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观后感(精选12篇)
1.日本地震观后感 篇一
关于日本地震的作文:日本地震中国人该怎么办?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让中国人对日本人都有一种新生的仇恨,发誓等中国强大了、富裕了一定把日本人打个落花流水!
中国抗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虽然战败,但日本人谋求政治大国的贼心不死,多次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一个连历史都不敢正视的国家和民族,我们坚决的反对它在国家政治上的任何谋求。近期,日本在以钓鱼岛和台湾问题为代表的系列问题上,不断挑衅我国的耐心。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比愤慨。
在出生在抗日年代的人们,现在看到日本地震很高兴,想到:日本人终于得到他们应有的报应了!
而有的人却不同,为日本惋惜,祈祷他们能够从灾难中走出来,走出地震的阴影,至少,他们现在没有伤害中国,把中国人当做好朋友来看待。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是对的,我到现在都搞不明白„„
临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ladyangel
2.日本地震观后感 篇二
这次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1 000倍。震中位于距离宫城县海岸约130千米的大海中,因此一般称这次地震为宫城大地震。
宫城大地震将地壳撕开一条长逾240千米、宽达80千米的大裂谷。其释放出的能量接近于美国全国一个月的能源消耗量——以2010年美国每天消耗1 900万桶石油的标准计算,近似一次性燃烧5.7亿桶石油,相当于1.1万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总和。
大地震引发海啸,伤亡惨重
由于这次大地震的震源在海洋中,地震引发的人员伤亡主要还是海啸造成的。能够减小海啸能量的只有陆地,海啸只能靠撞击陆地来释放能量。而且,海啸不是一波就结束了,在几小时内出现数次。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副教授酒井慎一说:“对海底海啸仪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地震发生后五六分钟,海面至少上升了3.5米。这是首次观测到海面高度出现这么大的变化。以前的海啸最多也就导致海面出现数厘米的升高。”宫城大地震后仅30分钟,就有3米高的海啸到达了陆地。日本东北地区临太平洋的岩手、宫城、福岛、茨城等县首当其冲,灾情惨重。凶猛的海啸卷起日本东北海岸的船只、车辆和货柜,挟带土石的混浊海水冲进陆地,淹没房屋和农田。
幸运的是,海啸袭击的是日本沿海地区的农田、工厂、机场和小城镇,并非人口密集区域,这是这次大海啸死亡人数远低于2004年印尼海啸的重要原因。在2004年的印尼海啸中,海啸袭击的区域正好是印尼的一些大城市,那里不但有密集的居民,也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引发海啸
海啸是一种破坏力极其巨大的海浪,是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
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 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通常,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50千米以内的地震,才会产生灾难性海啸。宫城大地震的震级为里氏9.0级,震源深度为24.2千米,正好符合发生海啸的条件。
这次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几乎袭击了日本在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地区。日本地震专家认为,这次海啸规模如此之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震本身震级高,震源浅,离陆地近;二是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放大了海啸能量。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间濑肇指出:“据推测,冲上陆地的海水量可以与2004年印尼大海啸时相匹敌。而在三陆海域的那种里亚斯型海岸,有很多外侧宽广而内侧狭窄的‘喇叭口形海湾’,越向海湾内侧,海浪就越容易升高。”
三陆地区是经常遭到海啸袭击的地方。1896年,一场震级不大的地震,却引发了超过20米高的海啸,死者和失踪者约2.2万人。1933年的三陆地震也引发了超过20米高的海啸,死者和失踪者达到约3 000人。
科幻故事《日本沉没》
日本科幻片《日本沉没》讲述了一个日本即将发生特大地震的科幻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大地震引发了火山爆发和大规模海啸,地壳的变动将导致日本大部分陆地下沉到海洋中。日本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科学家为了避免“日本沉没”的命运,驾驶潜艇深入海底,用烈性炸药将带动日本列岛下沉的板块炸出一个大裂口,有效地防止了日本列岛继续下沉。
在现实之中,科学家还没有开发出有效预测地震的技术,更不能像科幻片中那样去干预地球板块的运动。但是,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减少地震的直接灾害和带来的次生灾害。比如说,日本人十分重视防震建筑的建设,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地震中房屋倒塌带来灾害。海啸也是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我们也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减少损失,目前常用的方法就是预警。
海啸预警,有效减少损失
在太平洋,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数百千米,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为每小时数万千米。地震波与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差,是海啸预警的科学依据。在宫城大地震中,震源距离海岸约130千米,陆地上监测到地震波的时间为地震发生后的数秒,而海啸波抵达海岸则需要10分钟以上。
接到预警,应该怎么做?
沿海地区的人们接收到海啸预警后,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向内陆地区奔跑,或者驱车向内陆,因为人的奔跑速度与车的行驶速度往往都要比海啸的传播速度低得多。最好的逃生方法是就近跑向高处,哪怕只是一个三四十米高的土丘也可以有效逃生,因为海啸波的高度很少高于20米。即使海浪能够冲上土丘,能量也大大减弱,不会把避难者卷入到海浪中。如果周围没有山坡和土丘,则可选择跑向坚固的建筑物的高处逃生。不要登上低矮平房房顶逃生,因为低矮平房容易被海啸淹没或卷走。
如果没有接收到海啸预警,也可以靠肉眼进行观测后逃生。在2004年印尼大海啸发生时,某旅行社游客正在普吉岛海滩嬉水,那时导游发现海水突然发浑,海水退去,大海好像瞬间消失似的。他马上招呼游客上岸乘上汽车到高处逃跑,使游客得以从海啸的血盆大口中安然脱险。
日本强震考验核电站
超强地震和海啸已经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恐慌,可由这次地震引起的灾难并没有结束,紧跟着,火山爆发、核电站爆炸,人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震级达9级的超强地震突袭日本,随后,当地核电站频频告急。3月12日,日本东北部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爆炸;3月14日,福岛核电站3号机组爆炸;3月15日,2号机组爆炸……宫城县的女川核电站和茨城县的东海核电站也一度面临紧急情况。
危害取决于核物质的释放量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曲静原教授表示,爆炸对环境的危害大小主要取决于核物质泄露的多少。如果泄露量较小,那么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可能会产生影响,并对周围环境造成轻微污染。如果泄露量较大的话,那么对人与环境的危害就比较大。
在距核电站比较近的范围,环境会遭受较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隐蔽、撤离、服用稳定碘、食物和饮水控制等措施。如果放射性物质已沉降到地面,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而在较远的地区,由于核物质被稀释,会相对安全些。
在核污染地区,如何自我防护?
