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向海洋有感

2024-06-29

读走向海洋有感(共11篇)

1.读走向海洋有感 篇一

读《走向海洋》有感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环境的重要调节器。虽然海洋是那么的庞大,可惜的是我却还未感受过海风的吹拂,未聆听过海浪的咆哮,未见过惊涛拍岸的气势,这实在是一大遗憾啊!

当我看到《走向海洋》这本书时,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的作者崔京生,著名作家、文学家。在书中,他首先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然后他讲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讲述了中国悠远的海洋历史;最后,他展望未来,发现“百废待举,起步艰难”,他认为“海事兴”,便“万事兴,民族兴”。他呼吁全世界的人们与海洋同行。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不知道应该如何来描述自己复杂的内心。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海洋是个蓝色的宝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海洋中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等。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由于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这使人类的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

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将会成为21世纪的药库,变为未来的粮仓,而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愈演愈烈。我们能做的不是争夺它,不是为了它发生战争,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走向海洋》让我充分了解了海洋。我爱这本书,因为它不仅带给了我知识,还开阔了我的眼界。

2.读走向海洋有感 篇二

“生物学”与“建筑学”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生成”, 后者重“塑造”;前者强调由内而外的构建, 后者强调由外而内的制造。其实, 我们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也有一种类似说法:“白板说”和“玉石说”。

“白板说”来自西方哲学家洛克, 他认为当一个人出生后, 心灵和思想就像一张白板或白纸, 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 就相当于在白纸上描画各种图案, 而这些图案就形成了人的观念和知识。而“玉石说”则来自我国的三字经“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意思是:玉石不经过琢磨, 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 就不会懂得道理。从上面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观点有相同的地方, 都认为人的成长会受到来自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是, “白板说”中的白纸或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 所有的痕迹是由外力经过后天机械地加工而成;而“玉石说”则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 潜能的发挥其实就是根据其天然品质的条件, 不断琢磨生成的过程。其实,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我们发现人体的基因DNA, 对一个人的性格有着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 人在出生时并不是白纸一张。所以, 从这一角度看, 我们中国的“玉石说”比西方的“白板说”更切合学生成长的实际。

一、观“雕琢”过程, 感育人之重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们犹如一块块质地不同的璞玉, 他们成长的过程, 就是一个在外界 (如学校、家庭、社会, 老师、父母、朋友, 书籍、电视、网络等各类信息) 的影响下不断雕琢的过程。但孩子和玉石之间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显著差异。

相同之处在于, 玉在加工成型前, 称之为璞玉, 其精华与杂质并存, 里面除了人们需要的精华外, 还有需要经过琢磨、清除的杂质。同样,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也同时拥有着优良的品德和等待改正的缺点。但玉石有着永不改变的特性, 纵使不琢磨它, 不把它制成器物, 那存在着的杂质也不会损坏这块璞玉作为玉石的特性。而一个人的品德, 却会受到来自外界事物的影响, 并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就有失去作为君子的可能。在行为举止上, 还有可能出现道德的下滑, 这不得不让人谨慎。所以, 天真烂漫的孩子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平时的“雕琢”。

二、寻他山之石, 觅育人之法

一块玉石在能工巧匠手中, 能制成绚丽多彩的玉器, 甚至成为传世之珍宝。这一精雕细琢的过程, 蕴含着很多值得我们教育者借鉴与思考的地方。

(一) 细心观察, 了解学生特点

琢玉大师拿到一块玉石后, 并不会急着去雕琢它, 而是会先观察其质地, 判断其种类, 根据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指标, 去确定这块璞玉可以雕琢成什么样的作品, 力求优材优用, 合理使用。

同样, 面对需要我们引导成长的孩子, 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 我们不能急着马上改变他, 更不能按照我们成人的想法试图去简单训斥他。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和道德认知, 这些认知, 既有来自学校的, 也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 我们应该根据孩子所具有的特质进行引导和教育。而要了解孩子的特质, 则需要我们先进行系统的观察与了解。

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 就是建立理解的过程。只有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 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互相理解。要进行教育, 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个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级之后, 没有认真了解学生, 而是立刻以自己的意志、要求来控制学生, 其班级管理短时间内也许能够见效 (因为学生还不了解老师, 处于一种观望状态) , 但时间一久, 他们就会在观望的过程中想着对付老师的手段, 等到时机成熟, 问题就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因此, 教师在起始阶段要尽可能地熟悉学生的特点, 建立互相信任的交融点, 以便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在了解学生的阶段,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做一些详细的记录。当然, 这种记录学生行为的材料, 是今后进行教育反思的源泉, 而不能作为收拾学生的把柄。

