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了的花园》说课稿

2024-06-27

《荒芜了的花园》说课稿(共4篇)

1.《荒芜了的花园》说课稿 篇一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统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在二期课改三(下)的新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展开议论。《荒芜的花园》就是其中的一篇。

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即透过现象抓本质。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事件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展示课《荒芜的花园》一文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议论来感悟课文的中心,感觉良好。

可以说,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的文章,难就难在这篇文章在中心的表现手法上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概括之,如文章的末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如:“几年后有人在往这所花园去,去发现哪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指导学生读荒芜的花园的句子,可在学生对花园为什么荒芜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心灵的花园其实也需要中指快乐,再指导学生读最末一段的那句话,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当时看来,这个主意是绝妙的,但现在看看妙不妙呢?”虚实结合,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讨论交流的能量得以爆发:

贝尔太太不该出这个主意,使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

其实,花园里除了花草树木是美丽的风景之外,人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人因为欣赏美景而快乐,风景也因为人的欣赏而更美丽!

贝尔太太太渴望得到人们的感恩和道谢了。

有时候,一个人的付出不一定要回报,或许不求回报的付出才更为高尚,当然,人们也的确太粗心了点。

2.《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篇二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课

《荒芜了的花园》 ■ 石家庄市金马小学 李长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教材以“启智于身边”为主题,包括《荒芜了的花园》《瘸蝉》《四个人和一只箱子》《白杨》《米芾学书》五篇文章,还包括《智者的叮咛》这一阅读链接以及一个综合学习。本单元内容旨在通过讲述一个个富含哲理的故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穿越时空,与智者交流,寓教于生活,寓教于生命体验。

《荒芜了的花园》这则寓言故事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讲述了几个人想重修荒芜了的花园,但各持己见,没有行动,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的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这则寓言条理清晰,情节起伏,文中多次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故事中的事物形象生动鲜明,跃然纸上。寓深刻的道理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忧伤,耐人寻味。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对本学期学生而言,在认读、理解词语等方面尚有一定难度。其次,本篇寓言写于上世纪初,祖国饱受列强欺辱的年代,郑振铎先生用这篇寓言影射当时面对国难夸夸其谈,无所事事的人,表达了作者的不满与忧思,饱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感。这样的时代背景对五年级小学生来讲,理解难度很大,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教学重点定位在联系生活,感受寓言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荒芜、追慕、惋惜、毅然”等词语的意思。

(二)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效果。

(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寓言蕴含的道理:只有脚踏实地的付出行动才能实现目标。

(四)续写寓言故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垫,导入课题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在认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注意表达要简练、完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体会对比

1.感受花园曾经的美丽,理解“荒芜”。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1——4自然段,联系花园从前的美丽,感受现在的荒芜。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荒芜”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的研读,形象化地理解人们的只说不做。

(1)联系上下文,理解“追慕、惋惜、毅然”的含义。通过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再现当时的情景。

(2)着重研读讨论的过程,如:他们“细细的讨论”,“悉心的讨论”,从“互相辩论”到“谩骂、扭打”,由“黎明讨论到早餐过后”,“由早餐的时候一直辩论到傍晚”等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讽刺效果。

3.体会青蛙和蟋蟀前后心情的变化,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青蛙和蟋蟀的重点词句进行交流。体会它们从满怀期望的欢喜,到希望破灭的悲哀的心情变化,由此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为理解文章寓意作进一步铺垫。

4.体会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揭示寓意。

回顾全文,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在一次次对比中揭示寓意,引导学生理解“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的原因。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始终把握“理解内容”与“体会写作方法”两条线索进行,二者彼此交织,相得益彰。

(四)指导续写,拓展延伸

拓展思维,指导续写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课下练笔,完成续写。

板书设计:荒芜了的花园

荒 芜 美 丽

决心坚定 讨论 一事无成 还是照旧荒芜着

3.春天来了的说课稿 篇三

1、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设计中以“走进大自然”作为一个切入点,从各方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这个单元在内容上从四个主题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通过活动,感知春天、赞美春天。同时培养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本册教材编排了大量插图,其中有柳树发芽,燕子飞回来了等。目的是为引导学生用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了解春季的特征。