如果有核泄漏情况,当地居民需要马上撤离,距离防护是第一位的;如果来不及撤离,应及时关上门窗,隔绝通风,避免外出,避免将核微粒吸入体内造成伤害;为防止核污染到人的皮肤,应该穿长袖衣服,避免身体与外界接触;服用适量的碘片,如果要进入有核泄漏的区域,请提前服用碘片。碘化物有帮助人体减少放射性物质伤害、保护甲状腺的作用。
近百年来的大海啸
(1) 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发生7.5级地震,引发浪高达12米的巨大海啸,8.2万人死亡。
(2) 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8.9级地震,引发浪高29米的海啸,3 000人死亡。
(3) 1946年4月,距夏威夷3 750千米的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底发生7.3级地震。海啸以喷气式飞机般的速度抵达夏威夷岛,159人死亡。
(4) 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5000人死亡。
(5)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导致数万人死亡,沿岸的码头全部瘫痪,200万人无家可归。
(6) 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成8 000人死亡。
(7) 1978年7月17日,西太平洋距离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北海岸12千米的俾斯麦海区发生了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10米高的海啸,导致7 000多人死亡。
(8) 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间,太平洋沿岸的尼加拉瓜、印度尼西亚群岛及日本的北海道各发生一次海啸,共夺走2 500人的生命。
(9) 1998年7月17日,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49米巨浪海啸,2 200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
(10)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近30万人死亡,这是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海啸灾难。
(11) 2010年10月25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7.2级强烈地震,接着引发了巨大的海啸,500多人死亡。
3.在日本亲历地震 篇三
2005年3月初,我和公司常驻日代表义飞,在日本九州岛的熊本县商谈一个产品贸易项目,同时准备20日下午离开广岛,商谈下一个项目。当日上午十点多钟的时候,我和义飞正在宾馆里收拾东西,忽然脑袋感觉到一阵晕眩,然后心里怔颤得厉害。正在惊奇,看见义飞很镇定地对我说:“地震了,先出去!”我一阵惊恐,放弃所有行李,慌忙跑下了楼。奔跑过程中,我感觉整栋大楼在摇晃着,很多住客也争先恐后地抱头鼠窜,狂奔下楼。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地震的情形,当时的信念只有一个,尽陕出去,别让自己的身躯掩埋在大楼里。
出了楼,发现正门玻璃碎了一地,外面自行车等横七竖八地乱躺了一地。小跑上一段,到了院子安全区,我有些庆幸自己的奔跑速度。义飞赶了上来,他对我说“估计不知道哪里发生地震了,震中应该离这里挺远的,不然楼房早就塌下来了。相信很快就好了。”义飞在日本住了十几年,他对日本地震似乎有些习以为常。很快果然正如他所说,大地震颤在持续了十几秒钟后悄然而止,一切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
宾馆的大院里早已聚满了避难的人,大家也都用惊讶疑惑的语言讨论刚才发生的地震。一会儿,见地震没有造成更大的余震,又都一个个返回房间了。我和义飞也回去,打开电视一看,才知道刚刚福冈县以西面的海域发生了里氏七级的强烈地震,幸好震源较远,我们所在的熊本县才稍有震感,而没有造成更大的危害。不过,这次地震的特点是发生在地震概率很低的地区,不大一会忽然又停电了,我们看时间也差不多了,准备去宾馆的餐厅吃饭,走到电梯口,才发现电梯已经停用。一问服务员,才知道地震也让宾馆的电路系统出现了问题,电路工人正在抓紧抢修。到了宾馆餐厅,发现大门紧闭,事后得知餐厅里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得已,我们只得出去在街上随便吃了点东西,填饱肚子。下午,我和义飞按照原计划去了广岛。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经历过地震,事后回想倒有些后怕,假如当时身在震源当中,又是一番什么场景呢。当然,那次地震没有这次四川汶川地区的地震如此强烈,可对日本当地造成的破坏力也是不小的,它造成多处房屋倒塌或损坏,同时发生煤气管道泄漏、山土崩塌、道路塌陷等灾情。所幸地是,伤亡人数并不多,受伤仅700多人,死亡者更少。后来义飞告诉我,如此低下的伤亡率与日本对地震研究、国民教育有关。日本是地震多发地区,在这块经常晃动的岛屿上,“久经震场”的日本人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地震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震经验,同时,日本在测震、防震、救灾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投入了巨资。同时,面对地震,日本国民的防灾训练成熟、防护方式到位,也让他们比其他国家的人要镇静得多。
4.日本地震作文 篇四
今天有点小雨,风很凉,天很白,树叶在风中摇曳,就好像在送别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人们,就好像在安慰那些已经失去亲人的人们,就好像它们都知道今天是特殊的一天。
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总是信誓旦旦的说以后怎样,可是谁会想到在去往以后的这条路上会发生什么呢,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不得而知。我好像看到了只有几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妈妈为了保护自己而离开这个世界,我好像看到了老人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无可奈何中离去,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家庭被支离玻碎。可是,我们又能阻挡住什么呢?我们能够做的只是祈祷,祈祷那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神保佑他们,保佑他们平安健康,保佑他们能够尽快的重修自己的家园。
205月12日,汶川地震让我们失去了太多的家人、朋友,带给我们太多的苦难,太多的眼泪,太多的孩子流离失所,太多的人无家可归,这种痛苦不想要在经历第二次,同时当它发生的时候又无可奈何。是我们做错的什么吗?让我们一次次的经历这种痛苦,在眼泪中看着自己的亲人离开这个人世间。带着所有的遗憾,带着对未来的渴望,就那样的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就这样终止了他们的生命,没有一点预兆的开始又没有一点预兆的结束,一场灾难的来临是我们都无法预知到的,一场灾难又带给这个世界多少的眼泪,多少的家庭支离破碎。
但是好像每一次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真的是什么都做不了,无论是那个国家,那个城市,我们只是在心里默默的祈祷,祈祷这不会在有坏的消息出来,祈祷着不会再有人受伤,即使我们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但是我们却都是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本就应该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争吵的世界。但是却总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各种本就不应该发生的事。
日本,这个生活在岛国的人们,总是默默的承受着很多本就不应该他们承受的事,多年以前的一些战争,如若没有那些挑起战争的人们,现在或许真的能够活的更加潇洒,现在,天灾地震又让那些无辜的人们承受这骨肉分离,家庭支离破碎的痛苦。
5.日本地震作文素材提炼 篇五
惨烈的日本大地震,让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我们感同身受。没有幸灾乐祸,没有漠不关心,以全人类的名义,祈福日本,驰援日本,成为我们心灵中的共同关切。这不只是抽象的人道主义,这更是灾难面前的人类共鸣。此刻,一切的纠结和仇视都被抛下,大家都是长着一样血肉的人,见证并感受着人类的共同灾难。
