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2024-09-05

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共11篇)

1.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一

附件二

2014-2015学年度“中美富布赖特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应提交申请材料及要求

一、网上申请提交及上传要求

完整填写好网上申请表并在申请表相应页中上传相关材料,包括,Page 6, Resume/Curriculum Vitae(自选),Page 7,Transcript(必须,包括(1)填好的Information Concerning Foreign Student Academic Records;(2)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如有)的中英文成绩单);Page 11,Writing Sample(自选);Page 12,Test Scores(如已有正式有效的托福或雅思成绩单);Page 13,Additional Information Page(必须,包括(1)本科及以上的中英文毕业证和学位证,或在读证明,请按照一中一英的顺序上传;(2)如果你的推荐人不是网上提交推荐信的情况下,将推荐人的推荐信扫描后一并上传在本页;(3)有效期至2015年12月及以后的护照照片页(如有)(4)美方院校的邀请书(如有,如果你没有美方院校的邀请书,请不必联系美方院校。本项目不会因为你没有美方学校的邀请书影响你获得提名的机会的),之后在网上点击“Submit”提交申请。

注意:(1)、每页文件上传时只能作为一个文件上传,文件大小不能超过2MB。建议每次上传前,将所有文件按顺序先扫描成不超过2MB的PDF文件后再上传;(2)本年度我们将实施电子材料评审,你上传的材料的准确和完整性对你的申请十分重要;(3)在填好网上申请书后一定不要忘记点击“Submit”提交申请,否则你的申请书项目方将不会收到,由此会导致无法评审你的申请材料。

本年度申请阶段无需提交纸质材料。

二、语言考试要求

目前,中国PhD项目不接受除托福考试或雅思学术类考试以外的任何其它考试的成绩单。上述考试的有效期为两年,所以2012年10月1日以前的考试成绩无效。凡未参加上述考试或无有效成绩的申请人需尽快报名参加其中之一的考试,考试日期不得晚于2013年10月15日。如选择参加托福考试,请务必在“Registration Forms”上填写美国国际教育 1

协会代码(IIE Code):“2326”。如选择参加雅思考试,请在“Professional Bodies”填写“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如在提交申请时还没有参加托福或雅思考试,请在申请表24项上填上不晚于2013年10月15日的考试日期并在得到网上非正式成绩后将成绩发至fulbright.phd@iiebeijing.org。晚于2013年10月15日参加托福或雅思考试,将失去被邀请参加面试的机会。

三、面试时提交的纸质材料(在申请者获得面试机会后,在面试报到

时,申请者需提交以下材料一套。注:除明确需复印件外,其余均为原件一套)

1、项目申请表

2、课程评估体系说明(Information Concerning Foreign

Student Academic Records)

3、大学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成绩单(Official Academic

Transcript)(中英文)

4、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中英文)

5、专家推荐信(三封)(英文)(务必使用网上标准表格。如

已网上提交,面试时无需提交此项)

6、有效TOEFL(网考不低于80分)或IELTS(均分至少6.0以

上,任一单项不低于5.5分。均分6.5分及以上更有利安置)考试成绩单。(注:如面试时还未收到正式的成绩单,请提

供网上非官方成绩单打印件)

7、签字表(Signature Form)

四、注意事项:

1、未按要求准备的申请材料将不予受理。

2、未按规定时间提交的申请材料将不予受理。

2.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二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 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 在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却日益凸显。1998 年, 新招研究生仅7.25 万人, 在学研究生仅19.89 万人;到2014 年, 研究生招生62.1 万人, 在学研究生184.8 万人, 而我国也已成为年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以挖掘高校内部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 由于缺乏充足的外部资源, 造成导师资源、研究设备、研究课题及研究经费的缺乏, 束缚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研究生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目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国内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闭塞的运行机制, 其自身的学科定位及专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 进而出现企业创新型人才短缺与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因此, 如何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学科定位以及专业结构, 与外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成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 也成为培养创新性研究生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和平台, 充分利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合作主体的资源和优势, 将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学术技能应用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1]。该模式对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

