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024-09-30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通用13篇)

1.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篇一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有感

招远市金晖学校  王绍华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一书。此书共有四章,分别论述了:怎样走近学生;怎样进行班级建设;怎样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及怎样提高自身的素养。每一章节都列举了很多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鲜活的实例及工作中的智慧。

书中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孩子成长是其心灵中真、善、美的种子不断生长,自主发展的过程,任何人也无法替代他们。班主任的使命就是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他们稚嫩的心灵,以唤醒埋藏在他们心底的良知和潜能,促进其自主地成长和发展。我们知道:班主任是教师,同时也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思想的启迪者、道德的引领者、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熏陶着班里的每一个稚嫩孩子,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书读完了,我也在一遍又一遍的反思这个问题,说实在的自己也当了多年的班主任,深感班主任工作的繁琐与劳累。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令我困惑的事情,也使我认识到做一个新时代的班主任不但要领悟到它的重要意义还要有多“心”。

一、班主任要精细之心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什么类型的学生都有,我们每一位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一定要有精细之心。班主任要善于抓小事,尤其是要善于抓住带有倾向性的小事、用心研究,狠抓落实,恒心坚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刻苦精神的培养,从严治班,精细管理。

二、班主任要有宽容之心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类型,都是我们心中想的好学生更不可能。班主任对学生一定要有宽容之心,包容之量,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个性选择为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急功近利,实行高压政策。做一个心向大海的班主任!

三、班主任要有慈爱之心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班主任要用仁爱之心善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学困生,捣蛋生更要苦口婆心的教导、和风细雨的疏导、循循善诱的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感化他们、包容他们,让学生从内心里深深地感到:你不但是一位严师,还是一位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觉得你更象一位仁父慈母,可敬可亲。

四、班主任要有欣赏之心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呼唤、激励、感化、感悟和欣赏。会表扬善于表扬学生的班主任,才是一位有品位的班主任,才是一位可获得成功的班主任,才会最终赢得学生由衷的赞誉、尊敬和爱戴。班主任对学生欣赏之心如春雨润物,会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与愉悦。

五、班主任要有快乐之心

班主任对学生要有快乐之心,一定要学会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要有快乐的心境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爱学生,自己才快乐。以快乐传授知识,收获的是愉悦的笑容;以快乐管理班级,收获的是融洽的气氛;以快乐与学生沟通,收获的是爱与被爱。快乐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的纽带。

六、班主任要有进取之心

现在的学生既单纯又复杂,缺乏主见,可塑性强。我们班主任应当静下心来,耐着性子,依据不同个性的学生特点,去贴近他们,了解他们,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究竟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应当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及娴熟高超化解矛盾的手段、技巧,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来潜心研究,倾心学习。赢得成功的法宝。特别是做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更是要注重学习,学理论、学技能。要多读书、好读书。力争做一个有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型班主任、综合型班主任。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一书是我工作中的加油站,我会在“学习--反思--研究--总结--实践--升华”中积累经验。做一个更为优秀的班主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有感 (四年级)]

2.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篇二

一、教师——培训引导激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教师予以厚望,他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就学校来说,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

1.积极引导,树立正气

现代教育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学校中的教师群体内部必须建立起一种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关系,这样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因此,合作、互助是实现教育目的必要条件,也是调整教师之间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的合作与互助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它能增加教师的专业交流机会,采长补短相互促进,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效果,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共同进步。

辽宁省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长期以来,通过进行全校教师参加的同课异构、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技能大赛(语文、英语学科的朗读、书法比赛,数学、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的绘图、板书比赛,物理、化学学科的实验操作比赛)等,让教师在“集体备课—个体研究—相互观课——相互议课”中,找出自己的教学差距,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在同伴互助中提高,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形成了不断超越自己、互相激励的教育教学氛围。

2.扎实培训,增强素质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已形成共识。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过渡的瓶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让更多的百姓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许多地区实行了优质高中扩招政策,这是历史赋予高中教育快速发展的良机。但扩招,也使教师队伍急剧膨胀,新毕业大学生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此时作为校长,既不应该埋怨师范大学没让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基本技能,也不能一味责备新教师综合素质不强,他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大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化,帮助他们尽快实现教学新手到教学成手的发展进步,帮助他们实现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事业中发挥一技之长的愿望。

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从2003年开始扩招。由于自然减员、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大量新毕业生和初中骨干教师走上了高中教学岗位。目前,学校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比例达到1/3。校长结合学校实际,决定在把好入口关和建立、完善培训制度上下功夫,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把好聘用教师的入口关。程序严谨,要求严格,层层筛选,公平公正。聘用分为三步:

公开招聘。直接与省内外各高师院校联系。

面试阅档。与应聘学生交谈,查阅个人档案资料。

测试、试讲。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和中层以上领导担任评委,对应聘者进行专业知识测试,高中教材试讲。测试、试讲分数合成总成绩,按名次录取。

二是进行岗前培训。由学校对新教师进行师德、校规、教学常规等方面的培训。

三是进行跟踪指导。师德、业务优秀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签订《帮带协议》,在师德修养和业务上全面帮助新教师。

四是定期进行验收。每个学年末,学校都举办“红烛杯”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和新教师汇报课。

3.强化考评,激发活力

教师评价是影响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不仅可以规范、激励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热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学校校长获得教师工作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校长客观、准确地把握学校工作、教师工作的状态,便于及时调整、修正。为了切实达到评价的目的,在组织制定教师评价制度时,校长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成员的多方化,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反思,不断提高。

4.竞聘上岗,优化组合

教师竞聘上岗制,可以优化教师队伍,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充满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为发展优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从2013年开始,就推出了岗位竞聘制,自上而下,逐级聘任,即学校先聘年部主任,年部主任选聘班主任,班主任选聘本班科任教师。这样的竞聘形式,优化了班级教师队伍的组合,增强了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学生——自主疏导影响

学生管理工作是校长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中,校长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使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工作具有针对性。

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根据学生管理特点,狠抓三个基本建设:首先,根据高中学生特点,完成高中生德育目标体系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其次,根据学校实际,完成相关制度的建设,包括学生一日常规、奖惩规定和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申诉制度;第三,不断强化队伍建设,选择综合素质高、精力充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问题性质有区分,教育内容有梯次,以理服人有深度。

首先,对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有分析,有的是行为习惯问题,有的是心理障碍问题,也有的是道德品质问题,学校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式。以心理障碍问题为例,一是在每个教学楼层设立2个谈话室,让老师和学生能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心理交流;二是设立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开放,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三是聘请学校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个性品质良好、善解人意、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做咨询教师。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坚定信心,稳定情绪,增强了克服心理问题及重新面对学习、生活的勇气。

其次,学校还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教育要求,确定不同重点,形成由行为到意识,由感性到理性的梯次。高一年级以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为主,每年开学初开展“行为习惯养成强化月”活动,向学生提出校园文明的具体要求;高二年级以是非、荣辱教育为主,主要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高三年级以公民意识教育为主。

第三,根据高中生即将成年的特点,特别注意工作中以理服人,通过说“理”来教育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目的。

三、干部——选拔任用考核

中层干部是学校决策的执行者和组织者,代表着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办好一所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在中层领导干部选拨中,本着“想事的给机会,干事的给位置,成事的给待遇”的思路,既要全面考察德能勤绩,又要看重其业务专长,努力把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教师选拔到中层岗位上来,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层干部一经上任,要明确职责,加强培养和管理,并定期考核。

