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共4篇)
1.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篇一
2012-2013学年度5月调研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小题1分,41—50每小题2分,共60分,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2.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折射出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专制皇权加强、“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3.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说明朱熹认为 A.“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 B.“天理”和“人欲”是可以并存的
C.“天理”和“人欲”对人类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D.“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永恒存在的普遍规律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2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民主与科学
17.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18.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19.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20.“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2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22.中共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争论的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3.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招生制度 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24.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5.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A.三个代表 B.“五讲”“四美”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三个面向
26.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B.是否民主和强盛
D.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27.“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马会把神的模样画的像马,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身体描绘得跟自己一样。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 神是黑皮肤、扁鼻子;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这反映了 A.蒙昧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理性主义思想 D.民族主义思想 28.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9.“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
C.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4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这是因为 A.它建立在相对平等的经济军事制裁的基础上 B.它建立在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 C.它建立在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的基础上 D.它建立在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的基础上
44.自1922年起,英国和法国便处于“有礼貌的破裂”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法国与美国结盟 C.法国单独占领德国的鲁尔地区 D.英国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
45.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搬起石头打自已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 B.德国实施“海狮计划” C.莫斯科战役的爆发 D.慕尼黑协定的签定
46.德里克·W·厄尔温认为欧洲在一场战争之后:“德国已被摧毁;意大利已显示出不过是一个空壳;大不列颠已不能在一场均势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这场战争是 A.反法联盟对法国之战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7.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 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48.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 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49.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期间在餐桌上向美方代表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美方代表回答说:“咱们只为和平干杯。”美国这种态度的实质是 A.以强大的军事优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 B.认为和平高于一切
9否定。于是,又有一名记者问道:“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将其称之为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杜鲁门答道:“是的,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说法。”
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从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常感到与自己的同胞异常隔膜,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近日有人指出,在二战期间,美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战场上的将士被国人奉为美国民主精神与优秀价值观的传承而备受崇敬。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一场难挨的局部战争,人们很快就认为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民众对二战的态度并分析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众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原因。(8分)
2012-2013学年度5月调研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题1分,41—50每小题2分,共60分)1 BDABA BBDBD 11 BBDAA CBCBB 21 DDABC ABADC 31 BAABD CBCAB 41 BDCDB DBCAC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51题20分,第52题20分,共40分。51.(20分)
(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
(2)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6分)
(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4分)
(4)思想文化不断传承、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交流性。(4分)(符合题意且言之有理即可)
52.(20分)(1)态度:狂热、盲从。(2分)原因: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心里潜层的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近代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连战连捷的战争和巨大的殖民地利益;专制体制的历史传统;法西斯政权的鼓吹。(10分)
(2)态度:淡漠。(2分)原因:美国政府的低调处理;新闻报道不充分;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兴起。(6分)
2.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篇二
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
1.“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渐趋衰落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D.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2.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交流
3.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的膨胀 B.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强化了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
4.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
A.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 B.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 C.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 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
5.西周时期,教民敬神事君的传统思想中,民生来就是神和君的从属物。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这一变化
A.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B.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C.体现早期唯物思想的萌发 D.表明君主集权思想的弱化
6.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7.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伯利克里本人在首席将军任上就曾被控读职而受到法庭审判,并被处以罚金。这 A.体现了雅典法律至上的原则 B.标志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是对雅典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 D.折射出罗马法影响深远
