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测试题(共8篇)
1.世说新语测试题 篇一
25、《世说新语》两则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朝文人组织编写的《》。一.咏雪 一读:读准字音
准确读出下列生字: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二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划分节奏、重音。三读: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四读: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也让人感受到家庭里所洋溢的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感受到家庭里的亲情.◆拓展思维: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A;B;c
二、陈太丘与友期 读一读:注意断句 译一译: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答曰:“” “!”元方曰:“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疏通探究:
1、本文中“尊君”、“君”、“家君” 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君”、“家君”
2、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3、拓展积累。各写出一个含句中加点词且意思一样的成语:(1)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则是无信()--------;
(4)下车引()之-----;
5、入门不顾()----诵一诵:进一步把握文意 想一想:问题探究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错误?由此可见,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课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元方:友人:
()——————————()
2、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2)3.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4.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 补充练习:
1、比较古今差异的意义:
与儿女讲论期日中舍去门外戏
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入门不顾因风起
2、一词多义:
不尊君在不
日中不至日日中不至大公大笑乐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
2.世说新语测试题 篇二
虽然《劳动法》等相关法规亦有“补休时间应等同于加班时间”的规定,而这位老板却把补休时间化整为零地摊到全年250个工作日,让员工每天提早2分钟下班以充当补休。这不但少支付了加班费还让劳动者正常休假的休假时间破碎到几近于零。这种做法显然是在公然藐视法律的严肃性,变着法地侵害劳动者的权益。在此,要提醒劳动执法部门,一定要把监管的力度惩治的力度,大些再大些。
“国家电网的利润在全世界企业和国内央企里面都是低的”
不久前,国家电网副总经理舒印彪高调回应:国家电网有2万亿的资产,但是只有400亿的利润,这种利润在全世界企业和国内央企里面都是低的。
垄断企业总是振振有辞。国家电网的450.9亿元利润虽然与中石油、中国移动比较只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也算得上是暴利了。国企本来是全体国民出资办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其他性质的企业在垄断性行业赚取全体国民的钱,国民们又岂能自己出钱办一个赚自己钱的公司?垄断性国企如果权利不受制约,这类“暴利”问题必然还要产生。
“9%至10%的GDP增速可承受6%左右的通胀”
据《京华时报》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这三位经济学者认为目前9%至10%的GDP增速可承受(6%左右的通胀。
&3个专家,6个鼻孔如同一个鼻孔出气:物价水平上涨6%是可以承受的。巴西近一年的通胀率达到约6.3%,巴西央行4月20日把基准利率上调至12%,以遏制通胀持续上扬的势头。假如中国的通胀率真的到了6%,中国的基准利率与巴西接轨,还有几家银行敢说自己能够承受房价下跌50%中国的银行家牛气冲天, 利润全球第一,那是因为有央行的负利率、高利差给他们撑腰,有亿万中国储户每年牺牲自己的血汗收入为他们“注资”。把他们放到巴西去,放到12%的基准利率环境里去,大概连给巴西银行当门童都不配。
“打造阳光央企欢迎媒体及社会各界监督”
据《新京报》报道,国资委不久前表示,“将规范职务消费、加强薪酬福利管理、推动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并不断增强透明度,欢迎媒体及社会各界监督。”
看来,国资监管者似乎终于开窍了,欢迎媒体及社会各界监督。不过,面对一堆恶习,这句话是否是应付舆论质疑和批评的一句口号,还得观察。但到目前为止,显然公众与媒体还不具备监督央企的条件。其实,监督央企并不难,关键在于有关部门是否有诚意创造社会监督央企的条件。最需要改变的是政企不分和央企垄断成因这些深层次问题——如果央企没有垄断利性利润,自然没有了滥发福利的空间。
说到底还是脑瓜的问题
近日,瓜类们出事的消息频现报端。大家伙刚听说西瓜没熟就炸裂的消息,就看到了黄瓜抹避孕药的新闻。惶惶然不知所措之际,专家们自然开始发言辩解。
3.《世说新语》三则 篇三
(《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
①王敦:东晋权臣,居功做乱,后被诛杀。②石头:城名。(今南京附近)③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④温太真:温峤,字太真。为明帝所信赖,为王敦所畏忌。⑤东宫率:太子侍从官员,守卫东宫。⑥司马:高级武官的侍从官员。⑦何似:怎么样。⑧钩深致远:能探取深处的物,能招致远方的人。语出《易·系辞》,这里形容人贤能聪明。
桓公①伏甲②设馔,广延③朝士,因此④欲诛谢安⑤、王坦之⑥。王甚遽⑦,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日:“晋阼⑧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⑨,讽“浩浩洪流”⑩。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
①桓公:桓温,东晋权臣,晋明帝女婿。后谋篡位,未果而死。②伏甲:埋伏武士。③延:邀请。④因此:借此,趁机。⑤谢安:东晋名臣,文武全才,为世所称道。⑥王坦之:宇文度,东晋名士、大臣,年少即誉为:“江东独步”。⑦遽(jù):慌张、惶恐。⑧阼(zuò):皇位,国统。⑨洛生咏:东晋南迁,中原人渡江后仍然使用以洛阳音为准北方话。与以金陵地区为代表的吴音为当时方言的两大系统。⑩浩浩洪流:嵇康所作《赠秀才入军》一诗的诗句。