当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有以下六种典型模式[3,4,5,6,7,8]。

(一)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模式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首选模式。在该模式下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存在三种合作方式:由政府部门为研究生产学研设立专项基金, 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制定的“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等合作计划项目;企业与高校共同提出研究课题, 由双方研究人员组成科研小组, 企业提供研究经费, 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实践;企业根据实际需要, 提出科研攻关项目, 并在大学设立科研基金, 由高校自行组建科研团队承接课题, 并通过“合作教育”方式共同培养研究生。以上几种合作方式均比较灵活, 合作项目可以是单项合作, 即科研项目结题, 双方合作随之终止;也可以是全面合作, 即签订长期合作合同, 合作双方分担风险、共享利益。

斯坦福大学及其企业伙伴实施的研究生“合作教育”方式, 是上述模式成功的典范之一。此外, 美国一些大的跨国企业, 如IBM、英特尔、施乐等, 均与多所高校建立了依托科研项目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在国内,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跨院系合作, 整合了师资和研究生资源, 集中对接产业群, 并分别和上汽股份、上海电气、上海文广、上海华普等共同申请承担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 研究生产学研教育基地模式

研究生培养基地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科研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 实行双导师制, 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 根据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企业导师由企业中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科研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工作, 而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则在高校进行。

日本高校主要采取以上模式进行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 即高校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学生在校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 之后进入企业参与实践, 并由企业提供研究课题和研究资金。研究生毕业后, 合作企业对其享有“优先聘任”的权利。近年来, 日本一些工业实验室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生产学研教育基地[9]。

目前, 我国已经建立了127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涉及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多个研究领域, 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程研究中心由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研究开发实体构成, 每年都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 是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三) 双导师培养模式

双导师培养模式是国内外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一种常见模式。在该模式下, 高校可以聘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 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企业导师具有社会性强、实际操作能力高的特点, 这些正是高校导师的有力补充。[10]双导师模式一方面扩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研究生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国外,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为每个研究生配备一名校内学术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在双导师模式下, 研究生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合作, 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11]。

华中科技大学自1988 年开始实行双导师制, 为研究生配备企业导师。截止目前, 华中科技大学几乎每个院系都有兼职导师。学校通过聘请产业界、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的兼职导师, 对研究生进行学术上的指导, 以实现育人目标[12]。近些年来, 上海交通大学也已经聘任了200 余位来自企业界和研究所的兼职博士生导师, 其研究领域遍及航天、船海、汽车、电力、信息、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 使研究生能够走出课堂, 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

(四) 企业委托定向培养模式

定向培养研究生, 是指由国家按照招生计划, 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研究生, 其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 按规定标准由定向培养单位提供。委培研究生, 是指用人单位 (委培研究生本人所在单位) 委托教育单位培养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除了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以外, 还将企业最新的课题带入高校, 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我国高校每年都会招收大批定向及委托培养研究生, 他们为企业人才素质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课程已经成为企业培养高级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 国内大部分高校也都将面向企事业单位定向委托培养研究生, 作为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的重要途径。

(五) 创建经济实体联合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是高校和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下创建的经济实体具有独立法人, 由高校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则负责生产和日常运营, 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此类经济实体主要依托学校的科研优势, 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作为核心技术, 创建的企业均为科技型企业。这种模式在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研究生通过在这些经济实体中参与科研任务而提升了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的一些一流大学, 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均通过创办此类产学研经济实体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英国、加拿大的很多高校也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公司[13]。国内的中南大学至今已经注册学科性的产学研联合公司150 余家, 接受博士、硕士和本科生从事科技开发及实习实验任务, 目前多家公司已经成功上市。

(六) 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模式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 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 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机构。

1951 年, 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 世界科技园区蓬勃发展, 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直接或间接扶持。美国政府通过立法、资金支持以及配置联邦科研机构等措施, 来促进科技园区的发展, 把科技园和具备合作条件的高精尖企业作为研究生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日本许多大学也都建立了科技园, 其中最富盛名的是筑波大学的“高技术科学城”。在国内, 截止“十一五”末, 科技部、教育部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 家, 涵盖24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 所高校, 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 项, 在转化创新成果、培养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表示:到2015 年, 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200 家。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这些科学园以高校为中心, 与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合作, 兴办高技术密集区, 既开发了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 又改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完善途径和建议

产学研合作要使高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真正形成合力, 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就要不断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途径,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一) 选择合适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 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是关键所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选择, 受各国高等教育特征影响以及不同经济体制的约束, 取决于高校的办学定位及研究生培养目标。因此, 应根据我国国情、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及研究生培养目标, 选择合适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二) 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伙伴