(二) 精心规划, 全程引导成长

一件玉器在其成型之前, 设计工作会贯穿其整个制作过程:不仅在造型的设计阶段, 要根据材料的天然特点进行设计, 使造型舒适、流畅和受人喜爱, 更要在制作过程中根据突然出现的情况变化, 随时修改设计, 调整计划, 使玉器最后雕琢出来时能精益求精。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当我们了解一个孩子的特点、发现了他的潜质后, 应和他一起设定适合他的成长规划。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提供帮助。当发现学生走错路时, 要适当给予引导;当发现原先的设计存在不足时, 则得适时地进行修正。

一个观念的转变, 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中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有一定的了解, 对今后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有极其强烈的向往, 那么他一定会对这一职业和将会涉及的专业进行探索和研究, 并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上做好准备。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规划其今后的人生, 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将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而且师生之间的信任、默契也会相应增加。

当然,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会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的道路会有很多曲折, 所以当教师发现其发展方向与原先的设想不同时, 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作出决定:究竟是把孩子拉回原来的方向继续发展, 还是修改原先计划让孩子向着另一个更适合他的方向成长?这其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智慧, 更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关爱。

(三) 智慧取舍, 宽容看待学生

玉石雕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去除过程, 而是要遵循玉石天然的特质, 在去除杂质的同时, 尽力将玉石的潜质发挥出来。玉石在成为精美的玉器后, 也不一定不含一丝杂质, 这是加工者在整个雕琢过程中的一种取舍和宽容——对这块玉石的瑕疵智慧的宽容。

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但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 大多数都会后悔, 希望得到宽容、谅解, 有些学生只要我们去拉一把, 就又能步入正轨了。而如果教师稍有不慎, 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就可能把孩子推得更远, 甚至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学生的不足, 常常表现为思想情感上、生活行为上和学习上的不足。

学生思想情感的不足, 常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对大人的逆反、对一些事物的自私占有欲等。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 所以, 我们应当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去分析和理解。只有我们认识到学生自主、独立而又需要帮助的心理需求时, 我们才会去理解和宽容学生在情感上的种种不足。

至于学生学习上的不足, 教师就更应该宽容对待。有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造成跟不上教学进度, 有的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学习不认真, 还有的学生则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而使得成绩无法提高。这些问题中, 有不少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引起的。例如, 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另类的学生, 他们的成绩属于中等, 但非常调皮, 还常常会和老师对着干。这些学生一般都不明白如何正确发展自己的个性, 又因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比较重。教师如果不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 而是强行纠正,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的宽容相当重要。当然, 宽容并不是迁就这些学生的错误和缺点, 而是用师者的宽容给他们以无声的教诲。即使是对那些品德言行极端恶劣的学生, 教师在处理问题之前, 也要仔细研究他们之所以这样的根源, 并针对根源给予适当处理。

(四) 耐心等待, 细心培养习惯

要制成一件玉器, 从选料开始, 到装进匣, 少则数日, 多则数年, 稍不留意还有损坏的危险。从粗糙的璞玉到精品的形成, 必然凝结了琢玉艺人无数的心血。所以, 一件玉器不仅玉料宝贵, 琢磨之功更是难能可贵。

玉石的雕琢尚且如此费时, 教育孩子更不能急于求成。孩子与孩子之间是不同的, 不但接受事物的速度不同, 其接受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学习态度非常端正, 但学习的反应较慢。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就是对知识的接受速度比较慢。对这类学生, 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在辅导这类学生时, 教师必须做到心平气和, 不可着急。

知识的学习尚且如此, 培养一个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 更是一个漫长和反复的过程。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 都不是一日之功。它不但需要教师细心培养, 更需要教师用心去等待, 要相信每个学生, 都会有改变的那一天。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成长时, 除了要真心倾听、悉心引导外, 更需要耐心等待。

3.读《走向海洋》有感 篇三

今天,我读了一本《走向海洋》,这本书里面告诉了我们极多的海洋知识,让我们更加熟悉海洋,亲近海洋,更加从中体会到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