钟士季①精有才理②,先不识嵇康③。钟要④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⑤,向子期⑥为佐鼓排⑦。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⑧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世说新语·简傲》)
[注释]
①钟士季:钟会,字士季。西晋重臣,多立功勋恐惧功高震主,后欲谋反,被诛。②才理:才智。③嵇康:“竹林七贤”之一,有节操,工诗丈,通音理,名重当世。后为司马氏杀害。④要:邀请。⑤锻:打铁。⑥向子期: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贤”之一,通老庄之学,与嵇康相善。后为司马氏杀害。⑦鼓排:拉风箱。⑧移时:过了好久。交:交谈。
《世说新语》一书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言谈风尚。这些记述往往辞简意赅,寥寥数语便可勾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记述的史事又显得意趣盎然,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一则故事通过王敦和温峤间的两次问答,表现了王敦的弄权跋扈,突出温峤不屈淫威,机警勇敢的品格。首次发问,王敦为了罢黜明帝的阴谋,“奋其威容”,试图迫使温峤赞同自己的意见。但是温峤的回答一语双关,富有机智,字面上以“小人”和“君子”相对,谦下地表示自己没有能力去臆测君王的行事,其实意在批评王敦做臣子的不应该随便议论君王。王敦看到没有得到预期的答案,于是再次发问,“声色并厉”,逼迫温峤随从自己的意愿。但是,王敦的愿望再次落空,温峤的回答一方面恰当地回应了他的问题,切中肯綮地赞扬了明帝的优点;一方面针锋相对地揭露了他的阴谋,旗帜鲜明地肯定了明帝的孝行。
第二则故事通过谢安和王坦之二人面对杀身大祸,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意态、言行的对比,突出了谢安为人豁达,置生死于度外的性格特征。桓温设计想要杀害谢安和王坦之,于是坦之再无法保持名士风度,表情“甚遽”;乱了手脚,不能思考,只好向谢安问计。而谢安则“神意不变”,大义凛然地指出,这次事变关系国家兴衰,不可等闲视之。这样的态度和警示使得王坦之更加害怕,想到自己的安危于是“恐状”“转见于色”;谢安则相反,因为不顾虑生死所以“宽容”“愈表于貌”,甚至从容不迫地讽咏起嵇康的诗句。俗语云“临危不惧方显英雄本色”,谢王二人虽同为名士,于此则高下立判。
第三则故事突出了嵇康和向秀不畏权势、我行我素的个性特点。钟会做为王室勋臣,名重当时,于是想向当世名流展示一下自己的威势,携同所谓“贤俊之士”,去会一会颇具盛名的嵇康。令钟会吃惊的是竟看到嵇康和向秀一起打铁的景象。更令钟会难堪的是嵇康和向秀对他们的到来,“傍若无人”,一直没有做出应有的问侯。身为饱学之士却以打铁为乐,面对权贵却能视若等闲,由此可见嵇康、向秀不为世俗所羁的个性。正当钟会感到无趣,准备悻悻离开时,嵇康又有意留难,问道:“到这儿来,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钟会无法恰当回应,只得勉力答道:“听到了所听到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这句回答乍一听来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但细细想来又确有所指。他们的会面始终“不交一言”,钟会又没能受到嵇康、向秀应有的接待,此来可谓毫无收获,但又不好当面发作,所以只能似是而非地勉强做答,以此来摆脱难以言表的窘境。但是这次会面,使钟会体会到了嵇康、向秀不羁世俗、不拘名教、我行我素的个性,他的回答似乎正是要指出这点,所以事实上又是确有所指的。
4.世说新语《期行》、《乘船》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学习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4、体会故事反映的道理,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古代有个曾子,为人老实。有一天,他妻子要上街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只好说:“你在家里玩,我回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上街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不必当真。”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就把猪给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刘义庆(403—444),字令升,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期行》,“期行”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期”是约定的意思,行,出行。“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
3、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4、古今异义:
去: 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
三、分析课文
1、翻译课文。
2、故事的开端: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情况,说明了不守信的事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故事的发展:交代元方的情况,因为“门外戏”,故与客相遇;写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既彬彬有礼,又落落大方。刻画了一个既聪明伶俐又很懂礼貌的儿童形象。
故事达到高潮:写当客人大骂其父时,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机智聪颖。
故事的结局:写客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惭愧,元方也不再理他。
四、合作探究:
1、《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古代称对方的父亲。
2、《期行》中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做得对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明确:认为“对”的理由,友人失信在前,陈太丘不等友人无可厚非;认为“不对”的理由:元方没弄清事情原委,也许友人有事耽搁或许发生了意外事情等。如果我是陈太丘,我也会自己办自己的事去;或者耐心地等朋友;或去他家探询到底为什么。
3、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
4、文中哪两个词是全文的核心? 明确:无信、无礼
5、“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夙惠”专门记录聪明儿童的故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为什么没有列入“夙惠”一门?