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层领导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采取了以下做法:

1.理顺关系,明确分工。学校实行年部管理体制:每个年级设两个年部主任,分别侧重教学和德育工作,正主任负总责,另派一名副校长负责监督与指导。

2.责、权、利挂钩。在学校工作中,起早贪晚,最辛苦的是年级主任和班主任,而校内津贴和各种奖励最多的理所当然也属于他们。

3.坚持考核,支持工作。对于学校中层领导的工作状况和效果,每个学年末都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予以评价,排名靠后者,校长将同其谈话,指导改进工作方法。对各部门中不服从中层干部管理者,学校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全力支持中层干部的工作。

四、校长——党性公仆律己

校长要始终牢记教职工、学生、家长的厚望和厚爱,努力做到情为教育系、心为教育想、身为教育行、责为教育负、权为教育谋,坚持把学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1.把自己放在普通党员位置上,以党性高度处理与党委的关系

在学校工作中,遇到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宜,要在学校领导班子会上研究讨论,然后做出决定;需要党委解决处理的事,校长首先要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主动与书记沟通,充分尊重书记的意见。

2.把自己放在公仆的位置上,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自觉接受监督

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权力高度集中,这就要求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主动接受学校党委的监督,接受学校教代会和工会组织的监督,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监督。

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每个学年初,学校都要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宣读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组织教职工讨论。对于教职工提出的意见、建议,校长组织学校领导班子逐条研究,并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给予答复;每个学年末,学校都要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由学校财务人员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让大家知道学校的支出去向。

对于学校的各项收费,学校严格执行上级物价部门审批的项目和标准,并在校务公开栏内予以公示,自觉接受上级检查和学生及家长的监督。

3.把自己放在普通教育者的位置上,按照为人师表的要求,不断学习,严于律己

作为校长,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基本掌握各学科的知识,避免说外行话;第三,也要学习国家的教育法规,以便做好校园的维权工作;第四,校长更要夯实自身的思想政治基础,筑牢反腐拒变防线,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

总之,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要真正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校长,就应该做到:勤奋,有坚强意志;博爱,有宽广胸怀;公平、公正,有一颗“公心”。

3.今天我们怎样读《史记》 篇三

韩兆琦:我认为,《史记》在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后,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其进步的民族思想、卓越的经济思想、人民性的思想追求三个方面。

汉武帝一生发动的战争有伐匈奴、伐大宛、伐东越、伐南越、伐朝鲜、通西南夷等。其中除了对匈奴进行的战争属于正义自卫反击外,大多属于非正义的扩张掠夺。司马迁明著于史,其同情显然在被侵略、被掠夺的一方。司马迁是汉代被压迫人民与被侵略、被掠夺的少数民族共同的朋友。司马迁所宣传的这种各民族友好一家的思想深入人心,它已经成了两千年来团结、凝聚境内外各族中华儿女共同建设与保卫神圣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

司马迁主张农、工、商、虞四者并重,反对秦朝以来统治者一贯推行的“重本抑末”。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商人不是劳动者,他们不创造财富,他们被看作是对整个社会有害无益的。封建社会最理想的蓝图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国寡民。司马迁这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思想,被压抑了两千多年。试想,如果从司马迁那个时代,真来一个“工农商虞”四者并重,那中国的古代史又将是一种什么局面呢?

《史记》与其他20多部“正史”的最大不同是司马迁不媚权贵,坚持实录,实事求是写历史。同时,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大量的小人物,如游侠、隐者、食客、赘婿、卜者等。《史记》中有许多大人物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这些大事件都是靠小人物的帮助完成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靠了侯嬴、朱亥;平原君能搬来楚兵,并坚守围城,是靠了毛遂、李同;孟尝君能脱离秦国,并在齐国干一番事业,是靠了冯谖等。因此若说司马迁给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立传,其实际目的就是为了表彰侯嬴、朱亥、毛遂、李同、冯谖等这些下层人物,我看也是可以的。

主持人:您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最独具的特色是什么?

赵明正:司马迁善于吸收前代史书的精华,把它们融汇包摄在《史记》中。如《春秋》“长于治人”的社会价值就为《史记》提供了精神范例。司马迁指出《春秋》具有“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特点,并努力继承它以“人事”为指归的精神,从“人”出发去考察历史,从而形成了独具人文特色的一家之言。

司马迁生活在思想界由百花齐放到群论一律的变革时期,尚能领略百家争鸣的遗风余韵,因此在文化观点上主张批判继承和兼容并包。梁启超就推崇司马迁是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于孔子之学,颇得力于《春秋》,西南学派(老庄)、北东学派(管仲齐派)、北西学派(申、商、韩)之精华,皆能咀嚼而融化之。又世在史官,承胚胎时期种种旧思想,磅礴郁积,以入于一百三十篇之中,虽谓史公为上古学术思想之集大成可也。”可见,先秦汉初文化中的民本思潮和理性传统是司马迁人文思想的深厚历史渊源。

但是,司马迁对先秦诸子是批判接受的,他批判的基准就是“人”。如他批评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认为他们礼节繁琐,不够通达,其着眼点是人。评阴阳家“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评墨家“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着眼点是人的感性欲求,认为墨家的节欲思想有悖于人的天然本性。评法家“严而少恩”,是着眼于人的自由发展。对道家评价最高,肯定了它“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认为它有利于人的个性才能的发展。司马迁把“人”作为出发点,从人的生存和发展出发来审视、衡定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就与儒家的人伦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认为文化是人的先行规定,而司马迁则认为文化是为人存在、为人服务的。在儒家地位趋于独尊的文化专制时代,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

以《史记》为代表的这样一些传记,我们从里面不光是得到一些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去做人,实际上就是得到一种生命的启迪。从正面人物身上可以得到一种力量,从反面人物身上可以得到一种教益。有一些人我们也不能决然地说是好人坏人,也有一些处在中间,你无法用好坏去判定他。不管什么样的人,要他们十全十美,肯定很难。我们主要看他身上的主旋律,会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启迪,所以胡适说“传记可以帮助人格的培养”。

(主持人:黄月平 郭扬)

4.读今天怎样做教师有感 篇四

——教师怎样爱学生

教师爱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以至于衡量教师的工作成败也把它选作了重要标准之一。王晓春老师认为:“我们每个人付出的爱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因此一味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给予极大的爱是不对的。”我从心底赞成这个观点。说实在的,要我去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爱是做不到的,对成绩好或听话的学生,可能要多点;对那种既成绩很差,又调皮惹事的学生从心底是不大喜欢甚至讨厌他们,也曾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看法,可是很难,也许是人之常情吧!王晓春老师说:“对学生来说,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这一点我自认为还是做到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既有的“师道尊严”只一味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在新型师生的关系中,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当然也包含师生要相互尊重。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独立,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当然这点都做不到,那就无从谈教学的成败了。看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说穿了就是“尊重学生”这四个字。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就不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之一。当我们抱着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爱之深”,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恨之切”的行为,常常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摧残,学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拥有为人权利的人,当老师因为急功近利而践踏了他们为人尊严和权利时,学生就会产生越批评、越惩罚、越偏跟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第二,教师“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的爱不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有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让学生做大量的作业、试卷,在学生已经喘不过气了,教师仍不知疲倦地搜集资料,绞尽脑汁不停的出题,让学生不分昼夜地做!做!做!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就高兴;学生考试成绩差,教师就不高兴,甚至大发脾气,责怪、歧视、课业惩罚、肉体惩罚等相继出现。这样的话,只会日益强化学生对学习恐惧的心理,而把学习当作苦差事。第三,教师“只重优差生而忽略中间生的爱”也不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范围是针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对部分人。品学兼优的学生,不消说很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而如今“转化后进生”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因此,“厚爱” 后进生,关注后进生,促进后进生转化也成了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抓住了这两头,就容易忽视中间层次学生这一头,他们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一般,平淡无奇,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带给老师麻烦,因此也容易被老师忽略。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

