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

2024-09-25

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共6篇)

1.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 篇一

上海市虹口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

教育局副局长景观宗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流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方 面。上海市虹口区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十多年了。目前本区以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第一所实验学校 ——曲阳第四小学为中心基地,已有八十所小学参加,并有30余个研究课题。虹口区教育局推动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的工作策略是:“纵横贯通、强调结合、示范辐射、整体联动”。

“纵横贯通、强调结合”,是本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纵横贯通”首先是指我们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开展,纵向衔接。本区的中学也在积极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 施心理辅导、咨询和训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其次是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同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虹口区家长学校家长教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阶段应向家长授课的内容有“小学低(中、高)年 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父母的心理应更健康”、“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让孩子正确认同自己的性别”等11讲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三级网络(即班级、学 校、区)的职责,学校把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到虹口区沙维亚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进一步的诊治。我们 还在每一个教育小区中扶持一所小学,要求他们在小区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示范作用。

“强调结合”,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相结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之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培华小学运用心理辅导,帮助体校 的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问题,提高了体育竞赛的成绩,又提高了学习成绩,获得了双丰收。飞虹路小学的老 师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测试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育才路第一小学把武术作为心理辅导的载体,提高学 生的心理品质。虹口区聋哑学校的老师通过心理辅导培养残疾儿童的自信心。海宁路一小的老师从学生的心理 素质的培养着手,促进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水平。红旗小学的老师在社会课中运用小组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 效果。五中心小学的老师研究三年级作文起步时的小学生习作心理。唐山路第一小学运用心理辅导推进班集体 建设。有许多学校结合学校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辅导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全面 素质的提高。“示范辐射、整体联动”是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扩展,群体提高。

本区小学的心理辅导的推广,充分发挥曲阳第四小学的示范作用,以该校为基地组织“曲阳四小心理辅导 推广培训班”。以基层小学作为教育培训基地这在本区尚属首例。并以此为契机由区教育学院组织了对全区各 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课程化培训,全面推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推广过程中,逐步形成分层次的 网络,也涌现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作为的学校,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点的群体。我们采用多种形式把点上经验推广到面上,又把面上的经验提炼推广形成了新的点。点与点、点与面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局面。

持续发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努力进取

我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格局。它的发展轨迹也符合整个上海教育的发展进程和趋势。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有几点认识。

(一)必须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也不是领导要求做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更不是临时做一番的事情,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有计划开展的教育工作,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的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持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这项工作的内趋力的强弱。学校对心理

健康教育的认识有 高低,需求也不一样,有的学校还停留在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来搞教育,因此他们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态 度也不一样。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反复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开展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尤其是 提高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只有成为学校自身需求的时候,工作才会有自觉性。

在全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启动以后,要保持持续发展,我们抓了三件事: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是师资。未来教育的成败主要看教师的质量。”为此我们首先就抓专职心理健 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为提高培训质量,我们聘请全国著名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教授、副教授负责教学。并 采用了课程化的培训。虽然课程化的培训难度高、时间长、师资要求高,但是我们在专家们的支持下,已顺利 进行。我们开设了“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和“儿童 发展心理学”,这些课程大多是硕士生进修课程。在培训过程中,还十分重视抓好考勤、考核。每门课程结束 都进行考核。所有课程考核及格和考勤合格发给《上海市虹口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我区 每所小学都有了一名经过专职培训并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老师。我们还将在97学年度第二学期举办第二期,并 开办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进修班,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水平,培养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高级 人才。

与时同时,我们也开始重视面上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因为教师心理偏差会直 接影响学生,教师学会心理调节、平衡自己,本身就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榜样。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

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历程还不长,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每所学 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能健康地起步,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展:要避免走弯路或者低层次的重复,就 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研,也告诉我们不 重理论研究是一种肤浅的短期行为。目前已有了30多所学校确立了科研课题,有的还邀专家指导。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扩展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原先仅是曲阳四小一所学校,这是全市第一家,然后逐渐幅射扩大,形成了点 的群体,从而大大提高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水平,带出了30多项研究课题,进而又推动了全区心理健康 教育的开展,并带动了幼儿园,使心理健康教育向3—6岁幼儿延伸,最近我们又和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 ”一起在本区乐乐幼儿园正式挂牌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幼儿园的“行动研究基地”。

(二)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个结合”

在十年来的工作中,我们深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本身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基础,德智体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 学是互相依存的、互相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是为培养 适应社会需要的的健康的下一代服务的,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和学校的工作互相结合,促进学校 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趋力才能激发。

当前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很多,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和其它工作有机结合,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追求 形式和表面的轰轰烈烈,必然没有生命力,不可能持久,就会缺少工作号召力,也会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负 担,引起教师的反感。只有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开展,取得成效。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项相当年轻的事业。有的学校在认识上虽然明确了它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上 没有经验,往往有一种等待的思想,缺少勇于探索的精神。也有的学校不注意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缺少起色,实效性欠佳。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应该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自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学校在开展心理 健康教育时应该研究学生的差异和学校的不同工作基础,确定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口、途径、方法和 内容等,这些方面不应该完全相同。本区不少学校注意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并进行理性思考,把它上升到 理论上来认识,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科研着手,制定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班级,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增强了工作的自觉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学生除了校园生活外,还有大量的时间是在家庭、社会度过,家长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 的影响。平凉路小学试尝了对问题家庭进行心里治疗,曲阳三小的社区假日子队中的伙伴辅导均把学校心理健 康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在曲阳四小原有辅导模式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三制”建设

“三制”建设是指体制建设、机制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建设是工作的重要基础。

本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工作体制是“行政领导、专业指导”。只有加强行政领导,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专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深入有效地开展。尤其在当前学校已经启动的情况下,工作上的指导更显必要。在区的层面上,成立小学心理辅导推广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并成立 办公室、推广辅导小组,由教育学院德育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员、小学教研员和小教科负责德育的干部 及曲阳四小有经验的领导和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工作。这两个机构是“行政领导、专业 指导”的体现。在学校层面上,我们也要求由分管校长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负责具体的工作。这样的 工作体制既能体现行政领导的权威性,又能体现出业务上的指导性。行政和专业相结合的工作体制深受基层学 校的欢迎。我们领导小组在今年6月曾组织行政和专业人员,包括区督导室的同志一起到几十个学校进行巡访,了解工作情况,帮助总结,具体指导,使学校明确了自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建设是工作的主要保障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建设中首先要加强运行机制的建设。本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的运作是区、校、班纵向三级和区、中心组、全区学校横向三个层次构成的网络运行。这样的机制把本区心理健康教育的 规划层次、组织层次和操作层次的运行有机地联结起来,使政令畅通、指挥高效、示范辐射、整体联动得到保 障。

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这三个层次缺一不可,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系统。当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时不能疏忽其中任何一个层次,不能使其中某一层次成为薄弱的环节。我们在工 作中也体会到要注意这三个层次的管理各有不同,各有其作用和地位。因此我们区一级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导 向性的,以总结评估为主;而对操作层面的管理主要是规定常规工作及其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保障机制的建设,如激励机制和硬件建设的投入等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实质性的 启动。由于我们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建设,本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比较顺利。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章立制是工作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它的制度建设还有待于大家的努力。为了保障我们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能规 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措施来推进工作,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些有关本区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如《关于加强虹口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虹口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 教师工作职责》、《虹口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计划》等。通过这些文件的颁发,进一步增强了学 校领导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责任,也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他们的工作 职责、地位、权利等多作了明确的规定,有利于工作规范地开展。

虹口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和社会发展、教育改造的深化来比,还存在着距 离。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承前启后,继续努力,不断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搞得 更好,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而努力。

2.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 篇二

多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科学发展、优先发展、领先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 以推进均衡化、发展特色化、提升信息化、起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这“五化”为抓手, 以“创建现代教育强区, 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不断提高全区的优质均衡教育发展水平, 倾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把教育大区发展为全市以及全省的教育强区, 进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沙河口区总面积49.8平方千米, 人口总数65.7万人, 辖有9个街道、84个社区。全区共有中小学51所, 其中初中15所, 小学30所, 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 特殊教育学校1所, 高中1所,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3所, 教师进修学校1所。共有托幼园所93个, 包括幼儿园78个, 托儿所15个, 其中公办幼儿园22个。现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36637人, 其中高中生1029人, 初中生12571人, 小学生23037人;在园幼儿10275人。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3497人, 其中专任教师2894人, 学前教育专职教师916人。

在沙河口区, 重视教育、关注教育、崇尚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经过多年努力, 沙河口区实现了区域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继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区、辽宁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区、辽宁省学前教育先进区等多项荣誉。

第一章:

大力夯实教育民生之基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多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超前发展的位置, 本届政府更是把教育作为事关全区事业发展的第一品牌, 确立了建设全省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 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区域教育快速发展, 在课程改革、内涵特色、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了辽宁省“双高普九”工作的验收, 区域基础教育实现了“十二个率先”发展, 即:率先取消小学考试百分制, 实行等级制;率先取消评“三好”, 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率先实施教育信息化, 实现“班班通”;率先向社区开放学校资源, 让居民共享教育成果;率先给每所学校配备保安和交通协管员, 打造平安校园;率先成立教育助学联合会,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率先整合优质学校资源, 带动教育集团化发展;率先打开校际界限, 实行教师交流;率先成立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 发挥辐射作用;率先建立公办早教中心, 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率先在辖区每个街道内成立早教指导站, 扩大0—3岁婴幼儿教育的覆盖面;率先选派优秀教师团队到长兴岛支教, 促进全域教育共同发展。

沙河口区一直遵循办好每一所学校、关爱每一个师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大力推进教育均衡进程,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典型的成功经验:一是保证全区中小学校的合理布局, 构架办学格局的空间均衡态势;二是保证各中小学校办学环境、教学设备、功能、操场及附属设施等硬件办学设施的基本均衡;三是保证各学校师资队伍配备、教育管理水平等软实力达到基本均衡;四是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社会形成正确舆论;五是保证各中小学严格履行九年义务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坚持依法办学, 严格规范教育行为。

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历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工作, 把教育事业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大事。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区委、区政府每年都设专题会议研究教育, 统筹安排, 共谋教育发展大计。区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强区”的战略目标, 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 有力推进了教育均衡化进程, 从而保证了区域基础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经费逐年提高, 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几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大幅度提高教育投入比例,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干部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着力推进机制改革和创新, 努力实现管理科学化、民主化, 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2007—2010年教育总投入16.35亿元, 其中专用设备投入6700万元, 信息化投入3995万元, 基本建设投入2.47亿元, 满足了教育的三个增长, 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增长标准, 基本满足了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全区中小学合理布局, 使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可能

沙河口区教育局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 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 合理布局中小学校, 充分利用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化。目前, 全区中小学通过科学调配, 合理布局, 充分满足辖区孩子享有平等的基础教育的权利, 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100%, 基本保证了沙区49平方公里内中小学生就学最大半径不超过1000米, 以及不横过交通主干道上下学。

四、完善一流的教学设施, 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基本相同的教育资源, 是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基本前提。2007年底, 沙河口区以全省最高分数通过了省“双高普九”验收。经过近年来, 尤其是“双高普九”以来的大力改造和完善, 办学条件在标准化基础上, 又有了极大的改善, 已经大大高于国家标准。近几年修缮改造了36所中小学操场, 目前全区中小学操场全部塑胶草坪化;完成了28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任务。经过改造建设, 全区中小学办学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实现了设施完备、装备精良、功能完善、成效一流的目标, 为教育均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教育信息化不断加速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是沙河口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采取了硬件更新换代和软件开发同步走的策略, 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近几年, 信息化总投入3995万元, 配备台式电脑1948台, 建设校园电视台27所, 更新了网站核心交换机, 教育网络扩容至10兆光纤, 为5—9年级配备投影仪859台、实物展台925套, 配备触控电视163台, 建成了全区域视频会议系统。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工作应用实践, 软件开发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以沙区教育网为载体, 开发了教学综合应用系统、学校工作评价系统、人事工作评价应用系统、绩效工资综合管理系统、交流与成长家校沟通系统等应用系统。其中, 教学综合应用系统已经完成了4到9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教学资源, 共收集和创作有效资源157860条。建立了“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综合应用平台”和“资源智能管理平台”。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分学科区级自主建设的资源库, 同时最大在线人数达到了378人, 总访问量已超过61万人次。

六、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展的首要前提

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理念先进、素质优良、富有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干部、教师队伍。在队伍建设上, 沙河口区开拓性地辟出新路, 始终把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尤其是近三年, 共投入了2488万元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1.加大培训力度。在教师的培训上, 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培训, 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开展了新岗教师培训、全员教师研训、班主任教师培训、音乐美术教师特色培训、境外培训和“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培训, 以及联合北师大进行的信息化培训。2011年, 组织50名优秀班主任参与华东师大高端培训班的观摩研讨。组织不同层面的骨干教师开展了“群星工程”、“名师工程”等培训, 累计培训骨干教师2400余人次, 各学科累计4000余学时, 全员培训累计学时达到10万学时。通过专家讲学、专题讲座、专业培训, 倡导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新世纪好教师”。从2003年开始坚持派遣英语和双语教师赴境外培训, 近三年, 选派了87名英语教师赴境外学习, 截止目前先后共选派300余名优秀英语教师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境外培训, 感受英语环境和文化的熏陶, 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 教育理念得到了有效提升, 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通过交流, 促进校际间师资队伍的均衡。从2004年开始, 在区域内实行教师异校交流, 教师交流一是促进了学科建设, 使全区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学科带头人, 尤其是薄弱学校达到了每一学科都有一名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二是使全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基本持平;三是为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创造了条件;四是在校级领导配备上侧重于薄弱学校。以上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内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基本均衡。

七、加强宏观政策调控是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的必要条件

1.优化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在经费预算时设立用于薄弱学校改造的专项经费。在安排校舍改造工程等基建项目时, 首先保证薄弱学校建设的需要, 加强政策倾斜和宏观调控, 在办学条件方面逐步缩小校际间差距。鼓励薄弱学校打造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品牌, 逐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质量。薄弱学校典型——大连第四中学的快速崛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学校调整领导班子, 选调德才兼备的干部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选派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以此带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修建了塑胶操场和文体活动中心, 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联合新闻媒体加大力度宣传薄弱学校在加强学校建设中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使广大市民重新认识薄弱学校, 并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改变逐步树立信心。四中的成功经验曾在央视“小丫跑两会”专题栏目中宣传报道。2010年6月, 沙河口区教育局又将区属中小学的办学资源, 包括师资水平、教学设备配备、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通过多个平面媒体向社会公布, 加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的宣传力度, 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

2.通过各项政策保证生源稳定。近年来, 沙河口区加大了办学行为和从教行为的规范整治力度, 严格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 初中各年级全部实行电脑编班, 坚决取消重点班、快慢班和特长班, 对违规违纪学校从严处理;强化电子化学籍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择校现象。充分利用指标到校政策的牵动作用, 大力宣传指标到校招生政策, 通过宏观政策调控, 防止薄弱学校生源流失, 有效控制生源流失, 给薄弱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逐步实现生源的基本均衡。严令禁止教师进行有偿补课, 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 大力提高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是沙河口区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沙河口区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经历了“均衡——不均衡——新的更高水平的均衡”的螺旋发展过程。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沙河口区认识到:首先, 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发展, 而是要在积极发展和扩大增量中缩小差距, 让所有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能接受他所应享受到的、社会应该给予他的公平教育;其次, 均衡发展的目标是促使所有的学校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办学水平, 不是限制有条件的学校、好的学校的发展, 而是既要鼓励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学校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 更要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学校加快发展, 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说, 均衡发展是为了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把教育办成高水平的现代教育。第三, 均衡发展不是要千校一面, 而是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平衡的情况下, 积极鼓励学校积淀内涵、办出特色。均衡发展与办出特色是不矛盾的, 每一个学校都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孩子的成长创设空间, 为孩子的个性发展营造氛围、提供条件, 学校要通过发展特色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和教学风格。第四, 均衡发展的着眼点应在区域内学校均衡发展上。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 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最基本的内容。

当然,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渐进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但是, 沙河口区全体教育人有决心有勇气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上, 不断创新, 不断追求通过全区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进一步提高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二章

高起点定位队伍建设高水平打造教育强区

近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为打造教育特色区, 实现教育强区的目标, 逐年增加干部教师的教育培训经费, 开辟出“政策推进化、个体需求化、教育专题化、内容菜单化、方式网络化”的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 构建和完善了教育发展的思想体系、操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共承办国家级教育教学现场会4次;承担159项科研课题, 其中, 参与国家级研究课题53项, 独立研究课题1项, 省级课题27项;发表著作15部、论文2111篇, 其中国家级论文390篇, 省级论文524篇, 市级论文1197篇;所获国家级优质课116节, 省级优质课181节, 市级优质课454节;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194个、省级荣誉称号151个、市级荣誉称号609个。