产学研合作伙伴企业的选择, 决定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高校在选择合作伙伴时, 要对合作企业的科研实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察, 选择那些技术能力较强并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 如中石油、中石化、航天科技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 从而便于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开展和实施。

(三) 选择合适的企业导师

如前文所述, 双导师制在产学研联合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高校在遴选企业导师时, 要注重选拔那些技术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同时还要求企业导师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功底, 如国家“千人计划”人员。在企业导师选拔环节上要坚持公开透明、择优评聘的原则。此外, 还要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明确导师职责和考核标准, 并在有必要时为选拔出的企业导师配备副导师, 辅助企业导师的工作。

(四) 发挥政府的政策推动作用

从国内外的培养实践来看, 政府在引导和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一方面,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制定, 为研究生产学研的开展奠定政策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对科研基地及大学科技园建设予以扶持, 并简化审批流程。此外, 国家层面要做好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战略规划, 建立起完善合理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 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结语

3.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三

关键词:地方院校 研究生联合培养 实践 广西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18-01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各高等院校相继扩大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资源的饱和及教育质量的下降。攻克这一难题成为各高校在教育改革中探索的一个课题。

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比较新颖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在实践是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探索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情况,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提供参考。

1 联合培养概况

我院研究生联合培养按参与主体是否为单位分为两类:一是单位参与,两单位间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成立正式的联合培养基地;二是单位间没有正式签约,外单位的参与以个人为主,以外聘导师或第二导师的身份指导本院研究生。下面就这两类合作方式分别概述。

1.1 联合培养基地

(1)合作机制。

合作双方按所签订的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规范责任和义务,并据此开展工作。

联合培养单位的导师由单位推荐和本学院遴选相结合产生,目前联合培养单位已经形成能稳定接收、指导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导师队伍。该导师队伍基本参与了从招生复试到毕业答辩等培养研究生的各个环节,双方共同为为联合培养的质量把关。

(2)指导方式。

在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实行“1+2”模式,第一年在学校系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后两年在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完成論文。联合培养的学生实行特殊的“双导师”制,学院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指派一名导师,实行集体指导制,主要负责学生在校学习的选课辅导和日常管理;培养基地为每位研究生指派科研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培养基地在指导方面具有某些共性,以其中一个培养基地(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生物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为例来说明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要做法。

入学第一年,研究生在学院导师指导下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与培养基地科研导师保持密切联系。这期间学生系统了解科研导师的研究领域,并动手撰写科技论文或综述;同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研究所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并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奠定基础。

第二年开始,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到研究所科研项目的调查研究和实验工作。通过大约三个月的专业训练,研究生加深对各自导师科研领域的了解,并且大体掌握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逐渐形成一些科学问题和毕业论文的思路。之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相关的研究课题,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设计,进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最后一年,研究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数据整理分析、学术总结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当中。

1.2 非联合单位的指导培养

一些外单位人员具有我院的外聘导师资格,通过双向选择后以第一导师身份指导本院研究生,一般是没有硕士点院校的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作为兼职硕士生导师。目前,较多的方式是学院的导师在与外地或外单位的相识导师出于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目的,派研究生到外地去跟随第二导师做研究,有的是借助科研平台完成某些实验,有的则是长期跟随并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生的指导由双方共同承担,通常以第二导师为主。其指导方式与培养基地基本相同,合作机制依项目合作情况而有所差别。

2 联合培养取得的成果

2.1 解决了我院导师数量不足、经费不足的问题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院在具备科研经验和优秀生源的优势下,也伴随着项目短缺、师资不足、科研设备饱和等问题。一名导师要负责多名甚至十多名研究生的科研指导,这样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1]。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分散部分研究生到其他单位去科研学习,解决了本单位导师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境。

2.2 增强了联合培养单位的科研力量

联合培养单位一般具有较好的科研平台,尤其是专业的科研院所,但往往存在着科研项目多而人手不足的情形,研究生可以成为导师们的得力助手,扩大了科研队伍,增强了科研力量,在完成科研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参与联合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其师资应有价值,合理利用其单位硬件设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术氛围,积累培养研究生工作的经验[2],为其以后申请硕士点打下基础。