5.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 篇五

近来读了卢志文校长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文中,卢校长用睿智风趣的语言叙述了他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从教育在当今的服务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服务时代的教师评价制度、今天怎样做教师等方面阐释了自己精辟的观点,他非凡的智慧,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震撼着我的心灵。他主张的 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对我的触动很大。

他提到的会“鼓动别人”、“服务别人”、“成就别人”就是会管理,让我想到了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班主任,管理的是一个班级体,班级说大不大,但平时班级事务特别的多,尤其是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更是感觉一天到头不住下,而且事情还干不完。后来认识到不可能事事亲为,有些时候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处理平常班级工作的兴趣,如:打扫卫生,收发作业等等。

他在教育中感悟人生,积累了几多凡人箴言,细细品味,包含着深刻、精辟的哲理,令人叹服。如“用脑袋行走,做思考的实践者”“怀揣教育理想,贴着地面行走”。

勤手学习,才能善于思考。要做一个“思考的实践者”,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高度:理论扩展视距学习理论是提高思考水平的捷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高才能望远。没有足够的理论高度,就不会有实践中的那些远见和卓识、胆略与思路。哲学给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让我们的教育实践找到正确的方向,经济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并理解社会现实,管理学则让我们对人和人性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6.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 篇六

——一位高三家长的教子感悟

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让孩子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在这方面的表现更是不怕花钱,但是效果并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我也是一名家长,更是一名教过中学和小学的教师,所以我的视角可能与广大的家长有所不同,去年终于把孩子送到了大学,相对来说有了一点可以去沉淀的时间,于是想把自己伴孩子一路成长的经验与教训罗列出来,如果于你有一点点的同感或借鉴,那将很是欣慰!

观点一:好孩子是陪出来的,管出来的。

社会在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表现在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方面也比二十年前的我们要多的多,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学好了也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家长一定要深刻的认清这一点。与现在孩子身边的电视、动漫、电脑、游戏等精彩的诱惑相比,学习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它既需要你的直观形象思维、又需要你的抽象逻辑思维,记忆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背诵的过程!面孩子本身是未成年人,对抗诱惑的能力不强,因此,要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刚入学,一定要陪养孩子养成认真听课和按时完成作业的基本习惯,尽早让他懂得怎样做学生。三年级语文开

始写作文了,如果之前孩子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只知道玩,那他就只能是个门外汉!三四年级开始学习另外一种语言——英语了,不同于拼音,又极易与拼音相混淆,家长应该给予一定 的帮助,否则有一部分同学就入不了门。六年级做为小学的高年级是一个各方面提升自己的时段,前面基础工作做的好的同学已经开始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他们开始变得会学习,会思考,学习开始走向主动,当然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现象。

初中阶段是大部分孩子学习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他存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是一个想独立还不会独立,感觉自己成熟而不真成熟的时段,如果这个时期某个家庭再来一个“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那就大麻烦了。初一孩子刚入门,一下了学习七门都 需要考试的课,有的课每周只有两节课,和小学相比复习的时间明显感觉不够用,处理不好,这段时间有一部分孩子的成绩开始下滑,进入初二以后,课程的难度明显的增加,尤其是数学、英语,又增加了新的科目----物理,而这时那个影响或困惑孩子 发展的阶段 出现了-----青春叛逆期。为什么这一年级特殊明显呢?一方面是年龄阶段,更重要的是他进入了初中的第二年,各方面基本适应而中考还没有到来,所以大环境比较松,学生容易开小差,加之课程难度的增加,处理不好又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成绩下滑,有的同学开始偷偷学抽烟、喝酒、找异性朋友等,一般等到九年

级下半学期,有些同学开始有所觉醒,知道重视学习了,但是照晚了!学习是需要基础的,就象建楼一样,地基没打好,无论如何 是不会盖成高楼的,只能出现楼歪歪,楼脆脆的现象。处于这一时段的孩子 的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要以忙为理由疏于对孩子的监管,否则你会后悔的!

高中阶段的同学已经开始分化了,有的上重点,有的普通,更有甚者成绩太差了,学习文化课已经听不懂了,只能 走高职,当然那也 是一个办法,一个出路。对大部分高中阶段的同学来说,他们大部分的已经走出了青春叛逆期,但也不绝对,我身边的一个外甥就是个特例。高中生的学习开始变得更加主动,但是高中与初中相比,知识的难度有一个大的提升,进入高中的学生,成绩会有一个新的排名且变化比较大,在些需要 提醒有高中学生的家长要深入细致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大体有这么几种变化:智商不高而特别肯干的同学在初中会以一个比较高的成绩进入高中,但在继续努力的情况下,成绩稳步的下滑也是很有可能 的,当然有个区间,不会无限度的滑。家长要合理的疏导,以鼓励为主,不要提过多 的要求。第二种情况是智商不错,初中贪玩且成绩还在、能 在中上游在同学,到了高中如果努力学习的话,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也是很可能的,尤其是男生。第三种情况,广大懂事的孩子,头脑也行,干劲也足又有方法,应该有会有太大 的变化。第四种情况是由于学习的压力大,缺少勇气的同学也可能开始回避学习转而上网打游戏或谈恋爱的也有,家长可要留心观察,有问题早发现,早疏导,也别硬碰硬,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的。

以上啰里啰嗦的写的这三个学段是对着自己孩子成长过程来的,当然也只是极其粗略的描述一下其中大致的环节,可能有点经验之谈,但更多的是教训。下面说下自己孩子的这个三段遇到的问题。

我孩子上小学这件事就是个失败的教训:他是五周岁上的学。本来没计划让他上,那时在农村,秋季开学几周后,孩子到家突然说要上一年级,当时他信誓旦旦的样子到现在想起来都 感觉好笑。在幼儿园时他喜欢和比他大的孩子玩,可能他感觉能学到东西,那年秋天比在、他大的孩子都上小学了,他失落了,回家闹着非要上一年级!按说当时孩子是一冲动,但是我也是认真了,冲动了。我给他讲:“上学你就认真学,不准后悔!”就这样我就把他送学校去了。现在想来,这一个决定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但最终也让我成长了许多。由于孩子去学校比较晚,一个月后又转到另一个学校,拼音基本上没学,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成绩会怎么样!期末考试后我去抄孩子 的成绩,结果是没成绩,我说不可能啊?确实考了,后来教委领导帮忙查的、原始表,终于找到了,原来按规定学校间评比教学成绩要去掉两个最低分,我孩子语文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数学成绩全班倒数第二,就这样成绩被去掉了,所以没有!打击啊!丢人啊!老师孩子 的成绩竞是这样!有些受不了,痛定思痛想:接着读吧,读完下学期再说吧!如果成绩还这样就复读吧!这一年算白跑。半年后的期末成绩是语文84分,数学85分。到现在这事已经过去快十三年,但那次的成绩于我来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就这样我没让他复读,上了二年级,成绩全班中游偏下,尚可。