一、立足干部教师内涵发展,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为促进全区干部教师队伍稳步发展,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坚持三增长原则, 积极筹措教育经费, 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资金。干部教师教育培训费由2006年的600余万元已提高到1000余万元;每年出资110万元, 为全区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免费体检;每年出资500万元, 落实教师住房补贴;每年出资20万元, 为全区在职教师购买统筹意外保险, 区慈善总会、区总工会每年联合捐助30余万元, 对全区特困教师和患重大疾病教师实施救助;每年出资200余万元, 为全区每位在职教师发放节日补贴;2008年出资700万元, 新建面积为2800平方米的教师公寓;2010年出资100万元, 新建面积为200平方米的阳光教师活动室。政府高标准、足额的投入, 显示了对干部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 显示了打造教育特色区和教育强区的决心。

二、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彰显区域教育的大德育观

全面倡导“以爱交换爱、以信任交换信任, 以道德追求道德、以人格培养人格, 以情操陶冶情操”理念, 开展独具特色的师德建设活动, 师德建设活动呈现出人文精神和学校特色两大特色。以主题活动的形式, 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一年一个主题, 重点突出, 特色鲜明。2001~2002年, 开展“三服务、三满意”教育活动;2003年, 以“端正工作作风、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主题开展了“新形势下如何当一名好教师”主题思想教育活动, 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2004年, 抓住教育特色区建设这一任务, 搭建了建设学校特色的工作平台;2005年, 以“以人为本, 再塑教师形象”为主题, 深化了教师职业道德能力建设。2006年和2007年, 围绕“双高普九”工作,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主导思想, 以办高水平教育为工作载体, 全面完成了教育特色区建设, 揭开了“十一五”时期教育规划的序幕;2008年, 以“关爱每一位学生, 关心每一位教师, 关注每一所学校”为主题推进师德建设;2009年确立了“讲师德、强素质、树形象”教育主题, 全区教育工作者聚焦特色、聚焦质量、聚焦改革、聚焦创新、聚焦思维, 推动全区教育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2010年, 围绕“弘扬高尚师德, 力行师德规范”, 以“五化”建设为抓手, 迈出了“打造教育强区”的第一步。2011年又提出“爱岗、爱生、爱己”三爱主题教育活动, 推动教育强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坚持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教师家访达到40万余人次;连续8年开展了“百名教师回馈社会”大型义务咨询活动, 增强了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举办的34期区级家长学校, 全面加强了家、校联系, 完善了教育网络建设;开展师德演讲比赛, 组成师德报告团到各校巡回演讲, 弘扬了师德师风;建立教师师德建设个性档案, 增强了教师热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征集《教师师德自律座右铭》《教师宣誓誓词》活动, 编辑了《师德论文集》《教师案例集》;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制定了《教师行为十不准》《教师行为十提倡》和《教师忌语》, 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通过编辑出版《师德建设工作简报》和在沙河口区教育网上广泛宣传基层学校工作中的成功之处, 推动师德建设活动向纵深发展;建立“学农”、“科技”、“劳技”、“高玉宝工作室”、“红星村”等基地, 增强对师生的体验教育, 使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涌现出以禁毒教育、生命教育为特色的47中, 以诚信教育为特色的格致中学等一批德育特色鲜明的学校。沙河口区被评为辽宁省依法治教示范区、辽宁省国防教育先进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区。

三、以专业化打造为核心, 快速提升师资队伍业务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区域教育全面发展的根本, 按照分块运作、梯度推进的原则, 聚焦师德建设, 聚焦学科教学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建设, 聚焦高端培训, 聚焦特色发展, 以教师教育“六大工程”为载体, 不断推动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纵深发展。

1.实施全员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工程, 重点加强师德建设、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和音、体、美等学科特色培训。一是以系列化主题式为主, 开展师德培训活动。以校际联动方式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演讲活动, 举办师德演讲比赛;开设网上师德展示台, 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系列师德建设举措, 营造出“做人格高尚的好教师”的职业理想氛围。二是围绕学科教学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 开展了“教育大家沙区行”和“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探讨与实践”活动;聘请了10余名全国名师现场做课, 与教师互动, 进行课例解析和专题讲座, 为教师搭建向大师学习的平台。从问题入手, 引领教师开展研究, 有效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三是针对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进行特色高端培训, 全面提高了音体美教师的专业素养。

2.对新岗教师实施快速成长的基础工程。根据新岗教师的特点, 成立新岗教师“培训基地”, 探索出“五步教学法”。第一步, 进行岗前培训, 筑牢师德根基。邀请全区优秀的教导主任、知名的优秀班主任和学科名师、师德标兵做专题讲座, 与新岗教师面对面交流、传授经验, 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 加深其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筑牢师德根基。第二步, 进行因需施教, 关注能力提高。不仅对新岗教师做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同时, 也对中小学校长, 教学主任、新岗教师的师傅进行新岗教师能力缺失问卷, 根据新岗教师对岗位的需求, 制定培训课程。第三步, 进行课例引领, 明晰教学规范。组织新岗教师与学科研训教师一起走进课堂, 共同听骨干教师的公开课, 听上课教师备课的解析, 听学科研训教师的评课等, 把理论上的教学规范和课例实践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 引领新岗教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第四步, 进行行动研究, 培养教育智慧。对全区新岗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教研引领、听课反思、名师点拨和同伴展示等指导。第五步, 进行名师对接, 助推专业成长。以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 组织他们走进学科名师课堂, 观摩“行为跟进”式课例研究全过程, 明确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引领新岗教师自主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

3.实施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的精英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是打造教师核心团队的关键, 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通过区域特色课程培训、开展高端精品休闲培训、教学专业技能培训、教学风格养成培训、备课组长“群星”培训和“名师成长”培训, 全面落实《沙河口区十一五期间骨干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这些举措, 既关注了骨干教师的身心健康, 关心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强化了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 又打造了骨干教师精英团队, 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4.实施班主任教师研究化的智慧工程。围绕教师职业特点, 以爱心教育为核心, 打造具有阳光心态的班主任教师队伍。以“小问题、小研究、小成果”三小活动为主线, 积极参与“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活动, 并成为首批全国十省市“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的试验地区。

5.实施英语教师专业领先工程。强化英语教师培训一直是沙河口区教师教育的亮点, 培训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实效性。与北京新东方科技集团、大连新东方学校联合承办的“大连市初级中学及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培训”项目, 提升了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分批选送中小学英语200余名教师和双语教师到境外培训, 打开视野, 树立英语教学新理念。成立教师精英研究团队, 进行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整合, 以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 打造沙河口区英语教学特色。

6.实施研训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工程。研修教师的专业实力是进修学校和全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以研训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 以校本培训项目为载体, 实施专业素质提升工程, 从而转变研训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 规范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 彰显他们的专业实力, 使他们成为最具实力的研训群体。以推进师德修养和综合素养为重点, 实施人文素质深化工程, 通过阅读经典、开设人文课程、搭台推荐、观点交流等方式, 促进研训教师身心健康, 增加教师的幸福指数, 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学校核心竞争力, 建设富有魅力的研训群体。目前, “思想升华为第一境界、学习进修为第一福利、激发动力为第一要务”的思想, 已成为研训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动力。

四、加强管理, 完善制度, 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交流。近几年, 通过组织调配和学校自主选择等交流形式, 各类教师交流累计达3200余人次。一是首席教师交流。选派首席教师到薄弱校、新建校任教, 并享受区域专家津贴, 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 达到区域优秀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首席教师的交流, 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学科建设。二是职称聘任交流。为了消除教师职称评聘分离带来的弊端,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采取了中高级职称聘任交流, 鼓励优秀教师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教, 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对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 实行择优直接聘任、交流聘任。交流聘任人员占教师交流总数的10%。三是骨干教师交流。为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每年都要求各校按照市、区级骨干教师总数的20%以上进行交流。除从制度上予以硬性规定外, 也解决了教师关心的一些问题。比如, 在教师住房补贴上, 区政府每年拿出1000余万元, 用于解决市级骨干教师的住房补贴问题。对于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 提前兑现。四是专任教师交流。为保证各校学科的均衡, 对主学科与其他学科规定教师交流的比例每年均为10%以上, 使各学科的教师配备达到基本均衡, 促进学校稳定发展。五是社区教师交流。建立了50个社区首席教师志愿者工作站, 在社区开办辅导站和指导站, 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 为上不起补习班、辅导班的家庭困难子女提供义务辅导, 同时, 加强了社区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教师交流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是促进了学科建设, 全区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学科带头人, 尤其是薄弱学校达到了每一学科都有一名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全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基本持平;三是首席教师交流为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创造了条件;四是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生均经费相对均衡;五是促进了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交流不仅引入了竞争机制, 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交流, 使薄弱学校的教师力量得到加强, 校际间师资队伍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均衡了区域内人力资源, 不仅给薄弱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而且也给教师本人带来新的追求和自我发展的新机遇, 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的教师交流已平稳地展开, 成为一项日常工作, 被教师接受。

2.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师资队伍任用考评机制。一是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引进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近5年, 先后到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中师大和华东师大选调优秀毕业生305人。根据区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 在市内通过发布招聘信息、招聘报名、笔试、面试、体检等形式,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毕业生121人。为了推进教师队伍向高尖端发展, 通过面试、试讲、考核等形式, 在省市内外选拔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26人。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新一轮聘用制度。依据市有关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工作的文件精神, 结合沙河口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 制定《沙河口区中小学工作人员聘用制》, 对中小学教职工实行了新一轮的聘用制。各中小学校采取明确岗位职责, 聘用工作领导小组聘用班主任, 再由班主任聘用科任教师等形式, 实行层层聘用, 对于未聘的教职工, 由学校进行调岗试用。聘用制不仅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教职工日常考评制度。一是制定并下发《沙河口区中小学校工作人员日常考评方案》, 与网络公司一起研制开发了教职工考评系统, 并在部分中小学进行试点, 通过试运行, 得到基层学校的好评。教职工考评系统在全区广泛应用, 这不仅体现了教职工工作的过程性、阶段性、成长性评价, 而且还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二是发挥管理评估功能, 实施具有沙河口区特色的“3+1”考核评价体系。成立了由教育督学牵头、教育局、进修学校、教育局党委参加的“3+1”联合考评小组, 通过完整翔实的考评体系, 每年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联合评估,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项目被列其中, 考评对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起到了引领、激励和督促作用。

5.完善激励机制, 落实校内津贴分配方案。根据大连市中小学教师工资调整的文件和会议精神, 结合沙河口区实际, 在组织召开中小学校长等多个层面的座谈会、对校内津贴发放工作进行调研的同时, 组织全区中小学校进行讨论, 广泛征求意见, 制定并下发了《沙河口区中小学课时津贴和目标管理津贴分配指导意见》, 指导学校制定符合本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校内津贴分配方案》, 激活用人机制, 使教师队伍在平等、公平、竞争中得到优化。

第三章:

在实践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沙河口区教育局长期坚持“素质教育, 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 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遵循德育规律, 掌握科学理论, 选择教育对策, 不断改革德育方法, 丰富德育内容, 挖掘德育途径, 拓展德育渠道。以《沙河口区小公民道德规范丛书》为实施载体,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沙河口区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和道德特征为目标, 以建设强有力的德育队伍为保障的德育工作模式, 逐步形成了以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内涵的区域教育特色, 促进了全区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首位, 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1.建立和健全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德育工作的体制。

全区在各中小学中实行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 校长及行政系统把德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作用, 学校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发挥协助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学校的教职员工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观念, 发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作用, 学校上下已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协调一致实施德育工作的局面。

2.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规范, 文明的行为习惯, 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沙河口区教育局经过长时间的筹备, 自2011年3月起在全区中小学使用《沙河口区小公民道德规范丛书》中的《小公民日常道德行为规范》和《小小公民道德歌》两册区本德育教材, 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规范, 文明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观念,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贯穿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学校还发挥各班级德育主阵地作用, 因地制宜,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班会、团队教育活动和劳动、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项活动。依靠校内外的力量, 组织各种研究性学习小组,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和手拉手扶贫帮困互助等活动,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培养正确舆论, 创设和谐的学生关系,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 锻造能力。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全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 强化和完善了全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特色, 使德育工作能够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 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德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以“国学”为载体, 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种无比丰厚的文化积淀, 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为此沙河口区确立了以国学为载体, 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 突出以人文精神为内涵的德育特色, 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历史文明”为主题的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

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经典美文齐诵读”诗词咏诵活动, 小学毕业要达到咏诵诗词200首, 中学毕业要达到能读懂国学书籍。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开发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赏析》的国学教育软件, 该系统结合日常教育教学, 以中国古代的诗、词、曲、散文等文学作品为载体, 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 吸收其精华。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

1.举办区级家长学校。

2002年, 沙河口区在全市率先开办了“沙河口区家长学校”。截至目前, 共开办了47期区级家长学校, 并将区域性的家长学校分化至各中小学, 使更多的家长能够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直接得到帮助。至今已有千余名教师为家长提供了咨询和讲座, 有来自全市的万余名家长参与了学习与交流。

2.春风话语进万家。

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 优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 沙河口区始终坚持中小学家访规范管理工作, 制定了《沙河口区中小学家访工作制度》。从2003年寒假起开展“春风话语进万家”——千名教师家访活动。至今, 全区教师坚持制度化的家访已8年有余, 每年家访学生达上万人次以上。

3.制度化的学校“开放日”。

从2004年3月起, 全区在中小学中开展每学期对家长开放至少十个工作日的活动, 每学期均有万余名家长参与此项活动。79所中小学先后建立了“百名家长义工”队和“让爱在这里飞扬”百名家长合唱团, 独特的家校联系方式增强了家长与学校携手共同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教育教学特色区的早日实现。

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 拓宽德德育育的的载载体体。

1.各方联动, 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重要内容的中小学法制教育, 只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 才能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几年来, 沙河口区采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传授法律知识与提高法制意识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 明显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了教育的效果。为了加大社会力量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 区教育局和区内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建立了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 为每所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各中小学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每学期都开展一系列法制教育工作。充分发挥47中学全国禁毒教育示范校的作用, 积极开展“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禁毒宣传和“校园拒绝邪教”等宣传教育活动, 努力营造崇尚科学、热爱生命、努力学习, 积极向上的氛围。各辖区负责学校周边环境保障的各部门,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小学进行校内外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 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常抓不懈, 努力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教育局的指导下, 在区武装部和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沙河口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从1989年起, 以高中进军营、初中进军校、小学试办红领巾军校的三种形式开展了军训工作, 使全区中小学国防教育逐步形成了“教育内容系列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过程实效化、教育对象层次化”的特色, 有效地促使学生增强了国防意识, 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

教育局把各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工作, 作为评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开展学生学军实践活动为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 通过军事训练, 以军育德, 追求德育的实效性;以军健体, 提高学生身体锻炼的自觉性;以军促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以此形成沙河口区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多年来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沙河口区获得了辽宁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的殊荣。

五、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鲜活活、形式新颖和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

沙河口区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现有学农、学军基地的建设和改造, 每年投入20~30万元用于补贴学生的伙食,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农生活质量和水平, 确保学农、学军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沙河口区创建了国家级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从2007年10月投入使用的中小学生科技中心和劳技中心, 满足了中小学生接受科技教育和劳动实践的需要。2008年2月建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基地暨高玉宝工作室、韩方玉工作室”正式启动, 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 组织了万余名中小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听讲座,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沙河口区教育局常年坚持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不同主题、近四十项内容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使全区近85%的中小学生能够以文明、健康的精神面貌参与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知识竞答、文体比赛、演讲、报告会、名师讲座、咨询、社区活动、社会宣传、公益劳动、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大型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多年来, 教育局组织开展了“挽起你我的手, 共享温暖阳光”的爱心互助活动, 组织全区中小学的部分学生和教师定期到启智学校做义工。沙河口区同泰养老院已经成为全区中小学生志愿者义工服务站, 一批批志愿者借助这个小小的平台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各中小学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建设, 在深入学习领会《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的基础上, 下发了沙河口区《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 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 鼓励各中小学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积极争取“市、省级校园环境艺术化示范校”荣誉称号, 目前, 全区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启动实施的学校达100%。

经过几年来的建设, 全区涌现出了一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突现特色的学校, 如以足球训练为特色的东北路小学, 以大型民乐队的组建和训练见长的玉华小学, 以舞动的童谣和游戏打造校园文化的台山小学, 以读、写、画为切入点呈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春柳小学, 以经典诵读为依托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黑石礁小学等。

六、尊重学生个性, 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考评评制制度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1997年以来, 沙河口区围绕考试制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和校本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尝试性的评价改革。全区各中小学都以区教育局制定的《以激励发展为核心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标准及方法》为指导, 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内化为目的, 以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为标准, 充分体现重过程、重学生自身持续发展的具有学校特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全区中小学中全面实施“班干部聘任制”或“班干部轮换制”, 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率先在全市取消了“三好”的评比,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 全面推行了学生个性发展档案的研究, 《长大》就是玉华小学首创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记录册, 它不仅记录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 也记录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过程。如今全区又在14所学校开始了以用好《长大》为切入点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尝试, 进一步推进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进程。

第四章:

打造艺术教育品牌凸显区域教育特色

近年来, 沙河口区区委、区政府把“建立符合终身教育要求、具有城区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作为和谐城区发展的“三大定位”之一, 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始终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放在关系教育全局发展的高度, 明确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以实施新课程标准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以加强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以学校校本课程和活动小组为主阵地,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 以功能齐全的办学条件为保障,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不断改善区域艺术教育的装备和设施, 提升校园环境艺术化的层次和品味, 积极开展艺术学科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倾力打造高水平的学校艺术团队, 使区域艺术教育的特色不断彰显。

一、加强艺术教育队伍建设, 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沙河口区教育局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内涵, 准确把握工作方向, 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作为全面考核学校工作的内容之一。在“十五”期间就确立了“面向全体, 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 个个具备艺术素养”的艺术教育培养目标, 并通过坚持两年举办一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形式, 使全区艺术教育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

1.加强队伍培训, 为提高艺术教育工作水平提供人力保证。

为了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指导艺术教育活动的能力, 区教育局从2005年起投入了200多万元, 为全区各中小学校配置了计算机音频工作站, 教育局每期投入20万元并委托大连大学电子音乐培训中心, 定期为全区音乐教师进行“计算机音频工作站”的使用培训。截至目前, 所有接受培训的音乐教师已经能够利用工作站进行日常教学, 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而且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2.引进音乐名家点拨, 为提升音乐教师素质妙笔生花。

从2007年4月开始, 区教育局投入50余万元聘请大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曲致政为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在训练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音乐教师, 成立了沙河口区“教师合唱团”, 经过强化训练, 先后参加了大连市庆祝“十七大”文艺汇演、大连新春联欢会、奥运火炬传递文艺展演和市庆祝教师节、区艺术节等演出, 在市、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全区又筹备组建了“教师艺术团”, 由单向艺术形式向综合艺术发展壮大, 在彰显艺术特色的基础上, 打造艺术教育的品牌。

3.引进美术名家指导, 为提升美术教师素养画龙点睛。

为进一步提高全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美术鉴赏能力, 特别是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沙区聘请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花鸟画家常庆利老师为沙河口区的美术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从2008年10月始, 区教育局投入约50万元, 采取“书画创作——研讨交流——集中点评”的方式, 从欣赏、临摹、创作到中国画教学、书法教学、篆刻教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等, 遵循“专家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 使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感到学有收获, 学有提高。同时, 将音美教师完成培训课时情况和测试成绩, 纳入到区“十一五”教师的培训总量之中, 通过量化考核, 强化培训过程, 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培训效果, 使全区的培训工作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也使全区音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逐步提高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美化校园环境, 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要树立“大美育观”, 全面加强学校的“以美育人”工作, 就必须认真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沙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各中小学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 在深入学习领会《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的基础上, 下发了沙河口区《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 引导各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行“深层次挖掘、高品位提炼、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高标准建设、长久性留存”的原则, 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各具特色, 充满感召力;区教育局还采取奖励的措施, 对凡是通过努力获得省、市校园环境艺术化示范校的学校, 根据所获荣誉, 分别给予2-4万元的奖励, 这种带有激励性的资金投入大大提高了各中小学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的积极性, 形成了“争创一流育人环境, 打造艺术教育品牌”的竞争氛围。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 近五年来, 专项投入近3亿元用于打造具有一流办学条件的区域教育体系, 不仅更新完善了学校各项教育设施设备, 还为全区所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改造, 修建了塑胶操场, 粉刷了学校的墙壁、走廊, 更换了门窗、装修了教室, 还为每所学校都配备了音、美专用教室, 并按照国家的标准配齐了专用教室所需要的所有的教学用品, 还为部分音乐教室安装了电脑和大屏幕。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 全区各中小学积极自筹资金, 对校园的育人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整体设计, 并注重学校环境建设与艺术教育的和谐统一, 特别注重学校文化底蕴的呈现和环境风格的个性化生成, 努力创建一个集时代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 与学校整体建设共生互补、生机勃发的艺术化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极大地促进了沙河口区教育的内涵建设, 为沙河口区基础教育的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丰富艺术教育载体, 拓展艺术教育途径

沙河口区教育局为了打造区域文化和艺术教育的品牌, 促进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积极采取有效的举措, 促进普及艺术教育向提高艺术教育发展。

倡导在全区各中小学中使用音乐铃声, 每校每天播放5~10首学生喜欢的音乐, 让优美欢快的音乐伴随孩子们度过快乐充实的每一天。

开展“每周一曲”艺术欣赏讲座活动, 是沙河口区教育局坚持文化育人, 立足艺术教育, 让经典走进师生, 让师生接近艺术的又一有力的举措。从2010年9月起, 又在各中小学校尝试开展“每月一画”名画欣赏讲座活动, 聘请专家或者本校的美术教师, 通过校园电视台、文化艺术长廊展示等形式, 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让学生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初衷, 体会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 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

以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学校艺术活动的展示, 以中小学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形式多样的艺术、科技活动为特色的学生艺术节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九十年代初, 沙河口区就逐步形成了每两年举办一届区级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制度, 至今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艺术节的成功举办, 极大地促进了全区艺术教育的发展, 无论是校长的办学理念、还是教师的职业修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沙河口, 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三队建设特色鲜明, 高精尖社团和全员发展相得益彰。2007年10月, 沙区荣获辽宁省“班班有歌声”活动先进单位, 2006、2008连续两届被评为“辽宁省艺术教育示范区”, 2011年, 沙河口区又作为大连市唯一一个免检单位, 蝉联“辽宁省艺术教育示范区”荣誉称号。2011年, 沙区少儿艺术团参加央视庆六一文艺演出, 受到了李长春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

随着区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为了进一步深化与提高艺术教育, 沙区开始逐步树立品牌意识, 通过倾力打造“高水平的学校艺术教育团队”这一“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的特色项目, 不断追求艺术教育的着力点, 逐步提升区域艺术教育活动的品位, 形成整体推进区域艺术教育的态势。

2005年10月起, 沙区开始筹划组建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大型学生乐团, 目前, 区教育局已投入500余万元, 聘请大连市音乐家协会和大连百度音乐公司的名家, 担纲学生乐团的顾问和训练指导, 在学校中组建了六支特色鲜明的乐队。他们多次参加市、区各种形式的演出, 接待来访的外国友人, 获得市、区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四、不断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学设施的完善, 学生乐团的组建,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样才能保证区域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过去的七年, 全区举资近1亿元逐渐为所有的学校都铺设了塑胶操场。近四年, 又投入资金700万元为全区28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电视台。目前, 全区各中小学实验室、音美专业教室、图书馆装备和教学仪器的配备已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 完全满足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003年始, 沙河口区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 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亿3000万元, 确保了区域教育信息化设施达到省内领先的水平, 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几年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区教育局兴建了国家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建设了省内领先的中小学科技中心和中学生劳动技术中心, 开办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 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提升素质、开展艺术活动的综合实践场所。

第五章:

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逐年增大投入, 不断改善和增加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 并在《沙河口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大力推动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 着力提高全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区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场地、体育设施情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建设至少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 为学生搭设展示体育才能的舞台;加强体育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掌握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借阳光体育运动的东风, 全区学校积极迅速行动起来, 科学规划学校未来体育工作的发展前景, 着力打造学校体育工作特点, 进而形成了区域性的体育工作特色, 不断促进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资源配置, 为学校体育工作科学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沙河口区积极贯彻实施中央七号文件精神, 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战略手段,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为学校体育工作科学稳步发展提供了各项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牵头, 教育局、文体局、财政局、进修学校为成员单位的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 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统筹安排学校体育工作的人才引进、业余训练、基础建设和教师培训, 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政策保障。

先后出台了《沙河口区中小学群体活动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大课间活动形式, 丰富大课间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物质保障。

区政府逐年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 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 自“双高普九”以来, 全部更新了学校的体育设施, 大面积铺设塑胶草坪场地, 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4.人力保障。

近五年, 区政府投巨资到全国六大重点师范院校招收高学历、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优秀毕业生近五十名, 充实到中小学的教学第一线, 以人才引进的标准适度改善他们必要的生活条件。2007年, 提供了1300余平方米的公有住房作为教师公寓供这些新岗教师免费居住, 极大地鼓励了他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

二、创新工作思路, 为学生体育技能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组织开展学校群体活动的过程中, 沙河口区始终围绕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这一主题, 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为学生升学和未来发展服务的原则, 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搞好小学和初中的体育项目衔接。

自大连市正式实施国家推行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艺术“2+1”工程以来, 沙河口区就对全区学校的体育资源、体育优势项目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全区小学划分为多个区域, 各有侧重地发展不同的学校体育特色, 与之对口的初中学校也同样在这些小学阶段已成型的体育项目的基础上, 进行巩固与发展, 形成本校的体育特色, 同时也达成了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目标。

2.体育特长生调校。

为有体育特长并在此项目上大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创设良好的训练和比赛环境, 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不容推卸的责任。为此, 多年来, 区教育局根据不同时期的体育工作发展状况, 制定了不同的调校政策。2011年, 根据大连市教育局制定的初中升高中体育特长学生的录取条件, 及时调整调校方案, 调校目的就是让这些有体育才能的学生能够同项目集中在一起, 集中训练, 参加比赛,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体育技术水平。

3.体育特长生特招。

大连市在高中升学时不断增加体育特长生特招比例, 这就为爱好体育的学生打开了一条宽阔的就学通道, 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举更彰显了国家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

由于沙河口区未雨绸缪, 多年坚持对体育特色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 坚持常年训练, 使得区初中学校的体育特长生大为受益。在初中升高中体育特长生录取中, 沙河口区学生所占比例始终占据大连市首位。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运动队中, 也始终是主力。

三、不断发掘活动载体, 打造阳光体育特色

沙河口区结合本区的体育资源、师资队伍特点, 不断开发体育活动载体, 扎实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区域体育特色, 多年位居大连市运动成绩竞赛首席地位, 三次被大连市教育局评为“群体工作先进单位”。

1.创建“大课间活动”品牌。

大课间活动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要内容, 组织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一天的锻炼效率和锻炼质量, 也是各项体育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和有效载体。教育局规定, 每天上下午各一个大课间活动, 并纳入到课表当中。2002年, 区里对大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 一改过去大课间只有广播操、严重消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做法, 丰富了大课间内容, 改变了大课间形式。采取典型引路, 开展大课间评比等活动, 全面推广了大课间活动。各学校自主创新, 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创新了大课间内容和形式。除了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跳绳、踢毽这些传统项目, 空竹、跆拳道、独轮车、羊角球等新兴的活动项目也都被搬到了大课间活动中, 吸引了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使大课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真正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道风景线, 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2.加强运动队建设。

根据《沙河口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五”规划》的要求, 全区学校都加大了运动队建设力度, 根据本校教师、场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建了各式各样的运动队, 坚持长年训练, 为学生施展体育才能, 提高体育技能水平搭设了平台, 同时也形成了各学校的体育特色。

东北路小学, 是一所全国闻名的足球学校, 多年来, 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在这里人人懂足球, 人人会踢球, 小球队多次赴日本、韩国参加小学生足球国际邀请赛, 两次夺得冠军, 2012年10月举办了“东北路杯东北亚少年足球邀请赛”, 来自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以及国内的北京等地的六支球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比赛, 扩大了东北路小学和沙河口区在东北亚的影响。学校曾八次获得大连市“市长杯”足球赛冠军。在东北路小学的带动下, 沙河口区学校的足球运动开展得风生水起, 有24所学校分别成为了大连市“绿茵足球”的中心校、重点校和网点校。有千余人长年活跃在足球运动场上, 全区学校普及足球运动。足球, 成为沙河口区学校体育的一大显著特色。

除足球之外, 沙河口区的学校体育特色异彩纷呈, 篮球, 作为传统的三大球之一, 其普及程度和运动水平完全可以和足球媲美, 全区有男女篮球队50余支, 近三年初中男子篮球队几乎全部包揽了“辽师大附中杯”、“三对三篮球赛”、“枫叶杯”等三项市级比赛的前三名;李家街少年棒球队在大连市乃至辽宁省独树一帜, 自1983年成立以来, 始终没有间断过训练和比赛, 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少年棒球赛, 两次获得冠军, 为国家和省棒球队输送了100余名优秀运动员;21中学的健美操多次获得市级比赛冠军, 一次获得省级比赛冠军;实验学校的武术操已成为学校的体育特色, 多次在大连市的重大活动中进行展示, 获得好评。曾代表大连市出访日本、美国, 参加国际间少年武术交流;启智学校参加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第二届夏季“特奥会”, 在非洲、南美洲称雄的田径赛场上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 共摘得七金、三银、六铜的好成绩, 为国家增光。

四、“健康第一”为本, 加深课改理念

近年来, 学校体育教学与常规工作改革力度较大, 特别是体育科目进入新课改后, 它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的思想精髓, 使人们对体育传统的竞技功能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转变为全面、全员健身功能的认同。

作为全国首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区, 沙河口区的体育教学在课程改革与实践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五年多的体育课改实践, 锻炼了全区体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在实验研究中打开了思路, 凝练了精神。通过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人员、一线体育教师的体育新课程理念培训、学科培训和实践活动, 体育新课程理念已经深深植入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中。以2007年中央出台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大连市教育局出台的《大连市中小学体育工作指导意见及评估细则》为标志, 全区广大体育工作者大大增强了搞好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体育工作越发被重视, 沙河口区不仅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还有计划地安排了体育教师的外出进修、观摩、学习, 开阔视野, 使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教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这些做法, 特别是参加了第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后, 一线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改观。自课程改革以来, 沙河口区体育教师共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 有一项获得了国家科研二等奖。在科研的带动下, 推出了大批的国家和省市级体育优质课, 其中国家级优质课13节, 东三省级优质课6节, 省级优质课23节, 市级优质课36节。省学校体育研训部领导在东三省学校体育现场观摩会上曾这样评价:东三省的体育课看辽宁, 辽宁的体育课看大连, 大连的体育课看沙河口。全国中小学体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组副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主任耿培新同志对沙河口区的体育课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第二, 有教与学的过程;第三, 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第四, 将体育挂图、设计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 这是我这些年来第一次看到在教学中应用的。”

五、加强基础建设, 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场地、器材设施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沙河口区政府多年以来, 一直致力于改善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尤其是加大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十五”期间, 适逢体育课改的关键期, 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条件要求很高, 建设的速度, 投资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体育课改的质量。为此沙河口区克服了资金上的困难, 陆续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铺设学校的塑胶草坪场地。2007年, 又投入2亿4千万元以全省第一的实施水平通过了省级“双高普九”验收, 其中投入到塑胶草坪场地和场馆建设的费用就高达7000万元。全部改善和补足了全区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到目前为止, 沙河口区51所中小学已有50所学校铺设了塑胶草坪场地, 全区学校有体育馆9个, 现有的场地、器材与设备可以完全满足学生上课和活动要求。区教育局定期调查学校场地器材的使用状况, 发现有损毁现象, 及时为学校维修和补配。由于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推动了全区学校体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健康稳步科学发展。

第六章:

强力聚焦高效课堂提升区域教学质量

沙河口区开展有效教学行动、打造高效课堂研究已有三年多, 全区教学工作紧紧围绕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有效目标、有效需求、有效载体、有效评价, 在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共同配合下, 推进了多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研修模式, 使教师从理论上认识“有效教学”并引领教师把教学思想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们积极投身基于校情、学情、发挥自身特长的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引发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良性展开, 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

一、推行有效备课, 推广使用学案

坚持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研究, 是打造高效课堂、探索提高教学效率途径的有效载体。尤其加强备课有效性的研究及校本研修有效性的研究, 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落实在教学各环节中。为加强集体备课的时效性及分层教学的针对性, 引导教师发挥合力, 各学校组织备课组精研教材、考点及上课的重难点和解决途径, 精简练习题, 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

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点是学生参与的程度。在教学中, 各校充分利用“导学案”, 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前使用学案, 把课堂的重点内容以网络和习题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另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做到先学后教, 有的放矢;教后使用“检案”, 进一步落实课堂反馈环节, 为进一步辅导提供有效信息。

二、结合岗位大练兵, 打造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变苦干为巧干的有效途径, 也是沙河口区教学研究一直努力的方向。自2009年以来, 全区广泛开展全员岗位大练兵活动, 打磨高效课堂教学细节。各学校均成立有效教学领导小组, 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实施有效教学的计划并跟踪落实。除要求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采用精讲精练的教学策略, 实施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之外, 各学校尝试提出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全区还不断探索差异教学的途径, 小学阶段深入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 同时启动了初中个性化教育研究课题。结合区域实际情况, 深入进行系列交流、研讨、培训, 进一步围绕核心要素, 在现有的基础上研究差异教学的内涵, 使各实验学校逐步形成本校的个性化教育特色。

三、科研带动有效教学,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科研是兴校之本, 各校围绕有效教学开展主题式、专题式、网络式相结合的校本研修方式。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的培训, 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题式研修, 让教师有的放矢;课题式研修, 让教师产生共鸣;网络式研修, 让教师如鱼得水, 各学校聚焦高效课堂, 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教学局面。例举各校特色如下:

1.格致新校:小班大爱。

大连格致新校为课堂教学提出了四个百分百——关照百分百, 互动百分百, 达标百分百, 开心百分百。具体做法如下:

(1) 备小班化教案——让学生名字走进教案, 更走进老师们的心里

为了引导教师把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学校尝试自己设计教案, 专门设计了“学生活动及个性化指导”这一项目, 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 要求细化到某个或某几个学生, 具体到出现学生的名字。课堂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平台, 心中有竹方能画竹, 这种教案设计可以引导教师在备课时研究学生, 研究教材、教法, 在关注“每一个”上下足功夫, 从而使每个教师都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2) 探“小班化”教学研究——打造一流精品课堂

班级学生少了, 意味着课堂中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增多了, 因此, 学校在“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理念的引领下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不断改进, 对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为详尽的要求, 如:如何设计问题形式, 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 如何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等。当然, 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 也鼓励老师在达到要求的同时能上出自己的特色, 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3) 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班化教学研究活动。

如每周开展以学年组为单位的小班化教学研讨活动;每学期开展全校性小班化教学研讨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反思与交流, 成立小班化论坛;成立小班化课堂教学观察组, 运用自制的小班化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进行较为科学的、目的性明确的评课活动, 使小班化教学更具目的性和科学性。

小班化教学绝没有因为人少给老师降低要求, 相反, 却给老师带来更多的挑战, 这就要求老师课堂上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 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 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研究意识, 真正的关心、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为其终生发展服务, 努力做到“小班大爱”。

2.群英小学:课堂因课程而精彩。

群英小学自2004年开始, 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 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培养和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 潜心开展实践研究, 经过近八年的磨砺和打造, 课程主线清晰, 课程内涵丰富, 课程管理精致, 课程效果突出,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及办学特色。

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植根于合适的土壤, 需要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群英小学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 立足传统又敢于打破传统。

首先, 他们打破了年级集中授课的传统, 将全校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学段, 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

其次, 他们打破了课程固定的传统。每学期他们都会向学生下发校本课程需求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然后将本学期开设的课程以菜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自己喜欢的授课教师, 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的需要;

第三, 他们打破了授课时间固定的传统, 除了每周五下午有一个小时的集中学习时间, 其他在校的时间则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后续学习时间。学校的陶艺教室、乐器室等专用教室每天都面向学生开放, 课上没完成的作品可以随时到这里继续加工;

第四, 他们打破了专任教师只授本学科课程的传统。他们的教师与校本课程共同成长, 每位教师除了承担自己正常的学科教学之外, 都有一至两项绝活, 校本课程成为教师展现个人实力及教学风采的又一个平台;

第五, 他们打破了以学分作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传统。学校一楼大厅的展台及展板, 随时展出学生校本课上的学习成果, 每年一次的校园传统文化月活动, 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校本课所学技能和技艺的一个舞台。

3.中山路小学:加强作文研究,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中山路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老校,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开展研究的主阵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无论是哪种改革, 最终的落脚点都要体现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该校特色的教学——歌诀引领下的作文教学是该校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1) 歌诀引领, 片断训练, 明确方向

学校结合新思路作文教学, 把歌诀引领作为起始, 从入学开始, 引导学生和家长将看图说话的训练当成是语文学习的必要一环, 引导他们步入看图说话的训练氛围当中。学校给低年级确立的目标就是:将歌诀熟读成诵, 明确使用歌诀的训练环节, 加大课堂上的一图多用片断训练的力度。大量给予词语, 丰富学生语言;大量给予时间, 加强学生认识;大量使用图片, 培养学生语感。

(2) 多讲多说, 集中训练, 学生受益

所谓熟能生巧, 只有坚持天天练, 才能达到“熟”, 进而运用自如。为把“歌诀”的内容与图上的画面融为一体, 他们坚持一周两节作文课, 利用时间集中进行说话训练, 训练结束后, 学校采用集中考核的方式, 验证学生的说话能力。

(3) 以联动为辅助, 以合作训练为依托, 充分彰显育人实效

作文教学与各科教学密切联系, 学生的作文是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一种形式。因此, 作文教学不能囿于作文本身, 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起来, 相互渗透, 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学科之间的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生活处处皆作文, 课堂时时皆训练。

看图作文为小学生提供了说话写话的载体, 歌诀解决了师生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为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以及评价能力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以此为契机, 推动了学校序列化作文的全面开花,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4.格致中学: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

大连格致中学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新认识, 也表达了教师对改变教学行为的理想追求和热忱。

(1) 编写导学案,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面对现实中的教学, 该校首先树立“全人”、“全面”的“双全”意识理念, 加强学科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研究和挖掘, 特别是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研究, 把教材知识系统梳理透彻, 把课标、教材和考试说明结合起来, 理清知识结构和脉络、重点、难点;把所学知识处理到位, 认真研究在课堂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策略。最终把学案模式优化, 知识与题目的设计比例、对应方式, 都要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把导学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做到课前预习利用、上课讲解使用和课后巩固使用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 注意题目的深度和广度, 练习超市中新授和复习的题目逐一分出难度层次,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确保了导学案的双慧运用效果。

(2) 多管齐下, 整体推进课堂效益

在转变观念, 优化课堂操作流程,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上, 学校严格贯彻“三讲”和“三不讲”的原则, 通过精备后的精讲, 提高讲解效率, 把部分老师讲解的时间, 转化为对学生当堂巩固知识效果的检查时间, 学生自己能掌握的知识, 可以采取以查代讲的方式进行。总之, 还学生以思维的时间, 真正把讲堂变为学堂。

(3) 课题牵动, 有效地实施行动研究

学校把《初中生物理概念建构模式的研究》作为攻关的方向, 经过两年的数据跟踪, 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并自觉地将物理的概念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 物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 这种有意义的建构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格致中学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

5.21中学:优化管理, 聚集课堂。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以教学为中心, 就要求学校管理这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此, 21中学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 班科任互聘制的进一步优化

学校实行班科任“互聘制”, 深化“分层聘任、双向选择、学校协调”的人事安排, 进一步形成“事业凝聚人、情感感召人、待遇稳定人、政策激励人”的良性机制。每学期组织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评价, 科任老师与班主任老师之间相互评价, 使每个人都感受到压力与动力并存, 人人奋进、个个争先的局面自然形成。

(2) 常规化管理从“细节”入手

21中学常规管理在“细”和“实”上下功夫, 教导处每天要进行查课, 每周检查教师的教案, 并建立日辅导、批改、作业统计制度, 如每天通过“作业量监控表”、“家校联系表”、“21中学家校联谊群”等形式达到教师与家长随时可以交流。

(3) 21中学每日备课模式

为加强“每日集备”的时效性, 为加强分层次教学的针对性, 引导教师发挥合力, 在全校各个年级, 各个备课组实行“每日集备”制度。所有集体备课的内容都体现在每节课的“导学案”上, 让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4) 专家引领, 深入评课, 助推课堂反思

要提高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课后通过评课, 引导教师反思, 这才是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学校组织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上“引路课”, 并邀请市、区研训教师及学校资深教师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本组教师和其他骨干教师分别从多角度、多层次围绕高效课堂的创建进行评课。专家组对于部分学科采用了“跟进式”的专项引导。学校领导加强了推门课的检查和评价, 使打造高效课堂的工作, 有理论依据, 有方法指导, 有检查评估。

第七章:

夯实建设基础强化资源应用

沙河口区从2002年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十年来, 在推进均衡化、提升信息化、发展特色化、起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的“五化”建设整体框架内, 沙河口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扎稳打, 步步推进, 在不断优化装备水平的同时, 努力提高应用层次, 促进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一、夯实基础, 强化应用, 走内涵发展之路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推动硬件建设的逐步优化和软件开发的深层次发展。

1.优化硬件建设, 推进信息化基础发展

十年来, 区政府累计投资1.3个亿, 用于升级和改造教育信息化设备。目前, 全区共有计算机8964台, 生机比为7:1, 师机比为1:1。全区各中小学均配备了自动录课系统。为区内中学配备了地理、生物、化学、生物数字化实验室。为区内小学配备了数字化科学实验室。全区共建设校园电视台37家。配备了63寸触控电视513台。配备了投影与实物展台859套。为全区中小学统一配备了网络版杀毒软件和上网行为管理系统,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保障了学校上网环境的安全, 实现了信息化在课堂、微机教室、校园网、区教育网络平台上的全面应用。建成了全区域视频会议系统, 利用该系统进行校长年度述职、中小学网上教研、专家讲座等, 在全区范围内视频直播, 实现了教育管理与教学研讨活动参与的最大化。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大连市高效课堂现场会和2011年5月与长兴岛进行的对口帮扶现场展示活动中, 两次成功地进行了现场视频直播和教研互动。

2.创新软件应用, 推动信息化内涵发展

在信息化建设中, 当硬件投入与更新已形成常规, 建设的重点应该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在这一点上, 沙区认识在先, 行动在前。

(1) 教学资源开发。

2006年起, 沙河口区资源统筹建设从探索到实践, 从试点到普及, 再到优化, 一步一个脚印, 时至今日, 无论是开发程序, 还是资源质量, 逐步走向成熟、完善, 可以说在全市乃至全国开了先河。六年来, 完成了1到9年级全学科共646个单元、2410个课节、244766项校本资源和教师个性化资源的开发任务。目前, 该资源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分学科区级自主建设资源库。

(2) 管理系统研发。

以沙区教育网为载体, 沙河口区在全市首创开发了“教学综合应用系统”、“学校工作评价系统”、“人事工作评价应用系统”、“绩效工资综合管理系统”、“交流与成长家校沟通系统”、“学校任务管理系统”、“在线调查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等八大应用系统。其中几个系统在市教育局的推介下, 已经在其他兄弟区得到推广应用, 并获得很大成功。2011年, 他们又研发了“教师信息管理与应用支持平台”、“教师个人空间系统”、“数字化微格教研综合应用支撑系统”三个应用系统, 并对“学校工作评价系统”、“人事工作评价应用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升级后的“学校工作评价系统”使用了更为先进的上传、查询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 使评价更便捷、更科学、更高效。在“人事工作评价应用系统”中, 增加了学生用户角色, 使考评更全面, 更有深度, 充分体现了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3) 教师空间建设。

在建设全区资源库的同时, 沙河口区也为每个学校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资源空间, 为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截至目前, 全区的有效空间总数达到4510个, 有611个空间被查阅了500次以上, 62个空间被阅读次数达到1000次以上, 有10个空间被阅读的次数超过10000次。不仅沙区的教师在使用自己的资源, 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的29个地区, 全部都有对沙区资源库的访问, 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2914人, 总访问量超过86万人次, 页面浏览量1379913次。沙河口区的资源统筹建设项目, 自开始以来, 就受到大连市教育局、省教育厅和中央电教馆的关注。特别是2009年底沙河口区教师个人空间和其所承载的统性资源上线发布, 省电教馆李兆军馆长、中央电教馆研究部陈庆贵主任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3.开辟应用新路,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为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的使用效能, 全区不断加强常规培训力度。同时, 针对校园电视台、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先进设备, 聘请专家进行不定期的专项培训, 确保设备的有效维护和高效使用。同时, 在全区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贴近学科、送训到校”工程。三年累计培训场次165场, 接受培训教师达到2500人。培训采用案例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 内容包括几何画板、PPT高级应用等。培训直接面对教师在自己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手把手地解决每一个问题。

(2) 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结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承担了“十一五”中国央电教馆专项课题《区域资源统筹建设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2009年10月获准立项, 2011年12月圆满结题。2011年4月, 又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二五”课题《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目前已获批立项为中央电教馆“十二五”重点课题。

二、强基固本, 优质高效, 谋务实惠民之计

随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深入, 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培养新型人才及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越发凸显。

1.课堂教学精品化。

在打造高效课堂建设的进程中, 沙河口区充分利用“班班通”、“校校通”、教师个人空间等网络教育资源, 探索出了资源共享、微格教学、同课异构和利用圈子进行同伴互助等网络教研新模式, 为教师提供更丰富、更快捷的备课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具有创造性的整合,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 易于创设情境, 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思维, 还使课堂的容量增大, 拓宽了学生视野, 把更多的教学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育管理科学化。

由沙区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学校工作评价系统和分布式人事考评应用系统, 使复杂的人事管理和学校评价工作变得更加规范高效, 同时它们的成功研发和推广使用, 更是全区在数字化教育管理方面的有益尝试, 为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无纸化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利用分布式学校工作评价系统,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可以在办公室中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阅所需资料。学校的考评结果自动生成, 并形成统计分析图表。无需文档打印和装订, 不仅节省纸张, 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重要的是每年度对学校总体考核结果在阶段中生成, 既科学又公平,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分布式人事考评应用系统兼顾了教师过程性、阶段性的自我评价和教师间互评, 使评价更公正、更准确、更透明。同时, 它与教师绩效工资综合管理系统相结合, 区教育局给出考核原则, 各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指标, 只要将考核结果录入到系统之中, 就可以得到当月的绩效工资结果, 一切计算均由计算机完成, 而且每个教师都可以在网上看到本月自己的绩效工资数额, 哪些工作得到肯定, 是否有不足之处, 一目了然。学校可在系统上宏观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状况, 对全校教师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 生成图表, 使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

3.家校沟通常态化。

学校空间和教师个人空间具有强大的对话讨论功能, 为教师间互动研讨、经验交流搭建了平台, 同时也打破了家校沟通、师生交流的时空局限。沙区自主研发并在黑石礁小学实验的“成长与交流”应用系统,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超越时空的优势, 强化家校教育的互动交流。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与学校交流, 即使出差在外, 也可以登录使用平台, 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了解情况, 或者和孩子谈心, 让孩子时时感受父母教师的关爱。校园电视台的建设, 不但提高了学校纪录大型活动和采集教师教学视频的质量, 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了视频的摄录编采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绿波小学率先将学生日常采集的校园生活片段制作成学生成长手册, 刻录光盘, 在家长会和毕业典礼上发给家长, 让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情境, 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 也为孩子们的成长留下珍贵的记忆。

三、不辍耕耘, 天道酬勤, 结事业进步之果

2003年至2010年, 沙河口区教育局连年获得大连市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一、二、三等奖;2007至2010年, 沙河口区先后5次在全国、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交流会上做经验介绍;2010年6月, 应邀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第14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并做典型发言;2010年, 被评为大连市首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验区;2010年8月, 在首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评比中, 沙河口区教育网与大连市教育局网比肩荣获优秀网站, 是大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级教育网站;2010年6月, 原国家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评价沙区信息化应用“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 盛赞沙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第八章:

让教育的阳光普惠于每个学龄前儿童

沙河口区的学前教育以办园的规范化、特色化、优质化闻名遐迩, 形成了以政府办幼儿园为示范龙头, 公办、民办互补共进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满足了辖区不同层次家庭对学前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学前教育水平在省内领先。

沙河口区现有托幼园所93所, 幼儿园78所, 托儿所15所。其中, 公办幼儿园22所;全区在园幼儿10275名, 提前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幼儿入园率连续六年达到100%。全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丰富, 形成了以政府办园为示范主导、社会力量办园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满足了不同层次家庭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外来人口大量流入, 使得现有学前教育学位比较紧张,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以长远的眼光着手规划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蓝图。基于对全区学前教育现状的全面调研, 沙河口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沙河口区学前教育标准化达标工程”和“沙河口区学前教育队伍两率达标工程”, 不断满足社会及家庭对于学前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用行动创造教育价值”理念的完美与和谐。

近年来, 沙区培养、涌现出一批管理规范、独具特色的示范性窗口幼儿园, 其中沙河口区教师幼儿园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培养、推荐了一批专家型的优秀园长与教师, 其中教师幼儿园的潘义红园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安育红被评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 姜巍成为首批大连市十大仁爱教师中唯一的幼儿教师代表。区域学前教育被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学前教育达标区、辽宁省学前教育先进区。

一、科学规划, 有序构建幼教格局

沙河口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 关注孩子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 坚持教育立区, 教育兴区, 教育强区, 教育惠民。坚持把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纳入全区教育整体规划之中, 立足学前, 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沙河口区教育局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41号) 要求及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结合沙区实际, 科学制定《学前教育三年 (2011-2013) 行动计划》, 在全省113个县区中脱颖而出, 作为大连市的唯一代表, 被辽宁省选为10个典型之一, 上报国家教育部。

行动计划以幼儿发展为本, 坚持政府主导,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 以“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为原则, 努力缓解“入园难”问题, 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学前教育规模与内涵同步发展, 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为学龄前儿童的人生发展奠基。

二、加大投入, 不断完善普惠体制

1.不断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数。

沙河口区政府一直对学前教育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连年加大政府投入:将区办集体性质自收自支的6所幼儿园转为政府全额拨款的公办幼儿园, 成为市内区政府办园最多的行政区;投入600万元, 建成全省首家公办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2010年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已超过2000万元, 占教育经费总投入 (5.08亿元) 的3.94% (全国平均水平是1.3%, 国际平均水平3.8%, 发达国家不低于7%) 。2011年上半年, 指导和帮助沙河口区东电幼儿园由民办幼儿园转制为公办幼儿园, 增加了4个班的120个公办学位;扩建了马晓幼儿园, 由原来的3个班增加到9个班, 增加了180个公办学位。新接收的3个小区配套幼儿园, 可增加332个公办幼儿学位。2012年上半年增加的公办幼儿学位数可达632个, 全区公办幼儿学位总数可以提高15%,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辖区居民对公办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