明确:这一则故事虽然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明,但是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两个词是全文的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责备客人,从反面来说“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列入“夙惠”一门。
6、《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期行》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7、小结:《期行》通过讲述七岁儿童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就会丧失朋友。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乘船》,“乘船”点明本文的主要事件,意在借事件讲明一个道理。
2、古今异义:
(1)、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2)、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3、翻译课文。
二、分析课文:
1、故事的开端:交代起因。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感到为难。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华歆慎重,王朗草率,形成鲜明对照。
故事的发展: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先救人,后又害人,王朗出尔反尔。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而不履行承诺。由此可见华歆为人诚实,信守承诺,品格高尚。故事的高潮:华歆“遂携拯如初”与王朗“欲舍所携”形成鲜明对比,优劣自明。故事的结局:总结升华。世人就是根据这件事评定二人品行的高下。
三、合作探究:
1、华韵为什么开始时对接待逃难的人表现出难色?这表现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因为他考虑到贼兵可能很快追到,那时三人一起逃生可能很困难,接纳他对大家都不利,所以面露难色,这表现出华韵是一个思虑周密的人。
2、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开始答应此人,后来想放弃他,原因是“贼追至“。
3、《乘船》中“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一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明确:贼将至。
4、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
明确: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在贼人追 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
5、《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6、小结:
5.世说新语教学反思 篇五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1
《世说新语》二则是同学进入初中后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严格来说是第一篇,因为前一篇《论语》六则是语录体散文,不是完整的篇章。因此,教学本文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让文言文与现代文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与贯通;
3、根据教学要点概括文意和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三点上面,以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们很自然的就进入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对文章进行赏析。对于这两则短文的主旨,不长时间就达成了共识,即为人需要诚信。
接下来是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对人物的评价,同学们比较陌生,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先引导说:“对人物的评价就是对人物的看法,而你对人物的看法又必须根据人物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进行分析,必须是有根有据的,不是凭空的、盲目的。”经过讨论,陆续有同学举手表示要发言。
首先评价陈元方。
生:他聪明,因为他“年方七岁”,就会那样伶牙俐齿地对无礼的客人进行批评。
师:还有没有?
生:他机灵。
师:聪明和机灵应是一样的。那他有没有缺点或做得不对的地方?
对这一问题,一开始是陷入了冷场。我引导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或缺点,要根据人物的表现来进行全面的评价。”生:当客人要表示歉意,“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而不顾”似乎不太礼貌,不太好。
我马上对他思维的敏锐和说话的分寸进行了表扬。(师板书:元方聪明、机灵、不太礼貌)
接着分析“友人”。
生:“友人”不遵守时间,因为“过中不至”。
生:那就是不讲信用。
生:“友人”还无礼,因为“对子骂父”。
生:“友人”无礼还表现在问别人话时是站在车上,没有下车,后边的“下车引之”可以证明。无怪元方“入门不顾”。
我们不禁为他的分析鼓掌。
生:“友人”知错能改,因为听了元方的批评后,要“下车引之”。(师板书:友人不守时守信,但知错能改)
师问:那元方的父亲你认为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他守时。他相约日中,就等到日中。
生:他似太严历了些,时间一到马上就走,没给人改正的机会,别人迟到也许有不得已的原因。
师表扬他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胸怀。(师板书:元方之父守时守信但太严)
大家再来看看华歆和王朗。
生:王朗不讲信用。开始答应让人家搭船,紧急时又要把人家扔下。
生:其实王朗挺孩子气的。想到船宽就让人搭,遇到紧急就把人抛下,挺可爱的。
我们大家莞尔。(师板书:王朗不讲信用,做事考虑不周到)
生:华歆思虑周到,因为他一开始就预见到可能有紧急情况发生,有远见。而且他讲信用。一开始虽没有答应,但也算默许了,后来还始终如一的携带救助搭船的人。所谓“患难见真情”,在紧急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师:精彩,那文中有没有同时表现他的缺点呢?
这一问,同学们始料不及,又陷入冷场。
师:他一开始为什么不答应让人搭船呢?
生:他担心让人追上呀!
师:我们为人能因为自己可能会碰上什么紧急情况而放弃对别人的帮助吗?