2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认知目标 : 让儿童全面、详细地了解春天里人、事、物的季节特点。懂得欣赏春天美,具有初步的审美观。

能力目标 : 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儿童积极地生活态度和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说教法

本课的设计强调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课前我就布置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通过课前活动,孩子与春天与大自然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并且得到了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讨论合作,动手参与,真正获得了亲身体验,从中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多媒体关于春天的资料,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学生看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景色美吗?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积极,我接着问那你想到了什么?我及时引导学生说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春天!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互动交流,发现春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自己去找春天。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些什么?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通过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彼此拓宽了视野。

3、资料展示,深入了解春天

通过学生用诗歌、舞蹈等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这一活动的展开,进一步体现其课程的综合性,有效利用了多学科课程资源。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4、拓展延伸

4.《巨人的花园》说课稿 篇四

————《巨人的花园》说课设计

吉安市新村小学 李淑琴

童话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因为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景,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先进的“班班通”与童话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我的生动的语文课堂。

一、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外童话”中的第一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由于他的自私、狭隘,把在花园中玩耍的孩子用高墙拒之门外,春天也随之而去,花园里只留下了冬天和荒凉。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有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紧扣“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这一主线,抓住花园情景及人物态度的变化,通过朗读感悟童话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为: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为: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中,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利用电教媒体设置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想象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以情导读,以读促悟。

三、说学法

在课堂中,我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采用抓关键词句研读法、对比法、合作法进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把读,说,演、写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说程序

(一)、导入

“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课伊始,我播放课件,让学生看图片猜童话名,引领着孩子们兴味盎然地走进语文课堂。

(二)、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后,紧扣住“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这一主线。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巨人的花园里有孩子和没有孩子时分别是怎样的景色。

(三)、品读感悟

1、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学生找到描写巨人的花园中没有孩子时的景色的句子后,我播放课件,演示冬天的景色。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研读,在背景声音的渲染下,通过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品读感悟巨人的花园中没有孩子时的寒冷、荒凉。

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品读感悟巨人的花园中有孩子时的景色的内容。然后请同学们想想刚才的景色,看看现在的情景,自然而然地引出对比的手法,并请学生分别朗读这两部分内容,通过朗读感悟童话表达上的特点。

之后,再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积累运用描写春天的词语。

2、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引导学生想象巨人叱责孩子时是怎么想的;小男孩凝视着 巨人时,想对巨人说些什么。

3、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请同桌互相演练巨人叱责孩子的话。同学们兴致很高,都能用上相应的语气、神态、动作表现巨人的任性、冷酷,与读巨人醒悟后的话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精神升华

学完这篇童话后,让学生说说童话所蕴涵的道理,积累有关快乐、幸福的名言,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快乐卡,将快乐与大家分享。

(五)、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搜集王尔德写的其他童话,将童话延伸到课外。

五、说应用

1、将“班班通”设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为了使课件画面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我通过“班班通”设施搜索有关课文的插图、文字,配上一些背景音乐,将“班班通”设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班班通”设施的作用。

2、运用“班班通”设施与教育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课件中图象烘托、声音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更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

例如:在品读感悟巨人冷得瑟瑟发抖那一部分内容时,我播放课件,让学生看着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画面,耳旁传来狂风“呼呼”作响的声音,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都能用声音表现出巨人瑟瑟发抖的感觉,这都得归功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引领。

3、运用“班班通”设施与教育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时要准确估计学生思维障碍,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是教与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而我们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体现课件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思想。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课件中将没有孩子的花园画面与有孩子的花园画面进行对比,将巨人的前后言行进行对比,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易于理解,朗读起来也能入情入境。

4、运用“班班通”设施构建活力课堂

上一篇: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下一篇:作文拥抱冬日暖阳七年级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