2.3 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就业途径拓展

科研资源的有限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形成的矛盾,决定了很多研究生难得参与到重大项目课题当中[3]。但专业的科研院所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有很大优势,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项目中,在难题攻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4]。

在科研过程中,对于表现优秀的研究生都有留在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研的机会;被导师派到区内外非联合培养单位进行培养的研究生,也利用地利之便在当地寻求就业。

2.4 加强了院所科研合作

我院与几个联合培养单位在确定为联合培养单位后,科研合作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加强,如科研院所有较好的实践场地(对生物学研究很重要),应用性研究较多,有成果转化基地;高校有人才优势,研究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多,科研仪器先进齐全。而双方通过合作,恰好能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形成最佳科研团队,承担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做出高水平或标志性成果。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是对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总体看可以获得一种多赢的局面。这样的培养还涉及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方法,这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继蓉,黄文韬.研究生导师模式的一些探讨[J].高教论坛,2009(2):113-114.

[2]刘云,李阿利.论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1):101-104.

[3] 裴旭,张少华,张淑林,等.基于“校所结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20-24.

4.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四方协议书 篇四

甲方: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

乙方(高校/院系/研究生院):

丙方(实践单位):

丁方(研究生):

为了进一步促进东莞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和提升创新竞争力,推进东莞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甲、乙、丙、丁四方经友好协商,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2017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院筹建工作方案》要求,就开展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合作的相关事宜,达成以下协议书,以兹共同信守。

一、协议时间:

合同期限为个月,自从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合同期满,协议自然终止。二、四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

1、负责协调丁方进入丙方场所内联合培养实践的安排工作。

2、在联合培养实践期间向丁方发放补助资金,具体发放金额、时间及方式以《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研究生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政府实施政策为准,补助资金自符合补助条件之日起计算,若丁方在联合培养实践期间中途离开则终止补贴发放。

3、为丁方人员代表提供免费住宿条件。

3、负责丁方在实践期的考核,确保联合培养实践质量,实践结束后,应对丁方的联合培养实践表现做出客观评定。

4、需提供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联合培养实践场地,包括生产、研发或办公的场地及劳动保护条件,必须保证丁方在人身安全不受危害的环境条件下工作。

5、联合培养实践期间,不得安排与联合培养实践无关的事情,不能无故终止联合培养实践。

6、每月按时足额向丁方支付实践劳动报酬。

7、从联合培养实践之日起为丁方购买二十万额度的联合培养实践期间人身意外保险,如丁方在联合培养实践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为丁方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四)丁方:

1、严格遵守甲乙双方的相关规章制度,服从管理。如有严重违法乱纪或不服从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等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将取消享受甲方给予的补助金资格。

2、应如实向甲方提供补助资金及交通费用报销的申报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3、在实践期间,了解、接触到任何有关甲方、乙方、丙方的知识产权信息以及产品(服务)、专有技术、人事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秘密均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向任何个人、公司或团体透露,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传输、保存。如违反上述保密义务造成损失的,丁方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4、在实践结束之前,应及时移交工作资料、工具及其他介质。未

(四)本合作协议书以中文书就。一式肆份,经甲、乙、丙、丁四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乙、丙、丁方各执壹份,均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

授权代表人:

丙方:

授权代表人:

(盖章)

日(盖章)

日 乙方:

授权代表人:

丁方:

授权代表人:

(盖章)

(盖章)

5.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五

在日前的第二届“中山人才节”上,广东省教育厅和中山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框架协议》,广东省教育厅将在中山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双方正式展开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基地设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据悉,本次合作也是广东省教育厅首次尝试与地级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十企六校共建工作站

根据实施方案,省教育厅和中山市将按照“一个基地多个工作站”的模式,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共同建设“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运行平台,依托中山市新型研发机构、大型企业、产业基地、工业园区、技术研发平台等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对口省内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其成为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目前,中山市已遴选出达华智能、长青集团、明阳风电、大洋电机等10 家企业,和省内的`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和深圳大学6所高校进行对接,共同建立10个研究生工作站,即将展开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据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黎国喜介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将采取“项目导向”模式开展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由中山市提出研发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省教育厅根据中山市需求组织有关高校招收培养基地研究生,输送研究生的高校将在学校招生目录中单列“中山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招生计划,遴选符合要求的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培养,首年共30个名额,将分别划至6所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招生和普通高校研究生考、录条件一致。

