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现状

2024-06-29

茶文化发展现状(通用8篇)

1.茶文化发展现状 篇一

茶文化协会发展

二零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目录

1.协会主题

2.协会部门建设以及工作

3.协会发展大计以及面临的困境 4.附上第一次会议内容

一、协会主题

茶是生活

从古至今,细细体味,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一段茶的作用: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作为一个大学校内的茶文化协会,要做到上述所有,不仅非常困难,而且有些也是不必要的,据2012年9月份至今,有关茶文化在校内的活跃程度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茶在校内的活跃度明显不够,协会没有带动更多的人去了解茶,也没有很好的提供给爱茶的人一个好的交流平台。2.茶以一种高雅的茶艺表演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脱离了它本身的质朴。

茶应该是朴实无华的,应该是贯穿于生活的,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茶、亲近茶,知道茶的功效,我们将这届茶文化协会的主题定为:茶是生活。

二、协会部门建设以及工作

宣策部:

1.做好各项策划工作,该项工作全体成员都可共同参与 2.负责协会的形象设计与协会文化宣传 3.负责协会活动宣传,宣传海报的制作,主要是茶会的策划 4.设计每期茶文化知识的小报,制作要新颖。比如制成书签或者手绘

5.建立微博,发布茶文化知识与各项通知,及时更新 6.茶文化宣传形像大使

外联部:

1.负责与校内社联以及其他协会紧密联系,与校外各高校之间保持联系

2.负责密切关注茶企业动态,以及茶界动态,收获及时消息,创造学习和实习机会

3.销售茶叶,赚取协会资金(目前还没有苗头)4.茶文化宣传形像大使

会员部:

1.向会员传达协会的近期活动安排,召集会员参加协会的活动,保证协会的信息通畅 2.建立会员档案

3.日常联系会员,反映会员民情,并及时上报 4.茶文化宣传形像大使

秘书处: 1.设立三人,每一个人分派到一个部门内部,由其中一人管理

2.记录各部门工作实况,做好实录并建立档案 3.管理协会资金出纳 4.茶文化宣传形像大使

(由于目前协会成员均为茶学12级学生,茶文化协会在校内并不是大型协会,经所有人商讨决定,协会部门没有设置明显的等级,我们是一个团体,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三、协会发展大计以及面临的困境

协会发展大计:协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着“茶是生活”而开展一系列有关的活动以及在日常贯彻宣传茶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对茶和茶文化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会议讨论得出:

1.茶会:每两个星期一次,每次茶会设计要不一样,主题要新颖,地点选择要合适,要让茶会越来越大众化。比如设计成茶叶猜价、品茶猜茶(不一定都非要是茶)、茶会联谊等等形式。与此同时宣传茶的相关知识,让大家了解更多茶的功效和文化。

2.会员茶艺体验:每月一次茶艺教授,请茶艺老师以及学姐教授会员茶艺。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尤其是泡茶 礼仪的学习。

3.茶叶知识普及:每季度一次,根据季节选择茶的品种,着重宣传该类茶。以露天形式为佳,地点选择要集中,着装整齐,物品配置齐全,环境设置要好,可以边品边讲解,并设有展板宣传。也可以代购茶叶。

4.期期小报:期期小报是穿插于活动不频繁的期间所作的茶知识和文化宣传。服务对象主要是会员,可以制作成书签和精美的卡片,对外的宣传以张贴于茶水间的手绘为主(如果以后有更好的点子则再议)。

5.茶迹之行:组织感兴趣的人一同前往具有茶文化历史积淀的茶园访茶。同时趁机会多学习交流。

6.微博茶网:建立微博,发布茶协动态,以及更新茶文化知识,逐渐形成一个网上的交流平台。

7.茶馆:开办一家校内的茶馆,提供学生日常小会、休闲放松、朋友闲聚、喝茶品茶、小糕点等等一系列目前我们学校还没有的具有茶楼氛围的场所,但是任重道远。

协会面临的困境:

1.资金问题,茶叶茶具以及宣传活动费都需要资金,也许刚开始我们能够每人出一点先办几期,但长期以往并不是长久之计,会员会费是远远不够的,拉赞助需要我们具有宣传性的活动。

2.基地问题,我们没有自己的基地,耕读茶室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长期作为根据地。

3.买茶叶可以成为协会的资金来源,但是茶叶的来源以及如何建立一个茶叶销售机构还需要具体商讨,其中还包括校园市场的开拓。

4.茶馆面临的问题是最大的,适合茶馆的地点需要静,而依照我们学校的管理,申报学校的基地本身就很困难,需要我们有一份详尽的策划案;与此同时,茶馆的经营是我们学生能力所不及的,所以茶馆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2.茶文化发展现状 篇二

1 中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重要转折时期, 传统文化和现

代文化的矛盾是贯穿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文化现代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目前, 中国文化还处于文化转型的发展时期, 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和农牧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构成我国文化结构中最基础的层次, 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现实。中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 曾经蕴育出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文化, 但是随着欧洲向工业社会的挺进, 我国的农业文化在与西方工业文化的冲突、碰撞中, 其弊端和缺陷逐渐地暴露出来, 并为人们所认识。自此以后, 中国文化开始了向现代工业文化的转变。

中国文化的历史转型开始于近代, 现在仍然处于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中。文化转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与西方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自主进行的文化转型不同, 中国的文化转型是在中国整体上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开始的, 是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压力下开始的, 它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限制、干预。

文化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种文化矛盾的集中和尖锐化。转型中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聚合体, 是新的社会矛盾的丛生之地。文化除了表现各种社会矛盾之外, 其自身也集中了各种文化矛盾, 包括新文化和旧文化的矛盾、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矛盾、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由于意识、观念、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 文化矛盾表现出超前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产生得早, 消退得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社会矛盾还没有明显的暴露之前, 人们已经从文化领域预先感受到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在现实的物质力量的作用已经发生变化之后, 文化还残存着对旧的矛盾的记忆。文化矛盾的这种特点更加剧了文化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革命与保守的矛盾。

