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印象诗歌

2024-10-10

洪水印象诗歌(共6篇)

1.洪水印象诗歌 篇一

青岛印象诗歌

夜晚,住在团岛

黄海,住进夜里

团到把触须

伸进海里

团岛是黄海边的一枚贝壳

来自甘肃的我们

是睡熟的蛤蜊肉

就这样到了大海

向往大海

却只能在岸边徘徊

湿脚的浪花

寂寞又无奈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景象

只是梦中的牧歌

谁有勇气把后半生染蓝

你背后的喧嚣城市

才是现实的家

诗人季雨剥去甲壳

也不过是俗人一个

写给夜晚垂钓者

夜把青岛藏起来

藏在他的影子里

长长的鱼线

是与大海连接的光缆

在渤海湾的一角

他默默地垂钓并不着急

对于人生而言

他不需要整个大海

只需要这一百平米的港湾

和青岛这一个宁静的夜晚

一首诗

船从海面从横掠过

像一支支画笔

要涂一幅怎样的油画

我捡起一朵最白的浪花

轻轻蘸着青岛的风

我要在这里写一首诗

写下划过青岛街市的

一个匆匆过客

和他的孤独

最小的海

一滴海水溅到手心

留下浅浅的清凉

她悄悄地有点神秘

像在告诉我某个隐私

这是最小的海

而我的手掌是最小的沙滩

我轻握十指

就拥有了整个大海

脚印

刻意在沙滩留一枚脚印

瞬间被海水抹平

那也许是人的一个错误

被自然的橡皮擦去

在平常的道路上

我们盖过多少这样的邮戳

寄给人生的那头

其实脚是来走路的

路就是道

道——

没有痕迹

浪花

浪花泅在海里

每一次绽放

其实是一次深呼吸

海每时每刻

在揉搓自己

并向海边吐着泡沫

他永远洗不净自己的蓝

为什么一定要洗净呢

这就是浪花不断绽放的`

原因

石老人浴场

有什么比沙子更柔软

还有柔软的风

海敞开柔软的胸

容纳柔软的肌肤和语言

我想那成对的裸肉里

一定有坚硬或冷酷的心肠

但此刻柔软得

却像一把浪花

在中山路喝着青啤

趁着海风洗净的夜色

盛一杯冰镇生啤

来,青岛——干杯

杯中晃动着海尔电器的霓虹

在我的醉眼里

栈桥像一根五彩的吸管

吸进海水

与趵突的清泉交配

这次意外酿成的

是金黄的琼浆

和一座城市的盛名

青岛在这古老的泡沫里

摇曳又浮起

浮起的不仅是一条街

还有一个漂泊的诗人

豪饮的倒影

干杯吧,青岛!

如果有一天

中山路腾我一寸写诗的斗室

我情愿化作一粒

酿造青啤的麦芽

2.洪水印象诗歌 篇二

关键词:印象批评;中西诗歌;秋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59-01

自宋玉在《九辩》中高歌一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便披上了一层零落凄楚的面纱。这种感觉甚至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人们心中的普遍印象。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夏多布里昂在《秋天的快乐》中说道:“秋天的景象令人触景生情:它如同我们的落叶般的岁月,它如同我们的落花般逐渐枯萎的年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每个人都感叹容颜易老、时光易逝,秋的气氛更增添了这抹凄楚的色彩。人生脚步匆匆,面对绵延的时光和逝水的年华,想要挽留却无能为力。这种因秋的肃杀引发的人生感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之,试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被誉为杜集“七律第一”,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767年),是诗人暮年的叹惋之作。诗人一生困窘,此时又面对继安史之乱后乘机而起的地方军阀混战,不禁悲从中来,悲秋而叹。又想及自己飘零半生,已然处在人生之秋,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仿佛飘零秋叶摇摇欲坠,没有一点欢欣的色彩;又如滚滚江水奔流不止,好似自己的苦心抱负付诸东流。借酒消愁,古来有之,及时行乐,醉看人生。那么就将理想、抱负暂时抛却,无奈多病的身体竟然连这个小小的愿望也无法企及。