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不会写!我的办法就是周一到周五的晚上不准看电视了,写完作业也不能看!无事可干的他就一本一本的看小学生作文选,一年下来,再写作文时虽不算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文也不能算个困难了。因为没学拼音,到四年级学英语又遇到了困难,不会读单词,甚至不会读字母!尤其是“XW”这两个我印象最深,打手几次都不会读。后来我就自己给他补,说实在的我也是一个不轻易认输的人,我家的墙上,无论是餐桌旁还是洗手间镜子旁,更不用说是卧室的墙上,贴的都是英语。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高中。五六年级时,做数学题时老”粗心“,我又开始想办法:一方面把他考的最烂 的一份卷子贴在餐桌边的墙上,只要吃饭就看一遍,另一方面每周选 两张不太难的试卷考查,限定时间内完成,得满分给5圆钱,90分给2圆,90分以下 一分奖励没有。每次开始前我先把5圆钱 放桌子上,做的不好,我就当场拿回,有时弄的他伤心大哭,但

几次下来,他不敢粗心大意了,我的原则就是:试题可以不会做,会的必须认真完成。

初中阶段,他随我来到县城读书,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他是认真的,做的还不错,但是到了暑假,我也放松了管理,一个暑假的预习基本没当回事,到了开学就不好了!城里的孩子大部分胡预习的习惯,开学后老师上课的速度比较快,孩子开始吃力,尤其是英语,难度又增加了,成绩在稳定的下滑,老师也开始批评他,他心情郁闷,开始分心!看武侠小学,把吃晚饭的钱偷买小说看,有时还偷带回家在被窝里打手电看,直到初三上学期被我发现后一顿痛打才暂停看小说,那次打孩子也是我这些年来最重的一次,事后也有些心疼。那次之后孩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知道主动学习了。当然回想这一段时间的下滑,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一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没认真让孩子预习,还说了些无用 的话,所以为了弥补我的过失,在之后孩子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我放弃了几乎所有的爱好,利用所有的周末与寒暑假陪孩子,无论是做作业还是提前预习我都监督他高质量的甚至是超额的完成。期间虽然有几次他给我说他不想读书了,但我知道那是他最艰难的时候,我必须陪他一块扛。期间我也很苦恼,面对 家人的指责(还当老师呢,怎么管的孩子!)甚至也失望、绝望过。那段经历让我也明白一个道理:量变是痛苦的,但量变是质变前必须经过 的一个阶段,挺过去,前面又是一片天。到了初三下学期,孩子的成绩开始回升了,基本上回到了初一时的水平。回想这一段,我们自应怎么看待学习?一个的学习即使很努力,但成绩也可能没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如果你就此放弃了,即使你后来付出相当的努力,即使想回到原来的那个水平,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此奉劝孩子们:学习一定要有点恒心。

现在想来,高中阶段是我陪孩子走过的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经过初中阶段的波折,孩子到了高中仿佛更懂事了,我打内心里为他高兴,学习成绩也由全市的五百多名上升到二百多名,自信心也变的很强大。回想这期间我所做的主要总结以下几点:第一点是我选择让他通校。因为 在县城住,家校间几公里的路,来回骑自行车,加起来每天大约一 个多小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对高中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来说,身体健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也方便随时观察孩子的动向,有了心理问题或认识上的偏差,做家长的可以及时的引导与纠正,真正保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孩子的英语由于刚才讲的种种原因一直不太好,尤其是听力,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和孩子利用吃中午饭的时间,每天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不准看!这样逼迫他养成认真听事的习惯,然后我提问要点让他回答,因为内容新且有趣,他也愿意这么做,三年下来,我感觉他的听力有了进展,能很快的进入凝神听的状态。另外,高中期间孩子在校的学习时间已经

很多了,所以我不建议孩子到家再去花时间熬夜,我的孩子三年高中期间晚点回家基本不学习,除和家长简单畅谈一下一天的学习外,吃点东西,简单洗漱后上床睡觉,基本能保证10点四十前上床睡觉。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根据我的了解,初中知识难度小,高中难度大的多,初中生一定程度上比的是努力,只要下功夫,大部分同学成绩基本能成正比。但是高中不同,不入门,理解不了,无论如何也学不好,这种情况下,拼体力效果很差,还不如正常休息,让身体每天都保持一个好的状态,事实证明,我感觉这样做是正确的。再一个注意的是每一个高中生认真学习都有一定压力,因此,高中要学会给孩子 减压,我的做法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不提过高要求,定一个较适当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习的好,超过这一目标的表现给予额外的奖励,让他有获得感,家中的这个天文望远镜就是那个时期奖励给孩子的。最终孩子以基本没有太大压力的渡过了三年高中,以自己从没有过的好成绩考上了一所211工程大学,我也很是欣慰,十几年的陪伴与单监管部算是告一段落了。

以上这些直白的语言实在不成文,全算是一个家长十几年陪孩子成长的一些感悟,不美,但是很真。相信后来的家长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我想,只要你用心不断的去发现题,解决问题那么你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让我们共同努力。

(后记)写完以上文字,回想自己的观点:好孩子是陪出来的。其实也应该包括很多的内容,之所以用陪这个字,是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他成长的道路会遇到很多问题,犯很多的错误,家长可以批评他,甚至惩罚他,但这里面一定要包含有满满的爱,有你的始终陪伴,总会有那么一天,他突然明白这一切的。当然,孩子的成长不仅靠陪伴,还需要我们家长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方法与经验,在今后我也会给大家陆续的交流!当然前提是大家有同感的话。

7.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篇七

对电视人而言, 今天所做的一切改良或是变革实际上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电视?中国电视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与国外同行相比, 还有很大的距离, 而产生这一距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的服务对象——电视观众需求的迷茫, 一些电视媒体甚至错将广告主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因为他们直接给钱, 植入广告无所不在, 恨不得直接让广告主在屏幕亮相, 而忘记了广告主一掷千金的根本原因还是观众的注意力。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数字化大变局”, 电视人首先要做的应是重新认知电视的服务对象——观众, 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 收视需求的变化, 参与热情的变化, 并根据这些变化改造电视的制作方式、播出方式、节目形态等等。

一、重新认知被全新传媒环境改造了的电视观众

电视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 面对全新的传媒环境时, 习惯于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内解读被改造了的受众, 并且在这样的认知框架内设定自己的进化线路。当年报纸行业的数字化实验和如今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换, 其行动逻辑都是建立在自身对全新传媒环境的传统认知框架基础上的。因此, 我们看到的情形是, 不管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一线的实践者, 工具性的思维以压倒性的优势淹没了人本思维。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 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面对来势迅猛的新媒体不断蚕食固有的地盘时, 首先想到的不是新媒体技术可以让我们怎样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而是怎样将这些新技术转化为传统电视制播体系中的一部分, 进而在技术指标的进步上沾沾自喜, 仿佛先采用了非编技术、高清系统之类的玩意就占领了电视竞争的制高点, 结果当然是向上汇报时志得意满, 看到收视表现时沮丧而不知解决之道。

当然, 无可否认的是, 中国的电视人在节目形式和形态的改变方面有多方面的努力, 在改造电视的播出方式上也有很多创新, 只是, 总体而言, 因为电视媒体长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这样的紧迫感不很强烈, 因此, 可以感受到的创新总是一星半点, 未成气候。而且, 这种创新和改造很少是真正建立在对现实观众需求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君不见, 电视媒体对于收视率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观众满意度, 也远远高于观众对节目期待度的了解。

在众多电视媒体的无数次尝试之后, 终于有先知先觉者开始了手段与目标一致的探索, 他们在节目形态的创新时不忘观众收视心理的变化;他们将传播渠道的整合看作满足不同类型观众需求的技术手段;他们将草根的需求转化为电视的内容然后充满热情地与观众互动……

关于电视如何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存在, 已经有很多充满理论推演力量的讨论, 然而, 在现阶段, 任何不落实地的理论探讨都不如一个具体而富有创意的案例更能给人启迪。比如, 今年春节期间, 北京电视台举办的网络春晚。本文将结合北京台网络春晚的一系列后续的调查数据, 讨论电视媒体的改造思路与方向。

二、电视观众逐渐老化的趋势真的不可避免?