文化转型中的主要矛盾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是贯穿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矛盾, 它决定了其他各种文化矛盾的发展变化, 决定了文化转型的性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是现代化的过程, 和这一过程相适应并反映这一过程的文化转型也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过程, 是现代文化逐渐取代传统文化而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的过程。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两个性质和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体系, 在传统文化体系和现代文化体系之中, 也存在着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守旧等各种矛盾, 但是, 当两种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体系相遇时,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就成为文化的主要矛盾, 原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内部的各种矛盾让位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自始至终地存在于中国文化转型的整个过程中, 它制约着其他文化矛盾的发展变化, 由此, 进一步决定了中国文化转型的性质是文化结构的升级, 是文化的现代化。

2 中国文化只有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历史上, 中华文化就是由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 但这种多元化主要是由中华民族活动区域内存在的多元文化所构成的。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和近代的“西学东渐”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 改变了已有的文化格局。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 中国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 开始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新格局。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我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西方资本主义也妄图利用各种手段破坏、颠覆我国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因而在文化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尽管我们在文化上提倡“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针, 但是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其中包括科学技术采取了防范和排斥的态度, 资本主义的文化是我们批判的对象, 而根本不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资源和有效成分, 就连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难免遭受政治批判的命运。另一方面, 资本主义把文化作为颠覆和侵略我国的手段和武器, 对我国实行文化侵略政策, 对我国封锁先进的科学技术, 更不接受我国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 中外文化交流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中国的文化发展处于“半封闭”状态, 给文化的多元发展造成了阻碍。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 主动地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 传统文化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文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迈向了全面发展的轨道, 呈现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我国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在文化的发展中也受到国际政治风云变化的影响, 但是文化的开放态势和多元格局并没有改变。

我国文化发展的多元格局是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延续到今天, 尽管不同时代的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的需要保护、推崇多元文化结构中的某种文化形式, 压制甚至取缔其他的文化形式, 如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化的多元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被罢黜的“百家”并没有从多元的文化结构中完全消失, 只不过是从“显学”变成了“隐学”, 从“官方”遁入“民间”而已。

当今世界,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密切, 任何国家、民族都无法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全球一体化过程把人类社会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联系呈现出更加全面、深刻、多样的特点。历史事实证明, “闭关锁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只能“丧权辱国”, 改革开放的实践更加雄辩地证明了, 只有走出国门, 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理论,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策, 不会改变。我国对内提出建设和谐社会, 对外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的理念, 主张多样的各国文明并存, 促进共同发展, 这些政策和主张为我国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对多样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这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 为文化的多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人员往来的进一步加强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3 影响和制约中国文化发展的因素在不断增加, 文化创新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 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国家, 在文化发展方面, 不仅要受到本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而且也要受到国际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 影响文化发展的新因素也不断出现, 影响因素的总量也会不断增长, 导致文化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既给文化的超常发展和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 同时也造成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感和目的性的弱化、丧失, 给民族的文化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而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种文化, 离开了创新, 就不能发展, 也难以延续下去。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创新。没有文化创新, 创新型国家就建不起来。文化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也是创新的最突出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愈益受到思维和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文化创新的意义也越来也重要, 它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发展。

目前, 我国的教育还培养不出来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还缺少世界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艺术大师, 缺少高水平的原创文艺作品, 中国文化带给世界的影响和震撼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文化, 这表明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文化创新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状况如何, 从根本上来说, 取决于文化创新的程度, 如果我们不能在文化创新上有较大突破, 中国文化就不可能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

4 随着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中国文化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贡献增大, 在社会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前, 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政治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经济领域注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 积极倡导和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注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把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 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明显增强。

20世纪中期以来, 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潮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 用单纯的经济思想和单纯的文化观点来指导经济和文化建设, 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应当把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结合起来, 共同推动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现代社会, 文化对经济的依赖并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 而且表现在经济为文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空间, 为文化力量作用于经济提供必要的保障。经济对文化的依赖程度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在经济领域, 文化已不再只是以观念的形态和精神的力量发挥作用了, 它已经具备了现代经济的表现形态,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经济和文化的结合、渗透, 综合了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 远远超出了单方面的经济和文化力量的简单相加,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化生存方式和社会作用方式的变革。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还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文化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吸收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成果, 体现中国特色, 从而创造出丰富灿烂的中华新文化, 在世界文化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常福扬, 等.试析文化全球化的前景和现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 2.

[2]张保权.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J].重庆社会科学, 2006, 5.

3.茶文化发展的方向 篇三

茶艺馆的经营方式

1980年起,有别于传统茶馆的茶艺馆纷纷成立,它们重视了文化氛围、加重了茶叶茶具的份量,有些老板还亲自驻店向客人传授泡茶知识。但好奇心过后,客人不再领情了,10年不到的工夫,一家家接连收摊。1990年后跟进的茶艺馆已改型成茶餐厅或吃到饱的自助茶餐厅。但是依然无法挽回狂澜,2010年后也逐渐销声匿迹。

究其原因,“茶业”尚只有茶叶市场,茶汤市场的观念未能建立。既然茶汤还无法卖钱,只好卖茶艺馆的装潢、卖茶艺馆的食品,结果就因为卖不出自己特有的商品而落到关门的地步。

我们要赶快在市场上建立起泡茶与茶汤是可以卖钱的观念与习惯,我们已培养了很多专业的泡茶师与懂得欣赏茶汤、茶道的消费者,我们要开设出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这才是茶文化、茶道专属的道场与市场。