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第一次在宇宙里回眸地球时,发现原来地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土黄色、混沌的`星球,而是一个蓝色且透明的球体,事实证明地球上水域面积占70。7%,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

瞧瞧中国!在地图上一道道“蓝色的曲线”贯通了整个国家,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们滋润着土地,给了人类希望。离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它们面积不到38万平方千米,但在孩子们心中,却有着4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原来,在日本,海洋是陆地的10倍。

为了让人类明白海洋的重要性,7月18日世界科教文组织将这个日期定为“世界海洋日”并取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海洋,未来的财富。

4.读《走向海洋》有感 篇四

大家都知道杨利伟吧,他是我国的宇航员,当他遨游太空后,发现地球是蔚蓝色的,应该叫它水球才对。的确,地球总面积的70。8%都是海洋,陆地面积只有29。2%。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海洋占了这么大的面积,只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大海,无边无际,包罗万象,与天相接;音乐老师曾教过我们一首歌――《大海啊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海洋与我们人类,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真真正正地获得了获得了独立自主的权利,废除了列强不平等的条约,海洋事业在废墟中崛起,迎来了枯木逢春的季节。特别是熬过十年**以后,随着新的海洋观普及,新海洋价值观念确立,海洋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依托科技,敞开港口,一次次走向海洋,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5.读走向海洋有感[推荐] 篇五

-------《走向海洋》读后感

龙都中心小学五(4)班耿文婧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名叫《走向海洋》的书。这本书的封皮很有特色:苍茫蔚蓝的海中,两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戏,溅起朵朵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空中,海鸥勇敢地在海面上翻飞盘旋„„如此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

《走向海洋》,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与海洋的一切相关的书。这本书总共分了三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和海洋的亲密关系。第一个部分讲述了人类从崇拜到探索、由了解到争夺,开启了人类文化的起源。海洋是一个大宝库,里面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富饶的石油天然气,金银珠宝。当然,海洋还是全球最大的淡水库,如果海水提纯,可以缓解整个世界的缺水状态。第二部分详细的叙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丝丝联系。我国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殷人东渡,徐福出海,丝绸之路,禁海锁国,写下了一个个中国历史闪亮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侵华战争,都是我国海洋史上的重要海战。海洋又和名人相辅相成,郑和、郑成功、魏源、毛泽东都是海洋史上的著名人物。我国的海上防线也不容小视,一队队航空母舰、潜艇、小型水上舰艇,保卫着我们的祖国。第三部分展望了海洋的未来。海洋的未来是“碧蓝”的、是走向世界的、是让中国和全球接轨的,它还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

海洋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水生物,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有着神秘的色彩和让人饶有兴趣地去探索发现的奥秘。海洋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这个家族里,居住着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居民,海岸守护神——红树林,夺命仙子——水母,大海里的“鱼医生”——霓虹刺鳍鱼„„它们是多么美好,尽管里面有好有坏,有美有丑,有益有害,但它们也是共筑海洋的一份子,也是建设和平家园的一员,少了它们其中的一个,现在的海洋就不会这么灿烂了;海洋也是一个巨大的“蓝色药库”、“蓝色牧场”、“蓝色宝库”。人们不仅可以从海洋中获取美味的海鲜,还可以从大海里获得各种宝贵的药材。比如:从海参中分离出了一种治癌药物,从海绵提取了抑制肿瘤的药物„„海洋这个巨大的药物资源宝库,将会对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瓦蓝,是海洋的颜色,是那么富有韵味,又是那么神奇,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海洋的色彩加上它的秘密吸引着我们去探知,去寻找海

洋里的知识。

读完《走向海洋》这本书,我既为我们人类有海洋这一“故乡”而感到十分自豪,又为海洋面临的危机而担忧。那是因为我们亲切、美丽的海洋,如今被污染得危在旦夕,造成污染的元凶,正是人类我们自己呀!由于人类的大量建造工厂,使化工废水流进了海洋里,海洋迅速转恶,被污染侵害了的动物越来越多,许多稀有物种已经绝种了。也因为海洋过度开发,导致的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类肆无忌惮的猎杀,很多海洋生物已经灭绝或者正在走向灭绝的边缘。像大海雀、史德拉海牛消失在了这世界上。

“如果海洋死亡,人类便不能生存。”——科学家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如果人类还是一意孤行,继续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我们很快就将为自己贪婪和愚蠢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人类,好好想想,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的美好家园只有一个,同样,我们的海洋也只有一个。为了让明天的海洋更加灿烂,我们小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增强海洋意识,争做一名宣传和保护海洋的自愿者,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故乡------海洋!