教学实行“双导师制”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行学校和培养基地“双导师”制,根据不同项目需求制定基地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采取“1+2”、“1.5+1.5”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由研究生工作站资助的科研项目,其成果和知识产权归研究生工作站所有,如成果进行转化,参与技术攻关的基地研究生及高校相关科研人员,可采用入股、期权、分红或课题经费资助等形式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6.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六

23日,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滨州学院举行。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我省实施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目前,滨州学院已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等17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讯员:王明国 记者:张爽)

7.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七

1 我校联合培养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SWOT分析

我校是一所河南省中医药高等教育高校, 是中医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但是单一的办学途径和资金缺乏使得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连续几年的研究生扩招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教学资源更是超负荷运转, 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这种情况下, 中医药教育怎样应对研究生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应弄清楚我校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我校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SWOT分析见表1。

通过对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SWOT分析, 可以看出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优势与劣势同在。

2 我省地方中医院的SWOT分析

市级中医院虽然在规模、水平等方面与我院附属医院难以相比, 但也具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比如, 洛阳正骨医院是全国知名的三级甲等省级中医骨伤科医院, 安阳市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郑州市中医院等均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 在各自区域的医疗服务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地方中医院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这些地方中医院对高层次中医人才的渴望, 促使当地政府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为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2) 这些中医院由于硬件设备、物质待遇相对较好, 人员相对稳定, 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学术骨干, 使他们拥有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

(3) 通过调研,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注重科学研究, 有科研项目和资金来源, 比如, 洛阳正骨医院科研经费就相当充足, 承担有大型国家级项目。地方中医院研究生教育的SWOT分析见表2。

3 联合培养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在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 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它既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又需要一定的学术氛围。高校与联合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各自的优势, 联合起来, 可以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中医医学教育, 它是一门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 需要长时间的临床轮训, 才能达到培养目的。随着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校附属医院已不能满足临床轮训的要求, 需要建立符合要求的临床培训基地。因此, 发挥地方中医院的优势, 进行联合培养是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补充。

联合培养模式就是有学位授权的培养单位与没有招生权但拥有导师和培养条件的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具体要求是学位授权单位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要求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各个培养环节进行质量跟踪, 研究生在授权单位修满基础课程学分, 然后在2个单位的导师联合指导下, 共同完成临床轮训和考核工作以及论文答辩工作。

下面以我校与洛阳正骨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实践情况加以说明。

(1) 联合培养单位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正骨研究所是全国中医骨伤专科医疗中心、全国中医骨伤科医师培训基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河南省中医骨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拥有开放病床1 200张, 以“洛阳郭氏正骨技术”闻名海内外。

2002年开始与我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医院现有9名专家为河南中医学院兼职导师, 其中中医骨伤方向导师7人, 中药学导师1人, 药学导师1人。8年来, 与我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7人, 已毕业19人, 在校生8人。

(2) 联合培养研究生基本做法。

我校专门下发《关于加强研究生兼职导师队伍管理的补充规定》, 规定要求一要加强兼职导师带教研究生指导小组的建设, 并要求指导小组中至少包含一名与其有实质性学术合作的校内人员;二要加强联合培养单位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三要加强学校、院部与培养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四要加强导师考核, 建立奖惩机制。洛阳正骨医院在联合培养方面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 设置专职管理人员, 还专门下发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正骨研究所关于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通知》, 从生活上、管理上、学习上、科研条件上对研究生培养进行保障, 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方式上我校统一负责研究生入学招生和复试、课程教学、开题论证;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具体负责轮床轮训与考核、学位论文指导;论文答辩在我校的领导下与联合培养单位合作把关, 通过论文答辩后, 由我校授予联合培养单位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书。

(3) 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1) 科研课题、经费逐年增加, 科研水平提高。2002年洛阳正骨医院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后科研课题、经费逐年增加, 并且申报课题的级别, 过去主要是地市局级项目, 现在已发展至国家级、省厅局级项目, 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质量。

(2) 学术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医院通过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术队伍, 建立了人才培养机制, 造就了一批学者型、科研型的高层次人才, 全面提升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水平, 培养建立了高层次人才队伍。以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了医院学术的快速发展, 增强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为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2002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生27人, 已毕业19人, 所有毕业生均已就业, 其中留洛阳正骨医院8人, 考上博士4人, 其余5人也分配到省、市级医院。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 他们分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不俗的表现, 受到用人单位和患者的好评。