茶道主体的聚焦

30年来,我们没让大家清楚知道茶文化、茶道的主体是“茶”,很多人误以为是修身养性与和谐社会的“道理”,很多人以为是茶席的布置,很多人以为是泡茶者的长相、服装、与手势,很多人以为是泡茶背后富有文哲性的主题。

我们赶快将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泡茶、奉茶、品茶的茶道艺术核心价值上。赶快把泡茶、奉茶、品茶的各项技术细节与美学建构起来,建立起人们对茶道主体的信心,让群众不再以为泡茶、喝茶没什么好看好喝的。

当泡茶师泡茶时我们要停止聊天、打手机,欣赏泡茶师的泡茶。当泡茶师奉茶时我们要亲自从奉茶盘上端茶并行礼致谢,当泡茶师来收杯时,我们要亲自将杯子放回奉茶盘上。如果泡茶师没来收杯,但我们知道茶会已经结束,我们就将杯子送回泡茶师的奉茶盘上,行礼致谢后方行离开。

茶道艺术的建构

茶道艺术是在泡茶、奉茶、品茶间呈现,不是在品茗环境、泡茶者的服仪肢体、泡茶故事中呈现。现在人们仍觉得泡茶、奉茶这几个动作没什么好看,茶汤一喝便了,哪来那么多的艺术内涵?由于对茶道艺术的不理解,从事茶道演示与茶道教学时就放进太多的其它艺术项目如音乐、画作、插花、香道、朗诵、舞蹈,茶道只是挤在中间的一员。

我们赶紧要让群众体认到茶道艺术有自己技术含量、有自己的美学特质、有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有自己的思想领域,然后以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形式展现给他们看。

4.茶文化发展现状 篇四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及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一、阿右旗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形势

阿右旗文化产业因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链。但近几年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推动作用,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起步和壮大。

1、文化旅游业:阿右旗旅游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2006年我旗启动了旅游活旗战略,为全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

现了跨跃式发展。旅游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全旗累计接待游客53万人次,年均递增48%;旅游创收3.2亿元,年均递增65%。2012年,全旗接待各类游客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44%。地方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以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7500万元。十一五期间,通过鼓励和调动各类民间资本,累计投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近1亿元。2009年,内蒙古巴丹吉林世界级沙漠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在我旗落地,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资金2200万元,动员企业自筹资金1300万元。2010年,成功引进鄂尔多斯泰宝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我旗,对以巴丹吉林景区为重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协议引资2亿元,截至目前已建成的旅游基础设施有巴丹湖酒店、诺尔图酒店、马山井金顶大帐、地质公园职工宿舍等,完成投资1.1亿元。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截止目前,全旗拥有旅行社3家,牧(农)家游和旅游专业户28户,星级酒店4家,其他规模以上酒店6家;旅游景区开发公司1家;沙漠旅游专用车120余辆;旅游商品经销网点5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0大类20种;其他旅游娱乐场所28处,全旗现有旅游从业人员1500人。>

我旗工艺美术品以挖掘阿拉善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积极研发具有

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与当地传统民族工艺品相结合的新产品,如民族工艺地毯、手工马头琴、沙画、蒙古族服饰、沙嘎工艺品、手工银器、根雕、木雕、工艺羊头、蒙古族刺绣、水晶制品、皮画、驼具、烫画、石画等都远销区内外。其中民族工艺地毯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文化遗产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旗把曼德拉山岩画、布布手印岩画、巴丹吉林寺庙等历史文化古迹都确定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阿拉善烤全羊、查玛舞、蒙古象棋、沙力搏尔摔跤、民族工艺地毯、蒙古族养驼习俗、长调民歌、萨吾尔登舞、阿拉善蒙古族服饰等,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亮点。截止目前,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已发现史前遗址56处,旗人民政府又将黑山嘴烽火台遗址、满汉陶勒盖墓葬等21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列为第三批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我旗曼德拉山岩画、巴丹吉林庙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至此,使我旗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盟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2012年,我旗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完成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12人,涉及7个项目。完成了阿拉善右旗沙嘎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朝格苏木马背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敖包镇骆驼文化艺术之乡、曼德拉

苏木曼德拉山岩画文化艺术之乡、蒙古族长调文化艺术之乡等盟级项目的申报工作。建立了苏木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7大类45个项目。积极推动建立以阿拉腾敖包镇为中心的北部苏木镇为群体的骆驼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巴丹吉林镇为中心的长调民歌和沙嘎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仿古地毯、马头琴、蒙古族服饰、银碗等民族工艺调查摸底,为申报第三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打好基础。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荣、额尔登巴图分别代表喀尔喀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和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项目,参加了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分获金奖和银奖。

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以及消夏广场活动、7.20防洪抢险、中国巴丹吉林汽车挑战赛、沙漠节和喜迎十八大等一系列宣传报道工作。开辟了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题栏目,播出近年以来我旗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稿件10余篇。截止目前,涉及我旗2个苏木镇5个嘎查的农牧区MMDS数字微波建设工程全部完工。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塔木素苏木和阿拉腾朝格苏木的5个嘎查240户农牧民收看到了中央3、5、6、8四套加密频道、阿盟二套节目、阿右旗自办节目等33套中央和地方台节目,扩大了盟旗自办节目的覆盖范围,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旗以文化外宣、新闻外宣、旅游外宣、经济外宣等为主

题,加强与国家、区、盟知名新闻单位的合作,把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上级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结合起来,营造了丰富多彩的外部舆论环境。2012年1至10月份,《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152期,播出稿件880条(篇);《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45期,播出稿件353条(篇);《巴丹荧屏》栏目共播出42期;《快乐周末》共播出42期。广播类:《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96期,播出稿件594条(篇);《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85期,播出稿件458条(篇);《星期百花园》共播出48期;《娱乐十五》共播出40期。盟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播出稿件681条(篇),其中阿盟电视台(一套)播出112条(篇),二套旗区新闻播出310条(篇),阿盟电台播出145条(篇),内蒙古电视台播出20条(篇)。