生大悟:原来华歆也与王朗一样,是很自私的。一个因情况紧急要把人扔下,一个因为可能危急而放弃对别人的帮助。两个人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师板书:华歆思虑周到,讲信用,但其实也很自私)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文章的人物进行评价的问题。其实,对人物的评价是根据人物自己的言行,以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为标准来进行的。对古文中的人物是这样评价,对现代文中的人物也是这样评价。我们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的人物刻画更应该根据这些。
这一节课,老师上得很轻松,因为,我只是在旁边稍微点拨一下,就创造性的对人物作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与解剖。在人物的评价操作中,让学生学会了人物评价的方法,同时反思自己的为人准则。反思过去的教学,人物的评价要么只是蜻蜓点水,要么要整节进行讲解和灌输,累死老师,困死学生。现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2
新学年,在新接手的班级上第一课——《长江之歌》,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找各种资料。根据教材的实际着力与立足教材实际,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特征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最后适当补充其它诗歌,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教学应该是顺利的。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可总觉得学生在课堂不敢积极的参与,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教师的提问总是沉默以应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不知道是他们对长江的了解知之甚,还是学生对教师有陌生敢,就感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相当的远,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理解还是相当浅层次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不能把这些责任都归咎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针对第一课所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与进步。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3
昨天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世说新语》中的两篇短文,上完后有了一点感想:
首先是对于学生们的,学生们喜欢游戏,喜欢将知识放在游戏中学习,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们玩游戏,学生们就会来劲,而一旦游戏没有了,学生们的热情就退下去了,因此如何让学生的热情之火越烧越旺,使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是我要考虑的事情。但是不要只让学生们关注游戏,而没有在游戏中忽视学习,甚至忘了学习。例如在《咏雪》一文中,我选取了三句话,“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们激情表演,同学们在对课文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这三句诗演绎的淋漓尽致,也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从而在比照中得到了学习与领会,还有就是《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也是在学生们对于课文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讨论诚信的问题,并举例说明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拥有诚信就会拥有一切,而失去诚信就会失去一切”在活动中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抢答,对于文言词语也掌握的很好,当然要想让学生们记忆深刻还得需要平时的练习,否则课堂的效果维持的并不持久。
其次是对于自己的提升,学生们喜欢什么,自己就得准备什么,上什么东西,学生们想听到什么东西,事先还是要多去考虑的,否则学生们不愿意听,上课不来激情,那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就会浪费一节课,因此在上课的前几天我就开始琢磨这个课该怎么去上,免得乱手乱脚的,并且效果一定不好。例如这个《世说新语》还没讲完,我又在琢磨《皇帝的新装》该怎么上了,是让学生们自己讲,还是自己演,要怎么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第一节课让学生们自己分角色朗诵,在第二节课让学生们进行辩论。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4
《世说新语》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在自己精心设计和准备下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感触较多,现简单介绍一下;
优点一.创设情景生动巧妙,善于导入激发兴趣。在《咏雪》中我们上课伊始和学生介绍:尽管大家都生活在江南,雪天没有北方常见,但是刚巧我在大学时期保留了很珍贵的雪景视频,给学生来了个尽情展示,我就问:你们看见那美丽的雪花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会想到可以把它们比作什么呢?学生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象.我们不失时机的和他们说"在古代有两个孩子也像大家一样打了两个特别好的比方,你们想知道么?
《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情景设计的效果就更加好了.我在上课精心设计了两个场景:我以某位同学的父亲朋友的名义给他家打电话:问:你父亲在家么?那位同学需回答不在家.然后我以一种和蔼一种侮辱的发牢骚,分别试探这位同学的反应,而同学们对侮辱一般的反应是不知所措或者准备与之对骂.同学们笑声大作,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同学们:古代可有一位小孩子处理的非常得当,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优点二.综合探究紧扣教材,重点突出.按照教参的建议: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诵读--讨论--诵读"在增加文言积累的同时,我同时加强了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探究.《咏雪》中我在比较两种比喻的优劣时,我在明确写物首先追求形似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追求神似,同时明确好的比喻要有意蕴.同时告诉学生做好人才有好文,如果没
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怎么会想到那浓浓春日里的柳絮呢?《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中,我们知道待人要宽容,对人不应求全责备.更应明白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处理的善于从这件事中取长补短.力求尽善尽美.