《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每一首打动人心的佳作都是诗人积聚已久的感情喷薄。杜甫如此,夏多布里昂亦如此。他看到秋天的景象便想到“云彩般飞逝的幻想”、“逐渐变得暗淡的智慧”和“逐渐变得冷漠的爱情”,这是移情于物、借景抒怀的典型。杜甫能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融入悲秋的情怀之中,与之同时代的诗人郎士元亦如此。他因世事难料、知己难逢,在《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中感叹“共是悲秋客,哪知此路分”。

文人的心灵是敏感的,心思是细腻的,他们丰富的经历使得他们会拥有更多的体会,借助精彩的表达一吐为快。与夏多布里昂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动荡类似,诗人苏轼在宋朝党争中也几经波折。他在中秋之夜写下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饱含着看尽繁华后的精神升华。夏多布里昂在《秋天的快乐》中不仅传达出秋的肃杀,也传达出自己对秋的企盼,对“对至福的向往”:“看见暴风雨的季节归来、天鹅和野鸡飞过、乌鸦在池畔草地上聚会、夜幕降临时到大树林高高的橡树上栖止”,他体会到了“一种不可言喻的快乐”;“傍晚,当一股淡蓝的烟云在林中路口升起,当风儿呜咽哀鸣、吹动枯萎的苔藓”,他感到了“无限的欣悦和满足”。这是来自 “家”的温暖!鸟儿归巢、乌鸦反哺、游子归家,外面的风寒挡不住回归的脚步,肆意的风寒湮灭不了那一缕炊烟。如此看来,“秋”的肃杀下也隐含着一丝温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发惊人一语,为秋正名。虽说曲高和寡,但也有一二知音。鲁迅在《秋夜》中描述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表达出对生命的憧憬与企盼;他“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体会“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的希望。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爱得那样深沉与炽烈,甚至“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人们总会有企盼,总会有憧憬。正是这种精神上的企盼和憧憬使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波澜和曲折时时不会显得那么悲苦与哀伤。感谢命运之神赐给我们的每一个苦难与考验,因为考验,我们的人生才会那么平淡如水。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夏多布里昂与苏轼那样在经历了人生的悲苦后体会到平淡的珍贵、寻找到灵魂的栖息之所,超越了自己的局限,也不失为达到了新的人生高度。

散文是夏多布里昂灵魂的归宿,他可以在文字中尽情徜徉,表达他的喜怒哀乐。音乐是贝多芬灵魂的企盼,他将生命融入乐曲,凭借着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表达他的理想与热情;绘画是梵高灵魂的寄托,他用线条与色彩表达对生命的强烈控诉,宣泄自己喷涌而出的情感。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家们有着这样一双慧眼,所以他们能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风景。同样是驾着小船在开满荷花的池塘中漫游,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让我们感受到少女乘兴而归的俏皮与活泼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傍晚,我独自驾着小船在灯蕊草和荷花漂浮的池塘之中漫游。那里,聚集着准备离开我们远徙的燕子。我全神贯注,不放过它们的每一声呢喃。”秋日的傍晚在夏多布里昂的笔下是那么静谧迷人,仿佛有着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落日余晖。

3.深秋印象诗歌 篇三

一.草木吟

草木安静,枯黄安静

一棵树褪去了所有的头发

草也瘦成了白骨

抽象的风

刮成了具体也刮到了节令

隐藏的原野脱去了外衣

把凹凸还给空阔

那么多草木挤在一起

抵御深秋,抵御覆盖

骨骼中的盐,在拥抱中呈现

多像我的兄弟

在荒原中站立

草木一生

草把头低下去,接近土地

压弯的弧线,是谁在底处打磨?

让粮食掏空父辈的肢体

在一粒米处,倾听草木的`吟唱

从生到死

草荣与草枯就从未停止过向上抵达

一路高歌,唱响神谕

披着自然,披着风雪

二.辽阔

高远的平原扯出天空的蓝

嶙峋的山谷托举翱翔的雁

在大地的腹部行走,白云裹我成一粒蚁

江清映瘦影,落霞孤帆远

临树,临水,临月台

深邃的秋空

比一只雄鹰的飞翔更辽阔

静谧的苍茫

囊括山川,囊括宇宙

天空有多宽广

心境就有多辽阔

平原上打谷归家的人,禾锄唱晚

飞鸟巢归,牛羊返圈,黄昏依山梁

多么惬意!