7、广告文化及印刷复制业:近几年,我旗印刷复制业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印刷复制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填补了市场空白。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旗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广、旅游等部门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

精 的来说,我旗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普遍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转变势在必行。但对如何全面发展我旗文化产业的规划、目标、措施等方面还有些保守。

2、文化产业总量小,竞争力弱。由于文化建设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性不强,导致我旗现有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发展相对失衡,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发展较慢,与我旗享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对称。

3、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我旗现有文化产业偏重于传统型,产业主体在经营上基本上局限于传统主业,在发展上主要靠内容的复制、模仿与传播,缺少创意型、引领型文化作品和产品,高科技动漫产业尚未起步。

4、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政府工作机制还未理顺,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还不清晰,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在现有分级管理体制下,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文化市场尚未成熟,无法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的良性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组织,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还不健全,在产业发展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

5、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目前,人才紧缺是制约我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精通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旗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队伍还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旗的文化经营人才严重不足。

6、政策措施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精

统计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优惠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三、建议和对策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推动我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我们就进一步促进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旗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旗文化主管部门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大发展活动和工程,进一步加强管理,尽快制定推动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

案,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拓展领域、多元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积极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引导他们按照文化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4、培养人才,建设文化产业队伍。重点培养和引进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和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新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依托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基地,在全旗范围内形成一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训基地,开发一系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不断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有条件的各类教育机构调整专业方向,培育文化产业的基础性人才。举办各类短训班、进修班、专业班等,为文化产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条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市

场化的用人机制,使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领军人才、策划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5、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运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此吸引旗内外文化投资者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重点培植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5.浅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篇五

【摘要】:茶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一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是现代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结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对于我国发展带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旅游提出了几点建议。我国旅游业应更新观念,为茶文化旅游开发创造条件,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加强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茶文化旅游创造出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字】茶文化;旅游开发;茶;茶经济

“十五”以来,中国茶产业处在新的发展高潮。“十五”期间茶园面积增长了19.4%,茶叶产量增长了36.1%,内销增长了34.1%,出口量增长了26%,出口金额增长了38.2%,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茶馆茶休闲业方兴未艾,茶叶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茶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1]。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有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花钱换取精致的休闲,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以休心养性、充分享受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而通过进茶馆、旅游、观赏、娱乐、体验、休闲等方式,去欣赏茶、茶园、茶叶加工技艺和品审中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行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已经得到旅游业的极大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扬与保护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资源,使其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目前与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茶文化旅游概述

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先辈以茶为载体田,以中国为中心,向世界各国和地区传播包括茶的品种、茶的栽培和加工、饮茶、茶文化等。1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等。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它融合了儒佛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内涵,形成今天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2茶与旅游文化的结缘

从茶的发展历史演变来看,一种茶之所以成名并发扬光大,主要因素一则是茶本身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茶产区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杭州的龙井茶如此,武夷岩茶等亦如此。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主要体现在:一是茶产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历史遗迹、茶区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气候环境。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积累较多。茶园山名,放有“名山出名茶”之说。如:大红袍与武夷山人文自然祭观、江西庐山云雾茶与庐山风光及鄱阳湖景观、华顶云雾与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二是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名茶采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俗茶艺表演。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各地区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参观点。如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与石雕园、广东英德的茶趣园、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

二、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兴领域,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在我围乃至世界引发了新一轮的文化旅游热潮.作为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富的茶产品资源和茶俗、茶艺、茶事等荼文化资源。近年来,在茶界、旅游界等各界人上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茶文化旅游产品也不断的推陈出新。1.以茶资源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的绿色生态观光游倍受游客青睐。

我国的茶资源十分丰富,且茶园大多位于自然环境优美、风光迤逦之处,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神话,传说、典故等)有机结合,正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如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中国茶叶博物馆也坐落于此;有茶都之称的福建安溪现建有茶叶博物馆、凤山茶叶大观园和大坪生态茶园等。

2.依托茶的药用价值及保健功能开发的生态保健游日益升温。茶叶内含成分丰富,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证明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神农食经》、《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等总结了茶的24种功效;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中也写道:“茶乃养生之m药,延龄之妙术。山若有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见长”:旅游过程中饮茶可以消除疲乏劳顿,促进生理机能的迅速恢复;长期饮茶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正是开展与茶相关的生态保健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3.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不断涌现。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的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外化,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游人不仅可以了解其中择、冲、泡、品茶的高超技艺,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大大促进了荼文化旅游的发展。

4.茶文化研讨会、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了国际茶。文化的交流.为茶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前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2003年在中国重庆永川举办的围际茶文化旅游节的效果更足突⋯,期间共接待参展会商和游客达50万人次.吸引投资近13亿元人民币,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其他如日照茶博会、景德镇茶文化旅游节、成都茶文化旅游节等,都在宣传和弘扬荣文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荼文化旅游的发展,拓展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三、关于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文化旅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近年来,文化旅游迅速发展,为世界各主要旅游国(地)带来了大量收入。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只有深入发掘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地文化品位,树立市场品牌,才能提高旅游者消费档次,形成效益型增长。对此,提出几点关于更好建设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思路

3.1提炼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树立文化品牌 通过设立鲜明独到的主题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持久的记忆,是给游客树立起品牌的极佳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构思不同风格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通过这些主题的设立,使游客在这其中逐步理解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3.2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以深层次的文化吸引力抓住游客。如大理白族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文化.就体现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力能回味无穷”的人生哲学。另一方面,要提高茶文化旅游区内导游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媒介作用,将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较完美地传递给游客,在这一方面,上海的茶校教育走在了前列。3.3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地宣传和推销茶文化旅游