(4) 推动了医院学术氛围的营造, 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影响。洛阳正骨医院位于洛阳市, 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前, 医院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加入, 给医院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科研创新方面形成了比学赶帮的新局面, 正如我们在洛阳正骨医院调研时, 院领导深有感触讲到:“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 活跃了医院的学术氛围, 起到了以科研促临床、促发展的作用;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 医院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医院的社会影响达到提升, 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进行, 可以加强医药高等院校与地方中医院的沟通, 缓解了连年扩招对高校的压力, 推动了地方中医院专科、学术队伍的建设, 促使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使“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用得起、留得住”不再是一句空话。目前, 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规模尚小, 我们正在向一些具备条件的中医院推广, 改善目前中医药研究生培养中教学资源不足带来的问题, 这必将带来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

8.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八

[摘 要]研究生创新教育应该在研究创新教育深刻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探索校企联合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历经十年的实践,探索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研发中心为平台、研究课题为依托、研发资金为支撑、创新教育为核心、双导师制为特征、三段式教育为主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创新教育 校企联合培养 工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49-02

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基础。国内相关学者针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可概括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第二种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第三种认为创新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无论是把研究生创新教育当成教育理念的革新,还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抑或是价值取向的更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进而寻求具体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十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种适合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新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一、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面对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实际,教育方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创新培养理念相对传统,弱化了创新素质的培养;二是创新培养模式程式化,缺少不同课题组之间,尤其是缺少跨学科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三是创新培养环境单一化,缺少与企业的密切接触,这使得研究课题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

研究生作为受教育方自身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思维自由度小,盲目崇拜和过度依赖导师,缺少叛逆思想和创新思维;二是主观能动性差,满足于借鉴别人的方法来被动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探索精神匮乏。这些问题无疑是创新教育的瓶颈。面对上述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应对和解决,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高标准的思想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个性。国内有学者提出,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影响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包括: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科学方法、个性培养、管理工作。也有学者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提出,未来的工程师应该依靠工程师与科学家共同培养,应该探索工程型科学家与科研型工程师合理配比的双师型师资结构。

综合上述观点,针对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围绕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我们选择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三段式创新教育培养方案,寻求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的突破。在实践中,按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应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着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支撑,以研究生的电子创新设计为主题,以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具备学习和掌握交叉学科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具有求真和质疑的意识以及顽强的意志力为突破口,培养研究生逐步形成创新习惯。坚持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应用为导向、以未来工程人才具备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以激发其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创新思维模式、宽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坚实的理论技术基础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四项核心内容,提出了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望和激情、形成研究生的创新习惯和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具体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体现为三段式教育形式。第一是理论学习阶段,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安排10门基础理论课程,让研究生重点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为研究生构建创新知识体系奠定理论基础。第二是创新孵化阶段,利用3-6个月的时间,开设10讲专题系列讲座,使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技术、学习创新理论和思维方法,从事电子创新设计,参加“挑战杯”大赛和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在丰富研究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同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望。第三是创新实践阶段,利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让研究生进入企业创新基地从事毕业论文及相关课题研究,使研究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长期这样坚持,能培养研究生自身的创新习惯。研究生创新教育校企联合培养体系的构成核心要素有四个:创新平台、研发项目、导师团队、研究生,具体构成见图1。在实践中,我们重点突出三个结合:研究生论文选题要与科研项目密切结合;要置身科研团队与研究开发密切结合;要亲历生产实际与创新实践密切结合。这样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该创新体系中,企业和高校作为创新平台的两个共建主体相互合作、协同创新,企业主要根据生产上科技引领需要提供研发需求、投入仪器设备和研发资金;高校则根据创新项目需求提供研究所需的理论支撑、技术支持和人力保障。

三、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创新教育培养实践

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有生产兼科研开发的任务需求,有培养研究生的能力,有专业合作基础及良好的校企关系。该企业是集“测试服务、科技研发、仪器制造”三位一体的专属企业,其面临的生产测井难题多为领域内技术前沿课题。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与该企业合作了10年。从最初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到现在的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领域,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实现了创新教育。10年的校企合作,有以下三点重大的收获:创新基地建设、形成双方定期互访机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此外,在人才培养、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也有显著成效。校企联合真正实现了各取所需、双建共赢。

四、结论

通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寻找到了一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研发中心为平台、研究课题为依托、研发资金为支撑、创新教育为核心、双导师制为特征、三段式教育为形式的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更加适合工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在该培养模式中,高校、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四个主体紧紧围绕创新平台形成了有机整体,并建立了一个良性运行机制。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必须要有双建共赢的意识、真诚合作的态度、协同创新的机制以及科学管理的运行模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

[2] 张开鹏.研究生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3] 高洁,王斌.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新观察,2009(9).