6.观走向海洋8经略海洋有感 篇六

每当望着那茫茫的大海,一段段历史,一首首诗词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只有在大海中才能学会游泳, 一幕幕历史,告诉我们,走向大海,经略海洋,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富强。海运兴,国运兴。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一个没有海洋战略意识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海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人类开发海洋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海洋上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一页,也有过沉痛而深刻的回忆。近年来,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的自觉性不断增强。21世纪被人们视为“海洋世纪”。强于海洋者盛,衰于海洋者弱。蓝色的海洋孕育着希望,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的教训是沉痛而深刻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回顾不幸的近代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灾难的直接根源。

21世纪被喻为“海洋世纪”。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能力进一步深化,海洋安全问题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逐年提升。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大力开展全方位外交,使周边总体安全环境不断改善,但中国面临的海洋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如何重新审视海洋安全战略,将是影响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常被视为大陆或陆地大国;尽管某一时期,中国也存在海上利益,但从历史上看,也确实如此。在明朝时期的15世纪,郑和率领舰队进行了数次远征,探索了南中国海和印度洋,最远到达了现在的东非沿岸。当郑和最后一次航行结束后,中国就撤离了海洋。

7.读走向海洋心得体会 篇七

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黄岩岛和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和日本妄图侵占我国神圣领土,在这个海洋争端日益激烈的当口,推出《走向海洋》这本小学生读本,是多么的及时和重要。对我们小学生认识这片蓝色国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印象中海洋是神奇的,充满梦幻的。我的海洋知识并不是很丰富,所以拿到这本书就如饥似渴的看了起来。

在我的想象中,海洋里会有美丽的珊瑚、有兽中之“王”——蓝鲸、有潜水冠军——抹香鲸、有海中智叟——海豚、有海中鸳鸯——蝴蝶鱼、有海中珍品——海参,甚至在某个海里会有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想着,我翻开这本书,书上的知识果然很丰富,有三大章,如:一、海洋与人类;二、海洋与中华民族;三、海洋与未来。优美的语句和丰富的知识完美结合在一起,让我对海洋有了新的认识,也回顾了中国与海洋的那段悠久的历史。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海洋还是地球的核心,如果把地球缩小,捧在手心去观看就很像一颗耀眼的蓝宝石,可见地球上的海洋面积之大。海洋里的生物千奇百怪,人类和海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洋是蓝色的宝藏:一、海洋是一个大药房。二、海洋蕴含巨大的清洁能源。三、海底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四、海洋埋藏了形形色色的“发财梦”。正因如此,人类已经意识到了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生存遇到危机,把目光投向海洋。所以海洋成了各国争取的对象,尤其是日本这种小岛国,屡次惹起争端,侵我国海岛主权。21世纪是人类争夺海洋的世纪,也是人类认识海洋的世纪,在这场蓝色革命运动中,我国强烈维护国家主权,神圣领土不容侵犯,我国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外交辞令如果不起作用,英勇的中国军队一定会给侵略者迎头痛击。

走向海洋读后感

放寒假的时候,我们下发了一本小学生读本。碧蓝的海水中,两条可爱的海豚在嬉戏玩耍,溅起浪花朵朵。远处的帆船扬帆起航,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这幅诗情画意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这本《走向海洋》。

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它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蓝色的海洋让我充满了好奇。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如果没有它,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海洋里有丰富的资源:有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生物,有百分之九十的淡水,还有超过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石油和天然气……我真想潜入海中去看看那神秘的海底世界啊!

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很多知识。我国有悠久的海洋历史,我认识了很多的著名历史人物。但以前的禁海锁国让我为我们的先人感到耻辱,不过中国当代海军取得的成绩还是让我们感到骄傲。我们独自研发了威力无比的核潜艇,还发明了命中率惊人的洲际导弹等等。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科技在发展,我们中国人会越来越了不起!

但是现在的海洋让我们也忧心忡忡,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愈演愈烈,而海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一味的开发着海洋资源,而没有注意对海洋环境的保护,那只会导致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危机。我不想看到那一天的到来,我们从小就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海洋环境,从小做起,我们将与海洋一路同行!