搞好茶文化旅游宣传推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与旅游相关单位、部门尤其是旅行社加强合作,不断推出荣文化旅游特色线路和活动;第二、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宣传手册、光盘等传媒手段,主动打人客源市场,积极引导潜在客户;第三、可通过新闻发布会、旅游节开幕式、公关推介会等向公众介绍自己的产品和线路。,另外,还可以组织茶文化专家、学者及各界知名人十进行公益营销,以“名人效应”来扩大影响。【参考文献】

6.茶文化旅游管理现状与策略论文 篇六

3融入我国茶文化元素创新旅游管理机制的具体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也对茶艺表演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切都要基于文化的依托进行创新,不能脱离物质文化的支持,茶叶种植和生产是茶艺文化得以存活的根本。艺术来源于生活,恰恰又是生活的生动阐述,因此,从整个茶文化生活的具体素材中来汲取良好内涵,对茶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使其适应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本质化需求。我国民族众多,其整个茶叶的种植和分布覆盖较广,不同的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具特色,把茶叶的种植和饮茶的风俗作为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所在,其可以在将各地区有特色魅力的茶俗文化作为旅游亮点,进行“旅游”包装和推广,其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消费参与,而且能够刺激大众对茶文化及其附属品的认识。地方的“采茶戏”,作为因茶事而产生的独立剧种,其作为最初的采茶戏曲的基础上,所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其不仅仅是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瑰宝所在,同时其中所具有的细腻表演形式,更是在当前整个文化与旅游交流活动中,发挥了极其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弘扬我国的茶文化,强化我国作为茶文化大国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采茶戏”中,更是将在传统的文化中,所具有的一些与茶相关的故事综合融入其中,从而使其故事性和观赏性更加成熟。当然,不同种类的茶文化元素有了这些动人的背后的故事,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如今我们在开发新的茶文化旅游活动时,也可以充分注重借鉴这样的经验,把创作过程中的故事记录下来,随后可以用来作为茶文化旅游宣传的重要支持点。当然,也要深入了解茶文化,可以建立专业性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多组织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研讨活动,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层次化研究,能使整个研究活动的实质性成果,更具有说服力。专业旅游开发活动其本身就是致力于推广茶文化,这是将茶文化元素以旅游形式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所以应该大力支持加强茶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工作。

4结语

在当前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其消费内容和兴趣点,实际上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与不同,尤其是当前大众自身更注重养生和绿色生态,这就为基于茶文化元素的旅游管理活动提供了重要诉求。结合茶文化元素的本质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生态理念和人文思维,都能够成为当前我们深化该元素价值认知和资源应用的重要诠释与表现。

参考文献

[1]廉同辉,余菜花.EPC-PPP模式下建构小城镇全域旅游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开化县域的整体营造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29-232.

[2]董文军,张晓华.全域旅游背景下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政校企三方合力助推南岳衡山全域旅游大发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23-124.

7.法国咖啡文化与茶文化发展及启示 篇七

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二的咖啡与茶都在17世纪传入法国,然而两种饮料的发展历史却不尽相同,在法国的流行程度也不同,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两种饮料被区别对待呢?本文拟找出咖啡文化与茶文化在法国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一、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咖啡在1643年被引入法国,然而当时并不被法国民众所接受。咖啡在二十多年后的1669年才开始盛行起来。当时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被咖啡迷住,自此喝咖啡在法国盛行。随后出现了许多因为咖啡而形成的文艺沙龙。普洛可甫咖啡馆是巴黎第一家开张的咖啡馆。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一些著名的咖啡馆里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构建了全世界作家和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正是在这些沙龙和咖啡馆中,法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政治、社会、历史事件被推向整个社会。另外,咖啡的价格非常平民化。这使得咖啡不仅在文人、思想家当中流行,也使咖啡走进了普通民众,成为一种举国饮品。咖啡也在法国发展出了多种制作工艺。咖啡种类多、制作方法多样而精良,使咖啡愈加受到法国人的喜爱,逐渐发展出了法国独特的咖啡文化。

1636年,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茶叶传入法国初期,饮茶是否有利健康使医药界人士争论不休。1685年,菲利普·杜福尔出版了《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这是在法国最早论述有关茶叶的书籍之一。书中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它甚至可以当作处方笺来开。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了胜利。在法国,在茶叶刚刚输入之际,由于价格昂贵,茶叶被视为奢侈品,饮茶只在贵族之间流行。皇室贵族一般也是将茶视为医治疾病的良药。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马萨林枢机主教患有痛风病,他坚信经常喝茶可以减轻他的病痛。进入18世纪,饮茶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在法国上层社会中仍盛行不衰。茶叶在巴黎及凡尔赛逐渐赢得了许多热情的支持者。法国大革命后,随着贵族阶级的消失,茶叶也不再被人们视为贵族饮料,饮茶之风在广大民众中逐渐推广。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饮茶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及英、美、苏诸国的侨民。在普通法国人的眼中,茶和保健药剂大致可以划上等号,它只适宜于感冒或者消化不良时饮用,或是女士们为保持苗条身材而饮用的减肥饮料。