[4] 王正明,耿筠.理工科研究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4).

[5] 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6] 张莉,柴宝芬.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9.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九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申请时应提交英文联合培养计划(1000字以上),由中外双方导师签字。联合培养计划如为英语以外语种书写,需另提供经国内单位审核的中文翻译件(需加盖审核部门公章)。

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申请时应提交英文学习计划(1000字以上),并由外方导师签字。如申请人拟在国外进行硕博连读,暂时无法确定导师,则只需国内推选单位审核并签字。学习计划如为英语以外语种书写,需另提供经国内推选单位审核的中文翻译件(需加盖审核部门公章)。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时应提交外文学习计划(1000字以上),并由外方导师签字。如申请人暂时无法确定导师,则只需国内推选单位审核并签字。学习计划如为英语以外语种书写,需另行提供经国内推选单位审核的中文翻译件(需加盖审核部门公章)。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申请时应提交外文联合培养课程学习计划(1000字以上),并由中外双方导师签字。联合培养计划如为英语以外语种书写,需另提供经国内推选单位审核的中文翻译件(需加盖审核部门公章)。

学习计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博士研究课题名称;

②科研课题背景介绍;

③申请人国内科研准备工作概述;

④出国学习预期目标;

⑤科研方法;

⑥科研工作时间安排;

10.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十

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为了全面执行和做好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要求,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校与就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并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达成如下协议:

一、设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

在工程实践单位设立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根据实际情况,由西北工业大学选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工程实践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和工程实践。

二、联合培养模式与研究方向

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与西北工业大学具体协商后,西北工业大学根据工程实践单位的具体项目内容,选派相关专业及数量的研究生去实践单位。

三、西北工业大学的权利和义务:

1.西北工业大学负责聘任工程实践单位具体有相关资格的人员作为第二导师;

2.西北工业大学有权按照学校的规定全权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和考查;

3.西北工业大学导师每个月与工程实践单位导师至少沟通一次,了解学生的研究工作进展;

4.西北工业大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以外的有关安全事宜。

四、工程实践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1.工程实践单位可以提供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处的实习住宿条件,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的饮食由学生自理;

2.研究生因学校的重要事务必须回校处理的,经西北工业大学导师证明并履行工程实践单位请假手续后,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实际工作一般情况可以准假;

3.工程实践单位导师每个月与西北工业大学导师至少沟通一次,交流研究生的工作进展;

4.工程实践单位负责研究生在执行工程实践单位研究工作期间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工作时间之外且不在校内出现的人身财产损失由本人负责,校内发生的人身财产损失根据《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中相关规定来执行;

5.工程实践单位负责免费提供相关的实习、实验场地与仪器设备等软硬件支持;

6.西北工业大学与工程实践单位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最终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考核报告》一份;

7.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单位保密要求,可以与西北工业大学或者研究生签署保密协议书;

8.研究生毕业后,在同等条件下,工程实践单位具有优先选择权。

五、知识产权

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的成果产权归工程实践单位所有;研究生本人具有发表论文的权利,并且研究生单位署名可是西北工业大学。如成果涉及到西北工业大学保密或关键技术,则成果产权应共同所有,或双方另存协议。

六、保密责任

1.双方及研究生本人应严格履行所有相关保密规定,限制保密信息在其内部的散布范围,不得将保密信息散布给其内部、外部任何没有必要知悉的人员;

2.对于因履行本合同约定的研发项目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如果工程实践单位决定申请专利的,在该技术成果被有关机关依法定程序公开前,双方均有义务予以保密;如果工程实践单位决定不申请专利的,双方均有义务做为非专利技术予以保密;

3.未经对方书面同意,双方对上述的保密信息不得提供、泄露给第三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让第三方知悉。