当然这堂课缺点也很明显:
一.朗读还是要加强,我们虽然在努力的多读,但还是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朗读方式,最终实现不但朗读和时间的有机组合,二者不再是矛盾的双方;
二.学生的探究部分不宜太多,应充分体现重点及难点.教者更应该是一个钢琴表演艺术家,在课堂上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学生与学于乐,与乐中有所收获;
三.重点文言实词如“舍”“去”“委”以及一些古代称谓的变化等都要加强落实!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5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政事、文学、方正、德行、言语、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本文列入方正篇,讲述聪明的儿童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
本文我在设计时,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可以自己凭借工具书及其课文注释,自己学习。
其次调动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地学习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于文言翻译有不理解之处,小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二是对于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内容上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教师整合问题,有目的的讲解课文。
再次本文的朗读是一个重点。学生先听读课文,然后谈听后的感受,并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再练习读、汇报读。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层次品读课文,进而学会朗读课文,读出本文的语气和感情。
本文我也借助多媒体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作家作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在翻译课文中,我借助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作业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文章,变学习为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6
周五我开了本学期校内研究课《地图的阅读》,上完之后有如下体会。
这节课是《地图的阅读》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以及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会判断比例尺大小与地图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会正确判断地图上的方向。根据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单,包含了四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初识地图语言;学习任务二,深入认识比例尺;学习任务三,活学活用,判断方向;学习任务四,随堂巩固。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逐步掌握这节课的重点要点。
第一个学习任务,我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的,因为内容比较简单,大多都能找到,上课的时候直接展示。展评的时候学生的问题主要出在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他们大多只能找到其中的两种,第三种文字式没有直接在书上写出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学生不会详细的描述,只会简单的照书上抄,通过我的引导,有些学生说的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学习任务,深入认识比例尺,在这一块学生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第一题让学生比较三种比例尺的大小,很多学生不知道比例尺其实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是个分数,他们比较大小,基本上都是只看实地距离,哪个比例尺的实地距离大,他们就觉得哪个比例尺大。要纠正他们这个错误观念,需要不断给他们搭设支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比例尺,在这部分,我觉得我讲的稍稍多一些,我怕我不讲透他们还是不理解。
学习任务二的第二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应该难度也比较大。里面有几个转弯的地方,需要他们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只要一个地方弄错,可能后面都会发生错误。在这部分,我是让学生先做,上来展评,不断的质疑反驳,但是可能因为难度较大,学生说来说去都不能清楚的解释出来,这个时候,我就作简单的提示,
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但是最后,我觉得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自己感觉还是有部分学生是没有弄明白的。
第三个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根据有指向标地图来判断方向。这个学习任务,我还故意选择了一个指向标倾斜的地图,让他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指向标都是指的上面是北,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学生在做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还是存在问题的,于是我让学生们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集体的智慧。展评的时候,问题大多出在最后一问上,这一问是难度比较大的,要分步来分析,这题还有一个难度就是学生不理解什么是转向,不知道该怎样来描述这种方向的变化。学生这时候脑子就有点转不过弯来了,我在这时适时的点拨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平移指向标,两点连线,找出相对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能清楚的看出方向的变化。但是我个人感觉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的活动还是不充分的,有点匆忙,有的学生还是有点不清楚的,这是一个遗憾之处。
最后随堂检测出了三道选择题,从学生做下来的情况反映出,学生这节课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错误率比较低,总体令人满意。
就这节课的内容来说,本身就存在难度,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就整节课来说,我觉得我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总体偏难,特别是对于平行班的孩子来说。其实我在设计学习任务单的时候,就感觉似乎对于学生来说偏难,但是我最后还是没有降低难度,因为我觉得这是学生必须要达到的难度,考试时候经常会考到类似的问题,所以还是需要掌握巩固。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7
昨天我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的《世说新语》两则这篇课文时,在不同的班级里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先在七年级三班上的这节课,和多数语文老师一样,我对七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直不是很放心,所以在讲文言文的课堂上,我往往还是以教师为主。有时也会就一些问题让他们讨论解决,但是都是些不紧要的词句。这节课,我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通过多种形式的熟读后,我采取重点字词帮他们解决,一块来疏通句意的方法。在课堂上边讲边巡视,发现多数学生笔记还是做的很认真的。讲完之后,让他们私下再熟悉一下,然后找了几个学生就课后习题中的字词解释,上黑板做一遍,其他学生在下面做。想不到找了5个同学,竟然只有一个学生做的比较好,其余几个不是填字漏字就是词意不恰当。更令人生气的是:《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家君”、“尊君”几个词各自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错了,气得我差点吐血!
第二节课我又到了七年级七班(我带这两个班的语文)上这篇课文,在临上课时,我突然想: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篇课文呢?前两天在听我校丁老师的课,人家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也很强吗?于是,在我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习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里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要不我就问你了。哪个组里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现在开始吧。”
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也没见哪个学生举起手来提问问题。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有些胆怯,于是,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文言知识掌握的很好呀!没有一个问题要问,是真的没有呢?还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不说,我可要问你了。”话音一落石玉环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学生们共提了十多个问题,多数没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泼起来。学完内容后,我找学生上黑板做题,天哪,竟然全对了!
今天和我的同事谈起这个问题时,她也感叹:有时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在下面还是各干各的事,就是不理你呢!
看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真的需要少说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给学生以任务,以压力。他们乐着学,我们也给自己减了压,何乐而不为呢?!