数年前曾经有人以开玩笑的口吻说, 判断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 只要看他是否在读报纸。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样的玩笑几乎可以不加修改地移植到电视媒体上来。近年来的数据显示, 电视媒体的观众群平均年龄正在逐年提升, 一些老牌电视节目的观众结构更是如此。

任何媒体, 如果失去年轻人的注意, 它的未来前景和现实价值都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如此, 近年来, 各大电视媒体在争取年轻观众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然而, 结果并不总是很有效。北京电视台的网络春晚通过接触渠道的改变将大量接触网络的年轻一代纳入自己的受众范围, 祭出“全球华人第一台三屏合一新春晚”的大旗, 抢占新媒体环境下收视市场先机的意图不言自明。事后的调查表明, 这一动作相当成功, 表现在对观众人群结构的改造上效果显著。

图1显示, 因为网民的参与, 网络春晚的观众构成与普通电视节目的大众人群相比, 年龄构成明显年轻, 25至34岁年轻人构成观众主体。在性别构成上, 男性增加;文化程度上, 高学历特征明显, 本科以上学历人群占到72.8%;未婚的年轻人也相应偏多。

这样的观众结构正是许多电视媒体梦寐以求的, 为什么网络春晚能够实现这一点?

三、整合多种媒体形态, 捕捉各层次观众收视兴趣点

电视仍然是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渠道之一。然而, 这样的接触中, 浅层次接触者越来越多, 人们对于媒体的主动消费已经进化到这样的程度——仅仅有遥控器的频道选择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收视需要, 他们不仅要选择, 还要控制, 控制节目的进程、节奏、播出时间;然而, 即便这样还不能让他们满足, 他们还要参与创造, 内容与角色的选择, 时点的安排, 形态的变革, 他们都希望有自己意志的体现。

于是, 电视作为电视节目推广主渠道的同时, 新媒体形态多渠道互动成为电视媒体捕获观众兴趣点的有效手段。

在这样的情势下, 电视媒体还能为观众做点什么以充分显示自己的媒体价值?

图2的调查数据表明, 不同人群在网络春晚的媒介渠道选择上存在显著的不同:

1. 主要接触渠道:

大众人群首选电视, 网民首选网络, 大众人群的媒介选择集中度更高, 达到90.9%, 选择网络的比例仅为9.1%。相比之下, 网民的媒介选择更为分散, 虽然网络是首选, 但主要选择电视的比例仍达到46.1%。这一点充分说明, 电视媒体目前仍然是最具大众影响力的传统媒体。

2. 接触渠道:

面对多种选择, 不同人群接触媒体的多样性也存在不同。大众人群的媒体选择排他性更强, 媒体选择性更为单一;而网络人群的媒介选择更为多样化。而从发展趋势上看, 网络人群的媒介选择习惯可能更代表一种方向。

3. 观众流失率:

该比例主要是反映在选择某收视渠道的观众中, 有多少比例的观众最终选择了其他渠道作为主要收视渠道。举例来看, 大众人群中有91%的被访者通过电视收看了网络春晚, 而最终有90.9%的被访者主要是通过电视收看网络春晚, 只有0.1%的被访者选择其他渠道作为主要收视渠道。通过该指标的比较, 可以发现网民选择多种不同媒介渠道的比例更高, 选择更自由, 也可以说他们对于某一特定媒体的忠诚度相对较低。

以上三方面的数据目标都指向一点——电视媒体仍然是人们获知视频信息的主渠道, 但是, 对于网民群体来说, 已经有值得注意的一部分人群, 他们通过电视媒体获知相关信息, 通过网络或手机媒体消费视频内容。在这个意义上, 电视媒体对自身的改造可能还意味着一种对新媒体开放心态的磨炼。

四、电视与新型媒体形态互动, 形成立体传播态势

既然新媒体对年轻观众具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 既然新媒体可以如此方便地将受众需求与节目创新相对接, 电视媒体有什么理由拒绝向它们开放呢?

北京电视台的网络春晚, 因为在节目选择方向上的包容与开放, 使得不同口味人群都能获得满足, 因此, 观众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首先, 观众通过多种渠道的接触与参与, 让电视人更清晰地了解新型观众的收视兴趣。调查发现, 从节目类型的角度看, 大众群体最喜欢的节目类型是相声小品, 其次是网络红人才艺表演;最喜欢的节目环节是“让世界看到中国”;最关注的演员是草根阶层, 娱乐明星反居其次;他们认为北京台网络春晚最大的特色是具备朋友聚会般的亲切感, 认同感强是晚会最关键的成功点。

和大众群体相比, 网络群体对网络春晚的评价和需求存在较大的不同, 其网络需求特色更为明显。他们最喜欢网络红人的才艺表演, 其次才是相声小品;最喜欢的环节也与网络息息相关, 是明星演绎网络流行语;最关注网络红人和普通草根;而网络春晚最吸引他们的特色是明星草根同台献艺以及网民的全程参与, 也许参与和认同正是网民所看重的。

综合来看, 北京台的网络春晚节目众多, 观众收看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但赢得大部分网民一致喜爱和追捧的节目不多, 就连喜爱度最高的维塔斯的《大海啊, 故乡》也仅为13.3%, 偏好度最高的也不过37.8%。

这样的数据, 一方面说明电视改造和创新的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 在新一代挑剔的电视观众面前, 量中取优, 树立几个叫得响的品牌节目是成功的关键和努力的方向。而品牌节目的打造要学会让电视观众做主人。

五、电视改造的主体从电视人到受众

被新媒体环境改造了的电视观众与传统电视观众最大的差别就是主体意识的提升。电视节目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有神秘感, 他们的选择更加多元, 他们有更强的参与欲望, 他们知道自己是草根但并不因此而妄自菲薄。

这样的特点在北京台网络春晚的观众调查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图3的相关数据, 显示出的观众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

在对春晚的兴趣点上, 大众看重的是草根加明星的表演方式和方便性, 而网民最看重的是网民的自主性, 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创意。北京台今年的春晚在网民自主性上, 充分迎合了网民的心理, 但在大众群体心理的把握上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草根加明星的表演方式可以尝试做更多的文章。

2. 互动:

今年的北京台网络春晚, 网上、网下的互动参与以及由网民决定节目内容是其突出特色。从参与比例来看, 网民的参与比例更高, 将近半数的网民观众都参与过, 充分显示出网民的参与热情。