8.格罗特指出陶片放逐法是为了“在整个共同体中„„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据材料可知该方法
A.防止僭主政治的出现 B.维护了城邦的稳定与安全 C.实现多数派达成一致 D.强制少数派费同现有政体
9.古罗马时代,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若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債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该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该法案是梭伦“解负令”的具体表现 B.罗马元老院注重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该法案说明罗马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D.罗马法有利于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10.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不仅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连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也成为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利于公民的言论自由 B.借助喜剧形式完善民主政治 C.民主氛围提升了公民创作热情 D.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1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问世,随后的1622年《王位继承法》中部分法规和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对其具体实施规定做出了补充与修正,英国逐渐地形成了建立济贫院等一整套济贫制度。这一制度
A.是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B.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C.暴露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弊端 D.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结果
12.“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远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13.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B.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 C.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 D.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
14.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即“水门事件”爆发后,《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民主党候选人乔治·戈迈文声称水门事件是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践踏;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材料最能体现美国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联邦制原则
15.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材料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
A.具有传统与近代混合性特点 B.君主是国家象征,权力削弱 C.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议员普选充分体现议会至上
16.中国古代很少吃牛肉。甚至有时把禁止杀牛列人法律。但现代中国人的饮食中,牛肉成为常见的一种食材,如牛肉罩饼、酱牛肉、牛肉板面等。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明 B.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C.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D.政府不再禁止杀牛
17.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18.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19.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20.顾颉刚说:“我们决不因为古物是值钱的古董而特别宝贵它,也决不因为史料是帝王家的遗物而特别尊敬它,也决不因为风俗物品和歌谣是小玩意儿而轻蔑它。在我们的眼光里,只见到各个的占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这表明,顾颉刚王张 A.谨慎运用实物史料 B.无差别地使用现有史料 C.史料应具有平等性 D.根据史料归属确定价值
21.由于立场、史料的差异,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往往给出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各项,因史料差异而导致历史解释不同的是
A.1840年中英之间的战争到底是“鸦片战争”,通是“通商战争” B.朝鲜战争中,美国到底是侵略者,还是和平的维护者 C.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到底是在汉化,还是在战国时期
D.哥伦布发现新太陆,到底是“文明的传播者”,还是“文明的终结者”
22.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2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D.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24.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 B.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2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亚洲人口的膨胀 26.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
A.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 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 C.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 D.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
27.汉朝是中国古代在国家出现白然灾异时帝王公布“罪己诏”(进行自省或自我检讨)最多的王朝,该现象体现了
A.汉代自然灾害的爆发更加频繁 B.儒家对皇权的规范制约 C.皇帝接受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28.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29.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30.当过商贾、牙人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强调“农贾乐业,衣食滋殖”,认为“农安于田,贾安于市”则财用充足,否则国家必贫困。这说明唐甄 A.要求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B.认为商业比农业更重要 C.认识到商业活动的价值 D.提出经济要均衡地发展
31.在古希腊早期文学作品中,国王和神明之间的关系就像一般人和国王之间的关系一样。下对上只有遵命,而没有反对和怀疑的权力。神与国王一样,有合理宽大的一面,也有偏狭、愚味的一面。这主要反映出古代希腊
A.社会伦理中的性恶论思想 B.宗教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思想 C.世俗文化中的反宗教情节 D.宗教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色彩
32.杰里·布罗顿在其《文艺复兴简史》中发现:19世纪的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与20世纪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形象大相径庭。前着喜欢领扬文艺复兴的辉煌,后者则热衷于揭示文艺复兴的黑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学术竞争导致观点分歧 B.后人对前人的不断超越 C.文艺复兴运动的两面性 D.时代变迁影响研究结论
33.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议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別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A.致力于实现信仰的自由 B.阻碍欣州社会的进步 C.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D.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
34.“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其中使个人“从人的权威下获得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近代科学的兴起 C.启蒙运动 D.第一次工业革命
35.英国哲学家罗素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这说明启蒙运动
A.重视知识价值反对天主教的愚昧思想 B.宣扬理性主义反对思想禁锢 C.其主要目的是驱逐天主教的黑暗 D.要求人们有独立的精神
36.有学者指出“由于汉字字数多,印刷所用活字数量庞大,制字、拣字、排字都比较费事,同时总体而言古代印书种类仍然有限,经史之类都要反复印刷,因此在雕版印刷已成习惯的情况下,活字印刷并未取代前者的地位,只是偶尔见于记载。”该学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 A.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 B.是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C.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D.未取代雕版印刷的原因
37.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38.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9.1919年11月6日,大不列颠皇家学会和伦敦天文皇家学会举行联席会议,会议主席汤姆逊宣布,日食观测结果测得星光在太阳附近偏转1.79秒,而爱因斯坦预言的是1.75秒,接近实测时间。据此可知
A.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被否定 B.光电效应定律由此发现 C.爱因斯坦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D.广义相对论获得了证实
40.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生物大爆炸等问题,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据此可知