二、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现状

如今普通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咖啡。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本世纪以来,咖啡馆成了社会活动的中心。法国的咖啡馆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法国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咖啡馆里聊天、休息、学习或者与朋友聚会,学者或艺术家也常在一起边喝咖啡边探讨学问。伟大的艺术灵感往往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咖啡文化被法兰西民族带到一个近乎脱俗的境界,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在法国,咖啡的价格也很低廉。一杯咖啡通常是三欧元左右,这对于平均月薪约一千多欧元的法国人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即使到了深夜,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里还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演绎着其独有的咖啡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的人均茶叶消费实现了快速增长,一股茶文化热在法国悄然兴起。可以说,在法国,茶文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这样具有吸引力。法国人认为,茶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饮料。饮茶也是一种文化和一种人人都可以从中受到熏陶的礼仪。法国人饮茶一般习惯饮下午茶,分为清饮和调饮两种。其中清饮和我国目前饮茶方式相似;调饮则加方糖或新鲜薄荷叶,使茶味甘甜。法国人以饮用红茶的人口最多,饮法与英国人类似,取茶一小撮或一小包,冲入沸水后,配以糖或牛奶。沱茶因为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注重养生的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除饮用外,法国人还大力开发茶叶的其他用途。如不少法国厨师制作菜肴或点心时,习惯使用茶叶作为烹饪调料。如今法国人已开发出了各式茶叶饼干、茶糖、茶冻等食品。法国人甚至还把茶叶添加到蜡烛、香水、洗发香波、牙膏、奶油、巧克力甚至酒中。法国人还喜欢洗茶叶澡,认为茶有美容护肤、减肥的功效。

三、两种文化在法国发展不同的原因分析

咖啡和茶作为17世纪同时传入法国的饮品,法国咖啡文化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见证了法国文艺的复兴,和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然而相比咖啡,作为同时期传入到法国的饮品,茶的历史显得略为暗淡,茶在初传到法国的时候,基本上只在贵族等社会上层中流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只在最近几十年,茶文化才悄然在少部分法国人中间兴起。而探究起茶文化在法国发展落后于咖啡文化的原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饮用体验上不同

咖啡由于含有较高的卡路里,在传播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用来当“饭”吃的,可以说,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佐餐饮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配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课间休息,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填填肚子,才能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或学习。并且西方人对咖啡的饮用方式多种多样:加奶,加糖,打碎粉末饮用等等都丰富了咖啡的可饮用性。而喝过茶的人都知道,喝茶后不但感觉没有能量补充,喝完还很快就会感到饥饿。这跟茶叶有去脂去腻,健胃消食的作用有关。所以在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方面,茶落后于咖啡。

(二)文化认同方面

由于茶来自中国,中国的茶文化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精神。茶入口时比较苦涩,品完后会感觉醇香,回味无穷,品一杯茶的过程就蕴含着先苦后甜的生活哲理。法国文化则截然不同。法国是一个会享受的民族,他们哀叹人生苦短,宣扬及时行乐,而这与茶文化中包含的中国文化中有些忍辱负重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是相违背的。

(三)内含成分比例不同。

我们比较每100克咖啡豆和干茶叶的营养成分表,其中茶以铁观音为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同等重量的干茶叶和咖啡豆相比,干茶叶要含有更多的咖啡因。但一杯普通的咖啡,其咖啡因含量往往是一杯普通茶水的3倍——因为泡制同样的一杯咖啡需要更多的咖啡豆。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因此,在提神醒脑方面,喝咖啡要比喝茶更有效果。另外,由于咖啡因含量较高,经常喝咖啡,身体可对其产生轻度依赖,产生类似“上瘾”的感觉,一旦停止,可能会有诸如头疼、疲劳、焦虑、易怒、抑郁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的出现,虽然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天,但足可以使人养成喝咖啡的习惯了。

四、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通过上文对于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在法国发展的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今后在法国大力发展茶文化得到一些启示。

(一)饮用方式丰富化

法国是一个热爱美食的民族,他们的味蕾更喜欢有丰富味道的饮品,而不是像传统的茶叶一样的清淡式饮品,这从法国人更喜欢去掉了大量苦、涩味的红茶就可见一斑。像法国本土就已经出现了改良过的茶饮法,比如将茶经过烹调改造,添加了大量糖,奶,形成了受更多人欢迎的英式红茶,以及更后来,更香甜厚重的奶茶的出现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茶饮方式在法国改良的方向。花茶的前景也颇为看好。餐前、餐后喝杯带花香的茶,去除油腻、齿颊留香,神清气爽极了,本来就爱花喜香的法国人,定会对花茶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就是在我国直接冲饮清茶的方式上稍作变幻,添加些类似方糖、薄荷叶、花瓣、蜂蜜等配料,应会更易被法国人接受。

(二)茶品牌化

世界10大咖啡连锁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而茶叶连锁还在发展中,至少比咖啡要晚了50年。西方立顿公司一年的产值比中国所有的茶厂的总和都要多。这说明茶叶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是以后茶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的茶叶企业应该扩大市场份额、成立联合营销、打造知名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来赢得市场。西方已经进入热量过剩,普遍肥胖的后工业时代,而不含糖、低脂肪低热量的茶叶会大有作为的。

(三)大力推广茶的保健功效

8.山寨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八

关键词:山寨文化 传播 草根群体 精英群体

一、引言

我国“山寨现象”从经济领域萌芽,之后逐渐蔓延至文化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寨文化”。随着山寨文化的广泛传播,“山寨”一词的意义也逐渐发生转变。现在人们有一个普遍的偏见,就是容易把所有不好的、不成功的、令人反感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模仿全都归到“山寨”头上,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山寨作品和其他所有作品一样,都有优劣之分,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夸大劣等作品的负面因素,以至于把“山寨”的内涵延伸为所有劣等模仿甚至是盗版的代名词。

有的时候“山寨”只是一个新生事物的初级阶段,随着它的逐渐成长,它会创造出自身的特色,这种山寨的正当的模仿与创新,是值得鼓励的。在批判山寨文化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抄袭、侵权等问题时,我们应当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难以避免一些消极因素,抄袭不是构成山寨文化的主体,我们不能将山寨文化一棍子打死。