在国内媒体对于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有两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对地震当前临震不乱的日本国民秩序的赞赏,一是对包括日本传媒、日本社会方方面面救灾表现的.肯定。我们常说多难兴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在灾难中学到很多积累很多;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早已并非只有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才能兴邦,从他国的灾难中学习,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命题。
显然,国内媒体在对日本地震的报道中,很注意向国内民众传达这一点,这绝非崇洋媚外,绝非刻意美化日本,而是努力在让日本地震同样成为我国公民一次灾难教育的机会。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于学习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日本大地震面前,从国民到媒体,从企业到社会团体,他们的表现确实有很多让我们感动,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比如国民秩序。一切都很特殊,他们仍然排队,有条不紊。那么多人在灾后自觉排队打公共电话,自觉节省用电保障电力供应,几百人在广场避震,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结束之后地上没有一片垃圾。大家都在互帮互助,甚至连黑帮组织都参与进来,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开放它的各处事务所作为庇护中心,为灾民提供食宿。商界也纷纷行动起来,打电话不要钱,手机电池有免费提供,手机充电处有免费供给。一切的一切,让你看到他们在大灾面前的空前团结,也看到了全民灾难教育的有效成果。
再比如媒体操守。没有令人恐怖的死亡特写,没有过于煽情的采访,没有任何放大和传播恐惧的报道,有的只是灾情信息和实用信息的及时供给,所表现的,只是灾难当前的媒体责任和专业精神。
6.浅谈汶川与日本东海地震 篇六
大难无情,人间有爱。虽然地震是目前我们人类无法预测的,但是对于天灾我们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中华民族在应对汶川这次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破坏性地震中,足以体现,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的高效率,还记得温总理那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的口号深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使这次历史性灾难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反观日本,对东海部的这次海啸的应急处理远不如中国,不仅使自己的民众对自己的政府失去信心,就连世界人民都很失望。所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在发生的日本东部大地震后,站出来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日本民众。由于政府的不得力,造成了一系列的次生灾害的不断恶化。其中,最令人发指的福岛核电站几个机组的相继爆炸,不断释放的核辐射量急剧上升,已经与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平级了,这意味着21世纪的核灾难来临。核辐射的阴霾不仅笼罩着日本民族,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也是极为恶劣的。一向以稳重淡定著称的日本人,也开始乱了起来。而且,就在这危急关头,日本首相菅直人,一再向日本自卫队发出命令,动用军事力量给核电机组注水降温,但屡次都被拒绝了。资本主义的这种管理模式极大的削弱了应急处理的能力。军队的诞生应该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而设立的,而且自卫队的理由是,辐射会对士兵的生命造成威胁。试问世界 上有哪一个国家的军队有像自卫队一样的托辞的,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哪儿去了,曾经的辉煌哪去了。我只能说这就是现在的资本主义。
其次,在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首先进入灾区的是一道绿色屏障——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后,在地震发生不到几个小时,源源不断的兵力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与世隔绝的灾区,温家宝总理不畏年老体弱,依然坚定不移的坐镇前方指挥着。总理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人民解放军不断的创造奇迹一个个的生命被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同时,遗憾的是,有不少的我们最可爱的人永远的躺在了抗震救灾一线,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但是这就是中国军人。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共和国的第一道防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此,国家领导人和灾区人民在一起共渡难关,军事力量是解决一切大灾难的先锋队。因此,这次汶川地震的损失才被降到了最低点。
此外,从各国向日本派出的救援队来看。社会主义领导下的中国救援队的高效性。在从组建到处发的时间用了不到24小时,而且中国救援队是始终处在最危险的救灾一线,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精神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再看看哪些西方国家的救援队看,譬如法国。他们是进入灾区最迟,同时也是退出最早的救援队,理由是核辐射对他们的队员有生命威胁。反观中国队伍,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不计历史仇恨,毅然投身一线,为许多灾区人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值得赞扬。就连日本首相菅直人都公开发表对中国的无私援助的感激演说。其实,社会主义就是实现全民族的和平,为人类的和平而奋斗,他们不赞扬,我们毅然也会这么做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从中国与日本两国政府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国政府的高效性是很明显的。这实质上就是两种制度的对比,社会主义强调的是大爱﹑无私﹑追求和平。而资本主义是以追求自己利益为前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大背景决定了两国的性质,因而决定了不同的应急处理能力。再一次用中国救援队和法国救援队的对比来看。法国救援队主要是为了撤离自己的侨民,而中国救援队不仅是帮助华人安全撤离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解救更多受困与灾区的日本民众。从出发点就截然不同的观点,更何况是灾区有如此高的辐射,这就吓阻了法国救援队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中国救援队是带着祖国的使命,他们的肩上负担着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因此大灾面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了每一个中国队员的身上。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急性灾难事件上更有优越性﹑高效性。
院系:口腔学院
年级:08级姓名:周健
7.日本地震观后感 篇七
众所周知,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 但是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却不多。日本为什么能将“地震大国”变为“减灾大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恐惧感转化为危机意识
日本人对自然灾害中的地震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恐惧感。调查显示, 高达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 有90%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为此, 有60%的家庭购置了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和药品, 有20%的家庭储存了应急食品, 有86%的民众确认过去附近避难所的路线。