2.积极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 就近入园普惠百姓。

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意见的通知》 (大政办发[2009]144号) 精神, 区政府认真查找资源, 积极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到目前为止, 沙区已接收了4所已经完工的小区配套幼儿园, 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 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可。

3.减免低保家庭子女托保费, 扶贫助弱, 改善民生。

2011年年初, 沙河口区政府通过公告向市民做出民生承诺, 从3月份起, 实行低保特困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免托保费, 入民办幼儿园每名幼儿每月减300元托保费的惠民政策。至今, 已经为全区41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减免托保费 (其中27名幼儿是低保家庭幼儿) , 区政府每年将拿出118440元进行补助。同时, 全区在幼儿园中积极倡导普惠性服务, 涌现出免费接收残疾幼儿入园、园长领养服刑人员子女、为有重大疾病家庭幼儿免托保费、资助低保家庭幼儿衣物和学具、春节期间为外来务工家庭免费看管幼儿等典型事例。

4.实行公办幼儿园扶持政策, 推动公办园所发展。

自2011年秋季开学起, 贯彻执行市政府对城镇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实行补助政策, 提高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水平, 将按照各公办幼儿园实际在园幼儿情况, 给予每名幼儿每月365元的补助。每年区政府将投入1100万元, 对公办园所进行补助, 2012年初首批补助资金将全部到账。此项举措将极大地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质量。

三、规范管理, 推进依法治园进程

沙河口区教育局严格执行学前教育机构准入制度, 坚持规范管理, 依法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定期年检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执法检查。区教育局学前科联合区教育督导部门坚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幼儿园工作评价体系》政策, 在管理制度、保教质量、经费支出等方面强化监管, 促进其依法办园, 提高区域学前教育质量。确保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区教育局不断完善年检制度, 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 每年对托幼园所实行动态监管, 检查结果列入年终管理考核, 有效地保证区域学前教育的稳定发展。

四、齐抓并举, 不断提高办园质量

沙河口区以省、市级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优质园为抓手, 不断提高优质资源的覆盖率、提升沙河口区幼儿园办园质量。区教育局学前科与区进修学前研训部定期下园具体指导幼儿园环境布置、课程设置、玩具器械配备、现场教学等多方面工作, 促进其保教并重、整合课程、提高质量;各优质园积极提供办园经验、传授管理方法、协助师资培训, 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沙河口区现有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幼儿园4所。全区逐步构建出以政府创办的公办示范幼儿园为头雁, 风格迥异的民办幼儿园为群雁的学前教育“雁阵式”发展新体系, 形成了优势互补、互相结合的良好发展格局。全区各幼儿园百花齐放, 特色凸显, 作为城市窗口多次接待了国家、省、市领导以及国内外嘉宾的参观, 成为大连市学前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强化特色, 不断提升办园品位

沙河口区倡导多元办园理念, 满足辖区不同层次幼儿的受教育需求。以拓展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品牌等方式提炼教育特色及园所文化建设。沙区教师幼儿园继2008年出版了《幼儿园健康教育探索》一书后, 又确立了“幼儿园户外健康教育研究”科研项目, 获国家科研项目二等奖。早教指导中心印制出版了《0—3岁婴幼儿亲子游戏案例》;教师二园印制出版了《梦想从这里启航——托幼一体化视角中的早期教育模式》。在辽宁省幼儿教师多项专业能力大赛、大连市园所文化建设暨环境创设评优、省第二届幼儿园优秀自制玩教具展评等活动中佳绩频传。

六、早教惠民, 不断满足百姓需求

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 沙河口区坚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 0~6岁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教师二园进行多体制的2~3岁早教试点的基础上, 2009年, 成立了大连市第一个省级早期教育实验基地。2010年, 率先在辖区9个街道成立了早教指导站, 向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免费的教养指导和亲子课程。2011年, 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由148位一线幼儿教师组成的早期教育志愿团, 保证了定期为社区婴幼儿家庭免费送教活动的开展。按照沙河口区政府年初的惠民政策要求, 全年免费为辖区0~3岁婴幼儿及家庭送教8次, 受教人数近3000人次。至此, 形成了由早教中心、社区优质园所、早教指导站、早教志愿者、高端专家等组成的立体交叉互动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将科学育儿知识辐射到全区每个街道和相应社区, 惠及到每位婴幼儿及其家长, 使早教惠民工程又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九章:

终身教育启民惠民

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沙河口区发展社区教育既有独特优势, 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抓住机遇, 创新发展, 真正构建起“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社区教育体系, 是“十二五”时期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文化教育资源为依托, 以沙河口区人口结构的多样性为本, 大力推进沙河口区学习型城区建设, 传播终生学习理念, 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利用沙河口区社区教育网站、小巷讲坛、市民学习圈等平台, 采取“院、校、站”三级培训网络、“社区教育学分制”等管理方式, 提高社区教育参与率和覆盖率, 为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找到更新的突破口。

一、健全管理模式, 为社区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沙河口区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社区教育学院 (校) 工作方案》《社区教育学院 (校) 管理问题有关规定》《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十一五规划》等相关文件, 制订和颁布了《建设学习型沙河口》社区教育行动方案, 用制度来保障社区教育的实施。确定了以区长为名誉主任的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研究确定社区教育工作, 总结、评估、表彰全区社区教育工作。

二、创新运行机制, 为社区教育搭建发展平台

沙河口区政府依托区中学生劳技中心和科技中心, 正式挂牌成立了大连市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学院, 同时, 各街道分别成立了社区学校和社区教育辅导站。逐步形成了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9个街道社区学校为基础、以89个社区辅导站为覆盖面的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教育局先后制定了《社区教育学院工作方案》《教师管理方案》《评估验收标准》《档案管理标准》等, 出台了教育局社区教师交流办法、常规管理、培训内容和考核方案, 定期对交流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发挥交流教师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并使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调整整合策略, 为社区教育拓展资源优势

资源是最大的财富,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机构、团体、单位的资源, 统筹和优化配置, 资源共享, 为社区教育服务。

学校资源是社区教育最近的资源。沙河口区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与83中学、格致中学、46中学、南平小学、华北路小学、东北路小学、北甸小学、李家街小学、群英小学等数十所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签订了社区教育共建协议, 挂设了牌匾。

各个街道结合地域特点, 收集、整合并共享社区资源, 实体化推进沙河口社区教育。目前在区政府部门的推进下, 区内9个街道设立社区学校, 大有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之势。

四、建设师资队伍, 为社区教育提供动力支撑

社区教育工作的推动, 靠一批精良的师资队伍。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学院立足抓好四支队伍建设——社区教育专干、专兼职教师、志愿者、讲师团。

经过2008年社区干部换届改选, 一大批年富力强、文化素质高、热心教育事业的年轻人走上社区教育工作岗位, 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教育专干达90%以上。建立了沙河口区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资源库, 专职教师95人, 兼职教师160人。专职教师以社区教育学院、教育局交流教师、社区大学生为主。社区教育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及社团组织不断壮大, 志愿者已超过400人, 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已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中坚力量。

五、关注内涵发展, 为社区教育提升整体品质

以特色课程引领深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提升社区教育核心能力, 逐步构建了以提高生活质量、愉悦身心为主的社区教育学院教学一部系列课程;以信息技术、科普教育、外语普及为主的教学二部系列课程以及各社区学校的课程。组织编写了《沙河口区社区教育课程汇编》, 使课程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评选出“社区教育学分制管理”、“公民道德课堂”、“身边的科学”、“社区教育大课堂系列”等一批区域内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沙河口区的社区教育市民学习网站, 已成为沙河口区市民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以及对外宣传的信息化窗口。

六、“品牌”教育给居民生活带来快乐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文化辅导站从萌芽到自发, 再从自发到良性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社区教育文化辅导站各类活动的展开, 具有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受益、就近展示的特点。例如星海湾街道化物所社区学校教育文化辅导站, 把社区教育文化辅导站工作目标定在“创新”上, 将载体设在“品牌”上, 使广大居民在社区文化沙龙、老年大学、青少年科普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基地等活动中提升理念, 在学习交流中促进发展, 使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百姓生活中凸显出来。社区学校教育文化辅导站的活动丰富、载体鲜活, 基本满足了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 促进了新型社区教育的发展。

几年来,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基本形成了“全员、全面、全程”的良好态势, 社区教育主要实施了三大“培训”, 通过培训开展各类活动。

1.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

按照居民“缺什么补什么, 急需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 力求多样。李家街社区学校的巧媳妇就业服务广场、中山公园社区学校的养护员培训与上岗等深得居民的认可。全区通过社区教育的技能培训包括手绘培训、手工编织、纸板培训、美容美体培训、纸制品加工、十字绣工艺培训和电脑培训等。

2.老年人文化教育培训。

每个社区教育辅导站建立老年活动中心, 以中心为载体, 真正体现“搭文化之台, 健市民之身”。星海湾街道的中老年人环保登山队、俄语合唱队;中山公园街道的康乐、心理学知识教育讲座, 南沙街道的南沙艺苑、365健康生活站等免费为居民提供了提高生活品味、愉悦身心健康、培植艺术新秀的园地, 吸引了大批老年人走出家门。

3.生存技能培训。

(1) 弱势群体生存技能培训。

南沙社区学校以“胖嫂”为统一标识设立职业技能培训等9个职能机构, 31个服务项目, 如今“胖嫂”已成为大连市集培训、上岗、管理、服务一条龙的弱势群体培训金字招牌。通过社区教育培训扶持辖区内的弱势群体灵活就业, 走出了一条把社区教育服务与再就业服务融为一体, 既靠政策扶持又靠市场发展的社区服务安置就业的新路子。

(2) 外来人口生存技能培训。

各社区学校与辖区内的中小学达成共识, 由学校、街道提供优秀的教师、教学用具设施, 以社区教育辅导站为园地, 利用家长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英语等学科。春柳社区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之家——爱心英语课堂”、大连理工大学“自强社”校外辅导队等每周坚持上课;如今, 全区共吸纳了近千名外来务工子女前来学习。

2010年12月4日, 沙河口区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 这标志着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李家街道、南沙街道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 5个街道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首批辽宁省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在首次辽宁省社区教育工作总结表彰会上,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学院、李家街道办事处被教育厅授予辽宁省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两名同志被授予辽宁省社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7个街道的13个项目被授予首批辽宁省社区教育示范项目, 李家街道和星海湾街道的“社区教育学分制管理”被分别授予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和示范项目。

在首次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选活动中, 26门课程被评为市级课程, 20门课程被评省级特色课程, 13门课程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7项社区教育研究课题被确立为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立项课题, 其中, 《社区青少年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被确立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于2011年8月顺利结题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其余6项课题结题论文分获二、三等奖;《发挥区域优势, 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等6项研究课题被确立为全国社区教育教育立项课题, 2011年10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评审顺利结题。

2010年4月22日至23日, 全国社区教育“深化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品牌”研讨会在沙河口区召开, 这是东北第一次承接此类国家级的会议, 教育部职成司、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全国各地300多位社区教育的领导、专家到会, 沙河口区为大会提供了12个参观点, 赢得了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使沙河口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沙河口区始终坚持创新多元互动的社区教育学习模式, 有效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 在惠及民生, 传播文化, 推进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等方面在辽宁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社区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为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区和文化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迪民德, 开发民智, 学有所获。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学有所乐。这就是沙河口区社区教育永恒不变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珍爱生命雕刻天使建生态学校

沙河口区启智学校是辽宁省首批创建的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办学理念——“珍爱生命, 雕刻天使”——建生态学校,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目前, 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 教学理念超前, 课堂教学高效, 教师发展专业化, 医教结合, 综合康复, 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实现了科学跨越式发展。学生教育康复效果显著, 在国际、国内各项特奥赛事上, 所获奖牌数创造多个中国同类学校纪录。近年来, 启智学校荣获了“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大连市残疾人之家”、“大连市科研先进单位”和“大连市青年文明号”等光荣称号, 学校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制度保障, 加大投入, 建一流特殊教育学校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及市区两级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特教事业的发展, 在发展规划中把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列入“教育强区”发展目标之中, 内容具体、目标明确, 并落实到相关文件。特教经费投入有保障, 专项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在校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标准, 人均8000元。

沙河口区政府加大对启智学校的投入力度, 从“双高普九”开始, 先后为启智学校投入420余万元, 建成18个专业教室, 其中现代化、专业化的康复教室有感觉统合训练室、箱庭治疗室、可视音乐治疗室、蒙台梭利教具室等。对操场进行搬迁改造, 建成塑胶操场。启智学校每名教师配备一台液晶电脑, 学校还有专用机房、信息中心、卫星接收中心、多媒体会议中心。市、区政府联动, 为启智学校配备多感官治疗室、言语语言训练室等专业康复设备。区委区政府重视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 启智学校新址的占地面积、设施设备、专业教室等各项主要指标, 在国内首屈一指, 预计2012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沙河口区政府主要领导始终把特殊孩子的冷暖放在心上, 大动作、大举措, 率先免除启智在校生所有生活费用。

二、积极创新特教方法, 成为特教领军者

沙河口区启智学校在东北地区率先实施个别化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国务院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 实施个别教学。”根据这一精神, 学校逐步实现了“发挥每一个儿童的最大潜能”这一教育目标, 在大连市区率先探索出一条适合特教孩子发展的个别化教育之路。学校自主创设了七套课程表, 自筹资金, 建设了三个现代化、专业化的康复教室。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了个别教育计划, 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能享有适合其康复发展的课程, 教育效果显著。

三、开国内特教职业教育先河, 把课堂搬进商场

2007年, 学校大胆创新, 开创中国特殊教育的先河, 把学生亲手制作的作品摆上了商场的爱心柜台, 也把课堂搬进了商场。“爱心柜台”是启智学校孩子的一个教学实习基地, 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制作工艺品, 更有益的是可以借此接触外边的世界, 学习怎样用钱, 怎样与别人交流, 怎样做好服务员。“爱心柜台”让这些智障的孩子更好地融入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孩子们的努力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欢乐;也因为孩子们的优异表现, 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并理解了智障人群。在“爱心柜台”中,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和笑容, 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自信。

四、在省内率先尝试医教结合, 综合康复, 为学生提供最优的教育资源

学校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 创设了七套课程表, 还专门设置了康复训练专用教室, 配备了康复训练器械, 开设了康复训练活动小组, 为学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全校每一位任课教师每人选择一个学生并针对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制定个别化教学方案, 学校也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别教育计划, 设计了《启智学校康复训练手册》。每个学生都有量身打造的课程, 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能找到适合其康复发展的课程。医教结合, 综合康复,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享受人的尊严。通过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 启智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告诉未来:“没有什么不可能”。

五、在全国首创孤独症实验班, 走过辛酸而又辉煌的十年

学校于1995年成立了辽宁省第一个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实验班, 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在此期间, 共接收并教育训练的孤独症儿童达40多名, 其中有3名孤独症儿童经教育训练后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学校现有孤独症儿童15名。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使得学校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效果明显, 得到家长的认可, 并在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各种新闻媒体也先后进行了报道。实验班的事迹被央视“走进科学”栏目做了近40分钟的报道, 成为全国特教行业的典型代表。“九五”期间学校的孤独症教育训练实验课题成为省级立项课题, 并顺利通过验收。“十一五”期间, 学校同辽宁师范大学联合承担的孤独症教育课题也已经顺利结题。

六、艺体教育显特色, 创多个国内同类学校第一

启智学校创新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方式, 实现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个别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秉着科学、系统的原则, 花费大量资金购置了训练器械, 并在训练的时候, 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适时、适当、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在启智学校全体教师的精心训练下, 在每个学生不断战胜自我的努力下, 学校的艺体教育在国际赛场上屡获殊荣, 勇创佳绩。在大连市特殊教育运动会上, 启智学校荣获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在第十二、十三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 启智学校学生共获9金, 在第一、二届全国冬运会上, 学生共获26金。学校有2007上海特奥会火炬手,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2008北京残奥会火炬手, 实现了三个奥运赛事都有火炬手的大满贯。在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每两年一届的文艺汇演中, 学校也先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舞蹈《心灵飞歌》荣获国家教育部大奖, 并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仪式上全球现场直播。学校的苏放同学在大连电视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 开创了全球第一个智障人开演唱会的先例。