我的爱人,我的光

于秋野中

在天地的辽阔里

4.图书馆印象诗歌 篇四

静一些,静一些,这里勤为径,这里苦做船,凡是驻足这里的人,拼搏的心像高昂的帆!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

不知月儿圆圆,呼做白玉盘盘,有寂寥的嫦娥,飘香的广寒。

遥想那射日的英雄,射不中少女的心胸!

不知神女瑶妃,以为乱石一堆,有大禹的治水,三顾而不回。

更有千年的等待,凝成爱情的丰碑!

不知银汉迢迢,以为碧水遥遥,有织女的金梭,牛郎的执着。

更有七夕的鹊桥,葡萄架下的传说!

含笑地说

——遥想母亲

是谁推开生命的门?

让我在明媚中感受春的美,母亲笑着:

不是我,是风!

是谁温暖满目的霜?

让我在萧瑟中领略秋的爽,母亲笑着:

不是我,是枫!

是谁隐忍心中的痛?

让我在奔波中知晓双肩的重,母亲笑着:

不是我,是蜂!

是谁指引人生的路?

让我在低谷中坚持攀登的步,母亲笑着:

5.流浪的诗圣——杜甫诗歌印象 篇五

(一)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是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而他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万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二)小时候读杜甫,总觉得这个老头有点太老了,满脑子的苦难伤感忧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哭啼,“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悲叹,“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凄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远没有李白“开怀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来得豪迈潇洒过瘾。年长一点再读杜甫,才知道杜甫同样有过凌云壮志万丈豪情,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开元盛世,他同样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游历日子;即便在二十五岁落进士第后,依然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驰太虚目骋八极的激昂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里透露着自己的雄心壮志;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的自信。这些诗句,就其豪迈爽快,丝毫不减任何一个豪放诗人。然而二十年后,他在《南征》一诗中却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什么改变了杜甫?世论杜甫诗,“沉郁”一词用得最多,“沉郁顿挫”这是杜甫对自己诗歌风格的概括。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讲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什么叫沉郁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解释:“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今人王明居解释得更加形象,他说:“杜甫沉郁,其体重,其气浊,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慨激荡,回旋纡折。” 是什么让杜甫诗中少了飘逸激荡之气,而多了沉郁顿挫之意?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这是一首具有标志意义的诗歌,它既代表着杜甫沉郁诗风的成熟,也代表着杜甫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哭的诗歌内容的开始,它就像宣言书,从此,杜甫开始了他表达人民思想、情感、要求、愿望的诗歌创作。国家不幸诗家幸,宋人方回说:“唐中叶衰,却只成就得老杜一部诗也。”在这国家不幸的时候,有人放歌山水,有人隐姓埋名,有人自顾自命,更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杜甫却用他那羸弱瘦削的肩膀扛起了人民的苦难国家的不幸,虽然他那肩膀太瘦弱了。他没有力量,却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勇气。有人说杜甫的诗中泪水太多,而我想,如果杜甫的泪水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不幸而流,那他也不过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而已,可他不是,或者说他多愁善感,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把自己的忧愁和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了百姓的苦难、国家的安危。这个时候,杜甫的忧愁就不再是单纯的小夜曲,而是层次丰富、情感深厚的交响乐。“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的高贵情操在杜甫诗中俯拾皆是。两年后杜甫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长安回家,杜甫一路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回到家听到的是妻子的哭声,原来他们的儿子就在杜甫将要走进家们的时候饿死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最最普通的对比,成了中国诗歌文化史上最有震撼力量的诗章。这诗句并不华丽,且有孟子“庖有肥肉,厮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文本,但是就是这句诗却足以震撼了整部唐诗,整个唐朝,整整一个民族。对君国社稷的忧心忡忡,对黎民百姓的深刻关怀,让这十个汉字光耀千秋,也让我们看到了杜甫那一颗善良博大焦虑的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就是杜甫一生的性格,因为他有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的灵魂。有人说杜甫的“忠”是“愚忠”,甚至拿出“三吏”、“三别”中杜甫勉励士兵“努力事戎行”作为证据。须知,让杜甫在千年前就搞阶级斗争是一种过分的要求啊。杜甫忠君,因为那时候,君就是国。杜甫忠,却并不愚,从《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到《秦州杂诗》中“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从《忆昔二首》中“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到《遣遇》中“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杜甫对官宦甚至皇上的批判是贯穿了他的一生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忧乐。决定杜甫思想的,决不仅是“奉儒守官”的儒家教育,还有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困守的屈辱和辛酸;还有“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和百姓共尝艰辛的生活;更有“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的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经历。这些,才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当代诗人臧克家说:“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具有了社稷胸怀、百姓情结,这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顺遂时,不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不沉沦于一己辛酸,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杜甫,就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国家的关注终生没有放弃,他对人民的热情终生没有冷漠。如果说他很多诗歌中表现了推己及人的伟大,那么他那些舍己为人的诗歌则表现了他的纯粹,更能震撼人,激励人。在杜甫已经艰辛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时候,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升华,这种升华足以让每一个渴望高尚的人为之歌泣肃然起敬,在这种至高至洁的人格面前,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尚存的一点私心杂念而羞愧。