日本地方自治团体和学校也为应对地震灾害而采取了措施。在只有10万人口的千叶县镰谷市, 在3所小学和2所初中建造了5座40吨的耐震储水池和水井, 配置了发电机, 即使在断电情况下每分钟也能提供120升饮用水。该市设置了3个防灾仓库, 如北部小学的仓库长期储存防灾食品64580份、饮用水袋4500个、简易厕所42个、帐篷12顶、担架60副、药品48箱、毛毯2440床, 等等。该市还在16所中小学和3所幼儿园设置了25个避难所和11个临时救护所。另外, 还配备了67个户外喇叭、10个车载式无线电发射台。当强烈地震等灾难来临时, 即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师生和当地居民也能依靠这些食品和设备进行自救。
防灾教育持之以恒
为了把地震的灾害减低到最低限度, 日本各地中小学都非常重视防灾组织的建立、教师进修、学生防灾知识的学习和防灾演练等工作。以兵库县为例, 该县所有的小学、初中、高中和特殊学校都有常设的防灾教育委员会, 负责防灾指南手册的编制、教职员分工、规划和实施防灾教育等工作。该县有77%的小学、69%的初中、60%的高中和43%的特殊学校开展了定期的有关防灾对策、指导学生防灾方法、学生心理辅导为主要内容的教师防灾进修或研讨会。几乎所有学校每年都要实施1至2次防灾演练, 近30%的小学每年举行防灾演练4次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中小学一般都把防灾教育列入学校正式教育计划中, 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防灾教育课程。如在理科、社会等课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地震发生的原理、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过去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的特征等;在道德课、综合学习课、课外活动等时间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讲解日常生活中防灾的注意事项、灾害发生时应采取什么行动, 以提高学生防灾的实际技能。防灾演习是把学生平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的一项综合活动, 日本各校分别针对地震发生在课上、课间、放学回家途中等不同情形进行各种实战训练, 并请防灾教育专家或当地消防员来校指导, 总结每次训练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以便下次演练时改进。由于日本各地学校防灾教育都能做到持之以恒, 所以当地震来临时, 教师和学生大多能迅速作出正确的避难行动, 避免了无谓伤亡。
达标校舍须抗7级地震
日本中小学在大地震中的伤亡率之所以很低, 当然主要归因于校舍的耐震性能比较高。根据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全国中小学校舍耐震性能的调查结果, 日本六成以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校舍到达了日本政府规定的耐震标准, 即“在发生强6级至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时, 校舍虽然有部分损伤但不会倒塌、没有人员死亡”。按照日本气象厅对地震的分类, 强6级地震是指地震发生时人类无法站立、爬行的状态, 而7级地震指人类不仅无法自由行动, 连几公斤的家电都能在屋内横飞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 特殊学校校舍合格的比例更高, 达到82%。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 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 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的校舍, 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法律规定, 日本国库负责校舍加固或改建费用的比例是86.7%, 地方政府负责承担其余的费用。2010年, 日本国库拨款1086亿日元用于全国2100座校舍的耐震改造工程, 日本计划在未来5年内使日本全国90%的中小学校舍都能到达耐震标准。
在当前巨大的财政赤字下, 日本政府不惜拨出巨款加固改建校舍, 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第一, 学校是学生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的地方, 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他们的生命, 校舍的耐震性能尤其必要;第二, 大部分的公立学校都将用作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避难场所, 所以它必须具有一定的耐震性能, 不仅能经得起主震而且必须经得起余震的不断冲击;第三, 校舍加固或改建的费用要远远小于因地震引起校舍大量倒塌的重建费用。
8.日本地震的警示 篇八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抗震能力和救援能力。日本建筑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而小学之类的建筑,可达到抗震10级,因而被称为最好的避难所。在学校里,室内课桌的桌脚都是固定的。反思我们的学校和一些公共建筑,由于有很多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并不符合抗震要求,中国各地尤其需要对中小学校舍进行排查和加固。
在这方面,北京已走在前面。2011年,北京财政预算支出用20亿元来加固中小学校舍。然而,其他省市,尤其是地震好发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也应当从日本地震获得借鉴,要投入相当的经费进行中小学校舍的加固。否则,云南盈江房屋倒塌事故可能再次发生。盈江仅发生5.8级地震,却造成25人死亡、250余人受伤,明显反映出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
另一方面,日本核电站泄漏对中国10多座核电站也是一个教训和提醒。中国的一些核电站采用的是像福岛核电厂那样的电力安全冷却系统,如此,极有可能像福岛核电站那样因为地震或其他原因,使备用的电力系统受破坏而无法让冷却系统运转,也就无法对核反应堆降温。最终可能导致核反应堆的堆芯融化,发生核泄漏,甚至可能产生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严重灾难事故。所以,中国应当全面检查自己的核电站,要有备用的柴油发电机和大功率电池,以备灾难断电后启用,以维持冷却系统。或者,在核反应堆上修建巨型水池,当核反应堆温度异常升高时,可启动简单机械装置来释放储存冷水,以冷却核反应堆。
此外,面对日本的核电站事故,中国应当严密监控,从大气中放射性物质浓度的监测,到风向风力等的监控,都要更为严格,并且需要让防化专业队伍预警待命,随时接受任务。同时,还应当向公众普及如何避免遭受核污染的知识和做法。尽管放射性污染有的并不会造成对人的迅速伤害,但是却可以造成长期的慢性伤害,如致癌和致基因突变。
9.日本地震后的危机公关 篇九
摘 要: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媒体日渐强势和经济法规逐步完善,中国企业品牌危机频发在公众视线中;自然环境突变、经济科技环境多变等,政府也面临危机。中国政府在5•12地震危机中充分显示了危机公关能力,正确应对危机的策略,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将重点分析政府的危机公关策略,从而引申到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值得借鉴和探索的危机公关技能。
关键词:危机公关;危机管理;企业危机;危机预警 正确认识危机与危机公关
1.1 认识危机
公关专家詹母斯•卢卡罗斯基曾经这样描述危机:它不仅“能见度无法预测”,而且可能在任何时间降临到任何人的身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危机“批潜伏的祸机,指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从本质上讲,危机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就社会组织而言,危机则是指危及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与事件。对政府而言,危机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可以成为政府树立良好政府形象、提高民众信任度的契机。与日常的公关相比,危机公共关系(简称危机公关)具有很大的时间压力和公众压力,因为它要求政府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向公众提供真实及时的危机事件信息及应对措施,满足公众在危机中的信息知情权,从而赢得公众对政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转危为安。