4.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条款不因本合同的终止或者解除而失去效力,其期限为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二十年。

七、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

1.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约定的义务给双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对方损失;

2.因本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提交合同签订地仲裁委员会仲裁。

八、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1.双方同意所选派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期限一般为一年,时间可根据项目进程情况协商。合同期间如有西北工业大学因各种原因需缩短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期限,需提前两个月通知对方;

2.一方因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履行合同的,可通知对方解除;

3.本合同签署生效之后,因作为签署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或者其履行失去意义的,双方均有权解除合同。

九、其他

1.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2.本协议及其附件壹式贰份,双方各保管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工程实践单位:(盖章)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盖章)签约代表:签约代表:

11.研究生联合培养申请 篇十一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分析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性通才教育,它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和科学家素质的塑造,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即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通才教育。

二、校企联合办学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因分析

我国的大学教育按照学校的不同层次分类,大体可以分为重点本科教育、一般本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函授教育等。由于大学教育不同层级的划分,必须将不同群体的学生放置进入不同层级的学校,这样自然将全体受教育的学生进行了层级的划分,而这种划分只是简单地按照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进行排队。在大众的思维意识上,进入层级较高的学生群体,相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群体,自然有着较高的能力,从而暗含着他们可能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最终决定他们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但现实情况却并不尽然,一些重点大学甚至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其工作能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能力等并不比一般本科和专科学院的学生强,有的甚至还有很大的倒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层级高的学生毕业以后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比不上学校层级低的学生呢?究其原因,一则由于我国大学招生的评价体系本身的问题,单一追求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而忽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等综合实力的考察,自然导致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先天性就只能做几道题应付考试,在创新、动手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基本的应用能力,从而导致他们毕业以后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能力较差。二则是由于本科教育自身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名牌大学,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基本停留在用灌输知识来应付考试的初级阶段,所以大多数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基本上是采用试卷闭卷的方法进行,忽略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导致学生以追求考试分数的高低为目标,而忽视自身能力的培养,这就使一大批学生毕业以后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在进入工作的前几年时间基本上都是在重新学习,不能迅速为企业创造价值。这就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根本原因。

改变大学生应用能力较差的状况就是要改变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单纯的灌输知识的“知识型教育模式”为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模式”,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室里是出不来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在企业里进行实践是一种最快最好的方式,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高等教育与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这就使校企联合办学成为必要。

三、校企联合办学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应用型人才的实质是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迅速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由于我国大学招生评价系统的不尽合理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身的缺陷,使得我国大学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因而必须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一线生产和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教育收益的“帕累托改进”。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阶段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发端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中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达不到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水平,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几乎处于一种半瘫痪状态。其次,传统的高等教育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人才,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开始从单纯的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问题也就逐渐暴露出来,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多表现为一种隐形失业或者需要二次创业状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淡薄。校企联合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单纯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减少其从学校到企业中间的摩擦时间。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增加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任度,从而增加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度,又能使受教育的学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为其工作收益提供可靠的保障,这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质。所以,校企联合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阶段,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收益。

校企联合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引进企业相关人员进入高校人才培养,使高等教育建立在既有理论知识的灌输,又有实际操作指导的环境下,使学生既能得到迅速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短期能力,又能培养掌握大量理论基础以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长远能力。高校教师在理论水准上比企业人员经验丰富,而企业相关人员则在实际操作上有着较为丰富的指导经验,因而其指导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和经济发展短期目标的需要。而高校教师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准,其教学的效果更偏重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长远目标服务的,其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有机结合能够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又能满足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心理欲望,能够使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这恰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谛。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本身的缺陷,使得现阶段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应用能力较差,不能迅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影响大学本科学生本身的收入状况和经济地位。因而,现在大学本科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单纯灌输知识的现状,实现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到“以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追求短期收益的目标,因而培养的人才不能得到企业的承认,从而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机会和就业的收益水平,没有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校企联合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但能实现企业追求短期经济收益的目标,使大学毕业生迅速为企业接受,在提高企业收益的同时又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的收益水平,还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长期研究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而校企联合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必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冯俭.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浮出水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2] 胡安辉.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3] 费利军.企业是学校,岗位是课堂—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0).

[4] 李新平,黄小红.高职教育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8).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的故事下一篇: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