《走向海洋》读后感

大家一定读过许多书吧!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人类的好老师。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走向海洋》。

这本书主要讲向我们介绍了海洋。也陈述了海洋里丰富的资源矿物。类如说蓝藻化石——叠层石 ,这种化石在海洋里生长,是人类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10月15日,杨利伟乘驾航天飞船来到了太空上。杨利伟与想象那样是恰恰相反的。在大家眼中,它是一座“宝库”是矿物的资源。

这本书的作者崔京生,他是通过观察海洋的每一个角落而写出来的,海洋的深处,值得让我们去探究,去钻研。

读完了这本书,我就想起来一件事:那一年,我们一家人一起去海滩游玩。我们带着赤脚,在海边散步,我们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下午3点钟。那时,游客已经没有几个了。当我们要准备回家的时候,无意中看见几位游客在乱丢垃圾,这让我们看了十分气愤。

现在,我们也应该要保护海洋,爱护海洋,珍惜海洋,让海洋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吧!

《走向海洋》读后感

五一期间,我把《走向海洋》读完了,从中我学到了一些知识。我知道地球表面积大约在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占3。61亿平方千米,为地球表面积的70。8%;我还知道海洋里的水是又苦又咸的,人不能喝。

海洋里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还有很多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开发。

走向海洋读后感

月15日,北京时间9点,中国发射载人的航天飞船“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心情自豪,渐渐离开地球。然而,凝目的瞬间,惊讶地表情布满他的脸庞。地球原来不是一个土黄色、混沌的星球,而是一个湛蓝色晶莹剔透美丽的星球。它不应该叫地球,应该叫水球才更合适。大海,别看它平时很温柔,一旦它发起火来,就翻江倒海,有多少生命都沉到了入海底啊!

大海里面有很多宝藏,各个国家都想把它开采出来,买枪和炮。

8.读《走向生活》有感 篇八

当我学完《走向生活》这一颗时,我的感触颇深。文中最后一直然段:“走向 生 活,广交朋友。”这一句话是作者戴维`科宁斯的人生有了扭转.走向生活,广交 朋友。听起来像个顺口溜,但这一句话,这几个字竟会扭转命运,我们不难体会到这 句话的深刻含义。“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首先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广交朋友,就是要多交些朋友,但必须有选择性的交:第一,要叫一些性格开朗的朋友。第二,要交一些比你学习好的朋友,这样就会让你有了奋斗目标,超过他。

生活中常会有人冒一句“郁闷”啊!但回头仔细想一想,人生也就那么2万多天,我们何苦呢?我们何不尝试一下每天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也许这样生活会比你想象的好多了――别让郁闷成为时尚吧。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句不是名言甚似名言的话。

9.读《揭秘海洋》有感作文 篇九

读《揭秘海洋》有感作文

・・・・・ 读《揭秘海洋》有感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三(1)班 王佳媛前不久,我阅读了一本充满神奇的科普书―《揭秘海洋》。这本书图文并茂,有超过80张翻页,它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色彩斑斓的绘图,向我展示了生命的起源、海岸地带、海底宝藏、寒热带海域、深海海域、海水的运动等精彩内容。书一到手,我迫不及待地把它翻完,又仔细地、完整地阅读了一遍。我得知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约40亿年前的海底。靠近海面的浅海,到处充满了生命的.迹象。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宝藏。在温暖的热带海域浅水区里,到处生机勃勃。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是世界上最寒冷的海洋。海面越往深处,就越黑暗,科学家曾经认为,没有生物可以生存在那么深的海底,直到他们发现了从未见过的生物。海水时时刻刻都在运动中,波涛、潮汐等都是海水的运动形式・・・・・・我相信,所有看过该书的读者,都坚信:大海是人类宝贵的资源。然而,近些年来,海洋一直遭受着人类的污染,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洋中的生物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听爸爸说:美国一家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油田,于去年6月在我国渤海湾发生溢油事故,尽管两家公司支付了巨额赔款,可是,海洋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海水永远不可能恢复原样,该处的自然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甚至是当地居民,都很难能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幸好,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使大海重新变得健康干净。我希望自己和周边的人都早日加入行动的队伍!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像一尾快乐的美人鱼,在祖国广阔的海域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嬉戏・・・・・・