1.2 危机公关、政府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计划
危机公关指那些非常规的给社会组织造成重大公关损害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时,组织所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和协调处理的全过程都称为危机公关。在各种类型的影响社会组织的事件中,凡对组织的公关形象造成重大损害,可能导致组织无法正常运作,不能实现其预期的社会目标的事件,都属于危机型公关范畴。危机公关管理活动已经是当今社会组织必须具备的公关意识与应对能力,组织在危机公关中能处理好信息沟通和传播控制等问题,才能尽快使组织转危为安,重塑组织的良好形象。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国家机构,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关组织和公关人员为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能,在公关思想指导下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互相沟通、了解、适应,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支持度。政府公共关系的核心是塑造政府形象政府的公共关系活动,常常会体现在公共事务、公共信息和公共传播之中,并逐步发展为一种用来完成不同组织目标的政治和行政手段。公关主体就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社会上存在的重大问题等内容与公众进行的沟通与交流,注意与引导社会舆论,维护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融洽与协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与政府体系的平衡与稳定,从而塑造政府的最佳形象与声誉。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中介,伴随着政府对危机公关的逐步改善,政府危机公关的策略已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政府在5•12汶川地震危机中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体现了以政府为公关活动的主体,承担起指挥救援活动,建立起新闻传播通道与公众互助沟通,凝聚全国公众无边大爱,将地震危机带来的破坏性降到了最低点。危机管理计划即组织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或在危机发生时尽可能减少损失而制定的较为全面具体地关于危机事件预防、处理和控制的书面计划,包括危机管理的明确责任、运作方式和注意事项等。
现代企业在认识危机特别是危机公关意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一些企业危机意识淡薄,企业内部人员也缺乏公关意识,一旦危机发生就显得仓皇失措。要避免在危机公关中损失最小,企业必须首先能有危机意识,并且建立起危机管理体系。 政府在地震危机中体现的危机公关原则
2.1 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通道的建立,临危不乱
在危机公关中,我们应该遵循“时间第一,速度就是生命”。危机事件通常都具有来势快、影响大、威胁猛,具有典型的非常规突发性特征,整个事件发展变化迅速,有时甚至无章可循或无例参考,且由于信息不全面,其发展往往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料事件的发展。由于时间、影响、范围的紧迫性,要求组织迅速反应。为此政府在开展危机公关时,必须在事件发生以后立即介入事件,以最快的时间赶往事件现场并采取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及时控制事件发展的态势。当危机发生时,政府首先就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行动要迅速,晚一秒钟,就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中国政府面临突如其来的地震危机,政府领导们临危不乱,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判断,很快查明了地震危机发生的地点、事情的由缘。随后迅速采取行动,组织救援活动和安抚灾区人民。
现代企业在处理危机公关过程中就容易犯决策迟缓的错误,当危机发生的时候,对问题严重性的估计程度总是太低,企业管理层并未迅速找到问题、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着问题逐渐恶化,直到局面无法控制,企业才会展开行动,但常常为时已晚,公众已经对企业产生了质疑并失去信心,最终遭到公众的唾弃,导致企业的巨大损失难以挽回。
2.2 维持公众知情权,信息坦诚透明,取信于民
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告知,确保信息不断地流动于政府内部和外部公众。由于非常规的突发性危机常常会对社会组织造成重大的影响和损害,政府部门处理此类公关危机必须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通报体系,采纳国际通行的惯例,将每天的灾情通过大众传媒如实的向国内和国外公众进行通报。在2007年4月5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492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新华社4月5号发布了这个条例,该条例将于2008年5月1号起施行。在这次地震危机中,我们的政府第一时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信息公开条例的有效实施。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发生时要做到“三T”原则:①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要求围绕危机事件为主题向公众提供具体的真实情况,利用传媒向公众跟踪报道危机事件的发展和处理实况。②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从时间上讲,政府首先应当迅速收集危机事件的真相,采取稳定民心措施。当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应尽快公布真相,在谣言或谣传蔓延前,主动公布最新情况,让外界的臆测空间降低,并建立起政府在控制危机和努力挽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信心。③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要求信息全部透明,让公众具有知情权,组织应该将所有信息毫无遮掩的向公众披露。面对危机事件,组织应及时表明立场和态度,不能等到问题全部弄清楚再发布信息,或者对相关信息进行封锁和隐瞒,这将导致各种小道消息和不实之词的谣言广泛传播,公众对组织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而且会导致危机态势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使社会秩序混乱。要进行成功的危机公关就应该牢牢遵循三T原则。
中国政府在这次地震灾害危机处理中充分体现了这三T原则,在灾难发生时,很快将信息传播于公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地震局在第一时间把四川汶川发生地震通报社会各界,如实向公众通报抢险救灾及伤亡遇难人数的情况。同时在余震预报、社会物资保障、公众舆论引导、政府机构调整等方面作出了强有力的正确措施,鼓舞了全球人民共同团结起来抗震救灾,成功的动员了全球各类社会资源,形成“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战时”队伍,通过艰辛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然而一些企业在危机发生后的信息传播上采取“鸵鸟”政策,不考虑公众的知情权而将事实掩盖起来,采取被动消极的应对态度,导致谣传和谣言铺天盖地而不可收拾,只有等待迎接官司和破产关门。
2.3 重视民意,公众利益至上原则