七、开放式办学——最最大大程程度度的的吸吸纳纳社社会会资资源源, 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自身的缺陷, 很多智障儿童是孤独的, 他们很少有朋友, 缺少玩伴, 久而久之, 他们的心理比较自卑, 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针对这个现象, 学校采取各种手段, 给孩子提供参与社会、与社会融合的机会。几年来, 学校在特奥康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提高, 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提升了幸福感。学校把这个资源辐射到社区, 让社区的智障人士一同参与, 一起分享特奥康复教育带来的欢乐。为成立社区康复基地, 学校做了诸多工作, 如为社区智障人士建档、制定培训计划、统筹比赛和融合活动等, 基地的建立是智障人士的教育康复活动的创新, 学校以此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以走进大学为例, 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到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参观, 了解大学校园的文化,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了解大学的设施。如今, 大连市女子骑警大队、郭大姐爱心果园等都是启智学校学生活动的基地。同时, 学校已经成为辽宁师范大学的实习基地以及东北财经大学青工助学协会、海事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大连市教育局每学期都组织区内的兄弟学校到学校进行手拉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变。学校还积极联络各方有识之士, 组织孩子们深入农村、到圣亚海洋世界观看海洋生物、到劳动公园参观菊花展览、到星海广场参加“欢乐满天星”的慈善义演, 到凯莱酒店参加智障儿童艺术节, 到大连市女子骑警大队观看马术表演等等。这些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 对今后参与社会、学习与正常人交流大有益处。

3.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 篇三

【中国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06-01

大渡口区于2008年开展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经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快进展和显著成效,为了解该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运行状况,为以后居民医保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8-2010年大渡口区居民医保的运行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总体运行情况

1.1 筹资标准和报销政策 :2008-2010年筹资总额一档由100元/人.年(个人缴费为20元/人.年)提高到150元/人.年(个人缴费为30元/人.年),二档由200元/人.年(个人缴费为120元/人.年)提高到240元/人.年(个人缴费为120元/人.年);普通门诊全年报销限额一档由20元/人.年提高到50元/人.年,二档由40元/人.年提高到80元/人.年,报销比例为50%;普通住院起付线一、二级医疗机构分别由300元、500元降低为200元、400元,三级医疗机构起付线为1000元;普通住院报销比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一档分别为60%、40%、20%,二档分别为70%、60%、30%;各级医疗机构均使用重庆市城镇职工医保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

1.2 参保人数和参保率 :2008年参保总人数83065人,参保率城镇80.6%,农村93.2%;2009年参保总人数99665人,参保率城镇86.2%,农村93.3%;2010年参保总人数100802人,参保率城镇96%,农村100%。

1.3基金使用情况 :2008年筹资总额825.5万元,全年支出392万元,基金使用率47.49%;2009年筹资总额1255.1万元,全年支出1136.99万元,基金使用率90.59%;2010年筹资总额1782.9万元,全年支出1616.16万元,基金使用率90.64%。

1.4就诊情况 :2008-2010年参保居民普通门诊受益人次分别为53496人次、121847人次、126760人次(其中9-12月集中参保时间就诊人次分别为51714人次、77476人次、77674人次);普通住院受益人次分别为2158人次、5816人次、6495人次。

1.5 普通门诊补偿情况: 2008-2010年次均门诊费用分别为55.04元,89.8元、97.67元,次均门诊补偿费用分别为21.97元、32.17元、33.48元,门诊实际报销率分别为39.92% 、35.82%、34.28%。

1.6 普通住院補偿情况: 2008-2010年参保居民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5617.56元、5859.96元、6795.29元,次均住院补偿费用分别为1060.43元、1235.79元、1788.96元,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分别为18.23%、21.09%、26.34%。2008年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就诊人次构成比分别为5.19%、70.39%、24.42%,2009年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就诊人次构成比分别为9.61%、67.01%、23.38%,2010年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就诊人次构成比分别为10.39%、63.97%、25.64%。

2 运行情况分析

2.1 参保人数和参保率逐年增加: 虽然城乡居民医保坚持自愿原则,但随着政府的不断宣传和引导,政府补助、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的不断提到,广大居民对居民医保政策的认可度和主动参与的意识逐渐增强,因而参保人数和参保率逐年提高,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居民的就医意识逐步增强 :2008-2010年参保居民普通门诊和住院的就诊率逐年增加,说明在居民医保政策引导下,居民的就医观念发生改变,就医意识逐步增强。以前因没有医疗保险,居民看病就医均自己掏钱,受经济条件制约,出现"小病拖,大病扛"现象,为以后病情加重和医疗负担的增加埋下隐患,但自从有了居民医保,就医看病可以报销费用,从意识上转变了居民的就医观念,这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对重大疾病起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

2.3 参保居民受益水平逐年提高。随着政府财政补助、筹资水平不断增加、居民医保政策的不断调整,参保居民普通住院的报销比例和受益水平逐年提高,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4 存在的问题

2.4.1 在一级医疗机构住院就医的比例偏低。虽然当前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进展明显、但人才队伍和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突出[1],难以满足居民当前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导致在一级医疗机构住院就医的比例偏低。

2.4.2 参保居民自费医疗费用增加。参保居民就医报销费用和筹集基金使用率逐年提高,但由于医疗费用增涨幅度大,同时使用自费药品和诊疗项目比例过高,导致参保居民自付的医疗费用增加。

2.4.3 普通门诊实际报销率在逐年下降。主要是普通门诊次均费用增加,而普通门诊的政策报销比例未提高引起。

2.4.4 年终门诊突击报账现象比较突出。当前居民医保没有建立普通门诊个人账户,门诊报销限额只能当年使用,部分居民认为门诊费用未报销造成自己个人缴纳的保费被浪费,出现在年终突击报账现象,这与居民医保制度设计缺陷有关,也与参保居民的互助意识不强有关。

3 对策

3.1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在医改三级网络构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距离群众最近,承担了向基层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因此应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吸引更多的民众到基层卫生机构首诊[2],即可缓解大医院的医疗负荷,也可减轻个人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费用过快上涨[3]。

3.2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还是一种低水平筹资的互助共济制度,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不仅会降低居民医保补偿水平,也会降低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效率,增加居民经济负担,进而影响到居民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医疗费用的控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抛开体制、机制、制度等层面因素外,可以采取改变支付方式如单病种支付方式[4]、复合式的支付方式——预付制(包括总额预算、人头付费、DRGS等)与后付制(包括按服务项目收费)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等[5],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把费用控制重点从单纯的医院控制转移到医院和医生控制并重上来[6],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3.3 控制自费药品和诊疗项目比例 自费药品和诊疗项目比例过高,更多的原因在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趋利"行为和"过度服务"行为引起,应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制定《基本药物制度》、《常见病临床诊疗规范》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规范》等,从制度上规范诊疗、用药和收费环节[7];对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自费药品和诊疗项目比例控制指标,加强监管,堵住不合理费用的"借口"和"漏洞",遏制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趋利"行为和"过度服务"行为。

3.4 建立居民医保普通门诊个人账户 建立居民医保普通门诊个人账户,对参保居民普通门诊费用当年未使用的,在来年可以累积使用,这样随着账户余额不断积累,当居民真正生病时有足够的经费支付门诊医疗费用,使居民医保基金真正发挥有效作用,减少突击报账现象发生,同时还可防止因门诊报销费用低而转为普通住院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902/39201.htm

[2]李媛,黄朝晖.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证研究[J].解放军医学管理杂志,2011,18(1):49-51.

[3]王拥军.关于完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5):219-221.

[4]张培艺,顾学飞,毛正中,张振忠.西部某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4):48-50.

[5]赵新栋.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41-44.

[6]王国军.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与医疗卫生体质改革[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2):5-7.

[7]杨金侠,江启成,王章泽,温丽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费用控制实证研究:不合理医疗费用控制模型与实施方略[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5):14-16.

4.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 篇四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以提升质量为主题,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为主线,认真领会“节节课好〃个个班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精神,认真落实“节节课好〃个个班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得各项工作,不断推进我校可持续、均衡、优质的发展。现将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我校分层制定培训目标,干部要树立“两个一体化”思想,整合教育、教学管理,力求做到分工不分家,力争管理效能最大化。教师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观,树立“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的教学观,努力打造德育、智育并重的高效课堂。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紧紧抓牢两个“论坛”,加大培训力度。以干部的绿色管理论坛和教师绿色讲坛为依托,开展“读书、反思”的活动。推荐干部、教师阅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组织干部、教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工程方案》,《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的监测意见》以及“五大巨人”的教育思想,不断转变干部、教师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活动,锤炼教育艺术。打造爱心与智慧兼具的教育工作者。

二、以“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为抓手,实施“节节课好〃个个班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今年是进行“节节课好〃个个班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第一年,恰逢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活动契机,积极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

(一)科学整合

我们认真学习了省市区教育局关于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通知精神,理解其深刻内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其实质就是要实施“节节课好〃个个班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课堂、班级为主阵地,把学校的日常工作抓牢、做实。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树立“整合”的思想,突出“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这个工作重点,有条不紊的实施“节节课好〃个个班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树立“整合”的思想,科学合理的把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和“课内比教

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整合,在确保活动效果的同时,不增加老师们的工作负担。

1、我校把“课内比教学”活动与“有效课堂”、“节节课好”有机结合,从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教师:

(1)教师的研究课:夯实每周的校本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对教师解读教材、备课、说课、讲课等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培训,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促进教师学知识、练硬功、强素质,夯实教学基本功。

(2)教师的常规教学:通过开展行政视导随堂听课,对教师的常规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

2、我校把“课外访万家”活动与“个个班好”“师德教育”有机结合,从以下两个方面评价正副班主任:

(1)“红旗飘飘”班级的创评:教师家访的效果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所以我们用优秀班级的创评来促进家访活动的深入开展。

(2)“我最喜爱的教师”的评选:教师全面的走访,让家长更加全面的了解了教师,为了让活动更加深入,在活动中,我们采取四级考评的方式,通过全校学生、家长的海选,教师的自我评价,学校的综合考评来评选“我最喜欢的教师”。

3、我校把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与岗位聘任、绩效工资、评优晋级挂钩,考评奖惩到位,确保全员参与,全面覆盖。

(1)对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教师给予评价表彰,用先进引典型领全校教师共同进步与发展。评选优秀教师(单项优秀和综合优秀)、优秀教研组。

(2)特别是不断总结和完善家访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将教师家访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制定了红旗村小学家访制度,使家访活动做到有章可循,走访的过程和环节能得到有效监督,保证家访活动落到实处。

制定和完善了走访活动的表彰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每个阶段家访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表彰校内走访工作出色的教师,促进家访工作更细致、更深入的、更有效的开展。

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评比:按30%的比例评选校级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家访手记”的评比:每位教师的家访手记全部上交存档;班主任挑选3篇、副班主任和行政分别交1篇参与优秀家

访手记的评选,并择优上报市区教育局参评。

(二)稳步推进

1、分线推进,分层管理。

为了确保活动的落实和收到实效,我们成立了两个活动领导小组,实行分线推进,各司其职,确保活动的效果。

一条线由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建立“分管校长——教学主任——教研组——学科教师”的工作链。另一条线仍由一把手校长牵头,建立“分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副班主任”的工作链。

另外,我们还成立专家组,指导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学科:张自力、张宇箭;数学学科:史国华;并开学科:郭凤麟。让老师们在活动中接受专家们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在落实“课外访万家”活动时,我校主要采取的是领导包年级、正副班主任包班的形式进行家访。家访每位学生时,都有包年级领导随同一起入户,对每位下年组行政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彭波下一年组、陈红下二年组、冷菲下三年组、周莉君下四年组、陈薇下五年组、童珊枝下六年组。

对下年组行政提出工作要求,负责指导各年级布臵、落实家访工作;协调处理家访工作中出现的偶发事情;参与年组内的走访活动,和正副班主任一起每班实地走访2名学生家庭,并撰写家访手记;负责做好本组教师家访工作,及时收好相关材料,统一上交;及时汇总家访中反映出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将典型案例上报学校。此举不仅让走访教师感受到了学校对家访工作的重视,而且也让家访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计划先行,细化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活动启动之前,学校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制定出《红旗村小学“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到“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每一个活动环节:各教研组活动日程安排,讲课、说课的评价标准,活动资料的收集要求,活动中的技术保障,教师活动的心得记录,活动的考勤记载;家访活动的计划,家访手记的填写与评比,家访总结等内容要求明确,确保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

教师在制定个人走访计划时,要求教师做到:

做好走访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如信息采集统计工作:在校学生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每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表现的信息。

制定好走访计划,从时间安排、家访主要内容等方面做好详细的计划。教师按照设计好的家访内容,合理的安排好家访时间,提前与家长预约,按时家访。

由于信息采集详实、具体,走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和个性化,使得走访工作得以顺利有效的展开。

3、统一思想,事半功倍。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活动的质量,我们分别在党员老师、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中开会,统一思想,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组织教师收看全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视频推进会议,学习省市区教育局活动方案的精神,提高认识。由于此活动我们有计划,并层层部署,因此上下都很重视。看视频会那天,许多老师都能克服自身困难,坚持到最后,没有人随意请假。虽然视频会的效果不是特别好,但老师从中也感受到了省里对这项活动的重视,以及它的重大意义,为后面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思想保障。

童校长还特别要求干部们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号召全体教师要把握本次活动给予的机遇,展示自我,提升水平,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另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学习《硚口区小学节节课好课堂教学评价表》和《硚口区小学节节课好说课评价标准》,统一评价标准,做到有的放矢。

4、领导示范,全员参与

本次活动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校长亲自带头授课,中层以上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带头讲课、听课,评课,确保示范,全校参与。通过教师全员参与,搭建了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比武平台,加强了教师间的业务切磋与交流,促进教师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创新教学方式,使我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在课外访万家活动中,学校领导分片到户,中层干部和班主任包班,所有教师全部参与、覆盖所有学生家庭。通过全员参与家访,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育人意识、责任意识,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5、资料建档,成效明显。

针对往年许多活动广大教师干一样忘一样,个人不注重总结这一现象,学校对这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一个个人专业成长档案夹。在教育局下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说课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教师写教案、说课材料、反思的具体要求,请教师按要求完成比教学活动;组织各学科教师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反思等教学研讨活动,形成教师比教学的档案。老师们的说课稿、教案、评课稿、反思以及练兵活动中训练的内容;访万家的家访计划、家访手记等资料都放入档案夹内,通过档案夹,老师们对自己整个课内比教学和课外访万家活动中参与情况一目了然,也能看出自己在哪方面还有所欠缺,为后段的学习确立了目标。

6、各显其能,亮点纷呈。(1)活动氛围浓厚。

“起初是逼着自己去家访的,但是一家家地走,一家家地访,忽然觉得眼前宽阔起来,心地明朗起来,原来教育是这么富有情味。”程兰老师开心地说。随着家访的不断深入推进,老师们感受到学生是多么地需要老师的爱与关怀,家长是多么急切盼望教师沟通指导!家访让老师们对教育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认识!

在研究活动中,老师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在做课件时,你不会的地方我来教你;备课时,拿不准的难点共同商讨;我要上课,你来帮忙准备……大家不分你我,就像一家人。特别是五年组,老师们这次决定同课异构。当选定课后,老师们就各自准备开了。为了不互相影响上课的思路,她们先不商量,各自思考。说课后,她们在张宇箭老师的指导下扬长避短,修整自己的教案。此时,她们将资源共享,找的资料、自己的教案都放到办公室的电脑里共享。在做课件时,罗欣老师想脚本,马骥老师找素材,陈薇老师做ppt。剪切视频,导入音乐时出现了问题,计算机老师曾君马上来帮忙。她们忙得不亦乐乎,最终出色完成了自己的赛课任务。

张珊霞、俞琼老师在完成《刮脸》一课教学后,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中的难点,毫无保留地与王贤洁老师分享。王贤洁老师在完成《滚铁环》教学后,提出“丝丝丝”“丁丁丁”“踏踏踏”等象声词能表现滚铁环的快乐,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听取王老师的建议后,俞老师组织学生玩“滚铁环”游戏,让学生实际感受其中乐趣,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重过程轻形式。

学校科学、合理地制定了计划,设计了老师们家访时间表格,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完成工作。此次活动改变了以往只有班主任形单影只的家访情况,而是由班主任牵头,副班主任或该班科任老师陪同,负责该年级的行政领导随访,组成了最少3人的家访团队。各个组成的团队,这段时间自行和家长预约前往。采取这种团队家访形式,既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家访的重视,又加强了年级老师、领导和家长彼此间的了解沟通,可谓一举两得。

学校安排时间让老师们统一家访,广大教师充分利用挖掘课外时间,积极开展“访万家”活动。活动中,每一位家访教师都拿出真感情,访前超前谋划,访中一方面通过和学生家长进行认真、细致的对话,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另外一方面通过交流,让学生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真实的学校生活。每一位教师都认真做了家访记录,填写了家访反馈表,把听到多方面问题,比如对学校的建议、对学生的期望等谈话内容记录下来,整理之后,反馈给学校,从而把这项工作做到扎实有效,真正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帮助。

【“课外访万家”让我们的老师带着严寒、带着不理解“走进”了家长的“心灵之家”,用我们老师的真诚、团队协作的力量开始了“融冰之旅”——

“课外访万家”就是这样让我们的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帮助家长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多棱角认识了孩子,给家长以教育方法的启迪——

“课外访万家”让老师不仅仅在孩子的教育上与家庭发挥着桥梁作用,更重要的是,让老师在家庭成员的关系处理上也能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维系着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温暖着家庭每个成员的心——