A.达尔文进化论挑战神学创世说 B.达尔文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之上 C.科学发展的水平受时代的限制 D.达尔文进化论不是一种科学理论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家族中的贫富相恤,除临时性的救助外,又有制度性的义庄,以田产为经济基础,依一定的规矩对族人作经常的赡給。义庄之制,始创于北宋范仲淹,继为他族所仿效。范氏义庄有详细的规矩,由范仲淹所订立,大致上是计口逐日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疋(同“匹”),丧葬嫁娶皆有补助。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州的族人为主,外乡的亲戚如确有急需,也酌量予以济助。南宋义庄也多由士大夫在仕宦之后,以俸禄之余购置田产,义庄成为构成宋代以后家族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义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成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与宋代义庄之制相比,概括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体制的特点。(8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8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说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给销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韧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思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站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1850年以前,英法等国人口死亡率大的为2.5%,1914年下降到1.9%。......农业增长使饥饿成为对过去的回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农作物歉收时也能保证外来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医疗保健体系包括接种疫苗、隔离传染病人以控制疫情蔓延、改善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保健设施。死亡率下降造成人口的激增,尽管有数百万人移居海外,欧洲人口还是从8150年的2.66亿,增加到1900年的4亿,1914年达到4.63亿,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归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死亡本下降,人口增长的原因。(3分)
43.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明清之际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宋儒在解经传注时有鄙薄文字音韵的考证、以自己的体会所得为定解的学术倾向。明末清初的学者发现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传注有很多疏漏、谬误之处,这引发了学者们对理学的怀疑。理学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强化,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觉贯彻,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李贽大胆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应“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出“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唐甄认为:“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一见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读通鉴论》等著作,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诠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驳斥理学观点。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批判达到高潮。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唐甄推崇三代之治“君明臣忠,上下和易”的理想摹本,强调君主应遵守道义原则,应爱民、养民、富民,自身俭朴,任用贤能,礼遇朝臣。他没有从制度上否认君主权力的合法性,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君主专制模式,最后滑向对圣明君主的期盼。任何先进的思想如果不能引出制度的力量,那它就不能改变问题的实质。——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宋明理学的方式。(3分)(3)据上述材料,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5分)
历史答案
1-5 DDDDA 6-10 CCBDA 11-15 AACCA 16-20 ABADC 21-25 CBCBA 26-30 ABBBC 31-35 DDCCB 36-40 DDBDC(切割试卷每一大题都要给小题分,谢谢!)41.(1)特点:赡给制度化,管理严格;以族人为主要赡给对象;以实物赡给为主;以士大夫购置田产所得为主要收入来源。
成因: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影响。(6分)
(2)原因: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
特点:由国家主导;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覆盖对象更广泛;影响更深远。(从组织者、对象、内容、形式、影响等方面作答,意思相近即可。)(8分)
42.(1)特点: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影响: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11分)
(2)科技革命的发生;农业的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医疗保健体系的建立。(3分)43.(1)理学学术基础的动摇;理学社会教化功能的弱化;明清专制统治强化,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2)方式:抨击理学传统观点;不唯儒学独尊,平等看待其他思想;援引原始经典审视理学(3分)
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篇三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A.甲同学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同学是周朝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天无所事事
2、《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B.有利于消除社会**与民族纷争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3、图一和图二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4《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5、据《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说明了宗法制的弊端
B.揭示了郡县制的意义
C.否定了宗法制和分封制 D.指出了秦末社会动荡的根源
6、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7、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B.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8、《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异”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办事能力
9、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军机大臣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13、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做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14、下图形象地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民主制度。下列历史文献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宪法
C.法国1875宪法
D.德国1871宪法
15、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体现了以下什么原则①联邦制原则②分权制衡原则③民主原则④消灭种族差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议会对总统负责 D.奉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B.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C.法德代议制形式有别 D.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18、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一个是农业的、尊奉儒教的、落后的、已在齐腰深的沙子中挣扎的没落王朝,……另一个是工业的、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积极进取的社会。两种制度相遇,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失败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一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认为中英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B.认为中国失败不可避免 C.认为英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 D.工业文明优于农业文明
19、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20、从1895年5月底台北阻击战开始至台南陷落,前后五个月,日军共伤亡三万二千三百多名,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损失的人数还要多。作为侵台主力 的近卫师团,死在台湾的官兵就将近半数。敌中将师团长能久、少将旅团长山根等将领和大批官佐,亦在侵台战争中丧命。材料表明
A.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击 B.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无能 C.台湾反割台斗争得到支持 D.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21、1940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发出370号公函,称:“本党总理孙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上述材料涵盖了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有①亲自领导武昌起义②创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领导了北伐战争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 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三权分立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民主共和制