组织的良好公众形象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组织要维护形象获得公众的支持,放在首位的就是要用实际行动维护公众的利益。对于政府公关来说,最重要的是公众利益,因为政府始终是代表公众利益的。在地震发生后,胡锦涛作出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立即赶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应急预案立即启动。温家宝总理在很短时间内亲临灾区考察灾情,总理的行动和话语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灵。我们可以从温总理的话语中来体会他给灾区人民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心理慰藉。以人为本的态度理念不但缓解了公众心理压力和恐慌,还能检验政府的可靠性和社会管理水平。
在当今企业危机公关中,很多企业往往会忽视公众的利益,而只考虑组织切身的经济效益。但是他们却忘了组织和它们的各类公众之间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没有兼顾公众的利益,企业也不能有长久生存的空间。典型的案例是在中国发生的三菱帕杰罗事件,三菱公司明知自己的产品有严重质量问题却故意隐瞒,并且继续向中国大量出口,置中国消费者的生命财产损失于不顾,最后日本三菱帕杰罗V31、V33越野车的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被吊销,禁止其进口。其他三菱车也出现滞销。 给企业在危机管理策略的启示
3.1 建立有序的危机管理计划,防患于未然
中国政府能够高分通过这次灾难带来的考试,是与中国应急管理机制逐渐形成与完善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回顾近几年来中国政府的危机应急管理的发展。
2003年5月,《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公布,2003年7月,国家提出加快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成立“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当非典型肺炎发生时,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对此次危机事件作了很好的控制和处理。
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2005年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此法律规范了政府责任,并建立了对国务院负责的地方应急救灾办公室。
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建立了有序的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才能在这样一场由大自然对人类发动的决不压于核战争的突袭面前临危不惧。政府才能够立即凝聚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立刻编织着严密的神经,迅即推动救援行动——一场史无空前的国家应急大援救,这种力量和精神感动了全球人民,更赋予了灾区人民无比的生存力量和希望。
企业从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中应该学会作好突发事件预案,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机事件及应对策略。否则企业在危机面前只能处于恐慌和被动的地位,典型例子就是冠生圆月饼。中央电视台名牌节目“新闻30分”将冠生园“陈年馅料做新饼”的恶行曝光。南京冠生园丝毫没有应急方案准备,最终未逃脱解散的命运。从危机公关角度看,企业的管理者缺乏起码的危机公关意识,企业没有重视制定的危机公关计划。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应该预先作好危机预案,防止突发性的事件让企业措手不及。张瑞敏曾表示:“今天的海尔,像一辆疾驰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速度非常快,风险也非常大,即‘差之毫里,谬以千里’。海尔完全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淘汰出局。”
企业应该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必须由组织的最高领导者负责带领,以保证危机处理时能调动组织各方的力量。编制危机处理手册发放给危机管理小组各成员,明确制定出各成员之间的权责范围和协作办法。最后是提出负责任的危机管理行动方案。
3.2 建立公关危机传播管理机构和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危机预警信息传播控制
由于危机事件频繁地给社会和组织带来威胁和损害,众多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危机公关传播体系。在此次政府危机公关中,能充分体现出建立公关危机传播管理机构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企业危机传播管理必须建立一套有机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危机发生的时间顺序,我们可以将危机管理系统分为三个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处理系统、危机恢复系统。危机预警系统主要是对环境进行监测,对危机进行预测和识别,并且制定危机应对策略。危机处理系统主要任务是组织危机公关小组搜集各种信息资料,及时准确地处理危机事件。危机恢复系统是危机的最后修复阶段,重新塑造组织的形象,提高组织的声誉,恢复组织在公众面前的美誉度。在此同时,进一步对危机管理策略进行修正和完善,然后进入新的危机传播控制系统——预警系统。企业必须加强认识并建立这三个相互循环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对有效处理危机事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强有力的控制好危机预警信息传播。在危机预测时如果发现潜在危机,为了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有些组织可能会作出传播预警信息。政府在对余震进行预测预报时,就采用了危机预警预报和积极的预防措施,即使不可能非常精确的预测潜在余震危机,在人命关天的紧急情况下,公众也会理解的。日本在地震发生前十秒也作出了预警预报,减少了灾难带来的损失。但是,企业在作出危机预警信息传播时要慎重一些,否则企业可能会在一瞬之间失去公众的信任。因为危机预警传播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当危机征兆逐渐凸显,企业采取恰当的预警措施,消除了潜在危机或减少了危机带来的损失时,企业在公众中建立了责任感和可信度。反之,如果预警失败,企业将遭受重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3.3 争取得到新闻媒介的理解和支持,遵循“8F”沟通原则
媒体在中国是重要的舆论引导者,他们对公众的态度和观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组织不接触媒体,媒体也会以种种理由做出推测,国内不少危机**的升级正是没有及时控制媒体传播不利信息的结果。处理危机的最重要沟通原则是不要在灾难发生时保持沉默。这次政府在地震危机公关中运用的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加政府和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的渠道。现在已经建立三级新闻发言人,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各部位、省级人民政府这三个层次的发言人。
在危机发生后,企业应该组织新闻发布会,由训练有素的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大多数公关专家认为,危机沟通的基本原则是:坦诚布公,将掌握了的所有信息完整、迅速地对外发布,一定要避免用“无可奉告”这句话,否则,公众将会视这句话为默认有罪。但企业在媒体上发布信息的决策时,可以用几个问题来帮助权衡得失:组织如果接受媒体采访,能从中获得什么?组织接受媒体采访会有什么风险?有没有比接受媒体采访更好的做法等。企业在与外界进行沟通时,应该遵循8F原则。8F沟通原则是指:①fact(事实),即向公众表明事实的真相:②first(第一),率先对危机事件作出反应;③fast(迅速),坚持及时迅速处理危机;④frank(坦诚),向公众沟通时要以诚相待;⑤feeling(同情),分享公众的感受;理解同情受害人的遭遇;⑥forum(论坛),组织内部建立一个最可靠的准确信息来源的网络或其他结构的论坛,获取全面可靠的信息;⑦flexibility(灵活性),对外部的沟通的内容应该随着危机态势的变化而有所变通,不能固执不变;⑧feedback(反馈),对外部公众有关的危机信息采取及时反馈,且加以修正。8F沟通原则能够使企业在沟通中事半功倍,让公众认为企业具有负责任感,在认真帮助公众并且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
3.4 建立危机预防新策略:问题管理