这一点给电视人的启示就是, 由于网络互动交流的特点, 人际传播在网民中显得相对突出, 因此, 无论是节目推广还是节目的环节设置, 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特点, 增加网民之间以及网民与电视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 将是电视媒体创新性节目能否增强其受众黏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从电视媒体影响力扩张的角度说, 一方面应该加强针对网民的节目推介, 充分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群体, 通过这群人来撬动对整个网民群体的宣传;另一方面, 在节目播出环节设置中, 充分预留与观众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让受众有操控节目的愉悦感。

3. 草根:

2010年, 北京台作为首家举办网络春晚的电视媒体, 其播出方式和节目形态的新奇性以及内容设计上的贴近性都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 网络春晚将不再是一个新鲜物事, 新奇的特色将不复存在, 因此, 内容的草根贴近性必然是今后节目推广和内容选择的着力点。

草根性的另外一个表现方式就是对受众普遍关心话题的介入与引导。调查表明, 受众认为节目内容的设置上基本反映了网络社会多方面的热点, 认为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一些敏感性题材, 如兽兽门、欺实马、躲猫猫、网瘾战争、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足球反赌、杭州斑马线、上海稽查“钓鱼”事件、邓玉娇等事件, 如何在这些敏感题材上进行取舍和处理是既赢得市场又赢得口碑的重要一着。这一点考验着电视人的智慧和能力。

8.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篇八

一位教师,边板书边教学时,发现平日的窃窃私语完全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她转过头,疑惑地望着她的学生们。突然,她发现所有的小脑袋都转向教室左边的一个小男生……天呀!他在做什么?平日里很有个性的这个男生,桌上堆满了撕成一片片一条条的作业纸,他正一把一把地抓起来,不停地抛向前两排一个男生的头上……

面对这样的状况,你会选择哪一种做法呢?

A训斥学生,勒令其停止行为;

B不闻不问,继续上课;

C找到合适的借口或理由,分散其注意力。

选择A的教师,或许他们认同的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让他们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或许他们渴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效学习、快速成长,或许他们认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或许他们是责之切,爱之深!

选择B的教师,或许他们运用的是一种冷处理,在“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样的方式中希望这个学生能自己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改变其任性的做法,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选择C的教师,他们很有策略,这样做一来维护了教师的尊严,二来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化“狂风暴雨”为“云淡风清”。正如魏书生所说的:“改变一个学生,最好的是改变他的注意力。”

在这个小案例的选择当中,折射出了三位教师的不同做法,不同的做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正是这不同的效果让我们不由得思考起这样的一个话题: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我们要做让孩子如树般成长的教师。那一方泥土就是我们给予学生的爱,那一片阳光就是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的智慧!曹经富在《成长如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片阳光,树们便可以成长。那种成长是自然的,我们丝毫看不见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可是它们又确确实实在成长着,那突然多出来的一根枝条,无不说明它在长大着。它们长得自自然然,心平气和。”树的生长无声无息,突然之间就会给我们惊喜,孩子的生长就应如此!

我们要做有策略有方法的教师。在教师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性格迥异的孩子,与他们相处时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对勇敢的孩子,我们要叮咛他:“别跑得太快了,前面的路还很长。”对胆怯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试试吧!相信你自己!失败了再来一次!”就如郑渊洁说的:“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去教育一个学生;差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去教50个学生!”

我们要做从容而淡定的教师。假使不能把孩子们都培养成一棵棵参天大树,也要有让他们做一株株小草为春天奉献一点新绿;假使不能让孩子们都成为一座座高山昭示雄伟,也要有让他们当一块块路牌为迷途的路人指引方向。教师的这份从容是一种等待,拥有给予孩子慢慢长大的耐心和爱心!这份从容是一种智慧,能春风化雨,拨云见日;这份从容更是一种境界,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9.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篇九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杨东平口述 ◎周大平整理怎样做父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9鲁迅曾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一文中呼吁“救救孩子”,当时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要以割除陈旧传统的方式来为孩子的成长开辟一条新路。斗转星移,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又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文科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东平,就这个话题在一次教育沙龙中针对城市的家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特别提到,家庭教育在城市是过度了、在农村则缺失了。输在了起跑线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家训、家教经验,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之所为,非常典型地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具体表现包括:认为在考试分数面前可以牺牲健康。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中小学生的日均睡眠时间比国家规定的少了1小时24分钟,在全球范围内排在最后。已经有科学研究证明,睡眠不足是导致儿童肥胖的最直接原因,因为儿童的生长激素主要在深夜的睡眠时间分泌。日睡眠不足9个小时的小学生,发生肥胖的概率是对照组孩子的4倍。做人教育欠缺,削弱了诚实、正直的人格养成。中国传统的君子之教,培养人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教育空间被挤压。许多孩子没有获得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一些15岁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止步于10岁、8岁的状态,离开一直依赖的父母就寸步难行,没有自己作基本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许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认为学习好就万事大吉,却没有帮他构建一个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给他一个精神健康成长的方向。我们与日本作比较就会看到一些差距:日本幼儿园秋冬季节都要求孩子穿短衣短裤,还有幼儿园要求家长准备不同尺寸的包和很多套衣服,以备小孩在不同的场合背不同的包去远足,以及为不同场合的表演换不同的衣服。3年以后,日本小孩上小学时的自理没问题,而中国城市中不少七八岁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日本的幼儿园不怎么进行知识教育和所谓的综艺教育,而是通过过各种节日,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学会微笑、学会向别人说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人格养成教育的缺失中国的家庭教育究竟缺了什么?首先,是人格养成这个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功利面前被逐渐淡化了。尽管学历和名校有时被看得特别重要,但关键时刻人们还是把好的人品作为首要指标。比如女生家长选女婿,比如企业招聘员工,都会把好的人品放在第一位。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一个好人。其次,性格决定命运。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有点成就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靠自身有限的知识和高学历,而是靠他们的综合素质或人格特征,即勇气、意志力、坚持、兴趣爱好等等。再次,情商大于智商。美国有人对1000名成功企业家做过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说到自己的成功,一部分说是出于爱好,一部分说是由于坚持。20世纪初,美国还持续跟踪调查过10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学生,50年后,其中出现了七八十位成功人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比较好的综合素质,他们妥善的为人处世方式、广泛的兴趣爱好、幽默的性格等因素共同支持他们达到了成功的高度。第四,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评价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第一要看他青少年时期是否与书为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能与书为友,就可以保证他不会学坏。第二要看他在高中阶段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若形成,就奠定了他自我发展的基础。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他们对家长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印象非常深刻。其中,父亲对男孩的影响特别重要,会塑造和改变男孩今后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总之,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提供的是一般的关注,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发达国家的学校,特别注重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留出足够的时间。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今天讨论“怎样做父母”特别艰难,因为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很多家长陷入了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尽管还没有一用即灵的方法帮助家长们改变,但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他们仍然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选择。家长能够改变的,是自己那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首先要淡化分数竞争,不要迎合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考多少分真的没那么重要。安徽休宁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状元县,历史上出过17名状元,现在正在大力打造状元文化,而那17名状元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上海曾有位老师对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做过长达的跟踪调查,发现日后事业有成的,都是当年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对这个所谓的“第十名现象”的合理解释,无非是那些好学生为了一种评价规范,把自己真正的个性丢失了,这个代价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提到起跑线上的竞争,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秒秒竞争只对刘翔重要。今天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累死”在起跑线上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面试专家,曾面试过许多到美国考试的中国学生。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创造的教育奇迹,都要耐心地等待后续篇章的展示。言外之意是想看看这种成功能持续多久。在美国16到24岁的亚裔女性中,华人的自杀率最高,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亚裔本科生的自杀率是全美大学生平均自杀率的3倍。究其根源,他们是在一种高压模式和应试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人格,缺乏为自己负责的意识,缺乏选择、判断和处理各种问题,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又不愿求助于心理医生,因而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当高。确立平民教育价值取向人生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人往往把教育和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让教育仅仅停留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满足家长虚荣心之类的肤浅层次上。关于幸福,周国平有一个观点:8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且能够干好的事,8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并跟他在一起,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这句话实际涉及了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声音,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二是要让孩子能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家长的成功观、价值观需要转变。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当天写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家庭教育的一条准则。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针对的是封建主义对儿童的束缚。今天已进入现代社会了,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只重视应试教育,会对儿童造成怎样的压制和束缚呢?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已进入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今天就应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不要只求出人头地,而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当前,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更有可能摆脱以往一次性学历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已经有网络公开课程,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完全可以通过终生学习来提高和充实自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名人的家庭教育观有一个现象尚未引起家长们关注:很多名人之后都比较普通,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而且名人作为家长也不要求子女出人头地、成为名人。老舍对子女的要求很低:第一粗通文字;第二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第三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儿子舒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长,主要做一些文学研究和评论,退休后开始画画,所画的非常个性化的国画,经常提供给公益活动,他是个有丰富色彩的人。傅雷是家庭教育中严父的典型,其“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名言我们都耳熟能详,由于对子女要求非常之高,他的家庭教育差一点走向反面,傅雷晚年对此有很多反思。傅雷之子傅聪与今天的郎朗都是天才儿童,都是在家长的“捆绑”下长大的。于是“天才不打他也能成为天才,否则打死他也成不了天才”又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话题。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非常发人深省。孩子都是一颗没发芽的种子,最后长成什么,不完全由家长的意志决定。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善待儿童的最好做法是顺其自然,家长的智慧应该在这里。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责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是我最想对中国家长们说的。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们的选择至关重要。