23、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其共同的危害是
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24、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当学生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时,使馆区的外国军警却以某不平等 条约的名义对学生的爱国行为予以阻挠!下列关于这段历史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学生去使馆区抗议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利益 B.在这次运动中政府支持了学生的爱国行为 C.该不平等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D.该运动未能阻止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5、“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 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
C.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6、2014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记住历史,忘记仇恨 D.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27、“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的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28、右图是1949年1月10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新四军的敌后抗战 B.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C.百团大战的辉煌战果 D.三大战役的重大进展
29、“最顽强的抵抗发生在东部的工人阶级区,战斗一直持续,直到流血周最后的巷战。到了1871年5月27日,只有正在战斗的社员极少数的抵抗仍在持续,特别是最贫困的东部地区,如Belleville和Ménilmontant。当年战斗到5月28日下午或晚间全部结束。据说,最后一个路障在Belleville的rue Ramponeau被攻陷。”下列对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评说不正确的是
A.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这一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D.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30、“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D.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
31、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2、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3、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34、图1和图2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35、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都是由于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一国两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它有利于保持台港澳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初,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2分)(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联邦制所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的。(3分)
(3)从君主的权力方面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点?联系两国政治体制确立的背景分析其原因。(4分)
(4)如以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素材,请你为该组材料确定恰当的主题。(1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下列三幅图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图一 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云南代表 图二 廖承志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 图三 拉萨各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三: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法制,特别要重视那些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
------中新社
(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信息,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取得的成就。(3分)
(2)材料二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两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性质?(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总理的工作报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民主政治的特征,并指出其根本目的。(3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0分)
38、南京成功取得2014年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同时,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南京。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使中国开始沦为和最终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哪两场战争?(2分)(2)近代史上,农民阶级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确立了农民政权。这一政权的纲领是什么?该政权在南京颁布了代表中国近代化方向的新方案是什么?(2)
(3)武昌起义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随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宪法文件在国民权利方面是如何规定的?性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4分)(4)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五四运动在革命性质和意义上都更进一步,请简要说明。(2分)
如东中学第一学期历史(必修)阶段测试
参考答案
4.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篇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2.据《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礼乐制度的破坏
B.井田制度的瓦解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诸侯势力的崛起 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诸侯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期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4.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
A.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
B.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 C.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 D.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
5.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6.秦政府规定: 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
A.强化君主专制
B.规范官吏从政
C.树立法律权威
D.加强中央集权 7.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A.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8.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纪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 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做法反映出唐太宗
A.干涉和纂改史书著述
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 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
9.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这反映出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
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
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10.隋文帝时期,社会事务繁多,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甚至连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也要向他报告,皇帝只好早起晚睡。
这反映出 A.隋文帝对大臣不够信任
B.政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C.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部门无任何决策权