许多企业都已经在重视危机管理,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开始一种新的管理——问题管理。在“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世界和平组织就是预防新的危机,促进世界和平的问题管理组织。问题管理最早是在美国石油工业中进行实践,一些石油公司专门成立了问题管理部门,分析石油短缺价格飞涨等情况对企业可能产生影响的社会问题,并提前采取相应的对应策略。问题管理旨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止企业潜在的危机变为现实的危机,将危机抹杀在萌芽状态。
10.日本地震之我见初中作文 篇十
在偌大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有一方小小的土地,它大致是由四个岛屿所组成,在这块土地上,有一个国家:日本。在这块土地,有一个名族:大和。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心理的人,对于日本,对于大和这个名族,都是不会有多大的好感的,更多的是厌恶,是憎恨,为的只是那多少年以前对于中国人民所不堪回首的往事。
就在今年,日本发生了九级大地震,外带破坏力无比的大海啸,在大自然的怒吼面前,一切反抗都是徒劳的,一幢幢高楼,一条条街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便被瓦解。在地震和海啸的双重影响下,日本福岛的几座核电站也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核的泄漏也愈演愈烈,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被折磨的体无完肤。
对于日本蒙受的苦难,中国的许多人都抱以活该的态度来对待,甚至在网上大肆“赞扬”日本的地震和海啸,只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对日本的`厌恶。
是的,曾今的日本带给我们的是不可磨灭的创伤,我们不该忘记,可是当代社会的我们也不该怀恨日本,那些对日本幸灾乐祸的人,又有多少知道在汶川大地震时,是哪个国家在中国之后第一个派出救援队,是哪个国家在废墟中找不到人而迟迟不肯离去,又是哪个国家对汶川的资助仅次于中国——是日本,是这个我们憎恨着的名族。
11.日本地震,我们盐震 篇十一
微博这次基本呈现了对日本震后“高素质”的集体崇拜,秩序、优雅,大公司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一向对日本情绪纠结的国人,好好地自惭形秽了一把。我觉得这是好事儿,差距就是差距,不敢承认也是欠缺自信的表现。我以前是个激烈的抗日分子,国仇人人有,家恨更是血泪账。幼年我爷爷在世的最后几年,唠叨他被日本鬼子活埋,又死里逃生的故事,屡听屡恨。上大学时,必须学个二外,被迫学了日语,或许是上海人的关系,发音最是标准,我那早稻田大学出身的老师每每夸我是日语天才,发音标准,几可乱真,遇此表扬,常觉芒剌在背。大三去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归来,再没去上过一堂日文课,早稻田先生四处托人带话:金娜,我喊你回来上课。室友们竟骄傲又残酷地回话:她说了,她觉得日语丑恶。
直到我双足踏上日本,一个月三次的频率,才重新认识这个国家。学会看他们的优点,那就真的发现了整洁、严谨、秩序、美感、慎重等等所一起形成的国民气质。以至于在地震后,从普通平民到新闻媒体一起展示给我们的大难前的哀而不伤。
偏偏这时,咱们开始抢盐了。有人很恶毒地分析那些抢购的人丑陋的心态,什么最好别人买不着盐,自己囤着盐的那股子机灵劲和自私劲,就跟公交车抢位子似的,总有人有办法人缝里钻进去第一个坐到靠窗的位子,然后活看你们被挤得东倒西歪,暗爽并得意。
我不想嘲笑国内这边抢盐的。为什么这么些年,我们有那么多关于抢购的记忆?抢布抢油,超市鸡蛋便宜一毛钱,都能踩死个老头子。中国人的短缺记忆太深刻,连我都记得撕张火柴票帮外公买自来火的事儿。我妈到现在还存着各个版本、簇新的全国粮票、上海粮票、布票、油票……,当年舍不得用,如今都成收藏了。虽说日子好过了点,但心里的那点小阴影怎会说散就散。社会依旧没啥保障,信息依旧不太透明,对未来依旧不敢太有信心,一句话:还是太缺安全感。每当事情发生,我们都倾向于相信最恶劣的那种情况,但求自保,宁可矫枉过正。很伤感的事情,还是我妈,看电视上大家排队买盐,她第一个反应就是跑去厨房看盐罐子,并慌张:没有盐怎么过日子。等我跟她分析了抢盐风波三天必过,以及我家盐罐子足以应付一个月的大好形势后,她才踏实了。我倾向于相信大多数抢盐的还真不是为了防辐射,不过是为了过好那可冷的日子。
12.日本地震观后感 篇十二
关键词:供应风险,日本地震,模糊综合评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逐渐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方式。与此同时,企业零库存战略、精益化战略等的兴起却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许多企业实施供应链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益,有的甚至并不强于传统的经营方式。一场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政治动荡等因素往往就会暴露出供应链的脆弱性,给整个供应链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因此,供应链风险管理应运而生,而供应风险则是其中研究的热点,因为只有保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才不致因缺少必要的原材料中断。本文将结合今年初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对供应链的影响,以某汽车制造公司为例,通过观察其地震发生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建立了供应风险评价指标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应风险进行评价。
一、研究背景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汽车制造、以及建筑设备和电子产品制造等行业受到最为严重的影响。电网、港口等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许多工厂被迫停产。例如丰田汽车宣布位于宫城县和岩手县等地的四家工厂受到地震影响停产,本田和日产也分别宣布旗下受地震影响的汽车制造厂或零部件厂停产,且均未对外公布复产日期。据日本内阁6月24日对外公布的数据,本次地震损失总额高达16兆9000亿日元,约合1.36万亿人民币,还未包括因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核污染等方面的损失额。[1]日本大地震将通过供应链链条影响世界经济。大地震造成的日本产品临时性出口中断,将影响处于制造产业链下游的中国大陆、台湾和韩国等负责产品组装的企业,导致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货紧张和价格上涨。本文将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分析其供应链风险的情景识别。
H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在全国设有4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和上海的一家国际贸易子公司负责对外出口事务,在独联体、中东、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五个战略市场设有代表处。另外还有4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为其提供所需的200多项零部件,其中某些关键零部件如自动变速箱等由位于日本的供应商提供,日本工厂的关键汽车零部件由于其传统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有很强的垄断性和难以替代性。近年来,在行业趋势的驱动下,为降低运营成本,公司推崇看板管理等模式,在供应链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具体努力为:一是建立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公司的物料需求计划、库存等信息在SCM系统与供应商共享,以便供应商根据需求安排生产,减少牛鞭效应造成的影响。二是对于汽车车身、发动机等自制关键总成,实行“一个流”的生产,从而最大程度控制了在制品库存;对于前、后保险杠等汽车专用件,实行供应商按班次供货;对于需进口的某些关键零部件,实行供应商定期供货。三是将物流外包出去,从而节约管理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然而,近日爆发的日本大地震却震断了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全球产业链,同时使该公司面临因缺少某些关键零部件而导致停产的危险,暴露出该公司在供应链方面的脆弱性。因此对供应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问题就变得势在必行。