而人,毕竟是复杂的人、现实的人、社会的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至高至洁的境界。我只是想,读杜甫的诗,能够唤醒我们心中那一点点的善念,并为我们这点善念做点什么,这也够了。

白居易受杜甫影响颇大,直接沿用杜甫诗意的作品很多,比如“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世人对白居易这类诗歌评价不高,认为矫情。我却想,如果杜甫在黑暗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我们为什么不能向着那灯光进发呢?或者说,为什么允许我们学习杜甫,却不许白居易学习呢?毕竟,在白居易心中,杜甫也是一个圣人呀。历史中,白居易可是首推杜甫之人:“杜甫贯穿古今,尽工尽美,殆过于李。”

(三)是什么让这个老人如此善良?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中国哲学更重视“人”,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西方哲学更重视“物”,以物为本,以物为出发点。我对哲学是隔山观火,这点感受正确与否要请方家指教,但是作为中国最宏伟的哲学——儒学,的确言物甚少,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所以我愿意把儒学叫做情感儒学。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礼”“乐”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那么在于什么呢?在于仁心、敬畏和真诚,在于感情的真挚。这一点对杜甫非常重要,他多次自称“老儒”、“儒冠”、“儒生”,可见杜甫是儒家。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是儒家,不过只是从他们文本的创作成就,最终能够对儒家有大的弘扬的很少罢了。杜甫把儒学的精神深入到了骨髓、融化进了血液。儒家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再加上他那颗敏感博大的心灵,让他成为了人类良心的象征。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就是杜甫的本色。他在夔州西建一个草堂,草堂旁住有一位老人,因为饥饿老人常到草堂前面枣树下打枣。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了远来的一个亲戚吴郎,可能是为了保护好这草堂,吴郎在四周筑起了篱笆,邻居老人也就不能打枣了。杜甫知道了这情况,写了这首《又呈吴郎》。我想起宋朝范仲淹的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不是范仲淹为杜甫竖立的一块纪念碑呢?试问天下能有几个人,在自己颠簸流离的时候,深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还忧心忡忡着苍生的疾苦。杜甫给我们立了这样一个榜样:真正用中华文化精神培育起来的人就是这样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大济苍生又竭尽全力。

大哉,杜甫,大儒大爱。我们尽可以学他的诗艺诗学,他的人格精神不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

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句可以看出,拜访杜甫的人并不多,而一旦客至,端起酒杯,杜甫却还是想到了隔壁的老翁,“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让隔壁的老翁也来喝上两杯吧。

儒学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本来是最应该有人情味的哲学,可是千百年来,儒学却让一些人弄得乱七八糟,死板如枯木坚硬如枯石。这就是杜甫为儒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用他那颗善良的心,温暖了这门科学。

晚年,在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的时候,他还能“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在他流浪之时,“岁拾橡栗随狙公,日暮天寒山谷里”,还在悲哀着别人的悲哀,寒冷着别人的寒冷,“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但愿,那悲哀之人听到杜甫的歌咏能感到些许安慰,那寒冷之人听到杜甫的关心能感到些许温暖。