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对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展开,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容易。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组织讨论有争论的问题,鼓励有创见性的意见。
我认为这次上课的亮点在于我设计了一棵智慧树,凡是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都能在树上留下自己的姓名,这完全打破了上传统文言文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许多同学都踊跃举手,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理解文意这一部分为例:在我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习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里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要不我就问你了。哪个组里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现在开始吧。”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当我说:“开始。”话音一落,一小组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学生们共提了十多个问题,多数没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泼起来。当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写在智慧树上时,他们的高兴、自豪心情更激发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8
《世说新语两则》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我决定以此为例子,启迪孩子们去发现孩子文言文的奥秘,从而培养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首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预习除外共五个环节:(预习,读准字音,借助资料完成导学案。)课堂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内容;第二,三个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课文,逐句翻译成现代文,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三,三个小组展示:重点词语讲解;第四,质疑:对文中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提出来;第五;谈感受和收获。
前三个环节孩子们都能以小组问单位学习的很好,三个小组的展示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第四个环节为鼓励学生质疑,我对于质疑的小组进行了分数的奖励,提出问题的要给以奖励,帮助解答问题的也要给以奖励。全班分为七个小组,有六个小组提出了问题:“相委而去”的“相”和“而”;“下车引之”的“之”;“则是无信”的“则”;“友人便怒”的“便”;“去后乃至”的“乃”,对于这些问题,我先让其他学生给以解答,最后只有一个问题学生解答的不正确,就是“相委而去”的“相”和“而”的意思,老师给以较为详细的讲解,并对学生们这节课的学习给以肯定和表扬。随后在第五个环节,我让学自己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
在这节课堂上我观察到了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学习的热情,感受到了学生们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自信,寻觅到了学生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这节课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懂得了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时间交给学生,将方法交给学生,就等于让阳光直射幼苗,与此同时我反思以前的课堂就好像是老师将阳光折射给了学生,哪种方法更能够帮助孩子茁壮成长,答案不想而知。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9
上一周我上了《世说新语》两则,由于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再加上备课较充分,所以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
亮点一:创设情景生动巧妙,贴近实际。在《咏雪》中我上课伊始和学生介绍:我们大家知道在祖国的北方,每到冬季就能看见那美丽的雪花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你能想到可以把它们比作什么吗?学生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象。我不失时机的和他们说:古代有两个孩子也像大家一样打了两个特别好的比方,你们想知道吗?
亮点二:备课时,我想: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篇课文呢?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在我的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习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哪个组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
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也没见哪个学生举起手来提问问题。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有些胆怯,于是,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文言知识掌握的很好呀!没有什么问题要问,是真的没有呢?还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们不提问题,我可要提问了。”话音一落有个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学生们共提了好几个问题,多数不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跃起来。
看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真的需要少说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给学生任务,压力。他们乐着学,我们也给自己减了压,何乐而不为呢?!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10
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畅所欲言,也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语句的讲解,真令我刮目相看。比如,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第2段中的‘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因为摇篮能挡住寒风,让里面的婴儿感到温暖。
又有一个同学补充说:正因为济南如同摇篮里的婴儿,所以冬天是温暖的,四季如春。学生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一些写景的技巧,而且也探究济南冬天气候的成因,它所达到的效果无疑比老师单纯地分析灌输修辞、语法要生动得多。作业设计也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掌握写景的技巧后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本人觉得阅读环节处理得不太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学生对文本还不太熟悉的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到课件中所展示的与济南冬天相关的一些优美的图片上,我发现学生只能边看书,边听录音,边看图片,对此如果做一些调整,效果就可能更好了。比如,可以先让小组朗读(或学生自由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接着让学生默读,有利于学生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最后再把书合起来,看图听读。
6.读《世说新语》 篇六
读完《世说新语》,我躺在床上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一位位历史名人不断浮现在我眼前,我思绪万千,无法入眠。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要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
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对话,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妙言和奇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被鲁迅先生称为“记言则玄元冷隽,机行则高简瑰
奇。”其中有一位小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人语之约:“若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比不明。”
徐孺子才九岁,便如此聪慧,富于想象,善于对比,具有超众思考能力。这则故事也说
明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巧妙地运用。
而我在学习上只要一遇到难题,总是不肯动脑筋,随便做出一个回答,应付一下,便若
无其事地玩了起来。读了这篇短文,我觉得很惭愧,知道了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善于思考,尽
全力持之以恒地攻克一个个难题,积少成多。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我们都得向书中
7.世说新语测试题 篇七
《世说新语》第19门“贤媛”篇共32则, 其中多数故事表现了妇女的才智, 而少数故事表现了妇女的善行, 因此, 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认为用“贤媛”二字命篇“不称其名”。笔者综合考察了“贤”字的涵义以及“贤媛”门所表现的内容, 认为余嘉锡先生的论断有待商榷, 详述如下。
一
刘义庆根据《世说新语》内容表现主旨的不同, 将其分成三十六个门类, 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其第19门为“贤媛”门。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中对“贤媛”门, 按语云:“本篇凡三十二条, 其前十条皆两汉、三国事。有晋一代, 唯陶母能教子, 为有母仪, 余多以才智著, 于妇德鲜可称者。题为‘贤媛’, 殊觉不称其名。”[1] (p779) 余先生认为“贤媛”门大多选了一些有才智的妇女, 却忽视了封建社会评价妇女最重要的标准———妇德。余先生所指的“唯陶母能教子, 为有母仪”, 是指《世说新语》“贤媛”篇第20则, 云:
陶公少时, 作鱼梁吏, 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 反书责侃曰:“汝为吏, 以官物见饷, 非唯不益, 乃增吾忧也。”
此则故事表现的是陶侃的母亲湛氏的正直, 反映了她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情操, 这正是余嘉锡先生所赞扬的“母仪”与“妇德”。
余先生认为《世说新语》“贤媛”篇中的故事“多以才智著, 于妇德鲜可称者。”是不是就像他所讲的“题为‘贤媛’, 殊觉不称其名。”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呢?