柯皓天妈妈的电话:“王老师,今天可以来我们家家访吗?孩子的爸爸出差回来刚好今天在家。”孩子在家里的画板上写着“欢迎老师家访”——孩子、家长期待着和老师零距离的接触!“课外访万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用“家校”的合力,让我们的教育和谐、温馨!】

不论是语数学科还是并开学科,老师们都能紧抓课堂40分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学习与更新,老师们已经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活动不求花哨,不求多,只求有效。我们不要热热

闹闹的展示课,只要扎扎实实的常规课。语文老师在教研员张宇箭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学会整体把握教材,直奔教学重点,夯实每个环节,让每节课的重点更突出,提高课堂效率。数学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交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率。并开学科老师在课堂上贯彻“以生为本、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课改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有效学习。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参与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进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制定方案,修改措施。

为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开学,就召集班主任学习以往的评价方案,征求老师们的意见。收集意见后,修改并完善了《红旗飘飘》评比方案。新方案重点分别从升旗、晨读、晨检、课间行为、广播操、眼保操、进餐路队、卫生这八个方面加强班级管理。每一项检查内容都提出详细的考评要求,并制定出相应的考评要求和评价主体,以保证评比的公平、公正性。并且制定红旗村小学“好习惯优胜班”和“好习惯示范班”评比办法。

(二)加强学习

新方案出台后,再次召集老师们学习,再次修改完善。然后组织学生学。首先是校绿色服务队队员们学习,每周开一次会,总结上周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及调整。然后,通过《红旗飘飘》的评比,调控全校学生的行为。

(三)扎实走好每一步

1、每周有重点地推进某一个习惯,并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

2、班主任利用晨检、班会对学生进行训练。

3、服务队队员们能公平、公正地评分。

4、升旗仪式或晨检时反馈行为训练情况。

5、每周进行“红旗飘飘好习惯优胜班”的评比,每月进行“红旗飘飘好习惯示范班”的评比。

(四)取得的成绩

1、新方案细化了评比要求,对学生要求更明确。

2、班主任积极配合,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对学生进行培训。

3、学生们也能对照着评比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经过一学期的坚持与实践,红旗村小学每周进行班级行为习惯之星评选,共设“卫生、进餐、课间行为、升旗、广播操、课间操”等六大类,并与《我的成长足迹》对接。

大队部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教室展板等宣传途径,介绍良好的行为习惯、身边的优秀事迹,展示文明学生风采。确定了队员养成教育内容,将好习惯要求落实到每天的教育重点中,并下发给全体师生,使师生都知道每月每周的训练要求。各中队利用晨会、班会扎实开展好习惯训练活动,由教师或者同学讲解学习行为习惯要求,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巩固提高。

学校每学期将进行“习惯之星”先进个人的评选,学期末并及时总结表彰,将这些“习惯之星”的名单发至学校电子屏。12月31日组织全校师生收看“习惯之星”风采的录像节目。

学校希望通过活动能使队员发现身上的坏习惯,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改掉坏习惯的积极性,从点滴做起,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文明学生。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时而异,我们也会更加努力,真正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健康发展。

四、主题教育,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1、建队节

10月13日,学校开展建队节庆祝活动。学校大队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利用多种资源、采用不同方式为少先队员们创设浓郁的节日氛围,引导激励广大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他们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为他们上了生动而有意义的一课。让队员们认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党和国家为他们创造的!让队员们感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多么自豪和骄傲!让队员们时刻感受“我们是幸福的少先队员”!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少先队员们得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树立了他们好好学习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星星火炬在各个中队中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2、“大象,永不忘记”绘画、征文活动

我们学校是国际生态学校,积极参加各类环保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大象,永不忘记》,然后在班级展开讨论如何为保护野生大象。号召同学们一起携手,共同保护大象,留住物种的多样性。共同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处的环境。

3、迎新活动

12月31日上午,红旗村小学的操场上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冬季迎新运动会。

简简单单的冬季锻炼,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体魄,还有他们的技巧、意志和团结,为来年画上一个熠熠生辉、活力充沛的延展符。

每一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龙年许个新愿望 自制个性心愿卡”的活动都能获得一份学校赠送的小礼物和新年祝福。祝福表达着所有老师的希望和心声,礼物更代表着学校和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更希望他们能够快乐每一天!

当同学们收到礼物时,都感到非常开心和激动。这些礼品虽小,但在同学眼里,礼品的真正价值远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因为这其中包含的是我们红旗村小学全体老师真挚的祝福和一份藏于心间的爱意。

在元旦庆祝会上对各班的习惯之星进行表彰。学校希望通过活动能使队员发现身上的坏习惯,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改掉坏习惯的积极性,从点滴做起,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文明学生。

下午,各班的演出在一片欢笑中拉开序幕。孩子们的表演都是他们拿手的好戏:有自编自导的小品,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有动听悦耳的歌声,有开动脑筋的猜谜,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活动中,老师们也纷纷走向舞台,用深情的歌声和幽默的笑话展现自己的才艺,掌声,笑声,祝福声,一次次将演出活动推向高潮。迎新活动给了学生们一次展示才艺的机会,学生的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进行班级建设的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班集体的育人功能。

5.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篇五

——2015年2月**日在大渡口区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矢志攻坚,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据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增长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8.4亿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亿元,增长9.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7亿元,增长1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34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035元,增长10.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一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改革成效初显。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健全区属国有公司法人结构治理,建立起企业薪酬管理考核机制,公司管理人员实现身份“脱钩”管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政府性债务余额下降11.8%;与西南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展创新合作,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创新市级储备土地开发协调机制,建立联合工作机构,市级储备集团在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开发进一步提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完成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扩容升级,32个部门入驻到位,286项审批事项实现集中办理;基本实现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全覆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同步推进群众工作系统建设,办理群众反映事项2387件;全面落实“先照后证”等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新增市场主体3300户,其中微型企业1054户。实施科技发展资金“拨改投”,建立科创基金、天使基金、科技担保风险资金池,启动小微企业“助保贷”服务试点,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优化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建立了“1+6”招商体系,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50亿元,外资5.68亿美元。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业发展,新引进民办学校3所、民办养老机构2家,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多元化。

(二)产业培育取得实效。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起步良好。获批建设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德润环境集团注册落户,一批市级环保产业项目在区布局。建桥园区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启动A区城市设计和C区拓展控规编制;取得重庆美容健康产业基地、都市重点楼宇产业园等授牌,西南医院生物科技产业园、台湾化妆品产业联盟及12家化妆品企业签约落户。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重庆市名牌产品15个、知名产品3个、新产品125件。电子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从无到有、初见雏形,一期2万平方米投入运营,签约入驻企业达51家;天安云谷新引进企业25家,引入亚马逊云服务、起点创业营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商贸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发展。九宫庙商圈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商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5亿元;迪卡侬和重庆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中心等项目落户商圈,蓝光中心、锦天酒店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区新增商业体量21万平方米,新引进限额以上商贸零售和餐饮企业7家。新增汽车4S店2家。新引进金融企业2家,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3.3%。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开工建设,马王街基督教礼拜堂主体工程完工,石林寺启动重建,石棉厂文化创意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小南海片区生态休闲旅游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开始起步。

(三)城市建设提速提质。启动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完成八桥片区城市控规修编、小南海片区控规编制。土地征收和供应有序推进。全年落实征地批文4017亩,完成征地5015亩、城市房屋征收30万平方米,出让经营性用地2042亩。内外通道建设步伐加快。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段实现通车、5号线加快施工;协调推动嘉华大桥南延伸段启动建设,金中大道(金建路)全线建成;大滨路、伏牛大道(新郭伏路)、中顺大道(中坝路)及大渡口立交和迎宾立交建设稳步推进。滨江片区开发提速。刘家坝A/B干道实现开工,钓鱼嘴1号路等项目进展顺利,老重钢和钓鱼嘴片区完成投资59.3亿元。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开发投资125亿元,增长29%。一批品质楼盘开盘销售,商品房销售面积159万平方米,增长20%。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启动西城大道沿线绿化景观改造,完成翠湖和陈家阁水库整治,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实施环保“五大行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8天,位居主城第二,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7%和100%;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6.1万平方米;持续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和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

(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成功创建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区;新钢花小学、大渡口小学、商务学校建桥分校综合实训楼等竣工投用,新增普惠性幼儿园6所,旅游学校通过全国职业教育示范校终期验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重钢总医院综合大楼建成投用;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建立起覆盖区、镇街、村(社区)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实现社区文化室标准化全覆盖;堰兴剪纸获第七届中国(重庆)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齐头并进,成功创建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举办了“李雪芮杯”羽毛球公开赛等系列赛事。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清理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实行目录库管理,大幅减轻了基层组织负担。农业农村、双拥共建、国防教育、法律援助、对口支援、妇女儿童、残疾人、未成年人、消防、民防、统计、档案、修志等工作也取得新进展。

(五)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坚持就业为民生之本。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成功创建市级创业型城市,完成职业培训2544人,实现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35人,城镇新增就业240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强化“五险统征”。在全市率先开展生育、工伤保险实时结算试点。实现残疾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全面落实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实施棚户区改造7.4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3万平方米、建成73万平方米。为8000余户群众解决了房屋产权办证问题。打造社区便民商圈4个,新建标准化菜市场2个、大型农贸市场1个、大中型社区综合超市3个、社区便民店11个。完成7579户居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和12个弃管小区电力设施改造。开工建设人行过街设施3座。新增公交线路2条、各类停车位4664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1公里,实施背街小巷路面整治2.6万平方米、下水道整治2000米。全面完成山坪塘整治。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完工。“老吾老”社区养老品牌列入国家首批社会管理标准化试点。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完成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获得全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强化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重点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3.7%;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抢劫、盗窃案件分别下降68.2%和31.3%。

(六)政府工作更加规范。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持续整治“四风”问题,政府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严格规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会议活动,制定“三公”经费管理办法,“三公”经费支出明显下降。调整清理办公用房1755平方米。完成政府机构调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施政务督查“红黄牌”和行政效能问责制度,高效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350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清理、统一公布规范性文件,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企业发展法制环境专项评查,政府部门执法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尊重司法监督,依法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推进预算公开试点,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重大工程造价审减率达23%。坚决正风肃纪,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和“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行为,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大渡口转型发展征程中求变破局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成功进入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争取市政府出台了配套文件、落实扶持政策,拉开大渡口滨江老工业区全面转型的大幕。这一年,我们深化区情认识,延续和创新发展思路,研究出台“新区品城”行动计划,聚焦“三大产业”、提升“三大品质”、打造“六大重点板块”,进一步明确了转型路径,凝聚起发展共识。这一年,我们凝心聚力、克难攻坚,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千方百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回首过去一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政府工作取得的每一点成效,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离不开区委的统筹谋划和科学决策,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更凝聚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区劳动者,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老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企业和所有关心支持大渡口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还有部分工作完成得不够好,仍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产业增长空间有限,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接续支撑,经济发展增量不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目标。二是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大项目、好项目少,部分项目开工难、建设慢、久拖不决,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城市开发不够均衡,城市功能不够完善,部分区域发展相对滞后,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亟需跟进发力。四是民生保障做得还不够好,有些安置房项目建设进展缓慢,部分领域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与群众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五是政府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少数部门和干部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庸懒散现象还不同程度上存在,政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积极正视、认真反省,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改进和克服。

二、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新区品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突破之年。当前,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重庆市正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建设,为我们加快打造“新区品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顺势而为,乘势而起,主动融入全市开放发展大格局,推动大渡口经济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和区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要求,稳中求进、积极作为,深入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民生促稳定,推动“新区品城”建设取得新突破。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1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培育“三大产业”做大做强,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必须坚持以板块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土地攻坚、完善基础配套,提速“六大重点板块”建设,打造产城融合、集群互联、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区。必须坚持以资源汇聚为基础,既要抓好协调争取,充分落实老工业基地扶持政策,又要强化市场手段,招优引强、挖掘潜力,实现资源要素的加速集聚和有效整合。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国资经营、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持续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加大投入力度,办好民生实事,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提升,更加注重基本民生保障,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今年,区政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提振工业经济实力。坚持新老并重,推动先进制造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夯实工业基础。加快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全力助推德润环境集团在区发展,启动德润环保总部商务园建设;支持三峰环境启动上市融资工作;积极跟进环境修复、环保基金等在谈项目,力争尽快落户;围绕研发、设计、检验和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实施全产业链招商,力争年内引进关联企业10家以上。提速建桥园区转型升级。完成建桥A区城市设计和C区控规修编,集约利用土地,完善综合配套;确保中石化润滑油、煤研院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实现重庆美容健康产业园开园,首批20家企业投产运营;加快西南医院生物科技园建设,确保眼科干细胞等项目投产。抓好企业服务和要素保障,支持重钢在区产业和长征重工、国际复合等骨干企业转型发展,开工建设红九

九、科而士等迁建项目。力争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80亿元。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争取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5件;强化科技服务,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在产业创新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信息服务业为核心,加快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移动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引进和产业培育,完善综合配套,拓展经营业态,力争实现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亿元。加强亚马逊云服务等创业孵化器的培育,带动一批成长型、创业型企业集聚发展。以文化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石棉厂文化创意项目升级,加快推进锦天、科力、天安假日等酒店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中梁山、金鳌山综合开发,引进带动性项目,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开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局面。继续推进九宫庙商圈提质增效。开工建设华润凤凰城,加快建设蓝光中心;确保迪卡侬项目开业运营,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家,力争商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8亿元。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促进在区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开拓电商平台,探索发展新经济业态。

(三)提速开发重点片区,有序推进城市扩容。强化市区联动、跨区协作,推动重点片区开发全面提速。完成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和美丽山水城市、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调整完善城市控规,优化城市空间利用,实现产业、土地、城市、环保“四规合一”。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全年落实征地批文2000亩,完成征地5000亩、城市房屋征收15万平方米,出让经营性用地2000亩以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内畅外通。建成伏牛大道(新郭伏路)城投段,加快中顺大道(中坝路)、新九中路二期、大滨路三期建设,完善“五纵五横”骨干路网;力促大渡口立交和迎宾立交完工,协调推动白居寺长江大桥开工,轨道交通5号线、主城二纵线华岩至跳磴段加快建设,进一步拓展对外通道。加强与城投、地产、渝富等市级储备集团的深度合作,共推重点片区开发。老重钢片区加快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建设,启动钢花支路改扩建工程,完成大坪山等地块出让。钓鱼嘴片区启动剩余土地征地拆迁,加大土地出让和项目招商力度,争取市级重大功能性项目布局。刘家坝片区启动伏牛溪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完善轨道交通2号线周边配套设施,提速沿线城市开发。依托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小南海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危旧改、城中村地块开发,盘活旧城区土地资源。完善新建城区综合配套,基本建成爱情公园二期,开工建设白居寺公园、花园小学。支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力争商品房销售175万平方米。

(四)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品质城区。强化产业发展环境约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市容环境规范管理常态化,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完善城区水电气及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老旧居住小区改造,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完成全区地下管线普查,新建排水管网3.1公里。规范户外广告管理,加强城区照明系统管理维护。深化环保“五大行动”。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0天以上,保持主城前列;启动大渡口、中梁山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完成口袋沟、红领巾湖库整治;强化环境安全管理,巩固次级河流整治成果,加强饮用水源区保护和噪声污染防治;加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内环沿线绿化景观改造和环境整治,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0万平方米,提升公园绿地管理水平。严格环保、规划执法,有效遏制违法排污行为,依法处置各类违法建筑。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市民素养,打造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魅力家园。

(五)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完善公共服务。坚持务实惠民,统筹抓好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办好群众更满意的教育。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开发时序,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开工建设双山实验学校,加快在建学校建设,确保巴渝中学双山校区建成投用;支持商务学校组建重庆市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提供更优质的卫生计生服务。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单独两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文图总分馆制创建成果,完成区文管所标准化建设;加强文物遗产保护,开展文化精品创作;推进石林寺恢复重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打造品牌体育赛事;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备战市五运会。开工建设区人防指挥所。加大社会组织孵化力度,探索社工培养机制,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国防教育、对口支援、妇女儿童、残疾人、未成年人、消防、统计、档案、修志等工作。

(六)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回应群众期待。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精心办好各类民生实事,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众就业;依托楼宇产业园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支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全民参保登记,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健全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站4个。强化统筹保障,加快推进在建安置房项目建设,确保建成安置房70万平方米;完善物业管理和综合配套,提升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品质。着力抓好一批民生项目。改造棚户区10万平方米。新建公厕6座,完成10个弃管小区电力改造和6000户供水“一户一表”改造。新增各类停车位2000个。整治背街小巷16条。新建农村公路4公里。确保区殡葬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治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等突出问题;健全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将信访导入法治轨道;完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力维护公共安全。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主动扩大开放,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公司市场化运作水平。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控机制,降低政府性债务规模。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资和运营。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继续加强三级服务中心和群众工作系统建设,有序推进网上行政审批,促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和优化;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能源、用工等困难和问题,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用好用活民营经济、科技创业等扶持资金,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不断成长,把大渡口打造成为环境优良的投资高地。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启动量化确权改革试点。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库。进一步理顺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坚持以需互动、以质招商、互惠互利,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水平,确保实际利用内资165亿元以上、外资5亿美元以上。支持区内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境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加强与九龙坡、巴南等区的联动协作,共同建设重庆南部生态新城。