杜甫的善良来源于他的文化教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虽然“人性恶”还是“人性善”的问题还没有定论,也许永远不会有定论,但是应该说,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善念。只是有时候,我们的善念没有抵御过外界的诱惑,没有抵御过私念的泛滥。杜甫却用他一生的勇气,用他那颗敏感多情的心灵,体验着别人的喜怒哀乐。“三吏”“三别”这六首绝唱,哪一首不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着痛苦,又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诉说着无奈?没有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灵,这样的诗歌是写不出来的。又因了杜甫的深刻和博大,这种思想感情被他的诗歌固定了下来,让我们这些幸运的后来者,在吟咏诗歌的时候,还能激起自己善良的愿望。

(四)杜甫还有很多写到“老妻”“稚儿”的诗歌,“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苦难中充满乐趣,调侃中充满温情。要知道,杜甫不是“丈夫正色动引经”的那种迂腐角色啊,他是那么热爱生活。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能热爱这个世界吗?一个不热爱亲人的人,能给别人热爱吗?

杜甫是那样热爱李白,尽管李白对此回应颇少,他还是在一首又一首地写着李白的赞歌,能够查到的,也有十七首之多。而李白呢?两首给杜甫的诗还都没有说到杜甫的诗歌,还有一首署名李白的《戏赠杜甫》更是充满了谐谑的味道,以至被人怀疑了真正作者是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夸奖李白的诗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感叹李白的才思;“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为李白鸣不平;“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抒发对李白的思念;“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对李白的定论吧?在这些诗中,既有对李白诗歌积极的推崇,又有对他诗歌地位崇高的评价,也有对李白郁郁不得志的深厚同情,还有对他真挚的友谊,表现了“诗圣”谦虚的情怀和诚挚的心灵。事实上,李白也从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他甚至对那些毫无名声的后辈的评价都让人羡慕之至,可唯独对杜甫的诗歌,只字不提。所以我宁可相信,今天我们都在津津乐道天宝元年李杜的那次著名的相见,津津乐道中国诗歌天空最亮的两颗星的交汇,是我们美丽的心愿和一个动人的传说。甚至一个非常喜欢李白的朋友也不忍说了一句话:“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李白,一边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做人,一边感受并深爱着这位狂傲的天才,并不求什么回报。能够这样做的人,不能算作迂腐的人。我们一般人的交往,是达不到那种境界的。”

是啊,我们一般人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不管是他的诗艺,还是他的人格。杜甫不但对当时已诗名高扬的如李白、王维、孟浩然一直恭维有加,对待年轻人也一直极尽赞赏,比如元结,杜甫不但非常热情地夸赞他的诗歌,而且不遗余力地宣扬他的人格,说他“道州犹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而元结呢?他在编唐诗选《箧中行》时,却对杜甫的诗视而不见。杜甫是孤独的,孤独于那颗忧民伤怀的心,孤独于一时不为人知诗情性情,以至到了晚年,杜甫吟出了“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是这孤独并没有削减他的热情,最终他不但感动了唐诗宋词,还感动了我们这整个民族一千多年。热爱别人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热爱。在《羌村三首》中杜甫写到:“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这种邻交,能不能温暖杜甫的心呢?杜甫逃难山中,朋友孙宰的那盆水、那盘飧肯定温暖了杜甫:“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漫睡,唤起霑盘飧。”还有四川节度史严武、丞相张镐,我多想当面向他们献上我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杜甫一次又一次的照顾帮助,才让我们今天的诗歌长空多了一颗辉照千秋万代的恒星。

当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在谪迁途中被谯郡太守阎邱晓杀害,后来河南节度史张镐以阎邱晓贻误军机之罪将他乱杖打死,阎邱晓跪地求饶:“家有老母,饶我一命。”张镐掷地有声:“王昌龄也有母亲,谁去抚养?”后来又有李白,李白戴罪流放夜郎,张镐身为宰相却为他寄去了寒衣。然后又有杜甫,杜甫任“左拾遗”才一个月,就上疏营救罢相房琯,唐肃宗大怒,几欲杀之,又是张镐,多面周旋,终于救了杜甫,继贬华州。后来不久,张镐也被贬绌罢相,这和他多次营救朝廷不喜欢的人有没有关系呢?