二
“贤”字有两个基本涵义, 一是指多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贝部》云:“贤, 多财也。”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财, 各本作才, 今正。贤本多财之称, 引伸之凡多才皆曰贤, 人称贤能, 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2] (p297) 可见“贤”字的本义是多财, 后引申为多才。“贤”的这一含义由“多财”演变为“多才”。“贤”之本义已经不被使用, 长期以来所用使用的是引申义。例如《穀梁传·文公六年》云:“古者君之使臣也, 使仁者佐贤者, 不使贤者佐仁者。”[3] (p2406) 范甯注引范邵曰:“贤者, 多才也。”[3](2406)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云:“相如既归, 赵王以为贤大夫, 使不辱于诸侯, 拜相如为上大夫。”此处“贤”字都指有才能、有智慧之意。
二是指有善行。如南朝顾野王《玉篇》云:“贤, 有善行也。”[4] (p472) 再如《周礼·乡大夫》云:“三年则大比, 考其德行道艺, 而兴贤者能者。”[3] (p716) 郑玄注曰:“贤, 有德行者。”[3] (p716) 在这里可以看出, “贤”字有“善行”之意。此类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庄子·徐无鬼》云:“以财分人之谓贤。”再如《后汉书·李固传》云:“赵伯英妻, 贤而有智, 见二兄归, 具知事本。”此处的“贤”字都是指有善行、品行端正的意思。
“贤”字的两个基本涵义, 有时候区分并不是非常严格, 常常处于交融的状态, 如《广韵》云:“贤, 善也, 能也。”[5] (p135) 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 一个人既有才能, 还有德行, 通常以德才兼备的形式出现。如《尚书·大禹漠》云:“野无遗贤, 万邦咸宁。”[3] (p134) 等等, 均是如此。
三
《世说新语》“贤媛”篇共收32则故事, 在这些故事体现了“贤”的两个基本涵义, 其中表现“妇德”的有9则, 占28.1%;表现“多才”的有21则, 占65.6%;表现德才兼备的有2则, 占6.3%。
在“贤媛”篇中表现妇女“德行”的, 如上文所举的“陶侃的母亲教子”的故事。在“贤媛”篇中更多的是表现妇女的“多才”, 如《世说新语》“贤媛”篇第12则, 云:
王浑妻钟氏生女令淑, 武子为妹求简美对而未得。有兵家子, 有俊才, 欲以妹妻之, 乃白母。曰:“诚是才者, 其地可遗, 然要令我见”。武子乃令兵儿与群小杂处, 使母帷中察之。既而, 母谓武子曰:“如此衣形者, 是汝所拟者, 是汝所拟者非邪?”武子曰:“是也”。母曰:“此才足以拔萃, 然地寒, 不有长年, 不得申其才用。观其形骨, 必不寿, 不可与婚。”武子从之。兵儿数年果亡。
此则故事表现了武子的母亲善于识人的特点, “兵家子”的结局果然像她所预示的“不有长年”, 数年后夭折, 这显然属于她的“多才”的体现。再如《世说新语》“贤媛”篇第7则, 云:
许允为吏部郎, 多用其乡里,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 难以情求。”既至, 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 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 臣受其罪。”既检校, 皆官得其人, 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 诏赐新衣。初, 允被收, 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 寻还。”作粟粥待, 顷之允至。
许允的妻子能够根据魏明帝治吏的特点, 得出前瞻性的预测, 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许允不但没有受到惩罚, 反而得到皇帝的认可。这些都凸现许允的妻子“多才”。许允的妻子虽然着墨不多, 但是一个贤内助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可谓是中国古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这两则故事都表现了“贤”的另一基本涵义———“多才”。
在“贤媛”门中还有两则故事既表现了“多才”, 同时还表现了“善行”。如《世说新语》“贤媛”篇第10则, 云:
王经少贫苦, 仕至二千石, 母语之曰:“汝本寒家子, 仕至二千石, 此可以止乎?”经不能用。为尚书, 助魏, 不忠于晋, 被收。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 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 语之曰:“为子则孝, 为臣则忠。有孝有忠, 何负吾邪?”