10.读《今天怎样"管"学生》有感 篇十

---读《今天怎样“管”学生》有感

徐晓琦

我向来不喜欢那些站在理论高度高谈阔论的书。那种书往往描述教师们的美好愿望,有很多东西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没有可操作性。我也不喜欢那种用几十万字反复讲一个道理的书。那些道理分明可以浓缩成一篇文章,何必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读完整整一本书呢?《今天怎样“管学生”》不属于以上两类,书里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涉及纪律管理、奖惩措施、课堂冲突、评价方式、班会组织、家校合作、作业布置等方面。它就是教师们的教学百宝箱。当你面对班里一群闹哄哄的小孩手足无措时你可以翻翻它,当你看到学生那鬼画符似的作业头疼不已时你可以翻翻它。总之,百宝箱总是会给你答案。而我,也曾从百宝箱里找到了答案。

事例一:开学初,我已经和孩子们讲清楚课前准备的要求了。当我来到教室的时候,应该看到全班安静地静心等待,桌子的左上方放好课本、练习册和文具。一开始还好,随着越来越接近期末,孩子们的课前准备越来越不佳。有的听到预备铃响了还在说话,有的是做练习的时候到处找笔,有的甚至连练习册都没有带。那时课时又比较紧张,我就没有花太多时间在整顿课前准备上。

而百宝箱在对“规则的七大常见误解及正解”中告诉我: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破坏规矩只不过是试一试水,看看教师的容忍度有多大,以及你对规则的执行尺度是怎样的。规则是教出来的,必须在一学年中经常跟学生系统地复习规则。

所以我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反复和学生强调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有学生没做好课前准备时,不应该着急上课,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样,他们才会长期且自觉地遵守规则。

事例二: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常常会有小组评比,赢的小组会获得贴纸。学生集齐十个贴纸就可以换表扬信,集齐三封表扬信就可以抽奖。可是我发现抽奖的来来回回的都是那几个学生,而且他们对尺子、本子等奖品的兴趣也没想象中那么大。思来想去,觉得原因如下:1.学生们已经三年级了,这些奖品对他们而言平日里唾手可得,吸引力没有那么大。2.有的学生平时表现一般,比较难集得表扬信,这么高的目标让他们失去了信心,失去了集表扬信的动力。3.平时较少在全班面前让学生抽奖,而是私底下抽,这样抽奖的学生没有感受到获得荣誉的成就感,其他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榜样。

是时候改进我的奖励措施了,百宝箱在“奖励学生的24种策略”,“积分奖励品”和“针对全班的奖励”等文章中给了我更多的选择。我可以给他们surprise(将单词写黑板上,违反纪律扣,表现好加,课堂结束时完整有惊喜),可以采取免考奖励(满分抽免考学生),可以利用计时器(当学生违反纪律时开始计时,每过一个月,把所有记录下的时间加在一起,用15分钟减去,剩余的时间是奖励给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奖品方面除了物质奖励还可以让学生排队站在最前面,随时可以喝水,选本书让老师读,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老师打电话给家长报喜,做老师的小助手等等。

11.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篇十一

斗转星移,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又会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之所为,非常典型地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家训、家教经验,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之所为,非常典型地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具体表现包括:认为在考试分数面前可以牺牲健康。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中小学生的日均睡眠时间比国家规定的少了1小时24分,在全球范围内垫底。

“做人”教育欠缺,削弱了诚实、正直的人格养成。中国传统的君子之教,培养人知书达礼、温文尔雅的教育空间被挤压。

许多孩子没有养成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一些15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止步于十岁、八岁的状态,离开一直依赖的父母就寸步难行,没有自己做基本判断和基本选择的能力。

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许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提供各种课外培训班,认为学习好就完成任务了,却没有帮他构建一个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给他一个精神健康成长的方向。

我们与日本儿童作比较就会看到差距。日本的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教育,秋冬季节都要求穿短衣短裤。还有幼儿园要求家长准备不同尺寸的包和很多套衣服,以备小孩在不同的场合背不同的包去远足,以及为不同场合的表演换不同的衣服。三年以后日本小孩上小学时的自理没问题,而中国城市中不少七八岁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日本的幼儿园不怎么进行知识教育以及所谓的综艺教育,而是用过这个节、过那个节的方式,让每个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学会微笑、学会向别人说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等,这就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家庭文化的传递性非常重要。

今天的家庭教育究竟失落了什么?

首先,是人格养成这个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功利化面前被逐渐淡出了。尽管学历和名校有时被看得特别重要,但关键时刻的选择还是把好的人品作为首要指标。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一个好人。

其次,性格决定命运。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有所成就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靠自身有限的知识,以及高学历之类,而是靠他的综合素质或称人格特征,即勇气、意志力、坚持、兴趣爱好等等。再次,情商大于智商。美国有过对1000名成功企业家的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说到自己的成功,一部分说是出于爱好,一部分说是由于坚持。上世纪初,美国还持续跟踪调查过10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学生,50年后其中被社会认可的七八十个成功人士,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比较好的综合素质,是他们情商中妥善的为人处世、广泛的兴趣爱好、幽默的性格等因素,共同支撑起各自达到成功的高度。

第四,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人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评价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要看他的青少年时:第一,能否与书为友,养成阅读的习惯。如能与书为友,就可以保证他不会学坏。第二,能否在高中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够,就奠定了他自我发展和找到自我的基础。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家庭文化的传递性非常重要。其中,父亲的榜样对男孩的影响特别大,会塑造男孩今后人生中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总之,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提供的是一般的关注,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发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变化。发达国家的学校,特别注重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留有足够的时间。