本文研究的“山寨”,不属于技术产品、经济行为的范畴,只是文化范畴,这种山寨文化表达了生存在文化结构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民众的模仿和创新活动。

二、人们对山寨文化的不同认识

山寨文化自产生以来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山寨现象的火爆,对山寨文化的看法也在社会各界闹得沸沸扬扬。

反对山寨文化的一方,普遍认为山寨文化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山寨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以文化的名义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的非法行为。他们眼中的山寨文化,只不过是骨子里是缺乏创造和自信的一种表现,是“造假”的延续,属于一种文化的倒退。山寨文化的反对者们,基本都有一个共识:宽容山寨文化,就是扼杀创新思维,更给无良的侵权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造成文化秩序的混乱,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对社会文化发展造成损害。

支持山寨文化的一方却认为模仿、借鉴、创新之间本身就有着微妙的联系,好的模仿可以发展为创新和超越,只有那些不好的模仿才是复制、剽窃和侵权,山寨文化有其进步的因素,没必要扼杀山寨文化。如今山寨文化的模仿五花八门形态各异,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

2009年3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山寨文化创作的有价值的、好的东西,应该纳入保护的范围之内。”2009年2月4号,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开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时,对记者谈到“山寨”时说:“国家领导人也对此表示了高度关注……如果从知识产权保护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词还是负面性质多一些。” 2010年11月30日,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山寨机’也好、其他产品也好,是属于模仿,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山寨产品’,就对这个企业或者对这种产品说Yes或者No,因为模仿也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发展。”

总结一下各方对山寨的看法,大多是集中在对山寨文化定义的界定、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草根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山寨是否值得支持等方面。但是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年山寨文化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当中,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要想进一步具体分析,就要先厘清山寨文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内涵特点。

三、山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山寨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化、社会观念和舆论自由渐趋开放这样的大环境下的文化,依靠逐步完善的大众传播渠道实现广泛传播的文化。作为大众文化,它具有形式上多样化、源头上多元化、主体上大众化、功能上娱乐化等一般大众文化的特点,其自身也具备复制性、模仿性、快速化等特点。

山寨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模仿,二是创新,三是娱乐。山寨文化是与纯原创相对的文化,它的存在无法脱离现有的文化成品,其主要形式就是以主流文化为对象进行模仿。不带模仿的山寨文化就不是真正的山寨文化。但是模仿只是山寨文化的初级阶段,模仿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创新,只有创新才是山寨文化不断走下去的源泉和动力。另外,作为大众文化,山寨文化当然具有其娱乐性,它对缓解压力,中和紧张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影响。

四、山寨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山寨文化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山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山寨文化的产生植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群众的思想更加开放,话语权有所扩大,普通民众不再需要完全服从文化权威,而是在意图颠覆主流文化权威中心地位的同时,也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己的话语权。这使得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开始营造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山寨文化则是从中衍生出的一种多元文化产物。另一方面,进入信息社会后,人们已经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对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有广泛影响力,站在主流文化对立面的大众文化普及度越来越高,大众传播环境逐渐形成,给山寨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第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给山寨文化提供更宽广便捷的传播渠道。网络传播在山寨文化的兴起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互联网这种传播媒介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大量信息的迅捷传播,诸多山寨现象的传播都发起于网络、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网络传播的低门槛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比如利用微博、视频网站等平台;网络传播的互动特性让网民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方便;网络中形成的虚拟共同体具有强大感染力,吸引着更多人接受、生产和传播山寨文化;网络的匿名性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也鼓励了人们自由言论,有利于山寨文化的传播,不过,这也给许多打法律擦边球的山寨现象传播者提供了便利。

第三,山寨文化的具体内容本身具备广泛传播的要素。虽然山寨文化的传播内容一度被指责浅薄化、低俗化、煽情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娱乐作用的确为减轻社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大众传播也被形象地喻为“社会的排气阀”,为人们调剂紧张的生活。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是大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寨文化现象的产生源于处于社会底层的草根阶级想要表达自己观点,这就容易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被大众接受和喜爱。又由于山寨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模仿,它所依附的模仿对象在此之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当原版事物和山寨仿品放在一起时往往容易产生鲜明的对比,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符号刺激,加深了人们对它的印象。另外,在模仿的基础上,山寨事物必定会加以创新或改造,这种扭曲的形象再现比塑造一个全新的符号形象更能“打动人心”,而且这种创新层面丰富,包括技术创新、外观创新、工艺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等,能很好地满足人们追求全面和新奇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当下人们对于娱乐性、个性化、差异性的要求。

第四,山寨文化拥有广泛的传播群体。一来山寨文化的内容具有传播价值,为了吸引更多受众,专业的大众传播媒介会对这一热点进行传播;二来山寨行为的创造者和支持者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国社会的草根平民,队伍庞大,他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传播山寨文化,是山寨文化传播的坚实力量;三来山寨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阵营之外的文化,也有不少反对排斥者,这些反对的声音无疑又是山寨文化的另一种传播方式,它激起的社会热议,吸引着更多人关注、探讨、传播山寨文化。

五、草根“山寨”与精英“山寨”

也许是“山寨”一词本身就让人闻到一股“草根味儿”,此前大部分的研究中都将草根群体作为山寨文化传播的主体,但是随着山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山寨”含义的延伸,山寨不再是草根群体的专利,主流社会的精英们也做出许多山寨行为,山寨文化的传播主体已经包括了草根群体和精英群体。

(一)草根群体的山寨

山寨文化作为本来会“受压抑”的大众文化,却能够以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这与它的传播主体——草根群体是分不开的。山寨文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这些人一般都属于社会上的草根阶层,他们构成了山寨文化最基本的传播主体。