二、供应风险评价指标集
所谓供应风险,Zsidisin(2002,2003)给出的定义是由于某个供应商或整个供应市场原因,造成与采购有关的事件有可能意外发生,这种意外事件导致购买方企业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有可能对客户生命与安全的威胁。[2]可见供应风险主要由供应阶段的不确定造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价格风险。从国际市场采购的原材料价格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原材料市场普遍涨价,并且该原材料占企业采购成本的很大比例;供应商的败德行为,违背合同擅自更改原材料的价格。(2)供货质量风险。原料在物流过程中(运输、装卸、搬运等)发生一定数量的毁损、变形;供应商生产的产品本身合格率不符合需求方的要求。(3)按期交货风险。由于人为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原料不能按时运达需求方所在地的运输限制风险;由于供应商生产能力的限制而导致不能按时足量交货或者根本无法交货;因该需求方的采购量占供应商的生产量的比例很小,不是供应商的主要客户,所以供应商对其设置较低的优先级而不先予以保证,主观延误交货。(4)关键供应商风险。某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因其掌握核心生产技术而从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降低采购成本而仅选择一家供应商,或者关键供应商集中在某一地域;关键供应商经营不稳定,如出现财务状况而有可能倒闭。(5)信息风险。信息系统出现故障;供应商信息化程度不高,供应信息传输不通畅。
因此,构建供应风险的评价指标集合,具体见表1。
三、供应风险综合评估
由于衡量供应风险的指标大多是定性的,且对指标进行评价也具有模糊的特点,因此拟采用多因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的评价,本例建立二级风险评价模型。
1、定义供应风险的指标因素集。
供应风险因素集是造成供应不确定性的各种因素构成的集合,由表1,因素集用U表示:
2、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对供应风险评价因素的权重一般由专家和相关人员根据经验确定,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采用熵权法对各位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修正,以使权重的设置更加合理。记一级指标权重集为A={A1,A2,A3,A4,A5},二级指标权重集为Ai={ai1,ai2,…,ain},n是Ai所对应的二级指标的个数。设有m个评分专家,
xijk表示评分专家k对二级指标Uij的打分,则对任意,其中。[3]
一级指标的计算亦如此。最终得到权重分配见表1所示。
3、建立风险因素评判集。
设有5种评价构成评判集V={V1,V2,V3,V4,V5}={高,较高,一般,较低,低}。V是专家综合衡量了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大小和影响程度得出的结果。
4、模糊评判矩阵。
为得到各因素较公平、科学的评价结果,我们运用德尔菲法,请专家对所有二级指标uij,对照评语集V中的评价等级进行判断,并统计出各指标归属于评价等级的频数,最后对其归一化处理可得到指标uij隶属于第t个评语的程度rijt,由此构造出Ui的模糊评判矩阵Ri。以按期交货风险(U3)为例,对于运输故障u31进行评价,邀请的20位专业人员中有0人选择高,3人选择评语为较高,6人选择中等,10人选择较低,1人选择低,则r31=[0,0.15,0.3,0.5,0.05]。同理得到r32,r33,,将其组合得到R1。
各一级指标模糊评判矩阵如下:
5、多因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要科学准确地评价某一具体对象,必须从不同方面对目标进行评判,然后综合得出结论。当目标组成因素大多涉及定性变量时,一般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加以评价。多因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主要应用于评价目标是模糊的且涉及多个因素,它一般先通过对最低层各子指标进行一级模糊评价,然后结合指标权重进行一定的模糊运算,最终得到目标评价结果的一种方法。实际应用中,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有两种方式:M(∧,∨)算子称为主因素决定型,在权数分配比较均匀或涉及因素较多时,使用此算子会造成信息缺失,灵敏度下降;M(誗,茌)算子称为加权平均型,它是对所有因素依照权重的大小,综合考量,能体现出整体特性,因此我们在本文中采用此算子进行模糊合成运算。下面计算所使用的“誘”代表M(誗,茌)运算,模糊评判向量Bi=AiORi,由此得到所有一级指标模糊评判结果:
6、评价结果分析。
由最终评判结果B可知,H公司供应风险属于V1(高)的隶属度为15.2%,属于V2(较高)的隶属度为39.65%,属于V3(一般)的隶属度为25.02%,属于V4(较低)的隶属度为18.13%,属于V5(低)的隶属度为2%。由于该供应风险属于高和较高等级的隶属度之和为0.5485(=0.152+0.3965)大于0.5,说明H公司的供应风险可靠程度是比较低的,因供应中断或延迟造成生产停顿的风险很高,必须调整相应的采购策略和风险防范措施,降低供应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
另外,对一级指标进行风险等级排序之后可知,H公司具有很高的关键供应商风险(U4),并且对供应风险的权重较高,该风险属于高和较高等级的隶属度之和达到77.5%,特别是对日本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高度依赖,形成了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寻求替代方案,例如联合其他汽车制造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掌握核心部件的生产技术,解决我国关键零件依赖外国的瓶颈;其次,有必要减少物流中的毁损率,可通过提高运输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使用更合理的包装设计和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施加压力等措施,并要制定更加详细的质量标准文案,以便供应商严格按照需要进行标准化生产,督促相关供应商提高质量意识,把好质量关,提高零部件的合格率,进而降低供货质量风险;最后,尽管相比之下H公司的信息风险略低,但由于H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正处于初始建设阶段,易发生信息系统故障风险,而且供应商的信息化水平也影响到信息系统风险。H公司可在下一步对SCM系统进一步的完善,降低供应信息传输中的失真,并可以此为契机谋求与重要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提高在供应商客户中的优先级别,降低按期交货风险。
本文以供应链风险的一个方面——供应风险为研究对象,借助于H公司的案例背景,对其供应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建立了两层风险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判了供应风险的水平,评判结果与H公司的现状相符,证明该模型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而要对整条供应链的风险水平进行考察,则还需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例如需求风险、计划风险、制造风险等等。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作过多叙述。
参考文献
[1]Morgan Stanley.Japan Earthquake:Global Supply ChainImplications[R].2011.
[2]George A.Zsidisin.Defining Supply Risk:a GroundedTheory Approach[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Management,2003,(5/6):217-224.
【日本地震观后感】推荐阅读:
日本地震后的危机公关09-23
十部日本动漫观后感10-11
日本电影《千与千寻》精选观后感11-04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08-31
《日本,干净背后的力量》读后感06-15
《唐山大地震》学生观后有感08-28
《史上最牛日本史》读后感10-07
关于《唐山大地震》观后感800字07-05
有关地震的优秀观后感800字09-22
最新地震科普携手同行活动观后感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