王经的母亲在王经“仕至二千石”时, 建议他在仕途上应该适可而止, 这表现了她的深谋远虑;而在王经身陷囹圄之际, 她又以“忠孝”观来劝慰儿子, 这又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这则故事通过两件小事来刻画王经的母亲, 前者表现了她的“多才”, 而后者则表现了她的“善行”。
《世说新语》“贤媛”篇所记载的西汉至东晋时期优秀的妇女形象, 一方面, 赞美她们临危不惧、母仪风范、相夫教子、耿直刚正的品行;另一方面, 颂扬她们审时度势、识鉴人物、思辨敏捷的才能。这两个方面正好体现了“贤”的两个基本含义:“多才”与“善行”。而余嘉锡先生所指的“贤媛”中的“贤”, 强调的是“贤”的“善行”, 却忽略了“贤”字的另一涵义“多才”。具体来讲, 他所指的“贤”是妇女之“贤惠”, 即妇女的善良温顺、通情达理。因此, 余嘉锡先生的论断是不妥当的, 而刘义庆用“贤媛”二字来命篇《世说新语》中关于优秀妇女的故事是恰当的, 并没有如余先生所说的“不称其名”。当然, 出现这种误判的原因是:“贤”作为“善行”之意, 要远比作为“多才”之意更为常见, 以致使许多人以为“贤”只有“善行”一种涵义。
另外, 张永言先生主编的《世说新语辞典》中对“贤媛”解释为:“贤明的妇人”[6] (p489) 。其实, 这个解释有些粗略, 没有讲出具体含义。通过我们考察“贤”的两个含义, 我们认为“贤媛”应该解释为:有善行或有才智的妇女。
参考文献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中华书局, 2007。 (本文《世说新语》引文皆出自此本, 以下不再一一注出。)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阮元《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1980
[4]顾野王《宋本玉篇》, 中国书店, 1983
[5]周祖谟《广韵校本》, 中华书局, 1988
8.精读《世说新语》(七) 篇八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解】
①行炙人:传递菜肴的仆役。炙,烤肉。因:于是;就。辍己施焉:指自己停下来不吃,让出自己那一份。
②嗤(chT):讥笑。
③左右:帮助。
④所以:缘故。
【译文】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道理呢!”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别人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他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解读】
顾荣的种子
顾荣,吴郡即苏州人,其祖父是吴国名相顾雍,世为江东大族。西晋灭吴,很多东吴旧臣的子弟北上洛阳寻求发展,包括顾荣。
洛阳的生活总是不易。顾荣喜欢喝酒,与张翰是好友,经常一起到洛水边春游散心。他曾说:“人生在世多不易,只有酒能使人忘记忧愁!”这是顾荣的人生感慨,还是想到故国的沦亡,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在洛阳的风云下,他是越来越伤感啦。八王之乱开始后,多有名士祸及自身,顾荣聪明,胆子也比较小,变乱之中不问政事,终日酣饮。一次,他与几个朋友一边吃烧烤,一边喝酒,吃着吃着,看到正在烤羊肉串的小伙子流下了口水,便站起来,走过去,把手里的羊肉串塞给小伙子。朋友甲讥笑顾荣:“他只是负责烤肉的,有什么资格去吃?你充什么大尾巴鹰?”顾荣自言自语道:“哪有成天在那烤肉却不知道肉的滋味的道理?”
此时赵王司马伦当政,顾荣被迫出任长史。没过多长时间,司马伦倒台,齐王司马同上台。顾荣又被迫出任主簿。顾荣依旧狂饮如初,整天昏醉。有人向齐王告状,主簿这个职位很重要,顾荣整天喝酒不办公,您说怎么办吧。于是,齐王转任顾荣为中书侍郎。上任之初,顾荣工作了几天。有人问:“你以前天天酗酒,怎么这回清醒了?”一听这个,顾荣马上又酗起酒来。后来,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相继执政,顾荣辗转于他们帐下,那叫一个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受到牵连。这样的日子让顾荣的精神快崩溃了。齐王当政时,他曾给好友杨彦明写信,信中的原话是这样的:“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看来顾荣真的是很痛苦。思前想后,顾荣算是明白了,要想脱得清净,必须离开洛阳,离开北方!此时朝廷的旨意又下来了,任命他为散骑常侍。这一次顾荣说什么也没接受任命,连夜踏上返回东吴之路。当时天下已乱,回东吴的路上险象环生,散兵呀,强盗呀,骗子呀,一个都不少。不过,每到危难之际,总有一个人出来保护顾荣。正像我们猜测的那样,这个人就是当年那个吃上羊肉串的小伙子。
【世说新语测试题】推荐阅读:
世说新语课堂练习10-05
语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0-06
七年级《世说新语》两则教学反思08-08
世说新语《陶侃留客》原文及翻译09-11
高中生的《世说新语》优秀读书笔记08-12
8.世说新语导学案及答案09-09
最新《世说新语》二则学案-word文档10-27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归纳考点概括08-19
新词新语的产生途径08-24
社会实践部招新语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