所谓草根,就是平民大众,草根阶层一般指同主流群体、精英群体相对应的弱势阶层。在山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它作为山寨文化的传播主体表现出很多特性。

第一,山寨文化的草根传播主体分布广泛、凝聚力强、生命力强。他们人数众多且分布广泛,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因为山寨文化而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草根群体为山寨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强大群众基础:庞大的山寨事物的创作队伍和广泛的传播人群不断推动山寨文化的传播。

第二,山寨文化的草根传播主体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普遍缺少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曾用过一句话概括山寨文化现象: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主张权利。他所说的“一些人”,就是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阶级。草根们生活在政治环境渐趋宽松、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年代,不乏想法、创意和反传统精神,独特的个性使得他们不愿意被主流文化完全主导,但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草根大都缺少话语权,无法顺利地向社会表达自己。

第三,山寨文化的草根传播主体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自我表达的空间。通过网络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与挑战成为了山寨传播主体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之一。网络时代价值观多元化和网民表达的自由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分享了由传统媒体一直控制着的话语权,网络的互动性改变了过去大众传播的单一线性模式,草根不再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存在,而是积极表达自己意见以争夺话语权。

不过,虽然草根群体的山寨作品的传播比以前便利,但这些作品的存活并不容易,能够长久的传播更不容易,大多数作品都只是昙花一现,少数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品。分析其原因普遍存在以下两点:

一是因为山寨作品的创作者即草根群体缺乏专业性,这使得他们的表达形式、表达水平受到了很大局限,许多夭亡的山寨作品并不缺少精彩的创意,但是最后却因为专业性的限制无法完成。有的山寨作品虽然完成了,但是反响平平,有可能是因为作品本身并不优秀,也有的是因为作品在审美、趣味、精神内涵等方面不能满足广大普通受众的需要。

二是因为山寨作品的传播组织不力,运作方式不成熟。不同于一些自娱自乐的小型山寨作品,一些大型的山寨创作需要有力的组织方可运作,但是草根阶层的文化特点实际上制约了其发展,一呼或许有百应,要么实际参与运作的少,要么组织者难以把握全局。

此外,人力、财力、物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限制因素。

但是草根的山寨作品中也不乏相对成功的例子,酷六网的山寨新闻 在这条道路上可以算是走得比较稳当的了。打开酷六网山寨新闻的专辑,可以看到自2008年11月20日创建至今,山寨新闻专辑已有144514977次播放量,现在专辑中包含了从2010年6月18日至今的199个视频,几乎每天都会发布一个新视频,单个视频播放量最多达到449811次,每个视频长短在15分钟左右,新闻主持人西葫芦村长播报的新闻内容涉及当今社会各个层面,每条新闻前后都会说上一两段顺口溜来评说事件,用主持人的话来说就是“辣评天下人,笑谈世间事”,有的新闻还会加上搞笑的场景模拟,配合主持人的辛辣言辞对一些社会现象加以讽刺。西葫芦村长的山寨新闻与主流社会制作的新闻节目大相径庭,无论是节目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巨大反差,它以一种站在老百姓角度上针砭时事的方式,采取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表大快人心的犀利看法,这种创新的新闻评论节目赢得了许多网民的支持。

(二)精英群体的山寨

许多新生事物在产生初期都有过模仿,但是后来随着创新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山寨”的内涵同时包括模仿和创新,不能只片面地夸大它的“模仿”,而忽略了它的“创新”,任何正常的模仿和创新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值得鼓励的,不能把山寨当成是低劣模仿的代名词。先明确了这点以后,再来看这些综艺节目、影视剧作品本身。《超级女声》是较早的被指模仿《美国偶像》的节目,《中国达人秀》购买了《英国达人秀》版权,《我们约会吧》是湖南台引进英国《TAKE ME OUT》的版权,江苏台紧接着又推出一个同类节目《非诚勿扰》,看过美剧《丑女贝蒂》的直指《丑女无敌》是翻拍,观众们现在常拿《爱情公寓》和美剧《六人行》作比较。近年山寨剧盛行,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相关主题:腾讯网“2010年山寨剧大盘点”、网易“票选最‘雷’山寨剧”、新浪网“国产山寨剧盘点”、搜狐“我们挡不住的山寨剧”等等。山寨影视剧、综艺节目并不是由草根群体制作播放,卖点也不在和原有文化成品的反差对比之上,下面具体分析主流阶层的山寨行为与草根阶层的山寨行为之间存在着异同。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文化成品的模仿并加入了创新成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从内容表现形式方面来看:草根阶层的山寨文化主要是以搞怪、扭曲、诙谐幽默的形式,改造、拆分、拼合原有文化成品,直至形成与原作表面相似、但能看出反差对比的事物,大多比较粗糙。而主流阶层的山寨文化追求的是通过“形神兼备”的模仿优秀作品来吸引眼球、赢得受众,制作基本上都比较精致,只不过他们对于原文化成品的模仿一向比较“低调”,大多不愿意在公众面前与原文化成品扯上关系,但结果却是越回避越暴露。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模仿国外优秀作品的诸多山寨行为,也可以联想到本土化对我国传播领域造成的巨大影响。

从争夺话语权方面来看:草根阶层的山寨过程往往试图消解主流文化中的权威性、严肃性与精英性,以实现话语权的分流,解构主流文化成为其背负的一个使命,山寨成为他们与主流社会争夺话语权的方式之一。主流社会制作山寨作品实际上也是为了争夺话语权,但是相对于草根阶层,他们已经握有话语权,所以这里的争夺话语权并不是与草根阶层争夺,而是主流媒体中几大传播主体对话语权的争抢。

六、结论

上一篇:王慧君——怎样打造高效生物课堂下一篇:推陈出新 开拓交互技术应用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