的启动、运行状态,达到规定温度后方可装车。

10、企业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质量特性进行合理贮存,并符合以下要求:(ABCD)A.按说明书或者包装标示的贮存要求贮存医疗器械,.按要求分库(区)、分类存放,按规格、批号分开存放,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应当分开存放

B.按包装标示要求搬运和堆垛规范操作,采取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防火等措施;

C贮存医疗器械的货架、托盘等设施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破损;与库房地面、内墙、顶、灯、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保留有足够空隙

上一篇:关于成功的优秀哲理励志文章下一篇:幼儿园体育区区域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