11.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12.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13.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勤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 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 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
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
14.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汉初郡国并行制是顺势而为
B.刘邦分封诸侯符合历史潮流 C.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
D.两类帮手推动田庄经济产生 15.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16.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作为“共有地”,由大家共同耕种,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但是,公社残存到阶级社会以后,份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王有,“公田”上的劳动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了。这一变化 A.强化了公田与私田的属性差异
B.有助于我们认识井田制的特点 C.体现出土地私有制遭到侵犯
D.改变了公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
l7.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商业的发展繁荣
B.自耕农数量增加 C.赋税收入的增加
D.郡县制度的推行 18.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A.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19.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 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 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20.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21.汉朝农民购买铁器时,“善恶无所择”;甚至出现出卖铁器的“吏数不在,器难得”。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官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的霸道
B.重农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铁农具匮乏需要政府管控
D.农民根本无法从市场买到铁器
22.据唐朝《国史补》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A.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
B.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 C.白瓷制瓷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
D.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 23.秦朝“额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A.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24.《隋书·食货志》记载:“(南朝)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席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南朝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商品交易出现钱货杂用 C.经济区域分工明显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发达 25.史载,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轻税,弛关市之征。”由此可见当时
A.商税是齐国赋税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C.全国性商品市场已基本形成D.齐国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
26.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孟子游说诸国,虽声誉日隆,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反映了 A.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
B.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 C.儒学对治国安邦无实际效用
D.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
27.中国改朝换代,往往国家颜色随之变换。周得火德,尚红: 秦灭周,得水德,尚黑。看似简单的颜色更替背后,是影响了中国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A.以德治国
B.统治合法
C.君权神授
D.阴阳五行
28.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A.君权神授
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
D.天人感应
29.公元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30.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31.何炳武《中国书法思想史》:“东晋的帝王爱好书法,多长于书法,丞相將军照例能书,文人不能书者鲜见,此间女书法家也特多。”这表明东晋时期的书法艺术 A.已发展到巅峰时期
B.深受上流社会欢迎 C.突破男尊女卑礼教
D.依傍权力走向民众
32.唐朝宫殿屋项的建筑风格,大都舒展自如,两翼如同展翅飞翔的大鸟,又如同大书法家笔下极其夸张的一撇一捺。这一建筑风格反映出唐代的文化特征是 A.华夏初兴,彪悍尚武
B.庄重威严、潇洒自信 C.精雕细琢,儒雅之风
D.落日余晖,悲壮苍凉
二、材料阅读
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
材料二 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主体是家庭,但是其管理主体是各级官府或国家。官府主要通过均田制来保障农民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一农田来耕种,同时建立常平仓、义仓,对灾民进行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唐代政府还通过对老年人免除徭役以及官员致仕(官员正常退休)制度等方法,保障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老人有一个相对幸福的晚年。同时,唐代统治者在法律制度方面对妇幼进行一些特殊的规定,以保证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民间性的保障体系,包括宗教组织特别是佛教寺院开展的慈善救助,宗族宗党内部和部分富人的救助保障以及商会行会等民间团体组织开展的救助工作。
——张莉《唐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得失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17分)34.(12分)材料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35.(15分)材料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魏晋南北朝北周第三代皇帝。他在父亲字文泰励精图治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元573年,周武帝下令改“军士为侍官”,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灭齐以后,他把改革扩展到了整个北方。就在灭齐的这年八月,下诏“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十一月,又规定“自永熙三年七月以来,去年十月以前,东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内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宣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田主人犹须共居,听留为部曲及客女。”次年,又下令释放豆卢宁攻打江南武陵等地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成为百姓。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于“蒲州开河渠,同州开龙首渠,以广灌溉”。周武帝在“六条诏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刑书要制”。“要制”在本质上是镇压人民的,但对豪强地主隐没土地和人口也同样施以重典。如规定正、长隐没户口五户和十丁以上或土地三顷以上的处死刑。此外,他还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便利于商业交往。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周武帝的改革措施及目的。(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周武帝改革的积极作用。(6分)
1-----5
ADDBC
6-----10
DCABB
11-----15
BACAD 16-----20
BBDBD
21-----25
ABBBD
26-----32
DBBAABB 33.(1)实施:政治上以民为本,实行轻徭薄赋,省刑减罚的政策;经济上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8分)(1)特点:通过官府与民间的共同作用构成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的形式上,既有对妇幼保障的法律规范,又有均田制、常平仓、义仓、致仕等具体的措施;注意发挥家庭、官府、民间等多个主体的积极性来实现社会的互助互济。(10分)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缓解社会矛盾;能增强社会互助互济和防灾救灾意识;所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具体措施可资后代借鉴。(7分)34.示例1: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3分)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9分)35.(1)措施:改革军制;变革赋税制度;释放奴婢;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统一度量衡;打压豪强地主。(任意3点得6分)
目的:富国强兵,强化统治。(3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推荐阅读:
高二历史周练试题(14)文(无答案)09-14
辽宁省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07-31
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08-05
高二历史教案07-15
高二历史测试卷06-24
高二历史练习一07-16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08-12
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二09-10
高二历史教学案例10-17
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