今天的儿童有很多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今天讨论“怎样做父母”特别艰难,因为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很多家长陷入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尽管还没有“一抓即灵”的方法帮助家长们改变,但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

家长能够改变的是自己,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首先是要淡化分数竞争,不要迎合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考多少分真的没那么重要。上海曾有位老师对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做过长达20年的定量调查,发现日后事业有成的,都是当年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对这个所谓“第十名现象”的合理解释,无非是那些好学生为了一种评价规范,把自己真正的个性丢失了,这个代价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提到“起跑线上的竞争”,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不仅幼儿园都留家庭作业了,而且“幼升小”的考题还有一定的难度。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秒秒竞争只对刘翔重要。今天的儿童有很多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

人生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今天人们每每把教育和幸福连在一起时,却将教育演绎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满足家长虚荣心之类的肤浅层次。对于教育如何增进人的幸福,周国平有过一个简单的定义,即八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且能够干好的事,八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

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要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

这话实际是涉及了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声音,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二是要让孩子能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

家长的成功观、价值观需要转变。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当天写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家庭教育启蒙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针对的是封建主义对儿童的束缚。今天,是现代社会了,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只重视应试教育对儿童的压制和束缚的状况怎样呢?

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进入到一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今天要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不要只求出人头地,而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更有可能超越以往一次性学历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已经有网络公开课程,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完全可以在终身学习的视野下规划自己,通过利用社会化资源自主学习达到成功。

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责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是我最想对中国家长们说的。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们的选择至关重要。

12.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篇十二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当人类文明史翻开新的世纪一页时,由于科学飞速地发展、社会迅速地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今天的学生,获取的知识的途径多,知识面广,物质条件丰富,身体强健,思想活跃,怎样培养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怎样当好今天的班主任,是我们班主任教师必须面对与讨论的问题.

作 者:李晓燕 作者单位:蓬莱市武霖完全小学,山东蓬莱,2656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633关键词:班主任 严爱 班集体 自我调控

13.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篇十三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成都高新实验小学 曾秋声

范伟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结结巴巴的说:“I„„C、IP、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让人当场笑翻!这儿的IQ当然是指智商了。前不久参加一次座谈,张泽科老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突然冒出一名:现在需要的人才要有高的“逆商”!我老实交待,本人孤陋寡闻,的确是第一次听说这名词――虽然逆向思维从小就有。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这话题,我也就不按学校给的从“‘四大支柱’、‘十大目标’及科学的教育观”等方面来谈了,老夫聊发少年狂,今天也来“逆商”一把。

一、别让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运动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素质教育口号以来,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很差是公认的事实,这让我国的教育改革饱受质疑。作为一线工作者的教师更是处境尴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句话早被遗忘在了不知道什么角落。他们一方面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今天“应试”、明天“素质”指挥得晕头转向,一方面还得为不良社会风气、失败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买单。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断下降。

到底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我觉得首先应该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教师。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不是一个纯技术活,是心灵的影响和感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老师能培养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生。

近年来,为提高教师所谓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无数的“专家”、“学者”高举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新奇概念砸进我们的大脑,而这些理论往往是互相矛盾而且缺乏兼容

精神的。在专家们的影响和行政命令的指挥下,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思索和选择,随着不断变换的专家的脚步,把有限的精力耗费在大量的“科研”大旗下的文字游戏之中,在各种各样“理论”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找不着北„„。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不错,我们需要学习,但在大众追逐潮流的喧嚣中,需要停下匆匆的脚步,以批判的精神、独立的思想,抓住教育的本质,醒着教书、站着教书!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名言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醒我们,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运动场,他说:“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王勃虽感叹“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然其留下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化于庾信,却远远超越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成为千古绝唱。

没有独立思想的教师,像无根的浮萍,既无法实现超越,也不可能影响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无法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近来年有的专家抛出了“家长是上帝”的理论,本人就不敢苟同。不可否认,有不少家长是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还有很多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相比属于外行,且往往为一已私利提出无理要求。如果这样的“上帝”到学校指手划脚,这个“上帝”要求换教室、那个“上帝”要求换座位、还有个“上帝”要求换老师,还有的“上帝”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管理者真把他们奉为上帝,学校只怕要变成一个混乱的菜市场了。

二、欲渡人者先渡已

有次肖川教授到我们学校作报告,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大意是“上课铃响了,一位老师正要走进教室,突然接到一电话,说家里孩子病危,老师迟疑了一下,不忍丢下学生们,毅然继续上课,上完课后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经断气。”我已不记得是不是指的霍懋征的事迹了,但听了这个案例,我觉得很不舒服。用佛家的话来讲是“欲渡人者先渡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爱自己,不爱自己的亲人,怎么谈得上关爱别人?

由此我想到人们常常用这样的话来形容教师的崇高,“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这话也是不对的。古人云:“教学相长”,教师应该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人生,即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享受生命的精彩。卢志文校长这样说过:“我们看到算命先生帮别人算命,帮别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可是我们低头一看,这个算命先生穿着一双露着脚丫的鞋子。那么我想,他为别人算命,规划美好人生,那他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弄一双好鞋穿呢?教师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应该是一个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幽默多智,富有教养,热爱并善于享受生活,气质高贵的人。

教师要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必须给自己从精神上减负。教育专家王晓春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中这样点评到:“孩子又不是您一个人教育出来的,有那么多人在影响他,凭什么他教育不好要您一个人负责任?这没道理。您只能负您应该负的那部分责任,请您不要把别人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那样只能破坏您的身心健康,对工作没有丝毫好处。”“想承包孩子的一生,看起来好像是责任感挺强,其实是自我中心——对自己的作用估计过高了。”

我欣赏这样的说法,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的评价太高也太虚了,不太合适,容易让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产生职业的倦怠和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找不到工作的激情。

三、教师的无奈

2010年2月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这样写到:“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可见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大事。

另据9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很大。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这个数据与我国学生课业负担重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的是有限的,教学内容过多过难必然会对其它时间形成挤压。

我国的教育专家及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难度过大,我国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难度已相当于其它发达国家的初中二、三年级的水平。前不久北师大教材专家到成都回访讲学也谈到这问题,说我国数学家反复考虑,觉得“减不下来”,为啥减不下来,我等一线教师是无法理解的。

但这信息会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没能减下来,至少说明教学内容的难度已经是不能再加大了!我们常常质疑北师大教材的习题量太小,学生学得不扎实,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些,是不是我们自己对学生要求太高了?

既然老师也想教得轻松些,为啥还要这样拼命加大难度和自己过不去呢?看看我们现在统考的题、初中招生的题、老师补充的题„„无一不是远远超过教材难度的限制,期末考试A卷难度已经较大了,还要加试B卷。上级行政部门根据成绩对校长施加压力,校长再将压力转嫁到教师头上,教师拼命工作的同时还得承担增加学生负担的罪名――真是可悲可叹!

所以,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更主要的是需要全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道共同努力才行,否则行政部门是“危害民族未来”的主犯,教师最多算被胁从。

结语: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心中理想的人是这样的:“他高傲的前额、豪放而深邃的眼睛,眸子里闪耀着大无畏的思想的光辉,雄伟的力的光辉,这力量能在人们疲惫颓唐的时候创造神灵,又能在人们精神振奋的时候把神灵推翻”。

上一篇:小班语言:鸭妈妈过生日下一篇:初级焊工考试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