感谢张镐,他让杜甫多活了十年。而他曾任河南节度使,让我这个一千多年后的河南人,感到了由衷的骄傲。

(五)杜甫是河南人,祖籍洛阳,生于巩县。

巩县现在叫巩义市,是全国第一批“经济百强县”之一,巩县撤县建市后,在老县城西近十公里处又建了新城,不知道杜甫在天有灵,对他后世的同乡是否欣然。巩县人现在还习惯把老县城叫巩县,而把新城叫巩义市。杜甫就出生在巩县东二里笔架山下。陪我同去的朋友就是巩县人,吃过午饭,我们两个迈步向杜甫出生的地方走去。杜甫出生的窑洞越来越近了,而我,却越来越不敢迈动我的脚步。

每到一地,我喜欢一些人文古迹,多少年算来,多多少少也去了几十处,却没有一次,如这次心怀忐忑,情虽深,意却怯。

杜甫啊,是你的博大精深宏廊沉雄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让我感慨激荡回旋纡折。我是真的,真的,真的怕我的浅薄玷染了你的厚重。站在你出生的窑洞前,我轻浮的身躯和思想会飘起来吗?

笔架山下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带有江南色彩的名字叫南瑶湾。杜甫出生的窑洞就在我的面前,却被一把铁锁紧锁着。我小心翼翼靠近铁门,想看到里面的一点圣物。我想,里面应该有一张黑色的方桌吧?方桌上应该有一盏油灯,小时的杜甫伏在灯下,嘴里“呀呀”的是《诗经》还是《离骚》?

朋友的一句话惊醒了我的臆想,他说:“杜甫五岁就离开了这里。”我醒了过来,是啊,这里出生了杜甫,可他五岁离开的时候,能对这里有记忆吗? 我说:“也许杜甫对这里没有记忆,但他终其一生都想回到这里。‘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首《江汉》是杜甫恋阙和思家的统一写照。一方面想着回家,一方面装着国家。” 朋友接道:“《随园诗话》说杜甫,人们只知道他每饭不忘君,却不知道他对于朋友、妻儿、兄弟、邻里都一往情深。” 我接言:“所以梁启超说他不但是‘诗圣’,还是‘情圣’啊!”

朋友的父亲是从巩县走出来的一个大书法家,所以朋友在巩县也识人颇多,他说:“联系个人,让打开这个窑洞看看。” 我阻止了他,说:“杜甫都不记得里面的东西了,我们也算了吧!走到哪里,只要能记着故乡、故园、故土、故国,也就够了。” 杜甫故居旁边有一个亭子,一个清瘦的老人在那里卖一些关于杜甫的书籍,我凑上前和老人搭话,老人告诉我,他在这里住了六十多年了,我说:“你好福气呢,和杜甫是邻居。” 老人说:“杜甫喝酒的时候叫的那个老头就是我。” 我大惊,听这话,老人不是粗人呢,细问之下才知道,老人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老人说:“家里出了个诗圣,我打算退休了就在这里给他看门。现在不行了,这一片要拆迁,说是要改造成旅游区,嫌杜甫故居现在太寒酸了,要气派一点。”

6.以鄱阳,我的印象为题的诗歌 篇六

鄱阳,一个小城

依番水得名,用湖的名字

逐得中国湖城名片

全县,五分江南天下

四分田地,一分水

湖上人家,鱼味米香

十里八乡百种话

/

古有斑斑迹迹,如

郭璞笔墨诗表的尖五峰

范仲淹足印里的.“小海南”

朱元璋鄱阳湖的战址

今有数不胜数的胜地,如

云雾缭绕的莲花山

芦花飞,候鸟翩的湿地公园

/

如今的好时光

地域三多三嗜身容三样

人多,田多,稻谷多

嗜穿,嗜吃,嗜好酒

炫富,摆阔,爱面子

传统习俗,尊老敬人好义气

善待往来人,情味能醉老表亲

/

麻将碰响,算法多样

造就了多少机智精明男女

百万百姓家,三成青壮在他乡

抬头见老乡,多勤工少混汉

一份汗水流光阴,一份艰辛数钱财

贫乡富人,别墅多老宅

异地风光入乡来,好车骞大城

/

东湖落城天然娇

可叹,一湖闭水又断腰

西南芝山坐城如镇宝

顶上峰塔招紫光

遗憾,杂宇过楼煞风光

湖色紫光不相好

上一篇:作文 这个女人的爱下一篇:谈课堂生成的魅力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