10.——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篇十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在休闲的假期读《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其实颇感乏味。带着任务读读停停,一路下来书中两个方面吸引了我的关注。下面我与大家交流我的收获,期待通过分享,我们彼此有更多的收获。

一、认识生本教育的机制

与生本教育相对的是师本教育,师本教育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转动,这样的传动方式叫连动式。而生本教育则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这样的方式叫激发式。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印第安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车,不懂得怎么开,只好雇了匹马来拉它。听了这个故事,我们自然觉得这位印第安人好笑,他不知道汽车本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去开动。也就是说,他沿用的是马拉车的连动式,而不知道开汽车的激发式。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也同印第安老人一样,忽视了人自身的动力哪?这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思考。

二、对教学主体的重新认识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是取而代之,我们会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强硬的牵着学生往前走,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苏格拉底说,教学好比产婆术。对产婆来说,孩子是别人生的,她只是帮助人家生孩子而已。显然,在整个过程中,产婆不是主体,而产妇是主体。这一形象、精彩的比喻就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比喻为生产,那么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这毋须质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哪?结合实际的教学,我个人觉得以下的做法非常有效。

首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选中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也可能是贴近学生学习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我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词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心插柳柳成荫/雨后春笋/落地生根)赏析引入,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原来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这样的学习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学校兴趣浓厚。

其次,尽可能还课堂的主动权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尽力为学生学习服务,不仅仅是为学习知识而服务,更要为培养学生习惯、学习能力服务。在听刘伟巾老师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刘老师能够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具体方法(读课文/谈认识/感情读/背诵)和小组学习交流的具体方法(组长组织交流,一人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即可)。这样长期培养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最后,有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对策。一节课四十分钟,对于孩子来说,保持持久的学习劲头至观重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疲倦之际、环节转换、更迭之际,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方式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观察认识构

成一个简单电路所需的电路元件,这时我会相机说“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不仅仅是用来观察,更重要的是让你们想办法点亮小灯泡,看看你们有几张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样学生再一次有了尝试的激情,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甚至有的学生不用老师的提醒会“偷师学艺”,学生有了自觉学习的欲望,探究活动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教师要善于总结方法,勤于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学得会更轻松些。

除了以上说到的两点,我还想谈一谈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我们的认知中,产婆也有不同情况:一种是发挥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依靠自身力量诞下婴儿;另一种是产婆自己费尽力气来助产,结果是产婆与产妇都十分辛苦,还产得不顺利。如果教师比做产婆,做哪种产婆,自然不言而喻。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动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教师只不过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只考虑教师好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好学;不是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进行教学,否认了、轻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资源性。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过程的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勇于学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小组学中不断历练,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碰壁,有可能获得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扎实,但是切不可能因为我们的担心而继续包办代替,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远比我们继续扶着走轻松,这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我们每位老师都乐见其成,不是吗?

11.读《走向海洋》有感 黄彬 篇十一

读《走向海洋》有感

黄 彬

今天,我读了《走向海洋》,感想很多。

《走向海洋》讲述了关于海洋的有关知识、历史。最主要的有三大内容:海洋与人类、海洋与中华民族、海洋与未来。

书中首先介绍了海洋是个大药房,能清洁能源,海底的矿藏几乎达到100%。接着讲述了鸦片,中国从海上出口茶叶到英国以后,深受英国人的喜爱,从英国赚取了大量白银。英国人为了从中国抢回白银,向中国输入了鸦片,由于鸦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导致“床前红灯人影瘦,枕边烟里鬼寒风”。终于,林则徐出现了,他导演了举世瞩目的“虎门销烟”。

书上还讲了一个人类捕杀鲨鱼的故事,为了人类的贪欲,将大量的鲨鱼杀害,又放入大海。所以,鲨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

书中最后一个版块讲述了关于海盗的故事。2008年12月7日,中国6万吨级的“振华4号”联合了多国海军,战胜了海盗,这让我们想起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他带领舰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东非海岸,途中三遇海盗,郑和凭他的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真乃中国的骄傲!

当看到书中描写中国缺少石油时,我心里非常难过,其他国家石油资源很丰富,中国由于很多原因,导致每年要进口许多的石油。中国现在积极向大海开发,向大海要石油来发展经济,“海洋,未来的财富”,所以我们应当禁止滥杀鱼类,保护海洋资源。另外,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知识:“五湖四海”中的四海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上一篇:美术教案油画下一篇:路是时光的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