各位代表!打铁还需自身硬。完成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严明的纪律,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迎接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我们要善用法治思维,严格依法行政。健全制度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完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讨论、风险评估等法定程序,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强化复议监督,落实执法责任,切实提高执法单位依法履职水平;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责任法定化,全面落实好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要求。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把精力集中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厘清权力边界,完善审批目录,切实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改革公务用车,严格公务接待,规范考察出访活动,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强化效能建设,严格行政问责,着力解决庸懒散现象和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的问题。我们要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廉洁自律。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真诚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深入推进“阳光政务”,虚心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落实好党风廉政责任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强化行政监察与审计,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打造廉洁自律、勤勉尽责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将迎来建区五十周年。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年砥砺奋进。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挑战,大渡口正在实现新的历史跨越。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全力打好“十二五”收官之战,共同谱写“新区品城”建设的历史新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拨改投”模式:是指政府将财政科技资金由拨款方式转变为投资方式。

小微企业“助保贷”:指有合作关系的银行业机构向“目标企业池”中企业发放贷款,在企业提供一定担保的基础上,由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和政府提供的风险补偿金共同作为增信手段的信贷业务。

先照后证:指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外,对依法需要取得前置行政许可的经营项目,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申请人可直接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经营项目。对从事许可且不再保留为工商登记前置的,市场主体则需向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相应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1+6”招商体系:指顺应“六大重点板块”建设,对全区招商引资工作体制机制进行调整后的新招商工作机制。“1”指一个全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会统揽招商引资工作,“6”指“六大重点板块”指挥部分别负责各板块招商引资具体工作。

石棉厂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石棉厂隶属重庆港务物流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厂区占地约120亩,厂房面积约5.4万平方米。2014年区委十一届63次会议决定成立石棉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工作组,拟在该厂原有基础上打造石棉厂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利用老厂房资源,逐步进行业态调整升级,以现有汉博艺术机构为引,聚集工艺美术、园林设计、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小企业,成为我区文化产业企业孵化器。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是市级“十二五”重大社会文化事业项目。该项目规划用地95亩,建筑总规模约1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9万平方米,由主展馆工业博物馆和企业馆、工业创意馆三部分组成。项目在改造利用重钢旧厂房的基础上有机结合新建工程,致力于打造传承工业文脉、展示工业文明、丰富旅游业态、孵化创意企业的载体。

“单独两孩”政策:是指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三大产业:指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优先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以文化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生活性服务业。以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三大品质:指提升功能品质、优化环境品质、改善民生品质。

六大重点板块:指建桥园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九宫庙商圈、滨江片区、刘家坝片区、小南海片区。

一带一路: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统称为“一带一路”。

智慧城市: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一种城市形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城市规划、管理、运营。

6.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 篇六

一、何谓保障性住房、具体分类和特点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如:公租房)构成。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限制面积或价格)、公租房、和在一些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等城市危旧改造工程。其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也就是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流通等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制度。

二、国家对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要求和制度保障

近几年,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特别是住房保障),出台了不少限制房价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从2007年的国发24号文提出的“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以此为标志,保障性住房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到2008年国办发[2008]131号文件指出,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问题,明确了2009-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再到建保[2009]91号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提出要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着力增加房源供应,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的住房保障制度。

新国八条也明确规定保障性住房要扩大覆盖。“各地要通过新建、改建、购买、长期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逐步扩大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把建制镇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范围。努力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

今年我国在建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明年再建1000万套,今后五年一共建设3600万套。中共中央将向地方补助1030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配比投入,而且将更广泛地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而且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给体系单列,做到应保尽保。其设计、建设也要高标准、高要求,也就是说要确保质量、安全和环保。特别是在环保上,从设计到建设整个过程,都要实行节能,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与此同时要抓紧保障房建设并行的工作——制定保障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从建设到管理,准入到退出这样一个完整机制。使保障性住房质量和效益得到保证,使将来它的管理也得到保证。

三、保障性住房的特点

1、住房保障制度法制化

政府通过法律、规划、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保障中收入群体能够住上适当的住房,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调整住房保障的重点。

2、住房保障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低价销售、低价租赁、先租后买、半买半租、分步购买、贴租、贴息等多种形式,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第一,地方政府利用自有土地建房,出租或出售给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对于无能力一次性购买的家庭,可以先租后买,或先购买10%的产权,再逐步购买剩余产权。第二,通过奖励容积率和免税等措施鼓励开发商提供一定比例的低价住房出售或出租给低收入家庭。第三,对低收入家庭实行货币补贴,让其到市场直接租赁住房。

3、严格控制住房保障的面积标准,并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

无论各国具体的住房保障形式如何,在住房面积的限定上却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限定在满足基本需求这个层面上。

4、中央和地方政府各尽其能

各级政府以及开发商均应该以不同形式参与住房保障,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保障政策和目标,实施规划,并以中央财政预算形式直接提供住房保障。地方政府重在将政策和目标细化并加以落实。

5、租售并举和“共有产权”制度相结合

“共有产权”制度可以量化政府保障,既明确确定低收入群体享受的福利水平,又有利于其收入提高后退出保障体系。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解决住房问题上采取的一些措施,让我们明确了“公共住房是为最需要的人提供住房保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住房问题,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必须依靠公共住房来解决,应充分重视租赁型保障住房的作用,加大其在保障性住房中的比例。实践经验均表明,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控,对于促进全民安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必须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并根据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与时俱进的来实时调整。综上所述,我们再来看看我们重庆的情况。

三、保障性住房的现状。

5年来,大渡口区建成安置房、蓝领公寓、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179.2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全覆盖。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分别突破19000元和8800元,年均增长13.4%和15.4%,“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

保障性住房主要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而重庆则多出了两种项目,就是限价商品房和农民工公寓。廉租房是针对城市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制度安排,重庆自2003年以来将解决廉租房问题与拆违、旧城改造、排危等工作结合起来,到2007年就竣工经济适用房达48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约6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目前,在高房价的大环境下,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就连远离主城的区县也将经济适用房纳入了民生工程。限价商品房和农民工公寓,作为一个补充,数量并不是很多,仅有的一些项目都是作为一个示范效果而存在,真正起到保障作用的是少之又少。

综合以上这些保障性住房构成,不难看出,始终有一部分人是不在这些保障范围之内的,他们不符合所谓的低收入者,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领,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使得“中间人群”生活得更加困难。而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的现状:

(一)是全国保障房覆盖率不到8%,还有92%的被保障空间。

(二)是保障房的品种以租和售为主,根据“十二五”规划相关内容,公共租赁房将逐步成为未来保障性住房的主体。

(三)是保障房的实施主体全国范围内没有选择和委托的同意标准。

(四)是保障房的分配信息系统没有和商品房的销售系统进行联网。从2010年7月开始,重庆更加积极响应国家的民生工程,率先把公共租赁房的规模建设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一个大方向。在未来,公共租赁房将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一个主攻方向。

四、重庆公共租赁房的现状

公共租赁房,是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它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重庆的公租房都是实行高标准、高品质的规划建设,一是布局在轻轨沿线(比如民心佳园)或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完全参照商业楼盘的标准,配套学校、医院、商店等设施和场地。二是主城区的公租房均布局在内外环线之间的21个人口聚居区中,完全与商品房住户有机融合在一起,避免社会阶层隔离和形成“贫民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户型大多数都是60平以下,且简单装修,可以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中档商品房的居住标准。

目前,重庆市的公共租赁房都是采用1到5年租期的租赁方式,租期一满,如果承租人仍然符合公共租赁房的申请条件,那么他就可以续租,如果承租人在承租期间,生活状况得到改善,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者商品房,那他就会退出公共租赁房的保障范围,把更多的机会转给需要的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承租人可以买下自己租赁的保障房,政府以成本价进行销售,但是保障房不能像商品房那样能够在市场上交易,如果多年以后,当事人想要卖掉保障房,那也只能是以同样的价格卖给政府,相当于是政府回收,这样就保障了公共租赁房有一个很好的运作机制,其进入和退出市场都很好的掌握在政府手中,能够避免出现类似经济适用房一样的怪圈。

公共租赁房其实是一个过度性的解决方案,是解决即不属于廉租房对象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中间夹心层,在这个过渡时间,政府提供给他们住房帮助,当这部分群体有支付能力了,他们就会退出公共租赁房,转而购买商品房或者是承租住房。

1、重庆市公共租赁房需求分析

公共租赁房的保障对象为在主城区具有稳定职业和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定比例的无房户,以及新参加工作人员和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等。承租人必须年满18周岁,具有租金支付能力。公租房的出现,缘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力度、保障范围不能全面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这两部分保障性住房本身以不能解决自身的需求缺口。根据城乡统筹的规划,“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比目前的人口数量高出400万人。而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必然带来巨大的住房压力,尤其的保障性住房的压力,重庆对新增人口的住房供应对策为,采取1:6:3的合理比例给予 解决,10%的高收入人群购买高档商品住房;60%的中等收入家庭,6.5年的收入能买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住房;另外30%,即120万人则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

在首批公租房的摇号中,重庆市已有15821人申请上了第一批公租房,截止2011年2月27日(即最后申请日)现场申请点共接受咨询24万人次,其中有7万多人领取了表格,通过申请审核的还不到2万人。

2、重庆市公共租赁房供给分析

根据重庆市住建部的文件规定,2010年重庆市的公共租赁房开工建设约200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有民心佳园、康庄美地等五个主要项目已投入到第一批租赁。“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重庆主城将建设2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远郊区县也将建同等面积的公租房。其中,主城区的2000万平方米,今后3年建1000万平方米,后7年再建1000万平方米。2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主要布局在一环线和二环线之间,规划建设20个大型聚居区,每个小区100万平方米左右”。这表明政府将花大力气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尽量全面的保障中间群体的住房需求。

3、重庆市公共租赁房的横向比较

去年以来,重庆市率先在全国大力兴建公共租赁房,其规模和增速均有很大提高(且在全国也是一个带头和领头作用),但就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占新建住房规模的比例较可比城市而言仍然很低。

大渡口:钓鱼嘴公租房项目提前完成征地

大渡口区首个公租房项目——钓鱼嘴公租房项目已顺利完成征地任务。这是今年以来全市第一个实现交地的公租房项目,涉及两个镇两个村约970亩土地,农户602户、企业119户,仅历时3个半月。4月28日上午,大渡口区在区行政中心东600会议室召开了大渡口区公租房项目交地仪式,区征地办和八桥镇将项目用地交付给大渡口片区土地储备整治建设管理委员会。区委副书记卢伟、区政府副区长罗林泉,以及市公租房公司、区国土分局、区征地办、区房管局和区执法局等单位领导参加了交地仪式。

据了解,此次移交给大渡口片区土地储备整治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公租房项目地块,共占地969.59亩,涉及八桥镇公民村1、2、3、4、5、6、8社和建胜镇群胜村4、7、8社,共计两个村,10个社,应拆迁农户604户、企业165家。目前,该征地项目602户被拆迁户签订房屋拆迁安置协议书,完成总量的99.7%;清理企业165家,163家企业达成拆迁协议;征地范围内村、社集体资产全部清理完毕,社集体资产全部补偿到位。至此,该区首个公租房项目——钓鱼嘴公租房已全部拆迁完毕,实现净地交地目标。

“ 首先要祝贺大渡口区首个公租房项目征地工作在预定的时间前顺利完成交地任务,可以说没有辜负市委、市政府对大渡口区的期望,值得庆贺。”区委副书记卢伟表示,要把此次征地工作中好的方法和经验及时总结出来,形成一套有效的体系,以便今后全区开展的各项征地工作借鉴。卢伟还强调,土地移交标志着钓鱼嘴公租房项目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各相关部门、镇政府要再接再厉继续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协调配合,为该公租房项目建设公司提供优质服务,争取钓鱼嘴公租房早日竣工。同时,还要加快回迁安置房建设,让广大被拆迁户早日住上舒心新居。

五、重庆市公共租赁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公共租赁房作为民生工程,缺乏巨大的利益趋动,再加上重庆的公租房建设规模大、品质高,资金和土地问题就成了公租房建设的关键所在。

1、公共租赁房建设的资金问题

在住建部的规划中,重庆到2020年会在主城建2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其建设用地多达3万多亩,按照目前市场上最低土地出让金200万/亩,重庆的财政收入就将拿出600亿,而这还只是土地的成本,按照建筑行业的一般情况,土地成本一般占建筑成本的30%,以此类推,这2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所需建设资金在1400亿左右,加上土地成本,总成本就接近2000亿。这样巨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单纯的靠政府来操作运行,将很难完成预期额。

(1)政府投入为先导。

作为民生工程,政府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控制好整个保障房项

目的资金运作。政府方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中央安排的专项资金和 财政年度预算安排资金。二是依 托土地储备机构先期储备土地的优势,全部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土地成本不计价,作为政府注入公共租赁住房系统的国有资产。按照住建部的规划,主城的储备地需拿出3万亩作为划拨地投入,至少相当于150亿元。三是每年商品房土地出让收益的5%用于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每年大概有10亿左右。四是减免建设环节相关税费,是建筑成本尽可能降到最低。通过这四项措施,重庆的公租房建设的先期投入可以得到保证。(2)积极扩展融资渠道。

在国外甚至香港,金融、保险资金进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已有先例,并且也取得可靠收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以国内保险资金为例,如果存入银行,每年只有3%左右的利息,而投入公共租赁住房后,至少可实现4%的收益,所以保险资金是很有积极性的。现在重庆每平方米的租金价格为1元左右,那么每年每平方米的租金标准就有120元左右,以次计算,2000万平方米每年可收租金24亿,其中的一部分可用于还款付息,另一部分资金还可用于房屋的维护和管理,完全可以实现当期资金的平衡。只是这样的融资方式,内地还没有成功的先例,想要试点运作并且盈利,需要政府尝试更多的运行模式。在此我们不妨借鉴最近上海已经开始的最新尝试:3月14日下午,保监会宣布,太平洋保险集团旗下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租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正式通过备案,这是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的第一单,考虑到投资的安全性,此项计划是以10年期债权投资计划方式募集资金40亿元,主要用于上海地产集团在上海市区约50万平方米公租房的建设和运营;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为该债权投资计划设计了具有保底收益、不设封顶收益的浮动利率机制。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次中国太保的公租房基金方案是按照租金和地价联动方式来运作,预计公租房的租金水平在市场租金的60%—80%。按照市场化租金水平67.7%计算,保守预计年盈利区间在5%—10%。(3)保持收益远期平衡。

公共租赁房一开始就是作为政府的民生工程而存在,在很多人

看来,要民生就意味着这是一项纯粹的政府投入性项目,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单方面投入,终究会入不敷出。但是我们在算好当前帐的同时,也要算好长远帐。大量的公共租赁房建设,不仅解决了就业者的居住问题,还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比如新希望集团)。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夹心层”群体因收入提高不再需要公共租赁房时,公共租赁房作为优质房产,有套期保值的功效,可以回笼资金“反哺”建设和管理成本。

2、公共租赁房的土地问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政府财政收入有1/3来自土地出让,受高地价的影响,有些地方的地价竟然占到了房价的60%,这也就直接推高了房价。重庆市为建公共租赁房,明确提出要把土地收入与财政收入脱钩,甚至是公共土地以行政性划拨方式“零成本”让利于民,即预示着政府财政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土地财政”比重将越来越少。换一句话说,政府降低土地出让金,不仅对公共租赁房的建设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普通商品房房价的上涨,促使整个住房系统更加和谐。

公共租赁房的土地供应,毫无疑问肯定是政府出让,但是完全由政府出让,而不借助市场,恐怕很难循环运作。所以对大规模的公共租赁房建设而言,寻找一个长期的运作模式,才是根本所在。

六、公共租赁房建设的前景分析

公共租赁房的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很完善的条件下,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结合地方情况,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建设双轨制保障房体制。未来,公共租赁房建设主要可以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有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像建设廉租住房一样,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由政府融资建设。正如前面所讲,政府在资金方面有融资平台,也可以把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还可以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作为补充。在未来,国家还会出台更多的保障性财政政策,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房建设。所以,就单纯依靠政府运作而言,在短期来看,也是可行的。

第二种,政府可以划拨土地,吸引社会机构来参与建设。这种模式就是政府出地,企业出钱,这样可以缓解上述所说的政府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在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大企业。这些企业采用这种方式首先可以优先解决自己企业职工租赁公租房的需求,同时这些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强大实力,和政府形成双赢的模式,也能够不断向社会提供公共租赁房的房源。

第三种,政府从储存用地中拿出一部分土地,这部分土地是定了性的,即它的用途就只能是建设公共租赁房。把这类土地投入到市场,让房地产开发企业、用工比较集中的企业,以及其他投资者通过市场方式取得这些土地,然后自己去建设公租房,并拥有这部分公租房的所有权。但是公租房的租赁方式、供应对象都还是必须由政府核定以后才能得到许可。

【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推荐阅读:

上一篇:三字经全文带拼音领读下一篇:幼儿园试题教师资格证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